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六年级下第二单元范文

2024-04-01

英语六年级下第二单元范文第1篇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 (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朗读课文1-3自然段,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学生读课文的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江南的雪是柔美的,而他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课文怎样表现朔方的雪的?它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

明确: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

这一部分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2)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句?

明确: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表明了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向死而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 (3)北方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包含作者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4)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

明确:“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5)综观全文及我们对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朔方的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而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它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朔方飞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先生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便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奋飞的情景,抒写他一如既往的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 对比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

2、生再满含感情齐读课文。

三、语言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1题,“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第2题,“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新课标第一网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的前行动力。.

七、作业:

1、 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地方?如果有,怎样改才好?

2、 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地走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短文。 板书: 《雪》

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 对比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

七、雷电颂 【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朗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③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呼唤风,由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二)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 例如:

1.“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动:

(一)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

五、欣赏拓展:

(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

(三)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

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不同时间段的屈原设计话剧表演。

板书: 独白 抒情 爱国

八、短文两篇 【教学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②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③能够进行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②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③运用联想与想像,扩写、续写、创写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④通过自主合作、对比阅读,来欣赏、感悟《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教学重、难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④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法】 ①创设情境法 ②疑读法 ③议读法

【学法】 ①小组竞赛法 ②想象法 ③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搜集有关日月的故事,各准备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作好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故事导趣。

1、三分钟讲故事比赛:“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

1、自由朗读(音准、节奏)

2、同桌朗读(初步评价感情把握)

3、教师范读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学生默读全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3、分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

(教师巡堂,适时引导,并搜集有价值问题或观点。) 问题如: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 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4)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 (5)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课时

四、朗读:

1、各小组派代表感情朗读;

2、全班感情朗读;

3、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师生共评)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六、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炽热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作业: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 板书: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九、海燕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②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①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②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②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③练习法: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范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出文章中表现的主要形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答案可能有:临危不惧、高傲、勇敢等)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学生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

二、三段。 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

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4.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 【板书】: 海鸥 海鸭 恐惧 企鹅

5.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面对什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对比;暴风雨 五.归纳总结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课文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 五.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书: (不革命者)

高傲 (革命先驱) 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敏感 雨 企鹅 (革命风暴) 对 比 象 征

十、组歌 【教学思路】

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念的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丰富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念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②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二、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再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情感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己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而精魂离不开形体。诗歌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静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四、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连贯,衔接自然。

五、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 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六、小结:

在《浪之歌》里,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它们都为世界美好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人生价值观正闪耀最纯朴的人性的光辉。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以“ 之歌”为题,用第一人称写一首抒情诗,字数不限。

板书: 浪 博爱 世界美好

雨 无私

语文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感受春季中独特的社会生活,培养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在感受春天的活动中,加深对美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对自然和艺术的观赏、欣赏能力;

3、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形成勤于动笔记录、乐于动笔创作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制作资料卡片、手抄报、flash或powerpoint等。教师适当引导。(时间为期一周) 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两组,自选以下专题之一: 1)、大地回春

(春天的大自然) 春天的山水原野 春天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日月风雨 春天的虫鸟 …… …… 2)、春暖人间

(春天的社会生活) 春节的喜庆欢欣 春天的田间劳作 春天的人民广场 春天的校园 …… …

2、各组民主推选四人组成智囊团,并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二、展示作品:

各组展示作品,并由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作品。 (由科任教师及学生代表担当评委,共同评分。)

三、口语交际训练:

(一)现场才艺表演:

参考形式:(1)朗诵或现场创作赞美春天的诗词 (2)演唱赞美春天的歌曲 (3)表演自创的体现春天特色的相声小品 (4)现场书写春联

(5)现场创作表现春天的图画

(二)对才艺表演进行口头推荐: (1)由表演者阐述所表演节目的主题。

(2)由本组代表向评委及观众介绍节目突出的优点。

(评委点评,分别给节目精彩的一组及推荐有说服力的一组加分。) (3)讲述“春天的故事”,必须是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评委点评,评分。)

四、写作训练:任选一题作文。(要求见课本P82)

五、小结评价:

1、学生谈感想、收获。

英语六年级下第二单元范文第2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5~ 97页例

1、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 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 教授新课

1、 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 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 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 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 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 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 小数点对齐

1 (2) 数位对齐

(3) 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 复习巩固:

1、 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 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 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 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 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 提高解题能力。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 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3.6-1.6

7+2.3

3、 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

二、 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 元)

2、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三、 解决问题

1、 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 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 (2)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班里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四、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4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3。 课

型:新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 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 7325-714+146-89

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二、新课:

1、 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 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 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 小组合作要求:

(1) 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2) 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 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 汇报。

(1)483.4―(39.5+98.8)

= 483.4―138.3 = 345.1(千米)

5 (2)165+80.7+99.4

= 245.7+99.4

= 345.1(千米)

(3)483.4―39.5―98.8 = 443.9―98.8 = 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5和例6。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 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6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口算:(投影片或口卡) 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13.5-2.4

6.7-2.3

4.8-2.8

7.1-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

120-75-25

430-121-79 36+11+64+89

85-(15+64)

3、 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 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 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 (2) 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 34(秒)

(2)8.42+8.46+8.54+8.58

= (8.42+8.58)+(8.46+8.54)

= 17+17

= 34(秒)

4、 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 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 复习巩固

1、 练一练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

7 ⑵指名汇报

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 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16.88+8.54+8.58

=(8.42+8.58)+(8.46+8.54)

= 25.42+8.58

= 17+17 = 34(秒)

= 34(秒)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 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 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准确的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 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8-1.6

二、 简算练习

1、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 3.85+10.06=□+3.85

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

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34.5-(17.2+4.5)

三、 解决问题

1、P105 4 2004年春季运动会 田径 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2、P106 5提问:

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3、P106 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

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4、P106 8

⑴ 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03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P106 9

完成表格。说说每轮动作后,这三对选手的的分及排名情况

四、作业:第134页7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的:

1、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

2、 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1、口算: 2.6+0.4 0.375+0.625 5.8+2 5-0.2 0.48+0.29 4.3-1.6 0.74-6.4 1-0.89 3-2.3 2.计算: 4.2+15.6 24.8-18.2 13+7.1 10-9.05 3.96+6.04 4.03-1.97 提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什么样的题可以简算?根据是什么? 练习: 1.计算: 2-0.35-0.275+0.4 4.36-(2.01+2.29)+0.48 21.3+108.75-(100-0.07) 选择正确答案.写在等号后边: (1).9.26-3.96+8.905= (14.475 14.205 13.809) (2).9.09+11.1-19= (20 1.1 1.19)

10 (3).40-9.05-(3.8+6.02)= (21.13 33.35 20.95) 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用简便算法计算. 4.9+0.1-4.9+0.1 34.02+13.5+0.98 5.6+2.7-4.4 5.17-1.8-3.2 9.95-(4.95+3.14) 8.43+2.87+0.57+0.13 列式计算: (1).27.8减去19.3的差.再加上24.5,和是多少? (2).23.64加18.9的和.再减去37.82.得多少? 解决问题:

1、一只驼鸟每小时跑54.3千米,一辆卡车每小时行45.7千米.鸵鸟的速度比卡车快多少千米?

2、锦华水泥厂原计划全年生产水泥13.58万吨,结果上半年生产7.96万吨,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产0.04万吨,全年超过计划多少万吨?

3、有两个粮食仓库 ,第一个仓库里有粮食57.5吨,第二个仓库里有50吨,后来从第一个仓库里运走粮食9.9吨,这时第一个仓库的粮食比第二个仓库少多少吨?

4、专业队用三个月挖了一条9.5千米的水渠,第一个月挖了2.75千米,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挖了0.65千米.第三个月挖了多少千米?

英语六年级下第二单元范文第3篇

本单元课文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

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

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如:认真钻研课文,深入研究细节,如何就“彩票上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内心的矛盾,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是着重朗读,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我在设计好问题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由浅入深,这样让学生有所体会,并且理解深刻。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所思有所感的基础上朗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

本组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

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材料。因此,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为了充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对比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将逃难人与哈默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这个年轻人的高尚品质。还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水平。

在引导学生写作时,采用先说再写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从学

英语六年级下第二单元范文第4篇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 (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朗读课文1-3自然段,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学生读课文的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江南的雪是柔美的,而他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课文怎样表现朔方的雪的?它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

明确: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

这一部分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2)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句?

明确: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表明了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向死而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 (3)北方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包含作者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4)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

明确:“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5)综观全文及我们对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朔方的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而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它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朔方飞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先生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便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奋飞的情景,抒写他一如既往的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 对比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

2、生再满含感情齐读课文。

三、语言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1题,“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第2题,“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新课标第一网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的前行动力。.

七、作业:

1、 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地方?如果有,怎样改才好?

2、 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地走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短文。 板书: 《雪》

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 对比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

七、雷电颂 【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朗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③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呼唤风,由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二)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 例如:

1.“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动:

(一)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

五、欣赏拓展:

(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

(三)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

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不同时间段的屈原设计话剧表演。

板书: 独白 抒情 爱国

八、短文两篇 【教学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②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③能够进行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②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③运用联想与想像,扩写、续写、创写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④通过自主合作、对比阅读,来欣赏、感悟《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教学重、难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④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法】 ①创设情境法 ②疑读法 ③议读法

【学法】 ①小组竞赛法 ②想象法 ③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搜集有关日月的故事,各准备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作好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故事导趣。

1、三分钟讲故事比赛:“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

1、自由朗读(音准、节奏)

2、同桌朗读(初步评价感情把握)

3、教师范读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学生默读全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3、分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

(教师巡堂,适时引导,并搜集有价值问题或观点。) 问题如: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 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4)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 (5)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课时

四、朗读:

1、各小组派代表感情朗读;

2、全班感情朗读;

3、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师生共评)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六、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炽热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作业: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 板书: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九、海燕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②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①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②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②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③练习法: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范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出文章中表现的主要形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答案可能有:临危不惧、高傲、勇敢等)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学生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

二、三段。 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

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4.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 【板书】: 海鸥 海鸭 恐惧 企鹅

5.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面对什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对比;暴风雨 五.归纳总结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课文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 五.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书: (不革命者)

高傲 (革命先驱) 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敏感 雨 企鹅 (革命风暴) 对 比 象 征

十、组歌 【教学思路】

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念的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丰富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念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②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二、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再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情感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己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而精魂离不开形体。诗歌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静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四、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连贯,衔接自然。

五、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 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六、小结:

在《浪之歌》里,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它们都为世界美好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人生价值观正闪耀最纯朴的人性的光辉。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以“ 之歌”为题,用第一人称写一首抒情诗,字数不限。

板书: 浪 博爱 世界美好

雨 无私

语文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感受春季中独特的社会生活,培养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在感受春天的活动中,加深对美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对自然和艺术的观赏、欣赏能力;

3、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形成勤于动笔记录、乐于动笔创作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制作资料卡片、手抄报、flash或powerpoint等。教师适当引导。(时间为期一周) 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两组,自选以下专题之一: 1)、大地回春

(春天的大自然) 春天的山水原野 春天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日月风雨 春天的虫鸟 …… …… 2)、春暖人间

(春天的社会生活) 春节的喜庆欢欣 春天的田间劳作 春天的人民广场 春天的校园 …… …

2、各组民主推选四人组成智囊团,并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二、展示作品:

各组展示作品,并由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作品。 (由科任教师及学生代表担当评委,共同评分。)

三、口语交际训练:

(一)现场才艺表演:

参考形式:(1)朗诵或现场创作赞美春天的诗词 (2)演唱赞美春天的歌曲 (3)表演自创的体现春天特色的相声小品 (4)现场书写春联

(5)现场创作表现春天的图画

(二)对才艺表演进行口头推荐: (1)由表演者阐述所表演节目的主题。

(2)由本组代表向评委及观众介绍节目突出的优点。

(评委点评,分别给节目精彩的一组及推荐有说服力的一组加分。) (3)讲述“春天的故事”,必须是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评委点评,评分。)

四、写作训练:任选一题作文。(要求见课本P82)

五、小结评价:

1、学生谈感想、收获。

英语六年级下第二单元范文第5篇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4-01-10 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它就是我的祖国,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中国。我的祖国山河和壮丽,土地肥沃,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和秀丽风景:有雄伟的泰山、有秀丽的峨眉山、还有壮丽而高大的黄山。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2周年,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以前的泥泞小路改造成了今天的宽敞、平整的柏油大马路,从大踏板自行车发展到了现在的豪华轿车、磁悬浮列车……

听奶奶说以前的小孩子是很不容易的:那个时候的小孩想要读书那可不知道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可现在一切的一切都不一样了,祖国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待遇。现在孩子上学已经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因为现在已经是一个文化世界了。

在2003年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顺利升空,又给我们的祖国增添了不少光彩。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摧毁了四川人民美好的家园,却动摇不了我们的意志,大家纷纷组织了捐款活动,支援四川同胞的灾后重建工作。我们一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坚强的汶川人民一定能过上和原来一样幸福、美满的好生活、好日子。

2008年在北京的鸟巢”成功举办了盛大的奥运会。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们夺得的金牌、银牌多的数不胜数,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又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忘的事。然而鸟巢的建筑也大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伟大的科技技术。

我作为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续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梅花精神,振兴中华、建设。报效祖国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最后我要自豪得大声说:“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而骄傲、而喝彩。”

这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文字富有激情且善于引用典型事例,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文章情感真切自然,抒发了小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相信有你们这些祖国花朵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

我爱我的祖国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5-04-17 “我爱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当这首歌在我耳边响起的时候,我都激动不已,幸福万分。

祖国妈妈您是最伟大的,您用甜美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您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祖国新的篇章。2008年的“绿色奥运”更体现了您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奥运赛场上,您从零的突破,跻身世界第三的强者行列。在国际体育场上一次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起五星红旗。从体育场上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影中,我看到了中国人已不再是“东亚病夫”已真正站起来了。祖国妈妈,您用实力感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20世纪,你又找回了自己丢失的儿女——香港和澳门。

在祖国妈妈的引导下,被列强瓜分后变得一穷二白的土地上,中华儿女靠着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航天载人飞船飞上了太空,青藏铁路的成功开通。这再一次向世人展示,我们中华儿女已经崛起了。

我爱您,祖国妈妈。爱您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一定要加倍学习,在建设祖国美丽富强的家园时,贡献一份力量,成为祖国当之无愧的栋梁。

这篇文章开头用歌曲点题,结尾又用“我爱您,祖国妈妈”深化主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构思独特,思路清晰,说理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语言清新流畅,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堪称佳作。

祖国在我心中

作者:陈雨轩 | 学校:竹园小学 | 时间:2013-11-0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从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庄严的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五星红旗已经在每个中华儿女的灵魂中高高飘扬了六十度春秋。

每个星期一,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在我们庄严的注目礼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当这时,我心中就会油然生起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祖国人才济济。古有文武双全的霍去病、文天祥等,他们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为国捐躯,死而后己。“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豪气冲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扬千古;近有不怕困难的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面对艰难险阻,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使铁路提前竣工,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瞧中国人;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爷爷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这61年里,中国人潜入深海、飞上蓝天、香港回归、奥运会的成功、神

五、神六飞船载着中国人的梦想遨游太空。在科技、农业、文化、体育等各方面都突飞猛进,令世界瞩目。

祖国文化灿烂。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里,隐约都透出一抹“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又似乎有筝曲的清丽。它们构出了中国独有的如歌唐诗,使人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领略诗句的韵律、诗人的思乡情怀;又令人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感受词牌的格律。汉字,记载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凝结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篇章。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同学们,我们将焊接历史和未来,从五星红旗飘起的那天起,新中国就开始了一代一代的传承,我们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的回答:“祖国在我心中,我们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让我们用最诚挚的感情将祖国珍藏在你我心中最神圣的一片热土吧!

谢谢大家!

这是一篇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文字富有激情且善于引用典型人物和事例,突出表现了祖国的人才济济和文化灿烂,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文章情感真切自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祖国在我心中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5-03-27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你们一定看见过祖国的锦绣河山吧。那滔滔的江水,滚滚的黄河,连绵不断的山路,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逸,祖国的胸怀无比广阔。 当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暗杀者的手枪;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之中;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

英雄长已矣!古往今来,一曲曲悲歌,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讲述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信念,祖国在我心中。

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

再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精髓长城——那道伤痕,记载了多少沧桑,又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长江——那是祖国的脉搏吧!跳跃着永不枯竭的悸动,挥洒着无边无际的情伤。黄河——那是祖国的血液,沸腾着、沸腾着,奔涌着,奔涌着,无力不摧,昂着向前,何等的自信和骄傲啊!五岳——那是你的手掌,指着苍凉的天,戳着悲怆的地,怒斥着丑陋的奸佞……

耻辱和不幸已经成为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无论军事、科技、政治、体育,我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体育健儿凭借自己的“十年磨剑”,使中国首度跃身体育强国之列。五星红旗一次次高高飘扬在雅典的上空,雄浑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无数的华夏儿女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祖国在我心中”,简简单单的六个字,道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中国心,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奥运健儿奋勇拼搏,屡创辉煌,而每一个炎黄子孙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都会热血沸腾,壮志激昂。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的血换来的,看到胸前飘飘扬扬的红领巾,在我心里,便有了这样一条信念,祖国就是妈妈,国家重于小家,长大后用双手把她建设的更强大。

祖国有广阔的疆土,有辉煌的历史,有漫山遍野的宝藏,有山川五岳秀丽的风光。思想的野马在奔驰,我用我的心描绘着祖国妈妈,她飘散的长发是千百条悠然流贯的河川,她硬朗而峭拔的脊梁是连绵不断的山峰,而她明亮的眼睛则是洞庭的水,西湖的波吧!

祖国是东方的明珠,是亚洲腾飞的巨龙,是远方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祖国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我们大家心中!

祖国

作者:微笑的人生 | 学校:广东中山马安小学 | 时间:2014-10-06 多少年前,黄帝、炎帝壮大中华,汇成了一条东方巨龙??华夏。

多少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长城,让我们的国家无愧地立于东方。 多少年前,成吉思汗壮大中国,横扫欧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多少年前,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一把火,圆明园灰飞烟灭! 多少年前,日本军队攻破南京,送掉了三十万同胞的性命!

多少年前,东方巨龙觉醒,它仰天长啸。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发出中国的最强音。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49年10月1日!在这一天,国旗与太阳一同冉冉升起,国歌谱写了中国新的命运!

国庆,你是中国人爱国的载体。国庆,你由烈士鲜血的孕育渐渐成熟长大。国庆,你记录了中国的强音。

国庆,你凝聚着中华的胜利与屈辱,你提醒着我们奋发图强。

祖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展现出中华的风采。中华的成功不容忽视。 祖国,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的经济在向前推进!

祖国,你可记得,在2001年7月13日那一天,我们申奥成功,这是我们祖国又一次的胜利!

祖国,回首一望,我们无愧于心。

但祖国,国庆。还记得闻一多吗?还记得他的《七子之歌》吗?您还记得那第三篇??台湾吗?您听听他的呼喊: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祖国啊!您可曾听见这啼血声声的呼唤,可曾记得“祖国山河一片红”邮票被收回的原因!是的,祖国,我们应该找回郑氏的英魂,找回台湾!

祖国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悲有喜,有离有合。我们将牢记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却不会沉睡在历史之中,我们将迎着光明走去,庆祝祖国更加辉煌。

这篇诗歌,小作者从古忆今,写出了祖国的历史,写出了祖国的成长,也写出了祖国的胜利,同时也在让我们牢记昨日的历史,迎接明日的光明,迎接祖国更加的辉煌。

演讲稿:我爱我的祖国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4-01-10 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它就是我的祖国,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中国。我的祖国山河和壮丽,土地肥沃,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和秀丽风景:有雄伟的泰山、有秀丽的峨眉山、还有壮丽而高大的黄山。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2周年,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以前的泥泞小路改造成了今天的宽敞、平整的柏油大马路,从大踏板自行车发展到了现在的豪华轿车、磁悬浮列车……

听奶奶说以前的小孩子是很不容易的:那个时候的小孩想要读书那可不知道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可现在一切的一切都不一样了,祖国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待遇。现在孩子上学已经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因为现在已经是一个文化世界了。

在2003年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顺利升空,又给我们的祖国增添了不少光彩。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摧毁了四川人民美好的家园,却动摇不了我们的意志,大家纷纷组织了捐款活动,支援四川同胞的灾后重建工作。我们一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坚强的汶川人民一定能过上和原来一样幸福、美满的好生活、好日子。

2008年在北京的鸟巢”成功举办了盛大的奥运会。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们夺得的金牌、银牌多的数不胜数,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又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忘的事。然而鸟巢的建筑也大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伟大的科技技术。

我作为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续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梅花精神,振兴中华、建设。报效祖国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最后我要自豪得大声说:“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而骄傲、而喝彩。”

这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文字富有激情且善于引用典型事例,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文章情感真切自然,抒发了小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相信有你们这些祖国花朵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

爱国

作者:小草莓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4-10-20 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发黄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啊,祖国!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您的屈辱、您的悲愤;我是在八达岭上,认识了您的磅礴、您的巍峨;我是在大漠草原,认识了您的宽广、您的辽阔;我是在驿道古渡,认识了您的悠久,您的坎坷。

面对荆棘林莽、重峦叠嶂、泥淖沼泽,有无数忠贞的儿女,不怕洒尽热血,抛却头颅,尸裹马革!直到51年前那个金秋十月,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位巨人的宣言,使一个古老民族傲然屹立,纵情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你是大树,我是树叶,一片叶子便是一片春色;祖国!您是土壤,我是禾苗,输出您全部血液为了我的收获;祖国!您是长江,我是小河,我愿用涓涓细流壮您浩荡的行色;祖国!您是太阳,我是云朵,终生守护您的辉煌、您的灿烂、您的圣洁;祖国!今天,我们又一次庆祝您的生日,看到您新的振兴、新的开拓!

古老的文明,镌刻在残矛断戟上,勇敢与忠贞、高风与亮节浸沉在历史的每一页,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融在我心中恒的情结。苦,为了您!甜,为了您;生,为了您;死,为了您!您的忧虑便是我们的忧虑,您的欢乐便是我们的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您是希望,您是信念,您是我们一切拼搏、进取的依托。

这篇演讲稿,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全篇小作者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通篇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气势,使爱国之情的表达更具感染力!

爱国

作者:ganjunyi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4-03-23 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我们都知道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最赞赏的,就是他的爱国。

正因为詹天佑的爱国心,使他毫不犹豫的担当起了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正因为他的爱国心,使他再修筑铁路中遇到困难也不会萎缩;正因为他的爱国心,让他不断地努力。终于,经过了重重的困难,我们中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终于全线竣工了,还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

詹天佑的杰出、伟大和爱国,深深的打动了我。当我读到他在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塞外坚持工作,晚上在油灯下绘图,就不得不敬佩他。我的胆子很小,总是怕这怕那,做事有时也不能坚持。我要学习詹天佑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和爱国的精神。

读了《詹天佑》,我不仅想到了古今中外的那些英雄,他们多数,不都是为国而牺牲的吗?像赵一曼,宁死不屈,放弃了普通母亲那种应有的对孩子的感情,最终用生命,报答了祖国。

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爱国的“小英雄”,只要先从小事做起。首先我们就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要是没有很多的知识,你再爱国也不能为祖国效力。然后,不随意吐痰,弯弯腰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放进垃圾桶等。这些,不都是爱国的表现吗?

所以,让我们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像詹天佑一样,拥有一颗坚强的爱国心吧!

这篇文章,作者从《詹天佑》作品中领悟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作者联系自身,最后发出号召,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爱祖国》诗歌读后感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3-09-30 我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这慷慨激昂的诗句从我们心中澎湃而出,胸膛里狭隘和污浊被荡涤一空,留下的是燃烧的热血和傲视一切的决心。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四大发明大大的加快了世界人民由愚昧走向文明的进程。虽然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坚固的壁垒,日本侵略军的魔爪撕碎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梦想。古老的文明似乎荡然无存,伟大的中国人民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炎黄的子孙是压得垮的吗?看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体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八国联军归缩回老巢,日本侵略军乖乖收起魔爪。我们中国依然雄踞于世界的东方,泱泱大国依然是不朽的神话。

5.12汶川大地震又能怎样,灾难面前,我们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携手抗灾。小小灾难又算得了什么,它不过是让中国人团结得更紧密一些,让世界人民再一次认识东方巨龙铁一般的脊梁。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发展,这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短短30年的沧桑巨变,创造了一个个光辉的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神州大地,百业复兴,万国敬仰的日子即将到来。

这是一篇读后感,作者在读完《我爱祖国》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作者行文过程中,能够结合祖国的历史和抗震救灾的例子,生动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与勇敢,语言具有说服力,耐人寻味。文章采用总分总形式,结尾处,作者语言激昂澎湃,感染着读者。

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5-03-13 七七事变75周年,我们想起了为捍卫祖国尊严而牺牲的先烈勇士,我们的胸中激荡着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顽强抗敌的豪情。以下是《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和大家分享。

今天是“七七”事变纪念日晚上,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6套播放的电影《七七事变》。影片中有几处情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情景之一,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的宋哲元之母70大寿之日,日本华北驻屯军派使者送来“国宝”级寿礼瓷瓶。宋母不悦拒纳。宋劝其母,委婉应付,暂收为妥。其母曰:“我没当过官,不知什么是“委婉应付”,但我信迷信,我怕死后灵魂进不了祖坟!”旋即起立,当着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寿礼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气,令人起敬。翌日,宋军长召开军事会议宣布:坚决抗战! 情景之二,29军副军长佟麟阁,身先士卒,亲赴一线,他和赵登禹师长对话,佟说,我已准备把家中盖房用的木料做一口棺材,决心以身殉国。赵说,我连棺木都不要,马革裹尸,死又何憾!两位将领心昭天日,抗日战场俩人光荣殉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给其举行追悼会,北京现仍有麟阁路、登禹路,以永远彰扬其抗战功勋和为民族捐躯之英雄精神。

情景之三,北平南宛,中日战酣。29军将士大刀挥舞,日寇血肉飞溅,令人痛快。但日军败退,中日军队脱离接触后,日机飞临,炸得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死伤惨重。佟副军长亲自用机枪打飞机,遭飞机炸弹击中血染沙场,情景惨烈,令人愤恨悲伤。

看完电影,我联想起许多。我有幸出生于抗战胜利之后,虽未亲身遭受战争苦难,但小时候曾多次听到母亲和年老人讲述抗战期间的事情。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半年,日寇铁蹄便踏遍了华北,我的故乡韩城的黄河东岸山西便被日军侵占。日军经常隔河打炮,韩城禹门口附近的民房弹痕累累,可恨的日本红头飞机常常在韩城低空盘旋,袭击在田野农耕的和平民众,而中国没有防空能力,任人狂轰滥炸。初则农民十分恐惧,沿河农民纷纷逃进西山,我的祖母、母亲也逃到深山一熟人(父亲的同学)家避难,父亲在同州师范(今大荔师范)上学,祖父在家看家和农耕。万恶的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地轰炸手无寸铁的农民,让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提起那一段往事仍然咬牙切齿,恨之入骨。我小时侯经黄河岸边去舅舅家,看见过为抗击日寇修筑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当时年幼,不知叫碉堡,也不知有何用途。渐长,才知是碉堡,是国民党军队筑的,很坚固,大拇指粗的螺纹钢在外裸露着。也看过黄河岸边崖畔上挖的小洞掩体,这些遗迹记述着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为什么有4万万5千万民众的泱泱大国竟能任小小日本蹂躏呢? 残酷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受欺。所以,现在我们一方面要不忘屈辱历史,永远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我以为把该歌曲定为国歌是一个无比英明伟大的决策。另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美帝称霸,想打谁就打谁;日本一些人仍疯狂,叫嚣“入常”;“台独”势力抬头,图谋不轨。我们必须提高警惕,百倍戒备,绝不能让以前的悲剧重演,要让所有侵略者和台独、藏独分子闻风胆寒!努力建设一个富裕、强盛的现代化中国,试看天下谁敢敌!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3-09-30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尊严?在《一千句爱国名言》中有一个最好的答案,那就是:“民族尊严“——这是从历代爱国英雄手中传接下来的一面神圣的旗帜。”

古往今来,正是为了这种尊严,多少炎黄子孙奔走呼号,多少中华英杰前赴后继,“精忠报国”,写下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展现一幕幕惊天动地的“血染的风采”……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留美女学生曲小雪维护人格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四年前,曲小雪留学美国,到露意丝太太家勤工俭学,在多次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侮辱之后,她决定辞工。而老太太的儿子银行家爱德华却蛮横地拦住了她,并声称,中国人比他最看不起的黑人都不如。事关中国人的尊严,曲小雪不卑不亢,针锋相对。爱德华母子恼羞成怒,竟对弱小的曲小雪进行人格侮辱和毒打,致使曲小雪膑软骨永久性挫伤、脊椎骨错位弯曲以及严重脑震荡。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爱德华母子竟恶人先告状,告她无理取闹。无奈之下,曲小雪被迫四处求告。法庭上,曲小雪以超群的智慧击败华盛顿三位大律师“庭外和解”的企图。法官被迫宣判被告5250美元,并当场向原告赔礼道歉。曲小雪半接过支票,向全场抖了抖,义正词严地说:“刚才被告不得不向我公开道歉之后,你们又非常及时地在法庭上公开给我递上这张支票,你们这样做,是想造成一种印象:这个中国姑娘之所以旷日持久地坚持要打这场官司,无非就是为了这张支票,让人觉得钱是这场官司的目的,也只有钱能为这场官司画上句号。可你们错了!至少我这个中国人,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决不会在你们的美元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我打这场官司,是为了讨回我做人的尊严!尊严!美元,在我的尊严面前一分不值。见鬼去吧!美元。”曲小雪把五千多美元的支票一点一点地撕碎,抛向法庭的上空。

在这里,曲小雪讨回的不仅是个人的公道,还有一个拥有12亿人口,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民族的尊严。我们为祖国的繁荣而欢呼,我们为祖国的强盛而自豪!

这篇读后感是作者在读完《一千句爱国名言》之后的所思所想。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观点“民族尊严”,文中作者用中国留美女学生曲小雪维护人格和祖国尊严的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语言富有感染力,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大阅兵观后感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5-09-05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前艳阳高照,长安街上锣鼓喧嚣、兵威震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和阅兵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蓝天白云之下,礼炮声响彻云霄;三军将士以飒爽的英姿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军人的傲人风采。那一列列整齐的方队,那一声声气势恢宏的呐喊,还有那最先进的军事武器,无不让电视机前的人民为之激动、喝彩!这就是我们的国家,这是201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天,亿万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这场声势磅礴、壮我国威的阅兵式。打开手机和电脑,微博、微信朋友圈已被满满的阅兵图片刷屏,人们用各种发自内心地祝福祖国繁荣强大、表达美好祈愿。据统计,截至10:30,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总榜单前五名都是抗战和阅兵话题,并且阅读量遥遥领先。

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中国人民总能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抗日战争中,民族凝聚力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战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凝聚力所产生出来的巨大向心力,使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用血肉巩成了坚不可摧的长城,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70年前的炮火狼烟,不仅没有让我们倒下,反而激发出了我们民族中的坚韧和顽强。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为我们争取了今天的和平与自由。战争的残酷让生命脆弱的不堪一击,那么多年轻美好的生命就在战争中悄无声息的陨灭,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如果他们能像所有健在老兵一样,能够看到今天崛起的中国,该有多好。国之不强,则必将受到欺凌,和平的前提在于国家的强盛。

70年来,我们的祖国在富国强国的路上摸索、前行,始终秉承着革命先辈的精神,继往开来。70年的奋斗让中国在国际上有了巨大的影响力,让所有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停止前进的步伐,一个更加文明强盛的国家,仍然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用详尽的笔法描写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大阅兵的盛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极尽描写之能事,这一切都源于作者那一腔炽热的爱国热情,那一份民族自豪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5-09-05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第一讲是《英雄不朽》,主题是爱国。

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地升起,晨风中飘扬。它鲜红如血,仿佛火团,在这鲜血染红的大地上空炽烈地燃烧。它是被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的,包含着多少革命先烈对祖国的赤诚与火热。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中华儿女为祖国振兴而牺牲的英雄史,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前仆后继烈士,他们从星火燎原,到万里长征,从转战南北,到抗美援朝……他们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埋骨青山,无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 巾帼英雄赵一曼,因叛徒告密,与所在部队被围困于道北一带,为掩护部队主力突围,身负重伤而被捕。关押期间,受尽酷刑,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依然坚持斗争。郭沫若为其题诗纪念: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革命烈士刘胡兰也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的把入党信物——万金油盒交给母亲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和利诱面前不为所动,她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坦然躺在刀座上……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挡住敌人的机枪口;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狼牙山五壮士为了不做俘虏,而跳入悬崖,英勇就义……

他们是伟大的英雄儿女,他们是英勇的革命烈士,他们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他们为国捐躯、勇于献身,他们的名字被深深刻在历史长河中,被刻在人们心里。

英语六年级下第二单元范文第6篇

第二单元

六年级下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够观察生活,发现家乡特有的民风民俗,并围绕家乡的某一民风民俗进行介绍,展现出自己眼中的传统文化。

2.能够抓住家乡民风民俗的特点,进行叙述,做到重点突出。 3.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观察生活,发现家乡特有的民风民俗,并围绕家乡的某一民风民俗进行介绍,展现出自己眼中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导语:同学们,我们先欣赏几幅画,看看画上的人在干什么?看到他们你又想到了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呢?(ppt) 学生回答。

2.师说:让我们再来读几首诗歌,从诗歌中你能发现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吗?(ppt) 学生朗读,回答。

3.交代任务: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

(三)明确要求,打开思路 1.朗读写作要求。(ppt) 2. 帮助学生明确:(ppt)

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四) 确定内容,学习写法 1.选好材料

(1)导语:提起民风民俗大家并不陌生,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2)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抓住特点

(1)导语:不论是那个民俗,都要抓住特点进行叙述。

(2)举例说明:春节时包饺子,和正月十五的包汤圆,同样是“包”,为什么要在除夕这天包饺子,正月十五包汤圆呢,包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含义有什么不同?再如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光、民间工艺,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这都是需要同学们抓住特点写。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二单元

(3)另外,民俗是人们在特定的时候做的事情,是怎样做的呢?要想介绍清楚就必须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叙述,同时还要抓住重点。比如写自己家乡的年画,他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年画的制作过程,特别是印刷的过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就抓住这个内容进行了重点描写,使文章的重点非常突出。

3.学习表达方法 (1)《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ppt)

(2)请学生回忆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师生共同赏析: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课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在表达方法上很值得大家学习。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

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反映了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五)课堂练笔,练习表达(ppt)

1.你一定最喜欢过春节了。春节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包饺子、放鞭炮、逛庙会,我们还能收到长辈送给我们的压岁钱,真是开心极了。过春节的时候,你和家人都做了什么?选择一样写下来。

2.你的家乡有什么有特色的工艺品或是特产吗?请你选择一样向我们做个介绍。介绍的时候要抓住特点。

3.读读下面写火把节的一段话,说说作者是怎样把人们过火把节的景象写具体的。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的景象,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继续写下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火把节的夜晚,一支支火把从各家各户飘出来,在庄稼地里游动。从远处看去,山上山下,尽是火把,无数的火把犹如天空中的星星,使人分不清哪是火把,哪是星星。一支支火把又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汇成一条条火龙。接着,人们把火把聚在一起,点燃一个巨大的火堆,大家便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弹琴„„粗犷的欢呼声,悦耳的歌声,美妙的琴声,汇成了一首交响曲,在山谷中回荡,打破了夜的寂静。

(六)作业:完成习作草稿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抓住家乡民风民俗的特点,进行叙述,做到重点突出,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在修改中提高习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在修改中能够做到抓住家乡民风民俗的特点,重点突出,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赏评题目

1.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此次作文的优点,如: (1)学生是否抓住家乡民风民俗的特点。 (2)是否做到重点突出。

(3)是否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出示题目,请题目的“小主人”站起来读读自己的作文题目,请其他学生说说题目好在哪里(ppt)

(二)阅读例文,明确标准 1.赏析优秀作文

(1)出示优秀作文

(一)

(二)

(三)

(四)

(五)(ppt)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篇作文好在哪里? (3)学生阅读作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小结优秀作文的优点:

《正月十五秧歌会》小作者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同学,他抓住了每种人在秧歌会上的表现进行叙述,展现了家乡过节时特有的热烈喜庆的气氛。同时,小作者还很善于描写,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姿态,他使用了丰富而准确的词语进行叙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家乡的臭豆腐》小作者介招了家乡的风味小吃“臭豆腐”,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重介绍了“臭豆腐”的烹制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文章的语句生动。充满童趣,通篇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月十五摸秋》摸秋,是小作者家乡特有的习俗,人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享受丰收的成果,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小作者把人们摸秋的经历写得详细生动,让我们大饱眼福。

《包饺子的秘密》吃饺子还有这么多学问呢!你知道吗7小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吃了带有硬币的饺子“福气多多”,戴连除夕夜吃饺子不许吃蒜这一细节也写进了文章中。尽管是一种习俗,但经过小作者的介招,的确给更多的人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主次分明,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内容一笔带过.如包饺子放硬币一节写得比较简略,而把吃带有硬币的饺子分享其中的福气却写得比较详细、生动有趣。此外,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前后呼应的手法,使整篇文章结构更严谨。

《家乡的布谷鸟》小作者通过回家乡扫墓时听爷爷讲布谷鸟的事,引发了对树与鸟、树与人关系的思考,进而通过爸爸的话点明了生态平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这不失为一篇独具匠心之作。

2.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明确好作文的标准。

(三)出示病文,明确问题

1.出示病文,请学生读一读,用上面的标准衡量,思考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ppt)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二单元

2.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菱乡风光》发现的问题:对“民风民俗”话题缺乏准确理解。只写家乡的菱角,没写家乡的人们,见物不见人,“民风民俗”话题中的“民”未体现。修改建议:菱角长叶时,乡民在做什么?菱花盛开时,乡民在做什么?菱角丰收时,乡民在做什么?买卖菱角时,乡民在做什么?

4.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可以怎样修改。

5.出示修改后的作文,比较阅读,说说修改后的作文好在哪里?(ppt)

(四)多次修改,交流提高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请学生多读几遍自己的作文,对照标准找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自己修改不满意的地方。要注意把字用正确,不写错别字,把句子写通顺,不出现病句。 2.请人批评,再次修改

和同学交流,互相提出意见修改。 3.指名读学生作文,教师进行评改。

上一篇:言语理解最强词语大全范文下一篇:英语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