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范文

2024-03-01

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范文第1篇

(一) 注重建立科技服务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机制。

例如德国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 总部由理事会、委员会和董事会组成, 各分中心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坚持以顾客利益为中心工作目标, 力求向顾客提供高效、灵活、专业的科技服务。经过近40年的发展, 史太白技术转移公司已在54个国家设立了739个分中心, 已由一个州立的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成为国际化、全方位、综合性的技术服务机构。

(二) 注重提供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科技服务内容。

伴随着科技革命以及社会化分工的不断加深, 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度社会化的活动。与之相适应, 科技服务机构也呈现专业化的发展特征, 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项目。

(三) 注重构建网络化和连锁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近年来, 科技服务行业出现了网络化发展趋势, 具有实力的科技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区域性网络乃至国际化网络, 提高了创新要素利用率和服务机构的竞争力。由美国俄亥俄州政府实施的“托马斯?爱迪生工程”, 通过州政府和工业界与大学合作, 在该州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企业技术网络, 如建立了11个孵化器, 相互独立, 各有侧重, 在活动和服务的提供上又互相支持、互通信息。这种网络化的管理方式使爱迪生孵化器系列成为全美知名度最高的政府支持的孵化器项目。

(四) 注重加强科技服务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

在欧美发达国家, 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对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 而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空间。而我国由于在相关法律法规上的缺位,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五) 主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 中小科技企业是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最大客户群和最大的受益者, 而科技中介服务业也以中小科技企业为主要发展依托, 这个行业正是伴随着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发达国家政府也十分重视建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体系, 如美国商务部小企业管理局成立了1000多家小企业发展中心、57个出口援助中心、89个企业信息中心等, 为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种科技信息服务, 如帮助高技术小企业获取市场机会和投融资服务, 免费为企业讲授纳税知识、计算机网络、软件使用、企业管理、市场开发等。

(六) 注重引进培养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人才队伍。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科技服务机构的第一因素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人才。科技中介服务具有知识密集的特征, 其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为深厚的科技背景, 而且更要具有广阔的视野, 通晓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如国际上有名的兰德公司的从业人员达数千人, 其中博士、硕士占80%以上, 人才专业构成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

二、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科技服务业提供企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各种要素, 对企业科技创新能产生增效、增值和提速作用, 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环境的重要保障。

(一) 基本状况

1. 科技服务业呈快速增长势态。

据现有的分类统计数据, 2007年广东科技服务业企业总数为15526个, 从业人员24.93万, 比2006年分别同比增长13.63%和41.17%。科技服务业GDP和劳动者报酬收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2006年同期增长15.67%、21.44%和13.41%。以技术交易为例, 2007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133.86亿元, 2008年为184.77亿元 (增长39%) , 2009年1—11月已达到218亿元。

2. 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呈现多元化。

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广东全省科技服务业共有企业15526家, 其中内资企业为14463个, 占93.15%;外资企业1063个, 占6.85%, 国有企业有3108个, 占20%。全省科技服务业多种所有制并存, 并且服务机构类型已经从过去主要由政府创办逐步转变为以市场竞争为主的企业类服务机构, 企业类科技服务企业已经超过事业单位业服务企业, 成为第一大类服务机构。这表明, 社会力量正在成为广东发展科技服务机构的生力军。

3. 初步形成广州和深圳两大集聚地。

从全省来看, 科技服务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 特别是广州、深圳两个地方。2007年全省科技服务业年末从业总人数是24.93万人, 广州和深圳分别是5.54万人和3.66万人, 合计37%, 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据2008年对全省科技服务业的调查显示, 广东、深圳科技服务机构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5.85%和16.47%, 合计42.32%。广州、深圳已成为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4. 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 民营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 国际和港澳台科技服务企业大量涌入, 全国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服务机构纷纷进驻广东, 推动全省科技服务业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例如, 2007年, 港澳台投资的科技服务企业就比2006年激增263家, 增长率达71.5%。

(二) 问题和挑战

总体上看,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发展观念不适应。

一是企业存在“包打天下”的旧观念, 试图包揽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不愿意和不善于借助社会化的科技服务, 制约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二是诚信观念不强。企业因担心泄露技术秘密、商业秘密而不愿将科技创新业务外包。

2. 科技服务业总体实力较弱。

尤其是研发型服务业不发达, 数量少, 能力弱。

3. 科技服务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

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高端研发人才和具有创新性、跨领域整合与管理实务历练的人才严重缺乏。以专利代理人为例, 我省精通法律、技术和外语, 又熟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综合性高层次人才缺乏, 导致不少广东企业将专利代理业务委托给北京、上海的机构。

4.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 广东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配套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 仅在科技规划和现代服务业意见中提到发展科技服务业。政府规划布局不系统, 目标和重点指引不清晰, 扶持政策不到位, 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5. 科技服务业的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

部分科技服务业机构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过于依赖政府, 服务效率不高。民营科技服务机构普遍规模小、实力弱, 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自律机制未形成, 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6. 科技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全省科技服务机构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区域, 占73.42%;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分别仅占全省的13.54%和13.04%。

三、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 科技服务化

科技创新活动, 实际上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科技服务过程。

1. 实现研究开发链的专业化细分。

研发链的各个环节形成相互联系的研发生态群, 使得研发成为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可以称之为研发产业, 也可以称之为研发型服务业。研发型服务业与生产型服务业加起来的总和, 就是科技服务业的全部。以新药开发链条为例, 化合物活性筛选、动物试验、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药证注册申报等各个环节, 都可以由不同的科技服务机构分工负责, 在新药开发过程中自然形成一个科技服务市场。随着全球制药企业研发外包的扩大, CRO行业收入已经从2001年的80亿美元, 猛增到2007年的175亿美元, 预计2010年达到240亿美元。

2. 促进研发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对接。

研发链和产业链的高效对接起来, 将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服务业贯穿于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科技服务手段是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科技服务种类包括技术开发、技术扩散、科技评估、配置创新资源、科技管理咨询等多样化的专业服务。

(二) 服务科技化

现代的研发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 都要有高科技手段的支撑和应用。1.研发型服务业本身就是以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基础的。例如新药开发、芯片设计、工业设计等。2.现代科学技术也已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生产型服务业中。例如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制造等。

(三) 科技服务社会化

发展科技服务业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要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

1. 政府宏观上支持引导。

发展科技服务业不能靠政府大包大揽, 政府工作重点在于规划引导、购买服务、营造环境、监督管理, 促进科技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2.主要靠社会机构提供服务。科技服务业要坚持“依靠社会、服务社会”的发展原则, 充分调动全社会有关的科技服务机构、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3.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提供必要的公益性科技服务, 绝大部分社会化的科技服务要靠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

(四) 政府管理系统化

按照“管理有规、发展有序、引导有方、服务有效”的原则, 全面系统协调的加强对科技服务业的管理工作。

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范文第2篇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1.1 形势严峻, 就业已成社会问题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495万, 比2006年增加82万人, 2008年高校毕业生559万,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2009年高等院校毕业生预计将达610万。近几年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都在10%以上, 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另外, 我国新成长劳动力也进入了高峰期, 再加上大量的返乡农民工和国企下岗职工, 就业及再就业任务十分繁重。与此同时, 1978~2002年的25年间, 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 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 经济每增长1%, 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当前的金融危机正朝着经济危机逼近, 这对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整带来不可或多的机遇, 同样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已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

1.2 坚定信心, 就业仍有上升空间

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中央政府各部委也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措施, 多个省市及地区的负责同志也在多个场合对此进行过表态, 只要大学毕业生对工作不进行挑挑拣拣, 就保证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也有部分专家认为,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 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 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 而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600万左右。虽然大学生增长幅度超过了GDP的增长幅度, 但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综合能力较强劳动者的大学生, 比其他社会劳动者有更大的就业竞争优势。

2 与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在我国, 由政府、社会、高校与用人单位构成的就业服务体系中, 政府人才市场与高校就业服务中心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而面向大学生的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发育尚不成熟, 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与就业相关的各项制度建设还不完备。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不完善, 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流动与配置。

与之相对的德国, 他们已形成了以政府系统为主渠道, 企业与学生为主体, 学校为中介, 私人咨询介绍所为补充的相互制约、补充与联系的服务体系, 政府不断强化劳动系统的就业服务职能, 依靠社会保障体系给予较充足的经费投入, 提供就业咨询、培训、介绍与指导, 使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在主体上体现为政府行为。

2.2 就业服务落实仍不到位

目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主要是毕业生, 也就是说在大学毕业的当年才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然而在这一年中, 学生面临的负担较重, 要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联系工作, 不要说就业课, 即使正常课程缺课率都很高。同时, 我们的工作机制还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就业服务人员工作中存在行政管理机制的惯性等等, 这显然有很多弊端。

而在日本, 就业机构从宏观上看, 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行政机构, 它们承担着与就业有关的服务、咨询和研究功能, 高校的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已经内化为一门重要课程, 为所有在校生和已毕业的校友服务, 就业科 (部) 的工作重点就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他们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任务和特点, 划分不同内容的指导规划, 形成从大学一年级直至学生毕业以后都在连续性发展。

2.3 就业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 大学生就业服务一是形式单一;二是就业服务队伍的构成及来源大多是从事过学生管理的行政干部或思政辅导员, 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三是对市场经济变化反映缓慢, 不能及时提供市场信息。

欧美高校就业指导的措施和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大学生就业专门机构中每一个成员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就业指导常识, 有一定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 因此,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职、兼职人员队伍, 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真正成为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

3 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思考

3.1 加强就业制度建设, 有效规范就业渠道

(1) 从国家、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渠道,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优化政府职能, 加强法规建设, 把大学生就业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此外, 各地方还应根据市场的情况建立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并加强政策的跟踪与落实, 以此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 还包括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作。要把法制的约束与国家政策指导的有效性相结合, 以形成有自己特色与优势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

(2) 从实际情况看, 就业信息网在改变大学生就业的交互方式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是要以政府为主导, 整合资源, 走开放与联合之路。高校在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通过建立多极网络实现就业工作网络化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 但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目前各就业招聘会“人潮汹涌”这一现象就可以说明, 大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就业的比例还很小。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 就必须打破各高校信息网站各自为政的局面,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

(3) 目前, 社会就业渠道以人才市场和职业中介两种形式为主。其中职业中介机构主要面向企业, 同时为求职者与企业搭建桥梁。笔者认为, 今后也应加强对其管理, 在应聘登记、招聘登记环节及服务收费方面都应由政府做出统一规定, 使其真正为就业者和招聘单位服务, 拓宽人才流动的渠道。今后一个时期, 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市场的投入, 使其真正发挥在人才流动中的作用。

3.2 科学规划教育资源, 坚持贯穿全程服务

高校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日本能够较好的解决其“就业难”问题, 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成功开展。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重点就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任务和特点, 划分不同内容的指导规划, 形成不同的连续性发展。从一年级入学起就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市场和需求状况, 树立职业意识。二年级时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参加相关活动进而选择所学选修课程。进入大学三年级就会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就业单位的信息, 参与实践和招聘活动。到了大四, 针对写简历、面试等求职的全方位需求进行专题训练等教育, 为就业做好准备。对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 学校应加大辅导和培训, 以帮助他们建立求职信心、寻找就业门路。相信绝大部分大学生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 从实际出发择业。

3.3 创建就业激励机制, 促进创新服务模式

(1) 要重视教育教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领域的创新。高校应加强学生自主创新的培养, 可考虑专利文献查询课程的设立;高校应增加学生专业技能培训, 可考虑增设技能选修课程, 也可就近跨校合作, 共享资源;高校应加大实验室更新建设力度, 以增加学生新知识的摄取量;高校应设置就业指导课程, 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这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2) 高校要把建设一支素质高、爱学生、业务精、讲奉献的就业服务队伍纳入到议事日程上来, 加紧建立配套政策及就业工作奖励机制, 鼓励有社会资源的教师及社会人士也加入到队伍中来, 加快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此外, 应加大对就业服务部门的投入力度, 包括增加专职人员, 加大经费保障等, 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真正成为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以日本札幌大学为例, 其在校生4000多人, 仅专职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人员就有10名, 还有一个由25人组成的就业委员会进行辅助工作。

(3) 要构建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构建这种机制有三条途径: (1) 建立将市场需求导向与高校办学定位有机结合的就业市场预警机制; (2) 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预警机制; (3) 根据大学生择业倾向和就业意向建立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预警机制。

4 结语

就业关乎民生, 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就业工作, 贯彻以学生为本, 以社会为源的理念, 勇于创新, 敢于实践, 进一步落实中央文件的精神, 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将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 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同时也是使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关键与基础。

摘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何有效和更快地建立基于市场机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状况, 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度主要原因, 借鉴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完善的服务体系与成熟的运作经验, 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与实践的思考和对策分析,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提出改进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文强.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4) .

[2] 赵明民.关于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8) .

[3] 席明.创新大学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7 (4) .

[4] 杨国军.从欧美经验看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6) .

[5] 黄勇, 王凌云.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8 (5) .

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范文第3篇

1.1 图书馆信息服务品牌的内涵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品牌战略是指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采用自动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 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 深层次开发信息产品, 以高质量、特色化的信息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树立品牌, 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 战胜竞争对手, 获取信息服务市场的总体规划。

1.2 图书馆信息服务品牌构成的要素

图书馆服务品牌是由服务项目、内容、质量、态度、承诺、服务能力、保障体系、人员素质等多项要素组成的, 它包含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

2 打造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品牌的意义

图书馆的品牌不仅是图书馆服务水平与服务深度的标志, 也是图书馆文化的体现。实施品牌战略将给图书馆带来显著效应: (l)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活动, 使读者置身于图书馆时, 真正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环境、真诚的服务态度、熟练的服务技能、较高且专深的服务, 进而使图书馆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2) 能激发图书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发掘自身所具备的服务潜力, 形成独特的服务模式, 从而打造出服务品牌, 体现了图书馆管理者进取和创新精神。 (3) 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改变传统服务方式, 以读者为中心,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式的服务, 服务方式趋于多元化, 服务项目更为丰富, 吸引更多读者利用图书馆, 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 创建信息服务品牌要注重特色服务

提高信息质量, 开发特色资源, 创立服务品牌, 是信息服务机构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 对信息资源会有特殊的需要和不同的侧重点。图书馆应根据本馆所承担的任务和馆藏信息特点, 再结合本馆人才及技术优势, 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开发, 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编制二、三次信息产品, 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情报编研、定题跟踪、高层次咨询、专利查询、专家导读、用户教育等服务。并组织技术力量, 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 形成独具特色的数据库, 开发出与众不同的信息服务, 以特色制造亮点, 吸引读者, 赢得市场。

4 在信息服务中要进行准确品牌定位, 提升品牌内涵

品牌定位是指如何让你的产品 (品牌在预期消费者的心智中实现区隔, 抢占心智资源。定位的关键在于如何挖掘读者的心智资源, 将品牌移植到读者心目之中, 唤起他们内心的需要。准确的定位是一切品牌的关键和前提条件。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中指出,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信息产品开发应以高校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为基础, 综合考虑本校用户需求、本馆资源、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条件, 为读者提供差异性、个性化服务。在信息产品开发之初要做好市场调查, 了解读者的多样性, 掌握读者需求的多元化特点, 收集与图书馆相关的信息;其次信息服务一般是针对个人或者是某一类别人群的, 所以要根据市场细分实施差异化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 找出自身的优势进行信息市场分析, 按自身的优势特点划定服务范围及重点, 并以此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规划, 力求做到严谨无误。

5 在创建品牌服务中要注重与读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5.1 培养人

服务品牌是以质量为核心, 以信誉为保证的。馆员是品牌服务的提供者, 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信息服务品牌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馆员除了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以外, 还要在分析判断能力、信息识别与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等方面进行培训与提高, 同时应尽可能多的给馆员提供参加学术研讨会和专题讲座或培训的机会, 启发他们的思路, 扩大他们的视野。

5.2 方便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资源急剧增长, 高校图书馆必须运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方式。通过挖掘、分析信息资源的内容及价值, 有针对性地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处理, 建立信息导航, 利用网络搜索引擎, 将网络上杂乱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分类有序, 同时, 设置专业信息指引库, 帮助用户到特定的网址, 快速准确地检索有效信息, 从而优化检索查询质量, 为读者用户提供快捷、新颖、方便、高质量的智能信息服务。

5.3 研究人

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 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能及时地、有预见性地捕捉到读者需求的变化, 要深入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与行为, 琢磨读者的思想, 根据用户个人爱好、特点以及业务需求, 将资料化整为零, 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选择和组配, 进行一对一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切实提供读者需要的信息与服务, 满足用户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

6 做好信息服务品牌规划与管理

创建品牌信息服务非一日之功, 不能一蹴而就,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开发过程, 它需要一个动态机制, 要有一个逐步积累、沉淀、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并且要给予不断的维护和管理。

6.1 专精化策略

图书馆信息服务要想创品牌, 在服务的方式上能适合读者需求的变化, 在功能上能满足读者不同需要, 性能上要具有一定特色。只有开发出高、精、尖的服务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才能赢得读者用户, 是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

6.2 系列化策略

在打造优异信息产品的基础上, 从广度、深度上对品牌服务进行全方位开发和延伸, 研发不同类型、不同档次, 不同用途的系列产品, 不断强化读者对信息产品良好印象, 使他们从心理上对信息服务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在读者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定式。

6.3 强化管理策略

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是在服务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图书馆管理者必须制定完备周密的规划, 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有效地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协调起来, 这需要管理者具有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意识和改革的气度。进行信息服务的品牌管理可以树立图书馆在用户心中的形象, 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 是实施图书馆信息服务品牌战略的关键。

摘要:加强图书馆的品牌建设、提供品牌服务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题。本文阐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品牌的内涵, 分析了创建图书馆服务品牌的重要性, 论述了实施图书馆品牌战略的作用及打造图书馆品牌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 任美林.论图书馆服务品牌的创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 卢巧云.打造图书馆服务品牌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 2002.

[3] 王培.谈信息服务品牌建设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4] 赵越.谈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品牌战略[J].现代情报, 2004.

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范文第4篇

首先, 建设专门为司乘人员提供各项服务的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之中的管理人员要将司乘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充分的重视起来, 其主要涵盖:绿化设施、客房设施、超市设施以及各项餐饮社会等等, 从根本之上来加大道路和交通的方便性, 进而很好的为其打造一个优良的发展氛围;其次, 车辆服务设施的建设。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的时候, 有关管理单位要将车辆服务设施逐步的建立起来, 在最大限度之上来加大车辆服务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在高速公路车辆服务设施具体建造的过程之中, 有关管理部分务必要充分的将加油站与停车场的建设工作充分的重视起来, 保证可以很好的为汽车提供各项维修工作;最后, 其他各项服务设施的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管理部门同样的也要将其他各项服务设施工作充分的重视起来, 进而有效的强化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的质量工作。

2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服务特征分析

目前,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的过程之中, 有关管理部门要依据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征来制定具体的方案, 从而很好的实现预期既定的目标。第一, 有关管理部门必须要保障高速公路服务区的24小时服务, 并具备封闭式的服务特性, 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车辆和相关司乘人员的出行。第二, 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多样性的特点, 需要加大车辆与司乘工作人员你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在最大限度之上来充分的保障其可以很好的满足各个需求层次的对象, 进而加大服务区经营管理的水平与质量。第三, 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效益双重新的特点,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社会效益较大, 另外, 还可以很好的为其带来诸多的经济效益, 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狼良性发展。

3 思考和建议

3.1 服务区资源的整合

严格依照我们国家公路分级管理的模式来进行分析, 国家高速公路网归纳到国家交通运输主管单位来实施有效的管理, 地方高速公路则是统一的由各省市来实施管理, 事实上, 大部分都是由国家委托给省级交通行业主管单位实施有效的管理。各个省市的管理方式也不一, 在有的省份, 虽高速公路投资主体繁多, 但是其中主要的还是由国家投资或者是国家控股企业来实施投资, 所以, 针对服务区资源十四统筹兼顾, 进而逐步的将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的优势凸显出来。在实施有效的整合之后, 就可以共享人力资源管理, 缩减管理的成本, 在采购物品的环节之中, 可以获取更为直观的批零差价, 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物流之上的成本费用。

3.2 餐饮的营销

因为高速公路网正在逐步的完善之中, 各个消费层次以及各个种类车辆的顾客均可以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之中来就餐, 但是服务区目前大多数人都人为是具备垄断性的特征, 选择性差。因此, 服务区要通过引进致命餐饮品牌来提升自身的形象定位;要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方式来提升市场份额;要引进“中央厨房”的理念, 运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缩减成本, 加大服务的水平, 在进行整合之的服务区公司, 所经营的资源中来变多, 那么就可以在枢纽服务区将物流配送中心与中央厨房建立起来, 实施集中式的采购模式, 规模化的工业流水线生产快餐包与航空餐包等等各个阶层的产品来集中的配送到服务区之中来, 进而可以更好的为其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

3.3 超市的营销

对于服务区超市管理而言, 不仅仅要运用商品集中采购、信息化管理以及集中结算的方式来管理之外, 还得积极的依据地域特色来找寻当地特色商品资源, 进而就可以将其打造一个具备区域化经营特征的服务区。值得注意的就是, 还得要注重强化当地特色土特产以及旅游产品营销、包装以及宣传的力度, 大面积实施宣传与营销。

3.4 校企联合培养高速公路服务区专业管理人员

服务区, 实际上就一个小型的社会缩影, 其较为宽泛那的经营业务直接性的影响到管理人员是否具备专业化经营理念以及组织协调的能力。服务区之中所涵盖的工作十分的宽泛, 主要有物流运输管理、工程养护管理、物业维修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客房管理以及酒店餐饮管理等等, 这是一项较为封闭式的小社会。岗位主要涵盖加油站管理、工程招标、汽车维修、污水处理、绿化养护、资产维修、电工、采购食品、厨师、保洁与保安、市场营销、餐饮服务、销售理货、物流仓储以及财务会计等等诸如此类的工作。要积极的和各个大专院校来进行合作, 充分的将双方自身的各项资源优势发挥出来, 利用“订单式教育”的培养方式可以很快适应并进入到具体工作岗位的管理人员及其相关的工作人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目前,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的过程之中, 有关管理单位务必要依据实际情况来相应的制定出来一个健全的管理方案, 积极的创新服务区管理的模式, 从根本之上来加大服务区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逐步的优化自身的发展体系。

摘要:现如今, 在高速公路之中服务区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保证高速公路安全运行的关键配套设施, 其与高速公路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的密切, 不仅仅可以有效的保障来往于高速公路车辆及人员的加油、餐饮、住宿、汽修等等全面化的服务, 还可以很好的加大高速公路社会经济效益。其根本的经营理念就是“服务优先、兼顾效益”, 逐步的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制度, 强化经营管理的力度与范围, 从而很好的完善各项社会服务功能, 加大经营管理的质量与服务水平, 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成为了高速公路经营服务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发展成具有关键作用的文明示范窗口。鉴于此, 本文的主要分析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 顾霞.关于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与管理水平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7, 08:136.

[2] 张伟.关于新时期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知识经济, 2017, 04:101+103.

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范文第5篇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社会化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锻炼、展示本领和能力搭建了平台, 为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爱心提供了重要渠道, 为大学生真切感受自身存在的社会意义创造了难得机会, 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是新时代党的教育理论的实践方式, 是改革创新思政课的有效手段,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与我国新时代要求具有高度契合度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属性是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 志愿服务自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调整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慈善事业, 十九世纪初, 伦敦成立的“慈善组织会社”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而成立“慈善组织会社”的目的正是为了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 因此, 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是志愿服务的“催生婆”“动力机”。

当今,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个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体现, 既集中体现着实现什么样的“美好生活”、怎样实现“美好生活”的道德理想, 又明确示意着怎样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怎样化解矛盾的方法理念, 与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具有难得的历史契合度。脱贫攻坚, 集中彰显了“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本质, 污染防治, 集中体现了“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理念, 随着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 志愿服务成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有效途径。

“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服务、“阳光助残”志愿服务、“暖冬行动”志愿服务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已经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的活动品牌, 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在志愿服务精神的指引下, 遵循志愿服务的发展规律, 尊重志愿服务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勇挑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进程中, 不断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是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进程中, 青年志愿者做出积极的贡献, 扮演了开拓者、引领者的重要角色, 如今, 随着志愿精神传播和志愿文化普及, 各种阶层、各种类型的群众都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据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 截至2016年底, 全国在该系统登记的志愿服务团体数量达到287516个, 到2017年6月, 志愿服务团体数量增长到342065个, 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数最多, 占比高达62.11%。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 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 社工与志愿者合作, 已经成为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 正日益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有效构成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的有生力量。

而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提升到了更高的政治站位,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 各地大学生志愿者应在共青团组织的枢纽调度下, 在党委政府领导下, 在文明办工作机构的具体指导下,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项目,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大学生志愿者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参与者,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志愿服务当前发展趋势, 必然要求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 同时也体现出志愿服务创造新时代公共价值的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社会化, 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觉察能力, 根植爱国主义情怀, 激发奋进新时代斗志, 生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 有力促进志愿服务理念和行动的发展。

四、志愿服务社会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6—2025年) 》, 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列入十大重点项目, 共青团中央于2018年3月印发了《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化青年志愿者传统品牌, 推动全体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 建设“团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队伍, 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发展。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志愿服务条例》中, 指出: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国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

这一系列部署和政策, 一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提出了发展任务、重点方向和落实举措, 另一方面也不断完善了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队伍、项目、平台、文化建设规范, 建立起了适合大学生志愿者成长发展的运行规则和基本保障体系。志愿服务社会化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代召唤,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 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 需要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发展进行审视, 笔者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与我国新时代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度, 是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时代,志愿服务,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志愿服务条例[N].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7:2.

[2] 谭建光.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新格局[J].精神文明导刊, 2015 (12) :13.

[3] [美]马克·穆尔著.伍满桂译.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4] 黄飞剑.社会化: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探索, 2013 (9) :81-83.

[5] 王晓杰, 陈晓运.建构协同: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地方实践-以广州市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16 (6) :51-56.

对科技服务业的思考范文第6篇

摘要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挖掘人才创新潜力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动力源泉。通过分析当前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式和要求,提出了政策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说明只有配套一定的对人才支持政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良性发展。

关键词 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不仅需要优越的基础条件,更需要有创新力的研究团队[1]。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学术成果的竞争,更是人才队伍之间的竞争。只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一定的优势,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才能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1 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1.1 利用好政策,实施好计划

作为国家级人才计划,不论在科研启动经费,还是个人待遇,以及居留、出入境、子女教育方面都有相应的“特需”政策,一些优势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这些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也带来了相应的科技资源[2]。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青年英才引进计划与培养工程为契机,坚持国内外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加强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支持力度,全面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一支具有国际一流科研理念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1.2 立足本室实际,实施个性化的人才举措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人才计划,是普适性的人才计划,是抓高端、抓重点的人才计划,但无论在引进、遴选、培养方面都不可能完全覆盖全院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部。因此,各重点实验室有必要在人才计划的基础上,立足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际,客观地分析,制定个性化的人才举措,丰富和完善人才计划体系[3]。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借助研究所的人才制度,通过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国内外的高端人才。通过特聘教授制度,吸引国外的顶级高端人才,例如外专千人、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际知名的专家来实验室定期指导工作。同时借助农科院的青年英才计划,引进国内外的优秀高端人才来实验室开展工作,完善实验室的人才链条。

2 实施人才工程,建设好人才队伍

2.1 坚持科技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人才等各层次人才协调发展

建设好人才队伍,必须首先建设好人才梯队和团队。科技领军人次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以重大产出为向导。在政策、资源、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优先推荐入选国家人才计划[4]。中青年科技骨干是人才队伍的主体,既是带兵打仗、冲锋陷阵、攻坚克难的主力,又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的领军人才,既需要给位子,又需要给资源,既需要推一把,又需要鼓励加油,创造机会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5]。青年人才是生产力,是明天的希望,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战士,这支队伍要遴选好,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遴选出来。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做到各层次、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系统推进。

2.2 必须坚持科技、支撑和管理各支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科研人员是重点实验室发展的主力军,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关注点,当然也是实验室投入资源和精力最多的队伍。但是实验技术人员、仪器设备维护人员也是科研团队不可缺少的力量,建设好这支管理队伍,首先要考虑的是给予存在感、归属感、稳定感,做到与科技人员相应的薪酬体系[6]。管理队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指挥者,大部分管理岗位最好有科研经验和专业化的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为了能够系统地服务科研人员,经常开展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轮岗、借调等形式,提供管理服务水平[7]。

2.3 立足培养,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汇聚学术队伍,追求学术卓越,培养拔尖人才的地方,有很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技骨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于新学科领域、新的科研任务,可以引进急需的人才作补充,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8-9]。引进的人才更需要重点培养,让他们尽快適应文化和环境,带领队伍完成科技创新的任务,还要做好研究生培养和日常的管理工作。因此,要在培养上下更多的功夫,为其配齐配好团队,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让领军人才集中精力搞创新[10]。

3 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3.1 注重国家级高端人才的培养

国家级高端人次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水平的象征。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潜力评选院士、杰出青年的潜力专家重点培育[11]。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自主课题设立重点自主研究课题,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大应用前景的、国家资助不足的潜力项目进行重点资助,目的在加速高水平论文和成果的培育和孵化。

3.2 加强青年人才培养

青年人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希望,为了加快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遴选出一批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12]。重点实验室出台了培养举措,结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提出并实施了青年人才(40岁以下)培养系列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青年科技人才提升计划、优秀青年人才跨越计划和重大成果培育计划)。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成长导师配备、发展基金资助、重大成果培育等全方面的培养方案,促进青年科研人员快速成长,加快科技创新。

3.3 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国际植保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实验室发展需求,采取多种方式从国内外引进领军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干。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以及实验室设立的人才引进基金等政策,按需设岗,引进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人次、学术带头人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专家。

3.4 人性化的管理体制

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不仅要提高生活待遇,而且要建立起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运行机制[13]。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励职工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重点实验室完善健全、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严格的定编、定岗、定职、定责,在用人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体系,平等竞争,合理流动,逐步优化科研队伍结构[14]。植物病虫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定的人均经费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在分配制度方面体现了实验室对科研人员的公平性和从某种程度上调动了科研类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重点实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里和凝聚力。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使用、流动等方面,制定出综合性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

4 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

4.1 加上国家级人才快速增長

“十二五”以来,植物病虫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充分的解读人才培育政策,通过引进和培育壮大实验室的人才队伍。截至2018年底,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131人,研究员56人、副研究员45人,其中PI 31人。实验室各类人才如表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十二五”以来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国家级高端人才越来越多。

4.2 促进高水平论文的产出

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速了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十二五”以来,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如表2所示,说明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二五”以来研究水分提升很快,尤其是IF>5.0的SCI论文总数“十三五”的前3年时间已经是“十二五”期间的论文的1.6倍,并且“十三五”期间实验室IF>9.0的论文就有19篇。由此说明,团队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研究成果,对实验室高水平论文的产出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3 提高了学科的影响力

近年来,人才队伍建设的稳步的发展,促进了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基础性研究与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吴孔明院士团队的“Bt棉花种植提升生态系统中天敌控害功能”研究结果于2012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国际著名的昆虫学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Bruce Tabashnik教授认为该成果在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该项研究成果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万方浩研究员团队开展的“主要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与监控技术”成果引起美英等国际同行关注,美国科学新视点的专业焦点新闻认为入侵植物紫茎泽兰扩散“耦合”机制的揭示对引领入侵生物学扩散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并获邀在国际昆虫学领域著名期刊昆虫学年评撰写题为“中国外来农业昆虫入侵与治理”的综述文章。王国梁教授团队2015年2月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发表的题为“RhoGAP蛋白SPIN6通过与SPL11和OsRac1相互作用负调控水稻细胞程序化死亡和先天免疫”的论文,被选为该刊创刊10年来高水平的原始创新发现。这些都说明了队伍的建设对提高实验室的学科影响力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队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一流实验室建设的的重要因素。植物病虫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方,利用国家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对人才的重视,立足实验室的实际,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和重点工作,力争把实验室的研究队伍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 朱建峰.构建全面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31-333.

[2] 付晋平.浅谈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367.

[3] 徐毅.浅析科研事业单位人才流失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17):39-40.

[4] 余家友,张德科,夏玲,等.创新机制狠抓落实 努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3):5-9.

[5] 许国安,赵庆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106-109.

[6] 缪世林.和谐视域中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问题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3-125.

[7] 赵晓洁,乔琪,王鹏,等.改革实验室管理体系提高科研及教学质量[J].教学研究,2016,39(6):101-104.

[8] 李林法.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4):122-125.

[9] 姚志刚.实验队伍稳定发展的一些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214-216.

[10] 张闯.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8(6):20-22.

[11] 甘晖.破解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难题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7(5):7-10.

[12] 蔡淑萍,陈智栋,杨燕,等.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116-117.

[13] 张震宇,刘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投资与合作,2011(8):219-220.

[14] 刘涛,魏延迪,刘建安,等.浅议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工作: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2):42-45.

上一篇: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范文下一篇:第六次上机实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