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裂缝及预防范文

2024-02-26

沥青路面裂缝及预防范文第1篇

1.1 高速公路常见的裂缝类型

横向裂缝。横缝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一种裂缝。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 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 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

纵向裂缝。分为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和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纵向裂缝一般发生在距路堤边缘3米~4米 (行车道与紧急停车带分界) 处, 且路堤下一般均是暗埋式箱型通道或盖板涵洞。也有一些发生在互通或服务区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的衔接处。裂缝两端延伸到路堤边缘;这种裂缝可能会引起路堤滑动, 危险性更大。

龟裂。当基层局部强度不足, 如胶结料偏少, 集料离析, 压实度不足等, 还有路基和面层的强度不足, 如变形、下沉、孔隙率过大等, 一旦受到重车的作用面层就会拉断成裂缝, 变形成为网裂。

1.2 高速公路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

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路面材料的性能和路基的填料, 施工工艺, 气候条件, 车辆载荷等。

有些纵向裂缝路段所处地基并不是软弱地基, 但处于丘陵低洼、河谷处, 地下长期受水冲蚀, 天然含水量较高, 由于在设计时未发现或未做特别处理, 在施工时也未做等载或超载预压, 在高填土后, 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造成路面纵向开裂;在有些河谷、水塘地段虽作了清淤处理, 但处理不彻底或回填材料的压实控制不好, 也会因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

水对无机结合料的影响主要通过毛细管张力、扩张作用和冰冻作用实现。当毛细水蒸发完后,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吸附水也会开始蒸发, 颗粒表面水膜就会变薄, 使得颗粒间距变小, 分子力增大, 导致整个路面层体积进一步收缩, 吸附水引起的收缩量要比毛细管作用的影响大得多, 当吸附水膜减薄到一定程度后, 就会停止收缩。

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裂缝的产生。特别是各结构层的压实度是控制裂缝产生的重要技术要求, 压实度好就可保证稳定性;还有排水性能好、面层接缝处理优良是保证不发生网 (龟) 裂的前提条件。

路基施工时天气干燥, 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 致使路基压实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 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有些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衔接段不同步施工、还有的半填半挖处均因衔接处处理不好, 导致路基沉降不均匀, 引起纵向裂缝。

随着低温持续时间增长, 裂缝也会不断增多和加密, 同一条裂缝宽度也会逐渐加宽。当温度较高的条件下, 沥青材料的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使得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致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 但当气温下降时, 沥青材料就会逐渐发硬并开始收缩, 沥青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如果超过了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 沥青面层就会开裂。

在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的各分车道的分布规律调查中, 唧浆、裂缝的分布主要以行车道为主, 路面横纵裂缝交错, 甚至产生网裂, 这充分说明重载车辆对路面裂缝的影响非常大, 甚至使道路发生结构性破坏。

2 预防及处理措施

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无法避免, 只能尽量减少和延缓裂缝的产生, 在养护方面要积极开展预防工作, 在裂缝产生后要科学合理地分析原因,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使病害处理后能经久耐用。

封缝。对于缝宽在5mm以内的裂缝, 直接封缝;对于缝宽大于5mm的裂缝可以进行开槽封缝加以处治。因冬天路面裂缝充分扩展, 为集中灌缝的最佳时机。直接封缝可用封缝材料骑缝直接涂刷一条宽约7cm的沥青带, 缝两侧各一半, 为防止粘轮, 可在封缝材料带上撒少量砂或石屑。开槽封缝的操作步骤为选缝、开槽、清缝、烘干、灌胶养护。

机械灌缝。主要采用开槽机, 灌缝机, 空压机等进行灌缝处理。包括开槽, 清缝, 灌缝, 冷却等工艺流程。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灌缝处理方法。

普通灌缝法。即采用人工在现场对沥青进行加热, 用铁壶或专用器具进行灌缝, 一般需浇灌2~3遍, 待沥青冷却即可。此法简便易行, 费用较低, 但处理效果较差, 需每年重复施工, 不提倡使用。

3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对策

3.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

粗集料。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粗集料必须采用碎石或破碎砾石。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 且无风化、无杂质, 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能;细集料应干净、坚硬、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级配;填料质量要求。拌合机采用干法除尘的粉尘可作为矿粉的一部分回收使用, 回收粉尘的用量不得超过填料总量的50%, 掺有粉尘的填料的塑性指数不得大于4%。

3.2 沥青混合料拌合

各种集料应该按照要求分类堆放, 并且每个料源均按要求的配合比进行配料, 然后进行试验。沥青的加热温度控制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之内, 即150℃~170℃;集料的加热温度控制在160℃~180℃。混合料拌和过程中, 要有足够的温度, 能使混合料拌和均匀。

3.3 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控制

由于大吨位的运输车辆易于保温, 因此, 沥青混合料的运物应尽量采用大吨位的车辆。最好至少在15吨以上, 特别是在气温低、运距长的情况下不能使用小吨位的车辆。运输过程中覆盖沥青混合料时, 可采用双层篷布中间加海绵, 固定在车上。并且应适当平整运输通道、要求驾驶员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正常行驶, 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颠簸。

3.4 沥青混合料摊铺和碾压过程控制

控制摊铺速度。对现代摊铺机而言, 控制连续、稳定的摊铺速度主要应考虑拌和机的生产能力和温度性、运输车辆的数量和吨位和碾压机械的配置等。现场摊铺过程中, 应严格控制摊铺速度, 不能忽快忽慢。摊铺机要连续、均匀, 一般规定速度不得超过3m/min。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首先, 控制温度。碾压温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质量。温度较高时, 可用较少的碾压遍数, 温度较低时, 碾压工作变得较为困难, 造成路面不平整。一般来说,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压实温度为120℃~140℃之间, 对于沥青路面, 通常振幅可在0.4 m m~0.8mm内进行选择。最后, 控制压实速度, 在这里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提高碾压速度, 减少碾压遍数, 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的危害, 介绍了常见裂缝类型和形成原因, 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裂缝处理措施, 最后从施工的角度给出了控制沥青路面裂缝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速公路,裂缝,处理

参考文献

[1] 曾续璋, 王定国.控制沥青混合料离析的措施[J].公路与汽运, 2003 (4) :21~23.

[2] 杨广来, 易文成.高等级公路半刚性沥青混凝土路面非荷载型裂缝防治浅议[J].公路, 2006 (1) .

沥青路面裂缝及预防范文第2篇

文章针对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广泛应用,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裂缝现象,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及分类,并从沥青面层原材料、施工工艺及组织方面对怎样预防沥青路面裂缝进行了分析,并对裂缝出现后,各种裂缝处治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沥青路面;路面裂缝成因;路面裂缝预防;路面裂缝处治

1、沥青混凝土路面现状。

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噪音小,施工周期短,行车舒适,养护维修施工方便等诸多优点,沥青混凝土作面层已经成为高等级公路路面面层的主要形式,因此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及后期养护维修好坏,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及行车舒适度。但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行车荷载、温度变化等原因,会产生各种裂缝,如温度裂缝、荷载裂缝等,随着降雨,路基土含水量增大,结构层强度迅速降低,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发生破坏及使用寿命大大降低,所以,对沥青路面裂缝进行预防和处治显得特别重要。

2、沥青路面裂缝分类。

一般可按形成原因和裂缝形状分类,按形成原因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一般称之为非荷载裂缝。

第二类是由于车辆行车荷载的作用,超过路面材料的抗拉极限而产生的破坏裂缝,又称之为荷载型裂缝。

第三类是反射裂缝,由于基层材料产生裂缝(如路基沉降拉裂,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下产生疲劳裂缝等),逐渐向上向沥青面层反射,引起沥青面层裂缝。

按形状可分为:第一类是横向裂缝,主要是由于:

(1)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裂缝。

(2)桥梁、涵洞或通道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第二类是纵向裂缝,主要是由于:

(1)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

(2)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3)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第三类是网状裂缝(龟裂),主要是由于:

(1)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低,抗裂性差。

(2)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

(3)路面总体强度不足。

3、沥青路面裂缝预防。

预防措施:

(1)材料品控方面,采用干缩、温缩稳定,抗拉能力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调查本地区气候条件,再结合道路等级选择性能优良沥青产品,宜采用优质沥青做面层。

(2)沥青混合料出厂及运送方面,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明。混合料外观应拌合均匀、色泽一致,无明显油团、花白或烧焦。运输中,应加盖篷布等保持混合料温度。

(3)施工方面:

①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使其预热软化;对缝壁涂刷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尽量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采用分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并采用热接缝。雨天时不得施工。

②桥台两侧填土分层填筑、压实;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加宽路段的新旧路衔接处要采取措施,如采取挖台阶等,防止不均匀沉降,引起纵向开裂。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铣削原路面后,将残料和粉尘清除干净,采用铺设土工布、格栅等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③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埋深不能小于50cm,确保基层结构的完整性。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回填土土质、含水率应符合要求,过湿土必须经过翻晒,并满足含水率才能用于回填。

4、沥青路面裂缝处治。

裂缝的处治可按以下方式及要求进行:

(1)裂缝宽度在2mm以下的轻微裂缝,在高温季节大部分会闭合,可不进行处理。

(2)开槽灌缝是现在沥青路面裂缝处治最常用方法。缝宽在2——10mm的裂缝,应采用热沥青灌缝,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缝。开槽灌缝施工要求:

①开槽灌缝禁止在雨天施工。

②用压缩空气清除缝内的杂物及尘土,喷灯对裂缝进行烘干,保证裂缝内干燥。

③每条裂缝的灌注工作要连续,并应在裂缝表面形成T形密封层。

④灌缝时将灌封胶加热到要求温度,慢慢挤压胶液,否则,灌完胶后,缝底部易积存气泡,气泡上升,缝内胶液易积聚成球状,影响灌缝质量。

⑤灌缝完成后要求灌缝胶温度下降至常温方才能够通车放行。

(3)沥青混合料填缝。缝宽在10mm以上的宽缝,应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或乳化沥青混合料填缝,填缝要饱满并保证压实。

(4)路面贴缝带,路面贴缝带是一种裂缝修补新技术,它不用开槽,只需对裂缝表面作简单清扫,即可施工,但在雨天、积水路面严禁施工。

(5)铣刨罩面法。对网状裂缝(龟裂),情况严重时,应采用铣刨后罩面方法,解决沥青路面裂缝。

5、结语。

加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及小修,可以减少后期大修次数及维修成本,保证沥青路面平稳运行,值得引起更大重视。

参考文献:

[1]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2004。

[2]李志华。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A]。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2004。

沥青路面裂缝及预防范文第3篇

裂缝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之一,如不及早处治,将影响公路使用性能,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因此分析其成因,提出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常见沥青路面裂缝类型

裂缝是沥青路面主要的病害之一,其裂缝的形式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与块裂几种。 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常无明显影响,但随着表面雨水或雪水的侵入,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使处于裂缝状态下的路面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裂缝附近土基的含水量加大,甚至饱和,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陷、翻浆等路面病害,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裂缝产生原因

沥青路面开裂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裂缝轻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有: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性质,基层材料的性质,气候条件、交通量和车辆类型及施工因素等。但就导致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而论,可以分为:

一、非荷载性裂缝产生的原因

沥青面层上的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也有因施工不当、材料选取不当等引起的裂缝。非荷载裂缝主要形式是横向裂缝,也有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其产生原因有:

1、冬季气温大幅度下降,沥青路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或拉应力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或极限拉应变,沥青面层就会开裂,这种裂缝一般是横向的、贯通的、平均间距在5m-6m。

2、沥青品种和等级也是影响沥青路面开裂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选用高粘度、低稠度的沥青,其温度敏感性较低,可延迟温度裂缝的产生。

3、路基填土含水量偏大,在冻胀作用下使路面形成裂缝。

1

4、路基碾压不均匀,出现填土局部未压实或两侧密度不够,使路基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陷,形成裂缝。

5、旧路拓宽时,新旧路基衔接处理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新路基压实度不够,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陷或滑坡,形成裂缝。

6、路基半填半挖地段,桥台与填土路基接头处,路基施工未按规范要求施工,易造成自然沉降,经长时间行车作用易形成裂缝。

7、基层施工过程中,上下层间横向接缝重叠或搭接尺寸太小而出现面层裂缝。

8、在旧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由于原水泥路面接缝的反射作用,导致的沥青面层的反射裂缝。

二、荷载裂缝产生的原因

2

道路反射裂缝是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害现象,由道路基层的裂缝所引起。基层裂缝的原因很多,除了因行车荷载反复作用而基层无侧限强度不足导致的荷载裂缝外,还有干缩和温缩两种,这种基层反射与交通车流的荷载共同引起的裂缝以横向或网状居多。

沥青路面裂缝及预防范文第4篇

由于沥青路面具有造价低、噪音小、行车舒适、施工快捷、维修方便等优越性,因而沥青路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对道路的危害极大,特别在冬季和春季,因时有雨、雪水渗入,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使本来就处于裂缝状态的路面病害更加趋于严重,最终导致破坏。因此,为了提高路面质量,减少路面病害,必须加强对沥青路面早期裂缝的认识及防治工作。

2 沥青路面裂缝的型式

沥青路面裂缝按裂缝的形状可分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网状裂缝(龟裂)和不规则裂缝等四种型式。

2.1 纵向裂缝

损坏特征:与道路中线大致平行的长直裂缝,有时伴有少量支缝。这类裂缝通常由路基、基层沉降,或施工接缝质量或结构承载力不足而引起。路基、基层沉降引起的纵缝,通常断断续续,绵延很长;施工搭接引起的纵缝,其形态特征是长且直;而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的纵缝多出现在路面边缘,由于路基湿软造成承载力不足,从而导致纵缝。

2.2 横向裂缝

损坏特征:与道路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有时伴有少量支缝。横向裂缝多由路基、基层裂缝的反射或由路面低温收缩造成;最初多出现于路面两侧,逐渐发展形成贯通路幅的横缝。

2.3 网状裂缝(龟裂)

损坏特征:相互交错的裂缝将路面分割成形似网状或龟纹状的锐角多边形小块,块的尺寸小于50cm×50cm。网状裂缝(龟裂)是行车荷载的重复作用而引起的疲劳裂缝,其最初形态是一条或几条平行的纵缝,随着荷载重复作用次数的增加,平行纵缝间出现了横向、斜向连接缝,形成多边的、锐角的、形似网状、龟裂状的裂缝型式。

2.4 不规则裂缝

损坏特征:路面裂缝呈不规则形状,块的最长边长小于100cm。不规则裂缝主要由面层材料的收缩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所致。

3 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

3.1 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

(1)改建公路中新老路衔接处处理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造成路基不均匀的沉陷或者滑坡,形成裂缝;

(2)新建公路中由于碾压不均匀,出现路基、基层局部未压实或两侧密实度不够,使路基、基层承载力不足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陷,形成裂缝;

(3)沥青混合料摊铺时,接缝处理不当,造成路面渗水或面层压实度未达到要求,在行车作用下形成裂缝;

(4)傍山公路一半是挖方,一半是填方,如果施工时未按规范要求处理,易造成自然沉降,经长时间行车的作用形成裂缝。

3.2 横向裂缝产生的原因

(1)路基、基层出现干缩或冻缩形成裂缝,反射到沥青路面上产生裂缝;

(2)在施工过程中路基、基层的上、下层横接缝出现重叠或搭接过少而形成裂缝,反射到沥青路面上产生裂缝;

(3)冬季气温下降,沥青路面收缩形成裂缝。

3.3 网状裂缝、不规则裂缝产生的原因

(1)基层整体强度不足,沥青路面老化,在行车的作用下形成网状或不规则裂缝;

(2)沥青面层偏薄,不符合设计要求,或交通量超过设计能力,造成网状或不规则裂缝;

(3)沥青面层在温度周期性的变化下产生收缩,造成不规则裂缝。

4 裂缝的处治方法

4.1 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可不加处理。在高温季节不能愈合的轻微裂缝,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处治:

(1)将有裂缝的路段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少量沥青(在低温、潮湿季节宜喷洒乳化沥青),再匀撒一层2~5mm的干燥洁净石屑或细砂,最后用轻型压路机将矿料碾压。

(2)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

4.2 对于路面的纵向或横向裂缝,应按裂缝的宽度按以下步骤分别予以处治:

(1)缝宽在5mm以内:

①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

②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入缝内,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

③填入已筛好的干净的石屑或细砂(视缝宽窄选料),并捣实;

④将溢出缝外的沥青及石屑、砂清除干净。

(2)缝宽在5mm以上:

①除去已松动的裂缝边缘;

②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

③用拌和均匀的热沥青混合料分层填入缝中,并捣实(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

4.3 因沥青性能不好、或路面设计使用年限较长、油层老化等原因出现的大面积网状裂缝或不规则裂缝,此时若基层强度尚好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选用下列维修方法:

(1)乳化沥青稀将封层,封层厚度宜为3~6mm。

(2)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或先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后,再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

(3)改性沥青薄层罩面。

(4)单层沥青表处。

沥青路面裂缝及预防范文第5篇

公路沥青路面的开裂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横向、纵向、网状和反射裂缝。

横向裂缝现象为: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个路幅,有的贯穿部分路幅,裂缝弯弯曲曲、有枝有叉。横向裂缝中的唧浆导致裂缝两侧凹陷,桥头跳车处的路面横向裂缝,在路面积水的作用下加速跳车发展的速度,同时会对路基造成冲刷。

纵向裂缝现象为: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一般都发生在高填方的路基上。纵向裂缝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影响行车舒适性。

网状裂缝现象为:裂缝纵横交错,将面层分隔成若干多边形的小块,一般缝宽1mm以上,缝距40cm以下。网状裂缝导致公路沥青路面松散或坑槽,严重影响公路沥青路面的综合服务水平。

反射裂缝现象为: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于下卧层

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引起公路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1) 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在车轮荷载的作用下,当路面结构层底部产生的拉应力大于其材料的抗拉强度时,产生的开裂称之荷载型裂缝。

2) 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称之非荷载裂缝

3) 是经常出现在桥涵两端的横向裂缝,或在路段上出现较长的纵缝,主要是由填土固结沉陷或地基沉陷引起,称为沉降裂缝。

2. 尽管公路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的行车荷载作用、沥青面层温度变化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1横向裂缝

⑴沥青面层的自身温缩开裂;

⑵半刚性基层特别是水泥稳定碎石的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

⑶某些基层开挖沟槽埋设管线以及冰冻地区路基冻裂导致路面的横裂;

⑷面层施工时,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⑸桥梁、涵洞或通道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等。

2.2 纵向裂缝

⑴填方材料和填方的不均匀性,以及填方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特别是经过雨水浸泡后,路基强度有所下降,沿边坡部分路基承载力也下降,就会出现纵向裂缝。

⑵施工时,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⑶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⑷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土层处理不彻底,沉降不均匀引起纵向开裂;

⑸边坡值小于设计值,边坡压实不够和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而滑坡等引起的纵向开裂。

2.3 网状裂缝

⑴路基局部压实度不足或基层材料局部松散不成板体,使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形成的裂缝;

⑵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沥青延度低,抗裂性差。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在储料仓仓储时间过长,使沥青变硬,对拉应变敏感而产生的裂缝;

⑶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形成的裂缝;

⑷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引起的疲劳裂缝。

⑸外界原因如污染、腐蚀等造成的局部网裂

2.4 反射裂缝

⑴在已开裂的旧沥青、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层上加罩沥青面层,由于温度的变化(降低),老路面的裂缝继续扩展,给也处于温度收缩的新沥青面层一个附加应力,使新铺层在旧裂缝处断开。

⑵半刚性基层温缩和干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等。

 裂缝形成后对道路的危害

由于环境温度、交通荷载等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常无明显影响,但由于半刚性基层自身干缩和温缩应变胀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半刚性基层自身的极限抗拉强度,使其从强度薄弱处产生断裂,随着路面使用时间的延长。已有的裂缝逐渐向上扩展到路表,横向裂缝不断增加。缝宽不断增大,横向裂缝再不断附生纵向裂缝,最终形成大小不等独立板块,在表面水的作用下,致使裂缝附近基层的含水量加大,甚至饱和。其结果是路面强度明显降低,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冲刷、唧浆和沉陷等现象,聚终导致路面很快产生结构性破坏,使道路结构逐渐丧失承载能力。这些病害,如得不到及时治理,对社会车辆形成一种潜在的危害,也极大地缩短道路的服务寿命,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 沥青路面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延缓和减轻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可采用两大类方法:一是在施工期间就采用相应的预防裂缝或处理措施;二是在维修养护时选用合适的加铺 层体系。通常在有条件时,为获得最佳效果,可综合运用这两类方法。

1.1提高路基工作区的强度和稳定性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工作区又是路基经受行车荷载影响较大的深度区域,该深度区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对保证路面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极为重要,否则将产生不均匀沉降使路面发生开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影响路基工作区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小路基完工后沉降量。

(1)路基工作区的强度主要是在填筑过程中形成的。必须严格控制路基的填筑工艺,确保路基强度。填筑材料首选石、砾、砂类土,其次选用含砾、砂低液限粘土,再次选用低液限粘土。粉质土和有机土不能用于填筑路基。

(2)压实度是反映路基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施工中必须严格检测控制,使其达到规定值。填土层的厚度对压实度有直接的影响,施工中要插杆挂线,每层的松铺厚度不应大于30cm。检测压实度试坑要打到下一层顶面,凡是检测结果达不到规定值的要加压处理,或推除重填。

(3)降低地下水位是提高路基强度的重要措施。路面底以下80cm路床是路基的关键部位,它直接承受和吸收路面的扩散应力,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开挖后发现底下渗水,不论流量大小都要处理。填方地段要采用较好的材料填筑,土质差的地段要进行换填处理,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 1.2基层应有合理厚度

当基层厚度增加时,其承载能力也迅速增加,试验证明,半刚性基层厚度由10cm增加

到25cm时,其承载力提高为原来的3倍。

1.3修筑防裂路面

研究表明,面层反射裂缝明显地受沥青面层厚度的影响,厚度超过15cm的面层可以有效的防止受拉疲劳所产生的裂缝,还可以降低车辆荷载引起的剪应力。

1.4选择防裂性能好的材料

(1)选用抗冲刷能力好,干缩、温缩系数小、抗拉能力高的半刚性材料作基层,最好使用温度膨胀系数低的骨料。

(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面层,保证沥青的针入度、延度等指标;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用某些添加剂或聚合物,以提高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及高温稳定性能。

(3)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作面层。

(4)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面层。空隙率对面层的疲劳寿命有很大影响,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在使用中沥青硬化缓慢,同时也延缓了裂缝的扩展。

(5)沥青混合料的集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好的材料。如果集料呈酸性,则应填加一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同时应尽量降低集料的含水量,尽可能使用人工砂代替原形颗粒的天然砂。

1.5设置应力吸收层

1.5.1在基层与面层之间铺橡胶沥青中间层、预制织物膜带条、土工织物或土工格栅中间层、低粘度沥青混凝土层等均匀应力吸收层。

1.5.2采用应力吸收薄膜,对减缓反射裂缝的产生与扩展有明显的效果,可使裂缝处相对位移产生的应力传到面层时大为减少,明显降低应力强度因子。而吸收薄膜的弹性模量越低,防裂效果越好。可见应力薄膜应选用低模量高韧性、大变形率的材料为好。

1.5.3用土工格栅加筋沥青路面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车辙、反射裂缝和疲劳裂缝,不同类型的格栅性能显著不同。

1.5.4橡胶沥青吸收膜,是使用废橡胶磨细的粉与热沥青搅拌后,施于面层中间,形成一薄膜或与砂石成一薄层。有试验结果表明,此应力吸收层在面层中间效果最佳。

1.6施工时控制裂缝发生的措施

1.6.1在施工方面,控制半刚性基层碾压时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的0.9倍,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保湿养护,防止基层干晒,养护结束后,立即喷洒沥青乳液,做成透层或粘层,然后尽快铺沥青面层。

1.6.2制备沥青混合料时控制好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不使沥青老化、加强碾压,使沥青混合料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也可减少反射裂缝。

沥青路面裂缝及预防范文第6篇

沥青路面灌缝

二〇一六年五月

1.总则

1.1 为规范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施工,克服质量通病,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编制本实施细则。

1.2 本细则适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裂缝处理工程施工管理。

2.沥青路面裂缝的分类

2.1 沥青路面按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裂缝可分为三大类: 2.1.1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称之为荷载裂缝;

2.1.2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称之为非荷载裂缝

2.1.3由于填土固结沉陷或地基沉陷而引起的纵向裂缝,包括桥涵两端的横向裂缝和路段上较长的纵向裂缝,称之为沉降裂缝。按照裂缝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裂和块裂。 2.2按裂缝走向分:横向裂缝及纵向裂缝。

2.2.1 横向裂缝是与道路中线近似垂直的裂缝,有时伴有少量支裂。按其成因可分为:

1、低温缩裂;

2、温度反复升降引起的温度裂缝;

3、基层缩裂引起的反射裂缝;

4、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 2.2.2 纵向裂缝是与道路中心线近似平行的裂缝,按其成因不同可分为:

1、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路面表面纵向裂缝;

2、由于车辆反复荷载作用,在轮迹带两侧产生的裂缝;

3、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纵向疲劳裂缝。

从养护施工角度分类:小裂缝(6mm以下)、中裂缝(6-25mm)、大裂缝(25mm以上)。

3.沥青混凝土路面灌缝施工季节的选择

灌缝施工通常选择在春季施工,实际秋季施工也可。温度要求一般应在10℃以上且夜间无负温。根据天气要求在4月中下旬以后开始灌缝施工。横缝施工一般可早一些施工,纵缝略晚一些施工比较好,因为纵缝较窄,施工完成后温度降低容易开裂。

4.施工组织

4.1施工材料准备

沥青路面灌缝主要使用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中砂、机制砂、1-2cm碎石、水泥等;施工材料提前5天进场。灌缝胶体材料能够满足以下几项基本要求:粘附性好、防水防渗性好、弹性好、温度稳定性好、抗老化能力强、环保性强,同时具有施工快捷、经济效益好等特点。

材料技术指标:

SBS聚合物改性沥青: 针入度25℃,100g,5s 60-80(0.1mm) 针入度指数PI ≮0.4 延度5℃,5cm/s ≮30(cm) 软化点TR&B ≮55℃ 改性乳化沥青(快裂、阳离子):沥青含量50-60% 蒸发后残留物: 针入度25℃,100g,5s 40-120(0.1mm)

延度5℃,5cm/s ≮20(cm) 软化点TR&B ≮50℃ 溶解度(三氯乙烯) ≮97.5% 水泥: 标号为32.5#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中砂及碎石: 质地坚硬、干燥、洁净、耐磨 机制砂: 干燥 4.2机械配备及进场安排

机械设备按设备表、工期计划分批进场;施工设备为沥青加热车、运输货车、灌缝机等,机械设备要求进场前必须符合使用性能,车辆及驾驶员具有合格的法定证件,灌缝机检修完好,不允许带病作业。 4.3劳动力安排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要组织了富有实际施工经验的4组施工队伍;每组配备现场管理人员一名,路面灌缝工人10人,安全布施保障工人6人,总计用工64人,安全及质量管理人员8人。 在灌缝施工前,对进场工人进行安全培训及技术交底,虽然灌缝施工技术含量不高,工艺不复杂,但要求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要强,工人的熟练程度要高,所以在每年施工时尽量使用同一批工人。

在施工次序上,横缝尽量在同一幅路面施工,纵缝尽量在同一幅路面同一车道进行,尽量减少行车变换车道的次数,这样有利行车及作业人员的安全。

在施工人员安排上,一般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视路面和工程量、工期等实际情况而定。横缝施工每段分2组,施工间距为3-4公里,前一组灌注超车道和行车道的一半,后一组灌注停靠带及行车道的一半,两组同时推进。纵缝施工分5-6组,尽量在同一幅同一车道施工,这样有利于行车及施工安全。 5施工工艺

5.1 施工准备

用可加温小型沥青罐车运输沥青材料,将材料运至施工现场,将中砂、机制砂、碎石提前晒干装袋,同时对用于水泥砂浆的中砂进行过筛,以便更好地灌入裂缝中。施工路段应保持干燥,洁净,天气晴朗无大风,并提前做好路段封闭工作(按养护作业规范要求)。施工人员应穿着反光标志的棉质衣服及套袖、手套、帽子。

改性沥青加热:温度180-190℃,改性乳化沥青无需加热。 5.2 清缝

利用钩子或铁刷将两侧缝壁和局部的三角小坑槽松散石料清理干净,利用风力灭火器将缝内及缝两侧灰尘吹净。利用高压热喷枪吹缝效果会更好一些。 5.3 灌缝

在横缝施工过程中只需将加热后的沥青直接灌入缝内,在灌注过程中应控制沥青的数量,灌注要缓 、要慢 、要准。这样才能把每道缝隙灌实、灌满。灌缝高度与路面高度齐平即可。在纵缝施工中将改性乳化沥青直接灌入缝内,要控制灌注速度,由于纵缝宽度一般较窄,乳化沥青灌注速度一定要慢,让乳化沥青充分渗透到缝隙里,有时一次灌注会出现渗漏点就需第二次进行灌注,直至到缝没有渗漏点为止,灌缝高度与路面齐平即可。

对于缝宽在6mm以下的直接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6mm-13mm的直接采用改性沥青灌缝。在缝宽达到13mm-25mm时,需在缝内撒入机制砂或碎石,用15mm粗的钢钎对缝里石屑或碎石进行捣实,然后浇注热的改性沥青,待沥青充分渗入后,覆盖机制砂,然后再浇注沥青,直至于路面高度持平。在缝宽超过25mm时,此种情况一般为纵向裂缝,一般为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先需采用水泥砂浆对裂缝进行灌注,预留2-3cm的深度用改性沥青进行灌注。 5.4 封缝

纵缝用机制砂或中砂进行覆盖,横缝用机制砂进行覆盖。 5.5 开放交通

改性乳化沥青一般破乳后即可开放交通;改性沥青一般冷却到路面温度,即可开放交通。

6. 质量标准

灌缝应外观干净整洁,密封材料基本与路面齐平。灌缝饱满,表面平整,无多余灌缝材料溢出。经车轮碾压后无脱落现象,并保持足够的弹性。

有条件的应作气密试验及渗水试验。

在雨天对灌缝质量进行目测,发现漏灌及未灌密实的缝,采用改性乳化沥青进行补灌。

7. 质量问题的处理

(1)纵缝比较容易出现漏灌现象,在停靠带纵缝灌注时,派专人检查行车道及超车道,对漏灌的缝进行补灌。

(2)有渗漏点的缝利用改性乳化沥青进行补灌。

(3)严重超出路面的灌缝料,利用加热后的铲刀铲除后,撒盖机制砂。

8. 安全保证措施

在安全上,导向牌最好使用LED指示灯,交通封闭标志齐全。派专人看护指挥交通,适当延长警告区、过渡区、缓冲区长度,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8.1交通安全设施配备

前方施工1600m、宽道变窄道,安全锥,安全标志服,安全指示牌,爆闪警示灯等。 8.2安全责任的落实

建立路面灌缝施工安全措施组织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有关政策、方针及法令法规,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

对参加灌缝施工的人员以及驾驶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安全教育并记录在案,严格管理施工现场的交通安全秩序,施工现场安全标志摆放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执行,进入现场施工人员穿戴橘红色有明显标志的养护服装,施工现场设安全员进行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与管理;对现场施工人员、现场机械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施工前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对进行施工的每位人员签定安全劳动合同,车辆签定安全运输协议,并对路面施工人员缴纳意外事故保险。

定期并随时检查机具设备、防护用具及作业环境。 生活区和生产区配备防火设备,严防火灾隐患。 安全员坚持经常性的不定期检查,查处各种安全隐患。 严禁施工车辆逆向行驶、调头。 8.3交通管制方案

交通管制方案在路面灌缝施工前必须报请养护、路政和安全部门审核,经过审查以后方可进行施工;并随时接受交管部门及路政部门的检查。

养护维护作业控制区应由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工作区、下游过渡区及终止区组成,其布置规定,警告区长度1600m,警告区设置前方施工1600m标志牌,过渡区分为上游过渡和下游过渡,过渡区长度大于90m,过渡区设置宽道变窄道标志牌,缓冲区长度大于50m,作业区是作业人员活动和工作的地方,其长度大约200m,终止区长度大于30m,在终止区的末端,解除所设的限制标志;警告区、过渡区、缓冲区在施工期间根据路况特点作相应调整,并符合规范要求。

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放置,严格按照养护安全管理规范进行摆放。施工人员和车辆必须在规定的安全区域内进行施工作业,严禁在安全区域以外的范围作业。

9.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 9.1文明施工

养护施工现场旗帜要统

一、标准,各类人员着装整齐、施工现场标识、旗帜按规范布施。现场布局合理,材料、物品、机具、砂石料堆放符合要求。

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在全线路段的可变情报板提示过往驾驶员减速慢性及安全警示用语。并告知省信息中心发布具体施工封闭路段。

9.2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现场施工完毕后及时清理,不得将施工废物堆弃在沿线路旁。

上一篇:孪生兄弟是什么意思范文下一篇:梁稳根个人资料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