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2024-01-18

丰田的供应链管理范文第1篇

学习日本丰田的零库存管理,就得好好研究它的物流管理,丰田的物流管理起到好处,使供应商的物流供应完全按照自己的生产标准来,他们是如何作到的?

日本丰田公司创立于1937年,汽车是其主要产品,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丰田公司年产汽车400万辆左右,销往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丰田公司是日本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是仅次于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的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企业。除了在国内拥有10家工厂外,丰田公司还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十几家国家设有装配厂。

自70年代起,汽车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爆发石油危机以后,与汽车产品相关的各处原材料价格大幅度变化。但是,由于汽油涨价,汽车市场的厂家规模收缩,汽车的售价不能因原料的价格上扬而调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降低了。其次,市场向产品种类多、小批量的需求模式转化,更多的消费者愿意追求个人偏好的满足,大批量单品种的汽车生产开始向多品种化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销售商为了减少存货,订货批量变小。小批量短期交货订单对汽车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随着时代的进步,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安全性、社会性、产品责任等与质量相关的要求,使生产中返修工作量增加。

石油危机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冲击着丰田公司的大批量生产体制。有的订货合同取消了,不能取消的合同就尽量延后。在这种情况下,丰田公司积极调整生产,推行合理化生产方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生产管理模式。

严格生产过程控制,降低成本

以前,丰田公司为实现批量的经济性,超过订单规模,确定生产批量。结果经常有一些产品储存于仓库。分析了大批量成本节约额与仓储费增加额后,丰田公司得出结论:大库存费用是所有不合理开支中最大的一项。在合理化生产中,丰田公司实行“适时适量地生产急需的产品”。这种生产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按销量定产量,向前确定各部件的生产批量。例如当日销售2万辆汽车时,以生产20天计,每天的生产规模为1 000辆,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下订单,轮胎的日订货量应为4千条。

消除“运输浪费”,是指尽量减少零部件在各生产环节间的搬动。丰田公司认为,零部件的每一次搬运,只能减少而不是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为了减少“运输浪费”,丰田公司合理选择工厂布点和工厂的生产线布置。丰田公司总部设在受知县西郊的丰田市,下属工厂也集中在丰田市,属于丰田汽车集团的各公司——丰田自动纺织机械制造厂、日本电气仪表公司、爱新精密机械公司、丰田车体公司等也把总部和所属工厂设在丰田市或受知县内。丰田公司集中布局不仅便于管理,而且缩短了各厂产品间的运输距离,这对需要多个零部件的汽车生产来说,是一项显著的节约。在各工厂内,丰田公司按减少“运输浪费”的原则调整各层面生产线的布置,避免零部件的长距离移动。丰田公司认为,通过改善搬运方式或改善运输工具来提高效率,等于直接减少搬运。在推行合理的生产方式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调整都以降低成本为标准,高效率低成本生产加上严格质量控制,为丰田产品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奠定了基础。

为了最低限度的降低成本,丰田公司对供应商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最终实现了公司零库存的生产流水线,元件即来即生产,这是很多公司梦寐以求的,但是只有丰田公司做到了,他们对供应链的管理强大打高了让人惊叹的地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丰田公司派自己的人到供应商那里监督生产,完全按照丰田公司的要求进行,这就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汽车生产商都无法给丰田在同类产品定位上竞争。

丰田公司的工作任务是根据订单按产品结构自上而下进行分解,得出完成订单所需零部件的数量。生产控制人员检查现有零部件库存,是否能满足订单的要求,如果不足,就由最后一道加工工序开始,反工艺顺序地逐级"拉动"前面的工序。在此过程中,看板起到指令的作用,通过看板的传递或运动来控制物流。

在总装配线上有许多任务位,每个工位有相应的存料点。各加工线上有多个工序,每个工序附近有两个存料点:一为进口点存料点,用以存贮 丰田的零库存。

案例分析结果(丰田公司案例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丰田公司的成功经验显示,竞争的优势能够被创造出来并且能够通过供应链的知识共享而得以持续。任何一个公司要想走在它的竞争者之前,与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提高公司动态的学习能力至为关键。

然而,我国国内相当多的企业对于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供应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多数供应商还只是被当作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的提供者,核心企业会利用实力上的优势在谈判中要挟供应商,或保留几个相同的供应商,迫使他们相互竞争,以谋取短期利益等。这使得目前我国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比较微妙甚至有些紧张,自然就谈不上什么知识共享了。 第一:建立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美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多夫指出:21 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M.Christopher,1992)。供应链中各成员利益是由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自身与其他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供应链管理使得松散的独立企业运作转移到供应链的整体协调运作,从而提高合作的效率。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全球化贸易程度的加深,作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丰田公司开始关注其核心竞争力,上下游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成为主流。公司更青睐于从独立的专业供应商那里采购组件和原料,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引入外部供应商后,一旦缺乏对供应商的控制。就很难保证供货质量和及时性。作为企业界公认的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典范;,丰田公司得出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知识共享,使其不仅成为对供应链本身进行控制的一种方式,还进而发展成为核心竞争优势,且竞争对手几乎无法复制。

丰田的供应链管理范文第2篇

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兴起,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解决供应链管理问题. 戴尔计算机公司于1984年创立,戴尔是目前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系统直销商,同时也是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的主要领导厂商.戴尔公司能够有如此成就离不开他日渐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与销售模式. 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主要是: 一是零库存.零库存的关键是按定单生产.这样就要求对用户的需求把握要很准.零库存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戴尔在全球有6座工厂,包含马来西亚的槟城和中国的厦门.它将原本下给200多家供货商的订单集中,交给其中50家,但条件是他们在戴尔工厂旁边盖仓库,就近供货,不愿配合的就从供应链剔除.戴尔本身的零件库存不到2小时,接到订单后,再通知供货商送零件来,从进料到组装完出货只要4小时.从而达到了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不用为库存堆积而蒙受损失. 二是强化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通速度和透明度.和戴尔做生意的供货商,等于是帮它管理库存,必须很清楚戴尔未来的出货计划,以免库存过多自己赔本、库存不够被戴尔撤换.对戴尔来说,也必须随时掌握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情形,确保上头每一家公司的运作都正常.这牵涉双向的信息流通和信任.它必须确保这一整条神经活得好好的,一小段出问题,整条神经就会瘫痪,在供应链的运作上,换供货商的成本很高,因为学习曲线是效率的损失.戴尔高度运用信息科技,架构连结客户、管理生产线和联络供货商的基本骨干,并要求供货商配合. 三是找到最短的到达客户路径,也就是说,用户对DELL直接提出需求.这种最短的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销.直销可以直接获得客户的需求,最“懂”市场.戴尔计算机因采取直销方式,库存量低于同业,可将成本下降迅速回馈给消费者. 四是低成本.DELL采用的直接模式、生产方法和对供应链的管理有助于降低成本,包括DELL对办公地点的选择和对新技术的研发,也是着眼于不降低质量为前提的降低成本.这些削减的成本最后会反映到用户身上.他们买产品的价格就会趋于更加合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DELL喜欢进入技术标准化,但是“利润不合理(很高)”的行业.通过DELL的这种“低成本”运作,实现在这个行业中具备领先优势迫使竞争对手调整自己的管理和策略,降低价格. 五是客户关系管理,是戴尔公司重点关注的服务.在顾客方面,整合了顾客关系管理的软件,让顾客那一头的下单状况透明,使得工厂和后续供货商那边可以配合更好,预估做得更准确. 六是接单生产的模式.电子商务的出现及网络化的普及,使得戴尔采取直接接单再生产的流程,这种模式越过经销商、直接和消费者打交道.可以更确切的知道客户的需求.也因此,没有存货在店面的货架上,所以,一旦货从戴尔的工厂送出,就等于已经卖掉.这就实现了零库存,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供应链效率.顾客下单到出货存货周转天数只要4天,交货时间提升到只要8个小时. Dell目前供应链的运转状况可说是业界最成功的,不管是与上下游的厂商的整合或与客户之间行销方式都可算独创的先例,从研发、设计、生产到行销完美的串连起来,将整个过程彻底e化,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物流很好的相结合.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了一席之地. 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很值得大多数企业借鉴,特别是对于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而言.我们应该积极地借鉴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来改善企业自身的供应链.基于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优化,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重视供应链管理的设计.现今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来的在技术上展开已经逐渐转移到在供应链上展开.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供应链的设计和管理.戴尔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先进合理的供应链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零库存及更好地服务顾客,最终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欧美企业纷纷掀起流程再造运动,其实质都是企业对自身供应链的一种调整,以便在今后发展中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的企业应该对供应链的设计与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的成功经验,组建起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供应链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协同整合.为了保证直销模型的顺利运作,戴尔公司依赖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供应商实时共享一切重要的客户与生产信息.原配件供应商大多将自己的仓库建在戴尔工厂的附近,以保证生产所需原件在20分钟之内可以运到其装配车间;戴尔的技术设计小组全部配有供应商的工程师,在推出新产品时这些工程师会常驻戴尔,以保证新产品的顺利推出.为了维持这种相互信任、高度默契的企业关系,戴尔公司严格挑选供应商,逐步减少供应商数量,同时努力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程度,我们应该努力促进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基础;同时要有效提高信息技术的建设水平,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建立有效的操作平台. 第三,我们要有目的性的借鉴国外相关企业的管理经验,不可盲目性.以戴尔为例,其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固然值得引鉴,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或者所有企业.首先,直销模型只适用于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例如计算机,家电等.其他类型的产品,如时装、珠宝首饰等,顾客对产品的亲身体验至关重要,因此零售商在促进这类产品的销售方面不可或缺,直销模型并不适用.其次,即便是应用直销模型在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上,企业也要谨慎确定正确的目标客户群,正如戴尔公司定位于熟练计算机用户一样,直销模型多适用于有一定产品使用经验的顾客.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其方法的特点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避免陷入盲目引进的误区. 随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进程的加快,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国制造企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信息化为显著标志的后工业化时代,供应链在生产、物流等众多领域的作用日趋显著.戴尔模式无疑对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在取其精华的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寻找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论文出处(作者):admin

丰田的供应链管理范文第3篇

专业论文

柔性的丰田生产系统机制研究

柔性的丰田生产系统机制研究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分析了丰田生产系统的输入、输出、要素及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以动物为对照探讨了丰田生产系统的柔性机制,指出了现代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够引起当今中国制造业改革的思考。

柔性 丰田生产系统 系统论

一、背景介绍丰田生产方式是在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才开始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的。二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普遍受到“多品种少批量”这个市场状况制约,丰田生产系统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是在吸收了福特生产方式精华的同时,结合了自己本国及世界大环境的背景发展起来的,其能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形势下具有很强的抗萧条能力确实值得我们的思考。而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丰田生产系统会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丰田体系内部运行的机理,也会给我们提供一个丰田生产系统有别于其他生产系统的新视角。

二、系统论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而系统的一般定义是: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三、丰田生产系统的整体分析系统论着重于研究系统的输入、输出、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细致的研究丰田生产系统就会得出,丰田生产系统的输入为:实施者的意愿和能力、对TPS的正确认识、对TPS的适当应用及合适的客观环境。输出为: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从而导致的利润的增加。要素(或子系统)为:看板、准时化、自?化、均衡化、标准化、少人化、流水线、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场主义、质量管理、团队协作、需求导向、信息系统、目视化管理、五个为什么、重视人的作用等。而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改善”,因为改善活动贯穿于丰田生产方式的始终,正是由于改善的存在使得丰田生产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在发挥各自效应的同时,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进而更好为丰田生产系统服务,使其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即产生“1+1>2”的现象。系统论中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而在丰田生产系统中我们着重研究的是其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彻底的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是丰田生产系统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结果就需要一个柔性的生产系统使能够快速准确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浪费,于是准时化就用运而生。而看板作为支撑准时化实现的一个工具能够更加促进准时化的完成。看板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比如均衡化和作业的标准化。众所周知,准时化和自动化构成了丰田生产系统的两大支柱,而带有“イ”的“自?化”要求丰田生产系统要重视现场并注重人的作用。而全面质量管理、少人化、流水线等都是在以改善为大背景条件下相互作用,共同为促进丰田生产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发挥着自身不可或缺的作用的。

四、丰田生产系统的柔性机制

(一)自律神经――看板所具有的独立的微调机能在动物体内有着与意识无关而发挥作用的自律神经,这种神经即使没有大脑的指令也能无意识地进行调整,比如望梅止渴行为的产生。企业也应具有这样的自律神经。大野耐一在创建丰田生产方式时,就在寻求一种使丰田企业具有一定自律神经的方法。为降低在制品库存,创立了“准时化”思想,即只在必要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利用看板拉动式生产,只向最后一道工序下达生产指令,这样使生产现场的库存自动调节到最低水平,极好地解决了在制品库存问题。

(二)反射神经――员工对生产现场发生状况的快速调整企业还必须具备反射神经,即信息不用一一传到大脑,在反射神经中枢就可以折回来,在一瞬间就能应付所出现的情况,例如动物所具有的缩手反射。企业越大越要把反射神经设置好,对于计划的微小变动,要做到无须大脑发令也能采取相应的行动。丰田企业通过运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目视化管理”,并高效利用“准时化”和“自动化”这两根支柱,能更好地锻炼这种反射神经。“看板”、“多技能员工”、“团队互助精神”、按需求量制定的“生产节拍”,都在一定范围内自动地进行生产的微量调节。

(三)脊背的柔韧性――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计划的及时调整计划就如同人体的脊骨,越是结实的脊骨就能越好的弯曲,而这种弹性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计划不仅指为满足客户要求的三要素“交期、品质、成本”而计划,还指使企业获得适当利益,而对生产的三要素“材料、人员、机器设备”的确切准备、分配及使用的计划。丰田是从两个方面(每月的适应、每日的适应)来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通过每月和每日的适应使得准时生产仅能按销售的数量生产,从而迅速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企业这一“动物系统”必须继续大力强化、完善自身的生产机制,TPS曾使丰田企业在80年代以其快速灵活的反应、低成本、多品种占领全球市场,但其成功的应用还需很高的企业管理条件,企业这一“动物系统”的完善仍存在许多问题。在我国企业生产系统缺乏竞争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其中除了由于系统机器设备相对落后,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等客观因素外,主观因素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有关生产系统和生产管理的问题一直被视为技术或管理战术问题,而没有被置于战略的地位。在企业转轨变型过程中,生产系统被放在从属地位,企业只是想消除生产环节中的矛盾,而不寄希望于通过生产系统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致使生产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如此的生产系统是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的,因此,对生产系统进行研究,并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生产系统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大野耐一.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丰田生产方式.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25-26.

[3]

[美]杰弗里?莱克著.李芳龄译.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项管理原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Monden Y.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press, 1983.

丰田的供应链管理范文第4篇

一、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大力推进一体化的联勤体制建设

未来信息化战争是诸军兵种整体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系统效能的较量,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必须改革现行后勤体制,超越军兵种界限,加强军事供应链管理,不断提高后勤保障一体化程度。我军后勤保障体制经过联勤改革虽有所改善,但“小而全”的低效状况尚存,耦合机能较差,一体化程度偏低,军事供应链保障环节过多,与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现在的战区联勤仍属联勤的初级阶段。未来几年要把战区联勤推进到联勤高级阶段,彻底打破军兵种分勤、通专用分供的界限,跳出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原有模式,减少后勤保障层次,扩大联勤范围,增强联勤力度,建立完善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度一体化的联合保障。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体制,不论实现何种形式、何种程度的三军一体化,其后勤资源最多只能做到在军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要实现在全国、全军范围的最优配置,必须加强军事供应链的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实现三军一体、通专一体、统管共用、两线合一的“大联勤”保障体制。

在保障层次上,减少保障机构中间层次,缩减军事供应链的保障环节,改变单一军种为主导和局部区域为基础的格局,使三军部队在联勤机构下处于平等地位,在体制设置上体现联勤部门与三军部队“等距等同”,同等距离,同等对待,使其真正属于三军、面向三军、服务三军、保障三军。纵向上整合战术后勤、战役后勤、战略后勤等军事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横向上综合物资供应(包括军用物资的设计与研制、采购、储存、配送、处置等)、装备维修、交通运输等各项保障职能,使整个军事供应链实现最大程度的协调一致和无缝运作,实现战略、战役、战术后勤力量由橄榄型结构向哑铃型结构的转变,促进军事供应链上的所有后勤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切实加强模块化的联勤保障力量建设

现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编制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军队整体规模压缩,后勤摊子越来越小,联勤保障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将日显突出。联勤保障力量是联勤保障的基础,也是军事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直接为作战部队提供末端联勤保障。联勤保障力量未来将逐步向规模小型化、编制合成化、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以模块化编组为基本思路,改革联勤保障力量的编成,使后勤基本保障力量成为由若干能够独立完成规定功能、又彼此紧密联系的联勤保障单元组成的有机整体。战时可根据作战需要,灵活运用,按需组合,发挥其专业化优势,对部队实施快速、高效的保障,实现“数量型”向“速度型”的转变,达到保障效益与保障效率的动态均衡。这种“模块式”编组方法,能分能合,分合自如,可使联勤保障力量的使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有助于实现整条军事供应链的流畅无阻。可根据被保障部队的实际规模、作战任务等因素,灵活地增减联勤保障部队,又可对联勤保障力量灵活“拆卸”,按需“组装”。这种抽组联勤保障力量的方法,既大大提高了联勤保障能力,又能在后勤总人数不增加的情况下,对作战部队实施机动灵活的联勤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军事供应链总成本,提高军事供应链的总体保障效益。

三、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加快功能完备的军事物流基地建设

过去“山、散、洞”的仓库布局和三军自成体系的储备格局,使军用物资储备过于分散,反应速度慢,不适应军兵种联合作战和快速支援的需要。总体布局上,北多南少,在主要战略方向上,一线少,二线弱,三线远。分布点散,面大,重点不突出。陆、海、空三军自成体系,各兵种军事供应链之间杂乱无序。各类仓库重复建设,有些地域内相距不远却有多个同类仓库,而少数地域又出现了空白,造成平时远距离保障,战时没有牢固的后方依托,军用物资储备总体布局极不合理,更不符合军事供应链整体优化的要求。为满足部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物资需求,并考虑军用物资保障的规模效益,需要对现有军事供应链上的军用物资储备系统进行改造,以为部队提供“送货上门”式的配送服务为目标,将一些综合条件较好、对部队作战具有较大影响的联勤分部仓库和运输部队进行“组合”,改造为军事物流基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其改造为大型的军事物流中心,所集中的军用物资具有种类全、数量多和面向三军的特点;二是对原有保障范围进行延伸,使之不仅包括仓储、运输和物流信息交换功能,还可进行订单处理、自动补货、选择运载工具、库存物资管理、军用物资分拣、包装与贴标签、军用物资组配、出货输送等增值作业。军事物流基地是面向全军实施全方位后勤支援的战略拳头力量,是军事供应链上承前启后的中心环节,在现代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军事物流基地不仅能充分体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军事供应链总成本,而且有利于精简战役后勤力量,简化军事供应链流程。通过加强军事物流基地建设,才能建立总量充足、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军用物资储备。推进军用物资保障实体由力量型向速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规模型的转变,从而提升军事供应链整体保障效益,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四、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合理确立军用物资供应部门的核心业务

军队物资供应部门成为整个链条的核心,意即对军事供应链实施全过程的控制、监管和优化,实现供应流程规范化、保障效益最大化。将非核心业务合理外包,集中精力发展本部门的核心能力。实施业务外包可以弥补军用物资供应部门本身资源不足的劣势,有效降低军用物资供应成本、提高军用物资供应的服务质量,并降低军队物资供应的市场风险,增强军用物资供应部门的抗风险能力。

军用物资供应部门要着重加强两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方面是军用物资供应信息的收集及处理能力。即准确把握部队用户实际需求,加强军用物资供应商资料库、军用物资信息库、物流资源信息库、军队采购专家库建设,充分收集整条供应链中包括从军用物资供应商到部队用户的所有军用物资供应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确保军事供应链信息畅通。另一方面是军事供应链的协调管理能力。一要加强对军用物资供应部门所属官兵的管理,力

求保质保量、按时按需地完成各项军用物资供应任务;二要加强军队物流资源、后勤部队、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商、运输资源、仓储资源等各种军地资源的整合调控能力,将军队小后勤与社会大后勤有机结合,形成综合保障能力。

五、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努力实施规范高效的战略采购管理

战略采购管理是军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军用物资采购是军事供应链的初始环节,事关军事供应链管理全局。军队物资战略采购在政策制定上涉及到政府部门和军队司、政、后、装四大系统;在业务关系上涉及到财务、军需物油、营房、卫生等业务部门;在制度落实上,涉及总部机关、各大单位和部队用户,操作起来极为复杂。采购法规的制定、采购目录的拟制、采购活动的职能划分、采购关系的协调等工作,都需要军队内部供应链上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应努力借鉴地方或外军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军实际,从军事供应链管理的高度重新审视军用物资采购,不断改进军用物资采购的各项管理工作,实施军用物资战略采购,增强军事供应链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军用物资战略采购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军用物资采购行为,在充分了解军用物资供应商资源、全面把握部队用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子采购手段,由需求单位编报物资采购预算和计划,财务部门审核预算计划,物资供应部门组织采购计划汇总下达,物资采购机构组织实施采购,物资采购机构和需求单位共同组织质量验收,财务部门最终实施资金集中支付,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和谐的军队内部供应链协作关系。

军用物资战略采购坚持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集中采购比例较高。军用物资战略采购针对传统采购模式下所采购的军用物资的质量、规格、品牌等不统一,良莠不齐,随意性大等问题,要求建立较为科学实用的军用物资战略采购目录,再由专业过硬的军队采购队伍,按照规范的军用物资战略采购程序,从全军统一的军用物资供应商数据库中选择备选供应商,实施以邀请招标为主的采购方式,最终实现提高军用物资采购整体效益、降低军用物资采购总成本的根本目标。

六、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加强规范化的军用物资供应商管理

加强军用物资供应商管理是军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确定军用物资供应商之前,要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与综合考核。军队物资供应部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包括质量、价格、前置期、配送能力、合同完成率、售后服务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军用物资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实现对军用物资供应商的动态监控,并根据军用物资供应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军用物资供应商。要加强军用物资供应商管理,必须与军用物资供应商建立和谐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供需双方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完善的军事供应链信息网络把部队用户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使军用物资在规格、数量、质量、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上更能满足部队用户的需求。军用物资供应部门应及时将所需军用物资的质量变化、技术升级、设计改变、需求变更等新要求告知供应商,以利于军用物资供应商能够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满足部队用户要求。军用物资供应部门应经常与军用物资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定期互访,强化协调,充分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在此基础上适时对军用物资供应商进行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及商誉激励等,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七、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全面把握实时准确的部队用户需求

军事供应链上的物资供应活动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应进行科学的需求预测,力求澄清军事供应链各保障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需求迷雾”,实时、准确、透明地获取部队用户需求信息。但预测结果所包含的误差会直接影响军用物资供应各项决策。就军用物资供应需求而言,平时需求和战时需求截然不同。平时军用物资需求较为稳定,而且往往与训练任务和训练强度相关,因此可以根据部队用户需求的历史数据和训练计划比较准确地预测平时军用物资需求;而对于战时军用物资供应需求而言,不确定因素空前增多,对军用物资需求预测难度增大,预测精细程度降低。在战争或突发紧急情况的爆发初期,对物资的消耗往往成爆炸性增长。根据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分析,通过人机交互的作战模拟,是实现对战时部队用户需求预测的可行手段;基于作战模拟的结果,预置战略物资储备和物资生产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战争初期的物资消耗高峰。在军事供应链上后勤需求和后勤资源均不透明、信息难以共享的条件下,这种误差在军事供应链各保障环节所构成的链条不断传递、不断累积、不断扩增,最后反映到军用物资供应部门中的军用物资需求信息与作战部队实际需求相差很大,“牛鞭效应”凸显,严重影响了军用物资供应活动的有效程度。实行军事供应链管理后,军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除依赖于全资产可视性的后勤信息系统以外,主要就是对作战部队用户军用物资实时需求的准确预测,以代替战前的计划或战中的申请。海湾战争中,由于缺乏对作战需求的精确预测,不能及时掌握作战部队的需求变化,美陆军基本上沿用传统“以防万一”保障模式,为了100小时的地面进攻,储备了足够60至100天使用的弹药。结果跨洋运到战区的4万多个物资集装箱,有一半没有用上。战后运回国内的备用物资价值高达27亿美元,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提高保障效能。

预见性是军事供应链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军用物资供应人员能把军队总需求分解成部队用户的具体需求,就可以利用军事供应链上的动态配送系统、全资产可视系统以及对各种后勤资源的实际控制来对大宗军用物资进行分拨与再配置,空运给特定作战部队。

21世纪依靠武器装备诊断系统和各种需求预测系统提供的实时信息,完全有能力快速查明作战部队的物资装备的补给状况,从而准确预测其后勤需求。此外,为了准确预测部队用户的实际需求,还特别强调军用物资供应人员需要积极地介入战斗人员的作战计划工作。实时在线的作战模拟能把预测的装备状况同这些装备所面临的任务要求加以严格的详细对照,从而使军用物资供应部门对部队用户军用物资需求的预测更加精确,实现军事供应链上需求透明的目标。

八、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有效管理动态有序的军事供应链条

实行军事供应链管理后,军用物资供应并非只是增加军事供应链中的物流量,也不仅仅是改善一下军事供应链的运行速度,而是代表一种全新的军用物资供应模式。传统的军用物资供应依靠的是部队战略、战役、战术三级储备,库存物资数量多、周期长、损耗大,机动

保障能力不强。而实行集成化军事供应链管理后,军用物资供应将以有效管理动态的有序物流取代静态的库存物资,以物流速度取代物资数量,即以配送“管线”代替实体仓库。军事供应链管理力求在整条军事供应链上更多地使用各种军地运输力量,全力缩减军用物资的在库时间,大幅提高军用物资的供应速度,它是新军事后勤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军事供应链管理是加强军用物资供应保障能力的一个全新方法,它主要依赖物流速度而非物资数量,以动态的军事物流代替静态的物资储备。而缩减军用物资库存量的关键是军事供应链上库存物资的有序流动。

九、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加快建立透明可视的军事供应链信息系统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加强军事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基于军事供应链的高度集成、充分透明的后勤信息系统。现代信息化战争物资消耗巨大,品种结构复杂,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准确、高效的军用物资供应信息系统,对作战部队实施不间断物资保障。美陆军后勤部门开发了一系列标准系统软件,如:供陆军总部一级各后勤业务部门使用的物资管理标准系统,供战区和军两级后勤业务部门使用的陆军标准中间级补给系统,供师级后勤部门使用的直接保障单位标准补给系统等,各级部门的标准系统软件间都有标准接口,上级部门可实时掌握下级部门物资供应的有关信息,从而便于实行军事供应链管理,进行物资补给、装备维修、交通运输和物资管理等后勤保障的综合管理工作。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物资补给自动化系统、交通运输调度自动化系统、武器装备维修自动诊断系统等后勤信息系统已在实战保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负责军用物资筹措、运输、储存、配送、供应整条军事供应链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也经受了考验。这些系统储有各作战部队的所在位置、各种装备物资的供应商、所在地点、所需运力、运力位置和运输路线等信息数据,并可根据运输的优先顺序、时间、地点、数量、质量等要求,自动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及运载工具,由后勤指挥机构给有关后勤保障部队下达运输任务,通过空中预警机和卫星进行实时监控,对作战部队实施适时、适地、适量、质优的物资补给。

我军应借鉴美军建设信息化后勤的经验,加快基于军事供应链管理的后勤信息系统建设。在建立《军用物资数据库》、《军用物资供应商数据库》、《军事仓储资源数据库》、《军事运输资源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军用物资编码体系,充分利用射频技术、GPS技术、GIS技术、EDI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实现在库、在途、周转等全部军用物资的可视化,使后勤管理人员全程实时掌握补给物资的型号、数量、位置、承运工具和运输单位等,从而达到准确、快速、高效地配置、调动和利用现有的军用物资,对作战部队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保障。基于军事供应链的后勤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将大大减少物资库存和积压浪费,降低军事物流成本,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全文完)

(作者联系:gwf56@126.com)

丰田的供应链管理范文第5篇

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 物流管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尽管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不加强物流网络的规划能力建设, 不提高物流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能力, 就会使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同步化、并行化、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讲, 供应链就是物流网络的延伸, 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材料产地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

在这一认识条件下, 必须强调供应链与物流网络的整合, 并在供应链管理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物流创新, 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从而更加敏捷的应对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做到柔性化的经营。这不仅会推动物流在企业中的发展, 使企业获得市场存在的依据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还会推动物流客户服务战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本身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特征

物流的概念是随着交易对象和环境变化而发展的, 由最初的主要侧重商品物质移动的各项机能, 到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性手段, 在到强调顾客需求和物流活动的效率性, 以及相对较为成熟的重视顾客满意度、物流活动的效率化和一体化, 物流的概念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

现代物流概念的发展是将物流活动从被动、从属的职能活动上升到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物流本身的概念已经从对活动的概述和总结上升到管理学的层次。

这表明企业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 包括整个供应链 (从供应商开始, 一直到客户 ) 的物流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和企业投资收益的权衡取舍。与传统的物流概念相比, 现代物流在范围与边界、系统概念、性质地位、目标理念、服务对象、功能定位等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 现代物流管理是系统整合下的协作物流,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从商品供应体系的角度来看, 现代物流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 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 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 2 ]。

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 现代物流管理指挥着跨企业组织的物流作业, 通过强化流通过程中所有企业的关系, 以实现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适化。

(二) 现代企业物流是客户服务的物流, 客户服务是物流管理创新的原动力传统物流认为物流是 “ 内部事物 ” , 只对组织体内部产生影响, 其服务对象是组织内部的生产或销售部门; 现代物流认为物流是 “ 外部事物 ” , 其服务对象是组织体外的顾客。与此相适应, 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以从产品制造转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

企业的物流活动也以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 同时向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延伸。

通过提供顾客所期望的服务, 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 强调实现与竞争者顾客服务的差别化。

(三)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 来实现企业各自的经营目标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化信息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 现代物流活动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市场的需求, 并将之反馈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才能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 现代物流是企业等组织体的 “先锋” , 是决定生产与销售的价值创造事业。

其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通过向顾客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来带动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到商品生产以及最终顾客的让渡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的降低[ 3 ]。

因此, 如何组织物流不仅是节约成本的 “手段 ”与“ 策略” , 更是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的 “ 战略” 。

二、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 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 社会物流总成本趋于平稳。据统计, 2004年我国的社会物流总额超过了38万亿元, 同比增长近 30%。

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运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 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 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目前, 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状况看, 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 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 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 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 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服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等。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 物流成本占 GDP的比重仍然过高, 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 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 “小、多、散、弱 ”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

一、自动化程度低、布局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横向联合薄弱、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影响着物流效率的提高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 “ 大而全 ” 、“ 小而全 ” , “ 产、供、销一体化” , “ 仓储运输一条龙 ”的经营组织方式, 物流组织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 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 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 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 4 ]。

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必然会导致物流成本责任主体不清, 物流管理效益难以凸现。

(二) 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随着经济的发展, 顾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 物流服务已成为企业销售差别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可是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制定物流服务要素和服务水准时, 将有限的物流服务资源平均分给所有的顾客和所有的产品, 往往影响到具体的物流服务绩效以及由此带来的顾客满意度。另外, 物流服务管理仅由物流部门单独进行以及对物流服务的实施情况没有定时进行检查等都影响了物流服务的价值实现。

(三) 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首先, 我国企业物流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旧有仓储设施, 功能单一, 设备陈旧, 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 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其次, 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低, 缺乏统

一、规范的标准, 致使物品在运输、装卸、仓储环节中难以实现一体化、全过程的流动。再有, 目前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不高, 发展也不平衡, 企业间没有信息接口, 难以实现物流企业与用户间的联网和供应链管理等。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 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 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更没有形成网络, 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 ED 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低。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 I C) 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 “送货耗时, 渠道不畅是网上物流最大问题”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 (1999年 7月至 2001年7月的四次调查数据分别是 6%、9. 2%、10%和 9.86% ) , 这说明物流技术水平和物流管理的滞后、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与物流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并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四) 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 物流信息本身也被分割在不同环节和不同职能部门之中。信息分散、信息处理能力低, 其结果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流程优化和物流功能整合无法开展, 造成物流活动的重复操作、准确性差、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难以形成等, 这不仅影响每一个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 增加物流开资和资源占用, 而且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五) 企业物流人才匮乏随着中国加入 WTO以及世界制造中心逐步形成,全球采购与全球销售形成庞大的国际物流系统, 企业需要的是精通进出口贸易、海关业务、电子商务、采购系统、供应链管理、国际法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但是与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以及地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其发展速度相比, 我国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不仅数量不够, 而且结构单一, 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特别是综合性物流人才奇缺, 已对我国物流业现代化建设形成制约。

三、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创新研究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而是通过有效完成物流网络活动, 为改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 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同步化、并行化运作, 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提高企业自我竞争的优势和提供基础性保障[ 5 ]。

因此,物流过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物流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目前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还没有打破地域的界限和部门的垄断, 还停留在将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简单的转型过程中, 还没有真正以全球视角来看待物流管理。

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物流管理战略和趋势相比, 中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尤其缺乏的是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动力。作为物流业主体的企业, 应通过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途径主要如下:

(一) 物流服务理念的创新

树立新的物流服务理念, 就是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过去以规模效益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思想, 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 甚至实现客户化定制的新的物流服务。

1. 导入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

国外对物流业的界定是归属于服务业。因此, 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理念。

要学习先进的物流运作方法, 首先必须要掌握先进的物流理念, 即客户服务 (CS) 的理念或客户价值 (CV) 的理念。通过与顾客面谈、顾客需求调查, 第三方调查等, 以寻求顾客最强烈的需求愿望是决定物流水平的基本方法。 其次, 以全面提升客户价值作为物流服务的目标。通过分析在供应链中是否为顾客创造了价值, 是否提高了顾客的经济效益, 是否实现相对于竞争企业顾客服务的差别化, 以及用较少的成本扩大附加价值。

2. 物流服务内容的创新。由于顾客在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期望越来越高, 物流管理必须以顾客为导向, 重新定义和设计物流顾客化服务的内容, 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性服务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内容, 为顾客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物流服务。

第一, 由物流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

现代物流服务应根据客户需求, 不断发展综合服务、套餐服务, 包括流通加工、个性包装、产品回收等业务, 在此基础上强化增值服务, 以个性化服务内容表现出与市场竞争者的差异性。以客户增值体验为服务宗旨,以服务质量创效益。

第二, 由物流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

物流服务不是在客户的管理下完成多个物流功能, 而是通过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 将各个物流功能有机的衔接起来, 实现高效的物流系统运作。

因此, 企业在开发物流服务项目时, 要在物流管理层面的服务内容上做文章, 包括客户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流程再造、订单管理、供应商协调、客户服务等, 从而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 实现对客户的 “一站式 ”服务。

第三, 由实物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

物流管理的基础是信息, 是用信息流来控制实物流,因而物流服务必须在提供实物服务的同时提供信息流服务。

企业是物流功能承担者, 而不是物流管理者。企业要与客户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就得参与客户的供应链管理, 实现产品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协同运作[ 6 ]。

如: 为客户提供代收货款、垫付货款等资金流服务。

3. 物流服务方式的创新。

企业要自始至终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运作, 通过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变传统的与客户 “一单一结 ”的拣选交易方式为与客户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的现代服务方式。当前不少物流企业建立与客户双方物流人员联合办公制度, 或成立由双方物流人员组成的运作团队, 及时处理日常运作中的问题, 就体现了与客户协同工作的特点。

(二) 企业物流组织创新

由于物流活动地理位置分散的性质, 以及通常跨越一个行业运作的事实, 可以说没有绝对的对或错的组织结构存在, 加之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和企业自身特点的迥异, 并不存在一种适合任何企业的物流组织设计方法。因此, 管理者在组织方式的开发决策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创新。但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 开发物流组织创新存在一些一般的准则和模式。

1. 物流组织由智能化向一体化转变。 一体化的物流组织打破了以劳动分工和职能专业化为基础的物流管理方式, 将采购、储运、配送和物料管理等物流活动组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组织单元, 形成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组织框架。

2. 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水平组织结构。

针对传统企业物流活动固有的效率损失, 现代企业物流组织必须由过去的职能型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 并把组织内部非增值活动压缩到最少, 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的改善。

同时, 要压缩企业组织的中间管理层, 缩短信息沟通渠道, 消除机构臃肿、反应迟钝的现象, 实现物流组织由垂直化向扁平化的转变[ 7 ]。

3. 物流组织虚拟化。

虚拟组织就是把已有的任务导向性企业和资源导向性企业网络组织进行有机的结合, 使其具有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组织灵活性强, 易于分散物流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借助自身物流运作的核心能力通过电子网络连接、整合上下游供应链成员来共同完成物流活动。因而,跨组织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便是虚拟组织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

4. 缔结物流战略联盟, 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也改变了产业间的关系和结构, 产生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组织。物流战略联盟也是为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一种组织创新。

通过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 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 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

(三) 物流管理技术创新

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 其管理创新应以网络和电子商务为依托, 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 实现厂商的零库存和少库存, 减少产品运转周期, 以适应企业物流管理的需要。物流管理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高科技物流设施、设备, 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我国企业要抓住入世的机遇,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 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改造我们的物流设施、设备, 包括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

这将有助于破除企业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落后的观念, 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2.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

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创新应以网络和电子商务为依托, 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 改造传统物流业务流程, 利用ERP、BTB、BTC和 CRM、WEB技术将上下游企业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供应链网络。

实现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部协商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每一个过程最合理的增值[ 8 ]。

3. 以物流管理信息化带动物流管理现代化。

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主要体现在物流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上。

为此, 企业应加大投入, 建立计算机支持的物流信息系统。此外, 多媒体技术也在物流活动中大显身手, 实现可视化的货品排库功能, 还为客户提供物品运送的实时查询。

(四) 物流管理体制创新 必须建立、健全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并辅之以合理的运行机制, 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职能始终贯穿于物流服务的建设、计划、组织、协调等各个方面。

如成立物流领导小组、设立物流处等专司物流管理部门, 行使产前、产中、产后的物流管理职能, 并对供应链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

也可以建立 “ 物流协调会议 ”制度, 由核心企业牵头, 一月一次或不定期召开。也可邀请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列席, 研究企业物流发展, 推动重大项目, 实施物流政策等。

(五)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 还要靠具有综合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 企业发展物流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为此, 企业必须大力培育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加强与管理咨询公司的通力合作, 积极参加咨询公司组织举办的高水平物流培训班, 培养一批高级物流技术人才; 建立物流操作示范区, 培养技术骨干, 并努力在物流方向建立人员竞争机制, 优胜劣汰; 加强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广泛交流, 加强对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进入 21世纪, 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时代。

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 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创新来建立新的物流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 企业物流管理必须自身变革, 才能应对挑战。

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 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丰田的供应链管理范文第6篇

[摘 要]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新的竞争策略。物流管理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呈现出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与物流管理的内在关系及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管理环境

伴随着先进科技的进步与全球竞争的加剧,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思想不断发展变革,一些企业逐步开始运用供应链管理策略进行一体化管理,来达成企业内外环境的协同,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客户的满意度。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研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对于正确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特点与地位,提高供应链管理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 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内涵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从购买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链接用户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链、物料链、资金链,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企业带来了利润。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所实施的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控制功能及物流计划,把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和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销售等职能作为一个统一发展的有机体。因此,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及物料流,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1)供应链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需求和供应”是整个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共享的概念。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市场占有份额和供应链的成本,因此它也是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概念。供应链运作的基本原理是战略同盟,所以,供应链管理非常强调和重视战略管理。

(2)供应链管理是集成化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模式,它将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强调相关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技术扩散、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实现经营一体化。

(3)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顾客价值。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管理目标不局限于降低交易成本,还通过改善服务水平来提高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是已给定服务或产品中所期望得到的所有利益,包括人员价值、产品价值和形象价值等。拉动供应链的原动力是顾客的需求,通过供应链从下游企业至上游企业传递,只有生产出具有较高顾客价值的产品才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维持供应链的运转、稳定和发展。

二、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1.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物流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指的是物资的运输、采购、配送、仓储等活动,它是企业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还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被人们看作为物流管理,二者虽然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角度、管理范围、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供应链管理源自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能否有效取决于运输、采购、配送、仓储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运作状况。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2.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发展延伸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物流管理,但又超越了物流管理,是一体化、拓展的物流管理。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局限在一家企业中,极大地制约了物流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效益。供应链管理是从物流全过程的角度,统一考虑物流各环节之间的协调、连贯、统一问题,将割裂的物流活动集中起来加以统一协调和管理。就是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调发挥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职能,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三、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1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目标与功能。(1)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目标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交付恰当的产品。该目标要求物流管理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减少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服务等级效率水平及需求的产品等级效率水平。(2)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功能。①订购过程管理。包括订购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商管理,企业可以利用配销单据对整个补充网络作计划,并向供应商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双方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订购单管理,检查订购数量,及时对已接受货物进行支付,取得供应商的充分信赖。②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就是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降低库存管理水平,加速库存周转,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2. 案例分析

美国零售业巨擘—沃尔玛很早就采取了快速有效的现代供应链管理,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调控,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把分销商、供应商、零售商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以便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目前,沃尔玛85%以上的商品都是由公司的配送中心供应的,而其竞争对手仅达到50%的水平。由于采用了现代供应链管理,沃尔玛2009年的配送成本降至销售额的3%,而其竞争对手则高达6%。沃尔玛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使用了先进的物流技术进行物流管理,不但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也为顾客提供了优良的服务和产品,达到了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和方法,它对传统的物流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应充分领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新方法和新思想,从战略高度重新整合企业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士华著.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孙明贵著.物流管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扶贫培训情况汇报范文下一篇:分团委学生会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