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课堂小结范文

2023-09-20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范文第1篇

爱因斯坦曾说过:“当一个人忘却了在学校所记住的一切,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1]。如今, 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 重新审视“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 必备品质, 关键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2]。核心素养不仅是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国家未来赖之以强, 社会发展赖之以好的需要。在物理教学中所培养出来的学科核心素养, 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而目前我国物理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在课堂上将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关系传授给学生, 简化物理推导, 重结论轻过程, 重应用轻体验。学生只会执行教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缺少独立思考与反思, 缺乏创新思维。常常会有“上课我都懂, 提笔全不会”的现象出现, 多年后, 学生脑子里“剩下”的也就物理二字了。那么, 如何才能使物理核心素养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导向标呢?从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中, 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现以人教版必修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 谈谈物理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翻转课堂中是如何建立的, 力求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逐步实现从物理教学走向物理教育[3]。

二、翻转课堂与物理核心素养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 必须通过一场深刻的“课堂革命”整体推进教育革命,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实现教育“变轨超车”跨越式发展, 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卓越创新人才。在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当下知识本位, 教师主体、教师局限的弊端[4]。在数据时代的驱动下, 翻转课堂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思潮, 全国各地开启了一场课堂革命, 在建设未来学校的教学蓝图中都能找到翻转课堂的影子[5]。在教育价值上, 追求“课堂”从知识场拓展成生活场、生命场;学生团队从学习共同体延伸到生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成长空间从教师拓展到更广阔的社区、社会空间;学习场域从有限场突破到无限场、虚拟场;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升华到精神层面、人格修养[6]。

(一) 翻转课堂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在新时代背景下,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为了解决重智轻德, 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7]。而翻转课堂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解决了当下知识本位, 教师主体、教师局限的弊端。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从知识重现走向知识重演,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教书育人的本质回归, 在根本上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8]。核心素养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核心素养的导航标指引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 开拓创新,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找到一条通向核心素养大殿的道路。因此,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二) 翻转课堂有助于促进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翻转课堂将学习分为两个步骤, 分别为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内化吸收[9],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并不困难, 他们所需要的是思维的发展, 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形象过渡到抽象, 必须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借助翻转课堂之力,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建构物理学科模型, 利用事实依据进行推理论证, 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素养。根据文献调查统计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成功的案例多是集中在理工科学校。这也就意味着高中物理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物理核心素养立足于知识、态度、能力、情感和品质五大基本要素, 借助翻转课堂之力发展科学思维, 使其构建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四大支柱[10]。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自然学科, 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项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 学生多动手做, 多看、多想、多交流才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形成物理观念,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留下最有价值的东西。而翻转课堂将这些环节都放在了课堂活动中, 学生以一个求知者的身份主动探索新知, 学生有了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教师在陪伴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发现其不足, 并及时加以引导, 点化学生, 物理核心素养的种子逐渐在心田萌发。

三、教学实践

依据学生已有能力、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 站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平台上, 聚焦本节课程的物理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为风向标, 基于高中学生的实际以及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任务, 整合传统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开展机械能守恒定律规律教学。课前, 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并完成任务清单, 理解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 并存在一定的等量关系, 知道机械能守恒的基本内容。课堂上, 借助翻转课堂之力, 反问启发学生, 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并开展分组实验验证其正确性, 感悟其本质, 还能运用它分析、解决一些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加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STSE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 必备品格。

(一) 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在上新课前, 在班级群上传录制好的微课, 通过生活场景中的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进行分析, 以此明确重力势能以及动能的转化需要由重力做功的方式实现, 明确弹力做功将引起弹性势能以及动能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弹性势能、动能以及重力势能在物理课程当中统称为机械能, 并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和完整的推导过程。在视频课程学习完毕后, 完成学前任务清单。

(二) 课堂教学实录.

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

学习目标.基于物理核心素养,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 可以高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利于学生自我构建知识, 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场景1】演示“勇敢者的游戏”实验。

首先, 取出适合长度的细线, 将细线的一端固定在实验室的天花板上, 在其另一端系上一个小铁球。其次, 邀请学生中的勇敢者, 来到铁球的位置, 将小铁球拉到平衡位置后使其正好能够触碰到学生的鼻子, 之后从静止状态释放小铁球使其运动。

当小铁球返回时, 正好在“勇敢者”鼻子位置形成最高点反向运动, 可以说这是有惊无险的过程。在实验完成之后, 教师请学生描述刚才的感受。再一起讨论在这个看起来十分惊险的试验。当中, 为什么会以有惊无险的方式结束。

【教师】为什么小铁球回来碰不到鼻子?在这个过程中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想一想跟昨天视频中的场景有没有什么共性?学生讨论后, 明确指出:各种形式的能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且在转化的过程中, 当一种形式的能增加时另一种形式的能减少。部分学生产生质疑:在特定条件下, 似乎只有动能和势能发生变化, 那么总的机械能是不是不变?

【教师】给予肯定, 带着疑问引入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

2. 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推理, 演绎归纳, 展现自我, 内化新知

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展开教学,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成果与学习能力, 可以做到“小步子, 多台阶”。在学生不断表达与思考质疑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促进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学场景2】根据学生质疑,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动能定理时采用的方法, 帮助学生构建合适的物理模型, 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后上黑板展示推导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肯定, 明确机械能守恒的基本内容。并提问能不能以自主学习清单中的实验为蓝本来验证机械能守恒的正确性呢?

3. 设计实验, 分组探究, 合作学习, 检验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采用学生分组实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设计实验探究和获取证据的能力。在实验中, 学会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8]。

【教学情境3】在该环节中, 教师指导学生用课桌前的道具进行实验, 带领学生调整好气垫导轨, 将两个光电门安置在适当位置, 完成实验。

【学生】实验完成后, 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 分享实验心得。

【教师】教师带领学生评估实验。每个小组都能正确算出不同位置滑块的速度大小, 这点值得肯定, 但机械能求和的结果五花八门, 哪个小组是正确地呢?

利用翻转课堂的优越性, 要站在学生问题开始的地方, 面对原始的问题, 充分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指导, 依据课前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 引导启发学生找到错误原因, 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本质, 掌握运用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完成自我进化, 培养学生的能量观念, 科学思维。

【学生】探讨反思后发现:部分小组没有明确研究对象, 有的没有规定零势能参考面。经过探讨大部分小组的实验数据能够说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教师】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给予肯定。剖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让学生得以深入学习, 内化新知。

4. 联系实际, 首尾呼应, 应用知识, 聚焦核心素养

翻转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立足于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实现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从理论上升到实际, 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知识, 构建出合理的物理模型, 学会渐进式内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场景4】教师带领学生回到课堂开始的“勇敢者”实验, 建立理想的物理模型,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应用。

【教师】学生在解答完后, 引导学生思考, 并提问:通过这道题的解答, 你觉得物体是怎么获得能量的, 能量会凭空消失吗?

【学生】物体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它会开始运动, 之后它所具有的能量一直在相互转化, 并不会凭空消失。

四、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借助翻转课堂之力, 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 通过课前课堂的双重组合教学, 学生逐渐学会了象物理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去汲取新知, 发展关键能力, 养成必备品格。

教师站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新高度, 搭乘信息时代的高快列车, 凭借翻转课堂的优越性, 紧贴“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地平线组织教学, 物理核心素养必然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必然实现从物理教学走向物理教育的转变。

摘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最关心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 我国已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 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去培养有核心素养的人呢?教师应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 借助翻转课堂之力, 优化教学实践。本文以《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为例, 勾勒出了一幅翻转课堂模式下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画卷, 以此说明翻转课堂是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翻转课堂,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 续润华, 董佩燕.爱因斯坦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0 (3) :52-57.

[2] 林明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 (2) :4-6

[3] 苏莹.高中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 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7) :5-16.

[5]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Flip Tour Classroom[M].America,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2:21-55.

[6] 李岩.“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的价值--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意义[J].现代交际:学术版, 2016 (17) :183-183.

[7] 王珊珊.高中生物理反思性学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6.

[8]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 2014 (10) :13-15.

[9] 孙凯.翻转课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2017.

[10] 曹培杰, CAOPei-jie.重新定义课堂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转型?[J].现代教育技术, 2017 (7) :40-46.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范文第2篇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计算题的教学比较抽象而乏味,不停地计算练习更是让学生感到疲惫、厌恶。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抽象的、枯燥的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让数学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形象的演示,突出了学习的重点,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悟”,指导学生“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整节课学生是在有目的的进行有效思考,课堂中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估计,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化,力求让学生在探索算法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情感体验。

2、注重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期课改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于是,“学有用的数学”成了我们的口号。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

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一般按照学生“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4、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注重体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谁围出的面积最大》一课中,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与认知体验,注重了学生新旧知识的铺垫衔接,注重了猜想与验证,通过优秀学生的交流带动,教师的点拨引导,进行了思维方式的优化渗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又如:在教学《搭配》一课时,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确定上衣,也可以确定下衣。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着一块,智闯五关中的第五关更是结合生活实际,把两种搭配组合的思维方式综合在了一起,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在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范文第3篇

2.说课稿

3.高效课堂构建模式及经验介绍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范文第4篇

在学校组织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认真组织全组同志学习“高效课堂”相关知识,讨论“高效课堂”中导学案的编写方法,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反应“高效课堂”的中心思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一周的教学过程中,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讨论时间过长,效果反而不明显。

2、课堂周期较长,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针对以上问题,我打算采取以下措施:

1、有针对性的提出讨论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明确每一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导学案中对学生的复习内容、自学问题、老师应指导哪些问题都应有所涉及。

2、掌握课堂节奏,分阶段的完成教学内容,力争按计划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李顺平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范文第5篇

1.你喜欢上语文课吗?( ) a. 是 b.一般 c.不 d.说不上 2.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 ) a. 有趣的 b. 枯燥的 c.可有可无的 3.在课堂上,你最喜欢哪种提问方法?( ) a. 自由提问 b.讨论交流式的提问

c.同学你问我答全班共同参与 d.男女分开提问 4.语文老师的提问与没有层次性?( )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5.当课堂上老师提问听不明白时,你会怎么做?( ) a.自己思考 b.问同学 c.问老师 d.不管了 6.你认为课堂提问对你的学习 ( )

a.有促进作用 b.没有促进作用 c.促进不大 d.浪费时间 7.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次数多吗?( )

a.不多,刚好 b.太多,罗嗦 c.占用我们自由思考的时间 8.你喜欢小组一起制定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从来没有过,不太适应 d.我很想尝试这种方法

9、在提问方法上,你认为老师的作用应该是 ( ) a.指导者 b.检查者 c.师生共同参与者。

10.你喜欢在课堂内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已的想法吗?( )

a.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那是很快乐的事 b.我想发表,但有点不好意思,如果回答 了我会很快乐 c.不喜欢

11.你愿意参与老师的提问吗?为什么? ( )

a.愿意,能回答老师的提问,我很高兴 b. 愿意,因为我可以尽情的表达我的想法 c. 感兴趣我会参与,不感兴趣我就不管不顾 d. 师过多的提问和讲解,形式太单一,我觉得没意思,不愿意参与 12.语文课堂上老师允许你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 )

a.经常留时间 b.一般不让 c.根本没机会 13.你希望语文课堂是怎样的?( )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范文第6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界定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完整的新授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授课和巩固练习这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授课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新课,导入新课虽不是主体,但它却是整节课堂教学 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因此设计好上好导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法”是指单刀直入,直切主题,在上新课前,不加以其他环节,由教师直接引出新授课内容。这种导入新课方法的优点是A、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直接明了,简单高效,节约大量课堂时间。 B、可以适时地破题质疑,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

开门见山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例如,我们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大胆地设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与什么共同之处?

师:所以老师想进行一种尝试,直接让你们完成《课堂作业》第29页,有这个信心吗?

开门见山法主要适用于与以前所学知识无联系的新知识的传授中,因为对于此类新知识的传授,由于无旧知识可以迁移,因此采用直接切入主题的开门见山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就最为适宜,开门见山的方法优点显而易见,但缺点也较多,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适用范围窄,由于省去了导入新课这一阶段的很多时间,因此课堂结构就会显得疏散。

2.复习引入法

所谓“复习引入法”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由于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因此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的学习就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复习引入式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就适应了这一特点,它在许多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中,应用非常广泛。

复习引入法的基本模式是:先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再由旧知识引出与之有联系的新知识。例如我们在四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就可采用复习引入法。由于在三年级,就已教学过万以内数的读法,很显然,亿以内数的读法,就是建立在万内数的读法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万以内的数,让学生读完后,说出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这时教师可以问:“刚才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那么五位、六位、七位、八位等这些较大的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复习引入这一导入新课的方法,应该说包含两个步骤,即先复习再引入,“复习”这一步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教师出示复习题的方式。教师在出示复习题时可以让学生口答(例如口算等较简单的题目),或者学生独立作业的方式(例如计算等较复杂的题目)。而“引入”是在“复习”完成后向新课过渡的阶段,是“复习引入”中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就显得结构不严密,失去了导入新课所要达到了的目的。“引入”中,教师可以直接陈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也可以采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的方式。

“复习引入”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必须有旧知识作为迁移,因此在数学这一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会使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

3.创设情境法

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新知识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一导入新课的方法与上述两种有很大的不同,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等方式来实现,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例如,在教关于“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它的导入新课可以通过教师说故事来设计: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 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上面这个例子就说明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例

课例: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新校舍刚刚落成,操场上的跑道还没有完全搞好。今天一早,有两个工程队就找到了李校长,甲工程队说:包给我们,保证15天完成。乙工程队说:包给我们,10天就完成。如果你们是李校长,会怎么办呢?(投影出示操场图)

生A:就包给乙工程队吧。因为只要10天,比甲工程队快。

生B:我觉得还是包给甲队,因为时间快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生C:包给两个队,让他们一起完成。 师:现在有这么多方案,4人小组讨论一下,哪一个最好? 讨论汇报,得出由两个队合做。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实际问题,编制成应用题。(出示:一项工程,由甲队单独完成需要15天,由乙队单独完成需要10天。现在由两队合做,需要几天完成?)大家默读题目,先估计一下,需几天完成。 生A:10天、15天 、 25天、5天。

生:一定少于10天。 师:有这么多答案,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你们认为哪些有可能对。 学生讨论得出:5天和少于10天有可能对。因为两队合做比一个队独做肯定要快。

师:现在请大家列式验证一下。

这位老师善于就地取材创设情境,注重学用结合,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没有让学生沉溺于“帮校长出主意”中,而是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重视猜想和估算,突破了应用题教学的一般模式,把列式解答只作为验证“猜想和估算”的结果的手段,很好地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设情境法”的优点很明显,它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好。但它也存在占用时间多,难以把握住课堂纪律的弊端。因此,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上一篇:同学之间范文下一篇:个人创业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