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英语词汇教学论文范文

2023-12-16

模因论英语词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长期以来, 我国高职日语教学一直以传统教学法为主。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词义和语法的解释、句型的演练、笔试能力的培养上, 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 强于语法、理论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是日语实际运用笨拙、听说环节薄弱, 容易出现理解歧义或表达不得体等问题。

事实上我国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大学日语是以日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因此, 提高日语学习者交际能力, 即听说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使其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往才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日语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基本为零基础, 学生需要在2-3年时间里掌握一门语言, 使其成为就业时的武器, 绝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而有效的掌握日语, 使学生能顺利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成为高校日语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2 语言模因理论

语言模因论为以上课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模因论 (memetics) 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 就可以被看作“模因”。模因通过模仿、复制从可以一个大脑到另一个大脑, 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学者何自然提出了“语言模因”, 他说“语言作为一种模因, 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的关键是历代语言使用者的模仿、复制与传播”。语言成为模因的三个步骤就是倾听、领会, 然后复制、模仿, 最后表达和传递思想。未接受过教育的人依然能熟练地使用母语;身在异乡的儿童可以迅速地掌握当地语言, 都是语言模因在发挥作用。因此语言模因理论也可以应用到日语教学中来, 多多给予学生日语的直接输入, 学生接触日语的起点和重点是发音、语义等直观印象, 然后通过具有意义的背诵、模仿、交际等手段有效率地排除中文对大脑思维的干扰, 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日语习得的目的。这样一旦入门, 学生对日语的印象, 以及潜在语音规律会非常深刻。

3 语言模因理论的启示和思考

3.1 让学生多听多读多领会

这是模因论第一步的“倾听、领会”所要求的。在倾听和阅读的过程中领会日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使用的环境和背景。教师教学过程中只使用日语, 不解释中文意思, 用类似的句型结构让学生自己领会含义和用法。总的原则就是避免中文干扰, 让学生学习用日语思维思考。在低年级日语教学中可使用“实物实用”、“直接输入”的方法, 使用图片照片、课堂或身边实物、甚至影视媒体等辅助教学。例如讲授学习用品的单词时, 给学生看图片同时示范发音而不解释中文意思。讲授相关语法时, 用相同的句型串联起新学的生词, 让学生自己领会句型的使用方法和规则, 不解释中文。这样学生大脑获得词汇语法的过程, 就是直接用日语思考的单一过程。避免了中文意思到日语思考的两次过程, 直观而有效率。这种视觉辅助的方法不仅可以教授名词, 只要直观材料组织得当, 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也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教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日语语感、日语兴趣的培养、语言技能的掌握奠定很好的基础。高年级日语教学中则可以使用日语视频等词汇量大, 情景丰富的视觉辅助材料, 更多的用简单日语解释复杂的日语单词, 用日语分析难度较高的文章等。让学生排除中文干扰保持日语思维模式, 促使学生语言学得更深刻更地道。

3.2 大量背诵

这是模因论第二步“模仿、复制”的要求。大量背诵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句型。通过背诵, 语言模因就能被成功的同化, 进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再进行一定频率的重复, 增加模因的长寿性。记忆强度越高, 使用表达就越得心应手。“书读而记, 记而解, 解而通, 通而作”的古训正是古人智慧与模因论的不谋而合。古训认为大量背诵后自然会理解其中的含义, 理解后就可以触类旁通。日语学习也是一样, 在不翻译中文意思的前提下, 通过背诵对语言模因进行直接储存、模仿和复制, 并在大脑中形成知识与信息的积累, 直接用日语思维思考。随着积累的增多, 这些知识和信息可以内化为我们自身的储备, 以备需要输出时进行自动提取。这也正符合排除中文干扰的大原则。日语学习者要想被语言模因成功同化, 达到模仿、复制的要求, 背诵是必须途径。特别是中国的日语学习者, 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大量接触日语语言环境, 无法在生活中随时对接触到的日语进行模仿复制。只能人为地创造模仿复制的条件, 即大量背诵。大量背诵可以扩大和强化模因的储存, 背诵强大的使用辐射面积能使日语语言学习触类旁通。

3.3 反复练习

这是“复制、模仿”的进一步深化, 即在模拟现实的场景下模仿运用。要使脑海中的模因生动深刻起来, 仅靠背诵和模仿是不够的, 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语言习得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语言交流活动才能体现有效意义, 才能排除母语的干扰, 达到音、形、意的一致。将复制模仿的语言 (模因) 在同类的场景下反复演练, 能更深刻准确地理解语言。练习时将大量背诵积累的词汇句型在同类情景下重现, 内容可以是教材或背诵内容100%的克隆, 也可以是同类模因集合的重组。在模仿练习过程中, 一些模因可以保持内容, 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而另一些模因则可以相同的形式放进不同的内容来扩展。比如在课堂上表演课本里的内容, 或在课堂外模仿课本内容创作短剧进行比赛等。只有让学习者身临其境, 对先前输入的语言模因进行创造性的模仿练习, 才能达到自如、得体表达思想的目的。

3.4 加强与日本人交流

这是模因论第三步“表达、传递思想”的要求, 也是日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交流中会遇到没有模仿或练习过的情景, 就要求学习者对所学进行组织和创造。事实上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 可以同时完成模因论的“倾听、领会, 复制、模仿, 表达和传递思想”的三步骤。很多课本上没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都能在交流中习得, 从而在语境中理解, 复制模仿再到表达。正确地接收日本人传达的信息、以正确的语言传递自己的思想是日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不断运用、交流才能熟练掌握日语, 只有能自由地使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才算学会日语。当然这一点受限于环境, 学校应尽量给学生创造与日本人交流的机会:例如, 定期邀请日本留学生、日籍教师与学生交流座谈;与当地日本企业合作, 定期组织学生去日本企业见习研修, 与日本人职员一起工作学习等。

4 结语

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和方式为日语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方法、策略。在语言模因论的视角下日语教学方式应该是多听多读多领会、大量背诵、反复练习和加强交流。根据语言模因论, 背诵教学法、模仿教学法和语境教学法等都能够更好地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语言模因, 强化语言模因。今后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进一步加强语言模因与日语教学的结合, 发现更有效地日语教学方法。相信随着语言模因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它将给日语教学带来更多的启发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

[2] 陈琳霞, 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3] 杨卫亮.模因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发[J].外语论坛, 2009 (1) :240-241.

[4] 祝大鸣.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初探[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5 (2) :9-33.

[5] 周奇, 叶红平.交际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 2002 (7) :227-229.

上一篇:安全隐患下小学体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