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旅游文化思考论文范文

2024-02-09

农村旅游文化思考论文范文第1篇

一、积极创新农村文化体制建设

一方面, 应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考评力度。推进社会主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妥善解决基层干部, 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对文化建设的认识问题。只有认识上的全面、到位, 才有助于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才能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等位置, 才能纳入财政管理中。所以, 在选拔基层干部时, 应加大文化建设工作的考评力度, 将重视文化建设、健全投入机制、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推进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到考核指标中, 进而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另一方面, 发挥好基层文化站的堡垒作用。各地区乡镇文化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管理部门, 也是最为主要的载体, 是满足新时期农民不同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桥梁, 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所以, 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公益性在乡镇建设的改革中是不可改变的, 必须发挥出自身的堡垒作用, 调整职能, 明显管理职能。

二、增大新农村文化建设扶持力度

(一) 完善基层文化管理组织。文化管理部门组织的完善与否, 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能否顺利开展。为提升新时期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应完善基层领导机制。可借鉴以往科技副职选拔和委派制度, 从本地区高校或文化、宣传等候部门选派懂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兼任基层文化建设专项管理的副职。如此, 文化管理副职因特殊身份可更好的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给予指导和监督。同时, 还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合开发新文化资源, 进而挖掘出新的农民作家, 创作出贴近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 反映新农村建设面貌的作品。

(二) 强化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形成的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 并为广大农民坚守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的全面反映, 是农民新时期生活理念和精神状态的集中表现。当前,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文化建设人才, 需要肩负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管理活动, 同时担负农村价值和道德体系建设的重任。但是,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机制较为落后, 培养数量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所以, 应加大投入, 加大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具体而言, 要做好这几点:1.通过短期培训模式, 对既有的农村基层党政干部分批培养;2.从各大高等院校选拔愿意建设农村的“村官”, 对其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养。3.上级组织管理部门在选拔“村官”时, 应将文化建设能力纳入审查指标中。

(三) 拓展文化建设经费筹集渠道。当前, 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经费的不足和筹集困难, 所以必须妥善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 应多渠道筹集经费。现阶段, 国家财政拨付、农村自筹及社会筹集等方式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筹集的主要方式。其中, 社会和农村自筹是最具潜力的, 这两个方面都应紧紧围绕文化市场建设、发展文化产业为中心进行, 通过联合创办农村文化室、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 丰富农民生活, 一同受益。同时, 基础文化管理单位应积极解放思想, 转变管理理念, 在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原则上,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以实现“以文养文”, 强化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后劲。而这就需要基层文化管理部门充分落实好国家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另一方面, 还应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渠道。应设专人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监管。

三、积极推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一方面, 加强文化团队建设, 推进新农村文化的普及。应通过鼓励、帮扶等措施创建一支能够长期、稳定扎根于农村的文化队伍, 从以往“送”文化转变为“创”文化。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建设的同时, 基于特色文化建设为导向, 重点关注并利用好本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项目, 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培训、补助等形式引导农村创建画社、文化户、文化中心等文化团队。同时, 还应扶持有条件、有能力各种乡村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 和当前城市文化的送下乡构成“两轮驱动”, 进而为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培养出一批有专业素质的基层文艺骨干和管理队伍, 推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全面有效开展;另一方面, 要重视农村家庭的文化建设。应积极开展涵盖文学、收藏、科技、园艺等优势家庭评比活动, 以此帮助农民建立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 全面提升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新时期农民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重要路径。应不断完善基层文化管理体制,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扶持力度, 建设稳定的文化队伍,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

摘要: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型关键阶段,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创新农村文化建设体制、增大政府扶持力度及推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237-239.

[2] 刘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魅力中国, 2010 (9) :106-107.

农村旅游文化思考论文范文第2篇

2014年, 全省乡村旅游接待2 600多万人次, 旅游收入178.73亿元。2015年, 山西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2014年相比, 同比增长了130.77%, 旅游接待人次约6 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相比于2014年, 同比增长了67.85%, 旅游收入总金额数约300亿元。仅仅一年的时间, 山西省乡村旅游人次增长131%, 乡村旅游收入增加68%, 可谓井喷式地飞速发展。此外, 山西于2013—2015年底, 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不断上升, 到2016年, 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见表1) 。

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发展阶。这一时期内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托乡村自身条件来进行, 由于缺少政策上的支持导向, 全省乡村旅游业出效益不是很理想。第二个阶段是规范发展阶段 (2003年至今) 。在这一时期, 山西省乡村旅游业从上到下, 通过深入学习, 大力改进开发模式, 弥补了上一阶段的不足, 产业效益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尤其于2006年, 山西省把乡村旅游作为全省产业发展的重点, 并首次列入了山西省‘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当中 (见表2) 。

此外,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山西省于2015年制定了诸多相关政策, 并明确了未来3年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规划, 强调了要通过发展旅游脱贫的方式对贫困村进行扶持。凭借良好的产业规划引导, 还有政策的大力扶持, 山西乡村旅游将会快速地优化升级。

2 常里岩村概况

2.1 常理岩村概况

娄烦县杜交曲镇常里岩村位于娄烦县中东部, 地处汾河水库下游, 石楼深山中部。村庄距娄烦县城25km, 距古交市27km, 距太原市67km, 距汾河库直线距离约6km, 道路距离10km。经省道S252、S217、S215、以及太佳高速等公路易到达本区。娄烦县作为太原市国家级贫困县, 因生态条件好, 在太原全域旅游规划中属于自然风光生态保障区, 常里岩村属于该区域的生态优势区。目前, 新修的土路基宽7~8m, 长度约3km, 与省道S252相接。另一条跨安子沟的进村支路正在修建土路基之中, 可形成村落区域环形车行路线。 (见图1、图2)

2.2 自然环境

娄烦县位于太原市西北部的吕梁山区腹地, 地势西南高东北地, 山脉较多。位于县域中东部的常里岩村, 为低山丘陵区, 村落平均海拔高度约1 200m, 最高处的石楼山顶海拔1 760m, 石楼山与村庄的高差高达560m。山梁与沟谷多, 多呈东西走向, 平地稀少, 只见于黄土梁顶与黄土峁顶面。地表多为黄土覆盖, 有少量奥陶系下伏基岩出露。山梁两侧分布较多的黄土梯田。村域地貌呈现“三梁夹两沟”的格局。常里岩村旧称“长岭村”, 是由长岭岩的名称演化而来的, 长岭反映了当地的地形特征。沟谷内有少量泉水。季节性雨水经沟谷注入汾河水库下游的汾河。土壤母质由石灰岩、砂岩、片麻岩风化形成, 主要分布山地棕壤、褐土、草甸土。紧靠石楼山原始森林, 山青水秀, 空气清新, 自然环境优美。农作物种植主要施用农家肥, 大部分为有机绿色食品。全县气候干旱, 每年约有75%的日子是晴天, 光照充足, 年降水量较少, 年平均降雨约为428mm。

2.3 经济社会

常里岩村地处娄烦县社交曲镇西南石楼山北侧脚下, 是个偏僻的小山村, 千百年来靠农耕生活繁衍生息。全村实有耕地面积131.33hm2, 共有136户, 户籍人口345人, 贫困人口172人, 党员20人。近年来, 多数村民外出务工经商上学, 留守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主要农作物为土豆、小米、黄豆、玉米等高原农作物, 在村农民全年的经济来源靠农田收入, 另有少量山羊养殖, 是个典型的原生态传统农业村。在扶贫干部与村支两委的带领下, 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 200元提高到了1 800元。据了解, 整村将搬迁到娄烦县城。

2.4 历史文化

常里岩村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 除娄烦地方传统文化外, 还有独特的红色革命旧址遗址, 彰显浓厚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娄烦县历史悠久, 先属春秋时期的楼烦国, 后是郡镇县之名称。最重要的民俗节庆为春节, 包括备年货、做年饭、大扫除、敬神、上坟祭祖、辞旧迎新、拜年、送五穷等, 具有华北、山西、太原等不同地域概念范畴内的汉民族文化特质。

娄烦县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作品有:离休干部李有奎著的《树根造型与根艺品欣赏制作探索》;李国成编写出版的《娄烦概览》、《娄烦史话》以及其学术论文《孙悟空原型是娄烦人》等;李梦白编辑出版的《娄烦古今诗文集》;郭俊生编写出版的《曲终人散》、《水滴石穿》等。

3 旅游资源发展分析

3.1 资源赋存

3.1.1 古生物化石群。

本区的三趾马红土层中发现华北第三系三趾马化石群。主要古生物为三趾马、古象、古犀, 以及原始的牛、羊、鹿等, 以三趾马最具代表性, 故称为“三趾马化石群”。分布地点主要为村落南侧的低地沟谷内。三趾马红土层厚度约3m, 主要为粉砂与粘土组成, 颜色橙红, 本地层层位稳定, 在村子周边的沟谷内均有分布。近年来, 村民采集出较多的古生物化石, 较大的块体达几十千克, 一颗牙齿重达3.5kg, 当地人跟这些古脊椎动物化石叫“龙骨”。亚热带动物化石群表明了当时华北的气候条件为湿热的亚热带环境, 水草丰美, 动植物繁盛。因在山西保德发现早、研究早, 化石出土丰富, “三趾马红土”又称为“保德红土”。根据土地环境的一致性与相似性分析, 本区发现的三趾马化石群与保德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群面貌一致,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1.2 红色旅游资源。

村庄内有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娄烦县原属静乐县) (1941-1943年) 、八路军120师第358旅第6团、第7团两个团部旧址 (1941-1943年) 、大生产运动静乐县妇女纺织训练班旧址 (1941-1943年) 。一个县政府、两个团部驻扎三年, 表明这个村庄易于隐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也表明了这个村庄有优良的群众革命基础。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 1941年至1943年期间, 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李井泉, 358旅旅长张宗逊来常里岩村指导抗日工作。七团政委杨秀山将军、曾坚修将军、罗贵波、康世恩等领导人都在本村长期坚持领导抗日工作。静乐县委县政府领导李国珍、刘纪武、刘耀武、王海霞等同志领导本县军民抗日支前工作,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3.1.3 宗教文化古迹。

村内有关帝庙、龙王庙2座寺庙, 位于同一个院落, 为上下分布的寺庙, 称为庙院, 正房关帝庙, 侧房龙王庙。这种两庙合二为一的特色, 反映出坡地条件下的村内用地较为紧张。

3.1.4 森林资源。

石楼山主要由基岩组成, 上覆少量黄土, 山顶是该村及周边地区的最高点, 其南侧为原始森林, 归汾河林场管理。山上密布森林与灌草, 主要树种有山杨、辽东栎、白桦、黄栌、油松、荆条、铁杆蒿、锈线菊、黄刺玫等, 羊道沟内生长有较多榛子, 是优质的山货干果。

3.1.5 地质遗迹。

石楼山是一座掀斜断块山, 山体广布奥陶系石灰岩, 山脚地带的各条山梁上覆盖第四纪更新世马兰黄土, 黄土内分布多层钙质结核形成的姜结石。羊道沟为石楼山北侧的深切“V”形沟谷, 谷底发育隘谷, 蜿蜒曲折, 形态优美, 内有典型的褶皱与断层构造, 在褶断处有天然溶洞两个, 按距村近远分别被称为“前石窑”与“后石窑”。雨季, 沟内还有跌水与瀑布。石楼山顶有一个巨型石芽, 下有浅溶洞一个。登临石楼山顶, 极目远眺, 景象壮观, 心旷神怡, 可见沟谷、森林、村落, 能见度较高时可见古交市、汾河河道、汾河水库等。

3.2 种类多样

3.2.1 原始生态, 返璞归真。

几百年来, 当地村民以农业为生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生活方式也颇具传统风格饮食、服饰、节庆等极具原生态性。

3.2.2 多样农业, 乡土风情。

农、林、牧、养殖等全面开展。瓜果等农产品。还有枣树、核桃树等经济林木利用荒山、草坡发展畜牧业, 并开展家禽家畜的养殖周边较大范围也无工业, 民风厚道热情

3.2.3 古、黄、红、绿、白五色资源。

古:古村落、中国三趾马化石群关传说。黄:黄土高坡、黄土梁、120师的两个团队驻扎三年、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妇女纺织训练班等在本村驻扎三年两个八路军团部, 表明了这个村庄的红色革命传统。庄稼、草坡、清泉、碧水、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等稀有珍贵。

4 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原生态的山地农业旅游资源。

常里岩村自然生态和人文文化交相辉映。本村地域由山体、黄土梁与沟谷组成, 传统农业为根基的原生态优美, 环境自净能力强, 空气清新。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筹码, 也是城市人口闲暇时间旅游的好去处。常里岩村在历史上的传说有很多, 是村庄独有的特色历史文脉资源。

4.1.2 便利的区位条件。

作为太原市的郊县及生态保育区的有利区位条件。娄烦县为太原市郊县, 本村位于娄烦县东北部, 更加紧临太原市。这种区位优势决定了主要可以吸引太原市的大量游客, 然后再向周边区域扩展, 开拓省内外其他市场。

4.1.3 环境优美, 资源独特。

本区主要由山地与丘陵组成, 形态优美, 自然天成, 天作地化, 具有优异的自然生态形貌之美。村域约20km2, 人口仅300余, 可谓地广人稀, 无基本农田保护的负担, 用地充裕, 也无其他特殊用地条件制约, 这就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优势条件。本区的中国三趾马化石群颇具开发利用价值, 不属于保护区范围, 是本区宜重点开发的独特优质资源。

4.1.4“常里岩精神”具有优秀的感召力。

在村支两委与本村达人的带领下, 集资、集力、集策的团结奋进态度;虽是贫困县的贫困村, 但不等不靠不要的自强意志;在外创业发达的村民达人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根土情结;努力拼博, 发展新产业的开拓豪情;紧跟时代潮流, 落实党和国家倡导的时代责任感;真抓实干的踏实作风;变依靠输血为自发造血脱贫致富的正确作为;如此等等, 构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充满正能量的“常里岩精神”。这种精神实质, 无疑会成为娄烦县乡村旅游开发的强大支撑、有力示范, 同时, 必将成为新时期太原市、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楷模, 值得弘扬与推广。

4.2 劣势

4.2.1 地形崎岖, 内部现状交通欠佳。

由于是山地沟谷区, 山体多, 沟谷多, 因此交通可进入性较差。受古郊市的阻挡, 娄烦与太原之间可谓虽近远隔, 只有省道与古交相连, 因此, 本区外部交通条件决定的可进入性相对较差, 而且, 地形所限的内部交通条件不佳。4.2.2尚未形成品牌, 缺乏市场感召力。娄烦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 旅游新产业发展步骤较迟。本区旅游资源条件虽然尚好, 但是目前还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没有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做大做强, 形成应有的明星景区或核心景区, 在市场上更是缺少感召力。

4.2.3 基础设施薄弱, 资金压力大。

目前, 只进行了初步开发。未进行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田野、山地、森林、村落、公路等众多的元素勾画出油画世界里典型的梦幻景观未得以充分施展。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缺乏, 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

4.3 机遇

4.3.1 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旅游业列为国家战略性主导产业, 山西省省委省政府也确立了“旅游强省”发展战略, 太原市、娄烦县、杜交曲镇也对乡村旅游发展很重视, 出台了相关鼓励与扶持的政策措施, 新近完成了娄烦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一批乡村旅游景区点正在快速兴起。4.3.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日益受到城镇居民青睐, 需求日益旺盛。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消费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化, 乡村旅游也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消费方式, 人们的支出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主流, 从而乡村也成为都市人休闲游的重要目的地。

4.3.3 太原市已启动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7年初, 太原规划了“一环一带三区”的全域旅游格局, 构建了省会城市全域旅游格局新框架。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 太原市将抓好优化完善空间布局工程, 构筑“一环一带三区”旅游发展战略,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未来5年, 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据了解“一环”是指娄烦县周边旅游文化景观;“一带”, 即汾河生态景观带;“三区”即阳曲黄土风情农耕文化区、清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娄烦自然风光生态保障区。这种精确定位有利于娄烦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4.4 挑战

4.4.1 周边县市强势乡村旅游品牌的冲击与资源的同质化竞争。

与娄烦县同属太原郊县市的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 近年来, 依靠太原巨大城市居民市场消费群体的巨大需求, 开辟了多种类型、不同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点, 有些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旅游景区, 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在这些名牌的重压之下, 常里岩乡村旅游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核心吸引力, 很难在市场上引起关注。

4.4.2 乡村旅游开发常出现大同小异, 突出特色的创新任务重。

乡村旅游的开发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常里岩乡村旅游如何依据自身情况, 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这将是本村及规划设计单位对本区乡村旅游开发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为重要创新目标。

4.4.3 游客对乡村旅游综合服务的质量需求日益提高。

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 对促进地方各行业的发展, 拉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旅游业同时也是一个脆弱行业, 并不是“神丹妙药”, 也不是“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见效快”的经济产业, 更不是“一朝投入, 一劳永逸”的产业。即使是一流的资源也需要一流的开发、一流的管理, 否则难以持续吸引旅游者。旅游开发需要较大的投入, 特别是前期阶段。

4.5 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 目前常里岩乡村旅游开发正逢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娄烦县资源分布广泛却无法叫响“旅游强县”的情况下, 在面对清徐、阳曲县乡村旅游发展强势的冲击下, 常里岩村旅游只有另辟新径, 将自己的优势资源最大化, 另外独创稀缺的乡村资源。将乡村游做大做强, 造独具乡村风情的休闲度假胜地, 努力成为娄烦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突破点和创新点。紧抓当前山西省内旅游由“观光时代”向“休闲度假时代”跳跃式发展的机遇, 大力开发太原相关旅游产品, 填补旅游产业链条的缺口, 实施错位发展战略, 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追捧的热点。

5 推动娄烦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5.1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规划

首先加大对旅游的资金投入, 着力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市场运作, 对投融资体制, 要做到不断创新, 同时兼顾好乡村旅游建设的进程;其次是根据旅游的实际进展情况, 制定合理的旅游法制并不断完善, 加大执法的力度, 做到执法行为的规范, 并把安全意识放到首位, 对其不断巩固和加强;再次在旅游资源方面, 我们要把开发与保护放到同等地位,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 树立绿色旅游的发展理念;最后在旅游单位发展方面, 要加强相关的组织保护力度, 根据国家下达的旅游管理的措施和规范, 统一省、市、县、乡、村的管理标准, 做好有关旅游的法制建设, 给予相关的法律保障, 保障旅游优惠政策的合理实施, 保证旅游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 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发展环境。

5.2 开展四季旅游, 重视生态保障, 加强旅游安全

春夏秋冬各有适销对路的产品, 以实现全年旅游, 并作为太原市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 这是首要应实现的愿景。作为太原市全域旅游框架“一环一带三区”中的娄烦自然风光生态保障区域的一部分, 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发展目标, 主要适度开发生态型休闲产品, 应是开发与保护并存的合理选择。景区开发中要注重生态修复、加强安全、保障和谐。本景区的自然山水景观独特, 但土壤、水、植被等方面的提升修复也应成为重要环节。建立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对于山水休闲旅游地颇为重要。本景区面积较大, 山梁与沟谷高差大, 地形复杂多样, 旅游设计与开发过程中, 要重视观光游览、休闲住宿、娱乐体验等方面的游客安全。根据景区可能的承载力, 确定适度的游客容量。加强调控, 解决好用地、社区参与、旅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保障旅游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5.3 突出本村特色, 与周边景区连片协调发展

在旅游要素、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链条等方面与周边的汾河水库、高君宇故里、孙悟空原形人物故里、下石家庄汾河湾、潘家庄农牧园、云顶山、汾河二库、扫石神龙峡、王封一线天、等景区实现共享、互通、互推等的全方位对接, 解决好景区间相互联系的瓶颈问题, 满足各种旅游市场需求, 打造娄烦县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

5.4 以市场营销为突破口, 提升区域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经济落后的地区要想实现旅游快速发展, 应该把打破当前销售市场, 加速营销产品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旅游的需求来设立我们的发展方向, 把主要力量放在生态产品的开发上, 结合乡村休闲度假的特色, 实现乡村生态产品的品牌化;另一方面是建立发展乡村旅游的名牌, 提升旅游市场的内在动力, 同时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 利用乡村本土的资源和文化特色, 结合自身的优势, 促进旅游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回顾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 总体上的判断:山西乡村旅游整体起步较迟, 和其它省份相比发展较晚, 但速度很快。针对游客对于山西乡村民俗风情感兴趣的程度, 山西省旅游部门曾于2012年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统计结果表明, 当年游客中有45%的游客对山西乡村民俗风情感兴趣, 首次超过了文物古迹的比重。这样的结果预示着山西旅游行业将进入以体验民俗, 融入自然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13年, 乡村旅游成为山西省旅游发展的重点工程, 省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扶持政策, 使山西旅游业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俗,文物古迹

参考文献

[1] 李庆雷, 唐跃军, 李秋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J].农业经济, 2007, 10 (1) :6~8.

[2] 任同珍, 平原, 赵志峰.娄烦县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扶贫任务[N].太原日报, 2015-10-20 (004) .

[3] 弓志刚, 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 (01) :73-77.

[4] 赵红林.山西省乡村旅游质量分级评价标准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 (02) :207-212.

[5] 郭娟.乡村旅游发展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8.

[6] 栗美霞.山西省乡村旅游建设逐渐走向标准化[N].山西经济日报, 2016-07-04 (004) .

[7] 何增武.山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初探[J].科学决策, 2008, (11) :42.

[8] 许倩倩.山西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 2016.

[9] 冯珂嘉.汾阳市贾家庄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 2016.

[10] 杨洪, 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8 (3) :49~52.

[11] 李妍.发展乡村旅游服务新农村建设[J].商业经济, 2009, 3 (1) :101~102.

[12] 陶玉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7 (4) :86~89

[13] 卢小丽, 成宇行, 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 2014, 36 (1) :200~205.

[14] 钟凤, 李秀霞.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 2011, 6 (1) :42~45.

[15] 郑杨, 周志斌, 朱莎.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5 (1) :19~26.

[16] 冯学钢, 孙晓东, 于秋阳.反季旅游与旅游季节性平衡:研究述评与启示[J].旅游学刊, 2009, 24 (1) :92~100.

[17] 杨光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 (6) :213~217.

[18] 江小浦, 胡书可, 莫于茜茜.江西省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新研究[J].艺术设计, 2014, 3 (1) :104.

[19] 张红英.发展观光休闲乡村旅游的机遇与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 (7) :228~231.

农村旅游文化思考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从监管补偿运营三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及探讨,提出多种制度相结合、商业银行参与等新颖模式,对于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在深度及广度地推行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农合;农村医疗保障;保险监管;制度对接

一、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晓南村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大圩乡,位于合肥市东南郊。截至2009年,晓南村占地1.9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达1750亩,全村人口达到了1728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320元,略高于全国农民人均4761元的收入。

晓南村卫生所1993年开设,占地60平米,卫生所中中专以上文凭仅有一人,且无执业医师资格。具有药品种类165种,西药占据151种。2008年晓南村卫生所总计收入4100元,其中主要以药品收入为主,得到政府补助1200元,药品支出2800元。全村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37人。

二、调研分析

1.案例分析

(1)慢性病病人——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在这次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调研中,走访了一个慢性病病人的家庭。该家庭男户主在外打工,维持着家庭基本生活和这个病人每月近千块的药费,因为住院太贵现在只能在家靠药物维持。通过走访这家慢性病的农户家庭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缺少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政府的宣传力度低下,没有积极宣传国家推出的相应政策,更没有把相关对农民的好处落到实处。

再次,村里诊所的服务质量差,药价高,特别对于这些慢性病患者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没有建立慢性病诊疗档案以及定期体检。

(2)医保制度——落到实处才是关键。在这次调研中,还碰到了一个疾病缠身的农妇,当时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农妇长袖长裤在家里,关节处还塞了很多棉花。这位农妇说到她多种疾病缠身,还有风湿性关节炎,丈夫在外打工但身体也不好,每个月都要回来歇息很多天,共同维持着艰难的生活。在采访中令我们吃惊的是:在这种疾病缠身经济条件又差的家庭,老两口都没最低生活保障。

在深入的采访后发现了原因:因为老两口没文化,不知道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且跟村里的领导又不熟,村里的政府领导对此又不管不问,没有足够申请材料和证明就是批不下来,这位农妇没有医保也是因为她不是本地人,户口在外地,她也向村里多次反应过此事,最后都不了了之。在不断的出台新的利国利民的政策时,应该关注一下如何把这些好处真正落到实处,不光要不断改善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更要抓紧我们的政府工作,要让政府做到真真切切的为人民服务。

2.调研数据分析

(1)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晓南村是个较小的村,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家庭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较为相近。在调研的10户家庭中,有2户家的亲朋好友中有村干部,8家没有。家中的成年男子一般在外打工,家中承包的土地为4~6亩不等,饮水的形式采取井水的形式,离乡卫生所比较近,大概0.2公里左右。晓南村的经济条件较为落后,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离村卫生所近,步行15分钟即可到。

(2)健康与新农合状况。调查的10户农户中有8户没参加了新农合,参加的人全部是自愿参加。由于晓南村刚刚上马新农合,调研的农户中尚未有获得新农合报销,村民们对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的满意度较高。

(3)村卫生室的评价。村民们对村卫生室的评价普遍较差,普遍认为村卫生室的服务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村民们对村卫生院诊治一般常见病的评价较差的占到了70%,对村卫生院的服务态度的评价较差的占到了50%,有20%认为很差。在统计中10个农户均是不经常去村卫生院,更倾向于市里的医院,选择去市里医院看病的原因主要有:价格低,质量好,服务态度好。村里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差和服务态度差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4)个人健康状况和农户资金供求调查。在采访的10户农户中,有两户的身体状况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从事日常工作,其他均是有些不适,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发现大部分农户考虑到费用问题,小病基本上都不去医院。

3.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新农合在中国开展多年,在我们调研的小南村过程中统计大部门村民离乡村卫生所仅为1公里内,步行不足15分钟,却惊奇的发现居民都不去乡村卫生所,去私人诊所看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药价虚高。各级医疗机构已经成为新农合基金的超级吸纳器,其能量远远大于筹资力度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村新农合定点医院的药价往往比药房贵出许多。乡县医疗院是新农合的主要收益者,农民只是名义上的受益者。

(2)村卫生院服务态度差。整个村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中专以上学历的仅一人。学历低,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导致村卫生院服务态度差的最根本原因。

(3)医疗设施不完备。村医务所没有足够的住院床位,一些基本的医疗设施如生物显微镜,担架等村医务室并没有配备。

(4)村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村领导工作不负责,上级监管不力。政府对国家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工作不负责,没有使新农合落到实处,再加上上级监管不严,没有成立专门的新农合管理机构,县级以下卫生院缺少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乡镇一级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财政保障,这影响到了新农合的可持续运行。工作效率低下还表现在报销手续繁琐方式落后,需要等待的时间长。

(5)新农合制度本身有缺陷。新农合的对象是全体农民,由于参合费用、起付线、报销比例以及封顶线等限制,特别是逆向选择的影响使得新农合关注覆盖面而不能倾斜支持困难的农民群体。在的这次调研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案例,农户家参加了新农合,且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依然无法满足正常的生活,想仅仅靠新农合来解决农民所有的医疗问题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多种制度的结合。

三、思考与建议

1.多种医疗模式并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的是大数法则,我们以参与人数为分母,住院人数为分子来分析,当参与人数多时,住院率就会下降,参合率高,新农合的救助能力也就增加,当参与人数少时则住院率反而上升了,备用的资金也将缺乏,这就使得新农合的性质更适合于普遍化的全体农民,造成新农合对于困难农民的支持度不够。

多种医疗模式的并行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该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相结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主要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困难的农民,但是因其覆盖面的缺陷导致管理和运行成本过高,如果能够将类似的多种医疗救助制度结合,取长补短,不仅解决了农村人的“看病难、看病贵”,也能为政府节省一笔不菲的财政支出。

2.加强管理部门思想建设 完善管理监督体制

在调研中我们不止一次的得到村民对于乡村医疗干部不信任的信息,甚至有村民对于其不作为、违规操作等的指责。在当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必然有很多监管手段、体制、力度方面的缺陷。

(1)治标先治本,我们首先应该加强的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转变工作。(2)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3)要完善监管制度,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责之便为自己、亲人谋利。建立医患管三方制约机制,做到“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

3.解决村医疗机构基本硬件

村卫生所仅仅提供了一些妇女医疗设备,这间接使得大部分村民只能转投一些无资质的私人诊所,这就造成了很多的潜在隐患。政府应为这些乡村在财政支出中预留一定的资金来改善当地卫生所的医疗硬件条件,使得农村医疗从类似新农合的“补偿机制”转化为“预防机制”。

4.取缔非法诊所 提高新农合普及率

无资质的私人诊所的存在引起了潜在的医疗风险,同时也是新农合普及道路的一道障碍。非法私人诊所大多没有合格的资质,也没有合规的医疗器械,在医疗水平和操作规范都存在很大的隐患,给当地的治安和卫生状况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且农民可能因为其低廉的价格而拒绝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救治,从而不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利于新农合的普及、发展。职管部门应对其投入相当的重视,对于不符合要求、无资质的非法诊所予以取缔,追究相应的罪责。

5.利益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农村的医疗机构人员普遍工资比较低,而且服务意识不强,这主要与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机制不利有关。晓南村卫生所中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仅一人,且无执业医师资格。农村卫生所应将医护人员从个人利益导向向服务导向方向引导。

(1)可以从城市中派一些资深的医疗人员到农村中去,在农村中培养自己的年轻医护人员,带动他们思想转变,提升服务意识和相关的医疗水平。(2)政府也可以采用大学生下乡等措施,鼓励有志于服务贫苦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到基层去锻炼。

6.价格明示

在调研过程中,村民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在乡镇卫生所看病感觉比城里医院看病贵,对于自己所用的药物价格并不明确,并未真正给参与新农合的群众带来福利和优惠。政府应将新农合的药物纳入价格管理范围内,为农村医疗机构的药物定价提出一定的指导价格,使就医的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7.避免过度医疗

在农村医疗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仅仅是患了一些感冒伤风,乡镇医疗所却可能给予吊盐水,多次注射药物等医疗,这对于一些城市中的人来说可能合理,对于收入普遍偏低、追求实用治疗的农民来说却是过度医疗,更有甚者夸大病情、不合理检查、处方高价药以达到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这对于农民来说显然不能接受。应该采取上级医疗机构的直接监管和村民监督的结合方式。

8.简化报销手续

报销费用的及时下发是直接关乎农民生计的。农民本身自身积蓄就不多,如果患了大病、重病那么必将掏尽其毕生的积蓄,一旦报销费用不能及时领取到,那么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劳作问题,断了他们的“再生产”能力对此相应医疗机构可以改善如下几点:(1)提升专员业务能力,熟练掌握报销手续;(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各联系机构联网;(3)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村卫生机构应该予以垫付。

9.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

在新农合的试验推行中,与商业保险的结合无疑是比较具有发展前景的。保险凭借其专业的风险管理和理赔业务确保了新农合基金的运营正常、减少了跨机构操作的不便和差错,减轻了原来职管部门专业能力不够的压力。

农村旅游文化思考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从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到建设科学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一直是我们最主要的生存方式。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农业也卷起了新的飓风。农业产业化经营自起源于山东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应用,得到的效果也非常显著。高效的运作方式,集约化的管理体系,合理的资源分配,使得农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状况。匮乏的科学技术,落后的生产力,陈旧的理念,使很大一部分人民群众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平均水平,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他们需要希望,需要这种先进的方法带他们远离贫苦。

[关键词]农业合作 产业化 经营

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机遇便日益增多,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更多了。市场经济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农业。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不断的刺激着经济增长。如何在这样的浪潮下生存,并适应下来?答案就是产业化模式经营。如何形成产业化模式,如何抵挡来自国际上的农业冲击?那就是将农民合理有效的集合起来,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样就会形成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一体化机制,竞争力也就提上来了。我们也就有资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业上分一杯羹。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崛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老”农业模式开始无法完全满足市场以及社会的需要。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成为了首要的任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农民自主的联合,形成龙头式组织,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因为是农民自己的产业,更加容易得到当地人的认可。通过参与组织到运作,农民的担心减少了。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已经毋庸置疑,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其各方面的优势从现有的结构模式中脱颖而出。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必须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表现的主要方式有:第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调整农业的经济结构,客观上扩大了农民的收入。第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收获,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过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使效率显著提升的基石和前提条件。传统农业转型到现代的科技农业的方法,首选农村合作经济,也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现行市场经济的条件。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市场的不断细分,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加上人们对于生活的物质追求不断提高,这些都刺激着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风险也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第三,农村合作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建设理想小康社会的绝对条件。小康社会是经由我党提出,时至今日我国一直不懈追求的主要任务,也是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对于农民的居住环境——农村的不断建设和改革。当然,难点也出现在这里,焦点是如何让农民的收入持续不断地、稳定快速地增长。建设小康社会,前提基础是农村产业化的实现,也是是否可以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所谓的农村产业化,就是说把市场当成基本导向,中心为效益,通过将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技术和管理方式都配置成最为科学高效的配套模式,使生产力、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的方法。产业化的思路是,首先将主导产业确定下来,再将整个区域细致划分布局,依托龙头来强力带动。在整个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中,最为主要的发展形势是用规模化的经营来保证市场的需求方针,龙头企业牵线带头,发挥纽带的作用,将该地区各种模式带动起来,实现共赢。面对国内与国外的大市场,使农村商品的生产与农产品的审查形成一个健全的服务体系。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服务是首要的目的,是建立全面系统的各种农产品的服务体系的全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国家经济结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扩大的需求也刺激着各个行业。产业链之间不断的变化以求适应新的环境,单一的结构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整个工业产业和刚起步的第三产业在实质上与市场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国家更是运用宏观调控的方法,结合国情等特点,率先将二者重新整合完成,资源的配置与调整也基本符合了市场的需求。

但是,几千年来我国的农业一直处于粗放的状态,且分布广,区域分布不均匀,技术含量偏低。这与当时的市场经济已经脱轨。农业整个产业的滞后导致其无法参与市场经济中,城乡经济差异不断变大,经济壁垒产生,农业发展没有了依靠,更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

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挑战

当前发展农村的经济过程中,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目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还处于萌芽期,也就是所谓的探索阶段,在发展中我们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我国绝大多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前期统筹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只是靠着对于新事物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得来的肤浅认知。对于法律主体的地位也不够明了,甚至在法律法规上,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意义、宗旨、核心、服务形式等都没有明确的给出定位。这些现状严重影响到合作经济的发展,以及在日后经济利益分配过程中,各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2)没有及时有效的融资机构也是现在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病。以前获得资金的形式主要是来自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市场经济,那种单一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金获得形式将影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其辐射带动的能力。

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思路

无所不在的挑战充斥着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中,无论是大的组织,小的联盟都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样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面对现代化农业的崭新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上、整个农业的市场环境逐渐转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只是需要制定相关联的整体发展思路,更是要在必要的过程中注重突出它的主要特征与个性,立足于长远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真真正正的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增收,发展新现代农业的致富经济体。在整体的发展规划中需要通过国家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认可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整体规划,要始终不移的坚持政府所支持的方针,努力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不得不承认,在我国,农民还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他们需要不断地扶助与帮忙,需要政府的关怀。所以在整个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无法离开政府的亲切帮助,少不了政府的参与和带动,同样没有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参与也是不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守着互利、自愿的基本原则,尊重农民们的自主的意识和选择权,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农民走上正确快捷的发家致富之路,还要注意在发展中对于广大农民的利益的维护,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到丝毫的损害。

五、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的有效举措

第一点:正确对其引导

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下,其主体还是农民,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农民很难放下心去干。所以政府在这里的作用就很大了,政府要不断提高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注度,引导农民不断提高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关心、扶持、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起到带头的作用。

第二点:扩大优惠政策

通过不断地发布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和帮助发展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必要时可以通过立法来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和合法的身份。并出台一些鼓励、扶持、奖励制度来增加农民的积极性

第三点:农民自主、政府监管

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要始终不移的坚持走农民自己的方针,坚持民办,决不能由政府或者是组织插手进入。政府在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监督者,断然不能去插手管理的事物。

第四点:知识传播

通过宣传、组织、学习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他们的地位是什么,合法权益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先进的知识需要他们掌握。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法律意识,这样当受到损失时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农民了解了,知道了,自然也会配合工作,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

六、总结

通过实践、理论与时间的三重考验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打破了原有的资源闲置的局面。推动了整个农村的产业结构和人员配置的调整,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主要发展趋势是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就是发展农村,从党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可以看出,但是难点也同样在农村,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舒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9)

[2]周丕娟.关于重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思考[J].广东合作经济,2005(4)

[3]白立忱.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为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贡献——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设总社第三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广东供销,2004(2)

[4]吉林省供销合作社.积极引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构建合作经济新框架[J].广东供销,2004(2)

[5]黄宝.供销合作社应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引领者[J].广东合作经济,2005(3)

[6]怀宁县政协.推进农业产业化,走富民强县之路[J].安庆科技,2002(3)

[7]邓勤.浅谈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创新[J].蚌埠党校学报,2003(3)

[8]何永国.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金川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2005—2010年)[J].阿坝科技,2005(2)

农村旅游文化思考论文范文第5篇

一、农村普通高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基于沙尘暴、雾霾、水污染、汽车“堵城”、资源枯竭、多个城市PM值接连“爆表”等众多生态问题的相继爆发,在我国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从青少年学生抓起,特别要抓好高中阶段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地位,尤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代高中生年龄跨度大致为15~18周岁,正是生理、心理、人格趋向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养成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影响未来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各类高中学校是对高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近年来,一些高中正逐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中学生态文明教育仍处于自发探索阶段,各地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的、自觉性的、高水平的教育方法,农村普通高中更几乎是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抛荒地”。

本文所指的农村普通高中,即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区、国家重点扶贫区)的普通高中,它们或坐落县城,或地处农村集镇和偏远山区。由于历史、地域和经济的原因,这些学校大多数生源水平不高,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相对于城市高中,农村高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动力普遍不足,主要精力用于抓应试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多是口头重视,多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景点”式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高度不够,对其实施途径大都茫然。

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从事农村高中教育已逾30年,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是较低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自小生活在农村,父母亲邻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态行为意识普遍不强,生活方式较为“粗放”“任性”,学生耳濡目染,沾染了不少坏毛病。大部分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生态责任意识淡薄,认为生态恶化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利益关联,反正自己居住的那个小山村、小县城目前环境还马马虎虎过得去,认为生态保护是“城里人”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数学生甚至还有幸灾乐祸的思想,喜欢看城里人“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黑色笑话。大部分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用过的塑料袋、泡沫饭盒、电池等高污染物随手乱丢乱烧,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不注意个人卫生,喜欢随地吐痰,为图省事偏好使用一次性碗筷等材料,对身边人如父母随意乱丢生活垃圾、毒鱼电鱼、高剂量喷杀农药、焚烧秸秆造成环境破坏等现象熟视无睹,很少能主动劝阻。

鉴于此,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切实增强农村普通高中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实效性已是当务之急。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内外学术界对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教育模式,我国一些城市的优质学校也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都能为我们进行农村普通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另外,生态文明教育的“门槛”并不高,既不需要增加难以企及的教学设施,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也不需要额外配备师资力量,它完全可以以“镶嵌”的方式,渗透附加到现行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而无须“另起炉灶”。这一切,都决定了在办学条件较为薄弱的农村普通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是可以大行其道、大有可为的。

二、农村普通高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笔者所在学校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洞口二中”),地处国家重点扶贫连片区—武陵山片区,偏处“比照省级贫困县”洞口县石江镇,是一所农村集镇高中。在近几年中,全校师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的有关要求,践行“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在农村普通高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三个着力、四项构建、四位展开的“344生态教育体系”。即在教育教学中,着力在现有的文化课程中向学生渗透传授生态知识,着力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在学生心中根植稳固的生态意识,着力通过生态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努力构建自然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努力构建灵动和谐的生态课堂,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德育,努力构建持久发力的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努力锻造“学校—社区—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生态教育长链。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扎实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建成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校园,于2013年底成功申报为第一批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学校”。

1.宣传生态文明,播撒“绿色种子”

建设生态文明校园,首在宣传引领。近年来,洞口二中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以洞口二中校园网、学校“青春潮”广播站、LED宣传屏、学校宣传栏、洞口二中校报、班级黑板报等为载体,认真举行各种环保日主题宣传活动、专家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讲座和丰富多彩的节能环保文化活动等各种活动,在广大师生心中播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种子”。

洞口二中网站、学校“青春潮”广播站、《洞口二中报》、班级黑板报均开设有生态文明专栏,向同学们介绍生态文明小知识,解答他们提出的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问题。每逢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等各种环保节日,学校则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板报、绘画等,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学校还邀请邵阳学院、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生态文明专题讲座。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期间,学校相继开展了环保科学、生态与生活、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光盘行动、你我先行绘画摄影、手抄小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废物利用小制作比赛等环保主题活动。师生们争相通过诗歌朗诵、歌舞、小品、环保时装秀表演等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表达争当“绿色学子”的决心。

洞口二中生态文明宣传还由学校延伸到了家庭。学校依托“家长学校”“家校通”等平台,将生态文明宣传从学生扩展到家长。学校已经开办了五期“洞口二中家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班”,分期向家长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一期一个主题,一期表彰一批“生态家庭”。学校连续四年开展了“小手牵大手,生态驻我家”活动,通过发放《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畅享绿色生活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还通过和村委会联合评选“生态家庭”等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垃圾分类、废废变宝、不毒鱼电鱼、不滥用农药、不猎杀鸟类”等“绿色生活”理念,扩大了学校生态文明宣传的影响力。

洞口二中还注意通过社会媒介,在社会上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扩大社会影响。2013年,洞口县电视台以《满园东风发春树 欲栽栋梁柱长空》为题对学校进行了连续专题报道,《邵阳日报》以《春风化雨育英才》为题对学校进行了推介报道。2014年,《邵阳教育》杂志以《东风好雨催芳绿 满目春光入画来》,《邵阳日报》以《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普通高中发展的“二中路径”》《满目青山入画来》为题对学校接连进行了报道。同年,洞口二中课题“农村普通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研究”被列入了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在全邵阳市教育界引发了强烈关注。学校还邀请了洞口县的部分政协委员到校视察,共商生态文明教育大计。

2.开展教育实践,培育“绿色学子”

建设生态文明校园,重在教育实践。洞口二中把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每学期都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以融入学科教学。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师生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调研活动或课题研究;还通过公开课、研讨会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和校本研修;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及情境体验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环境监测、小实验和科技小发明等活动。

学校每学期都要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四个一”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开好一堂主题班会。以“绿色、生态、文明”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上好一堂生态环保课,传授生态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二是开展一次板报制作比赛。以班级为单位,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校园”为主题,组织一次板报设计、制作、展评。三是开展一次征文、绘画或演讲竞赛。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谈谈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参与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四是印发一份《致家长的倡议书》。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湖南”为主题,向家长发一份倡议书,动员学生家长人人参与绿色湖南建设。

课堂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洞口二中结合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和《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要求,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每月用1~2节课,以讨论课或者主题班会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乡村的污染现状”“生态沦陷的危害”“我身边的动植物”等知识,全校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热爱科学、做环保人”的生态文化氛围。这些生态课用时并不多,不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成绩,同时,这些课形式多样,大多采用探究课和校外实践的方式进行,学生喜闻乐见,入耳入眼入心,教育实效性较好。

学校要求各科文化课堂教学要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科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科教材的编排,都含有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的显性或隐性因素。比如语文学科的《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等内容含有丰富而形象的生态文化。洞口二中在每学期开学前,要求各学科教研组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筛选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点,形成各学科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各科学期课堂教学计划。学校还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差异化地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如语文课开展环境问题讨论交流、采写新闻报道活动;政治课进行环境意识培养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课指导学生撰写环境调查报告;数学课指导学生计算环境污染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英语课介绍一下欧洲国家一些新的绿色生活方式,比如骑行运动、反虐杀行动……通过课堂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深度去感受、认识、研究环境问题,把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倡行者,是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的引路人。名师才能出高徒,先有生态绿色的教师,才会有生态绿色的学生。洞口二中坚持先规范教师,再规范学生的方法。学校制定了《洞口二中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公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从教要求,比如严禁在校内吸烟,每年分配校园植树任务等,以期通过教师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行为。

学校广泛开展各种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态文明素质拓展活动。学校在校内开展“绿地领养活动”,在各个班级中开展了“我的绿色我管理”护绿认养活动。先以班级名义认养,再以小组或个人名义认养,认养期为一年,认养者在认养期内定期为绿地花木浇水、除草,观察是否有虫害等,当然,也享有为其命名等“特权”。其他如“回收白色垃圾”活动,2013年暑假组织的“石燕湖生态素质拓展活动”,每年围绕“植树节”开展的义务植树活动等,把宣传教育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既增加了学生对生态知识的了解,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为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性劳动、社会调查和实践体验性活动。学校开展了参观工厂、深入农村、走进大自然活动,组织学生考察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在生物科教师的指导下,环保志愿者对学校周边黄泥江河水取样进行水质分析。学校环保协会的志愿者们还走出校门,深入街道、社区,捡拾垃圾、粉刷墙壁、擦洗栏杆,共建和谐文明的新社区。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切身了解到环境的现状,培养了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还引发了社会关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3.优化校园环境,涵养“绿色情商”

建设生态文明校园,贵在优化校园环境。环境即文化,是一种软性力量,校园环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濡染涵养,效用长远。基于这一认识,洞口二中近四年中大力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园林校园、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在投入大量资金升级各种硬件设施的同时,配套完善软性管理措施。学校建立了全校性的资源(水、电、气、纸、粮食等)节约管理目标,校园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师生不乱扔垃圾,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校园整洁,厕所干净,厨房和餐厅均符合卫生标准,校园绿化率达到了60%以上,整洁、美观。学校污染环境源能够达标排放,学校食堂、锅炉房产生的油烟、煤烟等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四年中,洞口二中校园硬件设施不断提升,校园绿化面积不断扩大,校园生态环境日益洁净,校园生态文化日益浓厚,校园更加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学校投入近百万资金,先后新建了“孔子讲学”大型浮雕,修复了“一字亭”“三家店”“双江亭”等校园古建筑,兴建了“蘑菇亭”景点、LED电子宣传栏和超宽屏电视墙。校园既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气息。迈入洞口二中,浓郁的生态气息即扑面而来。校园林木葱茏,凉亭错落,桂影婆娑,一步一景,一如美丽大气的园林,置身其中,神清气爽,灵性天成。名人雕像,扬帆远航的不锈钢雕塑,寓意深远,催人奋进。教学楼内、科教楼中、宿舍餐堂,雅置数百幅书画楹联,意态逸致,励志敦行。2013年,洞口二中被评为洞口县第一所“邵阳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还并评为“邵阳市园林式单位”“湖南省绿色学校”。

氤氲之人文,于无声处化育芳华。绿色文化遍布校园,浸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沐浴着深广厚重的校园生态文化成长起来的二中学子,既朴厚敦毅,又灵动聪慧;不但学习热情见长,“绿色情商”也不断高企,人人争做生态文明校园的宣传者、实践者、引领者、推动者,生态宣传不甘人后,生态实践争先恐后,环保监督一马当先,环保活动奋力争先。

全校师生生态文明意识牢固,生态文明习惯不断优化。师生时时心中有绿,处处爱绿护绿,从不在校园内乱扔垃圾,还能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变废为宝。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由专人每两周回收一次废品,再将所得钱款存到“绿色银行”,需要时拿出来帮助家里有困难的同学或者向社会孤寡老人捐赠。自从开展了“绿色银行”活动,同学们就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就算是一张小纸片也会有人捡起来放到回收箱里。“绿色银行”的开展,不仅是积攒资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环境和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开展“绿色银行”活动以来,学校共回收废弃物1500多千克,矿泉水瓶、饮料瓶7000多个,累计存款4500多元。学校还以此为契机,先后开展了巧手改造废旧物、旧物交换、爱心商品义卖、高三学生旧书赠送等活动,使学生在旧物利用和交换中,养成低碳消费行为习惯。

4.建立长效机制,深耕“绿色沃土”

建设生态文明校园,难在建立长效机制。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就有可能沦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应景式工作,就有可能沦为“校长工程”,校长一走,人走茶凉。生态文明教育还是一项“动态工程”,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学生三年一走,生态教育必须常抓不懈。

洞口二中已经初步建立了建设生态文明校园长效工作机制,实现了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每年划拨十万元的专项经费,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全体行政人员和35位班主任为成员的“洞口二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工作小组定期开会研究部署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为提高决策水平,学校特聘请了专业文化公司的策划师为顾问,多次来实地考证和研讨,并于2011年出台了《洞口二中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十年行动纲要》,以此指导全校的相关建设。《纲要》有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和机制。学校档案室全程跟进,有关创建生态文明学校的文件、会议记录、活动图片、教案、论文、学生作品等可收集的各种资料,分类整理,单独建档。

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了教师的年终考核范围,与教师的晋职评优挂钩。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纳入德育操行评比系统,高一学生在入学时,要进行一个星期的入学教育,除军训之外,生态教育也是重要内容。

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至少三项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生态操行分不得低于六分(满分十分),每学期都要评比“生态文明标兵”。学校还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高一新生重在引导,教师做给学生看,高年级的生态文明标兵带着新生做。高二学生重在实践体验,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团委、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走出校门,深入农村、深入大自然“采风”,开展生态调查,完成各种环保校级课题,撰写小论文等(出版有《生态文明专题征文集》)。高三学生重在固化,主要任务是带一带高一的学弟学妹,参加各种生态文明监督岗进行监督检查,“兵教兵”“兵管兵”,在示范中固化自己的生态行为,在监督中反思自己的生态习惯。

三、农村普通高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展望

以上三个着力、四项构建、四位展开的“344生态教育体系”是洞口二中近几年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措施,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年,洞口二中开展农村普通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最大的感触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农村普通高中虽然条件有限,但只要去做,就会有收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农村普通高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还有一些有利因素,比如师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可以避免城里学生纸上谈兵的无奈;又比如现在大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大大好于城市,学校可以采用开展“绿色深呼吸”之类的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爱护家乡环境,长享青山秀水、蓝天白云的情感,可以避免城里学生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尴尬。虽然各级农村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不一样,校情不一样,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样,但判断各个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却是明晰的、统一的,那就是看各个学校能否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能不能在学校构建起从环境到课程、从宣传到实践、从随意到制度的生态教育体系,能不能破除师生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能不能将师生的生态自觉外化为生态行为,从而将师生培养成“生态人”。各个学校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在实践中把农村的各种有利因素放大,农村普通高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会大放异彩。

毋庸讳言,农村普通高中现阶段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确实还有不少“短板”,比如家长的配合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文化人干的闲事”,是“政府该管的事”,是“喝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参与家校共建的热情欠缺。再者,农村普通高中“留守学生”居多,家长大都在外打工,实际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老人自身生态习惯很欠缺,而且已经是“本性难改”,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甚至某种程度上还起到了“往回拉”的作用。还有,农村社区生态风气不太强,群众生活方式比较“随性”“洒脱”,学生出了校门,往往陷入了一傅众咻的困难境遇。另外,农村企业少,特别是低排低放的绿色企业更少,学校缺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基地;民间的环保组织几乎没有,学校缺少开展生态教育的“小伙伴”,常常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总而言之,农村普通高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 “学校—社区—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生态教育链中社区和家庭两环的缺位,这也是洞口二中下一阶段着力要加强的方向。如果能在构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同时,深入挖掘家庭教育潜力,补位社会力量,创建生态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各种环保组织,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那么,农村普通高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会有更大的作为。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

农村旅游文化思考论文范文第6篇

一、农村房屋的特点和公证面临的诸多难题

农村房屋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房屋、乡镇企业所有的房屋及农民个人所有的房屋, 本文所指的农村房屋仅指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上建造的属于农民个人所有的房屋。我国农村房屋的所有权是否能转移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省建设委员会规定“房屋所有权转移变更 ( 如买卖、赠与、交换、转让、继承、分析等) , 房屋状况变动 ( 如翻建、扩建、拆除、倒塌、焚毁等) , 他项权利变更 ( 如设定、注销他项权利) , 应及时向村镇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由此说明我国农村房屋也存在买卖、赠与、交换、转让、继承、分析等多种所有权转移方式。但是办理农村房屋公证存在下列特点和难题:

( 一) 很多农村房屋没有办理所有权登记手续, 权属不清, 是办理农村房屋公证面临的一个首要障碍

办理房屋方面的公证, 认定房屋权属是办理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关键, 而我国农村房屋大多数是权属不清, 公证员难以分清权属。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农村房屋很多没有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比如有的农村房屋只有准建证或宅基地使用许可证, 甚至有的农村房屋什么证都没有。权属不清, 是办理农村房屋公证面临的一个首要障碍。

( 二) 农村房屋所有权的主体复杂, 能否正确区分农村房屋所有权的主体是公证员办理农村房屋公证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目前在公证理论界对农村房屋所有权的主体认识上存在诸多争论, 有的人认为农村房屋应与城市房产一样, 所有权认识上应该秉持基本是夫妻共有的理念。有的人认为农村房屋因宅基地是以户为单位, 农村房屋是房随地走, 所有权认识上应该秉持基本是家庭共有的理念。认定农村房屋是夫妻共有的和认定是家庭共有的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这两种理念目前争论很大, 难以定论。由此有当事人申请办理农村房屋公证, 公证员应基于什么理念来区分房屋所有权的主体, 这是公证员办理农村房屋公证需要思考的问题。

( 三) 农村房屋是一种限制性物权, 现行我国法律法规对农村房屋所有权转移有诸多制约, 这是我们目前办理农村房屋公证面临的又一个障碍

目前我国法律对城市和农村的房屋交易规定了两套不同的管理体制: 城市房屋, 可以自由交易; 农村房屋不能自由交易。农村房屋是一种限制性物权, 主要是土地性质是宅基地使用权, 农村房屋的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因此, 在办理农村房屋公证时必须综合考虑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宅基地使用权方面的规定, 我国对农村房屋的管理规范,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不允许一户农民有两处 ( 含两处) 以上宅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下称土地管理法) 第六十二条规定,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这意味着已经有一处房屋的农民不得再拥有其它农村房屋。

2. 禁止农村房屋向城市居民流转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规定, 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 有关部门不得为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

3. 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

《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 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第六十三条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于非农业建设。

4 有关农村房屋产权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 农村房屋管理机构不健全。

二、采用证据学中的自认规则是办理农村房屋公证收集证据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论述了农村房屋所有权主体复杂, 权属难以认定, 导致我们在公证实务中不敢办理有关农村房屋方面的公证。实际上办理农村房屋公证, 不管是继承公证, 还是赠与等公证, 都是需要由公证员去收集证据, 通过收集的证据所形成的证据链从而使公证员能够对当事人的农村房屋公证申请予以进行公证证明。要认定农村房屋的权属, 除了有关部门对该房屋所保留的档案或者所出具的权属证明外, 还有证据学中的自认证据规则也是认定农村房屋权属的一条重要途径。

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他方所主张的不利己的事实予以的承认。我国法律仅对诉讼上的自认作了规定。诉讼上的自认可以产生两个法律后果: ( 1) 约束当事人的效力。当事人一方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承认的。对方当事人就承认的事实不再负举证责任, 作出自认的当事人也不得在诉讼中提出与自认事实相矛盾的主张, 双方当事人也无须对自认的事实进行质证和辩论。 ( 2) 约束法院的效力。当事人的自认可以成为法院确认案件事实的依据, 所以正常程序上涉及自认部分的调查和辩论不再进行, 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和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不受当事人自认的约束。自认构成是指自认成立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总和。一般来说, 自认构成必须具备三个要件: 第一, 须是诉讼正在进行, 且于诉状准备或言词辩论时, 或在法官面前为之; 第二, 须就对方当事人主张不利于自己的事实, 承认为真实; 第三, 须为声明或表示。这是我们诉讼上的自认。公证被有的学者称之为“准司法”活动, 因此我们也可把诉讼上的自认推广到办理农村房屋公证上, 公证活动中的自认构成要件本人认为也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 须是公证受理后, 公证办结前, 且于在接受公证员的询问时, 或在公证员的面前为之; 第二, 须就陈述某个主张不利于自己的事实, 承认为真实; 第三, 须在公证员面前的声明或表示或在公证员制作的询问笔录文档中。在公证的受理审查阶段, 是公证员亲自面见并询问全体公证当事人的环节, 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询问笔录的制作, 充分发挥自认证据规则的作用。我们在制作农村房屋公证询问笔录时, 公证员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农村房屋权属问题。

( 一) 如果当事人的农村房屋既有农村房屋所有权证, 也有集体土地使用证。当事人如果持有农村房屋所有权证, 那就说明其房屋产权得到了有关部门的一次权属认定。同时我们根据婚姻法中的相关条款, 我们可有充分理由得出其房屋产权是夫妻所有还是个人所有的结论。但是农村房屋的权属并不是上面认定这么简单, 因为当时颁发农村房屋所有权证部门并不真正是房屋管理部门, 其权属认定没有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去做, 还有该农村房屋的宅基地是以户为单位做出申请的。所以该农村房屋权属可能就存在着夫妻共有的例外, 房屋权属就有可能是家庭共有。在这里, 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自认证据的规则, 根据该农村房屋的档案所涉及的所有家庭成员, 并对全体家庭成员进行权属询问, 制作询问笔录, 通过他们的自认, 发挥自认证据规则的作用, 我们就可从而得出该房屋是夫妻共有还是家庭共有或个人所有等正确的权属结论。

( 二) 如果当事人的农村房屋没有农村房屋所有权证, 只有集体土地使用证或准建证。或者农村房屋没有任何相关证件。这里我们应注意的是该农村房屋的权属没有经过任何部门的权属认定, 那它的房屋权属如何认定?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对于因继承、受遗赠、合法建造等非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的物权, 其物权自继承或受遗赠或建造行为成就时生效。由此可认为, 该农村房屋如果从来没有领取相关房产证, 物权是从该房屋建造完毕时形成生效, 其权属主体便是该农村房屋的出资建造人。核实出资建造人, 是认定此种房屋权属的关键。在实务中, 首先我们可通过村委会或村镇建设管理部门出具证明来核实出资建造人。一般来说, 对于农村房屋是谁出资建造, 该房屋所在村委会是比较知情的。农村建设房屋, 除了土管部门申请宅基地外, 还要到村镇建设管理部门申请建设许可。因此, 村委会或村镇建设管理部门出具的权属证明是一种可信赖的证据。其次, 我们还要充分发挥自认证据规则的作用, 根据该农村房屋的档案所涉及的的家庭成员, 或者对该农村房屋全体家庭成员进行权属询问, 制作询问笔录, 通过他们的自认, 我们也就可得出该房屋是夫妻共有还是家庭共有或个人所有等正确的权属结论。自认证据规则在我们办理农村房屋公证中有广阔的空间, 我们应充分认识自认证据规则在办理农村房屋公证中的巨大作用, 认真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也就是证据中的“当事人的陈述”证据, 是我们办理农村房屋公证“确权”依据的一个重要证据。

三、农村房屋所有权转移应当先由国家土地管理等相关部门审批农村房屋受让人资格是我们办理农村房屋公证的前置程序办理农村房屋公证, 除了明确房屋的权属主体外,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知道农村房屋所有权转移受让方是否能享受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格。我国农村房屋所有权转移一般来说有下列几种形式: ①买卖; ②赠与③继承④析产⑤遗嘱或遗赠等。我国《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三条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 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根据物权法的公示原则, 农村房屋所有权转移以及其项下的宅基地使用权转移都需要分别去房管部门和土管部门去登记, 分别登记之后, 农村房屋所有权受让人才取得真正的物权。公证的职能是对当事人申请提出的房屋所有权转移过程中产生的协议 ( 如赠与、析产等) 或法律事实 ( 如继承、遗赠等) 提供公证证明。但正因为本文前面论述的农村房屋是一种限制性物权, 现行我国法律规范对农村房屋所有权转移有诸多制约。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使我们必须坚持对办理农村房屋公证应当先由土地管理等相关部门审批农村房屋所有权能否转移给受让方的原则。

首先农村房屋受让人身份的认定方面。《房屋登记办法》第八十三条、第八十六条规定, 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申请初始登记或转移登记时, 都需要登记部门认定申请人是否属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如何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 我国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认定农村房屋公证申请受让人是否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不是我们公证的职能。农村房屋公证申请受让人是属于房屋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证明应该由村民委员会和所在乡镇部门出具比较可行。

其次农村房屋所有权转移应该坚持“先地后房”原则, 这与国有土地上的房屋转移登记“先房后地”正好相反。农村房屋所有权转移之所以是“先地后房”, 因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带有身份性质的财产权, 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 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 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 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 自变更登记之日起生效。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 必须持批准文件, 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 由原土地登记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房屋登记办法》第八十六条也规定了房屋所有权转移必须先进行宅基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房屋所有权依法发生转移, 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的, 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宅基地使用权证明或者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明。农村房屋所有权的转移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宅基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条件, 需由土管部门做出前置认定比较合适。上述办理农村房屋所有权转移公证的复杂性, 笔者所在地公证处就为此专门与农村房屋公证所涉及的土管部门、房管部门、村镇建设办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商, 达成了当事人要申请办理农村房屋公证, 农村房屋所有权受让人资格必须先由土地管理等相关部门审批的前置程序规定。如果对农村房屋所有权受让人资格有关部门进行了前置认定, 那我们对办理农村房屋所有权转移涉及的买卖、赠与、交换、转让、继承、分析等公证就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摘要:目前公证业界对宅基地使用权办理继承公证持否定态度, 但对办理宅基地使用权项上的农村房屋公证相对持肯定态度, 在实践中各地也有不同做法。有些地方办理农村房屋公证对农村房屋项下宅基地使用权采取回避办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我们只要认真把握好农村房屋的性质、特点以及国家有关农村房屋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等, 农村房屋的公证就可大胆办理。

关键词:公证,农村房屋,自认证据,审批前置

参考文献

[1] 叶自强.论自认法则[J].宁夏社会科学, 1996.

[2] 刘羽梅.农村房屋买卖行为效力初探[N].人民法院报, 2007-4

上一篇:设计管理包装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病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