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计量与交通经济论文范文

2023-12-31

交通计量与交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通安全;交通规划;宏观调控;交通管理

一、 关于交通安全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飞速发展,交通业也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带动交通的发展,纵横交错的道路,林立的立交桥,从高速路上的大巴车,到农民工学生返乡的火车,从偌大的飞机场,到拥挤的客运中心,交通无处不在,无处不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交通如此重要,所以交通安全也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安全重于泰山。近几年交通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高客侧翻,动车追尾,飞机事故,一次次的事故让我们失去了多少同胞。

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交通管理部门和群众应该共同努力。交通管理部门应该检测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揭示产生交通事故的机理和规律,采用一些可行性的来减少这些隐患,预报交通事故,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而司机应该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不酒驾,不超载,遵纪守法,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环境。乘客应以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交通运输的路上,不为贪图小便宜坐“黑车”,遇到隐患及时报警,来为交通美好的未来助一把力。这样出行的话,我们也不再有诸多担心。

二、关于交通规划

根据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交通工程总论》,所谓交通规划,就是根据对历史和现状的交通供需状况和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管理的分析研究,对地区未来不同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情形下,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交通运输设施发展建设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必选,确定推荐方案,同时突出建设实施方案的一个完整过程。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建设项目时序、投资估算、配套措施等。

交通规划需要交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应当权衡当地经济的发展,研究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交通资源与供需的动态平衡关系。在规划区需要修建一些交通运输设施,完善综合运输系统,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解决目前道路交通问题,从而为交通运输和获得最佳的交通运输效益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实现城市交通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三、关于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这个词,说起来就是很空洞的一个词,然后如果它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潜在的影响力是无穷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利益和欲望驱使着人们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交通运输就成了很多人赚钱的工具。高校的高客车侧翻在高速路上,多少鲜活的生命还为开放就已凋零。这时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交通管理机制,使交通事故的解决措施更加法律化和明确化。还应在道路上建立一些人性化的设施,以供疲倦的司机片刻休息。以及加强对私人黑车的管理和政治力度,不应姑息罪恶的根源,不应放任自流。这样交通才会有更长足和久远的发展。

四、关于交通管理

交通管理,就是对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进行的引导、组织和限制。通俗一些来说,就是利用工程技术、法制、教育等手段,正确处理道路交通中人、车、道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通畅、公害小和能耗少。

结论:

交通管理是交通协管员的职责,保持道路畅通,保障司机行驶的安全,保护行人。很简单的,红绿灯就是一个交通管理的明显实例,即交通分离原则,在空间和事件上分離道路上的交通。交通管理除了要采取一些工程技术管理措施之外,还应运用科学方法使管理手段现代化,例如智能交通系统,设计交通自动控制系统,规划车行道、人行道等。其次,应制定、完善和执行交通法规,进行法制管理。最后,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人人为交通管理献出一份力量。

总结:交通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任何一个正常人每天都不可能离开交通,上班,上学,回家,旅行,都是与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来说,交通运输的规划与管理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做好这项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赵忠龙 《公共交通管理与政府管制》 江西社会科学 2010.10

杜一萍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综述》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2001.5

徐吉谦 《交通工程总论》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12.01

交通计量与交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其出现既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也给城市现代化建设带来许多问题。在我国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科学审视住宅郊区化现象。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审视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住宅郊区化现象,分析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城市化;住宅郊区化;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城市群

文献标识码:A

回顾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前城市化(Pre-urbanization)、集中城市化(urbanization)、郊区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和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前城市化时期是工业革命之前,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小,人口比重低,城市人口增长缓慢。集中城市化发生在工业社会时期,以中心区高度向心集聚和中心区人口高速增长为特征。其后,发达国家开始普遍进入郊区化阶段,即人口和产业由中心市区向周围地区分散,继而向远离中心区的外围地区扩散。到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发达国家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大城市地区的人口净迁出增加,人口数量减少,而小城市人口增长则较快。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和90年代初,发达国家又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人口迁移流重新返回大城市或城市地区。

据有关报道,我国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住宅郊区化的趋势,郊区尤其是近郊地带逐渐成为房地产开发和消费的热点区域。因此,探讨住宅郊区化问题,对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比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城市化情况,探讨我国住宅郊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住宅郊区化及其出现的问题

从历史来看,郊区化出现在大规模集中城市化之后。20世纪初期,面对集中城市化所显现出来的诸如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城市病,人们开始考虑城市由集中转向分散的发展模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赖特的广亩城市设想以及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等为城市分散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则为郊区化模式创造了现实基础;同时,政府政策也为城市化迈向郊区化阶段推波助澜。于是,在许多城市郊区涌现出大量远离闹市却又交通便捷、亲近自然的住宅小区,并且一些产业也随之转向郊区。应该说郊区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各个国家都是类似的,比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中心人口过度集中、住宅紧张的状况;协调了区域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城市在生产、生活、流通、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等。然而,这种追求规模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若不加以管理任其盲目发展下去,必然产生一系列新的城市病,最终使蓬勃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建设遇到阻碍。

1.城市过度扩张与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利用

土地是城市存在、发展的根本,许多城市问题例如住宅、交通、环境等都与它有关。从国外的住宅郊区化来看,郊区化在土地利用上更为粗放。例如美国,由于郊区私人住宅主要是独门独院的房子,层数不多且空间较大,公寓式住房很少,因此土地使用效益不高。目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有不少城市采取了加速扩张的粗放型土地利用模式,没能跳出“摊大饼”的怪圈,造成土地使用越来越紧张。这种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和谐,一方面有限的耕地资源被城市的蔓延和扩张大量吞噬;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布局过于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在一些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还出现了“城中村”现象,环境脏乱、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造成许多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问题。

2.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从历史经验来看,郊区化往往伴随着道路的发展和私人汽车的普及,这必然带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日本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完成汽车普及化时,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在东京、大阪和横滨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每年要发出几十次甚至超出百次的光化学烟雾警报及注意的通知。在我国,一些城市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也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例如北方一些城市,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造成建筑设施的倾斜、断裂;还有的城市下面是矿井,地下被掏空了,导致地面下沉,这些很容易引发城市灾难。还有些大城市在发展中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且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偏高,随着人口的增加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等问题,扭曲了城市的经济生态。此外,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与保险、治安管理以及流动儿童的教育等问题,对城市的社会生态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城市历史、自然文化遗产问题

在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化浪潮中,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过度改造旧城、乱拆古建筑、盲目“克隆”国外建筑风格等问题。这一方面破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使城市的发展失去自身特色,导致千城一面,丧失了城市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例如福建三坊七巷遭到严重破坏,襄樊古城墙被夷为平地,天津被拆掉的金刚桥、老商务印书馆分公司旧址,北京的曹雪芹故居等等。此外,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发展工业、旅游业,还出现了对历史、自然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度的现象。这种盲目的开发和改造热潮,使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貌是非常脆弱且不可再生的,因而这种破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4.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

当城市发展由中心区向周边郊区扩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郊区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这不仅意味着郊区农村人口在地理位置方面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还包括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观念制约,即人们思想观念上受长期以来城乡对立的影响,形成城市对农村的排斥,市民对农民的歧视;政策制约,例如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素质制约,我国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进城后就业竞争力低,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5.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来看,郊区化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在居住层面的分化与隔离。尽管居住分化有一定的社会激励作用,比如有利于实现市场对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级差地租规律实现地块价值最大化等,但其也存在明显的负社会效应:阻碍

社会不同阶层间交往;使低收入群体更趋边缘化;引发社会矛盾等。法国曾在许多城市郊区建立了大规模、整齐划一的居民公寓楼,“富人区”与“廉租区”泾渭分明,社会各阶层间缺乏融合与沟通。这使许多城市形成贫富对立的局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城市化发展到郊区化阶段,受土地制度、住房商品化以及政府住房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住宅建筑在资金来源、建筑形式、建造质量与环境标准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从而使住房在供应层次上产生分异,许多城市已开始出现居住空间的分隔格局,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警觉。

二、解决我国住宅郊区化问题的策略

对于我们这样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大、资源环境承载力又十分有限的国家来说,正确认识自身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走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1.城市化进程需要政府主导与公民参与相结合

城市化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城市化的推进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其中大量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公共政策,需要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各种利益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巨大压力。这首先在思想上要求政府部门要转变执政观念,深入领会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并将科学发展的观念充分落实到城市建设实处,改变一些城市规划取决于长官意志,实现城市建设统一布局和科学合理规划。其次在实践上要求城市建设和管理逐渐扩大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最后在具体措施方面应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尤其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项目如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公民参与制度,如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以及公民参与立法制度等。

2.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农业、工业与城市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而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在城市化特别是在城市向郊区扩展的过程中,由于容易出现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情况,所以更应特别强调节约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城市规划部门一方面应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土地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新城市主义理念,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构建布局紧凑、功能复合的人性化城市,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高度整合和一体化,促进城市空间合理有序利用。同时,公交体系的完善与人性化步行社区的建设还有利于减少城市碳排放总量,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历史、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

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来自于天赋或历史积淀,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一方面,这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切实加强对城市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尽可能突出城市原有特色,使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和谐共生。要明确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不是矛盾和对立的,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注意避免对历史、自然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妥善解决历史名城与古迹合理利用过程中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历史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生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型经济逐步向消费信用型经济转变。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经济转型变得更为复杂,形势也更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国家经济体系中观领域的城市经济,应理性对待金融危机,化挑战为机遇,主动加快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城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各城市应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城市自身特色,发展和壮大本地区优势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充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这既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也有助于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5.推进新城镇和城市群建设,促进区域城市合作与协调发展

新城镇建设是指以事先周密计划兴建的新城镇或大型社区来取代现有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随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可以考虑依托郊区原有乡镇,以新城镇建设的方式建设卫星城镇体系,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及其带来的交通、环境和社会管理等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提出了有关新城镇和卫星城的建设规划,例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都有相应规划。目前需要注意的是应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经济发展战略与卫星城镇体系规划和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结合起来,提高城市整体发展的综合效益,有效减轻交通、能源、土地资源的压力,推进城市化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由于我国土地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障、坚守中央提出的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一方面要求城市政府对土地资源一定要合理规划、集约使用;另一方面要求进一步拓宽我国城市规划领域,从城市走向区域,整合发展城市群,推动区域城市间合作与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12大城市群,如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建设城市群、加强区域城市合作的目的,是整合城市资源,在区域城市间形成功能和产业分工互补、共生共赢的形态,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尤其在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间更需要进一步分工与合作,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和劳动力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

在城市向周边地区的扩展过程中,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就成为一项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动力。除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解决郊区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还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化的农村人口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同时要积极组织各种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城市化奠定良好基础。

7.增加混合居住的社区建设,消除居住隔离

混合居住是指不同阶层和特性的居民在城市中居住在一起。混和居住模式被认为是解决不同阶层居民交往、缓解贫富分化的有效方法。在我国,居住的阶层分隔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更需要及时制定有利于混合居住的发展策略,鼓励不同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这需要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就综合考虑到混合居住的问题,并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不同收入阶层在邻里层面得到社会整合,建设各阶层和谐发展的人文生态社区。

责任编辑:王之刚

交通计量与交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交通 经济 公路运输 发展 趋势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从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量按不同运输方式的构成比例来看,公路交通运输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及公路网的日趋完善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路在当代已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一、公路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骨干运输方式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运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形成,使公路运输成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骨干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在技术经济特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1)机动灵活,适应个别交通运输用户的需要和具体条件,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最大优势,服务面深入广大,是最基本的集散运输方式,适应西部开发的基本交通运输需求。(2)直达性最好,在途周转、停滞时间短,运输时间利用充分,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时运输速度在地面运输方式中也是比较快的。是唯一能实现门到门运输服务的运输方式。(3)公路建设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回收期短,公路运输企业兴办费用较低,易于进入或退出市场,经营机制比较灵活。上述这些特性无疑最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因而是现代发展最快的运输方式。

二、公路交通发展概况

建国初期,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万公里,技术等级十分低下。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到1996,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1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22公里,

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15000多公里,四级及四级以下公路87万公里,在一些大经济区域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干线公路网。全国100%的县城,95%以上的乡镇的74%的行政村通了公路。“九五”期间,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三纵两横”和两条重要国道主干线公路,五年新增通车里程10万公里(含中西部地区约6万公里),到2000年,通车里程达126万公。2001—2010年重点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余下的“两纵五横”主要路段,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系统以外交通特别繁忙的其他高等级公路,改善和提高边境口岸公路标准,完成川藏、青藏等国防公路的整治和改造,积极扶持未通车的行政村公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公路。

三、公路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很快、成效很大,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在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中,中高档客车特别是高档客车和大吨位柴油货车以及集装箱等专用货车所占比例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货主的需求。

2.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当数量的县城以及大多数乡镇,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仍很短缺且设备简陋,成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公路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3.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存在着地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封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驶率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对建立全国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造成了消及的影响。

4.运输法制建设滞后。目前道路运输业执行的仍是部门规章,缺乏高层次的管理法规,使全行业的行政执法工作受到影响。

5.运政管理工作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运政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公路交通运输市场点多线长面广,行业治理错综复杂,因此,既要分析当前形势,以发展的眼光解决运输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重视行业治理长效机制的形成,确保运输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1.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从治理机制入手,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鼓励社会力量大办运输、办大运输。在运输组织结构方面,积极推行高速快客、超长线路实行集团化、公营化;跨区线路、危险货物、现代物流、站场经营公司化;其他线路、维修、检测、驾校等经营方式多元化。在运力结构调整方面,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客运以高级客车为主,城乡客运以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货物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辆,加快普通敞篷货车的厢式化进程。

2.提高运输生产力,加快道路运输发展。采取多元化筹资的方式,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客货运站场;同时切实做好客运站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强化运营治理,加强道路运输安全。一是加强安全生产责任治理,严格实行安全生产监督责任检查制度,把安全责任至上而下细化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二是加强营运车辆技术治理,坚持和完善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和定期维护制度,切实规范营运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行为。三是加强对客运站的监督治理,切实加强营运客车安全例检和进站车辆经营资格的审查,果断防止超员车辆、“带病”车出站运行。

4.严细市场监管,创造规范运输环境。一是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解决运力大于运量的问题。二是监督治理机制,全面清理和规范运输行业各类收费项目,大力开展运输专项治理。三是多元经营机制,积极实施运输市场多种准入模式,探索推行主干线、热线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投标,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良性、公开、公正的运输环境。

5.规范执法治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按照“设权应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检查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确保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监督检查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办事,树立良好执法形象。

五、公路交通运输发展五大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要求公路交通运输提供更可靠、快捷方便的运输服务。未来几年,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交通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公路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但与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相比,公路运输仍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运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

2.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智能运输系统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公路运输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技术、运输安全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3.公路交通运输将与现代物流日益融合

物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服务部门之一。公路交通运输加速向现代物流的发展和融合,不仅是为了面对现有的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更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和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公路运输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客户服务的要求。

4.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是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路客运市场需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要求“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同时,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公路客运营运质量提供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通达能力、运行条件改善的小环境,都对公路客运发展方向提出了战略性转变的要求。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成为现阶段中国公路客运发展战略的主要取向。

参考文献:

[1]刘艳慧,贾元华.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探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11.

沈俊.加入WTO对中国道路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4.

岳卫民.浅谈中国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标准化,2005,(6).

交通计量与交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当前我国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版块,此版块工作的有效开展,关乎到实际公路工程效益的全面发挥。如果实际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和维修工作不到位,也可能对于实际公路工程的使用性能造成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入手,本文高度关注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和维修工作的开展,希望可以形成完善的养护和维修管理机制。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养护;路面维修

随着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规模的增加,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和维修任务难度加大,此时就需要能够使用更加有效的养护和维修方案,以确保实际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和维修工作处于理想的状态,这对于提升对应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综合效益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1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和维修的重要性分析

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受损,可能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比如施工过程中,使用了比较落后的施工技术,工艺基准不到位等,可能使得路面施工的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继而影响到实际的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了质量问题,无论是起皮或者蜂窝等情况,如果长期不采取养护或者维修措施,就可能使得路面受损的情况朝着更加恶劣的方向进展;在一段时间之后,路面受损隐患会不断扩大,继而影响到实际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效益的发挥,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因此对于行车和行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危害。从这个角度来讲述,必须要针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建立完善的养护和维修体系,这样才能够确保实际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效益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

2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和维修策略分析

需要看到的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和维修是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工程,两者在不同的阶段关注的节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可以将其归结为两个子系统中去,这样两者相互交互,相互影响,形成良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和维修格局。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系列稳妥的技术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实际的路面养护工作有效的发挥其效能,引导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质量和效益得以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技术类别主要有:其一,接缝养护技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中使用率比较高的。在认识到传统切割机锯切或者人工清理方式的弊端之后,就开始采取以厚锯片接缝的方式来进行,将其中的残留物质进行处理,然后进行灌缝处理,还可以融入清洗烘干技术,这样可以使得实际的养护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再者在接缝清洗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高压水和空气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对接缝地方的清洗,需要依照实际情况来判定,这样才能够进入到完全清洗的狀态,当然这无法从根本上起到养护的效能,因此还是会以切割机锯切和高压水融合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提升实际养护技术的效用。其二,排水系统养护技术。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使得实际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处于更加理想的服役状态,因此在实际养护工作中,也需要在此环节进行优化。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时候,使用这样的技术,可以使得混凝土路面的稳定性得到提升。在对应路面工程中,路面排水设施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对于其可能出现的隐患进行排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做好应对,以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稳定性。再者,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游离水排出的过程中,要设置对应的排水设施,这样可以使得水的排出速度和质量得到提升。另外,还需要注意排水系统的优化调整,很多路段的横坡处,可能存在隐患,如果检查中发现,就需要进行报备和处理,避免出现沉陷的情况。从路面结构排水的角度来看,在完成施工之后,需要增加边缘排水系统,纵向排水设施和横向排水设施,都需要设定在行车道交接的地方,为了避免进入到分隔带,此时可以以封闭的方式来处理,这样也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离效果。其三,抗滑性能恢复技术。依靠这样的技术,可以使得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得到提升,一般情况下实际的技术路径主要有两种:沟槽处理路面技术和化学处理技术,这两种技术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前者可以更好的实现雨水的排出,避免雨水出现储存的情况,会对于抗滑性造成影响,此时就需要行车能够减少制动距离,避免因为路滑造成交通事故;如果使用的后面的技术,就需要将氟氢酸等物质洒在路面上,依靠化学反应,使得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粗糙性得到改善,这样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抗滑效能。

2.2 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出现对应质量问题之后,就需要采取对应的维修方案,引导实际的路面工程朝着正常化的方向进展,由此才能够形成更加理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格局。在此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裂缝处理技术。依靠该技术可以使得实际的路面裂缝问题得到解决,引导路面的质量达到理想的状态。详细来讲述,其技术原理为:灌注黏结剂,此时会将高分子材料作为首选,其中有环氧树脂和聚氨酯等成分,可以在实际修补中发挥其自身的效能,使得实际的裂缝问题不会朝着恶化的方向进展。当然在进行裂缝处理的时候,还需要确保裂缝衔接处处于相对清洁的状态,这是进行灌浆的前提和基础。此时会对于宽度进行适度调整,确保宽度符合实际清理诉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去做好对应的清洁工作,继而去使用灌浆技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到冲击钻等维修设备,依靠这样的设备,可以使得缝隙处于不断增大的状态,确保清洁度达到理想状态。在清除对应碎屑之后,可以对于槽壁进行处理,此时就可以慢慢进入到干燥的状态,将为裂缝处理技术效益的发挥奠定夯实的基础[1]。其二,错台维修技术。在实际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中,该技术的使用率也是比较高的。在路面出现错台的时候,短时间内要想解决问题,就需要关注于路面的稳定性。此时可以使用凿平法来进行处理,机械处理方案一般是首选。接着使用罩面填补技术,在实际接缝的区域,使用到的材料是混凝土和砂浆,低限地方可以依靠良好填补的方式来处理,这样可以使得路面的平整度达到理想的状态。当然在实际工程中,路面是完整的,低侧板块还需要以加压灌浆的方式来应对,这样才能够使得板块的高度得到提升,继而控制两侧的平衡性。还有一个节点,就是维修路面错台问题解决的时候,需要关注实际的问题原因,确保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路基有不规则变形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破损的情况,此时就可以使用工具来进行判定,继而制定对应的维修方案[2]。

3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和维修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树立精细化的养护维修行为管理意识

养护和维修工作都是一项细致性的工作,可能很小的一个细节,没有做到位,都可能使得对应养护技術或者维修技术难以有效的发挥其效能,这样就得不偿失。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就需要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为引导,确保养护和维修工作朝着更加合规的方向发展和进步[3]。详细来讲述,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有:其一,设立养护维修工作的管理岗位,要求对于实际养护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工作进行考察,设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和流程,确保其可以依照实际养护维修工作标准和规范来进行操作,这样才能够使得养护维修行为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其二,对于实际养护维修工作经验进行归结,建立对应切实可行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养护人员和维修人员可以依照准则来办事,做到各个细节有条不紊,引导实际的养护维修进入到更加科学化的状态[4]。

3.2 注重培养专业化的养护维修人才队伍

首先,在养护维修岗位设定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胜任力模型,依靠胜任力模型来进行对应技术岗位人员的招聘和录用,综合考量其养护维护工作经验,养护维护理论素养,养护维护技术能力等,然后将其纳入到实际的养护维修工作体系中去[5];其次,在养护维修过程中,建立现代化的师徒制度,鼓励经验多的人可以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递给徒弟,激励这种内在技术传递和经验传递的行为,建立有效的师父考核机制,确保其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进去,由此使得养护维修人员可以迅速的进入到工作状态;最后,积极建立完善的养护维修人才培养体系,从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机制构建等多个维度入手,使得实际的培养系统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进展,这样对于实现养护维修人才专业素质发展而言,是很有必要的[6]。

3.3 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和维修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技术和设备,而在此方面的技术在不断发展,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此时就需要对应养护管理主体可以积极实现自身养护技术和设备的引入,确保可以将更加先进的养护技术和设备融入到实践方案中去,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方案格局中,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效用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7]。在新技术和新设备引入之后,还需要确保实际施工人员可以切实的使用对应技术或者设备来做好实际工作,此时还需要开展系列的技术和设备培训课程[8]。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和维修工作是一项比较精细化的工作,需要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去审视,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好技术管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依靠这样的方式使得实际的养护和维修行为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此过程中,作为实际的养护和维修人员,需要秉持职业道德,严格依照规范来进行操作,这样才能够循序渐进的进入到理想的路面养护和维修状态。

参考文献:

[1]李仁增.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改造技术[J].交通世界,2019(13):54-55.

[2]陈琛.水泥混凝土“白加黑”路面维修方案及设计案例[J].中国公路,2019(16):108-109.

[3]蔡玉江.常见复合式路面维修养护方法[J].交通世界,2016(02):108-109.

[4]刘建伟,申俊敏,虞文景.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特点分析与发展建议[J].公路工程,2016,41(02):47-52.

[5]陈春华,占小毛.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交通世界,2016(16):18-19.

[6]公尚军.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34(08):19-20.

[7]孙文武,李文峰.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与养护[J].技术与市场,2015,22(01):78.

[8]武贤慧,沙爱民,张娟.水泥路面病害-成因关系链及数字化编码[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02):19-25.

交通计量与交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卷烟物流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重庆市烟草物流公司的组织机构及布局调整、物流设施建设及信息技术应用、物流业务管理策略入手,提出改进方案,有助于各地烟草公司提升卷烟物流管理水平。

关键词:重庆市烟草公司、卷烟物流、物流管理

2006年以来,重庆市烟草行业全面推行“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新型商业营销模式,卷烟物流规划、运行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物流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卷烟物流的整体框架已经搭建,比较完善的物流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0年底,已形成包括1个专业公司、6家配送中心、11.03万持证卷烟零售户在内的销售网络(其中,电话订货率达16.49%,网上订货率达83.51%,电子结算率达99.01%,直接配送率达80.07%);在物流系统建设方面,拥有仓储能力5.53万箱(即:含5件的大箱),分拣能力已达104.3万箱,30条卷烟分拣线(其中,电子标签拆零分拣线20条、整件激光分拣线6条、异型烟分拣打码线4条),188台配送车辆和937条配送线路,固定资产19724万元、净值12753万元,从业人员1105人。

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重庆烟草卷烟物流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1、体制需健全。重庆市烟草物流分公司原来以业务指导为主,在卷烟物流专业化管理上存在主体缺位现象,由于各配送中心的人员编制、物流费用仍在属地管理,涉及30个区(县)分公司,物流费用在总体控制、归集管理、成本计算方面存在不准确性。

2、运作方式需完善。重庆市烟草物流分公司现行的卷烟物流运作仍是企业内部物流模式,只有在内部各部门和外部各关联企业间引入流程再造,才能适应“工商一体化、供销一体化、两烟一体化”要求,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

3、物流布局要持续调整。“十一五”期间虽然形成了“一司六库”的物流布局,但随着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的快速变化,现有的卷烟物流布局还需不断调整,才能确保适应未来10年的发展要求。

4、送货模式需优化。在现行的“直接配送、接力配送、接货到户为主,委托邮政送货、客户约时定点取货为辅”的送货模式下,农网配送费用较城网高出了3~5倍,而配送卷烟价值和配送量却远低于城网,形成了送货成本与客户价值不对称、配送费用居高不下的不良局面。

5、物流装备和信息技术应用需升级。随着行业物联网建设的推进,现有的电子标签分拣设备显现出与智能化要求不适应的问题。

6、标准化应用水平需提升。“十一五”期间,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了一系列物流设备和管理运行标准,旨在统一全行业设备应用和业务规范。重庆市烟草公司卷烟物流现有设备、流程规范、技术应用出现了很多与行业标准不统一的地方,不利于“工商”(即卷烟生产工厂、销售商家)一体化运作和标准化管理。

7、人员结构需优化。“十一五”期间,物流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存在人员数量多、结构不合理、劳务风险大等问题,和现代卷烟物流对员工队伍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物流管理与运作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重庆市烟草公司对卷烟物流管理提出了如下4个方面的改进策略一

一、物流一体化改进策略

1、建立“工商”物流一体化系统

一是区域物流中心的选址要尽量靠近卷烟工业生产点所在地;二是要实现信息一体化,实现仓储、运力等物流信息的共享和一体化调度,实现物流资源整合:三是实现流程一体化,推行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使工业库存前移至商业仓库,让产品更加贴近市场,烟厂按照一定存销比主动为商业配货;四是要器具一体化,重点实施市内“工商”之间的烟箱循环利用和整托盘运输。

2、建立批零物流一体化系统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网上配货、网上营销”,快速响应零售客户需求、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建立社会库存监控系统,拓展订货终端的店铺综合管理功能,使商业企业能动态实时掌握零售客户卷烟库存和销售情况,并按照一定的存销比主动向零售客户补货,实现商业企业与零售客户的一体化库存联动。

二、物流组织机构及布局调整策略

1、理顺体制机制

①理顺体制。建立以物流分公司为管理主体,各配送中心为业务主体的体制,使全市卷烟物流资源实现配置统一、流程布局合理的结构,逐步将卷烟采购到货管理流程调整到位。

②完善机制。建立标准统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成本核算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

2、调整物流布局

①能力评估。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程度,结合卷烟销售预期分析,对现有配送中心地理位置、仓储能力、配送能力进行评估,提出迁建、扩建等技术改造方案。

②布局调整。按全市卷烟销售“十二五”末可达到130万箱的销售预期,将原“一司六库”布局调整为“一司四库”,并考虑销售峰值,对系统重新设计,使全市各分拣中心合理布局,实现每年150万箱的分拣量和12万箱的仓储能力的目标。

三、物流设施和物联网建设策略

1、提升自动化程度

实现物流装备与卷烟品牌匹配,确定投资规模和装备政策,依据卷烟品种、牌号数量的最大冗余度,完善卷烟品牌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将装备能效作为影响购进卷烟品种、牌号数量的重要因素。

2、进行合理物流装备规划

①仓储:各配送中心主存区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面积均按最大存储容量设计。

②分拣:采用半自动条烟分拣设备,设备设计能力应在15000条(线)/小时以上。

③包装:设备设计能力应与分拣设备效能匹配。

④补货:采用自动补货与人工辅助补货结合方式。

⑤异型烟:采用电子标签辅助人工分拣设备。

⑥运输:全市统一送货车型。

3、物联网建设

物联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逐步实施和完善。“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新型的电子商务平台,并通过传感技术应用,实现以商流为中心的传统物流向以信息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根本转变:实现商品实物流过程的全程感知,建立以“工商一体、批零一体”为中心的行业成本、服务、渠道的数据库。

四、物流业务管理策略

1、仓储作业管理

①卷烟分类管理

利用ABC库存控制策略控制库存规模。对卷烟按日均消耗数量等进行分类、排序,以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ABC分类按品种数量和销量划分标准为:

A类卷烟品种约占10%,而销量约占65%

B类卷烟品种约占35%,而销量约占25%

C类卷烟品种约占55%,而销量约占10%

A类卷烟的库存管理特点是要保证供应,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出现缺货。一般采用连续控制方式,随时检查库存情况,一旦库存量下降到一定水平(订货点),就要及时订货。对于A类卷烟一般采用定期订货方式,每次订货量以补充目标库存水平为限。

B类卷烟实行适中控制,B类卷烟介于A类与C类之间,可采用一般(定期)控制方式,并按经济订货批量进行订货。

C类卷烟库存管理的特点是,采用一般性管理方式,并允许出现缺货。不严格控制库存时间,简化管理,降低库存费用。

②库存量控制

库存量是长期困扰卷烟商业企业的问题,库存量太大则占用过多的流动资金并且有库存积压的风险:而库存量太小则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供应,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根据经验,库存量计算的方法如下:

月销量用A表示(单位大箱)

地产烟比例用b表示(单位百分之几)

地产烟到货周期用c表示(单位:天)

外地烟到货周期用d表示(单位,天)

合理峰值系数e:e=高于平均日销量的销量平均值÷平均日销量

安全峰值系数f:f=最大日销量÷平均日销量

合理库存量=[A×b÷(30÷c)+A×(1-b)÷(30-d)]×e

安全库存量=[A×b÷(30÷c)+A×(1-b)÷(30÷d)]×f

合理库存是卷烟商业企业保证日常市场供应的合理储备量(经验值在1.2~1.4之间),安全库存则可以适应最高销量周期前要求的所有存货要求,系统设计通常可以按照合理库存进行规划,因为货位设计时通常还会因存在卷烟散盘的情况而放大设计。

2、分拣作业管理

拣货作业策略包括整箱拣货作业策略、条烟拣货作业策略和异型烟拣货策略三个部分。

①整箱拣货作业策略

客户订单拆分后,以50条为单位的整件烟采用激光整件打码分拣方式,扫描件烟外包装条码,确定件烟品种绑定客户订单,人工拆开件烟两端,激光打码,人工封箱、贴标签,在包装工作站进行合单。

②条烟拣货作业策略

卷烟商业企业的主要条烟拣货模式(见表1);

③异形烟拣货策略

采用人工+电子标签辅助拣选的方式,在包装工作站进行合单。

3、送货业务管理

①调整送货模式。对销量大、客户集中、道路条件好的区域采取卷烟配送中心直接或分级送货到户模式;对销量小、客户分散、道路条件差、送货费用高的乡村偏远客户,采取委托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其中委托送货部分不超过全市销售总量或零售客户总数的30%。

②大力推广GIS系统。实施送货车辆动态管理,提高车辆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③配送线路整合。直接送货部分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制定科学的配载策略,减少道路迂回,达到“流程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佳”的物流服务目标。

④订单结构优化。进一步完善客户分级服务机制,对客户访销周期进行优化调整,逐步减少距离远、送货频次高、单次送货数量少订单对物流配送费用的影响。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烟草公司将建立完善的物流专业化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物流节点布局;提升物流仓储和分拣设备现代化水平;优化以“控制费用、提高服务”为导向的物流运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基本形成以“智能化、一体化、高效率”为特点的,建立具备物联网雏形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新型卷烟物流体系。

交通计量与交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一、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的一些发展情况

(一)政府道路管理和交通运输本身发展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和提高

交通运输的发展已经很好了,发展速度也很快,发展效果也很好。继续发展下去不免会有问题出现。对交通运输发展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必须要及时解决。不能放着问题不去理会。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让这个行业方向变得专业规范一些。说到明确的专业和规范的问题,政府道路管理的相关部门应当参与并且确定发展方案。政府道路管理在交通运输这个方面上所面临的问题,如果能够有效并且及时的解决,那么就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政府道路管理部门来说,就应该要重视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很规范的发展模式,不能够随意的任其发展。必须要强调管理规范在这中间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二)交通运输面临的一些问题

目前的交通运输也面临着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我们国家在整体的交通运输建设方面的水平和实力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和一些厉害的国家相比,还需要继续进步。传统的技术手段已经有了很好的运用和普及,但对于新的技术和想法还是欠缺很多。对我们来说,创新思维的不足是很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人都是能够很好的使用传统方法并且不断熟练,但如果要进行方法的改良和创新,运用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就变得有些难了。所以,在交通运输的问题上仍应该保持不断进步的态度,继续发展。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和相关要求

(一)积极作用

交通运输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和字眼。因为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生命中,都不能离开交通运输,只要你需要走出家门,你就已经参与到了交通运输中。这就说明交通运输对每个人的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而对政府道路管理部门来说,交通运输更是它们的核心工作,重视程度不用说也很容易就明白了。然而,除了关注交通运输发展的问题外,政府道路管理部门还必须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是确保交通运输在发展就可以。他们必须要对所管辖在内区域的经济做出及时的评估。也就是说,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有效拉动,是需要政府道路管理部门进行定期及时的整理和总结,并且运用大数据,做到及时的分析。能够对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交通运输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就现在的社会背景,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便利,每家几乎都会有私人化的交通工具。正是因为要适应交通运输的发展,所以带动交通工具愈发的私有化,也就是带动了大家购买交通工具的想法。大家一旦花了钱,一旦进行了消费,我们就可以说经济得到了发展。同时,交通运输建设得越来越好,不仅是让每个人有了很好的享受,也对各地区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同的地区之间因为交通的便利,因为可以有了实际上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经济方面的交流。比如说互相运送本地的特产到另一个地区,互相消费,也互相收益。这样的话,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就已经有了交流,从而得到了发展。这种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以及区域自己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交通运输发展这个很好的桥梁,是很难做到在实际的生活之中,让两个完全无法联系的区域间进行经济方面的交流和发展。所以,这就能看出来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着积极作用的。除此之外,政府道路管理部门对交通运输的发展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划和发展,让区域经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政府道路管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制定计划,也是具体到实施问题和监督的问题上。

(二)面临的一些新的挑战

交通运输的发展一定是有用的,而且是很好的。但是除了发展也带去了不那么如意和顺利的方面,比如说因为发展的太好太迅速,其他和它相关的行业不能追上它发展的脚步。说到区域经济的问题上,也就是这个无法找到一个很好的节奏匹配交通运输的发展。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发展误区,也让整个经济环境较为困难。在我看来,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遏制或者是制约找到更好地发展节奏的话,就很有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去发展,反而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政府道路管理的部门稳定好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找到适合交通运输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共同进行的最好方法。

结束语: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区域经济被带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不能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由交通运输的发展影响造成的,但也必须要承认的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确确实实的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去了非常有利的影响。作为私人化的交通工具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交通,任何事情的发展和运转都或多或少的需要交通事业。交通运输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正是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之一。我们需要出行,我们需要便利,所以交通工具私人化越来越普遍,那就已经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经济被带动了。我相信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离开交通运输的影响,还会受它的影响越来越深。

摘要:国家想要发展需要很多的因素,无论是哪个,都非常重要。但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一直都具有必然性。因为对于国家,对于人们的生活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阳,郗恩崇.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关性及应用研究[J].求索,2009,(06).

上一篇:经济伦理科学发展观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