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垦茶文化论文范文

2023-10-12

我国农垦茶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1 德宏农垦的基本情况

德宏农垦位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地处东经97°32′~98°43′, 北纬23°51′~25°21′的祖国西南边陲, 始建于1951年, 经历了屯垦戍边、改革开放、跨越发展3个历史时期, 走过了65 a的光荣历程。垦区有遮放、瑞丽、畹町、陇川、盈江共5个农场174个生产队分布于瑞丽、芒市两市和陇川、盈江两县境内, 总人口4.19万人。土地面积1.53万hm2, 2014年种植橡胶0.47万hm2、甘蔗约0.33万hm2、粮食约0.11万hm2、茶叶0.53万hm2、咖啡0.4万hm2, 此外香蕉、柚子、枇杷、火龙果和石斛等蔬菜瓜果种植及养殖业也不断发展, 形成了橡胶-咖啡、橡胶-茶叶、橡胶-水果及林下养殖的立体生态模式, 有橡胶加工厂8座, 日榨3 000 t的机制白糖厂1座, 茶叶初制加工厂7座, 咖啡初加工厂3座。

2014年德宏垦区实现生产总值35 725.7万元, 同比增加15 294.6万元, 增75%;工农业总产值54 777.6万元, 同比减少3 744.1万元, 减6% (工业总产值19 537.4万元, 同比减少3 380.3万元, 减15%;农业总产值35 240.2万元, 同比减少285.9万元, 减1%) 。垦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12 878元, 同比增加2 766元, 增27%;占同期德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303元的60.45%。职工年均收入16 197元, 同比增加4 772元, 增42%, 占国有经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5 578元的35.5%。全年垦区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 223户11 308人, 年发放低保金2 509.85万元, 吃低保人数占垦区总人数的27.2%。

2 深化德宏农垦改革的面临的问题

2.1 农垦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全州5个农场中有3个国家级贫困农场, 贫困人口占农场人口总数的30%以上, 吃低保人数占总人数的27.2%, 贫困面超过全州贫困水平。经济总量小, 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主要以橡胶、甘蔗、茶叶为主。近年来, 橡胶、蔗糖和茶叶的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经济增长乏力, 职工的收入水平不稳定, 调整难度大, 职工收入渠道单一、增收困难, 垦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仅占同期德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45%。职工年均收入占同期国有经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5.5%, 还有5%左右的职工居住在危房中, 职工群众生活保障和产业转型矛盾日益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垦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2 农场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2.2.1 政企不分

2010年农场属地化管理改革后, 农场管理机构为县 (市) 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 是参公管理事业单位, 不但承担公共管理、公服务职能, 还承担着农场的企业经营管理职能, 农场管委会主任兼农垦工商集团法人, 形成了“以政代企”新的政企不分。

2.2.2 机构不健全

农场从行政体制上归属乡镇, 从经营体制上归属国有企业, 农垦作为一个经济独立体, 在申报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时, 由于系统设施没有单列农场而无法进入财政转移支持项目库[1]。农场既没有人民代表大会组织, 也没有完善的职工代表大会组织, 职工群众没有行使权力的组织保障, 反映诉求的渠道不畅, 普遍以信访上访等方式反映他们各种意见和建议。

2.2.3 农垦资源资产权属不清

德宏农垦经过65 a的发展, 积累了一定的资源资产, 但由于管理交叉和缺位同时存在的原因, 农垦资源资产底数不清、产权不清、权属不清、监管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 农垦土地征用时没有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 甚至出现征地补偿款全部兑现给承包农垦职工的现象, 有时也存在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和征用土地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垦国有资产的流失。

2.3 历史遗留和现实问题交织

长期以来, 农垦土地、职工国有而职工从事的是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 农垦处于国家惠农政策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边缘地带, 加之橡胶、茶叶、咖啡等产品市场波动频繁, 德宏农垦经济发展滞后, 内生财力、动力均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橡胶、茶叶初加工设施设备投入严重不足, 职工生产积极性受挫, 生产能力下降、职工收入水平低。2010年的属地管理改革, 由于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不够, 改革成本不足等原因, 改革的红利没有实现广覆盖, 原农场、分场两级机关2008年10月31日前退休的职工、农垦系统教育医疗机构2001年前退休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要求参照事业单位享受工资待遇;生产队在职队干及已退休干部要求解决待遇;农场一线职工反映养老保险金由个人全额承担无法承受, 要求降低养老金上交标准及各农场无力承担社会保障等相关费用;农场各类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要求给予补偿安置;土地被征用补偿不到位、分配不合理;部分工商企业破产清算、改制遗留、待岗人员要求发放生活费等问题。上述问题涉及人数多, 资金缺口大、解决问题的政策依据不充分, 是深化农垦改革的硬骨头。

3 深化德宏农垦改革的对策建议

3.1 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

保留农场牌子和完整建制, 实行农场法人实体登记, 落实农场生产经营自主权。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社企分开, 切实考虑农垦集经济性与社会性、区域性为一体的特点, 既要实现政企、社企分开, 又要防止经济和行政、社会管理相互脱节, 出现“两张皮”现象, 建立有利于农场产业化发展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农场管理委员会与农场企业经营机构实行机构分开、人员分开、资产分开、财务核算分开, 组建农场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 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民主管理;配强企业经营管理班子, 要采取社会招聘、企业送出去培养等多种形式, 造就一批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产业基础较好的农场, 鼓励其积极推进公司化改造。充分发挥农场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 优化产能布局, 发展新兴业态,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使其成为所在县 (市) 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3.2 推进垦区集团化改革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 组建“德宏农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围绕建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目标,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着力为垦区产业转型升级搭建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 充分发挥德宏农垦投资公司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以农场企业化为基础, 以资本运营为纽带,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资源整合为抓手, 灵活采取股份合作、产业联盟、租赁经营、行政划拨等方式, 形成德宏农垦投资公司与农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逐步推进德宏垦区集团化发展。

3.3 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

有条件的农场可对农林一线职工进行身份置换、解除劳动合同, 其各种社保费用由本人自愿按居民标准向当地社保部门缴纳。坚持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 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适度扩大规模化经营, 实行土地机械化耕种、集约化经营;强化国有农场农业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 建立健全农场与职工群众间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引入职工股份, 发展股份制、公司制等农业经营形式。改变长期以来土地资源占有不均及无偿使用的现状, 促进各项改革政策的推进。根据各农场的农用土地面积合理确定每户的承包经营面积份额, 每宗发包土地相对集中, 按市场定价、职工家庭优先的原则由农场统一发包;有承包面积份额, 没有承包土地的按其应承包土地面积份额租金收益的一定比例分红。

3.4 创新农垦土地管理方式

加快推进垦区土地调查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 对符合登记发证条件的农垦土地和农垦职工群众宅基地, 有关县 (市) 应在2017年底前完成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工作经费在中央和省、州财政支持的基础上, 由县 (市) 财政承担。有土地权属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的, 有关县 (市) 应逐宗清理、依法调处确权。有关县 (市) 要进一步明确农场职工群众申请宅基地的条件、面积标准及取得方式, 对不符合条件取得和多占的宅基地进行清理;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按政策上交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农场使用。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管理,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对农垦土地严格实行分类管理, 农垦建设用地指标须纳入州统筹安排, 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经营性项目占用农场土地必须严格按照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规范运作, 土地出让金州、县 (市) 留用部分全额返还农场。

3.5 认真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对垦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 形成调查报告, 报州政府研究, 纳入全州精准脱贫工作统筹范围, 务必使垦区贫困职工群众与当地县市贫困人员同步脱贫。

3.6 促进农垦产业转型升级

将农场土地通过评估注入企业资本, 降低企业负债率, 为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充分盘活农垦的土地资源, 实行多元化经营,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改变目前产业单一、弱小的局面, 促进农垦产业转型升级, 大幅度提高垦区职工群众收入, 实现垦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7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根据农垦管理体制和改革发展需要, 稳步加大对农垦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各项规划要在农垦同步实施, 要将农垦全面纳入各级政府强农惠农富农、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政策覆盖范围。优化税收服务, 认真落实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将国家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瑞丽国家重点开展开放实验区政策和结构性减税政策, 积极落实到农垦企业。农垦土地被依法收回后再出让的, 其出让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县 (市) 分成的相应土地出让收入要全部用于农场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及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妥善解决农场办社会所形成的历史债务和养老保险历史欠费问题;2020年以前, 农场和农场培植的企业上缴县 (市) 财政的各种税费全额返还农场, 用于化解农场办社会所形成的历史债务和农场生产队干部工资以及上缴社保费用等资金缺口;对2010年底以前农场形成的养老金缺口, 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 并按照州、县 (市) 分级负担的原则分3 a逐年补助补缴;在各级财政补助弥补缺口以前, 仍然按照“退一补一”办法执行。农垦企业内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产权、股权、土地、资产进行无偿划转的, 有关税费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以政府性资金为引导, 支持农垦投资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农垦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3.8 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各级政府要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高度认识农垦的地位和作用, 高度关注农垦的稳定与发展, 加大改革的成本投入和政策支持, 妥善处理农垦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为深化改革、释放农垦资源资产活力, 激发农垦职工积极性, 为深化改革营造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人文环境。

摘要:德宏地区农垦始建于1951年, 肩负着“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 农垦围绕着政企、社企、垦区与地方、市场与政府等关系不断进行改革, 但由于受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不够、改革成本不足等影响, 农垦以政代企、资源资产权属不清、改革红利偏重于少数人群、职工贫困面大、诉求通道不畅、农垦与地方关系不顺等问题依然存在, 影响了农垦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 结合德宏农垦实际, 全面有序深化农垦改革, 对于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垦改革,问题,对策,德宏州

参考文献

我国农垦茶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衍生品,茶服自古以来与传统图案就存在密切的联系。我国现代茶服设计者要充分利用茶服中常用的传统图案,正视当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茶服设计原则,选择适合的图案元素、风格及表现手法,将传统茶文化、茶服、传统图案融合在一起,提高茶服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推动我国茶服设计质量及茶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茶服;传统图案;设计

在茶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传统茶文化与传统服饰文化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无数兼具艺术之美和实用价值的茶服产品。而纵观我国茶服的发展历史过程,无论是茶艺服饰还是茶饮服饰,大都将我国传统图案引入到其设计之中,用大量具有吉祥寓意或审美寓意的图形、纹样等传统图案让茶服为茶饮者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美感。可以说传统图案将茶服和茶文化的审美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时至今日,很多传统图案仍然是我国茶服设计主要的元素,受到无数茶服设计者的青睐。为更好的实现传统图案与茶服设计的完美融合,本文对我国茶服中常见传统图案,剖析当前茶服设计中传统图书运用误区,旨在为茶服设计中传统图案运用提供有益启示。

1   我国茶服设计中常用的传统图案广义上来说,茶服就是和我国传统茶文化相关服饰的统称,而在狭义上将就是在特定饮茶环境中,饮茶者和泡茶者等茶事活动参与者所穿着服饰。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在其设计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和传统文化属性,经常采用书法、龙凤纹样及吉祥图案等传统图案。具体来说我国茶服设计中常见的传统图案主要包括:首先,汉字书法。我茶文化和书法艺术都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茶服设计过程中经常将书法元素引入其中,以表达茶文化及茶服的典雅古朴和文人气质,让茶服艺术表现力显得深邃含蓄,同时又具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其次,花卉纹样。我国茶服设计中,为凸显茶事活动的清雅,经常采用“梅兰竹菊”为主的花卉纹样,一方面凸显茶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以植物的自然属性之美隐喻饮茶者的文化品格。花卉纹样虽然仪态万千,但是在茶服设计中一般片中自然典雅和含蓄之美,在色彩上也较为朴素,常常以白、黑为主色调,辅以绿、青、蓝为主的线条,凸显茶事者的稳重和大气。再次,图腾符号。自古至今龙凤、麒麟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腾符号就广泛用于茶具和茶服设计上,而这些图腾符号大都源于神话故事或古代宗教,图腾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大都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朴素的崇拜心理和审美情趣。大量具有神话色彩的图腾符号让茶文化不仅蕴含的传统宗教、哲学及民族精神,而且古香古韵,呈现出传统特色。最后,祥云纹饰。云纹在茶具和茶服中作为装饰性图案在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而且云纹在我国传统茶服中被赋予主观意愿,经常用异化的线条对其进行点缀,凸显茶事活动的美好、理想和神圣。茶服设计中云纹大都是自然现象的抽象表达,是我国传统文化“心物合一”的重要体现,渗透着我国传统茶文化审美意识。

2  茶服设计中传统图案的运用策略悠久的传统茶文化、茶服文化及丰富的传统图案是现代茶服设计取之不尽的巨大宝库,但继承传统不是墨守陈规,而是要在充分理解我国茶文化及茶服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传统图案的精华进行充分利用,实现茶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要想在茶服设计中对传统图案科学合理,茶服设计者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2.1明确茶服设计中传统图案使用原则

茶服设计中传统图案的运用不能盲目主观,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来说包括:首先:“取其形”原则。“形”就是传统图案外在形式,取其形并非是对传统图案照搬,而是要尊重传统图案面貌基础上对其形式进行再创作和利用。同时这种再创作必须要以茶文化、茶服文化的深刻理解作为前提,既保留传统茶服风格,同时又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其次“延其意”原則。茶服设计中传统图案本身的魅力并不局限于形态之美,还在于其蕴含的象征意义、茶文化等深层含义,可以说茶服中传统图案是茶事活动中饮茶者意识形态重要外在表现。因此茶服设计中传统图案应用时,必须既要传递我国传统茶文化及传统文化寓意,同时也表现茶服设计者意念和使用需求,让茶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审美表达形成一致。最后,“传其神”原则。茶服传统图案设计中最主要的是要能阐述传统茶文化的神韵,让茶事活动在气质、氛围、品格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文化气息,实现对茶服的升华,让茶服传统性与现代性、文化性与实用性形成统一,被现代茶饮者认同接受。

2.2 选择适合的茶服设计图案元素与风格

我国茶服设计中传统图案样式丰富,体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情 趣审美与人文精神,但是要想让其在现代茶服设计继续应用,就必须在保证我国茶服原有风格同时,积极吸纳较为现代的设计意识,构建新的茶服设计体系。一方面,茶服设计者要对我国传统茶文化和图案元素进行挖掘,探索更适合现代茶服设计需求的表现元素,并对这些图案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提炼嫁接,从现代服饰设计的高度对这些传统图案穿插利用,以实现其兼具传统和现代的艺术表现效果,同时,对传统茶文化进行新的表述。另一方面,茶服设计者要确立传统图案设计风格。茶服设计者要根据传统图案表现风格和茶饮活动区域特点、时代特点,决定茶服的表现理念和主题特色,尤其要注重传统图案与茶服设计的个性化需求,切忌盲目地生搬硬套,可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制作的传统图案来避免设计同质化问题,同时增加茶服的价值和艺术表现了,才能树立茶服设计的风格,形成茶服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个性化表述。

2.3 丰富茶服传统图案表现手法

茶服设计者在运用传统图案过程中,既要保证茶服设计质量,也要保证图案使用的创新性,因此必须要对传统图案设计方法进行丰富或拓展。例如,在茶服设计中,设计者可在保留传统图案的象征意蕴的同时,对构图方式与方法进行设计,尤其对图案位置、空间构成、色彩搭配、色彩对比等进行合理安排,提高茶服设计视觉冲击力。尤其茶服设计者可采用散点穿插和均衡式构图,对传统图形实施简化、变形、移植、夸张、重组,让茶服图案呈现新的表现形式。再如在文字书法和 线条纹样等图案进行设计时,茶服设计者可采用现代设计中常见的齐边法、轴线法、象形法及阶梯法等文字和纹饰编排方法,发挥中国传统茶文化、书法、绘画文化神韵与底蕴。在表现手法上,茶服设计者必须要注意避免图腾、纹样、文字的繁杂,提高茶服视觉冲击力和清新感,尤其要控制图案或文字的布局方向,直观表现茶服设计者意图。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图案无论是在文化层面上还是审美层面上都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将传统图案应用于茶服设计之中,不仅可以凸显我国茶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于传统茶文化、传统图案的传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茶文化服饰设计传统图案应用过程中,无论是茶文化研究者还是茶服设计者都必须立足于我国传统茶文化内涵和特点,发掘适合茶文化传承的传统图案,构建茶服的形之美、意之美,让茶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馨文.千年茶服 款款穿越[J].广东茶业,2014(05):80-81.

[2]陈炜. 基于 4P 理论的茶艺服饰发展策略研究 [J]. 江南大学学报,2010(03):125-128.

[3]黄玉冰. 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07):54-59.

作者简介:

刘润周,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我国农垦茶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3月2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有媒体称,姚木根落马或涉水利腐败。

巡视组:有干部插手工程

据公开报道,2013年5月27日至8月20日,中央第八巡视组对江西省进行了巡视。巡视组组长王鹏举完成巡视任务后指出,江西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存在插手工程建设项目、谋取私利、节假日收送红包礼金等问题。

今年2月,江西公布了关于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情况的通报,涉及水利、林业、矿产资源开发等多个问题,均与姚木根分管领域相关。

其中, 针对“水利建设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权钱交易、贪污贿赂等问题”,江西省加大了查办案件力度:2013年7月以来,共查办水利系统违纪违法案件24件,结案13件,处分13人,查办了金溪县原副县长徐俊、资溪县水利局原局长魏鲁义插手水利建设项目等问题。

落马当天文章仍登上党报

截至3月22日下午,江西省政府官网信息显示,在江西的7名副省长中,姚木根排第六位,他负责国土资源、农业、粮食、人口和计划生育、人防方面的工作。

姚木根具体分管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人口计生委、省粮食局、省供销社、省人防办、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农垦办、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还负责联系省军区、省武警总队和江西储备物资管理局、中储粮江西分公司、省气象局。

姚木根被调查的消息令外界觉得突然,3月22日出版的《江西日报》第2版要闻版,还刊发了姚木根的一篇文章,题为《加强河湖管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副题为纪念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水利也正是姚木根分管的工作之一。

水利腐败案件累计金额大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先后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生在水利系统的贪污贿赂犯罪也随之增加。

记者整理发现,水利系统职务犯罪案发涉及水利工程设计、项目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材料采购、工程施工、工程检查验收、工程款拨付结算及水库水面养殖发包等八大环节。

水利工程项目资金密集、建设周期长、涉及环节众多,相对于其他领域的贪污贿赂犯罪,单次数额小但累计金额大。

2013年6月,南阳市鸭河口水库东灌区建设管理站原副站长、南阳市源正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涂光珍,插手干预涉水项目招、投标,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贪污、受贿、挪用资金合计20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2013年6月,河南周口市水利局原局长束子成在资金拨付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受贿148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2014年3月,贵州省水利厅厅长黎平涉嫌严重违纪被免去职务。2014年1月,贵州省纪委就已经宣布黎平被组织调查。

我国农垦茶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殊的力量和特有的方式,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内容。文化事业对于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乎影响到文化投入和产业驱动的各个方面,其发展特点与产业发展需求有很好的契合,是名符其实的产业助推器。本文从钻石模型的视角对此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促进作用;钻石模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两项最重要的任务,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发展文化事业对于文化产业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紧密的联系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

位,都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文化事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其性质与任务决定的。同样,文化产业也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置于优先位置,这是由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的,这一点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一致的,担负着共同的责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追求不同于其他行业,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产业来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事业涵养。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是随着文化的发展逐渐和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从历史上看,文化产业大多是从传统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的,尤其是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产业市场主体都源于以前文化事业体制内的单位和个人。大力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拓展文化市场,可以促进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3.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水平的提升。从国际经验看,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是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条件和支撑的。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激发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欲望,引导了文化消费的潮流和方向,并直接提升了文化消费水平和扩大了消费群体,从而间接地提高了人们对于公共文化的消费期望,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健康的文化产业也会带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及其宣传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化事业的产品和价值追求。

4.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回顾、反观世界文化产业的基本发展历程会发现,最初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往往属于纯粹公共文化产品,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上升,有的文化产品逐渐具备了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文化事业是典型的精神生产,离不开物质的外壳,文化产业成果可以为事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为事业服务,并且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部分产业内容会转变为事业建设内容。

二、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1.文化资源方面。文化事业范畴内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资源要素的驱动作用和要素竞争机制,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初级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竞争优势。

2.产业资金方面。文化事业范畴中各种事业单位既是公共文化提供的主体,虽然主要从事的是文化事业,承担公益性任务,但是也利用事业投资积累的资源,凭借自身在一定范围内的规模和垄断优势,进行产业经营活动,成为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他们这些泛财政意义的投资,在文化市场上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某些投资结构上甚至占有绝对的多数。这些政府间接投入的资金,借助于文化资本要素的驱动作用和投资驱动机制,缓解了文化投资不足的难题,带动了社会资本的进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初、中级阶段的主要动力和竞争优势。

3.产业环境方面。文化事业范畴内的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通过加强公共文化供给,提高文化行政效率和水平,加强行业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加强行业信息发布和公平市场准入,鼓励文化交流和合作,会极大培育文化市场需求,大大提高文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公共环境。这些效果会通过文化产品的纽带和供给推动、消费拉动的作用机制,给产业市场的供给主体带来持续动力,给产业市场的消费主体打开消费的闸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各个阶段的最重要的外部驱动因素和长久竞争优势。

4.产业人才和科技支撑方面。文化事业范畴内的各种文化人才既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产业发展的活跃力量,各种文化教育和基础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的人力资源保障,各种文化科研院所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这些影响通过文化创意劳动和文化科技的动力要素,以及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和版权保护交易机制,驱动着文化产业进入以科技和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最高发展阶段。

三、波特钻石模型视角下的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机理分析

评价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考虑。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分析工具。下面将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置于钻石模型分析框架内,解析和梳理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促进机理和效应。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此外,波特还在体系内加入了机会和政府两个变量。机会指那些超出企业和国家控制范围内的突发事件,是企业可以借助的竞争优势;政府则可以通过一定政策和规制影响其他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主要指区位优势、天然资源、人口、气候以及非技术人工、融资等等,通过被动继承或者简单的投资就可获得。高级生产要素包括高级人力资源、科研条件等,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先期大量投资才能获得。在现代社会,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小,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日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初级文化生产要素一般是政府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内容,是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高级生产要素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科技条件,一般需要大量的教育和科研投资作为先期条件,对高级生产要素的需求,只能由政府和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在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文化企业一般无力投资运营,所以,这通常也是政府介入和实施的重要领域。即便是文化产业水平较高的国家,政府往往更加重视教育和科研的作用,同时,为保持产业竞争的优势,也总是想法设法加强教育、吸引人才、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和奖励。因此,发展文化事业保护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教育和科研,培育创新环境和机制,是增强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需求条件。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指国内市场的需求,内需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需求结构、需求规模等。需求结构往往比需求规模更加重要,它是指“市场需求呈现多样细分”。根据细分的目标市场,某个企业或国家可以专攻市场需求的某一个环节,这样也能够创造并维持较强的竞争力。对于需求结构而引发的竞争,往往是产业市场自发竞争的结果,文化市场企业通过研判自身优劣势,选定某一优势目标市场或潜在目标需求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打造自身优势。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引致性特点,多样化和高端文化需求需要通过文化供给来培育。因此,政府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加大供给一般性、主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积极保护和大力推动高端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文化需求,优化需求结构。另一方面,为加强产业竞争的地区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政府往往对直接举办的文化事业通过转换机制、资产重组、政策扶持等方式,壮大文化企事业规模,追求规模效应。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结构中,无论是中间使用还是最终消费,政府或公共组织的消费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发展文化事业,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保护和鼓励优秀文化,扶持文化企事业主体发展壮大,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条件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市场激励作用。

3.相关支持性产业。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对文化企业而言,具有竞争力的上游产业能够为本企业提供先进的原材料、相关技术等,这些都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如果下游产业具有竞争力,那么就会对上游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本产业创新发展。吴利华、张宗扬、顾金亮研究显示,文化资源、文化科技等行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上游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则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下游产业。这些支持产业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既是政府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又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供应商和客户,他们相互作用,以形成有效率的“产业集群”为标志,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是市场力量各因素相互作用自发形成的,政府通过提高公共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和教育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和支持政策,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条件。因此,发展文化事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仅仅强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是不够的,实际上,我们在强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开的同时,却忽略了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协调性,尤其是忽略了文化事业发展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巨大作用,只有强调事业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因此,强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可以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参 考 文 献

[1]迈克尔·波特〔美〕.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周正兵.《文化产业导论》.2009(1):185

[3]艾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N].人民日报.2004(5)

[4]胡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若干问题探讨[N].求实.2005(1)

[5]胡泽民.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弥补公益事业发展的缺失[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

[6]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破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N].人民日报.2011-12-2

[7]董晓红.消费时代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均衡发展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2011

我国农垦茶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一所学院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可以振奋学生的情绪,调节学生的心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充分了解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大力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神文化 内涵 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是从20世纪80年代建立,并于其后十年迅速崛起。各类高职院校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突飞猛进、面貌日新月异,但其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却面临先天“发育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的尴尬境地。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学生成长进步的一种潜在的“动力系统”。因此,充分了解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大力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实现校园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传统和校园人际关系等。

1.校园精神是指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尤其在其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主体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校园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正被学校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它通过校风反映出来。校风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精神力量,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它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又是有形的、摸得着的,常常以心理氛围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背景作用,是任何规章制度和任何管理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2.校园文化传统是指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另一所高职院校的文化物质,是学校在办学方针、文化底蕴、学校风气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任何东西,也不像传统那样巩固集体。培养传统、保持传统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大学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具体表现,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积累、积淀而逐渐形成。它所形成的学校气氛能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并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大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与学校文化传统保持一致,同時得到师生的肯定,实现文化整合。同时,校园文化的新发展又是在继承和发扬原有校园文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予以延续和创新。

3.校园人际关系是指高职院校中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和交往关系。在校园精神文化中,师生是主体,其中,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他们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都将深刻地折射校园精神文化状况,成为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同时,在营造和参与校园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成为校园文化的晶核。因此,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学生和教师,他们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关键。

二、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所拥有的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可以振奋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大学生的心理、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因此,职院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1.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是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综合反映。高职院校校风建设应逐步推进,一是孕育校风。它的培育和确立原则上要不空泛、不抄袭、有内涵、有特色,要用科学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二是宣传校风。校风一旦确定就要多方宣传,提高学生对校风的感性认识,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三是强化管理。对于所倡导的校风,切不可变成空洞的口号,应重在引导人们去践行。最后,内化校风,即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感化教育工作,促使外在要求逐步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自觉行为。

2.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原则。我们不仅要有弘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要结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并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素养,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遵循“批判继承”的原则,才会建立起先进、健康的校园文化。

3.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以其自身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一个优秀的社团,更能给社员以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感;社团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一是要明确社团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意义,确保社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健康成长发展。二是引导社团发展方向。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指导方针的基础上,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三是完善社团管理机制。制定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使社团活动规范化、制度化,避免因个人感情、经验、兴趣给社团发展带来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教育、培养和关心社团骨干。我们应加大对社团骨干队伍的选拔和考核力度,同时,应关心爱护社团干部,注重干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而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的率先垂范是真实而鲜活的,学生易于接受和效仿,这种教育示范作用常常是主动的、自觉的内化过程,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以真诚、热情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使学生从内心感到关心、获得满足,从而愿意接近老师,最终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教师应以尊重、理解赢得学生的支持认可。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质。第三,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能成为学生学习和仿效的榜样。

5.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校企联合使校企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促进职业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其途径主要有:一是强化专业知识,促进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二是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理解企精神文化的具体内涵。三是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四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实实在在地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融入并发展校园精神文化。

总之,发展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要在充分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和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启文.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优化[J].云梦学刊,2005.

[4]吕春雷.优化成才环境校企合作共建校园文化[J].教书育人,2001.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农垦茶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由于文化产业存在投入产出不对称性以及文化消费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传统金融产品无法真正满足相应产业的金融需求,文化产业金融生态亟待改善。所以,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机制、产品、渠道等多方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效率。

文化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格局发生了变化,整个产业呈现数字化、网络化趋势,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性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本质上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可以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和改善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壮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但由于文化产业存在投入产出不对称性以及文化消费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传统金融产品无法真正满足相应产业的金融需求,文化产业金融生态亟待改善。所以,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机制、产品、渠道等多方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效率。

文化产业发展金融生态亟需改善

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但融资难题依然突出。早在2009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之后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于2010年3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2012年文化部颁布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至少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明确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

回顾以往,在我国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正向相关关系。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增长和发展,融资环境获得了较大改善。然而,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仍存在不少障碍。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经营高风险、盈利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文化产业机构,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难,制约了文化产业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除了依靠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外,越来越多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过,即便如此依然难以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尤其是结构性融资难题更加突出,不同类型文化企业融资可获得性极不平衡。比如,动漫等文化创意型企业获得信贷资源较少,广播电视电影和出版、文化旅游等文化企业则获得较多信贷资源,而小微型文化企业却普遍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

商业银行缺乏业务创新,投资效率低下。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积极拓展文化产业的信贷业务,尝试通过知识产权质押、企业实际控制人连带保证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同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商业银行还不断优化文化企业信贷条件,积极降低贷款利率,尤其注重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工作。但需要反思的是,受传统的“当铺文化”影响,商业银行仍然侧重于关注企业资产规模和固定资产存量,对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缺乏统一明确的资产评估标准,加之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普遍缺乏,以及国内不健全的金融市场结构,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动能不足,投融资效率低下。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20%,可以说是全球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有很多经验可供我国借鉴。美国拥有完善的资本市场,形成了市场导向型的金融支持模式,这为文化企业进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提供了融资便利。此外,成熟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也满足了初创型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美国的财政政策也给予文化企业广泛的支持,比如在财年预算中提供一定比例的资源支持,以及税收减免措施。联邦政府还通过设立诸如国家艺术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与美国不同,英国总体上属于政策导向型的金融支持模式。财政部数据显示,英国文化产业年均产值约6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1%,年均增长率是经济增长水平的两倍,属于该国的支柱产业。目前英国已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其政策导向型支持具体表现为配套资助。在文化企业初次投资时,政府将给予1:1的配套支持,再次投资时则会给予1:2的资金配套。同时,英国政府还通过发行彩票的方式为文化产业募集资助基金,并通过实施差异化的税率为不同文化产业提供了税惠支持,比如报社可免征增值税,图书出版业可免征任何税费。差别税率政策的实施,既调节了不同文化产业的收入水平,也通过政策引导有力促进了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英国还建立了大量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机构为文化产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指导服务。

而日本则属于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支持模式。日本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模式上采用了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五种方式:第一,日本政府设立了文化艺术振兴基金,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但以政府投入为主;第二,日本政府建设了基于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融资便利化。日本政府出面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了融资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同时政府还对担保资金提供了保险服务,一旦发生贷款违约,担保机构可获得贷款总额70%-80%的补偿;第三,日本政府积极主导支持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服务,比如动漫产业、电影业经常采用信托著作权的方式进行融资;第四,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直接财政投入保证了逐年增加;第五,日本政府主导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服务,以及通过设立东京交易所新兴市场板块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四大措施促我国文化产业金融创新

突出政府在金融支持中的主导性作用,实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机制创新。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突出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引导。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同时,政府应积极主导建立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财政贷款贴息机制,并对重点和优秀文化产业项目予以财政贴息等补贴性支持。

其次,政府应积极主导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合作机制,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推动文化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国内A股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同时发挥有政府背景的融资担保公司的功能,为文化产业中的机构融资进行增信,从而缓解文化产业机构融资抵押物不足的矛盾。

再次,政府应搭建文化金融交流平台,鼓励建立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社会中介组织。通过建立专业的文化金融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各方共享,加强政府、文化产业与社会资本的沟通和了解,促进社会资本不断关注和投向文化产业。同时通过鼓励和建立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社会中介组织,针对不同文化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专业评估和调查服务,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最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鼓励和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文化产业融资的差异化融资管理制度,将其列入年度监管评价内容之中。同时,财税部门应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投向文化产业的信贷坏账进行税前核销。

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应按照“资产资本化”和“资本金融化”的思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以及文化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研发和创新。比如对文化旅游企业可以采用门票收费权质押进行信贷融资;针对不同文化企业的上下游特点,可开办文化产业供应链融资;对于具有一定稳定现金流的文化产业机构,可以考虑开发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也可以考虑推出文化企业的融资租赁、保理与应收账款融资的产品组合包。

积极推动文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从目前的政策环境来看,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方兴未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借鉴美国文化资产证券化的成熟经验,尤其是在电影、动漫、演艺娱乐、音乐等行业的证券化技术,通过金融工程和证券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证券化的模式和特点,探索完善我国文化产业证券化的核心技术,力争在文化产业证券工具的现金流拆分、文化产业基础资产池的组建、知识产权现金流预测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应积极完善相应的外部配套市场制度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从而促进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积极参与文化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

积极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金融支持渠道创新。应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或主板的上市工作,不断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和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私募债、中票等方式进行融资。政府应出面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其提供信贷贴息和担保等。与此同时,应鼓励文化企业在我国股权交易所和其他股权交易所进行股权和知识产权上市交易,提高文化企业的股权价值发现功能和交易效率。此外,还要鼓励信托公司发行文化产业专项信托计划,聚集小额社会资本通过信托计划积极涉入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对优秀中小文化企业给以支持。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1期。

上一篇:三级护理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国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