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总结范文

2023-09-23

语文课堂总结范文第1篇

人的感情世界是最为丰富的,只有人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只有人能尽善尽美地领悟对方的感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语言课、说理课,而置学生的情感教育于不顾。看着教材上一篇篇形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怎能荒芜了学生的心田?尤其是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更需要在课堂上倾注更多的情感教育。

一、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

做老师不容易,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更不容易,这首先就需要教师有过硬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甚至是几桶水。当你让你的学生知道你能“通晓一切”的时候,当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望着你,认真地听你每一句话的时候,这不正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吗?还记得在给学生讲《最后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想起了余秋雨的《道士塔》,当我将其中的数据一一列出:“1905年10月,俄国人博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帕西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还不等我把这些数据念完,下面已经有了小小的骚动,这小小的骚动恰恰是学生爱国情感的流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该是只关注书本教材,同样也需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当一个教师的知识面让在座的学生吃惊,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什么都懂的时候,他才会仰起他的头来看你,当他觉得你行的时候,他才会心甘情愿地认真听你上课,这就是所谓的“听其言,信其道”吧。正是这些积累的知识构成了情感教学的基础。

二、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

人的情感是多样化的,对待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由于观察者着眼点和自身经历的不同,因而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这就需要教师融入学生之中,成为他们课堂中的朋友,要成为朋友,就必须以情感为纽带,这就需要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来促进感情交流。

首先,上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语文虽是汉语言,但学生总是感觉离现实生活较远,往往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就要对讲解的内容有所选择,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为上课的重点。还记得我在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当时发现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生动,但是内容繁多,各种云的形态又变化多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呢?我从网上找来与本课相关的云的图片及所对应的天气图片,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用天气预报的方式报道天气情况,并提醒大家应注意什么。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看哪一组预报天气最准确。当我班级中那个最不屑于听课的同学第一次站起来时,我充分感觉到他传达给我的情感信息。当我问到大家有没有掌握住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时,所有学生给了我一个从未有过的响亮的回答。我知道这节课我成功了。那一节课,因为我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师生间产生了共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平时加强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情感教学的状态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而一下了讲台就正儿八经,我想这也不会是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果能做到在平时寻找机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甚至当学生在学习方面或者其他方面有求于教师的时候,我们也能出于真诚地去帮助他,与他们缩短年龄上的差距,身份上的距离,那么就能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施展情感教学的力量。

语文课堂总结范文第2篇

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管理类型单一

很多教师习惯于采用专断型课堂教学管理风格。即整个课堂完全由教师负责, 因而, 教师负有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的全部责任, 而教师控制学生行为通常是通过建立和强化课堂规则和有关规定来实现的。因此, 课堂教学管理过程被视为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控制过程, 而且较多地采用主控的方式来控制学生, 规则倾向于周密而严谨, 约束多而弹性少。专断型课堂教学管理强调规则、指令与要求, 在这样的课堂中, 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管理经验, 只能借助于权威来维护课堂秩序, 简单粗暴地责罚学生, 无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1.2 课堂气氛偏于消极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的群体心理情绪, 是课堂教学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消极的课堂气氛主要特征是:课堂纪律差, 师生关系疏远, 教师不善调控;学生注意力分散, 反应迟钝;有时学生惧怕教师, 上课提心吊胆。消极的课堂气氛广泛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业务素质不高, 这是制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效率的主要问题之一。二是部分教师素养不高, 只注重教授教材, 使学生取得良好成绩, 而忽视了活跃学生的思维、养成学生良好人品和调动课堂的气氛。

1.3 旧有的课堂教学评价仍占主导地位

许多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 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主导轻主体, 偏离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背离了“人的全面的发展”的理念。现行的评价方案虽然重视对“教书育人”、“教学的教育性”的评价, 但只是“开始重视”而己, 离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重结果轻过程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只看教学结果, 而不看教师的教学准备及施教中创造教学价值的过程;只重视学生知识领域变化, 而忽视情感领域、学习技能的变化。也就是说, 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较少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冲击;二是注重终结性评价, 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只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三是新的评价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包括技术、指标构成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等多个方面。

1.4 课堂物质环境较差

课堂物质环境主要是指课堂的时空环境, 即课堂的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密度。课堂物质环境是课堂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 影响课堂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是课堂教学管理无法避免的制约因素。好的课堂物质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确保学生的安全, 在适应学生及其活动的基础上, 有利于学生参与、互动与成就获得, 也有利于课堂的生长和学生的持久发展。反之, 则会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系列教学问题和管理问题。

2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宣传

一是要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民主化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学民主化, 首先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 不偏爱或歧视学生, 帮助所有学生树立前进的信心;二是要对学生加强“新课程理念”宣传, 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管理;三是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新课程理念”传播, 使其理解并支持新课程的实施。

2.2 完善小学语文新课程的评价制度

完善小学语文新课程的评价制度, 首先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完整的人”的教育, 要形成良好的评价氛围, 评价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要多样化。同时更加细致地落实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工作, 调动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在学校管理中, 需要着力培养教职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意识, 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要坚持以量化考核制度为基础, 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兼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考评小组评议与学生代表评教相结合, 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统筹兼顾隐性劳动和显性劳动, 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职工的工作实绩, 充分调动教职工创造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 只有增强新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 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细化:首先, 新的评价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针对过程的评价、成绩, 制定出科学完整的量化依据;其次, 解决班容量过大问题, 才能使教师有可能实施过程评价;再次, 更新新课程配套的评价制度, 使所有各项评价环节能够相互协调。

2.3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主要是要管理课堂问题行为、活跃课堂气氛、灵活运用激励手段和方法、增强隐性管理。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与管理者,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与主动创设。激励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步骤, 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 以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为主, 尽量避免采用惩罚的消极刺激, 尽可能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采用积极肯定的鼓励, 可以较多运用隐性管理来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效率。隐性管理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神聚神、以情动情、以意会意和以心换心等四个方面。

2.4 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开展, 不仅要求学生传统语文学习方式实现现代转换与超越, 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师教育方式产生重要变革, 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一定程度上, 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和自然, 走进学生家庭, 走近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 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语文教师应对本专业的知识精益求精, 使其具有高度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 还要精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管理方法已不再适用, 本文在阐述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所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管理,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王德清.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4) .

[2] 杨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 .

语文课堂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情境 整合教学与课程 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创设课堂情境,整合教学与课程,创设课堂情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一、鼓励学生在课堂里主动参与,让学生有体悟感

创设课堂情境,构建小学高效课堂,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目前,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还采用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师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实质上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同一水平上重复,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师生、生生之间没有实现真正的互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要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

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创设情境,巧妙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人之宠辱,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踢狗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的思考,学生参与到讨论、质疑和交流中来,学生自然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有获得成就的体悟感。

二、启动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生动机是其认知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由学生的需要引起的,客观需要一旦被学生所意识,就会以学习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学习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进而驱使学生以行动去获得需要和满足。同时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会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作为教师如何使外界的正确客观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使之形成自觉的求知动机,就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造条件,从培养兴趣入手。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我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讲故事、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能牢固掌握知识。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持久、巩固,莫过于见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因此,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我注意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师生活动、师生互动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有主人感

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的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而不是一味地放纵课堂,甚至有的教师为了互动而驾驭不了课堂教学秩序。

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但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避免教师“满堂灌”加“满堂问”,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拔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师真正实现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有主人感,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四、改变学习方式,智慧开发智能化,让学生有灵活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发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亲和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回归儿童生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知识的解读、灵活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力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学生对智慧的吸取应多变化,进而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达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要不断深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语文课堂总结范文第4篇

第一、诵读欣赏课,真正体现了语文诗歌教学的“诵读”与“欣赏”。

1、重视读准字音,“准”是诵读的基础。只有读准字音了,才能追求更高的表现层次。

2、重视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作品原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内心隐秘形诸于文字的结果。 “读诵”、“欣赏”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诵读”为赏打好基础,“欣赏”又为“诵读”提升层次。

3、配乐是使作品增辉。好的作品就是一首好的乐曲,不管作者本人理解不理解音乐。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哲理的阐发是合乎人类自身的节律的。老师充分地运用了诗歌的这一特点,使诗歌教学栩栩生辉。

第二、教师善于概括,巧妙提问。

易门一中王萍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教学中总结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也许只是引用,但是这些精炼、富有哲理的语言,让学生不断积累,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在市民中瓦海玲的《归园田居》的教学中紧紧抓住“归”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去如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理解诗的主题。

第三、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读、说、讨论、合作探究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但给我印象的是“演”, 《诗经<氓>》、《归园田居》诗歌教学中的表演诵。《影视文化——中国影视的山寨表现》教学中对山寨电影《大话西游》的片段,再次进行山寨创作表演,生动、形象、诙谐,在表演中让学生去感悟山寨文化的优劣。《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成装在套子里的人,让其他学生去感受,去评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深层次的感受主人公的形象。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去观摩高中语文课堂,确实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有机会,盼望去感受一下小学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总结范文第5篇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始,一则精彩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因此如何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做到合情合理、简洁明快、因文制宜、灵活多变和新颖别致,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本文从知识、情景、兴趣三个层面探讨了有效课堂导入的九种设计方法:破题诠释法;背景介入法;温故知新法;情感渲染法;媒体介引法;即兴应变法;激疑促思法;组织活动法;激趣讲解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把握好导入这一环节。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教学应从有效导入开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知识、情景、兴趣三个层面探讨了有效课堂导入的九种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知识层面导入新课

一堂语文课教学效果如何最主要的考查标准是看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来说即在课堂教学中复习了哪些旧知识、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同时又了解了多少课外知识,因此从知识层面导入新课是一种既实际又被广大教师较常采用的方法。

1.破题诠释法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生动新颖的标题,往往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其急于了解文章的内容;简洁凝练的标题则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其精髓所在;而含蓄隽永的标题则耐人寻味,引起读者对文章展开联想和思考。破题诠释法多运用于那些标题内容有特色的课文。

如有教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黑板上直接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

2.背景介入法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这些作品本身在文学发展史 第 1 页 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的甚至影响了连续几代人,他们几乎都是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文章的作者也常常是令人崇拜的文学大师或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人物。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可以从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导入,通过其本身的巨大感染力与号召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从作品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导入,让作品在其所属的年代中放射耀眼的光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背影》时的导入:1899年6月3日下午,维也纳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当一曲终了时,有人上前对乐队指挥轻轻言语了几句,指挥默然片刻,然后对第一小提琴手吩咐了一下,再由他将信息传给整个乐队。乐师们更换了谱架上的乐谱,弦乐手们在乐器上加了弱音器。听众等待着宣布下部演奏的曲目,可是指挥什么也没说,乐队奏起了风靡世界的《蓝色多瑙河》。《蓝色多瑙河》在维也纳公园里奏响,可是速度却是那么缓慢,音量始终没有高出叹息的声音„„后来听众渐渐明白过来了,原来是世界著名的“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逝世了,演奏此曲是为了悼念他。无独有偶的是,1948年8月12日,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里,报童一边跑一边叫:“看报看报!写《背影》的先生去了!看报看报!写《背影》的先生去了„„”(板书《背影》)听到这个消息,人们纷纷买下报童的报纸,尔后默默地阅读着„„写《背影》的先生是谁?为什么只提到写《背影》的先生去了,人们就知道是谁去世了?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我们今天学习的《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它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朱自清的《背影》,如同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块永恒的丰碑。

这则导入值得欣赏的一点是:避开了老生常谈的套路,采用类比法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和文学地位。约翰·斯特劳斯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朱自清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将二者放在一起作类比,不仅将前者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后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这些极具艺术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导入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无疑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温故知新法

初中语文是一个庞杂但又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单元与单元之间,同一单元的每篇课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的认识又是逐步向前发展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把旧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铺垫,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其由已知走向未知,则较容易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这种导入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新旧知识间过渡的桥梁,而且这桥梁两端的内容必须是相关的,在这个过程中,旧知识对新知识起到铺垫的作用,而新知识同时也对旧知识起着复习、巩固、提高的作用。

如教授岑参的《送武判官归京》时,可用李白的《赠汪伦》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的一个话题,在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抒写离别情怀的诗歌。同学们认真比较,稍加品读就会发现一个明朗豁达,一个哀伤凄切。一篇字里行间激荡着少女般的欢笑,一篇却蕴藏着少妇般的喟叹。为什么反差会如此强烈呢?我们现在先来了解岑参生平及时代背景。通过比较,学生就对岑参有了认识,对其风格也有了大体了解,这样就会认真品味其诗。李白的《赠汪伦》直抒胸臆,文风易于把握,与岑参的《送武判官归京》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从反差处入手,通过比较就 第 2 页 容易把握诗歌的风格。

二、从情境层面导入新课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从情感层面导入新课就是指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着意创设一种与课文情调相称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之感,心灵上受到感染,情绪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的感情一旦同课文的思想感情合拍,对文章就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1.情感渲染法

情感渲染法重在感染,以情动人,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方式往往适用于一些优美动情的散文或诗歌,特别是一些大悲大喜的文章,教师运用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情感体验,产生感情共鸣,使学生目睹其景,感受其情。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用了一段抑扬顿挫、情溢于词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科教文卫、工农兵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以致哀。短短的几句话做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同学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虔诚而又迫切的心情来学习课文,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媒体介引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联合投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以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上《木兰诗》时笔者知道美国制作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很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于是就截取了动画中花木兰骑马扬鞭、英姿飒爽、驰骋疆场的场面,用自己的手法制成Flash,配合立体声电影音响效果,彻底把学生吸引住。当学生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戛然而止,然后导入课文:中国古代花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漂洋过海到了太平洋西岸,作为中国人是否更应该认识花木兰的事迹呢?生动的镜头、精彩的片断、优美的图像、精练的语言吸引着众多的学生,抓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引进课文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即兴应变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教师在上课前对于如何引入新课,如何展开课文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常常会被各种偶发事件所干扰。此时教师应随机应变,灵活巧妙地抓住偶发事件有利的一面,借题发挥,即兴应变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地组织好教学。

如某教师上《卖油翁》,上课铃响了,可上一节课数学老师画的圆还在黑板上,该教师没有发火,而是问学生:“这圆是老师用圆规画的吗?”学生说:“顺手画的。”该教师也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可一点也不圆,说道:“你们数学老师随便画都很圆,而我努力画也没有画圆,这是为什么呢?”“画多了就圆了。”“对,这就是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卖油翁》,看看卖油的老头有什么高超本领。”学生没有做好值日工作,本该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第 3 页 如果教师发火批评学生,可能会影响师生上课情绪,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但该教师却顺水推舟,巧妙地利用这一偶发事件,化不利影响于无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兴趣层面导入新课

从兴趣层面导入新课就是直接针对学生的兴趣而设计的导入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探索和认识某一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它是推动学习的首要内部动力。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这个意思。

1.激疑促思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会有问、有思、有究,才会有所得。利用问题,激起疑惑、促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它的作用在于或引发悬念或启迪思维。激疑促思应把握以下几个尺度:疑不可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不啻于一上课便给了学生一记闷棍;疑不可浅,浅则流于平庸,令人索然寡味;疑不可与课文无“缘”,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老师在演奏序曲时跑了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是什么?”当学生们说出几种不同答案后,该教师总结:“很明显这是一个简单的圆,但是在不同人眼中却代表了不同的事物,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则导语的设计,是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并以此来调动学生发现新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2.组织活动法

活动式导语的核心不在于“导语”的设置,而在于“活动”的组织,教材中有许多精妙之处可以通过答问、学生课堂表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言行上直接参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创设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以第一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这种双向的交流形式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使教学目的与效果达到完美的统一。

如上《背起行囊走四方》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某教师把自己去西安、张家界、香港的数码相片和DV视频用电脑制作成一分半钟左右的电影短片。老师以“导游”的角色带同学们进入人杰地灵的历史古城、风光绮丽的原始景区、繁华现代的国际都会。教师导入:老师已经做了一回导游,下面该轮到在座诸位当一回导游了。这种以“风光导游”导入课文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导入语的常规,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沉闷的课堂注入了强烈的兴奋剂。同时,这种导入形式拉近了师生的感情距离,符合学生的口味。

3.激趣讲解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从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出发,引用古诗名言,讲述寓言典故、逸闻趣事等,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师生在愉悦中达到默契。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引介白居易考进士时被顾况赏识的戏说:当顾况看到递来诗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署名“白居易”三个字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赞叹:“有这样的诗才,实在难得,就是走遍天 第 4 页 下‘白居’也‘易’啊!”这样引介作家作品既加深了对白居易的印象及对他的诗才的敬仰,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有人将文章的开头称之为“凤头”,形象地道出了文章开头的重要性。清人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处,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意思是写文章必须重视开头的落笔艺术,开始就以奇句抓住读者兴趣,那么文章就会令人手不释卷。作为课堂教学开端的导语也应如此,开始便应起到扣人心弦、先声夺人的作用。的确,好的导语如同优秀的演奏家弹奏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的神秘魅力,吸引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如同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着学生登堂入室。笔者倡议:有效教学,请从有效导入开始吧!

参考文献

[1]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 刘国显.开讲艺术[M].四川: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 [6] 陈瑞锋.课堂导入八法[J].教法学法,2008,(2). [7] 李静.课堂导入语设计的原则及方法示例[J].中学语文,2007,(12). [8] 汪小洋.精心设导,引人“入”胜[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5). [9] 李永请.情真必定成曲调[J].中学语文,2005,(8).

语文课堂总结范文第6篇

我校自从去年开始尝试摸索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来,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形成了以“导学提纲和限时导练”为载体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融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突破传统的角色观念,关键是教师课前准备工作要到位。导学提纲与限时导练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实施导学练五环节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

众知周知,导学练五环节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主要包括五大模块:引导思考、讨论展示、评点检测、迁移巩固和反刍提升。教师试图通过这些模块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导学练五环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以及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课前就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和重点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从而学生可以自主解决一些能力层次较低和识记性较强的知识点。这样就减少了教师苦口婆心式的课堂教学之累。

第二、导学练五环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奇招,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资源”进行互补,从而改变传统的讲解式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导学练五环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小组间交流与质疑,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把课堂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学生易走神、开小差、学习主动性差的缺点。

二.实施导学练五环节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第一.导学提纲的设计要体现导向性。导学提纲的设计重点一定要突出一个“导”字。要需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自我探索,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将问题设置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从而体现出本导学提纲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点。导练作业的设计目标有要确定性,设计内容要有梯度性。教师应该在认真研究英语教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考纲和具体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每一个导练作业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减少无效劳动。导练作业的内容设计不能是单一的基础题型,而应该多设置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合作学习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使新知识在提问中和讨论中升华、巩固。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难点的突破等。

第二.注重教学反思,实现智慧共享。集体备课多倾向于教学设计的共性,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推敲、斟酌,可以根据需要对导练作业进行增删,形成适应师情学情的个性化导练作业。导练提纲和导练作业实施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情况进行反思。反思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反思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中;反思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反思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总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要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

上一篇:老人节主持词范文下一篇:疫情防控风险研判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