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计算机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9

中专计算机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计算机已不再是高科技的特征,而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变化给中专学校提出新的要求。但如何认识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的“难为”与“可为”,并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以新的计算机教育模式,全面对接用人单位,是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的重点内容。

本世纪初,教育部下发了有关深化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这一提法虽然给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但从整体上来看,在传统思想特别是唯学历论的思想影响下,职业教育的环境难以得到根本好转。以计算机教育为例,教学内容与现实脱钩,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与国家提倡职业教育的大好环境有所不符。

1 中专计算机教育的“难为”及其原因

中专计算机教育本就处在高校与职业培训机构的中间,既没有前者的理论研究特点,又没有后者的初中培训能力,处境比较尴尬。具体而言,当前中专计算机教育的“难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育观念落后,市场意识差

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观念的落后,可以从教育内容的落后看出。当一项新的计算机技术已在各大企业得到广泛运用后,在中专计算机教育中依然难以见到其身影。如PHP技术,作为现代计算机互联网环境下的主要技术平台,是现代计算机人才的必备技术之一,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却没有开设此专业。

同时,现代计算机人才的重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很多中专学校将提高学生的打字能力作为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将计算机编程水平作为动手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与教育观念落后相比,现代中专学校市场意识的淡薄,将更加伤害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缺乏市场意识,使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跟不上市场需求,一些本应裁撤的专业得不到及时裁撤,应该增加的专业不能及时增加。因为缺乏市场意识,使学校闭门造车现象严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相差很大,学生在人才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就业困难。很显然,没有好的就业率,说明学校计算机教育的不合时宜,进而会对专业未来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1.2 现实环境不理想,办学条件不好

从整个社会来看,在唯学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中专教育的理解不正确,也没有给予中专计算机教育正确的对待。用人单位总希望招聘的人员学历更高些,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读大学。社会对中专教育的看法,使中专计算机教育受到很大影响。

一方面,难以获得好的师资与生源。往往好的教师都不愿意到中专学校来,甚至以前进入学校的教师也找种种机会离开学校。即使是进入学校的教师,也很难再获得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很容易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与教师的不理想相比,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到中专学校学习,得不到好的生源,更是极大地限制了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办学条件不好。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都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中专学校则像是被人遗忘的角落,无论是财政资金的投入还是社会资金的投入,都比以前要差得多。计算机机房满足不了学生的实践需求,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3 校企合作不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而言,将企业引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对于企业而言,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就开始接触企业运作模式,使其在毕业后可以第一时间适应企业。特别是校企合作中,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对学校的招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实践安排等方面都提出不同要求,更是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融入特定的企业文化,缩短其适应企业的时间。

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可以为学校提高就业率的校企合作也主要在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间产生,很少企业会将校企合作的目光投向中专学校。即使有些学校得以与企业开展合作,又怕中专学校毕业生理论知识不如高职院校,技能水平不如技术工人等,在企业中得不到欢迎,从而不敢在校企合作中全力投入,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都与企业要求有差距。中专学校的做法,显然与企业要求的急需人才不相符,不利于下一步的校企合作长久开展。

2 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可为”之路

计算机技术毕竟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其广泛运用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中专学校只要找准定位,坚持市场导向,着重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就业率,构建适应新时期需求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新模式,仍然大有可为。

2.1 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实用的学习内容

培养目标的明确,是培养适应于市场需求人才的基础。中专学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工具使用技巧的人员。如计算机及运用专业毕业生,应对计算相关知识比较了解,能够胜任计算使用专业岗位,具备现代计算机无纸化办公需要等;而程序员、软件工程师则还需要能够掌握各种开发软件与测试工具。而在学习内容上,则应该以实用为目标,按照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其学习内容。以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例,在第一阶段,应该以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软件开发的基本素质为主(如算法知识、软件开发流程等),这一阶段是为下阶段学习实践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则以实用软件开发技术为主。如Java系列、.Net系列、∽++嵌入式系列、Oracle/Sql Server/MySql主流数据库系列的软件学习。

事实上,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习,都要坚持市场导向,以当前应用的最新软件技术为学习内容,努力实现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能够满足搭建学生知识框架为限,没有用武之地的技术,或是通过学习无法适应工作需要的技术,都是不值得学习的。

2.2 有利提升培养水平的多样的教学模式

要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选择合适的、易为学生掌握的教学模式。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多开展个性化教学,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知识工具,同时又具备自学能力与实践能力。

具体而言,有利于提升中专学校培养水平的教学模式主要有4种。

一是项目组教学模式。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接触企业的项目组。采取项目组教学模式,使用面向应用、面向职业的逆向教学法,营造与工作岗位一样的情境,可以全面地检验学生所学知识,锻炼其技术水平,不断积累项目经验,无异于使学生从教学中进入工作节奏,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

二是多元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一个个的案例替代单纯的书本知识,通过从易到难、从小到大的多元化案例,使学生得以经历一个个案例,逐步积累丰富的职业经验,技能水平与实践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师指导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理论点后安排实践课程,由教师一一进行示范,将重点与难点的实战经验逐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演示后得到巩固与提高,有利于学生对难点与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四是职场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项目组教学模式的深化,其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计算机工程项目中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甚至可以是以学校的名义向社会要项目,参与一些项目的竞标,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运用水平。

3 结束语

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在社会竞争压力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只要我们明确教学目标,以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的运用水平,提高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依然可以化“难为”成“可为”,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张良,唐志红.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成人教育,2010(10):23-25.

[2]张淑欣.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85-86.

[3]陈笑缘,周平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凸显职业教育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52-53.

(作者单位:大连商业学校)

中专计算机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收稿日期:2013-12-30

作者简介:刘雅萍,女,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管理和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祝箫,女,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管理与信息服务工作。

摘 要:中专学校合并升格后,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员们不适应这种变化,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心理压力较大。但是角色转换是必然的,找到转换的方式和途径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合并升格;职业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角色转换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许多中专学校在政府的组织下,合并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是中专学校在新时期的生存发展机会,对中专学校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冲击力波及每一个处室和每一个人,图书馆也是如此。很多馆员在这种大变革、重组合中不知所措,心理压力很大,不能很快的从中专学校图书馆员售货员角色转化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推销员角色,心态停留在中专阶段,难以胜任新的工作任务。升格对中专学校和个人来说都是良好的机遇,是发展空间的提升,所以要积极适应这一变革,自觉调适个人的观念、心理、行为,尽快从中专学校的被动服务角色转换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对口、上门服务角色。

一、角色转换的客观必然性

(一)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层次区别

合并升格不是学校的办学层次的简单提升,而是学校的全面转型与快速发展,确立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发展目标,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深化内部改革的过程。

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干部教育为主,教师主要以课本为依据的开展教学工作,很少涉猎教科研活动,因此当时的图书馆在学校的整体运行中所占地位不高,教师对图书馆的知识信息需求量不大,依赖性不强。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后,学校的培养目标转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图书馆成为学校的信息服务中心。学校的师资队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大批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充实到教学队伍中,这些人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高水平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外语知识,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尖端化,时效化的特点。

中专学校招生是以初中为起点的,学生以学习课本基础知识为主。而高职院校的生源起点高,地域广泛。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自信心足、求知欲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重视未来职业发展,自觉在课堂外拓展自己的学识和技能,如参加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能力考试,以取得证明个人能力的证书。他们视图书馆为终身学习和信息素质教育学校,期望在此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找到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并分享人类生存的先进经验和最新的科技资讯。

(二)服务内容的性质和方式的层次差别

在中专学校里读者走进图书馆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为动机的,所以信息服务内容的性质多为人文社科知识和科普知识,服务方式就是以证易书。而高职院校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则是多元交叉化、学科化和个性化的,图书馆员的服务相应的向专业化、深层次化发展,方式也大大改变,表现在:

1.服务学科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教学科研工作都需要图书馆大量的信息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受时间和检索水平的限制,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准确地搜寻到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这样会影响教学科研的进程,因此迫切需要专业人员为其提供所需的信息,所以高校的图书馆要实行学科馆员服务模式。要求馆员以学科为对象,进行对口专业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改变传统的被动的保管式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的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模式。

2.服务个性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提倡信息服务个性化。加强对读者的研究与组织,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和组织多项宣传辅导活动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之一。需要研究不同读者知识结构的跨学科性,读者信息需求的综合化和个性化,读者咨询的针对性和读者服务的有效性等。

3.服务社会化

2002年4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地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05年11月新华社刊载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教育部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能力吸引了很多社会部门、企业,常常受其委托进行员工培训或为其举办一些短期培训。

凡此种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已经不再仅仅限于校内师生,而要面向社会为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的人群服务,这已经成为必然。

二、角色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合并升格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层次和科研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教学科研服务基地的图书馆相应的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也应有所转变,馆员角色的转换也要应适应图书馆服务层次的变革。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图书馆管理组织结构以及整体的职业技能素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着相应的诸多问题,减缓了升格后图书馆发展的整体步伐。

(一)设备陈旧,观念落后,难以提供现代化的图书借阅服务

由于升格后的高等职业院校前身只是中专学校,在财力上难以提供充足的资金配备,图书馆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现代化设备以及借阅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在管理和服务理念上,对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产生的巨大效益认识不足,仍采用较为传统的人工借阅的方法,使“藏借閱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未能达到最大化的公众效益。

(二)馆员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服务理念陈旧

传统的“藏借”分离模式虽被打破,但大部分馆员未能在开架借阅的服务方式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仍沿用之前的服务模式,只单纯的为师生读者找书,未能及时的从图书馆看门人的角色转换为图书馆引导人的角色,缺乏为读者推荐阅读,为教职工倡导阅读的服务精神,未能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图书馆员的崇高使命感和荣誉感,无法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想方设法的从每一位读者的角度出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图书馆文化信息服务。

(三)团队协作意识有待加强,成员间交流沟通存在障碍

合并之后图书馆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暂时无法消除的距离感,馆员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应对新的人际关系,极不利于馆员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服务方式和工作认知,在一定范围内有碍于图书馆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意识的树立和培养,也不利于馆员角色的快速转换。

三、角色转换的方式和途径

合并升格成立职业院校是国家教育发展的策略,是历史的潮流,也是为了中专学校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在加大,职业院校图书馆的设备和文献存藏在不断优化,运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管理是必然的。图书馆员要自觉接受这一现实,调适自己的思想心态,积极提高自己的现代技术应用能力,找到自己发展的平台。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勇于接受现实

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合并升格后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确立,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全员竞聘上岗是趋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思进取,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有可能丧失更多的机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发展,甚至被淘汰。每一个图书馆人要自觉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接纳和认同新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与考核制度,积极承担工作任务,实现角色的转换,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际逢,以海纳百川的气度面对境态变换,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实现人生价值。协调好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生存发展平台。

(二)加强学习,提高学科服务能力

准确定位自己的业务角色,以工作能力奠定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工作环境。职业院校图书馆急需的是熟练运用电子设备,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整合一定学科文献信息的学科馆员,能对读者、系部开展对口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有便利的学习条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依托自己所学专业,训练自己的学术信息组织能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学习外语,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分类,以较强的调研、分析、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服务于读者。

(三)学会释放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学校合并升格对个人的影响是必然的,新的群体,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内容,让人难以适应,心理压力增大,这也都是正常的。任何人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从不适应到得心应手,从不熟悉到了然于胸,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只要勤恳付出,不过分计较回报率的大小,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自觉排泄不良情绪,就可以释放压力,很快就可以成为合格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

参考文献:

1 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实现全面转型与快速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2 尚秋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深层次服务与实现途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 杨衍.创新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

4 刘敖莉.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1).

中专计算机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文章从网络给职业中专德育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出发,就人们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如网络对德育理念的主导性、对德育的方法、对德育的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这对职业中专德育更好地应对网络的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络 职业中专 德育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则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包括职业中专生。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职业中专学生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而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职业中专德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一)网络为职业中专德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职业中专德育的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地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工作的资料,使德育工作具有丰富资料的来源。

(二)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职业中专的德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职业中专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获取所需的知识,网络的发展使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还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对象——职业中专学生的综合能力。

1.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2.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其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

3.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

4.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二、新时期的职业中专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学校在加强德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2)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3)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4)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三德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5)加强学生自律教育。学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还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二)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

2.学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發布,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即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又如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学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中专计算机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科技水平提升的核心技术,这也使我国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并为各个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专作为我国主要的人才培养场所,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部分中专的计算机教学缺乏多元化,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影响,不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多元化理念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多元化理念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多元化理念下的教学改革途径,期望以此来提高中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多元化理念;中专;计算机教学

前言:计算机技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核心技术,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为推动我国的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中专学校来说,由于有关信息技术统一的教材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无法提升,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多元化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如何实现多元化教学理念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有效的应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多元化教学理念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对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化教学理念作为当前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其主要是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境等的多元化设计与构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学效果的最大化[1]。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多元化理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上能有效的提升,在多元化教学理念的积极引导下,将为提升我国的整体计算机教学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的主导方向。

二、多元化理念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多元化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多元化教学的价值也引起了广大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部分中专学校未能将多元化理念有效应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内容缺乏多元化

相较于其他课程,中学计算机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性的计算机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可以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2]。然而,中学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缺乏多元化问题却日益凸显,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计算机教师仅将专业知识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一味的向学生讲解各类名词的概念,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由于目前中专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课程教材更为偏向理论教学,且缺乏各自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基础不同,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理解,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

教学模式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目前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进行调查时,发现其存在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的问题,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学习到教材外的内容,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缺少创新性,使学生的自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计算机人才[3]。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还体现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中,教师仅以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评判标准,考核的内容也为教师自行设计,最终导致教学考核存在片面性。

三、基于多元化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教学途径

(一)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计

教学内容缺乏多元化作为影响多元化教学理念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只有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计,实现对现有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改革,才能对提高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应当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针对性的原则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机课程作业,全面监督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内容,确保各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并及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设计

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首先,教师应当设计更多的教学活动,比如最简单的关机操作,教师可以在传授学生单击“开始”菜单,选择关闭方法后,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其他的关机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告知学生其他的关机方式,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到计算机的魅力。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情景模拟教学,通过设立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最后,设计更具多元化的课堂考核模式,分别针对教学的过程、结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并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以此来实现对教学体系的完善。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是目前多元化理念在中专计算机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因此,中专应当以多元化教学理念为核心,通过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设计,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多元化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婷,邵雪航,秦秀媛.教育轉型视角下计算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电子测试,2016,26(3):147-147.

[2]杨竞华.艺术类院校计算机教师授课理念的多元化发展[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6,21(2):67-68.

[3]邓玉洁.教育转型视角下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5(3):231-231.

[4]刘锦秀.计算机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究[J].中国培训,2016,18(2):156-156.

中专计算机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 做好实验课准备

1.1 硬件及软件的准备

为了使计算机实验能够顺利展开, 需要教师和学生在硬件环境方面, 计算机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应保证学生上机所用的计算机及投影仪、无尘黑板设备正常运行, 功能完好, 满足上机实验的要求。同时, 教师要根据实验计划, 安装好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 预先把这些软件装入计算机内并调试好, 随时可供调用等。

1.2 学生方面的准备

当然, 计算机实验课不仅仅需要教师还需要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要求学生要按实验提纲作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特别要学生自己编程上机时, 学生一定要在上机前准备好程序, 实验时主要是编辑输入程序和调试程序。如果学生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到上机效果。

2 计算机实验课的实施

在做好各项准备的基础上便进入实验课的实施,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1 教师与学生应明确实验目标

计算机实验课开始之前, 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明确每次实验的目标。对于实验目标, 教师应该结合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两个方面由浅到深地制定, 避免因目标过低或过高影响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通过具体的任务、明确的目标来控制约束学生的上机练习, 可以避免学生上机操作的盲目性, 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 教师还应该向学生重申每次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指明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 对实验中的疑难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 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和讲解。

2.2 教师应发挥计算机自身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上机兴趣

在目前的上机操作中, 学生们只是把在理论课上教师讲过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再重复做一遍, 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按照规定进行着, 他们绝大多数根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针对这种情况, 在实验课上, 教师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综合运用幻灯、投影、CAI多媒体教育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 强化知识的印象, 加大知识信息传播的力度与深度。为了使学生愿意上机, 教师在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 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兴趣爱好, 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例如, 利用文字处理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作文、板报、学生刊物的编排设计;用EXCEL对考试成绩进行简单整理和分析;在特殊的节日引导学生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或多媒体制作软件设计制作电子贺卡等。对于网络, 教师也可以变它为教学资源, 比如, 在实验课上, 学生和老师都在网上, 当学生有问题时, 可以向老师单独发送信息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完成的Excel、Word、Power Point、色彩、布局、动画、音视频剪辑等进行相互评比等,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互教互学, 能够从别人的问题和解决中学习到更多实质性的内容, 在共同参与的环境中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2.3 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自觉意识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 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 如果教师不讲, 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 那么, 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尤其对于知识基础比较差的中专生而言, 对于涵盖内容非常抽象, 难以理解的计算机理论普遍存在畏难心理, 于是很多学生一遇到理论就采取回避的态度, 这也致使实验课上学生不会上机或不愿上机。针对这种现象, 理论课老师应该将比较难的知识点分解为几个小的知识点, 转“难”为“易”, 同时, 在课堂上配合适当的提问、小练习、小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在上机的时候, 实验课老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教科书中的相关理论, 这样, 学生可以在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对于上机出现问题的疑惑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积极地去思考、研究和探索, 自行判断实验步骤有无错误, 是否能正确实现某种逻辑功能, 从而改变等待老师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计算机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应该是各行其是, 理论应该发挥它的作用, 这是建立在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理论的基础上。

2.4 通过计算机实验课的上机操作迎接期末的省计算机水平测试

以往考查学生都是以笔试方式进行, 这种传统的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 相对忽略了实验教学环节, 也使学生普遍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现在, 很多中专都非常重视实验课, 这一方面源于计算机课程的特定特征另一方面也是源于社会的需要。如果学生不能通过实验课的上机操作, 那么在期末的省计算机水平测试中就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 这也违背了学校的培养目标。所以, 在实施过程中, 除了注意以上几点还应该注意结合计算机水平测试的内容对学生展开专门训练。

摘要:本文针对中专学生和中专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通过中专计算机实验课教学的实践, 全面探讨和研究了教师发挥计算机自身的优势, 提高中专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的经验。

中专计算机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 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如何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 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1) 变教师的教学课堂为学生的学习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全程参与, 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只有让学生全体参与到课堂里去, 让他们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 课堂才能“活”起来, 这样, 教师也就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 是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占领课堂这个传授知识主阵地的重要渠道和措施,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紧张的思维中去体验、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 并激发起极度的兴趣和乐趣, 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为此, 上课时给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他们从旁听者变成参与者。我从朗读入手, 激发兴趣, 让学生体会教材中语言的优美, 描绘的生动与形象。用比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 当学生找对时, 即时给予表扬, 并鼓励他、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 并欢迎同学进行挑战。这样, 课堂上出现了你追我赶的情形, 无形中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树立信心。

(3) 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同学的发言

过去, 同学发言出错时, 学生往往发出笑声, 有时并不是嘲笑, 但对发言者来说就会令他尴尬。为此, 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讨论会。通过讨论, 同学们开始懂得, 笑别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也是自己没修养的表现。正确的态度是, 当同学回答问题时, 应该认真听, 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讨论, 这才是尊重别人和有修养的表现。

(4)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 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居高临下之感, 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防御心理, 形成抵触情绪。上课时, 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及时作出点评。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不当之处, 应提出中肯的建议, 千万不可严加指责, 要让学生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课间教师应该与学生多接触, 以缩小师生间的距离。

(5) 帮助学生思想上树立“行”字

就是用表扬、奖励的途径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愿望的源泉, 就是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得到胜利的快乐。”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生, 选择适合他们各自能力的问题, 使他们更好地获得成功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 我会用微笑、点头来鼓励学生继续讲下去,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 我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点评, 回答确实出色的, 就说“你真行”或“太好了!”。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鼓励, 他们会因此产生满足感, 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欲望。只鼓励少数学生的课堂教学是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 尤其是对于低成就和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 对他们来说, 教师对他们表扬和奖励的吝啬与偏向只有副作用, 这样他们将失去学习的动力。但值得—提的是, 表扬和鼓励要有针对性, 切不可为了结学生成功的喜悦而乱表扬一番,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 如果表扬不当, 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6) 从“理解教材内容”转为“学习教材语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三步曲为“初步理解教材”、“分段讲读分析”、“归纳总结教材”, 分析理解教材内容成了贯穿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硬任务。教材理解了, 教学任务完成了, 整个教学只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容器。而教材中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子, 以及大量规范的语言, 学生是否会运用, 则成了学习的软任务, 可学可不学。对于计算机阅读教学的重新认识, 使我们明确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提供了具体的情境, 学习教材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解教材情景, 而是借助教材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 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计算机实践活动。在课堂设计中, 教师一般从自我角度来建构知识, 很少能站在学生角度上进行换位思考。从教学心态看.主要是生怕注重了“学生的学”而影响了“教师的导”, 从而影响教学的进程, 影响课堂效率。同时教师思维中还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教师的导”是通过自己来发展的。殊不知是学法促进教法——教从学来, 学从生活来, 教学还需要逆向思维, 怎么学有效果就怎么教。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本文”理论中提到:“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么做, 就怎么学, 就怎么教。”教学的中心是“做”, 即实际生活, 包括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认同:只有研究“学生的学”才能更好地发展“教师的导”, 也只有通过促进“学生的学”,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2 结语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 启发学生活跃思维, 进行奇思妙想, 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摘要:计算机学习是综合性很强的学习, 中专计算机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变教师的教学课堂为学生的学习阵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同学的发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思想上树立“行”字;从“理解教材内容”转为“学习教材语言”;从“教师讲解”转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对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专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薇.浅议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表象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2] 孟繁丽.中专计算机教学之我见[J].校长阅刊, 2005 (9) .

[3] 董蓓菲.我和中专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育的异度空间[J].中专计算机教学, 2006 (Z1) .

[4] 乃森, 顾黄初.影响中国20世纪的计算机教育大家霍懋征[J].计算机教学通讯, 2007 (11) .

上一篇:辅导教师管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法旅游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