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2023-09-23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1篇

1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

现价段, 农业科学种植技术已经在农民间有了一定的渗透力度, 并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对农用机械设备的购买和使用, 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步提高。这种植技术的提高带来的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加强, 不仅在农作物中有较大的体现, 还在鱼肉蛋白和瓜果蔬菜中也有显著的表现, 通过增加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的产能, 实现了农民经济的提升[1]。

1.2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在我国的农业结构优化中, 不仅是对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种植结构优化, 更应该根据地区间的土质与气候的差异性, 进行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对于土壤中的养分需求不同,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 在交叉种植时, 这些农作物不仅不会争夺养分, 甚至会产生互利共生的现象, 如大豆与玉米的配合种植。在玉米和黄豆交叉种植中, 还可以通过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粮食的产能。在特色产物种植中, 需要结合营销策略和营销渠道的建立, 实现特色产物的全国畅销。

1.3 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

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 工业发展形式一种都是薄弱的环节, 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人员的缺失。但近年来, 在农业经济建设中, 利用了本地主要的经济作物, 通过对技术设备的引进, 在专业人员的带领和指导下, 完成了农村工业结构的建设, 能够独立进行奶制品、豆腐副产品和面食类等产品的加工。

2 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2.1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目前, 虽然我国在不断的加大农业经济建设的资金、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但是我国的耕地面积较大, 科学种植的方式还没有得到普遍使用, 较多地区的农业种植条件仍旧比较落后, 没有在一定的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实现农业的高效建设。当前, 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象, 大型的种植机械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农业的经济建设效率在计划和显示中具有较大的差距。

2.2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经济建设的提高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的, 在农业的应用科学中, 我国的技术人才比较欠缺, 在科技推广中常由于推广效果不佳, 造成了科技在农业经济建设中支撑能力不强的现象。在优质的土地种植中, 没有优良的育种基础, 在病虫害的防治中和机械化的普及中缺少科技支持, 对于科技培训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更是欠缺。

2.3 产业化水平不高

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建设中, 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生活的需求。因此, 必须要加强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建设, 提高产业化水平, 实现农产品和农民收入的双丰收。但当前,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比较落后, 没有特色产品和精产品的产业化升级, 在市场环境紧缺的有力条件中, 失去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契机[2]。此外, 在现有的农产品加工和生产的经营场所中, 由于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的缺失, 加工后的成品和半成品长由于质量问题, 没有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销售优势。

2.4 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在限制农业经济建设的因素中, 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生态环境的制约。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应用, 土壤中的营养结构已经发生改变, 并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土地沙漠化严重的情况中, 国家制定了退耕还林的政策, 耕地面积也在减少, 并在工业三废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中, 耕地的生态环境一直恶化。这些生态环境被破坏和资源紧缺的问题是成了制约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因。

3 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3.1 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传统的种植方式中, 较多依靠天气的变化来被动性的获得丰收的, 但在暴雨和干旱等较差的天气变化中, 就会大面积地影响粮食产量, 这就要求必须运用先进的农业基础设备。例如, 在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中, 通过水库、塘沽和水闸等形式, 农田在较差的天气中通过灌溉和抗涝的方式, 保证了粮食的稳定收入。

3.2 大力加强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 提高粮食综合效益, 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和桑蚕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集中农业结构调整等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进一步优化畜禽生产结构, 积极发展猪禽牛羊生产, 突出发展奶业生产。加快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 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

3.3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建设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在今后的农业建设中, 应逐渐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支持, 通过技术人员在农村的技术培训与管理, 促进地区农产品的产业化升级,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扶持, 鼓励农民自主创新经济建设, 通过对特色产品的种植与营销, 将闭塞的农业经济向全国市场开放, 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3.4 积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服务, 创新运行机制, 完善内部管理。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探索新的土地流转形式, 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4 结论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来看, 农业经济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要逐渐加大资金的投入, 引进更多的农业基础设备, 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升级, 改变农业经济结构, 并提高新农村经济开发项目, 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 通过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良好的销售渠道, 建立统一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服务, 促进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环境中的经济建设。

摘要:农业经济建设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耕地面积, 土地资源和农民基础比较雄厚, 并为世界粮食的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加快在现代化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的转变, 变革农业经济发展形式, 必须正确分析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 针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诱因制定可行的变革途径, 实现农业经济稳步向前、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农业转型

参考文献

[1] 夏兰.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 2012 (10) .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2篇

传统的农村金融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具备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农村信贷补贴; (2) 农村金融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发现农村经济增长发展受到某些方面的阻碍。因此, 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 逐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20世纪80年代主要推行的金融政策就是传统的农村信贷补贴。这种金融政策主张政府补贴农村金融市场, 所以比较侧重于政府干预的部分。然而, 想要实行这样的理论政策就需要建立一个前提:农村的整体储蓄能力低下, 农民的营运资本不足。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的方法对于一些地区的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 农村金融市场完全剥离了农村信贷补贴措施。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利率水平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所以为了有效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就必须采用金融市场的方法。然而, 对于一些落后的山区, 该理论也有不适合当前环境的缺点。因此, 在执行中遇到了许多障碍。为了中和各个地区的发展, 就产生了不完全竞争理论, 它适应了我国当前的发展环境。不完全竞争理论主张在其他银行盈利的情况下确保以足够低的利息进行企业的融资, 并对非政府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进行规范化的支持和促进, 确保可以有效收回贷款, 与此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达到引导和规范当前农村金融市场, 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的目的。

二、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制度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过程中,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都由于其特有的性质而占有了独立的发展地位。也可以说, 这两者同时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共性以及特殊性。所以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时, 我们需要根据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我国的整体金融和农业经济体系。研究表明,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之间具备不同的特点, 两者具备各自的制度变迁的主体。在我国, 这两者的制度变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政府, 二是农村经济主体, 而且这两者都具备不同的内部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 中央政府的最高决策层是农村金融主体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执行和进行信息反馈的相关行为发生了一些特征性的变化, 逐渐趋向于集中权力的表达。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 农村经济实体和地方政府的地位在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中有了显著提高。制度发生了大幅度的变迁, 但是主体仍然是中央政府, 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实体推动的金融制度变迁仍然处于被限制的状态中。

三、农业经济和农业金融的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发展就需要首先搞清楚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就得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制度。研究表明, 我国一些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的农业经济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如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中, 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相比, 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占有很大比重, 因此我国仍应关注区域农业经济和金融的发展。 (2) 在我国农业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全面研究我国的金融体系, 农业金融属于在非农业部门金融体系的发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领域, 所以就需要保证农业部门资本的正常流动和良好运营。因此,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 就需要保证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进而实现对于农业金融的支持, 进而从多个角度出发达到多个处理效果。我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过程中, 通过研究金融资产总量和经济金融程度, 就可以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远。

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

为了保证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 就需要按照政府的制度进行合理的约束, 进而全面的分析整个发展的前景和趋势。首先, 政府就需要严格的调查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 进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其次就需要严格的筛选研究指标, 其中挑选我国农村的GDP指标时, 就要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比如农村金融总资产就需要除以农村的GDP值, 进而得到促进其发展的数据。此外统计和计算农村的信用社贷款和农村信用社贷款总余额, 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主要包含农产品进口和出口总额。在计算值的过程中, 需要使用以回归系数检验和回归残差检验为基础的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就需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指标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进而结合已有模型进行综合的价值分析。

结语

总而言之, 农村的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党和政府在制度约束的条件下, 要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 进而保证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 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概念论述和相互关系, 并在制度约束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了有效地探讨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根据从中发现的问题减少制度对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 增加更适合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 以促进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制度约束,农村,金融,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张洁妍, 陈玉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8 (12) :156-161.

[2] 李芬.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J].经贸实践, 2018 (04) :152.

[3] 苏静.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 2015.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关系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与农村经济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例的不断拉大,“三农”问题的不断突出,使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问题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将农民收入得以提高。这就必须将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步伐,而完成这些目标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

在农村金融有效供给方面,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就导致正规金融供给困难。自二十世纪末,中国农业银行进行了改革,使其朝商业化方面发展,从而使农村金融的主体出现缺位现象。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在此之中虽然已得到了扩大,但因为其有限的筹集资金的能力,就无法具有充分的支持力度来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新型农村经济正值迅猛发展势头,但面对农村银行不明显的改革与资金回流,就对农村市场资金投放产生不良的影响。且又因为农村信贷垄断现象依旧存在,就造成了产权模糊且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的出现,从而给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并为农村的资金配置带来消极影响,且高利率、大风险是非正规金融的主要特点,也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善

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够完善,金融服务单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农村地区的市场在资本、保险、期货等方面发育不良,资源配置不健全,且风险大。作为弱势产业的农村,在其经营中有很多无法确定的因素,较大的自然与市场风险,低下的效益,无法匹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而有效抵押资产在农民与农村中小企业匮乏,加之放款的风险分散与担保转移机制在金融机构的缺乏,就使得贷款更加无法发放。其二由于匮乏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工具,导致产品缺乏积极的创新动力,且服务手段与服务方式较为落后,这也造成了程度低下的电子化与票据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三是不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在市场运行机制上,其市场准入、信息公开、信用评级等都需要不断强化,又因为较为脆弱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也就使得风险控制机制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相关政策制度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目前我国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出台了一系列上的优惠政策,但在财政政策上依旧存在不清晰的问题,如呆坏账核销、财政贴息、各种税收的减免等方面,支撑力度严重不够。其次,在货币政策上,优惠政策缺乏,如存款准备金率、存货比率、流动性比率等都未有较为宽松的优惠政策,这就导致在监管农村机构市场准入、资本管理等方面存有严重缺陷。因此,必须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不断地完善,使市场主体行为得到规范。此外,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还有待完善,否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生态环境

第一,从宏观经济环境上看,由于缓慢发展的农村整体经济与分散的金融资源,导致农村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并使金融需求在结构、规模等方面差异明显,从而难以满足我国农村金融经济多样性的发展要求。第二,从法制环境上说,在农村经济担保、物权、土地等方面,其法律制度依旧未达到健全标准,甚至一些领域存在无法可依的严重情况。因为一些农民落后的思想,使得一些法律纠纷问题常有发生,因此,对执法环境要进行大力改善,使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第三,从信用环境上看,还未建立完善的农村征信体系,且信息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对称现象,这就容易引起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实施可持续性的经济政策

第一要实施差别化的财政政策。国家财政要将扶持农村金融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落脚点,使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在支农金融机构得以建立。并要对由于自然因素造成农民经济严重损失的,国家要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补给,并给予农民应有的风险补偿。此外,政府应在农村贷款利率与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倒挂时,对农村金融机构予以利息补贴,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营业税与所得税加以减免,将支农信贷风险降至最低。

(二)实施有差别的货币政策

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应对存款准备金比率、存贷比率、呆坏账准备金比率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政策。为了将政策的公平性与普遍性得以充分体现,在每年年底都应依据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比率,对准备金率进行调整。中央银行对信贷调控要实施区别化政策,从而使“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制度得以提高,尤其是中西部粮食生产区的信贷额度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来促进金融机构再贴现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市场化改革进程得以加快,使存贷率的波动幅度得到进一步扩大,最终真正体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定价的供求关系与风险水平。

(三)实施弹性的监管政策

在统一管理的框架下,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的探索,将监管政策进行差异化的实施,并使农村金融的风险特点得以充分体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要予以适当的放宽,对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加以承认,并在农村金融服务中适当的加入民间资本,对农户及乡镇企业的承受风险水平加以灵活掌握,并要加强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市场的积极性,对监管政策方面的金融工具加大创新力度,从而营造出和谐的金融生态氛围。

(四)组建风险投资基金

在进行社会各种资本筹集时,要实行公司化运作,保障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使科技高、收益高与风险高的农业科技项目获得资金投入,并顺利展开农业化经营,使农民在科技项目中承担的风险加以降低,直至项目成熟后,农民收益获得稳步提高后,在进行普及与推广。与此同时,要使投资基金与农村企业进行结合,保证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行农村经济的腾飞。

(五)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

由于弱势农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在商业性保险公司对农业政策性保险进行承担时,无法对其业务开拓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激发。为此,中央政府要建立一套服务体系,来对农村保险业务进行专门的办理。并要补贴与优惠商业性保险公司的财政税收,促使其增设农村地区网点,从而使农村保险险种得以拓宽,最终将农村风险与资费标准得以最大限度的降低。

(六)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在农业生产中,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不包括干旱、洪水等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因此,对农村保险的巨灾风险基金的建立是保证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一环。为此政府必须由此着手,成立中央级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且巨灾风险金应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并开设专门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从而使遭受巨灾损失严重的农业保险公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应有的补偿。

(七)改善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环境

要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对那些不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法律要进行调整,保证农村资源的市场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实现,在金融领域逐渐引入农村土地使用权,并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产权制度建立起来,从而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化发展,为金融支农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结束语

本文就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建议两大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方面,笔者提出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及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生态环境不完善四大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分别是实施可持续性的经济政策及有差别的货币政策、实施弹性的监管政策、组建风险投资基金、成立政策性保险与巨灾风险基金,以及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建波,杨国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2]高勇标,楚凤楠,兰园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10(12).

[3]陈欣,徐美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的数据[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作者简介:吴迪(1975-),女,汉族,吉林洮南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发展、村级财务管理研究。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4篇

【摘 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柱,也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取得了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稳定增长的好形势。如何继续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良好形势;巩固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要求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本文结合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的发展,对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巩固这一好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分析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平稳快速的发展,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好形势。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都在不断增加,对国外进口的需求和依赖都有所下降。农产品在高科技种植设备和技术和先进农业生产管理制度的辅助下,产量明显提高。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也得到了不断的开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下,通过人为创造作物的生长环境,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农场经营、农业合作社、互联网直销等等方式都有效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加强了农业种植户与市场的交流和联系,从而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以土老憨集团柑橘水果产业的发展为例,湖北政府不仅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帮助,更在技术上给予专业的指导,为公司提供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等,力图创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得到了切实的优化和升级。这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模式的改革,集约化的农业生产逐渐代替了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而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同时也体现在了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农业不再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支柱,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同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既能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结构转型。以土老憨集团为例,柑橘产业发展出一系列的附加产业,如果园采摘旅游等。同时也成为了中百集团农产品的直供基地,武汉大学后勤集团物资采供基地,通过多方合作实现了自身的综合发展。主打产品也不仅仅局限为精品宜都蜜柑及深加工产品系列,更有调味品类和休闲食品类的销售。

二、农业农村经济的巩固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央政府应该根据农业投资计划的安排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扶助农民购买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以现代化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活动效率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综合的任务,必须从全局着手,整合发展农业项目,改变传统分散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转而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已经推出了“菜篮子”、农村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农业经济发展中可用的资源,打造农村经济特色和农业发展优势。诸如修缮乡镇公路、提高农业生产灌溉系统自动化水平、投资大棚建设、补贴谷物种子等等措施都能起到巩固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维持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湖北土老憨集团的发展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先进科技的使用,力求以科技发展带动致富。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已经成为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2.加强农业制度管理

加强相关制度的管理也是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有效途径之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不断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必须针对市场和实际情况的变化,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制度监管,才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这种好形势的继续发展。

首先是个人责任制的建立,促进责任明确化,使各级工作人员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需要建立制度进行监管的重点。基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现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安全整治活动,对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面可靠的检测,保证顾客的食用安全。检测的重点应该放在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剂的使用等等问题上,在畜牧业中则要重点检测添加剂是否恰当、动物疫病的影响、违禁药物的使用等等。同时,针对一些新的问题如假冒商标等,也要进行重点查处,从而规范农产品市场交易的环境,以明确的制度来指导交易双方的行为。土老憨集团正是因为在产品质量这一关上有非常严格的把控,才能使土老憨宜都蜜柑成为水果类的中国驰名商标,优质宜都蜜柑出口到俄罗斯、中欧、东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

3.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要求加强培养需要的人才。农业发展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一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但是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针对性的改善这一现状。

政府和企业都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在农业人才的培养上投入更大的精力。专业的农业人才不仅应该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从而指导农民正确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可以积极引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人才或者一些拥有专业技术的职业人员,以丰厚的待遇留住优秀人才,并且给予人才学习上升的机会,不断对人才进行系统的培养。以尖端人才的优势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要将现代科技、市场重要性等重要的观念根植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靠拢。在知识上,要发挥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作用,向农民普及基本的农业知识。湖北土老憨集团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方面作出了大量努力,现有员工2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05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186人,研究生学历9人,博士生学历2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应该善于利用市场提供的机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措施巩固已有的发展成果。并且结合各地农业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培养优秀人才,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建设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马翠花,师春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巩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好形势[J]. 农业经济,2011,02:21-23.

[2]韩长赋. 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J]. 中国乡镇企业,2013,01:22-23.

[3]新农. 狠抓政策落实 狠抓责任到位 全力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J]. 农业装备技术,2014,04:1.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5篇

汇 报 材 料

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农业稳镇、产业兴镇、生态靓镇、旅游活镇”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三农”的工作力度,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经济运行平稳,发展态势良好。现就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重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个简要的汇报:

一、早稻生产落实情况

1、加大工作的宣传力度。3月3日,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专门的农业工作会议,明确具体党政负责人和部门抓农业的任务和责任,把农业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对春耕备耕工作作了安排和布臵,千方百计确保今年的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动员全镇干群迅速行动起来,掀起春耕备耕工作的高潮。3月份,镇党委、政府还邀请了县委党校讲师团副教授冯超英老师就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深入领会了中央稳农发展、促农增收的精神。

2、切实加强农资检查。镇农技站组织农技工作人员协同有关部门人员一起对全镇的农资经营服务点进行调查和检查,重点是对农药、化肥、种子和其它农资物品的质量和价格进行调查和检查。

3、积极开展粮食生产竞赛活动,扎实办好水稻高产示范样板点。全镇今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计划51400亩,已落实面积50740亩,其中抛秧面积36000亩,插秧面积4400亩,

1 直播面积20340亩;早杂面积5600亩,除土地整理项目未扫尾外,全镇基本杜绝了抛荒现象。

4、认真抓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针对四月份雨水强的特点,全镇因时制宜加强早稻秧田管理,镇党委、政府安排联点干部、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采取以水调温、农膜加固等措施育好早秧,避免出现烂秧死苗现象,并向农民传授春播育秧技术,帮助农民加强早稻秧田管理。并编辑好《农情信息》和相关通知,及时分发到各农户手中,确保农民育壮早秧,服务春耕生产。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我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今年,我镇共有羊鹿村和渡口村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正福村、白云村、金棋村、新福村四个帮扶村。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历来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安排一名副镇长来抓此工作,另外,示范村和帮扶村各明确一名党政班子成员联村进行相关指导。

2、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

根据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各示范村和帮扶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3、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计划落实

各村在驻村工作队和联村干部的指导下,认真研究、精心组织,深入宣传发动,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任务落实。如渡口村的蔬菜基地建

2 设(350亩左右)为重点,带动产业发展;羊鹿村则以土地平整和道路硬化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改变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帮扶村也针对本村实际情况,科学决策、因地制宜,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4、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目标实现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要达到生活宽裕等工作目标,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仍是重点。因此,镇村两级深入宣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主体,筹集建设资金,然后争取上级项目的建设投入。另外动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大力支持,同时镇财政对示范村和帮扶村建设也重点倾斜。

三、造林工作

镇党委、政府年初把植树造林工作摆在突出位臵来抓。2月14日,党政、人大负责人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到邓家坝村梁山组与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种植了1200棵国外松和松香。

2009年春,杨嘉桥镇的造林任务是550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00亩,封山育林100亩;长防林人工植苗200亩,封山育林150亩。我镇抓住造林的黄金时期,组织好造林工作,超额完成了全年造林任务,共计完成了556.5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04.5亩,封山育林100亩,长防林人工植苗202亩,长防林封山育林150亩。另外我镇积极完成了退耕还林异地造林任务48亩,补植补造任务136亩,油茶低改任务350亩。

四、春季防汛工作情况

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每一年平安度汛工作放在首要位臵,早安排、早布臵、

3 早宣传。

1、3月24日镇防汛指挥部召开全镇防汛工作会议,4月1日前各分堤垸召开了防汛会议,各排渍机均于4月10日前试好车;印发了《关于调整杨嘉桥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及各责任地段划分的通知》(杨政发[2009]3号文),落实了防汛岗位责任制,明确了职责。

2、镇政府安排15万元作为防汛备用资金,确保防汛工作经费到位;同福、震福、龙华、沿河四个堤垸、撇洪渠的清污扫障工程在年前已经基本完成。

3、器材准备情况:木材92立方,卵石4550立方,块石570立方,马钉600公斤,编织袋23500个,桩架6个。

4、编制了防洪预案、抗旱预案、水库度汛预案、山洪灾害防预预案、山洪灾害避灾预案。

5、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了对全镇大堤、水库两次全面的大检查,印发了第一期防汛专题督查通报;防汛通讯设施运行正常,镇防汛指挥部和水管站、堤委会的工作人员在主汛期间都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6、四套山洪报警设备完好;组建了防汛抢险 队伍,并对抢险队伍在近期内进行抢险技术知识培训。

五、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情况

全镇按照县畜牧水产局的要求,认真贯彻《湘潭县2009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实施方案》,强化动物防疫为保障,认真落实免疫标识制度,突出W病、生猪蓝耳病和禽流感预防,有效防控动物疫情,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了切好做好我镇春季动物

4 防疫工作,有效防控动物疫情,镇政府成立了由镇长担任组长的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杨嘉桥镇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工作方案》,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

2、精心组织,确保落实 一是镇党委、政府全面发动搞宣传,印发春防资料10000份分发到户,张贴200多条宣传标语;二是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操作规程和免疫程序,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三是村干部带队入户,严格按照8个 100%的要求狠抓免疫注射工作;四是严格督查,及时补注,共下村督查春防工作3次,及时通报,查漏补缺。

3、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作用 湘潭县辉安科技养猪专业合作社,是全县良种名牌、科学养殖、管理规范、产品安全的大规模合作组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该组织的动物防疫和发展生猪养殖经济的作用。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八统一”的一体化生产格局,采取“以大带小、以强帮弱”的原则,不定期开展动物疫病防治等专业技术培训。3月28日,辉安科技养猪合作社技术培训在镇政府大礼堂举行,同时该社采用双耳标制确保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反响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全镇共存栏生猪102678头,其中母猪24600头,仔猪36558头,架肥猪41520头,养猪专业户198户,其中存栏1000头以上2户,存栏500头至1000头的5户,存栏300头至500头的52户,存栏100头至300头的139户;存栏羊3400头;存栏牛420头;存笼家禽256000羽,其中鸡存笼114400,鸭存笼131600羽。全镇共计注射生猪猪瘟疫苗

5 91018头,占应免生猪100%;牲畜w苗85622头,占应免生猪100%;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苗85082头,占应免生猪100%;佩挂耳标85622头,挂标率100%;免疫禽流感苗246000羽,免疫率达到100%。并做到户户有免疫登记卡,村村有免疫档案。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全镇内暂未出现大的动物疫病流行,暂未出现牲猪五号病及禽流感病例。

六、森林防火工作

杨嘉桥镇按照湘潭县森林防火标准化建设B类标准的要求认真做好森林防火的各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领导机构;二是层层签订到村、到组、到户的森林防火责任状,共计16000余份,签订率达100%。三是制作了“一案、四图、五制度”;四是成立了镇、村、组三级森林防火应急分队;

五是防火器材储备充足,有砍刀120把,二级水泵1套,二号工具200把,油锯2台;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有线电视台、出动宣传车8天次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在全镇各交通要道设臵永久性森林防火宣传碑30块,张贴森林防火宣传广告30块,森林防火宣传牌24个,宣传标语2000条,挂横幅30幅。七是贯彻防火宣传教育,对全镇智力不健全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制定监控防范措施,与森林防火监护责任人签订了监护责任状。八是加强对全镇的镇属林场进行巡山巡查并与巡山人员签订责任状;九是完成了2000米的森林防火隔离带。

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把土地流转工作作为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抓紧抓好。尤其是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的步伐。目前,我镇有新湘、三合等7个村进行了土地流转,流转土地690亩,参与流转的农户514户,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农产品种植和农业结构调整等。例如新湘村和三合村,流转形式主要是转包和出租,主要用于发展西瓜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种植。

通过加强法规政策宣传,摸清底数、原则性典型引导,规范程序等多措并举,我镇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加速了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分劳动力摆脱土地束缚,外出务工、经商;二是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途径;三是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八、积极做好项目建设

1、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为有效地带动全镇规模养猪发展,促进生猪数量稳定增长,质量显著提高,我们将在全镇范围内积极建设铺子岭村吴厚刚等6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强化项目领导和管理 ,加强技术支撑,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狠抓优质良种猪引进推广和技术培训推广指导工作,提高生猪生产科技水平,利用各个养殖合作组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引导、普及现代集约化养猪技术,加大科学养猪配套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生态养殖小区的健康发展,目前这些项目正在紧张验收当中。

2、人饮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仅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前段时间全镇范围内实施的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特别对镇自来水厂进行

7 改造将解决近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消除了饮水不安全现象,农村群众反响较好。我们将继续加强人饮安全工程建设,通过人畜分离、粪便入池等措施缓解因生猪粪便造成饮水污染的问题。

3、农业综合开发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是新时期加大对农业投入的主渠道。我们将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综合运用工程、科技等措施,因地制宜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问题,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我镇去年的叠福、金棋两个项目已全面完工,今年已规划申报了渡口项目区。

4、土地平整项目建设 当前龙华土地平整项目区建设已经基本进入扫尾阶段,将努力完成责任制调整,做到不误农时、不抛荒,全力保障春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耕地确保有量不少于4433.5公顷,基本基本农田面积3844.9公顷不减少。同时我镇申报了新湘、三合项目区和叠福、金马、福星、柳湖、羊鹿、雁坪项目区。

5、沼气池项目建设 沼气池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源、生态、环保和其他社会效益的多功能综合系统,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能源加工业等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和高效益的新兴产业。2009年申报福星、铺子岭两个项目建设村,我们将继续从本镇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促实效,按章操作,不断创新,保质保量建好沼气池,为把农民办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6、移民村后扶项目建设 2008年投入3.87万元完成

8 了旷家村骨干塘建设;2009年,我镇有震福、八托等8个移民村,投入11.7万元的震福村通达公路建设正在进行。目前正在申报的有四个项目:投入10.4万元的震福村通达公路建设、投入6.8万元的八托村通达公路建设、投入6.7万元的新福村骨干塘建设、投入2.66万元的渡口村通达公路建设。我们将在国家水库移民后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大力推动移民村后扶建设,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探索出移民后扶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的成功经验,为移民后扶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九、几点建议:

一是农业系统的机构人员改革应进一步完善;二是整合支农、惠农项目集中支持重点区域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第6篇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倾心关注和致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善于把握全局,从战略高度认识“三农”问题,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明确“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善于用科学理论指导;善于结合新形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强调加快农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民收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

关键词:江泽民;“三农”思想;对策措施

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下同)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举措,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三农”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和探讨江泽民的“三农”思想,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国家“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江泽民对“三农”问题的新认识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的特殊国情即农业大国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都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立党立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这13年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时刻关注“三农”问题,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江泽民关于“三农”问题是“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的重要论述是在新形势下对“三农”问题的新认识,是确保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顺利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思路、大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1、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

不管是改革开放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矛盾要克服,但什么问题是首要问题,什么矛盾是主要矛盾,这是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重大问题。江泽民结合新形势,多次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革命和建设中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1990年6月,江泽民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对“三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重要论述,他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需要从经济上和政治上,从眼前和长远,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从农村工作和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把农业搞上去这个任务的极端艰巨性、复杂性等方面,来加深认识农村工作和农业的重要性,继续努力打开农村工作和农业的新局面。”

在1994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又强调:“我们的工作千头万绪,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

1995年3月,江泽民在江西考察时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发展中大国,十二亿人口有九亿在农村,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大问题,全国的安定首先取决于农村的安定,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提供的条件。……农业必须始终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农村的发展必须始终作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中的首要环节来考虑和筹划。这些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要动摇。”

2、明确“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

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多,且资源相对不足,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和不到7%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五分之一多的人口,其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农村是否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为此,江泽民多次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

1992年12月,江泽民在6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1993年10月,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强调:“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讲过多次。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在相当一些领导干部中认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还没有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地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忽视和放松农业的倾向。因此,中央认为有必要再次强调这个问题,以进一步统一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改革的其他方面改革的顺利进行积累了重要经验。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全面展开,国民生产总值就不可能提前实现翻一番,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生机勃勃的局面。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我们国家发展中所处的极端重要的地位。”

总之,江泽民对“三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反复强调,不仅说明了重视“三农”是由中国国情和农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且说明了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并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是长期的全局性的方针,经济不发达时要坚持,经济发展了仍然要坚持。农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江泽民的“三农”思想新特点

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的反映。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过:“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纵观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发展史,每一历史时期,“三农”思想都有其不同特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农业问题的核心即土地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农村问题的核心即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农民问题的核心即收入问题调动了

农民的积极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乃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因此,如何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从而组织起浩大的农民革命队伍,参加中国革命,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课题。农民经济利益的核心就是土地问题,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赢得了农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土地制度,积极为农民利益奋斗,因而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也正是在这最广大的力量的支持和配合下,仅仅用了28年的时间,就推翻了长期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就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分期分批土改,至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全国约3亿元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真正实现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梦想——“耕者有其田”。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保护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邓小平认为: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保持农村基本政策长期稳定不变。他说:“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

江泽民的“三农”思想产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社会跨入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时代,产生于世界向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新时期,同时也产生于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主要矛盾,兼顾各方面关系,对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同时把解决“三农”问题不仅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看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负担过重的问题,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如延长土地承包期,减轻农民负担,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等等。这些都是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重大举措,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江泽民的“三农”思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有关“三农”思想,而且结合新形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善于把握全局,从战略高度认识“三农”问题

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三农”问题影响着整个国计民生。实践经验表明,什么时候重视“三农”问题,中国经济社会就向前发展,反之,就停滞甚至倒退。正是基于对现实国情的深入了解,江泽民对“三农”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善于从战略高度认识“三农”问题。

1990年6月,江泽民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第2年就明确指出:“我国十一亿人口,八亿多在农村。农村稳定了,农民安居乐业了,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全局的稳定。”

1993年10月,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强调:“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不仅关系农产品的有效供应,而且关系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如果农业没有更大的发展,农村经济不能登上新的台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发展目标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全党同志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农业的深远意义。”

1996年,江泽民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再一次指出:“中央所以反复强调农业的特殊重要性,是从我国人多地少这个基本国情,从保持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全局性要求出发的,也是从保持和加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独立自主地位的战略性要求考虑的。”

1998年9月,江泽民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讲话中强调:“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加强农业,把农村经济搞上去,这样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才能增加发展的回旋余地。”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1998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总之,江泽民思考和论述“三农”问题,是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大局高度,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高度进行阐述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保持清醒头脑,少走弯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三农”问题上有过沉痛的教训和曲折的发展历程。对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经常加以总结。

1993年10月,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牢记建国以来几次由于农业大起大落而导致国民经济大上大下的教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要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实际地而不是口头地、全心全意地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

1998年9月25日,江泽民在安徽省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农民有积极性,农业就快速发展;什么时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就停滞甚至萎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确定农村经济政策的

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我国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并且提出,我们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我们花了很大代价才认识的真理。农村改革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坚持了这个正确的出发点。家庭承包经营所以能够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就是给了农民自主权,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实行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是维护还是会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解放和发展还是会阻碍农村生产力。这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也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3、善于结合新形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但由于错综复杂的种种原因,农村问题的解决还远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农村问题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对于这一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着清醒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只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整天忙于招商引资办企业,只重视城市建设而忽视农村发展,整天忙于拆房子建公路、建公园的倾象。江泽民对此高度重视,经过调查研究,他明确指出:“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群众生活非常困苦,潜伏着不少不稳定的因素。如果社会秩序不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发展。”不仅如此,同时还会使“非法宗教势力乘虚而入,与我们争夺基层领导权。如果这些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

江泽民对于农业问题同样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有些人对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加快农业发展的思想有所松懈,同时由于农产品供求矛盾的相对缓和,农业效益逐渐下降,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农民负担越来越重,不少农民弃农经商务工,影响了农业发展。江泽民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严肃地告诫全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又薄的大国里,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第一位的大问题。农业始终是战略产业,粮食始终是战略物资,必须抓得很紧很紧,任何时候都松懈不得。”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江泽民对农业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2002年5月,江泽民在重庆围绕党建和西部大开发进行调研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比重很高的农业大国,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如何,农业和农村经济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社会稳定的全局。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松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可能带来的全局性影响不能低估,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不能低估,对做好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难度不能低估。”

4、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推动“三农”发展

江泽民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这样人口众多的民族,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如果没有以正确理论为基础的强大的精神支柱,那末,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将是不可想象的,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谈不上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全部近代中国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用什么科学理论来推动中国“三农”发展呢?江泽民多次强调,必须以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来指导中国“三农”的发展。1998年9月25日,江泽民在安徽省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论述,给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每一步关键的时候,都是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支持和推动改革。农村改革的历程说明,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冲破旧的观念和僵化体制的束缚,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可以说,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进行农村改革,也不可能有现在这样一整套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大成就。认真总结这20年的宝贵经验,对于全党更加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三、江泽民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举措

正由于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江泽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努力进取,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1、加强农业保护,强调科教兴农,发展农业产业化

首先,强调农业保护。农业保护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非市场安排的政府行为,也是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经济由此驶入了市场经济的快车道。那么,中国农业是不是也需要保护?对此,1993年10月,江泽民在深入分析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农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单纯靠市场调节,工业和农业发展速度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将会日益拉大。”这一判断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及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睿智之举,对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农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12月5日,江泽民在《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奋发进取,讲求实效,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讲话中对农业保护政策又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提出:“积极探索扶持、保护、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以扶持和保护,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同做法。要制定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多方筹集农业发展资金的政策。合理调整工农、城乡利益关系,按价值规律同农民打交道。健全主要农产品风险基金和储备调节制度,减少农业的市场风险。引导二、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逐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充分运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更多一些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促进我国农

业发展。”实践证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必须遵照江泽民所强调的:“市场经济越发展,工业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客观规律。”

其次,强调科教兴农。科教兴农是时代的要求,必然的选择。江泽民一向重视科教兴农,科教兴农战略是江泽民“三农”思想的一个重要闪光点,它顺应科技全球化潮流,紧扣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脉搏。他明确指出:“要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各地应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耕作特点,紧紧抓住科技进步这个环节,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利用资源上下功夫。”1991年11月29日,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闭幕会上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农战略。他强调,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战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大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农业资源的短缺,而且可以提高物质投入的有效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积极创造条件,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地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再次,强调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是继家庭土地承包制后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了产供销、贸工农、科教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经营体制。

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对“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样做,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2、发展集体经济,强调家庭承包经营,推动小城镇建设

首先,明确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的。1990年6月,在全国农村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明确提出农村改革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深化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其次,强调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营制度。早在1990年6月19日,江泽民就指出:“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政策,一定要非常明确地向农民讲清楚。也要向农民讲清楚,不仅要稳定这个制度,而且要不断完善这个制度。”1998年9月,江泽民在总结20年农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深化农村改革,首先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他进一步指出:“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中央关于土地承包的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而且三十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

再次,强调推动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1992年12月,江泽民提出:“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要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集镇结合起来。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1999年11月,江泽民又指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城乡差距大,农业人口多,是长期制约中国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最终消费,为下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经过20世纪90年代至2l世纪初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大发展,到2002年,中国乡镇企业达2133万个,从业人员1328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8%。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农民变市民,转移农业劳动力,这是江泽民“三农”思想的又一创新。

3、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扶贫开发,提高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江泽民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一直关注农民问题,始终把农民的收入问题牵挂在心,在农民收入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首先,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农民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负担重已成为“三农”问题中一个突出问题。对此,江泽民高度重视,明确指出:“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还可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在农民增收可能的情况下,尤其要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这项重大改革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长治久安……。要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财政供养人员,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支出结构,确保税费改革取得成功。”

其次,加快扶贫开发,实现农民小康。中国人口众多,地区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江泽民时刻情系人民,对扶贫工作十分关注,提出了一些新主张。江泽民建议:“由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稳定地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要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中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克服单纯等、靠、要的思想。”“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也要靠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就贯彻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江泽民还特别告诫人们:“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扶贫开发仍然不能放松,要继续抓下去……。这项工作,必须同我们对下个世纪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结合起来,同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大战略,要早作筹划。”

综上所述,江泽民不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而且在行动措施上也作出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决策,使中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1990~2001年粮食平均年产量93777亿斤,比80年代平均年产量增加1838亿斤……。2001年与1989年相比,棉花增长40.5%,油料增长1.2倍,糖料增长49%,水果增长2.63倍,猪牛羊肉增长1.72倍,水产品增长2.8倍。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国际上被称为奇迹”,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高度称赞。同时,中国农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从1989~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601.5元增加到2366.4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4.3%”。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虽然有了一定的解决,但由于中国的国情特殊,农民人口多,低子薄,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还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努力,扎实工作。在新时期新阶段,仍然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江泽民的“三农”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对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把“十二五”规划中“三农”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丛琮)

上一篇:酒店后厨年终总结范文下一篇:公司战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