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影视现状发展论文范文

2023-09-23

数码影视现状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电视制作实验是教育电视相关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该研究基于笔者所在学校实际,挖掘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内涵,以认知学徒制为指导,以项目开发为目标,利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教学试验,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电视制作实验教学模式,以期对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认知学徒制,开放式实验教学,项目开发,行动研究,电视制作实验

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及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属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全省高级职业中学、技校、中专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合格的师资,因此实验教学是笔者所在学校实践性教学的重点。为此,本研究基于笔者所在学校实际,以电视制作课程的实验教学为典型,挖掘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内涵,以认知学徒制为指导,以项目开发为目标,利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教学试验,对电视制作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探索,以期对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

教育电视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电视制作实验环节是教育电视相关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电视制作涵盖了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电视照明、特技与动画等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电视制作实验课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特别是对学生制作节目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得怎么样,最终要通过节目的制作水平来检验和体现。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搞好电视制作课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好实验设备和指导书,然后在实验室讲解实验步骤及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学生按照示范完成实验。结果是学生“做前不动脑、做时看热闹,做后记不牢”。从目前来看,实验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沿袭封闭、被动的教学方式,一般仍然以验证性为主,实验室投入不足,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是制约实验教学发展的几大因素[1]。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类似问题,在电视制作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教学时数少,实验设备严重不足

由于受到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实验教学中一般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一个班分成五六个小组,一节课只能有一个小组上课。而一门实验课一周最多二至四个学时,这样,全班学生做完一个实验最快也要三周时间。因此,一个学生整学期最多只能做五六个实验,这很难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同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由于设备数量少,四五个学生使用一套设备,甚至只有一套设备一个组八九个人轮流使用,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里,他们要熟悉设备的功能都有点困难,更谈不上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技巧,提高运用设备进行创作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实验设备套数较少,满足不了这种规模扩大的需要,造成一个班或几个班同时共用一个实验室做实验,导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实验,出现了高峰时设备不够用, 而低峰时设备仪器大量闲置的现象,极大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2.学生人数多,实验指导教师少

因为教师人数编制有限,没有配齐相应的实验教师。有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仅有两名兼职实验指导教师,一般是课程主讲教师自己亲自带实验。一个班学生至少四十名左右,分成五六个小组进行实验,同一个实验,指导老师要带五六次,极大地挑战教师的体力与精力。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笔者所在学校实际的教学和实验环境条件下,主要以认知学徒制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为指导,依托广东工业实训中心数码影视制作实验室环境,以项目开发为目标,利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教学试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电视制作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电视制作专业技能。

如何提高电视制作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电视制作专业技能,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电视制作实验教学模式,使之更能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即定位于此。课题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认知学徒制的实际应用、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的创造和基于项目开发的电视制作实践任务的获取等。

三、研究实施过程

1.初步设想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言的,其核心思想是把学生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提供更为丰富的、可以留给学生更大思考空间的实验内容,提供更加充足的实验时间。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2]。

鉴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病以及传统学徒制的某些结构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试图通过对传统学徒制的改造,使其适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认知学徒制正是作为一种整合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学徒制方法的新教育范型而受到重视的。“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学徒制”概念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突出学习内在固有的依存于背景的、情境的和文化适应的本质[3]。

2005年2月至6月,笔者在担任《电视编辑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根据指导教师数量有限、设备有限的现实情况,提出设想,拟以认知学徒制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为指导,依托广东工业实训中心数码影视制作实验室环境,以项目开发为目标,开展教学试验,探索符合笔者所在学校实际的电视制作实验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掌握电视制作专业技能。

2.第一轮行动研究

2005年9至2006年1月,用此教学模式指导实施第一轮课程实验,包括《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纪录片》等三门课程。总结实施的效果,可以确认基于项目开发的电视制作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动手积极性。比如在《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拟好几个备选题目,由学生根据情况分组选择承担一个主题,小组协作进行开发制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制作出了《镜头的运用》、《景别的运用》等一系列电视教材。存在的问题是尽管专门增加了两名实验指导教师,申请了比教务处安排的教学计划中的实验学时多三倍左右的时间,但在实验室实训的时间依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根据第一轮教学试验的情况,建议开展新一轮实验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性,全面参与到实验的指导与操练中来。一方面,可以在往届学生中寻找对实验设备比较熟悉、对实验操作非常熟练的苗子,经由实验教师重点培养后,作新一届实验学生的“小师傅”。另一方面,有条件地扩大实验的空间与范围,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实验室内开展实验,比如有的实验,像节目后期制作方面的实验可以扩展到学生宿舍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人电脑设备进行画面编辑与音频编辑。

3.第二轮行动研究

2006年2月至7月实施第二轮课程实验,包括《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技术》等两门课程。由于这两门课程是04级影视班同时开设的课程,给实验安排带来便利。在上报实验课程教学计划时,项目组统一协调,将两门课程实验的时间混合安排。课程教师同时又是实验指导教师,两门课程的两名执教教师分工合作,共同指导本班学生的实验。并从03级影视班选拔两名学生做“小师傅”,辅助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该学期恰逢第二届“科讯杯”全国师范院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征集作品,于是课程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布置项目开发的任务¬——自定主题、自组创作小组、自主创作作品参赛。变以往分离的课程实验为综合设计型、开发型实验,给师生均带来了挑战,并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极大地发挥出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04影视班共分八个小组,创作出了九部DV作品,并面向全系师生举办了“教育技术系第二届DV作品展播”。经过指导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审,选出五部作品代表学院参加“科讯杯”DV作品大赛,最终有两部作品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观察第二轮行动的过程,可以得知由学生作“小师傅”不仅减轻了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重负,还进一步煅练了“小师傅”本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而且为实验学生提供了更贴近其原本经验的指导与帮助。另外由学生自主创作作品参加国家级的大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小组协作意识和组间的竞争意识,在学生中间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了完成作品,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学生自觉加班加点,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宿舍,积极主动地操练专业技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二轮课程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1)开放实验后,有部分同学游离出课程实验,要么缩减实验任务,要么混水摸鱼、自己的事情由别的同学替代完成,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2)由于实验设备不断更新,实验指导书不能满足需要。

建议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加大实验的监管力度,不让一个学生落下。建议实验教师根据实际,自编实验指导书,明确学生需完成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室能提供的用于完成该实验的设备条件,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来完成实验内容。

四、总结与建议

总结一年多来的研究,笔者在自己所在学校实际教学和实验环境条件下,挖掘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内涵,以认知学徒制为指导,依托广东工业实训中心数码影视制作实验室环境,以项目开发为目标,利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教学试验,结合课程整合实验任务,整合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和学生自己现有的设备,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有条件地开放实验室,机动灵活地开展实验操作训练,探索出了一种符合笔者所在学校实际的电视制作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电视制作专业技能。

实验教学的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会层出不穷,教学改革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结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改善建议,并供相关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1.有条件地开放实验,加强实验管理力度

由于开放式实验教学起点高,无论是学生基础还是设备条件都难以满足需要,因此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院校应在挖掘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室要开放,在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之外,允许学生自由做实验,这就要求制定完善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办法。

2.积极获取开发项目,为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优质资源

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各级各类影视作品大赛、各电视台征集影视作品等都是比较好的综合性电视制作实践项目,广泛获取这些项目将为电视制作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以这些项目为资源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并承担节目的主体创作与整体制作,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一个真实的节目制作环境。这种学习方式便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性,与电视制作实验的要求是一致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再实践,有利于加深对节目制作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对节目制作技能的掌握。

3.改革实验指导书,为实验教学提供有力指导

由于实验室的设备不断更新,原有的实验指导书跟不上设备的变化,限止了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更限止了学生的创造性,并且助长了部分学生对实验指导书的依赖性,使实验完全变成了一个按指示进行的操作过程。有些学生甚至在实验完成后都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意义。有目的有策略地改革实验指导书将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改革实验教学的可取方法。实验室的设备总是在不断更新的,在实验指导书中只提出需完成的实验内容,给出实验室提供的用于完成本实验的设备和元器件等条件,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来完成实验内容。

4.培养好“小师傅”,为实验教学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有限的实验设备和教师数量等因素导致目前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师不堪重负,最终影响到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效果。由学生充当学生的“小师傅”不仅减轻了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重负,还进一步煅练了“小师傅”本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而且为实验学生提供了更贴近其原本经验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作为专家与“小师傅”交替指导学生,将使学生获得有关认知与元认知技能的学习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实验教师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让学生乐于承担并胜任“小师傅”的角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韩丙祥.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6(3)

[2]曹海仙等.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浅谈电视节目制作实验课教学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4(4)

[3]高文.以认知学徒模式改造现行学校教育——迎接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教育革命[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数码影视现状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4为了全面了解中国数码相机消费市场的发展现状,深入把握用户需求,《计算机世界》报特于近期委托北京精深博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对中国27个城市的1万个家用电脑用户进行了相关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摘要刊登如下,以餮读者。

整体消费市场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家用电脑用户中数码相机的拥有率为9.40%,按照目前中国家用电脑的总体拥有率进行推算,中国家用数码相机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家用数码相机的拥有率仍很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数码相机的购买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其中,2002年购买数码相机的家庭用户所占比例达到了40%,这说明,中国家用数码相机市场已开始进入了高速成长的阶段。从被调查消费者拥有的数码相机产品品牌分布来看,Sony以22.27%的市场份额居第一位,Canon、Kodak和Olympus居第

二、

三、四位,国外品牌在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占有明显的优势。在被调查消费者选购数码相机时所考虑的因素中,办公、使用方便和品牌位居前三位,第四位是旅游。

我们看到,个人用户选购数码相机时首先考虑的是数码相机能够更好地支持自己的工作,这与个人用户在选购传统相机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有所不同,数码相机已成为帮助个人用户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有力工具。使用方便也是数码相机的重要卖点之一,同时,也成为个人用户选购数码相机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被调查消费者已购买数码相机的价格分布来看,购买价格在2000元以下的数码相机产品的比例为39.54%。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办公是个人用户在选购数码相机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但在数码相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旅游却成为个人用户所拥有数码相机的重要应用领域,以方便工作为由购买的数码相机更多地用在了旅游上,这是个人用户在数码相机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已拥有数码相机的个人用户对数码相机产品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拍摄效果好”、“售后服务好”和“名牌”是个人用户对已拥有数码相机最满意的方面,同时,个人用户对“价格便宜”的满意度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价格因素依然是影响中国数码相机个人用户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对购买数码相机的售后服务满意度方面,满意度评价为5分和6分的比例达到了59.08%,说明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售后服务的满意度较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个人拥有数码相机的保有量仍很低,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比较容易保证,随着个人拥有数码相机的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厂商必须加大投入的力度以保持其售后服务质量,这对于厂商的整体实力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已购买数码相机的个人用户除拍照之外,在其他各类应用的使用频率较低,这些应用包括了制作个人主页、影音处理(制作电子相册、VCD等)、网络电话、网络摄像头、输出打印、办公使用和移动储存盘。同时,我们看到,已购买数码相机个人用户中拥有照片打印机的比例仅为7.73%,这一方面说明,目前,个人数码相机用户照片打印机的拥有率很低,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照片打印机领域及打印输出服务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厂商应根据这种应用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战略,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整体需求趋势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消费者近斯对数码相机产品的购买率为14.96%。已购买数码相机消费者中选择再购Sony产品的消费者居第一位,选择再购松下、Kodak和Canon的消费者分别位居第

二、

三、四位,这充分说明Sony在数码相机个人用户市场的品牌优势非常明显。在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特点的重要性评价方面,“售后服务好”、“拍摄效果好”

和“名牌”依次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同时,“电池使用时间长”、“容易操作”和“零备件购买方便”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个人用户在选购数码相机时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从而对数码相机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随着个人用户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数码相机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厂商将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数码相机市场将逐渐集中到几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厂商手中。从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品牌的喜好倾向来看,有20.23%的消费者选择了Sony,有17.59%的消费者选择了Kodak,Olympus、Fujifilm和Canon分别位居第

三、第四和第五位,日本品牌占据比较明显的品牌优势。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消费者主要通过电视广告、报纸和杂志广告、卖场店员介绍三种渠道获取数码相机的促销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卖场店员介绍正在成为消费者获取产品促销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这对于厂商的零售渠道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渠道发展趋势来看,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零售渠道将在家用IT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数码相机这种集数码技术和感光技术于一身的产品而言,零售渠道的建设应有别于一般IT产品。从被调查消费者所认为的数码相机产品理想价格分布来看,3000元以下的数码相机产品的选择比例达到了75.7%,其中,1500元以下的数码相机产品的选择比例为40.58%,1500元以下的数码相机产品将成为个人用户的首选。在被调查消费者所希望选购的促销品方面,MP3为首选,其次为软件包和扫描仪。

区域消费市场现状

各区域数码相机消费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方面,各区域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北地区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中前4位因素依次为“容易操作”、“售后服务好”、“名牌”和“电池使用时间长”;华北地区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中前4位因素依次为“拍摄效果好”、“售后服务好”、“名牌”和“零备件购买方便”;华东地区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中前4位因素依次为“售后服务好”、“拍摄效果好”、“名牌”和“电池使用时间长”;华中地区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中前4位因素依次为“拍摄效果好”、“售后服务好”、“名牌”和“容易操作”;华南地区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中前4位因素依次为“拍摄效果好”、“电池使用时间长”、“售后服务好”和“名牌”;西北地区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中前4位因素依次为“拍摄效果好”、“售后服务好”、“名牌”和“容易操作”;西南地区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中前4位依次为“拍摄效果好”、“售后服务好”、“名牌”和“电池使用时间长”。我们看到,各区域市场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主要集中在“售后服务好”、“名牌”、“拍摄效果好”、“容易操作”和“电池使用时间长”五个因素,同时,各区域市场被调查消费者对这五个因素的重视程度又各有不同。从总体上来看,各区域市场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而上述五个因素也正是数码相机在目前市场阶段的主要卖点。

从被调查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数码相机最高价格(平均值)分布来看,华北地区被调查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数码相机最高价格(平均值)最低,为1566.55元,华东地区被调查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数码相机最高价格(平均值)最高,为2317.99元,两者相差751.44元。主要城市消费市场现状

在针对各区域市场被调查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主要中心城市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进行分析和研究(见表19)。上述各中心城市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集中性特征非常突出,与各区域市场被调查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各类特点的重要性评价基本一致,这说明“拍摄效果好”、“售后服务好”、“名牌”、“电池使用时间长”、“容易操作”等特点既是数码相机产品的卖点又是目前一些数码相机产品存在的缺憾,这一点应引起厂商的高度重视。从各中心城

数码影视现状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介绍了雷山县茶叶产业现状,指出了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茶叶;现状;问题;建议;雷山县

茶叶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传统饮品,具有清热解渴、提神醒脑等功能。雷山县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条件,多年来所产的茶叶品质好、口味佳,加之独特的加工工艺,曾多次获得特殊荣誉。雷山县的“银球茶”、“天麻茶”、“云雾绿茶”等茶叶,自1984年以来多次获省优秀产品奖,其中最有名气的“银球茶”于1998年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奖,1991年被国家评为外交部馈赠礼品。近年来,雷山县生产的“大龙茶”、“苗家春茶”、“脚尧茶”、望丰公统茶场加工的绿茶等,不仅外形好、颜色鲜、水质亮、耐冲泡,而且香气持久、口味鲜醇、不涩不苦、回味悠长,深受消费者喜爱。

数码影视现状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中、韩作为传统贸易伙伴,贸易往来的历史悠长。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中韩两国建交二十二年,双边贸易额已由最初的50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90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8.55%。目前,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预测2015年上半年中韩两国将正式签署FTA(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这对于发展两国经贸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中韩国际物流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两国贸易往来的“瓶颈”。如何科学、有序地发展中韩国际物流,已成为当前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韩国际物流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究,进而提出了促进两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新模式。

一、中韩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韩国际物流运输时间、过关时间不断被降低

2010年,为了优化中韩国际物流装卸次数、运输成本等,我国与韩国签署了《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协定》。在签署协议之前,韩国的货物需经多次周转才能到达我国超市、专场等指定地点,费时且费力,运输成本、排放量都较高,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在签署协议之后,货物直接进集装箱、上船,装卸次数、运输成本、排放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同时,中韩两国均加大了港口物流的发展,从我国来看,目前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均着力于建设发展综合性的物流中心。如上海已发展成为全球特大型港口,201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达6.32亿吨,持续保持世界第一。从韩国港口发展来看,光阳港的战略重心转为集装箱业务,自2014年已将其泊位增加至33个。光阳港目前吸引了众多中韩两国的物流企业,集仓储、配送、加工等,并依据产品特性、物流特点,科学规划运输方式,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正是中韩两国港口物流的大力发展,以及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势,从而使得中韩国际物流的运输时间、过关时间都得到降低,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

(二) 中韩国际物流航线不断增加,向“海、陆、空”立体式发展

从地理位置来看,韩国与我国沿海省市隔海相望,环渤海经济带是中韩两国海运流通最频繁、最便利的通道。近年来,我国本土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如青岛远洋大亚物流公司、中远洋等,纷纷开展了韩国物流企业的合作,从而纵深发展了中韩国际物流航线。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山东省与韩国的直线距离最短,从威海到仁川仅有93海里。由此,双方经贸合作关系长期保持着良好的态势。早在1995年时,韩进海运便在山东青岛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物流分公司,由此也推动了双方物流迈向新台阶。随着中韩陆海联运协定的签署,改变了原有单一的“威海——仁川”航线格局,中韩国际物流航线不断增加,已新发展了“烟台——平泽”、“烟台——木浦”、“青岛——木浦”等航线。在2011年上海港也新开了国际集装箱航线50余条,其中就包括到韩国仁川港、釜山港、光阳港。除此之外,天津港、大连港等都增加了到韩国的物流航线。尤其在2015年双方正式签署FTA后,随着中韩两国贸易往来不断深化合作,两国的国际物流航线还将不断增加与发展。

(三) 中韩国际物流货物总周转量增速不断增加

自中韩两国建交二十二年,中韩两国贸易总额保持高速增长的格局,双边贸易额已由1992年的50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90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8.55%。目前,韩国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与此同时,中韩两国之间货物总周转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十年间中韩两国货物总周转量由2005年的15204.8亿t·km增加到2014年的25832.7亿t·km,增幅高达269.9%。货物周转量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运输生产成果,通常是运输经济重要的考核指标。总体而言中韩两国货物部周转总量增长态势较好。尽量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韩货物总周转量急剧下降,而后,随着两国经济逐渐复苏,货物总周转量保持平稳上升势头,运输效率大幅度提升。

二、中国与韩国在国际物流发展中存在的差距比较分析

(一)中国国际物流系统效率低、成本高

当前,与韩国相比我国国际物流系统效率低下、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两国双边贸易往来经济的发展。成本过高是中国国际物流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以2014年为例,我国国际物流成本占到GDP总额的49.72%,韩国国际物流成本占GDP总额的15.3%。而美国、日本这一比重仅为8.7%和7%。由此可见,我国国际物流成本过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韩国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的衔接较差,造成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运输、仓储时间长,装卸次数过多,由此造成运转效率低下,既耗费人力、物力,还延长了物流时间。以货运汽车的生产率为例,我国单车年产量约为3万吨公里,韩国单车年产量是我国的9倍多,约为28万吨公里。另外,我国国际物流速度慢也是制约中韩两国经贸往来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国际物流采用集装箱等高效运输形式的比重较低,造成物流速度慢。我国铁路货运的平均运营速度为46.4公里,公路货运的平均运营速度为50公里,而内河航运速度则更低。除此之外,货物在库周转时间较长也造成了国际物流速度慢。如我国原材料等物资的在库周转时间平均为3-6个月。总体而言,在中韩国际物流发展中,我国相比韩国存在着物流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等差距,已成为当前发展中韩国际物流的“瓶颈”。

(二)我国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已得到很大发展,然而相较于韩国,还是显得落后。这也成为阻碍中韩国际物流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国运输网络密度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运输网络发展严重滞后,美国这一数据为6869.3,德国这一数据为14680.4。与韩国相比,韩国这一数据为4934.38公里/万平方公里。这一系列的数据,还未考虑人口因素。由此可见在发展中韩国际物流中,中国与韩国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要着力发展与韩国的贸易关系,就必须要加快提升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自2010年以来,我国着力于发展海运,然而很多货物都必须要通过国内运输网络才能到达港口,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不利于中韩国际物流发展。

(三)我国国际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运输方式很多,已发展了“海、陆、空”立体运输网络。然而在装备标准等方面还与韩国存在着较大差距,如装备标准不统一、信息管理水平不高等,造成不同运输方式无法得到有效衔接。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中韩两国贸易往来海运占到了80%以上。在货物的贸易往来中,往往需要从不同的地方通过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到达威海、天津、上海等港口,再通过海运出口到韩国仁川、光阳等港口。在此过程中,至少需要转换一次运输方式,由于采用散装、或标准不统一的集装箱,延缓了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大幅度降低了装卸效率,延长了国际物流时间。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中使用机械化、自动化装卸设备的不足20%,使用集装箱设备的物流企业不足30%。而韩国物流企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达到80%左右,且装备标准统一,装卸效率较高,货物损失率较低。正是由于中韩两国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造成货物在我国的运输过程中,需要多次装卸方能到达港口,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货物损耗量的增加,也延长了货运时间,无法适应中韩国际物流的发展。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无法有效衔接中韩国际物流

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滞后,无法有效衔接中韩国际物流,造成物流效率、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随着我国与韩国贸易往来密切,本土的物流企业纷纷与韩国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中远洋公司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韩国际物流的发展。然而,这只是本土少部分拥有着绝对实力的物流企业,而大多中小物流企业仍旧停留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与韩国相比,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于:一方面,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商贸类企业仍旧保留着自有物流中心,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造成物流服务水平不高、效率较低。目前我国商贸类企业中拥有自有物流中心的比例达到六成左右。由此,造成物流市场需求不足,这也严重阻碍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总体数量庞大,多达70万家。然而真正能承担起国际物流、提升全球服务的物流企业少之又少。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均属于中小企业,占到我国物流企业的八成以上。因其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才、物流管理理念陈旧等特点,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为客户拓展物流功能,无法与国际物流进行有效衔接。而韩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近几年来得到蓬勃的发展,物流行业经过整合、重组,整体实力雄厚。且韩国的商贸类企业均需要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货物的周转、仓储,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同时,韩国物流企业中采用信息系统运作的达到了64%,对物流服务进行了拓展,能够适应现代国际物流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物流服务。例如韩国国际物流已有效地利用IT技术,如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供应链管理SCM等。与韩国相比,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的仅为18.3%。也就更谈不上与中韩国际物流的无缝接轨,严重影响了国际物流效率。

三、中国在中韩国际物流发展中的模式选择

(一)改变原产地模式,变“中国制造”为“韩国制造”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Made in China”的货物遍布于全球。借助于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厂”,如鞋、玩具、服装等,在全球的销量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在发展“Made in China”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如我国劳动红利2012年开始逐渐消失;国内低附加值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效仿,有逐步取代中国加工厂的趋势,如巴基斯坦等;在全球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国内企业还常遭遇国外变相的出口额度等贸易壁垒。长期以往,我国作为全球重要“加工厂”的地位将不复存在,也并不利于“Made in China”的持续发展。由此,国内的出口企业应改变思维模式,拓展销路。借助于中韩两国陆海联运协定的签署,以及2015年即将正式签署的FTA(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变“中国制造”为“韩国制造”,改变货物原产地的模式。目前,韩国具有着便利的物流条件以及其他有利因素,将有助于国内出口企业实现打响品牌、远销全球的战略。一方面,韩国与中国近在咫尺,山东省威海距韩国最近,仅93海里。自两国陆海联运协定签署以来,双方大力发展港口航线与协作关系,为原产地模式的改变奠定了物流基础。另一方面,韩国产品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信誉,且韩国釜山、光阳港有着便利的物流条件,便于货物远销全球。由此,尤其是韩国在釜山等地建有保税加工区,可以鼓励我国有实力的纺织、轻工业企业到此处租用厂房,从而加工“Made in Korea”。对于中韩两国而言,改变原产地的新型模式是双赢的合作。从中方来说,避免了国内的恶性竞争、出口贸易壁垒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加工业的崛起。从韩方来说,吸引国内在加工区的投资、为其大量就业岗位以及增加税收等。

(二)发展保税物流区模式,构建全球性物流网络

中韩两国企业在贸易往来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被占用,这不仅是出口企业,对于国际物流企业也同样面临。以中国对韩出口为例,通常产品在出口清关后能够获得一定比例的退税。然而,由于我国的出口与通关时间较长,退税也往往迟迟无法退还到企业的账上。出口数额越大,出口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的呆滞资金也就越多。在中国国际物流企业的经营中,如果不能够为出口企业垫付出口退税,也就意味着接不到新业务。这种资金被长期占用,国际物流企业的业务量大幅度减少,并不利于其持续、健康发展。由此,中韩国际物流企业可以改变思维模式,进入到韩国的釜山保税物流区。在釜山建立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中韩国际物流企业能够即时获得出口退税,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升资金周转,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随着中韩两国贸易往来的不断纵深发展,我国的制造业更是迅速崛起,伴随着大型物流企业业务量呈几何级增长。目前,我国的船运公司、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等都有意向对外投资,构建全球性的物流网络。由此,政府可以牵头,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将中远、中外运、海尔、容声等有意向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共同构建基于全球国际物流网络。尤其是当前中韩两国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合作还不足,可以将大连建成中韩国际物流航运中心,在未来东北亚地区起到枢纽的作用。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韩物流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中韩国际物流发展的“瓶颈”。成本高、效率低、产业化滞后成其显著特征,既不利于构建全球国际物流网络,也不利于中韩两国贸易的纵深发展。因此,当前中韩国际物流发展的重点应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从而保障国际货运通道。一方面,发展中韩国际物流的重点是落在投资港口、船队的建设上,重视货物集装箱化,装卸机械化、自动化。借鉴国际做法“政府兴办、企业经营”,从而为中韩国际物流市场提供硬件保障。另一方面,重视国内运输方式的优化配置,对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更好地与国际物流衔接。如打破国内网点、国际网点的区分,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网点资源的优化;在港口建设上,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设立专用的码头货站;对物流运输网络进行优化设计,避免往复运输;提升包装的规范化、科学化,减少运输损耗;提升集装箱化运输、统一集装箱标准,减少装卸次数;科学设计泊位与船舶停靠时间,提高物流效率。

同时,在发展中韩国际物流中,要加强互联互通。首先要加强复合型国际物流人才的互联互通。目前我国物流队伍参差不齐,国际物流队伍中更是高端人才匮乏。由此,加强与韩方国际物流人才的联合培养,既能够引进具有国际物流管理理念、技术水平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又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强有力的中韩国际物流人才队伍。其次要加强双方国际物流的有效衔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掌握国际物流进程并及时进行调整,促进国际物流服务的整体提升。

(四)深化中韩国际物流的技术合作模式,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在双方正式签署FTA(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后,将促进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中韩贸易往来必将更加密切,更是为国际物流的技术合作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国际物流的技术建设较为滞后,与国际物流的要求与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中韩技术合作,从韩国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水平,对加快我国国际物流技术改造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崛起为电子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快电子物流的发展,势必促进物流体系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利润。相关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也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通过利用电子物流技术,能够将商流、物流、资金流有机地进行整合,从而提升速度与效率。另一方面,在发展中韩国际物流时,必须加强物流标准的国际化进程。韩国的托盘标准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造成费用较高,我国采用的托盘标准也不统一。标准化是国际物流发展的基石,由此两国物流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大力推动物流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促进两国国际物流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项伟峰. 中韩国际物流和贸易结构协同发展研究[J]. 物流技术, 2014, 33(8): 240-242.

[2] 蔡芸, 汝宜红, 杨一铭, 等. 中韩物流技术竞争力因子分析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1(2): 40-45.

[3] 王利梅. 中韩区域物流合作必要性探讨[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11: 008.

[4] 赵松岭. 国内外低碳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 对外经贸实务, 2014 (1): 90-92.

[5] 李廷妮, 邓春. 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以国际旅游岛为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35(11): 9-10.

[6] 黄超俏. 探索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下区域内国际物流发展趋势[J]. 中国外资, 2013, 18: 007.

数码影视现状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推动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提升其职业素养与专业化水平,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是建设好财经商贸大类各专业的前提,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加强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年教师;发展困境;职业成长

一、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困境

第一,低工资长期存在,师资流动率偏高。民办职业院校运营资金需要自筹,缺乏财政资金支持,可用资金总量相对不足,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为在校生学费收入,学院在分配既定经费比例时,虽然有意识加大投入量,配比向教师工资福利体系倾斜,但增加的幅度不显著。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财政对公立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民办院校教师与公立院校教师在薪资水平上有明显差距,这给财政自给自足的民办高职院校带来压力。青年教师群体中,硕士研究生占比高,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和职场素养,在工作选择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性,而民办高职院校与同行业其他院校相比,工资缺乏竞争力,成长的平台有限,直接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流失,流向企事业单位、公立院校。

第二,招生工作任务繁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来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统招渠道,每年6月参加高考,成绩公布后学生填报;二是职业院校每年4月自行组织单招考试,提前录取。由于民办职院经费主要为学生学费收入,为此,招生工作成为每个民办职院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目前,已有部分民办职院建立专业的招生团队统筹招生事宜,专任教师不需要参与招生工作,其工作重心和时间投入均放在教学和科研上。然而,仍有大部分民办职院尚未组建专业招生团队,专任教师除教学和科研外,还需负责区域招生工作。招生工作不等同于简单的院校推广与宣传,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招生渠道网络的建立難以在短期内完成,而这决定着招生工作的成败,且招生完成情况直接与工作绩效相关联。青年教师大部分刚从学校毕业或入职时间不长,面对招生工作,经验缺乏,多数束手无策,甚至具有排斥心理,这项考核指标间接刺激了部分青年教师的离职,对于继续留任的青年教师而言,仍是无法回避的职业发展瓶颈。

第三,专业发展宽泛与深入之间存在矛盾。财经商贸类专业招生人数难以形成规模是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部分专业只有1—2个班,专业多人数少课程多成为“专业办学一大特色”,教师每学期教学任务分配成为难题。一般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规定的基本周课时量在12—16课时之间,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完成基本任务量需要完成2—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且所受课程与自身研究方向存在不吻合性。为此,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备课面临很大的压力,时间被备课工作占领成为常态,这使得教师难以腾出更多时间去进行课题研究,自身专业发展受到阻碍,偏离原定轨道。民办高职院校一专多能的教师技能要求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聚焦性间的冲突,客观上促使了部分青年教师选择离职。

第四,职业成就感不强。民办职业院校生源层次普遍偏低。高考是一次人才的选拔与分类,从教育本质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等教育提供的是适合的教育,社会分工多种多样,对人才的需求亦不是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生,兴趣点不同,目标不同,人生理想不同,自我定位不同,根据自我差异性选择相匹配层次的院校与专业,将有助于其成长与成才。但从社会评价与教育现状来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被动的被选择,这类学生多数日常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没有构建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积累不足,基础较为薄弱。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风貌、言行举止的负面反馈,使得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无法满足期待,对学生的良性引导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这直接导致了青年教师职业成就感不高。

二、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管理策略

(一)调整与重构薪酬制度

1.加大薪资体系基础性保障作用。民办院校青年教师工资一般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每月固定不变,绩效工资则根据绩效考评结果确定。通常,每月绩效考量指标主要为考勤类和教学秩序类。目前职业院校几乎都已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商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均为青年教师购买,从社会保障项目构成情况来看,比较齐全。但究其实质,结果不甚满意,由于缴费工资基数不高,最终社保保障力度有限,尤其是住房公积金,购缴比例过低,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甚至达不到公办学校的1/3。此外,在处理寒暑假工资时,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只发基本工资,无法足额足月发放,这加剧了学校与教师间的矛盾。一个人安心工作始于有基础性保障做支撑,生活无后顾之忧,工作才能全情投入。提高薪资体系基础性保障作用,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有助于稳定青年教师队伍,构建合理的青年师资梯队。

2.项目性奖励构建薪资级差。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民办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励分配机制,体现优劳优酬原则,在基础性保障前提下,加大对个人贡献的奖励力度,抵制平均化、普遍化的奖金发放形式,通过项目性奖励打破同岗同酬工资的整齐划一,提升有志青年教师薪酬的竞争力。在民办职业院校内部,应持续建立以绩效为导向,并向高绩效、高贡献人员倾斜的奖励政策,通过少数青年教师的优先、优速发展,通过物质性奖励的刺激,吸引和稳住优质青年教师,同时刺激和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民办高职院校除了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外,更多的还需开发和设置教学、技能成果类奖项,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两条腿”,但教学与科研的权重应符合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从科研质量与教学技能成果看,民办高职院校工作重心仍然在日常教学,加大教学、技能成果的奖励力度,有助于人才培养,有助于教师成长。

(二)构建全面的培训体系

1.培训需求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进行青年教师需求分析,在满足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平衡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培训内容应多样化,除了宏观教育理念知识的培训,如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等,微观层次上的培训也不容忽视,如制作微课、教学方法、教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等。培训内容,除了帮助青年教师构建教育视野,还要关注日常教学实用性技能的培训。

2.开发校内外培训项目,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承担着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培养的质量。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是提升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目前,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引进的教师多数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在专业理论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从专业实践能力来考量,青年教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民办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化教育,开发校内外培训项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动、脱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培育“双师型”教师,强化青年师资队伍。众所周知,教师有寒暑假,职业院校合理地利用此时机安排培训,既可以解决日常教学师资紧缺的矛盾,又可以提升教师因远离行业企业而缺乏实践能力的不足。

(三)营造外松内紧的自主激勵软文化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外松内紧的文化氛围。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起点。民办职业院校应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作风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觉悟。青年教师应把“思想言行的戒尺”放在心中,争取通过内在约束力指导自身言行举止,而非学校行政与教务力量进行管理,自觉遵守和维持学校的各项纪律,严于律己,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自觉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通过道德、修养、情怀、奋进等内文化因素作为推动进步的抓手,看似管理松散,却有严格的自律,为外松内紧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行性保障。

2.构建上下沟通的自主激励文化氛围。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独创性和自主性,需要主动去思考问题及探索求解,需要有牵引其不断奋斗,不断推陈出新与付诸实践的勇气。职业的特点决定高校教师需要拥有自主激励的软文化环境,需要学校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在国外众多高校中,这也是被推崇和实践运用的。民办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自上而下的宣导和自下而上的沟通,将学校发展与青年教师的发展联系起来,尊重青年教师,给青年教师话语权,鼓励青年教师有效参与学校管理,营造自主激励的软文化,让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三、结语

青年教师,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群体,作为知识型人才,在职业发展初期,会关注物质方面的激励,而在事业的成长成熟期,通常更关注个体的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环环相扣,构建了需求的体系。民办高职院校在推动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时,要从青年教师的立场出发,保障与激励相结合,探寻与创造成长的机会,构建张弛适度和自主激励的校园文化,尊重青年教师,有效地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激情、责任心和奉献感。

参考文献:

[1]  徐雄伟,张国平.民办高校教师从教积极机制的效应模型研究——基于上海市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抽样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7,(3):8-16.

[2]  王义宁,徐学绥.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研究——基于广东省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8,(1):99-105.

[3]  唐立波.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5,(3):82-85.

[责任编辑 吴 迪]

数码影视现状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同的人群在媒介选择上的差异较大,而传播媒介的科技传播力度不够大。由此,本文提出了科技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策:在坚持公益性投资的同时,科技传播媒介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大力培育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注重分众传播,使传播效果最优化;应注重新媒体的使用。

【关键词】科技传播;传播媒介;媒介发展

2010年,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承担了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宣传与公众认识科技工作研究”的课题。为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课题组选择了100个来自广东省各地市的大学生,对广东省21个市10个阶层的公众进行了调查。

一、我国科技传播媒介的现状

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针对2010年的广东登革热疫情,79%的人是通过媒体获知信息的;11.1%的人是从亲朋好友处得到信息的;而选择医疗部门和政府机构的比例均较小,分别为4.4%和4.1%。2006年《中国科普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为91%、报纸杂志为44.9%、广播为22.4%、图书为10.2%。这组数据表明,中国科技信息传播的途径已发生变化,大众媒体已成为科技传播主渠道。[1]

不同的人群在媒介选择上的差异较大。200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青少年四类确定为提高科学素养的重点人群。为了解这些人群获取科技信息的情况,课题组主要对其中三类人口进行了重点分析:

互联网、电视和报纸杂志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中互联网为33.5%,电视和报纸杂志均为29.5%。城镇劳动人口获取科技信息时最常利用的媒介是电视(45.4%),其次是互联网(26%),排在第三位的是报纸杂志(14.7%)。55.5%的农民选择电视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其次是报纸杂志(16.8%),和亲友同事的谈话占据10.9%,利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仅为5.9%。因此,不可低估人际关系传播在农民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传播媒介的科技传播力度不够大。据中国科协调查,现今许多媒体中,没有专职的科技记者,没有固定的版面、栏目或时段,一些重大科技信息得不到充分的报道是造成科技宣传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①报纸:科技类报纸发展困难,综合性报纸科技传播力度小。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的鼓舞和感召下,许多省份先后创立了自己的科技报。1983年,国家级科技类报纸《科技日报》创刊。这一时期科技类报纸的发行量一度迅速增长。据统计,全国科技类报纸大约有80多家,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科技报纸,其中较为知名的是《科技日报》、《大众科技报》,但是这些科技类报纸发展得如何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些科技类报纸面向市场,逐步探索走出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除极少数科技类报纸之外,大多数科技报都面临资金短缺、设备陈旧、人才匮乏、市场难以拓展等问题。”[2]

再以综合性报纸为例,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有科普专版,《羊城晚报》等少数几家有“科学小品”之类专栏外,从中央到各省市区的绝大多数大报都只有科技新闻版,而无科普专版或专栏。

②电视:科技频道、科技节目所占比重小。中央电视台2001年设立CCTV-10为科技·教育频道,其《探索·发现》、《地理·中国》多个科技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另外,CCTV-7的一些经济类节目如《致富经》等,也传播农业科技信息。

中央电视台的科学节目播出时间仅为9%,且科学节目收视率不足1%,在很多地方还无法收看到。地方电视节目的科学节目更少。[3]在广东本土电视节目中,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解密大行动》是类似央视《走近科学》的一档科普类节目。它搜罗奇闻异事,结合广东地域特点,策划推出了有关广东省不良饮食习惯而造成的“广东怪病解密系列”,受到了群众欢迎。广东省各地市电视台中,目前在播的仅有7个科技节目,其中医药健康类有3个:广州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探索健康》、中山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四季养生堂》以及中山电视台综合频道《健康有约》。科普解密类有4个:东莞电视台第二频道的《科普大篷车》、江门电视台的《秘境疑云》、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的《discovery 探索》、南方卫视的《华夏探秘》。与占据播出主角的娱乐节目、电视剧相比而言,科技节目在整个电视节目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播出的时段也是非黄金收视时段,并且多以医药健康类、讲离奇故事的形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节目仅有东莞电视台第二频道播出的《科普大篷车》。(根据2011年9至10月的电视播出情况进行的统计归纳)

③互联网:科技信息零散,没有形成有力的传播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电脑逐渐进入千家万户,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依赖的媒体。科技网站为数众多,我们仅从网易科技频道网站导航中就可看到74个科技咨讯网站。网络上,科技传播的公益团体也非常活跃,如科学松鼠会以“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为宗旨,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科技传播机构。《南方周末》评价说:“松鼠会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来源。”

那么,在互联网众多网站中,受众是通过哪些类型的网站来获取科技知识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网站类型获取科技知识中,23.2%的受众通过专业科技网站获得科技信息,21%的受众通过门户网站获得科技信息,18.6%的受众通过政府网站获得科技信息,15.7%的受众通过科技局、科协网站获得科技信息,13.6%的受众通过微博获得科技信息。总体而言,在网络中没有哪一种方式占据明显的优势,网络中的科技信息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有力的传播平台。

④新媒体:微博、手机等新媒体尚未被充分重视。微博,作为网络媒体一种新的衍生品,在近两年迅速崛起。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和年轻人更快地接触到这种新的传播渠道。在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科技传播的主体对微博、手机等新媒体的重视还不够充分。以新浪微博为例,以“科技”为关键词可搜索到相关微博500多个,但多为企业的宣传主页,而纯粹进行科技信息传播的微博却为数不多,并且这些微博中存在着信息碎片化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在利用手机获取科技信息的几种方式中,人们较为倾向于手机上网和短信获取,比重分别为30%和29.9%,通过订阅信息和邮件获取的所占比重不大,分别为18.7%和13.5%。总之,虽然微博、手机等新媒体发展迅速,但作为科技传播的一种渠道,还未发挥其真正的实力,科技传播的主体对这类新媒体的认识和重视也是不够的,应该探讨如何实现这些新媒体为科技传播所用。

二、科技传播媒介发展对策

在坚持公益性投资的同时,科技传播媒介要走产业化的道路。科技传播产业化是当前科技传播的一个发展趋势。美国的电视广播产业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公共广播电视系统和商业广播电视系统。商业电视广播系统以灵活多变、丰富多彩、适合市场需要的节目占据主要市场。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自1985年在美国开播后,向全球提供高品质的非戏剧性节目,内容涵盖科技、自然、历史、探险和世界文化等领域,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有线电视网络之一,覆盖面遍及美国99%的有线电视订户,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14400万个家庭订户。[4]

我国大众传播媒体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和国际潮流,把科技传播当做一个产业来做,要大力促进科技传播衍生文化产品的生产,把科普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群落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健康的科技传播产业体系。同时,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科技传播产业化进行引导和规范,鼓励企业创新,在竞争中做强做大。

大力培育科技传播媒体品牌。目前,除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的少数栏目外,我国科技传播媒体品牌缺乏,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足,对公众的吸引力不强,不能满足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科技传播媒体品牌的培育亟待加强。科技传播媒体品牌、精品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一,这些品牌、精品可以提供丰富、权威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等,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科普服务,从而更好地吸引公众,不断满足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其二,媒体的品牌、精品可以带动我国科技传播水平和能力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建设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注重分众传播,使传播效果最优化。各类科技传播主体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注重传播的分众化,以占领准确的受众市场。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首先,要加大各项科技政策、法规在这个阶层的传播力度,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模范作用能够在科技传播活动中真正发挥出来。其次,由于这个受众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对科技传播信息的理解能力较强,可以发挥平面媒体文字传播的优势,增强相关科技信息的纵深度,发挥网络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提升传播效力。针对农民阶层的具体情况,应该加强科技政策传播,多传播实用性的科技知识和技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由于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还主要通过电视和报纸等传统途径获得科技信息,而网络、成果展示等传播途径难以发挥作用,加之不少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应多利用电视等视听结合的媒体进行科技信息传播,用形象生动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另外还应该就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技知识加大传播力度,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减少因灾害产生的经济财产损失。针对城镇劳动人口,除了强化信息的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之外,还应就其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如创业致富等相关信息,帮助城镇劳动人员创造财富、积累财富。针对未成年人应尽可能采用图文并茂的杂志、画报,也可以将科技知识融合进漫画书、动画片中,让他们在娱乐中学到科技知识。

媒介融合时代,应注重新媒体的使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新媒体新渠道日新月异。渠道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探索科技宣传工作的新方式。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媒介融合时代已悄然到来,并对大众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科技传播主体应跟随时代潮流的节奏,积极探索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使用。

[本文为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宣传与公众认识科技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10B070300002)资助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岩.大众媒体已成为科技传播主渠道[N/OL].http://news.163.com/07/0518/12/3EP9RQB9000120GU.html.

[2]华中强.从我国报业产业化历程看科技类报纸发展方向[N].大众科技报,2006-11-14.

[3]李继承.论当代中国科技传播结构的变迁与前景的变革[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3130.htm.

[5]亢宽盈.培育我国科技传播媒体品牌的意义、现状、目标、措施之研究[DB/OL].http://www.crsp.org.cn/show.php?id=1921&p=1.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编校:赵 亮

上一篇:一辈子学做老师范文下一篇:磨砺自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