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使用方法范文

2023-09-19

欧姆定律的使用方法范文第1篇

氨基酸组合效应:组成人体蛋白的8种氨基酸, 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 其他7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点评:当缺一不可时, 一就是一切。

米格-2 5效应: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 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 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 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点评:所谓最佳整体, 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磨合效应:新组装的机器, 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 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

点评:要想达到完整的契合, 须双方都做出必要的割舍。

关键词:指导

波特定理:当遭受许多批评时, 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 其余就不听了, 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英国行为学家l.w.波特

点评:总盯着下属的失误, 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误。

蓝斯登定律: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 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可敬不可亲, 终难敬;有权没有威, 常失权。

吉尔伯特法则: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 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做。

——英国人力培训专家b.吉尔伯特

点评:真正危险的事, 是没人跟你谈危险。

权威暗示效应:一化学家称, 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 他打开瓶盖1 5秒后, 前排学生即举手, 称自己闻到臭气, 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 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 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

欧姆定律的使用方法范文第2篇

十一、生活中的启示 ——联想自然,贴切生活

【习作要求】

1、 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描写要具体、形象。

2、 注意生活现象与受到的启发,两者之间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把受到的启发要写清楚。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这本无字的书,从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画面产生联想,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

2、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角度,写清事情的经过,把得到的启示写清楚。

3、 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写清事实经过,抓住重点进行详写,内容要具体,联想自然、贴切。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在自己经历的生活中,选择有意义的写作素材,为学生写好作文创造条件。学生就会轻松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一说,这样由说到写,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和写作欲望,再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描写,这样,情与景与事就会自然地

融为一体。 【课前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快乐课堂,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不想听?师讲《回声》的故事。 出示课件——

2、3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不懂得什么是回声。一天,他对着大山喊道:“喂,喂!”回声也喊道:“喂,喂!”他又好奇地问道:“你是谁?”回声也问道:“你是谁?”小男孩又大叫起来:“笨蛋!大笨蛋!”回声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他:“笨蛋!大笨蛋!”男孩很气愤,跑回了家,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你不对呀!只要你和和气气地对他说话,他也会和和气气地对你说话的。”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4 (在交流中,学生初步感受到: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获得一个又一个启示。)

二、巧妙审题,明确要求。

1、借《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的约稿信明确习作要求。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最近你们看过《中国少年报》吗?知心姐姐开始约稿了,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5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生活中的启示真是无处不在,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请以“___的启示”为题,写一篇作文,内容要具体,选材要真实,能给人以启示。

来稿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中国少年报》编辑部,知心姐姐收。邮编:100028。 祝你们成功!

知心姐姐 11月13日

3、 看完知心姐姐的约稿,你明白知心姐姐要我们写什么?什么内容?有哪些要求? 出示课件——6 (引导学生了解征稿要求:要我们写什么?写什么内容?有哪些要求?

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借知心姐姐“约稿信”的形式,巧妙提出习作要求,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心态,把“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由于发表文章可以给孩子带来荣耀和自信,学生写作文的动力就跟通常写作教学状态下的作文动力大不相同,他们的内在动力将被激发出来。)

三、回忆启示,全班交流。

1、师: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我们会发现生活的启示无处不在,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呢? 出示课件——7

2、学生说启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帮助学生打开作文的思路,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构思能力。)

3、明确不同内容的不同要求:

一件小事:把事情的发生和经过讲清楚,把从中得到的启示说明白。 一句格言:是一句什么话,联系实际说说它给自己的帮助和启发是什么。

一幅漫画:图上画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这些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写清事实,写明启示。

四、学习例文,领悟写法。

有一个小作者,因为小小的鞋带引发了一番思考,受到了很大启示。你们想不想看看? 出示幻灯片——8

鞋带给我的启示

生活中的每一天不可能都是风和日丽的,而生命也就因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能激发出人生一脉脉幽香,生命中的每一个小小举动都有可能带给你改变一生的启示。

记得在五年级的一次跳绳比赛中,我的鞋带没打好结,散了。我

急于比赛,认为鞋带不算什么,没理它。不料,一上阵,我就连连败下阵来。原因呢,就是那鞋带,我总是踩住它,跳不起来。最后我的成绩最糟糕,一下将我们班的成绩拉了下来,原本第二名的我们班,一下子就落到了倒数第三名。唉!在比赛前我为何不想想鞋带将给我带来的后果呢?

鞋带在这次比赛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枚“小扣子”、一个“小钉子”吗?谁又会想到一个“钉子”的作用呢?它是那么小,那么的不起眼,但它却成了整个故事的主角。这正是: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 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谁都不会想到吧,往往一件平凡、普通的东西,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会给你多大的改变,这改变可能是一条铺向成功的道路,也可能成为一个阻碍你走向成功的绊脚石!

生活给予你一个又一个的苦难,同时也给予你一个又一个的启示,请将它们积累起来吧,这一次次经验将为你铺平以后的路。

1、指名分段朗读。看谁读得有感情,奖励。

2、回答问题。 出示课件——9

4、 理清文章思路。 出示课件——10

开头:谈话引入

中间:回忆事情的经过,产生联想。 结尾:总结感受。

五、拓展思路,合作交流。

1、怎样把你生活中的启示写具体、写深刻呢? 出示课件——11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A、 选择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B、 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句格言给你的帮助启发;一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C、 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写明白从中得到的启示,写出自己独特感受。

2、说说你生活中的启示。 出示课件——

12、13

你参加过什么活动吗,比如比赛、旅游„„让你感触很深 由一句格言,一幅图画让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3、四人小组交流启示。

4、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在交流倾听中互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标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有了材料,怎么表达?我先让学生明确不同内容的不同要求,再通过音频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交流表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互相

学习,取长补短,为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自主创新,写作练习。

1、鼓励投稿。

多好的启示啊!知心姐姐看了一定特别喜欢。回去以后,请对作文细心地修改抄正,然后交给你们的老师,统一寄出去,老师和知心姐姐都在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2、明确要求。 出示课件——14

题目:( )的启示 由( )想到的 开头:谈话引出下文、回忆开头 中间:

A、 选择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B、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句格言给你的帮助启发;一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C、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写明白从中得到的启示,写出自己独特感受。

结尾:总结点题

3、学生写练,教师巡视指导。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畅谈了生活中的启示,同学们知道吗,时时留心生活,处处认真体会,经常感悟生活给我们的启示,你就会获得丰富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人也变得越来越聪明。

九、板书设计。

十一、生活中的启示 ——联想自然,贴切生活

题目:( )的启示 由( )想到的 开头:谈话引出下文、回忆开头 中间:

A、 选择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B、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句格言给你的帮助启发;一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C、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写明白从中得到的启示,写出自己独特感受。

欧姆定律的使用方法范文第3篇

1.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并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初步的理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渗透科学的发现、分析、研究等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牛顿第二定律本身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学生最初接触这个规律时就应打好基础。

2.由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教学进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三、教具

1.学生分组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器材(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小筒、细线、砝码、天平、刻度尺、纸带等)。

2.计算机及自编软件,电视机(作显示)。 3.投影仪,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何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加速度来描述;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物体受力有关,关系是:物体受力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小。) 2.引课提问: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物体的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存在,其关系是什么?请同学猜一猜。(当学生提出物体加速度可能与物体受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时,教师予以表扬。)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来检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牛顿第二定律。

(二)教学过程 1.实验介绍 投影:实验装置图

讲解:我们用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以改变小车质量。在小车上挂一根细线,细线通过定滑轮拴一个小桶,小桶内可以放重物,这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致是小桶及重物的重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桶内的重物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我们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及小车质量M的关系时,可先保持M一定,研究a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一定,研究a与M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下面我们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拉力F取几次不同的数值,测出每一次小车的加速度a,从而研究a与F的关系。

提问:如何测出小车的加速度?(学生回答:可用打点计时器。)再追问:测加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公式,若学生回答不清时,可帮助其答出。)

讲解:怎样才能直观地反映出a与F是否成正比呢?我们可以借助图象:用横轴表示拉力,用纵轴表示加速度,若加速度随拉力的变化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可以说明a与F成正比。我们改变几次拉力的大小,并测出每次拉力所对应的小车加速度,就可以得到几组数据,每组数据对应图象中的一个点,根据这几个点就可以连出加速度随拉力变化的图象,并根据图象作出是否成正比的判断。

板图:

讲解:在小车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也会影响到小车的加速度,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呢?我们可以把木板的一端垫高,使小车在没有受到拉力时恰能够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就是用重力的下滑分力与摩擦力平衡,这时再加拉力,小车的加速度就只由拉力而产生了。

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共同完成这个实验:每组只做一个拉力作用下小车产生加速度的情况,但不同的组取的拉力值不同,如第一组拉力为0.1N、第二组拉力为0.2N、第三组拉力为0.3N„„而我们所用的小车质量是相同的,这样我们把大家的数据综合起来,就得到质量相同的小车在若干个不同拉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了。

另外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采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开机并讲解:这个数据处理软件功能是这样的:我们只要把s

1、s

2、s

3、s

4、s

5、s6及记数点的时间间隔T输入,计算机就会自动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并且根据输入的对应拉力F的数值,作出a随F变化的图线。

2.学生实验

实验:(约8至10分钟)教师巡视; 提问:学生实验数据报出并输入计算机; 操作:由数据得出图线;

讲解:由实验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板书:a∝F 3.实验介绍

讲解:下面再保持拉力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刚才我们猜测a与M可能是反比关系,怎样才能从图象上反映a与M是否反比呢?我们可以以1/M为横轴,以a为纵轴,若所得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则表明a与1/M成正比,也就是a与1/M成反比。

下面我们仍然分组来进行实验,我们都选拉力为0.1N,通过在小车上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质量,第一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2kg、第二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3kg、第三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4kg„„实验数据的处理也与刚才相似,只是此时不再输入拉力,而是输入小车的质量M并自动换算出质量的倒数1/M,并根据几组质量值及对应的加速度作出a随1/M变化的图线。 4.学生实验

实验:(约7到8分钟)教师巡视; 提问:学生实验数据报出并输入计算机; 操作:由数据得出图线;

讲解:由实验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板书:a∝1/M 5.结论分析

根据实验我们证实了我们的猜想: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

板书: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 a∝F/M F∝Ma 若改写为等式,应乘一系数k F=kMa 如果我们把1牛顿定义为:使质量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为1牛顿,这时等式左侧为1,等式右侧为k。也就是说我们采用这种定义方式可以使k=1,此时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

板书:F=Ma 讲解:下面我们对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进一步的讨论: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刚才小车所受到的拉力,实际是小车所受到的合外力,所以牛顿第二定律中的F应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板书:(1)F为合外力

其次我们可以注意到小车的加速度方向与拉力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方向性。

板书:(2) a的方向与 F一致

另外,物体某一时刻的加速度,只由它此刻的受力决定,而与其他时刻的受力无关,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即时性。

板书:(3)即时性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并且对这个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讨论。

五、说明

1.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出发点在于更多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其动手动脑,以提高其能力。本节课的关键在于电脑辅助实验数据处理,提高了课堂密度,有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讲授与实验。本节课设计时隐含了“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电脑辅助实验数据处理,烘托了科学研究气氛。 2.本节课学生实验器材即学生分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器材,电脑软件系自制软件:包括表格(输入s1至s6及T即可算出a,根据a和F或1/M的值即可在图象中描点连线)和图象,也可以用一些现成的软件如Excel等。

欧姆定律的使用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楞次定律实验探究创造性思维

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实验,并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体验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笔者在楞次定律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教学设计说明

楞次定律的传统模式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总结出定律内容→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练习。从效果上看,多半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但是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能说是学会,而不是主动去学,对楞次定律的记忆不深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设计是这样的:趣味实验引题→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分析总结→揭示定律本质→定律灵活运用。教师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学生活动时间约占课堂时间的1/2,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过程

1.趣味入题

教师让学生分组做磁铁振动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学生发现当线圈断开与闭合时,磁体振动时间有长短之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线圈闭合磁铁振动时间会变短,再引导学生发现原因是有感应电流的产生,原磁场与感应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力,使磁铁尽快停下来,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指南针――楞次定律。

2.分组实验探究

学生已经掌握电磁感应产生的必要条件,已能用安培定则判断线圈电流产生的磁通的方向,教师为学生提供线圈、导线、检流计、任务页等实验资料。学生两人一组,分别使用磁铁不同的极性插入、拔出线圈,观察检流计的变化,并运用安培定则判断出不同状态下感应磁通的方向。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完成任务页的填写。各小组要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分工。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学生的动作是否正确、仪器使用是否合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急于解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战胜困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3.教师分析总结

根据学生实验任务页的填写情况,教师进行分析评价,并总结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概括为“增反减同”。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难点。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电路,让学生按图接线,实验时注意观察电键闭合和断开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步骤:判断原磁场方向,判断磁通变化情况,利用楞次定律判定感生磁通的方向,利用安培定则判定感生电流的方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4.揭示定律本质

教师解释引题实验磁铁振动时间变短的原因:从力学角度分析,磁体振动时间变短,是因为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将排斥外来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排斥力的作用运动速度降低,即动能减少,磁铁快速停止振动。从而揭示楞次定律的本质是能量守恒。

5.灵活运用定律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练习题。习题1:让学生用楞次定律判断直导体AB由上向下的匀强磁场中向右运动时,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寻找简单解题方法,最后教师讲解右手定则,说明其适用范围:直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

习题2:把一条形磁铁从闭合螺线管的右端插入,由左端拔出,在整个过程中,螺线管产生的感应电流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解题,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讲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贯穿了学生的自主探究,通过趣味实验引题、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分析总结、揭示定律本质、定律灵活运用等环节,从“引→探→评→伸→践”五个方面层层递进,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雨.物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2]邵展图.电工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欧姆定律的使用方法范文第5篇

代建菊

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的这节数学课,我又有了心的收获,张老师那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亲切和蔼的娇态,简洁的语言,对我启发很大。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张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张老师这节课很成功,我觉得这节课有三大特点:一是实,二是放,三是活。 “实”体现在:

1、课前复习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习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吧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信息创设情境,充分利用上节课王叔叔骑自行车这一故事的延续,引出新课,生成一个连贯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3、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具有时效性,在合作中充分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倾听,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放”体现在:

1、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选择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交流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合理化。比如例题中学生们一共想出了6种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简便的计算方法,也达到了这节课运用定律的教学目的。在这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张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时能细致观察,耐心倾听,洞察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算理,也让其他学生听的明白。

本节可通过放手,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互相学习了各自的思维方法。

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活”体现在:

1、这节课虽然是计算教学,可是学生都动起来了,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活动,把知识进行了理解和升华,知道了如何运用定律使计算更简便更快捷。

通过普通计算方法和运用定律方法的对比,学生会眼前一亮,使枯燥的数学活起来,孩子会发现,数字交换位置合并起来会如此的简便快捷,都想想出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算法,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的很开心。

2、习题设计活性化。比如,第一题是基础练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第

2、3题选择和找朋友,具有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整节课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欧姆定律的使用方法范文第6篇

练习1:一质量为m的质点, 系于长为R的轻绳的一端, 绳的另一端固定在空间的O点, 假定绳是不可伸长的、柔软且无弹性的。今把质点从O点的正上方离

\"\"

O点的距离为的O1点以水平的速度抛出。试求:

(1) 轻绳即将伸直时, 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多少?

(2) 当质点到达O点的正下方时, 绳对质点的拉力为多大?

(1) 设与水平成θ角

∴与竖直成90角

练习2:如图所示, 质量分别为2m和3m的两个小球固定在一根直角尺的两端A、B, 直角尺的顶点O处有光滑的固定转动轴。AO、BO的长分别为2L和L。开始时直角尺的AO部分处于水平位置而B在O的正下方。让该系统由静止开始自由转动, 求:

(1) 当A到达最低点时, A小球的速度大小v;

(2) B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

(3) 开始转动后B球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 m。

解析:以直角尺和两小球组成的系统为对象, 由于转动过程不受摩擦和介质阻力, 所以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

(1) 过程中A的重力势能减少, A、B的动能和B的重力势能增加, A的即时速度总是B的2倍。, 解得。

(2) B球不可能到达O的正上方, 它到达最大高度时速度一定为零, 设该位置比OA竖直位置向左偏了α角。2mg·2Lcosα=3mg·L (1+sinα) , 此式可化简为4cosα-3sinα=3, 利用三角公式可解得sin (53°-α) =sin37°, α=16°

(3) B球速度最大时就是系统动能最大时, 而系统动能增大等于系统重力做的功W G。设O A从开始转过θ角时B球速度最大,

结论:由上面两个例题可以看出, 无论是对多个物体还是单个物体而言, 机械能守恒定律都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不涉及中间的运动状态, 只需找清外力做功及初末状态

摘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在只有重力 (相当于弹簧的弹力) 做功条件下成立的, 在解决力学问题中比牛顿第二定律更为广泛, 简单, 尤其是不必要分析中间过程, 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

关键词:机械能,机械能守恒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范文下一篇:检修安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