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范文

2024-02-10

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正在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普惠制应该是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点。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绩效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让农村金融服务惠及所有的农民。普惠制金融着重强调金融服务的广覆盖面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以及其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三方面,实证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绩效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普惠制金融;覆盖面;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小额信贷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方法之一。联合国将2005年确定为“国际小额信贷年”,并倡导“普惠制金融体系”。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而普惠金融服务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是相得益彰。目前,我国正在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普惠制应该是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点。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进行研究和总结,让农村金融服务惠及所有的农民。普惠制金融着重强调金融服务的广覆盖面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以及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三方面,实证分析其绩效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农村小额信贷绩效分析

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机构操作的小额信贷是对传统小额信贷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是普惠金融体系的主体。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有效地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

(一)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主要依靠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一般农户、农业的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因此,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户贷款、农业贷款,实际上均可以归结为小额信贷。笔者选择了农业贷款和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作为研究变量。选取的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并且消除了物价因素的影响,其中农业贷款增长率=本期-基期×本期农村消费者物价指数/基期×本期农村消费者物价指数;农业贷款中大部分是农户贷款,农业贷款是指农业短期贷款,不包括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农业中长期贷款。因此分析农业贷款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

从图1中可看出,1999—2009年,农业贷款与农业增加值呈同步上升趋势,其中1999—2003年两者增长缓慢,2003年之后增幅明显加大,说明农业贷款与农业增加值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增长带动了对农业贷款的需求,农业贷款的增加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农业增加值的提高。农业贷款的增长率要明显高于农业增长率,反映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不稳定。2005年后,农业贷款的增长率放缓,农业增长率保持平稳波动。这说明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在逐步提高。

为了更加准确地说明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使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以农业贷款作为自变量,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仍然采用1998—2009年的年度数据。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方程参数及其检验见表1。

LnYt=4.61118+0.584099LnXt

根据表1,R2=0.95,拟合度较好,t=15.02555,拒绝原假设,可以得出农业贷款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模型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贷款每增加1%,则平均导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加0.584%。由此说明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分析

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农业贷款增速平稳,规模扩大,支农服务功能在增强(见图2)。从供给总量上来看,截至2009年末,全国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业贷款余额达2.1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达16416亿元,而2002年仅有4218.7亿元。据银监会统计,目前,中国有农户约2.3亿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有1.2亿户,其中,获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农户数超过78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3.2%,占1.2亿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5%。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市场占有率较低,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情况看,截至2009年3月末,全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518.6亿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为2006.3亿元,虽然增速较快,但留下的市场空间仍然较大。

上述仅仅从宏观的供给总量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考虑到供给与需求及两者的有效匹配程度,可能更为深入。据李明贤等(2008)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进行衡量表明:如表2所示,就农村贷款服务看,首先,贷款服务覆盖广度很低,每万名农民才有1.08 个农信社网点,作为最主要的贷款提供机构,农信社网点对行政村的覆盖率只有12.6%,使得农信社与农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了解程度降低。其次,不管是农户还是乡镇企业,其在农村信用社贷款中所占比例都不高,而且贷款对农户的覆盖率只有32%,对乡镇企业的覆盖率只有 52.9%。第三,贷款服务覆盖深度也不够,尽管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有55.6%都得到了贷款,但是贷款对其资金的满足率并不高,整个农村地区农民的人均贷款额只有741 元,不足农民年纯收入的1/4。农户从正规金融得到的贷款只占其借贷资金总量的53.5%,剩下的46.5%需要从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获得,乡镇企业所需资金的满足率则更低,只有44.9%。

(三)小额信贷可持续性——以亳州市农村信用社为例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可持续性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随着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信用社总体上结束了连续10年的亏损,经营效益显著好转,实现了扭亏为盈,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如图3所示,其四级不良贷款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可持续能力得到提高。

为分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笔者于2010年8月份对亳州市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亳州市地处中原,位于安徽的最北部,与河南接壤,农业从业人口169.45万。由于该市主要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属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在关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绩效情况分析中,该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调查表明,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使亳州市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该市2005—2009年农村信用社的利息收入(其中主要是农户贷款利息)逐年提高,其贷款逾期率呈现下降趋势。在笔者与亳州市部分乡镇信用社主任的座谈中了解到,目前该地区农村信用社仅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项业务就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并实现盈利。农村信用社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上来,降低了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风险,提高了贷款资产质量。根据对亳州市谯城区农村信用社的调查,目前该区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中不良贷款比例只有1.5%,即便出现信用风险其本息大部分还能最终收回,贷款损失率很低。调查同时还发现,邮政储蓄银行推行的农户小额信贷利率(月息1.302%)比农村信用社(月息0.849%)的要高,因此农村信用社目前在该地区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据统计,在2009年对农业的新增贷款中,农村信用社投放农业贷款所占的比重高达98%。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开展实现了其政策预期的绩效,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注入了活力,在为农户提供有效信贷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效益的改善。但同时还发现,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三、制约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缺乏竞争,小额信贷可持续性乏力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且金融服务品种少,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结算手段落后于县域内其他商业银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才刚刚起步,虽然发展较快,但覆盖面仍然较低。尽管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彰显活力,但对小额信贷扩展的积极性也显得不足。主要原因是:一是小额信贷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的贫困户,因此一般无抵押物,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二是小额信贷政策扶持与支农义务不对等,缺乏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和一定的利息补贴以及呆账贷款核销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缺乏支农积极性。三是小额信贷由于受地方政府直接干预比较多,而且其盈利能力相对较弱,与农信社商业性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因此农村其他金融机构对小额信贷缺乏内在动力,发放较为谨慎。

(二)信贷模式过于单一,产品缺乏创新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供给模式与农民需求变化之间也存在矛盾。在我国农村不少地区,目前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仍然突出。十几年过去了,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虽有创新,但大部分沿用的是GB模式,即小组联保、整借零还得贷款。小组联保模式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造成了将最贫困人群从小额信贷服务中排除出去的现象,而且“垒大户”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发放范围过窄,仅限于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小额信贷期限较短,贷款周期缺乏弹性,一般都以一年为期,缺少适合经商和加工等生产活动的灵活贷款。

(三)内控机制不完善

小额信贷组织的管理能力低、管理制度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2009年财政部组织的对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2008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表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比较普遍,会计核算不实的问题仍较突出,其管理水平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着众多的风险,这要求小额信贷机构应该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运营。另外我国小额信贷机构还缺少专业风险管理人员,在贷款的鉴别与发放以及债务追讨方面都缺乏经验和能力。

四、对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服务体系,构建适度竞争的金融市场

需要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类型、多种治理形式的适合各种市场需要的多层次金融组织。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要形成农村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相互竞争的局面。

(二)完善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担机制

建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给予开办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商业性保险的机构以税收减免,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对投保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险的小额贷款农户,在贷款利率上要给予适当优惠。要引入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对小额信贷机构给予一定比例资金的补偿,缓解其扶贫目标与盈利性目标的矛盾,从政策上支持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村小额信贷模式与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应借鉴非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模式中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推广“经营户贷款+合作社+基金担保”、“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征信+保证”、“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模式的小额农户贷款业务。要积极探索、创新适合“三农”特点、具有差异性和多样化的小额信贷新产品,支持当地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完善小额信贷内控机制,控制小额信贷风险

金融机构要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业务监管、财务管理和风险预测等各项内控制度。要形成严格的业务流程,岗位之间必须相互制约,避免操作风险。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加大小额信贷专业技术的运用,要为小额信贷专业性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探索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小额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杜晓山等.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胡金焱,李东亮.普惠性可持续农村小额信贷体系的构建路径[J].金融发展研究,2008,(6).

[5]Mohammad Baktiar Rana.Culture Oriente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in Bangladesh[J].横浜国际社会科学研究,2008,(8).

[6]Srikant M.Datar,Marc J.Epstein,&Kristi Yuthas.In Microfinance,Clients Must Come First[J].Stand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Winter,2008.

(责任编辑 刘西顺)

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在的意义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经济, 带动农民快速摆脱贫困, 发家致富”。中小企业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要求必须充分重视中小企业的信贷发放业务, 扶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得到了发展, 利润持续增长, 也会反过来带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必然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其信贷服务功能, 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信贷循环模式, 这样一来既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又能实现为社会服务和自身盈利的双重目的。

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理论分析

国外学者Stein在2002年的研究中表明:规模较大银行在获取大中型企业贷款时会取得“硬信息”上的比较优势;相反的是, 中小银行在收集“关系型贷款”时对难以量化的“软信息”处理上有天然优势。Weston和Straha在收集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 进行了实证研究, 表明了一个观点:中小企业贷款数量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样, Berger和Udell等人在1995年提出“小银行优势”的假说理论, 他们认为国有大银行由于其资产规模大, 组织结构复杂, 层级过多, 因此代理成本就会偏高, 这样就会导致绝大多数规模较大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而小银行就不同了, 它们组织机构简单, 地方分支少, 业务流程单一, 从而交易成本较低, 可利用天然的地缘性优势就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因此, 他们认为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 业务简单, 经营活动的透明度较差, 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具有非公开性的特点, 经营方式的多种多样性, 生产的不确定因素过多, 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 大银行往往更加偏好于向大企业贷款, 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

我国学者林毅夫等人在2001的文献中提出一个观点, 他们认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对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贷款服务时, 由于其效率不一致, 会带来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换言之就是大型规模的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大企业发放贷款, 而非是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可贷款的途径只能通过地方小银行了。

下面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有:其一, 交易成本高。因为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 会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企业的规模性———企业贷款规模越大, 其交易单位成本就会越低。但是, 中小企业信贷与大企业相比往往不具有规模效应, 因此会造成贷款交易成本相对较高, 这就会使中小企业陷于“融资难, 融资贵”的局面。其次, “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背景下, 大中型银行信贷市场会出现信贷配给制度, 也就是说即按照所给出的先决条件, 需求方的贷款量会多于提供方配给的资金量。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 其受到的规模大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更为巨大。究其原因是:与大企业相比, 由于中小企业产权人的声誉较低, 其管理风格及行为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因素, 因此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放贷时, 它们的融资成本高。其三,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风险高、持续时间短, 退出市场的概率高的多个特征, 以上几个方面从客观上说都增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和压力。

2 农村合作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分析

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当地金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 和四大国有银行及后期发展起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农村信用社服务地方多年, 其业务范围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地方性小银行”。根据“小银行优势”假说理论分析,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更倾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 相比于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较易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地方中小企业难以获取大型规模银行贷款的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 它阻碍了资源有效快速地分配到需要资金的企业中。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出现恰好能有效解决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虽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收集和处理外部信息上相比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较低, 但因其地缘性的优势, 可以享有充分的“软信息”, 且这些“软信息”在结构单一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能很容易传递开来, 从而可以有效地克服了资金供求双方之间的矛盾。

其次,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时的交易成本低。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往往受利益驱动, 倾向于面向大企业的进行信贷业务, 希望攫取更多利润, 从而降低了对数量多、情况复杂的地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和热情。即使一些后起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想要打开农村金融市场领域这扇大门, 由于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业务经营范围不熟悉, 尚处于摸索探究阶段, 因而回面临较高的市场进入成本和开拓成本。相较而言,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组织结构单一, 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做出决策迅速、办事效率高等各种不可比拟的优势, 可以大大降低各项金融交易中的交易成本。因此,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更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综上分析, 我们可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其组织结构相对简单, 与中小企业联系较为紧密, 地缘性优势强, 更容易于克服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 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中小企业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更加便利。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拥有地方性小银行优势的特点。

3 阻碍农村合作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自身因素分析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脱胎于为出现于上世纪的农村信用合作社, 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由于农村信用社一直存在于地方, 并且只服务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较少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这样的背景导致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在诸多不足。

长期以来, 政府行为及意识对金融机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农村信用社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摆脱当地政府的主导干预, 没有独立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 比较依赖于当地政府, 而当地政府对贷款企业评估和考证不完善, 发放贷款随意性较强, 造成日后贷款本息难以收回的局面。长此以往, 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亏损连年加剧。总结起来就是:地方信用社运用资金结构不合理, 造成资金成本居高不下, 以及出现利率倒挂现象。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农村合作金融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服务。

4 农村合作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建议

根据前述分析,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特点, 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继续深化改革, 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 完善贷款方法, 以便未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2)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模式, 以提高为中小企业信贷的可获得性。

(3) 中小企业应不断健全自身的信用形象, 增强企业综合能力, 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增强资信等级与管理水平, 以提高外源资金获取能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融资难”却成为长期困扰着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问题之一, 该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是当今社会实务界关注的共同难题。进入21世纪, 伴随着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具体措施》的文件, 提到要不断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 加大对农村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发放量,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融资渠道。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具有地方小银行优势的特点, 因此中小企业更易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农村合作金融

参考文献

[1] Berger A.N.&Udell, GE, Universal banking and the Fu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April, 1995, Working Paper, :95-97.

[2] Stein, J.C.,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Capital Allocation:Decentralized vs.Hierarchical Firms.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 :1891-1921.

[3] 林毅夫, 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1 (1) :10-18.

[4] 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 2002 (6) 32-37.

[5] 陈天阁, 方兆本.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银企规模匹配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4) :149-154.

[6] 史建平.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7] 熊艳, 谢艳, 张同建.国有商业银行信息能力培育与风险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 (6) :74-75.

[8] 程惠霞.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作用的计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 2004 (6) :39-43, 57.

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农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金融服务,在帮助农户解决生产性投资和改善生活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从现阶段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来看,在资金供给、利率水平、贷款风险、借贷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 问题 对策

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和农民群体的分化,农村的金融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包括消费信贷需求、生产经营贷款需求和创业贷款需求等,这些融资需求在融资规模、期限、风险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小额信贷在提供基本信贷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活和生产方面的资金困难起到了显著作用,有效缓解了农民的资金需求,但是与目前整个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总量相比仍显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营运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

目前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唯一被默许的资金来源是国外或国际组织的资助和部分扶贫贷款,但是这种外部的捐助具有不持续或不足的局限性,而商业性金融机构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由农业经济的风险性和周期性等特征,再加上我国央行对存贷利差实行比较严格的控制,所以使目前大部分正规金融机构收取的利率不能补偿操作成本,无法达到自负盈亏的局面,很多农村资金流向城市。上述原因使得农民日益增加的融资需求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供给之间形成很大的资金缺口和矛盾。

信贷产品比较单一。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周期性等特点,农户在信贷资金的规模、用途和期限等方面的需求各有不同。农户对于小额信贷最基本的需求主要来源于购买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必需品的生产领域,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农民的融资需求则进一步转向消费信贷。然而由于目前许多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主要是提供生产性贷款,所以对于部分收入水平低下的农户来说,消费融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大部分农户希望能够获得中长期贷款,而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小额信贷大多为1年以内的短期贷款,这很难满足农户中长期的资金需求。根据有关调研显示,在过去2年有信贷行为的样本农户中,有60%左右的农户期望贷款期限在1~3年,20%左右的农户希望贷款期限在3年以上甚至更久,大约10%的农户认为1年以下期限的小额信贷可以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①

利率结构不合理。一是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不健全甚至缺失,使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运营承担很大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银行往往会通过提高利率水平来防范风险。二是银行对农户的各种各样需求和信用风险进行调查评估而产生的费用造成了小额信贷的交易成本高,小额信贷机构只能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弥补费用成本。

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说,利率是资金报酬率。但是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农民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因此从农户的角度而言,自然希望利率越低越好,甚至零息。根据有关调研显示,大约90%左右的农户期望小额信贷的年利率在5%以下,仅有2%左右的农户表示可以接受10%左右的贷款年利率。一些学者在海南省屯昌县做的调查显示,农户对小额信贷的满意度与政府补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即如果没有政府对小额信贷进行利息补贴,那么农户对小额信贷就不太满意。②

根据笔者在江苏省海门市四甲镇的调查表明,在样本农户中,有过借款行为的农户有130户,其中通过向亲友借款来满足资金需求的,占发生借款农户的59%,向农村信用社借款的约为13%,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为的18.5%,向钱会借款的的约占1.5%,民间有息借款利率约为11%。由此可以看出向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农户仅占31.5%。

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首先,小额信贷的核心是商业性,并不是无偿性质的慈善捐助和政府扶贫贷款,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宣传不到位以及农民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部分农民可能会将小额信贷等同于国家扶贫款,降低了还款意愿,形成了信用风险,给小额信贷机构带来较大的损失。其次,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农户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增加了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最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额信贷机构对贷款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在发放贷款之前,通过严格的信用调查和提高贷款利率来防范风险。借款农户会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导致贷款质量发生变化。但是银行在贷款后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查,缺少一套比较健全的贷后机制,帮助农户实现投资,获得回报,从而降低贷款的风险。

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不足。政府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是为了实现社会平等与稳定,而不是追求盈利性。但是具备商业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与此不同,作为企业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开展业务,首先要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获得可观的利润。但是我国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一些限制比较严格,例如小额信贷公司就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不能用银行贷款投资,只能运用股东有限的自由资金来开展业务。这种限制使得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缺乏稳定充足的后续资金来源,一来无法充分发挥农村小额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来也使得信贷资金的风险加大。

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建议

扩大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渠道,引导农村资金回流。由于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较大,利率较低,导致正规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村资金外流。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税收优惠、贴息等政策来引导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资金回流。同时适当放宽利率浮动的范围,对农村小额信贷实行灵活的利率,由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农户的收入状况、信用记录以及风险情况来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可以将风险水平和贷款利率水平挂钩,以贷款利率来补偿风险损失。在资金来源渠道上可以将非正规金融纳入正规金融的监管范围,合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扩大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允许经营良好的小额信贷机构进入资本市场,可以在同业拆借市场、再贷款融资。可以借鉴孟加拉国模式,资金来源于成员存款、经营收入和批发资金。

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通过与当地政府联合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从多层面来获得充分信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体系,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加大对小额信贷的宣传,强化农户的法律意识,明确了解违约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后果,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可以借鉴孟加拉国小额信贷的“联保”模式,运用贷款小组成员互相担保方式代替传统的抵押担保。对于银行而言,提供抵押品是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对于农村小额信贷的借款人而言,他们大多数是比较贫困的农户,很难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品。这种“联保”模式可以使得银行与贷款者之间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为贷款小组成员的相互监督、相互负责所取代;银行与分散贷款者的关系也变成了银行与小规模集体的关系。因为同意贷款小组成员之间是比较熟悉的,一人违约会牵连到其他成员也失去借款资格。这样有利于银行发放贷款前节约经营管理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农户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或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抵押担保品的规定过于狭窄,一方面很多贫困农户自身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做抵押,另一方面以土地做抵押品在法律上还面临很多困难,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无法贷款。所以创新抵押担保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需求。根据《物权法》关于动产抵押担保的规定,建议在农村金融市场,农户和农村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候可以用动产作抵押。从事传统农业产业的农户可以用农产品和养殖品或者以产品的未来收入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但这种方式还需要很多细则组织和配套设施。

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建议将小额信贷产品与农业保险产品捆绑销售。农业生产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然风险,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农民的生活和经济收入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农村小额信贷的高风险。发展农业保险是防范自然风险、灾后迅速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稳定农户生产收入和农业生产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③

适当放宽利率管制,完善利率结构。利率过分管制使得资金价格扭曲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建议监管部门可以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小额信贷机构在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小额信贷利率上浮的空间,使得利率与市场利率相符。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以增加金融产品品种的供给,除了短期小额贷款,可以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提供,根据提供产品的种类和期限适当定价。在利率上浮的同时,应加强贷后管理,当农户遭遇自然风险时,可以帮助农户重组还款方案,以此保证农户的还款能力,避免因为利率提高而遭遇更大的呆账风险。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

【注释】

①孙鹏辉:“中部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40期,第67~69页。

②张洪波,徐艳:“关于农村小额信贷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海南省屯昌县为例”,《价值工程》,2012年第8期,第98~99页。

③倪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40期,第53~54页。

责编/韩露(实习)

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农村金融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影响, 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农村信贷需求不相符合, 因此实施农村地区的金融改革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 随着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 但是农民在贷款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 只有真正满足农村的信贷需求, 才能够实现金融改革的创新发展。

2 农村信贷需求的主要特征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主要的资金来源在于银行信贷。农村地区的信贷不但包括农户的需求, 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的需求。与其他信贷方式相比来看, 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需求较为分散且小

由于农村地区农户的居住较为分散, 通常以村落的形式存在, 因此在信贷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强的分散性, 信贷金融的需求较小。在信贷方面也城市居民相比来看, 金额需求以小额贷款为主, 单笔金额较小, 通常在5万元左右。根据数据调查显示, 5万元以上的贷款比例占总比例的14.6%, 5万元以下的贷款比例占总比例的67.3%。

2.2 需求层次性明显

由于农村地区各个农户的经济水平不一, 导致每个家庭在经济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势必对信贷金额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信贷需求可以分为一般需求和商业需求两种, 一般需求主要指生存需要与消费需求, 而商业需求则是包括养殖或者加工等产生的资金需求。根据调查显示, 生存性信贷占总比例的40.9%, 商业性信贷占总比例的54.6%。“理性小农”的国家农贷比例为77.24%, 该群体表示希望利用国家农贷来实现投资生产;“生存小农”的国家农贷比例为22.76%, 该群体表示希望利用国家农贷来承担大额的消费支出。

2.3 家庭资产有限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 其资产具有较强的有限性, 包括土地、牲畜、农机具、房产等, 对于外地人来说这些所体现的价值并不高, 况且宅基地又具备集体性质, 想要周转或者折现的难度较大, 并且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通常人多地少, 每家每户的土地都十分有限, 很难用来进行抵押。

3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方式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与信贷需求之间不相匹配的问题, 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则需要宏观制度、微观制度、金融组织三个方面入手, 实现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创新。

3.1 在宏观政策方面

在2005年农村合作金融、农行、邮政从农村吸收了4.14万亿元左右的资金存款, 同时向农村发放了2.96万亿元左右的贷款, 存贷款之间的差距为1.18亿元, 占总吸收资金数量的89.9%。由此可见, 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 首先需要缓解农村资金外流的趋势, 这同时也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充足的信贷供给环境。首先, 根据金融现状扩大利率浮动频率, 使贷款利率能够覆盖风险与成本, 实现商业方面的持续发展。其次, 应充分发挥贴息、支农再贷款、差别准备率等手段的优势, 使农村金融服务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与营利性。另外, 应健全担保物权法相关制度, 使农户的土地承包和宅基地房产均具有合法的抵押权。

3.2 在微观政策方面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对于农户不同的借款用途有针对性的创新信贷产品, 并且设置不同的利率和还款期限、方式。在还款来源的基础上, 对生产用途进行创新, 延长还款期限, 促进循环使用。同时, 还应根据不同农户的消费需求, 扩大贷款范围和消费种类, 对农户消费性贷款的发放方式进行创新。

二是建立还款奖励机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 如若客户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清款项, 则可以给予一定的利息返还和奖励金额, 同时还能够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如若不能够在规定期间内还清债务, 则会提升利率, 以此来激励客户积极还款, 保持良好的信用度。

三是创新担保方式。首先, 在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试试“龙头企业+农户”的担保方式, 通过龙头企业对农户的信息和资金流向进行掌握, 使金融机构与农户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次, 实施小额联保贷款, 这种方式能够使农户“贷款难”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并且通过联保的约束机制能够促进农户在规定时间内积极还款。

3.3 在农村金融组织方面

首先, 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引入竞争机制, 使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加入农村金融市场当中,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保障农行商业化的基础上, 构建农村服务网络, 使农村金融与信贷需求相适应。其次, 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使正式金融机构与非正式金融机构进行沟通与交流, 互相弥补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 使金融服务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另外, 各金融机构应加强政策方面的分工合作, 对县域以内的“三农”业务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切实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 资金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阶段,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农户和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逐渐提升, 但是农村金融与信贷需求之间却存在着不匹配现象。对此, 应积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出发, 对相关的政策措施加以完善, 并且创新农村金融组织, 使其能够适应农村的信贷需求, 是农户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我国对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从目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 与农村信贷需求之间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本文将对农村信贷需求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并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措施加以阐述。

关键词:农村信贷需求,农村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 曾玲玲, 程晓琳, 周华峰.基于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湖北省农村金融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18) .

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企业融资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民间融资日渐活跃,已经成为继国家投资、金融机构贷款之后的又一重要融资途径。然而,民间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潜在的问题,使得社会各界不得不思考其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从近期浙江省出台的国内首个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入手,结合我国民间融资的现状思考了此项文件出台的背景,之后文章探讨了该项管理办法出台后对民间资金管理的影响,以及对今后我国民間资金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民间融资 影响 启示

民间融资是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使用权的金融行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 但是广大农民及中小企业却出现难于从正规金融机构筹集到资金的现象, 资金的缺口逐渐扩大,现有金融机构的信贷营运机制无法满足多元化经济主体发展的资金需求, 民间融资这种有效配置手段刚好弥补了市场空缺, 这是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

民间融资处于我国宏观调控及金融监管之外,是我国监管的薄弱领域。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市场多元化的强劲需求下,民间融资以手续简便、利率弹性大等优势,日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民间融资的不断采用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享受了其种种优势带给整个经济社会以及企业的益处,同时,潜在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在我们面前。想要继续采用民间融资这种新型的融资渠道,这些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2011年12月7日,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此文件被视为我国国内首个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该项管理办法出台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思考。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分析

当前,国家经济的大背景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央行紧缩银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日益紧张,中小企业融资难一度成为热点话题。民间融资的出现及不断活跃,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曙光,社会各界均寄希望于民间融资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当前我国的民间融资方式呈现多样化,表现出与过去不一样的特征,过去参与民间融资的主体比较单一,多是生活比较贫困的群体,而现在则多是由生活比较富裕的生意人和企业经营者参与,民间融资的方式也发展为“企业间融资”、“企业向个人融资”、“工商户间融资”等几大类。民间融资实现资金融通的媒介多是 “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社会关系,进而形成了一种用信用保证替代正规金融分析评价体系的现象。民间融资能够达到“短、快、灵”的标准,当借款者达不到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标准时,民间融资就会成为他们解决融资需求的优先选择方式。

然而,随着民间融资的不断采用,其存在的潜在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包括资金流向高风险产业会带来系统风险、借贷法律手续不齐全易出现行业性和信用风险、随着民间借贷利率持续上升民间融资成本必然上升。

浙江温州民间资本丰富,是我国民间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它的高速增长,是在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依靠民间资本实现的,其民间融资市场十分活跃。近几年,为温州中小企业的生存及温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但从2011年3月起,温州的民间资本市场出现了大问题,温州的中小企业主“跑路”风潮不断,包括三旗集团、江南皮革、波特曼以及温州最大眼镜商信泰集团在内的近百家企业主外逃了。这一事件,引发了各界对民间融资方式的思考,民间融资亟待规范的事实得到了国家高层领导以及温州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

事实上,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出台之前,温州市政府对规范民间融资方面也是采取过措施的。2011年8月9日,温州市曾出台了一份《关于加强民间融资管理的意见》,明确了今后政府部门管理民间融资要采取“连堵带疏”的措施,关于“堵”的方面,是指禁止一切地下钱庄的开设,如经发现,即刻取缔,并且追究开办者相应的刑事责任;关于“疏”的方面,是指密切关注民间融资的新动向,加强规范和管理,约束私立学校、民营医院、房产公司等在民间进行的融资,对于确实需要向民间融资的,倡导事先订立要素齐全的借款合同,并且要在法律许可的利率范围内收付利息。但此项文件似乎并未起到实质性的规范作用。

二、《意见》出台的影响

《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出台的最大影响是具体明确了民间资金的多种流向,使民间资金投资渠道“阳光化”。

(一)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意见》原文所述如下:鼓励和引导民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等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资流向海洋经济、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机构通过多种途径集聚民间资金参与省内重大项目建设和国企改制重组。

当前,民间资金主要被中小企业主用于房地产等能迅速获得暴利的领域,真正用来做实体经济的少之甚少,这不仅给民间资金带来了高风险,也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实体经济,相信以后会不断有扶持政策出台,从长远来看,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不仅安全性高,而且还可能从中获得较高收益。

(二)参股地方金融机构

《意见》原文指出:支持民资参与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支持民资参与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和增资扩股,参与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扩面。鼓励和支持小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的适合民资投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投资金融业一直以来都是很受民营企业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青睐的,因为单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金融业资金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可以有效降低民资的风险。

(三)投身PE(私募股权投资)等规范投资

《意见》原文: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大力培育发展专业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机构,以集约化管理方式,吸引更多的民资通过股权、债权方式有序流入实体经济和成长型骨干企业。

浙江省政府在出台了对股权投资机构的扶持政策之后,也采取了相应行动。通过省政府牵头,全省第一只管理规模达50亿元的浙商产业投资基金以及规模为5亿元的省创投引导基金相继被设立起来。此类基金不断吸纳着民资,使其有序地流向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一头与社会资金联结,一头与产业项目联结,起到了疏通民资的“桥梁”功能,这是股权投资基金的妙处所在。越来越多PE的诞生,一定会引导民资走上地面的阳光化体系。

三、《意见》对今后我国民间资金管理的启示

(一)虽然《意見》指出了民资的最佳流向,起到了拓宽民间资金投资渠道、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流向的作用,但想要具体实施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例如,市政公用事业、金融等行业,很多都存在着类似“垄断”的现象,而且,这些行业对企业设置的准入门槛也比较高,因此,想要民资顺利流向该类行业,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准入线,以便使民资真正地融入到这些领域之中。

(二)目前我国民间资本管理不完善现象严重,为了达到民资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只引导民资的流向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金融监管范围,合理界定违法行为与合法行为的界限,坚决打击违法行为,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切实保障合法权益,同时,政府还有必要为民间资金设置一些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三)《意见》中指出要探索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资金供需双方对接,以降低民间融资成本。如果能建立起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就可以充分了解民间借贷的情况,就可以在很多问题上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在“担保链”危机的预防方面就可以做些事情,尽量避免一家企业出问题牵连一大片的问题出现。这又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总结

民间融资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途径,其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严重。规范我国民间融资管理不是某个地区自己的事情,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各地区相关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各地区应在充分借鉴浙江省出台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共同为完善我国民间融资不懈努力,只要全国各地区都行动起来,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民间融资管理一定会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1]牟彩艳.我国企业民间融资现状及融资对策分析[J].金融视线,2011(10).

[2]张岷峰,张惠.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资金对接渠道建设研究——基于民间融资资金管理体制的分析与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3]陈捷,陈静,张旭辉.民间资金中介机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金融观察,2011(11).

作者简介:梁芝冬(1967-),女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会计师,就职于广西五洲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筹融资。

(责任编辑:刘晶晶)

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更需要农业信贷的相关支持。农业信贷支持力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中现有的金融体系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相关的信贷工作,以及有些规模相对比较小的保险业务与资本市场。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因此,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在是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与之相呼应的是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也是全国金融监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内容,因此,只有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完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只有一个完善的弄粗金融监管体系,才可以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系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通过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对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系统中:往往所使用的是以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的主体、以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作为辅助金融体系、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有益补充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这样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时间不长,在一些方面上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显著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上:

一、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支持的主力军。虽然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着其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且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和对农促经济发展的支持。(1)农村地区现有的农村信用社的在其自身的体制建设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单单仅从信用社的股权关系来观察,就可以发现:农村信用社的股权关系,从经济学角度的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实行自下而上的经济控制权,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农村地区的信用社实施的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控制方式,这样的股权控制运行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股权控制权相互之间不符,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相反对立的。(2)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社在成立初期的时候,所设想的模式是:参与到农村信用社的社员,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利可以参与到对信用社工作的管理当中来,而实际情况往往是不一样的,农村信用社中的社员更关注的是关注信用社如何进行分红、信用社的盈利金额是多少,甚至有的是想通过自身的农业户口,得到国家针对农业发展的一些相关优惠贷款。这样的运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信用社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把政府推向了前台,有些时候需要为信用社承担相应的风险。(3)在广大的农村信用社中出现了非农化倾向。农村信用社在刚开始成立的时候,所确定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并且为广大农民的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发展到今天,情况却出现了有所改变,在农村信用社的股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公职人员、信用社的自己职工等,而作为农村信用社主体的广大农民群众却被排除在了股东的范围之外。这样长时间的发展下去以后,广大农民将会出现被越来越边缘化的情况,事实证明了,要想有效的保证农村信用社农业化,最重要的的一个举措就是要切实实现股权结构的农业化,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有可能实现我国广大农村信用社向着农业的方向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是以农村金融主体的形象展示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的心中,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之内,中国农业银行做为一个企业,它的性质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其相关的经营目标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调整,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最近的十年之内,中国农业银行逐渐的淡出广大农村地区的相关金融市场。一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其金融机构发生了大量的收缩,自从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中国农业银行就开了开始大幅收缩农村地区的县及县以下相关金融机构,这样就导致了中国农业银行的目标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做法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了;二是扶持农业的相关力度逐渐的被消弱了下来。由于中国农业银行最终是定位于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质要求致使中国农业银行,将其大量资金涌入了那些风险更小、利润更大的各种城市产业。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属于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突出的表现为:(1)非效益经营开始显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其经营的相关理念上、在其管理的模式上、在其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都已经无法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了,在加上字啊一定程度上,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干预行为导致了其经营成本的不断攀高现象;(2)考核机制在金融有效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目前农业发展银行首要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是银行的相关经营成本、银行的盈利等方面的账务没有能够很好的做到有效的评估,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核算。

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全国的很多地区都有它的分支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有着庞大的金融机构数量。因此,在农村地区在吸收存款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从其自身的要求来讲,原则上是不发放贷款,邮政银行将其吸收的来自广大农村地区的存款一般上存到中国人民银行,而中国人民银行对资金的贷放基本上都放在了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

参考文献:

[1] 江美芳.“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D〕.苏州大学,2003年p12-19.

[2] 李爱喜.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5)p44-46.

上一篇: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施工管理成本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