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

2023-09-23

茶叶产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每年能够生产大量的茶叶,是较大的茶叶生产国,也是重要的茶叶出口国。但有一些研究表明,我国茶叶的优势与不足并存。近些年,茶叶的出口贸易逐渐壮大,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并且我国与其他茶叶出口大国相比较,我国的茶叶出口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就我国茶叶出口的优劣势着手分析,寻找促进中国茶叶出口的策略,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出口贸易;品牌;

正文:

一、中国茶叶生产现状优劣势及出口现状分析

(一)茶叶生产现状分析

优势:近几年来,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呈逐渐增长的态势,我国茶叶品种繁多,有绿茶、黄茶、白茶、红茶、清茶、黑茶和花茶。其中绿茶的产量最大。花茶为再加工茶。在2018年时,中国的茶叶产量就已约占世界产量的45%,在世界茶叶总产量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的茶叶生产优势具有茶叶种植面积广,品种多,总量大。

劣势:茶叶种植区大部分在山地丘陵地带,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由于从乡村走进城市成为了大部分年轻人的选择,因此劳动力老龄化日愈严重,并且受教育程度较低,只能对茶园进行粗放经营,导致茶叶的单产水平偏低,而且茶叶中的农药超标严重。我国规定茶叶中最大农药残留为 15mg/kg为最高限制,而国外在茶叶质量安全方面控制严格。因此,大部分茶叶达不到出口标准。

中国是一个茶叶大国,茶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茶叶产量也逐年增加。茶叶企业的数量也在增加,但绝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低的问题。总结来说我国茶叶生产劣势具有茶叶单产率较低、质量不过关且企业规模大部分都偏小。

(二)茶叶出口现状分析

随着 2003 年以来茶叶产量的上升,中国茶叶的出口总量及出口总额也不断提升,茶叶出口地位也不断上升,茶叶出口数量虽然呈现上升趋势 ,但出口占比并不是太大。就2018年而言,茶叶年产量为 261.6 万吨,出口量仅占 13.94%。

二、中国茶叶出口贸易问题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稳定,但价格较低

中国茶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非常重要,有一定的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稳定,但其他国家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其他茶叶生产国在世界市場上也占有较高的地位,目前只有斯里兰卡拥有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印度是一个人口和领土的国家,肯尼亚也是一个重要的茶叶出口国。另一方面,在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该指数远高于2.5,竞争压力更大。在过去十年中,茶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为17%。然而,由于中国茶叶公司数量较少,每单位茶叶的总价格较低。技术水平低,农药残留高,茶叶整体质量差,导致茶叶出口多样化。

非洲、亚洲和其他地方的出口价格都很低。茶叶的平均价格比印度低40%,比斯里兰卡低60%,每公斤1.9美元。14元人民币以下。

(二)我国以绿茶为主要出口品种,不符合国际茶文化,且输出不足

我国茶叶出口包括绿茶、红茶、花茶、普洱茶、乌龙茶等,但主要出口绿茶,这与我国的茶文化息息相关,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我国主要生产绿茶。所以我国的茶文化与国际茶文化不同,我国的茶文化以药饮和清饮为主,主要喝绿茶。而国际上以调饮为主,主要喝红茶。所以不符合国际文化。

其次,由于中国茶叶企业规模小,而且由于茶叶的自行销售,茶叶市场十分的混乱。且国际上缺乏对绿茶的认识,不了解绿茶的文化背景,使得绿茶在国际上不够受欢迎,我们只能出口中低档绿茶,高档绿茶几乎只能在国内销售。红茶是国际上主要盛行的茶叶,但中国红茶的质量较差,竞争力相对较低。

(三)缺乏自己的茶叶品牌

其实中国有很多名茶,但在世界上比较知名的茶却很少,这也与中国茶叶企业的规模有关,中国茶叶企业规模较小。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茶叶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知名品牌,因此人们形象地把中国的茶叶称为“有名字但是没有姓名”。

三、促进茶叶出口的措施

(一)加大生产投入,提高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

要提高我国茶叶生产效率,必须重视茶叶良种及相关栽培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等工作,实行标准化种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控制茶叶的生产过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茶园基地建设,扩大绿茶种植面积,实施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尽量少使用化肥,从根源上减少农药残留,生产环境友好的茶叶产品,生产符合欧盟等发达国家规定的茶叶质量。加大投资力度,引进技术人才,保证劳动力供给,避免出现劳动力不足及老龄化等问题,实现产量与质量全面发展,从产量大国向质量大国转变。

(二)树立中国茶道,培养新的消费市场

加强茶文化的传播是改变中国茶叶出口现状的根本机遇。国际网站和活动在文化交流中发挥报纸的作用,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吸引国际社会接受和接受中国的教学文化,为企业做广告,加入中国国际主题市场,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宣传,形成中国独特的茶艺术和绿茶文化,引导国际社会了解和认同中国的茶文化,使茶产业和茶企业走向复兴,培养新的消费市场及人群。促进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是彻底改变中国茶叶出口现状的途径之一。这需要政府、茶业和茶叶企业的共同努力。

(三)塑造自己的品牌,走向国际

目前,中国茶叶公司尚未制定系统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在中国销售7000多家茶叶的公司都是力拓品牌。西方从中国进口茶叶,这只是中国茶。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国际茶服务网络,我们需要推广中国茶文化,我们需要推广中国茶产品,加大出口中国茶产品,我们需要创造中国茶公司的形象,扩大中国茶文化;支持制定最大的商业和行业标准,并通过汇集和搜索扩展业务空间;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塑造中国茶叶企业形象,深化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茶叶产品的知名度,深化茶叶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应该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加强企业创新,提高企业利润率

为了提高茶叶的质量,中国茶文化产业难以发展得更加完善,发展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为国内高档消费品创造市场。中国茶叶产品,相信产品独特的附加值,拒绝优质茶叶或降低盈利能力。

(五)面向市场需求,加强茶产品创新

红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费市场,绿茶是中国最重要的产品和销售,市场需求与绿茶的生产和销售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生产时间也要确定。在加工产品中,要结合西方社会和中国的传统饮料,满足市场需求,生产符合国际社会要求的产品,不断发展茶叶,提高茶叶的完整性和味道,茶叶产品的颜色和体积不受影响,使消费者在满足茶具效果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视觉和味觉。

结束语:

我国作为重要的茶叶生产国,有独特的生产优势,我们应把握好这个优势,实现茶叶生产大国与茶叶质量大国的同步。从而提高茶叶出口总量。加大中国茶文化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开辟新的消费市场,提高国际竞争。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结构单一、延伸有限、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等。因此我们要慢慢挖掘,寻找解决之法,让中国的茶叶在国际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朱平.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及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20.

[2]沈童菲,王森培,张慧,赵颖文.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发展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9.

[3]邹溪.茶叶行业及茶叶行业质量现状的研究[J].福建茶叶,2020.

作者简介:[1]迟千超(2000-),女,山东青岛莱西人,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

[2]冯玉军(1981-),男,山东烟台龙口人,产业经济学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茶叶产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介绍了雷山县茶叶产业现状,指出了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茶叶;现状;问题;建议;雷山县

茶叶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传统饮品,具有清热解渴、提神醒脑等功能。雷山县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条件,多年来所产的茶叶品质好、口味佳,加之独特的加工工艺,曾多次获得特殊荣誉。雷山县的“银球茶”、“天麻茶”、“云雾绿茶”等茶叶,自1984年以来多次获省优秀产品奖,其中最有名气的“银球茶”于1998年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奖,1991年被国家评为外交部馈赠礼品。近年来,雷山县生产的“大龙茶”、“苗家春茶”、“脚尧茶”、望丰公统茶场加工的绿茶等,不仅外形好、颜色鲜、水质亮、耐冲泡,而且香气持久、口味鲜醇、不涩不苦、回味悠长,深受消费者喜爱。

茶叶产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一、福建茶叶的地位

二、福建茶叶生产规模

三、福建茶叶产品结构

四、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概况

(二)国际市场价格

五、福建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六、福建茶叶出口贸易战略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我国福建是茶叶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地区,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历史上,福建茶叶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福建茶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闻名于世界,长期以来,茶叶是福建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生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福建省茶叶出口也不断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当前分析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对提高我省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福建茶叶 进出口 现状 发展 战略

一、 福建茶叶的地位

福建乌龙茶,原对全国茶叶的影响可谓是无关大局的,市场份额也不大。长期以来,福建茶人辛勤耕耘,勇于开拓,使得福建乌龙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茶叶流通体制改革,福建省茶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优势产业。

二、福建茶叶的生产规模

茶区遍布全省九个地市、64个县市区成为我国最大、茶类品种最多的产茶省份。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目前,全省从事与茶叶有关的生产、加工、运输、经销、机械制造、生产资料供应等行业的人员超过30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近四分之一。

三、福建茶叶的产品结构

福建省茶类主要有乌龙茶、白茶、绿茶、红茶和花茶等,其中又以绿毛茶和乌龙茶为主。近几年来福建茶叶生产年年增长,特别是乌龙茶产量的增长更为显著。另据了解,从出口品种看,主要为乌龙茶、花茶、绿茶、红茶和普洱茶。在国际市场上,绿茶和乌龙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且乌龙茶为福建省特有的茶叶品种,其他国家没有生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大竞争优势。福建省生产的花茶也是国际市场上主要花茶来源之一。

四、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概况

我国福建茶叶近几年的单位出口金额是最高的,但几年的出口量排在我国出口量排名的第二位。浙江省茶叶出口位于第一位,2012年出口量达到16.61万吨,占全国出口份额的57.39%;出口金额达到31849.1万美元,占全国比重的52.46%;福建省2012年出口金额为13868.5万美元,居第二位。出口数量为4.78万吨;茶叶出口额居前三位的还有上海。

(二)国际市场价格

从出口产品价格看,福建茶叶出口单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茶叶出口价比斯里兰卡出口茶价高20%左右。20世纪80年代保持在3.0美元/kg左右,90年代受国际市场需求影响茶价稳定。2000-2002年福建茶叶出口单价在2.56美元/kg左右,高于全国2000-2002年1.37美元/kg的平均价,高于斯里兰卡2.46美元/kg平均出口单价,也高于印度以及肯尼亚。2003年福建茶叶出口价格跌入近年低谷,2004年之后经过各部门努力,福建茶叶出口单价出现恢复性增长。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与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茶叶出口单价相比,福建茶叶出口价格竞争力不占优势。

五、福建茶叶出口发展分析

(一)优势

福建茶叶贸易发展在多个方面占有主要优势。主要有第一,自然条件优越,福建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结合部,土壤发育剖面好,土层深厚,水热资源等均有利于茶树生产。第二,福建茶叶茶类多、良种多、名优茶多,品种资源丰富、茶类品种齐全。第三,政策支持力度大。近年来国家加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各项措施上都有较大支持。第四,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居于中国东海和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有便捷的航空、海运、铁路、公路交通连接,经济辐射面大。第五,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茶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倍受关注。近年开发出来的罐装茶汁、瓶装茶饮料,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并成为饮料市场的主打产品。

(二)劣势

一、品牌不响。目前,福建茶叶在品牌建设较为不足,茶叶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茶叶加工企业多,但规模小,品牌意识较为匮乏,不少沦为原料茶,作为全国产茶第一的福建茶叶已经开始陷入一流原料、二流技术、三流包装、四流价格的悲哀处境,福建茶叶品牌路在何方值得深思。

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从出口贸易情况看,福建省茶叶出口呈现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状况。2007年对日本、香港、东盟、欧盟和美国的出口量就达全省茶叶出口量的92.8%,其中日本是福建省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近年来乌龙茶对日贸易量基本稳定在1.8万吨,约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80%。对日本市场依赖程度高,一旦日本市场有所变动,将会对福建省茶叶出口造成巨大冲击。因此,福建省茶叶这一出口市场集中、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承载着很大的市场风险。

(三)机遇

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相对自由化,中国可以获得永久性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待遇;还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强化茶叶深加工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另一方面,闽台经贸合作加强。近年来,闽茶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由政府搭台,动员人力、物力将茶叶整体包装后推向市场,这有利于茶叶市场的开拓。而台湾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生产种植、茶园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学习台湾先进的管理、营销理念,加强技术合作,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走精细化茶业之路,闽茶将迎来发展高峰。

(四)挑战

一方面,来自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以技术壁垒的形式,对茶叶制定苛刻的检验标准,以茶叶进口的门槛,使得我省茶叶出口受到极大冲击。茶叶检验中的农残标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来自于国际茶品牌对国际市场的抢占。世界茶饮料第一品牌被公认为立顿。立顿进入中国后,在为中国茶叶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了巨大威胁。目前,立顿茶叶已经抢占了将近80%的市场份额。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实力,先进的营销管理方式、制度、经验,市场开拓能力,可以不断地扩大市场占有率。相比之下,福建省乃至中国都没有国际影响力较大的茶叶品牌.所以,以立顿为代表的国际强大品牌对福建省茶叶市场的拓展也造成极大威胁。

六、福建茶叶出口战略分析 第一,实施品牌战略。福建企业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茶叶的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茶业发展和茶叶经济效益、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宣传,赢得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次要加大品牌促销,重视产品的宣传,注重品牌建设,维护品牌的信誉,扩大中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企业还要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保护好已有的品牌,让所生产的茶叶产品在市场上经久不衰。另外,重视茶与文化的融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茶叶产品。

第二,积极开拓新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福建省茶叶出口主销市场为日本、香港、东盟、欧盟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是福建省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其次是欧美各国。不同市场对茶叶产品需求的种类、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标准是不同的,福建省的茶叶生产经营应该根据不同的市场实行不同的标准,实行茶叶出口多元化。茶叶出口企业要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合适的茶类产品,寻求适合国外市场的产品包装和销售模式,使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种类进一步多元化,降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产品过于单一的风险。

第三,注重茶叶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福建茶叶出口长期以来主要以散装茶的形式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与中高端产品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市场竞争只能停留在价格这一层面上。福建省应注重茶叶深加工与系列产品开发,开发茶叶功能性成分,扩大茶叶在饮料、食品、保健、医药、化工和化妆品中的广泛应用,为茶叶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结论

现代化营销模式被引入福建茶叶当中来,无疑给了行业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无限的可能。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福建茶叶的未来前景一片光明。只要福建茶叶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弥补劣势与不足,分散外部风险,紧跟政府对茶叶市场的规章制度,建立品牌并优化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福建的茶叶贸易必将再创新高。

参考文献

茶叶产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一、晋商经营茶叶贸易的原因

虽然晋商的经营项目几乎“无所不包”, 但在明清晋商的经营活动中, 茶叶贸易一度是支撑其驰骋商场赢得国内外市场和巨大利润的大宗商品。令人称奇的是,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山西本地并不产茶叶, 但晋商把茶叶从福建的武夷山、湖南安化等地长途贩运至恰克图却获得了暴利, 这恰恰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资源享赋理论相悖。

作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禀赋理论主要从供给角度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贸易发生的原因。这个理论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即根据一国的资源和经济情况分析其贸易结构。从理论上讲, 晋商的茶叶贸易现象应该同样可以用资源禀赋理论来解释, 然而现实却与其相悖。

道路交通的闭塞导致山西本地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商品在周边地区具有相对优势, 从而获得了良好的销路。但是从整体而言, 对于真正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对外输出产品, 明清时期的山西还是处于非常缺乏的状态。比如山西最缺乏生产要素的商品主要是粮食, 所以在较大程度上当时具有相对优势的对外输出商品都用来交换了粮食。然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粮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进一步说, 明清时期的山西在能拉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奢侈品的生产上基本上没有优势。由此可知, 本地资源禀赋不能有效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是晋商选择外省资源作为对外贸易商品的内在原因之一。作为18世纪欧洲日常消费的奢侈品, 茶叶自然而然成为谙熟北路贸易的山西商人追逐利润的首选。

二、晋商经营茶叶贸易成功的因素

假如从资源禀赋理论的研究视角分析, 在茶叶贸易方面, 明清时期的晋商不仅没有资源优势反而处于劣势的地位。那么晋商茶帮何以能够借助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 获得高额利润呢?本文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具有丰富的谋略和经验

在经营的过程中, 富有谋略的晋商总结了很多盈利的经验。比较鲜明的例子就是, 晋商以薄利多销的理念为核心获得了快速的货币与货物周转。具体来说, 晋商的货价比欧洲商货价要大概少10%-12%。如1863年从买卖城到伊尔库茨克的两位晋商, 因为他们的货物要比俄罗斯叶夫莫夫的中国商店货物便宜, 从而获得了伊尔库茨克人的高度满意。就这样晋商凭借着微薄的利润迅速占领市场, 在19世纪90年代快速扩大了经营范围从而攫取了高额利润。

(二) 积极寻找货源自创品牌

山西长裕庄茶庄所特有的“红梅牌砖茶”久负盛名。甚至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第一批来到中国的俄罗斯客商携带的采购商品清单中仍然对“红梅牌砖茶”念念不忘。据记载, 砖茶始于光绪年间的湘鄂边境, 是由山西商人开始制造的。砖茶是一种特别的产品形态, 是晋商为了方便流通而自主设计自主加工的创新之作。更令人称奇得是, 每块砖茶上都贴着专属于晋商的商标, 并且配有由晋商监制的字样。显然易见, 在茶叶的生产制造过程中, 晋商已经开始走积极创新的道路, 并且自创品牌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以获得垄断优势。

(三) 独特贸易形式———驼帮运输

晋商在茶叶贸易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是采用了驼帮运输这种独特的贸易方式。作为沙漠之舟, 骆驼速度快, 驮量大, 食草盐, 且耐饥渴。这些特点使得骆驼比牛马更合适作为远途贸易的运输工具。在运输茶叶的过程中, 晋商还将骆驼组织为“队”和“房”, 这种形式更加便于指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晋商的经营头脑和丰富的贸易经验。

综上, 晋商虽然并不具备经营茶叶贸易的资源禀赋优势, 但却能灵活得根据市场的需求将劣势变为优势, 化被动为主动。

结语

纵观明清晋商茶叶贸易成功的原因,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晋商能够勇于突破古代中国长期以来“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 凭借准确的经营策略积极开拓市场从事对外贸易, 是晋商能够成功的首要条件;晋商能够勇于创新, 首创自主品牌保持竞争优势是晋商能够立足商界、闻名天下的重要法宝;晋商勇于利用外省的资源来积极从事远途贸易灵活得迎合北方蒙古族和俄罗斯的市场需求, 主动到南方去贩茶, 机智得运用驼帮运输这种特别的贸易方式主宰北路的茶叶贸易,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是晋商成功的精髓所在。

摘要:明清时期的晋商是当时中国势力最大的商帮, 其经营项目之多, 活动范围之广超乎想象。茶叶更是一度成为支撑晋商驰骋国内外市场获取巨大利润的大宗商品。然而山西本地却并不产茶叶, 这恰恰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资源享赋理论相悖。本文对晋商茶帮何以能够借助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 获得高额利润进行研究以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晋商,茶叶贸易,资源禀赋

参考文献

[1] 陶德臣.“晋商与西北茶叶贸易”[J].安徽史学.1997 (3) :22-27.

[2] 李三谋, 张卫.晚清晋商与茶文化[J].清史研究, 2001 (1) :53-56.

[3] 庄国土.从闽北到莫斯科的茶叶之路[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42-45.

[4] 王璐, 刘建生.“试析清代晋商的经营方式、利润和绩效”[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4 (3) :33-37.

[5] [美]俄林.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M].哈佛大学出版社, 1933.

[6] 山西通志, 第三十卷 (金融志) , 责任编辑:范仲康、李肇翔, 中华书局出版, 北京, 1991年

[7] 中外旧约章汇编, 主编王铁崖, 第一册, 三联书店出版社, 北京, 1982年

[8] [清]小方壶兴地丛钞, 王锡祺辑, 第三、四册, 西泠印社

[9] [清]光绪朝东录, 编纂朱寿明, 中华书局出版, 北京, 1984年

茶叶产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一、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

1、生态环境良好。我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无霜期328天以上,降水量1500—2000毫米;山地面积广阔,土质多属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1.2-3.6%,PH值4.5-5.5,与茶叶生长喜温和气候及稍带酸性、含水力强的土壤相适应;长泰是典型的山多田少的县份,山地面积占74.6%,其中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面积约占35%,适宜种茶的山地空间仍较大;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64.5%,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拥有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等绿色饮品的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环境。

2、区位条件优越。与安溪相比,我县春茶可提前半个月上市,冬片茶采制延续时间又比安溪来得长,一年可生产“五季”。同时,我县地处漳州、厦门、泉州闽南金三角中心结合部,内外交通十分便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郊县。又与拥有我省两个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安溪茶都和华安仙都茶都)和最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的安溪、华安县毗邻,两地人缘血缘关系密切,信息技术

交流频繁,在生产、加工制作、销售等方面辐射带动强。

3、发展基础深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

的茶叶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全县茶园面积已增加到3万亩,年

产25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全社会综合经营效益达2亿多

元,并已形成了青阳村、顶山村、上洋村、内枋村、美宫村等茶

叶生产专业村和珪前茶场千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涉茶农户

3120户,涌现出了长泰县茶叶公司、状元里茶叶专业合作社、

长泰县明欣农业开发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已成为我县农业

主导产业之一。同时,通过举办制茶技术培训班、聘请安溪、华

安仙都制茶师傅现场指导等,我县的茶叶初制加工技术有了明显

进步;200多家茶叶店、茶庄、流通大户,遍布我县城乡,市场

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4、发展氛围良好。周边的安溪、华安、南靖、平和、漳平

等县(市)茶业的迅猛崛起,辐射效应显现。近年来,县、乡(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茶叶发展的政

策,县乡两级财政每年拔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扶持茶叶产业

发展,为我县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5、发展前景看好。首先,茶叶是世界性饮料。茶已发展成

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种植茶树国家已

有58个,进口茶叶消费国家遍及五大洲的175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茶叶消费达266万吨,年人均460克,且全世界茶消费人群

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今年以来,由于受到“农残”和世界金

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但是,一片小小的茶叶,

就蕴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和15种以上的无机矿物质,这些

成分大部分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和防止疾病的功效,是任何其它饮

料取代不了的,茶叶中的粗纤维和茶多酚是人体健康必需的成

分。因此,喝茶与人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非常吻合。乌龙

茶汤色橙黄,口味清爽醇和,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加之

乌龙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具防癌抗癌功效,以及独特的茶

艺,据专家预测,21世纪可能成为乌龙茶世纪,具有较大的市

场空间和后发优势。其次,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如贫困面占

全县90%的内安溪,近九成农民靠茶叶生产彻底告别贫困。其中,

同属内安溪的感德镇全镇70%以上茶农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华安县仙都镇因茶发家致富而到厦门等地购房、开上轿车的不在

少数,“以茶为乐,以茶致富”是这些农民的真实写照。 因此,

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发展的潜力较大。

二、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茶叶品种繁杂,种植管理粗放。铁观音、金观音等优质

茶所占比例不大,仅占30%左右,毛蟹、梅占、黄旦等老品种

茶占茶叶种植面积的70%左右。近年来,我县的工业发展迅速,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厂打工的较多。因此,多数茶叶生产者没有

把茶叶作为主业来抓,生产管理劳力投入不足,对专业技术、病

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难题不求甚解的现象普遍存在,茶叶产品

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2、加工水平不高,茶叶品牌不响。加工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大多是在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难以推广。目前虽有注册商标9个,但品牌不精且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不注重产品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还有较大差距。

3、市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缺乏。我县从事茶叶流通户不少,但大户不多,龙头企业更少,且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和综合带动力不强。全县茶叶的销售网络、直销渠道、专业市场等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健全。由于产销脱节,制约着茶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4、专业人才缺乏,用工矛盾突出。我县现有的茶叶技术人员,基本是聘请已退休的老农艺师,存在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等问题。而目前的农业、供销部门和各茶叶重点乡镇均没有茶叶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很难及时、到位。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的劳动力相对短缺,茶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施肥、防治病虫、除草、采摘、炒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茶叶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5、林茶争地严重,发展空间受限。近几年来,长泰的速丰林发展迅猛,许多适宜种茶的山地均被速丰林占领,特别是巨尾

桉带有较浓的与茶叶不同类型的芳香味,茶叶不能靠近,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2008年以来茶叶产销形势 2008年茶叶产销行情一般,好茶有好价,大众茶价溅,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呈以下特点:

1、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今年出口业务明显减少。

2、今年主要由出口转为内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优质的铁观音产销两旺,价格同往年略同。

3、普通茶价溅,销售不畅,目前主要积压物资在中转商和部分惜售的茶农手中。

4、对茶园的投入有所减少,从种植和对现有的茶园管理有的处于观望状态。

5、部分从事茶业的人将主要精力转入其他行业。

茶叶产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1、示范基地带动培训。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等载体,采取集中讲授、现场示范、座谈互动交流、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建成了优质魔芋生产示范基地2个,带动农户近300户;建成各类生猪养殖,农村能源,病虫害防治专业村12个,辐射推广先进实用新品种15个,带动培训农民6000多人。

2、科技服务助力培训。在各乡镇办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技能培训活动,为农民朋友播放科技片,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专家们还开通免费服务热线,并与专家手机捆绑,随时随地回答农民咨询的农业生产问题。

3、整合资源抓培训。采取外地请、本地聘、内部选和“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办法,建立了由本地“土专家”、农村经营能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区乡技术人员组成的培训力量。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突出高效特色产业重点,讲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控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安全生态关键技术。目前,开展骨干培训7场次,骨干性培训农民达1200人(次)。

4、创新方式抓培训。充分利用群众集中培训的时机,聘请省、市专家围绕高效特色产业进行专题授课,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和农民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由全面覆盖的普及性培训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转变。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农闲季节以集中讲授为主,农忙季节以现场示范指导为主,采取手把手教、面对面讲,宣传培训向多点多面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技术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森林旅游低碳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