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范文

2024-01-26

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要义是农民的职业认同。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主要包括农民的自我职业认同和社会对农民的职业认同。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农民职业与身份的分化与变迁过程的梳理,了解我国社会农民职业认同的变化过程。同时,以太仓为例,从科学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和积极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等四方面阐释太仓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现实行动,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太仓

作者简介:杨海华(1981-),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6YJA880028),主持人:马建富;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不难看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攻坚克难的重点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核心要义。

劳动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素,新型职业农民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便成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措施,可谓力度之大,措施颇多。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依然严重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量与质依然无法满足当前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问题不仅仅在于“培”而在于“育”,最关键的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一、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内涵

在学者的研究中,农民首先是一种职业: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职业就代表着身份。因此,一方面农民是一种职业。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农民是一种身份,尤其是在户籍身份的限定下。农民就是具有农业户口的人。

新型职业农民简而言之就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把务农作为其终身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尽管新型职业农民较传统农民有了较多先进的理念与技术。甚至也有可观的收人,但新型职业农民从职业意义上讲首先还是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农民身份与职业的认同度较低。如果不解决农民的职业认同问题,即使运用先进的培训方法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可能只是政府的自娱自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提升农民的职业认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要义。

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持续性的收入而从事的连续性的专门类别的社会业务活动。与职业概念相对应的是身份或劳动角色,那么从另一个视角可以理解为职业就是劳动者稳定的从事某项有报酬的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或身份。例如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从事建筑工作的工人等等。因此,从这个角度可知,职业就是身份的象征,身份在个体人生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职业认同隐含着对“职业身份”的自我肯定。

职业认同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个体与工作及社会环境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对于自身工作的感知、理解和情感态度的一种认同与肯定。简言之,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实际上职业认同是个体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自己心目中的一种确认。然后全身心投人其中并且能从中获取幸福感的心理状态。这种确认主要包括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社会认同的自我确认。因此,职业认同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职业的自我认同,即个体对该职业的现况、特征、社会期待、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及过往经验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对这一职业完整持久的理性认知。新型职业农民对职业的自我认同主要包括农业从业人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情境、特征、工作状态、过往经验及未来发展的一种自我认知。二是职业的社会认同,也就是社会对这一职业理念、价值及发展取向的认可与肯定。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观、运作方式符合主流价值观,并且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主要包括农民自身、家庭及社会公众、政府等多方面的认同。同时,职业认同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改变,通过相关的人、事、经验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而发生改变。因此,要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需要通过今后一段时间持续的实践努力,更需要依靠政府、社会等多方合作来改变农民自己与社会对农民的固有认知,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二、我国农民的身份及职业变迁

农民职业变迁是指农民从单一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逐渐分化转变为其他多元职业的过程。同时,职业是身份的象征,农民的身份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想提升个体及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首先要梳理一下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及社会对农民身份及职业认知的变迁,并从中汲取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有益成分。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及社会的职业认同和行动做法提供借鉴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7年):农民职业认同较高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亿万农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逆转性的改变。农民真正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人罔。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农民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冲击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此时农民的物质资料虽然匮乏,但是精神状态非常激昂与亢奋。与此同时,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行,标志着农村户籍成了农民身份的主要特征,农民不再是职业而是一种身份象征,并且身份特征更加明显。既控制了人口的流动,也限制了人们从业的选择自由,并以固定格式化的形式延续至今,影响了几代农民的职业发展。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成了土地与农业生产的主人,农民的物质稍有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民职业与身份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此时期的农民政治觉悟较高,国家、社会及农民自身对农民的职业与身份认同度非常高。

(二)改革开放以后(1978-2001年):出现农民工群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种分配方式不仅使农民有了绝对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与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从事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民的唯一职业选择,农业生产甚至成为农民的副业。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农民职业开始分化,从传统农民的单一职业向多种职业的转变,进城务工的农民就有了新的称谓——农民工,即擁有农村户籍的城市工人。因此,改革开放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得到了彻底解放,农民职业出现了分化,产生了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从身份及户籍角度来看是农民,从职业角度来看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此时,社会和农民自身对于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认同度降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低,甚至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由于存在严重的城乡劳动力二元分割,农民身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职业发展。

(三)十六大以来(2002年至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升到国家宏观层面来考虑。特别是2004年至2017年连续十四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三农”问题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中一部分农民将土地流转吸收进来,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农民自然转变成了职业农民。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文件和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反之城市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很多地方出现了返乡就业与创业的农民工。因此,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不断推进、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强力加推,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举措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户籍农民甚至是非户籍农民愿意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和创业,农民自身及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在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的户籍、身份与职业基本统一,农民职业也很少发生变化,对农业的职业认同相对较高。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户籍与职业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农民工群体,但多数农民的流动只是工作地域和职业的改变。农民身份改变难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身份与职业的进一步分化。阻碍了农民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农民逐渐转换为一种固有身份的象征,在此期间农民的职业与身份认同度最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视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逐渐提高。

三、增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现实行动与“太仓做法”的实践与经验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国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的现代化是首要因素,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环节。当前由传统农民或非农从业人员转换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法与手段已不是主要问题,核心问题是自我与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与身份认同。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单单是教育培训问题,更是社会价值观问题。

太仓是一座江南小城。素有“德企之乡”和“天下粮仓”之美誉。截至2015年,常住人口70.95万人,城镇化率66.28%,高出全国城镇化率近25%。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当前还未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是“谁来种地”的问题,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由于太仓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太仓农村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城市,绝大部分户籍农民已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相关的职业。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也就是小部分中老年人,基本都属于传统农民,而且这部分农民也趋于老龄化。其次,是“怎么种地”的问题,传统农民技术低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业劳动者非常稀缺,农民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太仓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针对农村劳动力下不去、留不住、后继乏人的问题,将农民职业化并留在农村是太仓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作为苏南地区全国百强前十的太仓,经济发达,人民富裕,所以解决太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和农民自身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问题。值得赞可的是。太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职业认同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可行的“太仓做法”。因此,在当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梳理探究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现实行动与“太仓做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增强自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增强农民职业认同。促进农民组织认同和归属感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提升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认同,改变社会对农民的身份歧视。由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农业的生产者、技术员。同时也是农业的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例如,2016年11月,太仓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太仓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太政办[2016]133号),《办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学历都作了相应的准入界定,比如对具有大专(含高职)及以上学历,男60周岁以下、女55周岁以下的太仓户籍居民,以农业为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才可自愿申请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通过认定的职业农民颁发统一证书式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享受相应的教育资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险、评先评优、进修培育等激励政策,比如享有政府提供的免费职业教育、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对参加涉农类继续教育的给予一次性学费补贴:为大学毕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支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额或半额的社会保险补贴等等:所有这些激励和保障措施都极大地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积极性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但是对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需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审核认定。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年度进行复核。对已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取消认定资格:对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实行统计管理,以确保有一支稳定务实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因此,太仓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职业身份、设置准入门槛、分类农民职业、提供激励保障和实行考核淘汰等措施,尤其是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和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大大增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职业认同和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二)多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政府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主要力量,首先政府要科学定位农民职业化问题。明确表达政府自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把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纳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总体规划。政府要与农业管理部门、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农业类中高等职业院校和职业技术资格认定机构形成合力面向全体农民。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资格认定和技能等级鉴定。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和善经营的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水平。从而提升农民的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例如,2012年和2013年太仓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太委办[2012]61号)、《太仓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5年)》(太政办[2013]27号),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遴选200名高中毕业生定向委托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300名村级农业技术员进行短期脱产培训、6000名中青年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等三种形式,加快培养“生产操作型、技能服务型、产品经营型、主体创业型”四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太仓已形成了一套科学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根据培育对象的不同。太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定向委培模式。太仓首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定向委培模式主要是与农业类高职院校进行合作,进行专业性大专学历教育,培育一批农村后备干部及合作农场负责人作为职业农民的带头人。定向委培模式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的四位一体的“政校企生”联动培育模式,主要采用“一个院校+若干农业基地”的教学实践模式,教学过程以农业职业技术院校为依托,选取各类合作农场为实训基地。全部采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太仓已累计招录委培生207人与太倉市签订了《农业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及就业协议书》,进入农业类高职院校进行全日制三年学历教育。委培生的学费全由政府承担,毕业后统一调配至村或合作农场就业,并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其工资待遇参照所在村(社区)副职干部。首批98名委培生都已毕业并顺利就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员,已奔赴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创造自己的人生。第二类是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太仓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可概括为“专家引领+典型示范”培训模式。在具体的培训模式方面,主要包括“田间课堂”、“土专家上讲坛”、“送教下乡”、“师带徒”等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灵活性和实用性为主,分类设计培训内容,落实确定农业生产实训基地;在培训方式方面,主要通过集中授课、跟踪指导、典型示范、观摩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使农民更加扎实的掌握培训内容。同时,太仓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既邀请省内外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教学,又组织职业农民到省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考察观摩。截止目前,太仓已对5236名职业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通过一系列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举措的落实与推进,职业农民的培训效益逐渐凸显,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职业农民的农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从而全面提升了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可与职业自信。第三类是农技员轮训模式。基层农技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终端,是直接面对农民、有效服务农民和促进科技兴农的一支重要队伍。太仓按照培养“全科医生”的做法来培养基层“全科农技员”,培训内容包括农机装备与农机化发展、农业种养技术、设施园艺、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目的在于提高基层农技员的综合素质和农技知识,更好地指导和服务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太仓全市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轮训,极大地拓宽了基层农技人员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农技员的专业素养,打造了一支稳定多元和科学专业的基层农技员队伍,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总之,通过近几年职业农民培训的探索实践,太仓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委培、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和基层农技员培训等固有模式,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试人数累计达到1.37万人,持证比例达到44.8%,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大大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和吸引力。

(三)全面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保障认同

政府要积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福利保障体系建设,让农民能完全享受工业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让农民的收入、医疗、养老、住房等都有保障,基本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收入及住房有保障。例如,太仓积极完善劳动用工标准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完善农业企业、合作农场等市场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收入与其认证等级挂钩制度:完善参照工业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标准,建立由个人缴费、单位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对于村或合作农场签订用工合同的委培生,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解除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太仓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因此,太仓的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要签订合同,收入与职业等级挂钩。跟企业职工一样拥有自己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在待遇上有保证,在社会福利等方面也享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大大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社会保障认同和农民职业吸引力,让农民更加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业创业。

(四)积极宣传新型职业农民,提升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将会对农民职业与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社会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宣传,利用新兴与传统媒体传播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开展各式各样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大赛。多宣扬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价值和出彩人生。例如。太仓政府和媒体充分地利用微时代新型媒体加强农民职业的宣传工作,表彰优秀典型和创业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广大民众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感,引导和激励更多广大有志之士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摒弃“农民没保障、种地没出息”的传统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农业致富的氛围。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田园职业,既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以来,全国都进行了模式各异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关键首要解决的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及身份认同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的身份与职业认同问题,才能有更多的知识青壮年、城归及有识之士,投入到广大农村的创业舞台中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作出贡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太仓“做法”与太仓发达的经济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是分不开的,但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定、多元培育、全面保障与积极宣传等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希望能为其他地区开展新型农民培育提供一点启发与借鉴。

责任编辑 肖称萍

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开放教育资源(OER)作为社会共同开发的为全人类使用的普遍性教育资源,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及社会个体自我学习过程,特别是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开放大学在服务于我国学习型社会建构过程中不仅要联合各种社会力量建构特色开放学习资源,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和一个开放学习资源的搜索引擎平台。我国开放大学应该梳理网络上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并链接到一起,建成一个“一站式”获取任何学习资源的开放资源门户,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开放教育、开放教育资源及平台建设情况,探讨了以我国开放大学为平台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开放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学习型社会;网络教育资源

“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首次提出,并界定为:“开放教育资源是通过各种信息通讯技术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以满足所有非商业化的咨询、修改、利用和再传播”[1]。OER的实践是从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推行开放课件(OCW)运动后才逐渐被全世界广泛关注。随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和休利特基金会(Hewlett Foundation)等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的支持下,才有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创建和开发OER项目工程[2]。目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OER项目有起步较早和发展相对成熟的英国开放大学开发的Open-Learning项目,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创建的Open-Learning Initiative(OLI)项目和美国莱斯大学的Connexions项目等。 OER的内容包括:学习内容(课程,内容模块,学习包,学习物件,课件和学术期刊等)和各种工具软件(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系统,内容的开发工具,内容的搜索与组织工具和在线学习社区等各种传递学习内容的平台软件)。OER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对各国大学的管理理念、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自从2003年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共同体即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ORE)成立以来,我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创建和开发才逐步受到重视。从我国开放资源类型看,开放教育资源已逐步形成以国外开放课程的翻译与应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及其翻译、开源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开放大学的创建及其资源平台的建设等为主导的立体式发展趋势。在我国,开放大学作为一个创建OER的主要平台之一,已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如何以开放大学为平台建构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开放教育资源将成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征程中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一、我国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化学习趋势及开放大学的社会功能

学习型社会(Learning Society,LS)概念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前任校长赫钦斯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或叫社会形态的概念。

网络信息技术及其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化学习的主要平台,据有关统计分析,我国社会化网络媒体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社会化网络媒体发布情况如图1所示,虽然其中并没有包含我国的开放大学及各个高校的开放教育资源以及各种专业的学术论坛和专业网站等内容,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化网络媒体资源的门类庞杂,资源丰富,这种分布状况虽然丰富了网络信息资源,但也给人们检索并筛选自己所需知识和信息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利。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即我国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而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的社会功能正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杨志坚校长所言:“国家开放大学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支点”。因此,要使开放大学最终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重要的开放教育资源载体和社会成员获取开放学习资源的主要官方平台和渠道,更应该是一个开放教育资源输出的权威平台,也该是各种开放教育资源的集散地或者是引领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开放的舵手,而国家开放大学的门户应该扮演开放教育资源的专业搜索引擎的角色。作为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和一个搜索引擎,把网络上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衔接到了一起,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建成一个“一站式”获取任何学习资源的开放资源门户。我国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一切有能力和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同时努力倡导并实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对象的开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和学习型社会的早日形成。因此,我国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化学习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亟需搭建以开放大学及相关系统化、科学化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

二、我国开放大学平台上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功能

(1)服务于在校学生的开放教育资源功能。为各级各类高校,包括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以及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在校学生,提供各种学习需求的资源服务,包括各种学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及生活技能提高等方面。

(2)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开放教育资源功能。为以国家开放大学为平台的各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社会服务提供丰富的开放的学习资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包括行业、企业、社区以及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学习资源。

(3)服务于国内外优质开放学习资源的平台功能。成为引进国(境)外优质学习资源,输出我国优质学习资源,并和国(境)外合作建设优质开放学习资源的平台。

(4)服务于青年教师自我培训的“教学学术”指导功能。我国开放教育资源中的各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微课资源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指导。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力军,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过渡为研究型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研究能力。迫切需要给予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教材处理方面,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技巧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急需一些能引导青年教师尽快进入教育教学研究角色的自我学习的开放资源平台。 开放教育资源中的“微课”开放资源平台的出现,无疑是给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曙光,笔者参加了全国首届高校教师“微课”大赛,感触颇深,收获也颇丰。因此,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可以提供丰富的专家授课视频资源,和更多关注于高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研究成果,来帮助青年教师度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断乳成长期。实现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教学学术”指导功能。

三、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OER)及平台建设情况分析

1.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情况

综观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里程,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真正起步应该是从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引爆全球“OER”运动以来才开始的。这两年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已有井喷之势。为了了解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理论研究状况,本研究以“开放大学”及“开放学习资源”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分析, 有关研究的文章统计情况如图2所示,以“开放大学”为主题 2729条; “开放大学” 为关键词 1694条。从图2中可以看出,开放大学建设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关注,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发表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加。对1978-2012年期间有关开放大学研究的论文的引用情况分析,从引用频次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开放大学(电大)的定位和发展道路探索;网上教学环境的评定指标体系建构;开放大学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对比;国外成功开放大学经验介绍以及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讨论等,很少有人关注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过程中开放教育资源(OER)及平台建设。

以“开放学习”为主题的文献有660条, 以“开放学习”为关键词有160条。然而以“开放学习资源”为主题的只有 12篇,其中在《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的分别只有一篇。由此可以看出,开放大学建设中开放学习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也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笔者在此以“开放教育资源”(OER)为主题展开讨论来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为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OER)建设提出更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情况

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ORE)以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公益性为原则,大力推广资源共享理念,为中外学习者提供高质量、免费学习资源,让更多的学习者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CORE引进国外大学的优秀课件、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搭建一个国际教育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平台。近几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会员大学的积极配合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CORE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百所会员大学和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在内的十三所试点大学,两千五百多名志愿者的一个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它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OER建构做出的贡献得到了我国高校及社会的认可与肯定。

我国于2013年7月上线的国家开放大学门户网站,初步面向广大学生及相关领域爱好者提供具有自主学习及碎片化学习特点的五分钟微课程视频形式的五十多个系列的三千六百多个。据了解,国家开放大学门户网站汇聚优质视频公开课、网络核心课、名师经典课等优质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资源、优质社区教育资源、各种培训认证、社会普法学习、对外汉语语言教学等非学历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教育部第一批一百二十门(本科课程八十四门、高职高专课程二十二门、网络教育课程十四门)以高校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公共基础课为主涵盖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十个学科门类的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另外,教育部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将逐步实现五千门资源共享课向公众开放的目标。

3.国外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建设情况

Geser等[3-6]学者依据如下几项核心特征对OER作出定义(如图3所示)。

(1)开放性资源(包括元数据)将被免费提供给教育机构,资源服务(机构)及终端使用者,即教师,学生和终生学习者。

(2)在教育活动中开放性资源应该被自由地重复使用而无需授权,自由地被修改而无限制,自由地被连接并存档;因此,在理想化状态下,正在逐步采用的开放性资源标准及规范要求开放性资源应被设计为易于被重复使用。

(3)教育体系、手段、软件等资源代码可获得,存在基于网络服务和资源的重复使用开放性应用界面及机构。

上述为必需的原则,不过事实上,与教育相关的资源知识库常常不完全遵守这些原则。因此,读者应该明白,当我们参照“开放性资源”时,可能当前的OER项目并没有满足一些标准,但这些标准正在当前开放存取运动中逐步得到发展。

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ICDE)成立于1938年,前身是国际函授教育理事会, ICD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全球远程教育机构中唯一的非政府学术的专业组织,至今已接收了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会员。它遵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权利”的核心理念。ICDE致力于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和灵活学习,支持和鼓励会员开展全球性远程开放教育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促进远程开放教育的国际合作,提供各类学术论坛,吸引成员机构及个人会员在该领域开展学术和专业交流活动。这些来自全球的会员向其提供远程开放教育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专家意见、全新教学方法和各种创新教学技术。

欧洲远程电子学习网络协会(Europea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Network,EDEN)成立于1991年,是欧洲远程电子学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非盈利性组织。该组织以“共享知识,提高对欧洲内外远程电子学习专业的理解,促进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发展”为根本宗旨。另外,由多个欧洲国家参与的包含十二种语言开设的近四十门课程的欧洲“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 http://www.openuped.eu)将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欧洲人提供低门槛、高质量的网络教育,用户只需登录网址即可免费上课。

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UK)是1969年英国皇家批准成立的一个独立、自治的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该机构目前拥有在校学生约二十六万名,助教约七千名,行政管理人员三千五百多名,是英国最大的大学。英国UK对学生的年龄、学历、社会背景等均无严格限制。它采用远程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竭力为社会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的终身化目标。

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Centre Nationald’ Enseignement Distance,CNED)成立于1939年,它是一个直属于法国教育部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公立教育机构。它是由最初的一所函授学校成长起来的一个在整个欧洲有重要影响力的欧洲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它在推动法国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

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sian Association of Open Universities,AAOU)属于全亚洲地区远程开放教育院校的一个非盈利性学术组织。AAOU已有四十八个正式会员单位、二十二个准会员单位及两位个人会员。正式会员主要是在亚洲地区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院校,准会员是能够促进远程教育学习的院校或机构。AAOU主要致力于推动亚洲的远程开放教育发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来增加亚洲地区民众受教育的机会。

4.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OER)平台的建设情况

我国于2003年启动了覆盖所有学科,面向本科、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9年9所首批“985”建设高校通过跨校合作建立了旨在推近9 所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资源共享的C9联盟,201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以视频公开课为突破口,探索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模式与新机制”。为了了解我国开放教育资源(OER)大学机构的发展情况及社会成员对OER的认知程度,2011年,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ORE)在其会员单位邀请70名有OER经验的个人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设计依据文献进行[8],研究对象均来自于公立院校且均不同程度地使用过数字资源,该调查回收问卷7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5份;调查对象中,63.1%为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师,7.7%的为主讲过研究生课。调查对象所在学校规模,其中21.5%的学校的在校学生是在1万人以下,16.9%的学校是在校生数在10万人以上。

本研究则选择我市在校大学生(大三、大四)300人和工龄在十年以内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0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信息包括:个人对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国内外OER的了解;我国有哪些机构提供OER平台;对我国OER的期望值;个人使用OER的情况;使用OER给个人带来的好处;与OER相关的版权问题(包括个人对发表与使用OER版权问题的认识、看法等)等重点。

本研究调查时回收的4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382份,调查对象中,所有的调查对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数字资源,然而,有95.3%的是第一次听说“国家开放大学”和“开放教育资源”;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国有哪些机构能通过开放教育资源,不知道有哪些OER资源平台。大家非常期待面向社会的国家开放教育资源,96%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要保护提供资源的知识产权,严肃处理哪些利用国家开放教育资源的牟利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OER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八个春秋,但其传播、发展与影响仍然非常有限。人们对OER的认识还处于启蒙阶段,虽然由于工作生活需要而使用数字资源,但是,什么是OER,如何使用OER,使用OER给自己带来的益处等都非常有限,几乎没有人知道“国家开放大学”和“开放教育资源”等。由此可以看出, 不论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者还是使用者,对OER的认知度和期望均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OER在学习型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OER的开发、宣传和推广等亟待全方位大力度的宣传。

5.国外典型的开放教育资源(OER)平台

国外比较成功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有开放大学主页:http://www.open.edu/openlearn;开放教育平台:http://elearningpapers.eu/en/elearning_papers;另外还有部分全球性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OER Commons—全球学习网络,分享教学和学习资源:http://www.oercommons.org;Merlot—主要为高等教育设计的免费开放资源:http://www.merlot.org/merlot/index.htm;Wikibooks—创作并分享教育书籍:http://www.wikibooks.org;Connexions—免费、具有开放许可的教育资源:http://cnx.org;由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资助,英国高等教育学会(Higher Education Academy,HEA)与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 Committee,JISC)联合开发的英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UKOER)[9],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上开发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另外还有比较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学名录: http://www.university-directory.eu,世界大学名录中包括四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学院,该名录的具体内容有各个大学的准入形式,教育教学计划,学士学位课程,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及工作空缺。

美国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协会(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ISKME)建立的共享开放教育资源的门户网站:http://www.iskme.org,致力于开发建构开放教育资源(其免费在线课程http://oli.cmu.edu/ )的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开放学习项目(Open Learning Initiative, OLI)是利用科学研究与开放教育资源设计开发相互促进和带动发展的典型。该项目同时也重视课程开发和学术研究即重点开发在线课程,同时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在线课程来有效地促进学习[10]。

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OER)及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开放大学虽然已有包括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1852所县级电大、3000多个教学点和6万多个教学班的庞大广播电视大学系统[11]以及30年的办学经验积淀。但是,我国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却没有引起国家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从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情况来看,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最佳途径是以开放大学为平台协调各种社会力量。为了能够有效发挥我国开放大学在学习型社会建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本研究以国内OER理念及项目的推介及开发情况;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合作;各类学校在教学中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时遇到的障碍;一线教师对提交开放教育资源与使用OER带来的好处的认识;提供和使用OER时遇到的障碍;资源共享环境的建设情况,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支持联盟的建立情况;社会对开放教育资源的认知度;相关制度建设及平台机构在创建和收集教育资源时的版权处理和知识共享许可的准确定义等角度讨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个人浅见。

根据以上介绍的国外的开放教育资源及平台来看,笔者认为这些成功的模式非常值得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我国开放教育资源时加以借鉴。我国各级各类教学机构均有自己内部的“开放教育资源”,以及社会自建的教育资源,因此,我国国家开放大学不仅要加快系统化,科学化的OER建设,更应该协调我国的教育教学机构及社会各种培训单位,利用它们较为成熟的教育资源为我国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国家开放大学成为我国OER的“一站式”获取学习资源的开放资源门户。以下是笔者从开放教育资源及平台建设的角度提出几点拙见。

1.从我国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角度看

从国家教育行政层面来看,虽然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绘制了我国开放教育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宏图即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大力推进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和共享机制的建设,加快国家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明确要求各级各类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建构包含一万门课程的开放教育资源库,并通过多种模式和机制向社会开放。但是,相关政策的制定、项目推动机制,各高校的协调等方面亟需完善。特别是以国家开放大学为平台的开放教育资源建构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全面协调。

因此,建议教育政策决策者要大力倡导开放教育实践,积极支持和鼓励开放教育资源的立体式建构;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公有和私人机构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帮助。建议教育机构的执行者要评估教育机构是否真正实施革新;扶持共享开放教育资源;建立奖励制度来发展共享开放教育资源;对可用的共享开放教育资源要明确其版权和定义使用许可范围等。另外,教育部门应该牵头将全国各个层次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建立一个类似于网络搜索引擎式的一个平台,如网络公开课导航:http://www.edu.cn/html/opencourse,这样的一个平台。

2.从我国高校及专业教师的角度看

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及教师已具备了开发与使用OER的条件,但是高校决策者和一线教师缺乏对OER开发重要性的深入了解。这种认识上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OER的开发与使用。作为OER的开发者,教师首先关注奖励机制,而后才是知识产权问题。开发单位的焦点则恰恰相反。这种矛盾严重制约着一线教师开发开放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建议加强大学与教师对OER的认识和深入了解,学习OER知识产权与相关法律知识,而且笔者认为国家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主动将这些一线教师开发的资源的版权买下来,这样开发者也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版权被盗用,而且教育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处理和协调及设计开发这些资源用于开放教育资源,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给大学及教师提供外在的激励机制。

3.从我国的开放学习资源共享环境及平台建设角度看

国内网络学习平台很丰富,但是,都各自为阵,很多资源都重复和凌乱。因此,我们也希望有关平台网站能有效整合当前的网络开放教育资源网站,为社会提供一个便捷的、不断更新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化搜索引擎。当然还有其他网络社交平台也逐步建构一些开放性教育资源。从整体上看,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好像是枝繁叶茂,但是,由于我国开放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因此,OER的系统性,规范性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作为学习型社会系统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另外,由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构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促进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环境的良性优化基础上的资源制作、优化、使用等环节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比如,在资源制作过程中,缺乏优良的制作团队来整合各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和现代媒体技术专家的智慧;资源共享环境支持平台的缺乏及缺乏为资源服务提供的内在的、稳定的支持;缺少有效支持各种海量、动态和跨组织分布的资源的支持平台;各个资源库之间的交互性差;资源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欠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发的教育资源库几乎没有对外开放和共享。各个资源库提供的学习资源多数是通过集成打包发布的,特别缺乏元数据的设计与优化,从而使构建的教育资源缺乏其相应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就制约了大范围资源共享环境的整体发展;缺乏优质的、具有针对性的、与教材相匹配的具有可定制化特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样这种先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也非常匮乏。总之,开放教育资源不仅要依赖各级各类教育组织、教师,更重要的是有效整合教育决策者、资源的制作者、资源的管理者或服务者、资源的使用者、投资者等各类要素,形成立体化的资源共建共享环境,从而提高资源的质量、可持续性和可定制性。

因此,建议教育资源库的运行者应该采用科学、灵活的策略来传递学习目标,通过简单的程序授权给教师和学习者;支持个人创建内容;尽可能地简易化使用许可模式;尽可能创造丰富的元数据; 争取同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开放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良好的协作开发的实践环境。

4.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OER)建设的支持联盟来看

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构在教育部的协调下,依靠若干支持联盟来加快我国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建设及立体式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国内一流大学和特色大学加盟的国家开放大学的大学支持联盟,截至目前,仅有包括北大、清华等二十七所知名高校加入国家开放大学的大学支持联盟,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优势,促进“学习型”校园的形成。二是选择与行业协会合作成立的行业支持联盟,利用各行业协会的各种资源,促进“学习型”行业的形成。三是选择与大型企业合作成立的企业支持联盟,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技术和专家资源,开发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促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四是选择与国家教育综合改革中心城市合作成立的城市支持联盟,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大力促进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因此,建议开放大学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各种力量,也就是要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要求,依托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我国高校在人力、智力等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让我国更多的高等学校、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城市参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及平台的建设队伍中。以全面促进国家开放大学和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升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对我国学习型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立体化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5.从社会对开放教育资源(OER)的认知度看

我国开放大学及开放教育资源刚刚起步,所以社会各个阶层都对之比较陌生,这样的境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开放教育的开展及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系统性建构。

因此,建议强化我国开放大学在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平台作用,强化开放大学的协调引领作用,提高社会对开放大学及OER的认知度。社会层面,要寻求公益性的广告支持,扩大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及其开放教育资源在社会上的影响,让人民逐步认识开放大学及开放教育资源以及开放教育资源对个人进一步的再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其建设。学校层面,要在教师群体中大力宣传和倡导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公益性开发,在学生群体中,要大力宣传学习型社会中如何获取学习资源,如何进行自我学习。让学生了解开放教育资源的获取平台和通道。

总之,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构过程中,我国国家开放大学以及以此为平台的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建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关注其成长,特别是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建设。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会才能得以践行。才能最大限度挖掘现代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平台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巨大潜能。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开放教育资源十周年记[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

[2]Arendt,A.M.&Shelton,B.E..Incentives and Disincentives for the Use of Open Course War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9,10(5):1-25.

[3]Sandra Schaffert and Dr. Guntram Geser,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ractices, elearning Papers? www.elearningpapers.eu ,N? 7,2008,2, ISSN 1887-1542.

[4]Downes, Steven, Models for Sustainabl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Objects, 2007,3: 29-44.

[5]Geser, Guntram, Open Educational Practices and Resources-OLCOS Roadmap 2012.Salzburg. URL: http://www.olcos.org/english/roadmap/ (2007-09-01).

[6]Geser, Guntram, Hornung-Prauser, Veronika & Schaffert, Sandra, Observing Open ELearning Content: A Roadmap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Institutions and Hands-On Tips for Practitioners. Full paper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active Computer Aided Learning Conference(ICL) in Villach,2007,9:26-28.

[7]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8/07/c_112650226.html.

[8]李亚婉,李莹.开放教育资源(OER)使用现状调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2):74-81.

[9]张轶斌.开放教育资源(OER)国际比较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王龙,丁兴福.开放课件运动的国际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8):23-28.

[1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33-35.

[12]赵国栋,姜中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123-134.

[13]王龙.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7):10-16.

[14]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31-34.

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 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电大开放教育已经取得成绩,电大开放教育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教学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不断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基本上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模式。但是,电大开放教育面临内涵发展不足、生源质量下降、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在大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下,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办学质量,是电大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一、高质量发展是电大开放教育的时代任务

(一)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变化的历史责任,高等教育只有实现了内涵式发展,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纵观我国电大开放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外延得到提升,但是其内涵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与高等院校教育相比内涵发展程度差距更大。因此,在新时代,电大开放教育必须按照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平台设计、信息化网络化运用等方面,打造适合开放教育主体学习特点和专业能力发展基本规律的教学教育体系,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电大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要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由此可见,电大教育现代化是时代之责任,更是时代之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电大教育逐步走向边缘,不仅生源锐减,而且社会队伍也广受质疑,由于其管理体制的影响,电大现代化步伐举步维艰。更由于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校治理的行政化、学术评价的机械化等因素影响,电大现代化进程十分缓慢,其发展活力逐步淡化。在新时代,电大教育要推进教育观念思想的现代化、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促使电大教育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增强电大开放教育的适应性,提高电大教育的竞争力。

(三)是适应终身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出发,把教育事业放在社会民生发展首位,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顾电大开放教育的发展历程,其离终身教育的目标还比较远,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过于功利性问题,参加学习的学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学习过程,获得一张认可的文凭,而对于终身教育理念,不管是学生还是学校都没有引起重视,直接造成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局面。分析时代发展的要求,电大开放教育必须也必将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电大开放教育一定要在内涵式发展、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打造终身教育学习体系,让参训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二、电大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一是教师队伍发展相对缓慢。一些地方电大已经多年未进专业教师,没有引进适应开放教育的专业师资,“教师还是老教师,知识还是老知识”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一些教师能力不强,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大开放教育不同于日常的在校教育,需要教师具备胜任现代开放教育的素质和技能。但是电大的“老”教师队伍与开放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对开放教育的手段比较陌生。三是教师队伍创造性不够。电大开放教育教师不仅要依规依章地开展工作,更要结合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但是一些电大教师特别是地方电大教师因为利益诉求变化和社会地位的下降,创造性不足,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二)教学管理过于宽松

一是集中学习管理不严。每学期相对集中学习的时间本来就短,但是因为学生工学矛盾冲突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出现大批不到课的现象,或者迟到,辅导老师多半听之任之。二是自学流于形式。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更多的时间是通过远程或者网络等方式进行自学,但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能够自学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请家人或者朋友代学,这一块难以管理。三是教学考核过软。经过不同渠道了解到,電大开放教育因为属于开放性教育,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管理虽然制度较为健全,但很难落到实处,一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教学管理的目过于简单,仅仅追求完成任务,或者学生不出事,顺利毕业等,很难催生高质量的教育。

(三)服务学生水平不高

一是管理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学校将开放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等同管理,考核要求与标准相一致,有的管理过松,有的管理过严,与开放教育的服务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二是管理服务能力不够。部分教师仍然抱着传统高校教育的管理服务态度和理念,因为学习培训渠道受阻或者职称晋升通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现任教师与管理人的管理服务能力难以适应开放教育的需求。三是管理服务效果欠佳。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反映,认为电大开放教育服务水平高的人数不多,并且占比相当低,部分认为只是一般水平,特别是与普通高等教育来讲,存在的差距不小。如对学生的住宿、餐饮及日常联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生源质量下滑

一是生源数量降低。由于现在公职人员或者其他就业人员学历普遍较高,本科以下文凭的就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更由于可以通过高校的其他教育方式参加学历提升,愿意参加电大开放教育的生源年年锐减,有的地方电大开放教育招生报名人数不足百人,生源的招录只能“矮子中拔将军”。二是生源质量降低。因为生源数量的下降,各地电大普遍存在“抢生源”的现象,对学生质量的把控则相对放松,这直接导致部分基础知识底子薄、学习动机不纯、学习习惯差的学员进入电大开放教育。学习动机不纯,学习风气不良,学习活动不紧,已经成为电大开放教育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五)教育条件较为落后

一是硬件基础难以适应开放教育的特征。电大校园普遍较小,教室、寝室、运动场地、娱乐场地等都与现代开放教育和学生的需求存在实大的供给不足问题。近些年,电大基础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教学生活条件改善力度较小,设施过于陈旧,设备过于落后,难以达到开放教育的要求。二是软件条件与开放教育匹配不高。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PC时代到后PC时代,从IP时代到IPv6物联网时代,互联网正在向云计算、云服务和大数据时代发展,电大开放教育必须适应这一时代发展趋势,但是电大开放教育却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不高,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影响和制约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的提升。

三、推进电大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高质量师资

一要大力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建议从高校毕业生或者其他高校合理引进适合开放教育专业设置、有志于电大开放教育的高学历、高知识、高能力的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完善电大开放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二要大力培育高素质的教师。实施电大师资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年轻的教职工通过在职学习、脱产学习等方式参加硕士、博士学校攻读,并为其提供好生活和工作和学习经费方面的支持者;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尽快胜任开放教育的需求。三要大力打造名师名课。以专职教师为主体,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打造电大“名师”,充分引入社会“名师”,精心选择优秀教师,帮助兼职教师树立开放教育理念,参与远程教育技术培训,使其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兼职教师队伍,重视教师素质提高。

(二)打造高质量教学

一要因材施教。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按部就班,也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一靠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合作交流、调动启发等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高效传授知识,让学生对知识内化于心。二要运用现代手段。电大在发展开放教育过程中必须将现代教育融入教学中,大力开展“互联网络+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快捷丰富的教学课件,通过网络对学生及时进行辅导,通过数据共享达到教学资源与信息共享,让开放教育更富有活力。三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定符合现代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通过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开放教育课堂教学管理,探索建立开放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老师管理,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教师教书育人规范,建立教师进退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三)提供高质量服务

一要树立服务理念。电大开放教育应该树立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竭诚为广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全方面、全系统的服务,并结合电大开放教育的特征,制定完善相应的服务规范与准则,有序开展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精品。二要坚持宽严并济。对开放教育的教学、日常管理、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必须坚持从严的原则,不能有丝毫松懈;对学生食宿、生活和日常活动活动等方面,可以结合开放教育对象是成人的特点,适当放松管理,达到激发其内生动力的目的。三是提高服务能力。不论是作为教学辅导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必须尽快加强学习,深入学习开放教育的时代要求,掌握办好开放教育的新技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推进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选择高质量生源

一要放开生源选择视野。可以适当放开招生要求,在传统专业招生的基础上,将需要提升专业知识技能的青年人和需要掌握生活基本技能的老年人纳入开放教育体系,并开设相应的专业,将电大开放教育打造成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二要搭建生源合作平台。可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既缓解生源困境,又为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提供支持;可以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开放相应的專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既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又确保生源稳定。三要认真确保生源质量的提升。对招录的学生要进行认真筛选,对不符合招生条件的坚决予以拒录,在学习期间,对不认真学习或者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学员,坚决予以退学处理,确保开放教育生源质量稳定并得到相应的提升。

(五)完善高质量基础条件

一要加强硬件建设。结合电大开放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校园、校舍大力整治,该更新的更新,该重建的重建,该完善的完善,改变陈旧的面貌,树立全新的形象,满足开放教育的现实需求。二要加快软件建设。加大学校管理、服务等规章制度的建设力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电大开放教育的体制机制,确保运行顺畅。三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信息化电大开放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加快校园网络建设,重视校园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与完善,加强先进系统引进,引进大数据技术,对教学指标进行评估,也要加大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办度,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网络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侯发迅.关于提升电大开放教育质量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2]张庆峰.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途径思考[J].中国培育,2016(23).

[3]张轩.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才智,2018(3).

[4]王琼.基层电大提升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分析——以十堰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

[5]白燕.开放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研究——基于包头电大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2).

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加强督导,抓好“五项工作”

从中心学校到基层学校,都应建立管理机构,签订责任书,建立考核奖励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有力地保证政令的畅通和工作要求的落实。在做好远程教育的工作中,建立远程教育工程效益评估制度,把远教资源应用工作纳入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各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开展学科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检查和一学期一次专项综合评估,其结果作为学校评优表模分配指标的依据之一。对远程教育资源管用成绩突出的校长、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把教师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业绩与绩效评价挂钩。对管理不善、应用率低下的学校,在全镇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追究领导责任。对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将其调整到非教学岗位。对积极应用远程资源教学的教师给予0.5元/节的奖励;对有资源无故不按远程课表上课的教师,或者不学习不使用远程资源的教师,严格按照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处罚,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不得晋升职称。

领导与管理

教育干部要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及时成立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应用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做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管、用、研、培、技术服务检查评估等全方位工作。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目标责任制,中心学校会计负责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维护经费保障;教研员负责指导各学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应用常规教育教学检查活动;装备干部负责各学校教师教学应用培训活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和系统维护工作,努力保证设备正常使用;中心学校其他成员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并采取横向包专题内容和纵向包学区的方式,共同抓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和应用。在工作推进中,上下呼应,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向全镇中小学传达上级远程教育文件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并根据文件精神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组织人员对全镇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进行检查,下发通报。

乡镇中心学校制订推进应用管理工作的政策,对学校、校长、项目管理员、教师、教研员、装备干部都有明确的责任要求,对学校远程教育经费的使用也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制订并颁布学校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和使用管理制度等,并下发到各校。除外,还要制订有关资源应用、设备管理等相关制度,有效规范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组织项目学校每学期进行自查自评一次,中心学校定期不定时到各校进行检查督导,并下发检查通报。每学年组织开展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和应用的经验交流一次,并进行表彰。各类活动档案资料要齐全、规范。

工程建设

工程设备严格按确定的项目学校名单,安装到项目学校;资源光盘按要求发放,并建立相关验收单。

教学应用管理与指导

利用空中英语课堂开设英语覆盖面要达到100%,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以上英语教研活动。中心学校建立远程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建立乡镇、学校两级教研网络,定期组织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学科教研覆盖面要求达到80%以上,每次活动有通知、有安排、有活动、有总结、有表彰。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研和培训。全镇可以以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为主要培训集中点,定期分类进行专题培训,每学期至少进行2次,并编辑发放相关培训资料。

系统维护

乡镇中心学校要在全镇挑选电教应用高手成立镇现代远程教育维护小组,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此外,组织对各项目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员进行培训,力争小问题不出校,大问题不出镇,难问题出现后一周内解决故障。

经费保障

学校预算必须有10%的远教应用保障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用于运行维护、人员培训、网络通信、设备配置等。经费分配要合理,使用要有效。各项目学校要争取条件接入互联网,实现“天地网”联通。

明确思路,做到“三个转变”

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必须确立“配备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培训是重点、应用是核心”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建设、管理、培训和应用4个环节,强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重视硬件设备建设为主转变到重视管理和应用为主;从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主转变到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从教师运用传统教育方法教学转变到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为主。这就使中小学“三种模式”得到快速地普及应用,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强化管理,落实“三项措施”

为确保工程效益,要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工作,以管理促应用,向管理要效益。一抓重点转移。在项目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后,及时把管理应用情况列入项目验收的重要内容,把管理应用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二抓建章立制。制定下发《现代远程教育考核评估方案》《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管理制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登记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制度及责任,从而使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三抓检查指导。中心学校定期到学校听资源应用课和检查现代远程教育档案,促使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走应用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注重应用,坚持“三个结合”

坚持与教师培训相结合

“没有设备想设备,有了设备不会用”是项目实施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应用效益提高的最大瓶颈。为了在短期内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做5项工作:1)认真组织电教专干参加培训工作;2)努力提高管理者素质;3)加强教师的全员培训;4)做实校本培训;5)严格培训考核。

坚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三种模式”的应用是实施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也是推动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各项目学校牢固树立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意识,坚持“以面向学生推进教学应用为核心,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把工程设备和资源的应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不断提高“三种模式”的应用水平。

1)坚持“三个纳入”。为推动“三种模式”的应用,各学校将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纳入课程表,提高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使用率;将远程教育纳入教师培训、校本教研和课改计划,从制度上推进“三种模式”的应用与研究;将远程教育纳入镇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发挥远程教育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2)抓好3个层面的应用。针对“三种模式”的功能和特点,为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着力从3个层面积极推进“三种模式”的基本应用、整合应用和拓展应用。首先,切实抓好基本应用。项目学校充分利用教学光盘,组织学生观看光盘教学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实现光盘中的教师、学生与教室中的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项目学校通过卫星接收的电视节目、数字化教学资源,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实施多媒体教学。其次,推动学科整合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再次,努力搞好拓展应用。镇中心小学可以利用卫星资源优势,积极发挥对周边学校的辐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将接收下来的优秀教学节目刻录成光盘,发放给教学点使用;模式三项目学校利用自身资源、师资优势,对周边学校实施教师培训和教研指导。

坚持与其他教育相结合

为了加速农村信息化进程,各项目学校按照有关要求,利用节假日开放远程教育设备,提供场地和方便条件,积极开展农民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农村的文化中心、党员干部教育中心、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和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促进当地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综合发挥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

结束语

鉴于目前还存在个别教师计算机水平不高,部分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还没有接入互联网,项目学校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三农”方面非常薄弱等问题,远程教育及资源应用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注重实效。

继续加强教师培训,尤其要强化校本培训。切实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网络安全防护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及现代化手段,保证项目学校教师百分之百熟悉教学资源,为构建有效课堂服务。

进一步加强远程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合理运用、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发挥优势,在各项目学校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使校际之间能够更好地共享优势资源。

树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示范学校,以点带面,带动各项目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水平。

抓好项目为农服务,充分发挥项目的综合功能。在抓好学校教育教学应用的同时,要辐射和带动学校周边农村社会信息化发展,充分运用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资源和人才优势,发挥项目的综合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必不可少,成为广大师生离不开的“好帮手”。要让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真正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让农村师生切实感受到“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的内涵,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胡家营镇初级中学)

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元素养是催生其他一切素养的最基础的能力,对开放教育学员进行元素养培育,能够帮助学员应对MOOCs浪潮带来的挑战。开放大学作为开放教育的主力军,承担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培育工作,应当树立元素养理念、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形式、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并从制度、战略、技术、人才四个方面为元素养培育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开放教育;开放大学;元素养

【收稿日期】2019-11-05

【基金项目】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三五”2018年度科研规划课题“社交媒体时代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为18SSW-ZS-Y-13

【作者简介】潘虹(1990—),女,江苏兴化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元素养教育;王子鹏(1984—),男,吉林永吉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档案信息管理。近年來,随着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OER)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和普及,一种新型教育形式——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音译为“慕课”)应运而生。MOOCs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为基本理念,一经实践便产生广泛影响,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成为主流媒体、传统学术会议、期刊和社交媒体争相报道的主题,引发了政府决策者、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密切关注,甚至有学者将MOOCs称为高等教育的革命。

开放大学是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主力,开放、在线、受众范围广是其显著特征,[1]这与MOOCs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此外,MOOCs的大规模性可以极大拓展开放大学的生源数量。因此,我国开放大学积极顺应MOOCs发展新趋势,纷纷加入到MOOCs建设浪潮中来,把MOOCs作为自身课程建设的主要形式。然而,这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教育实践,对开放教育学员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OOCs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要求学员相应具备批判学习、创新学习、协作学习等能力,这与元素养(Metaliteracy)的核心内涵高度契合。元素养是信息素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生于开放性学习的大环境中,强调批判性思维和交互协同能力,元素养目标是人适应瞬息变幻的信息社会环境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目标。[2]

目前,大多数开放教育学员缺乏在社交媒体情境下进行批判性和协同性学习的能力,因此,元素养成为新形势下开放教育学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组综合能力。分析和探讨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的培育问题,能够帮助学员适应当前MOOCs带来的各种变化,提升其终身学习能力,对现阶段开放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元素养及教育

(一)元素养概念模型

元素养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信息素养教育专家Jacobson和Mackey于2011年发表了文章《将信息素养重构为一种元素养》,首次提出元素养(Metaliteracy)的概念:元素养是一种根本的、自我参照的综合框架,是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3]“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提升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因此,该模型以“元认知”为理论基础,将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移动素养、视觉素养等强调的“确定、获取、理解、评价”信息的能力作为基础能力,并聚焦当前多媒体化、在线化和教育资源开放化这一特定技术环境,将“参与、分享、合作、生产、整合、利用”作为高阶能力。因此,元素养是由“元认知—多元素养—交互技术—批判互动”构成的概念模型,具体来说,元素养是以元认知为理论基础、注重多种类型素养的有机融合、聚焦交互技术、强调协同批判思维的综合框架。

(二)元素养目标框架

根据元素养概念模型,Jacobson和Mackey建立了元素养的学习目标框架,如图2所示。元素养目标框架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目标划分为行为(Behavioral)、认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元认知(Metacognitive)四个领域。

行为是指学习者完成学业应当具备的技能和能力;认知是指学习者完成学业应当具备的信息理解、组织、应用和评估能力;情感是指学习者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情感和态度的转变;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批判性反思,能够知道自己为何学习和如何学习、学到什么和没学到什么,以及往后的学习方法。在此目标框架中,元素养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包括参与者、研究者、发布者、生产者、合作者、教师、作者、解读者、交流者。

(三)元素养教育与开放教育的耦合性

开放教育是以开放大学为主体,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向社会所有学习者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4]顾名思义,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包括对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过程、教育资源全方位的开放。开放教育、开放性学习催生了元素养教育,元素养教育又是促进开放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在驱动因素、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三个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1.驱动因素相同

开放教育多采用以网络教育为主的远程教育方式,学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建设和开放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和人文环境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人们进入到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Web2.0时代,鼓励用户在网络协同环境下自主创建和分享信息,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难以适应这种新媒体环境的要求,元素养教育应运而生。因此,开放教育与元素养教育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驱动与支持。

2.教学模式相同

MOOCs是一种开放教育服务,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大规模性的特征,[5]从发展之初就受到开放大学的高度青睐,加之MOOCs的学习者遍布全世界,运用得当能够为开放大学生带来巨大收益,因此MOOCs成为开放教育重要的教学模式。美国从2012年开始进行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其中,最早开始元素养教育的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开设元素养MOOCs并取得成功,引得其他高校纷纷效仿,MOOCs成为元素养教育最典型的教学模式。MOOCs打开了教育创新的大门,为开放教育与元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3.培养目标相同

开放教育秉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致力于打破对学习的各种限制,对学员的文化背景、职业、年龄、地区等方面不设过多的限制,只要是有学习意愿,均可申请入学,其目标是使每个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Jacobson和Mackey认为,在技术快速演变的社会信息环境下,某一种特定的素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习者的需求,需要对多种衍生素养的概念进行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发展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元素养教育,[6]这与开放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MOOCs背景下提升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的必要性MOOCs自产生以来像一场全球性的数字海啸,给世界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学习主体来说,同样面临新媒体技术、海量学习资源、交互学习、主动学习等诸多挑战。开放教育学员主要是那些无缘正规教育或者想要提升能力的社会人士,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很大欠缺。根据元素养的目标框架,元素养教育在“行为、认知、情感、元认知”四个领域的目标是能够帮助学员更快更好地适应MOOCs学习。

(一)“行为”目标是提升学员信息基础应用能力

MOOCs作为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中的“在线”是指学习活动发生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也是共享学习资源与信息的重要工具。与以往的在线课程和网络课程相同,MOOCs也是一种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式,云计算、社交媒体、移动技术、RSS订阅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MOOCs建设中。学员除了要掌握如何浏览课程内容、获取学习资料、参加讨论组这些基本操作外,课外还要提交和分享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个人学习资源。元素养教育的“行为”目标着力于培养学员的文献检索与调研能力、资源发现能力、信息创建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基础技能,以帮助学员应对MOOCs学习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信息技能要求。

(二)“认知”目标是提升学员对资源的辨别力

MOOCs的“大规模”不仅是指学习者数量众多,还包括参与教学的教师数量也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学校、企业及其他机构鼓励员工积极参与MOOCs建设与教学,直接导致MOOCs的数量呈井喷式发展。难以从海量的学习资源中发现和筛选对自己有价值的优质课程,是学员在接触MOOCs之初普遍遇到的问题。元素养教育的“认知”目标就是提升学员对信息的理解、应用和评价能力,从而培养批判性评价信息内容的能力。通过提升元素养,能够帮助学员做好接受过量信息的准备,运用批判性思维来选择课程,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计划。

(三)“情感”目标是加强学员交互学习的意愿

不同于传统的网络公开课,MOOCs不是简单的课程录像,而是专门针对网络交互学习而设计的系统性教学形式,包括电子课本、参考资料、作业、小测验、考试、论坛等诸多模块。其中,社交互动是MOOCs学习体验中的核心内容,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互信,共享彼此的隐形知识,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拓宽知识面,最常见的互动形式是讨论区。元素养教育的“情感”目标是培养学员在参与式环境中共享信息、开展合作学习的意愿,帮助学员利用个人专业知识与他人交流,并能描述与他人合作共享信息对在线资源建设的潜在影响,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四)“元认知”目标是提升学员的学习自觉性

与传统课程相比,MOOCs是一种完全由学习者自己主导的、兴趣激励型的学习模式。在MOOCs的学习过程中,学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学习的持续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学员的元认知即对自身学习活动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要知道为什么学、如何去学。教育技术咨询专家Phil Hil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MOOCs的学习者分为爽约者、袖手旁观者、临时进入者、被动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五种类型,根据果壳网MOOC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33%的用户坚持完成了一门以上MOOCs的全部课程,属于合格的主动参与者。[7]元素养教育的“元认知”目标是促进学员开展自我主导、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独立学习,提升学习的自觉性、持久性和灵活性,从而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三、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培育的具体措施

元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在网络协同环境中的批判性思维、协作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其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开放教育主体的开放大学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针对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特征,对学员开展科学、系统的元素养教育,具体可以从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模式、评价体系、对外合作几个方面开展。

(一)更新观念,树立元素养理念

教育理念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基础,教育实践的转变首先来自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当前学习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元素养教育的转型和升级。通过对国家开放大学及各地方开放大学学习平台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并没有发现元素养的相关教学实践。可見,我国开放大学还未意识到元素养教育在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方面还停留在以信息技能为基础的信息素养教育层面;另一方面认为没有必要对开放教育学员进行元素养教育。在以开放共享为基本特征的Web2.0时代,用户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信息制造者,与强调基础技能的信息素养教育相比,以元认知为基础的元素养更适合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对人们的要求。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开放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教会他们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提供与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即培养他们的高阶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激发学员的学习愿望来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8]MOOCs背景下,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加考验学员的信息筛选与甄别能力,元素养教育强调的就是批判性思维以及沟通与协作能力,并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因此,开放大学应积极树立元素养理念,将元素养教育纳入到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深入研究元素养的核心概念,以元认知为导向,明确元素养教育目的,制定符合开放教育特征的元素养教育目标和体系。[9]

(二)加强联动,发挥图书馆的主导作用

元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力量联动合作、协同增效,共同探索一条可行高效的培育路径。图书馆作为学校资源整合中心,拥有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权威的信息平台,在元素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元素养教育内容涉及面广,单靠图书馆一个部门难以完成,需要加强与教务部门、学院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主要由学科建设部门与学院承担,缺乏与图书馆的有效沟通,造成元素养的培育方面仍是空白的现象。因此,图书馆、学科建设处、教务处、学院都是承担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培育的重要部门,其职责分工如下:

(1)图书馆作为承担元素养培育的核心机构,结合开放教育学习的特殊性,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元素养教育体系进行本土化设计,并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承担元素养的宣传工作。

(2)学科建设处负责元素养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突破元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的界限,在各个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元素养相关的教学内容。[10]

(3)教务处作为教学主管与协调者,负责本校元素养教育体系的贯彻落实,对元素养培育的具体方法、内容、模式等进行微观设计,并负责协调图书馆与学院之间的合作。

(4)学院作为元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配合图书馆、学科建设处进行元素养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教学,并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各种元素养宣传活动。[11]

(三)创新模式,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元素养强调学习者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进行批判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传统的课堂讲授已经无法满足元素养的教学要求。随着移动技术进一步走进课堂,MOOCs、SPOC(Small Private Oline Course)、翻转课堂、嵌入式教学、数字故事等已经成为元素养教学的新模式。开放大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教学的模式,进行优质资源共建与共享,为全社会人士提供学习的机会,[12]决定了其元素养培育模式具备在线性与开放性的特征,因此,元素养MOOCs、嵌入式课程、数字故事可以作为主要教学模式。

以图书馆为主导设立元素养MOOCs,一方面借助通识类MOOCs进行元素养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主题类MOOCs培养学员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

主题类MOOCs采用问题研究的教学方法,将学员置于一个自主交互学习空间,学员根据兴趣选择主题并形成学习群,借助各种社交媒体软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与互动。

嵌入式课程将元素养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如在专业教学中引入社交媒体的使用技巧与方法,督促学员在社交媒体上选择课程资料、交流学习心得、展示学习成果等,在平时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员的元素养,是最适合开放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

数字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创立于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是将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创造一个数字故事需要学员具备搜集和选择素材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组织能力等,与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适用于想要提升能力并具有一定信息应用基础能力的开放教育学员。

(四)灵活考核,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元素养教育成果和质量的衡量至关重要,是更好地开展元素养教育的必备条件,开放大学针对开展元素养教育,应制定一套有效、可行、可信的评价机制。完善的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的考核,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包括对教学人员、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评估,可以由教师和学生自行打分,也可以通过访谈、网络调查等方式开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考评,不仅可以评价教学活动的成效,还能根据学员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是课程评价的核心,应采用动态评价机制,对学员在课程前后自身素质、情感态度、元认知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13]开放教育以在线课程为主,可以通过学评结合的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即边学习边考核,学习的过程就是考核的过程。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开发的元素养徽章系统为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该系统由“最高徽章—子徽章—内容—任务—挑战”五个层级构成,学习者需要由低到高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集齐4个子徽章可获得最高徽章。[14]美国学界对元素养徽章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增加学习趣味性、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此外,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评价还可以融入学生互评的方式。开放教育的学员数量巨大,学员互评可以极大地节约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促进学员之间协同学习与自我反思。

(五)加强合作,引进优质教学资源

随着元素养教育向纵深推进,元素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微观层面上,开放大学图书馆应加强与学科建设部门、教务处、学院等的合作,加快開放教育学员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立。宏观层面上,开放大学要积极寻求与其他高等学校图书馆以及各大MOOC平台的合作,借鉴和推广有效经验,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美国的元素养教育实践大多是在不同学校、学科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基础之上进行的,并依托相关研究项目得以深入开展。在元素养理论提出后,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图书馆与帝国学院合作开设了元素养MOOCs,并对两所学校的学生提供学分。此外,玛丽华盛顿大学与匹兹堡大学约翰斯顿分校图书馆合作推出了跨校新生启蒙模式,在玛丽华盛顿大学的两门新生课程中,融入有关元认知、信息甄别、分享、协作等元素养教育内容。国内外各大MOOC平台上开设的元素养相关课程有40多门,武汉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依托MOOC平台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15]因此,开放大学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突破地域和学科限制,加强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MOOC平台的融合共建。

四、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培育的有效保障

目前,我国元素养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培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几乎为空白,为保证其实践有效开展与应用,有必要从制度、战略、技术、人才四个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

(一)制度保障

ACRL是主管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机构,为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统一指导。我国目前尚无此类似机构,也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导致我国开放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统一的政策和规范指导。因此,对于元素养教育,必须借鉴ACRL标准先行的实践经验,成立元素养教育指导机构,在充分调研我国元素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我国本土的元素养教育政策与标准。同时,开放大学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过程,结合开放教育的特色建言献策,提升标准的包容性和可扩展性,从制度层面上对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教育事业提供保障。

(二)战略保障

在全国元素养教育标准体系的统一指导下,开放大学应切实把元素养培育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并从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规划。

首先,成立开放教育元素养培育工作指导小组,从全局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并对元素养教育具体实践进行统一领导。

其次,各开放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对本校元素养培养的目标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微观设计,同时制定适当的关怀激励措施以保障元素养教育工作深入、顺利地开展。

(三)技术保障

为了满足学员对元素养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处于元素养教育主导地位的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元素养教育平台,不仅可以为学员提供远程答疑,还可以采取虚拟学习空间、专题论坛、虚拟游戏等多种网络学习形式促进互动。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将元素养教育嵌入原有的图书馆网站,加以改造后将元素养教学资源上传和发布,保留平台的技术基础和用户基础。因此,开放大学应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进程,对元素养教学平台及其资源进行维护与管理,为元素养培育提供技术条件保障。

(四)人才保障

人才是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关键,一支完整的元素养教学团队由元素养馆员和辅助人员共同组成。元素养馆员是元素养培育的核心角色,既是元素养知识的宣传员,又是整个教学团队的联络员以及教学平台的维护员,主要由具备一定教学经验、表达能力较强的馆员担任。辅助人员不仅包括学院的专业教师,还应包括学科领域的专家、教学管理人员、资源提供商等。因此,开放大学要把元素养教学人才的培养纳入到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快人才遴选和培养步伐,形成跨学科、跨部门、校内外人员相结合人才配置格局。

五、结束语

开放教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衍生出MOOCs这一新型教学形式,MOOCs因其在线性、开放性、大规模性特征,一经产生便迅速成为开放大学课程建设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MOOCs的广泛应用也给开放教育学员的元认知、创新能力、协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这些正是元素养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对开放教育学员进行元素养培育,对强化学员的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开放教育的长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开放大学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树立元素养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形式、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并从制度、战略、技术、人才四个方面为元素养培育创造有利条件,为提高全民元素养水平做出贡献。由于元素养是由技术驱动产生的综合能力框架,开放教育学员元素养培育的目标、内容仍需随着后续信息技术及教学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26/201602/t20160202_229322.html,2015-04-28/2019-07-16.

[2]刘丽萍,刘春丽.元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转型新导向[J].情报资料工作,2017(1):100—104.

[3]Mickey T,Jacobson T.Reframing in Literacy as Metaliteracy[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2011,72(1):62—78.

[4]开放教育[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80%E6%94%BE%E6%95% 99%E8%82%B2/410828?fr=aladdin, 2019-03-20/2019-07-16.

[5]Curtis J.Bonk, Mimi M.Lee, Thomas C.Reeves.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9—40.

[6]肖婉,張舒予.元素养:社交媒体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新理念[J].开放教育研究,2016(5):95—101.

[7]焦建利,王萍.慕课: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16—124.

[8]顾晓敏,魏志慧,刘小龙.互联网时代开放远程教育路在何方?——MOOC发展动因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5(4):75—79.

[9]刘涛.走向元素养: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动向[J].新世纪图书馆,2015(1):10—12.

[10]周琪,汤敬谦.基于元素养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以威斯康星大学Flex模式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8(4):21—26.

[11]罗国锋,陆瑶.面向高校的元素养教育体系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2):86—91.

[12]张伟远.我国开放大学的地位、理念和办学策略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11(6):21—25.

[13]刘丽萍,王翠萍,刘春丽.美国元素养教育实践及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7(9):2—8.

[14]陈晓红,高凡,何雪梅.国内外元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58—64.

[15]任艳莉,王彤.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SSCI论文(2008—2018)[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36—3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Open

Education Students Meta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OCs

PAN Hong, WANG Zi-peng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Key words】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open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metaliteracy

(编辑/樊霄鵬)

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对承载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运行的网络环境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国家开放大学网络体系结构进行规划。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架构;云计算

一、引言

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即“一朵云,一条信息高速路,一个学习终端”,其中,一朵云是指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一条信息高速路是指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利用虚拟化、云存储技术,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建立海量优质资源快速集聚和存储的数据中心,利用标准化、开放接口集成或开发支撑交互学习、海量资源推送、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海量优质资源应用以云服务的等方式推送到全国各地学习者,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等基础设施欠发达地区。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建设内容。建立覆盖全国的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是未来国家开放大学面向社会成员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的首要保证,也是体现国家开放大学服务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使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的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其网络性能将会决定云计算的性能。本文在对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基础设施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联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卫星网等运营机构,以联盟或租用的方式建立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实现总部与分部、数据中心与节点的高速互联,不断提升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服务水平,有效避免了各类远程教育机构网络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二、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网络建设需求与规划

国家开放大学物理办学网点覆盖全国城乡的特性决定了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建设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网络建设,而应该从实现国家开放大学各级机构之间网络高速互联、满足构建适应“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环境两个角度来设计整个网络架构。当然,作为办学实体机构的国家开放大学办学,普通高校校园网络所面临的网络带宽瓶颈、安全和管理问题以及多业务需求等也是网络规划必须吸取的经验。

1.国家开放大学网络需求分析

(1)国家开放大学网络需求分析

单纯从“实现国家开放大学各级机构之间网络高速互联”完成教育资源快速推送以及满足总部、分部和学院等内部办公和管理需要,在原有的卫星传输资源、互联网保证网上业务互通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提供的基础网络建立总部至分部的虚拟专线网络,即可实现网络建设的目标(如图1所示)。

但是,国家开放大学未来“要为全社会提供非学历和学历继续教育,每年有3500万人次接受培训,450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在线学习”,因此国家开放大学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远非仅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和提升管理水平需要,而应该是建立一种能将资源方便快捷推送到分布广泛、层次不同的用户终端,同时还满足百万用户并发访问国家开放大学一站式远程教育云服务平台享受其提供的各种教育支持服务,这其中需要考虑多种综合因素,例如:如果学习者主要集中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授课,在基础网络方面可主要考虑CER-NET,如果也在家里登录平台访问教育资源,就必须考虑选择广电或电信网;此外,如果学生数量少且只集中在特定城市,可以考虑组建虚拟专网,但如果生源数量多、分布在全国各地且网上教学时间不统一、交互性强,这就需要考虑采用多种技术来建设网络。

按以上需求来规划网络(如图2所示),整个网络带宽(F)由总部链路(Fz)、分部链路(Fp)、教学点链路(Fs)带宽二部分共同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按在同家开放大学总部部署一个面向全国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数据中心模式,如果每个学生访问云服务平台平均产生流量为120Kbps且百万用户并发在线计算,总部带宽将需要120Gbps,不难看出这种网络建设方式不但每年网络带宽租赁投人巨大,而且当海量、来自不同地区的用户频繁在线访问视频课程时,其网络OoS难以保证。因此,按大集中模式建立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服务平台网络环境在现实中不可行。

(2)使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石的网络承载环境

通常,业内如Google、百度、淘宝、Facebook、土豆网等大型网络平台面向海量用户提供服务时,一般都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建立多级网络架构、在用户边缘缓存内容以减少网络流量并分担计算能力等方式为用户提供高可靠、高体验的远程教育服务。云计算的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廉价等特点使得对于承载面向分布广泛、数量庞大、需求各异的用户提供学习支持与服务的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服务平台网络环境建设非常适合。因此,使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的网络承载环境能有效满足国家开放大学未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一方面基于云计算技术建立的网络支持环境可以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供任何远程教育办学单位使用,实现了云计算中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另外一方面,云计算中虚拟化、按需服务等概念使得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基础设施都能充分利用,并与新增基础设施一起通过统一的资源调度管理后对外集成服务,这其中包括对用户访问的管理、服务器管理虚拟化、逻辑上一个但物理上多个数据中心计算能力动态分配、网络负载均衡等关键技术(如图3所示)。

2.国家开放大学网络规划

为满足国家开放大学各项业务以及未来国家开放大学内部数据传输的要求,结合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及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需求,采用层次化网状结构设计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采用三层结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以合理利用并汇总现有网络链路、设备、人力资源,提高网络的整体服务质量,使网络利用效益最大化。考虑建立以三层结构为核心的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主要的出发点是借鉴业界普遍解决大规模网络应用部署的一般经验,充分利用CDN(内容分发)、P2P技术,将一些非实时的资源推送到离用户更近的汇聚节点上去,实现用户就近访问网络应用,避免都集中到核心节点来访问。

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将会是一个能承载各种业务应用的高速IP交换网络,考虑未来各种业务应用之间的安全需求,通过MPLS VPN虚拟专用网技术在广域网上的部署,为每种安全级别不同的业务分配一个MPLSVPN。VPN使用与专网相同的策略,在共享的基础设施上实现整个业务的互连。基于VPN运行的业务系统可以像在他们自己的专用网中一样,享受同样的安全性、优先级别、可靠性和可管理性。而广域网络是承载VPN的网络平台,或称作VPN服务网,它利用核心网络提供的服务,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接人,能保证各业务系统网络的安

全性。而MPIS VPN技术可以保证网络达到这种要求。同时,所有业务集中在一个网络中运行。便于网络备份方案的实施。

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的建设目标将围绕MPLSVPN服务网的概念来确定,以满足在单个IP的网络平台上运行的各个业务系统相互独立的需求,并且作为VPN的服务平台,应具有易操作、易管理、易维护、扩展性强并且经济高效的特点。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是一种基于MPLS技术的IPVPN,是在网络路由和交换设备上应用MPLS技术、简化核心路由器的路由选择方式,利用结合传统路由技术的标记交换实现的IP虚拟专用网络,满足多种灵活的业务需求。采用MPLS VPN技术可以把现有的IP网络分解成逻辑上隔离的网络,这种逻辑上隔离的网络的应用可以是千变万化的。MPLS是由Cisco创新的标记交换技术演变而来的IETF的标准协议,目前在国内广域网项目中使用广泛,技术成熟、协议开放。优化后的围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拓扑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

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核心层是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提供可靠、高效、容错和低延的技术核心,对整个网络的连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拓扑连接主要采用环式,网络节点部署全局负载均衡设备,实现透明访问和智能引导。采用最先进的RPR(Resilient Packet Ring)技术,这样可以保证骨干网络的安全,充分利用双数据中心的冗余备份保证网络出现意外时也能正常的运转。RPR弹性分组数据环技术集IP的智能化、以太网的经济性和光纤环网的高带宽效率、可靠性于一体,为宽带IP城域网运营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组网方案。RPR技术使得运营商在城域网内以低成本提供电信级的服务成为可能,在提供类似SDH级网络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传送费用,并支持处理多业务传送。在路由协议方面,设计中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OSPF、BGP、MPLS VPN等路由协议,保证了网络的路由的优化和各个节点通信的安全。国家开放大学骨干网采用2.5G的RPR板连接三个主干节点,以保障了网络的主干的带宽,网络拓扑连接方式如图5所示。

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汇聚层负责对区域内流量进行汇接,14它是网络接人层和核心层的“中介”,就是在CDN接收各类音视频资源作为缓存的地方,以减轻核心层设备的负荷。该层拟按通行做法在国内选取6个区域中心为节点,实现接入网其他省级节点的汇聚和转接,并通过汇聚层传输系统传送至核心节点。接入网选取27个省中心为节点,实现本省范围内网络访问的就近接人。接入层是提供本地的运营商(联通,中国电信,广电等),客户终端的接人点,是CDN的边缘节点产生作用的地方——可以大大减少跨地的网络流量、提高网络QoS,作为国家开放大学虚拟专网的末端,具有节点多分布区域广的特点。

采用三层架构并融合CDN技术设计整个网络,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核心层数据中心的访问压力,而且充分利用分布式负载均衡的优势实现用户就近访问边缘节点Cathe服务器中已有资源,同时还能充分利用P2P技术实现热点资源上下级节点及同层节点之间自动更新,提高带宽的利用率以及用户高访问量时访问网络的满意度。

三、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应用场景分析

视频应用将是未来网络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鉴于视频对网络时延、丢包给用户体验带来的决定性影响,必须对承载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服务平台的网络架构进行优化。作为国家开放大学网络节点的一部分,总部节点和分部节点通过网络组合成一个庞大的视频授课源。通过这个庞大的视频授课源,44个分部可以聘请一流师资建成辐射全国的远程授课中心。通过优化后的网络视频授课源可以将内容资源直播给终端学习者,数量、地点、时间没有任何限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终端。如手机、互联网电视、电脑等在任何地方享受到开放大学系统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图6),这为未来国家开放大学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终身教育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也为更广泛的教育机构从事远程教育提供了集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此外,由于三级网络的建立很容易在网络节点上增加视频会议设备实现全网点对点的视频服务,这使得未来国家开放大学一站式云服务平台不但可以集成来源广泛的优质教育资源,也为学习者参与提供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一方面视频、资料、文字交流等内容均可即时存储,另一方面参与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不受地点和终端限制。

当然,视频应用还可以扩展,如实现基于视频的国家开放大学全网考试监考、基于学历教育的毕业生远程答辩、基于VoIP将分布广泛的专业教师聚合成网上虚拟教师团队为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等,这些都为国家开放大学服务全面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结束语

国家升放大学不足一所普通的大学,是一所依托信息技术、办学实体覆盖全国的新型巨型大学,其网络建设与普通高校网络建设相比,在复杂程度、技术难度等方面都无可比拟。尽管我们在研究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应用复杂度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国家开放大学网络体系,但仍需要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不断经受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Tom Nolle云计算中的网络架构问题[EB/OL]WWW searchcloudcomputing COIll cn/showcontent_28743htm.

[2]李长利,张四海高带宽高安全多应用——南开大学的万兆校园网建设U]中国教育网络,2005(3):39-41.

[3]袁亚兴,贾卓生CDN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s1):299-301.

[4]戴建东宽带IP城域网的规划和建设[J].江苏通信技术,2001(2):21-25.

(编辑:金冉)

上一篇:透视职业教育职业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后续课程与大学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