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方案范文

2023-09-23

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打造历史文化型小镇,一是要小镇历史脉络清晰可循;二是小镇文化内涵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三是要小镇的规划建设延续历史文脉,尊重历史与传统。历史文化型小镇有: 莲都古堰画乡小镇、越城黄酒小镇、龙泉青瓷小镇、湖州丝绸小镇、上虞围棋小镇、南浔善琏湖笔小镇、朱家尖禅意小镇、奉化布龙小镇、天台山和合小镇、 古北水镇、平遥古城、茅台酿酒小镇、馆陶粮画小镇、石鼻古民居小镇、湘西边城小镇、三都赛马小镇、永年太极小镇、新兴禅意小镇。

2、城郊休闲型小镇

打造城郊休闲型小镇,一是要小镇与城市距离较近,位于都市旅游圈之内,距城市车程最好在2小时以内;二是小镇要根据城市人群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开发,以休闲度假为主;三是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差距较小。城郊休闲型小镇有:

安吉天使小镇、丽水长寿小镇、太湖健康蜜月小镇、黄岩智能模具小镇、永嘉玩具智造小镇、下城跨贸小镇、临安颐养小镇、瓯海生命健康小镇、琼海博鳌小镇、旧州美食小镇、花桥物流小镇、小汤山温泉小镇、大路农耕文明小镇、龙溪谷健康小镇、钟落潭健康小镇。

3、新型产业型小镇

打造新兴产业型小镇,一是小镇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二是小镇以科技智能等新兴产业为主,科技和和互联网产业尤其突出;三是小镇有一定的新兴产业基础的积累,产业园区集聚效应突出。

余杭梦想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江干东方电商小镇、上虞e游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余杭传感小镇、秀洲智慧物流小镇、天子岭静脉小镇、枫泾科创小镇、新塘电商小镇、太和电商小镇、黄埔知识小镇、朱村科教小镇、福山互联网农业小镇、菁蓉创客小镇。

4、特色产业型小镇

打造特色产业型小镇,一是要小镇产业特点以新奇特等产业为主;二是小镇规模不宜过大,应是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

大唐袜艺小镇、吴兴美妆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桐乡毛衫时尚小镇、玉环生态互联网家居小镇、平阳宠物小镇、安吉椅业小镇、温岭泵业智造小镇、东莞石龙小镇、信阳家居小镇、文港笔都工贸小镇、亭林巧克力小镇、吕巷水果小镇、王庆坨自行车小镇、秀全珠宝小镇。

5、交通区域性小镇

打造交通区位型小镇,一是要小镇交通区位条件良好,属于重要的交通枢纽或者中转地区,交通便利;二是小镇产业建设应该能够联动周边城市资源,成为该区域的网络节点,实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

建德航空小镇、萧山空港小镇、西湖紫金众创小镇、新昌万丰航空小镇、九龙山航空运动小镇、安吉航空小镇、宁海滨海航空小镇、北京新机场服务小镇、人和航空小镇、千年敦煌月牙小镇、深沪海丝风情小镇、博尚茶马古道小镇、秦栏边界小镇。

6、资源禀赋型小镇

打造资源禀赋型小镇,一是要小镇资源优势突出,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小镇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三是对小镇的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充分体现小镇资源特色。

青田石雕小镇、定海远洋渔业小镇、开化根缘小镇、西湖龙坞茶小镇、桐庐妙笔小镇、磐安江南药镇、庆元香菇小镇、仙居杨梅小镇、桐乡桑蚕小镇、泾阳茯茶小镇、双阳梅花鹿小镇、陇南橄榄小镇、怀柔板栗小镇、通霄飞牛小镇、金山麻竹小镇、宝应莲藕小镇、花都珠宝小镇。

7、生态旅游型小镇

打造生态旅游型小镇,一是要小镇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游;二是产业特点以绿色低碳为主,可持续性较强;三是小镇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为主。

仙居神仙氧吧小镇、武义温泉小镇、宁海森林温泉小镇、乐清雁荡山月光小镇、临安红叶小镇、青田欧洲小镇、景宁畲乡小镇、杭州湾花田小镇、万宁水乡小镇、龙江碧野小镇、廊下田园小镇、莲麻乡情小镇、锦洞桃花小镇、联溪徒步小镇、丽江玫瑰小镇。

8、高端制造型小镇

打造高端制造型小镇,一是要小镇产业以高精尖为主,并始终遵循产城融合理念;二是注重注重高级人才资源的引进,为小镇持续发展增加动力;三是突出小镇的智能化建设。 萧山机器人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长兴新能源小镇、江北动力小镇、秀洲光伏小镇、海盐核电小镇、江山光谷小镇、新昌智能装备小镇、南浔智能电梯小镇、城阳动车小镇、中北汽车小镇、路桥沃尔沃小镇、窦店高端制造小镇、爱飞客航空小镇。

9、金融创新型小镇

打造金融创新型小镇,一是要小镇经济发展迅速的核心区域,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创新优势、政策优势;二是小镇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市场广阔,投融资空间巨大;三是科技金融是此类小镇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梅山海洋金融小镇、富阳硅谷小镇、义乌丝路金融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拱墅运河财富小镇、乌镇互联网小镇、房山基金小镇、南海千灯湖小镇、万博基金小镇、花东绿色金融小镇、新塘基金小镇。

10、时尚创意型小镇

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一、概况

横店,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阳市境内,距离东阳市区18公里,距中国小商品城义乌36公里。距省会城市杭州160公里,距金华90公里,处于江、浙、皖、沪、闽、赣四小时交通旅游经济圈内。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下辖10个社区(94个小区)、1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8.9万,外来人口9.5万。2015年,该镇GDP达到138.1亿元,国地税收入达30.3亿元,财政总收入3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20元。

二、发展特点

(一)特色产业带动发展,推动城市实力不断增强 横店镇通过繁荣活跃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实施“影视城+”行动计划,不断衍生发展观光旅游、体育休闲、影视文化等影视休闲产业,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为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起到了行业的风向标作用和领军效应。

与此同时,横店以“影视名城、休闲小镇”为目标,坚持二三产业并举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软硬实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工业强基立镇。以高科技为引领,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低效工业、落后产能、高污染企业实施“减法”,做好科技创新“加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二)坚持景城融合发展,城市风貌优化魅力提升

横店镇始终把景区与横店城区的融合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以城市风貌综合提升为载体,全面改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小城市魅力。紧紧抓住旅游专线和景区360度两个“牛鼻子”,大力实施地下管网、道路“白改黑”、绿化、立面等四大工程和慢行、交通智慧、导视、停 1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车等四大系统,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改善景区周边环境。深入推进以卫生保洁、城市管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大整治,在村(小区)环境整治基础上把产业植入作为巩固成果的重要手段,推进特色村庄创建,以18个村(小区)为首批试点,引导村(小区)依托村庄资源,挖掘特色,精心打造“一村一品”,雅堂“横漂村”、官桥古宅村等一批特色村庄初具雏形。

三、融资渠道

横店集团对于横店小城市建设的鼎力支持,是促成横店城镇风貌大变样的首要因素。据了解,自2011年,横店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名单后,横店坚持企业主体造城。3年来,横店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92.6%,高居全省27个小城市首位。横店集团用于小城市建设的资金就高达150亿元,“横店模式”作为新的投融资方式广受关注。

横店集团的投资主要用在了影视旅游产业,据《浙江横店集团发展模式研究》显示,横店集团对于影视旅游业专项建设资金投入约占总投入的66%,土地投入和民间募捐筹资占34%。在横店集团强有力的支持下,当地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愿意积极参与到横店影视产业投资之中,因此横店影城在发展的过程中成功避免了资金断档的情况。

除了影视产业投资以外,横店集团的投资还大力支持了横店小城市建设。横店集团曾积极参与过该地区道路、水利、学校、医院的建设以及治水、治气、治尘等环境治理,较有名的有40省道改造工程、横店人民医院等。

(二)当地政府财税政策支持横店镇稳健而有力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丰厚的税收,进而为城镇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据横店镇颁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5年三年间横店镇GDP年均增速为2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60%,国地税年均增长21.1%。

(三)浙江省政府的小城市培育项目支持浙江省政府开展的小城市培育工作在横店镇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2010年底开始,浙江从200个中心镇中选取了27个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中心镇开始第一轮培育。

四、小镇风貌建设

在横店影视城外的横店镇曾是一片脏乱差的堵城,对此,横店启动了城市风貌综合提升行动,将镇区设施功能提升与镇容镇貌整治、影视文化景观建设并列为三大工程。

(一)“白改黑”的道路升级

在道路建设中,横店镇摒弃传统水泥路,全部升级为平整流畅、吸尘降噪的柏油路。白改黑、人行道、绿化、地下管网等实行“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二)“灰改彩”的街景升级横店镇以万盛街改造作为城市风貌综合提升的重点,把曾经尘土飞扬的万盛街变为里外一新,充满民族风情的步行街。

五、面临的问题

(一)优势产业竞争压力增大,需进一步提档升级横店的特色工业和影视旅游产业具有先发优势,但当前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地已先后建成了上百家风格各异、规模不等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特色优势产业面临极大冲击,亟需转型升级。

(二)建设管理速度不同步,需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经过6年小城市培育建设,尤其是去年开展城市风貌综合提升以来,横店小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但城市管理与建设速度不同步问题较明显,管理水平落后于建设水平,城市管理方式仍较为粗放,精细化高水平的管理方式有待摸索建立。

(三)“小政府”面临“大考验”,需进一步改革创新 目前横店常住人口近17万,年旅游人次超1500万,城市迎来“城市功能强化”和“服务管理改善”的双重考验,当前横店的行政执法、公安交警等部门单位力量与横店的工作职责、工作量不相匹配,亟需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改革。

六、发展目标

以全国新型城镇化为契机,紧紧抓牢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和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转型提升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影视名城,休闲小镇”。

七、政策支持

(一) 进一步扩大管理权限

根据横店镇行政审批和综合执法实际,优化调整审批权限和综合执法权目录。扩大横店财权,调整财政体制分成。

(二) 拓宽横店镇投融资渠道

争取国家农发行贷款资金15亿元。继续执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土地出让金、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税费全额返还机制。

(三) 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在每年300亩小城市培育专项土地指标的基础上,再视情追加用地指标,用于横店镇建设;继续执行盘活存量用地100%留镇制度,确保横店镇建设用地需要;优先调整横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给予横店镇建设用地规划倾斜。

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培育特色小镇的必要性分析

1.1、培育特色小镇是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创新探索

所以这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 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建设过程中, 充分结合我国目前城镇化发展状况, 体育出新的发展战略, 这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到该阶段实现转型升级的一种有效战略。和以往传统的城镇化相比较而言, 新型城镇化具有公平共享, 以人文本, 统筹城乡, 集约高效, 文化传承, 强调四化同步, 绿色低碳, 生态文明, 彰显特色, 政府引导, 坚持市场主导以及政府引导等特色。在此大环境下, 建设特色小镇也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 将会成为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有效动力。

1.2、以往城镇化的遗留问题迫切需要寻求解决路径

我国城镇化建设历经30多年, 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其是由于各种资源自发向城市集中, 还有有小城镇粗放发展而来等各种原因所造成的。所以国家在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时候, 必须要以全新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注重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质量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各种中小型城市, 而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刚好与之相吻合。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是对以往传统城镇化遗留问题的解决, 还是对新型城镇的建设, 特色小镇的培育都是一种非常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2、传统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2.1、侧重于市场化主导, 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

以往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一般情况下市场化都主导作用依赖性都特别强, 从而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受各种体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城乡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城市发展就比较快, 小镇也比较多, 但是西部区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用地规模都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二, 以往建设的城市结构不够科学合理。每个地区由于政治资源还有经济资源差距比较大, 所以各个地方城镇化建设速度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成市化进程比较快的地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也就相对比较快。但是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例如, 环境污染问题和住房紧张问题, 不仅会增加居民的生存压力, 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城市的吸引力;三, 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由于城镇当中某些产业布局存在问题,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产能过剩以及高能耗现象, 大大降低了产业的创新能力, 严重阻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2.2、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在以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总是过于注重对GDP的追求, 而并没有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引起足够的重视, 再加上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更是把经济效益看得高于一切, 这就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引发了众多的环境问题, 例如水资源、大气以及土地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噪音污染, 严重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社会运营成本, 而且对城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弱化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特色小镇的建议

3.1、坚持因地制宜, 中西部小城镇要量力而行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建设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自然可观发展规律, 对小镇的独特魅力进行充分地彰显, 充分体现出其形态的多样性。尽可能避免出现一哄而上、照搬照抄以及盲目拆旧城盖高楼现象的发生。我国东南区域是特色小镇的试验基地, 由于这里产业资源比较丰富, 所以还应该不断创新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 将现代化各种新型技术充分引入到对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而西部地区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则应该量力而行, 充分结合当地的一、产业条件和能力对特色小镇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引导特色小镇实现特色化发展, 不断培育我国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吸引更多的人才。

3.2、推进体制创新, 强化金融和基础设施保障

在对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 还应该不断创新其相应的体制,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以及多元体的充分参与。逐渐采用创建制度来代替以往传统的审批制, 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还应该不断提升融资效率、扶持政策有奖有罚。并对特色小镇当中的水电、道路、污水垃圾以及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进行不断地完善, 对医疗设施和教育环境也要进行不断地优化,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保障, 有效推动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

3.3、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 突出“特”字

我国的职能部门应当摒弃过往直接开展建设规划的想法, 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展开学习。再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本区域发展规律与人文特色的特色小镇规划。只有因地制宜地规划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 才能更好凸显特色小镇的“特”字, 各职能部门必须利用好当地的客观条件, 如当地的历史背景、当地的人文特色、当地的文化习惯等, 在我国嵩山即可建设一定少林功夫的文化特色小镇, 在我国南京可建设一些关于六朝古都的文化特色小镇等。只有高度结合地方性特色, 才能更好杜绝千篇一律的特色小镇出现。

3.4、坚持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体现“活”字

为保证特色小镇的质量, 地方政府应当避免过多无意义的小镇建设, 其建设工作应当以社会需求、国家需求为基准, 联动社会各企业采取经济效益大、建筑成本小的方式, 开展有价值的特色小镇建设。各区域政府应当尽量避免无意义的成本支出, 使用政府提供区域与土地, 由企业注资开展建设的模式, 力争更好进行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

3.5、加强特色小镇的统筹规划, 强化“保”字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开展不利的重要因素是, 即使部分职能工作者进行完善的建设规划, 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维护监督工作, 导致其建设效果差强人意,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各职能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作用, 力求开展好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工作。首先, 定期对建设队伍开展检查工作, 确保其工作过程中的合理有序。其次, 职能部门还需要不定期对建设工程队伍展开抽查, 保证其工程建设符合相关规定, 力求建设出符合规范与要求的特色小镇。

4、实例分析

以阿克苏温宿县托甫汗特色小镇建设为例-------稻香小镇创业乐园

2017年新疆将启动南疆四地州特色小城镇建设, 首批试点建设的特色小城镇主要集中在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这些特色小城镇建设既是推动南疆发展的重要引擎, 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托甫汗镇位于阿克苏地区“阿温同城化城市群”之间, 区位优势明显, 历史悠久。温宿自古就有“塞外江南、鱼米之乡”之美称。清朝时温宿的香稻即进贡朝廷。清朝在温宿建立的种植水稻军屯组织, 也是清政府在新疆南疆地区唯一的稻屯。

温宿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 水资源丰富、水网众多、地下水位较高。加之温宿地处阿克苏河流域上游, 农业生产用水来自天山雪水, 对生产有机水稻等优质农产品提供了保障, 因而也被命名为“中国温宿大米之乡”。

温宿县托甫汗特色小城镇建设目标:将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等内容相结合, 集聚各种要素资源, 推动托甫汗城镇周边村庄整合归并, 优化行政区划和空间布局, 推动土地、资金、外部帮扶的资源要素向托甫汗集聚。

规划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强调了工贸和农旅联动, 延伸了产业链, 以期形成托甫汗“种养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休闲农业和双创产业”三大基地。

总而言之,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应从各方面挖掘城镇特色, 充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对产业进行精细化包装升级, 逐渐形成特色化的城镇, 这样才能在众多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特色小镇建设热潮逐步形成, 逐渐从区域范围扩展到全国范围内, 在这种大背景环境下, 对特色小镇的培育其实也是县区域范围内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源泉。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认知和了解, 只有一科学合理的建设, 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不断提升全县区域范围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晶.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 2016 (31) :4-6.

[2] 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6, 32 (05) :14-20.

[3] 贾淑军.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启示[N].河北日报, 2016-09-07 (007) .

[4] 吴生锋.积极探索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小镇[N].扬州日报, 2016-08-30 (A01) .

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一) 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融资需求分析

随着河南省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的加快, 产生了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更大需求, 融资需求主要是满足提升特色小镇的基本功能,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公用事业建设资金需求、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需求和产业投资资金需求。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种具体措施。2016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8.45%, 根据河南省的规划, 到2020年, 河南省要重点培育成100个左右特色示范小镇, 城镇化率达到56%, 在5年内每年需要保持1.82%的增长率才能完成56%的目标。按照2016年河南省城镇基础设施人均水平估算, 每增加一位城镇人口, 需要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投资5.7万元, 如果按照每年新增200万城镇人口计算, 需要大约1140亿元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城建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每年的基础设施新增投资与原有的设施改造投资的资金比例约为1:0.8, 也就是说每年河南省还需要安排910亿元用于改造原有的城镇基础设施, 两项投资合计2000亿元以上, 2016年的河南省财政收入为4094.8亿元, 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

(二) 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融资方式

(1) 财政融资。财政融资是地方政府直接为建设特色小镇提供资金支持的融资模式。随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项目, 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

财政融资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导致地方政府以各种途径增加企业税收, 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或者追求“预算外收入”, 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第二, 财政融资的投入, 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产生了挤出效应, 使得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资领域。

(2) 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以土地收入为主的土地融资方式, 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从2014年到2018年, 河南省全省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别为1392.62亿元, 1069.31亿元, 1482.40亿元, 1404.50亿元和1475.3 (预算数) , 可以看出, “卖地”的收入, 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占比在70%以上, 且最近两年已经突破了80%并逐年上升。

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土地财政的诸多弊端也日渐显现, 土地财政具有不可持续性。土地融资的低成本优势, 导致市场化的融资模式与其无法竞争, 社会资本及外资等其他融资模式的需求弱化, 土地融资模式一定程度阻碍了城镇化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同时, 土地融资模式是对未来土地相关收入与财政收入的提前使用, 会弱化未来财政收入, 未来财政风险会进一步传到金融领域, 潜藏金融风险。

(3) 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为当地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资金的支持。这种融资模式依据政府信用与财力, 但又不局限了地方政府财力, 发挥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杠杆作用, 推动城镇化与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规模的增加, 其弊端也日益显现。第一, 融资平台资产质量差, 盈利能力普遍较弱。第二, 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债务风险, 导致地方财政风险集聚。201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政府投融资公司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该文件中, 首先肯定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各地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然后, 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比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不健全、投融资创新不足、运营模式老化等问题。

二、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融资模式优化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 基于系统环境的融资模式优化总体思路

根据河南省的初步规划, 到2020年, 河南省要重点培育成100个左右特色示范小镇, 其中30个以上达到国家特色小镇示范标准。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 呈现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 纯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特色小镇的建设涉及投资政策、投资主体、投资项目、生态环境等内容, 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 特色小镇的融资模式的优化也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优化和创新, 让融资模式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需要打通三方融资渠道, 保障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资金, 三方发挥各自优势, 进行利益捆绑, 在特色小镇平台上共同运行, 最终实现特色小镇的整体推进和运营。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政策、参与主体、项目选择、融资模式的选择, 其中政策有涉及土地、财政、规划、户籍、就地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 特色小镇建设的引领者和主导方, 有责任通过提升自身的服务效能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不断优化特色小镇建设的系统环境。参与主体要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与金融机构、政府资金形成合力。项目的要围绕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的产业发展, 选择创新创业、旅游、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融资模式的选择也要综合融资渠道、融资时序、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方式、融资平台等方面综合考量。

(二) 融资模式优化的基本原则

(1) 市场化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是特色小镇建设融资模式选择的基本取向。破除阻碍市场化融资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选择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中, 让市场机制, 特别是影响融资成本的定价机制, 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从而避免特色小镇项目的过度投资与粗放发展。

(2) 多元化原则。特色小镇的建设既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措施, 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 涉及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全面由乡村到城镇的转变, 是一项关系到多种类别的投资主体、运营主体、多种经济活动的系统工程。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同时, 应当完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融资模式的有机结合, 创新多种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 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可适应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3) 可持续性原则。特色小镇的融资完全依靠财政资金拨款和土地财政, 这些融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规范化的市场融资方式应具有可持续性的特征, 通过强化融资风险的约束, 保障特色小镇建设资金的持续获得, 避免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地方政府债务的膨胀。融资风险约束机制应当在市场化融资方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破除影响风险约束机制的障碍, 以此增强融资方式的可持续性。

三、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融资模式优化的途径

(一) 政府与社会资本的结合

特色小镇建设应营造环境和条件, 鼓励多方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 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配套工程建设。通过公私合营, 共同投资, 形成建设的合力, 缓解地方政府建设特色小镇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激发政府导向的融资模式向市场化的融资模式转化。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应用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PPP模式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 该模式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 拓展特色小镇融资渠道, 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政府部门通过提供行政许可, 并负有监督和规制的责任, 社会资本提供资金, 工程承包商、运营商、供应商等提供各类服务, 项目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特色挖掘、产业平台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各尽所能, 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 政策性与商业性融资结合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城镇化进程中, 当前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理念, 即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应当为中央和地方政府, 主要是地方政府负担建设资金。政策性资金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 应当充分调动起积极性, 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

为优化融资结构, 需要同时鼓励引入商业性金融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 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商业性融资介入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特色小镇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 同时, 商业性金融逐利性的特征, 为了规避贷款风险, 会比较关注项目的效率和后期的运营,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避免有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 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的现象。

(三) 债务和股权融资的结合

通过发行特色小镇债券的债务融资和设立股权基金的融资, 可以改善不合理的融资结构。河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可基于自身的条件, 确定合理的发行特色小镇债券的融资战略, 发行特色小镇债券筹集资金可用于特色小镇的公共设施、基础服务的完善, 同时也要加强对特色小镇债券的监督。债券的长期性质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很大的债务管理空间, 地方政府能够依据自身的未来财政能力的发展趋势, 选择举债规模, 并可根据债务状况设立相应的偿债基金。

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特色小镇, 如果没有优质的资产进行抵押, 发行债券或者采用其他的债权模式融资存在困难, 这时可以选择股权模式进行融资。比如可以采用股权投资基金的模式, 特色小镇建设方可以发行一支母基金, 然后由所有愿意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单位参与母基金, 包括项目策划方、施工方、农产品加工方等, 都可能参与特色小镇项目的共同发展。这样的股权模式是一种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金融资产管理新模式, 能弥补社会投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缺点, 同时也能弥补政府投资资金量不足的缺陷, 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同时多方参与, 整合优质资源, 发挥投资各方的专长, 能够使特色小镇项目稳步的成长。

(四) 直接与间接融资的结合

以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为主要方式的间接融资, 在各地特色小镇建设中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成为小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当前, 特色小镇建设中, 以证券、信托、担保、租赁公司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发挥的作用仍不够充分。开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 也很有必要。可构建大型的综合性证券公司, 发挥证券公司在间接融资中的作用, 促进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的发展, 为特色小镇提供所需设备和资金, 丰富特色小镇的金融业务服务, 拓宽融资渠道。

在直接融资方式上, 出了发行特色小镇债券之外, 自身条件好的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等方式融资, 或者直接引进上市公司、基金公司, 通过资本市场, 采用灵活的市场化的运作和发展方式, 多渠道进行融资, 实现特色小镇的产业和资源要素的快速集聚, 进而促进特色小镇的发展。

摘要:特色小镇的建设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具体措施, 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的建设产生了对融资的巨大需求, 本文在分析和评价当前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融资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从系统环境的角度优化融资模式的思路和原则, 提出了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融资模式优化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特色小镇,融资模式,系统环境,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 王劲松, 李琦.从城镇化角度考察地方债务与融资模式[J].中国金融, 2011 (19) .

[2] 曾江, 慈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 2016 (12) .

[3] 庄佳强、陈志勇.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基于三类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7 (1) .

[4] 刘国斌, 朱先声.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J].税务与经济, 2018 (3) .

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非遗特色小镇并非是行政意义上的城镇, 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 和政府行政单位划分的单元、产业园区有较大的区别, 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非遗产业定位, 能够用于开展文化旅游活动, 是一种具有居住生活、休闲娱乐多重功能的项目综合体。非遗特色小镇受到当地自然、人文、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及周边人文环境。我国非遗特色小镇从概念上讲也是在特定空间中形成的具有人文等多重功能特征相融合的新型城镇形态, 笔者认为非遗特色小镇具有区域独特性, 并且能够促进地方历史文化等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特色小镇文化底蕴丰富, 基本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撑, 并且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通常都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系统相对开放, 系统的子系统能够和外界进行频繁的物质、信息交换, 能够进行自组织演化。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关键时期, 从我国的“非遗特色小镇”建设实践经验来看, 非遗特色小镇采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是必然合理的。

非遗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中需要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首先应该延续传统历史文脉, 以区域传统民风、民俗、民艺作为依托, 继承和发扬地方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又能够促进当地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发展。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优化生产力, 也是注重非遗小镇内涵发展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实现小镇内部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 还能优化重组非遗特色小镇中的产业、人才、资本等多种形势。通过各种文化形势的重组为社会各界提供机会、激发小镇产生新的功能, 提高了非遗特色小镇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非遗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试点阶段, 要想使其真正地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主体、承担经济增长重任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 非遗特色小镇的整体建设效果较好, 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 特色优势不明显是这些问题的重点, 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在小镇当中得不到满足, 传统的特色小镇开发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等等。笔者认为非遗特色小镇建设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产业特色不够明显

调查表明, 很多非遗特色小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并且存在同一区域照抄照搬等问题, 导致相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在同一区域大量出现,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下:首先城市建设破坏了很多区域传统建筑, 这种状况引起了大家对非遗特色小镇的研究兴趣, 但是很多非遗特色小镇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对企业来讲缺乏吸引力, 并且非遗特色小镇的相似性增加了企业人才招聘、政策扶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关系, 这种关系并不能够起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效果, 反而对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其次, 环境、资源和历史对传统非遗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致使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难以职称特色小镇产业经济。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挖掘本土非遗, 提高非遗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 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 提高非遗特色小镇的示范性和对外宣传效果。

(二) 文化协同发展不能适应文化需求层次的变化

非遗特色小镇在各地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 很多区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 但是在小镇建设中“特色缺失”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一些非遗特色小镇在这几年时间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讲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反应项目所在位置的城镇建设速度, 但是小镇的空间环境和建筑形态越来越千篇一律。主要原因就是在进行非遗特色建设工作时忽视了对小镇存在的客观条件的分析, 忽视了地域文化在小镇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性。事实上, 非遗特色小镇相对于其他大城市建设来讲, 在多种方面都应体现地域文化并与时俱进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三、构建非遗特色小镇建设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议

非遗特色小镇建设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够起到聚集高端要素、创新升级传统产业的效果, 特色小镇要想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必须从工作创新做起, 实现创意和制造的结合。对于非遗小镇的建设来讲, 开发商需要从区域产业和非遗特色小镇产业相结合做起, 提高自己的小镇品牌影响力, 通过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实现传统经济的创新和转型以促进综合发展。

(一) 提高非遗特色小镇的品牌影响力

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可以分析成功案例, 但一定要杜绝抄袭, 做出自己的区域品牌特色, 才能具有影响力, 才能走得长远。非遗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中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 通过对原有地貌、人文的分析来进行小镇建设, 保证小镇的建设能够体现当地最有代表性的相关资源,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体现本地特色, 并且根据小镇实际建设情况来开展特性小镇的品牌建设工作。例如, 厦门市可以利用自己高端技术水平较高的优势来将特色小镇发展为高端技术型小镇, 德化县可以利用自己的瓷器产业来将区域内的小镇建设主题设计为瓷器制作, 非遗特色小镇品牌建设是应该在设计阶段就对区域发展特色和特点进行调查, 了解小镇的经济文化特点, 充分发掘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当地传统文化底蕴, 根据成功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来提高特色小镇的品牌影响力。

(二) 应用协同文化科技以提升软实力

非遗特色小镇建设中文创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措施之一, 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 采取措施提高文化创业和展陈传播技术、消费终端技术等多种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非遗小镇建设时也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地方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发, 例如在小镇内部举办非遗新媒体艺术节等形式, 通过组合灯光、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促进小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强化文化创意与生产制作技术、展陈传播技术和消费终端技术等协同能力, 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产业开发, 不断利用新媒体、多媒体等手段打造具有当地非遗元素的文化娱乐产品或活动, 如举办非遗新媒体艺术节, 以声光电组合的装置艺术、影像作品等提高小镇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小镇旅游项目的体验性, 在非遗小镇应用现代科技促使文化协同创新以提升地方软实力是发展所需。

(三) 与时俱进地增强传统产业实力

在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当中应该采取措施实现小镇内部传统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首先, 需要工作人员了解小镇产业的实际情况, 了解消费者消费能力减弱的原因和影响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原因, 并且根据小镇的实际状况制定小镇经济的新增长点。其次, 非遗特色小镇建设中也需要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来促进小镇的建设, 还需要实现产业的细致划分, 从原则上讲, 每一个细分产业都可以作为非遗特色小镇的一项特色业务。非遗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关键要做好区域协同工作, 优化配置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打造小镇产业精品, 提高小镇产业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并对产业进行论证, 促进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再次, 非遗特色小镇的区域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创新, 应该充分调研分析国内外先进的小镇建设经验, 利用各种形态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非遗小镇建设, 在进行建设工作时尤其需要做好周边特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 将非遗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一个商务休闲、历史遗存、生态旅游多种元素相结合的“综合型”非遗特色小镇, 形成真实可行的非遗特色小镇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

四、总结

非遗在各区域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以小镇所在区域历史文化作为依据, 促进特色小镇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等多种形式的结合, 实现文化元素重组, 促进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在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非遗+”的发展理念, 将时代审美特点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大众的认可程度来对非遗文化特色小镇的创意文化进行创新。实现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与非遗特色小镇建设的协调发展,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二者的配合效果, 提高非遗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和地方品牌影响力, 以非遗特色小镇的文化产品建设实现区域文化传播和发展。

摘要:研究非遗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问题, 分析非遗特色小镇建设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与价值, 根据非遗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构建非遗特色小镇建设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遗特色小镇,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鹏.景宁畲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7.

[2] 邓小侠.温州市特色小镇旅游开发与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7.

[3] 洪志生, 洪丽明.特色小镇众创平台运营创新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19 (05) :41-47.

[4] 张立波, 张奎.“文创兴镇”视野下非遗小镇发展路径探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15 (01) :82-87.

[5] 易开刚, 厉飞芹.基于价值网络理论的旅游空间开发机理与模式研究--以浙江省特色小镇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7 (02) :80-87.

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一、全域旅游与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和关系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内,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通过对整个区内的社会资源要素尤其是旅游要素、生态方面、公共安全、相关机制、法律法规、素质素养等进行全方面、整体化的提高过程,实现地区内资源要素的整合、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产业拉动和推进经济融合、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地区内协调发展理念和方式。其重视全要素,以景点品质标准优化区域发展;强调全产业,以旅游业胜任核心引擎为前提;强调全市场,主客双方参与共创共建共享;强调跨部门,以区域综合管理协调旅游发展;重视特点,以旅游开发带动地区的鲜明特色。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是美丽的风景而非到处是景区,到处有旅游服务,而非到处都是酒店饭店。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方式,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进行旅游建设。

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是指以旅游为依托开发、建设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的小镇,以地区为圆心对周边游客进行辐射。其要拥有优质的资源要素,对区域经济有强大的辐射作用,人们对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小镇不是具体地区规划上的一个小镇,而是按照“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的发展进行定位,有明确的旅游发展方向、文化品牌,其核心在于“特色”,关键要体现小镇的地域文化和风格以及生态特色等等,开发、建设文化型旅游小镇,特色是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弄清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之间的关系,对于下文提出将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融合发展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联系与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朝着规范化、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发挥旅游特色小镇的优势。反过来,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为全域旅游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建设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全域旅游进一步向前发展。从而两者融合发展共同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推进全域旅游与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以全域旅游为理念,发展特色小镇

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是度假产品中最为持久的产品之一,特色小镇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方向。旅游特色小镇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的找准属于自己的定位,利用SWOT法判断自身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判断自身在整个旅游市场中的地位。进而在市场中找到特别的角色,充分分清旅游小镇所属的资源类型以及与之匹配的市场类型,从而找准自身的位置。找准市场类型之后,根据资源优劣势程度,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横向比较,在同质旅游产品中分出自身的所在层次,同时关注国家政策的指向标,在国家政策中寻找方向。当然,以全域旅游为理念,要求旅游特色小镇要具有特色小镇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条件,同时需要满足产业标准。建设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要突出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建设历史街巷,彰显历史文化气息。我们可以分析借鉴发展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比较成功的例子,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古镇—丽江古城,古城历史悠久,城市布局科学规范,其自申遗成功后,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发展策略是高度重视经营民俗文化产业,完善古城风貌,彰显异族特色,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

(二)将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全域旅游规划布局中

实现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关键之处在于,将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规划到全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中。针对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要做好全域旅游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安全、国家机制、法律法规等全面快速的发展,力争在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中,建设多个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建成。从全领域的视角来规划、建设旅游特色小镇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周边的特色小镇建设时,更多地重视服务旅游消费者的理念,促进地区间特色小镇在特色产业、服务业、旅游业中融合发展,实现团结互助。实行“旅游+”发展策略,积极探索共同发展的路径,延长旅游产业链,如工业旅游、体验旅游、会议旅游、研学旅游等。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层面,历史文化、城镇休闲、生态旅游型的特色小镇通过发展文化交流、景点观赏、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等可通过产业旅游,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时尚创意型特色小镇可创造综合效益。更重要的是,多措并举,建立各部门联合发展的机制,由政府、旅行社、旅游供应商等联合合作共同做好全域旅游的工作,提前做好整体规划,考虑整个区域内的交通通畅度的问题以及旅游线路的问题,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建设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全域旅游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同时应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特色小镇和全域旅游实施的概况,应该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针对不同的旅游特色小镇和全域旅游区域利用不同的开发、建设手段,灵活运用与调整,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特色小镇品牌

全域旅游要为广大游客提供全方面的旅游体验,因此,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会涉及交通、设施、通讯等方面,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要加快特色民居、特色公寓、高档别墅的建设,同时,加快高档酒店、大型商场的建设以及公共厕所、图书馆、大型超市、旅行社、医疗卫生机构等建设,还应加快地铁、公交等交通大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特色小镇的区域内服务水平,促进特色小镇的创新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其文化定位,优化生态环境。在特色小镇的品牌建设问题中,必须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利用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智慧旅游的管理平台,积极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学习O-TA的运营模式,积极促进线上和线下的双向发展,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提升整个特色小镇的服务水平和形象展现。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入商业运行模式,积极开展旅游策划与营销,借助小镇的优势产品、商业活动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注重游客的回头率,逐渐形成自身的口碑和品牌,增强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知名度、美誉度。

(四)以市场为需求,拓宽体验产品与服务

对于全域旅游,建设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需要密切关注游客的旅游需求,才能够达到建设的目标,其需求决定了旅游特色小镇和全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方向,只有充分地进行市场调查,才可以把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的需求所在,例如可以设置调查问卷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偏好、消费能力、交通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使用实验观察法等,以满足消费者多样性、差异性的消费需求,进而实现旅游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要注重调研基本成熟的全域旅游区域和旅游特色小镇的供给内容是否丰富,是否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找出其存在的弊端并对其改进和创新,打破传统的单一供给发展模式,以参与型的产品为主导,培育主打新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内容,兼顾各年龄层次的人群进行旅游产品的打造。比如对于滑雪场产品的开发,针对儿童群体可以打造儿童滑雪探险乐园,对于成年人可以设置初级、中高级赛道,并设置障碍以满足不同滑雪层次的游客。同时,结合旅游特色小镇的辐射范围、游客消费能力等,打造多功能的体验服务。拓宽产品体验感的同时,以生态为保障,促进旅游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结合,构建宜居的小镇,切忌只关注产品本身,要联系实际开拓情况,从而利于创新的建设模式,改变传统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实现旅游特色小镇的多方位、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旅游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实现全领域共同发展。

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旅游业到达了新的高度。全域旅游是旅游行业新的热点,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无疑是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于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资料。

摘要:随着新时代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变革诉求,旅游消费与居民休闲之间的区隔逐渐模糊以及旅游在中国新常态发展下的责任担当的背景的产生,全域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提出为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为了更快速的推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分析全域旅游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着重探讨全域旅游与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如何融合发展,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镇,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娟芳.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J].开放导报,2017(02):54-58.

[2] 陈薇.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271(05):67-69.

[3] 韩彩霞.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5):69-71,90.

[4] 姚启芳,邱竹青.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初探[J].当代旅游,2019(03):30-30.

[5] 谢宁光.浙江省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5).

上一篇:实习生给医院的感谢信范文下一篇: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