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最大化范文

2023-12-02

效益最大化范文第1篇

1取长补短,师生参与制课件

教学准备应该是教学双方的事情。 长期以来,多媒体课件从构思、制作到展示、完善,教师几乎 “大权独揽”,这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的巨大潜力。

现代社会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电脑的几率越来越高,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鼓励学生参与制作课件,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预先熟悉,又使课堂教学过程因学生的参与更加有效,学生也会得到更多思考。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激励其创造性;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一体机辅助课堂教学,使用学生搜集的课堂教学所需的资源,促使教与学共鸣,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课件,提升其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促进其学习兴趣提高和个性发展,实现一举多得。 为了整体把握和彰显个性结合,教师可以统一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各自发挥。

在指导《我们爱你啊,中国》课件制作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自制的课件,介绍了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地图的下载,文本的解读,音乐的选择都在演示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并动手尝试。 老师可以手把手教会一些骨干当“助手”,然后实现全员参与。 学生由表浅认识到真正理解,其间所进行的主动探索过程是可以想象的。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共性的问题加以改进。 通过展示成果,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老师点评,激发了学 生强烈的 自信心 , 使他们的 知识得到 进一步强 化 。

2随机应变,教学演示促交流

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教师要借助其灵活地实现教师、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实现有质量的互动交流。 多媒体一体机从技术层面实现教生的实时互动。 教学中,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媒体也无法替代的。 教师要捕捉教学契机,注重跟学生进行语言交流, 问答形式不要拘泥于多媒体课件上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扩展性的提问,旁征博引,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交流,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多动手,培养发散性思维,做到知识入脑入心,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新的教学灵感,思想碰撞出火花,形成课堂氛围的良好互动循环。

比如教学《船长》时,在多媒体一体机上,可呈现波澜壮阔的大海,让学生演示玛丽号巨轮和诺曼底号相撞过程,学生可利用拖曳功能把对话进行重组。 实现了一步步开展对话和交流的情景。 大量的感性材料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奠定基础。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简单的分类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游戏,让学生自己点开答案,并在讲台上告之其他同学,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事半功倍,人机交互提实效

多媒体一体机以其强大、易用的功能赢取了教师的信赖,从而拉开了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序幕。 实践表明,多媒体一体机确实 “具有普通黑板的全部功能同时又具有普通黑板所不具有的更多功能”,它可以代替投影幕布的内容展示功能,普通白板功能,交互控制功能,记录存储功能,资源库功能及辅助教学功能。 老师用感应笔在多媒体一体机上书写时,不仅可以写字、 绘画、做标记及画各种几何图案等,更可以随意变换感应笔书写时的颜色、笔触大小等。 如果进行简单地切换,又马上可以对书写对象进行各种操作:移动、擦除、翻折、旋转、复制、放缩、插入视频音频等。 多媒体一体机让人机对话成为可能。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首先考虑课堂教学中将会使用到哪些素材资源, 然后将这些素材资源收集在一起以备上课时随时取用。 教学的材料结构化低,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时应变、随需应变。 课堂教学多了现场生成。 多媒体一体机支持几乎所有常见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及文本等素材格式, 这些素材可以分门别类放在自己建立的文件夹里。 使用时,打开多媒体一体机应用软件,告诉软件素材存放的位置,软件的资源管理器就会自动管理这些素材。 更高明的是,运行软件后,在活动挂图中创建的任何对象,乃至一个字,一条线段都能够成为资源。

多媒体一体机能将教师上课时的书写内容悉数完整地保存下来,每一个书写片断都能都够得以再现,还可以利用讲义导出功能将其转换为PPT格式。学生上课时将精力放在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上,而不必忙于记录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后回放整理即可。 这个功能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果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摘要:互动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在多方互动中容易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本文从课件制作,教学实施和媒体操作等三个角度分析和论述如何提高多媒体一体机教学中交互性的策略。

效益最大化范文第2篇

利润最大化 解释

是指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价格,但价格的变化必须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利润最大化原则概述[1]

(一)厂商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企业可以有业主独资企业、合伙经营企业和股份公司三种形式组织.业主独资企业为某一个人所有.合伙经营企业为两个或更多的人所有.股份公司通常也为许多人所有,但又遵循着和所有者法则相分离的法则行事.因此合伙经营企业的持续存在取决于所有合伙者活着并且同意维持该企业.而股份公司可以比任何一个所有者存在的更久.因此大多数企业都以股份公司形式组织起来.

(二)经济学中利润的涵义.利润是收益减去成本的差额.在经济学上,利润市场上决定进退的指标,只要有利可图,厂商就会继续经营,没有愿做赔本生意的.但是,利润在会计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是有差别的.经济学中的收益与成本和会计的收益与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使得利润有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之分.具体表现在:

1、收益.经济学中的收益来源有四种:一是内在收益,即由于供给要素带来的收益;二是风险收益,"一旦内在受益——对资本的纯利息、管理、劳动的内在工资以及其他被扣除以后,剩余的部分是承担不肯定性的报酬.风险收益具体包括不能履约的风险收益、纯粹的风险收益或统计风险收益以及对创新和事业心的风险收益;三是垄断收益,即市场收益或垄断权力的现实基础,只包括已实现受益,将未实现收益排除在外.四是与会计有着本质区别的收益——持有损益.经济学收益将企业经济业务收益和企业因持有资产而获得的收益同等对待,而不考虑是否实现.而会计收益不包括未实现收益.2、成本.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方案的成本与收益.当经济学家将企业生产成本的时候,他们指的是生产物品与劳务量的所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除包括会计成本之外还包括会计未计算在内的隐含成本.在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厂商无需对自有生产要素的耗费进行现实的货币支付,即无需对隐含成本进行货币补偿,但隐含成本却反映了生产要素的真实耗费.赚取相当于隐含成本的那部分会计利润,是厂商从事经营活动要求获得的最低报酬,是它正常经营的基本条件.机会成本的概念出自这样的思想:如果你把自己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用于某一用途,你就失去了把它应用于别处的机会.因此,这种放弃的收益如工资就是生产的一部分成本.可以说,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利润的经济定义需要我们估价所有投入物和产出物的机会成本.经济学中假定厂商的经营目标只有一个: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特指经济利润最大化.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约束下,厂商实现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

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如果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正常利润包括在总成本中,这里讲的利润是指超额利润.如果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厂商不亏不赚,只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厂商便要发生亏损.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不仅要求获取利润,而且要求获取最大利润,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边际收益是最后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成本是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以实现最大利润目标.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那就意味着增加产量不仅不能增加利润,反

而会发生亏损,这时厂商为了实现最大利润目标,就不会增加产量而会减少产量.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总利润才能达到极大值.所以MR=MC成为利润极大化的条件,这一利润极大化条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市场结构.

利润最大化原则推导

对MR=MC这一利润最大化原则,可用数学推导加以证明:

设π为利润,Q为厂商产量,TR为厂商总收益,TC为厂商总成本,则p(Q) = TR(Q) m TC(Q) 利润极大化的必要条件是π对Q的一阶导数为零.

而TR对Q的一阶导数就是边际收益MR,同样,就是边际成本MC.所以,当MR=M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极大.

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还要求π的二阶导数为负数,即

它表示,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要大于边际收益函数的斜率.一般来说,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为正值,而边际收益函数的斜率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为零,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为负值.

利润最大化原则所指导的企业经营决策[1]

1、用数学模型看利润最大化.由于行为的目的性假设,自然要引入一些数学模型,以解决含有若干变量的函数的极大值问题.我们可以假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固定单价P销售产品,并以固定的单位要素价格 w1 和W2 分别购买两种投入 x1 和x2 .假设我们考虑的企业面临着竞争性的投入和产出市场.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用生产函数来概括: y = f(x1,x2) .这里,生产函数可以看做是通过将两种投入或称为两种要素 x1 和x2 :相结合而达到最大产出市的技术状态.企业的目标函数是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即利润).我们认为企业是该函数取最大化,即p=pf(x1,x2) m w1x1 m w2x

2最大化.该模型的检验条件是要素价格 w1 、 w2 和产品价格P的特值.模型的目标是举出可观测行为(如投入水平的变化)在检验条件变化(即要素价格或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时的可证伪的假设.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最大化的充分条件

是:

由于 pij = Pfij ,这些二阶条件可

以简化为 f11 < 0 、 f22 < 0 以及: f11f22 m f12 > 0

这些条件的经济解释是什么呢?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表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一直增加资源,直到各种要素的边际贡献(例如要素i的边际产出值,它带来的收入是 pfi 等于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成本 w1 .这些是利润最大化所必然包含的.但是,为了保证要素投入后能够获得最大利润而非最小利润,还需二个条件. f11 < 0 、 f22 < 0 是收益递减法则.假设,最初使用一个单位的要素是值得的,如果该要素的边际产出是递增的,企业将无休止的增加该要素,因为投入带来的收入多于支出.有限的最大值与递增的边际率是矛盾的.但是,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其自身并不能保证利润能取最大化,还需条件 f11f22 m f12 > 0 .尽管这一关系式不如边际生产率递减那样直观,但是它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一种要素的改变会影响另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出,正如影响其自身的产出一样,对所有边际产出的总体影响必须与边际生产率递减相一致.

2、图示.从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凡可以自由变动数量的每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必定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我们也可以从边际成本曲线来分析.

以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为例来说明:

图:MC、ATC、AVC曲线

这个图表示出了边际成本曲线(MC)、平均总成本曲线(ATC)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AVC).它还表示出市场价格(P)、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收益(MR)和平均收益(Art).在产量为Q1时,边际收益MR1大于边际成本MC1,因此,增加产量增加了利润.在产量为Q2时,边际成本MC2大于边际收益MR2,因此,减少产量会增加利润.利润最大化产量是在水平价格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之处.利润最大化的逻辑意味着一个竞争性厂商的供给函数必定是产品价格的增函数,而每种要素的需求函数必然是要素价格的减函数.不完全竞争及其极端形式——垄断的情况

图:MC、ATC、AVC曲线

由于该垄断者拥有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这就意味着P>M.对于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来说,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因此,垄断者会将产量水平减少到低于完全竞争产业中所决定的水平.从数学模型和图示我们可得知在任何市场结构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产量决定行为的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时厂商会把产品产量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上.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利润最大化原则"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能不能就厂家如何获得最大利润举个具体的实例呢?

我们经常讲,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什么是利润最大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利润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就没有意义了.在现实中,无限利润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利润最大化的标准,说明在什么时候,企业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利润是总收益减去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成本,这里再谈谈收益.收益是企业出卖产品得到的收入,既包括成本也包括利润.它等于产品的价格乘以出卖产品量的积.总收益是出卖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平均收益是出卖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每单位产品是1,所以,平均收益就等于价格.边际收益是每多卖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当我们说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时,是用实物单位来衡量产品数量的.当我们说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时,是用货币单位来衡量产品数量的.这两种说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衡量的东西相同,所根据的衡量单位不同.所以,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的变化规律与以前讲过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一样.

经济学家给出的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当企业生产的产品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时,这种产量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这是根据企业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同时也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规律.假设一个企业生产一单位产品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为8元.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赚了2元.这时,企业一定要增加生产.它增加生产就表明原来的产量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即没有把该赚的钱赚到.反之,如果边际收益为8元,边际成本为10元.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赔了2元.这时,企业一定要减少生产.它减少生产就表明原来的产量也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赔了.当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比如都为9元)时,企业既不增加产量,也不减少产量,说明它对这种产量,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在现实中,也许许多企业家并不了解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也并没有刻意追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相等.但如果分析那些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资料,你一定会发现这些企业遵循了这一规律.无论你是否知道规律,它总是在起作用,但了解这些规律更有利于我们自觉地按规律办事,避免盲目性和在摸索这一规律中的弯路和浪费.

企业总要使自己的产量保持在平均成本最低.平均成本最低时,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等.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品并不影响价格,平均收益也等于边际收益.由此

可以得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就是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这时企业不就是没有利润了吗?的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就是如此.竞争的结果利润最大化时的利润为零.但要记住,我们这时说的利润是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为零,会计利润不为零.在完全竞争时,企业所赚到的是补偿机会成本的会计利润.

但是,市场并不都是完全竞争的.如果有的企业规模相当大,它的产量变动足以引起价格变动;或者有的企业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利(专利权、特许经营权式进入权)而具有了垄断地位;或者有的企业创造出了某种有特色的产品或敢于承担风险,价格就会高于完全竞争时.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就可以获得经济利润.在现实中,完全竞争是少的,普遍的情况是竞争与垄断的不同程度结合,但在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里,企业总具有不同的垄断势力,即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因此,这就可以引起企业通过产量控制或创新来使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从而获得利济利润.

当然,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原则.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在运用这个原理时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企业会追求利润率最大化,有的企业会追求利润量最大化,有的企业更偏重短期利润最大化,有的企业会为了长期利润最大化而改变短期的好处.这些不同的目标既取决于企业自己的目的,尤其是企业决策者的偏好,也取决于它所处的市场环境.

效益最大化范文第3篇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这种观点将理财的最终目标看成是为股东增加财富。而股东的财富一般表现为拥有企业股票的数量与股票价格的乘积。在股票数量一定时,股东财富就与股票价格成正比。由此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实质上可以看作股票价格最高化,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股票价格的升降除受企业盈利的影响外,同时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但是,这种观点还存在下列缺陷:

(1)强调股东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利益重视不够,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2)无论是在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的西方,还是在刚起步的中国,在全部企业中上市公司仍然只占少数的情况下,这一目标显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3)股票价格真正能反映投资者的财富是建立在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基础之上,而目前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现金流量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主要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并未反映企业现实支付能力的强弱。一个利润额和每股收益很高,并且资产总额非常庞大的企业,可能在短期内会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导致破产。反而一个负债累累,常年亏损的企业,只要能筹集到资金,按时偿还到期债务,也能继续生存下去。这是因为企业有充足的现金净流量的缘故,所以现金净流量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但是,现金是一种非盈利性资产,当企业持有现金净流量过大,表明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若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为目标,可能会使企业管理人员不顾风险地去筹集更多的资金,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

该观点认为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股东和各相关利益者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必然要进行博弈,而博弈的结果必然使股东效益与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缺点: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概念上给人们的印象比较抽象;计量上存在困难;不能直接反映出微观企业为了盈利这个生存的动因。所以,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不太合适。

第二章 我国农机行业财务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第一节 我国农机行业建立财务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机行业的现状

对农机具行业而言国家的政策是很明显的,在增值税、所得税上都有很好的优惠政策,而国家为了支持农村经济在未来也一定会推出对农企业的其他支持 像补贴等。

该行业的最大问题不在宏观,而在微观上,如农村经济的现状,农民的收入与其观念如何,农民们有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去买这些机械,有钱的愿不愿意买。还要对同类企业的产品有所了解,他们的产品在哪一环节的功能最大,在这一环节上的现存产品有多少价格,了解了这些可以进一步的关注一下这些企业的运作情况。

该行业自身也存在这些问题。“配件随处放,油污满地流,师傅用完大锤用扳手”。随着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机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门面破旧、设备简陋,规模小、配件质量差,没有专业技师仍是农村农机行业的普遍现象。

农村农机业概括起来有以下突出两点:处于转型期农机化的发展导致低技术等级的修理点不断增多。土地条块分割,短时期内无法建立流转机制、农机社会化经营不能覆盖整个农业生产,使得农业机械结构的小型化、个人经营一时极难改变。考虑到农机个体经营户承受能力,农机价格定位低,制造时力求结构简单、配件易加工、修理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因而造成规模较小、低技术等级的点不断增多。

由于多数机手对农机具的构造、故障分析与排除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极易向农机修理业转行,成为人员,这就使农机无规范、质量无标准、检测无设备、修后无监督,凭经验手摸眼看定标准成为可能,给不良埋下隐患。

农机网点设备老化。必要的技术改造会增加成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多数农村农机点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造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导致一些网点无专门修理设备,或设备陈旧简陋,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标准,人员技术差。这些来自农村机手队伍的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凭感觉,靠经验农机,其结果可想而知,非凡是那些无任何证照的“黑店”存在使得修理质量无保障,因修理质量引起的纠纷也时常发生。

农机业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监督治理。

部门间治理职权界定不明。很多部门都有权治理农机行业,农机部门、工商、技术监督、公安、安检部门,如何界定各自具体职权,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说法。

基层专职治理人员短缺,缺乏高素质的治理队伍。控编、压缩开支、无活动经费等是造成基层农机行业专职治理人员短缺的原因。个别地方还将与农机校、农机监理部门合并,人为弱化了职能,更谈不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治理队伍。

点多、面广是农村农机网点的又一大特点。一方面是缺乏人手,另一方面是如此众多的网点,这就给治理带来难度,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效益最大化范文第4篇

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是指对设备从选择、评价、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至报废处理等全过程管理工作的总称。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需要有新的思路, 探索新措施和新方法, 采用科学、经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此, 笔者根据从事教学设备管理的亲身体会, 就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实现利用率最大化的对策进行思考, 提出四点措施。

1 严格购前论证, 规范购置程序

教学设备的购置论证是投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影响使用效益发挥的源头。购买好教学设备并实现利用率最大化, 必须规范仪器设备的购置程序。首先, 申请购置设备的单位, 必须做好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充分考虑仪器设备的购置目的、用途、主要性能指标、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服务面向、功能发挥和预期效益, 以及校内是否有同类仪器及使用、分布情况等, 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 提交由仪器设备主管部门组织校内外专家审议, 杜绝购进仪器设备的盲目性。其次, 严格遵循国家对国有资产采购程序的规定, 严把仪器设备招标采购关。按照《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关于仪器设备购置和监督机制的规定, 设备采购人员根据专家组的意见, 积极收集所购仪器的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 走访已有同类仪器的单位, 了解其配套、维修、售后服务等情况, 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出科学、可行的招标书, 进入购买的招标阶段。

2 健全规章制度, 实行科学管理

制度是科学管理的依据, 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保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使教学仪器设备处于一个良好有序的管理环境中, 一要有规范程序和健全机制来保证运行。要建立购置、登记、验收、领发、保管、使用及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报废、报损、有偿调拨、转让和变卖等的规定, 严格履行设备处置权限和报批程序, 形成“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二要科学合理地购置仪器设备。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把好设备的“进口关”, 优化采购制度, 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使高校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益。三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仪器设备时, 必须首先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方法, 要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的任务, 使仪器设备在最大程度发挥使用功能的同时, 将耗损降到最小、事故的发生率降低为零、闲置率降到最低。四要制订科学的仪器设备检查、维护保养和修理计划。仪器设备管理的检查和维修, 是延长仪器设备的寿命、实现仪器设备利用率最大化的重要环节。必须采用先进的检修技术, 储存好仪器设备检查、维修所需的备用品和配件, 将检查和维修的措施落到实处。五要加强对仪器设备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要严格遵循《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的要求, 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化、规范化地实施管理。

3 完善监控体制, 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要建立教学仪器设备运行的科学监控体系, 优化教学仪器设备的资源环境, 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利用率。一是通过对教学设备技术管理的监控, 拓展使用空间。目前, 各高校许多仪器设备在本单位没有“开足马力”, 为此, 要建立仪器设备使用过程的监控系统, 准确把握与教学仪器设备相关的各学科、专业实践环节的技术运行状况, 如有需要, 及时与设备管理单位取得联系, 充分发挥其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二是通过对教学设备技术管理的监控, 及时发现技术上存在的难题。要建立高校校际间、各地区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的维修网, 将设备维修上的难题及时反馈给所有建立了仪器设备共享与公用平台的协作单位, 使其及时得到修理, 恢复使用。建立仪器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网络, 为各高校、院 (系) 提供设备维修的技术力量。三是通过实行设备档案网络化监控管理, 形成服务于社会资源的共享网络。我国高校用于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的经费还很缺乏, 仅依靠各个高校自己的教学仪器很难能完全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同时, 许多高校部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又偏低。通过建立设备档案网络化监控管理, 对各高校所有教学设备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高校、院 (系) 之间的资源共享。

4 坚持以人为本, 优化管理队伍

一要理顺管理关系, 完善管理队伍配套。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主体应是一个归口统一、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 代表学校行使教学设备管理职能。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 设立设备管理处, 下设计划科和设备科, 进行统一管理。要有精干的教学仪器管理队伍, 实现高、中、初级人员配套, 做到既有学术带头人, 又有技术人员, 还有一批实验人员。二要稳定管理人员队伍,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针对设备管理队伍的现状, 把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鼓励那些具有厚实业务基础, 且长期从事科研和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仪器管理人员队伍中, 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实验师资格的“双师”型后勤保障队伍。要提高仪器管理人员的待遇, 合理利用激励机制, 使高水平的人才进得来、稳得住。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建立培训制度, 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对设备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造就一批有技术、善管理、懂教学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总之, 实现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最大化, 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设备管理人员应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 我们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原则, 树立新理念, 探索科学管理的方法, 努力实现高校教学设备利用率最大化。

摘要:教学仪器设备是高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阐述了高校教学设备管理利用的现状, 并从四个方面对实现高校教学设备利用率最大化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提出优化高校教学设备管理利用的措施。

关键词:教学设备,利用率,策略思考,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勇, 任万斌.提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2.

[2] 李海燕.建立大型仪器设备论证申请责任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1) :97~98.

[3] 朱西桂, 彭小平, 等.加强管理创新, 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8) :82~85.

[4] 李小燕, 蒋伟民.高校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提高之策略[J].高教研究, 2005 (29) :65~66.

效益最大化范文第5篇

血的事实,血的教训,当我们坐下来仔细阅读最近全国煤矿安全事故通报,触目惊心,这些事故原因中,映入我们眼帘的不外乎以下一些内容:某某安全意识淡漠,严重违反《安全工作规程》,安全责任心不强,麻痹大意习惯性违章,现场设备不熟悉,安全措施不完善等等。

生命,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安全、幸福更能让人回味的记忆吗?没有,绝对没有!安全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安全成为我们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安全工作只有满分,没有及格。“注意安全”绝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指标,当你把安全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时,你已经忽略了对你生命的关爱。正确的认识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生活、工作中把“安全”切实地放在心里,才能真正避免事故的发生,避免伤亡的降临。

这就是安全,它像环绕在我们现场施工中的一条锁链,时刻关系着我们的安危。千里长堤,溃之蚁穴!警惕与安全共存,麻痹与事故相连!

上一篇:效益工资下一篇: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