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素质培养论文范文

2024-03-15

职业经理素质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当前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如何强化护生职业素养水平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本次研究中,本文详细研究了职业素养培训对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再从教学现状入手,探索了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提出了多样化的教育改革思路,希望为全面提高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职业素养;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

基础护理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基础护理知识点,对护理人员未来岗位的实践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就目前而言,受我国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医院所收治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多,临床护理工作压力增大,这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临床工作情况,就需要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基础护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

一、职业素质培养对基础护理学教学的新要求

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熟悉程度以及适应能力的一种表现,对于劳动者而言,职业素养是决定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对于广大护理人员而言,现代化护理专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护理教育的变革模式,并且日益严峻的临床压力,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职业素质培养也在从传统理念中进行蜕变,并对护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职业素质培养对基础护理学教学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是工作适应能力的要求。基础护理学是护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主要目的是让护生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现状,并逐渐树立护理人员思想,最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但是结合当前的临床工作现状来看,护理工作压力变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例如,高龄患者存在合并慢性病、听力视力下降的问题,若护理人员依然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则会影响护理效果,甚至发展为护患纠纷,影响医院正常运行。所以,在职业素质培养中要确保护理人员通过基础护理学进一步了解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认识到未来岗位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临床工作。二是护理思维转换的要求。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使诸多先进护理理念被应用在临床上,并且与常规护理手段相比,这些新的护理模式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但是对于护生而言,护生对新护理手段缺乏深入了解,这种情况将会直接影响护生的临床护理工作水平。

因此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应该深入认识到护生不了解新护理理念的现状,并通过基础护理学教育的方法,让护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新护理方法的实施路径提升预期效果,这样才能使护生合理运用新的护理方案,弥补常规护理方案的缺失,最终推动基础护理学教育的变革。

二、基础护理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基础护理学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护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阶段往往会出现多种问题。一是教师对职业素养的掌握不全面,教育内容未突出重点。职业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够紧紧把握临床护理步伐,强调基础护理学教学与临床的对接,这样才能增强护生的岗位实践能力[1]。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中临床实践的对接内容较少,因此很多护生在基础护理学学习中难以真正养成职业素养,不满足教育要求。二是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长期性的,很多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教育内容以书本为主,而忽视了护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长期性要求,也没有在护生脑海中养成职业素养的理念。由此可见,现阶段在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依然任重而道远。为了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教育需求。

三、职业素养视角下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一)掌握课程精髓,有计划地渗透职业素养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为了能够有效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则需要教师能够立足于课程教育要求,注意与临床工作相对接,有步骤、按计划地促进护生职业素养养成,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从课程入手,按照情景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信息、体温、人体生理、血压等情况,并按照职业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进一步明确未来临床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例如在了解患者的心理信息期间,无论患者出现任何形式的心理波动都需要给予尊重,肆意嘲笑患者的心理变化,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患者都是错误的,不符合职业素养规划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特征,结合基础护理学教学的课程内容,在护生心中树立“职业素养”的概念,知晓未来岗位实践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强化操作训练,彰显职业素养

在基础护理学中涉及的操作有近三十项,对护生的自身理论基础以及行为规范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教师进一步落实职业素养内容,将护理规范体现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并将其作为指导知识点教育的关键,改变传统模式下护生实践不足的问题。所以按照职业素养养成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护生的动作,确保护生的行为动作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在未来临床上出现差错。例如,静脉注射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也是未来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项目。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做出严格规定,如护生在抽吸药物、皮肤消毒等工作中必须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的原则,接触“患者”前做好手卫生等,对于未落实手卫生制度的护生可进行惩处。长此以往,护生能够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与日常生活动作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别,一言一行都关乎着患者身体健康,因此必须要遵守相关规定。

同时,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也应该关注护生护理操作能力的变化,能够显著提升护生动手能力。所以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明确教育重点,并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以铺床为例,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转变忽视护生参与的问题,并要求护生反复练习,能够如何快速、準确地铺床,这样在未来面对家属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期间为激发护生学习热情,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可以开展“比、学、赶、帮”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视形象建设,强化岗位实践能力

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护生的职业形象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也将护生的文化业务素质作为重点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形象建设的要求,改变护生忽视自身“护士形象”的问题,依托形象建设,让护生在心理上快速认同“护士”的角色身份,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教师应该适当运用情景模拟方法,在教室内营造病房环境,由不同护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在不同场景中锻炼护生对“护士”角色的掌握能力。例如,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若护理人员能够做到姿态优美、行为标准,则可以在患者心中留下良好印象,为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奠定基础。所以,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环节教师应该改变思路,对护理人员的岗位角色做出进一步界定,如站姿、坐姿、走姿等进行相应的训练,不断增强护生的形象建设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水平。

(四)强化实践教学,做好技能训练

强化实践能力是基础护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动手能力也被认为是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之一。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针对当前学生实践不足的现状改革教学路径,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主动改革课程教育流程,尽量压缩理论教学内容,保障实践课时,使护生在实践课堂上能够获得充足的锻炼时间,进而显著提升实践能力。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模式已经发生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发挥高职护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适当考核,评估学习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情况,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增加考试次数,通過考试的方法提高护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实验课堂上还需要合理使用不定期抽查的方法,随时了解护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在课程改革中应该重视考核护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合理搭配实验、理论以及日常成绩的所占比重。其中实验成绩应按照每次实验的平均成绩进行计算,理论与日常成绩主要根据日常训练以及考试情况确定。所以,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应该增加考核的评估次数,并根据每次评估考核的结果确定护生学习状况,总结护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满足职业素养养成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基础护理学改革应该主动与临床实践对接,并关注护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问题,能够合理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养成护生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护生全面发展[2]。

参考文献:

[1]赵静,冯蓉.基于PBL教学法基础护理学课程床边教学改革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174-175.

[2]杨敏,刘强.“现代学徒制”在我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9(8):1928-1929.

(责任编辑:张咏梅)

职业经理素质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职业素质内涵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职业素质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还应包括职业理想, 职业道德, 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

2 职业素质教育外延

2.1 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各国的教育分为三类:一是普通教育;二是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培训。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独立教育类别。职业教育的发展, 必然走向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必须要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地, 直接与社会接轨。

2.2 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人文素质教育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一个人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是衡量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人才必须以职业素质为依托, 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工作事业方面的成就。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是一致的。

人文素质是人之为人的特质, 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从人文素质的内涵看, 人文素质关注的内容本身就是职业素质关注的内容。

3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的开发和外延的规划

3.1 内涵的开发

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包括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开发的一种方式, 也是职前职业素质培养、开发的最重要方式。职前职业素质培养、开发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个人学习与社会实践。

3.2 外延的规划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作分工、整体推进, 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把职业素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看待, 制定方案对其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加以开发和提升。另一方面, 由于职业素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求职业素质教育要分阶段、有重点、全过程实施, 特别是要保证学生学有专长。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素质养成要求, 将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分为了解适应过渡、逐步养成与全面提高、就业准备三个阶段, 根据相关专业、行业的职业素质词典按专题、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 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4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措施

4.1 努力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职业素质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一方面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认识和解决他们自身内在的、与他人之间的、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冲突的框架, 用这种方式提升个人的工作满意度, 促使个人持续而有效地就业;另一方面则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养成自觉遵守工作道德品质的机会。

4.2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

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职业道德与各行各业的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各门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在本学科发展中总是体现了某种道德和职业素质精神。因此, 注重在各种学科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 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职业素质因素, 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4.3 专业课教师承担起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培养职业习惯的责任

随着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日益增多, 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 在教学中, 专业课教师承担着教授职业技能的责任, 同时也就承担着职业素质培养的职责, 从培养职业意识、职业要求、职业习惯入手, 让学生形成与本职岗位相适应的观念, 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 这需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树立职业意识, 同时专业课教学大纲体现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 并设立相应的教学内容。

4.4 强化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在职业素质培

养的作用

“两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及职业道德修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传授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 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大职业素质培养在授课中的比例, 密切联系职业道德的实际情况, 通过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课堂与课外的关系, 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提高教学效果。

4.5 紧密结合行业要求, 强化实习、实训性

将行业要求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和锻炼, 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素质。加强实习、实训, 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 也是职业素质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素质的认同, 增强职业素质选择能力, 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必然选择。

4.6 强化工学结合课程中职业素质教育

工学结合课程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课程, 在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能力”的培养, 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工作要求”, 把学生培养成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劳动者。

4.7 强调上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

在学生“上岗实习”、“顶岗实习”评定办法中加大职业素质评价内容, 评定指标中职业素质考评要体现具体明确, 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使学生体会到职业素质在职业生活的重要性, 并根据考评指标在就业前实现职业素质的表现。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职业教育, 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零距离”就业。这里“零距离”不仅是指职业技能方面, 也是指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规范方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严格要求学生,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在高职学生中加强以就业乐业为导向的职业素质教育, 对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就业乐业,高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国荣, 杨曙光.职业素质的构成与作用分析[J].新西部, 2007 (24) .

[2] 邓玲玲, 徐建军.论职业素质要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10) :47~50.

[3] 何七荣, 周薇.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养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5~7.

职业经理素质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一、技术至上——烹饪专业教学的一个误区。

职业技术教育, 顾名思义, 要传授“技术”, 而且是“职业技术”, 即与职业有关的技术。“一技行天下”, 学校教师便把技术训练看成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甚至是全部, 陷入了唯技术的泥潭, 成了技术至上主义者。我们并不否认技术的重要性, 却肯定地说, 缺少了“技术”的教育称不上是职业教育, 没有“技术”的学生也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但是唯技术主义, 技术至上的倾向, 却导致烹饪专业教学走进了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培养目标狭窄——以操作技术替代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烹饪专业的市场很大, 但它的就业面却很窄。学生一旦毕业, 从事烹饪工作做了厨师, 就很容易被特殊的工作环境、文化背景及行业惯性所制约, 认识世界的视角也受到影响,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思维定势, 很难有所创新, 有所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虽然很多, 但是, 不能排除我们教育上的偏颇, 即重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事实上, 凡是在就业后有发展、可塑性强的人, 都是那些综合职业能力较高的学生, 而那些单纯追求技术而忽视专业基础和文化修养的学生, 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 往往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后劲。

(二) 教学内容陈旧----以技能教学替代了专业理论、文化的综合教学。

由于过分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胜任某种岗位要求”, 以致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不关注, 导致了课程设置盲目, 教学内容陈旧, 学生所学知识落后于时代的现象严重。现代餐饮企业对厨师的要求, 已不再简单局限于掌握一门技术, 而是人格、知识、能力、修养、创新诸方面的综合要求。也就是说, 烹饪专业的学生胜任岗位要求, 不仅要学习技术, 掌握技能, 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文化素质, 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另外, 一些职校偏重学生的职业技术, 因而仍然不自觉地用师徒传授的方法替代现代教学方法, 这种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 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对其它非专业课程的排斥, 并使学生整天埋头于重复、简单的练习, 操作之中, 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故我国现在培养的烹饪学生多数属于工匠型的。所以, 在当今变幻莫测的餐饮业中, 厨师开饭店的少, 成功的更少, 成为星级饭店总经理的更是屈指可数。

二、职业素质——当代烹饪专业教育的目标指向。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曾说: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 迈向国际前沿, 对别人的专业有着较为广泛理解, 在文化素质方面, 对文艺、思想、体育等更有广泛的参与。”显然, 把职业教育简单地视作培养“技术劳动者”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有人才, 也是当代烹饪专业教育的目标指向, 职业素质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 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现代餐饮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这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掌握职业技能, 更体现在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着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烹饪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古今烹饪史话, 地方民俗、厨房管理、食物营养知识、食物卫生知识、食物化学知识, 食品微生物知识等。这样, 学生就会在工作中显示出较高的文化素质。二是与人生有关的人文知识,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命体, 除了工作之外, 还有生活, 而要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就需具备开阔的人文知识, 如历史、艺术、文学、运动等等。这种文化修养越丰富, 生活品味越高雅, 人文情趣越浓郁。而非“工作机器”。

(二) 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时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 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因此, 创新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 在烹饪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实现自我超越。其二具有批判精神, 教会学生要善于思考, 敢于探究、质疑, 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惟书、不盲目推崇烹饪权威。引导学生从原料创新、色彩创新、口味创新、形态创新、烹饪技法创新、器皿创新、菜单创新、食疗创新入手。学生在解决烹饪实际中创新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 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稳定的心理素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来自餐饮市场对烹饪人才的挑战愈加明显, 同行之间竞争加剧, 烹饪行业又极具不稳定性, 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压力, 引发了诸多心理问题。另外, 校园并非真空, 社会上人们的担忧、焦虑、浮躁, 也会对学生产生十分现实的影响。因而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首先, 帮助学生学会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一旦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那么走上岗位时, 就会具有克服挫折的勇气, 勇于创业;其次, 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如果具备了善于调控情绪的能力, 那么他们走上岗位时, 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第三, 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竞争异常激烈, 学生进入社会要适应环境, 学会与人交往, 与人合作, 但多数不适应或不协调, 这时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出现心理焦虑。所以在校期间帮助学生悦纳自己, 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 不欺骗自己, 不憎恨自己, 把自己看作一个有价值的人,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烹饪专业教育不仅仅是授以烹饪技术, 而且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己任, 只有这样, 烹饪专业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机。

摘要:职业教育应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 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纳入培养目标, 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综合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 烹饪专业教育方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技术教育,职业素质,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 施光明.技术与人文.2003.9;

[2] 王圣果.烹饪工业化与模糊教学.饮食文化研究.2001.1;

[3] 冯玉珠.20年中国烹饪高等职业教育之研究.中国烹饪研究.2005.1;

职业经理素质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1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 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 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建筑业具有土地垄断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 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受外部约束多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 建筑产品的精益化, 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 使得建筑行业未来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 全球化和地域化。建筑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须进行的物质生产和艺术创作活动, 由于全球信息网的建立和使用, 交通的高速发展与便捷, 世界经济科技的一体化, 各国建筑文化、科技、艺术的交流、合作、渗透、融合、影响趋同, 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 使我们不断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同时也对传统民族文化和本土建筑有极大冲击, 使一些地方建筑没有了民族和地域特色。由于建筑具有历史性、连续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中国本土建筑不可能被全球化浪潮淹没。建筑既有全球化趋势, 又有民族化趋势, 要正确处理这两个发展趋势, 就要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 在分析、选择、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创新。

2) 大型化和多元化。由于人地矛盾的加剧, 土地资源稀缺, 社会生产、生活对大型建筑的需求, 加上建筑科技的进步, 建造出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设备齐全的建筑已经成为现实。建筑形式、风格、艺术倾向日益多元化。这是国外建筑理论、风格、流派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 也是建筑师解放思想、百花齐放、勇于创新的成果。

3) 工业化和自动化。目前我国建筑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手工作业、粗放经营与信息社会的少数高新技术应用同时并存。将信息技术纳入施工过程, 实现施工组织信息化、工作流程科学化、技术管理规范化, 是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4) 高强化和优质化。建筑新材料的品种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 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将是结构材料高强化、功能材料优质化, 新材料广泛应用。

5) 生态化和节能化。绿色建筑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整个建筑活动乃至建筑物存在周期都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环境污染, 更为人性化、科学化, 提供更好的生存、生活空间, 实现建筑与大自然的共融。

6) 智能化。由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向建筑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 智能建筑迅速崛起, 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鉴于建筑行业上述发展趋, 建筑业急需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懂技术、会管理、能吃苦的一线专业人员。但现实是建筑施工技术差、材料消耗高、事故出现多。究其原因是行业科技含量不高, 科技人员比重低, 职工职业素质低造成的。特别是中职建筑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存在以下现象。

1) 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灵活运用能力不强, 用基本理念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够。

2) 动手操作能力仍然不能满足需求。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动手。

3) 理论与实际脱节。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有较大差距, 就业后适应期较长。

4)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建筑施工具有户外作业特点, 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不肯下工地, 满腹牢骚, 心神不定, 就怕吃亏。

5) 团队合作意识差和开拓创新精神不足, 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培养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措施

结合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和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各职建筑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1) 建立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涯规划。同时通过职业指导等多种途径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吃苦耐劳方面的教育加大力度, 创造多种条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 提高自身素质。

2) 培养技能谋生价值观。引导学生设立适度的职业预期和职业归属, 确立以技能求生存、求发展、谋幸福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决定学生的学习取向, 是中职学生的职业踏脚石。学校和教师要向其明确这一价值取向和学习目标, 引导、鼓励学生奉行凭本事吃饭的朴素理念, 使学生意识到求高学历更求真本事, 求高薪水唯靠高技艺, 要珍惜自己的学业, 追求所学专业的职业理想。鼓励术有专攻的优秀学生, 启发稳步进取的普通学生, 带动理想淡薄的后进学生。激活其潜能特质, 弥补其学业短板。

3) 重视建筑企业文化, 将建筑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讲座、报告会、图片资料展等形式, 让更多的建筑企业走进校园宣传展示企业文化, 让学生深切体会建筑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和成功之道, 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好途径。要在校园内倡导学习企业文化、吸收企业文化、弘扬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 并将之融入学生的血液和骨髓中去。

4) 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能力。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发、社会转型的当下, 新型学习能力也是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体现。鼓励学生采取客观的、多维的思维, 用置疑式的学习方法, 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让学生打好专业知识基础、技术技能技艺基础、文化科学基础, 顺利度过各个学习阶段, 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唯有如此, 中职学校才能为学生的专业成长、职业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学生才会热爱并终身发挥所学技能技术技艺专长, 始终走在职业道路上, 走在学习道路上。

5) 开展校友会。每年定期开展一次校友会活动, 邀请学校建筑专业历届毕业生中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校友, 将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讲述给在校的同学听, 用校友的成长历程引导和教育学生。

总之,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要时时审时度势, 将专业教育与专业发展趋势及其需求相结合,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培养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 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学以致用,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人民日报, 2014-03-17.

[2] 高维春, 等.职业素质导向下学生职业能力平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4-16.

[4] 金德钧.中国城市发展网, 2011-11-29.

职业经理素质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1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聋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等心理因素的综合。”由于聋人大学生听觉、语言方面的障碍, 对将来要从事职业的认识存在一定盲目性, 对所选专业的认识难免偏颇, 因此, 培养聋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显得迫在眉睫。

让聋人大学生做好职业意识、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充分准备, 开始可以通过开展以“我所从事的职业”为题的班级讨论, 全面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一般常识和实际工作活动状况, 认识职业的基本要求, 养成初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向往;后来可以通过看影像资料, 以及到工厂车间实地参观学习等, 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所选专业的性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工作的环境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等。使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有明确的职业动机, 这样在学习过程中, 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使其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 贯穿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去。还可以利用每个假期做社会实践, 无论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这都是很好的培养职业意识的机会。只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就会从每项工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业素质并加以培养。同时, 也能在实践中完善以前不全面的职业意识。

2 在思想教育中培养聋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

“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现在, 许多聋人大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责任感趋于淡化、重功利求索取、奉献少、缺乏服务意识。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看重大学生的“德”, 把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 要求毕业生能踏踏实实工作。因此, 聋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应以培养职业道德为出发点, 将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与爱职业、爱岗位密切联系在一起, 将社会公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为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奉献精神。养成遵守纪律、謙让助人的良好品格, 以保证走向社会后, 能够成为合格的人才和守法的公民。

在培养聋人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同时做好职业态度教育。许多在校的聋人大学生之所以在职业能力差, 并不只是由语言和听觉的障碍所致, 而是因为态度不端正。任何公司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不会在业绩上有过高的要求。重要的是要有认真、端正的工作态度。不管自己对业界了解如何, 也无论能力是强是弱, 态度是第一位的, 担任什么职务就得做什么样的事情, 要让别人感觉到你是可塑之材, 要让别人知道你完全有能力胜任现在的工作并可以做得更好。将要从事一线工作的聋人大学生还要具备服务意识, 通过思想教育,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服务是一种美德, 服务是一种能力, 只有通过优质的服务, 才能在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聋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将要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 不但要懂业务, 更要会操作, 能够精通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 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这是聋人大学生立足岗位的基础。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也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校内学习期间的实践活动应突出能力为目标, 创设和模拟工作环境,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运用理论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职业能力, 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自我;在校外实训教学上尽可能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尽可能地让聋人大学生在现实职业岗位的环境中进行训练, 通过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定岗锻炼等途径, 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毕业即能顶岗就业。

4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聋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职业素质中, 合作能力, 即善于协调关系, 协同他人工作。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等因素都是在集体中形成的, 在与人交往中养成的。当今社会, 企业分工越来越细, 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 个人所能实现的仅仅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小部分。因此, 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所有技能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对聋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集体性强的实践活动, 如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分组比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部分, 每个人都要按时、按质的完成自己那部分工作, 并且明确责任。这样在共同解决问题, 共同面对对手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沟通、协调、合作、交流, 学会在分工协作中相互理解, 取长补短, 信任他人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任何一项工作和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 培养学生配合、服从和合作的精神。

5 结语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 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 加大了聋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同时使他们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 要全面地考虑每一个聋人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要求, 保证聋人大学生在意识、态度、心理、能力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不仅有修养、有知识, 而且有技能, 满足聋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不仅能生存, 能谋生, 而且能乐业, 能创造自我, 发挥潜能, 真正成为社会的建设者。

摘要:聋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远远没有普通大学生有竞争优势, 要让聋人大学生适应市场发展, 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 就必须使聋人大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职业技能, 具备精湛、优秀的综合职业素质。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

[2] 傅维利, 张桂春, 姚秀颖.浅谈高职学生应具有的核心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9) .

职业经理素质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1职业技能鉴定现状

1.1组织建设

1) 强化组织机构。近年来,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领导, 加强机构建设, 强化机构职能, 下设办公室, 专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 加强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队伍建设, 学校从事职业技能鉴定专兼职工作人员逐渐增加到8名, 培养督导员1名, 考评员21名。3) 加强制度建设。学校不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设, 在严格执行上级关于职业技能鉴定的法规制度的同时, 还制定《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关于开展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办法 (试行) 》等18个规章制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职责》等7个职责。4) 加强鉴定信息化。学校创建了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网站, 现已完善上网相关资料, 分管领导正在审核, 批准同意后即可上网, 促进学校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

1.2鉴定总结

1) 扩大鉴定范围。近年来, 开展的技能鉴定工种如下: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工、无线电装接工、音响调音员、实验员、商品营业员、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现代教育技术操作员、计算机系统操作工、网络安装与维护扩大到钳工、车工、数控车床工、机械制图员、仓库保管工、计算机高新技术、服装制作工等。

2) 鉴定具体情况。

备注:以上数据不完全精确, 仅供参考。

1.3情况分析

1)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次逐年增加, 鉴定规模总体扩大。

2) 有些教学部积极宣传、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 学生参加率较高, 极个别教学部不重视技能鉴定工作, 学生参加率低。

3) 学生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认识不平衡, 有些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技能鉴定, 考多证书, 有些专业的学生几乎无人参加技能鉴定。

4) 有些技能鉴定的试题不是题库抽题, 技能鉴定培训完全是为了学生通过鉴定而培训, 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 企业对该证书认可度不大。

5) 校外技能鉴定很少, 基本没有开展。

1.4存在的问题

1) 学校没有高度重视技能鉴定工作, 虽然提倡“双证制”, 但没有严格执行。

2) 师生对技能鉴定不是很重视, 认为企业用工紧张, 没有技能鉴定证书也能找到工作, 有无证书在获取就业岗位时没有区别。

3) 对技能鉴定的培训没有纳入到实践教学中去, 有些实践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跟职业技能标准脱节, 导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普遍不高。

4) 新开专业的技能鉴定工种没有明确, 这些专业的技能鉴定没有开展。

5) 对外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很少, 现有的软硬件设施不能对外有效开展。

2开展鉴定的对策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严格执行学生毕业“双证制”是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的客观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2.1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网站等宣传载体, 宣传技能鉴定基本知识 (包括什么是技能鉴定、技能鉴定内容、技能鉴定特点及层次、报名条件等) 、技能鉴定生源、政策法规、社会用人要求等, 提高师生对职业技能鉴定重要性的认识。

2.2做好规划

1) 校内规划。根据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 对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 并分解到各教学部, 要求各教学部完成硬性指标。在规划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规划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培养, 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

2) 校外规划。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情况, 规划对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同时尽可能整合校外资源, 联合培养技能人才。

2.3建好队伍

1) 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劳动者服务的理念。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劳动者服务的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严格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 主动对外联系业务,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2) 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实训设备, 结合学校发展实际, 把真正懂专业技术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送出去参加培训, 获得考评员资格, 充实考评员队伍, 为开展技能鉴定储备人才。

3) 加强培训师资建设。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双达标的岗位技能培训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要不拘一格, 从工人技师、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 同时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 并组织到生产一线跟班实习, 增强岗位技能培训教师队伍实践的能力, 以有效保证岗位技能培训的顺利开展。

2.4加强技能培训

1) 职业知识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大纲的要求, 实行模块化教学, 组织理论培训。

2) 操作技能培训。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要求, 建设功能齐全、软硬件配套的仿真职业环境;规范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提高设备利用率;建立实训基地开放制, 低价开放部分实训基地,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对应国家、市里和区县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 积极组织校内的预赛和培训活动;制定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完成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2.5强化顶岗实习

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从组织管理、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职责、学生职责、考核评价等细化, 学生要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申请表、顶岗实习考核表、顶岗实习汇总表”等资料, 既保障较大范围的顶岗实习管理, 又落实单一实习的跟踪监控, 促进学生将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迅速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进一步增强实践技能。

2.6落实“双证”制度

严格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全校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都要求体现双证或多证书制, 建立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积分体系。

2.7健全激励机制

1) 课程融通。学生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课程, 在中 (高) 职阶段的对应课程可免考, 且该科理论和操作成绩可评为优秀。

2) 资金奖励。对于正在参加或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的学生, 优先参评国家资助, 国家奖 (助) 学金。

3) 评优推先。对于正在参加或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的学生, 优先参评三好、优干、优秀 (优良) 毕业生。

4) 就业。对于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的学生, 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协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规划设计, 优先安排就业, 安置到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发展潜力大、待遇好的岗位。

学校只要通过抓内涵促发展, 完善技能培养软硬件需求,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就能培养出企业争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摘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助推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使命, 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重庆教育管理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例, 通过对学校近五年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分析入手, 从宣传、规划, 实施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围绕学校如何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学生,鉴定,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发[2005]35号) .

[2]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发[2010]36号) .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5] 赵居礼, 贺天柱.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上一篇:西方道德哲学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汇率制度变迁启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