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20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管理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基础环节,本文从小学教育管理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现代化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小学管理 思想品德 问题 对策

一、小学教育管理的建设

小学教育是我国学生教育阶段中最重要也是基础阶段,小学教育管理的好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作用。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应当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出发,实现人文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一)人文化管理

人文化的管理,指的是按照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有序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以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领导者特别是校长应重视人文化校园环境的建设,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辨别事情,营造一种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其次,在小学管理中应当创建良好的思想环境,把学校建设成学生的学习乐园。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思说过:“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样地,环境也可以创造人”。例如,在学校的教学楼等公共地方展示学生的剪纸、雕刻、十字绣等作品,在学校里建设一些具有文化气息的建筑等。人文化管理是一个由细节组成的管理方案,从而有效实现培育人、完善人的德育理念。

(二)民主化管理

学校实行民主化管理,给学生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主要包括校风、班风、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而对于教师来说,教师需要改变自己是教育主导者的形象,还应将健康民主的气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不同观点,让学生民主决定班级的规章制度,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改革,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局、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由于接触社会较少,思想理念不健全,因此,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当善于发现问题,并采取一定措施加以改进。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许多家长和老师心中,学生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往往使学生失去了许多自我锻炼的机会,学生的主要锻炼机会自然而然就侧重于学校的教育了。但是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一直是处于主导地位,按教育大纲要求,照本宣科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大多数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过多地重视死板枯燥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传授。现阶段,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和发展要求,一般选择的教材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无法做到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到的也只是表面的知识,并不能与实际相结合。教材的过度死板和教学手段的陈旧,使得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

(三)缺乏实际案例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所含的知识量是有限的,大多数都是需要实际教学。学生在学习时,通常只能根据课本上有限的案例进行联想,而有的案例已经使用很久了,却对社会生活的最新动态案例不能及时更新。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对最新生活案例的引入,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创新。

三、对策分析

针对本文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改变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改进。

(二)挖掘更多丰富的教材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更多的符合教材内容的生活素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多引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规定教材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三)开展课堂互动活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播放与思想品德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吸引学生的观赏兴趣。教学大纲中有许多典型的教材案例,教师可以将其制作成动画,播放给同学们观看。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小学管理中应当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尊重每个学生个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学生,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卞兆娣.试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5,24:29.

[2]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3]刘沁.试论素质教育思想及小学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6,08:369.

作者简介:

张耀(1966.11-),男,汉族,甘肃省西和县人,一级教师,现任西和县长道镇中心小学校长,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中小衔接 教学方法

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刚踏入中学大门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以至于影响学业,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会影响学生顺利、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可以根据中小学衔接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内容,有意识地强化使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服务于衔接工作的需要,体现常识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教材的使用上,可根据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需要,调整教学顺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思想品德》基础性与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有效解决中小学衔接中的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和挫折适应等问题。

一、思品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必须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思品活动,通过视频演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时事报导、思品小论文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延伸教育空间,提升《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在部署中小学衔接工作的时候,要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思想品德》的学科优势促进学校中小学衔接工作的开展。《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结合学校中小学衔接工作,提升《思想品德》在这项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1.重视向常规教育工作的延伸。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更需要落实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之中,《思想品德》发挥在其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借助各种常规工作,如打扫环境卫生、种树和布置墙报等,培养合作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向班级相关主题教育延伸。对于中小学衔接工作而言,《思想品德》要配合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增强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

3.向家校合作教育延伸。要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配合班主任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家访或者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初中学习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如:为纠正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课中与家长配合,让学生完成“不良学习习惯纠正卡”的各项内容,共同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

三、常规教育工作的衔接。

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更需要落实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之中。《思想品德》要发挥在其中的作用,应该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借助各种常规工作,如仪容仪表检查、打扫环境卫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认识新同学,建设班集体工作,教师可在教学《融入新集体》一课中的“建设集体从我做起”时,要求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四、班级相关主题教育衔接。

很多人认为班级的主题班会是班主任的事,是班主任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中小学衔接工作而言,《思想品德》要发挥在其中的作用,也需要配合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增强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中学生活新变化”的教学,可以改变往常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置于主题班会中以竞赛形式进行;也可以在班会课中以“自我完善设计”为主题举行演讲比赛,既教育学生,解决中小学衔接工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又落实《悦纳自我》一课的教学要求和任务。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学“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思想品德》开展针对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延伸至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自己的认识,实现对相关问题认识的升华和内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设置情景等手段让学生参与探究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老师把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往研究性学习延伸。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组成相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机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促进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用在《思想品德》中学到的知识对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更重要的是不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而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针对问题对学校、老师、同学和自己提出要求,涵养自己的人文关怀,实现《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羚.“案例教学”与政治课教学融合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04(5):37-39.

[2]阮学松.从理论走向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探索[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8(6):47-49.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密溪中心校

曾小平

内容摘要:当今天世界,科技发展,经济腾飞,人们在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初会问题也不断出现,小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最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小学教育者,要从把握小学生思想特点,更新思想品德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等几方面抓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主题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也存在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当前社会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且很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生活琐事仍要家长指点、安排,甚至代劳。这样就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的不利。尤其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更为不利。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好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认真把握小学生思想的特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认真领会和贯彻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而且还在于深入和全面了解当前小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这才能实施切实有效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有过程中,既要看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又要正视出现的问题;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应注意小学生的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多样化。过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家庭的教育观念比较淡薄,就是为了升级、升学。当今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对人的要求不只限定在文化程度的高低上,更主要的是人的能力上和品德和修养上。这样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了推动作用。当前,小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可分为三种类型:自觉型、应付型和强迫型。自觉型的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知识,自己去探讨、去钻研。应付型的学生则只是为了服从普及教育的规定而学习,在学习上缺乏内在要求。强迫型的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也不能学习。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指向遥远的未来,还必须与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出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学习不仅与祖国的前途有关,也与自己的前途休戚相关,从而激发多种不同动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知识见闻增广,信息反馈迅速。开放性社会的信息频繁,流通迅速,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增广见闻,开拓思维的作用。但是社会信息本身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差,但却有很强的模仿性。为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指导学生分辨和选择信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筛选信息,用良好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能力。

二、认真把握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

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摆正以下几个关系:

1、开放式和禁堵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社会影响是采取封闭还是开放的不同态度。其实,开放性社会有广阔多样的信息渠道,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场所,已不可能采取封闭式教育。开放式教育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自由化,而是知道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提高识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封闭式教育并不排斥禁堵。对于反动的、非法的、不健康的东西,在学校里需要坚决地禁止。

2、培养心理品质和德育的社会性。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为衡量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视了小学生心理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探索、独立、创新的精神和相应的心理品质,不仅是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要求,这是现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

三、不断改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品德教育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深处,还要尽可能遵循心理学原则,还要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判断等心理活动高度关心。

1、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普遍采取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比如说,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不能过于坦率直言,应慎言开导;对性格暴躁者,可以进行冷处理,以柔克刚等。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期间曾多次运用这种方式,预期的教育效果都较理想。

2、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使孩子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家长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3、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 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运用榜样激励,要重视见之于行动,把榜样的激励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运用此法的根本目的。因此,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4、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我曾接手过一个班,开始时班级迟到现象严重。我担任班主任之后,向他们提出了“按时起床不许迟到”的要求,并亲自把关。早读上课铃响,我就站到教室门口,对迟到的学生记名批评。一个星期之后,班级已全部消除迟到现象,后来在我经常提醒、督促、检查下,我们班再没有人迟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道德情境,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如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又越来越好,相应地出现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独立性和意志力差是普遍现象。各种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经受艰苦和挫折磨练情境,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和作业难度,以逐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自制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把学科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思想品德课教学,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的意志和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意义 教育措施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社会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因此,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感情,锻炼学生意志,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思想品德教学,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起始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重视小学生心理素质,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推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1]。同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品质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措施

1.深入研究教材,大力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很多小学教师没有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的积极作用,给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和研究思想品德教材,大力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2]。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小学生“认识自我”,能够妥善“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和“处理自身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建立完整、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体系,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提高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主体,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执教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努力扩充知识储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小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努力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3.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小学生处于发展初期,心智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科学制定培养目标,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思想品德教学效果[3]。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以理论性为主,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教,会使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沉闷,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例如学习“小鸟与榕树的对话”时,小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播放环境污染、滥杀动物的短片,带领学生去动物园观看动物,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努力构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例如对于性格内向、言语很少的学生,小学教师应该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其大胆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引导其健康成长。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学生,小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其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卫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6,04:32.

[2]徐小红.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9:279.

[3]滕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6:88.

[4]王琳琳.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52.

[5]陈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教师,2015,30:12.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理论,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属性,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生活成为知识呈现的载体,提升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使学生可以有社会能力和个人品质上的提升,能够实现全面教育。而且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能让教育带有趣味性,让学生的生活充满阳光和爱,这样学生的性格会变得开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建立观念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要提高有效性,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将定性的理论教育变成形象的生活教育,有效照顾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需要,而且思想品德的社会性融入了具体的教学中,能够保护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介绍了生活化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并阐述了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希望提高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的建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要想进行生活化教学,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在现实中的道德感,让他们将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学以致用,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到极致。道德教育一般具有情境性,所以教师需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事半功倍。情境教学的益处非常多,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一个情境,再现生动活泼的角色,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诚信”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的情境,可以用一个故事来开启整个课堂,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深入体会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诚信的花朵》的故事。有一个国王,因为没有孩子,就想找一个诚实的孩子作王子。他对孩子们说:“你们每个人都会分到一粒种子,三个月后看谁能给我种出最美丽的花,他就是王子了。”三个月过去了,聪明伶俐的孩子们捧着一盆盆各色的花来参加最后的竞争。然而有一个孩子的花盆中什么都没有,他泪眼蒙眬地说:“尊敬的国王,我每天都精心地浇水,细心地施肥,连睡觉也把花盆搂在怀里,但是我什么也没种出来,我真的很抱歉。”国王听了非常欣慰,笑着说道:“诚实的王子呀,你不会种出任何花草。因为我给你们的都是炒熟的种子呀。”故事的最后,这个诚实的孩子成了王子。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出,诚实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之一。故事中的孩子因为诚实成为王子,他因为有了这一项可贵的品质,所以最后得到了赞美。

二、多样教学,丰富发展

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在上面讲解,学生在下面听之外,教师更应该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创新教学方式,如引入音乐、图画、儿歌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在“爱护花草”这堂课上,教师可以先讲解花草对我们的益处,然后走出教室,观赏校园中的花草,再回到课堂中用朗朗上口的儿歌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领会花草对我们的益处,从而爱护花草,并将这一思想延伸到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爱护花草来展开课程教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板报,或绘制一幅画,上面要标明自己是如何爱护花草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创作,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爱护花草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关于爱护花草树木的儿歌,让他们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体会爱护花草的重要性。在熟悉的儿歌声中,学生会逐渐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三、注重启发,健康成长

启发式教学能使课堂内容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时间安排,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日常生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教师要把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后,也要让家长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孩子,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做到温故知新,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课中,既介绍了具体的公共设施,又有抽象的公共生活规则,最后上升到社会性情感,引导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这样的逻辑关系很适合用启发式教学法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公共设施,体会公共设施带给我们的便利,使其初步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让其自觉地爱护和正确地使用公共设施。其次,教师可以用启发式教学法,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了解规则是社会生活有序运行的保障,再举一反三,列举的生活中的实例,进而使其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和如何合理运用规则。最后,教师可以对知识进行升华,让学生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

四、借助信息技术,讨论交流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组织学生以此问题来做讨论交流,使学生在思想上可以得到提升,可以将知识的阐述变成自身的能力,在课堂中也就可以完成有效学习,保护正确思想道德的建立。教师在生活中也应该做个有心人,关注生活点滴,关心时事热点,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作为教学资源,在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内容呈现在孩子眼前。

例如,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本地区的近十年来的环境变化用多媒体做演示,让学生谈一谈在观看之后的体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并能够学生从自身做起。

五、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做深刻理论知识理解,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意识提升,加强德育和心理教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学会举一反三,从而成为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人。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而是让学生把这种优秀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让这些优秀的品格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使其成为更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吉琴.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34.

[2]徐邦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國农村教育,2020(15):7+9.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专设德育课程,关系到小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人格思想的培养。但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的认识存在偏颇,以及部分德育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导致思想品德课在教学时面临一定困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为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课 困境 改进措施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不断成长的过程,人格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都需要思想品德课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成功开设足以改变每一位小学生的未来。但从现阶段的整体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面临一定的困境,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并采取更多的改进措施。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困境

(一)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性质认识存在偏颇

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培育了学生的公民素养,具有德智共生性,历来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德育课程建设做了许多努力。但是,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性质认识仍存在偏颇,很多小学开设思想教育课程都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这些误区主要反映在学校领导与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准确定位其在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和知性德育的影响,受压于“唯分数论”和“高升学率”,校领导和老师都会把学科教育的重心放在几门主课上,从而对思品教育的排课、讲授重视程度不高,在日常课堂中,很多教师都直接对思品的教学材料进行解读,把问题的答案全部告诉学生,丝毫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标准。而另一种倾向,虽然强调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但不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特点,忽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而导致德育出现“假大空”现象,使学生一上思想政治课便觉得空洞、枯燥和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限制了我国德育发展的进程,成为我国当前德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一些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我国很多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经过职业化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更加权威的教学观念指引完成教学,表现出层次不一。从整体来看,很多小学思品课教师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而成,在教学方法上单一守旧,在课程质量上也缺少必要的掌控能力,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训话的说教方式,这样的形式自然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也没有让学生对所学形成良好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没有真正影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另外,从教师的入职发展阶段来看,部分学校忽视教师的德育素养考核和评价。从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阶段来看,主要表现:一方面,个别学校不重视对德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自律、不思进取,疏于学习和钻研现代德育理论,不注重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忽视道德实践等。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而对德育工作的切实开展形成了干扰。

(三)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有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不利于學生发挥主体性地位。教学的方式陈旧,品德教学和生活实际没有结合,尽管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大量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缺少对于“理论”和“生活”的联系,教师不主动改造、创新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的教育来说,依然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上,教师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不够优渥,小学生对于实践的参加较少,使得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

(四)教学内容过于书面缺少新意,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没有结合到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效果自然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很多学生虽然看似在课堂上对答如流,但课下处理相关事情或回答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特别是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他们有时还难以理解课本中所描述的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因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内容一旦失去了对不同背景和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调研,就无法真正让小学生在思品课程有所收获。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一般都会在课堂中完成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效果并没有及时地进行监督和评价,一旦下课或放学,教师更不会注意到学生的其他表现。因而,学生的思品课学习效果并没有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来进行考评。思品课的教学质量一旦缺少科学的衡量标准,师生之间的沟通没有有效性,学生的思品课教学形同虚设。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学评价局限性突显,由于对目标评价的过度追求,导致了“生活教育”“人本理论”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对学生目标评价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形成性的教育评价。思想品德教学评价过程中忽略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手段过于简单、僵化,不能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

二、改进措施

(一)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品德课的性质

改变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上述困境,部分教师还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实现知识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性质,实现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整个小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老师、家长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监护人和责任人,应当正确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要将小学思想品德课放在与语文、数学等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专业素养的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后继续教育。德育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具有终身性。因此,德育教师的发展必须注重其连续性,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衔接。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要重视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措施保证教师德育能力的不断提高。德育教师要增强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和积累德育经验,反思自身德育实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三)全面开放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从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来看,整个课堂都处于死板守舊的教学氛围中,因为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都是相对封闭的。教师没有及时引入新的理论和案例,让学生在贴合自身实际生活的案例解析中接受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许多教师应该正视自己的传道授业角色,用自己的师德来影响学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用更加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来对照社会发展现象,让学生能深入浅出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提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发言和讨论中,理清自身思路,共同提高。

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和实践的脱节,作为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需要关注的是要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与行和谐统一,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怎样才能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是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思想品德的教学起点和重点,都应该立足于生活。二是思想品德教学形式生活化。小学生品德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依赖课本,引导小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模拟,这样就可以促动学生的真实体验。三是思想品德教学时空开放化。思想品德教学时空“开放化”说的是,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在课本内,要扩展到对学生有意义的、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四)加强德育宣传力度,开展品德实践活动

通过加强社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整合社会教育。在加强相关教育部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同时,引起全社会成员的关注与支持。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有机整合,才可能真正的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达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要求与目标。开展校外活动,帮助社区进行公益劳动,通过植树、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通过帮助军烈属,为困难户和孤寡老人献爱心做好事,培养了学生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思想。聘请校外辅导员,从当地请优秀老干部老党员,专业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们真实生活的素材,平时醇厚的家乡语言,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获得孩子们的欢迎。

综上所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身为教育一线工作者,我们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信念,将思想品德课相关知识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为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筑牢思想根基,为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上一篇:数学现代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草莓栽培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