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简介范文

2024-02-20

大学英语课程简介范文第1篇

课程简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培训视频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修订后《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十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与发展方向;第二,对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具体课程内容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评价测试等角度进行详细的解读,并呈现大量的课堂教学实例。配套有英语视频拍摄脚本(附ppt课件)、拓展阅读资源等,供学员学习参考。

大学英语课程简介范文第2篇

材料力学是变形固体力学入门的学科基础课,用以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中有关力学方面的设计计算能力,本课程主要研究工程结构中构件的承载能力问题,通过揭示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概念及必要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 课程任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好经济与安全的矛盾,具备创新精; 2.全面系统地了解构件的受力变形、破坏的规律;

3.掌握有关构件设计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在工程的应用; 4.能将一般构件抽象出力学简图,进行外力分析、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应变分析

、应力和应变分析;

5.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原理和方法,具有进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

6.在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选择合适的形状

设计合理的界面形状和尺寸,为设计提供计算依据; 7.了解材料力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 课程目的:

材料力学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机械类专业一门主干课程,是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有目的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材料力学课程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 一 ) 课程的基本要求及提高要求: 基本要求:

1.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能熟练地做出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图,进行应力和位移、强度和刚度计算。 3.掌握应力状态理论,掌握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 4.掌握简单静不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5.了解能量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一种计算位移的能量方法。

6.了解压杆的稳定性概念,会计算轴向受压杆的临界力与临界应力。 7.了解低碳钢和灰口铁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 8.掌握电测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提高要求:

1.薄壁杆件扭转,弯曲中心,莫尔强度理论; 2.功互等定理、位移互等定理和虚功原理; 3.拉压杆的弹塑性分析; 4.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 二 ) 实验要求:

材料力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设计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共安排 6 次实验。 1. 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实验( 2 学时);

2. 低碳钢和铸铁的压缩实验,测 E 实验( 2 学时); 3. 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实验,测 G 实验( 2 学时); 4. 电测实验 I ( 2 学时); 5. 电测实验 II ( 2 学时);

6. 光测实验,冲击,疲劳,动荷实验( 2 学时)。

以上实验共计 12 学时,课内占 8 学时,课外占 4 学时。力学实验中心为开放实验室,开课后要预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有《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上实验课之前要预习《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并写出预习报告。

实验时每组人数 2 — 3 人,每位任课教师要指导一个实验教学班的实验。实验报告要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用纸,教师要认真批阅每份实验报告,评出成绩并做好记录。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 2. 明确材料力学的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3. 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条件及其意义。

4. 明确内力的概念初步掌握用截面法计算内力的方法。 5. 建立正应力、切应力、线应变、切应变的基本概念。 6. 了解杆件四种基本变形的受力的特点和变形特点。 教学内容

材料力学的任务、同相关学科的关系,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截面法、内力、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基本变形。 第二章轴向拉伸和压缩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轴向拉、压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 2. 熟练掌握轴力计算和轴力图的绘制方法。

3. 了解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公式的推倒过程和应用条件。

4. 了解轴向拉、压时斜截面上应力变化规律 , 特别是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变的大小和作用面

5. 掌握轴向拉、压时 , 塑性和脆性材料的力学性质 , 并能分析解释其破坏原因。 6. 掌握工作应力、极限应力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的概念。

7. 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和三种强度问题的计算方法。

8. 明确弹性模量 E 波松比μ和抗拉、压刚度 EA 的物理意义 , 熟练运用胡克定律计算拉压

杆变形。

9. 建立轴向拉、压时弹性变形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0. 熟练掌握一次拉、压静不定的解法 ( 包括温度应变和装配应力 ) 。 11. 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 教学内容

轴力与轴力图,直杆横截面及斜截面的应力,圣维南原理,应力集中的概念。材料拉伸及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应力 - 应变曲线。拉压杆强度条件,安全因数及许用应力的确定。 第三章扭转和剪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圆轴扭转时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 2. 能够根据轴的传递功率和转速计算外力偶矩。 3. 熟练掌握扭矩的符号规定和扭矩图的绘制。 4. 掌握切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胡克定律。

5. 了解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和扭转变形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力分部规律。

6. 了解圆轴扭转时斜截面上的应力变化规律 , 特别是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力的大小和作用面。

7. 了解塑性和脆性材料的扭转实验。 8. 熟练掌握圆轴扭转时变形和刚度条件。

9. 熟练掌握建立轴向拉、压时弹性变形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0. 掌握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11. 了解非圆截面杆和薄壁杆件的扭转。 教学内容

扭矩及扭矩图,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胡克定律,圆轴扭转的应力与变形,扭转强度及刚度条件,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念,密圈圆柱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简介,剪切及挤压的概念和实用计算。 第四章弯曲内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平面弯曲的概念。

2. 熟练掌握建立剪力方程、弯曲方程和绘制剪力图、弯矩图的方法。 3. 掌握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方法。

4. 熟练运用载荷集中、剪力和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绘制或校核剪力图和弯矩图的方法。 5. 掌握带梁间铰静定梁的内力图的绘制。 6. 了解用叠加原理作弯矩图的基本方法。

7. 了解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计算和内力方程的建立方法。 教学内容

平面弯曲的内力,剪力、弯矩方程,剪力、弯矩图,利用微分关系画梁的剪力、弯矩图。 第五章弯曲强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纯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

2. 了解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的推导方法和正应力分布规律。 3. 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和弯曲正应力的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4. 理解矩形截面梁衡截面上弯曲切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切应力的分部规律。 5. 掌握常见截面梁衡截面上切应力的计算和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 6. 建立弯曲中心的概念 , 横力弯曲时 , 产生平面弯曲的条件。 7. 了解提高粱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内容

弯曲正应力公式,弯曲切应力,弯曲强度条件,薄壁截面梁的弯曲切应力,弯曲中心的概念,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第六章弯曲变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挠曲线、挠度和转角的概念。 2. 理解求解弯曲变形的挠曲线近似非分方程的建立过程及刚度条件。 3. 掌握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及确定积分常数的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4. 掌握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5. 了解提高粱弯曲刚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内容

挠曲线及其近似微分方程,积分法和叠加法求梁的位移,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

第七章应力及应变分析强的计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什么叫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 为什么要研究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 2. 明确主平面、主应力和应力状态分析。

3. 熟练掌握各种组合变形的危险点 ( 或指定点 ) 处原始单元体的截取及各面上的正应力。 4. 熟练掌握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罚和图解法及单元体与应力圆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5. 了解三向应力圆的画法 , 熟练掌握单元体内的最大切应力的计算。 6. 了解平面英里状态下的应便分析。 7. 掌握广义胡克定律及应用。

8. 了解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比能、体积改变比能和形状改变比能。

9. 了解什么是强度理论 ? 为什么要建立强度理论 ? 建立强的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 10. 熟练掌握四种常用强度理论进行强度计算的方法及强度理论的选择。 教学内容

应力状态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析和应变分析的解析法及图解法,三向应力状态的简介,广义胡克定律,体积应变,三向应力状态下应变能、体积改变能、畸变能的概念。 第八章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计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组合变形机构的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斜弯曲和拉弯曲组合变形构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3. 熟练掌握圆轴扭转与其他变形的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

强度理论的概念,破坏形式的分析,脆性断裂和塑性屈服,四个经典强度理论。组合变形的类型,解决的方法和步骤,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截面核心的简介(土建类)。

第九章实验应力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实验应力的分析的目的和电测法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要进行温度补偿 ? 2. 熟练掌握测量电桥的接法及其应用。

3. 掌握二向应力的状态主方向已知时的应力测定。 4. 了解二向应力的状态主方向未知时的应力测定。 5. 了解电测法的主要优缺点。 教学内容

电测试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力测定,光测法的基本原理。 第十章能量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轴向拉压、圆轴扭转、平面弯曲和组合变形时的杆件变形能的计算 , 了解变 形能的特点。

2. 掌握计算位移的莫尔积分法。

3. 熟练掌握一种计算位移地能量法。如计算莫尔积分的图形互乘法 4. 了解虚功和虚位移互等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杆件应变能计算,卡氏定理,莫尔定理,用能量法计算位移。 第十一章静不定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静不定机构的概念 , 掌握判定静不定次数的方法。 2. 掌握用力法解静不定的基本步骤。

3. 熟练掌握解一次静不定机构的变形比较法。

4. 理解力法正则方程的力学意义和建立过程 , 并用力法正则方程解静不定结构。

5. 掌握利用机构在几何物理和载荷方面的对称性和反对称性 , 来简化静不定次数的方法。 教学内容

用力法解简单静不定的基本步骤,正则方程,对称性在解静不定问题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动载荷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匀加速直线运动杆件和匀速转动圆环的动应力计算。

2. 理解用能量法求解自由落体和水平冲击动载荷系数 K d 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动荷系

数的物理意义。

3. 熟练掌握自由落体和水平冲击时的动载荷、动应力和动变形的计算。 4. 了解冲击实验和提高构件抗冲击能力的措施。 教学内容

构件作等加速运动和匀速转动的应力计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动、静异同动应力,动变形的计算。 第十三章交变应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疲劳破坏的特点和原因。 2. 掌握描述交变应力的参数计算。 3. 明确材料的持久极限及其测定。 4. 了解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原因。 5. 掌握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6. 理解非对称循环时的材料持久极限曲线及其简化折线。

7. 了解非对称循环时 , 构件的持久极限简化折线及其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8. 了解在弯扭组合交变应力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9. 了解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内容

疲劳破坏的概念, S-N 曲线及材料的疲劳极限,影响构件疲劳极限的主要因素,有限寿命简介,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交变应力与疲劳破坏,持久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第十四章压杆稳定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压杆稳定和临界力的概念。

2. 理解两端铰支细长压杆临界力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3. 了解长度系数的力学意义 , 掌握四种常见约束下细长压杆临界力的计算。

4. 明确压杆的柔度和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掌握临界应力总图5. 掌握压杆的稳定校 核。

6. 了解提高压杆稳定的措施。 教学内容

压杆稳定的概念,细长压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临界应力、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的稳定校核,安全因数法,折减系数法(土木建筑类),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附录 A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静矩和形心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2. 掌握惯性矩、惯性半径、极惯性矩和惯性积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3. 掌握平行移轴公式及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

4. 了解转轴公式 , 主惯性轴、主惯性矩、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的概念、性质和

计算。 教学内容

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积惯性矩、主轴、形心主惯矩、截面二次矩、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

四、实验:

1.实验目的与任务

大量与《材料力学》相关的产品和科研成果作为《材料力学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参观图片实物、实验扩展以及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达到实验的目的。实验课采用开放实验教学方式,实验前学生必须提前到实验室预约本课程 12 学时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 2 学时实验为扩展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指导书,指导教师概述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及仪器的使用等,并具体操作,由学生独立完成 5 次实验报告。 2.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材料的机械性能测试:材料的各项强项指标,如屈服强度、强度极限、持久极限等。测量材料的弹性性能,如弹性极限、弹性模量等,认识低碳钢和铸铁的基本力学性能,了解其测试方法,对于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

(2)验证性实验:材料力学的一些理论是以假设为基础而导出的,例如杆件弯曲理论就以平面假设为基础。用实验验证这些理论的正确性&使用范围,更可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剪变模量测试的理论误差要求在 10 %以内,对静态电测应力值要求误差在 10 %以内,对所有的设备仪器的精度示值要求在规定范围内;

(3)应力分析实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因构件几何形状不规则或应力复杂等,应力计算并无适用的理论。这时,用诸如电测、光弹性等实验应力分析的方法直接测定构件的应力,便成为有效的方法。对经过较大简化后得到的理论计算或数值计算,其结果的可靠性更有赖于实验应力分析的验证。重点掌握静态测试技术,掌握电测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大学英语课程简介范文第3篇

accountancy 美国研究

American studies 解剖与生物结构学

anatomy &structural biology 古代史

ancient history 动物行为学

animal behaviour 动物认知学

animal cognition 动物科学与心理

animal science & physiology 南极研究

Antarctic studies 人类学

anthropology 应用行为分析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应用经济/金融学

applied economics/ finance 应用科学

applied science 建筑研究/技术

architecture studies/ technology 艺术策展

art curatorship 艺术史与理论

art history & theory 艺术与语言教育

arts & languages education 艺术(应用型)arts(applied) 亚洲语言

Asian languages 亚洲研究

Asian studies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听觉学

audiology 行为分析

behaviour analysis 生化工程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生物工程/生物加工工程

bioengineering/ bioprocess engineering 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生物科学

biological sciences 生物数学

biomathematics 生物医学科学/工程

biomedical science/ engineering 生物安全

biosecurity/ bioprotection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广播

broadcasting 建筑科学/技术

building science/ technology 工商管理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商业电脑

business computing 商业管理

business management 商务

business/ commerce 细胞与分子生物科学/生物科技

cell & molecular 化学工程/技术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化学物理

chemical physics 化学

chemistry 儿童与家庭心理学

child & family psychology 儿童权益

child advocacy 中文

Chinese 基督教思想与历史

Christian thought & history 电影研究

cinema studies 土木工程

civil engineering 古典学

classics 临床心理学

clinical psychology 临床教学 clinical teaching

服装与纺织学

clothing & textile science 认知科学

cognitive science 商业法

commercial law 通讯障碍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通讯研究/管理

communication studies/ management 社区牙科

community dentistry 社区营养

community nutrition 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比较生理学

comparative physiology 计算机应用数学

computational & applied mathematics 计算机建模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计算机平面设计

computer graphic design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安全与验证

computer security & forensics 计算机系统/系统工程/网络

computer systems/ systems engineering/ networks 计算机技术/工程

computing technology/ engineering 计算机/计算机应用

computing/ applied computing 保育生物学

conservation biology 施工管理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咨询

counseling 创意写作

creative writing 刑事学

criminology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舞蹈

dance 人口统计

demography 牙科卫生/手术/技术/治疗

dental hygiene/ surgery/ technology/ therapy 设计 design 发展研究/经济学

development studies/ economics 电子设计

digital design 电子音乐/声音艺术

digital music/ sonic art 外交与国际关系

diplomacy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争议解决

dispute resolution 戏剧

drama 土地与土壤科学

earth & soil science 生态及健康

ecology & health 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ecology/ biodiversity/ ecosystems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技术

e-commerce/ e-commerce technology 经济学/经济计量学

economics/ econometrics 教育

education 教育与教学(幼儿教育) education & teaching (early childhood) 教育与教学(小学) education & teaching (primary) 教育与教学(中学) education & teaching (secondary) 教育管理(领导)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leadership) 电子/电气与电子工程

electronics/ electrical &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应急管理

emergency management 雇佣关系

employment relations 能源研究与管理

energy studies & management 工程

engineering 工程与工业管理

engineering & industrial management 工程地质学

engineering geology 工程管理

engineering management 工程数学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英语语言能力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英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ESOL/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英语/英国问文学

English/ English literature 企业发展

enterprise development 创业/创新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环境健康

environmental health 环境管理/规划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lanning 环境科学/工程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 伦理学

ethics 民族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 欧洲研究

European studies 欧盟研究

European Union studies 活动管理

events management 生物进化学

evolutionary biology 高层管理培训

executive education 时尚

fashion 电影/电视/屏幕与媒体

film/ television/ screen & media 金融

finance 美术

fine art 消防工程

fire engineering 鱼类生理学

fish physiology 食品科学/工程/技术

food scien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法医学

forensic science 林业/林业工程/农林业

forestry/ forestry engineering/ agro forestry 预科

foundation studies 法语

French 淡水管理

freshwater management 人体机能生物学

functional human biology 性别与妇女研究

gender & women’s studies 遗传学

genetics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

geography 地质

geology 地球物理学

geophysics 德语

German 平面设计

graphic design 古典希腊学

Greek(classic) 风险评估与管理

hazard assessment & management 保健发展与政策

health development & policy 健康科学

health sciences 历史

history 历史与科学哲学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人类发展

human development

计算机人机界面技术

human interface technology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人性化服务

human services 水文学/水科学与技术

hydrology/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免疫学

immunology 原住民研究

indigenous studies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industri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工业生物科学

industrial bioscience 工业设计

industrial design 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

industrial relations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 immunity 信息与通讯工程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信息科学

information science 信息系统/管理/技术

information system/management/ technology 创新科技

innovation & technology 室内设计

interior design 国际商务/经济学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conomics 国际法律与政治

international law & politics 国际管理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国际关系/外交/安全研究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plomacy/ security studies 口译

interpreting 毛利解读与翻译

interpreting & translating Maori 意大利语

Italian 日语

Japan 新闻学

journalism 韩语

Korean 劳工研究

labor studies 土地与空间信息研究

land & spati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土地规划与发展

land planning& development 拉丁文

Latin(classic) 拉丁美洲研究

Latin American studies 法律

law 图书馆与信息管理

libr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logistics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management & sustainability 管理科学

management science 管理沟通/管理/系统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制造系统工程

manufactu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毛利与本土文化

Maori & indigenous knowledge 毛利与太平洋发展

Maori & pacific development 毛利商务/毛利资源开发

Maori business/ Maori resource development 毛利研究/语言

Maori studies/ language 毛利视觉艺术

Maori visual arts 海洋科学 marine science 市场营销

marketing 市场营销与传媒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大众传媒

mass communication 材料与工艺工程

materials & process engineering 材料科学/技术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数学物理

mathematical physics 数学与哲学

mathematics & philosophy 数学教育

mathematics education 数学/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mathematics 机电一体化/机械工程

mechatronics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媒体研究

media studies 医疗检验学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 医疗物理学

medical physics 医疗物理学

medical physics(clinical) 医疗科学

medical science 医药学

medicine 中世纪与近代欧洲研究

medieval & early modern European studies 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 微生物

microbiology 现代语言

modern languages 分子生物科学/生物科技

molecular biosciences / biotechnology 分子医学

molecular medicine 货币与金融

money & finance 多媒体

multimedia 博物馆研究/文物研究

museum studies/ heritage studies 音乐

music 音乐(古典表演)

music(classical performance) 音乐(合成)

music(composition) 音乐(爵士乐)

music(jazz) 音乐教育/历史/教学

music education/history/ teaching 音乐表演(器乐与声乐)/音乐才能

music performance(instrumental & vocal)/ musicianship 自然资源经济学/管理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management 自然资源工程学

natural resource engineering 神经学

neuroscience 新西兰法律研究

New Zealand legal studies 新西兰研究

New Zealand studies 护理学

nursing 护理与助产

nursing & midwifery 营养学

nutrition 职业健康

occupational health 职业理疗师

occupational therapy 运营管理

operations management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验光

optometry 组织领导与发展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 development 组织领导与心理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 psychology 户外教育

outdoor education 太平洋研究

pacific studies 绘画

painting 公园与康乐管理

parks & recreation management 病理

pathology 和平研究

peace studies 表演艺术

performing arts 个人理财规划

personal finance planning 药理学/药学

pharmacology/ pharmaceutical science 药房

pharmacy 哲学

philosophy 摄影/摄影传媒与设计

photography/ photographic media & design 物理教育

physical education 物理学

physics 生理学

physiology 理疗

physiotherapy 植物生物学/植物学

plant biology/ botany 植物生物技术

plant biotechnology 波兰语(语言与文化) Polish(language & culture) 政治学

political science 人口研究

population studies 版画制作

print making 产品开发

product development 专业进修研究

professional studies 资产研究

properly studies 精神病学

psychiatry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psychology/ applied psychology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 公共卫生

public health 公共政策

public policy 公共关系/管理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康乐研究

recreation management 宗教研究

religious studies/theology 资源及环境规划/区域规划

resource & environmental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资源管理

resource management 俄语

Russian 萨摩亚研究

Samoan studies 科学

science 科学与技术

science & technology 科学与技术教育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科学与创业

science and entrepreneurship 科学传媒

science communication 科学教育

science education 科技创新与创业

scienc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科技、毛利与本土文化

science、Maori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雕塑

sculpture 社会政策与分析

social policy/ analysis 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研究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社会工作

social work 社会学 sociology 软件开发

software development 软件工程

software engineering 土壤学

soil science 南亚研究

south Asia studies 西班牙语

Spanish 空间设计

spatial design 特殊教育

special education 言语与语言治疗

speech & language therapy 体育商业管理

sport business management 体育教练

sport coach 体育与运动

sports & exercise 运动医学

sports medicine 统计

statistics 战略管理

strategic management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系统开发

systems development 系统工程

systems engineering 税务与会计

taxation & accounting 技术

technology 技术教育

technology education 电讯

telecommunication 电视制作

television production 纺织品设计

textile design 戏剧研究

drama studies 时基媒体

time-based media 汤加

Tongan 旅游资源、影响与规划

tourism resources、 impacts & planning 旅游/旅游与酒店管理

tourism/ tourism & hospitality management 毒理学

toxicology 翻译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 运输工程/研究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studies 怀唐伊条约研究

treaty of Waitangi studies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估价与物业管理

valuation & property management 视觉艺术/人文/通信设计

visual a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design 葡萄栽培/酿酒

viticulture/ oenology 网络与数据密集型系统

web & data-intensive system 动物学

大学英语课程简介范文第4篇

【摘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难点是课程建设和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岗位的对接一直不够紧密,不够科学,不够实效。本文着力探索如何基于学生专业科学合理设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基于专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强调:高职课程体系要文化素质与技术技能并重,基础课要处理好“基础性”与“应用型”的关系。大学英语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多年的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经验,笔者定位大学英语课程的功能是在培养学生基本实用的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基础上,适度拓展与训练学生专业英语词汇及句型的应用,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学生未来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支撑与辅助作用。因此,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而课程设计直接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对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设计课程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技能与语言文化素养方面培养学生。教师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设计素质目标。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英文篇章的语言美、思想美和道德美,将育人思想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例如《前景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的Unit 4 Sportsmanship的Text A 和Text B都向学生们展示了高尚的体育精神和人性的真善美。其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例如,课内外的情景表演、会话、问答、点评、复述、演讲、讨论、PPT展示与解说、认读和翻译各类英文资料、小组协作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筛选与整理,鼓励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创新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外事礼仪。

2、设计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认知一定数量的基础英语词汇和专业英语词汇以及由这些词汇构成的常用词组,为后续专业英语学习奠定基础;掌握基本的英语日常口语表达方式和工作场景下的常用句型,能套用句型进行日常简单交流,能听懂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使用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掌握常用阅读技巧,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并能读懂通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信函、技术说明书、合同等;掌握常用英语写作方法和常见英语应用文基本格式和句型,能完成一般性题材命题作文,并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如填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通知、信函等;掌握基本的英汉互译技巧并能借助网络或词典翻译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

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岗位需求情况。针对英语基础相对较好,未来岗位英语需求较高的理货、国贸、国商等专业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认知大约4000个词汇;而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教师要求学生掌握大约3000个词汇,在强化基本听说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技能,以便学生能在未来工作中阅读和翻译进口设备铭牌、说明书和电气图纸等专业资料。

二、设计课程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如果课程教学内容不实用、枯燥、落后、不符合学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教与学无异于浪费时间和资源。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师不应过度依赖教材,可以借助网络和校友获取最新教学资源,注重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与衔接,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性。同时,在教材使用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的相关性重组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模块。例如,《前景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包括8个单元,教师重组8个单元为四个教学模块:Unit 2 是关于食物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刚过完春节和寒假回到学校,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有趣内容会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回到课堂和学习中来,因此,教师把第二单元作为第一教学模块;Unit 1、Unit 3和 Unit8的课程内容涉及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教师组合这三个单元为第二个教学模块;Unit4 和Unit 5涉及体育和电子时代,教师尝试引导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利弊,强调运动和健康的重要性,过分依赖电脑、手机、电视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此,教师重组这两个单元为第三个教学模块;Unit 6和Unit 7涉及保护环境和流行趋势,教师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富有正能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自觉节约水电、粮食,拾起校园里的垃圾,保护我们的环境,坚守这样的行为才是最美、最流行的,因此,教师把这两个单元重组为第四个教学模块。同时,教师依托学生的工作岗位制作任务单,学生领取任务单并完成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不应该脱离学生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慧珍.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开发职教教材[J].中国编辑,2009(4)

[2]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杨淑侠.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教学设计[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4]张越颖.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用性与专业性原则[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5]练琪.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初探[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3)

大学英语课程简介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调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施第一阶段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以便为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修正意见 ,作者对2015级音体美专业学生进行了阶段性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英语学习需求英语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分析总结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从而把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音体美特殊专业 课程改革 问卷调查

引言

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对既懂英语又有专业的音体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生重专业,轻文化,文化成绩普遍较差,英语更是他们的弱中之弱。如何提高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满足社会需求已日显重要。为此,笔者对院2015级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实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试点并对其进行阶段性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英语学习需求及英语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分析总结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不足之处,希望能促进我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切实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1.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卷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怀化学院2015级音体美专业本科生,所学专业分别为体育、音乐、美术、艺设,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与乡镇,年龄在17至22岁之间。

1.2 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基本信息,包括就读专业、家庭生活区域、学英语的时长及高考英语分数;第二个方面是英语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英语教学需要培养的技能、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是否希望开设专门针对英语等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以及其他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三个方面是英语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包括对目前分模块教学、语音语法专项训练的反馈,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1.3 调查目的

(1)了解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

(2)了解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施第一阶段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以便为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修正意见,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3)了解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建议,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2.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启示

本次针对2015级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发放问卷214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具体情况如下:

2.1 基本信息

从学生填写的信息来看,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大部分学生来自县镇,来自乡村的人数比例约占40%。尽管他们普遍学英语的时长有6-10年,但他们的高考英语成绩不尽如人意,高考英语总分150分,90分以上的凤毛麟角,大部分同学的高考英语成绩在50分至80分之间。这说明我校音体美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为此我们应适当降低教材难度,循序渐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城乡差别,不能让大中城市学生掌握话语权,上课时要尽可能地多给乡村学生机会,鼓励他们开口说,战胜自卑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2 英语学习需求

从英语学习需求这一方面来看,音体美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语言能力,为就业增加筹码和取得学分或者毕业证,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考研或者出国;大部分音体美专业学生认为英语教学需要培养的是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他们认为听力、口语和翻译是他们的弱中之弱。他们希望开设专门针对英语等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专门用途英语及语言文化类课程。这说明音体美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没有强烈的内在动机,他们的学习目的是实用型的,而不是出于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要以学生实用型学习目的为导向,把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可适当地增加一些与体育、音乐、艺术相关的英语,在条件成熟时再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如三四六级专项、听说专项、语法专项、翻译专项、阅读专项、写作专项、游游英语、商务英语、英美文学欣赏、英文电影赏析、英文歌曲鉴赏、英语文化与交际等,满足不同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

2.3 英语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

从英语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将语言课程分成听、说、读、写、译,进行分模块教学更加有助于英语学习。他们认为本学期的语音语法专项训练课对他们很有帮助,课文讲解课时安排合理,听写和词汇竞赛有助于他们扩充词汇量,英语学习小组和课前值日报告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帮助,听说课程和综合课程课后练习完成情况较好,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基础比较差,希望老师语法能讲解得更详细全面深入细致一点,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看英文电影了解西方文化,学会地道日常用语;更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将英语变得更实用;多进行实践性教学,贴合实际,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多讲解与专业有关的内容,把专业与英语学习有机结合;多锻炼口语能力,侧重对句子的分析和记忆,记住一句话比记住一个单词更加简单且高效;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多一些英语竞赛、英文歌曲赏析之类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趣味性;多增加关于英语教学方面的课程,争取让学生时刻能接触到英语,熟悉英语,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于目前的英语教学改革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更希望老师能多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娱乐和竞赛中学习英语,逐步迈向大学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的道路。

结语

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实施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提高了我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本次问卷调查证明了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大方向是对的、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语音语法方面我们可以讲解得再细致一些;所用的教材对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且没有把专业教学与大学英语的教学有机结合。任课教师可以自编教材做补充,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正如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所言,教师所教内容不能过易,也不能太难,只有处于i(学生现在知识水平)+1(新信息输入量)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笔者认为,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差,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英语的天分,只是因为高考对他们的文化成绩要求很低,使他们重视专业,轻视英语学习,只要我们对学生正确引导,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为导向,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循序渐进,查漏补缺,就能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1981.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陈亚斐.浅谈体艺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文史博览,2005,(2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万莉,邱小健.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015年怀化学院教改资助项目:“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47);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资助项目:“艺体类专业大学英语多元教学特色的研究与实践——以怀化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6704)。

大学英语课程简介范文第6篇

摘    要:为加快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我国在2019年提出了“四新”的学科建设思路,其中新文科的理念以及内涵特征对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将新文科发展性、融合性、创新性、战略性的核心理念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深度结合,从而谋求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出路。

关键词:新文科;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文科理念起源以及内涵特征

新文科的理念发源于美国,在2017年10月,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率先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文科思维,以跨学科整合的思想重组学科专业,把新技术,如信息科学、网络教育、工程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课程中,让学生体会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培养拥有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我国2019年由教育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等12个部门参与制定新文科建设,并开展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还进一步实施了双万计划。作为“四新”之一的新文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全球文科建设的共同责任、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理想路径[2]。我国对新文科的理念赋予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内涵特征:一是发展性。这是新文科的生态特征,其理念致力于解决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并且新文科作为新兴学科,其学科特征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仍需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摸索和推进。二是融合性。这是新文科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学科拓展新领域的表现。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建立也是世界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文科的理念刚好与这一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为了研究交叉领域来解决新时期发展的问题,新文科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三是创新性。这是新文科的存在特征。首先,利用新文科理念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为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其次,利用科学技术,打造信息化的教育教学以丰富传统教育手段。四是战略性。这是新文科的时代特征。由于我国学科体系的质量和数量与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的身份不相符合,新文科强调要以本国学科发展为基础,发展中国特色,发扬中国风格,重塑中国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3]。借鉴和融合新文科建设的思路和理念的前提下,分析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充分应对来自国内外环境的挑战,以构建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思考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规模上的成就,但却尚未取得高水平的质量效益。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的直接指标,而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培养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从国内外迅猛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由于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社会需要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外语型人才。随着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5G网络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平台的开创,外国语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充分融合现代的信息技术。与此同时,我国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对交叉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我国外国语大学只重视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潜力与时代发展趋势显得格格不入,由此可知我国外国语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时代的发展脱节。

从国内外世界发展的潮流、我国外国语大学自身存在的不足来进行分析,我国外国语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反思。

其一:转变“故步自封”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囿于学校培养,未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这样培养的人才不具有时代属性,无法为社会服务,更无法发挥人才的重大价值。在这大浪淘沙的时代洪流下,外国语大学要思考如何去抓住时代的机遇,如何去促进人才培养的生态化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探索“融会贯通”式的特色发展理念。面对新文科丰富内涵,外国语大学要思考如何去有机地结合和融合新文科的理念。但同时又不能失去我国外国语大学所具有的特色,需要在个性化和普遍化中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既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又能避开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其三:利用“精甲锐兵”式的现代教育工具。科学信息技术时刻都渗透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之中。脱离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是无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的,外国语大学应该分析如何去结合和借助现在社会上的科学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其四:构建“高效反馈”式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培养,我们如何去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呢?对于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应该要缩短人才评价的延时性。那么,如何快速高效地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度,需要我国外国语大学积极思考与探析。

三、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

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为寻求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我们需要深度分析新文科建设理念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契合点,从而呈现新文科理念指导我国外国语大学的合理性。

(一)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人”的深刻性探析

新文科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新领域,还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包括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培养,都是基于“人”的充分发展,“人”是具有无限可能和潜力的客观存在,就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强调的,人应当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的人。马克思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强调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些论述都关注人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教育之于人的发展,应该关注人的知情意行,而人们的学习应该是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化,但关于人的深刻性的探析,却被所谓科学的心理学和传统的教育学所遗忘。由于人文社科本質上是研究人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认识的深刻性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发展高度和内涵深度[4]。而大学的发展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那么,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培养自然应该要深刻地认识到“人”的本质特征,深化“人”的个性特点,“人”的深刻性并不只是在于培养高精尖,而是在于每个人在兴趣基础之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也是我国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基础条件。

(二)人才培养的核心立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以德为先的教育现代化理念,即只有搞清楚了为什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才能知道怎么去培养人。而在新文科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立德树人”,因此在人格的塑造、道德的提升以及人生境界的提高方面,文科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4]。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也积极地进行了“立德树人”的探索。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多语种+卓越外语人才”的培养体系,而该体系中外语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5]。外国语人才是国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人才储备,外国语人才培养应该要面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我国的文化特色,建立我国的文化自信,建立属于我国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此来增强我国的“话语权”,同时也在培养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国际视野。

(三)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复合型的实践性人才

只有经过融合性课程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才有创新和实践能力,才是符合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新文科的建设主要就是开展跨学科、融合性研究,让学生拥有通晓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这就使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能够有处理的思维能力,以克服以前“只专不博”的人才缺陷[6]。因此,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是在四年的本科外语教学中,要使学生既熟悉掌握一门外国语的综合技能,又要掌握和学习另一门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7]。而外国语大学培养的人才十分强调外语的交流、高级翻译等考验临场反应能力、语言的综合组织能力,有着十分强的实践特性,因此关于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的复合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的辅助手段:互联网+教育

数字和信息化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在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关于“新”的诠释其中一方面就是侧重于教育方式的变化和改革。注重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进而全方位、宽领域地构建数字化时代人文社科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外国语大学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近两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慕课的主要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国际人才培养、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必须要借助互联网这个途径,以辅助我国课堂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信息化、科学性,从而更加合理、高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改革。

从上述四个角度探析可以得知,新文科的建设理念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高度契合。我们应该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结合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自身需求,进一步来构建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模式,从而破解我国外国语大学的内生困境,顺应国内乃至世界发展的潮流。

四、外国语大学人才模式的转变

迫于我国外国语大学内生发展的需要和外界环境的推动,需要在新文科的理念指导之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以“立德树人”为发展要求下,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运用跨学科的融合课程理念,借助科学技术的辅助工具,通过学校和社会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在国际交流环境里来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构建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因此,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建立模型以探析说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要求——构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那么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进而培养有中国特色外语外事人才。

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存在着过度西化的严重错误倾向[4]。我们要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化甚至是表达方式,但并不意味着要丢掉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若从理论方法到思维表达都是西方的,对西方的学习和文化依赖性过强,人才培养的立场就需要我们深思了。“立德树人”的观念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根本性回答,因此外语人才需要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5]。2019年12月4号至6号,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主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力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中关于外语特色思政育人的重要人才培养路径[9]。为此,我国外国语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首先,根据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思政的教学标准,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其次,关于思政课程的编制可以组建教学团队进行国家思政课程的研究继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程;最后,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外国语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课上教学、社会实践及日常生活等环节。真正做到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外国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导向——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服务,为解决社会问题培养人才。新文科发展性的特征表明其学科建设背景也正是基于社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和发展的新的需求。因此,我国外国语人才培养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构建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匹配性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的建设,而这样一条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路,既需要外语能力极强的专门人才,也需要“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复合型、综合性、融合性的创新型人才[10]。另外,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人才培养过剩,就业竞争压力大。2012 年的外语毕业生需求报告就已经显示普通外语人才已经过剩,基本找不到好工作[11],其人才发展的瓶颈已经凸显。

因此,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应该围绕社会需求,改变“学理—知识—考核”的单线模式,实现“需求—学习—应用”的整体转换[12]。首先,应该积极地深入市场调研,关注社会和市场的变化,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作参考依据。其次,应该构建合理的人才發展规划,避免人才过剩或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最后,为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关注市场,即我们应该要构建“市场型人才”。2007年10月,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就积极探索了“市场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市场而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含人才质量评估,对于深入市场工作的学生进行调查反馈,以形成标准化程序,从而总结出人才培养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值得学习的经验,以此进一步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融合课程为教育支撑——构建跨学科的融合性课程体系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新文科融合性的突出特征倡导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开发学科新的增长点和拓宽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只有构建跨学科的融合性课程体系,才能为知识的创新和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与兴趣。

目前,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承载了很多的问题,如:专业划分过细、各个学科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而极强的专业性成为优势,同时也成了外国语人才的局限性。因此,若只是专业化的培养,那么就缺少了其他知识和能力的互补,而当下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传统的课程设计不但制约了专业自身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眼光比较狭窄[10]。另外对于课程的融合,我们应该基于客观的事实、理性的观察再进行有限度的融合,不应该强加因果。如果是没有优势互补、逻辑联系的跨学科融合,那么课程将不伦不类,学生也不能将新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为了与时俱进,抓住时代潮流,外国语大学在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必须进行跨学科研究。首先,学校应该整合资源、消除学科壁垒,构建学科之间的逻辑体系及联系。其次,要重视和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和地位,国外就非常重视通识课程与外语专业教育相结合,因此我们可以安排必修课加选修课的弹性学制,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选修课的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完成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拓展视野。最后,跨学科课程体系融合不仅仅在于学科之间的融合,还在于中外融合和古今融合等方面,这也是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这种新的课程范式也必将推动学科领域的拓展。

(四)以信息技术为教学依托——构建信息化课堂相融合的教育实践

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课堂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新文科创新性的特征启发课堂教育教学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和工具,为师生搭建一个高效、便捷、互动的平台。

信息技术在教学里的运用,有利于迅速地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同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合成技术的创新需要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综合的能力去接受和学习,只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育方式去教学是无法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人们已不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因此对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来说,应该发展“互联网+教育”,人们有高效迅速学习和吸收新技术的手段和研究方法的潜在能力[6]。首先,在师资队伍上,可以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将国内优质的外语教学人才,甚至是国外的教学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大大弥补了教师资源不足的状况。其次,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多融合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后,对于外国语大学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而采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让我们听到纯正的外国语言的发音,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与外国的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从而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实践与应用能力。

(五)以开放的环境为质量保障——构建中国立场的国际交流人才互动体系

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这是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与发展目标[13],同时也是新文科在这个时代发展战略性的重要体现。培养有国际视角的外语人才,就必须构建开放的办学环境。

外语是相当于本国语的其他语言,若只是囿于本国国内环境进行外语教学,则无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及国际视野。而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强大的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语教师的外语水平以及教师素质。首先,外国语大学应该设立对外互动交流机构,由机构推动学校师生进行外国交流的一切事宜。其次,和国外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之时,应该大力推进学历认证以及学分互换制度[14]。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外国语大学的声誉水平,而且能够推动教师的培养,那么,外国语大学教师人才培养就可以坚持“引育结合”的策略。同时在外国优秀教师人才的影响下积极培育本校的外语外事人才。因此,要积极构建外国教师研究中心,以促进教师同世界的联系。建立国际交流人才互动体系便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人才培养措施。

(六)以协同育人为培养机制——构建“校社一体”的人才培养双向体系

推进协同创新是外语类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协同育人机制能够促进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升,是从课堂走向社会,也是从社会向高校反馈的双向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途径。

虽然外国语大学学生在高校內进行了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由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薄弱,因此出现了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转换的断层。实践环节是一个将理论转化为能力、价值的环节,也是一个由学生角色向社会工作者身份转变的适应过程。所以,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应该是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彼此隔离的状态。

因此,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必须要进行实践教学。我国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学习融合性课程,也要融入不同的社会机构中去。例如,天津外国语大学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组织联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2]。外国语大学应该积极联合社会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建立人才实践基地,真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学—教—做”发展模式。至于社会层面,应该积极地接纳以多开辟实训基地,多倡导、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重大国际会议或者活动的志愿者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世界瞬息万变,在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迎接挑战,在保持我国的立场之上,保留本国的文化精神,真正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世界精神的国际化特色的、复合型的外语外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怀.“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新形势与新进路——以H市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建设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2).

[2]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3]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4).

[4]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5]姜智彬,王会花.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9(5).

[6]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学术交流,2019(11).

[7]吴小平,江山,冯克红.论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及其培养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9).

[8]王军哲.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院校一流本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外语教学,2020(1).

[9]邓世平,王雪梅.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20(2).

[10]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11]邵泽娜.深化“市场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和对策——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2]陈晓鹏,王诤.面向“新文科”建设的设计专业课程改革[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3).

[13]彭龙.如何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大学[J].人民论坛,2017(5).

[14]张坤,韦汉.高校外语跨国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才智,2011(24).

[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

上一篇:大兴学习之风方案范文下一篇:大学生招聘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