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7

标志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 功能化 人性化 包装设计

一、引言

包装设计作为创造商品附加值的方法,被多数企业经营者及包装设计者所追寻,“包装常常比盛装在里面的产品还重要”。 为什么包装能够把枯燥的化工产品变成灵丹妙药?本人在生活与工作中经历了对市场中纷争的产品包装的不解、茫然、认知后,今天,终于能够回答:包装能够成为当代市场销售竞争的有力武器和企业的第四资产,其功能变化反映出现代包装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属性,包装的附加值在加大,文化精神功能的附加值在提升。这是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品、销售、消费发展的必然结果。

去年的中秋节期间,在各大商场都可见到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的月饼大礼盒。笔者看到其中有一款标价逾千元的礼盒月饼,凭心而论:这个月饼盒的设计者的确是费尽了心思,极尽设计及工艺之能事,印刷华美精致,让人一看便知是价格不菲的特殊礼品。那贵重的月饼盒里到底装了什么宝贝,其实和其它月饼相比,只不过多了一套银制的刀叉食具。 不用说,这种礼品包装对于每位靠工薪糊口的人士都会觉得太奢侈了,但是在发展中的中国这种现象在包装设计领域却普遍存在。我们以为这样的包装,已经到了“变异”的程度,过度包装一度成为包装设计界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修正一下包装设计的概念了。

二、现代主义设计特征

从人类开始认知世界便有了包装的雏形,而包装真正与设计相结合并开始发展必须追溯到19世纪末期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兴起。那一时期的艺术作品爱用娇艳的颜色,表现的是“更柔媚、更细腻而且更琐碎纤巧的风格……穷状极态,并且趋向繁冗堆砌”。新艺术运动的广泛流传深刻的影响了包装设计的风格。直至20世纪20年代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与设计历史长河中的各大设计流派相比,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包装设计发展的影响是最深刻、最久远的。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使渗透了科技的艺术成为完整的设计作品。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然而,现代主义设计经历了曾经的辉煌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却被设计师们认为其设计风格冷漠、单一、缺乏人情。诚然,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沉淀,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今天再次在设计中重新绽放出它的光芒!

三、功能主义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是对制成品的容器及其包装的构筑外观进行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适合人的需要的、牢靠的、美好的、创造性的人为事物。 作为现代商品的包装设计,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再次成为设计师新的研究课题。包装设计讲究“以人为本”,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主张功能决定形式,认为包装设计必须以功能为一切设计的出发点与终点,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换句话说,包装设计在达到最基本的功能——包裹产品后,人们对其有了更高的、更多的功能需求——人性化。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生活节奏紧张,这一切必然导致产品质量观的变化。人们必将会更加重视产品人性化方面的评价,人机工程学等边缘学科的发展和应用,也必会将包装设计的水准提到人们所追求的那个崭新高度。从根本上说,人性化设计是现代主义的,是功能主义的,它是在保障包装功能的前提下改进包装的外形设计以达到符合人机工程的一般原理的设计理念。现代包装寻求的是功能与形式之间最佳的对应组合,以尽可能美的视觉效果取得尽可能大的功能效益。商品包装是多种功能的组合体。首先,它承担了产品在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对产品的保护功能;另外还要考虑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通过包装感受到的人性化;同时,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不同的销售环境、不同的消费人群,包装还要最大程度的展示出产品的优势从而达到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而赢得市场。

功能主义极大的影响着当今设计,作为设计人应该有最敏锐的洞察力随时发现包装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

传统的竖式香烟包装盒是消费者心目中的标志性香烟包装,其特点是:竖式斜翻盖,卷烟竖放,滤嘴朝上,烟盒的开启口在卷烟的滤嘴部位。但是本人认为,如果从人性化与功能学方面来分析,其存在着几个缺陷:

中国有3.2亿烟民,有占世界三分之一的生产和消费市场,我国香烟年均消费量达92亿1千2百万支,人们早已认识到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威胁着吸烟者及被动吸烟者的健康。但与此同时,大家忽略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香烟过滤嘴在吸食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成为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源,原因在于:

1)传统的卷烟包装方式存在一个误区。在拆开烟盒后,过滤嘴海绵头部分暴露在包装盒之外,手与滤嘴直接接触,成为吸烟者的第一污染源。

2)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吸烟前也应像吃饭前一样洗手,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变化复杂,吸烟的时间、地点又无规则。消费者的手指不可能时常保持清洁卫生,工作生活中又很难做到吸烟前洗手。被污染的手指去拿香烟的海绵头,再放入口中,病菌也就随之进入了人体。

3)相互敬烟在国人的日常社交活动中已属一种礼节与友好,然而就是这个享受吸烟乐趣的过程,却成了交叉感染各种疾病和致病微生物的过程。目前,在吸烟者中还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

以人为本,把理性的科技渗透到感性的艺术中,我们尝试设计卧式香烟包装盒替代传统的竖式香烟盒。 首先,卧式包装盒从物理角度解决了问题:它的大小尺寸和传统竖式烟盒一致,烟支呈水平状置于盒内,开启部分在烟盒的侧面,是烟支的烟纸部份,取烟时手第一接触的是卷烟中段的烟纸部份,不触及滤嘴,人们在或吸或递的过程中,能最有效地避开细菌与致病微生物的传播和交叉污染。同时,取烟方式发生了由竖直方向到横向的转变,这个转变把手拿卷烟时接触的位置由滤嘴转变到烟身,此时手与卷烟接触的面积大大加宽,在这个基础上设置一个可来回抽拉的中介物,像抽屉一样能从横向把所有卷烟拉出来。这种横向抽拉式设计不但方便普通人,也帮助了手部残障者。其次,从包装盒制作方面分析,传统竖式卷烟包装盒的外盒皮展开后有18个切口,而卧式包装盒为16个切口,并且防潮纸和内衬的面积小于传统包装,减少了纸张的使用。包括外盒皮、防潮纸和内衬在内,使用卧式卷烟包装盒每箱卷烟可比使用传统竖式卷烟包装盒节约用纸2.5平方米。在现今社会这对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生产成本均有一定意义。

经常有学生提出疑问:包装装潢设计是否也是功能设计?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包装装潢设计是对包装的色彩、文字、图形的设计,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认为:包装设计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存在功能性。我们设计中反对无谓元素的堆压,反对为装潢而装潢,反对奢华、过度包装。当今包装界部分商品过于奢侈、浪费到了变异的程度,本人认为包装不应是滋长官僚习气,提供腐败的中介物。某些人为达到商业的目的而脱人下水,精美的包装此时成了美丽的陷阱,影响公平竞争和行政公正。包装上的过度,还违背了环保的原则,无形在鼓励追求高标准、高品质的官僚生活方式,不应成为包装界和整个社会所推崇和提倡的。

四、结语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物质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精神功能的满足,这是在艺术中融入科技,在感性中糅合理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即是人的认识、思想和情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人类设计是人类生活、精神情感及伦理道德的映照。设计是无生命的。又是有生命的,“生命”即蕴含于人类对物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设计师的工作即是:使人们从物的挤压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使人类感情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 对于今天的设计师而言,设计功能化永远是常念常新的课题,也是设计师永恒追求的目标。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传承于当代设计师的是新生的人性化的功能主义,我们可以预言,设计功能化将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①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②柳林,王晔,彭力.包装装潢设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③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标志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对中国传统行业中饮食业、手工业等行业中的标志设计进行分析,得知标志设计是对传统行业中文化宣传的一个媒介,想要将标志设计正确运用到传统行业中,将其文化更好的传承,应该要把握其本质,拓展文化的内涵,激发文化的力量,找到最适合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传统行业内涵的设计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在借鉴其表现形式、图像的元素和思维方式以及审美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标志设计获得文化精髓的关键之处。

1.中国传统行业标志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行业标志讲究形式美,“形式美”指的是商品外在形态和样式所反映出来的美感,其大体涵盖其外观线条美、整体形状美和配色美这三方面,而其组合起来有着多种法则,包含韵律、虚实、明暗、尺度、平衡、节奏、主从等多样内涵。这种品牌设计能够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有利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更有利于品牌的广泛宣传。比如很多商品中借鉴了太极的图形来作参考,这种图案体现了对立和统一、动与静、黑与白、虚与实,展现了一种运动中静止的美,一种现实中抽象的美。

“形象美”是将形式落入具象,是传统商品、标识设计当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外在的具象,令商品给人以动人、美丽的感受。例如敦煌的飞天形象,这种衣带飘舞、纵身飞跃的形象展现了一种潇洒、神圣的美感。借由国画等载体,使得这种形象越发生动美丽。

中国传统行业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的哲学思想就伴随着传统行业的发展。古时的钱庄业大多借用了哲学当中“天圆地方”的思想理念。这也是为什么古钱币的设计也依循着外圆内方的设计手法,外圆象征着人和,寓意了钱币的流通性;内方体现了一个“正”字,正代表了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说明规矩是流通之本,是治世之道。除了哲学思想之外,传统的吉祥文化也深入传统行业之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很多寓意吉祥的图案,包含了风景、鸟兽、人物、花草等形象,传统行业多采用这些图案作为牌匾、招幌,或在设计商品时采用这些象征吉祥的产品名称、产品外观,以求获得顾客群体的推崇和传播。这类特征在纺织业当中最易体现,例如伤害鸿章纺织染厂的“三羊”商标,以及纺织商品上的“福禄寿”、“岁寒三友”等图案。又如在瓷器业中,“龙”图案象征着权力和威仪。

除了图形之外,色彩也能够寓意吉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们对取色通常带有主观色彩,红色象征着喜庆,白色象征的悲伤,这种共性的色彩认知也是商业当中必不可少的设计规则。在吉祥文化中,红色能够给人一种喜悦、吉庆的心理暗示,因此在商业设计和宣传手段当中,采用红色的频率也最高。

2.现代商业标志设计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视觉表现的多元化,广告宣传手段的增多,消费者对商标审美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于是对商标的视觉元素有了更新的要求。

著名中医药企业同仁堂的商标经过数代的演变,在保留最为主要的书法字体的同时,还增加了中英文字体。让顾客更加了解品牌的核心价值,也大大提升了品牌的亲和力。从“形式美”的角度而言,商标将原有的图案比例做了细微调整,采用了黄金比例,增加了整体的协调性,增强了商标的整体韵律与和谐感。即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又更为美观、底蕴更加深邃。

从商标设计的变更可以看到,传统行业正在经历变革,正在打破传统文化对思想的禁锢。在融入新时代元素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传统文化所遗留下来的精华。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不断普及,中医药也越来越融入国外,走向世界。同仁堂变更自己的商标设计,为的是更长远的发展。通过改进自己的形象让外国人能够更容易的接受中医药文化,接受自己的品牌。一个商标就像一面旗帜,说服力强的商标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为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是宣传产品的一把利剑。

3.现代标志设计在传统行业中的传承

(1)运用现代设计语言提取传统行业视觉符号

视觉设计中的识别性主要通过对图形的设计体现出来,因此,在保留传统视觉元素的同时,需要将现代审美融入设计当中。运用最传统的品牌元素,配合当代的设计潮流,才能将“新”与“老”更好的结合,更加直观的传达传统行业的理念价值,更加正确的引领传统行业走出困境。比如广生堂的“双妹”商标,靳棣强先生在设计时提取了商标当中的关键元素,把不符合时代气息的旗袍,头饰等元素摘去,采用了更为简洁的配色,并且用少女的侧面代替正面。商标整体构图一气呵成,强烈的时代感扑面而来,美少女的就具象也显现无疑。越发简洁的构图也诠释了现代商标的设计语言

(2)标志设计体现传统行业文化内涵

商家在创造一个品牌时,需要进行定位;同样,在对传统行业设计现代商标时,也需要对自己定位。商标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播,更在于弘扬企业文化内涵。也许企业在不断改革,消费群体在不断变化,但是品牌的价值核心一直传承。这也是商标设计当中务必注重的关键。传统行业文化内涵就像一个品牌的DNA,这个DNA元素必须保留在商标当中。如果没有了延续性,就没有“百年老店”这一说了。如全聚德品牌商标,作为一个世界驰名的餐饮品牌,其核心价值正蕴含在“全聚德”三个字当中。全聚体现了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正如其餐饮理念,凸显了群贤毕至的意境,寓意振兴和发扬。现代商标的设计当中,运用了餐盘外形的太极图标,使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商品内容融为一体,更显名店风范。不难看出,这种传统企业文化是包含了老店文化的时代特征,也是融合了新时代的审美体系。使“全聚德”的品牌文化也得到了升华和延续。

(3)传统行业的标志设计体现时代特征

传统行业文化 是品牌的精髓,代表着最真实的文化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某些传统行业仍保留了延续至今的匾额,保留了最传统的商标形式。但是,新时代的人们对视觉审美有着更新的要求,一些陈旧的设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某些传统行业品牌仍然保留着老旧的特质。但放眼国际市场,这种古朴风格不能够较好体现出中国已经进步的特点。所以,老的品牌也需要体现新的时代特。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标志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界面;图标;设计研究一、前言

手机界面是用户和手机进行互动的直观载体,手机界面包括屏幕上的图像、文字、窗口、图标、菜单和指针行为,屏幕、图标、菜单和指示器四位一体。在手机界面产生的初期,由于其功能单一,外观黑白为主,界面设计没有受到重视。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手机生产商在功能、外观的开发之后,逐步抢占个性化手机市场,于是手机界面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界面设计,让用户操作手机时得到良好的体验。这就需要我们的界面设计做到美观,操作简单,功能强大。

(一)手机界面图标

2002年,3G技术在国外开发,2007年国内推出3G手机。随着智能手机出现,图标的设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机图标不再只是简单的“信息”、“通讯记录”、“时间”等,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强大,应用程序的不断发展,手机界面的图标从功能性的单一图标发展到了 APP的个性图标。如视频网站、社交网站、游戏等各种应用程序都拥有相应的图标,智能手机界面的图标设计不再只是代替功能的图形,而是作为UI设计主要的一部分,展示其设计的人性化、智能化和易用性。无论是在形象的设计、色彩的运用、技术的应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图标界面设计现状

如今,图标研究己经发展成为图形用户界面研究中的一项专门领域,在欧美国家,比如美国、法国等,以及发达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均有研究人员进行图标研究。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松下、索尼、诺基亚和三星LG等都意识到图标设计在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可以产生的巨大价值,因此不惜巨大资金加大对界面图标设计的研发,设立了相关的部门从事图标在图形界面中的研究和设计的工作,很快地若干的研发机构在同行业之间成立了,以便相互交流研究图形界面中图标设计的理论和经验。

(三)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我国在图标设计的方面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目前,图标设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更加重视的程度,很多图标设计的组织和网站也纷纷成立,这使得许多设计师通过一些图标设计组织和图标设计网站相互交流经验,分享设计心得。就欧美来说,新品的研发都比较注重理念,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自身的设计理念出发,如苹果的理念是简约质感,其界面就通过加入圆角、阴影、高光等设计,增强按钮的质感。国内手机行业也在逐步发展,界面图标比较注重呈现出的视觉效果。界面图标的视觉呈现和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把握是图标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手机外观及界面的不断改创,社会进步促使人们不单满足手机界面现有的图标设计,越来越多用户在满足外观需求的同时不断调整手机界面图标,开始寻找更能体现自我性格,更能释放自我情感的图标,以保持界面与自身性格、品位、心情相符合。

二、相关文献研究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

牟跃(2009)在《标准图形标志设计》一书中从我国城市建设和图形标志设计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其科学性和国际性,强调其实用性。他总结了一个世纪以来世界标准图形标志的发展过程,剖析了美国、日本、欧洲各国实现标志标准化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以应用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以国家标准化设计为载体,通过学习图形标志的标准设计方法,使我国的图形标志达到超越语言、超越地区的国际标准认知水平,推进标准图形标志在我国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信息产业、工业产品、商品包装等领域的设计应用。

王志骏(2007)在《图形设计》中从图形设计领域出发,系统而完整地讲解了图形设计的基本概念、表现技法、设计流程,并配合千余套国内外经典案例。

魏洁(2006)在《图形设计》中对图形的概述、图形的分类、图形构成的基本因素、图形创意的思维与训练、我国民间传统构成规律、创意图形的实战评价等作了详细的介绍与阐述。

王骏(2004)在《创意源——网页创意》中对网页的设计元素、网页的结构、网页结构的性格特征、网页版面的图与文、网页版面的样式、网页的视觉流程、网页版面的视觉均衡、网页版面的组合、网页版面的分割、网页版面的疏与密、网页版面的虚与实、网页版面的动与静、网页版面的动势、网页版面的重心等作了具体阐述。

国外的图标研究比国内更加深入,专著方面有日本的加藤久明著的《记号的历史》;村越爱策著的《图形与符号》;山田胜美著的《象形文字词典》;莱比锡平面和书籍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拉扬阿卜杜拉和莫林媒体设计学院的罗格.许贝纳编著的《图示与图标设计》。相比于国内国外研究图标设计原则、设计理念,与符号学的关系、象征语义、视觉语言等。

(二)相关学科对智能手机界面的图标设计的影响

智能手机界面的图标设计是图形符号在智能手机界面这个载体上的应用。它是现代图形式交叉学科的产物,包括设计艺术学、认知心理学、美学、计算机、符号学等,它需要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用户界面等技术和知识。在图标的设计中,除了传统的图形设计法,它承载了更多的寓意。集现代哲学、视觉心理、艺术造型、语言符号、信息传递于一体,是信息时代的文化产物。

(三)图标在智能手机界面的功能与意义

相比于传统的图标设计,智能手机界面的图标设计更具趣味性、动态性、多元性、综合性、多维性、交互性。智能手机界面需要以视觉的形式,帮助用户通过触觉、听觉来操作界面,以视觉化的弥补听觉和触觉操作界面和确定命令的模糊性和延迟性,最终给用户带来良好的多感官的使用体检。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的UI设计,让手机的操作方便快捷,具有趣味性。

三、结论

科技推动信息技术进入后PC时代,网络的开放为软件开发商提供了便利条件。依托手机系统平台,更多实用软件被客户选择,接踵而来的是大量新颖、趣味、富有创造力的图标出现,并被用户接受和选择。但在这些充斥着我们视觉,寄托我们情感的手机界面主题图标中,并不是所有产品都能被用户理解,更多的界面图标是作为浓缩的指代符号传达信息给用户的,视觉美是图标发展的必然,易用性是图标本质特性,打动用户心灵的个性情感图标是产品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孟样旭.人机交互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20

[2]李方圆.人机界面设计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2-26

[3]孙继红,孙悦红,司慧琳,李素.面向用户的软件界面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10

标志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干部选学是干部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干部选学能够增强培训机构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干部培训工作内部良性竞争。同时,干部选学工作给培训机构的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经费保障、考核评估等带来了新的挑战。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以及相关单位应协同努力,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培训模式、师资管理、组织领导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

【关键词】干部教育;干部选学;培训机构;应对挑战

“一个国家发展的竞争力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学习力的竞争,一个政党执政力的提高离不开干部教育培训水平的提高。”[1]新的形势、新的需要,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力推进培训方式改革的背景下,干部选学被提到了干部教育运行机制改革议事日程。干部选学机制的形成有助于实现由“教什么学什么” 到“缺什么补什么”的转变,对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课程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以及相关单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推进和完善干部选学,促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新发展。

一、正确认识干部选学的特点和作用,是各级干部培训机构主动进行机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干部选学作为干部培训方式的创新,正逐渐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最新鲜、最时尚、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在当下的干部教育实践中,干部选学具有教育培训主体多元化、教学内容模块化、培训师资优质化、参训时间灵活化等特点。《2010-2020年干部教育改革纲要》提出在运行机制改革上,明确要求“建立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学为辅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说明推进干部选学工作,有其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干部选学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干部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

1.干部选学是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客观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环境和任务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工业化规模最大,城镇化速度最快,信息化技术最新,现代化转型最难的进程之中。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在经济全球化,投资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形势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不断涌现,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改善国计民生、谋求长远发展、保持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不均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地区差距大、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漫延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对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通过培训教育更好地提高能力和素质,干部选学可以说是“形势所迫,改革所需,干部所盼”。

2.干部选学是应对干部队伍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各级干部队伍的结构和基本情况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干部队伍总规模缩小,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总量比2002年减少33.3万人。二是结构有所改善,基本形成梯次年龄结构。省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53.5岁;市(地)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9.1岁;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1岁。[2] 三是学历层次将大大提高。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85%。[3] 四是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五是眼界开阔。六是缺乏上一代老干部在大风大浪中的历练。为了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和新任务,满足改革开放纵深发展,解决深层次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推行干部选学,大力创新培训方式。[4]

3.干部选学是传统培训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结果

近十年来,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训规模、数量、专项资金投入等,均为建国以来之最;全面推进岗位培训、任职培训、初任培训、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基本满足了改革各发展阶段对领导人才的需求。[4]但是,这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训对象主要侧重于中高级干部,而没有充分满足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需求;二是培训内容、方式没有充分结合年轻干部的个性化及具体岗位的需求实际,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培训管理的创新力度不够,没有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干部选学能较好地实现干部个人所需与培训机构的对接。

4.干部选学是培训机构适应运行机制改革发展需要的大势所趋

传统培训,培训对象基本上是“任务分配”,培训内容是“有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机构垄断市场等。不少培训机构在这样一种“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的情况下,墨守陈规,不愿改革创新,更谈不上有新的发展,因此,应对新情况、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的能力就不强。推行干部选学,是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必然会推动其他培训机构和全国有关知名高校广泛参与干部培训事业,同时传统的培训机构、培训格局将面临重新调整和优化组合,相关政策资源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配置,培训机构之间也将开展合理有序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在新的形势下,以干部选学为导向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干部选学对建设学习型组织和高素质干部队伍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1.干部选学是“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现实需要

今天,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一方面,世界格局加快转换,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另一方面,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来自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尖锐地摆在面前。这些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提出了新挑战,对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考验、新要求,尤其是“有什么学什么”的培训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对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2.干部选学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实现个人需求与组织供给有效对接的新型载体

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全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广大干部的政治责任。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干部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伟大历史时期,全党同志都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前进、前进、再前进。

干部选学是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具有需求与供给的对接作用。

干部选学,并非机械、简单和完全“自主”,而是有质与量的规定性,有硬指标。干部选学,实现了硬性任务和灵活形式、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提高素质和增进修养的结合。[5]

干部选学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效应和带头作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把学习的时间、形式、内容等主动权交给领导干部自己。学习者和教学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处于平等位置,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服务人、提高人的现代干部培训理念。积极实施干部选学可进一步满足干部的需求,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

3.干部选学是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干部健康成长的一种有效参训方式

2008年中组部组织的有关调查显示,80.8%的被调查者认为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重点是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教什么学什么”到“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缺少什么就补什么”的培训方式的转型,其实质是以需求为导向,根据中心任务和岗位需要,提升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2008年,中央组织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干部欢迎的参训方式是干部选学。2009年11月,中组部开展了专题调研,对15家中央和国家机关的1561名司局级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5年达不到培训学时要求的占到了一半。目前单纯依靠传统的组织调训已无法满足干部学习需要。今年,为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领导干部提供的干部选学菜单是岗位需要与个人需求的有机结合,选学菜单的指针和路线主要在于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突出现实问题的研究,突出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必需,突出干部成长的需要。选学内容有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等,讲座中有30%的是哲学、历史、文化等提高领导干部领导艺术、提升个人修养方面的知识。[6] 

4.干部选学是激活培训事业,促进同业良性竞争的有效抓手

随着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实力的社会培训机构、科研院校以及著名高校均会加入干部培训机构的行列,形成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一系列的干部教育培训单位共同参与的新格局,有利于各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形成有序竞争,提升培训机构自身的实力和办学质量,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干部选学的一项重大创新就是将普通高等学校纳入了干部培训机构体系。干部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运用国民教育体系来进行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教育的新探索。普通高等学校是以“知”为中心的,可以借助各学科门类进行专业化训练、思维方式训练、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教学体系应该以“行”为中心,在学习和实践中达到知行统一。把著名高校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是壮大培训力量、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思想活跃,对新知识新事物敏感。专家教授可以将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介绍给党政干部,而党政干部可以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问策于专家,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当然,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应该是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地位是高等学校所不能替代的,比如说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培训。只有二者互相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实现良性竞争和有序发展,共同为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作贡献。

二、干部选学给培训机构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

党政干部培训机构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运行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如果不能创新培训理念,改革培训管理,就很难应对干部选学带来的新挑战。当前,党政干部培训机构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培训机构“硬件”不“硬”

1.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干部选学是一种开放式、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干部选学培训规模大、参训人员多、流动性大;主管部门信息发布、接收报名、审核汇总、考核评估等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大;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类型多、数量多等,这些特点对培训机构现有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培训机构除了应建设好和进一步完善教学楼、宿舍、餐厅、网络平台之外,还应配套建设会议室、运动场地、图书馆等相关设施,为干部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干部选学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在学习培训中应该突出干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培训需求导向,课程设置应该指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所需、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所需,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真正满足工作需要、岗位需要和个人愿望。而一些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还是“老三篇”,多年一贯制,缺少创新,所设课程缺少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协调,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脱节,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少,特别是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的东西不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不少人学过之后素质和干事创业能力并没有真正提高。

3.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培训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干部选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掌握各方面丰富的实践案例,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干部培训学习的多层化、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但目前培训机构存在名师少,教师队伍梯队断层,骨干教师后备力量储备不足等问题。

(二)培训机构原有的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干部选学带来的新挑战

干部选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协同努力,共同推进。近几年来,虽制定了一些管理措施,但相对于干部选学的复杂性来说,还很不健全。主要表现如下:

1.管理制度不匹配,配套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干部选学有自己的业务流程、要求以及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供、选、教、管”等方面。供,培训机构搞培训需求调研,供什么,怎么供,何时供?选,如何发布培训信息,方便选?教,教什么、派谁教、怎么教?管,在干部选学的这些条件下,培训机构以及组织管理部门应该管什么、怎样管?这些都对培训机构及培训机构管理部门原有的一系列制度提出了挑战。此外,激励约束、考核评价力度不够,培训和干部职位升迁等没有直接挂钩,对干部没有“硬”约束。这些因素与干部选学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及配套措施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考核与监督机制难以适应干部选学带来的冲击

干部选学并非完全自由选择,也并不是“一选就灵”,它要求硬性任务和灵活形式相结合,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可以干部选择,但它有相关配套的考核与监督机制。有包括对学员、教师、培训机构以及经费保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考核与监督。传统的培训机制,课程设置单一,难以适应干部选学“菜单化”的课程设置;对于学员的培训效果,往往只管学,而不管是否有效、是否有用。因此,难以适应干部选学要达到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求,难以激发干部学习的内生动力。此外,干部选学对教师、对培训机构也有相应的考核与监督制度,这些因素对传统的培训方式及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

3.经费拨付的方式要有效应对干部选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培训经费整体保障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有些地方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总体投入不够,一些地方干部培训经费占年度财政预算的比例偏低,而且拨付又不能及时到位,对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年度工作任务有影响,不利于干部选学的广泛开展。另一方面,培训经费投入不均衡。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干部培训经费投入差异较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干部培训经费存在较大的缺口,如何统筹协调好经费保障和支付工作,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训经费保障制度。

(三)著名高校加入干部教育培训行列,有可能在局部引发干部培训机构“不均化”发展

把干部培训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让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入干部教育培训行列,激活了培训市场,扩大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受益面,但同时也给众多的党政干部培训机构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引导管理不好,将造成干部培训机构“不均化”发展。

1.高等院校加入干部培训行列,对“主阵地”的市场占有率有影响

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是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但与高校相比,在学科建设、师资水平、科研能力、教学积累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在打破干部教育培训在体制内循环的格局,逐步建立开放、多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过程中,干部教育培训市场份额重新分配,高校基地无疑具有较大优势,如果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优势不互补,干部在高校课堂上获得的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的有效满足,容易形成领导干部到高校基地参加干部选学“一边倒”的现象。

2.党政干部培训机构优胜劣汰的格局将形成

“一边倒”必然带来“优胜劣汰”。在推行选学培训和培训机构重新调整的背景下,培训对象必定是择优而选,选择那些实力强、环境优、品牌好、师资力量强的培训机构。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实力强、条件好的培训机构,其需求市场必然是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充实、壮大其师资力量;而实力较弱的培训机构,必然难以获得充足的培训市场份额,“食不饱”,处于“饥饿”状态在所难免,处于“营养不良”状态,难以发展,甚至被淘汰出局。党政干部培训机构必须以需求促发展,以发展保需求,切实抓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用足用活现有的培训资源,实现社会干部培训资源的最大有效利用,才能更好地应对培训机构改革和干部选学带来的挑战。

三、加强统筹协调,依靠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干部选学带来的新挑战

面对干部选学带来的新挑战,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改革,围绕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内容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价、组织领导等方面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作出回应。

(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干部选学的办学环境

1.深化市(地)、县(市)、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满足基层干部实现全员培训的需要

通过整合本行政区域内同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拓展培训职能,整合本行政区域内其他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将培训对象延伸至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借鉴广西、河南等地以县级党校为中心的“大党校”培训体系,[7]为干部选学提供更大平台和更多选择余地。

2.优化重组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应对培训机构改革和干部选学带来的新挑战

要按照少而精、突出特色的原则,推进行业、部门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优化重组,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中央和国家机关各有关部门、人民团体要综合考虑培训任务总量、专业化程度和市场可代替性,优化重组本部门本单位所属的干部培训机构,要使优质培训资源更有效地作用于干部选择权的扩大和培训机构办学实力的提升。

3.构建更开放的、优势互补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应对干部选学提出的新要求

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在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突出办学特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干部有学可选。要大胆利用高等学校优质资源,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培训。发挥资源优势,开辟各类教研实践基地。鼓励和引导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干部培训。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趋利避害、注重实效的方针下,充分利用境外著名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参与干部培训。积极稳妥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有益补充作用,建构优势互补、分工配合、合理布局、竞争有序的培训格局。

4.加快建设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应对干部选学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

针对干部选学参训人员多、流动性大,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培训课程类型多、数量多,主管部门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尽快构建干部选学网络平台,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干部网络培训管理,更好地满足干部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整合现有网络培训资源,建立开放、兼容、共享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加快网上干部学院的建设,为干部选学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多便利。

(二)加强统筹协调,转变运行机制,积极打造干部选学有效对接平台

1.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完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

主管部门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素质能力的新要求,并作出指导性意见。培训机构要专门组织力量,通过开展需求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各类座谈会等形式,综合干部本人、干部所在单位、培训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深入细致地进行统计分析,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培训项目,制定教学计划。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建立培训计划协调会商机制,确定需求调研、重点班次、培训计划等事项。建立培训需求调研成果共享制度。

2.加强统筹,建立有利于干部选学有序推开的竞争择优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为选学者遴选培训机构提供平台。统筹培训机构体系:在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布局下确定各个培训机构的职能定位及功能要求,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的突破口,针对自己特定的培训对象,设计特殊的培训内容,采用最适宜的培训方式方法,开展最有特色的培训。统筹培训资源: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培训项目招标形式,把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培训机构都纳入干部选学培训机构行列,并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建构竞争有序、互补共赢的干部选学大格局。统筹管理模式:要把教育培训看作是干部成长发展的有机变量,进行更系统的规划和更精细的设计。科学地按干部需求生成培训计划,合理地安排干部参加培训的频度,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统筹培训对象:协调推进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个个皆可成长”的条件。通过统筹,构建干部选学的择优机制,为干部选学的全面顺利铺开夯实基础。

3.把握干部选学的定位,建立组织调训为主、干部选学为辅的干部参训机制

干部选学绝对不是“自由”选学,它以工作需要、岗位需求和个人愿望相结合进行选择,目的是为了真正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为了“镀金”、消遣、捞资本。干部选学也不是“一选万能”,在政治理论、党性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等方面需要坚持组织调训,对主要领导干部、重点岗位干部以及需要点名培训的推行点名调训。把组织要求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推行干部选学,鼓励干部自愿参训,逐步扩大干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时间的自主权。充分利用干部教育网络平台,抓好“供、选、教、管”等关键环节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干部选学质量。

4.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干部选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要根据培训机构的规模、数量和承担的培训任务特别是辐射范围的情况,建立参与干部选学培训机构的准入制度和办学质量评估制度,研究制定培训质量、效果和吸引以及完成干部选学培训任务的评估办法、指标体系,要通过定期开展评估和及时回收干部参加干部选学项目的学习效果反馈意见,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质量和承接干部选学项目的管理、课程、师资等进行评估,要根据评估结果淘汰一些不符合或不能满足干部选学要求的培训机构或项目和课程。要严格干部选学的学习考核,将干部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表现作为评学、述学、评优和晋级的条件之一,激励干部积极参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活动。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开展干部选学所需的师资评价和选用机制

干部选学能不能让学员学好,让选学者满意,关键取决于培训的质量,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培训机构要根据干部选学的特点特别是特殊性,建立师资的选聘、培养、评估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通过探索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不拘一格引才用才,引导优秀教师,特别是名师大师积极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活动。

(三)坚持统筹安排,围绕干部选学所需,改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1.制定分类培训大纲,统筹安排“两类培训”,借鉴推广品牌培训课程

要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干部层次、类别、岗位而制定分类培训大纲,明确干部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制定科学的不同类型的培训大纲,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干部选学对培训机构、培训内容、课程等需求进行协调统筹和资源配置。培训内容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建立“菜单式”课程内容,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以理论、知识、党性教育为培训课程体系,统筹安排“基础培训”和“拓展培训”两类课程。基础培训课,应着重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性党风党纪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内容。拓展培训课,要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要求,在设置培训课程时,既要考虑干部培训的战略任务,也要考虑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难点问题,还要考略干部的职业需求和岗位设置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专题、板块、模式,不断激发学员的兴趣。[8]同时,借鉴推广成功培训品牌,比如天津“2+X+Y”的课程设置模式。[9]

2.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改进班次设置方式,突出分类培训,推广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这样就可为满足干部的个性需求中的行业、专业需求、个人偏好创造条件。培训管理部门要为干部异地培训、挂职培训、分段式培训建章立制,要不断探索跨地区、跨部门、跨学校的合作培训模式,探索完善干部免职脱岗培训、后备干部个性化定制培训制度。要改进培训方式,采用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利用党建网站,构建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网络培训,组织干部在线学习。[8]要采用“流动式培训”、“夜校式培训”、“网络式培训”、“农家课堂”等灵活的培训模式。改进讲授式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形式。

(四)注重经验推广,强化组织领导,不断提高干部选学的管理水平

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过程中的新鲜经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抓好干部选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根据干部选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领导分工和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干部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其他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指导。在经费投入上,要通过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增加逐步提高,保证干部教育培训需要。要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实行经费“跟着项目走”和经费“跟着干部走”相结合的办法,运用经费杠杆合理引导培训资源流向,不断提高学员、教师、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2.认真总结和推广经验,切实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干部选学工作经验是各地各培训机构尊重首创精神,大胆探索的结果。要通过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各机构创造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各地特别是各培训机构的实际,转化为培训改革,尤其是进一步做好干部选学工作的具体措施。要积极推行干部选学成果社会化,认真总结13所著名高校作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的经验,建立高校与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之间资源共享的交流机制,建立国家级干部教育高校基地教学质量动态监控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培训机构遴选和教师遴选制度等,创造出一批成熟成型的制度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进而使干部选学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上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李源潮: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N] .人民日报,2010 -02-28 .

[2]张新前.中国干部队伍总规模缩小 基本形成梯次年龄结构[N].中国人事报,2004-05-25.

[3]中国新闻网.中国到2020年党政干部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将达85% [DB/OL].2010-06-06.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6-06/2326061.shtml.

[4] 姚国玲.干部自主选学对培训机构带来的挑战 [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2).

[5] 陈叶军.自主选学 培训机制的重大探索——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领导理论与领导艺术”专题研讨班侧记 [DB/OL].2010-07-21.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208344.html.

[6] 刘晓鹏,温素威,董宏君.中央集训两千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新模式带来什么——走进干部“自主选学课堂” [N].人民日报,2010-05-28.

[7]谭浩,董宏君.创新路•求实效•促发展——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创新综述[N].人民日报,2010-08-13.

[8] 赵耀.构建适应科学发展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机制 [J].领导科学,2008(16).

[9]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改进和完善我国领导干部培训制度的思考 [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4).

[责任编辑 赵 春]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of Course Option to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es

ZHOU Jintang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 Jinggangshan, Jiangxi 343600)

标志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工程类学生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提高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融合、题目的选择、计算机辅助设计、分组与考核方式、与机械创新大赛接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课程设计;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0 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类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等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机械设计的能力和机械设计的技能,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现代控制科学等与机械科学不断交叉融合,使传统的机械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械的概念和机械设计过程相对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工程设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存在很多问题,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程设计人员。因此,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进行的第一次比较正规而全面的设计,由于其涉及课程多,知识面广,且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因此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以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后续,是在将机械设计课程完全授完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一方面这样使得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产生了断续:另一方面,由于单纯针对授课,学生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中很重要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从而使课程设计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必要的复习上。同时,由于课程的断续,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题目从最开始进行重复式的机械设计基本计算,又花费了一般2~3天的时间。加上事先对设计题目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思考,学生自身又有一定的惰性,临时抱佛脚,缺乏系统思维,乱抄乱设计。这都使得设计过程时断时续,时间紧张,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社会工作,给学生和社会造成了很不必要的浪费与困扰。

1.2设计题目单一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题目和给定数据多年不变,只需要按设计任务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形成相互抄袭的后果“’。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同时,传统课程设计题目与专业、毕业设计相关度不大,使得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无用武之地,缺乏学习兴趣,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不同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3计算机绘图欠普及

传统机械课程设计,手工绘图贯穿始终,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加上空间想象力不足和缺乏工程设计经验,学生面对二维设计图纸难以想象出机器的整体结构,导致学生对设计缺乏全面认识,似懂非懂,极大地影响了设计的积极性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技术及Solid—work、Pro/Engineer三维设计软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使机械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与设计手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4协作与团队意识差,缺乏创新意识

以往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每个学生一个题目,题目类似而参数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缺乏沟通与交流,虽然能够巩固单个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现实生产中,任何一个机械设备不可能单靠一个人就设计完成,也不可能单靠某一个人的设计方法就能完善所需要的功能,必须集思广益、广泛讨论。因此,必须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使其逐步与社会接轨。

以往的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老师往往忽略或不明显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从而局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单一的、互不协作的课程设计,时间紧张,思维狭窄而受限,就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即便是学生有好的想法,也因为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没有老师的认真点拨和严密的思考论证而流产。

创新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推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类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设计训练,必须充分利用其契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5考核制度不完善

传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二、三、四周三种模式,所布置设计任务根据时间不同稍有区别。在这几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很认真,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因此对自己最后辛苦所得的成绩也比较在意。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图面成绩50%(包含草图和抄正图成绩)、平时成绩30%和答辩成绩20%。但图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成绩,老师们各凭印象标准,自行决断,并不能像正式考试那样给出一个让学生一目了然、欣然接受的成绩,考核缺乏标准性和透明度。这既有可能造成学生成绩评定的不公,又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答辩成绩学生相对心里有数,但倘若老师们在答辩过程中所问问题难易有所偏颇,也极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毕业设计产生不好的影响。

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2.1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过程相融合

改变课程设计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机械设计课程开始阶段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使课程设计与教学相同步,把课程设计分部、分阶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步完成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带着设计任务听课,既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思索自己设计任务中的若干问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老师交流、沟通,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逐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在最近两年的机械设计课程中,将课程设计与教学相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

标志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数字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对标志设计的风格演变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标志设计的发展呈现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体特征的数字化时代的新趋向。现代标志设计的新特征:标志设计越来越多地向纯字标发展,标志设计呈现出立体的多维空间,标志设计日益凸显民族特色。

[关键词]标志设计 风格 发展趋向 数字化

数字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有力推动下,标志设计艺术的内涵与外延都产生了变化,人们的思路、意识、观念、审美等也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改变,人们已不再仅仅追求传统的、大众的视觉表达,而是在艺术设计的实践中探索这样那样的新的视觉语言。

一、标志的简述

何为标志?标志是一种有着象征内涵和意义的信息符号,就是用准确而特定的文字或者图形,利用某种媒体技术展现出来,标识事物某种特征的视觉符号。标志不只具有单纯的标识和识别的作用,它还具有性质、目的、内容、情感等特点。当今时代,随着“地球村”的出现,公共符号、国际标识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在世界各国的广泛普及。当下,标志设计已经在社会的所有领域之中被普遍应用,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着独到的意义和影响。

二、标志设计特征的历史演进

(一)工业革命之前与“工艺美术”运动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

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的标志设计当中,主要的是以手工业为中心的设计。这个时期的标志设计还没有出现细致的分工,标志设计人与标志制作人常常是同一个人,而标志设计的服务对象也常常是贵族阶层的名流和权贵。社会层面中支撑整个标志设计工作的基本是皇室、贵族、教会和新产生的资产阶级人群。而位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大众是不会尊享到标志设计的成果的。因此,为了使贵族阶层满足荣华富贵、显示高贵地位的心理需求,标志设计就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奢华、做作的时代特征。

(二)新艺术运动与装饰艺术运动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

新艺术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对于19世纪充斥欧洲的繁复做作的维多利亚设计风格产生了强烈不满。这个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是借鉴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对矫揉繁琐风格的反对。基于对手工艺的爱好,和对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的反对,这一时期的标志设计风格的追求与探索,是以动物和植物的纹理作为设计的灵感动机,应用曲线和形体作为形式载体,倡导自然主义,模仿自然生态来进行标志设计。新艺术运动与装饰艺术时代的标志设计,注重运用装饰和线条来表现标志的艺术美。这个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是表现细腻,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三)现代主义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

20世纪初叶,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社会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在动荡中不断分化、重新改组的局面,这也推动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与对现代设计艺术的探寻。现代主义标志设计发端于20世纪之初的欧洲,20—30年代进入高潮期。要特别指出的是,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把现代设计艺术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形式上对此后的标志设计影响非常深远。现代主义标志设计注重统一与和谐,喜欢运用简洁明了的几何图形来开展理性的构图造型,否定装饰主义,强调装饰即罪恶、简洁才是美、少即是多,强调美在比例、美在关系。这一时代的标志设计基本上是靠圆规和直尺来绘出的构图造型。

(四)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标志设计特征

经济与社会的历史变革带动了标志设计艺术的变革,到了20世纪60年代,很多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丰裕社会”开始出现了。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再只注重功能的提升,而是更注重在标志设计中要包含带有装饰性的内容,他们喜好的表现形式,是富有变化的、装饰的、反传统的,同时又有个性的、人情味的标志设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审美需求下,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的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标志设计,是采用拼接、混合与提炼的手法,用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的构图和审美做出折中主义的处理,而不是一味地、纯粹地回到历史的原有特征。

三、现代标志设计的新特征

(一)标志设计越来越多地向纯字标发展

2010 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可以看到很多赞助商的品牌标志,我们领略到在众多广告种类中,品牌标志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力,更证明了文字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的非凡沟通能力。在这种设计大背景之下,标志设计明显地已经向纯字标发展。

1.汉字字标。汉字是在图画、象形文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形、音、意兼备的方块字。汉字也是当前各国中继续使用的唯一一种文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字自身的架构就是一个结构严密、体态美观的图案,非常具有视觉上的美。从仓颉造字以来,汉字使用了两千多年,其间经过字形的数次变化,真草隶篆行等等字体都早已经非常完美、独具特色,对于标志设计的所有要求,汉字都已经具备了。还有,伴随着东方文化对当今世界影响的扩大以及汉字设计技术在计算机中的顺利发明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各国设计师都看到了汉字标志的设计益处。我们不难发现,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标志设计,都先后运用了汉字图形标志,反过来说,这些标志的迅速传播也推动了汉字标志的进一步成熟。

2.拉丁文字标。在当今世界,各国设计师运用拉丁文字开展标志设计非常普遍,而且占的比重很大。当前,有60多个国家在使用拉丁文字,因此拉丁文的运用非常流行。拉丁文字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优势呢?因为拉丁文字的字母都呈现出几何形状,其组合形式丰富而有序,而且种类很多。还有,经过多年发展,拉丁文字设计现在已比较成熟,因此在标志设计中拉丁文字优势很大。当然,从标志设计的图形化需求来考虑,拉丁文字特别有助于各种元素的便利组合,有助于推广系统化的视觉品牌。

(二)标志设计呈现出立体的多维空间

我们都知道,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形式,标志设计从根本上还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经过了长期的程式化的二维设计发展,设计师们已经开始探寻新的设计灵感,在此基础上打破了设计空间的窠臼,创造出崭新的设计形式。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设计师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就能进行空间的设计,通过电脑设计出的抽象图形能表现出错位、渐变的多维立体空间,这种抽象图形使人们不再停留在以往仅仅作为几何图形的固有认识,标志设计师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当代人已经不再对呆板平面的传统标志设计风格感兴趣,他们更倾心于新颖别致的多维标志设计。后者不仅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它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和探索意识。这种对于多维空间的审美态度恰恰传达了当代人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追求。譬如,上海世博会的标志中,多维空间设计的特征就体现得非常充分,人们看到其造型,就能激发人们对其象征寓意的认同。正是这种多维特征,非常真切地传达出上海作为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飞速的发展和崭新的面貌。

(三)标志设计日益凸显民族特色

当今世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我国的标志设计中越来越多呈现出国际特色的设计风格。但是,设计师们已认识到只有充分吸收本民族传统的艺术精华,方能给自己的标志设计带来更大的活力。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我们的先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艺术。这些艺术,其样式无论是建筑或者雕刻,是绘画或者服饰,都为当代的设计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和样本,再加上当代世界各国都越来越注重发掘本民族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借此弘扬其民族精神。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都开始注重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新的突破口,很多的标志设计作品都体现了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因此传达出独到的艺术魅力。更富有意趣的是,西方人越是对这种民族化的标志设计感觉不可思议,我们中国人越感觉亲切,恰恰证明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美学观点。在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中,常常能见到书法、绘画、玉器、青铜器、古典建筑、传统服饰的踪影与痕迹,这不仅表明了设计师的纯粹模仿和借鉴,更体现了设计师向传统致敬,向传统学习的设计理念,这些深刻反映民族特色的标志设计让我们倍感亲切,倍感温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心怡.数字化时代的标志设计新趋向[J].包装工程,2008(7).

[2] 陈小南.从数码技术及传播媒体的发展看标志设计的新趋势[J].装饰,2000(6).

[3] 靳埭强.企业形象设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 陈楠.标志设计与视觉识别系统[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5] 张志颖.标志与VI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钟 岚]

上一篇: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银行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