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裂缝修补范文

2023-09-18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范文第1篇

1 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病害的原因分析

1.1 车辆超载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严重超载现象已经是造成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公路上的交通量增长非常快, 一些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货车严重超载行驶, 使路面加速破坏。

1.2 施工与养护的影响

(1)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和压实。摊铺和压实两项工作是路面施工的重要环节。摊铺质量不好往往伴随着裂缝、车辙等病害的发生。摊铺过程中除严格按《规范》的要求施工外, 还应着重控制摊铺温度、供料速度与摊铺速度相协调, 防止大料滚动离析等环节。

(2) 养护与管理。路面早期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病害的原因。允许超载车辆进入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3) 路基的不稳定和下沉, 底基层、基层的破坏, 也是造成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

2 沥青路面常见损害形式

从已建成的公路使用状况看, 公路最常见的路面损坏形式有如下几种。

2.1 车辙变形

车辙是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较典型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 沥青路面的车辙有两种类型。

(1) V字型车辙 (凹形车辙) 。

这种车辙损害路面的宽度较大, 路面两侧没有隆起现象, 横断面呈V字形 (凹形) 。这种车辙的成因, 主要是由于车辆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强度或路面强度不足, 从而引起沥青面层以下各层包括路基在内各结构层的永久变形。

(2) W形车辙。

这种车辙也属凹形车辙, 但两侧路面有明显的隆起现象。这种车辙的成因主要是在高温条件下, 车轮碾压反复作用, 特别是上坡路段、交叉口附近等车速慢、车辆停留时间长的地方, 车辆荷载应力超过了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极限, 使流动变形不断累积形成车辙。

2.2 路面裂缝

沥青路面裂缝分为纵向、横向、斜向、网裂、龟裂等多种。

按其成因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1)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多半是因为山体滑坡或山区道路填挖交接处半填半挖处等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位移。从而引起路面开裂。

(2) 横向裂缝、斜向裂缝。

横向、斜向裂缝依据其产生的原因分为三种, 一种是反向性裂缝, 反向源大部分是水泥、石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 这些裂缝在车辆荷载或温度作用下, 逐渐由下层反向到路表面, 另外一种是温度, 收缩裂缝, 由于温度大幅度反复升降导致温度应力增大, 沥青混合料极限拉伸应力变小, 导致路面开裂, 第三种是拉裂性裂缝, 主要是路基变化引起路面开裂, 一般发生在填挖交接处, 这种情况不多。

(3) 网裂、龟裂。

网裂、龟裂属于路面小面积破损范畴, 主要是沥青砼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 受到温度应力, 沥青老化水损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发生松散, 开裂。

2.3 表面功能衰减

反映沥青路面表面功能衰减主要指标是粗糙度和平整度, 平整度进入养护、管理期主要影响因素是由于材料、荷载、温度、水侵蚀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路面壅包、推移、坑槽等病害。

3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维修措施

对于沥青路面早期产生的病害, 我们要及时做好维修工作, 这样才将病害对沥青路面行车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3.1 车辙的维修

沥青路面车辙的维修, 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如果车道表面因车辆行驶推移而产生的车辙。应将出现车辙的面层切削或铣刨清除, 然后重铺沥青面层。然后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MA) 或SBS改性沥青单混合料、或聚乙烯改性沥青混合料来修补车辙。

(2) 如果路面受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波形车辙, 如果已经稳定, 可将凸出的部分削除, 在波谷部分喷洒或涂刷粘结沥青并填补沥青混合料并找平、压实。

(3) 如果由于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能不好, 使基层局部下沉而造成的车辙, 应先处治基层。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 换补基层, 最后再补铺沥青混合料。

3.2 裂缝的维修

沥青路面裂缝产生后, 如果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 可不加处理。如果在高温季节肯定是不能愈合的轻微裂缝, 要及时进行维修, 控制裂缝的进一步扩大, 防止导致路面早期破坏, 提高公路使用效率。同样在沥青路面裂缝的维修时, 要严格工艺操作和规范要求。

(1) 灌油修补法。在冬季节, 将纵横裂缝处清扫干净, 用液化气将缝壁加热至粘性状态后, 再把沥青或沥青砂浆 (在低温潮湿季节宜喷洒乳化沥青) , 喷抹到缝中, 再匀撒一层2mm~5mm的干燥洁净石屑或粗砂加以保护, 最后用轻型压路机将矿料碾压。如果是细小的裂缝, 则要预先用盘式铣刀进行扩宽, 再按上述方法做处理, 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

(2) 对开裂的沥青路面进行修补。施工时, 先把裂缝的旧迹凿掉, 形成V形槽;再用空压机吹除V形槽中及其周围的松动部分和尘土等杂物, 然后通过挤压枪把已经拌和均匀的修补材料灌入裂缝中, 使之饱满。如果由于土基、基层强度不足或路基翻浆等引起严重龟裂, 应先处治好基层再重作面层。

3.3 坑槽的护理

(1) 路面的基层完好, 仅面层有坑槽时的护理方法。按“圆洞方补”的原则, 划出与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的坑槽修补轮廓线, 按长方形或正方形来进行, 凿开坑槽到稳定部分, 用空压机将槽底, 槽壁的尘土和松动部分清除干净, 然后在干净的槽底;槽壁喷洒薄层粘结沥青, 随即填铺备好的沥青混合料。然后手压路机碾压, 压时要确保压实力直接作用在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上。采用这种方法, 不会发生裂缝、裂纹等现象。

(2) 热补法修补。采用热修补养护车, 将加热板加热坑槽处路面, 翻松被加热软化铺装层, 喷洒乳化沥青, 加入新的沥青混合料, 然后搅拌摊铺, 压路机压实成型。

(3) 若因基层局部强度不足等使基层破坏而形成坑槽, 应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

3.4 脱皮的维修

(1) 由于沥青面层与上封层之间粘结不好, 或初期养护不良引起的脱皮, 应清除已脱落和已松动的部分, 再重新做上封层, 所做封层的沥青用量及矿料粒径规格应视封层的厚度而定。

(2) 如沥青面层层间产生脱皮, 应将脱落及松动部分清除, 在下层沥青面上涂刷粘结沥青, 并重作沥青层。

(3) 面层与基层之间因粘结不良而产生的脱皮, 应先清除掉脱皮、松动的面层, 分析粘结不良的原因。

3.5 松散的维修

(1) 因嵌缝料散失出现轻微麻面, 在沥青面层不贫油时, 可在高温季节撒适当的嵌缝料, 并用扫帚扫匀, 使嵌缝料填充到石料的空隙中。

(2) 大面积麻面就喷洒稠度较高的沥青, 并撒适当粒径的嵌缝料, 应使麻面部分中部的嵌缝料稍厚, 周围与原路面接口要稍薄定型要整齐, 并碾压成型。

(3) 因沥青与酸性石料间的粘附性不良而造成路面松散。应将松散部分全部挖除后, 重作面层。重作面层的矿料不应再使用酸性石料。

4 建议

(1) 在沥青路面施工时, 应根据工程情况进行科学决策, 确定合理施工, 防止盲目赶工。决不能在下雨时或温度较低碾压又不及时的情况下进行沥青路面施工。

(2) 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上要特别重视, 对各油面层沥青混合料进行优化设计。除了常规的几组马歇尔试验外, 还应增加抗车辙的动稳定度试验。矿质混合料设计时应采用骨架密实结构, 最佳沥青用量应根据不同面层需要的功能谨慎选定。原材料的选用必须规格、均匀、合理, 特别是集料场应固定, 选择1~2家能保证施工进度的厂家供料, 使材料级配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不能偏离级配中线太远。

(3) 应加强施工各个环节质量控制, 以保证沥青路面整体质量。对于沥青路面面层施工, 应控制好原材料、拌和、运输、碾压、检验等各环节, 尽可能降低混合料组成的变异性和不均匀性, 加强碾压。杜绝因片面追求平整度指标而降低路面压实度的做法。

(4) 应注重沥青路面管理及养护,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严格控制超载车辆, 以减少超载车辆对路面的破坏。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管理单位应经常性对公路进行破坏和缺陷情况调查, 及时对路面产生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办法, 对病害做到早发现、早处治, 避免病害的发展和蔓延, 尽快使路面功能得到恢复。

5 结语

总之,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车辙、裂缝、松散、龟裂, 泛油坑槽、脱皮等破损病害, 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维修, 将会进一步使病害加重扩散, 加速沥青路面破坏, 影响公路的使用安全性能。综上所述, 我们要充分了解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破损病害, 应认真调查研究, 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及时进行维修, 以保持路面的完好状态, 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

摘要: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车辙、裂缝、松散、坑槽、脱皮等破损病害, 影响公路的使用安全性能。针对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危害, 对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进行了仔细分析, 详细地阐述了沥青路面病害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以延长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减少养护成本, 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性能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J073.2-2001) [S].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范文第2篇

裂缝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之一,如不及早处治,将影响公路使用性能,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因此分析其成因,提出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常见沥青路面裂缝类型

裂缝是沥青路面主要的病害之一,其裂缝的形式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与块裂几种。 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常无明显影响,但随着表面雨水或雪水的侵入,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使处于裂缝状态下的路面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裂缝附近土基的含水量加大,甚至饱和,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陷、翻浆等路面病害,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裂缝产生原因

沥青路面开裂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裂缝轻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有: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性质,基层材料的性质,气候条件、交通量和车辆类型及施工因素等。但就导致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而论,可以分为:

一、非荷载性裂缝产生的原因

沥青面层上的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也有因施工不当、材料选取不当等引起的裂缝。非荷载裂缝主要形式是横向裂缝,也有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其产生原因有:

1、冬季气温大幅度下降,沥青路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或拉应力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或极限拉应变,沥青面层就会开裂,这种裂缝一般是横向的、贯通的、平均间距在5m-6m。

2、沥青品种和等级也是影响沥青路面开裂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选用高粘度、低稠度的沥青,其温度敏感性较低,可延迟温度裂缝的产生。

3、路基填土含水量偏大,在冻胀作用下使路面形成裂缝。

1

4、路基碾压不均匀,出现填土局部未压实或两侧密度不够,使路基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陷,形成裂缝。

5、旧路拓宽时,新旧路基衔接处理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新路基压实度不够,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陷或滑坡,形成裂缝。

6、路基半填半挖地段,桥台与填土路基接头处,路基施工未按规范要求施工,易造成自然沉降,经长时间行车作用易形成裂缝。

7、基层施工过程中,上下层间横向接缝重叠或搭接尺寸太小而出现面层裂缝。

8、在旧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由于原水泥路面接缝的反射作用,导致的沥青面层的反射裂缝。

二、荷载裂缝产生的原因

2

道路反射裂缝是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害现象,由道路基层的裂缝所引起。基层裂缝的原因很多,除了因行车荷载反复作用而基层无侧限强度不足导致的荷载裂缝外,还有干缩和温缩两种,这种基层反射与交通车流的荷载共同引起的裂缝以横向或网状居多。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范文第3篇

1 关于沥青路面坑槽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 沥青混泥土路面借助其使用舒适、施工便捷、适用性强等特点, 在我国各级公路中得到广泛应用, 逐渐取代了早期以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材料的路面结构时代。但沥青混泥土并不是完美的,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看到其各种病害, 以及其使用时容易产生路面坑槽。

一旦路面出现坑槽, 不但影响到交通安全, 而且也增加了公路的养护费用。为减少沥青路面出现坑槽, 可以在出现坑槽前以及出现坑槽后对其进行即时修护养护, 具体的养护方法可以根据坑槽出现的原因以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进行处理, 针对不同的坑槽深度以及面积需要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 恰当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坑槽的出现, 并保障路面安全, 提高使用性能。

1.1 坑槽出现的主要原因

沥青路面出现坑槽的原因主要是其材质及结构性问题。第一是由于面层厚度不够, 沥青混泥土结构胶黏力不佳, 在高温天气下容易使得其材料性能恶化。加之车辆行驶以及恶劣天气等影响, 使得其面层材料逐渐松散开裂, 形成坑槽。第二是由于路面在修建时掺入路面沥青材料, 这种材料虽然提高了各种外在因素对路面的损害, 使得路面更加平整, 而且减少灰尘, 不易透水, 更加经久耐用。但其结构本身属于柔软性, 在保护路面的同时也易受的各种环境影响, 久而久之, 易发生变形, 进而出现坑槽现象。

1.2 坑槽出现的主要表现

由于沥青路面受来往车辆、雨水、气温等影响, 会导致路面上层混合材料局部空隙逐渐扩大, 进而导致沥青与下部石料之间的粘附力减弱。路表的积水更容易进入并滞留在表面层沥青混合料中。加之来往车辆对其负重影响, 增加了动水压力使得表面沥青从石料表面脱落下来的风险, 这样就容易产生局部松散破损, 进而产生坑槽。由于只涉及到沥青路面的表层, 所以这一类空槽的深度通常为二至五厘米, 在我国沥青路面中较为常见, 其养护方法也更为简便。

然而当沥青道路底面层为空隙率较小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时, 路表的活动水更容易渗入, 并且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间层内。加上车辆运行的负重影响, 使得沥青道路中间层以及上层内部沥青脱落, 进而导致沥青混合料失去粘结强度, 导致路面产生裂缝、坑槽等。这一类空槽由于涉及到。沥青路面的中间层, 所以其深度一般达到八至十厘米。由于我国沥青道路采取高级密配合料, 并加上定期对沥青道路进行养护, 及时对坑槽进行修补, 所以危及到沥青道路中间层的可能性较小, 出现此类坑槽的数量并不多。

2 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技术

2.1 更换沥青路面混凝土表面层

对于沥青路面只存在表面性的坑槽情况下, 往往是因为沥青路面基层局部含水量过大, 使得表面层与基层结合不良, 进而产生空隙。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沥青路面表面混泥土层进行更换, 并将出现损坏的部分进行去除。但也有部分沥青路面是由于表面层与基层出现不稳定夹层, 而出现夹层较为严重的话, 会出现较大面积的波浪或者搓板。再加之沥青老化而失去粘性以及出现的沥青与酸性石料相结合, 产生的不良现象会导致沥青路面结构松散, 进而导致混凝土面层脱皮等病害, 久而久之, 会产生大范围的坑槽, 养护的方法是对已坏损的部分进行去除, 更换新的沥青混泥土面层。

在更换新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之后, 需要采取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对路面进行碾压, 碾压的速度应缓慢, 并且均匀。在对新沥青路面进行碾压作业时, 要注意不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 并且在碾压过程中要保持同一方向, 不可以突然改变碾压方向, 这样容易导致混合料推移, 影响到沥青结构的稳定性。还需要注意的是压路机在压路过程中需要保持碾压滚轮的清洁,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对滚轮涂刷隔离剂和防粘洁剂, 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新的沥青路面的平整性。

2.2 处理路面接缝以及路基

对坑槽路面的已破损路面进行去除后, 并且更换新沥青混泥土面层之后, 对路面的接缝处理极为重要。这直接影响到修护沥青路面之后路面的质量以及整个路面的平整性问题。新的沥青混凝土与旧的沥青混凝土接缝处必须连接紧密, 可以对旧的面层边壁清理干净, 并且均匀涂抹粘结油, 加强二者的连接。同时还需要对新沥青混泥土的厚度进行严格控制, 确保新路面, 以旧路面的高度一致, 以免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对运行车辆带来危险。

对于产生坑槽路面的路基出现基层强度不强的问题, 常常会导致路面龟裂, 沉陷等病害问题。在对此类路面进行修复是需要对路基底层运用10%到12%的石灰土, 并且要保证在修补坑槽过程的快速性, 一定要当天完成对基层的修补工作, 并且及时恢复交通。在具体施工时, 要对不同的地基情况进行分类, 因地适宜采取合适的修补方法以及采取恰当的基层混合料, 已尽量减少由于修补不完善或材料运用不恰当, 会导致交通运输对路面造成的二次伤害。

3 结束语

坑槽是我国沥青道路路面出现频率最高的典型病害, 其严重影响到路面的平整性以及行车的舒适感。如果在出现坑槽后不及时修复, 在车辆交通的负重影响, 以及雨水, 雪水的综合作用下, 会导致路面坑槽深度加大, 威胁到过往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 并且由于坑槽深度增加, 会导致加大修护难度, 增加所需费用。所以对沥青路面坑槽进行及时修复极具重要性, 可针对不同坑槽深度进行及时修复, 减少安全隐患。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 沥青道路也在不断增加。伴随着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量增大, 使得沥青道路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 其主要表现于路面早期出现坑槽问题。如何有效减少沥青路面坑槽所带来的危害, 已经变得极为重要。本文将对沥青道路沥青路面坑槽产生原因入手分析, 提出修补沥青路面坑槽的方法, 为我国沥青道路路面养护和防治提供些许建议, 有效减少其安全隐患。

关键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杨俊杰, 杨庆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坑槽修补质量控制[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7 (12) :129-130.

[2] 李占伟.沥青路面坑槽病因分析及修补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 (07) :31-32.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范文第4篇

公路沥青路面的开裂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横向、纵向、网状和反射裂缝。

横向裂缝现象为: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个路幅,有的贯穿部分路幅,裂缝弯弯曲曲、有枝有叉。横向裂缝中的唧浆导致裂缝两侧凹陷,桥头跳车处的路面横向裂缝,在路面积水的作用下加速跳车发展的速度,同时会对路基造成冲刷。

纵向裂缝现象为: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一般都发生在高填方的路基上。纵向裂缝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影响行车舒适性。

网状裂缝现象为:裂缝纵横交错,将面层分隔成若干多边形的小块,一般缝宽1mm以上,缝距40cm以下。网状裂缝导致公路沥青路面松散或坑槽,严重影响公路沥青路面的综合服务水平。

反射裂缝现象为: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于下卧层

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引起公路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1) 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在车轮荷载的作用下,当路面结构层底部产生的拉应力大于其材料的抗拉强度时,产生的开裂称之荷载型裂缝。

2) 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称之非荷载裂缝

3) 是经常出现在桥涵两端的横向裂缝,或在路段上出现较长的纵缝,主要是由填土固结沉陷或地基沉陷引起,称为沉降裂缝。

2. 尽管公路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的行车荷载作用、沥青面层温度变化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1横向裂缝

⑴沥青面层的自身温缩开裂;

⑵半刚性基层特别是水泥稳定碎石的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

⑶某些基层开挖沟槽埋设管线以及冰冻地区路基冻裂导致路面的横裂;

⑷面层施工时,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⑸桥梁、涵洞或通道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等。

2.2 纵向裂缝

⑴填方材料和填方的不均匀性,以及填方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特别是经过雨水浸泡后,路基强度有所下降,沿边坡部分路基承载力也下降,就会出现纵向裂缝。

⑵施工时,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⑶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⑷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土层处理不彻底,沉降不均匀引起纵向开裂;

⑸边坡值小于设计值,边坡压实不够和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而滑坡等引起的纵向开裂。

2.3 网状裂缝

⑴路基局部压实度不足或基层材料局部松散不成板体,使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形成的裂缝;

⑵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沥青延度低,抗裂性差。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在储料仓仓储时间过长,使沥青变硬,对拉应变敏感而产生的裂缝;

⑶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形成的裂缝;

⑷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引起的疲劳裂缝。

⑸外界原因如污染、腐蚀等造成的局部网裂

2.4 反射裂缝

⑴在已开裂的旧沥青、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层上加罩沥青面层,由于温度的变化(降低),老路面的裂缝继续扩展,给也处于温度收缩的新沥青面层一个附加应力,使新铺层在旧裂缝处断开。

⑵半刚性基层温缩和干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等。

 裂缝形成后对道路的危害

由于环境温度、交通荷载等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常无明显影响,但由于半刚性基层自身干缩和温缩应变胀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半刚性基层自身的极限抗拉强度,使其从强度薄弱处产生断裂,随着路面使用时间的延长。已有的裂缝逐渐向上扩展到路表,横向裂缝不断增加。缝宽不断增大,横向裂缝再不断附生纵向裂缝,最终形成大小不等独立板块,在表面水的作用下,致使裂缝附近基层的含水量加大,甚至饱和。其结果是路面强度明显降低,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冲刷、唧浆和沉陷等现象,聚终导致路面很快产生结构性破坏,使道路结构逐渐丧失承载能力。这些病害,如得不到及时治理,对社会车辆形成一种潜在的危害,也极大地缩短道路的服务寿命,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 沥青路面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延缓和减轻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可采用两大类方法:一是在施工期间就采用相应的预防裂缝或处理措施;二是在维修养护时选用合适的加铺 层体系。通常在有条件时,为获得最佳效果,可综合运用这两类方法。

1.1提高路基工作区的强度和稳定性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工作区又是路基经受行车荷载影响较大的深度区域,该深度区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对保证路面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极为重要,否则将产生不均匀沉降使路面发生开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影响路基工作区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小路基完工后沉降量。

(1)路基工作区的强度主要是在填筑过程中形成的。必须严格控制路基的填筑工艺,确保路基强度。填筑材料首选石、砾、砂类土,其次选用含砾、砂低液限粘土,再次选用低液限粘土。粉质土和有机土不能用于填筑路基。

(2)压实度是反映路基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施工中必须严格检测控制,使其达到规定值。填土层的厚度对压实度有直接的影响,施工中要插杆挂线,每层的松铺厚度不应大于30cm。检测压实度试坑要打到下一层顶面,凡是检测结果达不到规定值的要加压处理,或推除重填。

(3)降低地下水位是提高路基强度的重要措施。路面底以下80cm路床是路基的关键部位,它直接承受和吸收路面的扩散应力,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开挖后发现底下渗水,不论流量大小都要处理。填方地段要采用较好的材料填筑,土质差的地段要进行换填处理,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 1.2基层应有合理厚度

当基层厚度增加时,其承载能力也迅速增加,试验证明,半刚性基层厚度由10cm增加

到25cm时,其承载力提高为原来的3倍。

1.3修筑防裂路面

研究表明,面层反射裂缝明显地受沥青面层厚度的影响,厚度超过15cm的面层可以有效的防止受拉疲劳所产生的裂缝,还可以降低车辆荷载引起的剪应力。

1.4选择防裂性能好的材料

(1)选用抗冲刷能力好,干缩、温缩系数小、抗拉能力高的半刚性材料作基层,最好使用温度膨胀系数低的骨料。

(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面层,保证沥青的针入度、延度等指标;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用某些添加剂或聚合物,以提高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及高温稳定性能。

(3)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作面层。

(4)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面层。空隙率对面层的疲劳寿命有很大影响,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在使用中沥青硬化缓慢,同时也延缓了裂缝的扩展。

(5)沥青混合料的集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好的材料。如果集料呈酸性,则应填加一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同时应尽量降低集料的含水量,尽可能使用人工砂代替原形颗粒的天然砂。

1.5设置应力吸收层

1.5.1在基层与面层之间铺橡胶沥青中间层、预制织物膜带条、土工织物或土工格栅中间层、低粘度沥青混凝土层等均匀应力吸收层。

1.5.2采用应力吸收薄膜,对减缓反射裂缝的产生与扩展有明显的效果,可使裂缝处相对位移产生的应力传到面层时大为减少,明显降低应力强度因子。而吸收薄膜的弹性模量越低,防裂效果越好。可见应力薄膜应选用低模量高韧性、大变形率的材料为好。

1.5.3用土工格栅加筋沥青路面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车辙、反射裂缝和疲劳裂缝,不同类型的格栅性能显著不同。

1.5.4橡胶沥青吸收膜,是使用废橡胶磨细的粉与热沥青搅拌后,施于面层中间,形成一薄膜或与砂石成一薄层。有试验结果表明,此应力吸收层在面层中间效果最佳。

1.6施工时控制裂缝发生的措施

1.6.1在施工方面,控制半刚性基层碾压时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的0.9倍,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保湿养护,防止基层干晒,养护结束后,立即喷洒沥青乳液,做成透层或粘层,然后尽快铺沥青面层。

1.6.2制备沥青混合料时控制好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不使沥青老化、加强碾压,使沥青混合料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也可减少反射裂缝。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针对沥青路面裂缝的形成、危害及裂缝的种

中图分类号:U4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XX)07—0215—0

2沥青路面开裂是沥青路面使用中遇到的主要病害之一。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裂缝的形式多 种多样,但就沥青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而论,裂缝可分为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

荷载型裂缝主要是由于交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疲劳裂缝。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合理、 施工质量良好的条件下,单纯由荷载作用引起面层开裂的可能性不大。非荷载型裂缝主要为 温缩型裂缝,沥青路面温缩型开裂包括低温收缩开裂与温度疲劳开裂。对于沥青路面基层存 在裂缝情形,按沥青面层裂缝开裂部位,又可以分为反射裂缝与对应

由于环境温度、交通荷载等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初期 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常无 明显影响,但由于半刚性基层自身干缩和温缩应变胀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半刚性基层自身的 极限抗拉强度,使其从强度薄弱处产生断裂,随着路面使用时间的延长。已有的裂缝逐渐向 上扩展到路表,横向裂缝不断增加。缝宽不断增大,横向裂缝再不断附生纵向裂缝,最终形 成大小不等独立板块,在表面水的作用下,致使裂缝附近基层的含水量加大,甚至饱和。其 结果是路面强度明显降低,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冲刷、唧浆和沉陷等现象,最 终导致路面很快产生结构性破坏,使道路结构逐渐丧失承载能力。认识沥青路面开裂机理、 阻止或延缓裂缝的发展,对于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

延缓和减轻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可采用两大类方法: ①在施工期间就采用相应的预防裂缝或处理措施;②在维修养护时选用合适的加铺层体 系。本文仅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的预防或处

2.1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工作区又是路基经受行车荷载影响较大的深度区域,该深度区域必 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否则将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路面发生开裂。 因此,必须 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影响路基工作区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小路基完工 后沉降量。

2.1.1 路基工作区的强度主要是在填筑过程中形成的。必须严格控制路基的填筑工艺, 确保路基强度。填筑材料首选石、砾、砂类土,其次选用含砾、砂低液限黏土,再次选用低

2.1.2 压实度是反映路基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最经济、最有 效的技术措施,施工中必

2.1.3 降低地下水位是提高路基强度的重要措施。路面底以下80cm路床是路基的关键部 位,它直接承受和吸收路面的扩散应力,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开挖后发现底下渗水 ,不论流量大小都要处理。填方地段要采用较好的材料填筑,土质差的地段要进行换填处理 ,确保其强度和

2.2

当基层厚度增加时,其承载能力也迅速增加,试验证明,半刚性基层厚度由10cm增加到25c m时,其承载力提高为原来的

32.3

研究表明,面层反射裂缝明显受沥青面层厚度的影响, 厚度超过15.0cm的面层可以有效地防 止受拉疲劳所产生的裂缝,还可以降低车辆荷载引起的剪应力。国外资料介绍。在贫混凝土 上铺筑100cm的沥青面层时,在形成反射裂缝前可累积通过标准轴载10×10次。如果沥青面 层加厚到10cm,则可通过20×10次。如沥青面层加厚到175 cm则可

2.4

选用抗冲刷能力好,干缩、温缩系数小、抗拉能力高的半刚性材料作基层,最好使用温 度膨胀系数低的骨料。

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面层,保证沥青的针入度、延度等指标;在缺少优质沥青 的情况下。应采用某些添加剂或聚合物。以提高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及高温稳定性能。

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用针人度较大的沥青作两层。在沥青混凝土中使用针人 度较大的沥青可以阻止低温收缩及高温疲劳作用两种机理引起的裂缝扩展。

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面层孔隙率对面层的疲劳寿命有很大影响,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在 使用中沥青硬化缓慢,同时也延缓了裂缝的扩展。

沥青混合料的集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 好的材料。如果集料呈酸性,则应添加一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 抗剥落 性能,同时应尽量降低集料的含水量,尽可能使用机制砂代替圆形颗粒的天然砂。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也是一项重要因素。在合理选配混合料级配时,应兼顾其高温稳定性 ,疲劳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以及路表特性和耐久性等各方面的要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可以采用间断级配、大空隙、密实型的沥青玛蹄脂碎石(sMA)混合料 和采用改性沥青。sMA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抗车辙性能好、使用 寿命长,是防裂路面设计时应选用的一项新技术。

采用橡胶沥青或聚合物改性沥青在沥青混凝土表面作封层,可进一步提高表面层的抗温

2.5

在基层与面层之间铺橡胶沥青中间层。预制织物膜带条、土工织物或土工格栅中间层、 低黏度沥青混凝土层等

采用应力吸收薄膜(如土工格栅加筋沥青路面、橡胶沥青吸收膜),对减缓反射裂缝的产生与 扩展有明显的效果,可使裂缝处相对位移产生的应力传到面层时大为减少,明显降低应力强

2.6

在半刚性基层上锯缝,即在结构层碾压前切割一条缝直到层底。缝宽为0.5cm,内填沥青砂 或沥青乳液随即;降切 缝快速封闭,然后以正常方式碾压该层。这样可预先制造更直、更多 规则间距的裂缝(通常间距为2.3in)。这样它比自然裂缝更细、裂缝位移更小,从而避免裂 缝边缘的快速恶

在施工方面,控制半刚性基层碾压时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的0.9倍,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 ,碾压完成后要及时保湿养护,防止基层干晒,养护结束后,立即喷洒沥青乳液,做成透层 或粘层,然后尽快铺沥青面层。

制备沥青混合料时控制好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不使沥青老化,加强碾压,使沥青混合料达到 规定的压实度,也

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半刚性基层本身的收缩裂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范文第6篇

1、裂缝的表现形式

沥青路面的开裂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横向、纵向、网状和反射裂缝等。

1.1横向裂缝表现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有时伴有少量支缝,缝长有的贯穿整个路幅,有的贯穿部分路幅,裂缝弯弯曲曲、有枝有叉。

1.2纵向裂缝表现

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一般都发生在高填方的路基上。纵向裂缝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影响行车舒适性。

1.3网状裂缝表现

裂缝纵横交错,将面层分隔成若干多边形的小块,一般缝宽1mm以上,缝距40cm以下。是行车荷载的重复作用而引起的疲劳裂缝。

1.4反射裂缝表现

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于下卧层。

2、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引起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三种:(1)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在车轮荷载的作用下,当路面结构层底部产生的拉应力大于其材料的抗拉强度时,产生的开裂称之荷载型裂缝。(2)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称之非荷载裂缝。(3)经常出现在桥涵两端的横向裂缝,或在路段上出现较长的纵缝,主要是由填土固结沉陷或地基沉陷引起,称为沉降裂缝,尽管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的行车荷载作用、沥青面层温度变化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1横向裂缝

(1)沥青面层的自身温缩开裂;(2)半刚性基层的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3)某些基层开挖沟槽埋设管线以及冰冻地区路基冻裂导致路面的横裂;(4)面层施工时,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5)桥梁、涵洞或通道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等。

2.2纵向裂缝

(1)填方材料和填方的不均匀性,以及填方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特别是经过雨水浸泡后,路基强度有所下降,沿边坡部分路基承载力也下降,就会出现纵向裂缝;(2)施工时,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3)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4)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土层处理不彻底,沉降不均匀引起纵向开裂;(5)边坡值小于设计值,边坡压实不够和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而滑坡等引起的纵向开裂。

2.3网状裂缝

(1)路基局部压实度不足或基层材料局部松散不成板体,使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形成的裂缝;(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沥青延度低,抗裂性差。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在储料仓仓储时间过长,使沥青变硬,对拉应变敏感而产生的裂缝;(3)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形成的裂缝;(4)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引起的疲劳裂缝;(5)外界原因如污染、腐蚀等造成的局部网裂。

2.4反射裂缝

基层反射裂缝是由温度收缩和干燥收缩变形引发所致。曝露时间、失水率、级配和水泥剂量对干缩性能有影响,降温时间、温度、级配和水泥剂量对温缩性能有影响。

3、预防措施

3.1横向裂缝

(1)对基层进行处治。采取防裂措施,及时对基层进行养生以减少前期开裂,及时铺筑沥青面层或浇洒透油层以减少裸露时间,减少基层横向干缩性开裂。(2)桥涵两侧填土充分压实或进行加固处理。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按软土地基处理。(3)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裂缝。优先考虑采用优质沥青。(4)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铲除敷贴料,对缝壁涂刷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5)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左右,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3.2纵向裂缝

(1)路基填筑时,使用合格的填料,并进行分层压实,同时正确放坡,高填方段放缓边坡,减少边坡深度。(2)面层施工时,尽量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切线须顺直,侧壁要垂直,清除碎料后,宜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然后铲除敷贴料,并对侧壁涂刷粘层沥青,再摊铺相临路幅。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3)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压实度需达到要求,宜采用T型搭接。(4)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须与老路面一致或稍厚。土路基应密实、稳定。铺筑沥青面层前,老路面侧壁需涂刷粘层沥青。沥青面层应充分压实。新老路面接缝宜用热烙铁烫密。

3.3网状裂缝

(1)沥青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尽量采用低温变形能力高的优质沥青。(2)控制好半刚性基层的施工质量,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沥青碎石柔性基层,以缓解网裂的程度。(3)沥青路面摊铺前,对下卧层需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喷洒好透层油。(4)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的良好连接;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5)路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与总体强度满足设计使用期限内交通荷载要求。上基层必须选用水稳定性良好的有粗粒料的水泥稳定类材料。

3.4反射裂缝

(1)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2)基层混合料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状态下碾压,要防止碾压时含水量过小,压实度和强度不足,造成强度裂缝。(3)对分段施工的基层,在碾压时,应预留3~5m混合料暂缓碾压,待下段混合料摊铺后一起碾压,以利于衔接。对于分层碾压的基层,上下层的接头应错开3~5m,以减少出现裂缝的机会。(4)合理选择混合料的配比,控制细料数量;重视结构层的养护,并及早铺筑上层或下封层以利于减少干缩裂缝。(5)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铣削原路面后再加罩,或采用铺设土工布、土工隔栅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4、治理措施

上一篇:开幕式文化节方案范文下一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