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2023-09-16

金融产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金融信息化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金融信息化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金融信息化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金融信息化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长期对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金融信息化行业发展分析体系。本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金融信息化行业发展综述:金融信息化行业研究范围、产业链状况;行业发展的政策、宏观经济、社会需求、技术等环境;行业发展整体状况:整体运营状况、发展特点、投资重点以及发展趋势;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如硬件、软件、服务、外包市场运营状况分析;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与需求分析;金融信息化行业领先企业分析;以及行业投资建议。同时,报告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电加热器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金融信息化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金融信息化行业相关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准确了解金融信息化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金融信息化行业产业链发展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金融信息化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准确了解金融信息化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以及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金融信息化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金融信息化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

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金融产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1.识记

(1)金融衍生工具P179又称金融衍生产品,与基础性金融工具相对应,是指在一定的基础性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一般表现为一些合约,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物的基础性金融工具的价格决定。

(2)套期保值P180是指交易者为了配合现货市场的交易,而在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进行与现货市场相反的交易。

2.应用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P179

(一)价值受制于基础性金融工具

(二)具有高杠杆和高风险性

(三)构造复杂,设计灵活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功能

(一)价格发现功能

(二)套期保值功能

(三)投机获利手段

第二节 金融远期合约市场

1.识记

(1)金融远期合约P183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确定时间,按照某一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

(2)远期利率协议P184是交易双方承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按双方协力利率借贷一笔确定金额的名义本金的协议。

2.应用

(一)金融远期合约的特点P183

在于它是由交易双方通过谈判后签署的非标转化合约,因为合约中的交割时点、交割价格以及合约的规模、标的物的品质等细节都可以由双方协商决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尽可能地满足交易双方的需要。

远期合约非标准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一般不在规范的交易所内进行交易,而是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非标准化合约的特点还给远期合约的流通造成较大不便,因此远期合约的流动性也较差。

(二)远期利率协议的功能P185

远期利率协议最重要的功能在于通过固定将来实际支付的利率而避免了利率变动风险。 由于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的本金不用支付,利率是按差额结算的,所以资金流动量较小,这就给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管理利率风险而无需改变其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工具。

第三节 金融期货市场

1.识记

(1)金融期货合约P186交易双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买入或卖出一定标准数量的某种金额工具的标准化和合约。

(2)外汇期货P189又称货币期货,是以外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是金融期货中最早出现的品种。

(3)利率期货P190是继外汇期货之后产生的又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其标的物是一定数量的与利率相关的某种金融工具,即各种固定利率的有价证券。

(4)股价指数期货P191指数期货即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

2.领会

(一)金融期货合约的特点

1.金融期货合约都是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交易双方不直接接触。

2.金融期货合约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3.金融期货交易采取盯市原则,每天进行结算。

(二)金融期货合约与金融远期合约的区别P180

期货合约和远期合约不同,期货合约通常都是标准化合约。金融期货合约是指交易双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买入或卖出一定标准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合约。所谓金融期货的标准化合约,是指期货合约的合约规模、交割日期、交割地点等都是标准化的,即在合约上明确规定交易的规模、交割日期、交割地点等,无须双方再商定。交易双方要做的唯一工作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期货合约,并通过交易所竞价确定成交价格。

(三)金融期货交易所的组织形式P181

金融期货交易所的组织形式有非营利性会员制和营利制性公司制

会员制交易所是由全体会员共同出资组建,缴纳一定会员费作为注册资本的非营利性会员制法人机构。会员制期货交易所的特点是:会员缴纳会员资格费用是取得会员资格的基本条件之一;交易所建立和营运资本由会员费的形式筹得;交易所收入有结余时,会员不享受取得回报的权利。

公司制交易所是由投资人以入股形式组建设置场所和设施,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经营交易市场的营利性企业法人。特点是“交易所不参与合约买卖交易,但按规定对参与交易者收取交易费用,投资人从中分享收益;交易所按投资人出资多少分配投票权,实行一股一票制;交易所的经营重视盈利性,注重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经营效率,但忽视公益性,影响市场稳定等。

金融期权合约:

期权费:又称权利金、期权价格或保险费,是指期权买方为获得期权合约所赋予的权利而向期权卖方支付的费用

看涨期权:也称买权,是指赋予期权的买方在给定时间或在此时间以前的任一时刻以执行价格从期权卖方手中买入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权利的期权合约

看跌期权:也称卖权,是指赋予期权的买方在给定时间或在此时间以前的任一时刻以执行价格卖给期权卖方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权利的期权合约

欧式期权:是只允许期权的持有者在期权到期日行权的期权合约

美式期权:是允许期权持有者在期权到期日前的任何时间执行期权合约

领会:

金融期权合约的主要内容

1.期权合约的买方与卖方2.期权费3.合约中标的资产的数量4.执行价格5.到期日 金融期货合约与金融期权合约的区别

金融期权合约金融期货合约

标准化程度与交易场所既有标准化合约,也有非标准都是标准化合约,都在交易所化合约。标准化合约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

内进行交易,非标准化合约在

场外进行交易

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平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等的。合约的买方只拥有权利,除非用相反的合约冲销,这种权

不承担义务;相反,合约的卖利和义务在到期日必须行使,也

方只承担义务,不拥有权利。只能在到期日行使

当合约的买方行权时,卖方必

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盈亏风险承担合约买方损失有限,盈利可能交易双方所承担的盈亏风险都是无限;合约卖方损失可能无限无限的

但盈利有限

保证金要求合约买方不用交纳保证金,交易的买卖双方都须交纳保证金

合约卖方需要交纳保证金

结算方式到期结算每日结算

金融期权的风险管理功能

金融期权可以使期权的买方将风险锁定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期权合约的买房也可以利用期权合约规避现货市场存在的风险

金融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利用各自筹资机会的相对优势,以商定的条件将不同币种或不同利息的资产或负债在约定的期限内互相交换,以避免将来汇率和利率变动的风险,获取常规筹资方法难以得到的币种或较低的利息,实现筹资成本降低的一种交易活动

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对两笔币种与金额相同,期限一样但付息方法不同的资金进行互相交换的一种预约业务

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互相交换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币种不同的两笔资金及其利息的业务

金融互换的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是金融互换合约产生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且一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有利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不利地位的条件下,如果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各自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通过国际贸易,双方都能够从中获益。金融互换只要满足以下两种条件,就可以进行互换:第一,双方对对方的资产或负债均有需求。第二双方在两种资产或负债上存在比较优势

利率互换的功能

金融产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摘 要】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规范作用,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总结分析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安全,促进我国金融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监管是一项关系到企业、公民切身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监管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内部监管;国际化程度

金融监管是金融管理和金融监督的复合称谓。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国家法定的监管机关为了保障金融业稳健发展而对金融机构及其行为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等。 根据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来看,主要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及措施稍作阐述。

一、金融监管相关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现有的银行监管体系主要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为核心,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为辅助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其他有关金融的法律有《证券法》、《保险法》、《储蓄管理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情况的出现,而有些亟待的法律尚未出台,造成法律的缺位,依法监管难以实现。有些法律在条件未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出台,不可避免的存在漏洞以及与其他法律法规冲突的地方。由于法律的滞后性,部分法律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部分法律的规定过于宽泛,操作性不强,没有全国统一的可行的具体量化标准,难以执行,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不利于金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加快金融监管立法的进程,充分考虑金融监管的新形势新情况,最大限度的消除法律的空缺和不适宜。从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的角度来看,根据金融市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应贯彻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公开监管及公正监管的原则,其中依法监管是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核心与基础。 因此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权限职责,真正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二、金融监管中的计划经济色彩和行政色彩较浓

金融监管方面的部分立法忽视了经济规律,具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和行政色彩。比如《商业银行法》第十三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从规定中可以看出其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额过高,比如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是美国国立银行的6倍。 根据美国联邦法律规定,对于在一个少于6000人口的镇设立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是5万美元,对于在一个超过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所设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不超过20万美元。美国立法考虑到市场需求,而我国并没有将市场需求作为银行准入的条件。过高的要求忽视了我国具体国情,无视市场需求忽视经济规律,不利于金融业的市场准入,不利于金融业的长远经营发展。

掌握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灵活性是新形势下所必须的。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设立的审批程序复杂,效率比较低下,缺乏透明度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这是计划经济思想的一种体现。银行审批和监管应该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完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有利于金融监管的增强。

三、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有待加强

前文中已说明金融监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监管除了法定机关的监管,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等。从我国的金融监管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以外部监管为主要监管对象,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有限。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进行金融监管是世界普遍采用的形式,如香港银行公会、美国的基金联合会、台湾证券投资顾问商业同业公会等均属金融行业自律组织。我国金融公会组织尚不健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银行工会在行业内的自律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国家在金融监督与矫正方面的成本。

结合我国监管现状来看,金融机构本身的自律监管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随着金融环境变化性的不断增强,金融机构仅仅依靠外部的金融监管难以在满足金融市场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所以金融机构自身的自律监管的加强也影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的内容之一。充分利用行业自律和社会中介力量形成合力金融监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法定机关的监管和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好比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不可偏废其一。为保证金融业稳健前进,必须切实充分发挥外部监管和内管监管的作用。

四、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金融监管人员素质教低

在全球化条件下的背景下我国加入了WTO,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市场将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日趋活跃。开放市场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借鉴它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手段,通过消化吸收转化,将大大缩短中国金融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监管向国际化靠拢, 加强国际监管的协调与协作。随着市场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更多的进人,投融资条件及金融服务的改善,将有助于优化中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更好吸引外资。我们要改变以往较单一的内向管理策略,向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转变。

由于种种限制,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我国大多数监管人会员的金融理论和工作经验还满足不了监管工作的需求,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整体水平有待增强。否则将非常不利于在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工作。

现代金融监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掌握金融基本知识、现代金融监管理论、专业的法律知识等,才能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为此,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派遣金融监管人员到发达国家接受现代金融监管理论教育,掌握金融监管的国际通行做法,借鉴外国先进经验。金融监管人员素质的提高,也将促进我国金融监管的突破和创新。

我国金融监管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随着入世以来面对挑战和风险能力的增强、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金融监管经验的丰富以及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向着健康有序稳健的方向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充分。

参考文献:

[1]刘定华.金融法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48.

[2]张珂佼.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75-78

[3]周辉斌.WTO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56

金融产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是突破性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依旧存在对外开放较晚,股市与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和联动较弱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滞后严重的问题,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各类投资模型,如“3因素模型”“CAPM模型”和“BlackLitterman模型”等,在市场上的应用效果不够好,在预测和判断各种金融类股票的市场价值和表现上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随着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中银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了结构上的重组,其在市场上的份额也进行了重新分割。在国际市场上也出现过部分国家在施行了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大面积倒闭的情况。由此可见,金融自由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还会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高度影响,难以做到独善其身。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银行放贷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运行中经常使用的调控方法之一就是基准利率调控,我国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对基准利率进行过部分调整,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对基准利率未进行调整,一直到2012年进入恢复期才调整了2次,整个局面呈现出了缓慢恢复的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利率并没有做到完成的市场化,它无法及时的表现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的冲击情况,这就导致了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整上出现了滞后现象,调整力度有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银行增加或减少向外发放贷款的规模,从而调整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和流动目的,这种情况在国有银行中尤为明显,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目前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一旦利率走向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情况考虑贷款规模,而货币政策的情况势必会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因此,有关的部门如果想要继续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可以通过市场业务的公开,规定银行的存款储备金,再次贷款及回购的利率高低等方法来做具体的操作。

(二)利率市场化刺激银行类间接融资竞争局面形成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正在按照入世承诺的标准稳步的开展和推进中,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金融银行存款和贷款的上下限方面依旧受到了限制。观察我国目前的市场背景,存在指导性不强,债券市场长期压制等问题,导致了社会融资慢慢趋向于操作较为容易的间接方式。近期的国际货币基金会的相关报告中提出了,因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的缓慢,金融银行在开展放贷行为时更趋向于大型企业及国家控股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设置的标准和门槛过高,从而避开中小型企业的放贷行为。在实际情况中,双方存在较大的自由空间,因为直接融资方式,双方是可以进行需求协商的,这也是直接融资的最大优势,投资人和债券购买人的收益高,筹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较低。为了改善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问题,我国在200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12年确定了要成立信用类的债券协调机制,通过以上的办法,政府部门、市场以及各个行业都开始推进公司信用类的债券市场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2018年社会融资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整,7月央行调整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项目,将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其中,9月又对地方进行了调整,这直接反应出了相关政策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变化,如此高强度的增长现象更是引起了部分专家的呼吁,担心出现另一次经济危机。

利率市场化推进还可以使需要资金的借款方和筹资者利用金融市场客观科学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行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和信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法和模式。中小型企业在传统融资手段下,经常会受到银行方面放贷手续的限制,繁琐的审核手续以及各类政策性条款的限制增加了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有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贷款成本会避开银行去寻找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公司,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资金风险,影响企业正常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这类情况都被有效的避免,中小型企业开始向债券市场进军,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实现融资,借贷相关资金。银行为了面对融资竞争压力,缓解市场化带来的融资环境疲软,开始向中小型企业投去了橄榄枝,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中小型企业贷款。这种良性竞争的出现使社会融资区域稳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慢慢均衡起来,最大限度的缓解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促进了具有良好风险控制力的货币融资市场的形成。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银行信用的有效制度,市场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为所存的钱买保险,国家层面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去管理这笔保险费用,建立相关的保险基金,一方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一方面维护银行的信用。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美国首先推出的,我国并没有施行这个保险制度,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相信在未来的时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也会提上日程。

保险存款制度对于银行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通过保险制度的保障,银行的保险基金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不利的一面是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保险基金提取情况,央行会限制每家银行的储备金,这会对银行的资金流动带来影响。因此,对于保险存款制度还是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需要金融机构在市场大环境下慢慢调整。

三、结论

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而言,利率市场化有双向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不能一蹴而就。纵观全球的经济状况,存在了很多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目前存在的欧洲债务危机也许会进一步的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而美国这边,相关的财务政策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上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巨大的影响力,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再加上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实施着新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风险问题,这一系列风险因素对我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如何在危机重重的全球经济条件下解决开放利率管制及实现利率市场化等问题是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内各方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认真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给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目前阶段来看,我国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相关的管制措施依旧存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市场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一旦取消管制,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竞争会更加的激烈,而面对压力,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能会采取高于金融市场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場平均贷款利率等方式吸引人们,这样会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不断升高,收益缩小,风险增大。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学习其他做的好的金融机构的做法,按照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抱团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互补的方式一同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随着全能型银行渐渐出现,银行的经营问题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07年在经济危机中破产和面临破产的大部分都是混合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2011年英国也提出了要在近期完成混合经营模式银行的拆分。德国的金融专家魏尔克也说混合型银行经营就是拿人民的钱去做赌博,很多专家认为商业银行如果继续朝着全能型方向去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商业银行保持本分,做好自己的存款和贷款工作。

(作者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金融产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 货币市场的概念

货币市场是一种短期融资市场, 它的融资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根据交易金融产品的差异, 货币市场可划分为多种子市场, 如票据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国库券市场等。

(二) 子市场比较

1. 票据市场

在票据种类也就是交易客体方面, 美国票据市场上的交易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汇票。票据除了是一种信用支付工具, 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的融资手段, 且是低成本融资手段。信用等级高的大公司利用商业票据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在我国票据市场上, 票据的品种比较少, 主要是真实票据。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 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具有商业背景的真实票据。我国票据法的规定虽然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某些企业通过签发票据的方式从银行套取现金, 但同时也阻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票据市场的效率。在交易主体即票据市场参与者方面, 美国票据市场上的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各种基金、政府机构以及各国中央银行等。中国票据市场的主体相较美国显得非常单一, 只有部分企业才有资格参与票据市场的交易与活动, 各种金融机构对票据市场的参与程度比较小, 并且缺乏各种中介机构与专业性的票据公司。在市场监管和法律制度方面, 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负责监管票据的发行、贴现和再贴现。我国《票据法》自1996年1月1日实施, 至今我国经济金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早期的《票据法》难以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票据市场功能的发挥。

2.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一般都通过经纪商作为中介机构来达成的。在联邦基金市场大型金融机构一般通过经纪商进行交易, 微小型金融机构一般直接交易。所以美国的同业拆借市场是以经纪商为中介的交易为主, 直接交易为辅。直到1996年我国才建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作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该市场所实施的是直接交易方式, 即自主询价, 逐笔成交, 风险自担。直接交易方式带来的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使得拆出方风险上升, 交易谈判花费时间长, 总体交易效率低。美国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 是美国的短期基准利率, 它可以作为其他利率的参考, 是市场化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贷款还未实现市场化,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并不能作为基准利率, 因为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一般贷款利率并未形成顺畅的传导机制, 市场决定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3. 回购市场

目前, 美国的回购协议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回购协议市场。美国回购协议市场的利率略低于联邦储备资金拆借市场的利率。我国的回购市场主要是国债回购市场, 存在交易所和银行间两个独立的回购体系, 并且以银行间为主。美国通过国债回购市场来公开操作, 能够及时调控国债基准利率的变化, 引导短期资金的流向。我国国债回购市场停留在初级短期融资阶段, 相对而言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较弱。

4. 国库券市场

国库券市场的流动性很高, 在货币市场中占高比重, 表现在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因此美联储公开市场中美国的短期国库券市场成为操作的重要阵地之一。我国到目前为止, 典型的短期国库券数量少, 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市场。

5. 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 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在美国,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是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之一。但是在我国, 大额定期存单业务已经被完全暂停10多年。

二、中美资本市场

(一) 资本市场概念

资本市场是指政府、企业、个人筹措长期资金的市场, 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在长期证券市场中, 主要是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

(二) 长期证券市场比较

1. 股票市场

a.发展历史比较。美国股市从18世纪末开始发展,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的迅猛发展, 然后经历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后进入政府干预的规划发展阶段, 从1954年至今, 机构投资迅速发展、美国股票市场进入现代投资时代并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国股票市场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试点应运而生, 90年代初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才建立, 由于受国家关于股份制和证券市场政策的限制, 市场内存在诸多人为的投资障碍。

b.发行市场比较。美国的股票发行市场是国际性市场, 发行规模十分大。除了NYSE、NASDAQ、AMEX三大交易所外, 还有诸如OTCBB等市场。各交易所上市要求有所不同, 因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筹资需求。我国的股票发行市场指针对国内企业, B股市场作为筹集外资的场所, 一直与A股分割, 显得较为冷清。我国只有深沪这两个集中交易、且功能相近的证券市场, 现在推出的创业板也只是“小小板”,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

c.发行管理制度比较。美国的股票发行采取登记制, 要求证券发行人在准备发行证券时, 必须将依法公开的各种资料完全、准确地向政府的证券主管机关呈报并申请注册。而我国股票发行采取核准制, 证券发行人必须公开其发行证券的真实情况, 而且需经政府证券主管机关对若干实质条件审查, 经批准后才能被获准发行。

d.与政府的关系比较。美国股市利用政府, 市场繁荣时, 券商游说政府放松监管、广开财源, 危机时, 政府官员着力救市, 义不容辞。总而言之, 一切围绕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为根本目标。而中国致力于基本由政府来配置社会资源, 其他工作围绕这个中心, 政府对股市的利用干预作用很大。

2. 长期债券市场

a.交易品种比较。美国债券市场不论是短期债券还是长期债券, 数量规模都十分庞大, 而且品种繁多。我国的债券品种比较单一, 国债占比大, 企业债券少, 并且一般期限较长。

b.流通市场比较。美国债券二级市场是场外交易的市场, 其自由交易和双边报价商制度刺激市场的活跃发展。我国债券二级市场中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的交易量有限, 银行间市场占据较大份额。

c.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比较。美国由标准普尔与穆迪两家债券评级组织对公司及政府信用评级进行监控, 同时根据长期还款能力对政府及公司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而我国国债、政府及金融债基本没有信用评价制度。此外, 美国较我国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披露历史信用记录制度。

摘要:根据金融交易的期限可以把金融市场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本文分为货币市场的子市场部分以及资本市场的长期证券市场部分, 通过这两个方面对中美金融市场进行比较。

金融产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摘要: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方向在于要探索金融市场改革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道路,促进改革发展与不断创新,成为转变政府机构在金融改革中地位和作用的加速器。计划在两到三年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成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模板”,为全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市场;改革;深化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其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广阔而深远。本文将浅谈上海自贸区的基本政策,中国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以及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

一、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和作用

1.成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而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也获得牌照。首批入驻的36家机构中,金融机构占到11家,除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招商银行、浦发和上海银行等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包括花旗等,还有交银金融租赁公司。如此大量的金融机构入驻昭示着此次以金融改革为导向的上海自贸区正式拉开大幕。

上海自贸区的主要特点:第一,国际贸易政策优惠。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可享受多种政策优惠,如国际贸易、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这极大地方便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调拨,也势必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在自贸区注册营业。第二,金融市场改革力度大。上海自贸区不同于其他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简称FTZ,传统自贸区仅指商业服务等贸易项目,而中国上海自贸区侧重于金融市场改革,并且是新一轮政府职能定位的改革试点。在期货保税交割、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融资租赁等试点、研究建立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等多项特点的先行试点,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难度最大的便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逐段实现在上海自贸区企业法人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个人则可以在试点效果良好后再开放;也有人称可能会分步骤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2.成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更多的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一种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非凡。上海自贸区侧重金融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基点,提升国际贸易和金融的竞争力,顺应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实行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

一方面,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在金融市场改革的道路上是一项重大变革。人民币自由兑换,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使人民币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清算货币,这意味着将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开放市场的使命,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为中国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战略,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制度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二、上海自贸区同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

1.中国金融市场现状。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依赖中不断成长,金融主体日趋丰富,金融市场不断同世界接轨,金融同业间的经验与范围逐步融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电子商务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宝”的出现可以说是金融市场一种新兴的主体,刺激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思考经营方式,挽留和争取客户群。消费者们已经可以自由选择各项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成为日后发展的主题。但是,总体上来讲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金融各项监管依然较为严格,市场竞争没有完全放开,几大金融主体依然把握着市场的主流,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依然处于绝对优势。未来,金融市场的改革应该更加大胆,放开竞争,让更多的金融创新理念得以实现。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市场”要具备市场的特点才能深入发展,而市场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对于金融这一特殊行业而言就更需要自由。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依然较难突破几家独大的现状,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也是如此,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率先入驻,当然,大型商业银行市场经营丰富,业务种类健全,有利于自贸区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展开,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吸引外资银行加入,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上海自贸区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入驻,这些外资企业合作的银行大多是外资银行,如果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势必对国际业务迅速开展更加有力。其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可以说是落后的,通过上海自贸区可以更多地和外资银行进行学习,拓展国际业务的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2.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逐渐成为一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份额。1980—2008年间,世界金融行业总额从30.8万亿美元增长到近65万亿美元。1980—2006年间,全球贸易总额中金融业的占比从15.7%上升到27.7%增长的速度之快是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依据相关要求,中国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规模,向着多功能、多层次发展。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证券期货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形成的多元化主体的发展,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已基本完善。同时,人民银行的市场主导地位不断巩固,货币政策的预见性、有效性、科学性不断提高,能够基本实现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与变化趋势进行适当、适时地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各项宏观调控的手段调整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2008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措施有效地应对了经济和金融问题,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作用,即中国金融业的变革,对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45.33万亿元人民币,金融业对人们的理财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柜面经营方式逐渐被网银、手机银行取代,资金逐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向其他各种投资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理财购买、资金划拨、金融投资等活动。

综上,中国金融市场已经搭建完成,市场主体也十分丰富,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依然相对落后,主要问题是与国际贸易组织合作少,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低,市场环境相对封闭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大都市的优势,加之此次自贸区注重金融市场改革,各项政策有利于金融机构大展拳脚,金融机构应利用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契机,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改变自身经营发展方式,加速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及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等新建金融市场交易平台不断涌现。

3.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借鉴意义。上海自贸区作为区域性的开放区,很多金融改革政策其实并不适用于全国统一的监管模式,个人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金融中心的监管方式,结合自贸区特点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以迪拜为例,2004年9月迪拜政府成立了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主体是迪拜金融服务局,简称DFSA。DFSA的主要职责是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内进行金融机构执照的授予及其金融活动的持续性监管。DFSA的监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银行、证券、信托服务、保险、基金、期货、资产管理、伊斯兰金融、证券交易所等不同属性的金融机构,甚至包括国际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所。同时,DFSA还负责涉及反洗钱、反恐融资和金融从业人员的监管。在监管理念方面,DFSA的定位是立足于风险控制,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金融机构履行合规义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监管负担。DFSA以其独立高效的特点闻名世界。至今为止,DFSA吸引了90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金融机构占比45%DFSA将金融产业打造成仅次于旅游业的重点开放产业。

中国目前的金融分业监管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不适合上海自贸区的。如果能够在自贸区推行特色的混业监管模式,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尚不适合混业经营,但是在自贸区这种模式会更加有效。中国大可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区域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局,借鉴DFSA模式,实行混业监管,降低区内企业的监管负担,提升金融业运行效率,从而从政策上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入驻,发挥自贸区应有的招商引资作用。但是,在中国这种模式受到多方阻碍,最大的阻碍在于立法方面,所以需要从法律层面确定金融监管局的地位,并赋予其职责和权利,使其有利于自贸区的发展和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上海自贸区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服务局也是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目前,中国金融业在无形之中已经向混业经营逼近,不仅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不断融合,而且第三方小额支付企业也加入其中,利用其客户资源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从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并快速向各个领域渗透。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出现不能搞“一刀切”性的禁止,因为他们的存在是金融市场自由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另外,其存在和发展也证明了目前的监管机制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迅速扩张,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监管模式需要发生重要转变,从规则性向风险控制型监管转变,而是风险控制型监管也是国际主流的监管模式;其二,应该逐转变为混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市场上各类投资主体进行一致性的监管,更加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现状,同时使金融监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玉荣,王艺璇.上海自贸区:来历和去向[J].中国经济报告,2013,(10).

[2]宋恩荣.上海自贸区—落实的困难及对香港的影响[J].中国经济报告,2013,(11).

[3]賈甫.上海自贸区—中国金融改革的支点[J].新财经,2013,(10).

[4]青云.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与发展方向[J].国企,2013,(9).

[5]上海自贸区的使命和未来前景[J].国际融资,2013,(10).

[6]吴思.上海自贸区的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3,(9).

[7]丁吉林.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契机已经到来[J].中国货币,2013,(11).

[8]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4-03-26

作者简介:龚传悦(1986-),男,北京人,经理二级,从事金融工程研究。

上一篇:河南工业大学二本专业范文下一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申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