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范文

2023-09-12

效益审计范文第1篇

【摘要】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所形成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质量存在于审计全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法治环境、决策和管理水平、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素质等。审计质量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有三点必须明确:第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报告——复核——公告等各个环节。第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包括审计人员、审计组、业务部门、审计复核部门和决策机构在内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第三,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分清责任,责任明确才能很好地对审计全过程和各个层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控制,也便于进行责任追究。

【关键词】政府审计;质量控制系统

当前,我国政府审计正处在一个关键发展时期。一方面,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进程的推进,政府审计监督在社会经济发展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随着审计力度的加强和审计成果的显著提高,政府审计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审计工作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提高政府审计质量,建立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成为了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系统可以概括为:以责任为核心,按照审计作业程序,规范各个环节的作业标准和方法,分层次实施审核、监督和责任追究。

一、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实施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确定后,审计机构应成立审计组。审计组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基本单位,一个审计项日由一个或若干个审计组负责实施,审计方案最终由审计组执行和落实,因此,审计组对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起着最直接的基础作用。就审计项目来讲,要确定审计项目负责人,明确审计组及审计项目负责人的质量控制责任。在以往的审计项目实施中,审计组长一般由审计机构领导或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其具体工作一般由“主审”承担。审计机构领导或业务部门负责人一身兼“二职”甚至“三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严重混淆了各自的质量控制责任,造成质量控制责任不清楚,质量责任的追究对象不明确。另外审计机构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是行政领导,他们有大量的全局或部门的工作要处理,不可能经常固定在一个审计组工作;由他们担任审计组长,很难实施日常的质量控制程序、履行日常的质量控制职责,这样做必然严重“弱化”或削弱質量控制工作。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就是要明确划分审计机构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人员各自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项目负责制后,应选择有丰富工作经验、具有控制时间与工作能力、对其他审计人员有指导能力、和客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的审计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同时,根据审计署制定下发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明确审计项目各主要环节(即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公布审计报告、建立审计档案)相应的工作目标、质量要求和相应责任,实现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二、推行审计业务督导制,防范并化解审计风险

审计组在现场审计实施阶段,主要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目标、范围、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这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在审计实施现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符合性测试后风险水平的确定、必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确定、对重大问题的审计取证和定性等都会影响审计结果。为合理保证既定审计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建立审计业务督导制度,通过督导,保证审计师严格遵循专业执业标准,尽量降低审计风险。督导由项目负责人对其他审计人员的督导和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督导两部分组成。项目负责人主要对现场审计进行督导,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了解审计的目标,督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确定重要性和风险水平,为审计结论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提出可行的审计措施。审计机构负责人的督导主要解决重大会计问题和决定重大审计问题或实施重要审计程序。

三、严格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制定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责任追究制度,是有效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只有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升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可行性的措施包括:(1)完善审计质量评价制度。责任追究的前提是对审计质量责任进行评估确认,以此为依据,对涉及质量问题的各级责任人应负的质量责任进行追究。(2)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多层次的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3)建立日常监督与事后检查相结合的质量责任监督检查制度。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是一种事后监督机制,它是出现问题后的一种补救措施,用以对责任人的一种警示。建立追究机制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追究责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因此,严格的日常监督和定期的事后检查制度是变事后处罚为事前、事中的防范与化解审计风险的主要措施,使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更加有效地运行。(4)加强审计项目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目前审计署发布的一系列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办法,都是规范审计项目基础工作的重要措施。只有严格规范审计基础工作,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地施行。(5)要切实发挥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的作用。质检委是审计项目质量检查、评估和责任追究方面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人选组成一定要多元化,真正体现公正、权威。除了各部门的领导外,最好要有外部的审计专家,要切实起到制约作用。此外,应明确质检委的主要职责:考核与奖励优秀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6)建立以审计项目质量为考核指标的导向制度,使审计人员自觉形成强化审计质量的意识。贯彻执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必须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审计成果评价方法,构建科学的审计成果评价体系。现行的评判审计项目优劣的决定因素是审计结果产生的影响:一是审计中查处大案要案的情况;二是审计信息采用情况。这一评价方法存有弊端:一是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重个案查处,轻总体评价。二是不利于先进审计方法的推广,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不利于先进审计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增加了审计成本。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审计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而现行的审计成果评价方法对审计成本未做任何考核。因此,控制审计项目质量必须构建科学的审计成果评价体系。(7)强化审计风险意识。与社会审计相比,国家审计在性质、目的、审计范围、权力以及职责任务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它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依照法定程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违法违纪行为做出相应处理、处罚,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国家审计也有风险,与社会审计相比,国家审计的风险更大。因为社会审计毕竟是局部的、微观的,而国家审计着眼点高、宏观性强,审计出现重大错失时造成的损失也会更大。

四、有效利用审计成果,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

首先,抓好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综合分析是指在查实问题后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看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是否从体制、机制上和制定、修改、完善法规的高度上提出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只揭露问题,不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就没有实现审计的高层次目标。提高综合分析水平,应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要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映出问题最核心的、最本质的东西。二是提高分析研究的综合性。一篇分析材料能否引起重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是看反映问题的普遍性和倾向性。三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审计揭露和反映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整改,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完善制度和法规,堵塞漏洞,标本兼治。因此,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提出建议,不能就事论事,要处于超脱地位、站在更高层次;建议不能泛泛而论,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抓好成果的利用,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要抓好审计成果的利用,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做好审计成果的上报工作,重点是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根据审计署对审计报告的改进要求,把审计报告由原来审计机关的内部文书重新定位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并相应取消了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在体现审计成果,履行审计职责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二是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如向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通报审计情况,促进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监督,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门有制定法规的职能,他们根据审计信息,修改制定完善有关法规,能更好地利用审计成果,促进经济的规范。三是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向社会公布审计成果,大力引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是扩大审计影响、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的有效途径。

最后,抓好成果的实现,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规范、正本清源。提高审计质量,不仅在于审计查出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建议,还在于这些问题是不是得到了整改,建议是不是被采纳。简单地说,就是审计成果有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审计成果的作用,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审计结论落实情况。为了确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要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督促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二是关注移交案件的查办情况。近几年,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向纪检、司法机关移交了大量案件,但据了解,很多案件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没有得到查处。因此,审计不能仅仅止步于案件移交,要督促案件查办落实,必要时还要派出人员协助纪检、司法机关查办。同时,要重点揭露地方保护或司法腐败问题。三是关注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情况。审计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比查处几个大案要案意义更为深远。

五、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透明度,淡化审计处理权

审计结果公告,就是审计机关把项目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的结果,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公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全社会对国家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和效益进行监督。现代国家审计的本质是维护民主和促进法治,要达到这一目的,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公开和透明。国家的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公众对其实现过程、使用方向和效益拥有知情权。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公告以后,社会各界都能知道国家财政收支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问题。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将审计中发现的诸多问题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一定能改得更快,解决得更好。另一方面是让全社会来监督审计机关是不是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在法治社会里,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的同时可能产生的一个社会关注问题是:审计机关自己是不是依法办事,客观公正,谁来监督﹖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就是要把审计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社会公众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和审计结论都会一清二楚,这将有力促使国家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提高。

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权力的行使必然趋于透明。对违纪违规问题将更多地依靠社會舆论和道德的力量予以追究。国家审计也应如此,审计发现违法犯罪线索,应当通过法定程序移交司法机关进一步调查确认,并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审计查实的违纪违规问题,应及时公布,通过社会舆论压力,促其纠正,并通过舆论谴责,防范同类事件发生。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结果、审计信息的发布、通报、公告等一系列提高透明度的手段,逐步淡化审计处理权,以防止通过审计处理权谋取不当利益,也可以提高审计的公正性。政府审计公开化必将促使审计机关加强质量管理,强化风险预防机制。

六、推广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审计的经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审计实践中,许多审计人员在查处大案要案、加强综合分析等方面都摸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但没有进行归纳总结,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另外由于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内部人员之间缺乏交流,先进的方法没能得到及时推广。如查办大案要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单位那个人又查出了什么大案,但到底是怎么查的,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却鲜为人知。如果我们把这些比较成熟的审计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推广,将对审计实践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如审计署武汉特派办2003年实施的国债项目投资审计,积极探索实行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三结合”的审计模式,在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成果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应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审计方法的归纳、总结和交流,在审计实践中积极推广,使个人方法变成审计共同的财富,使单个的成功经验变成集体的巨大力量,切实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志勇.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6(9).

[2]王志楠.审计项目计划质量评价初探[J].审计月刊,2006(8).

[3]张继勋.中国审计判断质量的试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6).

[4]潘博.我国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若干实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6(3).

[5]陆晓晖.提高政府审计质量探析[J].审计月刊,2005(9).

[6]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

[7]黄桂杰,梁化军.审计质量的制度安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6).

效益审计范文第2篇

摘 要 审计监督体系中部门审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际,随着我国部门审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审计的基础工作,以及企业全方位经济管理的支柱,进一步发挥部门审计的作用,是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促进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制度向科学化发展,部门审计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部门审计 企业管理 作用 对策 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改革的不断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胜,讲求部门审计效益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加强部门审计的探索与研究,推进效益也成为部门审计发挥最大作用的必然趋势。

一、部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采用先进内部控制审计技术,并通过内部控制测评,针对找出的企业管理与控制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企业活动,合理地使用资源,发挥审计职能的最大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部门审计的任务。

部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是部门审计的重要特征,更是部门审计在企业内部权威性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中,审计部门是独立的机构,制度限定了审计部门工作人员能客观公正深入地开展审计工作,评价出及时并有效贯彻执行的处理决定。

部门审计还具有制度化和法律化,这可以约束业务操作的制度性,根据我国为审计工作颁布的两部法律,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匡正;根据企业按照国务院审计署的相关法律制定,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使企业部门审计有章可循。审计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法制建设的发展,确保了企业部门审计的质量提高,更是将部门审计的重要性不断巩固。

二、发挥审计部门最大作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优化

部门审计是企业的眼睛,充分认识部门审计的重要性,部门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经济效益审计是严格意义上的延伸审计,在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性的同时,从全方位展开纵横结合的客观公正的审计,必须严格从经济、效率和效果几个方面展开。关注企业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已不再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工作,评价企业各项管理是否理健全,有助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和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活动有重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拥有审计和反馈促进作用,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的评价行为,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创造有效的经营发展服务,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效益。部门审计已成为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的促进手段,它关注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承担风险管理作用,服务企业规避风险。并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进行审查和评价,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漏洞,分析企业管理中的失误,解剖企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综上所述,部门审计对潜在风险提出的警示,协助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化。

(一)确保监督职能,发挥约束作用

部门审计中最基础的是监督职能。规模庞大的现代企业经营项目相对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分散性,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企业自有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审计部门的工作规范作为企业管理者的约束标准,部门审计从监督职能开始,确保企业健康发展。严格监督、检查和制止企业的违法乱纪现象,必须从确保国家财产和保护企业利益出发;正义揭露一切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隐私舞弊行为,必须从会计信息的真实资料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即时性出发来确保,维护企业经济秩序,加强企业的控制力度,并严肃企业规章制度,继续完善企业管理。

(二)确保鉴证职能,发挥建设性作用

部门审计优于外部审计职能的是鉴证职能。因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和概况了解颇深,可以鉴证企业管理中的所有的经营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企业通过鉴证,审计部门可以重新审视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对企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协助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益,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控制制度和鉴证企业职能的健全,可以有效的发现企业薄弱环节,揭示企业管理、经营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企业的财政收支和经济效益评定经过鉴证,可以从其中发现企业管理误区,帮助企业寻找解决之路,切实增长经济效益。

(三)确保控制职能,发挥防护作用

针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的职能是审计部门的控制职能。部门审计由于隶属于企业高层领导直属管辖,可以直接对企业其他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必要干涉,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检查、评估、建议,实现对企业的控制职能,因此,部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控制系统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开展全面的审计工作,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掌握及时的企业生产信息,确保资产安全,并促进企业资产稳定增长;按照财经纪律为准绳是部门审计人员的工作准则,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四)确保服务职能,发挥参谋作用

企业运行中审计部门的接触面较广,可以及时地将企业下级部门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意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上级部门,并可以综合部门合理审计意见,从而完善提高企业管理的目的,因此,审计部门必须要发挥与上下级沟通信息的服务职能。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优化,运用互联网提供先进的企业相关技术和管理信息是审计部门发挥参谋作用的重要途径,公正地为上级领导做参谋决策服务。

部门审计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的机制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内部规范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客观要求。部门审计必须用专业系统的方法针对风险管理和控制有效进行评价和改善,协助企业完成既定目标。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管理者在部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认识逐步提高,部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会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李芸婕.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山西大学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陈培刚,潘华兵,崔山国.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财经界.2009(9).

[3]孙琴.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闫立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与作用浅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5]张小英,王丽霞.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合作經济与科技.2010(3).

效益审计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立足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介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最后对如何搞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效益审计 内容 评价指标 程序 方法

Enterprise economic efficiency audit discusses

Li Xincheng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专业审计人员,采用多种专门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审计确认、评估,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专项活动。本文拟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创新的一个概念,类同于国外的“三E”审计(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审计) 或绩效审计等。它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审计,但又区别于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实务上以确认企业的利润指标或某项投资的回报(投资收益)为审计目标。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

1.1 企业经济效益的确认与评估。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效益性进行客观独立的分析和评价,通过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其健全性和效益性,评价经营业绩,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披露薄弱环节,揭示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内部潜力。

1.2 查找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效益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专业的分析,发现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不合规、缺乏效益性的行为等各种问题,制约和督促企业管理者。

1.3 帮助企业修正战略,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提出建议向企业决策层积极进言,促进企业发展。

2.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曾指出:“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要把违法违规审计纳入到管理和效益审计中去。”为与国际逐步接轨、完善我国审计体系、适应国企深化改革的要求和维护公司投资人的权益,必须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2.1 是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接受来自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一系列协定或协议的约束,审计领域也将随着这种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国际化,以往的内部审计偏重于监督,属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入世将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这种形势下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效益审计。

2.2 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使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国内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经济效益审计仅处于初级阶段,仅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开展独立类型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部分地区仅局限于与现行的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比较集中在对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活动本身所进行的审计评价还缺乏足够的深度,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缓。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当前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还占有较大比重的形势下,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逐步扩大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与深度,最终将走向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阶段。

2.3 是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司制企业,国家不再具有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作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成为经营管理者。它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层次的经营管理分权机制,要达到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主要以审查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与合规性的传统的财务审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司制度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2.4 是企业自身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经营管理、维护投资人权益的需要。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乱拆借、乱担保、违规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问题性质相当严重。有的单位违反总部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加大采购成本,收受回扣,滋生腐败;有的单位擅自组织职工集资入股,组建与母体企业有密切关系的多种经营实体,并向这些单位大量让利,造成母体企业效益流失;有的单位违规动用企业资金和补充养老保险资金进行股票炒作和委托理财,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有的单位擅自在总部批复计划外增加工程项目和工程投资,甚至未经批准,自行对外投资,造成严重损失。还有部分单位多级法人和多级管理现象严重,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散乱,造成决策失误、经济责任不落实、国有资产流失。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过程逐步加快,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走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之道,加强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审计监督将成为企业新的关注点。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3.1 审计的目标。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应当是企业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但是因经济效益审计在现阶段尚处于创建发展初期,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环境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法治环境的建设速度与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所需要环境的还有差距,部分企业单位管理混乱,违纪现象较多,财会资料和经济活动资料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环境下单纯以效益性为主要目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很大,在多数领域还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其次,目前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效益审计要求,这制约了经济效益审计目标的实现,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总之,我国审计环境的现状束缚着审计总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对实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造成很大困难,其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将很难体现出来。内审部门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中心任务,围绕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容易引发资产和效益流失的关键部位和促进降本增效、核实成本效益真实性开展审计,分析影响经济效益增长的原因和问题,结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综合分析企业的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堵塞管理中的漏洞,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赋予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权限,确立本部门需要开展的审计项目。

3.2 审计的内容。企业内部审计应积极开展以下审计项目,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3.2.1 全面开展内部承包经营审计。目的是进一步核实承包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及时准确地为承包奖惩兑现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2.2 开展成本费用审计。目的是通过审计,揭示有无采取虚假手段隐瞒或者虚列消耗,随意调整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成本,造成成本费用失真的问题。

3.2.3 开展物资采购审计。重点审计主要物资的采购是否合理合法合规,有无造成损失浪费和效益流失的问题。

3.2.4 开展产品销售情况审计。重点审计有无违反国家和公司经营纪律,擅自销售非标产品和统配产品,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有无低价或降档销售和无偿提供产品,造成效益流失的问题。

3.2.5 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维修工程审计项目。目的是在节约投资和减少成本开支上下工夫、做文章。通过审计,促进各单位规范投资管理和工程管理行为,达到控制投资规模、节约资金的目的。

3.2.6 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一是履行企业的监管职能,维护财经纪律,揭示违法乱纪行为,规范企业财经管理秩序,维护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内控建设;二是揭示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就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和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和监控,督促各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依法治企、按制度办事真正落到实处。

3.2.7 开展风险管理评估等审计项目。内部审计要积极转变观念,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重大事项的监控,及时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预警,起到预防、控制风险的作用。

3.2.8 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审部门要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继续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审计,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依法经营,从严治内,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改进组织管理、任用企业经营者的人事管理制度。

3.2.9 积极探索和参与企业改制分流审计。内审机构围绕企业改革的重点,在改制单位改制前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全面摸清家底,积极献计献策,发挥内部审计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企业改制提供决策依据,保证企业改制有序健康发展。

3.2.10 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专项审计调查是内审机构为企业管理当局宏观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综合分析,从法规、制度和政策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宏观调控,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为管理当局决策当好参谋。审计调查在很多情况下针对的是改革和经济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直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主要是对宏观方面的监督,可以集中深刻地反映经济中某一方面的突出问题。

4.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是搞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相关性等基本原则。结合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现状、目标、体系设置和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按照经济效益审计的层次和内容设置。

4.1 按审计层面设置的评价指标。按照经济效益审计层面,可将其评价指标设置为:对企业整体、综合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综合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对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专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单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从而建立反映整体、局部、点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构成体系。

4.1.1 反映企业整体、综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包括:一是反映资产运用效果,有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二是反映生产经营效果,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用来评价全部资源消耗情况。在实际审计中,两指标应当结合使用。三是反映宏观经济效果,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用来评价企业创造财富的程度。

4.1.2 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专项指标。包括:一是反映投资经济性:成本降低率。二是反映流动资金使用效率:流动资金周转率。三是反映投资效率性:投资回收期。四是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资本保值增值率。五是反映生产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4.1.3 反映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单项指标:反映某项一项或者数项资源的经济效益,有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更新率和固定资产净值率、存货周转率等。

4.2 按评价内容设置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内容可将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设置为:第一,反映企业社会贡献能力的指标,主要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第二,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第三,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第四,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内容包括,表现经济资源营运能力指标的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表现人力资源营运能力指标的是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劳动效率等。第五,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包括社会积累率、资本积累率、营业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等。第六,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指标,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和经营杠杆率等。第七,反映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包括管理人员的技术构成水平(职称比例、学历比例等);管理机构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将其分为各种要素,采用评分法加以量化。按照评价内容分类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按实际情况分别对应经济效益审计整体至局部的三个指标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在评价部分经济活动方面时,作为补充还需进行合理的定性评价,以弥补其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审计部门可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认可并最终确定为某项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更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的评价指标存有异议,被审计单位将很难接受审计得出的结论,并且所提出的经济效益审计建议也很难得到采纳和落实,经济效益审计就会失去意义。

5.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5.1 审计程序。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与财务审计程序基本相同,即经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仅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因审计项目不同而略有差异。在效益审计中,通常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要做到以下方面:

5.1.1 选择和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进行审计项目的审前准备。审计根据企业决策层的安排要求,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目标、范围、评价标准和审计方法,编制审计方案,进行审前调研,初步了解被审计企业的业务流程、被审计事项,确定审计的质量保证、时间表和资源。

5.1.2 在实施阶段收集审计需要的企业资料和证据。此阶段,审计人员要运用审计方法,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收集数据及文件处理过程,方法通常包括核实资料、面谈问卷、调查抽样,以及案例研究、文件研究、研讨会、座谈会等。

5.1.3 对收集的企业资料证据进行评价。通过对收集的审计资料、证据进行分析,将发现的情况与审计标准和目标进行对比确定审计发现并评价;查找原因,分清各种主客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5.1.4 出具经济效益审计的报告。审计人员经过反复讨论、沟通、审核等阶段后,根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对象等出具不同格式的效益审计报告,要注意对审计结论的说明,包括审计发现的事实、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等因素;要及时把审计报告送达被审单位,并与其交流结合意见。

5.1.5 后续审计跟踪。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后,对提出的审计建议的采纳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跟踪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所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得到执行。同时对审计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可以出具后续审计报告。

5.2 审计方法。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适用常规的财务审计方法,同时还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但是从长远看,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形式,应当有其独特的方法。目前,经济效益审计存有多种方法,还没有较为统一的适用的方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其方法包括审计方法基础、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四类,核实的方法、对比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财务审计方法和其它方法。财务审计方法包括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等,其它方法包括指标对比法、比率分析法等。实际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复杂,审计过程中经常是多种方法同时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很难完全分开,审计方法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与更新;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其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有所不同;采取各种不同方法同时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更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因此,只要有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方法可以探索。作为公司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可确立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确立基本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其“基本”就是内控制度评价。操作时在掌握被审计单位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效果。通过评价把经济效益审计范围、重点限定在存有控制弱点的业务环节,如此,一方面减少了审计业务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对存在较大控制风险的经济业务进行详细深入的审查,可大大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二是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作为试点,整合经济效益审计力量,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为审计工作大规模向效益审计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以资金运用经济性审计为重点、以管理控制效率性审计为基础、以成本效益效果性审计为突破口的企业效益审计新模式。

6.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经济效益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阶段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除了加强本企业自身的各种要求外,还应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在国家层面积极探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各种方法、思路,以进一步推动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广泛开展和在企业中地位。为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创造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6.1 在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社会大环境。加强宣传、引导,要使社会、企业普遍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以增强其经济效益审计理念。通过理念的形成,进而努力创造一个积极研究效益审计、深入探索效益审计、努力实践效益审计良好的大环境。

6.2 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企业负责人应从“要我审”转变到“我要审”的认识高度,切实发挥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的角色,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定位于企业经营运行的“医生”,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良好的经营运行。

6.3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职业资格考试,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调整人员知识结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多数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审计人员仅仅具备财务知识还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资格考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标准,从而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二是加强和鼓励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学习促使审计人员精通掌握审计、财会、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加强对企业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6.4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协调与整合审计单位、大专院校和学术团体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专题研究,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要从我国企业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开拓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研究,不能仅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加一些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而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立法、内部制度规定、审计规范、审计人才、资源、技术和其他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有关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以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应当注意避免全盘照搬。

6.5 注重对经济效益审计成果的整理、利用和提炼。经济效益审计重在实践,新在提炼,审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应有意识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使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良性的开展。

效益审计范文第4篇

摘 要:财务审计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监督工作,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效能起到反馈、指导、监督的作用,可以对企业的资产活动情况进行真实的记录。在新时代,做好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可以促进企业廉政建设,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企业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延伸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在新时代企业财务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并研究具体延伸方法。

关键词:企业审计;财务管理;管理效益审计

财务审计主要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提高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效能的提升,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反馈,促进财务方面决策的科学升级。二是对企業生产管理过程当中的一些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尤其是在财务活动当中存在的一些资金风险、合同风险、管理风险进行全面防范,提高企业经营安全性。

一、企业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延伸的主要内容

向管理效益延伸的财务审计类型,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的充分竞争,很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转型,而通过向管理效益方面进行审计延伸,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人工智能、跨领域合作、财务链金融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拓展,传统的财务审计单纯依靠数字管理、凭证分析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管理的要求,因而,向管理效益方向延伸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有效性,充分利用审计数据提高企业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内容。

1.管理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传统财务审计主要是指审计机构在国家法律框架内,按照国家财务审计的相关管理办法,监督包含国有控股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的经营过程,尤其是重点监督损益、负债和资产情况,从而更加公平、公开、客观的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全面审计。而相对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来说,管理效益审计是传统审计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目前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2.管理效益审计发展成果

管理效益审计的全称叫综合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旨在传统财务审计范围之外,向企业的管理能力效率方向,进行审计拓展。(1)遵循现有的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逻辑,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相关的审计延伸。(2)充分利用财务审计获得的相关数据,在企业的管理上找寻相关的缺点以及不足,并从财务数据综合组合的方向出发,提高企业的综合绩效管理能力。(3)这种管理审计的方式,还包含对企业日常经营生产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全方面的审计,通过财务数据对于企业的综合生产效益,尤其是由管理带来的效益进行全面审计。

3.管理效益审计要点

管理效益审计在现今的财务审计过程当中,要始终保障合法、真实、客观、公平,在全面整合数据的背景之下,应用大数据审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生产经营效益,进行全面的评价审查和评估,并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深层次角度,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的相关方法缺陷、路径缺陷、流程缺陷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探讨,为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带来新的增长点,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创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从战略角度对企业管理过程当中,以及创造效益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回避,采用灵活的审计方法,对于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判断,从而探讨合理的规避路径。

二、其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必要性

1.符合管理层的工作方式

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符合管理层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需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充分竞争,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市场环境日益激烈,很多企业不得不主动或被动的转型,从而谋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从内部管理环节入手进行管理的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企业发展竞争的根本策略之一。但是,很多工作人员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方式、方法、流程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只有通过审计的方式对财务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掌握这些缺陷,延伸管理效益审计,在发展当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战略制定的科学性提升,才能符合管理学未来发展需求,提高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

2.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

财务审计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审计体系、审计路径、审计流程,并拥有了比较健全的审计方法和制度。在我国,随着审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查错纠弊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向管理效益审计方面延伸,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当中的劣势进行深刻的分析,探讨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路径,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的发展,审计在企业当中所体现出的免疫系统职能,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成为保障国家企业经济发展健康运行的重要策略。而运用管理效益审计方式,可以全面提高审计查错纠弊的能力,为企业的战略发展保驾护航,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预判。

三、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的主要策略

可以这样说,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管理效益审计是审计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我国审计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管理效益审计改革方面起步较晚,发展较为滞后。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准入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一些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在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与创新,例如,广东恒大集团、天和集团、格力地产等等,就通过成本、财务、生产综合统计,进行管理效益审计,在过去的三到五年之内,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提出了重要的审计建议。本文主要结合广东某电器股份生产公司,探索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的主要策略。

1.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选择切入点

管理效益审计是对企业的领导、组织、控制、计划和决策等综合流程的审计,这种方式要求管理人员,对于具有影响活动的管理内容进行相关审计探索,因而,在进行审计改革的过程当中,要对企业的方方面面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整合。但是在实际的运行阶段,需要从成本、人员、生产、制度等综合角度进行分析,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而选择合理的切入点,以点带面选择关键问题进行审计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广东某电器股份公司从易到难,选择销售部门进行综合审计,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心理能力、业务水平,在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的过程当中,选择企业2019年第一季度【淘宝心选】活动销售主题,进行成本费用审计。从这个子项目入手,只限于销售部门,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效益审计经验,并逐渐向其他部门拓展。这种由易到难、先简后繁的审计策略,为企业的管理效益审计综合水平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充分利用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数据

管理效益审计是传统财务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审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因而进行探索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原有财务审计的相关数据结果,保障财务审计收支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之上,拓展管理效益审计。

一方面,要在企业真实财务数据支撑的背景之下,凸显管理效益的价值。运用大数据技术等等,广泛全面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样本,进行资料分析,从而全面评估企业的真实运营水平。另一方面,进行管理效益审计,要从实际的人力资源分布情况入手,对于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进行筛查,从而更加深入地从人员角度,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生产状况进行相关了解,尽可能大量可靠地获取真实有用信息。

例如广东某电器企业在进行审计的过程当中,就应用大数据技术,尤其是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了相关的财务收支审计数据结果分析系统。企业数据分析人员自身研发出HHGG数据分析软件,配合DUI-2019数据分析系统,充分保障财务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全面性,从而为管理数据提供充分支撑。同时,企业有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在员工考核的过程当中纳入了数据汇报流程,尤其是销售部、市场部的工作人员,要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随时上报自己的工作流程,以及涉及到的相关财务状况,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获取的全面性。

3.执行全过程质量督导

财务审计是一个面向群体的审计工作,而管理效益审计也具有这一特点,因而只有从全面角度进行综合数据抓取和综合人员调动,才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第一,管理效益审计在开展之前,要经过全方面的调研探讨,选择合适的主题开展深入的审计调查,确保所有的项目进展方式,项目执行流程都是可执行具有意义的。

第二,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当中,要通过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质量监督,保障整个管理效益审计有章可循,有据可靠,质量可靠。可以从途径入手开展全过程质量督导,按照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对于立项、经营、管理、收益,进行全方面审核。

第三,在进行审计调查之前,要对组织流程组织架构进行全方面分析,尽可能提高实际操作方案的可执行性,提高审计人员的配合,并获得群众支持。

第四,要通过流程分析,对于审计的实际进度和真实性效率等等,加以全面把控,尽可能早地发现审计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预判分析预防审计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例如广东省某企业,就利用这种全过程审计方式,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全公司员工80%以上的意见,并针对市场销售流程市场管理流程、人员管理流程,进行全面的数据探讨,提高了员工对于整个审计工作的配合度,理解性以及依从性。该公司还建立全生命周期分析方式,从审计项目立项阶段开始,向审计人员和分管领导,进行分步骤、分阶段的全部信息汇报。这种方式提高了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审计工作的全面把控能力,可以辅助企业的实际执行层,从战略角度对于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探索。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还对所有审计人员进行了素质培训,所有人员在中山大学开办的相关审计培训班当中,参加了15天封闭训练,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所有审计人员对于管理效益审计的掌握能力以及理解程度,有利于企业实际审计水平的全面提升,并为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有利于企业综合的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效益审计适应目前企业审计的发展方向,可以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从本文分析可知,研究企业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有利于我们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目前企业审计方式的进步。因而我们要加强系统性研究,探索提高专业能力的方式,为企业未来审计能力的拓展和企业经管理战略科学性的升级,进行全面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康亮.企业内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型的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9):118-119.

[2]王尚伟.财务审计中管理效益审计的延伸研究[J].时代金融,2018(08):240+246.

[3]廖梓行.企业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的探讨[J].当代会计,2017(08):63-64.

[4]陈云霞.企业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方法研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4(03):28-29.

效益审计范文第5篇

[摘 要] 采取应用研究的视角介绍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我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完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关键词]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发展历程;问题;对策

一、我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历程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但是其真正发展起来却是20世纪40年代,当时社会形成了成熟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度和规则的完善,使当时的企业发展顺畅,财务舞弊的可能大为降低,财务审计工作量不断减少。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逐渐发展起来,渐成规模,不断成熟和完善。[1]

国内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历程较短。1985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提出建立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制度、机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单位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企业经济效益内审理论的普及,也使企业的审计目标发生转变,由侧重真实合法性的审计,逐渐过渡到评价经济活动效益效率性的审计。这种转变打破了传统的桎梏,调整了审计部门的审计模式,改善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惯性思维,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够明确

关于审计职能,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种:一是单一职能论。审计的职能只有监督,只要发挥好其经济监督职能也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二是二职能论。即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审计既是经济监督,又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三是多职能论。不仅包括监督、评价,还包括鉴证、反馈等,该观点丰富了审计的内涵。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并选择与企业相适应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类型,才能真正发挥出经济效益内审的作用,使得企业经济效益飞跃发展。[3]

(二)独立性不够强

审计本身就有独立性、客观性的要求,若是受到外力的影响,审计的公正性、准确性、可靠性、真实性等也就无法保证。当前很多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独立性上存在欠缺,得出的审计结果不够客观。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企业就很难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经济监督。企业不但要有十分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从制度上保证内部审计结构的独立性。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还是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如经理机构或其他部门。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同时兼任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部门的领导,这样“身兼数职”,使其很难从不同的岗位角色去思考问题,势必会影响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4]

(三)审计效率不高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起到监督、评价、鉴证、服务等作用,审计不但要做到位,保证质量,还要提高审计效率,否则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将处于不利地位。部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效率低是由于企业对审计资源的分配不当导致的,若不将组织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优化等纳入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范畴,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很难开展。目前,我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很难有针对性地审计,发现管理上的漏洞。企业要想真正促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必须在提高审计效率上下足功夫。

(四)人员素质偏低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一方面要熟悉财务会计业务,还要加强对经营、内控的了解,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提升审计岗位的胜任力。除了综合素质偏低之外,部分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热情、信心、职业道德也缺乏,这直接影响了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效果。若不改变,不仅会使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如同鸡肋,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

(一)审计职能重新定位

只有准确定位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职能,才能有序地做好相应的审计工作。目前,企业对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存在两个定位误区:其一,片面强调监督职能。很多企业持单一职能的观点,认为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唯一职能就是为了监督,应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真实合法性审查上。这種观点实际上并未考虑到现代企业面临的新状况,随着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职能同样是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其二,过分强调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部分企业过分突出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认为除了监督之外,还有管理、鉴证职能。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除了监督、服务职能外,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其他职能也同样具有,却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活动,职能的发挥不过体现在监控、反馈、评价等方面。

对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内审的完善和发展。经济效益内审是以监督控制为基础,以评价服务为辐射,以监控、管理辅助为方式,坚持独立性、客观性的一种审计类型。[5]

(二)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一要改善管理体制。在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改革过程中,企业应着力完善其管理体制,只有从制度、机制上明确了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立性。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应调整审计的重心,由以往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审计,应该将以往的以查处违规违纪为主,逐渐转为以内控审计、绩效审计为主。当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尚无法保证,和其他部门处于平行关系,甚至审计部门领导兼任其他部门的领导,这样的制度、机制设置使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立性无从获得。内审部门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具有独立性,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上报。二要巧借外部审计。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至关重要,但是这种“内部”在推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就以往的惯例来看,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部门负责审计的一般是二级企业,也就是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而不对集团或是一级部门进行审计。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人际关系过于复杂,实际的审计面临来自高层和“熟人”的阻力。鉴于此,企业可以考虑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在选择外部审计机构、人员之前,企业应该将自身的审计目的、审计要求提出来,然后将目的、要求给委托的注册会计师,让其来实施审计。在这个过程中,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部门人员要给予配合,尽量为外部的审计力量提供帮助,深层次的审计则交给注册会计师,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免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的影响,还能借助外部的优秀审计力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种审计方式,既充分利用了企业内部审计资源,也利用了外部的优势审计力量,两者互补,弥补了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上的不足,同时,引入外部审计力量,也保证了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一举两得。

(三)着力提高审计效率

企业在完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有步骤、有计划地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内审的效率。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风险划分。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应对企业经济活动面临的风险进行划分,将其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二是风险的评价、认定。在确定风险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价与认定,比较典型的评价、认定项目有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治理改善措施是否可行、关键控制点设置是否合理等。三是风险管理控制效果分析。完成了风险划分、评价、认定后,还需要对风险管理控制的效果进行分析。经过这三个流程,便能全面、客观地看待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之后再根据风险级别分类,分配审计资源。按照风险级别划分,级别越高,分配的审计资源越多。只有先分类、评价,再分析效果,才能抓住影响审计效率的关键,更好地分配资源,确定重点审计风险,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四)提高人员素质

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后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当前,很多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人员都不是专门招聘而来的,而是从企业的其他部门转行过来的。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不仅缺乏审计专业知识、技巧,还没有成熟的审计方法体系和足够的审计技术工具,难免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素质,应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加强培训和后续教育。培训是为了让审计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后续教育是为了使审计人员的素质符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对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要求。其二,实施资格认证制度。应该制定任职资格标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实施资格认证制度,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招聘的专业性,也可以更好地规范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一举两得。其三,深入生产经营一线。只有深入生产经营一线,才能使审计人员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各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同时还能提高其观察、思考、调查能力,打好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关系,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为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五)丰富审计方法

审计除了既定的规范、规则外,在方法上并没有绝对的限制,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可以选择差异化的方法。当前,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比较单一,影响了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持续性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丰富审计方法势在必行。其一,计算机审计方法。该方法使审计领域有所扩大,也给审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借助計算机网络,企业获取信息的速度大大提高,这样,企业便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对策。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本身有监督、服务两项基本的职能,为了更好地将这两项职能发挥出来,为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审计信息,企业应该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审计技术的应用,在实际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引入计算机系统,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抽样审计、效益审计。还需要积极引入其他辅助审计软件,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使企业经济效益内审发挥最大的作用。其二,即时审计方法。企业需要把握审计信息需求快捷的特点,积极引入即时审计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信息需求快捷的特点在知识企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侧重于事前、事中审计,以往的审计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发展的要求。为了创设即时审计的环境,企业应该准确把握企业特殊的经营控制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内审人员的才智、经验和技巧作具体的量化和要求,并且使用各种适时审计方法对企业采购、生产、广告、开发、环境等活动进行审计。

(六)优化审计工作环境

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是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保障,要发挥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就需要对其工作环境将进行优化。其一,重视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凸显内审人员地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竞争更为复杂、激烈,社会、政府监督体系日益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监督,健全内控制度,防范经营风险势在必行。应该加强对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提高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在企业的制度、体系框架内提高内审人员地位。其二,完善企业继续教育制度。企业的经营发展对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有了更高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将转化为对内审人员的要求。为了让内审人员满足这种要求,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企业对于内审人员的要求较为严格,不仅仅体现在业务素质方面,更应在精神面貌方面。在业务素质方面,既要有深厚的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有经营管理、法律、计算机、语言等综合知识;在精神面貌方面,除具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责任感外,还要有服务他人的观念,良好的个人形象。总之,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培训、继续教育制度。其三,使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规范化。如今企业的管理更为科学化,在这种背景下,就要求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更加规范。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制度,着力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建立完善、规范的业务的流程,可以促使内审人员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促使其完成高质量的核查审计工作,让审计行为更加规范化,更好地推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发展。

四、结语

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企业中均得到了重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诸多问题,若不改善,将直接影响企业内审、内控水平,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喜辉.论经济效益审计[J]. 财会学习,2015(12): 126127.

[2]盖万义.如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探讨[J]. 时代金融,2013(33): 9.

[3]冯欣荣.经济效益审计问题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3(32): 114+116.

[4]杨柳.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3(05): 224.

[5]赵瑞岭.试论经济效益审计[J]. 社会科学论坛,2006(3): 60.

[责任编辑]王立国

上一篇:新审计准则下一篇:问卷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