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科技论文范文

2023-10-02

建筑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们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培训活动。一年来,我们共组织=名技术员、=名预算员、==名职工参加农二师建设局、巴州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余次,公司现有大专人员==人,中级职称=人,今年,我们利用“科技之冬”和“科技周”重点在职工中进行了一份、科技杂志=份。

五、开展优质工程、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的评选活动。由工会牵头,对开展“创优、评优”活动组织安排、检查、考核、评选,使==%的施工队达到合格、诚信标准。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气氛,各工地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活动开展的情况,使活动开展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建筑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从科技英语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科技英语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文体特征,其追求的是逻辑上的条理清楚和思维上的严谨周密。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科技英语的词汇、语法、修辞和语篇特征进行概括分析。

关键词:科技英语;起源发展;文体特征

 一、科技英语的起源与发展

 当今,科学界经常使用的语言只有少数几种,其中主要有日语、德语和法语。但是,只有英语是全球最流行的科学语言。这不仅仅是因为英语国家,例如,美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许多非英语国家的科学家发现他们需要用英语写作他们的研究文章才能获得广泛的国际读者。尽管当今科技英语有如此显著地作用,但令人惊讶的是在17世纪之前没人真正知道如何用英语写作科学文章。在此之前,拉丁文被认为是欧洲知识分子的通用语言(linguafranea)。

欧洲文艺复兴(14-16世纪)有时被称为“学习的文艺复兴”,对古典时期“迷失知识”的兴趣复兴时代。与此同时,学者还开始检验并扩展这些知识。欧洲新出现的国家对探索世界和发展贸易具有强烈的兴趣。将英语向西带到美洲、向东带到印度的这种扩张是由科技发展所带动的,例如磁力的发现(由此发明了指南针)和绘图学的进步以及一可能是它们当中最重要的科学革命-哥白尼(1473-1543)发展的天文学和地球相对于行星和恒星运动的新理论。英格兰是最先热情接受并宣传哥白尼的思想的几个国家之一。它们当中的一些学者,包括两个对语言感兴趣的学者JohnWallis和JohnWilkins,在1660年为促进经验主义的科学研究创立了皇家社团。

在欧洲,类似地学院和学会逐渐兴起,并衍生出新的本国科学传统。在科技革命的初期,大多数的流行著作、百科全书、教材和译文都是用其各自的母语写就。原始的科学文章直到17世纪下半叶才用英语写作。例如,牛顿用拉丁文创作了被称为“Principia”的数学论文,但是后来关于光的性质的著作“Optiks”则是用英语发表的。

原始科学文章一直用拉丁语写作的原因有多个。首先是读者的问题。拉丁语适用于国际上学者间的交流,而用英语则可以与社会上更广泛的读者交流。因此,科普文章通常是用英语写的。用拉丁文写作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出于保密的考虑。将还没有被“作者”彻底研究的初步想法公开置于公众视野下具有危险性。逐步增强的关于知识产权的观念是那一时期的特点一它反映了有理性的通过个人的智力劳动进行发明和发现的科学家的人文主义主张以及原创科学和商业开发之间日益增长的关系。在懂得拉丁文的“学者和绅士”与缺乏正统教育的商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差别。在17世纪中叶,对于科学家来说,利用密码、难解的语言书写他们的发现和证明或者以私人信件的方式放置在皇家社团的密封盒子内,以便对其进行保密是非常盛行的做法。一些科学家还觉得利用拉丁文写作更加舒服,虽然其读者是国际的,但社交圈子毕竟不同。至今,医生仍坚持用作为“内部语言的”拉丁文书写大部分处方。科技英语没有及时盛行的第三个原因,是与现代早期英语语言方面的缺陷有关。英语不太适合于进行科学论证。首先,它缺少必须的技术词汇。第二,它缺乏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方式描述世界的语法结构功能,因此在讨论复杂和假设的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因果关系时,显得不足。

幸运的是,皇家社团的几个成员对语言感兴趣,并从事了各种语言学项目。尽管1664年提出的建立改进英语委员会的建议没有最终结果,但是社团成员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用英语写作科学出版物、鼓励规范的写作风格。皇家社团的许多成员还用英语出版专著。这样做的第一个人是Robert Hooke。社团的第一个试验管理人,他在Mierographia中描述了利用显微镜进行的实验。这项工作主要是叙述性的,主要内容来自口头演示和讲座的手稿。

1665年,一份新的科学杂志《哲学学报》创刊了。它也许是第一份国际化的英语科学杂志,它鼓励一种崭新的科技写作风格,即对某个特定实验进行简洁和重点的描述。17世纪是一个科技英语的建立和发展时期。据统计,在18世纪末期,有401种德语科技杂志,而相应的只有96种法语科技杂志和50种英语科技杂志。然而,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对技术词汇产生新的需求,科技英语再次获得实质性的词汇增长,新的、专门化的专业社团成长起来并开始在新的学科领域推广和出版英语读物。到了二十世纪,英美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及其在生物科技、信息科技、新材料技术等一系列领域的遥遥领先,进一步促进了科技英语的长足发展,英语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科技领域的通用语言。

 二、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

 科技英语(EnglishforScience andTechnology,简称“FST”)现已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其在国际上的通用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由于科技英语着重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或者对逻辑概念的推理,因而在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有着与通用英语不同的自身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体的学科,其任务不在列举若干文体的名目,而在观察和描述若干种主要文体的语言特点,其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和在恰当的场合分别使用它们。首先,科技英语在用词方面要求准确,尽量避免含混不清或一词多义的情况。另外,科技英语在表达方面力求清楚易懂,篇章结构层次比较清楚。还有,科技英语一般都着重客叙述,极力排除主观成分,不带感情色彩。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修辞和语篇四个方面。

(一)词汇特征

科技词汇主要由一般词汇、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三部分构成,他们具有如下明显特点:

第一,大量使用技术词汇是科技英语最基本的特征。科技英语在词汇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使用科技词汇。为了概括社会和自然现象,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科技文体必须使用表义确切的专业术语。而源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汇词义狭小明确,非常适合科技语域。例如:circumvent(阻止)、mechanical(机械的)、technology(技术)等。

第二,同一词语词义的多专业化,即同一个英语常用词不仅被多个专业采用,而且含义也各不相同。例如“order”一词,在日常英语指“命令、订购”等,在军事上指“队形”,在计算机领域指“指令”,在法律上指“法院上的决议”,在数学方面指“阶,次序”,建筑学则指“柱型”。对于这一类词语,只有通过上下文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其真正的含义。

第三,广泛使用缩略语。这类词语的主要构成方式分有三种:

(1)将词的部分截缩而构成新词,如semiconductor-semicon(半导体)、technology-tech(技术);(2)将词组中的每个词的首字母加在一起构成新词,如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计

算机辅助制造),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基因)、AutomaticFrequencyTune-AFT(自动频率调谐);(3)从两个单词中抽出部分字母而构成新词,如telegram exchange-telex(电传)、rectifiertransformer-rectifonner(整流变压器)。

(二)语法特征

科技英语具有较多采用被动语态,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和非限定性动词,祈使句出现率较高以及条件句运用较多等语法特征。

第一,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科技英语主要是描述客观现象、介绍科技成果、说明工艺过程等,无须指出行为的主体,使用被动句不仅比主动句更少主观色彩,而且可以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叙述的客体上。因此,与日常英语相比,科技英语更倾向于使用被动句。这类句子常译为无主语的主动句,或加上泛指主语大家、人们等。

第二,名词化倾向和非限定性动词的大量使用。这种结构和形式能够把原来的施动结构蕴藏在深层结构里,从而把更多的信息融于一体,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严密,表达更精确,这符合科技英语追求语言表达简练、凝重、客观与浓缩的要求。

第三,长句较多。为了表述一个复杂概念,使之逻辑严密,结构紧凑,节省篇幅,科技英语的文体中往往出现大量长句。这些句子由于有较多的修饰成分、并列成分、各种短语或从句,因而形成枝杈横生的“参天大树”。一般情况而言,学术性越强的文章,采用的句子越长。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语料统计,科技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为21.4个词,超过40个词的长句占6.3%,7个词以下的短句仅占8.77%。

(三)修辞特征

一般认为科技文体的要求是简明、准确、精炼,不宜过多地使用修辞格。但有时为了把抽象的概念、原理或工艺技术交待清楚,也常常会运用到一定的修辞手段,于是便产生了文体交叉运用、相互渗透的现象,英语类的科技报道和科普文章尤其如此。在这类文章作者所选用的修辞手法中,明喻、隐喻、提喻和拟人最为常见。例如,科技英语中经常使用隐喻的修辞手段来比喻或描述读者不太熟悉实物的性能、特点和用途,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比喻词,只是在暗中打比方,这有助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

(四)语篇特征

第一,词汇和逻辑衔接。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就是在科技英语文体中大量使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和连接性词语。科技英语作为一种信息交流文体,着重于客观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阐明某种观念、原理、现象等,因而具有准确性、严密性和客观性,在语篇形式上形成了特有的方式一频繁使用词汇衔接和逻辑连接。这些词语在叙述、归纳、推理、论证和推理等方面能起到语义连贯的作用。例如表示原因的词:beeause,bccause of.as,as a result of,for,due to,owingto,caused by等;表示逻辑顺序和顺理连接的词:so,thus,therefore,furthermore。in addition,inaddition to,moreover等。

第二,有限的句型和时态运用。科技英语文体常用来客观陈述事实和问题,描写过程和状态,说明特性和功能。因此,在这样的文体中,谓语动词主要以一般时为主,常用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有时也使用现在完成时。

第三,语篇结构。科技文章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或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当然,语篇结构可以因陈述的内容、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结 语

从科技英语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科技英语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文体特征,其追求的是逻辑上的条理清楚和思维上的严谨周密。只有深入分析掌握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了解其与普通英语之间文体差异,才能更好得指导我们从事科技英语翻译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恪清,浅论英语科技文体的若干语言特征,上海:上海科技翻译,1994,(3)

[2]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吴浩,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003,(4)

[6]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口

建筑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如何搞好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最大效率地发展档案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技档案;管理

电力企业的科技档案是电力企业在生产、建设、科研、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包括图纸、图表、文字、数字、声像等)。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科技档案,使科技档案中的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渗透和转化,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搞好电力企业科技档案工作对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一、依法治档是加强电力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

国家和行业发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管理规范》等法规性文件,为科技档案工作依法治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电力企业档案工作中,依照档案法规标准管理科技档案还存在不少差距,有法不依、有标准不执行的现象还很突出,忽视管理法规和标准要求导致科技档案归档不全、材料不真实、整理不规范的情况常有发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档案工作的法规标准,使涉及科技档案部门和个人都按照法规标准管理或从事档案工作。

1.要提高对电力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认识。电力企业档案工作者应善于与领导沟通,使之了解国家关于科技档案的法规标准,了解科技档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取得领导的理解和重视与支持,争取到在本单位行使依法管理科技档案的职权,电力企业档案工作者才能行之有效地依法做好科技档案工作。

2.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档案工作人员依法管理科技档案的工作能力。依法治档主要依靠档案专业人员加强执法,这就要狠抓档案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加强档案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培训,加强工作责任感,使档案员成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能适应在具体科技档案工作依法管理的要求。

3.要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法治档,就要把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科技档案工作的法规,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把科技文件的形成、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各工作环节纳入有关人员的岗位经济责任制,形成既具有指导意义又有约束力的科技档案工作程序文件,使相关部门有法可依。同时,要形成档案部门必须参加科研成果鉴定、基建工程竣工验收、重要仪器设备的开箱验收与生产技术活动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制度。这样,国家和电力行业关于科技档案管理的法规才能在电力企业基层中得到贯彻实施,依法治档在具体工作中才真正得到体现。

二、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科技档案的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

各单位的科技档案工作要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档案的综合管理机构、专管机构或档案资料信息中心。科技档案工作是各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要把科技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发展计划,在经费、库房、设备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保证。

1.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要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健全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制度。哪个部门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由哪个部门负责归档。做到每一项生产、建设、科研、管理等工作活动完成后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并按制度归档保存。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归档应按照原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颁发的《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凡是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立卷时应遵循它的自然形成规律及其有机联系,真实反映它的历史过程;书写材料优良,字迹工整,图样清晰,装订整齐,禁用不牢固的书写材料。

2.档案部门对归档的科技档案要进行分类、编目、登记工作。应根据本单位档案的数量,设置专门档案库房和配备相应的档案设备。库房内应保持适当的温度、温度,同时要具有防盗、防火、防潮、防阳光、防腐蚀、防有害生物和防污染等设施,并应具备齐全的消防器材,确保档案的安全。应结合本单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科技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科技档案的借阅制度。借出科技档案应根据使用范围、保密程度履行一定的批准手续。凡是根据档案材料编制的各种汇编、索引、手册等,在对外交流时,均应按原档案材料的使用范围,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才能进行。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档案的统计工作。统计内容包括档案管理基本情况、档案数量、档案提供利用及其利用效果等。

三、开发利用是电力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

科技档案的利用服务是衡量电力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最高标准,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也是做好电力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在加强科技档案工作的各项基础管理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档案的服务利用上。

1.积极主动参与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要求档案员走出档案部门,了解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动态,及时提供和介绍电力企业各相关工作所需的档案资料,使档案的技术和管理功能在各项生产经营、科技研究等活动中实现,提高经济效益。

2.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科技档案利用服务质量。使用计算机全面辅助科技档案管理,应用激光扫描、缩微技术将重要科技档案存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传播科技档案信息,使科技档案查询利用达到方便、快捷、准确。

3.开展科技档案信息的编研。随着计算机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档案管理人员应学会专题史料编制等,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效率;同时还应根据生产经营、科技开发等需要,深层次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各部门日常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资料。

总之,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科技档案,促进科学技术成果传播、应用最大化,顺应时代发展是电力企业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

建筑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企业还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研发投入强度偏低、技术骨干人才紧缺等问题,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既需要人、财、物的持续投入,也需要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场等六大方面的统筹平衡发展。

关键词:投入产出 企业科技创新 创新能力评价

创新驱动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在当前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新时代突破困境、谋求发展的必举之措、必行之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中起着“唱主角”“挑大梁”的作用,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经济深度衰退、国际经贸摩擦不断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经济版图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搞好企业的科技创新意义更加重大。

一、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共同的主旋律,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上来看,我國企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虽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操作系统、芯片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壮举,但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在中低端的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过剩,高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不足,在部分关键核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高基”方面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二)研发投入强度偏低

研发投入是一个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粮草和弹药”,直接反应企业科技创新的活跃程度。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逐年加大。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对近1万家企业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约2万亿元,占GDP的2.18%,研发经费支出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超过80%。与世界主要科技大国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然偏低,同时投入分布不均衡。

(三)技术骨干人才紧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根据科技部对2018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显示,我国企业R&D人员总量342.5万人年,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企业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指标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水平,多数发达国家企业每万名就业人员的R&D人员数量仍然是中国的近2倍。

(四)科技创新成效不足

成果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产物。对于企业而言,专利是最主要的成果。近年来,我国企业新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屡创新高,华为更是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但是我国企业专利还存在技术含量低、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低、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低等问题。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对近1万家企业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63.2%、有效专利产业化率46%。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模型构建和评价方法

企业科技创新是从新产品或者新工艺设想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试生产到商品化完整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本质是研究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将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于市场,实现商业价值。

(一)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

企业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确保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高效开展,首先需要弄清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到底涉及哪些方面,包含哪些内容。为此,本文建立了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具体模型见图1。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创新投入、运行过程、创新产出三个方面。创新投入主要是人、财、物的投入;运行过程主要涉及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场等六个维度,一是以战略为指导,明确创新的方向。二是以产品创新为重点,在已明确的方向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新产品研发。三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基于产品研发需求开展新技术的预研和攻关。四是以组织为依托,规范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五是以平台为支撑,促进创新行为的跃升。六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创新的商业价值;创新产出主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和科技成果。

(二)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了创新活动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探索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运行过程与创新产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模型见图2。

科技创新投入包含人、财、物等,人才投入和物力投入可以表征为钱财的投入,本文将科技创新投入全部归一化为科技创新经费投入;运行过程指的是科技创新具体行为,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运行状态基本稳定;创新绩效指的是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成果和产出。基于此,本文认为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企业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受投入的影响。

(三)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对企业相关指标要求,本着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多目标性的原则,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通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导出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函数,首先,可以诊断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实时纠偏;其次,可以对创新行为的实际效用进行评价,并持续改进,提升整体效率;第三,可以对未来科技创新产出进行预测,给未来的科技创新决策提供支撑。

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基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所在企业——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某子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采集的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描点,形成周期投入-产出曲线,并根据多个周期进行曲线拟合,最终得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投入-产出曲线:

y=f(x)=(5.7891-5.7588x+2.1382x2-0.351x3+0.0215x4)×104

从测算结果看,分别以2018年和2019年为例,该企业研发投入分别为3.37亿元、4.26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得分分别为47分和60分,得分较低,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面向未来,如果该企业创新能力打造的目标值为75分,根据科技创新—产出模型进行测算,需每年科研经费投入≥4.77亿元,该企业2018年和2019年研发投入缺口分别为1.4亿元和0.51亿元;如果目标值为80分,需每年科研经费投入≥4.8亿元,该企业2018年和2019年研发投入缺口分别为1.43亿元和0.54亿元,依此类推。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企业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受投入的影响。但实际上,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大多数企业处于不断调整战略、不断优化组织、不断进行各种探索尝试的不稳定状态,要保障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开展,需要从科技创新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思考、整体协同推进。一方面持续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另一方面推动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場等六大方面统筹平衡发展。

(一)坚持刚性投入

1.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建立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研发投入机制,加强前沿基础技术研究投入,在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上重点投入,坚持在核心领域、“卡脖子”领域进行高强度投入,突出系统性研究投入,力争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2.加强研发条件投入。以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目标,围绕企业发展需要开展研制保障条件、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条件建设,系统论证规划、持续建设核心创新能力条件,带动企业技术升级,全面提升研发效率。

3.加强产融互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用好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用好科创板、创业板等股权融资、企业债等债券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与基金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资本手段,以资本为纽带,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筹措资金。

(二)加大人才培育

1.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立容错机制,宽容科研人员在工作中的“探索性失败”,解除科研人员创新的掣肘之感、后顾之忧,为科研人员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2.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等,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历练人才;加强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创新人才的能力。

3.加强人才激励。打通科技创新人才从骨干、专家到院士的职业成长路径,改进科研人员评价标准,将科研人员的职位晋升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挂钩,对在重大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或取得重要技术突破的科研人员,实行休假、旅游、交流学习、现金、项目分红等多种激励方式,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人才队伍,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加强创新运行管理

并不是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就一定会有很好的产出,科技创新还需要进行全过程管理。

1.战略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久,必须对科技创新进行提前谋划,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绘制关键技术和产品路线图,根据未来需求储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人才、组织资源、营造氛围,确保方向精准,路径清晰。

2.风险管理。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活动,从创意到最终成功要跨越一个死亡之谷,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根据统计,每11个“认真思索过的创意”,只有3个得到开发,1.3个投产,最后只有一个获得成功。而基础性研究更是3000个原始设想,才能获得一个经济成功。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必须加强创新风险管理。

3.平台管理。企业要理清组织和平台的边界,充分用好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聚合资源、集智引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四)优化创新机制

建立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形成优质创新企业的根本保障。企业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创新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评价激励等机制,理顺科技创新管理的制度流程,优化配置使人才、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最大程度的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地提高技术的先进性、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不断地将知识、信息、技术、资源转化为用户满意的产品,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加强协同合作

以往企业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配套的思维定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开放协同合作。

1.加强产学研合作。横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纵向联接科研、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全过程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应用技术研究的优势和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先期技术开发中的优势,大力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才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

2.要加强企业内部能力协同共建。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必须着眼于用户需求,综合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和发展需求,坚持与市场、交付、质量、盈利、信息化等企业必备能力协同共建,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从而更好的保障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熊宇晨,李因果.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高科技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06).

[2]李娟.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经营者,2018(04).

[3]肖明.科技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5(11).

[4]布朝辉,张良强.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3).

[5]王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

[6]孙际珍.浅谈如何搞好企业科技创新[J].硅谷,2009(11).

[7]赵淑成.企业科技创新思考[J].观察思考,2007(01).

(袁瑞敏、喻敏、齐凯毅,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的具体实践,就项目预算管理之于军民融合型企业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阐释了项目预算管理的实施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项目预算管理实施的方案,助力军民融合型企业成功转型发展。

关键词:项目预算 军民融合型企业 运用

一、军民融合转型的重要意义

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网安)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十大军工集团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网安构建了包括元件、产品、系统、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面向国家重要领域、行业、公众市场,提供信息(物理)安全产品、安全信息系统、行业安全解决方案及信息系统与大数据安全运维及服务,包含多类经营实体和多种业态,既有大众化产品,也保留了较浓厚的军工科研院所项目制经营的特点:一是各类项目多,周期长,既有顶层规划、探索性质的前沿研究,也有着力应用实践的研发试制;二是主营业务特殊,传统惯性思维突出,总资产周转率偏低。在项目立项时,大部分主要业务来源明确,需方比较重视研发环节的计划顺利执行,无论从源头还是在过程中对成本管理着力不多,与同类民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没有较强的竞争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军民融合规模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网安既需要积极探究科技供给侧改革,提高科研攻坚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牵引作用,又需要充分运用产、学、研的产业链优势;从前期以完成市场任务为目标导向,向与市场接轨,激发经营生产的活力,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和适应性发展;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现代经营管理体制结合,建立现代化企业体制同时,又要兼顾军工行业的特点,既要避免企业片面追求利润而忽略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职责,又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军品技术民用化和产品线平台的普遍化,深层次推动技术进步和内在效率提高,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的创新:项目预算的行为创造和资源配置结合

管理会计的重要责任是支撑企业经营决策,调整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导向企业行为,化解文化和管理的冲突,平衡风险和收益的长短,让组织健康地驶向其想要到达的目的地。

结合实际,对传统的项目预算管理进行创新是快捷和有效的办法。项目管理是中国网安当前的经营枢纽,以项目为脉络,项目预算包含预算的基本要素,也因为和业务关联的紧密性,体现了“计划—业务—财务—人员”四重因素,是全面预算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成本管理突破口,同时也是优化流程的重要抓手,还是进行项目评价、市场选择的重要手段。同时,以项目预算管理为载体,以实现行为创造和资源配置为目标进行创新,从昔日指尖上的会计,发展为人文和管理并重的视野,形成集权与分权、利益与义务、风险与激励的管控格局,升华了传统财务管理的领导力、影响力、沟通力和洞察力。

项目预算的创新,应紧扣“管理会计”四个字。“管”在于追求事务背后的核心是落地规划,因势利导的推进“科研+产业”的目标,从导向上挖掘军工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实现资源整合,建立成果转化灵活机制,促使产业化发展;统筹兼顾的支撑“技术+平台”的模式,前瞻布局国家大型军民融合项目,以典型示范应用为技术建立平台,丰富和发展配套产品和增值服务。“理”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梳理流程,打通脉络,对利润表、资产负债表进行梳理,形成诊断分析工具,从上到下都有一个基准来衡量工作,提高业务表现;二是工作内容有道理,做的事情有价值,让人可以理解,值得信任。“会”即在于有传统的快速反应,又突出了跨域的思想,找到一种桥梁实现业、财融合。而“计”则强调了洞察,从信息化工具收集的海量数据中,计量、统计最有效的数据,真实反映现状,为后续经营提质增效把脉。

三、项目预算管理实施原则

项目预算是描述行为的载体,构建“行为—价值”的支持机制,为目标群提供管理平台。项目预算的起点是紧扣规划,要摆脱一单一单的打猎模式,必然需要“经武之略,贵在于谋”,定位目标市场,找到适应市场的竞争力,设立组织目标,制定以价值为核心的预算管理。前面已经谈到,预算管理是先算赢的一种策略,预算如何做,做不做与项目的立项,与规划的牵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需要考虑企业的经济环境、产业情况、竞争力优势、现在的内在条件等,项目预算是个跨域纽带。

在不断摸索中,企业是源自军工科研单位,已经有较成熟的项目管理体系,有了一套“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的脉络。他本身是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发展规律的,而当前项目管理的精益化和管理技术的结合如何催生新兴的生产力,形成卓越的经营体系,提高管理效率。项目预算的要点,或者突破口在“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分别设计管理思路,不局限项目产出的经济效益大小,有的项目对经营来说是一个抬钢琴的,提供足额的资金、资源,满足项目研发的必要需求;有的项目指明研究方向,形成共性的技术基础,奠定前进的基石;有的项目是明日之星,可能会脱离单一来源的计划型项目藩篱,成为一种对大众适用的产品。很自然的,项目不同领域也决定了处理这些项目的预算主体会有不同的定位,是单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还是兼容型的独立实体。

在对项目分类管理后,必然会涉及如何实施的机制和流程,这些是项目预算做好的重点。再好的目标,美妙的规划,都需要搭建合适的组织结构,选择恰当的团队,按照适当的标准和流程,确保路径可实施,这是一个不断明确项目价值链的过程。这其中,可能有多种方式,比较快捷的是组织结构调整,形成制度流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其次是梳理成本动因,理清增值环节。项目预算在设计成型过程中以业务量为基础形成的成本要素,不断贴近业务本身,然后以数字转化工作量和投入的语言,简单明了。同时平衡部门诉求和目标结合,引导他们降本增效,可以引用投资项目为案例,将各项科研生产活动转化为投入数据并按照上文形成的数据语言编汇,一方面自上而下,下达控制总额,对部门当期投入进行限定。另一方面自下而上,预算主体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共同协力结合项目情况制定技术方案实施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酝酿形成的有效沟通是达到管理效力的基本保障。预算管理说到底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现的,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与一线负责人在对目标的认识上达成共识。这部分内容也会成为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与质量、进度、技术指标等一同考虑。

如何运用和面向考核常常是项目预算的难点。在明确了价值链及成本动因后,就给企业成本管理树立了费用制衡的标杆,平衡项目的资源,获得了管控手段,从内部角度入手,相同产品线不同项目的预算执行之间可以分析对比相关数据,对个别现象及时纠正,对突出问题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与自身经营特点结合进行管理提升;不同部门的相似项目预算执行对比,发现经营单位之间的差异,修正管理观,推进经营单位的业绩提升;从企业自身发展入手,项目成本形态层层汇总与经营目标进行差异分析,可以统一性布局增值作业的成本投入,降低无效作业比例,控制资源浪费,优化企业成本结构,确保企业整体实力得到提高。同时,细致的预算执行与外部竞争企业的成本形态对比分析,会促进企业更加注重外部价值链,明确与自身行业相关的其他企业关系,前瞻对自身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环节,设计重点成本的管控措施,推动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从实践看,面向考核的要点可以归纳为:应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基础上;目标和考核策略要切实可行;只有分解到一定颗粒度才具有可操作性;激励机制除了有章可循,也要有实务可循,规避短期行为。

四、项目预算管理实施方案

按照上述的实施原则,中国网安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核心步骤分步实施项目预算管理。

(一)拟定经营目标

中国网安的战略目标是国家信息安全旗舰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各实体有效地将单个的经营目标跟企业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国网安秉承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涵,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和统一方向的原则,较容易化解衔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企业更多聚焦在重点关注未来3-5年的业务方向(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周期不能太短)和业务目标是什么,业务方向和业务目标对企业战略的支撑作用是什么;产品线、业务线怎样实现既定目标,确立经营衡量指标。

(二)组织架构调整

打破原有的组织架构,根据项目分类布置实现路径,形成相似但是不一样的制度流程。(见下表)

针对这样的布局,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横向看流程,各类项目由不同的市场口输入,方便前端管理,有意识地分配了资源倾向,同时按照一体化原则由统一的项目管理部门接单,分配任务,寻找合适的团队,这里的一体化不仅是某个部门,而是扩展到企业全级次。如任务类主要由企业内部所有实体中以科研中心定位的部门承担,产品类主要由定位研发中心的部门承担,这里需要多些笔墨描述的是这里的自筹项目,是衔接原计划形式的科研任务到产业化转化的关键节拍器,是军民融合的重要钥匙。一般而言,军工科研更多趋向前沿技术,成果仅是科研的冰山一角,他的体系是比较固定的,在这种体系下产生的项目,通过适应性改造可能与民用的体验仍有较大差异,难以满足需求。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自筹项目这样的桥梁,由项目管理部门集合各入口需求,根据当期经营情况,在查摆需求后,建立自筹项目包似的货架平台,由科研中心、研发中心选择性承接。

纵坐标看是理清职能线,分别体现为7个方面:①部门职能,解决谁干的问题;②每个阶段的主要活动,解决干什么的问题;③规范和流程,解决怎么干的问题;④接口和产出物,各部门因管理需要以及各阶段之间因管理需要沟通与交流的信息,同时也为绩效考核提供基础数据;⑤目标,各个环节的阶段目标;⑥考核,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所建立的绩效激励考核指标,对业务绩效考核和管理过程起监督作用;⑦关键点,反映每个阶段为实现管理目标、开展业务活动、实现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尚且存在的关键环节。

(三)建立跨职能团队,完善议事议程

平衡业绩指标和资源投入,以及实现项目预算的可操作需要各方面人员的投入,跨职能部门的“工作小组”作为项目预算的基本活动单位,可以深入业务层面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在获得充足授权,通过对等的信息传递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产品线、各项目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跨职能的战术团队。团队的权责利应该相符,同样应进入项目绩效评价;在团队工作制度中完善议事议程,所有会议都要求议题、结果、跟踪和落实,通过有效的会议管理,促进预算目标及时落地。

(四)形成可操作的预算编制方案

项目预算的编制方案与其他预算方案并无本质区别,因为与业务衔接紧密,应体现目标、业务、财务和人力相关要素。首先军工项目周期较长,不同年度有不同的执行目标,为了与年度考核和评价衔接,项目预算应分年度编制;其次项目受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有一系列的程序化实现过程,按照执行过程分别计量投入可以直观的表现业务与财务的情况,再者预算受经费管理要求,各项定额标准应符合法规要求。同时,项目预算编制方案要考虑业务人员可操作,设计的方式要有利于编制人员分析和填报,对重要的科目如设计阶段的材料和方案要重点分解,对项目组不可控的成本项如全成本核算下的管理费等按照企业预测的期间费用率简单处理,整个方案详略得当。

除上述普遍情况,军工企业项目预算编制方案的人力投入较难测算,但为保证后续评价落地,必须考虑人力情况,关联相关人员,形成投入产出的完整分析,抽丝剥茧地找到浪费、无效根源。在人力分解时,可结合人力资源岗位设置,将项目成员分解为1类、2类、3类等成员,不同类成员按照项目进度倒推测算工作的标准作业月,企业每年发布各类人员参考月工资,通过该办法形成人力投入。

(五)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手段,健全预警机制

过去在手工模式下,项目预算在项目量大的情况下受效率影响严重。在项目数量多且来源复杂的情况下,引入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手段,形成预警机制,及时纠偏,实现有效预算管理。为了业务与财务更好融合,跨职能团队的其中一项工作是把枯燥的报告和数据转化为经营单位理解,高层明了的语言,借鉴汽车驾驶,项目预算在汇总合并后可以实现经营驾驶舱,将经营单位现在的盈利、运营、发展、人力资源等行驶要素在与企业提前预设的指标对比后可视化的展现出来。行驶要素可以是数据比例,例如直接材料费用率、人力资本效率、经营单位现金比率等,也可以是计划的百分比视图。

(六)建立科学化的项目绩效评价

不以项目花多少成本费用或是预算执行的精确度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坚持投入产出的方式进行评价,以绩效评估矩阵图进行评价设计,横轴代表工作业绩(产出),产出能量化的,必须量化如经济效益,产出不能量化的如社会效益、潜在效益等应有支撑材料和获奖证书;纵轴代表能力和态度(投入),能力和态度包括了预算执行的过程分析、团队评价等。考核评价由内部专门机构执行,奖励惩罚措施分明,并对项目可预见的收益制订激励计划,纳入薪酬管理体系。同时,为了鼓励对于自筹类项目的有效实施,采用期权激烈形式,在自筹项目发挥功效,实现对外销售或应用的当年,按照比例计提原创收益。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项目预算的推动并非一帆风顺,在过程中还有不接地气的地方,实际影响力还需要提高。这条逐步完善的道路中,项目预算为财务人成为业务的价值合作伙伴提供了平台,作为一个支点,促使管理会计在担当的角色上有不竭动力,形成境界、情怀和信念,迸发持久的动力,丰富管理会计对军民融合型企业的内涵。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

建筑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创新科技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文章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科技人才开发的关系出发,概括了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与需求特征,提出了激励创新科技人才不断创新的激励体系。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创新科技人才;激励体系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科技人才开发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变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创新型企业的支撑和驱动。人才尤其是创新科技人才更是推动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因此,有效利用激励策略,充分调动创新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2006年国家启动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旨在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对于创新型企业的定义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健全的持续创新机制、企业家精神、创新管理文化以及高素质人才,根据国家和技术市场发展的战略导向,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和市场条件,取得技术优势并持续优化创新成果的现代企业。

目前国家已为两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共202家进行了命名,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中信息产业,资源、能源及加工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企业约占试点企业总量的93%。

1.2 创新科技人才的内涵

创新科技人才是具有强烈探知欲与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坚持企业家精神,根据前沿动态与现实需要,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科技人才,是新技术的发明者、新产业的开拓者和重大科技项目的领导者,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与竞争实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1.3 创新科技人才与创新型企业的关系

创新型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如表1所示,较之2000年,200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17460个,R&D机构数增加1466个,科技人员增加26.7万人,发明专利数增加30837件。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人员数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8.9%和290.2%,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同时,创新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作为创新型企业能动的生产要素,创新科技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如表2,平均每个R&D人员为当年总产值贡献1681.37万元。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产业、經济与社会的发展。

2 企业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和需求特征

2.1 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

创新科技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环境变化和不确定的工作模式,具有较高的工作、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工作态度上较为主动、有主见、不愿被他人和传统做法所左右;在工作方式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重视企业的支持但又不愿受到较多的控制和约束;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上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并乐于将实现挑战性的目标视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此外,创新科技人才作为优秀的高绩效群体,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相对于其他职工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流动意愿。

2.2 创新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

需求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人在某种必不可少的事物匮乏、丧失或是被剥夺时的一种内心感受。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以及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质需要。物质需求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主要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对于创新科技人才来说,他们期望获得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分享自己创造的财富。物质回馈或奖励被视为衡量自我价值和地位的尺度。

二是社会声誉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原理,当生理、安全、情感的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个人会倾向于更高的尊重需要,希望自己的成就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声誉需求主要涉及员工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三是工作成就需要。相对于工作的外部性奖酬,内在的工作内容与个人价值观、兴趣爱好的匹配程度才是创新科技人才获取工作兴趣、职业能力和个人满足的源泉。与兴趣相符并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挑战性带来的成长机会,往往能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其中。对于目标和挑战,他们更强调按照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出色地完成任务,从中获得挑战的成就感。

四是成长需求。创新科技人才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为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和服务更新,他们对知识更新有着持续不断的需求。此外,他们还较为重视所在企业的成长潜力,以求在更广阔的平台,利用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是组织环境需要。创新科技人才需要组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他们对知识更新和事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他们希望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和制度等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水平的环境支撑。

3 推动创新科技人才不断创新的激励体系

3.1 建立科学的创新行为激励机制

创新是一个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等活动的系统工程。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不仅包括技术创新的投资与激励,还要重视对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组织激励、文化激励和制度激励。科学的系统激励为科技人才的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动力的源泉。

3.2 激励性薪酬体系

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中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关键人力资源,薪酬制度要把握好外部竞争性与内部公平性、激励性的平衡。从创新科技人才的稀缺性和需求特点入手,采取领先型薪酬战略,推行以技能为导向高弹性的薪酬结构以及个性化的福利方案。实施知识产权入股等利润共享措施,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权和个性化需求,体现知识产权的应用价值,构建企业与人才的生命共同体。

3.3 创新环境建设

在有不同背景、观点和动机的个人中,分享隐性知识是实现知识集成与技术创新的关键步骤。因此企业需要营造一个使个人相互影响的环境,从内在激发员工的兴趣、挑战欲望和成功需求,促成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生成与转化。

从外部来讲,企业创新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用户、供应商的互动平台以及对世界领先水平产品的交流平台,确保企业知识技术的及时更新与市场需求和技术方向的前瞻性把握。就内部而言,企业除了正式研讨,更要重视企业诸如咖啡屋交流、电话交流、E-mail交流、小集团聚会等非正式研讨的频度,有研究表明,非正式程度较高的创新组织在激发创新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3.4 建立企业大学,实现多样化、系统化的员工培训与开发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科技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企业就需要针对自身的战略及员工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征,制定相应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企业大学将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创新科技人才以及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一起纳入学员体系当中。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提高了不同领域隐性知识交流和集成的频率,增强了与同行及供应链节点单位的交流学习,能够对创新科技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创新灵感,实现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教育培训作用。

3.5 职业生涯管理

创新科技人才往往比常人占有更多“知识”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公司,寻求新的职业机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由组织实施的,旨在开发员工潜力、留住员工,使员工能自我实现的一系列管理方法。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将国家战略规划、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互为动力的综合发展路径,可以将员工与企业捆绑为利益共同体,增加了整体的凝聚力,也对创新科技人才形成了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激励。

3.6 强调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为达成组织发展愿景,完成企业使命而做出了一系列精神承诺,对工作氛围和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在以创新科技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中,不仅要营造宽松、自由、兼容并蓄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更要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深入人心。

企业家精神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风险承担精神为支撑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品质和意志。具有创新和学习的意识、发现机会的能力、承担风险的偏好以及良好的沟通、合作、经营和管理能力。创新科技人才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对同领域甚至跨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各要素新的组合。这不仅需要对专业技术进行精深钻研、与相关领域人员的思想碰撞,更需要结合市场和用户需求,敏锐地发现和把握机会,并有能力承受失败的打击。因此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科技人才是企業实现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精神保障。

4 结语

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与激励关系到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是企业不断提高自身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智力保障。创新型企业需结合国家、行业、市场的战略与需求转变,通过全方位的激励措施引导科技人才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集成效率,在满足他们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物质、精神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与不断升级,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时椿. 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娴初,王大成.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1,(7).

[3]李永周,官媛媛,张雨.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分层递进激励模型及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0(20).

[4]陈劲. 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2,(12).

[5]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张向前.知识型人才及其激励研究 [J].预测,2005,(6).

上一篇:道路工程勘察论文范文下一篇:单位制度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