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范文

2023-09-20

教学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运用原则

0035-02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随着课改的推进,广大教师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对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恰当,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原则及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文字、视频、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传播手段,能够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优化传播方式,有助于实现教与学更好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明确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辅助地位

当前,部分教师为了把语文阅读课上得漂漂亮亮、热热闹闹,便尽可能地展示制作华美的课件。殊不知,一节课下来学生被弄得眼花缭乱,预设的教学目标根本没有达到。曾听过一位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玻璃的图片及其用途的视频后,反复询问学生:“夹丝网玻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吸热玻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课堂针对此类问题的大量探讨有悖于说明文教学应以学习说明方法为主要任务的目的。这样的课堂多媒体运用得十分精彩,却丢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是不可取的。语文阅读课的目的是通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通过运用语言材料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应立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发挥信息技术在阅读课堂中的运用实效性。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阅读教学提供了诸多帮助,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教学突破重难点。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重点段落是“英勇跳崖”这一部分,要让学生通过体悟五位壮士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感受他们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狼牙山五壮士》的片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亲眼目睹五位壮士顽强杀敌、英勇跳崖的壮举。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思维障碍,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多媒体课件应少而精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大量使用多媒体天花乱坠地播放图文视听资料。事实上,学生完全沉浸于优美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根本不能集中精力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学应当回归语言文字的深入探讨,多媒体课件要少而精。教师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渡,但绝对不是把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

二、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初读感知”环节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一首动听的儿歌,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主人公松鼠和小熊的生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松鼠和小熊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选取了许多名家作品和名人故事,这些作品通常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来,因年代久远往往令学生有陌生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某位名人事迹的短片,或与课文背景相关的纪录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使学生熟悉课文,易于与文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可播放有关周恩来的事迹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周恩来其人,为课文教学打下情感基础。

3.学习生字,扫除障碍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较差,而生字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情境,可以优化学生的识字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运用多媒体动画分析生字结构、运笔示范,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字和书写。为了进一步巩固识字效果,教师还可以制作动画识字小游戏,进行“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摘苹果”等互动教学,这能实现常规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品读感悟”环节

1.渲染情境,激发美感

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文本中的形象展现出来,能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披文入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动人的秋景,让学生领略秋天的色彩之美和丰收之美;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通过视频将学生带入恬静、幽雅的江南水乡……通过多媒体渲染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地与文本对话。

2.突出重难点,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时,更有利于促进重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如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只需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地图,就能让学生立刻明白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海防前哨”的含义;讲授到“海水的颜色”这一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海面、海水及海底地形剖面图,使教学的难点问题轻松地迎刃而解。

3.品词析句,形成技能

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品词析句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通过制作几张幻灯片展示词、句的含义、结构、异同、作用等,能让学生进行直观地对比,品词析句,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拓展升华”环节

1.加深体验,产生共鸣

在对课文充分地品读感悟之后,课堂教学进入了尾声。此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音乐、朗诵资料等,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受其中蕴涵的情感,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整堂课充满激情、智慧与想象。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珍珠鸟》最后一个环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的意韵;接着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挖掘主旨、升华主题。

2.拓展阅读,融合构建

拓展阅读,就是以课文为中心,延伸阅读相关的作品。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构建中开拓思路、涌现创意。利用多媒体提供拓展阅读素材,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对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两部著作中的人物描写片段,让学生通过对比三个不同国家的吝啬鬼形象,体会文本刻画人物的方法。

3.知识训练,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实践情境,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知识训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实践训练项目,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时,学习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讲故事比赛的视频、校运会上的精彩场面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进行习作练笔,既巩固文本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必定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编 杨 春)

教学原则范文第2篇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效果是综合多种因素形成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过程。评价这样一个头绪纷杂的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忽视了某些因素或片面强调某一因素,就会导致系统失去平衡,给教学造成损失。一堂教学课的课型是多样的,因而教学方法也应是多样的,但评价其效果应考察两个主要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意向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包括现代的教育思想、准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过程。其基本的要求有个两个方面:

1.必须认真按教学法规办事,即认真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和年度教学计划,严格按照现行教学大纲的精神和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做到不超不删。

2.由于课堂教学主要是应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从外表考察,首先表现在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对概念的讲解、定义的表述、观点的阐明、事实的引证都要措辞精当、准确无误,切忌用日常用语代替教学专用术语,以随旧意省略的方式代替完整的语句或遗漏命题的部分条件等违反语言科学性的现象,同时还应杜绝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废话。

(二)评价教学课堂的科学性,还应考察一些层次更高的要求:

1.精心处理教材,善于用教材因素制造情境氛围。

①故设陷阱,创造疑虑情境。孔子曰:“疑虑,思之台,学之始。”疑虑是思维的先导,

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要适当设置一些陷井,制造疑虑,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一旦陷进陷阱,然后在旁人帮助下自己努力爬出陷阱,将终生难忘。若是像教法一那样,教师预先为之铺上木板,虽然学生很顺利地走过去了,但一旦木板被人抽走,他就非陷进去不可。

②活学活用知识,制造惊喜情境。惊喜情境对克服由于思路受阻而产生的悲观情绪,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尤其对鼓舞士气,培养创造性思维能起到促进作用。

③通过迁移,制造发现情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迁移现象,但迁移并非总是自动实现的,教师在教授某一新知识前,要设法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迁移的源泉,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通过同化新知识,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

2.讲究课题“引入”,“点题”恰到好处,增强课题效应。

一部电影,好的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观众,让你非看不可,一节课的引入也是这样的,对上好一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节数学课的课题若点得适时,恰到好处,就能产生强烈的课题效应。例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即角边角公理):

方案一:一开始就写出课题,然后通过画图得出结论。

方案二:上课开始时,先展示一下纸剪的三角形,然后撕成下图两部分,再问学生:若要再剪一个与刚才一样的三角形,怎么办?

A.只需利用第1部分B,只需利用第2部分C,必须把1-2两部分再拼起来。

学生稍加思考即获得“顿悟”:只需利用第2部分。再问为什么?一般同学都能回答:一个三角形只要两角一夹边确定,它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固定了。这就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角边角公理”。至此点题并板书课题,其效果肯定比方案一好。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采取先点题后展开的手段,但教无定法,例叙、插叙和夹叙夹议等也都是常用的手法。

3.教学手段、方法必须有针对性。

任何先进的手段和成功的方法都是与教育对象紧密相连的,犹如医治病人要“对症下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人的思维与年龄是密切相关的,十三到十五周岁者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十五至十八周岁者,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又点燃了抽象思维的火苗。这说明:任何一种成功的教法都是与教学对象紧密相关的,只有针对性强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才符合科学性原则。

二、意向性原则

教学总导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能只是埋头讲课,而要在讲课过程中密切注视着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不断培育求知欲望,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意向性原则。

首先是提倡情感教学,情感是意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教态表情要亲切和蔼,要创造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双方均在心境愉快、情感交融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教师讲课要尽量做到有生动的比喻、风趣的事例、得体的手势、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以至高雅的笑话,教师要多听一些相声、多看一些小品,从中学到一些本领。

在情感教学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提倡微笑教学,微笑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给人以信心和勇气,教师板着脸上课,不管怎么说,其效果也不会比微笑好。如果有条件,就要努力做到激情教学,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把一切抛开,立即进入角色,进行即兴“表演”,说话要富有煽动性,以此牵动全班同学的心,激发其非智力因素。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采用教学评语,这也是意向性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语代表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认可程度,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教学评语应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和学习的能力(如思路的优和劣、解题方法的简与繁、速度的快与慢等)。教学评语一定要把握好“度”。要评而有据,言之有情,贵在恰当准确,务求适时得体,防止对自己偏爱的学生评价过高,而自己厌恶的学生评价过于严格。教学评语还要尽可能地带有感情色彩,在评价学生的同时也评价教师自己,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吸取失败的教训。

以上是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两个主要原则,在具体操作上,必须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这个指标体系的确立必须具有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行性,同时所确定的指标能为教师理解和接受。在具体评价一节课时,还必须注意微观考察与宏观考察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否则势必产生科学性的偏差。

教学原则范文第3篇

摘要:鉴于人类思维的共通性,作为思维关键载体及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也必然带有共性,这为汉语思维模式借用于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已牢固掌握的汉语思维在时刻起作用,并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目的语的学习,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借用语言的迁移规律以发挥汉语思维模式的促进功能,提高英语教学成效。

关键词:汉语思维 母语 目的语 英语教学

引言

各民族之间的思维模式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他们都使用语言来表达生活体验的方式也异中有同。在英语教学中,考虑到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汉语而形成的思维习惯,学生大多会不自觉地利用汉语来理解英语、学习英语甚至是按照汉语的语法进行思维。质言之,强调汉语思维的重要性,更符合英语习得的规律,也符合思维作为主导作用这一原则。长期以来,学界及教学实践大多关注汉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而鲜有关注其对英语教学效果的正面影响。如何发挥汉语思维正迁移于英语教学的研究则几近阙如,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此探讨之。

一、汉语思维模式作用于英语教学的必然性认识

汉语与英语虽然各自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但两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自20世纪60年代来,伴随学界对目的语英语习得研究的逐步深入,人类对于母语的负迁移、干扰作用有了新看法。Hockett在分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之后,列举出各门语言之间存有的16种共同点,如语言的抽象性、语言的创造性及语言的表意功能,等等。[1]而Ellis则指明,几乎所有的语言之间皆普遍存有共通的核心规则。[2]马克思也认为,语言是展现思维的直接现实。尽管世界上存有的各种语言门类众多,但基于人类思维的共通性,作为思维关键载体及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也必然带有共性。语言的“普遍现象”关涉所有语法的组成部分,也关涉这些语言之间的共同关系,还关涉语法规则的体现形式。这些规则即构成了所谓的“普通语法”,也就是人类每门语言语法的根基。

汉语与英语虽然各自属于不同的语系,两门语言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含蕴也差别较大,然而通过研究这两门语言的普遍现象则仍然发现,汉语与英语这两门语言存有多处共同点:首先,是语义的普遍现象。对于同一物品,同一动作,同一过程都可以在另一语言找到对应表达或名称。其次,这两门语言皆具有一定数量的、带有某种相同语音特征的如包括多个元音、辅音的离散音段。再次,两门语言的语法高度相似,都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此类划分,而句子的主要成分也是按“主语+谓语+宾语”等的结构来划分,也都有各自的构词规则及造句规则。此外,也都有如表达不同时间概念,传达或肯定、或否定、或疑问、或命令语气的通常表达方式。最后,这两门语言皆通过运用一定的离散语音来遣词造句,从而生成表达不同语义的句子。对于英、汉这两门语言之间共通性的深度认知,彻底颠覆了母语思维对于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干扰作用这种较为片面的传统认识。在充分肯定汉语思维模式对于英语教学的正面效应后,也为创新英语教学提供了新视角。

二、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教学的迁移表现

汉语教学中所习得的汉语思维对于学习、掌握英语教学中的内容有较大助推作用。就生活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其自幼生活于汉语这一语言环境中,无疑汉语对于其语言结构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于汉语的反应则无疑处于首位。因此,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初步学习者而言,他们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知识结构、语法规则尤为陌生,对于英语国家的社会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习惯皆知之甚少,若想借助英语来传递某种情绪、思想,顺利通过英语来开展语言交流,多次使用汉语思维是不可避免。即使是对于掌握了一定英语水平的外语学习者,其在使用英语开展语言沟通时,也会不自觉地借助汉语思维。这种情况在英语写作、英语口头表达的过程中则更为明显。

此外,在学习英语这门外语过程中,在无自然语言环境时,英语学习者经常使用翻译法并且用汉语作为中介,其思维习惯是:将所学的英文知识先翻译为汉语,再通过汉语思维来理解,从而达到语码转换的目的。若不经过此转换过程,其大抵认为所学英文知识不牢固。而采用此种方式学习外语,较难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而直接借用英语思维。诚然,在某些语言环境、特定场景,英语学习者也常有借用英语思维,不过这种思维的借用是短暂、暂时而又带有偶发性,无法等同于实质意义上真正的英语思维。

三、汉语思维模式提升英语教学效果的路径探索

从上述可知,汉语思维乃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要件和必要工具。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借用语言的迁移规律以启发学生思维。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已牢固掌握的汉语思维在时刻起作用而影响着目的语的学习,这种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语言迁移”的表现。迁移现象和思维的概括性存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发挥好语言迁移规律,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及学习效率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师及学生应当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尽量减少汉语的负迁移影响。而为确保这点,则应关注这两门语言的差异及相通之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及分析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

过去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普遍过多关注汉语的负迁移,甚少考虑语言之间的共通性,也鲜有思考如何利用汉语的正迁移及语言之间的共性以促进外语的习得,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成效。从现状看,英语学习多数是在正式场合(课堂学习)进行,除却在国外求学、生活或在某种特定语境,英语课堂之外较少有使用英语的场合,接触英语的机会尤为有限,故而英语技能、英语习惯的养成缺乏各种条件如时间、空间的充分保证,而汉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英语学习者的思想及其言行。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如若漠视或不重视这一基本事实,则难以取得较好的英语教学成效。英语如何有效发挥汉语思维模式的正面作用,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关键点。

虽然汉语的迁移这种现象较为复杂,但其有规律可循,也会因各异的学习主体、各异的学习环境及学习阶段而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然而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汉语思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皆不应被片面视为阻碍角色。如若借用得当,则可使得英语教学成效事半功倍。汉语思维作为一种不同忽视的学习基础,亦作为一种待有效开发利用的资源。汉语思维是英语学习者的大脑中已存在的“语言库存”,其得以助推英语学习主体梳理将获得的目的语输入,并促使英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使用达到最高水平。借助汉语思维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英语教学内容。然而,目的语的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何种语境下、以何种方式从而顺势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一方面取决于汉语和英语这两者的语言特征,也受语言学习的具体阶段、语言采用的类型等决定。

曾有学者发文,认为在母语非英语国家广泛使用全英授课不尽现实,因为英语的教学无须也无法排斥汉语的影响,故而建议应当停止采用全英教学方式。[3]对此,笔者认为,第一,汉语本身可作为英语学习者拥有的“先天学习资源”,在英语学习者接收另一门语言信息时,必然会与自身熟悉的母语汉语发生某种联系或对母语、目的语进行比较。例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单词时,用中文表达法备注该单词以促进记忆。即便这样的做法不予提倡,然而这种方式明显解释了学习英语的过程必然是与汉语直接挂钩的过程,借助汉语思维进行联想、促进记忆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事实。建议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和汉语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对比,特别是当学习主体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碰到中西文化习俗差异时,这种有针对性的对比有助于加深其理解。第二,考虑英语教师(非外籍教师)在与英语学习者具有相同的语音文化背景,使用共同的母语,容易引起两者情感上及文化上的认同,为进一步的交流奠定基础。此外,英语非外籍教师则更容易发现英语学习者常犯的语言误区,从而有针对性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并帮助其调整学习方法及学习内容。[4]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克服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而发挥其正面作用,将已基本掌握的汉语思维作为目的语学习的资源,进而有意识地重点开发、利用好这种语言优势,从而扩展汉语的正迁移。尤其是对于英语课时非常有限、课后练习机会相当不足的英语教学而言,则更应当重视发挥汉语思维的正面影响。而汉语思维的正面作用,则在于其可利用属性上,也取决于英语教师如何对之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开发的前提是应明晰借用汉语思维的机理、如何借用、以何种方式、于哪个学习阶段,才能避免因借用不当而导致负面影响。

结语

总之,思维与语言相互影响。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已牢固掌握的汉语思维在时刻起作用而影响着目的语的学习,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借用语言的迁移规律以发挥汉语思维模式的促进功能,提高英语教学成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语

参考文献

[1]郝建军.汉语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的启示[J].语文建设,2015(05).

[2]赖妍莉,谢敏.英语教学中汉语教学迁移机制探微[J].语文建设,2015(05).

[3]周和松.汉语思维对中学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之探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7).

[4]许腾.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汉语文化渗透[J].语文建设,2014(02).

教学原则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实施差异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正视学生各方面存在差异,认清差异,尊重差异,依据园材施教的原则,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 尊重;差异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及自我效能感的问题十分关注。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都在为解决因学生存在差异,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时又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灵与秉赋,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性出发,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知人善教,进行差异教学。在实施差异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然后将学生分层,通过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来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使每位学生得到个性上的充分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差异教学法提出的背景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但事实上,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都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世界”,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不尽相同,各有侧重。而重视学生的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

从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特别是高师院校)连续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采取一些方法,尽可能的平衡每一个同学。而差异教学就是在班级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二、差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差异教学法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知人善教。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致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各有特色。“差异教学法”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优势,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呈现出殊途同归的特殊效果,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差异教学法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就会兴趣高涨,不知疲倦地学习;如果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行差异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 运用差异教学法必须做到

第一,承认差异、认清差异。

英国教育大臣在评价中国的教育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式的教育,的确使平民得到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失去了千千万万个丘吉尔。”总之,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避免失去千万个丘吉尔。只有正视学生差异,才能使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适应新的国际人才竞争,才能使我国真正成为人才济济、垒面发展、充满活力的国家。

任何两个个体之间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进行差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清楚学生们的“差异”所在,也就是确定不同学生在学习面前的主要障碍都有哪些。有的学生可能是基础差或者知识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学习状况不理想,有的可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总是事倍功半;还有的可能是因为自身的兴趣不足、学习情绪消极、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导致学习起来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学生是因为人际关系等其他客观因素对其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

教师需认清学生的“差异”,以学生的差异为基础,制定差异的目标,实施差异的计划,通过差异的教学程序实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整体学习问题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整体提升的共性目标。

第二,尊重差异、发挥个性。

1 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对待同一现实,学生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这就是性格差异。对于不同的评价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的差异。在数学领域,这种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在评价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让数学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

2 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激发其兴趣,发挥其潜力,并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比如对于爱唱爱跳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一场演唱会,或演奏会,或歌舞表演等等。喜爱服饰的学生,可组织服装模特表演比赛。喜好书法绘画的学生,可组织他们开展书法或绘画作品展出。喜欢旅游的同学,可组织他们进行乡土历史的调查,摸清家乡有多少值得保护的古桥、古庙、古塔、古墓、古居的情况。爱辩论的学生,可组织辩论赛。总之把各种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培养、选拔出来后,还应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现代社会注重互相学习和团结协作,这种优秀品质应在学生时代就逐步养成。

3 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能力的差异是十分显著。如在学生中不难找到“五音不全”者与原唱音乐创造者。数学神童与语音不全者等等。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若过分强调劣势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的兴趣与热情消耗殆尽。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实行分组教学把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分配到能力较强的小组中,每个小组成员不但要自己要学好,还要帮助其他同学学习,让他们知道只有垒组成员都成功,自己才算成功。在学生分组实践中,对每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差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当然,学生的差异从多个维度来看,还有许多,如性别差异、地区差异等,在教学与评价中也应引起我们重视,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之,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改变拘泥、刻板、单调、僵化的状况,走上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的轨道,对于整个素质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整个教育理念和思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并正在发生着质的转变,其教学方式也从标准化、单一化的知识灌输向人性化、多元化的引导教学转变。教师在真正了解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后,开展灵活多样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了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下,充分合理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都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差异教学法,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原则范文第5篇

一、借助文本,口吐莲花处处香;

二、驰骋想象,深思熟虑笔生花;

三、吟诵诗歌,水到渠成情自成;

四、回归生活,躬身此事活水来。第三,力求创新。教学论文的创新,选材与众不同。应是题目新,观点新,话题新,构思新。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如:《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话题新);《巧设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过渡语、结语》(从不同文题和年段、不同文本内容和结构、中心等设计导语、过渡语、结语。这就是话题新);《为学深知书有味——再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是取景新雅;二是表达匠心;三是用词考究;四是一语双关。这就是题目新、观点新);《有效课堂评价语言的四个“度”》(

一、把握课堂评价语言的角度;

二、掌握课堂评价语言的尺度;

三、拓展课堂评价语言的广度;

四、挖掘课堂评价语言的深度)(这就是题目新、观点新、话题新);《编演“课本剧”,焕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一、读懂课文,挖掘“剧”点;

二、改文为戏,巧编剧情;

三、研读剧本,以演导读;

四、读演结合,品悟文本;

五、悟文评戏,回戏扣文)(这就是题目新,话题新,构思新)等。

教学原则范文第6篇

1 体育教学评价原则概述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般评价活动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它是以既定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 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 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 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2]。

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支配或决定着体育教学评价的具体措施与操作方向。

2 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原则

新体育课程通过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 对体育教师教学起到导向、调控、创新的作用。以人为本,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等等, 都是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原则建构的目标和归宿。因此, 为了让“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为了让新体育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完全可以以此目标为依据, 结合其他相关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以下五大原则。

2.1 目标性原则

目标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评价是对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查、鉴定和总结, 为目标的调整、改进和提高提供反馈。体育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习、改进教学为目的[3]。可见, 目标性原则是指把预定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发挥目标的导向性作用, 追求评价的客观化与科学化。这里的预定目标就是《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所规定的具体目标。体育教学评价首先必须以《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依据, 否则就会失去评价的方向与意义。

新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首先必须以目标性原则为第一原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评价过程中不能过分追求“量化”, 这样会把体育教师与学生客体化、简单化, 容易忽略教师与学生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也容易忽略体育活动过程中人的情意表现等高级心理活动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要运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2.2 发展性原则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标准的运动技能和体适能测试、书面测验、教师观察等手段, 然后综合这些测验结果来决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并奖励少数优秀者的评价是具有明显的终结性评价持征, 而且在性质上经常是人为的将运动技能分离开来进行评价。

新体育课程提出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发展性原则的依据。教学评价应该强调根据努力水平, 而不是根据结果进行奖励, 这是因为: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使人形成一种伴人一生的体育活动方式, 强调的是体育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以及体育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等等[4]。如果只关注评价的鉴定与证明功能, 忽视反馈与发展功能, 不利于激发运动天赋较差但是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只重视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 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做法, 可能会导致体育教师在新体育课上仍然对一些考核项目进行“课课练”[5]。可见, 发展性原则的价值体现在: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不仅仅要反映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施加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 要着眼于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 着眼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着眼于体育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等等。

提出发展性原则的依据是:交往——发展性评价理论、《纲要》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它的基本要求是:新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施行发展性原则, 需要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评价观。首先应该确立“评价是促进”的理念, 即把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最高追求;其次应该确立“评价是服务”的理念, 即视评价为教学的具体工具和手段, 发挥其服务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的作用;最后应该确立“发展性眼光”的理念, 即要求在评价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评价的结论, 反对用僵化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等。正如斯塔夫比姆所说, 评价的最重要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

2.3 主体性原则

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技能、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 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等。主体性原则是指, 在新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中, 应该体现评价者激发被评价者进行自我发展的原则。此原则的目的是要尊重被评价对象的个性特点, 重视被评价者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在这种评价情境中, 要求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 不论体育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平等的主体, 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关系。

可见, 主体性原则要求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学生与教师等的积极互动, 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 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性原则的基本特征。正如斯塔弗尔比姆所说, 教育是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 用统一的模式去统一个人的发展, 去评价教育、教学的结果是不恰当的[6]。毫无疑问, 这种评价原则体现了新体育课程评价的时代精神。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4 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重要的精神在于:尊重个别差异、激发潜能 (这也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因此,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应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探试学生的潜在能力。另外,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也认为, 个体行为的外部结果可以部分地影响或决定着他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反应等等[7]。所以, 体育教学评价不能停留在体育学习结果上, 而要更进一步促进学习, 提供教学进展的信息, 然而, 多年以来, 我们的评价一直侧重于运动技能的评定, 忽略其他领域的测评。可见, 此原则能够体现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追求教育民主、尊重个体差异和个人价值的时代精神。

多元性原则主要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上述的主体性原则可以得知主体的多元化体现在互相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可以通过运动技术考核、生理负荷测量、心理量表运用等来实现。二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 《课程标准》则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多元评价, 强调在评价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更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三是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例如, 可以通过评语式评价与等级制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以及计算机评价的运用等方法来体现多元性原则[8]。所以, 多元性原则指导下的评价工具和方法的多样化, 克服了传统书面笔试、体能测试和技术技能测验的局限性, 使得体育教学评价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体育学习的情况。

2.5 元评价原则

元评价是采用统计或其他方法来估计评价的偏差对评价结论的影响, 即对评价的再评价。元评价的提出是评价理论发展的新课题, 也是教育评价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按照库克 (Cook) 和格鲁德 (Gruder) 的观点, 任何一个评估要经得起推敲, 就必须经过元评价。即要通过不同方式来考察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评价技术的可操作性以及能否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等等。但在许多体育教学评价方案研究中由于对元评价缺乏认识基础, 导致难以展开, 很少见到元评价的影子, 这是评价体系不全不深不细不够科学的表现。

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界存在把达标测试等同于评价。用简单的达标成绩作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 如果不对此类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和分析的话, 将无法有效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和价值;另外还有一种印象, 就是几乎所有的体育教育实验都是成功的, 听不到也看不到失败的例子。当然, 也看到众多教改实验成果昙花一现, 未得到应有的推广或改进, 实属一种浪费。究其原因, 与这些实验未得到适当的元评价不无关系。因此, 随着评价实践的不断深化, 元评价将愈来愈显得重要, 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高对体育教学元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其进行研究和运用[9]。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实现评价方案中的评价对象明确, 评价目的正确, 评价标准合理, 权重分配恰当, 评价工作计划周密得当, 量表科学并易操作等等。

3 结语

以上仅从五个方面对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进行了分析, 除此之外,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还应该有其他原则等等。需要说明的是, 在新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 上述几条原则不是孤立分割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应该综合运用。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只有认真遵循这些原则, 才能使评价工作得到顺利、有效地宣扬, 才能使评价功能得到真正的加强, 才能使新体育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尽快辉煌。

摘要:针对新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评价难以操作的问题, 重点从教学评价原则的角度去解决, 提出了目标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和元评价原则等并结合实践操作进行了系统论证。

关键词:体育,教学评价,原则

参考文献

[1] 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张继生, 杨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刘刚.对体育教育评价的思考与前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8 (4) :29~32.

[4] 张建华, 杨铁黎, 殷恒婵.从美、日两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改革[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37 (11) :25.

[5] 汪晓赞, 季浏.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学习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 汪晓赞, 等, 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3) .

[7] 皮连生.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实行) 的心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新的一年新的起点范文下一篇:凄凄不似向前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