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创新之心科学实验论文范文

2023-10-01

小学创新之心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体现“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应该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每个孩子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孩子勤于观察、乐于动手、善于动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时期,如果能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启发,使其化为创造性实践的原动力,把平常的好奇心导入科学课堂中,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使学生留心观察日常忽视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二、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中的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当其中任何一位同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其他的同学就要通力合作,加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思考其他同学的想法是否合理,从而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修改,这样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之后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提升。要开展一堂活泼的科学课,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此科学课必须做到:

首先,由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举例观察目标,让学生得以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通过手动和心动,获取新知。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实现心与手、感与知的完美结合,最终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验收获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充实,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为学生创造完善的实验条件。科学课中缺少不了实验教学,同样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方便学生实验时使用,并在使用这些材料的同时,加深认识,学有所得。第三,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在科学课的实践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指导老师首先应当安慰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寻找原因,并在改进之后再次尝试,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生的质疑代表了学生在脑中思考了这个问题,同样代表了创新思维的可能,在有所质疑的前提下,学生会根据疑问进一步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最终寻求解决疑问的方法。

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我们应该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科学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对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作出新规定:首先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其次是要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打好基础。要实现教学目标应当以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突破传统思维。对于科学课实验中学生出其不意的想法和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使其发挥创造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课内和课外,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写科学日记与小论文,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或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总之,科学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研究与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让兴趣擦亮学生的眼睛,让好奇丰富每个孩子的大脑。

参考文献:

[1]徐良明.科学课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J].浙江教育技术,2010(05).

[2]周敏.浅谈如何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教学[J].吉林教育,2011(19).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

小学创新之心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是时代的最强音,也是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大势所趋。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方法应用的意义,接着提出了小學科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的策略。旨在通过于此,全面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整体效果和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思维模式;意义;应用策略

一、 前言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压力变得空前巨大,科学教育这门功课亦是如此。在传统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的仅仅停留在提升学生的应试分数上,凡是应试成绩好的学生就被教师简单粗暴地划分到优等生的行列中,相反则是大家口中“无比嫌弃的后进生”,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关注则显得十分稀缺。而在新形势下,小学科学教学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每个业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方法应用的意义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科学教师意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所在,并开始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使用和践行,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能够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焕然一新。在传统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十分单一呆板,“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而有了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之后,原先枯燥乏味的课堂仿佛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创新思维方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身心放松,课堂教学变得活灵活现,生动活泼。原先十分难以理解和解释的知识一下子变得迎刃而解,轻松自在。

第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能够让学生原本兴趣缺缺的状态得到逐步扭转。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科学本就是一门趣味性和参与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由于教学方式不对,导致整个的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而有了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之后,原先隐藏在科学课中的兴趣点被一一挖掘出来,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也自然得到逐步提升,整个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同时,在兴趣的驱使下,每一个学生都变得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设置的各项教学任务中,很多原先比较内向或者是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也逐渐鼓气继续学习的勇气。如此一来,在创新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迟迟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学习效果也自然变得“水涨船高”了。

三、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和实践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环境,就算强调再多遍也是枉然,这一点自然不用笔者在此进行过多的赘述。部分教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按部就班,导致整个创新思维方法的传递和渗透显得十分“吃力不讨好”。鉴于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创新课堂不但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也同样关注学生创新的思想和欲望。例如,教师在进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一改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在家养蚕宝宝”的小课题,每个同学都将自己养蚕宝宝的情况精准地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更深层次地学习。很显然,这就是宽松和谐课堂氛围营造的一个典型范例,通过这种“接地气”的实验,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自然会得到逐步提升。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学习和探究科学本就是一条十分漫长道路,想要一蹴而就或者是“走捷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随着学习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学生的思维也势必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教师应该小心细致地呵护“思维这颗小幼苗”,让其不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人人羡慕的“苍天大树”。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和鼓励尤为重要,创新本就没有对错可言,每一个学生不管学习基础如何,其都有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的小火花。如果有这样的思维产生,教师切勿打压和排斥,而是应该鼓励学生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下去。例如,教师在进行“造一艘小船”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造一艘小船的话,通过怎样的办法才能让它尽可能多的装一些货物呢?”问题一抛出,学生们议论纷纷,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这时教师需要做的是从旁观察和耐心辅助,对于那些有创新苗头的想法给予下步的引导,而对于有些偏差的想法则进行重新的规划。如此一来,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有了继续延伸下去的机会和可能,这就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每一个教师希望看到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积极主动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欲和探究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的第一步应该从营造氛围入手,这一点几乎得到了所有教师的认可和效仿。在具体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对应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实践的探寻欲望。在具体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创新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并将短暂的科学欲望逐步转化成为持久的科学志趣。例如,教师在进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其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学情境。“滑滑梯”是每个小朋友童年时最美好的回忆,在滑滑梯的过程中学生都有着这样一个经验。通过长长的滑梯,我们浑身上下都带着电,摸一下其他东西就会有“啪啪啪”的响声。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此时教师揭秘,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静电”现象的存在。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名为“粘气球”的游戏。教师先做示范,将气球放在身上反复摩擦,然后气球就像被粘了胶水一样被粘在衣服上,学生觉得这个过程十分有趣,创新思维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得当。这个就是巧妙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最终找寻出答案。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质疑中积极大胆思考创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維能力的过程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最终真正走进真理的殿堂。首先,教师应该一改往日“包办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教学中一边教学,一边引导,不要一下子就将最终的“谜底揭晓”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将讲解和展示进行相互结合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提示或者是暗示等小技巧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研讨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方式与创新思维方式的结合也显得至关重要。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不能凭空产生,恰如其分的提问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妙效果。在科学这门功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一下子就将最终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思考、摸索、质疑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我,从多个方面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换一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活动。不要一下子将“食物旅行”的途径讲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吃一种食物从口腔进入到最终排泄的全过程。不少学生会质疑,为什么有的食物排泄出来的时候仍然是完整的呢?这个在教师眼中看来有点荒唐的质疑其实就是创新思维模式的起点,只要教师耐心呵护,最终势必会长成人人羡慕的参天大树。

(五)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方法

在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科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之一。为了更好地在该门课程中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教师要将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本身就来自生活与大自然,仅仅是坐在课堂上“困坐愁城”,是不能激发出创新思维火花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观察中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和知识的真谛。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当今社会,学以致用早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们时刻都在讨论的热门话题。在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无限放大”生活中的疑问,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疑问,最终形成专属于自身的一套创新思考方式。例如,教师在进行《光和影》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熟悉的光影现象,通过诸如“会变方向的小鱼”趣味生活小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步步尝试,最终成功解密“光和影”的神奇奥秘。

四、 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小学科学是一门趣味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综合性学科,在学习该门功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早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屡次受阻。鉴于此,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思路,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和禁锢,认真备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积极广泛参与的过程中“不停歇”的思考,最终实现知识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有利于终身成长的创新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琴发.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6):66.

[2]熊建国.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2019(15):213.

[3]黎四清.在小学科学课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99.

[4]封宝功.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659(3):86.

作者简介:张超,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小学创新之心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二、正文

(一)、实验设计意图

1、该实验的设计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撩排开的水量”。

2、能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所需器材

弹簧测力计、溢水杯、量筒(量杯)、圆柱体、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盛水容器、接水桶、红墨水。

(三)、实验创新之处

1、原教材中是以物体放入烧杯前后两次液面之差来理解物体“排开的水量”(见教材上一节),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太差,这样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很难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另一方面如果物体太小,或浸入水中太少,那么物体排开的水量就不是很明显,再加之烧杯底面较大,导致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就很小,不便于学生观察。这样实验的直观效果就会差一些,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有部分学生就会感到有难处。

2、制作的简易溢水杯,对于学生理解“排开的水量”以及与浮力大小的关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首先,该装置能让物体浸入水中时溢出(排开)的水缓缓地流入烧杯中,让学生直观亲历、形象感知,从而简单明白易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理解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准备。其次是通过量筒(量杯)测出每次实验排

开的水量具体是多少毫升,而不是用“少”、“多”、“较多”等模糊语言,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体现了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浮力秘“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器材: (1)溢水杯装满水;

(2)接水桶放在溢水管口下方;

2、测出圆柱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填入记录表格中。

3、将圆柱体分别以三分之

一、三分之

二、全部(分两次,只是深度不同)浸入溢水杯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并用量筒测出每次排开的水量,填入记录表中。

4、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并讨论:

(1)圆柱体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减小是什么原因?怎样计算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2)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吗? (3)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物体排开的水量与物体深入水中的深度到底是什么关系?

5、先测出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的重力,填入表格中;再将三个铁块分别浸没在水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再用量筒测出每个铁块排开的水量,填入表中。

6、求出三个铁块在水中各自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讨论:

(1)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同吗?

(2)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学创新之心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创新;自制教具;电磁铁磁性测量仪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重点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业质量提高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9jyktzd-11);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小学教研室第十三期重点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LYGJY13-ZD35).

作者简介:胡世龙(1979-),男,江苏连云港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实验创新研究.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栏目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实验课程资源,其中就包括利用身边物品开展实验创新活动.其原因是物理实验创新能够有效填补实验资源不足,优化教材实验教学的细节,实现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从整体上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品位.笔者现以苏科版义务教育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 第二节 “电流的磁场”一节中“电磁铁及其应用”有关内容为例,对教材中实验方案进行创新设计,利用自制的电磁铁磁性测量仪进行探究教学实践,将原来较为抽象的电磁铁磁性概念进行显化处理,凸显物理实验创新教学的独特功能.

1 对教材中设计方案的分析

笔者对当前我国不同地区正在使用的义务教育物理教材进行分析发现:人教版、沪科版、鲁科版和沪粤版等四种物理教材,在描述电磁铁磁性强弱时都采用转化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或曲别针)数目多少来体现电磁铁磁性强弱;教科版教材则是通过观察悬挂小铁块的弹簧长度变化来体现电磁铁磁性强弱;而苏科版教材中以“读一读”形式呈现,通过简要文字阐释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多少、线圈中电流大小有关,没有具体说明电磁铁磁性强弱的体现方式.由此可见,教材中对于电磁铁磁性强弱只是体现为定性的表述,缺乏定量的、直观的“实验证据”,致使学生在电磁铁磁性强弱的认知上会产生弱化.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突破知识建构上的困境,笔者开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自组物件”,就是教师或学生选择利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物品,不需要加工,只借用其某种物理属性,组合起来进行物理教学活动.笔者利用“自组物件”的方法自制电磁铁磁性强弱测量仪.

2 本教具的制作过程、创新之处与主要用途

2.1 实验装置的制作过程

2.1.1 主要器材

微型电子台秤、30cm×30cm软塑料泡沫板一块、纽扣式铷磁铁一枚、直径为1mm铜漆包线、一段长约13cm及直径为1.5cmPVC电线管、一根长12cm及直径为1cm的软铁棒、开关、3.8V小灯泡附有灯座、学生电源、30cm×25cm亚克力透明塑料板一块、导线四根(其中二根导线一端带有鳄鱼夹)、短自滚丝若干、PVC自来水管塑料卡槽2只、热熔胶枪、手电钻、三角铁等.

2.1.2 制作的基本方法

(1)截取一块30cm×25cm亚克力透明塑料板,根据三角铁上的孔距用手电钻打孔,先用自滚丝将弯折成90°三角铁固定在亚克力板上,再用自滚丝将其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如圖1所示.

(2)截一段长约13cm电线管,用直径1mm铜漆包线在上面来回密绕二层后中间留一接头,再继续密绕二层到另一端留一接线头,再用热熔胶将电线管两端固定,防止漆包线松散脱落,如图2所示.

(3)取一长约12cm、直径为1cm软铁棒,将一端安装一带有塑料螺母的长螺丝,便于实验操作使用,如图3所示.

(4)将绕制好螺线管安装在PVC水管夹上,并用导线将学生电源、开关、小灯泡和电磁铁连接好.

(5)在电磁铁下端的软泡沫底座上放一微型电子台秤,并在电磁铁下端正对着电子秤盘位置放置一枚铷磁体,提前标出它的N、S极.再把软铁棒插入螺线管中,调节塑料螺母至合适位置,即软铁棒恰好不能把铷磁体吸起来的位置.

2.1.3 实验装置实物图

整套装置由泡沫塑料底座、透明亚克力板支架、铷磁铁、微型电子台秤、螺线管、软铁棒、小灯泡、学生电源、开关及导线等元件组合而成,如图4所示.

2.2 本教具的主要创新之处

(1)利用电子台秤的“清零”功能,可直接将小磁体对托盘压力设置为零.

(2)电磁铁与铷磁体之间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可以通过电子台秤示数的正负号直接体现.若电子台秤示数显示为正数,说明铷磁体对电子台秤的秤盘压力增大,即铷磁体受到电磁铁的排斥作用.反之,若电子台秤示数显示为负数,说明铷磁体对电子台秤秤盘压力减小,即铷磁体受到电磁铁的吸引作用.

(3)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通过电子台秤示数大小直接体现.当铷磁体受到电磁铁排斥时,铷磁体对电子台秤压力增大,电子台秤示数也随之增大.当铷磁体受到电磁铁吸引时,铷磁体对电子台秤压力减小,电子台秤示数也随之减小.

(4)电磁铁两端的极性可以通过电子台秤示数之间的正负号直接判别.根据事先铷磁体标注的N、S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若电子台秤显示示数为正数,说明电磁铁与铷磁体靠近那一端极性同名;若电子台秤显示示数为负数,说明电磁铁与铷磁体靠近那一端极性异名.

(5)便于探究线圈匝数多少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关系.在控制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接入电路中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可以通过电子台秤示数变化大小直接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情况.

(6)便于探究线圈中电流大小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关系.在控制接入电路中线圈匝数多少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学生电源的电压高低,可以通过电子台秤示数变化大小直接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情况.

2.3 本教具的主要用途

2.3.1 探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将实验装置组装好,将学生电源电压调至4.5V位置处,先按电子台秤开关按钮使其启动,再按“清零”按钮使电子秤示数为零.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电子台秤是否有示数.若电子台秤有示数显示,说明电磁铁周围产生磁场,电子秤所显示的示数越大,表示电磁铁的磁性也越强.

2.3.2 探究电磁铁磁极的方向

将实验装置组装好,将电子台秤示数清零后,检查无误后观察电子秤所显示的示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若电子秤所显示的示数是正数,表示电磁铁与铷磁体上表面靠近那端是一对同名磁极,即电磁铁下端为N极;若电子秤所显示的示数是负数,表示电磁铁与铷磁体上表面靠近那端是一对异名磁极,即电磁体下端为S极.

2.3.3 探究电流大小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

将实验装置组装好,将电子台秤示数清零后,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电子台秤是否有示数.若电子台秤有示数显示,说明电路是通路.现将电源电压逐渐调低使电磁铁线圈中电流减小,可以观察到电子秤的示数逐渐变小,说明电磁铁磁性在逐渐减弱.再将电源电压逐渐调高使电磁铁线圈中电流增大,可以观察到电子台秤的示数也逐渐变大,说明电磁铁磁性也在逐渐增强(注意,此处电源电压不能调太高,防止烧坏电路中的小灯泡).

2.3.4 探究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

将实验装置组装好,先将电子台秤示数清零后,将线圈中间接头、其中一端接入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电子台秤的示数大小.再断开开关,将电磁铁线圈的两端接线头接入电路,可以观察到电子台秤的示数明显增大,说明电磁铁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

2.3.5 探究电流方向对电磁铁磁极的影响

将实验装置组装好,将电子台秤示数清零后,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并记录下此时电子台秤所显示的示数,此时需要注意观察电子台秤示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再将接在学生電源正负接线柱两根导线对调以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观察到此时电子台秤所显示的示数大小没有发生改变,但电子台秤所显示示数正负值发生了改变,直观地说明电磁铁磁极方向与线圈中电流方向有关.

综上所述,巧借生活中易得物品进行实验创新,不仅能够拉近物理实验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推动物理实验生活化的应用,也契合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物理知识的有效建构,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培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结构研究——以“探究欧姆定律”为例[J].中学物理,2020,38(20):50-52.

[3]陈海深,王帅.核心素养视域下物理实验生活化应用——以易拉罐的应用为例[J].物理教师,2019,40(10):79-80+83.

[4]李维兵.优化细节改进实验教学效果[J].物理教学,2019,41(05):17-19.

[5]陈晓霞,邢红军.初中物理实验方法的显化研究[J].中学物理,2018,36(24):20-22.

(收稿日期:2021-03-12)

小学创新之心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一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反复推敲,凝练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既显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与态度,也显示其自身自由发展的文明程度,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励学生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科学精神  哲学  价值

一、聆听经典哲学故事,点燃学生科学精神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发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锐意进取。笔者在哲学教学中引入丰富多彩且启迪智慧的经典哲学故事,使学生在聆听先贤圣哲的精彩记述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点燃科学精神。

在唯物论教学中,笔者引入“庄周梦蝶”的故事,然后告诉学生:无论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周,人首先必须存在,然后才有思想。存在是现实的,思想在现实中产生,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接着引入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物质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感知”的观点,以及中国明朝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观点,从反面论证物质的客观性。最后引入“上帝被猿颠覆”的故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是上帝创造出来管理自然界的。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生命起源于原始细胞,然后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最终进化出今天种类繁多的生命形态;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之间不断进行着生存斗争,并通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英国教育家赫胥黎受到《物种起源》的启发,经研究提出了“人猿同祖说”,与当时的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在英国牛津大学展开了激烈辩论。面对尖刻讽刺,赫胥黎毫不示弱地说:“人类没有理由因为他们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羞耻,与真理背道而驰才是真正的羞耻。”没有动物性的身体,人的一切都不可能存在。人的意识产生于大脑,不能离开身体而存在。通过这一事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试图求得真善美、获取智慧、接近真理的渴望。而经典哲学故事以其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让你在轻松愉悦中,去领悟严肃哲学的趣味,回味生活的甜美,体悟人生的真谛,从而培育人的科学精神。在辩证法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一系列经典哲学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点燃了他们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故事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世界是永恒变化着的,运动是绝对的,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后来,赫拉克里特的一个学生克拉底鲁把他的观点绝对化、教条化,提出了一个极端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里特强调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却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故事二,赫拉克里特强调万物皆变,而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则强调万物皆异。莱布尼茨在当“宫廷顾问”时告诉皇帝,任何事物都有共性,而且“凡物莫不相异”。皇帝不信,派宫女去御花园寻树叶验证,结果大失所望。莱布尼茨找到了树叶的共同点,而宫女们却找不到两片大小、颜色、厚薄等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充分揭示了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有机的统一,不可分割,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迎刃而解,通俗易懂。故事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道德经》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典型表述便是“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动地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故事四,古希腊数学家、几何之父欧几里得曾师从苏格拉底,有过很多有名的论辩,其中最著名的是“谷堆辞”和“秃头辩”。每增加的一粒谷子都不能形成谷堆,所以不管加多少都不会形成谷堆;掉的每根头发都不能形成秃顶,所以不管掉多少头发都不能成为秃头。“谷堆辞”“秃头辩”与“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形成鲜明对比,经过正反论证有力地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故事五,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悖论和我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记述,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两种观点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深化了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理解。通过以上故事的讲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一分为二地观察事物和分析社会现象,用居安思危的意识应对未来生活中的风云雨雪,以聚沙成塔的积淀去實现厚积薄发的质变。从而点燃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以积极的行动促进自我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二、感受时代先锋事迹,引领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拥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实践创新精神,它所表现出的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美好社会的精神品质,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智慧行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笔者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中,通过与学生共同感受当今中国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时代先锋事迹,引领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面对个人成长困惑和社会矛盾冲突进行正确价值选择和采取智慧行动的能力。

在教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笔者讲述了樊锦诗的人生事迹。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63年北大毕业后至今,把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了敦煌石窟。为了敦煌,她和丈夫两地分居19年,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感动中国”节目组给樊锦诗的颁奖词就是对她价值观和人生道路的最好注解。在公义与私利面前,樊锦诗毅然决然舍弃私利,将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无需过多空洞的说教,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并为自己选择人生道路提供了有益指南。

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我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深藏战功、坚守初心的老英雄张富清的事迹,并配以生动讲解。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偏僻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他的事迹被人们发现。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老英雄张富清战时不顾生命安危奔赴疆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奉献青春;和平时期顺应时代潮流为脱贫攻坚倾尽余热。老英雄的足迹为我们青年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了教科书式的范例。无需多余渲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已得到有力诠释,赞同和钦佩之意已在同学们脸上跃然显现。

在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带领同学们走近不同战线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默默坚守的时代先锋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的精神取向,学习他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的智慧行动。84岁的钟南山,老当益壮,坚决逆行。17年前,“非典”肆虐时,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17年后,在新冠蔓延的当下,他一边建议公众“不要去武汉”,一边第一时间坐上赴武汉的高铁,奔向防疫第一线。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这位临时上车被安顿在餐车拥挤一角、仰倒在座位上、闭目凝思的老人,让所有人看了直呼心疼。他是无双国士,更是定海神针。在武汉,他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解读最新情况……没有片刻停留,所到之处带来的都是鼓舞和力量。面对媒体,他的回应只有一句:“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和共和国勋章,使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逃离疟疾的魔掌。武汉退休老人马旭与丈夫,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几十年一分一毫积累而来,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贈1000万元,自己却生活简朴,守得了心灵的高贵。还有,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的排雷英雄杜富国;与孤独相伴、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从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的乡村教师干起,且一干就是17年的80后张玉滚老师。这些时代先锋的事迹个个展现了新时代应有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感受他们的事迹,有利于引领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积极承担对自己、对他人以及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关怀和伦理责任。

在哲学的浩繁卷帙中撷取沧海一粟,可以通过逻辑的训练让学生无限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时代的滔滔洪流中致敬楷模先锋,可以通过灵魂的洗礼让学生不断提升思想的高度和境界。点燃学生的科学精神,引领学生的智慧行动,任重而道远,需我们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储开林.中学哲学教学培育科学精神刍议[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122-125,131.

作者简介:

闫向清(1968年10月-),男,汉族,甘肃山丹人,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高中政治教学。

小学创新之心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下,实验显然已经成为了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而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理解物理知识,还需要对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做出创新。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要改变过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从而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合作实验;生活实验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时代下,不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是重要的,而且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也十分关键,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地位愈来愈被人们所认可。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要努力对实验教学方法做出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有自信,让学生认为物理实验是一种可以让身心完全放松下来的享受。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从事初中物理教师这一职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演示实验,节约课堂时间

在传统时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乏有一些耗费时间较长的实验,而教师对此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或直接将这部分实验教学内容忽视,这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都不被认可。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物理教师,可通过借助教学工具演示实验的方法节约课堂时间,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时,首先,我出示了斜面,借助小车演示了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初步明白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其次,我通过帮助学生分析教材,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为研究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做出的贡献,又为学生演示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引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以一些实际事例让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得到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演示实验,节约了课堂时间,从而使学生有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切实达到了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合作实验,营造和谐氛围

在初中物理实验的范畴内,有许多实验是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而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践行生本教育理念,合作则是最佳的教学方法之一。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该实施合作实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带着足够的热情经历实验,理解实验内容,实现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这一节时,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密度的概念,围绕着与体积、质量相关的问题导入了解新课内容。然后,我将学生划分成了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从而通过询问学生的交流成果,有针对性地做出了相应的指导,为各个小组提供了相关的实验仪器。其次,我组织小组开启了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占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最后,我做了实验小结,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了得到的实验收获。这样,我通过实施合作实验教学,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研究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从而充分实现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生活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的第一步往往是从生活中出发的,而实验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且新课程改革中多次提到过联系生活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可通过生活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获取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完成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节时,首先,我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与学生做交流,让学生思考并回到这三种透镜所呈现出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由此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的过程。其次,我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经历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初步培养了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实验内容,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实验内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創造的心理品质,顺利完成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的重要性已经在如今的教育时代环境下不言而喻。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主动去探析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力求可以取得良好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申.分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170.

[2]鲁春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数码设计,2017,6(11):235-236.

上一篇: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