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范文

2023-10-04

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新课改教学政策的不断落实推进,教学资源匮乏,教育理念落后的农村小学也开始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其中,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更需要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发展。阐述了运用信息化教学进行农村小学数学改革的教学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小学;数学改革;教学探究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在生活中所享受的便捷服务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去,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教学资源匮乏、教育理念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中,更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来为农村小学生的未来长久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运用信息化教学进行农村小学数学改革的教学意义

众所周知,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团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陈旧过时,教育理念传统落后,在各个方面都与城镇小学教育有着天壤之别。为了使农村小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小学的教育水平。在新课改教学政策中,也要求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依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完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应当顺应新课改的教学政策,主动引入信息化教学,用更优良的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未来长久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农村小学生拥有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二、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原因

首先,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更不能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教学资源的匮乏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使得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持续下降,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也相对薄弱。

其次,在教育理念传统落后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而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则没有得到凸显。这就使得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积极度和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都不是很高,造成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在教学资源匮乏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口头授课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教学辅助设备和教学途径也很单一。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学等消极心理,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十分不利。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进行农村小学数学改革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农村小学数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转变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播放一组动画视频。小明的生日大蛋糕被切成了一样大小的六块,有一只小老鼠悄悄地爬上桌子,背走了其中的一块。这样,老鼠偷走的蛋糕就是六块蛋糕中的一块,分母为6,分子为1,即■。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丰富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放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在丰富自身教学手法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竞赛。屏幕上有“0.35+0.24=?”这样一道题目,下面还有“0.6,0.59,0.49和0.58”这四个答案。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则屏幕上就会显示一段太阳公公竖起大拇指的动画。反之,太阳公公就会被一片乌云遮住,呜呜地哭泣起来。运用信息化教学途径,增添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的主要问题,增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主动性,是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教学设备。一只小蚂蚁走在路上捡到了一粒大米,走一会儿又捡到两粒大米,没过一会儿又捡到两粒大米……,即1,3,5,7,9……教师此时将其中的“5”遮住,学生也能通过前面的蚂蚁捡大米动画,轻易地推测出这组数字的排列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数字规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运用信息化教学进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既是顺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促进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升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尤金霞.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教学模式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9).

[2]甘泉.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9).

編辑 谢尾合

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经济一直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下,农村资本是否活跃都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一定的运行效率,存在的极大的金融风险。尤其较为贫困的西北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的不足,以及农村文化水平的的参差不齐等,使得其金融发展更是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本文借此对西北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展开探究,以对如何更好的管理农村金融风险提出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农村金融;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体系中,农村金融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农村金融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下,以及农村金融自身因素限制下,给农村金融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对于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在新时代农村变革发展下,更是面临着更多的风险。由此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西部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下,应注重对西北农村金融风险管理體系的进一步完善,以此实现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加速农村金融的迅速发展。

一、西北农村地区的金融风险管理政策及状况

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青海、内蒙古、甘肃、宁夏,常住人口达到一亿多,作为少数民族集聚区的西北地区汇聚了蒙古、汉族、维吾尔、藏、哈萨克以及回族等各少数民族。近年来随着扶贫助贫等相关政策的提出以及执行,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然而相较于中部、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而言,西北地区农村经济依然与之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普遍认为,导致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原因还在西北农村金融机构的缺失,信贷资金的短缺以及农民自身经济条件无法符合农村信贷标准,从而导致农业缺乏充足的投入,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西北地区农村金融的缺失,以及资金的不足以及各方面知识的不足等都使得西北地区农村金融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因此为促进西北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切实实现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化,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运行提供保障,银监会针对该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制定了较为清晰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监督评价机制。然而虽然已政策化的条款规范了西北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控制,但是在具体执行上力度不足,使得西北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威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西北地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

二、强化西北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速建设农村金融法制

我国西北农村在金融改革发展进程上,一直受到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方面的制约,这促使政府部门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为西北农村金融改革、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法制环境。从法律上明确金融法律制度的地位及责任,明确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避免由于过度地方政府保护主义而使农村正常金融活动受到干扰。同时相关部门应针对金融、农村保险以及小额信贷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确定其实施细则,保障西北农村金融主体业务的有序运营。

农村金融法制制度的构建,应从立法层面使城乡差异有所消除,逐步实现金融市场环境的优化,将重点放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上。加快农村金融法制建设过程中,应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条件下,对农村农民宅基地房产、承包土地使用权和机动车辆进行登记,让农民能够对自身抵押权进行合理有效运用。执行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中,应切实对广大农民储户的经济利益进行保护,严格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破产清算制度,尽可能挽回农村农民的财产损失。

(二)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针对西北金融机构的发展,政府部门增强扶持力度,加快建设金融保险体系,逐步实现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的完善。首先,政府部门应从财政上为建设弄存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有效控制农村金融在弱质性农业下受到的风险。其次应对农村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在稳定农村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科学有效的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分散、完善和补偿等方式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最后,应该制定出完善的农产品保值和增值实施方案,不断增强农产品自身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出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采用农产品套期保值的方式,有效弥补农产品市场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另外应为市场化退出建立完善机制,以便及时对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实施退出市场以及相关强制性措施,让农村金融机构在激烈的优胜劣汰竞争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西北地区政府部门还要不断完善涉农贷款责任担保制度,补偿和分散信用风险问题,严格监管农村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科学有效的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三)增强农村金融监督管理力度

针对西北金融风险及其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应该进一步在监督合作管理方面增强监测力度,应将那些存在着上升较为明显的不良贷款的金融机构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及时的提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金融机构的清收工作进行督促并对不良贷款进行合理消化。另外还应该完善农村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以相关政策规定的颁布对农村借贷行为进行规范,联合银监会、工商信用以及公安等部门共同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并增强监督管理打击力度,实现非法集资活动的有效减少,为农村财产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西北金融的发展有着一定必要性。面对新时代下农村金融可能面对的风险,西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应不断加速建设农村金融法制,通过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以及增强农村金融监督管理力度等措施更好的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以此加强对农村金融风险的管理,加速金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威.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农村金融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农村金融研究,2022(01):10-18.

[2]李子茂.农村金融机构应强化声誉风险管理[J].银行家,2021(06):137-138.

[3]曾圣丰.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21(03):182-183.

[4]谢真真.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4):38-42.

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是两类不同的实验教学活动方式,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同时,不能随意摒弃验证性实验,以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区别;融合

一、两类实验的区别

探究性实验是指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一般都具有试探的性质,因此也称之为试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它注重探究的结果(事实、概念、理论),而不是探究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不同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它不仅关注“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验证性实验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验证基本理论原理为主要目标,如注重培养学生的使用和装配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和计算等技能,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强调操作技能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学生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已经设计好了的实验方案,去检验一个已知的结果是否正确。

(二)教学模式不同

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模式l:问题假说一实验事实一推理和判断一验证假说一结论一应用

模式1

该模式以假说的提出及验证为主要内容。假说是根据已知的实验事实和科学理论提出假设,并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推理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直觉思维、逻辑分析等手段构成一个新的组合来解决新的问题。例:乙醇与甲醚分子结构式的确定

1.提出问题:乙醇与甲醚分子结构式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式?相同吗?

2.收集实验事实:(1)分子式都是为G2H6O,比乙烷分子多一个氧原子;(2)化学键理论:通常情况下C、H、O三元素形成的化学键数分别为4、1、2。

3.提出假说:根据乙醇与甲醚的分子组成和化学键理论,乙醇与甲醚分子多出的一个氧原子放到乙烷分子结构的什么部位呢?显然只能插到乙烷的碳氢键或碳碳键之间,从而提出乙醇与甲醚分子的两种可能结构:

4.对假设进行推理判断:若(I)式中的乙基换成氢原子,不就是水的结构式吗?如果结构是(I)的话,就应该像水一样可以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且ImoI物质(I)能产生0.5moIH2。若分子结构是(Ⅱ)的话,就不能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

5.实验检验:分别在一定量的乙醇与甲醚中投入金属钠,其中一种能反应产生H2,通过测定和计算得知,ImoI乙醇大约能产生0.5moI的H2。另一种不反应。

6.得到结论:乙醇的分子结构式是(I)而甲醚的分子结构式是(Ⅱ)。

模式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科学抽象-结论与应用

在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准确地获得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事实和现象,随之利用这些现象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并得出科学结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有机化合物知识等,均可采用这种模式来获得。例如盐类的水解概念: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是不是中性呢?如何通过实验测知盐溶液的酸碱性? 2.学生实验探究:将少量CH3COONa、NH4CI、NaCI、CH3COONH4的晶体分别投入盛有新鲜蒸馏水的试管中,振荡试管使之溶解,然后分别用pH试纸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

3.实验事实及其处理(见上表)

4.学生探究发现(科学抽象)

表征性抽象:CH3COONa溶于水电离出的CH3COO-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形成弱电解质CH3COOH,使溶液中的c(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导致溶液中c(H+)-)而显碱性;NH4CI溶于水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使溶液中的c(O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导致溶液中c(H+)>c(OH-)而显酸性;NaCI溶于水电离出的Na+和CI-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不移动,c(H+)=c(OH-)显中性。CH3COONH4溶于水电离出的CH3COO-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形成弱电解质CH3COOH,使溶液中的c(H+)减小;而电离出的NH+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形成弱电解质N3·2O,使溶液中的c(O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移动,但c(H+)=c(OH-)显中性。

原理性抽象:强酸弱碱盐溶液中的弱碱阳离子或强碱弱酸盐溶液中的弱酸阴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OH-或H+合成弱电解质的分子或离子,导致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c(H+)≠c(OH-),从而使盐的溶液显示出一定酸碱性。弱酸弱碱盐溶液中的弱碱阳离子或弱酸阴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

OH-或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分子,导致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但c(H+):c(OH-)显中性。

5.结论

(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3)盐类水解的结果:盐溶液可能显示一定的酸、碱性或中性。

(4)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便水解,谁强显谁性。

6.应用(略)

在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中,根据学生主体活动的程度,又可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形式。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说,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程序,预测可能的结果。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刻意的引导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获得知识。

开放探究一般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设计实验程序并实施实验方案,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将其应用于新的情景加以检验。这种模式强调探索和创造,学生以一种近似科学家进行实验的方式学习化学,不再强调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强调过程。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按照指定的步骤、要求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已学过的化学原理、概念或性质,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大于主动,这种“照方抓药”模式是高度固化的。

二、教学实施的一般程序

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对实验程序不作详细指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一般的程序是: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资料或上网等途径,筛选其中有用的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根据猜想假设,设计合理的、详细的实验探究计划,并就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实验前的猜想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分析,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讨论收集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的解释,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实验的建议);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探究活动);表达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整个计划)。

验证性实验,采取“照方抓药”式的操作,实验材料、实验步骤是设计好的,时间是已定的,一切都是按教师的指令进行,学生做实验时,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思考、询问和尝试。教学的一般程序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需要验证的概念或科学结论,提出注意事项,或针对学生普遍容易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上指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观察、记录;完成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

从时空范围看,验证性实验只限于教室、实验室等,而探究性实验不仅在实验室,还可延伸到校外(科技活动中心、高校或国家实验室和图书馆、网吧、化工企业研究室、工厂、农村等)。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教科书,而探究性实验的内容既可以是出自书本的,也可以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实际的,往往更注重后者。

验证性实验一般伴随对概念、原理进行分析、讨论或者在学完某一知识点之后进行,时间从几分钟到一节课。探究性实验则往往安排在概念、原理的学习之前,以此推动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讨论。根据探究性实验间相对较短,而那种具有跨学科性质和利用社会考察活动的开放性探究性实验则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数周的时间。

四、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融合

从上述分析、比较中可知,两类实验各有特点,在学生教学中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验证性实验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强化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规范化、程序化等。应当承认,验证性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中学化学中引入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理论或发现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被确认,并且,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还可体会得到结果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在初中,由于受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通过简单现象来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过多,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简单化,片面性认识。探究性实验有利于理解科学过程和培养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过分强调探究性实验而对验证性实验加以排斥,也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很好地理解两类实验的含义和本质区别,树立探究教学的理念,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教学,同时不随意摒弃验证性实验,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王后雄(1962-),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陈光辉(1968-),男,湖北武汉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东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经济结构由国有经济一统天下走向多元化,与此相适应地,以农村人口为主的流动人口的的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在此形势下,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面临的困境及根源。最后提出了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制度整合的对策探究。

关键词: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对策研究

一、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

在社会医疗保险范畴内,“异地就医”一般是指参保人在参保统筹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发生的就医行为。“异地就医”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次性的异地医疗,包括出差、旅游时的急性病治疗以及病人主动转移到外地就医,所产生的问题是不能及时结算医疗费用。二是中短期流动、工作岗位不在参保地的人员的异地医疗,包括单位在各地的派驻人员、派驻机构在当地的聘用人员,还有一种情况是整个单位人员处在流动状态,所产生的问题是不能参加医疗保险或需要垫付医疗费用。三是长期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的医疗。包括退休后户口从工作地迁移到安置地的人员,也包括托靠子女无户口迁移的人员,所产生的问题表面上是就医结算不及时、不方便,个人负担重,实质是安置地的医疗待遇往往要好于参保地,异地安置人员感到就医待遇不平等。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流动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1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劇,养老问题、老年人就医问题日益凸显。另外,由于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体系的统筹层次较低,各地政策不一,“碎片化”严重,很难适应流动人口高流动性、工作变化频繁等特征,使得这些远离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口很难被居住地的医疗保险体系所接纳。

二、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面临的困境及根源分析

近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各地普遍实现了统筹地区内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解决了参保人员看病先垫付资金、再到医保经办机构报销的问题。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异地就医结算工作推进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流动人口普遍缺乏医疗保障或保障不足。部分流动人口由于没有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处在“无医可保”的状态。同时由于流动人口收入低,因此他们所能投入到医疗卫生的消费相当有限,如果医疗保险的缴费负担较重,流动人口就不会参保。另外,流动人口在参保上普遍存在“逆向选择”,第二,企业变相将医疗保险成本转嫁给流动人口从而更加不利于流动人口参保。这导致参保的流动人口实际收入下降,并使得流动人口对参加医疗保险产生抵触情绪。基于以上原因,使得相当部分的流动人口没有加入任何医疗保险制度,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

其次是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难、成本高,经济负担重。由于医保流动性不强,很多流动人口虽有医保,却很难享受实惠。目前,我国共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95%以上的城乡居民。其中,不少人在当地参加医保,却在外地长期居住。由于医保流动性不强,导致很多流动人口虽有医保,却很难享受实惠。有随子女居住或退休后异地养老的老年人,也有在异地工作的流动人口。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主要存在住院费用结算存在手续复杂、垫付压力大等问题。异地安置退休人员是指按照户籍政策取得居住地户籍的长期居外退休人员,主要是退休后随子女居住的老人。他们普遍年龄大、医疗负担重,长期不返回参保地,异地就医报销时的“跑腿”和“垫支”问题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因此对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的需求最为迫切。同时,这部分人群界限相对比较清晰,也有利于跨省异地就医工作的稳妥起步。

三、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制度整合的对策探究

针对流动人口普遍缺乏医疗保障或保障不足的问题,应结合户籍和居住证制度改革的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将其他期跨省异地居住人员纳入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范围,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更好的医保结算服务。

而对于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难、成本高,经济负担重的问题,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有利于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统筹互济的功能,也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路径选择。保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统一经办机构,加快医保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医保水平。

推动完善补贴、报销支付政策。进一步发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支持作用,协调多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方便老年人异地养老。具体来说分层次推进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费用结算的思路:一是完善市级统筹。要求实现市域范围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为目标,做到基金预算、筹资待遇政策、就医管理的信息统一化和一体化。二是规范省内异地就医。各省份要建立完善省级异地就医平台,通过平台开展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规范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和经办流程。三是跨省医疗费用结算管理。探索建立国家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逐步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并做好异地转诊、异地急诊人群的就医管理。

解决异地就医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应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级资源,避免因过分强调就医和结算的便利性而加剧就医人员向大城市、大医院过度集中,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最终影响广大参保人员医疗保障待遇。

最后要做到保证政策落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工作计划,做好组织落实,完善相关业务规程和业务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异地就医平台建设,为异地参保人员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总的来说在工作推进中,需要注重与各地的沟通,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加强指导,做好协调,确保有关政策落地。

参考文献:

[1]林枫,多措并举缓解异地就医难[J],中国社会保障,2008(4).

[2]刘明生,加强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4).

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毋庸置疑,学困生的出现是教学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提倡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强调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发展潜能,所以学困生转化也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将谈一谈应该如何进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转化。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学困生转化

所谓学困生,主要是指那些学习水平暂时落后或者某些方面发展并不完善的学生。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困生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智力没有得到正常的开发,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利用更加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与点拨,以使学生得到纠正或者补救,从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取得一定的发展进步。

一、找出原因,建档立卡

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在学习活动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更好地實现学困生的转化,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找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之后,教师应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然后对应不同的学习问题成因对学生的问题类型进行划分。唯有如此,才能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将影响本班学生的因素划分成了两种基本类型:第一,客观原因。这一类型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这几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教师秉持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发生了冲突、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家庭:农村地区很多家长的自身素质并不是很高,所无法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社会:农村地区整体的教育氛围不好,难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施加积极影响、缺乏充足的学习资源等。第二,主观原因。这个方面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对数学知识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法的使用不恰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意志比较薄弱等。最终,通过全面的分析,逐渐对学困生的成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从而为教学活动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涉及学困

在教学全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简单来说,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要素进行有序安排,从而确定教学设想与教学计划的活动。不难理解,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会对学困生的学习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此来设计出更加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方案。

在组织本班的教学时,我通常会将教学设计分为两个基本步骤:第一,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一方面,我会对学困生的数学知识积累、学困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另一方面,我会从知识衔接、知识迁移等几个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第二,针对第一个环节中全面分析的结果,我会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初步的预设。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我在教学预设中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十分关注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目标中分层,以此来使教学目标更加符合学困生的认知水平;(2)合理组织教学要素。我会充分考虑要设计哪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以及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让学困生的学习达到怎样的效果。

三、分层施教,顾及学困

分层施教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学习过程而言的。所谓分层施教,主要是指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手段的策略。我把顾及学困生力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各环节(新课导入、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堂评价)之中。采取导入情趣化、优差合作探究、分层解决问题、鼓励性地评价等方法,使学困生融入合作探究学习之中,充分挖掘其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分层施教的策略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圆的认识》这一节新课为例,在新课导入环节我没有使用书中彩图直接导入的教学手段,而是问:你家里哪些东西是圆形(由学困生回答)?学困生在积极寻找并能正确回答;在合作探究环节我让学困生与优等生合作探究,出题:(1)你能用手中的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吗(画好后,同组交流画法)?(2)请在画好的圆中找出圆心、半径、直径(教师巡视学困生解答情况,错的由同组优等生帮其纠正);在解决问题环节上我将课本习题按难易分层,难题学困生选做(鼓励在课余与优等生讨论);在课堂评价中我将学困生达到相应目标的与优等生同视为“优”,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先由学困生回答,再由优等生帮其指正。学困生通过参与合作探究、协作学习、分层练习,学困生在其相应层面上获得“成功感”。

四、循序渐进,适时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学困生转化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不能一直以较低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梯度化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例如,完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基础题: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6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能力题:一块正方形菜地的周长是48米,那么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大?提升题:将一个长方形的宽度增加2厘米,得到的新图形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8平方厘米,并且正好变成了一个正方形,请问原来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大?在训练中,我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问题后,尝试挑战一些困难题目。最终,通过这种训练方式,逐渐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梯度检测,多样评价

为利于学困生消除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采取梯度检测,多样评价。按分层目标设置课堂检测、单元检测,具体做法是:(1)同份量不同题(检测内容、份量相同,题目难易不同分为A、B卷,学困生做A卷);(2)同题不同分值(试卷题目相同,难题学困生选做,把难题分数加在其它题上计分。选做题记作学困生满分外的奖励分)。这样做目的:(1)让学困生找回自尊,体会“我能行”的感觉。(2)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确定学困生提升目标。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实施更加恰当的教学策略,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师让《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目标更好地落地。

参考文献:

[1]韦利美.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做法略述[J].速读(中旬),2019,(5):48.

[2]孙芙华.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6):20.

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在一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随之出现,原有市场在某种程度上由于泡沫经济问题遭到了严重的损害。为了解决问题,刺激需求,人们将目光转移到了农村,农村在中国的人口数量比城镇人口更多,但是由于分布不集中,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农村消费需求一直处于未释放的状态。本文就释放农村需求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释放农村需求问题。

关键词:农村;需求问题;经济增长

中国是著名的农业大国,而最开始改革开放以点带线发展的时候就是走的城市发展路线,农村在城市的发展下,被带动着一起发展。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发展既面临着很多威胁,同时也存在很多机会,所以城市在此基础上疯狂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为了完成任务而哄抬价格的市场泡沫。所以国家减缓发展的速度,决定从根本上提高发展的质量。所以农村这块巨大的市场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释放农村消费需求势在必行。

一、释放农村需求的意义

纵观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中国市场发展变化莫测,外部经济冲击着我国的经济,而内部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全足够抵挡外来市场冲击的损害。所以想要减少外部经济动荡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首先需要认识到我国依靠外向经济有机会但同时风险巨大,而国内巨大市场的内需经济体系还未完全成型。所以将外向型经济转型为内需型经济是重点,而这个转型的焦点就在于如何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扩大农村的消费。前面提到,农村人口占据着中国近一半的人口,想要拉动内需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大军。从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积极响应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来说,释放农村消费需求意义重大。

1.释放农村消费需求可以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再生产循环的关键一环,消费不足或者长期忽视消费带来的后果就是中的经济发展依靠投资与出口。而投资与出口正是造成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上,必须将目光放到国内的巨大市场上来,否则最后的结果就是变相的投资与更加积极的出口,这样做就是反复循环原来的套路,对于经济增长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帮助。当前国家领导人说要将发展的速度慢下来,而将发展的质量提高,扩大内需对于扩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防止经济倒退具有重要的作用。

反过来在看,我国近几年的居民消费中,农村消费增长速度缓慢。所以要想扩大内需,就务必要从积极促进农村消费需求为重点。一旦农村需求消费整体加大,庞大的数量群体贡献的经济总量将尤为可观,所以释放农村消费需求可以极大的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释放农村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公平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完善。但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也日益加剧,分析认为,农村居民收入依旧是依靠自给自足的种植或者养殖,或者一些政策性的退耕还林以及农村低收入家庭补助,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选择在不同的企业上班,尤其是在国企上班按劳分配收入,更有一些个体户扣除上交的和成本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收入。显而易见,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巨大,而再分配的时候即使更加注重公平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大的根本矛盾。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也不断在做出努力,比如取消农业税,各种农副产品的补贴发放。拉动农村消费内需,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假定农村居民购买了一台自动收割的机器,那么必然他会更加努力的让自己的收入增多,农民也许会将自己的机器出租来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一来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务农的时间,空闲的时间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时间安排得当就有多出时间来思考致富之道,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收入。收入的增加是促进公平分配的主要原因,而想要收入增加就必须释放农村消费需求。

二、释放农村消费需求的措施

经过大概三十年的改革,中国农村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这一点从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以看出来,并且农村消费需求并不是天生就低,只是没有释放出来,如何释放农村消费需求成为本文探究的重点。

1.政府提出释放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

想要从根本上释放农村消费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的支持。农村居民虽然不能接受很多先进的思想,也很难拿出自己的积蓄去消费,但是却对于政府出台的政策深信不疑,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繁荣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政策的支持。因此,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是释放农村消费需求重要的一步。近年来,中央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制定各种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主要的措施大致有,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水平,完善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加大财政对教育与医疗卫生的支持力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成效,奠定了政策基础之后,就可以在新的方面寻求突破。

2.在思想意识层面寻求突破

拉动农村内需的问题是中国目前比较大的一个问题,迟早都是要解决的,所以在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时,应该尽可能早的解决问题。在政策上已经具备政府鼓励消费的基础之上,应该进一步在思想意识上进行突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收入比例长期失衡,一方面导致广大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缓慢,另一方面缺少了农村这一半的经济支持,使得城市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后劲不足。想要在思想上面有所突破,一方面要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坚持改革开放并且将农村改革作为重点。这需要地方领导者对于这个理念的透彻理解,才能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并且给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比如在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发展中,可以不断地在城市化的基础之上让农村城市化,开展种植瓜果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娱乐中心。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的发展带去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为其他农村带去新的特色借鉴。

3.操作层面的突破

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之上,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尽快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比如原来以种植粮食为主,现在可以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经济果园,养殖家禽或者牲畜。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分散原来种植粮食的天气风险,增加了经济来源。同时,还要扩大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就业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政府不断地给农村居民进行技能培训,并且传递新知识、新思想,传递工作岗位人人平等的思想,摒除职业之间的偏见,帮助居民更好的上岗。另外,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就可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政府采取惠农政策后,农民还是存在收入预期不够高的后顾之忧。所以政府要支持并且引导农民在农村发展一些合作社,比如养殖大户、农产品的养殖加工、建筑工程的整体承包等多种渠道,这样可以让农民可以尽快的脱贫致富。

4.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

一直在强调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尽管这些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对于整个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这些基础设施会切实的改变农村居民的思想,传递新的知识,并且增加农民的收入,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政府一定要建设好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众所周知,很多的农村市场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由于农村分布分散,所以一些个体经营户很难受到市场的监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农村市场不仅产品低劣,服务态度也不会很好。乡政府可以着手干预农村市场的建立,可以建立在某几个距离很近的村落之间,要考虑将市场建立在交通枢纽旁边,这样居民来到市场也比较便利,要将农村市场纳入到监管之中,让这个市场健康成长,成为带动农村消费的一个热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

5.鼓励企业面向农村市场

农村具备的优势有,在交通便利的基础之上土地价格低,农村的劳动力便宜。首先可以鼓励某些轻工业企业在农村安家,也可鼓励企业以农村居民居住地为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农用产品和农民生活用品。这样也可以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增长,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总而言之,释放农村消费需求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领导者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坚持统筹城乡差距并为城乡注入新的动力,还需要农村居民的自主学习,不断探索致富的新道路。只有双方相互支持,才能更好的拉动农村消费。

参考文献:

[1]宗成华.中国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2]高丽丽.社会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袁爱清.社会转型期媒介对人类幸福的建构与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4.

作者简介:冯娜(1982.06-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物流管理

上一篇:现行教育督导制度评析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