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统工程教学大纲范文

2023-11-29

物流系统工程教学大纲范文第1篇

1、物流系统规划方案的设计步骤:

1)调查分析阶段2)需求预测阶段

3)规划设计阶段4)方案评价阶段

5)实施阶段6)时效评估阶段

2、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的内容:

1)成本评价指标2)资产评价指标

3)生产率评价指标4)质量评价指标

5)反应时间评价指标6)供应链密切度指标

3、系统规划常用方法:1)战略目标集合转移法(SST)

2)关键成功因素法(CST)

3)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4)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法(BIAIT)

5)投资回收法(ROI)

6)产出/方法分析(E/M)

7)零线预算法

8)阶石法

4、物流系统仿真:就是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物流系统建模并进行实验,得到各种动态活动及其过程的瞬间仿效记录,进而研究物流系统性能的方法。

5、配送的类型: 按配送组织者不同 :配送中心配送

商店配送仓库配送

④生产企业配送

6、集疏配送:是指只改变产品数量组成形态而不改变产品本身的物理、化学形态的,与干线运输相配合的一种配送方式。

7、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对于基本固定的用户和基本确定的配送产品,销售企业可以在自己销售的同时,承担用户有计划供应者的职能,既是销售者同时又成为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起到用户供应代理人的作用。

8、代存代供配送:用户将属于自己的货物委托给配送企业代存、代供,有时还委托代订,然后组织对本身的配送

9、配送不合理表现形式:1)经营观念不合理2)资源筹措不合理

3)库存决策不合理4)配上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

5)价格不合理6)送货中不合理

10、物流配送合理化措施:1)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2)推行共同配送

3)实行送取配合

4)推行即时配送

5)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11、配送系统的构成:1.配送的主体2.配送的客体

3.配送的环境4.配送的设备

12、配送系统的目标:1.快速2.及时3.可靠4.节约

13、物流配送系统规划和设计: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选择最佳的配送路线,结合内部环境的变化配置适宜的车辆并提高单位装载率,防止交错运输,尽可能降低配送差错率,不断改善流通加工、验货、包装等功能,是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并制定出各自发绩效考核指标等

14、装卸搬运系统设计方法:是对搬运系统进行设计时的方案制定,包括确定搬运路线系统、确定装卸搬运设备和确定运输装卸单元,最后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15、托盘作业法:是用托盘系列集装工具将货物形成成组货物单元,以便于采取叉车等设备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的装卸作业法。

16、装卸搬运合理化:1)防止无效装卸2)进行少消耗的装卸

3)充分利用机械,实现“规模装卸”

4)提高“物”的装卸搬运活性

17、仓储系统的主要构成:储存空间、货品、人员及设备等要素

18、自动仓储系统:是指能自动存储和取出物料的系统

19、自动仓储系统发展趋势:1)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2)与工艺流程结合更为紧密

3)储存货物品种多样化

4)提高仓库出入库周转率

5)提高仓库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及降低噪声

20、仓储空间评价要素:1.仓储成本2.空间效率

3.作业时间4.货品流量

5.作用感觉

21、货位优化策略:1)周期流通性的货位优化2)销售量的货位优化

3)单位体积的货位优化4)分拣密度的货位优化

22、库存管理模式(论):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2)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3)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4)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23、仓库布局合理化:1)提高仓储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

2)采用有效的存储定位系统

3)采用有效的检测清点方式

4)采用现代存储保养技术,利用现代化技术是存储合理化的重要方式

5)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运输装备一体化的方式

24、公路主枢纽:是指在公路主骨架与水路主通道、铁路和航空干线交汇处的全国综合运输网重要节点上,逐步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具有运输组织、中转和装卸储运、中介代理、通信信息和辅助服务等基本功能的公路运输站场服务系统

25、物流网络:即物流系统的空间网络结构,是指物流系统(物流企业或组织)构造和组织的与经营有关的物流节点、物流线路的空间网络结构。

26、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中货物运往最终消费者过程中临时停靠的地方,如制造商、供应商、仓库、配送中心、零售商等

27、物流节点功能:1)物流处理功能2)衔接功能

3)信息功能4)管理功能

28、流通仓库不同之处:1)仓库的位置不同2)仓库相对的吞吐能力不同

3)仓库内部构造及机械装备不同

29流通性节点包括:1)流通仓库2)集货中心

3)分货中心4)加工中心

5)配送中心6)物流中心

7)物流园区

30、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

1)物流网络规划:物流设施选址规划

物流线路规划

2)物流设施平面布局规划

3)物流设备选择与布置设计

4)物流信息系统规划

5)物流运作系统规划

31、物流系统合理化:是指物流过程中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协调运行,能适应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准则

32、(物流设施设备的)布置设计:就是通过对系统物流、人流、信息流进行分析,对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做出有机的组合与合理配置,达到系统内部配置的最优化

二、图题:197-199页

1.自营型配送模式:企业(集团)通过独立组建配送中心,实现内部各部门、厂、店的物品供应的配送。

2.共同配送模式: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体。

3.互用配送模式:是指几个企业为了各自利益,一七月的方式达成某种协议,互用对方配送系统而进行的配送模式。

4.第三方配送模式: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

图8-3矩阵图决策法加199页文字

三、计算题:127页定量订货法

定期订货法

四、单选、判断:

1.期中试卷

2.80页----4.3运输决策--1)成本比较法

3.90页----5.2物流设施与设备的构成

4.107页---5.3物流设施设备规划设计

5.110页---5.4物流设施设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6.138页---7.1.3--1)物料分类

2)移动

7.146页---7.3现代装卸搬运的作业方式

8.154页--7.5装卸搬运设备的分类、选择与运用

9.160页--7.6物流装卸搬运系统的设计方法 10.192页--(5)数据分析

物流系统工程教学大纲范文第2篇

[摘 要] 专业实践教学协同是推动应用型人才培養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在课程方面。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多年专业教学经验,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创建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中,构建了“234”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同时提出了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的评价方法;最后,以南宁师范大学相关专业为例进行分析,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双万计划’背景下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2020JGA240);2018年度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2021年度南宁师范大学首批校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平台建设”

[作者简介] 刘新全(1979—),男,河北衡水人,博士,南宁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本科高等教育来说,这一体现主要落实到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是当前适应时代需求快速发展起来的专业类别,目前包含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本专业类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满足了各行业和产业对流通人才的基本需求。在教育部“双万计划”背景下,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以办好一流专业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加快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从全国各本科院校对该专业类的设置情况来看,开设最多的专业是物流管理,其次为物流工程专业,部分院校同时开设两个专业。本文通过多年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调研和分析,梳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南宁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和评价两方面,深入研究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如何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文献研究现状

现有文献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进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国内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深入探析。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目标的提出对指导现有专业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标准,现有文献也从不同的角度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有学者从物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特点入手,通过分析认为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物流类专业来说势在必行,从整体研究如何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应用[1]。通过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学者构建了“四位一体、协同融合”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该体系进行应用,认为可以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2]。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相关学者也有针对性地融合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以专业类为基础打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3,4]。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设计有助于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善校内实践设施不足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以此为出发点,通过以融合企业为抓手,加强与能够体现物流专业应用特色的企业进行协同育人,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同时,有学者也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从制度保障、实践师资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6]。

(二)实践教学内容研究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在以往高等本科院校中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会忽视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对此有的学者基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当前实践课程设计为基础进行改革,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的目的[7];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依赖高校教师,实施的效果需要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此研究本科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显得很有必要[8,9];相关学者也对具体的专业进行了研究,比如通过探索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提出了基于工程素质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10]。在实践教学内容研究方面,部分学者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目的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创新创业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从实践教学内容和创新创业目标要求出发,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11,12]。

(三)实践教学评价研究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需要考虑从哪些指标去评价,有文献认为从实践教学成果、实践教学环节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等因素去分析实践教学评价效果[13];有的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指标,但是更加强调了创新与创业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构成的教学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影响[14,15];实践教学评价效果的研究,需要借助现有的方法进行分析,因此,相关文献基于CIPP模式等[16,17]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通过此方法可以改善实践教学评价效果。

二、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一)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在实践教学协同方面,体现在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在课程方面。根据本文对南宁师范大学及广西区内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调研,提出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全程多元实践教学系统协同创新模式,该模式从2个实践平台、3种实践能力、4类实践课程进行多元协同,为指导本专业类学生提高实践学习效果、拓展实践学习能力、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2个平台”即线下实践平台和线上实践平台,成立由省内外高校学者、物流行业和企业专家、学院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物流管理与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人才培养改革中有关实践教学方案制订和修订、实践课程体系协同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和协调;同时,与企业共同开发相关实践操作软件,打造适合学生实践学习的线上实践平台,协同不同专业优势,重构实践课程体系,提升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线下实践平台方面,建立了13个线下专业实验室,同时与广西现代物流集团等10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校外线下实践基地,满足了学生线下实践需求;线上实践平台方面,一方面以实验室为基础,打造了线上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学生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完成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打造了《物流管理》虚拟仿真省级一流课程及学院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的线上快递实训平台等,满足学生线上实践需求。

“3种能力”即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研究能力、专业创新能力,3种能力培养都以实践教学协同为基础,构建以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理论学习—实验操作—项目研究—专业比赛—大创申报“五位一体”能力提升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實践摸索,以“五位一体”能力培养推动学生专业素质提升,获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近5年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金奖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9项,考研人数增加了5倍。

“4类实践课程”即协同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基于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关联性,实践课程设置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习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四个方面进行协同,既做到了同一类专业内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又协同了不同专业的实践课程知识,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水平。在课程设置时,考虑两个专业实践需求,基于线下和线上实践平台设置课程实践环节和独立实践课程,例如专业基础课“供应链管理”,两个专业实践学时设置均为16课时,考虑两个专业学生文理基础的不同,在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协同教学,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得到能力提升;同一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实践环节设置,充分考虑不同课程特点,协同课程实践内容,避免出现同一实践内容重复出现在不同课程中,既提高了培养效果,也提升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全程多元实践教学系统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

(二)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评价

实践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实践教学协同效果的重要指标。结合物流专业类人才培养实践,构建基于多维环状实践教学评价模型,评价包括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从多层面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改变以往仅仅由任课教师给出教学评价的模式。评价主体包括学院管理层评价、教师教学层评价、学生学习层评价、行业专家层评价、企业指导教师层评价,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建立严格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如图2所示。

多年来,学院注重行业专家和企业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效的沟通和联系机制,掌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都表示肯定;南宁云鸥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强、素质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团队协作精神较强,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通过添加企业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使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评价结果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相关学者的重视,为了打造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现代物流人才,需要从实践教学协同角度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中,构建了“234”多元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同时对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如何评价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南宁师范大学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实际进行分析。本研究为进一步提升物流类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支撑。

参考文献

[1]贺可太,王振辉,郭德侠.物流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0(6):92-97.

[2]杨桂丽,李发宗.“四位一体、协同融合”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20(1):52-53.

[3]孙家庆,丁瑶,韩美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20,37(3):73-77.

[4]王慧娟,宋宏伟,臧爱军.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2(3):35-39.

[5]李虹.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4):104-108.

[6]刘肇民,柴天姿.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证研究:阶梯式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6):42-44.

[7]许婧.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研究[J].科技视界,2020(10):156-158.

[8]黄韧.探讨新形势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问题[J].营销界,2020(12):70-71.

[9]董绍增,张得银.物流管理专业“三跨”融合实践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学(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1):35-36.

[10]郭秋霞,安永东,张安宁.基于工程素质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10):70-71.

[11]林秋平,闫妍.双创导向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4):181-184.

[12]焦玉玲,徐彬杰,袁泽莹.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导向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14):70-72.

[13]李輝,陈艳,尚猛.基于因子分析的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7):190-192.

[14]邹浩,胡文.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20,39(3):145-148.

[15]宋万杰,赵爱平,李芳.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研究[J].科技风,2019(2):53-54.

[16]张雅蕊,马俊,毛雪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30):38-39.

[17]马松艳,赵东江.基于CIPP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9,39(6):132-134.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Xin-quan, WEN Ju-tao, TAN Miao

(School of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物流系统工程教学大纲范文第3篇

一、研究背景

各高校为了满足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实训和技能训练的需要采购了与这个专业相关的实训软件, 这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与物流业务相关的系统操作、系统开放、系统维护等技能, 为学生后续的就业奠定了扎实的信息化运维的技能基础。但由于院校经费预算、技术更新和岗位需求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院校所建立的实训环境与企业真实的运营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实训环境不能满足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实训对接真实生产运营的需要。所以, 采用功能服务集成的方案也就是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 应运而生。这种方案采用松散耦合的集成方式, 利用了系统总线 (ESB) 、网页服务、组件服务和标准化报文服务等技术。

二、关键技术

采用松散耦合方式的功能服务集成方案是利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思想, 将功能接口设计成一个个的服务对象, 并采用总线方式将其集成, 服务对象可以是独立的完成相应的数据采集、数据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 也可以根据需要、根据相应的规则或业务流程进行组合, 服务对象间可以相互进行数据通信、数据传送, 也可以组合去完成某项功能。而这项服务对象的集成是松散耦合的, 很容易拆分和组装, 这样的集成架构被定义为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三、集成平台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数据格式、数据类型不统一的问题

通过对多业务系统的研发和分析, 制定了基于XML格式的数据交换标准方案, 标准的制定为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提供了参照, 它使数据在收集、整理、传送和使用等环节中有了科学、规范的定义方法, 为多种异构系统的集成提供了标准依据。信息标准包括数据标准 (元数据规范、数据代码集、数据集和数据交换规范等) 、代码编码标准、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等。

(二) 用户对接问题

用户对接指的是物流信息实训系统的用户与物流信息平台的用户可以在两个不同的系统中相互认证。入校的学生和教师在开通的物流信息实训系统帐号的同时也会成为物流信息平台的会员。物流信息平台全面对接现代物流职院学生用户、教师用户, 并研发了用户注册接口, 登录物流信息实训系统的用户可以通过该接口直接注册为物流信息平台会员。

教师通过用户认证后, 可将教学资料、教辅资料、教学研究资料等上传到物流信息实训系统的空间用以辅助自己的教学;同样也可以登录物流信息平台获取最新的物流业务信息、物流发展动态、物流实际应用案例等资料, 还能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研究和验证空间。学生通过用户认证后, 学生可以通过物流信息实训系统中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学习参考资料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并通过物流信息实训系统的答疑通道实时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学习疑问、学习心得等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样也可以登录物流信息平台将所学的知识放到物流信息平台相应的系统, 如电子商务平台、综合配货系统、仓储系统、GPS系统等模块上进行实训验证, 这样能获得更多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当学生毕业后, 学生在物流信息平台的帐号也会同时转为正式的会员帐号, 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使用物流信息平台, 为其工作服务。此外, 在物流信息平台为物流职院教师用户开辟了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的展示的模块, 分享其热点链接。

(三) 基于实际数据的物流信息平台的教学资源管理问题

为了能够利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实际的物流业务信息而同时又不影响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营, 必须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面向物流职业教育的子平台, 并在该子平台上建设基于实际数据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块。

为此, 我院在物流信息平台上建设面向物流职业教育的子平台以及物流业务运营实际教学资源管理模块, 以便通过物流信息实训系统与物流信息平台对接后, 物流信息平台将能为物流信息实训系统的教学资源库提供大量的实际教学资源, 包括基础物流业务运营案例、新物流业务运营案例、物流企业管理案例、仓储管理案例、综合配货管理案例、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案例等。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建设好的实训集成平台, 能使学生在不走出校门的前提下把学到的知识在校内进行演练, 能模拟真实的物流业务, 接触真实的物流数据, 解决真实的物流运营问题, 最终实现学生到员工的“无缝对接”。

摘要:本文提出了功能服务集成的方案搭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实训系统集成平台的设计方案。文中说明了面向服务架构 (SOA) 的理论, 分析了各大高职院校物流实训系统的弊端和搭建实训集成平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并说明了搭建实训平台的最终目的, 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任职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SOA,系统集成,物流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邓子云.基于Struts2+Hibernate3+Spring2的物流数据交换平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9, 26 (10) :88-90.

物流系统工程教学大纲范文第4篇

课程名称:物流系统工程

英文名称:Logistics System Engineering

学分:3

总学时:54

内容简介:《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是物流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物流系统工程》以物流系统为逻辑起点,作为专业核心课是以物流类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内容应包括物流系统工程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物流系统要素及集成、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系统建模、物流市场调查和预测、物流战略规划、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仿真、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物流系统决策、物流系统案例分析、物流系统工程未来等。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物流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在定性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着重运用系统思想、定量方法、技术工具、经济手段分析物流活动,具备初步开展物流系统的要素集成分析、规划设计、具体实施的能力,了解物流系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针对物流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联系物流一般原理、具体物流活动各个环节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通过预习、听课、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设计方案、上机实践及其组合等一种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从事物流系统工程活动的能力。

选用教材:王长琼.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张庆英,物流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傅卫平,原大宁.现代物流系统工程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齐二石,方庆琯.物流工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物流系统工程教学大纲范文第5篇

过去单一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一种网络式的管理,即从原物料供应开始、经过产品制造到销售网路的将供应商、制造商、配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路结构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模式,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内,将正确的产品送到正确地点的正确客户手中。供应链原理使原来流通网络上企业的物流、资讯流、价值流、技术流的对应走向共生。由于从供应商取得的原物料或服务对企业满足顾客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选择供应商在供应链管理中占重要地位。

产品要经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路线,才能进入消费者和用户手中。分销便是企业使其产品由生产地点向销售地点运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企业要进行一系列策划。

销售渠道策划是怎样合理选择、设计和管理销售渠道。即指怎样合理选择、设计和管理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或用户所经过的路线和通道(简称“通路”)。

渠道结构

销售渠道策划首先就是要对销售渠道的结构进行策划。这是合理设计与管理销售渠道的前提条件。销售渠道的结构策划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销售渠道的程度结构。现代营销过程中,商品销售渠道的模式很多,一般按渠道中是否有中间环节和中间环节的多少的不同来划分为不同位数的销售渠道。

在消费者市场,企业面对的最终顾客是家庭和个人,即是最终消费者。一般策划有以下几种长度不同的销售渠道可供选择:

——生产者-消费者。即企业自己派人推销,或以邮购、电话购货等形式销售本企业的产品。这种类型的渠道由生产者把产品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没有任何中间商的介入,是最直接、最简单和最短的销售渠道。

——生产者-零售者-消费者。即由企业直接向零售商供货,零售商再把商品转卖给消费者。这种模式被消费品和选购品的企业所采用。

——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种模式是消费品分销渠道中的传统模式。

——生产者-代理商-零售商-消费者。许多企业为了大批量销售产品,通常通过代理商,由他们把产品转卖给零售商,再由零售商出售给消费者。

——生产者-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一些大企业为了销售特定产品或进入特定的市场,常需经代理商、批发商卖给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手中。

销售渠道的宽度结构。销售渠道除了长度问题外,还有宽度问题,即根据企业在同一层次上并列使用的中间商的多少,企业的销售分宽渠道和窄渠道。

宽渠道是指企业使用的同类中间商很多,分销面很广,一般日用品都通过宽渠道销售,

由多家批发商转售给更多的零售商进行分售。这种分销渠道能够大量的销售产品,与消费者接触面广。

窄渠道是指企业使用同类的中间商很少,分销面窄.甚至一个地区只由一家中间商经销。窄渠道一般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产品或较贵重的耐用消费品。

宽渠道的宽度的选择及策划,与企业的营销目标和分销战略有关。通常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策略:

——密集型分销。即尽可能通过较多的中间商销售产品,以扩大市场覆盖面或快速进入新市场,使众多的消费者和用户随时随地能够买到这些产品。

——选择型分销。即在同一目标市场上,依据一定的标准选择少数中间商经销其产品,而不是允许所有合作意向的中间商都参与经销。这种战略的重心是维护企业、产品的形象和声誉,建立和巩固市场地位。

——独家型分销。即企业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只选择一家批发商或零售商经销其产品。通常双方订有协议,中间商不得经营其竞争者的产品,企业也不得向其他中间商供应其产品。这一策略的目的是控制市场,彼此得到对方更积极的配合,强化产品形象并获得较高的毛利。

现代销售渠道的系统结构。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复杂化和企业对销售渠道认识的加深,销售渠道模式出现了如下特点及类型:

——销售渠道的纵向联合。又称垂直销售系统.是指用一定的方式将分销渠道中的各个环节的成员联合起来.寻取共同目标下的协调行动,以促进分销活动整体效益的提高。这种纵向联合的分销渠道大致有三种形式:

第一,公司式。即由一家公司拥有和统一管理若干工厂,批发机构和零售机构,控制销售渠道的若干层次,甚至整个销售渠道,综合经营生产。批发、零售业务。

第二,管理式。即通过渠道中一个规模和实力较大的成员来协调整个产销通路的渠道系统,品牌产品的制造商较能取得批发商的合作与支持。例如柯达、吉利、宝洁等公司可能博得其中间商在产品陈列、展示、促销和价格政策方面的异乎寻常的合作。

第三,合作式。即不同层次的独立的制造商和中间商,以合同为基础建立的联营形式。包括:批发商自愿连锁店:零售商合作社;特许专卖机构,如制造商组织的零售商特许专卖系统,制造商组织的批发商特许专卖系统,服务公司组织的零售商特许专卖机构。

——销售渠道的横向联合。又称水平式渠道系统,是由两家公司联合开发共同的渠道系统。这些公司或因资本、生产技术,营销资源不足,无力单独开拓市场机会,或因不愿意承担风险,或因看到和其他公司联合可实现最佳协同效益,而组成水平渠道系统。他们可以暂时或永久地合作也可以组成一家新公司,如皮尔斯堡公司和克拉夫特食品公司签订一项协议,由前者制造冷冻生面团产品并负责广告宣传业务,后者则应用其专门技术组织营销,将这些产品分销到商店。

——多渠道销售系统。即对同一或不同的分市场,采用多条渠道的分销体系。随着顾客分市场和可能产生的渠道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多渠道分销方式。如通用电气公司不但经由独立零售商。而且还直接向建筑承包商销售大型家电产品。又如近几年国内的软饮料行业,同一品牌的产品罐装和瓶装的通过传统的营销渠道销售,而桶装的则通过使用专用的饮料分装机在大街小巷销售,更好地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

——网络销售系统,这是一种新兴的销售渠道系统,也是对传统商业销售运作的一次革命。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发布商品及服务信息,接受消费者或用户的网上订单,然后由自己的配送中心或直接由制造商通过上门或邮寄,例如网络书店,网络花店,网络药店等。

在实际策划中应多角度考虑销售渠道的模式结构,根据产品与企业情况,选择最佳的渠道。

设计销售渠道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达到目标市场的最佳途径。因此它是企业销售渠道策划的重中之重。在策划中首先必须分析影响销售渠道设计的因素,其次是建立实际销售渠道的目标和程序,然后确定相应的销售渠道策略。

不少生产厂商已经发现联合分销商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分销商有不同类型,企业形象、声誉和市场影响力也有很大差别,而且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和采购政策,要找到合适的分销商并不容易。分销渠道拓展,成为企业经营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联合分销商不是为了一笔买卖,而是要“结亲”——商品分销的战略伙伴或合作者,在分销渠道中形成相对应的社会分工或引起分销渠道结构的重组。这种分销渠道结构通常能够影响到分销成本,影响到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能否及时、准确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上。也影响到消费者和最终用户心目中的产品定位。选择分销商的重要性使不少企业感到压力。那么如何选择分销商呢?

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说明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明确选择分销商的目标和原则,并且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全面了解每一个将被选择的分销商的情况,是选择分销商的起点和前提条件。明确目标是选择分销商的前提之一。这里有两个层次的目标要加以区分:第一个层次为基本目标,即选择中间商。建立分销渠道要达到什么分销效果;第二个层次为手段目标,即要建立怎样的分销渠道,它在实现第一层次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建立分销渠道的目标明确之后,这些目标就被转换成选择分销商的原则,成为指导分销商选择工作的纲领。一般来说,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把分销渠道延伸至目标市场原则。这是建立分销渠道的基本目标,也是选择分销商的基本原则。企业选择分销商.建立分销渠道,就是要把自己的产品打入目标市场.让那些需要企业产品的最终用户或消费者能够就近、方便地购买.随意消费。根据这个原则,分销管理人员应当注意所选择的分销商是否在目标市场拥有其分销通路(如是否有分店、子公司。会员单位或忠诚的二级分销商),是否在那里拥有销售场所(如店铺、营业机构)。

分工合作原则。即所选择的中间商应当在经营方向和专业能力方面符合所建立的分销渠道功能的要求。尤其在建立短分销渠道时,需要对中间商的经营特点及其能够承担的分销功能严格掌握。一般来说,专业性的连锁销售公司对于那些价值高、技术性强、品牌吸引力大、售后服务较多的商品,具有较强的分销能力。各种中小百货商店、杂货商店在经营便利品、中低档次的选购品方面力量很强。只有那些在经营方向和专业能力方面符合所建分销渠道要求的分销商,才能承担相应的分销功能,组成一条完整的分销通路。

树立形象的原则。在一个具体的局部市场上,显然应当选择那些目标消费者或二级分销商愿意光顾甚至愿意在那里出较高价格购买商品的分销商。这样的分销商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具有较好的形象,能够烘托并帮助建立品牌形象。

共同愿望和共同抱负原则。联合分销商进行商品分销,不单是对生产厂商、对消费者有利,对分销商也有利。分销渠道作为一个整体,每个成员的利益来自于成员之间的彼此合作和共同的利益创造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讲联合分销进行商品分销就是把彼此之间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只有所有成员具有共同愿望、共同抱负,具有合作精神,才有可能真正建立一个有效运转的分销渠道,在选择分销商时,要注意分析有关分销商分销合作的意愿、与其它渠道成员的合作关系,以便选择到良好的合作者。

上述原则是从实现建立分销渠道的目标来提出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着建立商品分销系统、厂商共同合作。共享繁荣的要求。按照这些原则来选择分销商,将可以保证所建立的分销渠道成员的素质和合作质量,提高分销渠道的运行效率。这些原则也是分销渠道成员达成合作协议的基础。

在具体选择分销商之前,要根据上述原则对各个可选择的分销商进行全面调查和认真分析。大量的资料应当来自于企业的市场调查而不是对方的自我介绍。尤其是对于长期合作伙伴,必须彻底弄清楚他是谁、他是如何经营的、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不了解分销商,就谈不上选择。

物流增效

产品由企业到达顾客手中,不仅要通过所有权的转移,而且要经过运输。储存、装卸。配送、信息处理、包装、流通加工等活动,构成了企业销售系统的物流系统。当今,物流已成为第三利润源。因此,物流系统的策划,对于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实力,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流的职能,就是将产品由其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从而创造地点效用。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部分,不仅包括产品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而且还包括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所伴随的信息的传播。它以企业销售预测为开端,在此基础上来制定生产计划和存货水平。生产计划规定采购部门必须订购的原料,并作为原材料存人仓库。原料再转变成制成品。而制成品存货是顾客订购与企业制造活动的连接点。顾客订购使制成品的存货水平降低,而制造活动则使之上升。产品经过装配线、包装、厂内仓储、装运处理。出厂运输、厂外仓储.最终送到顾客手中。

物流系统是通过运输、存货仓储、网络、信息等的协调以及材料搬运和包装等活动来实现的。

包装。分销包装和运输。这里指的是运输包装,其目的是保护商品,便于运输储存。实体分销中,商品的包装材料、包装形式要与分销过程中运输。仓储、装卸等环节相应。

运输。是指生产企业向商品购买者发运商品的活动过程。运输决策包括两方面:其一,根据所运商品对运输时间与运输条件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等。其二,决定发运的批量、时间以及最经济的运输路线等。

仓储。是指生产企业利用仓库储存产品,仓储决策包括是否使用仓库;若使用仓库,则决定自建还是租赁;若自建仓库,则须考虑选址。设计仓库的类型、结构、规模等问题。

搬运装卸。商品要运输,仓储就必然要搬运装卸。其内容包括商品的装上卸下,移动、分类、堆码,搬运操作中要动用各种机械设备及相应的人力。在商品实体分销过程中,搬运装卸的次数、质量,都会影响到产品成品。

存货控制。存活控制包括决定和记录商品的存放地点、储存结构、合理储存量和顾客需要的发货量及发货时间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储存量的大小。企业一方面要力求减少库存,节省费用,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足够的库存水平以保证在顾客需要时能及时组织发货。

订单处理。订单处理包括接收、查核、记录、整理、汇集订单和准备发运等工作。生产企业收到顾客订单后.应先检查订单是否正确,然后按订单要求的品种。规格、数量、准确发货给顾

上述六方面的作业结合起来形成“物流系统组合”,从而成为分销策划的一个需要组织部分。

策划物流系统设计时,必须有效地利用数据。具体说,策划物流系统化时,要把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货物量作为一贯流动的物流量来看待,依靠缩短其间路线,作业的合理化、现代化等手段,谋求降低总成本。

仓库系统的设计。仓库设计包括仓库选址、数量和类型。

(1)仓库选址。选择仓库地址时主要考虑仓库位置与每个顾客的间距,及其所需运输总量。既要方便,及时给每个顾客运送货物,又要设法使运费降到最低。

(2)仓库数量。生产企业的仓库数量多,分散于各地,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供货要求,可降低运输费用。但仓库多,支付的租赁费、仓库设施的投资费用也大。所以,决定仓库数量时,应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考虑。

(3)仓库类型。首先考虑是自建还是租赁。自建仓库可更适合本企业的特点需要,但建库投资较大。租赁仓库不需投资,支付租金,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增减,较为灵活,但不一定完全适合企业的特点需要。其次考虑仓库的类型、规模。单层仓库可降低搬运费,但地基面积大,土地投资费较高。多层仓库的搬运费较高,但土地投资较低。

生产企业在进行企业仓储决策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由计算机控制的简捷而自动化的仓储系统将逐渐代替以人工操作和半自动化为主的仓储形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大公司已实现了仓储自动化。

运输系统的设计。在运输系统的设计中,必须根据产品和市场情况将产品及时、准确、安全地运往目的地。

在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以最低的成本目前所使用的运输方式,一般可以分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速度、成本。便利性、运载能力等方面的比较见表2。

由于各种不同运输方式受各自所要求的条件的限制,所以,一般只靠一种运输方式很难完成产品的运输任务。因此,在实际的运输方式选择中,多采取两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结合使用。如使用铁路和公路联运,水路和公路联运.或水路、铁路。公路联运等。集装箱技术的发展,也为不同运输方式的联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库存系统设计。企业在库存设计中,一般是从增加存货造成的成本增加和因存货增加可能增加的销售额和利润额两方面综合考虑。企业的库存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订货点,二是确定订货量的大小。

订货点是指重新开始订货时的存货水平。即当库存量减少到这一水平时,就必须重新订货,以补充库存。在决定订货点时,还应考虑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通常实际订货点比理论订货点要稍高些,以保证有一个安全库存量,保证不因库存量的不足而造成交货延误。但是,也不能为追求安全库存量而无限制地提高订货点。因为提高订货点,就意味着提高存货成本。因此,订货点的确定仍是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权衡来决定的。

在订货点的确定中,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的长短,二是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对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一般是比较容易确定的,而对于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则需要认真进行市场研究才能确定。

配送系统的设计。配送系统,也称配送中心、购物中心,是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经营设施。策划配送系统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配送模式的定位。目前情况,中国大致有4种模式:第一,企业(集团)内自营型配送模式。即企业(集团)通过独立组建配送中心,实现内部各部门、厂、店的物品供应——配送。它在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生产材料供应、产品外销、零售场。店供货和区域外市场拓展等企业自身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典型的就是连锁企业的配送。第二.单项服务外包型配送模式。主要是由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实施设备(库存、站台、车辆等)及专业经验,技能的批发,储运或其他物流业务经营企业,利用自身业务优势,承担其他生产性企业在该区域内市场开拓、产品营销而开展的纯服务性的配送。第三,社会化的中介型配送模式。即通过与上家(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广泛的代理或买断关系,与下家(零售店铺)形成较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将生产、加工企业的商品或信息进行统一组合、处理后,将客户订单的要求,配送到店铺。第四,共同配送模式。即配送经营企业间为实现整体的配送合理化、以互惠互利为原则,互相提供便利的配送服务的协议关系。美国的“沃尔玛”。日本的“7—11”等公司的商品配送业务大多都是委托社会物流企业承担,或与专业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社会物流企业合作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例如,麦当劳公司所拥有的当今零售市场中最复杂。最先进的配销系统也是由专业化配销公司代理的。麦当劳所用的东西,从可口可乐到洗手液.从薯条到牛肉都由配送中心负责,是麦当劳公司与供应商、配送代理商真正建立了共存共荣的关系。

配送中心的设置。配送中心主要有采购、配送和其他辅助功能。下面以典型的商业系统配送中心——连锁店配送中心——为例,阐述策划配送中心的设计及流程。

第一,首先考虑的是配送中心的地理位置和配置数量。日本家庭连锁店的物流半径确定为30千米,也就是说,各连锁分店可在30千米以内的配送中心进货。在半径30千米的圈内,设70个店铺,一个配送中心。每个配送中心有4-5辆车根据总部的送货单送货,一辆车一次可为10-15个店铺送货,若装车合理.送货则更方便,经济效益可得以充分体现。

第二,必须配备必要的现代化设施。配送中心和各分店都应具有总店提供的计算机终端,实现电脑网络化。通过现代化电脑网络的POS、EOS等系统、不但可提高订货与收货的精确性.提高销售能力,降低库存,节省人力,还可以及时收集、掌握各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决策。

第三,为实现配货的自动化,配送中心还必须普遍建立条形码自动扫描系统。运用条形码,就可利用电脑控制、进行配货、检验等工作。配送中心一般设有采购部、储运部、开发部、计划部等专门组织协调和管理,全权组织进货,负责商品的统一定价,办理发货业务,组织店内资金的合理使用,制定并实施职工培训计划,组织各项业务指标的落实,负责发展主营店的前期准备工作等。

当今中国外部经营环境的迅速变化使得分销商原有的利益格局和地位受到了挑战,在这种状况下,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变革才能获得相应的发展,而这种变革应当注意如下两点:一是传统的分销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把自身定位在商品分销和获取买卖差价的分销商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要想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取得发展,必须实现对生产商的经营支持,帮助他们提高经营业绩,并且有效地管理整个分销供应链,即向综合物流与服务集成商方向发展,才能有分销商的未来,这种综合性的服务集成主要表现在促进产品有效、低成本的分销;有效地沟通和反映及时的市场信息;提供全面的物流职能(包括库存、分拣、配送、流通加工、订单处理等)以及能为生产商柔性化经营提供全面的分销解决方案;二是分销物流与供应链建设和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硬件的建设,更是软件和流程的建设。目前,有很多的企业认为建立“现代化”的物流和供应链,必然需要大规模地投资于先进的物流设施,似乎没有现代化、世界一流的设备和硬件就不能成为现代化的物流。对此.我们的研究表明这是有失偏颇的,一个现代化分销物流的根本特点应表现在高度现代化的流程设计、流程管理,以及运作活动的有效设计上,这种软性的建设往往要比硬件的建设更为重要,此外,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物流如何与外部企业中的相关环节有机相连、做到相互协调,以促进协调供应链发展也决定了分销物流的效率,所有这些是目前中国发展分销物流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的问题。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

物流系统工程教学大纲范文第6篇

1.物流数据自动识别技术

物流治理中最主要的就是数据的收集工作,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是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和输入的主要技术。

(1)条码技术。(可扩充) (2)射频技术。(可扩充) 2.物流自动跟踪技术 (1)GPS技术。(可扩充) (2)GIS地理信息技术。(可扩充) 3.物流EDI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即EDI技术,指一种通过电子信息化的手段,在贸易伙伴之间传播标准化的商务贸易元素方法和标准。EDI系统一般由硬件设备、增值通讯网络及网络软件、报文格局尺度、应用系统界面与尺度报文格局之间相互转换的软件和用户的应用系统所组成。

二、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内容和相关标准?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1)唯一性:代码结构必须保证每一个编码对象仅有一个唯一赋予它的代码;(2)可扩充性:代码结构必须能适应同类编码对象不断增加的需要。 (3)简短性:在不影响代码系统的容量和可扩性的情况下,代码位数应尽可能少;(4)格式一致性:无论是机器处理还是手工处理信息都应用规范化的代码,以提高代码的可靠性;(5)适应性:适应性是指代码应便于修改,以适应分类编码对象的特征或属性以及其相互关系可能出现的变化;(6)含义性:代码应尽量有最大可能限度的含义;(7)稳定性:代码不宜频繁变动,否则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8)识别性:代码应尽可能反映分类编码对象的特点,以助记忆,并便于各类用户了解和使用;(9)可操作性:代码应尽可能方便事务员和操作员的工作,减少机器处理时间。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内容:(1)物流对象,指物流过程中的物资及物流单元,应对物资所处的不同状态、不同环节、不同类别进行分类编码;(2)物流设施设备,设施、设备分别指物流运作中的不动产和动产,应按功能特征进行分类编码;(3)物流作业节点和作业主体, 节点:物流作业的场所和地点;作业主体即物流服务的提供方和操作者;(4)物流单证,是物流信息的载体,产生于具体的物流作业环节;(5)物流信息属性,指与实物相关的物流信息描述。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相关标准:(1)基础标准:标准化工作基础标准;(2)业务标准:物品分类编码标准,参与方分类标准,位置分类标准,运输分类编码标准,单证分类编码标准,时间和计量分类编码标准;(3)相关标准:EDI相关代码标准, GPS相关代码标准,其它标准。

三、简述二维条码技术应用。

(1)二维条码门禁应用。(可扩充) (2)食品与药品安全应用。(可扩充) (3)身份识别卡的应用。(可扩充)

(4)运输行业的应用。(可扩充) (5)文件和表格应用。 (可扩充) (6)资产跟踪。

四、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1)非接触式识别;(2)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3)抗恶劣环境;(4)保密性强;(5)可同时识别多个物体;(6)具有可读写能力。

五、EDI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物流EDI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的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EDI参与单位有发送货物业主(如生产厂家、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承运业主(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实际运送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铁路企业、水运企业、航空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协助单位(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企业等)和其他的物流相关单位(如仓库业者、专业报送业者等)。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可以简述如下:

(1)发送货物业主(如生产厂家)在接到订货后制定货物运送计划,并把运送货物的清单及运送时间安排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如零售商),以便物流运输业主预先制定车辆调配计划和接收货物业主制定货物接收计划。

(2)发送货物业主依据顾客订货的要求和货物运送计划下达发货指令、分拣配货、打印出物流条形码的货物标签(即SCM标签,Shipping Carton Marking)并贴在货物包装箱上,同时把运送货物品种、数量、包装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依据请示下达车辆调配指令。

(3)物流运输业主在向发货货物业主取运货物时,利用车载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运送货物。

(4)物流运输业主在物流中心对货物进行整理、集装、作成送货清单并通过EDI向收货业主发送发货信息。在货物运送的同时进行货物跟踪管理,并在货物交纳给收货业主之后,通过EDI向发货物业主发送完成运送业务信息和运费请示信息。

(5)收货业主在货物到达时,利用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汉条形,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开出收货发票,货物入库。同时通过EDI向物流运输业主和发送货物业主发送收货确认信息。

六、国际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物流领域有何作用?

在物流领域中实现全球范围内无缝隙的移动目标定位通信与监控管理,一方面保证运输车队与公司之间的联系,帮助驾驶人员进行定位、了解导航信息;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可以通过定时或随时提取车队的位置及行车轨迹,检测车船队情况,向车船对发出警报或控制车辆,保证车辆安全,也可以向客户提供货物情况信息查询服务,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七、地理信息系统在物流系统中有哪些应用领域?

物流的实质是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对地理空间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具有空间尺度和空间特征。GIS 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设施定位: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路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2.车辆路线: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 3.网络物流: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如将货物从N 个仓库运往M 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所耗的运输代价最小。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路线等。

4.配送区域划分: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 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数目大致相等。

5.空间查询:查询以某一商业网点为圆心某半径内配送点的数目,以此判断哪一个配送中心距离最近,为安排配送做准备。

八、U/C矩阵工具的主要目的

U/C矩阵的作用:划分子系统。U/C矩阵是用来表达过程与数据两者之间的关系,矩阵中的行表示过程,列表示数据类,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其主要功能有如下四个方面:

(1)通过对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及时发现前段分析和调查工作中的疏漏和错误。 (2)通过对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3)通过对u/c矩阵的求解过程, 最终得到子系统的划分。 (4)通过系统之间的联系可以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

九、请分析结构化的开发工具方法和原型化开发方法的异同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基本思想在系统建立之前信息就能被充分理解。它要求严格划分开发阶段,用规范的方法与图表工具有步骤地来完成各阶段的工作,每个阶段都以规范的文档资料作为其成果,最终得到满足用户需要的系统。

优点:(1)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分开;(2)开发过程中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文档,便于后期的修改和维护缺点。

缺点:(1)开发周期长;(2)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3)开发过程复杂繁琐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一些组织相对稳定、业务处理过程规范、需求明确且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大型复杂系统的开发。

2、原型法基本思想开发人员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就系统的主要需求取得一致意见后,开发一个原型(原型是由开发人员与用户合作,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并在较短时间内开发的一个实验性的、简单易用的小型系统。原型应该是可以运行的,可以修改的。)并运行之,然后反复对原型进行修改,使之逐步完善,直到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优点:(1)需求表示清楚,用户满意度较高;(2)降低开始风险和开发成本缺点缺点:(1)原型法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信息系统;(2)系统难于维护;(3)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会拖延开发进程适用范围。适用情况:(1)用户需求不清,管理及业务不稳定,需求经常变化;(2)规模小,不太复杂;(3)开发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界面。

十、简要说明物流信息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

上一篇:物流管理概论考试大纲范文下一篇:外贸单证实务实训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