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2024-04-01

中国服装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东莞制衣厂

中国服装业有四大特征:规模大、产量大、水平低、结构差。水平低指的就是我们的服装设计水平低,这也是我国服装业只能替别人加工高档名牌服装、自己的产品难以成名的原因东莞工作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中国服装企业结构链停留在传统设计管理的模式,由于设计手段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品开发周期长,就不容易发掘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服装的新产品周期(设计、成衣到进入销售)工业发达国家平均2周,美国最快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时间,差距非常明显。

服装业在加入WTO以后,如果只依靠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的价格优势,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小,人民币汇率上升也对出口造成深远的伤害。

中国服装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男装和羽绒服,这片领域诞生了杉杉、雅戈尔、波司登、雪中飞等众多的知名品牌,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但是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没有规模。东莞厂服

(一)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

有人说: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不用担心没有衣穿。现在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还都够在市面上卖个两年的。服装企业做大了,往往是伴随着仓库急剧增大的代价。企业的销售翻了好几倍,帐上的现金却没见增长多少。难怪很多老板说,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都跑仓库里去了。由于服装季节性明显,且服装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库存问题成为最令服装企业头痛的问题之一。

企业的库存表面是产能过剩造成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其不均衡,需求呈现多样化,对消费者尤其是对不同等级市场需求特点的研究是服装行业比较欠缺的,这样就造成企业无法将自己的产品精确的或者有针对性的投放到这些需求者的市场上去。一方面是大量的库存,一方面是服装消费严重落后。在中国,即使在一个城市中,市区和郊县的消费满足程度就存在相当的不同,城市消费过度,而在三类以下的城市却相对处于消费热点匮乏的状态,超级女生作为一种消费热点,最大的消费地不是在沿海,反而在四川。服装企业缺少抓住市场热点的能力,因此无法做到快速建立品牌规模的能力。市场经验的局限和研究的亏欠导致相当多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行不成市场转化能力。渠道已然成为服装企业的制约短板。

从企业经营的导向上来看,中国的服装企业普遍没有一种行业地位占位的意识和行为,企业经营主要还是从纯制造的角度来设计的,资源配置也是这样的,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的产品是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另外,企业可能对广告、传播、裁剪款式、生产管理比较在行,但是对市场上的销售环节就显的力不从心了,尤其是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业务发展战略,没有战略就没有目标,生产多少肯定是不知道的,在产能的压力下,肯定要形成库存。

(二)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国内的服装企业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更习惯自己创品牌或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主流时装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因此,纺织服装行业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技术进步(但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关键是快和灵活的反应与应用),实现产业升级(主要是从纯制造型企业往市场导向型企业发展)。重视流行信息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服装产业时尚化的重要措施,日本和韩国靠美国的二手信息也都在汽车行业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品牌。时尚品牌上升初期,无一例外不是从外观设计等次要的外在的非技术核心的部分开始的。

(三)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生产管理、设计、营销、广告等)非常贫乏。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夫妻店起步,家族企业色彩往往比较浓厚,很多企业的战略现状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从服装企业内部来看,人才将一直是困扰经营的问题之一,时尚性质决定服装企业的人才使用机制是高度流动性的,综观世界知名服饰公司,其设计与生产总是处于地理上的分离状态,生产走的是人力成本集约型路线,而设计走的是智慧经营的路线,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东莞制衣厂

设计源于生活,至少要相应的生活场景支持。

因此,需要对设计和生产进行办公分离,而那些达不到原创资源支持的企业,就不要去想原创的事情,干脆就做一个彻底的跟随与模仿者,走快批模式,结合对渠道的整合,把类似沃尔玛的大卖场经营理念移植到传统的渠道经营过程中,以满足中国中层以下的阶层的时尚生活为主,这样就可以在人力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适应,中国中产以下的阶层在2010年的消费升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因此,不要去挤独木桥。

现在已经走在原创道路上的企业,就要审视自己了: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满足中国快速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的服饰消费能力,中国到2010年非实用的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将达到2.5亿,在全球化状态下生存起来的中产阶级有自己的品牌消费理念,因此,不但需要纯粹的设计人员,还要相应的市场与消费趋势研究部门,还有市场营运部门,这是一个强大的品牌机器,要做就做最好,结合自身的经营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人力价值差距很大的设计和生产进行地域分离。时尚是成本很高的经营战略,要创造条件去满足时尚人力所需要的工作、生活、交际、提升等的环境。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人力总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掣肘因素,企业需要的是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然后去进行相应的人类配置,否则,企业即使花高费用找到顶尖设计英雄,也不会留住,经营战略不解决,就是对自己的资源现实认识不清楚,因此,根本无法承载品牌之重。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在服装行业挖掘商机,需要我们的认真分析思考找到准确的出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国服装产业现状

作为衣食住行之首,毫无疑问,服装行业是个永远的朝阳产业,因为人类对服饰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境。如今,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服装服饰类产品已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服装不仅仅是要求能蔽体保温。谁都会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漂亮、健康、个性化的衣裳,而且由于服装类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又比较快,所以服装市场的蛋糕将会越来越大。到生产力足够发达的时代,人均拥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服装产品将不再是梦想。东莞制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

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中国服装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男装品牌和羽绒服,休闲装,这片领域诞生了玉情儿、杉杉、雅戈尔男装、波司登、雪中飞等众多的知名品牌,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而时尚女装、童装、睡衣等市场则相对发展还不成熟,强势领导品牌还很缺乏。中国服装业发展的困惑

A、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

有人说: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不用担心没有衣穿。现在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还都够在市面上卖个两年的。

服装企业做大了,往往是伴随着仓库急剧增大的代价。企业的销售翻了好几倍,帐上的现金却没见增长多少。难怪很多老板说,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都跑仓库里去了。

由于服装季节性明显,且服装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库存问题成为最令服装企业头痛的问题之一。不处理吧,积压只会导致更加库存品的更加贬值甚至一文不值。进行低价抛售处理吧,一来那些过季的产品不见得有人要,二来低价抛出去对辛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又是个很大的打击,很容易让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体系产生怀疑。

另外,库存数与企业缺货数量又往往是成反比的,因为服装产品从采购面料到生产都有一定的周期,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旺季时候有足够的数量可供销售,往往不得不储备大量的货品,这就为库存埋下了隐患。而有些较保守的企业为了减少库存,往往限制货品的生产数量,但一旦该货品畅销起来,却又因为产品供不应求导致缺货而错失销售良机。

B、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非常贫乏。无论是从生产管理还是设计、营销、广告等。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夫妻店起步,家族企业色彩往往比较浓厚。很多企业根本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

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C、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东莞制衣

国内的服装企业一来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更习惯于自己创品牌或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主流时装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D、产业链的不健全

谁都清楚,面料是服装产品的关键,但目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国内面料供应商较国外的面料商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面料研发能力不足,高品质的面料大多还依靠进口,这也直接制约着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

中国服装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产业深度发展

2007年,中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将为我国服装产业格局、竞争力格局变化奠定基础。

(一)用先进技术化解劳工问题。

迫于劳动力紧缺危机,借助于人民币升值换汇优势,新一轮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之风在服装行业悄然兴起。科技贡献的作用在本轮产业升级中彰显出来。成熟的中国服装企业在技术改造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买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工序和工艺进行优化配置的设计者,往往是企业对设备或软件制造商提出要求进行定制采购。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解劳工荒问题;解决熟练技工紧缺问题;解决制造过程中人为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是这次技术改造的主要目的。吊挂生产线、电脑缝制设备、电脑控制专业工艺设备、产品信息条码分拣设备、后整理设备、产品检验检测设备等都成为被引进的热门。

(二)内陆省份发展为梯度转移夯实基础。

梯度转移绝不能一蹴而就,大规模转移需要较长的过程。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内陆地区是否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和条件。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产业链资源等因素外,政策环境、意识观念对转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各个内陆省市吸引产业转移的一大重要手段。内陆地区的服装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在优化。辽宁、吉林、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成立协会。四川、陕西等协会组织也比较活跃。内陆省份的服装产业逐步提升,为承接梯度转移进一步夯实基础。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近年来,随着内需不断扩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内需切切实实成为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国内企业成熟壮大、国际名牌蜂拥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国内中小企业在夹缝中找寻生存之道。未来的中国服装市场新一轮"洗牌"时代已经到来,而"洗牌"的孪生姐妹"市场细分"也将随行而至。2007年,中国服装市场必然好戏连台,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品牌和市场细分时代到来。

伴随着新一轮国内市场重新"洗牌"而来的品牌和市场细分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次、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主要体现为品牌在市场中的横向细分,即同一品种或相同档次产品层中通过"产品风格"和"消费群"进行的横向再细分。市场被拉平,占据各个市场位置的品牌个数将被摊薄。可以看出,新一轮细分的竞争焦点是"文化"、"创新"和"研发",最终的目标是"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差异化"之剑在这一时期格外锐利,缺乏科技投入和市场研发的盲从行为,在这个市场机遇和挑战面前都

将十分危险。

随着国际品牌加入竞争队伍,细分也成为了民族品牌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的运动装市场、时尚休闲装市场的竞争态势就已明显体现出"洗牌"和市场细分的迹象。本轮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加工商与经销商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耐克首创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中国服装行业大行其道,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加速了"职业经销商"行业的诞生和成长,从而加速了加工商与经销商的分化。"轻资产运营"模式能够实现品牌在短期内获得销售收入的高增长,使品牌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同时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负债率,使企业有可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环节,而对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的外包则借力于广阔的产业资源,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加工队伍,经销商队伍也在迅速发展壮大,以个体经营者为主的经销商队伍中,专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营销公司"已经浮出水面。

国际品牌运营商也将陆续登陆中国,不论是品牌化运作还是资本化运作,都将为中国服装市场注入国际化经营的新鲜理念。

随着市场细分对海外品牌的需求增长以及国内品牌对国际加工产品的需求增长,专业的品牌和产品进口商团队也将应运而生,特别是具有雄厚财力和丰富外贸经验的专业外贸公司,在国际品牌引进方面将成为一支主力。

(三)外销型企业、海外品牌进军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007年,外销型企业进军国内市场的步伐将明显加快。鉴于土地、人力资源成本一再攀升;原料、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难以消化;外贸加工费日益透明;国际竞争国迅速成长等原因,常规产品的出口越来越无利可图,加上对出口退税下调的顾虑,外贸加工型企业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于是纷纷把目标指向国内市场。

随着GDP快速增长、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等,目前国内服装市场呈现增值增量的成长,物价指数的上升更加有效刺激了外贸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导致品牌个数急剧增多,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品牌更迭速度也将加快。另外,海外品牌也将成为新晋的强有力的竞争者。2005~2006年,海外品牌进驻中国服装市场的步伐加快,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案例,激发了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拓展期待。经销商、进口商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为海外品牌进军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国际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出口,"资源"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国际产业资源存在于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推广等各个环节,包括了人、财、物、无形资产等各个领域。国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行业、企业的一大新增利润源泉,更是中国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大门一把钥匙。

国际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中国籍服装跨国集团的形成创造出无限可能。事实上,一些有实力、有魄力中国服装企业已经向着这一目标迈出了一步。

(一)"走出去战略"分层次实施,内涵充实。

2005年中美、中欧贸易摩擦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上议事日程。行业经过两年对"走出去"的探究摸索和深思熟虑,不同的企业已经开始制定不同模式的"走出去"战术部署。"走出去战略"将分为"品牌走出去"、"生产走出去"和"采购走出去"等不同模式。

"生产走出去"主要是以规避贸易摩擦、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主要目标国是东亚、东南亚国家,也有一些企业为了承接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欧美订单在欧盟附近及南美等地区设厂。

"品牌走出去"是2007年以后的热点,企业也明显在加强海外市场拓展攻势。近几年,我国已经有一批企业实现在东亚、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国家、澳、新、俄等国的品牌专卖销售。2007年,实现自有原创品牌出口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市场区域会越来越广,并能期待在欧美等服装发达市场打开销路的成功案例。

"采购走出去"是中国服装产业的新成长点。"采购走出去"是以跨国采购集团的形式,一只手承接国际市场订单,一只手控制订单流向和产品出口,成为国际流通环节中的一环。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国际市场产品流通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服装企业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上占据的层次,改善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利润格局;另一方面,握住渠道掌控权,转变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奏响我国服装跨国集团诞生的序曲。

(二)"调低出口退税"影响和造成行业短期危机。

尽管上一轮的出口退税下调未涉及服装产品,但仍存在下调的可能。经测算,通常类服装产品出口退税降低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降低15个百分点以上。一旦出口退税调整,势必造成一定的动荡,特别是以生产大路产品为主、议价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危机。出口退税下调,从长期来看,能够优化产业的企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短期内,企业和行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三)出口快速增长潜伏危机。

2007年是中欧备忘录的终年,欧盟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欧乃至对全球的出口动向。尽管受到欧盟、美国配额限制,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增幅依然超过了2003年,创造了历史新高。欧盟业界在年初就提出要求中国2007年设限期满后采取自限等手段控制出口,美国也在紧密观察中欧动向。欧美业界的反倾销呼声从未间断过,2006年,欧美乃至印度、秘鲁、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对我国纺织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反吸收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国出口的聚酯短纤提起的反倾销案,不仅是中美纺织品贸易历史上最大的反倾销案,更是美国对未来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一次尝试和预演。服装在贸易保护中属于高危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势必激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另外,技术壁垒也同样不容忽视,欧盟相继颁布相关法案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要求。2006年美国对产自我国的服装产品实施召回频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以"安全性"名义对产自我国的童装、婴儿服装及用品的召回十分频繁。

中国服装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1、商场情况严峻, 传统百货萧条, 购物中心创新

据:2016年全国171家商场业绩排名分析发现:1) 传统百货失去业绩优势,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购物中心, 生活馆的消费方式.2) 一些折扣和轻奢商场受到消费者喜欢, 如奥特莱斯。3) 2015年市场单店经营不善, 有55.8%的单店出现销售下滑现象。4) 特殊功能性购物中心如主题购物中心如火冲天5.城市综合体中购物中心逐渐扩大。

2、连锁百货失去优势处于下滑阶段

据‘2016年主要连锁百货企业经营情况’分析1.连锁百货主要针对中端和大众消费者2.连锁百货绝大多数都以服装与服饰为主营产品3.连锁百货缓慢速度扩张, 开店谨慎4.连锁百货总体销售下滑。

3、电子商业迅猛发展

2015年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交易总格为3, 7万亿元, 占全国电子商务总额的17.79%, 其中纺织服装企业包包B2B电子商务增长27.8%, 服装网络零售增长21.49%,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增长27.03%, 成为行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力量。2016年纺织行业电子商务持续增长, 2017年交易总格额预计更大。

4、中国买手店摸索中受到青睐

据买手店经营发展状况分析, 1.集中于华东华北地区, 这些地区消费者较成熟, 也是中国原创设计品牌萌芽生长的地方。2.成都和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城市, 近年来买手店也发展迅速。3.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扩散, 二三城市买手店更多的向本地消费者宣传和普及设计师品牌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 以提高当地居民对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4.南北城市差异显著, 南方数量和规模大于北方, 南方装修文艺, 北方大方简洁。5.O2O模式成为经营渠道新选择, 已经被认可并迅速发展, 调查942个买手店中, 其中351个拥有新浪微博, 已有325个官网, 230个拥有微信公共号6.买手店演变多元社交空间。

5、批发市场转型

1) 批发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直接消费者2) 批发市场竞相改造, 发展规模迅速, 出现小众更好轻奢品牌, 3) 从批发到企业品牌的转型。

二、中国服装销售周围形式分析——Showroom形式

现在各大时装周和部分买手店都纷纷开设showroom, 还有一些部分品牌也开设showroom, 从2014年开设开始中国第一家showroom“时堂”, 到将国际showroom, 独立设计师, 制造环节融为一体的“ontimeshow”得到了迅猛发展, 现在showroom已有60家, 未来将在风格和品类更细分, 线上将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中国本土设计师品牌发展, 买手店的更新扩大, 时装周的完善, 做连接买手和设计师的一重要平台, 未来前景不容忽视。

三、国内品牌销售分析与案例

国内各大品牌开始并探索走快时尚路线, 通过快时尚品牌的经营理念, 相对便宜的价钱和质量的保障, 占领了市场细分的优势, 冲击了国际品牌, 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以太平鸟为例, 太平鸟是影响最大中国本土品牌之一, 以国际领先的“快时尚虚拟联合’’经营模式, 多公司, 多品牌, 多系列共同发展的模式, 通过在国外建立设计公司和平台, 收购设计国外设计机构, 发展“线上线下海外市场’’以市场细分的角度, 多品牌块度大年龄广, 风格多样化, 如随性JEANS, 艺术气息TREDY, 典雅COLLECTION的系类品牌。无论从国内品牌探索新国际模式, 还是百货在传统中挣扎生存, 买手店尝试创新多合作, 最基于消费者行为, 国内消费者消费越发成熟, 随着消费者观念的不断转变, 各大企业努力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国内市场不断创新成熟, 发展迅速, 中国服装产业前景广大并是一个艰辛过程。

摘要:在国内经济大背景下, 服装行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的同时, 也在不断创新中寻找突破.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生产与效益规模稳定增长, 总量扩大, 国内品牌自我突破, 找到自己盈利模式, 国际部分品牌受到冲击, 然而国内品牌自身由于经验人员等不足, 也在出现出口负增长, 成本上升导致市场盈利下降的严重问题。市场的细分化越来越严重, 各大销售渠道在艰难细分化找自己位置求突破, 老百货商场纷纷倒下, 新型生活馆越来越多, 消费者观念转变, 开始注重个性化消费和服务。

关键词:服装行业,市场趋势,销售

参考文献

[1] 刘正平.中国城市服装市场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J].中国商论, 1997 (12) :41-42.

[2] 肖强.中国服装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J].中国对外贸易, 1998 (8) :13-14.

[3] 陈丽茵.2012年中国服装行业分析及趋势[J].中国经贸, 2013 (22) :30-30.

中国服装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7年国内GDP总量为30100亿美元,人均GDP超过了2280美元,比04年翻了一翻,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重利用品牌效应,建立产品跨地区、跨国市场营销网络。由于中国男装市场品牌发展起步较早,相较于其它服装成熟,但由于各地新品牌层出不穷,因此竞争仍异常激烈。前十名品牌占据全国几乎50%的市场,前三名:雅戈尔、杉杉和罗蒙市场地位相对稳定,其中雅戈尔市场优势明显,市场综合占有率超过10%,其他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较低,大多在1%和2%左右徘徊,且相互之间较为接近。

2、年龄段细分

国内成年服装年龄段分类基本为:18—30,30—45,45—65,65—。

18—30: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是服装消费的最主要的群体,是消费群体中服装购买频率最多,总体购买金额较多的群体,该年龄段人口在1.8亿左右,其中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与中国总体人口男女比例相反。该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强的购买欲望,时尚,追求流行、个性,敢于尝试新事物,容易接受各种新品牌。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容易冲动购物。是目前服装品牌最多,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

30-45: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是服装消费的主要群体,是消费群体中购买单件服装价值最高的群体,该年龄段人口在3.3亿左右。该群体是消费群体种经济基础最为雄厚的群体,有较强的购买欲望。但该群体大多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相对成熟,因此对风格、对时尚有自己的喜好,其中相当部分人已有自己喜好的品牌,对新品牌的接受程度较低,购物理性居多。有相当部分品牌定位于此细分市场。

45-65:该年龄段的人口在2.7亿左右。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事业有成,服装购买欲望一般,但对服装有一定的高阶需求(即品牌需求)。市场上适合该年龄段的服装品牌较少,往往是有购买欲望时,却找不到适合的服装品牌,特别是满足该年龄段的女性服装品牌严重缺失,市场机会较大。

65-:该年龄段人口在1亿左右,购买欲望较低,对服装的需求不是很强。对于该年龄段的服装品牌基本为空缺。

3、产品属类细分

我们将现有市场中主要服装产品的属类进行划分,他们包括:

商务正装系列

商务正装系列包括在正式商务活动及高级商务会晤期间所穿着的商务服装,包括如西装(套装)、燕尾服(宴会装)等类型的服装系列。此类服装代表着经典、非凡与高尚,被誉为“衣着贵族”。此类服装的市场需求量一定,价值较高。

高级时装系列

高级时装也被人称之为“明星服装”,因为这类服装往往价格高昂,诸如各类时尚晚宴及高级典礼之中进行穿着。此系列服装以奢侈、豪华为设计特点,大多以纯个性化(即个人订制)订购为经营模式。

周末休闲系列

在周末休闲的服装系列中,还可进行细分,以现今市场中所出现的休闲类型大致可分为:大众休闲(如佐丹奴、班尼路等)、运动休闲(如国际的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的专业运动休闲、Lacoste的网球休闲、Wolsey的高尔夫休闲等)、时尚休闲(如ONLY、VEROMODA等)、户外休闲(如PaulShark的海洋休闲、JEEP的野外休闲等)等。虽然休闲品牌领域的竞争者越来越多,各个品牌开始将原有品牌的着装领域进行延伸,并将一些具体的生活或娱乐概念符之其上,使之更为形象也更加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新正装”系列

随着“知识精英族群”日益成为都市社会的主流人群,品味休闲、人本与自然的双重追求成为时尚,大量生活化正装、休闲化正装、时尚化正装、商务休闲装的出现,跳脱了传统正装或休闲装的领域,这些都可以统成为“新正装”系列。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了近年国际服装市场的一大流行趋势,“新正装”概念正是近年来在这一潮流趋势下应运而生,其定位于“知识精英族群”的社会主流人群,着力营造出一种品位休闲、人本与自然的双重追求时尚,为男/女士提供了一种8小时以外同样可以展示自己魅力的选择。尤其是商务休闲系列是近几年国际消费市场中越来越推崇的着装方式,即能够在一般的商务场合进行着装,也可以在八小时外着装,可以更加放松的享受工作和生活,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多数白领和成功人士的喜爱。由于“新正装”继承了正装和休闲装的双重元素,已经成长为一种独立的衣着文化,“新正装”的主导消费群体都是各行业的青年才俊,包括技术型、知识型艺术型等知识精英族群,而且这个消费群体正在迅速的扩大。

服装行业分析报告

(二)

一、服装行业发展趋势:

2011 年,我国服装行业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产业发展环境,产业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业发展压力。而市场的稳定,特别是 内需的平稳快速增长将为服装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产业结构调整全面铺开,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快速推进,产业升级将再上新台阶。

未来 10 年,是我国服装产业朝着国际领军地位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 30 年已经为行业加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意识到经历了全球 金融危机,国际发达国家服装产业实力并未削弱,在品牌创新、价值创造、市场掌控等高端软实力方面,我国服装产业与国际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行业必 须树立危机感、紧迫感,沿着正确的产业升级方向,牢牢把握正在到来的产业大发展机遇期,努力缩小国际差距,确立更高的国际竞争地位。

二、服装行业核心竞争力:

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来就是体现在特定的能力上。而这种能力本身又可以视为多种能力的聚合,因而是完全可以分解的。

(1)决策竞争力 (2)组织竞争力 (3)员工竞争力 (4)流程竞争力 (5)文化竞争力

(6)品牌竞争力 (7)渠道竞争力 (8)价格竞争力 (9)伙伴竞争力 (10)创新竞争力

三、服装消费趋势分析:

1. 服饰消费连续5年居城市女性开支之首

衣、食、住、行,“衣”排首位,原因何在?或许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妇女杂志社等单位发布的“2010~2011中国城市女性消费调查报告”能在数据上作出回答。

调查显示,2010年城市女性消费以“服装服饰”为最大一笔开支,稳居消费榜首(这一“榜首”地位已连续五年),排在其后的分别是旅游、健康和与车相关的支出。

调查还显示,中国女性更加青睐国内服装品牌,在城市女性购买的最贵的一件(套)服装中,选择“国内品牌”的居首位,达到49.3%;选择购买“国内品牌”和“合资品牌”的超过六成;城市女性对国际品牌的认知度与城市国际化程度相关,选择国际品牌比例较高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大连、上海。在美丽消费持续 增长的数据中,女性消费中购置服装、服饰是永恒的主题,今年前10个月,96.8%的被访者有服装、服饰消费经历。为自己购买服装的平均开支为4267 元,为全家购买服装的平均开支为8793元。被访者为自己购买最贵一件(套)服装平均为1390元。

此外,网购成为女性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2010年参与过网购的被访者达70.8%,上年网购比例仅为42.3%。参与网购的北京被访者达90.7%,位居10城市之首。18~30岁被访者网购比例最高,51~60岁的被访者中有39.8%的人参与网购。

2.电子商务消费爆炸式增长

宣称打造“平民时尚”的服装电子商务领袖VANCL则抓住了大众消费这个主流,在短短几年内销售突破20亿,成就了一个服装行业的神话。网络购物之所以兴 起那么快,其中有三个原因:一是消费者在“逛”网店的时候比逛实体店有更多的商品可供选择,可以轻松地货比“百”家,省时;第二,网络购物可以通过互动和 搜索,了解更多有关品牌和商品的口碑,以此做出更准确的购物决策,省心;三是网络销售的商品由于没有了渠道、促销等成本,所以会比实体店的商品更加优惠, 即所谓的省钱。

截至2010年,中国已有4.2亿互联网用户——是印度互联网用户的5倍多,比美国的互联网用户几乎多一倍——新的用户还在以每个月600万的速度不断增 加。大约一半的中国城市人口在使用互联网,而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也达到1/7。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城市用个人电脑上网的普及率将会达到 66%,与如今西欧的水平相当,而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则会翻一番,达到近30%。城乡加起来,中国将会有超过7.5亿互联网用户。如此庞大的消费者基数是 互联网销售飞速增长的基础,电子商务一定是未来消费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销售模式,而服装电子商务的消费者,必将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五、服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急需扩宽渠道的商家,网络营销的强势推广性都让他们欣喜不已。纵使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某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人数还能够达到325万,交易额为 20多亿元额。网络上直观地服装搭配展示和方便的海量货品查找都吸引住了现代消费者。而依靠网络经营节省下的渠道成本这个优势,也让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后 了网络销售之路,各种形式的网店如春笋般冒出。

不过当各种网店形式纷纷出现的时候,网店自身也在经历严酷的考验。在诸多的选择中,形同网络集市的淘宝网、打价格牌的网上折扣店、消化库存商品的网上批发 店似乎是目前大众更为认可和接受的服装消费方式。然而这几种电子商务形式之中能够专注品牌营销,并向消费者提供品牌服装商场功能的电子商务业务还是凤毛麟 角。当然更不用说提供服装商家在营销过程中的各种功能转换了。

不进步就要被淘汰,这是每个有头脑的商家都明白的事情。在诸多商家纷纷展开网店业务的同时,诸多先行者们也感受到了危机。选择更好的,能在每个方面流程都 进行融合,提高自己的效率的电子商务形式成了他们的努力目标。于是,许多知名的服饰品牌已经开展了新的电子商务计划,并拥有了自己的网络平台:美国贝克 曼、英国伦敦品牌JUSTYLE以及欧洲知名的时尚男装玛萨玛索等等。这些服饰品牌背后的电子商务软件供应商,同时也是最大的服务商ShopEx通过自己 向我们展示了他所提供的电子商务服务的各种优点。

如今传统服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是必然之势,因为他们担心自己落后。所以才会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商,才能让企业的将来在网络市场中没有盲点。

六、宏观环境下对服装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国的服装行业,总体感觉是不利因素居多。例如原辅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制造成本甚至运输成本都在上涨,几乎服装产销链条中每个环节的成本都在上涨,这些不利因素已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服装行业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物价水平全面上涨,居民收入中用于食品等初级产品的比例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给企业带来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服装消费需求减少

服装不是生活必须的初级商品(如食品),当通货膨胀时,对于中低收入的居民来说,消费必然会更多的集中于初级食品,而不是服装。经济增长放缓,很多企业面临倒闭、搬迁的困境。很多企业开始大面积的裁员、减薪。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再加上对经济前景的不乐观预期,消费者无疑会减少对服装消费的支出。

国家政策对中国服装业的影响

新劳动法的实施,迅速提高了服装行业劳动力成本 毫无疑问,()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规范了企业在雇拥、工资、保险、补偿等各方面的行为,更大程度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但也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新劳动法实施后,企业增加支出的工资、福利和相关费用将使服装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20–40%,企业认为不堪重负。

七、宏观环境下对服装市场的影响

市场的微观环境中的许多因素是可以被服装零售商所控制的,包括供货商、制造商、市场中间商和消费者。这四个因素像一个环状一样相互作用,消费者对商品的反馈对于企业是相当重要的。企业要想彻底开发中国服装潜在的市场;必须实现有效的运作,需要台理分配自身内部的资源。

营销渠道

服装零售商们如今采用了不同的营销渠道,包括百货商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等。营销模式也发生了三个步骤的演变第一步、从 引厂进店 到“承包经营;第二步、从”商企联销”到“直营专卖”;第三步、从 特许加盟“到“直销连锁 并且从注重外部营销转一内部营销进而讲求整体营销。

除了这些传统的零售模式,中国的网上零售尽管在1998年以前还未出现,但是正在成为一股新的力量。可是,由干个人电脑价格的下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年内越来越多的人涉足网络。根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1997年末网络用户数量为60多万,1999年中上升到400多万,2000年已有超过10000个网站和 29000个以.cn结尾注册的域名,其中77%为商业域名。

服装行业分析报告

(三)

中国服装产业日趋成熟,国际竞争力也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产品质量创新优势、产品开发创新优势、品牌创新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的高层次优势转变。2007年是产业调整升级的关键年,产业的微妙变化都将对我国服装产业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2007年,中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将为我国服装产业格局、竞争力格局的变化奠定基础。

(一)中国服装行业用先进技术化解劳工问题。

迫于劳动力紧缺危机,借助于人民币升值换汇优势,新一轮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之风在服装行业悄然兴起。科技贡献的作用在本轮产业升级中彰显出来。成熟的中国服装企业在技术改造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买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工序和工艺进行优化配置的设计者,往往是企业对设备或软件制造商提出要求进行定制采购。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解劳工荒问题;解决熟练技工紧缺问题;解决制造过程中人为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是这次技术改造的主要目的。吊挂生产线、电脑缝制设备、电脑控制专业工艺设备、产品信息条码分拣设备、后整理设备、产品检验检测设备等都成为被引进的热门。

(二)中国服装行业内陆省份发展为梯度转移夯实基础。

梯度转移绝不能一蹴而就,大规模转移需要较长的过程。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内陆地区是否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和条件。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产业链资源等因素外,政策环境、意识观念对转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各内陆省市吸引产业转移的一大重要手段。内陆地区的服装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在优化。辽宁、吉林、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成立协会。四川、陕西等协会组织也比较活跃。内陆省份的服装产业逐步提升,为承接梯度转移进一步夯实基础。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近年来,随着内需不断扩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内需切切实实成为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国内企业成熟壮大、国际名牌蜂拥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国内中小企业在夹缝中找寻生存之道。未来的中国服装市场新一轮“洗牌”时代已经到来,而“洗牌”的孪生姐妹,“市场细分”也将随行而至。2007年,中国服装市场必然好戏连台,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中国服装行业品牌和市场细分时代到来。

伴随着新一轮国内市场重新“洗牌”而来的品牌和市场细分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次、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主要体现为品牌在市场中的横向细分,即同一品种或相同档次产品层中通过“产品风格”和“消费群”进行的横向再细分。市场被拉平,占据各个市场位置的品牌个数将被摊薄。可以看出,新一轮细分的竞争焦点是“文化”、“创新”和“研发”,最终的目标是“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差异化”之剑在这一时期格外锐利,缺乏科技投入和市场研发的盲从行为,在这个市场机遇和挑战面前都将十分危险。随着国际品牌加入竞争队伍,细分也成为了民族品牌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的运动装市场、时尚休闲装市场的竞争态势就已明显体现出“洗牌”和市场细分的迹象。本轮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服装行业加工商与经销商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耐克首创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中国服装行业大行其道,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加速了“职业经销商”行业的诞生和成长,从而加速了加工商与经销商的分化。“轻资产运营”模式能够实现品牌在短期内获得销售收入的高增长,使品牌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同时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负债率,使企业有可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环节,而对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的外包则借力于广阔的产业资源,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加工队伍,经销商队伍也在迅速发展壮大,以个体经营者为主的经销商队伍中,专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营销公司”已经浮出水面。

国际品牌运营商也将陆续登陆中国,不论是品牌化运作还是资本化运作,都将为中国服装市场注入国际化经营的新鲜理念。

随着市场细分对海外品牌的需求增长以及国内品牌对国际加工产品的需求增长,专业的品牌和产品进口商团队也将应运而生,特别是具有雄厚财力和丰富外贸经验的专业外贸公司,在国际品牌引进方面将成为一支主力

(三)中国服装行业外销型企业、海外品牌进军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007年,外销型企业进军国内市场的步伐将明显加快。鉴于土地、人力资源成本一再攀升;原料、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难以消化;外贸加工费日益透明;国际竞争国迅速成长等原因,常规产品的出口越来越无利可图,加上对出口退税下调的顾虑,外贸加工型企业亟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于是纷纷把目标指向国内市场。随着GDP快速增长、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等,目前国内服装市场呈现增值增量的成长,物价指数的上升更加有效刺激了外贸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导致品牌个数急剧增多,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品牌更迭速度也将加快。另外,海外品牌也将成为新进的强有力的竞争者。2005-2006年,海外品牌进驻中国服装市场的步伐加快,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可借鉴的案例,激发了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拓展期待。经销商、进口商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为海外品牌进军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国际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出口,“资源”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国际产业资源存在于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推广等各个环节,包括了人、财、物、无形资产等各个领域。国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行业、企业的一大新增利润源泉,更是中国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一把钥匙。

国际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中国籍服装跨国集团的形成创造出无限可能。事实上,一些有实力、有魄力中国服装企业已经向着这一目标迈出了一步。

(一)“走出去战略”分层次实施,内涵充实。

2005年中美、中欧贸易摩擦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被提上议事日程。行业经过两年对“走出去”的探究摸索和深思熟虑,不同的企业已经开始制订不同模式的“走出去”战术部署。“走出去战略”将为“品牌走出去”、“生产走出去”和“采购走出去”等不同模式。

“生产走出去”主要是以规避贸易摩擦、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主要目标国是东亚、东南亚国家,也有一些企业为了承接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欧美订单在欧盟附近及南美等地区设厂。

“品牌走出去”是2007年以后的热点,企业也明显在加强海外市场拓展攻势。近几年,我国已经有一批企业实现在东亚、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国家、澳、新、俄等国的品牌专卖销售。2007年,实现自有原创品牌出口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市场区域会越来越广,并能期待在欧美等服装发达市场打开销路的成功案例。

“采购走出去”是中国服装产业的新成长点。“采购走出去”是以跨国采购集团的形式,一只手承接国际市场订单;一只手控制订单流向和产品出口,成为国际流通环节中的一环。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国际市场产品流通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服装企业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上占据的层次,改善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利润格局;另一方面,握住渠道掌控权,转变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奏响我国服装跨国集团诞生的序曲。

(二)“调低出口退税”影响和造成行业短期危机。

尽管上一轮的出口退税下调未涉及服装产品,但仍存在下调的可能。经测算,通常类服装产品出口退税降低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降低15个百分点以上。一旦出口退税调整势必造成一定的动荡,特别是以生产大路产品为主、议价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危机。出口退税下调,从长期来看,能够优化产业的企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短期内,企业和行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三)出口快速增长潜伏危机。

2007年是中欧备忘录的终年,欧盟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欧乃至对全球的出口动向。尽管受到欧盟、美国配额限制,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增幅依然超过了2003年,创造了历史新高。欧盟业界在年初就提出要求中国2007年设限期满后采取自限等手段控制出口,美国也在紧密观察中欧动向。欧美业界的反倾销呼声从未间断过,2006年,欧美乃至印度、秘鲁、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对我国纺织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反吸收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国出口的聚酯短纤提起的反倾销案,不仅是中美纺织品贸易历史上最大的反倾销案,更是美国对未来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一次尝试和预演。服装在贸易保护中属于高危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势必激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中国服装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7年国内GDP总量为30100亿美元,人均GDP超过了2280美元,比04年翻了一翻,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重利用品牌效应,建立产品跨地区、跨国市场营销网络。由于中国男装市场品牌发展起步较早,相较于其它服装成熟,但由于各地新品牌层出不穷,因此竞争仍异常激烈。前十名品牌占据全国几乎50%的市场,前三名:雅戈尔、杉杉和罗蒙市场地位相对稳定,其中雅戈尔市场优势明显,市场综合占有率超过10%,其他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较低,大多在1%和2%左右徘徊,且相互之间较为接近。

2、年龄段细分

国内成年服装年龄段分类基本为:18—30,30—45,45—65,65—。

18—30: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是服装消费的最主要的群体,是消费群体中服装购买频率最多,总体购买金额较多的群体,该年龄段人口在1.8亿左右,其中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与中国总体人口男女比例相反。该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强的购买欲望,时尚,追求流行、个性,敢于尝试新事物,容易接受各种新品牌。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容易冲动购物。是目前服装品牌最多,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

30-45: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是服装消费的主要群体,是消费群体中购买单件服装价值最高的群体,该年龄段人口在3.3亿左右。该群体是消费群体种经济基础最为雄厚的群体,有较强的购买欲望。但该群体大多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相对成熟,因此对风格、对时尚有自己的喜好,其中相当部分人已有自己喜好的品牌,对新品牌的接受程度较低,购物理性居多。有相当部分品牌定位于此细分市场。

45-65:该年龄段的人口在2.7亿左右。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事业有成,服装购买欲望一般,但对服装有一定的高阶需求(即品牌需求)。市场上适合该年龄段的服装品牌较少,往往是有购买欲望时,却找不到适合的服装品牌,特别是满足该年龄段的女性服装品牌严重缺失,市场机会较大。

65-:该年龄段人口在1亿左右,购买欲望较低,对服装的需求不是很强。对于该年龄段的服装品牌基本为空缺。

3、产品属类细分

我们将现有市场中主要服装产品的属类进行划分,他们包括:

商务正装系列

商务正装系列包括在正式商务活动及高级商务会晤期间所穿着的商务服装,包括如西装(套装)、燕尾服(宴会装)等类型的服装系列。此类服装代表着经典、非凡与高尚,被誉为“衣着贵族”。此类服装的市场需求量一定,价值较高。

高级时装系列

高级时装也被人称之为“明星服装”,因为这类服装往往价格高昂,诸如各类时尚晚宴及高级典礼之中进行穿着。此系列服装以奢侈、豪华为设计特点,大多以纯个性化(即个人订制)订购为经营模式。

周末休闲系列

在周末休闲的服装系列中,还可进行细分,以现今市场中所出现的休闲类型大致可分为:大众休闲(如佐丹奴、班尼路等)、运动休闲(如国际的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的专业运动休闲、Lacoste的网球休闲、Wolsey的高尔夫休闲等)、时尚休闲(如ONLY、VEROMODA等)、户外休闲(如PaulShark的海洋休闲、JEEP的野外休闲等)等。虽然休闲品牌领域的竞争者越来越多,各个品牌开始将原有品牌的着装领域进行延伸,并将一些具体的生活或娱乐概念符之其上,使之更为形象也更加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新正装”系列

随着“知识精英族群”日益成为都市社会的主流人群,品味休闲、人本与自然的双重追求成为时尚,大量生活化正装、休闲化正装、时尚化正装、商务休闲装的出现,跳脱了传统正装或休闲装的领域,这些都可以统成为“新正装”系列。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了近年国际服装市场的一大流行趋势,“新正装”概念正是近年来在这一潮流趋势下应运而生,其定位于“知识精英族群”的社会主流人群,着力营造出一种品位休闲、人本与自然的双重追求时尚,为男/女士提供了一种8小时以外同样可以展示自己魅力的选择。尤其是商务休闲系列是近几年国际消费市场中越来越推崇的着装方式,即能够在一般的商务场合进行着装,也可以在八小时外着装,可以更加放松的享受工作和生活,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多数白领和成功人士的喜爱。由于“新正装”继承了正装和休闲装的双重元素,已经成长为一种独立的衣着文化,“新正装”的主导消费群体都是各行业的青年才俊,包括技术型、知识型艺术型等知识精英族群,而且这个消费群体正在迅速的扩大。

服装行业分析报告

(二)

一、服装行业发展趋势:

2011 年,我国服装行业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产业发展环境,产业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业发展压力。而市场的稳定,特别是 内需的平稳快速增长将为服装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产业结构调整全面铺开,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快速推进,产业升级将再上新台阶。

未来 10 年,是我国服装产业朝着国际领军地位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 30 年已经为行业加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意识到经历了全球 金融危机,国际发达国家服装产业实力并未削弱,在品牌创新、价值创造、市场掌控等高端软实力方面,我国服装产业与国际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行业必 须树立危机感、紧迫感,沿着正确的产业升级方向,牢牢把握正在到来的产业大发展机遇期,努力缩小国际差距,确立更高的国际竞争地位。

二、服装行业核心竞争力:

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来就是体现在特定的能力上。而这种能力本身又可以视为多种能力的聚合,因而是完全可以分解的。

(1)决策竞争力 (2)组织竞争力 (3)员工竞争力 (4)流程竞争力 (5)文化竞争力

(6)品牌竞争力 (7)渠道竞争力 (8)价格竞争力 (9)伙伴竞争力 (10)创新竞争力

三、服装消费趋势分析:

1. 服饰消费连续5年居城市女性开支之首

衣、食、住、行,“衣”排首位,原因何在?或许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妇女杂志社等单位发布的“2010~2011中国城市女性消费调查报告”能在数据上作出回答。

调查显示,2010年城市女性消费以“服装服饰”为最大一笔开支,稳居消费榜首(这一“榜首”地位已连续五年),排在其后的分别是旅游、健康和与车相关的支出。

调查还显示,中国女性更加青睐国内服装品牌,在城市女性购买的最贵的一件(套)服装中,选择“国内品牌”的居首位,达到49.3%;选择购买“国内品牌”和“合资品牌”的超过六成;城市女性对国际品牌的认知度与城市国际化程度相关,选择国际品牌比例较高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大连、上海。在美丽消费持续 增长的数据中,女性消费中购置服装、服饰是永恒的主题,今年前10个月,96.8%的被访者有服装、服饰消费经历。为自己购买服装的平均开支为4267 元,为全家购买服装的平均开支为8793元。被访者为自己购买最贵一件(套)服装平均为1390元。

此外,网购成为女性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2010年参与过网购的被访者达70.8%,上年网购比例仅为42.3%。参与网购的北京被访者达90.7%,位居10城市之首。18~30岁被访者网购比例最高,51~60岁的被访者中有39.8%的人参与网购。

2.电子商务消费爆炸式增长

宣称打造“平民时尚”的服装电子商务领袖VANCL则抓住了大众消费这个主流,在短短几年内销售突破20亿,成就了一个服装行业的神话。网络购物之所以兴 起那么快,其中有三个原因:一是消费者在“逛”网店的时候比逛实体店有更多的商品可供选择,可以轻松地货比“百”家,省时;第二,网络购物可以通过互动和 搜索,了解更多有关品牌和商品的口碑,以此做出更准确的购物决策,省心;三是网络销售的商品由于没有了渠道、促销等成本,所以会比实体店的商品更加优惠, 即所谓的省钱。

截至2010年,中国已有4.2亿互联网用户——是印度互联网用户的5倍多,比美国的互联网用户几乎多一倍——新的用户还在以每个月600万的速度不断增 加。大约一半的中国城市人口在使用互联网,而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也达到1/7。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城市用个人电脑上网的普及率将会达到 66%,与如今西欧的水平相当,而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则会翻一番,达到近30%。城乡加起来,中国将会有超过7.5亿互联网用户。如此庞大的消费者基数是 互联网销售飞速增长的基础,电子商务一定是未来消费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销售模式,而服装电子商务的消费者,必将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五、服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急需扩宽渠道的商家,网络营销的强势推广性都让他们欣喜不已。纵使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某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人数还能够达到325万,交易额为 20多亿元额。网络上直观地服装搭配展示和方便的海量货品查找都吸引住了现代消费者。而依靠网络经营节省下的渠道成本这个优势,也让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后 了网络销售之路,各种形式的网店如春笋般冒出。

不过当各种网店形式纷纷出现的时候,网店自身也在经历严酷的考验。在诸多的选择中,形同网络集市的淘宝网、打价格牌的网上折扣店、消化库存商品的网上批发 店似乎是目前大众更为认可和接受的服装消费方式。然而这几种电子商务形式之中能够专注品牌营销,并向消费者提供品牌服装商场功能的电子商务业务还是凤毛麟 角。当然更不用说提供服装商家在营销过程中的各种功能转换了。

不进步就要被淘汰,这是每个有头脑的商家都明白的事情。在诸多商家纷纷展开网店业务的同时,诸多先行者们也感受到了危机。选择更好的,能在每个方面流程都 进行融合,提高自己的效率的电子商务形式成了他们的努力目标。于是,许多知名的服饰品牌已经开展了新的电子商务计划,并拥有了自己的网络平台:美国贝克 曼、英国伦敦品牌JUSTYLE以及欧洲知名的时尚男装玛萨玛索等等。这些服饰品牌背后的电子商务软件供应商,同时也是最大的服务商ShopEx通过自己 向我们展示了他所提供的电子商务服务的各种优点。

如今传统服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是必然之势,因为他们担心自己落后。所以才会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商,才能让企业的将来在网络市场中没有盲点。

六、宏观环境下对服装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国的服装行业,总体感觉是不利因素居多。例如原辅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制造成本甚至运输成本都在上涨,几乎服装产销链条中每个环节的成本都在上涨,这些不利因素已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服装行业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物价水平全面上涨,居民收入中用于食品等初级产品的比例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给企业带来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服装消费需求减少

服装不是生活必须的初级商品(如食品),当通货膨胀时,对于中低收入的居民来说,消费必然会更多的集中于初级食品,而不是服装。经济增长放缓,很多企业面临倒闭、搬迁的困境。很多企业开始大面积的裁员、减薪。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再加上对经济前景的不乐观预期,消费者无疑会减少对服装消费的支出。

国家政策对中国服装业的影响

新劳动法的实施,迅速提高了服装行业劳动力成本 毫无疑问,()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规范了企业在雇拥、工资、保险、补偿等各方面的行为,更大程度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但也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新劳动法实施后,企业增加支出的工资、福利和相关费用将使服装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20–40%,企业认为不堪重负。

七、宏观环境下对服装市场的影响

市场的微观环境中的许多因素是可以被服装零售商所控制的,包括供货商、制造商、市场中间商和消费者。这四个因素像一个环状一样相互作用,消费者对商品的反馈对于企业是相当重要的。企业要想彻底开发中国服装潜在的市场;必须实现有效的运作,需要台理分配自身内部的资源。

营销渠道

服装零售商们如今采用了不同的营销渠道,包括百货商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等。营销模式也发生了三个步骤的演变第一步、从 引厂进店 到“承包经营;第二步、从”商企联销”到“直营专卖”;第三步、从 特许加盟“到“直销连锁 并且从注重外部营销转一内部营销进而讲求整体营销。

除了这些传统的零售模式,中国的网上零售尽管在1998年以前还未出现,但是正在成为一股新的力量。可是,由干个人电脑价格的下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年内越来越多的人涉足网络。根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1997年末网络用户数量为60多万,1999年中上升到400多万,2000年已有超过10000个网站和 29000个以.cn结尾注册的域名,其中77%为商业域名。

服装行业分析报告

(三)

中国服装产业日趋成熟,国际竞争力也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产品质量创新优势、产品开发创新优势、品牌创新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的高层次优势转变。2007年是产业调整升级的关键年,产业的微妙变化都将对我国服装产业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2007年,中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将为我国服装产业格局、竞争力格局的变化奠定基础。

(一)中国服装行业用先进技术化解劳工问题。

迫于劳动力紧缺危机,借助于人民币升值换汇优势,新一轮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之风在服装行业悄然兴起。科技贡献的作用在本轮产业升级中彰显出来。成熟的中国服装企业在技术改造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买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工序和工艺进行优化配置的设计者,往往是企业对设备或软件制造商提出要求进行定制采购。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解劳工荒问题;解决熟练技工紧缺问题;解决制造过程中人为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是这次技术改造的主要目的。吊挂生产线、电脑缝制设备、电脑控制专业工艺设备、产品信息条码分拣设备、后整理设备、产品检验检测设备等都成为被引进的热门。

(二)中国服装行业内陆省份发展为梯度转移夯实基础。

梯度转移绝不能一蹴而就,大规模转移需要较长的过程。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内陆地区是否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和条件。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产业链资源等因素外,政策环境、意识观念对转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各内陆省市吸引产业转移的一大重要手段。内陆地区的服装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在优化。辽宁、吉林、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成立协会。四川、陕西等协会组织也比较活跃。内陆省份的服装产业逐步提升,为承接梯度转移进一步夯实基础。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近年来,随着内需不断扩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内需切切实实成为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国内企业成熟壮大、国际名牌蜂拥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国内中小企业在夹缝中找寻生存之道。未来的中国服装市场新一轮“洗牌”时代已经到来,而“洗牌”的孪生姐妹,“市场细分”也将随行而至。2007年,中国服装市场必然好戏连台,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中国服装行业品牌和市场细分时代到来。

伴随着新一轮国内市场重新“洗牌”而来的品牌和市场细分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次、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主要体现为品牌在市场中的横向细分,即同一品种或相同档次产品层中通过“产品风格”和“消费群”进行的横向再细分。市场被拉平,占据各个市场位置的品牌个数将被摊薄。可以看出,新一轮细分的竞争焦点是“文化”、“创新”和“研发”,最终的目标是“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差异化”之剑在这一时期格外锐利,缺乏科技投入和市场研发的盲从行为,在这个市场机遇和挑战面前都将十分危险。随着国际品牌加入竞争队伍,细分也成为了民族品牌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的运动装市场、时尚休闲装市场的竞争态势就已明显体现出“洗牌”和市场细分的迹象。本轮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服装行业加工商与经销商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耐克首创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中国服装行业大行其道,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加速了“职业经销商”行业的诞生和成长,从而加速了加工商与经销商的分化。“轻资产运营”模式能够实现品牌在短期内获得销售收入的高增长,使品牌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同时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负债率,使企业有可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环节,而对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的外包则借力于广阔的产业资源,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加工队伍,经销商队伍也在迅速发展壮大,以个体经营者为主的经销商队伍中,专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营销公司”已经浮出水面。

国际品牌运营商也将陆续登陆中国,不论是品牌化运作还是资本化运作,都将为中国服装市场注入国际化经营的新鲜理念。

随着市场细分对海外品牌的需求增长以及国内品牌对国际加工产品的需求增长,专业的品牌和产品进口商团队也将应运而生,特别是具有雄厚财力和丰富外贸经验的专业外贸公司,在国际品牌引进方面将成为一支主力

(三)中国服装行业外销型企业、海外品牌进军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007年,外销型企业进军国内市场的步伐将明显加快。鉴于土地、人力资源成本一再攀升;原料、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难以消化;外贸加工费日益透明;国际竞争国迅速成长等原因,常规产品的出口越来越无利可图,加上对出口退税下调的顾虑,外贸加工型企业亟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于是纷纷把目标指向国内市场。随着GDP快速增长、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等,目前国内服装市场呈现增值增量的成长,物价指数的上升更加有效刺激了外贸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导致品牌个数急剧增多,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品牌更迭速度也将加快。另外,海外品牌也将成为新进的强有力的竞争者。2005-2006年,海外品牌进驻中国服装市场的步伐加快,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可借鉴的案例,激发了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拓展期待。经销商、进口商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为海外品牌进军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国际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出口,“资源”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国际产业资源存在于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推广等各个环节,包括了人、财、物、无形资产等各个领域。国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行业、企业的一大新增利润源泉,更是中国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一把钥匙。

国际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中国籍服装跨国集团的形成创造出无限可能。事实上,一些有实力、有魄力中国服装企业已经向着这一目标迈出了一步。

(一)“走出去战略”分层次实施,内涵充实。

2005年中美、中欧贸易摩擦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被提上议事日程。行业经过两年对“走出去”的探究摸索和深思熟虑,不同的企业已经开始制订不同模式的“走出去”战术部署。“走出去战略”将为“品牌走出去”、“生产走出去”和“采购走出去”等不同模式。

“生产走出去”主要是以规避贸易摩擦、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主要目标国是东亚、东南亚国家,也有一些企业为了承接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欧美订单在欧盟附近及南美等地区设厂。

“品牌走出去”是2007年以后的热点,企业也明显在加强海外市场拓展攻势。近几年,我国已经有一批企业实现在东亚、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国家、澳、新、俄等国的品牌专卖销售。2007年,实现自有原创品牌出口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市场区域会越来越广,并能期待在欧美等服装发达市场打开销路的成功案例。

“采购走出去”是中国服装产业的新成长点。“采购走出去”是以跨国采购集团的形式,一只手承接国际市场订单;一只手控制订单流向和产品出口,成为国际流通环节中的一环。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国际市场产品流通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服装企业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上占据的层次,改善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利润格局;另一方面,握住渠道掌控权,转变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奏响我国服装跨国集团诞生的序曲。

(二)“调低出口退税”影响和造成行业短期危机。

尽管上一轮的出口退税下调未涉及服装产品,但仍存在下调的可能。经测算,通常类服装产品出口退税降低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降低15个百分点以上。一旦出口退税调整势必造成一定的动荡,特别是以生产大路产品为主、议价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危机。出口退税下调,从长期来看,能够优化产业的企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短期内,企业和行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三)出口快速增长潜伏危机。

2007年是中欧备忘录的终年,欧盟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欧乃至对全球的出口动向。尽管受到欧盟、美国配额限制,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增幅依然超过了2003年,创造了历史新高。欧盟业界在年初就提出要求中国2007年设限期满后采取自限等手段控制出口,美国也在紧密观察中欧动向。欧美业界的反倾销呼声从未间断过,2006年,欧美乃至印度、秘鲁、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对我国纺织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反吸收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国出口的聚酯短纤提起的反倾销案,不仅是中美纺织品贸易历史上最大的反倾销案,更是美国对未来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一次尝试和预演。服装在贸易保护中属于高危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势必激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中国服装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服装行业分析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所有的行业中,服装行业是个永恒的朝阳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所以我们以此为主题进行分析。

一、中国服装业现状

谈到中国的服装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第一:一是世界第一的"服装制造大国",第二是世界第一的"服装出口大国"。然而在中国服装制造业如火如荼的虚假繁荣背后,却是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培育国际品牌和养活国外设计师的尴尬真相。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

国内许多大规模的服装企业,实际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相对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这类企业对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相对重视,但由于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承受较大的市场波动。同时,由于设计能力不足,也限制了这类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所以,企业应该有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这种企业的结构好象是一个杠铃,中间是生产开发和生产管理,两端是设计和营销,企业的运作就像杠铃一样,紧握中间的管理去平衡两端的能力,用两端的力量来显示企业的实力,这种企业的综合开发能力强,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服装企业由被动市场型的橄榄结构升级为主动市场型的杠铃结构,必须得到相应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

中国服装企业结构链停留在传统设计管理的模式,由于设计手段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品开发周期长,就不容易发掘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服装的新产品周期(设计、成衣到进入销售)工业发达国家平均2周,美国最快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时间,差距非常明显。

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中国服装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男装和羽绒服,这片领域诞生了杉杉、雅戈尔、七匹狼、波司登、美特斯邦威、洛兹,等众多的知名品牌,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但是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没有规模。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二、经营模式

1.代理

a.区域代理:按 片区设置,省代理进货必须通过区域代理,这样转手次数多,利润空间小,并且对扩展市场比较慢。

B.省代理:直接从厂家拿货,利润空间大,扩 展市场较容易,并且对市场的反馈也较快。(目前主要采用这种模式)。

2.先款后货(预收预付款)。

3.经销商给加盟店管理库 存。

4.经销商上报明细给生产厂商。

5.配送管理

a.自营店(同价配送)。

b.加盟店(变价配 送)。

6.信用额度控制。

三、中国服装企业前十强

产品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名单: 2010年服装业百强企业名单公司名称1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红豆集团有限公司

3 海澜集团有限公司

4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

5 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6 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7 青岛即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8 新郎希努尔集团股份有限

9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公司

10 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四、龙头企业分析

雅戈尔集团(创建于1979年)是一家以纺织服装为主业,房地产、国际贸易为两翼的大型企业集团。经过二十五年来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服装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逐步确立了以品牌服装、地产开发、金融投资三大产业为主体,多元并进、专业化发展的经营格局,成为拥有员工5万余人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2010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34.8亿元,利润总额48.99亿元,实现税收22.31 亿元。总资产达到581亿元,净资产达到182亿元。

品牌服装

品牌服装是雅戈尔集团的基础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品牌服装为龙头的纺织服装垂直产业链。2010年,雅戈尔在优化产业链、构建品牌方阵、加快生产基地梯度转移并向品牌运营型转型、推进面向未来的汉麻产业发展等方 面精耕细作,品牌服装板块取得突破性发展。

目前,雅戈尔在全国拥有100余家分公司,400多家自营专卖店,共2000余家商业网点。拥有衬衫、西服、西裤、茄克、领带和T恤六个中国名牌产品,主打产品衬衫为全国衬衫行业第一个国家出口免检产品,连续16年获得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位,西服连续11年保持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位。雅戈尔品牌多次获 评最受消费者喜爱品牌和行业标志品牌。

2010年,雅戈尔在北京发布新品牌战略,公司旗下MAYOR、YOUNGOR 、GY、“汉麻世家”和Hart Schaffner Marx首次集体亮相,标志雅戈尔在创建品牌道

路上又立新的里程碑。 MAYOR 、YOUNGOR 、GY由现有雅戈尔品牌细分而来,分别面向行政公务人员、商务人员、年轻时尚人群,目标是进一步在品牌定位、风格和内涵上建立鲜明的个性;“汉麻世家”为雅戈尔自主研发的绿色环保的汉 麻系列产品;Hart Schaffner Marx 则为雅戈尔代理的美国知名品牌。企业文化

一、雅戈尔企业文化基本架构

1. 诞生过程

雅戈尔企业文化随着雅戈尔集团的不断成长而形成,他根植于企业,可追溯 到1979年的“青春服装厂”时期,经过横向联营、引进外资、股份制改造、资本上市等发展阶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嫁接,在企业的变革成长,不断锤炼,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今日雅戈尔企业文化的整体面貌。

2. 雅戈尔的愿景

创国际品牌,铸百年企业。这是雅戈尔的发展目标,也是推动促进雅戈尔永续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中国服装的龙头企业,创建中国的世界品牌既是企业的终极目标,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成就百年企业同样承载了企业对员工的终极使命。

3. 雅戈尔的价值观

诚信、务实、责任、勤俭、和谐是雅戈尔的核心价值观。

诚信,是雅戈尔的文化之根,诚实守信既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立企之本,也是企业恪守的基本准则。雅戈尔的经营之道及成功之道皆源于诚信的道德意识和规则意识。

务实,是雅戈尔的文化之本,也是企业的经营风格。百年基业的夯实依赖于潜心耕耘,埋首苦干。君子敏于行讷于言,少说多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天要比一天撞得好。不断创造价值是企业存在的首要前提,没有务实无以发展。 责任,是雅戈尔的文化之纲。雅戈尔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为员工创造福祉,为股东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价值,更要成为中国商业伦理的践行者。

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无欲则刚。勤俭不仅仅是一种对财富的态度,更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态和境界。树清正之气,立节俭之风,成百年伟业。

和谐,是雅戈尔文文化之果。雅戈尔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和谐,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最融洽、最健康、最有利于进步的层次。和谐源于责任,从宽容、合作、共济做起,从身边做起。没有责任就不会和谐,每个人都考虑自己,就不会和谐,每个人都会考虑他人,才会和谐。

二、雅戈尔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1. 雅戈尔企业文化的特征:

开拓与稳健并举、人才与事业共长、物质与精神齐进、品质与品牌同步。 雅戈尔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和合,注重实现公司股东价值(治理和道德价值)、员工权益、环境、社会公益事业、供应链伙伴关系、消费者权益这六大体系的价值最大化。经营风格既有鞭长莫及、力不能及“两不做”的稳健风格,又有敢为人先的开拓之举,在人才与事业,物质与精神层面达到双赢。扬名应扬企业名,计利当计长远利。

一个优秀的企业是一个具有高度荣誉感的企业。他要求人人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向同一个方向而奋进,用个体的力量散发一点光,贡献一点热,聚水成海,

这样的企业才能充满力量。从个人利益上升到集体利益,再从集体的力量中印证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个体才是成熟的个体。雅戈尔强调集体荣誉感,凝聚众人的力量,喊响一个名字。

优秀的企业也同时具备长远的眼光,以远超同类企业的眼光寻找真正的价值。一个有使命感、有抱负的企业绝不把目光停留在眼前利益,必然以深远的心灵追求更为宏远的价值,实现更高的利益。

2. 经营理念

装点人生,服务社会。雅戈尔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从个体角度来说,雅戈尔以其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给予客户关爱和美的享受,为客户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让人生更加精彩;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雅戈尔长远的价值取向是服务社会,这既是作为企业公民应尽的责任也是雅戈尔的重心所在。

3. 企业精神

奉献、进取、宽仁、合作。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是雅戈尔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也是企业赖以成长的宝贵财富,代表了企业的张力。宽仁与合作则代表雅戈尔文化的内省精神。宽仁源于仁道,仁道讲求仁爱、宽容。雅戈尔对员工采取的是“共济”之道,为员工创造、造就一个平台型、亲和型、平权型企业。雅戈尔没有打工仔、外来妹的称谓,员工之间、上下游之间惟有以合作共赢精神同舟共济,才能抵达彼岸。

4. 企业宗旨

让消费者满意,使合作者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企业、顾客、员工等的相互关系,必须平衡相关者的利益。

消费者是企业服务的首要对象,没有消费者的满意就没有企业的成长,是消费者的支持使公司蒸蒸日上,为此必须重视消费者的满意度。

独木不成林,单放不是春。企业在运作和发展当中不可能单枪匹马前行,任何进步都有合作者的一份功劳,在日益注重“供应链”的当下,我们要始终坚持与合作者共生共荣、合作发展的企业宗旨。

我们要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公司创造效益,为员工创造事业,为社会贡献力量。

5. 企业使命

雅戈尔的企业使命是在发展中逐渐成型的,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从量变走向质变。

就当前的形势来说,雅戈尔的使命是要进一步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夯实百年企业的基础。

就远期的使命来说,雅戈尔是要实现“创国际品牌,铸百年企业”的历史使命。

6. 工作宗旨

勇于变革,不断创新。一个发展的企业必然遇到诸多难题,要发展就要突破难题,寻找对策,而对策往往由变革而来,没有变革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雅戈尔是一个在变革中壮大的企业,从横向联营到中外合资,从股份制改造到资本上市,随着时代的节点不断变革机制、文化及市场。雅戈尔也是一个注重创新的企业,在衬衫领域屡破技术瓶颈,连摘“国家重点新产品”桂冠;从横向联营到自创品牌,连续十多年占据全国市场占有率首位;在新材料、新面料的运用和

研发上颇有建树,从火炬项目到重点火炬项目,从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还在这条创新之路勇往直前。变革以适应环境,创新以再造环境。

7.道德理念

勤奋诚实、正直善良、富而不骄、满而不溢、谦而不卑、刚柔相济。雅戈尔崇尚“勤奋诚实、正直善良、富而不骄、满而不溢、谦而不卑、刚柔相济”的道德理念。勤勉、诚实、正直是深受雅戈尔尊崇的品格,也是企业立足社会的道德基础,惟此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保持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范文下一篇:中国创新的不足和成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