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2023-09-23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高半山扶贫工作思路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处干旱河谷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结合农业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以建设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加工基地、一流的农产品集散基地、一流的科技培训基地为目标,按照支部+协会+公司、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紧紧围绕藏区葡萄酒产业座谈会议为契机,按照规划引领、分步实施,企业和农民主体、政策扶持,完善机制模式、产业化推进,科技支撑、技术服务,整合资源、多元投入的工作思路,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绿色农业,形成以酿酒葡萄、优质苹果、马铃薯为龙头的三驾马车,带动蔬菜产业及其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努力把小金打造成为**州生态型绿色产品加工的样板区、再生型能源产品转化利用的先行区、多样型旅游产品展示的精品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示范区。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机制创新,重政策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为进一步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已出台的《关于鼓励投资优惠政策的规定》等多项政策措施,在用地、水电、保险、注册登记等方面做好综合服务,切实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同时,加大政策保护力度,坚决禁止乱收费、乱摊派等行为,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在机制建设上规范运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利益联结、风险共担机制,通过生产服务和产品订单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运行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在投入上及时到位。按照固本强基重农业的工作思路,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和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丰富农业综合开发内涵,提高农牧业综合开发投资效益,带动规模化、集体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协调和加大小额贷款力度,大力扶持蔬菜、水果、道地中药材、野生茵类、畜禽等种植、养殖项目,推进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得到同步发展。

2.调结构布局,重基地建设。始终坚持以工促农,以农兴工,遵循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连片发展,规模经营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一是抓科学布局。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思路,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布局,做到不宜种植的地区绝不规划,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发展模式,整合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二是抓标准化生产。继续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措施,围绕农业六大基地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以示范农户投工投劳,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形式,因地制宜,成片开发,大力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三是抓规模效益。围绕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目标,针对生产原料供不应求的实际,千方百计扩种养规模,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合理用好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政策,大胆探索农用地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紧紧围绕苹果、葡萄、马铃薯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并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技术、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优势,引导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3.重科技投入,树品牌形象。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重点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对基地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努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指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

4.建复合型利益联结机制,促共赢发展。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确保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取政府扶持、企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向农户提供葡萄种苗,扶持农民发展生产。深入推进农产品风险金试点工作,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户缴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建立起农业产业风险防范基金,形成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

5.狠抓农产品流通工作。充分发挥我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起点早的时机优势,大力发展季节性蔬菜、围绕特色产业和产业基地,把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和品牌创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加强批发市场建设和农村营销队伍建设,努力在市场流通主体培育上有新突破。积极参加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快直销体系建设,鼓励推行农超、农校、农批、农市对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增加产品收入。

二、高半山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高半山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我县立足县情实际,紧紧抓住新一轮十年扶贫行动计划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新型农业专业合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以特色农牧产业、道地中药材产业和非农扶贫产业等为主的扶贫产业格局。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按照农业产业化六大基地建设规划,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坚持产业优先、基础先行、区域开发、规模带动和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思路,科学规划,深入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发展模式,整合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大力培育壮大特色扶贫产业。

2.加大引进培育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县努力化解交通不畅,区位优势不明显等短板制约因素,立足独特的气候、日照、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大开放、大招商,促发展、促跨越的招商理念,通过上门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野生食用菌开发等企业引进力度,同时,通过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在机制建设上引导规范运作,在投入上确保及时到位,培育壮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确保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3.以致富增收为核心,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以加大产业扶贫,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坚持扶贫资金向贫困村投放、扶持政策向贫困村倾斜、产业布局向贫困村集中的原则,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村解困内生动力。坚持一户一策,拓宽就业门路,完善扶贫到村到户机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家庭自我造血功能。

4.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子。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工业反哺农业,使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滚动发展、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5.坚持多措并举,大力助推扶贫产业加快发展。一是政策助推。加快产业扶贫步伐,进一步完善《关于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导向、改革创新和优质服务,有力地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和群众增收。二是金融助推。进一步加大涉农小额资金信贷力度,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形式,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重点扶持酿酒葡萄、道地中药材、生猪养殖等种养植项目。三是基金助推。在财政资金中设立产业扶贫专项基金,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前景和助农增收的有效程度,实行财政扶贫贷款贴息,滚动支持企业和产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链问题,助力起跳,促其良性发展。四是培训助推。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力度。五是帮扶助推。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并组织扶贫志愿者和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进村入社,开展帮扶,有效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河北省所处地理位置优越, 兼有六大生态类型区和丰富的物质资源, 初步形成了太行山区优质干鲜果品产业带、黑龙港地区“富民大菜篮”、燕山地区食用菌产业集群、坝上地区错季蔬菜等一批扶贫产业片区。但不可否认的是, 河北省扶贫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目前还有近8000个自然村, 300多万人口还处于贫困状态。如何结合地方资源, “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成为河北省精准脱贫工作的首选。

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四项职能。其中社会服务职能要求高等院校能够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 而参与扶贫工作则是其开展社会服务的一项具体内容。利用好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 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的情况下, 达到市场优势和管理优势的提升, 最终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是下一步产业扶贫开发的重点方向。

二、地方产业发展对策

(一) 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针对怀来县设施葡萄建棚成本高, 种植户资金压力大;技术要求严格, 对种植户科技素养要求较高;宣传力度低, 品牌效应不够等问题提出以下3点建议:

1. 加大政府政策、资金支持

县科技局、农牧局等政府部门在土地租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方面给予种植户一定倾斜, 为种植户提供资金及苗木、钢材、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补贴, 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针对种植户启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提供贷款支持, 减少建棚成本, 增加种植户积极性。同时, 政府应积极推进星级设施葡萄园区创建, 在环官厅湖旅游线两侧打造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四、五星级葡萄观光园, 打造示范亮点, 引领设施葡萄产业健康、绿色发展。

2. 提高种植户科技素养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 聘请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营口农学院、昌黎果树所等院校专家老师以及本地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服务, 对种植户进行设施葡萄种植管理先进技术培训, 系统讲解国内外设施果树栽培的栽培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使其详细地了解设施葡萄栽培的棚式、主要品种、生物学特性、建棚与管理等内容, 引导种植户积极改进栽培技术, 提高其科技素养。提高果品质量, 注重品牌效应,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走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

3. 打造品牌, 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对县域设施葡萄产业进行资源整合, 加强政府层面宣传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 探索“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紧密型利益联结合作模式, 让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加入合作社, 进行统一化管理, 使基地与种植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并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 实现葡萄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环首都葡萄特色品游大区。

(二) 张北县蔬菜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针对张北县蔬菜产业市场价格波动大、规模化程度低、种植户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提出以下3点建议:

1. 技术支撑是基础

鉴于张北地区蔬菜产业基础薄弱、从事人员科技素养低, 科研院所应当对当地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 使其系统了解蔬菜种栽、管理、收获环节, 提升其从业素养, 有效提高蔬菜的科技含量, 增加效益。

2. 龙头带动是关键

发展蔬菜产业, 小打小闹始终都赚不了“大钱”, 这就要求规模化种植;而对于农户来说, 规模越大, 风险就越高, 这就要求抱团发展。对此, 一方面引进龙头企业带动, 另一方面组建合作社串联, 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实现了既能规模发展, 又能规避发展风险。但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还是要把过去“散兵游勇”的发展思路转换为“兵团作战”的发展理念, 主动到一些蔬菜大省、大市招商, 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前景的蔬菜龙头企业, 有效破解当地种植蔬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种苗、销售等难题。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好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通过优惠政策激励, 促进规模化种植。

3. 利益联结是核心

发展蔬菜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服务民生。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能够真正调动起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把单纯的土地流转种植变为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 把单一的农户自行种植改为农户领种按绩效管理分红的领种模式, 增强了农户的主人翁意识。

(三) 临城县核桃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针对临城县核桃产业参与主体素质偏低, 科技人才短缺;产业链较短, 深加工能力弱。栽培和管理落后, 果品质量差;国内产品竞争激烈等问题, 提出以下3点建议:

1. 强化科研和技术指导力度,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和组建核桃科研和业务指导机构, 为产业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依托龙头企业设立核桃科技研究推广中心, 建立示范基地, 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设立核桃生产专业服务站, 组建专家团队,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 进行生产技术指导, 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2. 注重产品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条

临城核桃产业实现绿色健康发展, 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 注重深加工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产品多元化、消费多元化, 增加核桃附加值, 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临城县政府也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鼓励龙头企业发展新技术, 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促进核桃产业化发展, 实现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 带动人民脱贫致富。

3. 提升果品品质, 推进产业化发展

依托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 选育适应性强、品质优良、丰产稳定性好等多种需求的优良品种作为主栽品种进行推广, 并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提升果品品质。当地政府有针对性地培育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龙头企业, 发展规模化种植, 强化标准化生产技术, 实行“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加强标准化生产理念的宣传和推广, 建成具有临城优势、特色鲜明的核桃产业体系, 实现核桃产业从传统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打造核桃产业新高地。

三、结论

高等农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 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提升农民科技素养, 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因此, 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 发挥科技先导作用, 打造可复制的产业扶贫模式, 对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有利于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

摘要:为进一步探究高等农业院校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 以怀来、张北、临城实地调研为数据基础, 定性判定与定量分析了当地产业发展促进扶贫开发以及高等农业院校与地方产业结合度, 梳理了高等院校、地方资源、产业发展、扶贫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探讨了可复制的产业扶贫模式, 为河北省其他地区的产业扶贫提供了借鉴。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模式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产业扶贫模式, 主要是为贫困户、支农企业提供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 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 财政扶贫资金作为贷款资金的担保, 以1:10的比例, 撬动银行的贷款资金, 贫困户偿付能力不足时, 由保险公司、政府、银行共同承担风险, 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产业经营风险、自然风险、价格风险、成本损失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 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为产业扶贫提供全面保障。同时严把贷款风控关, 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 实现贷款资金有保证, 产业发展有保障。

阜平县农业保险“联办共保”模式, 政府与人保公司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联办共保”方式, 双方根据业务具体情况确定各自承担风险的比例, 各自设立扶贫专项账户, 用于保费的收入与赔款的支出, 保险产品包括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和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险种, 为农业生产全链条的各个环节提供风险保障, 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

阜平县产业扶贫“政融保”模式, 也是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由政府牵头, 激活保险公司保险资金, 双方筛选符合条件的客户, 为其提供贷款保证保险, 农业保险和借款人意外保险, 防止借款人因故、因经营、因自然灾害、因意外不能及时还款。政府设立的惠农担保公司为贷款提供担保, 政府为扶贫保险产品提供财政补贴, 同时做好贷前、贷中、贷后风险管控工作。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 激活金融资金, 以农业保险分散产业风险, 同时充分利用保险资金, 解决贫困户融资难问题。

二、农业保险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扶贫工作的完成程度以及扶贫效果的好坏, 都需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目前, 我省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国家基础之上, 针对减贫效果、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及扶贫资金运用情况等进行考核, 单纯从政府层面考核扶贫效果, 但是在此过程中会存在贫困户识别不准确, 农业保险扶贫产品覆盖面不够, 扶贫数据造假、扶贫资金非法占用、扶贫资源浪费等情况, 没有从农户、保险公司、政府角度多方位进行考核, 贫困户的满意度, 收入水平的提高、种养技术的提高, 保证贫困户脱贫后不再返贫, 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用于产业扶贫的险种数量、覆盖面大小、保费收入、赔付率高低, 贷款资金支持力度、农险专业人员投入数量以及为贫困户和支农企业贷款提供保证等, 政府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高低、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投入成本、精准帮扶工作的落实、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等都需进行考核。目前扶贫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有待将农户及保险公司包括在内, 同时缺乏对脱贫后防止返贫工作的考核机制。

(2) 缺乏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目前, 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是提供风险保障与资金支持, 保障贫困户的基本生活水平, 最初提供的保险产品多是保成本的, 政府给予保费补贴, 贫困户负担一部分, 当遭遇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时, 保险公司给予种养殖成本的赔偿;但农业生产遭受的自然灾害往往涉及范围广, 造成巨额损失情况较多。巨灾损失很难通过分散风险的方式降低, 随着标的物数量的增加, 损失增长速度极快。近年来, 我省因恶劣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事件频发, 农作物减产, 甚至绝产, 承包大面积作物的农户可能会因为一次恶劣天气遭遇几十万的经济损失。巨额损失意味着保险公司要承担巨额风险, 但目前农业保险扶贫险种比较单一, 巨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业巨灾风险得不到分散, 农户有致贫的风险, 贫困户有脱贫后返贫的风险。

(3) 成熟农险产业扶贫模式不能完全复制。农业保险扶贫阜平“联办共保”模式, 产业扶贫“政融保”模式, 以及隆化县“政银企户保”模式的成功运行, 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倾斜以及财政资金的支持, 同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保险公司的风险保障、资金投入以及银行的贷款支持。但扶贫任务的完成更依赖于地方的作为, 但往往贫困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财政资金不足, 用于扶贫的资金有限, 以盈利为目的保险公司不愿经营风险性高的农业保险, 投入人力、资金和农业保险扶贫产品少, 造成农业保险扶贫模式不能被推广, 不能被充分利用。离开政府支持、资金支持, 贫困地区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完成脱贫, 甚至出现深度贫困现象。另一方面, 对贫困户识别不精准也造成了扶贫模式达不到减贫效果。

三、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机制创新

(1)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从政府层面来说, 每一年度都有国家扶贫机构对各省市扶贫效果进行考核, 从省、市、县、乡、村, 逐级对扶贫效果进行统计, 对脱贫人口数、贫困县退出数、贫困人口收入状况等进行考核, 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进行考核, 包括贫困人口识别与脱贫人口识别, 对精准扶贫具体项目实施的考核, 以及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考核, 以上四点除各省市自检上报外, 还需要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或进行抽样检测, 来监督实际扶贫实施效果。从贫困户来说, 贫困户的经济收入高低、是否参与农业生产, 是否获得贷款支持, 是否获得风险保障等需要纳入扶贫考核评价体系。从保险公司来说, 农业保险用于产业扶贫的险种数量、覆盖面大小、保费收入、赔付率高低, 贷款资金支持力度、农险专业人员投入数量以及为贫困户和支农企业贷款提供保证等都需要进行考核。可以依托政府考核评价体系, 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 同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 对多个指标进行多层次的分析, 计算权重, 最后进行打分, 该种方法实现了量与性的同一, 对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模拟, 并对其进行分析。建立完善的扶贫绩效考核体系。

(2) 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 安排再保险方式。农业产业风险性高, 遭遇自然灾害的频率高, 不确定性高, 巨灾风险大, 因此需要引入巨灾保险保障机制来分散风险, 维护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性, 促进公司稳健经营, 为预防灾年产生巨额赔款, 需要安排再保险方式, 目前国内再保险业务多为公司内部提供再保险服务或中国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 再保险市场发展缓慢, 提供的保障有限, 不能有效分散巨灾风险, 因此, 需要将风险转移给国际上的再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根据理赔状况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库, 根据风险状况进行分类, 选择再保险安排方式以及进行保费的计算和责任的分摊。

(3) 因地制宜创新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模式。我省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产业发展、贫困程度等均有差异, 因此不能照搬农业保险产业扶贫的成熟经验, 必须因地制宜, 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政策。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点给予政策支持, 做到一产业一政策, 一村一政策, 借鉴阜平扶贫成功经验, 学习“联办共保”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与保险公司的作用, 发挥农业保险在产业发展中的兜底作用。学习“政融保”模式和隆化县“政银企户保”模式, 为产业发展获得充足资金, 使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发展, 特色产业形成固定产业链, 最终实现规模效益, 既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 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 使当地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又使企业获得稳健经营, 培养各地区龙头企业发展, 依托企业脱贫, 依托企业增收。引入“保险+期货”模式, 对冲因价格波动较大, 为贫困户带来的价格损失风险。

摘要:河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众多, 截止到2018年, 河北省总人口7556.30万人, 农村人口3292.28万人, 农村人口众多。河北省地区经过国家扶贫政策支持, 取得初步成效, 已经有多个县退出贫困县之列, 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 以及防止脱贫后返贫, 本文对农业保险在我省的产业扶贫中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发现农业保险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提出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 安排再保险方式和因地制宜创新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郭小卉, 康书生.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分析——基于河北保定市的案例[J].金融理论探索, 2018 (2) .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溪河村发展的现状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

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

。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4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2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市质监局帮扶的情况

1.

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

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

“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5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

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

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

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

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

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四、今后扶贫的主要措施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

“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五、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篇【二】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月4日,我们一行来到区开展走访慰问,并就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到县镇街道、村组、农户,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与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对话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区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困难,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和要求,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区位于省西南部,国土面积172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5万人,辖1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2016年纳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共有27个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底,贫困人口1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5%。

2016年,撤市设区后,区大力实施“同城发展、富民强区”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紧紧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历史机遇,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3319.79万元扶贫资金(其中:中央财政2179.79万元、省级财政10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40万元),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搬迁和“雨露计划”等主要工作内容,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为重点,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全区脱贫2.4万人。

(一)实施整村推进,改善基础设施。

2016年,区继续将贫困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围绕27个省级贫困村,大力夯实基础建设,有效地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共完成了包括基础交通、农村水利在内的村庄整治建设项目51个。特别是较好地完成了41个通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11公里、桥梁建设19座。打开了致富枷锁,让脱贫致富梦想有路可走。

(二)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

自我省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重大举措以来,区提出“四个坚持,四条路子”的产业扶贫新理念,用好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持27个贫困村及其周边连片村产业发展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27个产业扶贫项目,新增产业基地道路27.7公里,灌溉水渠、饮用水管道7000米,苗木种植1600亩,安全饮用水水厂1座。这些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的扶持项目,激发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三)实施搬迁扶贫,开辟扶贫新路径。

2016年,该区计划移民搬迁扶贫2000人,其中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进城进园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上级下达搬迁移民扶贫补助资金1000万元。该区计划将其中1528人安置在蓉江街办桥口村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引导贫困群众进城就业脱贫。目前,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为水库移民5808人发放直补资金348.48万元,安排扶持资金381.48万元,实施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项目27个,并已全部竣工。

(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得到提升。

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区结合该区产业结构状况,以中职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内容,积极实施“雨露计划”,举办专项培训36次,培训2490人次,使受训青壮年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五)开展结对帮扶,扶贫效果明显。

今年以来,全区各定点包扶、定点扶贫工作组深入帮扶点402人次。筹集扶助资金123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员8313人次;挂点干部职工捐款、捐物37万元;帮扶困难学生604人,帮助引进人才35人次,引进技术64项;结对帮扶贫困户2620户,其中计划生育贫困户377户;组织劳务输出1328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890人。

二、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区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到2019年底,使全区2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38565户12.4万人贫困人口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与全区人民同步迈入小康这一目标。为此,区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核心要求,建立瞄准贫困户的帮扶机制,给合实际,重点实施四项帮扶举措,改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主要措施包括:

1.扶持生产,实现就地致富。针对长期居住在农村,且年龄偏大,有劳动能力和一定生产资料的贫困户,通过引导帮扶,开展种植、养殖等手段,实行就地脱贫致富。?甜柚种植。以甜柚种植为重点,依托等乡(镇)万亩甜柚基地建设,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种植面积达5亩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5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区域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安排贫困人口就业的,政府对其产业实施等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油茶种植。对北部山区、赤土等乡镇的种植油茶达5亩以上的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优质稻种植。对北部山区缺少土地的贫困户、种植企业,政府帮扶土地流转,发展优质稻种植,对种植50亩以上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5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帮扶贫困人员就业的种植企业、农业合作社除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④蔬菜种植。以唐江、龙岭、凤岗、朱坊等乡(镇)为中心区域,鼓励土地集约经营,扶持蔬菜种植100亩以上大户50户,带动10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⑤花卉苗木种植。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对公共事业所需花卉苗木,政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贫困户中购买苗木,解决种植户的投入和销售压力,实现脱贫目标。⑥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建设“一座南山、十里蓉江、万亩果园”生态旅游长廊、以大山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区、以家具体验为主题的商贸旅游、莲花山旅游区、赤土畲族民俗旅游区等五个旅游点的建设,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移民搬迁,洗脚上岸进城。针对那些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生产资源缺乏、生产开发无门路的偏远山区和库区农民,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洗脚上岸”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搬得出、住得下、过得好”,计划逐步解决1万户共3.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3.劳务输出,转移剩余劳力。通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使部分农民学得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创业,不愿外出的则可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增加贫困家庭收入,解决2.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一是针对农村“8090后”有一定文化素质又有进城意愿的,定期举办劳务就业培训,转移就业0.9万人;二是针对一些长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劳动技能且愿意回乡创业的,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带动就业0.8万人;三是兼顾强化特殊岗位职业培训,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举办起重机动车辆驾驶、电焊、焊工、刺绣、保洁、保安等培训班,带动就业0.9万人。

4.政府供养,保障基本生活。主要对象为特殊贫困户(含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员等)。一是加大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条件。加强敬老院硬件建设,扩建增容,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各乡镇社会发展规划,与五保对象日益增加集中供养的需求相适应;整合各类民生政策,抓好五保户、低保户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好村级集中供养点。二是加强供养经费的动态化管理,确保五保对象生活稳定。为确保五保集中供养对象生活稳定,应建立与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五保经费保障体系,财政转移支付的五保供养经费每年进行调整,保障其生活水平稳定在农村一般生活水平。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支持残疾人员参与就业。鼓励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安排残疾人员就业,政府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保障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正常生活。

(二)存在问题

1.对象识别还不够精确。尽管从6月底开始,该区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以及“一申请二评议三公示四审核”的识别程序,采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的方式,先后开展了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培训、登记造册、初步录入等环节工作,但从确定的扶贫对象来看,还存在对象识别不够精确的问题。一是按照整户识别贫困人口原则,很难把握家庭整体贫困情况,因而出现扶贫对象不精准的情况。二是对农户收入很难准确统计,存在农户隐瞒部分收入的情况,特别是家庭成员分散就业,很难掌握家庭成员各自收入的变化情况,导致少数已脱贫的农户也纳入了扶贫对象。

2.扶贫成效还不够稳定。一是自身脱贫,致富造血能力较差,会出现一些“扶不起”现象。特别是留守在农村那部分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贫困人口,思想保守甚至愚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二是遭受自然灾害或各类事故、重大疾病等返贫情况,致使扶贫变成反复扶贫。三是收入来源渠道不稳定。贫困人口普遍无一技术之长,发展产业没有技术支撑,很多投入打了水漂。相当一部分人是靠打临工、卖苦力谋生,收入很不稳定,随时都可能返贫。

3.移民搬迁后续发展存在隐患。实施搬迁扶贫进城的这部分农民,原先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无论是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还是生产方式,进城后都很不适应,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住得更舒服了,但原先生产方式无用武之地,“洗脚上岸”后不知所措,无固定收入来源。特别是贫困户本来就没有积蓄,有的为购房又新欠了一屁股债,不仅没脱贫还加剧了债务负担。加上城里生活成本增加,导致日常生活水平下降,不仅生活保障压力加大了,在新的环境下与左邻右舍也会时常出现冲突,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果社会管理和帮扶政策跟不上,不仅这部分人的生计难以为继,将会引发新的贫困,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稳定。

4.动态管理还有待加强。还约有3万户10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工作复杂难度也大。一是被调查的贫困人数多,加上脱贫户担心再得不到扶持而隐瞒真实收入,导致调查数据不真实准确;二是工作量大。各乡村人手不足,也缺乏工作经费,不可能像建档立卡时一样每年都集中大批的专人开展调查摸底公示上报。因此,要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必须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不走样。

5.扶贫资金缺口较大。2016年,各级政府安排全区的扶贫资金达3320万元,但对于该区的扶贫工作任务来说相距甚远。尽管区财政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有所增加,但从扶贫资金的人均占有量角度来看,扶贫资金依然不足,缺口较大。按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10万计算,农村贫困人口平均占有扶贫资金是332元,与人均扶贫资金占有量的最低标准相差较远。资金短缺仍然是贫困地区的“瓶颈”因素,且短期内难有大的转机。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阶段,在总结经验、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产业扶贫,夯实农民脱贫致富基础。

进一步创新生产扶持方式,用好产业扶贫资金,通过引导帮扶,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帮助农户就地脱贫致富。一是通过加大产业开发扶贫资金投入,推进贫困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二是围绕脐橙甜柚、生猪和蔬菜、花生、油茶、优质稻等“两主四特”产业发展,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大扶贫资金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

(二)抓后续扶持,巩固搬迁扶贫成果。

一是抓好进城民工就业。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部分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就业,确保有稳定收入来源。二是抓好公租房建设。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洗脚上岸”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居者有其屋”。三是抓好进城进镇示范点建设。2016年,加快建设3个区级进城进镇进园示范点,争取蓉江桥口示范点安置800户3000人,唐江九驳桥示范点安置100户400人,家具产业园区级示范点安置600户2400人。四是抓好搬迁后续扶持与管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部门协作,为进城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公益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加强对移民小区设区管理,为进城农民提供生活帮助、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加快融入和适应城镇生活,让他们在脱贫的基础上能住得安心、生活愉快。

(三)抓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要把提高贫困劳动力技术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转“授其鱼”为“授其渔”,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既可以委托专业培训机构,也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二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需要什么就培训,培训内容要多元化;三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区周边地区对产业工人的技术需求,组织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四是创新培训形式,既要由企业组织培训,也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培训,也可以由农民自己选择培训机构学习,只要取得培训合格证书都可予以经费补贴。

(四)抓典型示范,深化整村推进工程。

在继续巩固村、村整村推进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再选择一个贫困村作为示范点,以优化村庄功能规划、环境卫生整治、土坯房改造、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在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收入、稳定脱贫的基础上,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精、气、神,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因户施策,不断增强扶贫措施的针对性。

扶贫工作是否能出成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做到扶“真”贫、扶“准”贫、“对症下药”。要在摸清底数、确保贫困对象真实精准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种贫困户类型。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即“扶贫户、扶贫低保户”,根据不同贫困类型,针对其不同贫困成因,因户施策、“量身定做”,制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通过扶贫搬迁、发展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方式,助其脱贫;将“低保户、五保户”等农村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贫困对象识别情况单列出来,经民政部门确认后,将符合政策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兜底保障。

(二)整合各个资源,不断增强扶贫工作合力。

要努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实现多元扶贫、共同扶贫。一是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依托“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平台,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要结合帮扶实际,做到定目标、定对象、定责任、定措施、定政策,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帮扶单位要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落实。二是要切实抓好专项扶贫。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雨露计划、以工代赈等重点工程,确保专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取得实效。三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有效措施,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信贷条件的各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四是要充分用好对口支援平台。要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工作政策及中央国家机关、省直机关、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帮扶政策,发挥对口支援单位职能优势,搭建好项目对接、产业承接平台,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单位的技术、信息、人才及改革试点等支持,着力推进一批对口扶贫重点项目建设,解决一批难点节点问题,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概况

吉林东部地区具有广大的面积, 和众多的人口基数, 其区域位于吉林省东部, 地形地貌多样, 气候环境复杂多变, 区内拥有大量的绿色农业自然资源。于此同时, 在东部地区拥有较多的贫困地区, 具有许多国家和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县。农村人均收入较低, 如据国家统计部门显示2015年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7901元, 在全国的农村地区当中排名较为落后。到2018年统计显示, 吉林省东部地区的贫困和特贫人口约为187.71万, 在这些落后贫困的区域主要的经济产业为传统的农业, 同时由于其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基础薄弱, 于此同时其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造成了区域整体农业水平很低, 几乎没有任何的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 造就了该地区的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1]。

二、吉林省东部地区农业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模式分析

(一) 区域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我么你可以发现, 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下几点问题和不足:首先,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非常的不完善, 缺乏基本的生产劳作的条件。这就会造成农业产品无法及时进行加工和销售造成农户的经济损失。其次, 产业信息化步伐慢。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和外界的信息交换障碍, 很难及时了解农户、企业及产业的生产、销售、农民需求等信息, 在市场变化波动当中处于被动状态。其三, 劳动力严重外流、劳动力质量低下。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文化水平高、懂技术的人少。

(二) 农业产业发展

吉林省东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特色资源, 具有十分突出的中药材、林业产品、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近年来, 该地区开始大力开展和升级农业产品, 逐步开始打开了以绿色农产品为主的特色农业市场。伴随着特色农业市场的逐步打开, 吉林东部的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开始走入了全国广大消费者的视野当中, 并被广泛的接受和热爱, 于此同时也成功的带动了当地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在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成为制约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大制约因素。主要变现为该地区基础设施力量薄弱无法进行农业产品的深度精加工, 目前普遍采用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存在着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的缺陷, 同时也具有较低的风险抵御能力, 市场竞争力较低的问题[2]。

(三) 产业扶贫

就目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项, 当地政府也相应的提供了许多的政策倾斜和指出, 也进行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来共同面对产业发展和贫困问题。这些扶持措施具体如下[3]:

1. 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

要想把特色农业市场做大做强, 首先就是需要加大力度扶持和帮助企业和专业大户使其做到做强进而使其充分发挥市场带领作用, 即通过鼓励和扶持大户、经纪人、企业等做大做强使其能够承担起地区的龙头作用, 实现全方位的精准扶贫。需要指出的是做大规模, 努力拓展产业链条, 发展农业的上下游产业集群, 是发展强大的特色农业的基本方向。在政策上需要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给与更过的政策支持和扶持, 经济上需要给其提供跟多的资金扶持以及优惠政策。在龙头企业成立之后, 便可以广泛的开展“公司+贫困农户”以及“专业大户+贫困农户”的帮扶模式来实现精准扶贫。

2. 融资扶持

很多贫困农户由于其贫穷的家庭实际情况, 在面对良好的发展机会时往往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错失良机。在目前的扶贫过程当中, 资金的主要能源来源为国家相关部门, 个体户很难再社会上拥有其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法。这主要是由于, 社会的信贷机构往往都会优先选择具有相对抵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和种养殖大户, 对于个体散户往往是很难获得资金的支持和扶持的, 这就造成了较为突出和矛盾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发生。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为贫困的农户提供低利率的小额信贷金融服务, 来帮助贫困农户能够借助特色农业长夜来实现脱贫致富。于此同时也需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降低个人的贷款和融资手续和时间, 来最大可能的帮助农户实现快速融资。

3. 特色产业扶持

目前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大多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因此这对发展惠农利贫而言, 具有十分天然性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吉林省东部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来实现精准扶贫具有十分巨大的优势和成功概率, 因此对本地区而言要想实现精准扶贫就继续加大对发展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吉林省东部地区现有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说明, 当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化之后, 不仅仅可以极大程度上发挥特色农业的集群效应, 同时也可以大大的降低农民的生产资料、科技服务的成本, 提高利润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为广大贫困农户提供一条崭新的增收致富的通道。

三、关于吉林省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 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 根据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其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下几点精准扶贫的建议[4]:

(一) 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化市场当中, 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模式是无法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只有通过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才能够提高抵抗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生产成本。因此, 在精准扶贫过程当中, 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来优化农村有限的资源配置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 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自古以来农业都具有非常低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在面对自然环境改变的时候显得格外的脆弱性, 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如今农业在市场化变革的时候也往往是没人任何的抵抗能力。在自然和市场两方面的风险共同影响下, 也会造成特设农业及时拥有足够的资金也无法发展壮大。因此, 为广大农户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防范自然和市场风险的措施, 构建起健全的防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商业保险制度来为农业发展提供兜底保障。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要积极的探索和发展农产品价格保险, 来降低市场风险。最后政府还需要积极的开展各种农业补贴来降低农民的成产成本, 提高其自身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以及实现集群化发展, 通过报团取暖的方式来降低风险损失。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的模式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摘要:在十三五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 我国开始了一场广泛而全面的脱贫攻坚战。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实现贫穷地区农业产业升级, 实行精准是目前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 吉林省东部地区在进行农业升级和转型过程当中,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农业产业, 但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如政府行政程序繁杂、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低、贫困群众收益低等问题, 造成了特色农业不能形成规模化市场化, 很难做大做强。本文针对目前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对其如何进行精准扶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发展模式,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 杨振强.精准扶贫视域下西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 2017 (3) :125-129.

[2] 张煜晗, 陈嵩嵩, 张晨.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探究[J].农业与技术, 2018 (9) .

[3] 朱琳敏, 王德平, 邓楠楠.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发展模式——"1+5"产业扶贫案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 (25) :226-228.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1

按照省、市、县委有关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近期,我与县直相关部门人员一道,深入城关镇村组农户,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召集镇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进行座谈等方式,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城关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一)组织领导有保障。该镇成立了城关镇精准扶贫指挥部,由主要领导任组长,4名党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班子成员、镇直单位负责人、村(社区)书记为成员,负责全镇精准扶贫工作部署、督办、推进,并抽调8名领导干部组建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统筹、深入、持久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宣传动员有氛围。镇党委、政府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县(镇)工作队干部、村主职干部进行精准扶贫政策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干部精准扶贫工作能力。在北环路等显著位置制作了7块工作宣传标牌,印发宣传资料8000余份、录制了精准扶贫工作录音,通过宣传车和各村广播进行播放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150余名镇村干部、工作队干部,深入千家万户,与群众交心谈心,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力求做到扶贫政策家喻户晓。

(三)工作运转有机制。指挥部办

公室每天收集各村工作情况,对收集的情况进行分类处理,个性问题由指挥部办公室当日答复,复杂问题、共性问题由办公室提交指挥长会议研究,并于三个工作日内答复。截止目前,己召开指挥长会议5次,研究处理各类情况17件次,做到了及时高效运转。全镇干部采取5+

2、白+黑超常规工作法,在贫困对象核查期间,所有干部不请假、不放假,高标准完成了核查工作,展现了镇村干部勤奋工作、认真负责、能打硬仗的过硬作风。

(四)工作推进有力度。一是加强与县指挥部办公室联络、沟通,遇到突出问题,镇指挥部研究形成一致建议意见后,及时以文字形式报县指挥部办公室。二是加强对村指导,指挥部办公室根据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制定细致、可操作性强的《精准扶贫工作要点》发到各村,并上报县指挥部办公室备案。三是加强镇村联动,指挥部办室明确一名熟悉政策、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经常与各村保持联系,答复镇村干部反馈的问题,探讨交流工作办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四是强化工作督导,坚持纪委督查和指挥部督导相结合,即每个阶段工作完成后,指挥部督导组对照工作任务、时间节点、目标要求等,对各村进行督导,存在问题的当场提出整改意见,整改后进行复核销号。对未按期整改或整改效果不明显的或不认真履行职责的,由镇纪委牵头,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督查,责令整改。

截止11月4日,该镇通过入户调查、大走访,完成了7479户、26517人入户摸底调查工作,掌握了农户基本情况,完成村级初核阶段工作,正在进行农户互评代表审评,预计11月底将全面完成农村贫困对象核查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线标准偏低,部分相对困难的群众未能纳入扶贫范围。当前拟定的贫困线以2013年农村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作为标准,超过该标准不能纳入

建档立卡范围。城关镇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经济相对比较活跃,20XX年该地区人均纯收入为10319元,最低的新民村也已达到人均纯收入6000元,群众收入远远超出国家划线标准。但同时也由于地处城关,群众衣食住行、就医就学等成本也远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人年均纯收入达到2736元以上的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实际生活困难而未能纳入帮扶范围。

(二)部分项目资金无法整合,不利于统筹使用。部分政策或项目如: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抗震改造等项目直接实施到户,由农户自行使用,但分户实施不仅不利于规划,还使成本扩大效果更差,也浪费土地资源。如集中安置直达资金不能统筹由乡镇一级使用,那么缺口太大,实际又无法实施推进。

(三)受城镇规划制约,安居工程助推精准扶比较困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县城规划区内规划建设

管理,受城市规划政策影响,部分困难群众危房重建不能审批,制约了安居工程的整体推进。

(四)贷款门槛高、手续繁,小额贴息贷款落实难。县里出台的小额贴息扶贫贷款政策,确实为困难群众解决资金困难找到了一条好出路,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成和拥护。但对绝大多数贫困户来说,无论是找担保人担保还是实行农户联保都相当困难,同时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想利用小额贷款来发展创业项目,银行要求种养殖业有规模、餐饮服务业要连续经营6个月以上方可申请贷款,这样绝大部分有开始创业意识的贫困户很难享受优惠政策,甚至放弃创业。

(五)新农合报销范围小、比例低,农民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新农合参保金逐年递增,村民已感压力大,而农民就医过程中,由于药品报销范围小、比例低等因素的限制,真正能够报销的就医费用十分有限,大部分费用仍需农民自已承担,特别对于长期重病家庭看

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严重,会导致部分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六)奖励扶持政策不统一,造成不良攀比。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存在着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同,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家庭状况也有较大差别,联系单位与联系单位之间条件也存在差异,乡镇、村、农户存在着攀比思想,保障政策的平衡非常必要,特别是对于政策边缘农户,尺度把握不当会造成群众心理不平衡。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结合这次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全面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全县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积极实施五个一批(产业开发带动一批、生态扶贫搬迁一批、扶智脱贫一批、保障供养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帮扶措施,确保全镇14个村1466户、5559人建档立卡的贫困对象,分三年逐步实现整村脱贫的工作目标。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新民和温泉沟等村组道路建设,实施郭家梁村安全饮水工程,推进农村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到2017年全镇14个村硬化公路51公里;10个村新修安全饮水净化池17个;13个村新建、改建水渠千米;14个村购置垃圾桶2696个、垃圾车36台;12个村低压电改造980户;12个村土地整治6750亩。

二是努力推进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全面落实相关奖补政策,努力改善新民、大裕、郭家梁、烧田4个村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开展生态扶贫搬迁111户;14个村危房改造748户;重点村规划安置点配套建设,集中安置20户。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工程。在全镇12个村发展蔬菜、林特种植510户、农家乐59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如在温泉沟村建设200亩杉树基地,在大裕、新民建设400亩核桃基地,在烧田、郭家梁村建设200亩银杏基地;在12个村发展养牛、羊、鸡等养殖

专业户168户、农副产品加工77户,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切实增加困难群众家庭收入。

四是切实增强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在14个村新建村图书室14个、通广播电视654户;新建村小学2个、改造村小学2个;12个村新建标准村卫生室9个、旱厕改造455个;14个村通宽带728户。通过基础教育、能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五是持续完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帮扶责任人要对贫困户已确定的脱贫致富项目跟踪督办,强化过程监管,确保项目落实到位;采取月检查、季度考评的办法对减贫工作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生活已好转的要剔除,因特殊原因返贫的要及时纳入帮扶范畴,确保贫困户稳步脱贫、持续发展。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2:

一、xx镇镇情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

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古陂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古陂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亩,公益林面积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亩),果业面积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

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二、精准扶贫工作阶段性开展情况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20xx年和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xx]2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xx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

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20xx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xx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

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乡镇扶贫调研报告乡镇扶贫调研报告。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xx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

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

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

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

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乡镇扶贫调研报告工作报告。

四、下一步的对策和建议

上一篇:药品仓库保管员的职责范文下一篇:燃气锅炉供热节能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