平台职称论文范文

2023-09-16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在这种形势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可用性和实用性,即系统平台本身在区域内民众健康维护、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卫生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能发挥的作用,反而上升为更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然而,截至目前,对于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

这一现实问题促使孙卫开始思考区域卫生化平台的分级评估问题。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的实践经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是什么?

孙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并不单纯是一个信息网络工程。软硬件配置、机构互联互通、就诊记录共享,仅仅是完成信息工程施工的阶段性成果。真正意义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除了信息工程按质量标准完工外,还必须与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卫生行政管理实现无缝对接。

然而,综观近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很多项目存在着“重信息工程、轻业务管理应用”的问题:高度关注信息工程建设标准、数据存储与交换标准、硬件选配、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但对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后区域平台功能深度开发利用,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许多项目虽堪称工程学的楷模,却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个别甚至沦落为面子工程。

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更需要整个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业务体系在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的应用。

而且,功能完整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如今,临床路径、经营效率、成本控制、服务价格测算、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等各项改革,都已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持。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的实践经验,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医院信息化的标准是否存在区别?

孙卫:2008年,HIMSS提出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分等评级。这对于引导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HIMSS电子病历适用模型,把机构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列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级别。可见,医院信息化建设更侧重医院内部系统的构建。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高级形态,应该是区域间甚至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以及医疗大数据的可用性最大化。因此,医院信息化的评估标准并不适用于评判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

截至目前,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践中,依然缺乏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评估的标准指导。这也导致了目前区域信息化建设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

我试图从功能角度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分级评估模型,抛砖引玉,希望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尽快进入建设目标明确、功能状态有序的阶段。

《中国医院院长》:您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如何进行功能分级?根据您的分级模型,目前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处于何种水平?

孙卫: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6年多的实践经验,我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分级评估模型,希望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见表)。

根据功能分级模型,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大多处于Ⅱ级水平,即遵循统一的信息化工程标准,建成覆盖区域内主要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用网络,可以进行患者信息共享及简单统计分析,是信息技术与实施工程的成功结合。然而,由于缺乏与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及卫生行政管理的紧密合作,其作用仅仅为工程意义上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而非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换言之,互联互通共享易,深度挖掘应用难。在系统规划之初如不注意解决好标准、编码、术语等相关问题,有可能使采集数据的利用成为新的难题。换句话说,虽有大数据,但无可用性。

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实现功能II级简单易行,可以避免与医疗卫生单位、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反复深入沟通。企业也乐于将项目建设局限于这一层级,毕竟单纯的工程实施更方便,且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当然,级别更高的项目建设已经显现。上海、浙江、厦门等地的一些项目,在某些方面已达到Ⅲ级、Ⅳ级的水平,可实现区域内机构间的一些比较分析。

而在美国,他们更可对某些疾病综合疗效排序统计,并按疗效、质量、费用、效率等对区域内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这些范例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促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所有参与者思考:规划建设的系统必须具备的最低功能要求是什么?最低功能要求应如何实现?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对区域卫生信息的功能分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如何纠偏?又该如何操作?

孙卫:从技术实现的微观层面上看,目前的系统设计规划已经非常注重遵守通用的各种标准规范。但是,如果项目规划忽略各种业务应用编码的使用,忽略系统维护和扩展,最终落地的系统在共享数据上就会有量无质,且无法进行有效挖掘利用。

此外,即使注意引用诸如ICD、药品、耗材、医疗服务价格等编码,但如果没有卫生行政管理机关的统一协调实施,数据的完整性、通用性也会大打折扣。最后,标准、编码、术语等的维护,实际上是数据质量的救助机制,可以尽量避免标准、编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从社会管理的宏观层面上看,区域信息化建设必须为医改终极目标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果,控制医疗费用。这就明确了信息平台数据的用途,也解决了信息采集中数据量、数据种类的问题。

凡是与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相关的人、物、事、时间、地点、质量、效果、费用及患者感受有关的信息,均属于收集范畴。它包含了临床、预防、保健、康复、体检、血液及与之相关的费用信息,涵盖了区域医疗卫生保健的全部业务领域。而服务质量、效果、费用及患者感受,则是百姓关注、影响机构经营的核心数据。

只有全面实现标准、编码、术语统一,方可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间真正的信息共享和比对,实现客观公正的效率效果评价。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对区域卫生信息的功能分级,相关参与者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职责和任务应该是什么?

孙卫:功能分级研究的初衷在于,希望各地在项目规划阶段就确定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明确要求,以期使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卫生行政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不只是项目规划、筹集资金、授权执行。他们必须不断创新思维和管理,主动进行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以确保各种业务编码、术语在系统业务工作中的正确应用,为全面实现标准、编码、术语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主管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角色及系统功能要求,明确未来要实现的目标,有效争取领导层面及其他政府部门的支持,组织协调医疗卫生单位、软硬件企业及其他供应商的行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他们应对规划方案提出较为实用的判断标准。

入网医疗卫生机构不仅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更重要的是标准、规范信息的生产者。他们应做到标准规范,就必须严格业务管理,正确使用编码术语,并在区域卫生信息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在区域范围内统一维护升级。

承包商也不仅是简单遵循信息化建设工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应达到卫生行政部门、接入网络的医疗机构的具体应用要求。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电力作为国家基本的战略储备能源,电能的科学合理运行,可推动整个社会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变电站的创建是未来国家电网发展的主流趋势,唯有创建一体化的智能变电站才能够促使我国当下的能源运作体系得以完善,有效解决能源分布不均匀等现实问题。然而,智能电网的建设需以一体化的智能变电站为前提,为此,做好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工作非常关键。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一体化 信息平台 设计

1 一体化信息平台基本现状

1.1 各系统间独立性较强

以往的变电站当中,各子系统是互相独立的个体,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的过程中,需对相关子系统的信息情况进行系统性调查,其中,信息数据内容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无法促使资源共享的顺利实现,从而形成一种“信息孤岛”的状态。各系统的工作过程中,要求多台主机间的密切配合,信息资源处理的过程中受到同一时间工作的影响,经常会有一些故障出现,从而只会给维修部门徒增巨大的工作量,致使整体工作效率过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变电站迅速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变电站在本质上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智能变电站可将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划分成: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但是,整个电网系统当中各子系统间是互相独立的个体,智能变电站并未得到大范围普及,尤其是在电力资源的整个工作上,很多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1.2 在线监测数据未得到科学合理化的利用

智能电网建设当中,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智能变电站是非常关键的构成内容。智能变电站当中,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属于核心设备,电气设备运行情况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都是通过此系统来加以完成的。通过对各系统、运行设备作出综合性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最终的结果采取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为电网的正常运行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支持。可是,目前电网系统当中,资源的利用效率是非常低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科学有效利用,存在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为此,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是需进行深入探究的主要内容。

2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原则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可促使变电站的整体运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可是,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为最大限度确保整个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完整及有效,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注重推广最新的变电站设计技术

为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得到有效利用,在信息平台设计过程中,可借鉴过去成功的设计经验,对变电站最新设计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再综合信息平台的各方面需求,科学利用变电站设计技术,从而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更为科学、更加先进。

2.2 注重对信息技术及一体化设备的创新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经常会有各类问题的存在,为确保信息平台设计的科学与合理,信息平台设计过程当中,需注意做好信息技术及一体化设备的不断创新,从而使得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更加完整、性能更加完善。

2.3 坚持规范、高效、完善等优化准则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与创建主要是为智能电网提供服务的,为能够更好地应对智能电网的各方面需求,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过程中要认真遵守基本优化设计准则,按照规定设计标准,对信息平台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从而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3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技术特征及设计

3.1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技术特征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技术具有以下显著特征:资源共享、高级应用性能、安全信息流、紧凑易扩展的系统性能。其中,资源共享指的是,能够统一获取相关信息,同时把信息存储在数据库里,对数据做出系统性的处理,促使各类资源实现共享,防止有信息不合理、重复信息等问题出现,从而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大大提升,这对于信息的检索工作将提供很大的便利。高级应用性能指的是,在变电站当中对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同时对各子系统输送的数据进行科学系统整合,从而达到远动信息直采直送的基本要求。安全信息流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对信息做出具体访问,从而才能够保证信息的安全与有效性。紧凑易扩展的系统性能指的是在将智能变电站各性能加以完善的基础上,对一体化信息平台进行科学设计,从而保证变电站大规模运行与调度的顺利实现。

3.2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探究

3.2.1 设计基础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此,信息平台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变电站结构的合理性,以信息数据的精准为基本保障。通常,智能变电站的信息源于外界当中,在相关操作后,能够把当前的一些信息全部转换成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为变电站工作人员提供所需数据。为此,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中,数据信息的处理通常是以分层式分布的,在对信息平台中心单位设计的过程中,要具备对全站数据信息的基本处理能力,这样才能够促使资源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2.2 数据与信息

对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而言,有效性、实时性是信息平台的基本要求,为此,要想更好地满足智能变电站的未来发展需求,对信息数据处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实现数据系统的互相对应,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在有序的状态下顺利完成。信息数据平台的创建,需以历史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的基础性要素,构建二者之间的联系,便于接下来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使用。

3.2.3 内部结构

为在采集与处理数据时更加便捷,智能变电站内部结构平台设计比较复杂,要求每台计算机的端口要与主站、故障信息主站等紧密地连接起来,服务器内部要有专门的数据库,便于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相关信息要能够直接从数据库中随时调用,以减少中间过程中信息采集的繁琐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3.2.4 实时性浅析

对智能变电站进行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可有效地确保信息平台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平台的实时性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实现,同时要求变电站通信系统的真实、高效。为更好地满足信息一体化平台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对信息网络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一体化信息平台中的各方面性能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变电运行設备当中,其与信息平台外的站内其他设备搭配在一起,促使变电站运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4 结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研发及应用以及国家政府部门对电力事业的支持,我国电网逐渐向智能电网不断发展。目前,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就是为建设智能电网做好充分准备。为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顺利实现,要牢牢坚持信息平台设计准则,对变电站中的一体化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创建平台架构、性能设计等,最大限度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水平大幅度提高,为智能变电站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薛晨,黎灿兵,黄小庆,等.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31(7):110-114.

[2] 张守忠,郭瑞琦.分析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J].科技资讯,2014(34):105.

[3] 谢化安.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解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1):75,77.

[4] 草勒蒙.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2).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根据目前各地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完善政府性投资公司的会计核算进行研究。

关键词 政府性投资公司 会计核算 建议

一、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借款费用资本化计量问题。目前政府性投资公司因承担建没项目多,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资金混淆使用,很难分清资产是否占用一般借款,在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时就会高估资产成本少计损益或低估资产成本多计损益。政府性投资公司因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需要向外借款,能否准确核算借款费用资本化,影响到公司资产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2.土地整理业务成本核算问题。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区域建设和发展水平,按照总体规划设立不同园区,由园区开发公司负责园区内土地开发、修建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等,向引进企业提供开发完成的土地。由于存在整体拆迁、滚动开发、市政配套设施整体开发等问题,如何正确核算每块开发地块成本是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一大难题。

3、前期费用分摊问题。前期费用主要包括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地质勘查、测绘等,这部分费用未形成资产,需要在以后年度摊销。在会计核算中如何确定分摊年限、分摊对象、分摊比例,这也是投资公司的一大难题。

3.竣工项目未及时结转问题。目前,政府性投资公司项目竣工验收后未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使项目资产投资成本被虚增,导致政府性投资公司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资产投资及构成状况。

4.财政拨款核算问题。财政拨款属于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之一,财政拨款分为与资产相关的财政拨款和与收益相关的财政拨款。目前,由于政府性投资公司收到财政拨款款项往往没有相关文件明确,导致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科目处理随意性比较大。

二、完善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1.建立会计核算模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规定,按政府性投资公司履行的职责和公司运作资金来源将政府性投资公司分为以下四类:公益类投资公司、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投资类投资公司和管理类投资公司、混合型投资公司,分别确定四种会计核算模式:代建模式、园区开发模式、投资模式和管理模式和综合模式。

(1)代建模式:适用于公益类投资公司。是指承建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道路、农业水利等由政府指定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于财政部门拨款或公司借款,但明确公司借款资金本息最终由财政资金偿还,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后交付由财政部门管理。

(2)园区开发模式:适用于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是指由园区开发公司自筹资金进行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含土地开发、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等)、标准厂房建设等,然后引进企业提供开发完成的土地、厂房,公司经营自筹平衡。此类公司会计核算按照开发地块进行收入成本核算。

(3)投资模式:适用于投资类投资公司。是指实施对外投资,以获取投资收益运作公司。此类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准则规定进行明细核算。

(4)管理模式:适用于管理类投资公司。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公司,一般为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各行业设立政府性投资公司母公司,主要是拆借资金、对下属政府性投资公司进行项目监管、资金监管等。此类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5)综合模式:适用于以上(2)、(3)、(4)模式的结合。这类投资公司集开发、建设、投资、管理职能一体。此类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2.明确借款性质,准确核算借款费用。鉴于政府性投资公司向外借款资金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等支出,为准确核算项目资产成本和投资收益,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时,对借款用途进行明确。在实际中,银行借款中属于项目流动资金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可比照固定资产专门借款费用予以全额资本化,对日常流动资金一般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按项目是否占用一般借款确定计入成本或费用,这样核算直接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相应资产价值的确定更加准确、客观。

3.准确核算成本

代建项目资产竣工、地块开发整理完成后,应准确核算资产成本,不同模式对成本核算不同:

(1)代建模式:发生项目资产建设支出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相关科目。资产建设完工并经验收后,借记其他长期资产(原值),贷记在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公益性资产应合理估计使用年限,并按直线法(不考虑残值)进行折旧或摊销,折旧或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其他长期资产(折旧或摊销)。

(2)园区开发模式园区开发类政府性投资公司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上类似于土地储备中心委托园区开发类政府性投资公司开展土地整理业务,包括受托进行建筑物拆除、支付拆迁补偿费等。政府性投资公司应按园区总体规划划分地块对土地进行整理,按地块进行二级明细核算,对土地开发整理、拆迁、道路、绿化等投资支出归集,在国土局公开拍卖地块后,应根据收到国土局出让地块成本补偿确认土地开发整理业务收入,以出让地块面积结转开发成本。收到财政拨款,按性质计入递延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4.及时进行决算,办理资产移交

各政府性投资公司内部应加强沟通、交流,特别是项目工程部与财务部,在项目建成后,按照项目管理规定时间,指定专人办理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委托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财政部门审批、办理资产结转、移交等手续,并建立竣工项目考核制度,确保项目资产准确计量、及时结转。若项目资产竣工验收后,未能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等手续,应当自实际竣工之日起,根据项目预算、造价或者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资产,并计提折旧或摊销,待办理正式审批后再作调整。

5.准确核算财政拨款

按新会计准则规定,政府性投资公司收到财政拨款可分为与资产相关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拨款和与收益相关的财政拨款。与资产相关的指明专门用途的财政拨款,是指公司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财政拨款。公司取得与资产相关的财政拨款,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框架;目标

【作者简介】陈春萌(1983.05-),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商务英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框架的构建

通常情况下,商务英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要能够有效地实现正常课堂当中的教学功能,在课下的时候还要加强正式课堂上的教学功能,制定出一些新的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方式和措施。其中可以试着建立数字化语言的实验室,这通常情况下是建立在固定的教室或者场所,利用多媒体交换机以及语言网络学习平台共同构建而成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要确保能搭建好数字化语言实验的硬件设施,除此之外还要配合上相应的软件和信息资源进行辅助,这样以来就可以实现专业化的语言学习功能。至于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的语言实验室也可以轻轻松松地就实现比较专业化的语言学习功能,例如一些口语能力、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教学,這对于在未来实践工作当中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利用这个平台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建立网络教室,由于网络教室基本上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主要是由学生的自主学习平台和相关的远程教育共同组成的,在课堂之上教师和学生只需要拥有可以上网的电脑即可,然后再登录各自的终端,这样既可以实现网络教室的实际作用,同时利用这种模式也能大大地减少学校对网络教室的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实际难度。

二、商务英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目标

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商务英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应用,提供给学生的内容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语言基础和学习进度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全地避免在传统领域当中无法实现自主学习的弊端。例如我们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在当时一定的时间内无法对知识点进行熟练地掌握,那可以通过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一一拷贝下来,获取所有的学习资料,通过在线答疑的方式寻求相应的救援。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形势,教学平台更应当突出英语语言学习的实际作用,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

2.辅助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商务英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为商务英语的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和模式,凭借目前阶段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环境,通过相应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使得商务英语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目前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关键是在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平台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内容。

3.推进商务英语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商务英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记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在教学资源方面也包含了各类版本的教学资料,如有关英语专项考试的资料,教师日常的教案以及课件当中听说读写内容的重要学习资料等,这其中的学习资料包含了图片、文本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这个平台实际上就是各种形式资料的有效整合。因此商务英语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对各类的学习资料的收集和分类,然后将其储存在这个巨大的资料文库当中去,有利于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身所需要的资料信息。

三、结束语

目前阶段网络中商务英语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商务英语的学习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如今大多是利用多媒体和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和途径,使用一些文本、图片和影像资料对多种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然后进行系统的处理来实现最后的教学目标和新的教学环境。然而建立这个平台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学会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同时也能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黄珊.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混合教学设计与构思[J].海外英语,2017(02):61-62.

[2]段春艳.基于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培训,2016(16):151-152.

[3]王雨红.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英语教师,2015,15(22):22-24.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围绕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创新的问题,探究构建学生党支部“院(系)—专业—班级”模式的科学性,认为新模式能够克服旧模式影响和制约学生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弊端,具有对接的现实可能性、共建的现实可能性、相对的稳定性、明确的目标性,符合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规律,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学生党支部 “院(系)—专业—班级”模式 科学性

提高学生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的科学性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标杆。如何创新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提高其科学性,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中“五个建设”总体布局的应有之义、“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围绕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创新,探究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的科学性,力求为新模式的形成与构建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发展的创新驱动提供支撑。

一、旧模式的弊端

学生党支部构建旧模式,即“院(系)—专业—班级”构建模式,是按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在院(系)以下的年级或班级建立学生党支部,通常在院(系)或年级或班级上建立学生党支部。这一构建模式的形成发展是一个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辩证过程。这一模式形成以来,基本符合高等学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规律和要求,促进了学生党支部建设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占据高等学校半壁江山,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党员比例不断增大的新形势下,该模式进入了基本不适合阶段,影响和制约学生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一)影响和制约学生党支部的覆盖面。影响和制约学生党支部的覆盖面,主要有三种情形:其一,以院(系)为单位构建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在院(系)上理论上能全覆盖,实践操作性不强。既不完全符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案例》第九条中“高等学校院(系)以下单位设立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可以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中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班级应当及时成立学生党支部”的规定及总体要求,又不完全符合院(系)实际。一个院(系)的学生少则上千、多则几千,学生党员分布在各专业各年级各班级,学生党支部显得有些松散。其二,以年级为单位构建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在年级上,会出现一年级、二年级没有学生党支部,三年级有学生党支部的格局,学生党支部不能全覆盖。这一情形的变通做法,是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案例》第九条中“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业务相近的部门或单位联合成立党支部”的规定在一、二年级建立年级联合学生党支部。其三,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同样会出现一、二年级各班级没有学生党支部,三年级各班级有学生党支部的格局,学生党支部也不能全覆盖。

(二)影响和制约“两个作用”的发挥。“两个作用”即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是发挥“两个作用”的保障。旧模式的这一弊端。首先,学生党支部建在院(系)上,有悬空而相距甚远的感觉;工作环节过多,耗时过长,作用被耗散。其次,学生党支部建在年级上,“两个作用”在有学生党支部的三年级发挥较好,在没有学生党支部的一、二年级却难以发挥。再次,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上,“两个作用”在有学生党支部的班级发挥较好,在没有学生党支部的班级也难以发挥。最后,学生党支部习惯旧工作方式,履职的执行力不够。有的在“推动学生班级进步”、“影响、带动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班(年)级事务管理”、“支持、指导和帮助团支部、班委会及学生社团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不够;有的与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及学生社团联系不紧密,各自为政现象时有发生。

(三)影响和制约学生党支部活动的辐射面。学生党支部建在院(系)或年级或班级上,活动局限在有学生党支部的三年级或班级,没有学生党支部的一、二年级或班级,覆盖面小,影响和制约辐射面。创新驱动力不足,活动方式及内容形式囿于学生党支部建立的载体与范围,难以很好地在支持、指导、帮助和参与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及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使之辐射到院(系)各专业各年级各班级乃至全校,也影响和制约“两个作用”的辐射面。受专业、年级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活动方式及其内容形式创新不够,生机不满,活力不够,吸引力不足,凝聚力不强。有的活动方式、内容形式与专业、学生实际和生活不贴近,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紧密,与各年级各专业要求符合度不高,学生参与度不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党支部活动的辐射面。

(四)影响和制约学生党支部的创新发展。学生党支部建在院(系)或年级或班级上,覆盖面、辐射面和“两个作用”受到不同程度限制,习惯原有思维和工作方式,影响和制约“五个建设”和“三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驱动发展。如学生党支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改造主观世界,破解“读书无用论”、片面发展、不切实际的就业择业创业思想倾向,革新工作方式、活动方式和路径方法等思想建设的创新发展;班风、学风、校风等作风建设的创新发展;学习型党支部等组织建设的创新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发展,党费、团费、班费管理等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创新发展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实现学生党支部的创新发展,形成科学的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有助于经受“四种考验”,避免“四个危险”,实现学生党支部建设目标。

(五)影响和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党支部建在院(系)或年级或班级上,一是与教师党支部建在专业教研室上不匹配,难以很好地实现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对接与共建,不利于教师党支部指导和带动学生党支部建设,影响和制约“两个作用”在人才培养中的发挥。二是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技能培养联系不紧密,影响和制约学生党支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活动。三是与教师专业教学科研联系不紧密,专业教研成果难以很好地转化到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成长成才的活动中来。四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系不紧密,难以很好地实现学生党支部活动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和统一,势必延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程,影响和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新模式的构建

创新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是要形成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及其学生党员特点的科学的构建新模式。创新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使其具有科学性,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适应性问题,解决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基本不适合的问题;二是设置点问题,解决学生党支部构建在哪里的问题;三是形成问题,解决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的形成问题。

(一)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的适应性。高职高专院校及其学生党员的特点,直接影响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的科学性。创新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扬弃”构建旧模式,遵循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规律,学生党支部设置工作应遵循“四个必须”:“必须纳入设置范畴,创新模式”、“必须对照条件,遵守规定”、“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必须及时调整,保持连续性”。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制短、规模小;学生党员总数不多,预备党员多、正式党员少;学生党员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平衡;学生党员在校时间短,长不过2年,短不到半年;各年级各班级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条件不同等特点,才能解决适应性问题,促进学生党支部构建旧模式阶段性质变,质变为新的基本适合,构建起科学的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

(二)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的设置点。学生党支部设置点是学生党支部的构建地,直接关系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的科学性。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宿舍是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生活平台和载体,是可供选择的学生党支部设置点。在多元设置点中,选择专业设置点,将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上,既能纵向全覆盖,又能横向覆盖院(系)各年级各班级各专业;既能扩大学生党支部覆盖面,又能拓宽学生党支部活动辐射面;既能克服院(系)设置点过高过宽的缺陷和年级、班级设置点过低过窄的缺陷,又有利于学生党支部成为引领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专业发展、学业进步的各专业的各年级各班级的核心。因此,专业设置点是最符合实际的最佳设置点,学生党支部应当建在专业上。

(三)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的形成。从高职高专院校及其学生党员特点出发,以院(系)为单位构建,以专业为设置点建立学生党支部,把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上,有多少个专业,建多少个学生党支部,每个专业学生党支部涵盖该专业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班级,在二年级、三年级各班级设立党小组,在一年级各班级建立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小组,也就形成了学生党支部“院(系)—专业—班级”构建新模式。运行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以院(系)为单位构建学生党支部,建立相应的“某院(系)某专业学生党支部”、“某专业某班党小组”和“某专业某班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小组”,就会形成“专业学生党支部——专业班党小组——专业班学习小组”的学生党支部内部体系。

三、新模式的科学性

相对旧模式,新模式符合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规律,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实践要求”,更具科学性。其科学性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符合“三个要求”,符合度高。“三个要求”,即学生党支部设置与建立的规定及其总体要求、专业性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性要求,是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的科学性的要求。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符合“三个要求”。以院(系)为单位构建学生党支部,把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上,把党小组和学习小组建在班级上,确保覆盖面辐射面,落到专业实处,提高了符合度,搭建了发挥“两个作用”的专业平台,提供了鲜活的学生党支部活动载体和专业依托,有利于学生党支部结合专业开展工作,成为年级和班级的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具有对接的现实可能性,对接性强。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对接,是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的科学性又一要求。“教师党支部一般按院(系)内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设置”。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以专业为对接点,把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上,与教师党支部建在专业教研室上的“某院(系)某专业教师党支部”相适应,使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有了同一性和对接的现实可能性。在院(系)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中,赋予专业教师党支部指导、带动相应专业学生党支部开展工作的职责,一旦形成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的对应关系、对接机制和联动机制,也就实现了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对接。

(三)具有共建的现实可能性,现实性强。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结对共建,是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的科学性的要求。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把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上,构架起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横向联系的由此达彼的相互贯通的专业桥梁和纽带,就有了结对共建的现实可能性。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对接以后,在专业平台上实现结对共建。一方面,通过教师党支部指导和带动学生党支部建设,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生党支部的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创先争优”,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党支部建设,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指导学生党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争当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共产党员。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反馈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经验和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要求,促进教师党支部自身建设、专业教研室建设、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强。学生党支部的稳定和可持续,是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的科学性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题中之义。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把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上,克服了旧模式把学生党支部建在年级或班级而出现的名不副实的非连续性缺陷。专业有相对的稳定性,建在专业上的学生党支部,专业在其进退机制运行中没有退出,学生党支部就保持存在,可避免学生党支部因学生党员毕业离校失去依存而导致非连续性,保持学生党支部的连续性,有了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前提,有利于实现学生党支部建设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有利于学生党支部的传承、巩固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具有明确的目标性,人文精神强。学生党支部的目标性,是学生党支部构建模式的科学性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要求。学生党支部构建新模式,明确了学生党支部自身“三型”建设目标,又明确了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协同创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人才培养目标,统一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把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上,与教师党支部结对共建,凸显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者、高校根本任务执行者、人才培养承担者,这些角色有利于党员、教师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党支部以专业教研室为支撑,以党员教师为骨干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及其学生党员特点,以专业为设置点形成的学生党支部“院(系)—专业—班级”构建新模式,把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上,把党小组建、学习小组建在班级上,能够克服旧模式影响和制约学生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弊端;符合“三个要求”,符合度高;具有对接和共建的现实可能性、相对的稳定性、明确的目标性,对接性、现实性、可持续性、人文精神强,符合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规律,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08

[2]金福尧.高校“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的对策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3]胡安定.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规律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13DJ026);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党建工作研究课题(GLSZDJ201301)

【作者简介】胡安定(1964— ),男,广西全州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行政管理。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结合现代企业实际,讨论借助于内部网络平台,大力开展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通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推行,大力建设经济实用的内部网络平台,为广大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剂管理良方,也为网络建设者提供了一个开发空间。

[关键词]内网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块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基于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各种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展示和沟通平台,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协调和约束平台。

一、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意义

推行以内网建设为主体的信息化平台,其核心目的是为加强企业管理;尤其是推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效益最大化。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和方法,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和结果。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要想得到很好的落实就必须借助有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由内部网络建设所实现的信息化平台为其提供切实的支持;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同时也为网络建设提供了开发空间和目标引导,为企业内部网络建设提供了机会,甚至自身管理的理念和约束。

内网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互作用是企业管理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的有机整合,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为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方法和手段,也为开发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提供了可能的平台。国家GB/T标准体系的实现是现代企业管理成熟的标志之一,而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恰好能碰撞出这一结果。

二、内网建设

要实现信息化管理企业的平台,首先要构建一套适合于本企业规模的内部网络系统。它不仅要有坚实的硬件基础建设,更要有实用的软件支撑。

(一)内网构建模式

以一个1000人规模的化工企业为例,其管理人员和主要技术人员约120人。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由多台服务器和客户端组成的网络系统,一般可采用图1所示的拓扑结构。

(二)内网构建技术

1.硬件技术

服务器的选择技术;交换机的选择技术;网络线路选择技术;终端客户机选择技术等。

2.软件技术

系统运行软件选用技术;系统杀毒软件选用技术;应用软件的选用则可以不必受太多的传统观念和技术的约束,不单单选用某一品牌或者大牌产品,而忽略了它的实际应用性能。一般应用软件应包括视频监视系统、OA系统和ERP软件。

3.视频监视技术

磁盘录像机技术;摄像头技术等。

4.OA技术

自动办公系统的应用,目前已经非常广泛。如用友致远A6系统,相关企业可以借鉴。OA的应用一定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不能没有目的和不系统的建设流程,否则会成为流程的奴隶。

5.ERP技术

ERP软件管理技术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现代大型企业的运作提供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力支撑。而一般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应用还在初级阶段,国外大公司的软件用不起,国内小公司的软件质量又让人担忧。有句名言,“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阐述的正是这种担忧。本文以一家1000人的中型企业应用用友ERP-U8为案例,结合公司的自我开发和管理,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ERP软件以模块化推荐为线索,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来推行。

(1)进销存模块

包括财务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销售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和大宗物料管理系统。这一步大约需要1年到2年的时间。

(2)固定资产模块

在以上模块推行正常3个月后,就可以考虑推行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其推行期应在3-6月。

(3)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可以考虑和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同步推行,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

(4)预算管理模块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公司可以考虑,其管理细节较多,需要6-12月的推行和试用期。

(5)生产管理模块

此模块的推进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设施和监测情况,在具备了现场DCS或PLC控制的前提下,来适时推进,时间段可根据企业情况来确定。

(6)项目管理模块

在投资发展期的企业,可以考虑来上此模块,对公司的技改、研发、资本性等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推行期应在6-12个月。

(7)决策支持模块

当上述模块都能正常运行后,企业运营管理的所需信息已基本具备,

可以考虑来上一套决策支持模块,来指导公司的生产经营,推行期在6个月左右。

三、管理平台

1.管理标准平台

包括生产管理平台(预算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能源管理平台,环保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职业健康管理平台,计量监测管理平台,质量检验管理平台等)、营销管理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技术创新管理平台、战略管理平台、信息管理平台、组织管理平台、会议管理平台、工程管理平台、保卫管理平台、公共关系管理平台、流程管理平台、表单(记录)管理平台等。

2.技术标准平台

包括原料技术标准管理平台、中间产品技术标准管理平台、产品技术标准管理平台等。

3.工作标准平台

包括组织工作标准管理平台、岗位工作标准管理平台等。

四、监视平台

1.生产现场监视平台

2.重大危险源点监视平台

3.主要交通路口和界墙监视平台

五、存在问题

1.各个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技术很关键,比如大宗物料和ERP的技术接口必须要协调两家软件公司来实施,有一定的困难。

2.技术人员的配备至关重要,系统的软硬件维护需要真正懂技术的人员,企业必须做好准备。

3.管理系统与信息化平台的有机结合,需要即懂技术,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实施中,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计,信息化平台是实现的手段。如何协调好,是关键步骤。

4.高层的深刻认知和强烈的推行力,是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管理的动力之源。如果企业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推行此方案难度很大。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解决协调好以上诸多问题。

六、结束语

中国企业正在蓬勃发展,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和创新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本文所给出的一个成功小范例,可以在中小型企业推行,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和信息化平台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东生,《现代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牛鱼龙,《EDI知识与应用》,海天出版社.

[3]《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GB/T15496-2003、GB/T15497-2003、GB/T15498-2003).

[4]《用友ERP-U8系统应用手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上一篇:机械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