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7

儿科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针对精细化管理在儿科病房管理当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把2019年2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儿科病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儿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96例,其中,对照组的患儿在此期间没有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观察组的患儿则实施了精细化管理,针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治理、管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和对照组的管理质量相比,观察组显著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满意度要明显超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精细化管理的方式运用到儿科病房管理当中,能够使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儿科;病房管理

儿科病房中的患儿病情控制的难度往往较大,病情发展速度较快,病情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比较大,再加上患儿具有着配合度低、依从性差以及好动等的特征,很可能会由于意外而受伤,倘若没有对其采取正确、合理的管理措施,就容易出现各种缺陷。因此,采取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可以有效减小儿科病房管理上不足,降低风险事故出现的可能性,是当前儿科医护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为明确精细化管理在儿科病房管理中应用的效果与作用,选择了2019年2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儿科病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把2019年2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儿科病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儿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96例。在观察组中,男、女患儿分别有56例与40例。年龄最大为8岁,最小为1岁,平均年龄(4.35±3.67)岁;对照组男、女患儿分别有52例与44例,年龄最大为8岁,最小为1岁,平均年龄(5.11±3.23)歲。在研究之前,家属均知情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临床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针对对照组的患儿,主要结合住院部的有关准则标准来实施儿科常规管理。

观察组:一方面,完善儿科管理服务体系:其一,采取分层责任制:护士长需要做到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及时的把管理工作当中的问题告知管床护士,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每日监督工作人员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每天针对患儿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尽可能的使其可以体验到更高质量的住院服务;其二,做好交接工作:对病重患儿的管理内容及流程等进行完善,强化重点环节,加强针对重点患儿的巡查;其三,提高管理资源的利用率:采取弹性排班制度,不但要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还需要给患者带来全程且连续的优质管理,落实责任包干制度,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从而防止出现推诿责任的情况,保障患儿的管理效果。

另一方面,严格进行基础管理:第一,床单要需要满足有关标准,针对基础管理实施现场质控,充分把握内容、规范及时间等的相关要素,确保所有管理工作都是足够安全的,准确的做好交接班;第二,对于不同患儿需要建立差异化的标识:要结合病情的实际情况,给患者制定具有差异的颜色标记,标注于床头卡及病例,采用安全警示标识,同时还需要正确交接毒性药品与麻醉药品,并存放好特殊药物,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第三,环境管理:经常开窗通风,通过紫外线来对病房进行消毒,在病房中放置各种颜色的植物,并为患儿提供其有兴趣的漫画、玩具等等,从而患儿其对于陌生环境的紧张与焦虑,确保后续治疗的顺利开展;第四,健康教育:针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确保其可以了解患儿疾病的出现原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式等,详细解答家属疑问,使之可以更充分的了解患儿病情,加强其管理能力;第五,优化管理流程:在患儿入院之初,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和患儿交流,利用赠礼的方式来得到患儿的信任和好感,从而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良好条件。

1.3评价指标

管理质量。通过自行问卷的方式来对管理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涉及到了业务考核、安全管理、管理记录以及基础管理,在此运用了百分制,分数越高说明管理质量越好。

管理满意度。使用了科室自治问卷,由患儿家属来对管理满意度进行评定,主要涉及到了健康教育、住院环境、服务态度以及管理操作。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来针对本次研究当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录入以及分析,针对与技术资料的比较通过卡方(x2)实施分析,计量资料通过百分数(%)与标准差(X±S)实施检验与分析,利用配对t来对组间构成体进行分析。P<0.05,则说明实验数据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管理质量对比

在业务考核、安全管理、管理记录以及基础管理方面,观察组患儿的分数都要明显超过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见表2-1。

2.2两组管理满意度对比

在健康教育、住院环境、服务态度以及管理操作方面,观察组患儿的分数都要明显超过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见表2-2。

3讨论

儿科患者的病情通常并不稳定,难以进行预估,并且患儿处在相对陌生的病房当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情绪很可能会出现波动,这就会导致患儿面临较大的风险。而通过对于儿科病房所进行的管理,就可以有效避免护患纠纷,使患儿情绪更加稳定。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都是把护士当做主体,无法充分反映出服务的质量,所能够实现的效果较差。相比之下,精细化管理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更好的表现,在儿科病房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病房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并给患儿带来更好的治疗环境,使之可以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配合后续的管理与治疗工作。通过对此管理方式的运用,可以有效减小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在管理质量及管理满意度方面均显著超过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精细化管理在儿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示,在进行儿科病房管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水平,从而使家属的满意度可以变得更高,拉近护患间的距离,建立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英,吕慧慧.个性化舒适干预在儿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2):4.

[2]杨秀菊.PDCA模式在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感控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3):2.

[3]张蒙蒙.基于中医药文化理念的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管理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0):3.

儿科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门诊患者80例,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人性化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心理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总满意率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总满意率及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既可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升其生活质量和總满意率,还可提升门诊护理质量。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门诊;护理管理

引言

门诊患者相比于住院患者虽然就诊时间较短、与护士接触较少,但是患者就诊体验却是医院护理质量的真实反映。随着医学模式转变,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时愈发重视主观感受的改善。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是一种道德观念,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重视患者主观感受、尊重患者权利,使其充分感受到自身健康、情感、人格等受到尊重。本研究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指导门诊护理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门诊患者80例,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45.2±2.3)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5岁,平均(44.6±2.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门诊护理管理。包括门诊分诊、叫号、静脉输液等。

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思想和技能培训:成立人性化护理小组,要求全体门诊在岗护士参与,护士长任组长,聘请护理专家、资深教授、总护士长进行进行人性化护理教育(基础理论与相关知识),共举办3期,每期3d,共30个学时。营造人性化护理氛围:①人性化护理设施。便民服务台配备轮椅、充电器、老花镜、拐杖、助听器、雨伞、开水、水杯、吸管、糖块、纸巾、针线包等贴心用物;采血室提供一站式服务,可采集所有就诊科室采血项目,避免多次穿刺;儿科采血区墙面上贴动物卡通图案、植物,以减轻患儿紧张情绪。②重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不断提高语言与肢体表达技能,重视交流时措辞、手势、表情的应用,防止用生硬、强制性语气,营造轻松的就医环境与相处氛围。③人性化护理细节。预检分诊是门诊护理第一步,护理人员应具备敏锐观察力、分析力,并注重患者心理变化,从患者性别、文化差异、年龄、职业特点、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等评估疾病发展因素,提高分诊准确率,根据患者需求及季节不同,门诊大屏循环播放健康教育讲座,增加科普病种常识及急救知识;给患者提供与护理人员独处时间与空间,提供发泄机会,提高其接受力、适应力,消除不良情绪;加强各类应急预案学习,以有效处理突发紧急状况,做好抢救工作。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心理评分:采用Zung制定的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做出评估,各项分值0~60分,分值越低越好;②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诺丁汉健康量表评估,包括四个因子,即躯体生活、社会生活、睡眠情感、精力;③比较两组患者总满意率:对患者发放自制量表做出评估,分为不满意、满意、一般,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理评分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总满意率比较。见表3。

3讨论

门诊患者病种繁多、就诊环节多、流程复杂、就诊时间短及患者精神紧张,尤其需要护理人员的关怀。而长期以来,门诊管理者多关注就诊环境、后勤、窗口等的服务,对患者人性化感知体验缺乏重视。有研究指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人性化护理行为是提高门诊优质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的实施,可不断提升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关系的融洽性,能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提升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同时还能不断提升护理管理质量,从而降低各种不良事件,进而提升患者的总体满意程度。在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注重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患者发病的原因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然后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干预。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潜能,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月,王永锋,高丽娜,陈紫叶,安楠,庞玉玲,李贤.门诊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0,27(11): 1088- 1091.

[2]周小玉,王艳玲,马超.人性化服务管理在内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2(05):571-573.

[3]唐晓华.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4):3502-3503.

[4]刘熙林.人性化服务在中医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护患关系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20):83-85.

[5]李建荣.人性化服务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9):104.

儿科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然而,我国护理院校健康教育水平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健康教育教学不足、护生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等问题。文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护生的素质,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并融入网络教学平台、微课、翻转课堂及微信等信息技术与手段,构建出中职护生信息化第二课堂,对提高护生健康教育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护生;健康教育;信息化第二课堂

一、研究背景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蓝图,强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创新,利用教育信息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1]。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我国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常规多媒体教学成为当前主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并广泛应用,“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也位居前列[2]。网络教学平台逐渐普及,各类教学机构创建了大量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在现有网络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字化资源共享门户[3]。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思考

1.影响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因素的思考

(1)社会历史因素

健康教育学课程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发展历史较久而且已趋成熟,很多医学院校设置了健康教育学专业,有的学校还设立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我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相对较晚,缺乏完整的教育系统,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体制不完整[4],国内尚无护理专业健康教育学的权威规划教材,仅部分院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大多为选修课,学时数少、教法单一。很多院校护理专业并未设健康教育学课程[5],而是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作为护理专业课,如《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的一部分讲授,忽视了知识的实践应用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2)中职生自身素质因素

健康教育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沟通技巧,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的品质[6]。中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依赖性强,医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社会阅历浅薄,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虽然关于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甚多(经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平台查阅相关研究报告85篇),应用到多种教学方法、理念或模式,如PBL教学、情景模拟演示、PDCA循环法、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查房、SSP、辩证性课程的设计理念、循证护理教学模式、分阶段目标教育模式、学校—社区—医院联合性实践教学模式等,也有护理教育者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中,如健康教育计算机路径、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模式、微课教学法。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关于高职、大专或本科生教育的,极少涉及中职生(相关报告仅3篇),中职护生自身总体素质明显影响了护理教育者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方法与模式的选择。

2.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护生健康教育培训方式的思考

基于以上两大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护生手机用于学习方面的问卷调查情况,对护生健康教育培训的方式进行了相关思考:

(1)采用第二课堂的活动方式

本校未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如内、外、妇产、儿科护理学,护生未进行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与技术的系统学习,因此本研究通过第二课堂先弥补护生该方面的缺失,再引导护生将课堂所学的医学知识用于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2)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

通过问卷调查本校2016级318名护生手机学习的情况,发现所有护生的手机均有使用网络,几乎所有护生使用过学习通的网络教学平台(见表1),因此,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具有可行性,微课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具备基本条件。在护生最喜欢的交流学习方式中,66.67%的护生选择微信与教师交流,76.10%选择面对面与同学交流,因此,培训过程中可考虑把微信作为师生互动的最主要渠道,而护生间的互动则以小组讨论为主,学习方式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综上分析,本研究将护生健康教育培训定位为第二课堂活动,以微信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渠道,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小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第二课堂。因为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护生对网络学习资源及教学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均较低(见表1)。培训过程中,如何引导护生积极有效地使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成为最大的难点和关键。

三、信息化第二课堂中护生健康教育培训的设计与反思

1.培训内容及目标的设定

护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知识与技术的实践应用。因此,本研究将护生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分为健康教育基础知识技术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两大部分,实践活动又分成校内模拟、临床实践与社区实践三个环节,结合护生的能力及实践应用需要设定各部分、各环节的培训目标,如表2所示。

2.培训各部分、各环节的实施及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护生积极有效地使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提高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本研究根据培训各部分、各环节活动的内容融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

(1)课程学习部分

教师根据培训内容设置及添加任务单,引导护生的相关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前,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单完成网络教学平台各单元的微课学习和自测练习,对任务单中指定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及小组成员学习情况记录在小组合作学习手册上并拍图,通过微信向教师反馈。教师分析反馈结果,收集问题。第二课堂活动时,教师根据任务单上的任务及收集的问题引导护生展示各项任务完成成果、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及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实现第二课堂的翻转。第二课堂活动后,针对护生的不足或需求添加任务单项目,引导护生通过查阅网络教学平台参考资料或其他资源拓展知识,详见图1。

(2)实践部分

①校内模拟健康教育活动

教师发布统一案例,引导各学习小组护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冠心病患者出院指导的健康教育模拟演练,并拍成视频发送给教师,集中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然后先由护生进行小组间互评,再由教师集体点评小结问题,作为引导护生参观学习临床护士健康教育的依据。全过程师生及护生间的学习交流通过微信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完成。

②临床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与本地一家三甲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合作,先组织护生根据校内模拟演练中遇到的问题,到该科室参观学习护士如何做健康教育,再让各学习小组护生对一位冠心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指导的健康教育实践,由两位临床护理带教在旁指导和评价,并让患者及家属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护生。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护生的临床实践活动情况提出问题,引导护生先在组内讨论,再在微信平台内集体讨论。讨论过程中,发现护生的不足,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增设相应练习,让护生巩固。最后,教师对临床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归纳小结,发布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新任务。

③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联系学校周边的社区管理部门,选定活动点,组织护生到社区开展关于冠心病预防的健康宣教活动,由各学习小组护生主动找宣教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并获取宣教对象的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护生的社区实践活动情况提出问题,引导护生先进行组内讨论,再在微信平台集体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3.培训效果及反思

(1)培训效果

从本校2016级护理班中随机抽取90名志愿护生进行对照实验,45人为实验组,采用以上方案,即信息化第二课堂的培训模式;另45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方式,即所有活动均在第二课堂上完成,由教师随堂指导和点评。通过疾病知识测试、技能考核及护生对3项健康教育技术掌握程度的评价分析培训效果,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取a=0.05。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疾病知识测试、技能考核以及对健康教育技术掌握程度的评价上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信息化第二课堂的培训模式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详见表3。

(2)反思

①信息化第二课堂在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中的适用性思考

中职护生基本处于青少年期,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7],但学习动机低下[8]、主动性差。本研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微课教学,内容短小、生动形象、学习时间灵活机动,突破了护生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单的使用以及具体问题的引导让护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解决了中职生学习动机低下的主要原因——学习目标困扰[8];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了护生的互动交流与团队协作;翻转式第二课堂使护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满足了护生渴望独立的心理需求,而且在课前自学、练习与小组讨论环节帮助护生自主探究新知识与技术,再通过课堂交流讨论完成社会性构建,有助于护生知识的内化[9]。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平台等信息技术和手段也为教师全程组织管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了健康教育信息化第二课堂活动的成效。因此,信息化第二课堂对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有较高的适用性。

②中职护生采用信息化第二课堂的注意事项

本研究因护生自愿组队,各学习小组的素质与能力差异较大,小组表现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小组明显不太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尤其在第二课堂的初始阶段,护生自主学习和练习较困难,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长未能很好地发挥管理与组织作用,任务完成相对滞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经过教师加强督学和指导,护生在中后期才渐渐适应。因此,教师需适当对合作学习小组护生进行统筹调配,尽量缩小各组间的差距,并重点关注基础能力较差的小组,耐心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4.结论

中職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训通过信息化第二课堂,以微信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渠道,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适当融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引导护生积极有效地使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不仅突破了护生学习时空的限制,拓展了学习与实践的范畴,更好地提高了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为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而且培养了护生查阅和利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2]胡小勇,朱龙,冯智慧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趋势与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6(6):12-19.

[3]章凡,周波,徐风国等.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资源共享门户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7):12-14

[4]王艳丽,王艳华.国内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124-125

[5]刘金凤,佘燕朝.健康教育学课程在护理专业中的定位与思考[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8):113-114.

[6]安丽萍,宋莅萍,俞梅芬.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77.

[7]李敏,沈慧,姚荣英.预防医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208-209.

[8]连智平.中职生学习动机、感知学习风格特点及关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34-38.

[9]马秀麟,雷湘源,张金忠.翻转课堂的教育价值及误区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1-5.

(编辑:李晓萍)

儿科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  探讨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过程中应用全面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3月肥城矿业中心医院收治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全面组与常规组,每组84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全面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联合全面护理管理。评估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及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  全面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面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中,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率,同时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护理管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服务满意情况

医院感染通常指住院患者或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但不包括患者在入院前获得的感染。而导致医院感染除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其危害性的认知不足外,患者自身免疫机能较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现阶段,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不可避免,而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还影响医院与患者的关系,容易造成医患纠纷[2]。因此,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改善医院感染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全面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3月肥城矿业中心医院收治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全面组与常规组,每组84例。常规组患者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29~59岁,平均年龄(45.66±0.59)岁;高中及以下学历34例,大专学历28例,本科及以上学历22例。全面组患者中,男43例,女41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5.71±0.57)岁;高中及以下学历35例,大专学历29例,本科及以上学历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肥城矿业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且年龄超过18周岁;②有自主行为能力,可以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护理管理。

排除标准:①伴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妇女;③在了解研究目的和过程后,无法配合或拒绝参与研究者。

1.3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了解基本病情、监测病情、明确治疗指征、用药指导和基础知识讲解[3]。

全面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联合全面护理管理,具体实施步骤为:①医院通过借鉴其他机构经验并整合过往资料,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制度,制订规范、完善、全面的护理管理措施,并组建护理监督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4]。②组建全面护理管理小组,组长由工作10年以上护士长担任,并对医院感染的疾病类型、诱发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传播特点和疾病危害向医护人员进行讲解,在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对医护人员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5]。③保持患者治疗和病房环境的清洁卫生和安静氛围,定期定时对空气、地面环境、操作物品进行消毒[6]。④根据患者治疗科室的不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尤其是对于需要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内窥镜及手术治疗的侵入性操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的规范化,并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定期消毒灭菌,尽量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7]。⑤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疾病情况和治疗情况,用患者可以接受的语言,为患者讲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建立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的桥梁,并提高患者自身防范意识,尽量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8]。⑥若在医院内发现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护理,并安排专人进行护理管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⑦护理监督小组应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实施洗手制度,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容易携带大量致病菌或耐药菌,因此,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尽量降低携带感染源的风险。并监督医护人员在常规护理中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医疗废物处理的规范化,定期检查空气、消毒液和物体表面消毒情况,如出现不合格操作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处理[9]。

1.4  觀察指标

①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日常操作和护理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消毒灭菌过程、无菌操作过程、医疗废物处理过程、消毒护理过程等方面,每项25分,满分为100分。评分高低反映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即分数越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越高。

②医院感染知识评分,主要评价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医院感染的定义、感染原因、感染类型、感染症状、基本预防措施,每项20分,满分为100分。分数高低反映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即分数越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越佳。

③院内感染发生情况[10],统计在研究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主要感染包括:呼吸系统院内感染、手术部位院内感染、泌尿系统院内感染、血液系统院内感染和皮肤软组织院内感染。感染发生次数越少,说明护理管理措施越佳。

④护理服务满意情况[11],通过问卷调研形式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调研内容包括:操作流程、专业知识、服务态度、规范行为等,分数为百分制。分数为81~100分,说明患者非常满意;分数为60~80分,说明患者满意;分数小于60分,说明患者不满意。护理服务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全面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全面组患者医院感染知识得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全面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全面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医院内人员密集,且患者患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其身体免疫机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陷[12]。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各种不同治疗后,更容易出现免疫系统机能下降的情况。若医院出现感染疾病的患者,如护理管理措施不完善,随时可能将病原体带入医院环境中,造成大规模院内感染的发生,延长患者的恢复进程,影响患者的恢复效率和身体健康情况[13]。避免发生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为护理管理,常规的护理管理无法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而全面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制订全面、完善、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措施,尽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表明,实施全面护理管理的全面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较佳,分数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在对医护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时,分数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全面组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全面护理干预可以通过组建全面护理管理小组,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通过对病房环境的消毒和打扫,确保环境、空气、物品的干净和整洁;通过对不同科室患者的个性化护理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讲解,帮助患者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并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项,减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通过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分区护理,避免出现大规模医院感染。通过组建护理监督小组,并在日常操作中监督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避免医护人员由于疏忽造成医院感染,并可以通过处罚制度加强患者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度。全面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掌握情况,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改善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将全面护理管理运用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帮助患者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的重视度,有助于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欢,黄云丹.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20,27(1):178-181.

[2]吴爱英,王丽.全程质控管理对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8):113-115.

[3]曾志玲,敖小凤,关葵花,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感染科的应用及对医院感染防控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8):109-112.

[4]尉建珍.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2):196,198.

[5]段素芳,厉娜.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老年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感染病学,2020,9(2):171.

[6]李峥,刘泽琴,李燕,等.护理质量管理对耳鼻咽喉科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21,29(1):73-76.

[7]李琼.优质护理管理应用于儿科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效果及发生率影响[J].健文汇,2021,22(11):115-116.

[8]陆莹.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效果及一次性检查合格率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0):44,43.

[9]尚文涵,张海燕,吴志军,等.以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为指引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4):484-487.

[10]曹艳.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6):163.

[11]鄭晓娴,卓燕舞,黄宏双.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在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3):68-71.

[12]Tan L L.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Operating Room Nursing Care Management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Orthopedic Surgery Patients[J].临床护理研究,2019(2):7-10.

[13]赵云青,杨岚淞.研究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J].当代护理,2020,2(1):23-25.

作者简介:孙丽(1977.3-),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与医院感染管理。

儿科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安全意识要从细节培养

(1) 学习法律法规制度, 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 运用法律法规保障护理工作有效运行。利用各种会议、护理查房进行安全教育, 每月护士长通报分析护理缺陷, 用安全质量实例讲道理, 用缺陷作警示。在实习生、新护士入科前实行岗前培训, 制订规范培训内容并进行考核, 确保人人知晓, 人人有责, 个个过关。

(2) 详细向家长及大龄患儿进行入院介绍, 使尽快适应环境, 告知其病房主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作息时间及病房规章制度等。创造人性化环境, 在病房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图案减轻患儿对医院的恐惧、紧张心理以便配合治疗, 在病房走廊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卡通图画, 宣传育儿知识在天花板上挂上风铃, 悬挂各种温馨祝福, 创造和谐护患关系, 在每个病房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育儿小册子宣传预防烫伤、坠床、窒息、中毒等小儿常见意外的方法。

(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 采取日提醒、周强调、月检查等方法, 强化消毒隔离意识, 督促每位护士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坚持规范“七步”洗手, 病房定期紫外线照射消毒, 出院病人病房终末处理。

(4) 严格抢救仪器管理制度, 责任到人, 检查病区一切不安全因素, 随时保证抢救仪器处于应急状态, 护士长随时监控。

(5)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措施到位及时准确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措施, 加强病房巡视,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

2 制度落实要从细节做起

2.1 完善安全质量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护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尤其对新上岗的护士, 护士长查房重点放在护理制度的检查落实上, 反复检查、提问, 强化制度意识。

2.2 规范工作流程, 注重环节质量

强化护士工作的过程管理, 细化规范病区各班工作流程人手一册, 使每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 细化规范病区治疗室药柜, 护理物品的放置位置, 特殊药物做好醒目标志, 避免护士繁忙工作中出现差错。对抢救用物、药品做到“四定”班班交接做好登记, 建立护理缺陷处理应对流程, 认真重视每一起护理缺陷。

3 护理质量管理要从细节监控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和生活服务的效果和程度, 首先是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目的, 建立完整质量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以达到持续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目的。加强对环节质量的评价, 对全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检查中儿科存在的不足, 及时反馈查处违规、差错现象, 护士长、主管护士加强监控, 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4 专业技术要从细节培训

发生技术性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护士理论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 因此, 应重视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现在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都倍加爱护, 父母年轻气盛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 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 因此, 对护理理论和操作技术要求高, 特别是新上岗护士培训尤为重要。进行核心制度学习、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训练、职业素质及护理安全教育, 掌握儿科护理特点, 完成岗位职责。

5 风险意识要从细节培养

5.1 培养风险意识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儿科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有时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 因此, 必须重视每一个细节, 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境, 强化安全管理规定, 落实告知制度, 规避护理风险。

5.2 强化法律意识

护理记录在内容、要求和管理上要客观、真实, 体现证据意识。应建立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定期学习护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 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护士长可利用一切时机、事例从法律的高度认识护理责任, 强化责任观念, 自觉约束护理行为, 主动寻找不安全隐患及家长反映不满意的问题, 专题讨论、分析原因, 及时通报补救。

通过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细节管理后, 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到“零缺陷”不可忽视每个细节。从细处改进护理工作流程, 对护理工作内容以细化的形式提出具体要求, 在落实规章制度中关注细节管理等, 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最大限度减少护理缺陷、差错、事故。护士长是医院护理质量监控的管理者, 是落实细节的关键, 在日常护理管理中要时刻关注细节, 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 实现护理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 保证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创建护理品牌。方法 通过对工作实践, 立足儿科护理特点必要性、可行性。结果 转变护士服务理念,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服务质量。结论 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细节管理经验, 旨在为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细节管理提供借鉴。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要, 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秋洁.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

[2] 崔裁.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儿科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儿科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治疗的87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在护理前负面情绪变化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负面情绪均有好转,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监护人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进行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儿科;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儿科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科室之一,其所接收的患者群体年纪相对较小,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工作的难度性,为保证治疗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1]。本研究主要探讨优质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選取在我院儿科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治疗的87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4例)。研究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36±2.4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3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78±2.52)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儿童患者,有固定监护人;②所有患者均不患有传染性疾病;③本研究经伦理会批准且所有患者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接收入院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遵医嘱进行饮食以及用药指导,并做好相关记录等。给予研究组优质护理,包括相关科室护理人员不断进行学习进修,提高自身综合护理工作水平;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理工作更加完善的展开;实施责任制护理,使护理工作人员更加清晰明确其工作内容,增强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收治入院时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与患儿的友好护患关系,便于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更好的展开护理工作;加强病房管理,使患者保持处于安静整洁的治疗氛围;根据患者所患疾病对其以及其监护人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监护人更加明确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并在日后工作生活中加强预防;患者因年纪相对较小,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对其进行有效心理护理干预,提供其护理依从性;遵医嘱进行用药并进行用药护理,监督其按时用药;设置监护人意见信箱,告知每一位监护人对护理工作提出意见,促使护理工作更加完善等。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负面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评估,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70分。

1.3.2比较两组监护人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评分。满意评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对相关工作越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比较两组负面情绪

比较两组在护理前负面情绪变化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负面情绪均有好转,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2.2比较两组监护人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评分

研究组监护人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3 讨论

儿童患者因年纪较小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焦躁不安以及不配合治疗等一系列不可预测性行为,增加了临床工作难度。因患者年纪相对较小,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导致病情变化较快,其监护人对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期望较高,对相应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根据医嘱进行展开一系列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性[2]。优质护理是近年来临床工作中新型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展开一系列护理干预方式,强化基础护理理念,全面落实责任制,应用效果较好[3]。有学者研究报道,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使用优质护理可以增加护理满意度[4]。本次经研究后发现,比较两组在护理前负面情绪变化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负面情绪均有好转,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监护人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表明,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进行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国磊.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及重要性[J].养生保健指南,2019,000(011):148.

[2]赵芪.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饮食保健,2019,006(009):218-219.

[3]周玥.分析门诊分诊中运用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实际效果[J]. 健康大视野2020年9期,191页,2020.

[4]刘蕾,李艳梅,台晓丽.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v.7;No.438(17):144+146.

(作者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