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07

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和举措。新常态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缺乏合理性、审计模式滞后等突出问题,本文立足于新时代背景,结合党的十九大对审计监督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9. 007

1 引 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职能拓展的产物,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审计业务种类之一,在促进高效履职、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拓宽监督渠道、维护社会稳定、防治腐败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企厂长审计制度”,经过3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现已逐步走向成熟。2010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组织领导、评价报告和成果运用;2014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出台,进一步细化了《规定》,更加突出了“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的业务要求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2016年《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的颁布,建立了重要領导干部任期内审计的重要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常态化。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特点

2.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文件的出台,提升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强化了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约束。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权力监督体系的有益补充,本文中所探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①;而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对以上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以及效率效果进行的鉴证、评价与监督;该项审计制度是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承担经济责任、维护法纪、内部管理效率情况的一项重要制度,能够监督领导干部,促进勤政廉政、高效履职,防止滋生腐败,其主要内容如表1。

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2.2.1 审计对象及其责任的复杂性与差异性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广义上来说,社会法人组织根据其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部门:政治部门、企业部门和非营利部门,这三个部门彼此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又设立了事业单位这一组织,根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职能类、公益服务类的和生产经营类。狭义上来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党政工作部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的集合。以上机构经济活动内容不仅涉猎广泛,而且跨度广,其经济活动自然也存在差异性,进而导致其领导者承担的具体责任存在不同。

2.2.2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多样性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包含了多种审计类型,如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审计等,同时又涵盖了多种具体业务,如内控建设、财务管理、财政收支等,需要从行为、信息和制度三个维度展开审计活动,即对合规性、真实性和健全性;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各机构的党政一把手和领导干部,所以审计内容也包括相关机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情况,这对审计人员的政治敏锐度和政策理解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2.2.3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性

一方面,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长,审计期限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数据量、业务变化和人员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会增加审计难度,同时也会增加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审计结果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政治生涯和职业生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一系列要求,将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点内容,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审计评价以及线索移交等环节,如果对涉及违规违纪的问题处理不当,会增加审计风险。

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3.1 内部审计独立性差,审计人员配备堪忧

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导致部门和职能的权威性受到影响。一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检查结果受后任领导者的意志所影响,审计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制约着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职能的发挥;二是机构的设置上,一些单位缺少独立的审计部门,更多的单位虽然设置了内审部门,但人员的配备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很多单位出现财务人员兼职的情况,其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无法达到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导致审计发现不充分,对审计结论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3.2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起步较晚,现阶段在该领域缺乏具有指导性的操作规范,同时由于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一,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各地区、各领域审计侧重点也存在很大差异,以上因素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不统一。一方面,部分指标超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畴,有些审计评价与财政收支审计评价没有明显区别,总体上评价指标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难以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现阶段实务工作中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量化指标的支持,缺少综合客观的评价方法,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3.3 审计时点存在滞后性,影响审计成果转化效果

一般来说,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先审计后离任”的方式开展,未经审计不得离任,被审计对象应对审计发现问题全权负责,但实际中,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是在领导干部离任之后进行的,这种“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方式与人员任免环节严重脱离,无法真正地发挥预警作用和监督作用;对于审计后成果运用方面,囿于审计时点的滞后性,使得审计定责、事后追责变得较为困难,后任领导对于问题的整改重视程度降低,对审计的成果利用并不充分,审计建议难以落实,这对于单位的经营与管理也无法起到促进提高的作用;再者审计成果共享机制不完善,很多单位未形成良好的沟通联动机制,各部门间审计成果共享不到位,造成成果被浪费,间接提高成本,削弱了审计效果。

4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审计环境,提高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源头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一是要从制度上约束,减少隶属关系的控制和领导权力因素的干预,包括:审计人员能独立行使审计职能,能够直接地向最高层领导报告审计结果,不受限制地接触和利用各种审计资源;同时还要保证审计人员自觉回避影响独立性的不利因素,避免个人因素影响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客观描述;二是要建立制衡机制,完善内设机构,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独立审计人员,避免出现内审主体缺位、跨部門兼职等情况;三是要加强内外部审计的结合,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审计客观性,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强调“加强对内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这就要求将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有机结合,充分借鉴其审计方法、审计思路、审计分析手段。

4.2 结合实际,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性质和业务活动,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依据。从深度上来讲,可参照《规定》、《实施细则》和《行政事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具体内容,结合审计实践和历年审计发现,将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提供可靠信息;同时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做到多重比较。从广度上来讲,应充分考虑新常态下新的要求,将审计对象落实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廉洁从政、单位内控管理、国家政策贯彻落实等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在审计分析中的应用,深入挖掘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之间的关系、趋势、异常与风险点,做到多面评价。

4.3 转变审计模式,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任中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重中之重的一个领域,必须通过合理的规划、高效的审计模式来提质增效。现阶段以离任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作用,推行领导干部“任中审计”更加符合我国现实情况。一方面,“任中审计”避免了离任审计的突击性和滞后性,能够理清责任,领导干部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关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整改措施,也有助于对审计结果跟踪反馈,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使审计成果得到落实和应用;另一方面,“任中审计” 能够推进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全覆盖,根据风险分布突出审计重点,有效规避了由于换岗频率不同导致的接受审计频次与地区分布不同的问题,有利于合理规划时间、分期分批地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提高主动性与时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云华,陆静,陆敏.新常态下发挥央行内部审计作用的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研究,2016(10):4-8.

[2]阚爽.国家治理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变化研究[J].当代会计2018(4):63-64.

[3]张媛,杜佳.行政事业单位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8(2):20-21.

[4]刘战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6(2):87-89.

[5]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Z].2012-11-29.

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首要职能,做好绩效计划关系到绩效管理的成败。因此分析研究绩效计划问题至关重要。研究绩效计划问题首先要从领导层制定政策着手。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开展绩效计划问题研究,我国也是如此。但是,由于我国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县市对绩效管理的本质与规律认识尚有不足,并在实践出现诸多问题。为了认识绩效计划的本质和规律,查找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S县级市绩效计划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理论分析,撰写了本文。

关键词:绩效;绩效管理;绩效计划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和信任赤字,其政府部门存在许多诸如官僚主义、浪费、低效率、拒绝革新等许多问题。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和信任赤字,解决诸多问题,成为西方国家的首要任务。英国是最早推行绩效管理的国家,起源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所推行的雷纳评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来再造政府,如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绩效管理是其中一件有力的武器,是西方国家政府改革方案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首要职能,做好绩效计划关系到绩效管理的成败。因此分析研究绩效计划问题至关重要。

二、S市政府机关绩效计划问题与分析

1.绩效计划制定不力

S市政府绩效计划采取传统绩效管理的模式,制定绩效指标实行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领导很少征求下属的意见,没有自下而上的沟通,也缺乏来自员工提交的具体情况,因此,S市政府制定的绩效指标往往脱离实际或者违背下属的意愿或者不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2.轻视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也称职位分析,是绩效计划的基础。如果对岗位职责没有明确的规定,实施绩效考核便没有依据。工作分析涉及任职资格、主要责任以及主要职责的标准,任职资格决定谁适合做,主要职责的标准为考核与评估提供指标,主要责任为考评后的反馈与面谈、奖励与处罚提供支持。S市政府轻视工作分析,一个重要原因是,S市政府没有看到工作分析与绩效计划的紧密联系。

3.支出不断膨胀

S市政府在绩效预算管理方面缺乏健全的绩效指标体系,更没有完善的绩效预算评价制度和方法,致使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拼命要求增加预算拨款,并因为缺乏有效的绩效监控而存在大量的财政资金浪费和低效率使用资金现象。这两方面的恶性循环导致政府支出不断膨胀。

4.一些领导人盲目追求“政绩”

由于一些领导人希望获得升迁或出于争强好胜,因而追求“政绩”,大搞政绩工程,或者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如,好好的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楼房被拆掉,政府又花巨资建设办公大楼。然而,盲目追求“政绩”,会影响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可持续发展。领导人也是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制度的约束。否则,不仅领导人栽跟头,政府也会蒙受巨大损失。

5.雇佣临时工

S市政府带头雇佣临时工。雇佣临时工,不仅造成同工不同酬现象,违反国家法律,而且让正式工养成懒散习气,导致体弱多病。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因人设岗,而不是经过工作分析设岗;(二)分工太绝对,科室太多,导致人员利用率低,人浮于事,办起事来,推诿扯皮,有事没人干,最后不得不雇佣临时工。

6.缺乏防患意识

S市政府缺乏调研,基本上在办公室冬夏均开空调,平时应付工作,等待问题出现以后再去寻找解决办法。可这样解决问题的成本是很大的,并且,有些损失是无法用经济来弥补的。比如,政府领导如果不下工矿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可能带来生命危险,并给国家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三、改进S市政府机关绩效计划问题的对策

1.建立现代绩效计划

现代绩效计划,就是现代绩效管理的绩效计划环节。因为传统绩效计划实行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所以传统绩效计划只是一种行政计划。应当努力从传统绩效管理向现代绩效管理及战略绩效管理转变。现代绩效管理包括战略绩效管理,强调绩效计划的制定既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也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以人为本;强调双向沟通,把员工也作为绩效管理者。S市政府应当吸收广大公务员中的业务骨干一起制定相关计划,提高绩效水平。

2.由传统工作分析向现代工作分析转变

通过搜集有关工作活动、工作对员工行为的要求、工作条件、工作对人员自身条件(如个人特点与执行工作的能力等)的要求等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实际的工作分析;将工作分析纳入绩效计划的环节,把工作分析作为绩效管理的一部分;把握和应用现代工作分析方法。现代工作分析方法包括职位分析问卷法、工作要素法、临界特质分析系统、能力要求法、关键事件法、管理职位分析问卷法、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工作任务清单分析法。前四个是以人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分析方法,后四个是以工作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分析方法。管理者应选择一种与单位具体实际相联系相符合的方法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管理绩效。

3.建立现代绩效预算制度

建立现代绩效预算制度,就是要建立包含绩效预算指标体系的绩效计划,建立完备的绩效考核评估系统,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发挥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监控职能。为减少资金的浪费,应对建设项目的预算进行评估,该花钱的花,不该花的一分也别花。在英美等政府绩效管理比较成功的国家,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估和绩效目标的结合非常紧密,“2005年总统预算清楚地表明了项目绩效和项目预算之间的联系比往年更加紧密:被评为‘有效’项目的资助平均增幅达7%;‘中等有效性’项目的资助平均增幅达8%;而‘勉强有效’项目的资助平均下降1.6%;‘无效’项目的资助平均下降38%”。

4.建立涉及群众代表的评估委员会

美国是绩效管理很成功的国家。1993年,美国建立了国家评估委员会,其主任由副总统担任。这对S市政府建立评估委员会具有借鉴意义。S市处于中国大陆地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无论从社会制度,还是从绩效管理的民主原则,都应当吸收群众代表进入评估委员会。如果建立涉及群众代表的评估委员会,重大项目由评估委员会讨论决策,并由群众代表宣传公示,就能有效防止一些领导人推行政绩工程,也能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经济滑坡、实现可持续发展。

5.因事设岗,按编进人

因人设岗是通过关系设岗,是不公平的,不科学的;因事设岗,即通过工作分析设岗是科学的。编制是经过工作分析通过程序制定的,编制就是法律。只有依法办事,科学设编,按编进人,才能却保政府编制适中,一个萝卜一个坑,消除人浮于事的状况,提高管理绩效。

6.实施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

S市政府应建立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并落实在岗位上。每个岗位做好了,潜在的问题自然得到控制和消除。

实施预防为主,要将战略绩效计划落到实处,S市政府机关应根据当前的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努力查找潜在的问题,集中优秀人员或者聘请有关专家对已知的和潜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制定近期的以及长期的工作规划,将已知的问题及时处理,把潜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中。(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就业办公室)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2]何宇青:《政府部门绩效考核科学化与政绩观的改进》,《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3]符大文:《论事业单位引入绩效管理的可行性》,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财政体制的深入改革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与财务核算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其中最显著的是采用了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内部审计的范围及其对象相较以往有了较大的不同。当前,事业单位在审计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创新,保证审计工作的良好转型已成为了目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概述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其次指出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创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策略

现阶段,国内多数事业单位内部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实际作业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了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单位内部审计的效果并非是完美的。所以,必须对单位内部财政、财务收入支出等实施的所有经济活动加以全面规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优势作用,保证单位具有较高的管理效率,促进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

(一)独立性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的特点。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政策法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准确检查与详细评价单位的经营与财务管理过程,防止国家利益与资产发生流失情况。事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性的机构,不过内部工作人员依旧是本单位的职工;有些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还和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成为纪检监察的配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造成了影响,审计实践中存在人为干扰的情况。

(二)程序简化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程序共有计划、实施、终结、后续监督检查等几个审计环节,由于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都是本单位职工,而审计机构中的成员全部是单位内部人员,这些人员十分清楚各部门的情况,因此在审计实践中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全部省略掉了,使得审计程序进一步简化,提高审计效率。

(三)及时性

及时性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审计机构应根据单位领导者的指引,加强各部门的审计工作,及时找出管理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获悉导致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性质,及时和有关部门与领导加强交流沟通,详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为相关领导者的整改措施与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及时处理好潜在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者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前,我国有不少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将财务收支纳入到了内部简单的收支活动范畴,认为单位不实施生产活动,根本不用进行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单位甚至连专门的审计部门都没有设立,完全忽视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的单位虽然有专门的审计部门,但只局限于监控各级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由于领导层不可能做到任何事情都详细过问,所以实践审计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类阻力,无法单独审计,直接阻碍了内部审计优势作用的发挥。此外,单位领导者对于内部审计的有关政策法规知晓不多,不知道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事业单位发展中的必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

(二)内部审计工作者素质不高

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不仅明确强调审计工作者要全面掌握了解会计、审计、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等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现阶段,我国有部分事业单位只围绕着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单位的深入改革将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提出全新的要求,并且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广泛使用及财会人员良好素质的形成,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所进行的单一财务收支审计与现在的要求已不相适应。内部审计只有拓宽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拓展自己的工作领域方可满足当前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缺乏固定的内部审计机构

由于事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机构成员都是本单位职工,且有不少成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同时还兼职从事其他工作,致使审计机构难以固定,审计工作人员没有清晰的职责权限,实际审计时难以发现舞弊行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最核心的任务是对单位经济与国家法规政策及提出的发展方向间的相符性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与评价,而要想达到该目标,就必须充分显现单位审计机构的固定性、独立性。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不涵盖固定独立这一因素。尽管具有专业水平高的审计工作人员,但由于审计机构本身缺乏固定独立,所以会导致职工角色与思想上的不稳定,给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存在严重的利益矛盾。

(四)缺乏完善的制度

纵观国内关于内部审计方面的制度与法律现状,内部审计工作依旧局限于一些原则性的规范标准,实际审计时没有可以支撑的制度、法律,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也只是通过国家审计机关所编制的审计制度来开展审计活动,这样将无法有效执行审计意见或建议,导致最后所获得的审计结果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丧失了本有的规范性、严肃性。现阶段,我国关于内部审计方面的规范标准仍处于探索发展期,审计结构与审计内容与国际上现在的内部审计准则还有较大的差异。

三、创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思路

(一)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在事业单位审计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比较了解单位整体经营情况和容易发生的问题,其作用要远比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大,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事业单位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其具有的优势作用。此外,单位内部审计还必须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及时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推动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素质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而言,除了要具备高的理论素养、实际工作经验必须丰富外,还要具备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是要积极参与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首先根据审计中一些薄弱之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其次充分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知识等,从而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中时刻保持谨慎认真的态度,做好内部审计各项工作,规范审计工作纪律,严厉禁止利用自己的权利干一些不正当的事情。

(三)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事业单位必须构建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内部审计业务与相关工作人员的独立性。要想将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就必须实现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具体体现在机构的独立,由单位法人对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要求审计工作人员不得从事审计以外的工作,并且要实施岗位轮换制,定期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轮换,防止因个人感情而削弱审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制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

目前,国内颁布实施的内部审计制度滞后,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不强,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应在《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的基础上编制更加详细的业务规范与操作流程,从而保障审计工作有效实施。此外,事业单位也必须结合有关的审计内容开展审计工作,对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加以改进完善,明确审计机构在单位中所占的地位、具体的结构,通过匹配的法律来实现审计机构的独立。同时,严格根据审计规范的内容及流程,不断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落实内部审计法律法规。

(五)创新内部审计工作理念

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应融入组织管理流程中,实现组织的保值增值,由以往的防弊纠错朝着管理服务型方向转变,将以往的财务收支审计拓展到绩效审计、管理审计领域,由内部监督检查朝着内部评价分析上转变。另一方面,树立大局意识,确立审计工作的重点;从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针对单位领导者注重的焦点问题及管理中的薄弱之处进行审计调查工作,将审计的核心领域、核心资金及核心部门全面反映出来。

(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

首先,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征,不仅要揭露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还必须对引起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体制机制层面上及时提醒相关部门,提出有关意见或建议,构建以“风险防控”为中心的监督控制防线;充分采用突击检查、专项检查、落实举报等各类有效的手段,构建以“查”为中心的监督控制防线。

其次,强化部门间的协作。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断强化组织协调、集中审计资源、激发全员参与审计的积极性,和计划财务部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协作开展审计工作。同时,通过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力量,不断提高审计合力,做到资源的共享,合理节约审计成本费用,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将内部审计自身具有的协调优势全面发挥,将相关部门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意见第一时间如实反映给单位领导,从而确保审计信息顺畅。

最后,实施具有建设性特点的多样化审计报告方式。通过口头、非正式形式将期中审计结果报告给被审计单位,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遏制损失的蔓延。在提出审计报告过程中,应以建设性的语言为主,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懂得换位思考,用被审计单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样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欣然接受审计意见,从而保证相关规章制度的有效贯彻与落实、,充分显现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根据各层次管理者的实际所需,提出各种形式的审计报告,如递交给单位最高管理层的报告必须要突出审计重点、简明扼要;递交给相关部门负责人或一线管理者的报告应以完整的数据、图表等形式为主等。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跟现代社会发展步伐,勇于创新内部审计工作形式、方式与方法,通过准确高效并富有建设性的审计成果来获得领导的注重,获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可、支持,保证单位持续健康地前行。

参考文献:

[1]王德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全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蔡巧.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对外贸易,2012(06).

[3]蔡敏红.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问题和对策[J].财经界,2011(04).

[4]杨海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03).

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入世加入WTO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财政改革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也随之加强,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创新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提倡行政单位使用零基预算法进行预算编制,但实际上,大多财政部门不愿采用,仍采用传统基数法。在很大程度上,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能完全体现。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一些不该安排资金的项目人为地安排了,致使预算编制不严谨。在实际中,不能太足安排项目预算,必须采用预算中追加预算才能满足预期效果。另外,预算编制不严谨,也影响项目的绩效评价[1]。

(二)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专项资金存在“重划拨、轻管理”问题,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专项资金在管理上“松、散、乱”,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专项资金的划拨有很大的模糊性,几乎在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和决算中,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实际上专项资金并未用于指定项目的使用上,专项资金专款不专用,给某些人挪用公款以可乘之机。

(三)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受利益驱动唆使会计人员造假报表、虚报账目,导致公款流失;一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严谨,没有强烈的职责观念,在核算报账中不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原则进行核算,同时缺少相关部门监管,最后导致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另外,财务人员处理财务工作不规范,财务报告只有分析报表,没有辅助财务状况的分析说明,不能明确指出企业财务活动的规律性,影响单位领导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四)国有资产管理不严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部门每年只管经费收支,忽视国有资产管理,导致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信息,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处置情况也不甚了解。部分单位财务管理基础信息不完全,未建立固定资产和债权债务等明细台账,经常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如一些单位变卖闲置设备物资给其他企业单位,或把库存物资赊销出去,不及时清理结算,长期以应收账款账户存在,日久形成呆账、坏账。

二、创新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管理

1.必须依法执行部门预算,确保预算与实际费用支出相符。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原则,加大预算编制管理力度,同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

统一编制部门预算。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时,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编制零基综合部门预算,统一报上级财政部门审批。

2.建立动态预算数据库。建立动态预算数据库[2],实现财务预算基本数据和项目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实现财务日常管理部门与预算管理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同时,应加强财务人员应用财务会计软件的技能,实现会计电算化。

3.建立财务考核指标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或事业单位财务考核指标,建立财政运行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费用核算指标体系、投资评价指标体系等[2],依照成本效益原则,力争用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如运行行政成本指标体系,可以依据前几年的运行成本情况,建立当年的成本运行指标,采取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并建立指标上下限,正常情况下,对超过上限情况进行惩罚,未达到下限的要给予奖励,激励同时约束每个人依法行政,节约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严格遵循专项资金管理各项制度,按规定设立专项资金转账和项目管理辅助账,专门核算专项资金的收支业务,加强项目成本和资金管理,严格审查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2]。为确保项目资金的效益性,应对专项资金严格把关,制定严格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做到专项资金不随意下拨,下拨后严格管理,确保每一笔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益。

同时,对专项资金项目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对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益的有关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制定具体的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参与项目资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及二级单位应按照财务制度和会计科目,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确保资金核算到具体账户,物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到具体实物,债权债务核算到具体单位及个人[1],确保每一笔收入、支出清晰。会计核算严格遵循相关制度进行,如不得随意调整会计核算方法、记账方法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分离不相容岗位,严格支出审批手续,规避货币资金、往来账等方面风险,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检查会计核算和记账等各环节,加强原始票据源头管理,对原始票据实行稽查制度。

(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善,缺少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己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机动调整某些制度条款,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益。

(五)加强外部财务监管

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及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督和管理。财政部门依法督促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建账、核算,依法理财,加强对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预算编制的方案的审核。税务部门依法对单位税务方面相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避税务方面的违规违纪行为。审计纪检部门依法审查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严处违规违纪行为。另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必须灵活调整,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丁晖.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J].商,2013(20).

[2]田建明.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EB/OL].http://www.chinaacc.com/tougao/2010_6/19_276541939191601022716.shtml,2010-6-19.

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主要任务、特征;然后阐述了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以促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向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的方面发展。

关键词 行政单位 财务管理 预算执行

一、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是指行政单位的部门预算收入,在预算、分配、调剂和使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其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依法增加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与行政单位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特征:(1)行政单位的资金基本上都来自财政拨款或上级部门拨款,提供者并不期望按其所提供的资金比例收回或获得经济利益。(2)行政单位一般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卖或清算的问题,资金提供者不会分享单位剩余价值,所以也不具有企业会计意义上的所有者权益。因此国家管理部门等资金提供者,需明确规定资金的使用范围,行政单位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或限制,这是其必须履行的特殊责任。

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上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引起了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但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已不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根据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行政单位必须根据发展的计划和任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管理作为一个系统,相关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是很关键的,但实际上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预算编制与考评都是财务部门一手完成,其他部门参与不足。

(二)预算编制方法欠科学。多年来,行政单位预算编制采取的是“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虽较好地发挥了财政总量控制的优势,但并没有充分考虑行政单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没有认真评价所提供的服务与效益,只是简单地采用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增量预算法。

(三)预算编制时间仓促,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使预算缺乏严肃性。由于时间比较短,在编制预算时极易造成基本数据调查不清,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使资金和应办的项目脱节,使用范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度”的限定,论证不充分使得预算安排先天不足,使预算目的不够明确。

(四)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一是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造成浪费。部门预算费用支出缺乏计划与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二是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三是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五)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上不健全。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1.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对照预算,认真检查各项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将尽可能实现的收入完全列入本年度,将本年度的支出,尽可能清理净化,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收支情况;2.不及时清理资产与负债,清理检查各项资产的盘盈盘亏及资产的运行质量;清理检查各项往来款的情况及使用质量,导致责任不清,形成呆账坏账。

(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

三、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转变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观念。首先,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行政、办事效益。其次,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再次,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全面贯彻《预算法》的要求。

(二)细化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全面落实“零基预算”预算编制方法,摒弃“上年基数+本年调整”方法。“零基预算”的具体做法是:实事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具有前瞻性的预算。它不仅能压缩经费开支,而且能切实做到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行政单位应当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适当的差异,可以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使部门预算符合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

(三)严格预算开支,建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一是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二是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等管理制度;三是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三是岗位分工控制,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四是授权批准控制,严格遵循授权范围和权限,重大会计事项建立集体审批制度;五是财产清查控制,采取定期盘点的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六是内部报告控制,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内审部门还应经常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这样,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强化开支计划性,统筹安排使用各项经费。各部门必须按照下达的预算执行,杜绝无预算和超预算开支,保证必要的办公经费需要,然后再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其他项目的开支。计划制定后,还必须严格执行,保证计划的有效性。对项目支出不仅要控制总额,而且还要细化控制到每一个费用明细,提高经费管理的透明度,使项目负责人和财务部门随时把握经费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克服经费使用中的盲目性,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相互挤占和超支现象。

(五)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预算执行岗位责任制。预算执行完毕后,要分析预算从编制到执行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际情况与预算不相符的,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对预算层层分解执行过程中,明确责任中心,将由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发的责任落实到人。根据实际情况开始下一轮的预算编制工作,对预算编制执行工作合理、高效完成的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使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提高他们在以后执行预算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不能认为按照预算将有关的资金支付了,预算执行任务就完成了,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一是要制定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单靠单位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二是对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要有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是对预算编制水平的检验,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差别较大或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的,就应考虑调整预算编制的标准、方法;另一方面,效益评价应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

财务管理是一个行政单位的“管家”,得当与否关系行政单位的盛衰、富贫和宽窘,特别在目前经济不太景气的形势下,探究财务管理对策尤显。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应以收支为前提,加大财务管理的力度,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使财务管理向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相关制度.

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隨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工作也有了明显改变。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工作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不断进步的。因此,为了适应时代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势在必行。只有有效地提高了行政事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才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发展速度。随着新时代公共管理事务的不断发展,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的工作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效率较低,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国家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对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进行有效的优化,从而提高行政事务工作的效率。笔者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优化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优化方法

前言: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各地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体制也有了新的制度改革,也因此,使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开始顺利推行,通过这种管理改革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效率。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的增长,对于行政事务工作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重视对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使其工作职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工作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对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对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进行优化,使其不仅可以有效得到跟上国家的发展步伐,而且可以有效地推动国家的发展水平,提高国家的发展速度。

一、端正行政工作态度

机关事业单位在对行政事务工作进行优化时,应该优先注重对于机关事业人员的思想优化问题。通过不断的教育以及活动的展开,使机关事业人员可以有效的树立效率意识,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这就要求,机关事业人员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工作效率对政府机关有着重要的影响,时时刻刻终身自身的工作效率问题。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做到以身作则,起到领头的作用,带头进行对自身工作效率的优化提升,加强对于行政事务办事效率的重视,有效地对行政事务工作进行优化,加强工作效率。

在进行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时,不应该单单注重表面问题,只做“面子工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应该端正自身行政工作态度,不断地去探索研究对行政工作的优化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行政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机关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于工作效率提高问题的重视,不仅进行资金、人员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应该多方面的去思考,进行合理有效的全面地进行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极大地影响着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问题,因此相关机关事业人员,必须要树立有效的大局观,对自身的工作效率进行全面有效的认识,并且,机关事业单位也应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机关事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只有不断的进行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有效,提高机关事业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二、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行政工作体系

优化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不仅要从对机关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出发,还要从管理机制上进行优化。管理机制的优化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对工作管理机制进行合理有效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工作管理机制,才可以使行政工作体系不断的优化,才能使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有效进行。为了有效地进行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就必须改掉传统的思想与意识,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替代传统守旧的思想,并且同时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的工作方法进行新的优化与创新,提高行政事务的效率以及行政事务的透明性与科学性。通过对于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与改革,不仅可以使行政工作人员可以进行高效的工作,还可以使行政工作人员有效地认识到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地进行对自身工作效率的认识,从而经过有效的优化,使自身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使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可以有效地进行与发展。

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还要从社会资源的利用上着手进行。通关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满足行政事务工作的需要,通过竞争机制的有效建立,提高单位员工的行政事务的工作效率,使单位员工在工作中可以时时牢记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有效的监督以及效率的考核机制,使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得到优化进程加快。

三、完善制度流程,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最后,对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有效优化,离不开对行政事务工作流程的优化与完善。因此,相关单位领导必须要重视对行政事务工作流程的制定,使其具有规范性以及制度性。目前,在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对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基础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配套制度来进行的,通过对完善的配套制度的有效优化以及严格的管理,不仅可以使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进行顺利的优化,还可以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的效率不断提高。但是目前,由于各单位间的情况大都不同,因此,就要求相关单位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针对不同的行政工作状况进行不同的行政事务的优化规则制定以及管理。因此,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应该在进行优化前,对于当前单位的状况数据有着全面的把握与认识,充分结合实际。并且在进行优化前,对当前的单位情况进行深层次的调查与研究,并且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处理,针对某些问题提出有效的优化方案,从而有效地对行政工作流程进行新的优化与改革,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在有效地完成工作流程制定工作后,要充分地完善优化相应的监督以及执行制度,使工作流程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机关事业单位完善有效的工作流程对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工作流程的完善,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政事务工作效率,还可以有效的优化行政事务工作,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整体行政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通过流程规范每一项业务的具体功能,还可以有效的明确各个职权的不同分工,并且通过对工作流程中的监督执行制度的有效优化,可以有效地使行政人员得到足够的监督,使其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快,使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

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机关事业单位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是以人为本为核心进行行政事务工作的。因此,对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幸福感进一步增加。因此,必须要对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进行优化,只有进行相关的优化与改革才能进一步地提高行政事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才可以使我国的发展得到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相关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使其牢牢树立工作效率的意识,并且能有效地应用在生活当中;并且,相关单位应该有意识地积极地进行工作管理机制的优化,是工作流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充分调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提高整个机关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使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事务工作的优化完美进行,从而使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行政机关单位。

参考文献:

[1] 王立财.浅议机关行政事务管理 [J]. 科技经济刊 ,2016(25):214.

[2]傅长红.新形势下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方法探讨[J]. 办公室业务,2015,(11):98.

[3]蒋屹立.以人为本条件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J]. 东方企业 文化,2015,(09):151+153.

(徐州市河湖管理中心)

上一篇:高校档案管理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室内居住空间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