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培养范文

2024-04-28

定位培养范文第1篇

1 创新精神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

创新, 英文为Innovation, 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 第一, 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 改变。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意为产生或创造出新的东西并由此引发相关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创新, 包括“创”与“新”两个方面, 其中“创”是基础, 是前提, 是过程;“新”是创的目的和结果[2]。在大学教育领域, 创新主要是对人的素质要求, 即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获得。因此,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 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 创新精神都是其实现大学功能的核心要素, 对二者的要求是没有差异的。创新精神的追求, 可以促进和凸显大学的求真性、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与科学性, 因而地方院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 首要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的培养, 是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的要求, 也是履行国家赋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区别是创新能力的层次定位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采用这种具有时代性的模式。作为地方院校, 从事的是大众教育,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其创新特色又如何具体凸显并提供支撑呢?窃以为, 可采用阿奇舒勒的发明级别划分理论来定位。阿奇舒勒等把各种不同的发明专利, 依据其对科学的贡献程度、技术的应用范围及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情况划分一定的等级加以区别, 以便更好地应用和推广这些不同级别的专利, 其发明的等级划分及所属知识领域如表1所示[3]。发明级别的划分可以让我们对获得发明所需要以及发明创造的难易程度等有了一个量化的概念, 表1的统计表明, 一、二、三级发明占了人类发明总量的95%, 这些发明仅仅是利用了人类已有的、跨专业的知识体系;而四、五级发明只占人类发明总量约5%, 却利用了整个社会的、跨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地方院校培养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有解决一、二、三级发明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终身学习, 具有解决更高级别发明问题的潜力, 而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应该递进一个层级。通过这种创新能力的量化界定, 进而为其建构的知识体系以及课程体系提出量化的要求。

表1发明的等级划分及所属知识领域

3 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线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地方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理念外, 最要紧的是要抓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个关键。“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是东莞理工学院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地方经济、校情等实际相结合而提出的本地化实践模式。它以实验室为基地的创新平台, 以“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承载体, 引进“TRIZ”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作为创新方法论, 为“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方法与工具支撑, 拓展校企合作、产学有机结合的教学平台, 提供“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联合课程。

4 结语

地方院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首要把创新精神作为大学的核心价值来加以尊重, 崇尚大学精神, 同时, 合理界定创新能力的层次定位, 以此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环境。

摘要:创新是现代大学实现大学功能的核心要素, 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创新能力的层次定位。地方院校培养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有解决一、二、三级发明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终身学习, 具有解决更高级别发明问题的潜力。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现代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崇实.以创新的精神和理念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2) :4~7.

[2] 罗军飞.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若干问题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8.

定位培养范文第2篇

一、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社会发展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也愈发旺盛。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从业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人,已经处于十分严重的饱和状态,而与之相对的是则是管理会计人才则十分短缺,缺口超过了300万人,因此财政部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管理会计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2016年10月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将管理会计列入“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正是上升到国家层面。

管理会计是财会专业在当代转型的新方向。随着财务管理在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作用愈发关键,高职财务专业人才培养也更多地应该转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不仅能够胜任企业一般的财务性工作,而且能够从以往的“账房先生”的角色转向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支持和决策的角色,懂财务、会管理、懂业务,努力推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朝着理财、管理决策进行转变,不仅能够进行日常的财务管理和分析之外,还能够提升非财务分析能力,能够承担起企业内部风险防控任务,具备参与企业决策能力以及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决策、分析和规划能力,由于管理会计人才具备的多方面的综合性能力,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提升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水平,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实现途径分析

管理会计是当代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导向之一。高职应从优化和完善教学理念树立、教学内容拓展、师资力量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探索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

(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重要途径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等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加快以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为基本导向,加快首先要在专业教学中让广大一线教师树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整个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去,要完善并制定系统性、针对性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评价手段多元等多方面入手,着力优化教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最新的诸如财务、管理、决策以及战略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着力优化现有教学内容,在原有的财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融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企业绩效管理以及业绩评价等传统的管理会计课程,同时积极树立管理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加快开发新的适应市场和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课程,努力追踪管理会计的最新前沿和最新发展,同时,要持续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努力采用诸如案例教学、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着力加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不断确保教学成果。

(二)完备师资力量配备是重要保障

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为有效在高职财务管理等专业教学中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高职院校要着力加强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要在不断本专业师资力量配备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来持续提升管理会计师资力量和素质。一方面,要大力从相关企业、行业组织中聘请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担任本专业的专任或兼职教师,邀请他们来校讲学或担任授课教师,在广大高职财务专业等相关专业师生群体中宣传管理会计理念,输送专业力量,另一方面,要大力“走出去”,选派相关教师赴相关企业跟岗锻炼,学习取经,不断提升学院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水平,持续提升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转型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管理会计人才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的逐步凸显,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职财务管理等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会计人员转型的一个重要目标。高职院校要努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管理会计思维,着力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教学评价、师资保障等方面入手,卓有成效地进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摘要:管理会计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会计工作深化改革的重要产物之一。作为现代会计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管理会计主要通过将相关的财务信息与管理信息进行结合,为各类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规划、决策等方面的事务提供支持的管理性行为。高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高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着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 徐婷婷.针对高职院校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变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406+408.

[2] 谢小春.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研究[J].商业会计,2017,(21):118-120.

定位培养范文第3篇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这些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大多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本世纪初, 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重新配置整合教育资源, 由专科院校合并组建或升格的归地方政府所属的院校。由于受地方经济社会较高需求的影响, 这些院校成立不久, 在延续升本之前专业设置的基础上, 就大都相继纷纷开设了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等财经类专业, 其中又以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最为热门。这些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以服务于本地区为根本、以面向在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工作为主。然而, 由于受本科建设和发展历史短、综合实力薄弱、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质量观的影响, 它们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仍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 甚至一味盲目的效仿。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没有很好的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一自身的特点, 创建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品牌。纵观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大多仍处于“四重视四轻视”, 即重视知识而轻视能力, 重视传承而轻视创新, 重视守业而轻视创业, 重视单一型而轻视复合型的状态。违背了21世纪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既要重视专业知识、又要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违背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十一五”我国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目标, 同时, 也背离了地方本科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因而难以高质量的为所在地区输送“学得好, 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的优秀财经专业人才。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教育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面对内部与外部的环境, 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21世纪的人才培养, 强调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强调要加强实践过程的训练, 强调要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因此, 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 应在充分结合校情、学校定位、办学思路与层次等因素以及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基础上, 在“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这一高等教育本科人才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引下, 进一步确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并进行合理定位,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 现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财经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立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良好的创新思维和突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财经人才。也就是说,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依托地方、服务地方, 充分加强实践、注重技能的训练, 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内涵发展道路, 才能更好的突出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特色, 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 开创地方高校办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财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 以理论课、技能课和实践课为重点,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目前本科院校教育目标的核心, 也是财经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财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 其内涵具体表现在“基础宽厚、拓宽口径、实践应用、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是要“基础宽厚”,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 又要具有宽广的学科基础和学科专业素养, 也就是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等财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要使他们能够具备熟练的运用经济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公共基础知识的能力。

二是要“拓宽口径”, 就是要拓宽专业培养的口径, 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面, 经济学科或管理学科等相邻或相近学科专业要打通培养, 突出课程设置的多学科性和多选择性, 使得人才培养由专才转变为通才, 通过“一专多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注重学生特长与个性的培养, 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三是要“实践应用”, 就是要突出实践, 强化应用, 变“知识本位”的培养为“能力本位”的培养, 以“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既要通晓专业理论又要善于专业实践与专业技能,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综合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具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创新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适应能力。

四是要“综合素质”, 就是要坚持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教育, 提高其文化品位和素养, 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培养文理通会的人才, 增强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是要“和谐发展”, 通过注重素质教育,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使财经类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协调发展起来, 使所学专业与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互为和谐统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就业观。和谐发展是由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 是构建财经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保障。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本文在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财经专业, 只有确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进行合理的定位, 才能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创地方高校办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

[1] 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7 (6) .

[2] 孙小梅.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

定位培养范文第4篇

经过几十多年的专业发展, 计算机专业建设从摸索到有序, 教育部2000年9月颁布的专业目录在规范与导向计算机专业建设上起重要作用。在2000版的专业目录中, 计算机相关专业被归为四大类, 分别是计算机应用类的、计算机软件类、计算机网络技术类及计算机硬件类。虽然有较前瞻性的专业目录作指导, 但各学校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还是走了不少的误区。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明显萎缩, 与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偏差上不无关系, 对专业定位把握较好的学校, 抓住了机会, 完成专业整合和扩张, 而另一些学校由于专业定位不准确则慢慢淡出。就专业定位方面, 有如下思考值得研究。

思考一:培养目标是根据劳动力市场调查还是根据学生选择热度来确定的?

中职计算机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首要任务是通过定期对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从而掌握当地区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 再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如果目标定位不准确, 结果必将南辕北辙。

早期的计算机专业更多的是培养办公软件应用人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深度加大, 办公软件学习任务成了小、初中的教学任务, 办公软件应用渐渐失去其吸引力。计算机的普及带动计算机销售市场, 营销人才及维护人才的培养慢慢变成学校专业重点。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 在全国计算机专业的竞赛的引领下, 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专门化方向逐渐成为各学校专业追逐目标。对有计算机专业的学校进行访谈式调查得出, 一些职校计算机专业专门化定位的开设有很强随意性, 开设的主要依据是招生预测, 而并不出自于市场调查, 也就是开设专业的依据不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而是依据如何能多招生、招好生。计算机专业专门化热点也就随着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而快速变化着, 专业专门化跳跃性现象严重。

目前, 大部分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技能目标主要指向是: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各种常见软硬件故障的判断与维修能力;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等等, 忽视职业教育区域性的特点。计算机专业除专业技术的发展外, 该区域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学校专业定位影响深远。

学校终极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因此学校要注重市场调研, 加强计算机专业劳动力市场的预测, 关注企业与当地市场的需求变化, 坚持就业围绕企业、行业转, 企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中职人才就要培养什么人才。随着大学生就业重心下移, 更要根据当地劳动市场调查来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出不可替代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群。这样的培养目标的确定才具有生命力的, 如果只顾眼前学生追求的热点进行定位, 是短浅的做法。

思考二:培养模式选择以学校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还是学校单一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内部领域划分与工作分工日益细化, 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专门化。据某学校近二年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学生的调查显示, 学生从业的岗位根据比例从大到小分别是:信息收集及数据处理 (18%) 、计算机销售及技术支持 (13%) 、办公文秘 (9.5%) 、图形图像处理 (7.3%) 、局域网维护与管理 (4.5%) 、网站管理与维护 (1%) 等, 以上之和大约53%左右, 而其它占46%多。虽然只是一个学校的数据, 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比如, 以上六个领域对技术要求是差距很大, 但都有人员分布, 说明培养目标定位未指到点, 还只停留在面上。专业对口率也较低, 对专业培养的实效性比例还是值得推敲的。

专业对口率低有一些其它客观的社会原因, 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培养模式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可以实现多要素之间的动态结合, 将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 人才培养方式与用人标准相结合, 专业课程设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 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相结合, 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和帮助企业发展相结合, 达到双赢的结果。达到学校与企业无缝衔接, 构建“双向流通”、“出口畅”的立交桥。学校单一的这种封闭的办学模式已不适合大职教的理念,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 真正的大职教还任重道远, 但这必定是方向。

思考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还是宽领域为导向?

职业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又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中的就业需要是职业学校办学的生命线, 确立“以就业促招生, 出口旺, 进口畅”的办学思路。在学生专业培养上, 首要的是制定教学计划, 最根本的体现在于课程设置上, 如: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的比重、专业课程的确定与安排上等等。

某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如下, 一年级开设的专业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 《数据库基础》、《PHOTOSHOP》、《网络技术》、《操作系统》;二年级开设的专业课有《VB》、《网页制作》、《FLASH》、《CORELDRAW》、《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从开设的课中可看出类型非常多, 有数据库类、操作系统类、网络类、图形处理类, 可以说门类非常齐全, 属于典型的“通才化”的宽领域培养目标定位。目前中职主要采用“二加一”形式, 二年在校学习, 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二年, 公共基础课占不少学时, 专业课学习时间有限。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必定是全而不精, 走向社会, 无法快速顶岗, 无法适应企事业岗位需求, 这与以“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是相背的, 受传统的课程体系观念影响太深, 而这种现象还较普遍存在, 需要纠正。

据中华英才网三年前发布的十大热门行业中, 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设备占据前三。据数据调查, 企业上网工程、政府机构以及网络构建现在从业人数为42.5万人, 未来9年在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等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在135万人以上, 平均每年人才需求将不低于13.5万人。据2009浙江省人才市场网图示数据反映, 计算机类岗位需求居所有岗位之首。从以上二个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求还是很大的, 根据人才需求成金字塔形理论, 适合中职培养的人才比重不是一个小数目。但,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其岗位跨度较窄, 采用“通才化”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 其专业能力是宽而不精, 无就业竞争力可谈。通过劳动力市场调查, 筛选出其它学历段培养无可替代的适合中职的计算机专业岗位, 确定核心技能, 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同时建立与之对应的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 动态调整与就业适应用的课程设置, 从而达到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这是科学之举 (图1) 。

思考四:教学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线还是以知识体系为主线?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2008】8号) 文件中明确提出,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 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现实是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采用单科分段式课程体系, 过于强调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 从而导致知识在学学科间交叉重复, 这决定了教学实施适于应试性考试, 不适于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造成缺乏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致学生学习与职业岗位的脱节。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组织教学实施是目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也是落实就业导向的重要步骤之一。高度重视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突出“做中学, 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摒弃完全性的知识讲授, 并以职业需求作为重要的教学评价指标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捷径。

近几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很多学校借鉴国外的成功的职业教育方法, 采用较先进的教学方法, 如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等, 并卓有成效。计算机专业中任务驱动法与项目教学法开展较早, 实施得较有实效。但全面实施好的这些教学方法需具备二个基本条件, 即核心技能的把握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如果计算机专业核心技能把握不准确, 方向性错误, 教学实效容易造成减法的结果。如果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 教师在理解与动用方法就会存在一些误区, 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实施时就会缺乏科学性、完整性, 将造成诸如教学内容重复、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要使教学实施具有较高的有效性性、较强的实用性, 就需要把握住计算机专业的岗位核心技能, 打造出一支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引领着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定位四个貌似很简单问题的思考, 学校在加强对行业和企业的调查, 建立与企业互通立交桥, 把握技术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加强本校计算机专业建设, 将会使专业更适合学生的需要、更适合社会的需要、更适合企业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计算机中级技能人才, 使计算机专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摘要:对培养目标是根据劳动力市场调查还是根据学生选择热度来确定;培养模式选择以学校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还是学校单一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还是宽领域为导向;教学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线还是以知识体系为主线。本文针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思考,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中的四个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改与专业建设提供有一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定位培养范文第5篇

高校中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理论知识很丰富, 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高校中的会计知识学习都较为基础, 理论性很强, 实践性很弱。学生每学期会花费很多课时学习这些理论知识, 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实践在会计的专业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实践能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多进行实践操作, 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至关重要。

高校教学一般在固定的教室中进行, 老师面对面的传授知识, 一般以机械记忆为主。学期末的考察方式较为简单, 只要能拿出时间对知识进行记忆都可以取得高分。这种机械的记忆对于学生真正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是很不利的。随着一些互联网手段的应用, 教学效率有了提高, 但是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传统模式下的局限性仍然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依旧难以根治。要想培养优秀的学生, 必须增加实践阶段, 这是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必须要经历的部分。

学习各门课程时, 学生很注意解题的形式和步骤, 却忽略了原理和方法。明白原理对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熟练掌握原理和方法, 关乎以后的实际应用。学校对于学生实习的重视度不高, 在校园里面进行的实习以看和记为主, 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是不利的, 这也是学校最应该提高的地方。

二、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探索的新思路

互联网普及度越来越高, 这是经济发展、经济进步成果的体现。如果能利用互联网发展的先进成果进行高校会计教学, 将会提高教学效率, 这也为探索新的、更适合时代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便利, 在网上获得知识变得更加便利, 越来越多的学科平台陆续出现, 一些精品课程会被放到平台上供大家学习。大家也可以在平台上就不懂的问题进行交流, 这是进行学术交流的最好的手段。可以在网上学习知识, 那么能否在网上进行实践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网上进行实践, 没有那么贴近实际, 但这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情况下比较好的方式。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进行实践是对提高实用技能很好的方式, 确定这条新思路, 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高校会计教学模式建立的可行性措施

学习理论知识对教学很重要, 但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理论知识相当于工具, 只有把工具牢牢握在手里, 才能进行现实中的耕耘。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是高校进行学生教育时应该做到的。实践是检验所学知识是否牢固的重要真理, 将课堂所学知识在实习当中应用, 是提高自己实际操作能力的根本举措。传统会计教学存在着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 这也是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代沟。各大高校在进行改革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改革力度, 也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重点有所侧重。要确立实践的重要地位, 将实践更多的应用到教学当中去。

学校可以多请一些社会上的专业人才来学校办讲座, 通过工作上的具体事例, 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学生进行现场互动,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理解。通过与社会上一些企业的沟通, 了解会计市场行情, 为高校学生谋求实习的机会。实习是学生接触企业、接触社会、锻炼实操能力的最根本途径。当实习机会少时, 老师也可以通过设定某种实际的情景让学生练习。多做一些开放性题目,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行有奖竞答,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校要支持改革, 对于一些优秀教师进行奖励, 对于一般的教师进行培训, 让学校老师都能接受改革、支持改革。加大资金投入, 深化改革, 将改革这条路走到底。在改革过程中, 要不断反思, 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要多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 中西结合, 探索最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 让学校和老师了解时代的形式。拉近企业与高校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高校学生提供工作前实践。

四、结语

明确实践在教学的重要作用, 为毕业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社会发展很快, 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做好积极的准备。维持好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重要作用。高校注重学生的教学培养, 对于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有直接影响作用。高校应该探索一条培养学生的合适道路, 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生活。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是每个高校的最终目的, 也是高校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摘要:我国社会在快速发展, 设计岗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中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相对传统, 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 真正满足社会上对会计岗位高标准高需求的并不很多, 人数多而岗位少的现状导致每年有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此, 要切实认识到高校会计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明确高校会计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高校学生的实用技能是解决这项难题的根本手段。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的高校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索是高校应该研究的问题,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是学校的责任。

关键词:会计教学,模式探索,应用型,针对性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娟.论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5) .

[2] 杜静.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探究[J].中国商论, 2015 (33) .

[3] 尹洁.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问题分析及反思[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2) .

定位培养范文第6篇

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 因而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在我国迅速发展, 目前, 全国共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同时以专业方向和高职高专等形式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累计超过400多所, 电子商务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专业。

而在广东省职业类及本科类的93所院校中, 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仅约32所, 其中本科专业有10所, 专科专业有22所, 在河源市除我院招过一届电子商务中专班外, 根本无其他学校开办电子商务专业, 由此可见广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发展速度缓慢, 而本专业在我市基本属于空白。

广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迟缓的原因一方面和政府、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本地企业经营营销观念传统落后有关;一方面也和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有关, 经过对广东省32所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发现无论本科或专科专业, 96%以上的本专业培养沿袭了自2000年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当前电子商务人才“眼高手低”、“纸上谈兵”, 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不致用的就业困难的局面, 这同时也大大限制了本专业的发展。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 对广东这个外贸大省影响巨大, 众多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 尤其是中小企业, 这次危机使我们认识到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 必须要转变增长方式, 改变传统营销观念, 压缩成本, 拓展国内市场, 而要实现这一切, 必须依赖电子商务。

艾瑞研究发现, 在这次危机中, 使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网络交易的中小企业, 生存状况远远优于囿于传统线下模式的企业, 陷入困境的线下企业比例高达84.2%, 而线上企业仅为16.8%, 两者相差5倍。

2008年4月, 在省委书记汪洋带队考察全球著名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总部后, 率先鼓励佛山市政府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意预全面推动广东中小企业应用和普及电子商务, 开拓国内外市场。

《广东省电子商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决定以及当前经济形式下众多中小企业急需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的需求决定电子商务专业未来必定飞速发展, 而发展的方向主要在电子商务平台及设施的构建、网络营销2个方面[1]。

2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量统计及分析

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主要决定于行业发展状况和企业自身情况等外部环境,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兴市场, 且发展速度让人难以想象。对广东省而言, 目前广东已经拥有中小企业近百万家, 根据广东省电子商务“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以及金融危机形式下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急需来判断, 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通过对各企业单位的调研, 目前河广东省对该专业电子商务平台构建方向人才需求量在30000人左右, 对该专业网络营销方向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需求在180000人左右,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不断普及, 预计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40%左右的速度增长。

3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层次分析

通过对广东省及河源市本地若干企业和单位的调研, 结合省内外职业培训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广东省淘宝联盟提供的信息, 我们得到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

本次调查的人员对象包括企业电子商务专业人员、淘宝、百度电子商务平台10多位员工、部分“中国十大网商”成员及广东淘宝联盟成员、物流公司经理和一些直接参与员工招聘的管理者 (以人力资源主管为主) 。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 大致上可以将电子商务人才分为以下三类:

(1) 从事电子商务应用性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网络市场营销、服务工作, 对他们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根底, 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操作, 具有较强的管理和营销能力, 同时熟悉网络虚拟市场下新的经济法律。

(2) 从事电子商务技术性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主要要求是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根底, 熟悉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网站设计、美术设计、安全、系统规划等知识, 了解商务流程, 顾客心理和客户服务等。

(3) 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电子商务整体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 对他们的要求是既对计算机、网络和社会经济都有深刻的认识, 又有过市场的磨练, 需具有丰富的电子商务工作经验。

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自身条件,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培养从事网络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 兼顾培养电子商务技术性工作专门人才。

4 电子商务专业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深入已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公司, 并对大量从事电子商务自主创业人员进行详细调查, 详尽了解高职层次人才的核心及相关工作岗位, 总结归纳具体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认真分析出职业岗位以及创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如表1所示) 。

5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在网络营销和自主创业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从事的最主要方向有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网络营销和自主创业, 对于电子商务平台开发, 除要求拥有非常好的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外, 还需精通编程、语言等, 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难度太大, 很难实现, 而且目前淘宝、易趣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比较成熟, 中小企业不愿也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费用去开发的新的平台;对于网络营销, 除相关知识技能易于高职层次学生掌握之外, 且可以帮助企业节约营销成本, 扩大国内外市场, 促进企业发展, 其符合企业利益要求;对于自主创业, 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留给大学生的最主要的就业出路, 高等教育最终必由就业教育转为创业教育[4]。因此, 综上所述, 将我省高职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网络营销和自主创业方向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摘要:广东省在全面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 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 促使电子商务专业在广东省迅速发展。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近年来一直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为使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 我院对广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开展情况进行了专向调研。本文对调研结果进行归纳, 分析了广东省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及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层次、岗位及职业能力, 明确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广东省电子商务“十一五”发展规划[Z].2007.

[2] 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广东互联网发展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 吴秀红, 付达院.看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 析电子商务教学[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18) .

上一篇:登记结婚范文下一篇:凡人心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