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难题研究论文范文

2023-11-05

法治难题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对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展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建筑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造价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工程造价方法

1工程造价对建筑项目管控的重要性和意义

工程造价对建筑项目的管控是运用科学原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工程造价管控制的内容,主要对人、物、财三方的合理的资源配置,最终目的是要保证建筑工程符合质量要求,为建筑企业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能够确保建设工程其他有关方面的经济权益受到保障,不受损失。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经济核算,并且要符合我国国家政策的指示和规定,在客观规律下完成全部建筑施工行为。当今的时代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也让人们对工作薪酬有了更好的需求。随着物质需求的提升,施工人员的工资也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再提高,导致了现在建筑工程的劳动力成本非常的高。因此,工程造价师要考虑人员工资的核算问题,要结合所有在建筑中投入的建设工程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金额。在此基础上,还要为企业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进而就体现了工程造价对建筑项目管控的重要作用。要想将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就重视工程造价的核算的问题。核算中需要考虑各方面投入的建设资金,而现在大多施工单位都面临着筹措资金的难题。因此,如果在工程造价核算中考虑不全面,或者对市场的变化规律缺乏分析,那么工程实际造价就会超出工程造价的预算。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体现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管控的作用,对于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和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2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

2.1建筑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费用是工程建设单位的一笔巨大的支出,建筑材料成本在项目总成本中的占比达到50%以上。因此,有效控制建筑材料费用是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预先所设定的预算来购买相关材料,并不会导致资金投入不稳定。然而,各厂商所生产的建筑材料在质量和价格上有较大的差异。另外,建筑材料的价格由市场所决定,它会随着市场的供给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购买原材料的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尽可能地在低价时购买优质的建筑材料。

2.2投标环节因素

建筑工程投标环节是项目的立项阶段,也是所有施工工程企业必须要经历的。在施工方的角度看,投标方想要达成中标的目的,在合理的范围内需适当降低投标金额。准确的投标数据才能对接下来的工程造价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不会对工程造价管控和施工进度产生影响。

2.3设计环节因素

设计环节作为建筑工程的初期阶段,很多问题都需要考虑进去。这对设计者的工作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专业要求。在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工程造价数据中要真实和全面,这会对未来施工起着很大的影响。建筑工程设计图中包含了已经确定了施工规模、施工面积、地理环境和建筑钢筋结构以及外包装饰等所有的项目标准。在这个阶段管理的好,利用工程设计者和造价工程师们的共同的智慧,结合多年的积累的专业知识以及强有力的业务能力。结合当今建筑市场发展行情和趋势,遵照相关的规律法规进行工程设计。在核算预算的工作中需提前了解当时当地的市场材料价格,做出合理的判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设计理念,才能合理的利用建筑施工当地的有效资源。提高建筑资源的经济实用性,不会产生浪费资源的不合理的设计,要经过核算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但前提下是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合理的降低工程造价的成本,提出精准的预算来完成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2.4施工现场因素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会对工程造价的管控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东北冬天不能进行施工,会增加施工工期。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决定施工质量的高低的其中因素。在施工设计图纸的标准作为实际工程的实施的依据,不能产生任何的偏差,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如果出现重大工程事故,实际投资金额就会超出工程造价的核算。并且无法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以及完成节约成本的期望。

2.5政策管控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逐渐成为了我国三大主要行业之一,为了对建筑行业实现宏观调控,对建筑行业颁布了相关政策,明确了工程项目的报批、审查以及投资费用等的标准。因此,在国家政府的管控下,工程造价师必须要遵循国家的相關的法律法规,要把工程价格、定额单价以及人力、建材机械台班费用等等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并要时刻关注我国出台的相关新政策。如果政策发生了变化,会对已经制定的造价核算造成影响。同时,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制定的核算计划,也是违法的,浪费了施工单位的时间,也会存在很大的质量隐患。

3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措施

3.1注重在建筑工程初级阶段的报价工作

对于招标文件的内容工程造价师要吃透,尤其是关于报价涉及的项目特征描述、技术要求、专用条款关于报价应该包括的内容、技术措施费的考虑等,都要做到防微杜渐,避免组价错误对后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效果。签署承包合同时对专用条款要研究透彻,对于合同中的关键点要做到提前沟通,对于不合理的部分要提前沟通修改。首先在工程造价的细节要在概算、预算限额之内,在满足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确定出合理的造价标底。其次,根据该建筑工程的性质,制定合理的评标办法。其次,严格的按照工程造价签署的所有合同条款的而制定。三步骤要进行综合考虑,才能达到工程造价管控的相对最佳的效果。

3.2加强采购管理

材料支出是建筑工程支出中占比较大的部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想要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就必须合理规划材料费用。同时建筑企业需要加强建筑原材料采购管理。采购人员在购买建筑原材料时,要做到货比三家。采购人员应充分掌握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再根据供应商的供货状况进行对比选择。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需要考虑厂商的信誉度、厂商的材料质量等因素。除此之外,针对市场的波动,采购人员需要建立应急机制。当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时,建筑企业应当停止或减少采购;当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出现下跌时,建筑企业应当及时采购一批原材料作为库存。材料运输也是十分关键的造价控制环节,工作人员需要将原材料完整安全地运到工地。一些大型机械设备一旦损坏,将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维修成本。

3.3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结算阶段,及时签证时作为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到的,为了保证结算结果要做到事实签署及时跟进。经常会遇到建设单位为了保证最终结算不超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予签订任何签证,往往最终结果是我们被动。例如我们单位已经实施完毕并投入使用的一个项目,建设单位业主项目负责人给我们开具委托书但是不予办理补充协议,为了不超概竟然不予配合审计工作且不履行签署补充协议致使该项目在验收后一年内仍无法结算定案。项目结算后的成本核算要专业、保证及时并做到盈亏分析精确。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在竣工决算中清晰的反映出来,是对工程造价管控能力,以及成本控制的结果的展现。建筑工程竣工决算首先要收集、整理竣工结算资料等等。收集和取证这些资料前提是具有有效性,关键是要有设计人员的签名和相关印鉴,证明此问题是通过相关部门所批准的。在决算时,有可能会施工工程结算一拖再拖的现象,这会极大的影响到建设工程造价的确认。所以要加强建筑业财务人员和工程造价人员专业之间的沟通,项目盈亏分析要做到项目自营直采和专业项目工程款款项不混淆;确认收入列项中关注确认产值的划分是否正确;成本账中包括的增值税没有根据要求单独列出,造价人员要加强财务知识学习,提高工程成本管理、分析水平,做到盈亏分析精准。施工项目的商务经营管理应是贯穿全过程的,而商务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管理一定杜绝以包代管,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知识和素养,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把控,保证项目每一个阶段管理及时到位,使项目盈亏在过程管理不是形式化。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行业中,为了达成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减少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实现全方位考虑,对工程在后期各项管控审核方面带来很大便利,因此,很多建筑企业都非常重视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利花.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策略探析[J].居舍,2019(10):180.

[2]金梦.建筑工程造价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方法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8):134-135.

[3]施燕.建筑工程造价常见问题及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1):19.

法治难题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模拟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实践教学法,有着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网络化的模拟训练体系能够化零为整,进一步提升教学训练的效果。面对构建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的诸多现实问题,分析了当前模拟训练器材的症结所在,提出了总体建设目标和措施方法,推动模拟训练体系的建设发展。

[关    键   词]  模拟训练;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为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的重要指示,军校紧紧围绕提升实战化能力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体化培养”“实战性对抗演练”等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须构建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进一步提高作战人才的培养质量。创建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不仅是各军队院校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任职教育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证。

一、构建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的意义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因此,实战化教学改革不仅要从理论教学入手,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改革,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虚拟现实、分布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军队院校教育训练手段的更新。以模拟器训练为代表,其直观形象、沉浸感强、效费比高等优点深受学员和教员的欢迎。将其网络化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实战化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联合作战体系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受限于相关教学条件等因素,还未形成体系,不能够满足实战化教学的需求,理论教学内容有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致使学员专业理论相对扎实,而实践动手能力偏弱,缺乏必要的联合演练和实践训练,对自身岗位在作战体系中的定位和认识不足。学员到部队后存在适应本职周期长、装备操作不熟练、流程不清晰等问题,在较长时间内难以独立承担战备值班任务,和部队的实战化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已经有大量的模拟器材投入教学使用,但只能进行本专业内容的一些实践操作,无法形成有效的实战化训练体系,难以组织联合作战演练。学员只有到部队以后通过日常训练和演习才能逐渐认识到通过自身的岗位定位、兵种作战体系和其他作战单元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因此,有必要构建网络化的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专业化的模拟训练平台,使学员了解和掌握作战流程,拓展专业知识和指挥能力,树立体系作战的概念,培养联合作战意识,克服理论水平高、执行能力弱、联合意识差和纸上谈兵等问题,让课堂教学与实战训练无缝对接,从根源上解决院校学员的“水土不服”问题。

(二)教学训练改革的客观要求

军兵种院校是“缩小版”的军兵种作战体系,具有体系化作战人才相关的所有专业和装备。但由于装备使用和训练要求,往往在实际开展中只能分散组织,点线较长,除了完成教学训练大纲规定的内容外,也无法充分利用院校自身资源,按照体系作战的方式和特点组织综合性高、对抗性强的教学和训练,没有充分发挥兵种院校的优势。

各军校需要构建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突破场地、人员、装备和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使学员能够在体系作战的综合演练和实践中,加深对兵种作战方式、特点和体系结构的整体认识,树立体系内联合作战的基本意识,增加对相关专业的了解,增强各作战单元间的协调意识,利于学生到部队后能在最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更加贴合部队实战的需要。

(三)实现教学资源一体化和集约化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军校内既有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教员,又有实操经验丰富的装备教员;既有作战部队使用的现役装备,又有用于模拟训练的训练器材。但是,囿于没有形成网络化的训练体系,提供不了有效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装教学的平台,学员难以获得装备使用和联合作战的实践经验,只能在长期的作战训练中才能补足短板,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装备和时间。

通过构建完善的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组成可以综合演练和集群对抗的作战体系平台,不仅可以加深学员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根据联合和对抗性演练的方式,查找问题、反复训练和实践,使学员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体系化训练还能为军事研究提供平台,运用先进的网络化导调监控手段,组织不同专业的教员对一些新战法进行验证、研究、探讨和改进,形成新的戰术和理论,既是“模拟战场”,又是“实验室”。体系平台的构建能够避免实装训练中的装备和人员安全事故,具有极强的安全性,还能有效节约人力、物力及实践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和集约化。

二、现有基础和构建体系目标间的差距

各院校都有一定数量的模拟训练器材,为构建网络化模拟训练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和构建体系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建设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的总体目标

网络模拟训练体系的总体目标为理论教学提供了网络化的实践平台,既能满足本专业的实践需求,又能满足兵种作战体系内的联合演练需求。从运行方式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应用。

单机级别模拟训练,即模拟单机作业和实践操纵。主要用于本专业实践内容的教学,并承担部分原先由部队在实际装备上完成的基础性科目训练任务。通过实践教学使学员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熟练掌握装备的操作和使用,了解设备的基本性能,积累实践操作经验,缩短到岗后基础性科目的训练实践,节约训练成本。

多专业级别模拟训练,即以团队日常作战训练为蓝本,组织多个专业间的联合实践教学,使学员熟悉部队的日常工作流程,了解相关专业和本专业间的关联,增强协调配合的意识。同时可进行其他综合性教学和科研内容演练,如不同作战专业之间联合作战的组织配合问题、新战术研讨等,根据演练结果查找和纠正问题进行点评,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操作等。

对抗性级别模拟训练,即组织红蓝双方或以主要假想敌为主要作战目标,为达到某个作战目的组织的对抗性模拟训练。也可作为毕业学员联教联考的新方式,更加客观地对毕业学员做出评价。通过演练,更好地改善部队训练成果进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员对作战目标、作战方式等特点的认识,积累作战训练经验,树立联合作战的基本意识,熟悉主要假想敌的作战特点和主要武器性能,满足未来联合作战的要求。

(二)利用现有基础构建模拟训练体系存在的问题

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的总体目标对模拟器材的性能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既要在性能上接近装备的实际状态,又要作为一个基础单元在整个训练体系内运行。因此,利用现有器材构建模拟训练体系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当前已有的部分模拟器材比较老旧。由于研制使用较早,部分模拟器老旧、运行效率低,受限于当时的研制条件,与实际装备的使用性能差距较大,在此基础上构建模拟训练效果较差,甚至演练结果失真。网络体系构建后,不仅需要各个单机设备的接入,还需要设备共生平台的构建,目前还缺少高技术来支撑模拟战场环境。

2.现有模拟器材的开发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无法接入同一网络形成共通共享的模拟训练体系。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单个的模拟器材单元,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接入网络,作为网络体系的一个工作单元参与网络。但是目前开发的模拟器材在研制时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形成一个个“孤岛”。尽管可以作为单机模拟器使用,但无法接入网络,融入模拟训练体系中。而在整体规划布局上也缺少统筹,一些模拟器进行了重复建设,而在性能指标上又参差不齐,难以进行统一的改进利用,造成大量训练资源的浪费。

3.安全性与便捷性的矛盾问题。军事应用场景的特殊性对模拟器的使用和网络体系的构建都提出了更高的安全保密要求,而模拟软件的更新以及底层数据的维护都有赖于便捷网络的联通交互,如何构建仅由指定分布式模拟器组成的网络联结体系是需要仔细研究和克服的难题,这也有赖于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安全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构建模拟训练体系的方法和措施

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功能,综合布局,统一规划,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单个模拟器的建设,要注重整体性和扩展性,既要满足当前单机训练的需求,又要注意日后的系统升级和发展,以适应未来装备的发展。不同模拟器之间的连接,要考量兼容性以及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实现真正的互通互联。建立网络资源中心,将网络化电子教材、教学软件和课件等配套系统同步建设,把网络化教学、网络化训练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要做好体系需求分析,建立完善统一的标准

在构建网络化模拟训练体系时,首先要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结合兵种作战要素和作战单元要求,结合各专业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好训练系统的功能分析,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其次要充分考虑网络训练体系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预先构建好体系构架和网络基础;再次要研究各类型装备衡量作战效能的基础要素,化繁为简,确定单个模拟器和训练体系间的标准数据接口及规范文件,保证单个模拟器作为一个基础单元加入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中,充分发挥模拟器材的效能。

(二)利用已有的基础条件,减少构建体系的成本

目前已简称的模拟训练器材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力量,且部分模拟器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能满足训练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据网络化模拟训练系统对模拟器材的性能要求,对已有器材进行分类改建。对于性能尚可符合体系要求的模拟器,通过改写软件接口,增加网络模块的方式,使其接入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中进行利用;性能基本符合要求或部分性能缺失的模拟器,可通过改写软件的方式使其达到性能标准后,接入网络作为基本单元运行;不能升级改建的器材,则作为最基本的程序训练器使用,进行基本的装备实操教学活动;对于性能明显不符要求且不能进行升级改建的模拟器,应进行重建,并根据教学需求再次利用,这样可以物尽其用,也可以减少构建新的网络化模拟训练体系的成本和时间。

(三)重新研制模拟器材,注重整体性和扩展性

新建的模拟器材要根据装备的实际性能和技术资料,详细做好功能划分和实现,分析以往模拟器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利用新的技术条件来满足使用需求。一方面要注重模擬器整体性能的实现,以飞行模拟器为例,训练器材要在飞行性能上尽量与实际飞机相符,不仅要满足飞行座舱实习、飞行基础性科目训练,还要做好操纵品质、飞行性能、系统逻辑关系等方面的研发,使模拟器在进行战术训练时,飞行员能最大限度地与实际飞行感受一致;另一方面还要预留接口,为模拟器的升级更新提前准备,注重装备的更新和发展,避免模拟器只针对某一阶段技术状态进行开发,即便装备更新换代,模拟器也可以和新装备性能保持一致。

(四)提前规划数据采集,着眼未来智能发展

21世纪是大数据的时代,信息就是战斗力。长期以来,军事领域的数据采集与应用一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相较于民用、商用的大数据利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和低能性。模拟训练中的人机交互,人与人之间的协同训练,以及各种协同战术配合等数据有着重要的军事研究价值,将其中的各项操作决策数据加以采集、分类、挖掘,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知识库,以备需要时能及时提取运用,为将来军事智能化储备数据做基础。未来的战争必然与大数据和云计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庞大的演练数据中提纯有效信息,对接指挥系统完成计算分析,辅助指挥决策。

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的构建能够为模拟训练、教学科研等提供实践平台,对人才培养和战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网络化、模拟化、对抗性训练的教学训练建设,是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网络化模拟训练也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日趋成熟。本文在分析研究现有模拟训练器材的基础上,围绕联合作战体系的发展趋势,结合教学改革训练的实际需求,仅仅对网络化实践教学模拟训练体系的构建方法及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来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面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细化分析。

参考文献:

[1]叶德骏,朱雄南.加强武警部队战斗模拟实验室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9):20-22.

[2]王文竹,李智,陈勇,等.面向军事模拟训练的云数一体化平台技术研究[A].第21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CSSTA21st2020)[C].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中国仿真学会仿真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2020:5.

[3]谭本宏.创新运用模拟化网络化基地化训练模式不断提升新时代部队练兵备战质量层次[J].国防,2018(3):5-7.

◎编辑 薛直艳

法治难题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是与以往的单篇课文分析式教学相对而言的,与传统的单篇课文分析式教学相比,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整体性:单元主题教学强调整体性,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将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熟悉每本教材的内容、要求、地位及其作用、所要达成的目标和功能。另外,单元整体教学以具有内在联系的几篇课文为一个有机整体,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相互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有层级的学习体系。

2.高效性: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恋先生在年月举行的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向分析课文内容式的教学说再见”的观点。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少,教学进度慢,教学效果差和教学资源费的弊端。

3.组合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明确课文组合意图和训练重点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单元。重组单元包括对原有单元内容的增减以及不同单元内容的重新排列组合。凡是与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教学材料都可以挑选来为教育教学所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阅读视野,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强化学习实践,而且有利于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认同感。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都是以单篇课文分析为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单元中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平均用力。其主要教学过程是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疏通课文,然后逐段讲解课文内容,最后概括段落大意,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一系列流程下来,一篇课文的内容就讲授完了。一个单元内的几篇课文都是如此。再通过一系列练习来巩固单元内容。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完成了。这样一课一课地教学将原本己经安排好的单元内容分条割块,以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不连贯、不系统,获得的知识自然也是零碎的。学生学科能力的训练也是没有顺序,没有层次的。而且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无法从学习中得到培养与提升。单元整体教学是与传统的单篇分析课文内容式的教学相对而言的。与单篇分析式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适应教科书主题单元编排方式:新课改之前,各科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编制,新课改使得教材的管理由国家编制转为国家审核。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以前的“一纲一本”走向了现行的“一纲多本”。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也形式多样,各有特点,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改革后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教学多元化的期待与追求。在各具特色的教科书编排方式中,主题组元成为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流行的组元方式。按照主题组织教学单元与以往的按照文章体裁组织教学单元,按照能力训练点组织教学单元等组元方式的差别在于,它将单元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扩展,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迎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主题组元通过单元话题的引领,兼顾听说读写等基本内容,体现知情意行等思想品德。

2.促進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中明确指出,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字、词、句、断、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文化理解与价值判断都属于这一范畴。其中,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阅读素养或阅读能力是这样定义的:儿童能够从各种不同的文章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这就是说老师们在教授阅读时,不仅仅是让学生感悟理解文本,学会如何阅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总结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会学习。

3.有助于学生完整理解和掌握知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改革理论是在借鉴其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我国教育工作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课程方面的知识结构论是其教育改革理论的重要体现。布鲁纳十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布鲁纳从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改进和编排教材这一点出发,探讨了结构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教什么学科,一定要使学生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应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获得等三个方面。

4.促进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霍懋征说曾说过:“用以一带二,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大大加快教学进度,而且能够让学生读得多,扩大了眼界,掌握知识也就更加丰富,更加牢固,能力的提高也就更快了。”单元主题教学就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用一篇课文的教学带动多篇课文的学习,教好教材。

5.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托马斯里克纳曾说“可以说,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价值观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价值观判断也是语文学科能力中必不可少的方面。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发展的不稳定时期,在这一学段,孩子们的价值观在不断的摧毁与重建,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颇为重要。如爱心、感恩、责任、信任等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的认识等等。这些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综上所述,单元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一方面适应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适应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组织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完整知识,掌握学习方法,领悟真情实感,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语文教学的策略是教育工作者们要面对的科研难题,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小学语文单主题体教学的春天必将到来。

法治难题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国内外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现代学徒制”是二战以后的产物, 是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代表,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适应经济与社会现代化发展为要求, 同时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一种新的学徒制形态。西欧各国开始纷纷研究和效仿德国的“双元制”发展本国的职业教育,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国开始了新的学徒制改革, 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由此, “现代学徒制”逐步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

目前, 我国职业院校实施的“现代学徒制”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的, 大多是对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借鉴。在职业教育模式中具有“现代学徒制”在大规模企业或大型企业中有可实现性。例如一些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订单班, 会邀请企业的人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在毕业后到企业就业。

二、“现代学徒制”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技能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存在很大矛盾。一方面, 企业技能型人才匮乏, 出现“用工慌”;另一方面, 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难以满足企业需要, 出现了“就业难”。为了解决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推进高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许多国内的职业院校都主张将现代学徒制引入。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相融合, 是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形式,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从而适应新兴产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培养大批一出校门就用得上的人才。然而由于政府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尚不到位, 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等因素, 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实践陷入重重困境。

近年来, 中央和新疆两次工作会议召开后, 国家部委和19个省市积极开展援疆工作, 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聚集在新疆, 然而, 大量企业的进入和众多项目的建设, 使“就业困难”成为“招工困难”,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新疆各级政府, 各行业, 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为新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鲁昕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职业教育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后, 新疆部分职业院校开始探索和实施现代学徒制。通过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职业院校积极探索深度校企合作, 共同招生、联合培养和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 新疆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和部分专业教师, 根据所在地方、行业和学校校企合作方面的时间, 也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大都偏重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个案研究, 还未形成一定的系统性、理论性、指导性。尤其是在破解校企合作难题推进新疆职业院校学徒制试点方面缺乏具有能够宏观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具有示范效应、可复制借鉴的时间模式。

三、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

乌鲁木齐阿拜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 主要从事影视动画文化产业, 是新疆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15年, 公司与哈萨克斯坦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公司合作, 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市合作成立了CN—KZ文化传播公司, 哈萨克斯坦相关部门把阿拜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项目开始立项准列入“光明之路”相关的文化重点项目。2015-2016年阿拜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三维动画连续剧《少年阿拜》被有关部门被选为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阿拜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围绕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战略, 目前已成为趋向于国际化发展的阿拜之路公司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建立文化桥梁的强大势力。2015年的7月份, 阿拜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 成立了“阿拜动漫学院”, 以项目为载体, 实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着力培养服务本区域和中亚国家的动漫产业人才。

阿拜动漫学院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目前招收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主要是面向新疆招收哈萨克族学生, 人才培养以阿拜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真实项目为载体, 教学中以项目化教学模式将企业典型岗位所需技能融入教学, 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参与实践, 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学生由学校统一提供公共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授课, 阿拜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提供专业课的教学。在教学实训过程中,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每位学生都有双身份, 即是学生又是公司的学徒。

在人才培养方面, 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由阿拜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员工和学校专业老师双主体共同组织实施教学任务, 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的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 依据培养目标进行岗位实践技能训练。

在培养模式方面:以公司的项目为载体, 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 按照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进行育人, 即由学生到学徒到准员工最后成为企业的员工, 让学生第1至第2学年在学校完成公共文化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 掌握专业所需各项基本技能,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模仿、尝试来感悟企业文化;第3学年实行现代学徒制试点, 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企业项目, 践行企业工作和企业文化。

四、预期与展望

通过5年努力, 依托合作企业的产业优势, 深化校企合作, 把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建成专业教学和技术培训基地及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中心, 建立校企共同管理的顶岗实习的有效机制;建成一个集学生实训、实习、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 与新疆阿拜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度合作, 建立“厂中校”, 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 体验职业氛围。

(2) 探索建立“校中厂”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3) 依托合作企业的优势, 深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引入了企业的新技术、新作品,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开发核心课程。

(4) 以“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专业建设机制为基础, 提高校内专兼职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 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工作室1个, 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一个设备先进、项目真实的实训氛围, 集教学、技能培训、生产实训、工学交替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自治区一流的动画实训基地。

阿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仍处于探索摸索实践中,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国制造”正朝着“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迈进, 急需一大批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人才加入劳动力大军, 使中国服务创造新优势、迈向新台阶,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亚国家的合作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目前, 我国职业院校实施的“现代学徒制”大多是借鉴于西方“学徒制”。本文针对国内外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意义以及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动漫专业实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例, 对职业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进行校企合作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 黄银秀, 汤光华.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困境和对策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5 (02) .

[2] 蔡卫星.认知学徒制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经营管理者, 2016 (34) .

[3] 郑彦云, 王晖, 蒋平, 付晓春.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内涵与实践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6 (12) .

[4] 刘晨.现代学徒制在职业院校的施行方案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6 (35)

[5] 曹彬.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 2016 (35) .

[6] 张启富.职业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 2015 (03) .

[7] 杜启平, 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 2015 (03) .

法治难题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班主任;主题班会;自由与法治

【作者简介】陈瑜,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0)教师,一级教师,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一、班会背景

“自由”从哲学层面上讲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从社会学层面上讲是指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词,如何使它融入学校教育,关键在于解决好“融入什么”“怎么融入”“融入如何接地气”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本质内涵,辩证地看待自由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可以“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此次主题班会活动。

二、班会目标

1.通过厘清“自由与法治”“自由与敬让”“自由与自律”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2.在学生心中播下“自由”的种子,让学生懂得自由是美好的、珍贵的、充满理性的,学会在生活中崇尚自由、珍惜自由、捍卫自由。

3.尝试哲学启蒙。

三、班会准备

1.关于“自由”的问卷调查。

2.相关课件。

3.板书磁贴。

四、班会过程

(一)画面导入

师:这堂班会课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探讨一个话题(师在黑板上贴磁贴:自由),是什么?

(生齐答:自由。)

师:说到自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1:暑假爸爸妈妈带我们到田野里去玩,我们就会自由自在地奔跑。

生2:我会想到几匹马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生3:我会想到一群鸟儿在蓝天中自由飞翔。

师:自由真是美好,让人充满了向往!我们再来看几个画面。(出示课件)这是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画中的古希腊先哲们都特别崇尚自由。这是世界名画《自由引导人民》。这是什么雕塑?(生齐答:自由女神像)那这位是?

生4:曼德拉。

師:你认识曼德拉啊,真不错,他是南非总统曼德拉,被称为“自由之父”,他为南非黑人的自由平等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师继续出示图片)这是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看着这些画面,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生1:自由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自由生活。

生2:我们现在的自由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生3:他们都很向往自由,哪怕用毕生的心血来追求。

师:是啊,从古希腊的先哲到今天的人民,都在追求自由,渴望自由,把自由看作和阳光、空气、水一样珍贵。那么,自由究竟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和自由牵手。

(出示完整标题课件,并将黑板标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先由“自由”想到的画面勾起学生对“自由”最直观的理解——它是美好的;再从几幅图片中解读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它是珍贵的。以此引出班会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初识自由

师:什么是自由呢?课前老师在咱们班上做了一份问卷调查,我梳理了一下,发现同学们基本上是持这样两个观点:

(课件出示:(1)自由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2)自由就是不受约束和限制,开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师:你赞同哪一个观点?为什么?

生1:我赞成第二个观点,因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很开心的。

生2:我赞成第一个观点,如果一直不对自己进行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的话,很多时候人就会变得肆无忌惮,还是有一定约束比较好。

生3:我也赞成第一个观点,我知道一句话叫作“学得好才能玩得好”,只有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玩得很开心,如果不能及时完成,玩的时候也会有牵挂,这样玩得就不尽兴了。

师:大家各持己见,说得都挺有道理的。德国有一位大哲学家叫康德,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也像我们现在这样讨论什么叫“自由”。当时很多学生认为“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康德听了以后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什么吗?

(出示课件:“真正的自由不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

师:同学们读一读,虽然有点儿绕,但是很有意思。可以说,理解了这句话,就能把握住“自由”的真谛,下面就让我们一步一步去走进“自由”的真谛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试图在和课堂情境极为相似的故事情境中引出主题班会的主要观点,康德的这句话虽然比较拗口,但这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利于接下来的活动开展。】

(三)明理导行

1.自由与法治——热爱生命,遵守法纪。

(课件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师:你们看,这是我们熟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我们一起读一读吧。(生齐读)我们来想一想,为什么要将“自由”和“法治”放在一起提出来呢?

生1:有自由就会有法治,仅有自由而没有法治,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生2:有了法治,能让我们的自由更有保障。

师:同学们善于思考,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法治的约束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首二战时期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10岁的女孩写的诗。

我想飞翔,可是能去哪儿,又能飞多高?

假如我也挂在枝头,既然树能开花,

为什么我就不能?

我不想就这样凋谢!

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悲伤的情感。

生2:追求自由的情感。

师:嗯,你们的感情非常细腻,体会到了这个小女孩内心的悲伤。她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正是因为希特勒的个人自由没有受到有效的限制,才会出现毫无约束的法西斯纳粹,才会有那么多犹太人的生命被剥夺。因此,自由必须要和法治联系在一起。(贴磁条:自由与法治)法治就是对自由最大的保护,对生命最好的呵护。因此,国家必须制定法律法规约束公民的行为,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师:(课件出示《宪法》封面)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其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大家一起读一读吧。

生(齐读):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师:在《宪法》的基础上,我们国家还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生1:《婚姻法》

生2:《刑法》

生3:《未成年人保护法》

生4:《环境保护法》

……

师: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法律小达人啊!对于我们来说,法律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着我们的自由和生命。我们小学生也有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要遵守的规则,例如最近我们都在学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中第八条就谈道:珍爱生命保安全。

(课件出示: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师:这里有两幅漫画,就是关于守则中提到的交通和毒品问题。你能读懂其中自由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吗?(课件出示漫画。)

生1:这两个成年人跨越栅栏,不通过斑马线过马路,一不小心就要被车撞到了。

师:你说的是这幅画的内容,谁来具体说说自由和法治之间的关系呢?

生2:法律并不是限制我们的自由,而是限制那些会危害我们生命的自由。这两个人跨栏会造成危险,而遵守法律就可以避免危险。

师:为了少走几步路就不遵守交通法规,自由地翻越隔栏。生命若没了,还谈什么自由呢,大家說是不是呀?现在谁来说说第二幅图?

生3:他没钱吸毒就偷别人的钱,最后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生4:他为了吸毒这样一个“自由”,违反了法律,反而失去了自由。他就是为了一开始的小小的“自由”,最后犯了大错,彻底失去了自由。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违法吸毒,当时可能觉得自由、放松、快乐,最终却把自己送进了监狱,永远失去了自由。正如爱尔兰哲学家伯克所说:“我认为,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仅要同制度和道德并存,而且还须臾缺不了它们。”这里有个词“须臾”,指极短的时间。大家一起读下这段话吧。

(生齐读。)

师:自由即生命,法治下的自由才是真正自由。我们只有热爱生命,才能享受自由;我们只有遵守法纪,才能得到自由。(贴:热爱生命,遵守法纪)

【设计意图: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规则,从中选择主题进行漫画解读,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

2.自由与敬让——敬重自然,礼让他人。

师:同学们,当我们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时,必然会和他人或者周围环境产生联系。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些联系呢?我们先来走进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生活情境。

师:(出示课件)这天午餐,有大家爱吃的鸡米花。小雷很快吃完分好的午餐后,跑上讲台又给自己添了两大勺。一个同学说:“你添这么多,别人想吃就没有了。”小雷振振有词地说:“我想添多少就多少,这是我的自由。”你认同小雷所说的自由吗?

(生齐答:不认同)

师: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生1:你这样不行,你要是多吃了,别人就会少吃,你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师:是啊,你要是自由了,就会侵犯别人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都要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界限。

生2:你这样做,别人都会跟着做,那么鸡米花该怎么分啊?你应该做他人的榜样,大家一起吃不是很好吗?

师:是的,共同分享才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生3: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别人多拿了鸡米花,而你吃不到了,你乐意吗?

师:是啊,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每个人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权时一定要学会“礼让他人”。

(贴:礼让他人)

师:“礼让他人”从更深层意义上去说,就是不侵犯集体的利益和情感。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自由是每个人的追求。

当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时,

这个社会,

必然会丧失自由。

自由是人类的梦寐(mèi)。

当每个人都在尊重他人的自由时,

生命的空间,

才可以有真正的自由。

师:人与人之间要有自由的界限,那人与大自然之间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它是由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拍摄而成的。(出示:一只蜜蜂)这是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因为一只蜜蜂的死而引发的一场关于“自由”的对话。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生1:不仅我们人类有自由,动物、植物也有自由,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自由。

生2: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自由,不能因为我们一时的自由而去伤害它们。我们应该去保护他们。

师:大自然里的动物和植物都有着鲜活的生命,敬重它们,热爱它们,才是我们人类该有的情怀。其实,万物有灵,草原森林、大海山峦,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但现在,人类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自由,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课件出示生态遭破坏的图片)看着这一幕幕生态被破坏的景象,我们该怎么办?

生1:我们应该主动保护自然,不让大自然继续被人类破坏。

生2:雖然我们看不到一些生命的存在,但一旦破坏它们,暴风雨、沙尘暴等就会来惩罚我们。

师:是啊,我们要敬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要因为自己的自由而伤害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会收获最终的自由。(课件出示生态文明景象的图片)

师: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因此,我们的自由一定要和“敬让”联系在一起。(贴:自由与敬让)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呈现,引导学生劝一劝、辩一辩,逐渐走进对“自由”的理性思考。】

3.自由与自律——学会律己,张扬个性。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自由与法治、自由与敬让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讨论讨论自由和自己的关系。首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自己自由吗?

生1:我觉得我挺自由的。因为我每天做完作业之后都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生2:有时候我不是很自由。完成很多作业之后,妈妈还会让我做一些其他的作业,比如阅读理解和英语等等。

师:老师总结了一下问卷调查情况,发现其他同学也觉得自己“不自由”。(出示课件:(1)有写不完的作业;(2)课外辅导班占据大量的课余时间;(3)家长不支持我的兴趣爱好;(4)没时间看课外书;(5)家长限制我玩电脑……)哲学家卢梭就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这制约就像给自由套上了“枷锁”。但这“枷锁”又是可以打破的,下面我们就前后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如何调整自己,打破这“枷锁”。等会请每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做汇报。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平常作业写得很晚,我决定调整我的计划,我打算一回家就开始写作业,尽快完成。

师:这样可以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也可以为你赢得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这个方法很好,你要坚持下去哦。

生2:如果家长限制我们玩电脑,我们可以和家长沟通,规定玩电脑的时间,这样既有了自由的空间、时间,成绩也不至于掉下去。

师:通过合理沟通为自己争取自由,老师很欣赏你积极解决问题的个性和勇气。不过,老师要提个建议,沟通时要注意你的情绪,知道吗?合理地表达你的诉求,我想你的愿望会更容易实现。

师: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获得自由,那么假如有了闲暇时光,你想怎么安排呢?

生1: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郊游,感受大自然的风光。

师:到大自然中去,诗意的情怀本来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2:我会多看一些书,在书海里遨游。

师:你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女孩。

生3:我要多弹弹我的古筝,在音乐的天地中徜徉。

师:在高山流水中陶冶自己的性情,很好。

师:同学们,你们真的非常聪慧,谢谢你们的分享。我想用“学会律己,张扬个性”这八个字总结大家的发言。

(课件:学会律己,张扬个性)

师:如果说个性张扬如同火车奔驰,那么自律就是轨道,在律己的前提下,尽情地张扬个性,才能享受到自由的幸福。现在我们来分享几个问卷调查中的精彩回答。

(课件出示三位学生的问卷原稿。)

【设计意图:学生在“打破枷锁”和“安排闲暇时光”这两个环节中可以畅所欲言,积极地调适自己的内心,从而对自由与自律有更深的体会。】

(四)总结升华

师:今天这节班会课,我们对自由进行了探讨,一步步走进自由的“真谛”。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读读康德这句话,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生1:自由虽然很重要,但是不能以伤害自己或者他人为代价。

师:你觉得自由需要一定的约束。

生2:在这个世界,自由招手即来,但是我觉得不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了不自由的约束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

师:可以加个词,叫适当的不自由,适当的不自由可以换来真正的自由。

生3:我们在约束自己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师:自由是有限度的,有边界的,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师:此刻,老师不由得想到了风筝。(课件:风筝)我们就像风筝,如果想在蓝天下享受飞翔的自由,就离不开手中牵引你的那根线。这根线就是——(生齐答:法治),就是——(生齐答:敬让),就是——(生齐答:自律)。最后愿各位同学崇尚自由、珍惜自由、捍卫自由,因为——(出示课件,生齐读:自由是人类得以自豪的唯一珍贵物品。——杜伽尔)

【设计意图:在班会课的结尾,我们回到一开始提出的解读自由的话题,借此让学生们明白:自由是美好的,是珍贵的,也是充满理性的。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后就不做了,这样,真正的自由也就来到了学生们的身边。最后以“风筝”这一隐喻作总结,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自由与法治的理解。】

五、班会反思

本节班会课的主题是“自由”。“自由”作为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价值形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一个主题词,如何将时代的活水融入到主题班会中呢?我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本质内涵。我从哲学话题“自由”入手,以“自由与法治”“自由与敬让”“自由与自律”三个方面统领课堂,通过图片展示、诗歌品悟、漫画解读、案例辨析、话题辩论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自由,应该热爱生命、遵守法纪;自由,应该敬重自然、礼让他人;自由,应该学会律己、张扬个性。

另外,在探讨“自由与自律”的关系时,我设计了“打破枷锁”和“安排闲暇时光”的讨论环节,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于是我们形成了一个以共同思考为目的的“探究团队”。没有标准的答案,不以知识为最终目的,可贵的就是这个探究的过程。很多学生活泼地参与其中,觉得自己的思考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各种不同的意见共同推进思考的过程。学生们真切地感受着自由是美好的,是珍贵的,也是充满理性的,道德生命在潜移默化中被唤醒,哲学的种子也悄然生根。

法治难题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一远景目标给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法治国家着眼,坚持法律至上;從法治政府着眼,坚持依法行政;从法治社会着眼,坚持全民守法。我们必须将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全民守法这三大诉求(也是三大原则、三大目标)作为重要指南,进而使之彼此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中国建设。

【关键词】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3.001

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十四五”规划和2035,也成为新的期待。按照中共中央对这一规划和远景目标的总体设计及其建议稿,我们将在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同时,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都属于法治的构成部分。这三者有怎样的基本诉求,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笔者看来,基本建成乃至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其基本诉求是三大法律原则: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全民守法。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坚持法律至上

法治国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治国家仅指所有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状态,并不包含法治社会。广义上的法治国家包含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我们这里说的法治国家是广义上的。法治国家建设所要求的是体现和实现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法律至上在中国也被理解为宪法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乃法律至高无上。法律至上是最为重要的法治原则,是判别法治与非法治、真法治与假法治的根本标准。它意味着一切社会主体、社会规范都必须尊重法律的既有规定,至少不得违反其规定。法律至上的本意是指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体和社会规则的两个方面。

从主体意义上看,任何人包括任何权力拥有者都必须遵守法律。社会主体是极其多元而广泛的。这里的主体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它们都必须尊崇和遵守法律。这里的社会成员包括所有本国公民,以及其他应当遵守相应法律的自然人。也就是说,除了本国公民之外,还包括一定范围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这里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监察机关。至于各政党,显然包括执政党在内,都必须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享有违反法律的特权。

从规则上看,任何规则都不能与法律相冲突。一个社会的规则很多,除了法律之外,还有习惯、纪律、政策、宗教教规、乡规民约、市民公约乃至合同等。所有的规则,不论其覆盖面多大,参与主体多少,都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都必须将法律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服从法律、遵守法律。凡是与法律相冲突的规则,不管是谁制定的,都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都应根据法律作出相应的调整。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法律至上只是对法治国家的形式要求。对于法治国家除了形式要求之外,还有高于这一法律要求的政治要求,那就是必须以民主政治或政治民主为基础和前提。没有对于民主意义的深刻认识,便无法深切理解法治精髓。但是在法律自身范围内来看,法律至上是法治与法治国家最基本的、最不可缺少的原则。

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在国家权力体系中,执政权是一项特殊权力。在政党政治未出现之前,是没有执政权的。封建时代君主所拥有的权力不能用执政权来描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党政治尚未建立和普及,因此当时的理论家对于执政权也是忽略或者漠视的。自政党政治问世以来,执政党如何执政,就成为重要的政治与法治问题。执政党是否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是否依法行使执政权就成为一个国家能否法治化的门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准。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法治对于国家的意义。1997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设定了依法执政的执政基本方式,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将依法执政作为执政方式加以确认,并将其付诸新的实践。

依法执政就是指执政党依照法律规定执掌国家权力。在中国就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依法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善于集中人民的意志,将党的主张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法律;善于通过法定程序,让党组织确定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善于支持国家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领导和执政。这就要求我们党很好地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之间的关系,依法执掌国家政权,依法行使执政权力。同时,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等等。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理论历经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的发展,日渐成熟,在实践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严密的法治化的执政方式。

国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法律至上原则,在理论上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在法治实践中却常常会遭遇各种挑战。最严峻的挑战往往来自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是多元的,有执政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等。这些权力的每一个部分、环节、方面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首先,所有的国家权力都必须依法行使。法律是权力的根据。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授权即非法,这是重要的法治原则。在民主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更以人民作为所有权力的最终所有者。任何机构或者人员所拥有或者行使的国家权力都是由法律授予的,究其根源都是由人民授予的。国家权力的具体内容与实现程序都必须由人民通过法律在事前设定。法律为各种权力的行使设定了实体和程序规则。没有根据的行权行为就是权力的滥用,就是违法。同时,对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来说,既要有实体的权力,又要遵守行权的程序。没有实体法作为根据的权力是“无权之权”,就不是正当的权力;不依照程序法行使的权力也是“滥用的权力”,同样也不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

其次,所有的国家权力都不得违反法律。所有人都不能违反法律,国家权力更不能违反法律。对不同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国家权力的违法比一般主体的违法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具有其他違法所没有的特殊示范性和破坏力,必须严格禁止。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国家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人民的神圣延伸为法律的神圣。神圣、庄严、严肃的法律是不容亵渎的。如果公权力违反法律,就必然毁坏法律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在全社会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法律的权威就会受到挑衅。

最后,所有的国家权力都不得享有违法而不受追究的特权,实施违法行为必须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一般公民或者法人有违法行为,必须被追责。国家权力被滥用,其实施主体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失职渎职、贪污受贿等行为都必须受严肃追责,理当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这既是维护法律权威、社会公正的需要,也是保证权力合法性、正当性的要求。

法治政府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是我们的近期目标,最终建成法治政府并维系法治政府是我们长期的任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直接动力和实现路径就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对政府运行的法治要求,也是其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法治政府才能如期建成并得以长期维系。

依法行政是建成和维系法治政府的动力。在政府、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之间,政府是主体,法治政府是目标,依法行政是动力。法治政府不是空洞口号,也不是某一个时间到来就自然降临的机遇,而是我们努力的成果。只有在依法行政的不断推动下,政府才能法治化,法治政府才能基本建成、全面建成。当然,法治政府绝对不是一个标签,也不是政府发展的终点站。即使是建成了法治政府,也还要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维系法治政府的状态。建成法治政府不易,维系法治政府状态更不易。只要有政府在,法治政府建设或维系的任务就一直在。建成与维系法治政府的所有动力中,一个直接动力就是依法行政。没有依法行政,既没有办法建成法治政府,也没有可能维系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是建成法治政府的路径。如果说法治政府是目标,依法行政就是路径。只有行进在依法行政的道路上,才能不断靠近法治政府这一目标,直至建成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需要依赖国家的政治民主、管理体制,政府的运行机制、制衡方式,以及政府公务人员的政治觉悟、道德意识、为民情怀、奉献精神等。法治政府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多种多样的措施,它们都必不可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唯一路径只能是依法行政。从终极意义上讲,法治政府依赖的是民主政治和政治民主。民主同样需要透过依法行政才能作用于法治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之间是直接关联而无需介质的,依法行政就是政府与法治政府之间的介质。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都需要通过依法行政才能达成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目的。

依法行政是建成法治政府的保障。行政是政府存在的方式,也是政府发挥作用的表现;依法行政则是政府作用得到良好发挥的外在要求和客观表现。人类治国理政的历史表明,只有法治才是人间正道,才是政府行政的正确轨道,才是政府及其行政行为正当性的保障。依法行政是历史证明的、政府良性运行的最佳方式与最好表现。政府对人民有着种种承诺,对内对外有着种种宣示,但是政府的依法行政才是最重要的行动。只有通过依法行政才能达成施政目标和实现施政宗旨,依法行政就是法治政府的保障。政府最终必须归属于人民,法律是人民要求政府、评价政府的标准,法治也是人民主导政府的保障。唯有法治及其所依赖的民主,才能确保政府对人民的忠诚,并始终服务于人民。

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全民守法

法治社会建设有着诸多诉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民守法。法治必须借助于全民守法。没有全民守法作为基础和铺垫,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的建立、存在和发展。在现代政治背景下,在全民守法的视角下,执政党带头守法是首要要求,领导干部模范守法是重要保证,人民群众普遍守法是决定力量。

执政党的带头守法。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与总纲的要求。1982年《宪法》序言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在第1条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规定。从现实来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实际。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必须带头守法不仅与之并不矛盾,更是其必然要求。早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宣布,中国共产党及其每个党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将其写进了十二大党章,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十九大党章之中。也是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现行宪法诞生,其序言明确宣布:“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其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是简单的是否应该守法的问题,它当以自觉守法带动全社会普遍守法为目标,成为全民守法的领导者、示范者,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守法作出表率。

领导干部的模范守法。领导干部的含义十分复杂。狭义上仅指担负一定领导责任、处于特定领导岗位的人。广义上包括在执政党机构、国家机关乃至事业单位工作的一切人员。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其中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些机构的领导干部能否模范守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把领导干部称为“关键少数”。这是因为,他们的人数不多,但作用和影响巨大,乃至具有关键作用。领导干部作为一般公民,理当如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自觉守法。由于其身份与其他社会成员不同,因此又会有更多、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模范守法,首先是由其职务身份决定的。领导干部若不能用好手中的权力,就容易构成渎职、失职、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其次,领导干部要模范守法也与其政治身份相关。这也是对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领导干部区别于一般社会成员的既有职务身份,也有政治身份。从政治上讲,领导干部更应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榜样,自觉模范守法。再次,模范守法也是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领导干部应当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高的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等,最低的道德要求就是不违法、不犯罪。一个正当的道德要求就包括自觉守法,成为社会的守法模范。最后,领导干部模范守法也是为防止领导干部违法犯罪造成严重后果。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一般会比其他社会成员的违法犯罪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破坏力。因此,从危害性角度来看,同样应该要求领导干部在法律上严格自律,成为守法的模范,最大限度地减少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与危害。

社会成员的自觉守法。全体社会成员是社会、国家最深刻、最广泛的基础,也是法治最深刻、最广泛的基础,他们的自觉守法才是法治最大、最终的决定力量。首先,全体社会成员是守法主体。尽管从学理上讲,法也责众。但如果众多社会成员都违法犯罪,法律的废弛只是早晚的事情。任何国家或者社会都不可能同时追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法律责任,否则就是法律的闹剧。其次,全体社会成员是最大的法治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守法就会成为法治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如果他们违反法律,就会成为法治的破坏力量。无论法律多么严格,只要广大人民群众不喜欢、不赞成、不拥护,都会成为一张废纸。轻则使法治不彰、法律失效;重则使社会震荡、政权更迭。最后,全体社会成员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最终的决定因素。法治最终是人民的法治,法治必须忠于人民,没有人民便无法治。若有多数社会成员不自觉守法的现象,我们所要思考的,恐怕更应当是法律本身的是与非、存与废的问题。我们必须把人民的拥护、支持、赞成作为法治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作为判别法治好坏、得失、成败的标准。

在走向“十四五”进而走向2035年的历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全民守法三大原则,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基本诉求,也是将三者基本建成乃至建成所必须坚持的三大原则与三大目标。

责 编/李少婷(见习)

上一篇:学校民族音乐论文范文下一篇:档案本质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