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2023-08-23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乐山师范学院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精神, 于2017年6月份召开了学校思政工作会, 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文件, 其中, 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 (乐师院委[2017]53号文件) 中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对于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引领着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思政教育旗帜不鲜明, 缺乏实效性

思政工作停留在面上, 缺乏“深潜”本领, 不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出发点, 不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突破口, 缺乏思政教育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思政工作停留在“上面要求来了开展一阵子, 问题来了解决一下子现象”。重点抓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 忽视中间大部分学生的教育, 出现“两重一轻”局面, 思政工作没有真正形成常态化、制度化, 缺乏实效性。

(二) 辅导员队伍思政专业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根本在于加强党的教育, 重点在解决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价值观问题和政治倾向问题。就这需要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专业理论水平, 这就需要辅导员不断强化专业理论学习, 积极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实践, 不断提升自身思政专业理论水平。而现实是:相当一部分辅导员专业学习不够, 思政专业理论水平不高、专业培训机会少、基本知识储备不够, 专业知识的碎片化、欠缺化现象比较明显。

(三) 大学生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单一

当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 过分强调“政治共识、思想统一、行动一致”, 思政教育吃“大锅饭”的现象比较普遍, 学生出现个性化思想问题时, 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辅导员找学生面对面谈一谈, 学生出现普遍性的思想问题时, 一般通过开宣讲会, 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处理。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和能动性、客观需求和发展需求、自身禀赋和个性培养, 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规律性。

(四) 大学生思政工作未形成合力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是一个系统、全面、复杂的工作, 一要准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第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有了新的变化;第二, 大学生思政工作目标有了新的拓展;第三, 大学生思政工作任务有了新的扩充;第四, 做好学生思政工作要求有了新的充实。二要准确把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的关系问题、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关系问题以及学生思政工作原则上“硬”与方式方法“软”的问题这三对关系问题。因此,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 需要举全校之力, 全校师生积极参与, 全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就目前大多数高校而言, 在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方面, 相关思政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机制多且繁杂, 体制机制未理顺, 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现象比较普遍, 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 发挥作用不明显。

三、以问题为导向,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 面临大学生思政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 务必充分发挥辅导员团队团队作战功能, 共同思考和分析问题根源, 精准施策。应以问题为导向,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着重破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难题。

(一) 坚持“四个服务”要求, 重点加强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

高度体现党的思想武装头脑重要性。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坚持“四个服务”, 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作用, 旗帜鲜明的表达思政教育的立场、原则, 思政教育的红线和底线不能碰, 必须发动广大学生, 尤其是学生党员进行党的教育, 用党的思想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大学生工作, 利用新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和平台, 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 牢牢把握形态工作的话语权、主动权和领导权。

(二)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鼓励辅导员走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道路

针对辅导员思政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 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 应加大培训和学习专项经费投入, 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 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制定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培训队伍, 努力构建思政教育培训基地,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 为学校培养一大批学历高、业务专、能力强、素质优、品行好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重视辅导员的发展,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人才战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员招聘计划, 将优秀的人才引进来, 壮大辅导员队伍。同时, 打通辅导员发展通道, 通过晋升、调岗等方式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为更加优秀的辅导员提供更好的发展之路。打造出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家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三) 丰富大学生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内涵和外延

鉴于大学生工作方式方法单一、内涵不丰富、思政工作内容枯燥乏味的问题, 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有效化解:

1.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理论研究, 建立

研究团队, 在校本研究和专项研究上面下功夫, 深入研究新时代的大学生特点及个性化需求, 探索出一系列解决大学生思政难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2.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充分

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思政教育+专业引领模式, 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3.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作用, 各高

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 鼓励学生积极策划、组织和参与“党建带团建”活动、校园唱红歌大赛和品读红色经典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思政工作中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四) 加强领导与规范管理, 整合思政工作资源

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 推动思政工作形成有效合力,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领导与规范管理。一是不断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专兼职思政队伍相结合、全校高度配合、学生自我提升与创新的学生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充分发挥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骨干作用, 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规范管理, 重在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 加强服务, 维护学生权利, 关注关心学生, 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打造美丽和谐的校园环境。三是充分利用学校思政教育资源, 改革创新学生思政工作基层结构机制, 鼓励和支持基层组织进行思政工作创新, 形成学校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思政工作新局面。

摘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坚持“四个服务”, 全面加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建设, 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

关键词:辅导员视角,大学生思政工作,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6-12.08) .[2017-12-06]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news/2016-12/08/content_39878764.htm

[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5.

[3] 汤军.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性[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26 (1) :88-90.

[4] 屈文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观察思考) , 2017 (550) :86-88.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独立学院贫困生视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明确独立学院贫困生需求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模型,提出通过公平公正执行资助政策、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制度、组建贫困生团体、培养贫困生学生干部、注重贫困生个性化学业与职业指导、引导贫困生树立崇高理想等措施,促进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 贫困生 综合素质 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培养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目前,广西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指本科)相对有限,加之,国家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日臻完善,因此广西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大约达到在校生人数的15%左右,他们多来自农村或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由于家庭环境、中小学学习环境等因素,独立学院贫困生在大学成长成才过程中(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表现出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心理素质较差(强迫症、敏感等)、社会交往能力弱、自卑、自我实现意识较弱等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学院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有必要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独立学院贫困生的需求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对策。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模型

目前,在培养独立学院贫困生发展过程中,独立学院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执行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基础上,常采用“德、智、体”三个维度来衡量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并依据此讨论提高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的方式方法,以期促进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这种方法的逻辑起点是将贫困生看作教育的客体,没有将贫困生看作教育的主体,没有从贫困生自身发展需要、动机、诉求出发思考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的问题。

因此,根据素质教育发展要求,我们需要以独立学院贫困生为教育中心或是教育主体来思考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问题,需要重视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内部动机系统的激发,从关注独立学院贫困生发展需要、动机出发,思考其综合素质发展问题,因为只有真正调动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内部动机,他们才能够自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应在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梳理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然后根据其不同层次的需要推演出实现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模型。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独立学院贫困生的需要可以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如下:其一,生理需要,它是最低级别、最低层次的需要,如对吃穿住行、身体健康的需要等。其二,安全需要,它是贫困生寻求生命、财产等个人生活方面免于威胁、孤独、侵犯并得到保障的心理需要,是生理需要满足后产生的较高级需要。其三,社交的需要,包括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友谊、关爱和忠诚的需要;被团体与社会所接纳,得到相互支持与关照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其四,求知的需要,例如,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其五,尊重的需要,这里体现为自尊和他尊的需要,当上述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贫困生就会追求尊重的需要。其六,求美的需要,例如,追求文学、体育、艺术美感的需要。其七,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为想成为的人”的需要,即贫困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当上述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在需要群体中占据主要地位。

其中,前三种需要是由匮乏而引发的生存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会影响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发展需要。例如,有的贫困生因为家里经济特困而得不到生活费被迫将课余时间全部用来做兼职争取生活费,课余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学习更多元的知识或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实践,但是对于为生计奔波的学生而言可望而不可即。

后四种需要是由成长而引发的高级需要,这些需要在前三种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才会成为独立学院贫困生行为的主要动机,即独立学院贫困生在衣食住行的需要基本满足后安心于学业、寻找自我实现价值,这时他们个人成长成才的动机成为行为主导因素。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模型。独立学院贫困生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为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各种需要都应该得到关注,当他们自己试图去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需要的时候,他们应该具有相应的素质,总体而言即综合素质。根据独立学院贫困生需要层次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身心素质。针对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独立学院贫困生应该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是独立学院贫困生个人成才的基础素质。

2.社會实践素质。针对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社交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独立学院贫困生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素质,社会实践素质包括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自制力,良好的社会实践素质是独立学院贫困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素质。

3.学习能力。针对独立学院贫困生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独立学院贫困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专业学习能力、科学和人文常识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是独立学院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素质。

4.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针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独立学院贫困生应该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仰、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职业道德,即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这是独立学院贫困生最终成才不可缺少的素质。

贫困生的身心素质、社会实践素质、学习能力、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模型,四个要素之间密不可分,身心素质是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素质和学习能力是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是贫困生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和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身体素质较弱。因为独立学院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或特别贫困的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有的存在身体营养不良的情况,甚至在读大学期间有的贫困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羸弱甚至患病,例如甲亢。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社交能力有待提高。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家庭经济贫困、社会资源匮乏,他们身处贫富差距巨大的大学校园环境中,这些都会给其带来压力。这些压力表现为他们通常自我封闭、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与人交往时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怯懦或距离感)等。据相关调查,独立学院贫困生“主要心理困扰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以及饮食和睡眠问题”。同时,“独立学院贫困生饮食和睡眠困扰比较突出,这可能和压力有关,包括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

(三)独立学院贫困生存在自卑和不自信。独立学院贫困生成长于贫寒的环境中,或是刚刚经历家庭很大的变故(例如至亲的离去)而身陷困顿之中,因此他们较普通大学生经历更多的社会苦楚,体会更多无力感(面对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经历此过程,他們虽然内心更加成熟和坚毅,但是仍然不免产生自卑和不自信的心理,他们的自我接纳度有时不会很高。

(四)独立学院贫困生自我实现意识不强。由于来自经济贫困家庭,独立学院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前几乎很少接受文艺等各种综合素质专业培训,因此,他们通常初入大学时综合素质较差,视野不开阔,自我意识不强,没有形成职业兴趣点,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寻找自己的职业定位,更不知道怎样进行自我职业定位。

三、促进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对策

针对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模型,我们可以从独立学院贫困生身心素质、社会实践素质、学习能力、思想道德与政治素质四方面探讨独立学院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对策,具体如下:

(一)公平公正执行资助政策。为了实现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独立学院应提高贫困生的身心素质。为此,独立学院应公平公正地执行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即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勤工助学(校内、校外)、减免专项费用、发放贫困毕业生求职补贴等,以此解决独立学院贫困生因经济困难不能上学的问题,确保满足独立学院贫困生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解决独立学院贫困生读书的基本生存问题。

所谓公平公正执行资助政策,即独立学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客观地贫困生认定标准(过程需要考虑维护贫困生尊严),制定更为公平的奖助学金分配方案,制定减免贫困生城镇医疗保险保费的方案(某些贫困生身体素质欠佳,成为某些疾病的高发者,例如甲亢、抑郁症等),设立更多的、专业性、工资更高的勤工助学岗位(统筹校内校外两个领域的勤工助学岗位)。

(二)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制度。部分独立学院贫困生因为家境贫寒、性格较为内向等原因,他们往往出现焦虑症、睡眠困难、社交障碍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独立学院贫困生身心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实现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安全需要,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应该建立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档案,定期预约咨询,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转介专业心理医生治疗;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应培训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应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技巧。

(三)建立贫困生身体保障制度。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父母绝大部分文化程度低、工作收入低,家庭人口多、经济负担很重,因此贫困生往往省吃俭用,甚至出现身体营养不良、抵抗力较弱的情况,由此易引发一些病症。因此,独立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应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建立为贫困生购买城镇医疗保险(甚至是商业保险中的大病医疗保险)的制度,为提高贫困生身体素质提供必要保障。

(四)组建贫困生团体。为了实现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社交需要,独立学院相关部门需要运用朋辈教育解决独立学院贫困生“爱和归属”的需要,提高其社交能力。因此,独立学院相关部门应主导建立贫困生团体,一是贫困生互助组织,组织优秀的高年级贫困生与低年级后进的贫困生结对子,组织有共同兴趣和志向的贫困生结对子,组织贫困生中的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为在校贫困生传授成长经验;二是贫困生志愿者服务组织,让贫困生参加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其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五)培养贫困生学生干部。为了实现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社交需要,独立学院相关部门需要提高独立学院贫困生社会实践素质,培养贫困生学生干部是提高其社会实践素质的有效途径,即通过选拔、培养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扩大社交范围、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另外,独立学院贫困生通常也具有学生干部不可缺少的素质,他们多出自“寒门”,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的经历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他们通常较非贫困生有毅力、有韧性、不怕苦和累、甘于奉献。

培养贫困生学生干部方法如下:一是“雪中送炭”,给其所需,帮助其发展,由此与其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二是鼓励贫困生学生干部勇于表达、交流,敢于领导,勇于担当;三是组织其参加各种专业活动、文体活动,扩展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六)注重贫困生个性化学业与职业指导。为了实现贫困生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贫困生应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为此,作为帮助贫困生成才发展的独立学院相关部门或工作人员,大学生资助中心或辅导员(班主任)应该以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为贫困生提供符合兴趣、性格特征、能力特征的学业规划,使其能在大学期间有条不紊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同样也应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在职业测评的基础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使其能在大学期间按部就班地向着自己“想成为的人”的方向努力成长。

(七)引导贫困生树立崇高理想。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为了帮助独立学院贫困生能够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境界,独立学院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通常是思想政治部、辅导员、专业老师)应该以杰出校友(尤其是贫困毕业生)的榜样力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激励其立志高远、奋发有为。

【参考文献】

[1]蒋桂芳.基于需要理论的青少年道德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欧贤才,牙向阳.广西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分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4)

[3]王丹.广西独立学院贫困生个性化职业指导的探索——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J].中国成人教育,2017(3)

[4]白华,徐英.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

[5]莫云仙.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表现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3(12)

[6]罗朴尚,宋映泉,魏建国.中国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评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

[7]陈为旭,郑夏妍.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扶助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作者简介】王 丹(1982— ),女,河北泊头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城市公共管理。

(责编 苏 洋)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的资源,高校就业工作应重视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辅导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重要性

自1998年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剧增,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以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以后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家庭,甚至影响到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的生存发展。所以,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好职前准备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和制定高校辅导员积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措施,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作用的优势

(一)辅导员角色有利于和学生沟通

大学生从开始跨入高校到毕业离校,自始至终和辅导员保持密切的接触。这不仅体现在学习中,在平时的生活中辅导员也担任重要的角色。辅导员一般都较年轻,和大学生的平均年龄相差不多,阅历也有相似之处,这就使得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沟通。在学习中,辅导员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学生的本职工作,使他们摆正态度、扎实学习,尽量给他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在生活中,辅导员为学生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学生对其产生信任感。对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比如求职受挫后产生的一些消极思想,辅导员会及时与其进行交流,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给予鼓励,帮助其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二)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深刻的了解。比如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素质、家庭背景等都很熟悉,这就有助于辅导员对学生的求职有一个详细的规划。通过对这些情况的综合考虑,可以对学生的优点和劣势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提高综合素质和求职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

(三)融入日常工作有利于增强针对性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融入学生的各项工作中,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融入其中。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增强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就业指导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1.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到就业信息的搜索中去

首先,辅导员要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比如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往届学生的就业方法和就业去向;深入分析本专业的就业优势,使学生增强就业的自信心;给学生介绍一些就业网站,定制就业手机信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分析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就业单位的要求,使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辅导员应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求职失败后的心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就业方向和工作重点,尽量多地提供帮助。

2.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开展就业辅导课

辅导员要定期开班会,除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可以通过班会来传递各种就业信息,如可以传递一些就业技巧和面试技巧等。面试是学生求职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在面试中,用人单位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可以通过面试来观察学生的气质、口才能力、及一些特殊技巧等。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面试模拟活动,使学生有置身真实面试情景中的感觉。另外,辅导员还要帮助学生充分准备就业资料。就业资料是用人单位了解学生最直接的途径,学生的就业资料的好坏关系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决定其能否被录用的重要依据。所以,辅导员必须对学生的求职资料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查,增加真实性和有效性,增加求职成功的机率。

3.带领学生参加各类人才市场的招聘活动或组织校内人才市场招聘

辅导员在了解到人才市场招聘开展的时间和地点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在人才市场上,辅导员可以现场指导学生的就业选择方向,和用人单位进行交流,积累就业经验。

二、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水平参差不齐

辅导员大多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之外,其就业指导理论参差不齐。一些辅导员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理论,在给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等,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求职技巧。

(二)日常工作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两大中心,维持着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学校的每项工作和要求都要通过辅导员来向学生传递,辅导员的工作量急剧增加。这些工作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压力,从而减少了辅导员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使辅导员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就业指导理论的学习,导致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扮演着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导者,更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者的双重角色。但大部分学校还没有明确把指导学生就业的工作纳入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中,还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和考核办法。这就导致辅导员很多时候未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去。学校在对辅导员的考核中更多地侧重辅导员在量方面的考核,轻视了对质的要求。从而造成学生就业的实际状况与辅导员的工作业绩考核关系不大的问题,影响了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学校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使辅导员把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主要的重点工作来抓。

三、加强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一)把就业指导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辅导员可以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与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正确的思想为出发点,抱着正确的心态来就业,让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3-5]。因此,辅导员在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同时,更要根据所管理的学生所学专业、思想素质及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调正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使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健全辅导员学习机制

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因此,健全辅导员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健全辅导员的学习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辅导和培训,即要邀请就业专家向大学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知识的专题辅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相关培训;二是健全辅导员学习督促机制,及时督促辅导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学院要结合辅导员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本身的作用。

(三)建立辅导员就业指导奖惩机制

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奖惩机制。第一,学校要对辅导员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对于就业辅导工作考核优秀的辅导员要给予奖励;第二,要明确责任,建立辅导员责任追究制;第三,要努力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辅导员要在做好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该项工作。在就业辅导工作过程中,辅导员要认清楚自身存在的缺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来对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指导。

[责任编辑:刘 强]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需要以及问题

(一) 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结合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能了解到, 辅导员数量和学生比例不能低于一比二百, 但是在实际中却没有达到这一标准, 这就会使得辅导员的作用大大减弱, 不能达到最佳的作用效果, 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就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1]。辅导员职业化也是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职业化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促进作用, 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问题

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影响了高职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层面:

其一, 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从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的现状能看到, 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 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复杂化, 涉及到工农医理等诸多的学科, 而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占绝大多数, 缺乏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的专业知识, 对高职辅导员工作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 尤其是在实践经验方面不是很充足。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比较弱, 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知识的单一性以及专业水平低的现象急需改善。

其二, 辅导员准入制度不完善。高职阶段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在准入制度的建设方面还不完善, 不管是从其处境以及学校内部和外部来看, 对辅导员的认可度不高, 使用辅导员也缺乏明确化标准, 准入门槛相对比较低, 缺乏完善考核标准和选拔要求[2]。政治教育水平以及个人道德水平等方面都没有严格要求, 这就必然会造成在指导学生的学习等方面会存在着问题, 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其三, 辅导员的职责不明确。高职学院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按照职业要求执行, 从辅导员的职责来看, 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管理方面有着鲜明呈现, 而具体的工作岗位中, 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面就相对要广很多, 一些职责范围外的事情占据了工作大部分时间。学院也形成了辅导员要为各部门提供便利的习惯, 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大大的弱化, 管理职能鲜明的突出,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然会造成负面影响。

其四, 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不完善。高职学院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与激励机制的完善科学建立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激励机制建设的现状能看到, 培训制度以及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等没有完善建立, 这就使得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效率比较低, 整体的队伍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3]。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比较低, 容易产生倦态情绪, 要求转岗的愿望比较强烈, 这些都会对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利影响。

二、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问题的原因和措施

(一) 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样化的, 而造成问题的原因也是多层次的, 如在职业化发展中的制度上没有得到保障, 这就必然会容易出现职业化发展的不足问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方面来看政府部门下发的文件较多, 对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有着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学院的实施差异比较大, 情况多样, 队伍辅导员建设实施力度不同, 在工作当中就有着形式化的现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不适应等, 就无法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

造成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问题的原因中还体现在没有从宏观导向上加强重视,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当前还处在理念上, 在具体的配套措施实施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学院内部对辅导员的职业还没有正确的认识, 职业标准不明确, 宏观导向不明等, 都会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当中存在诸多问题[4]。高职院校将高层领导放在教学地以外, 学院的任何工作任何人都要服务教学工作, 重视专职教师, 而轻视辅导员的思想比较重。

另外, 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问题还受到辅导员自身因素的影响, 辅导员出路不明确, 有的辅导员没有将这一工作作为长期工作做, 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职业跳板, 所以这就必然会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出现诸多问题, 如队伍不稳定以及工作态度不端正等, 这就会给职业化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二) 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措施

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 制定完善的发展措施, 笔者就此提出几点职业化发展措施:

第一, 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要从专业上进行强化, 辅导员专业素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大, 其自身的素质水平高低就直接影响工作效果, 所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就显得比较关键。辅导员要具备专业化知识, 在教育学以及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层面的知识结构都要完善, 具备良好的辅导员专业素质, 才能真正的适应工作要求。

第二, 建立完善辅导员准入制度。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要在准入制度的建设方面加强重视, 尤其是在招聘机制的建设上要完善, 岗位分析以及明确岗位职责是基础, 加强对辅导员岗位工作性质以及工作条件和职责权限等资格条件详细分析研究, 从而形成工作岗位分析说明书。辅导员的选拔招聘要面向社会, 公开公平的选拔, 招聘的策略要合理规范, 招聘信息公开, 设置科学招聘方法, 以及完善招聘过程监督机制和考察考核等, 从这些方面来保障辅导员的选拔质量。

第三, 加强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高职学院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 将辅导员岗前培训工作按照工作要求做好, 辅导员要能够了解自身的职责以及要提高工作开展的能力[5]。工作当中的培训也是比较重要的, 采用专题学习以及经验交流等, 集中的对辅导员开展培训工作, 每年各高职院校推荐辅导员利用假期来培训。鼓励辅导员参与学历提高, 进行深造, 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更高水平的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去。除此之外, 还要积极创造辅导员科研的环境,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第四, 注重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完善制定。保障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就要从激励机制的制定方面着手实施, 激励机制有助于辅导员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所以要能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和辅导员情感需要相结合, 通过实施全面公平的激励手段来提高辅导员对激励的满意度, 保障其能够合理化制度化。激励机制的制定中要注重优化分流制度, 解决好出和留的问题, 鼓励优选部分立志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担任辅导员工作, 并对其给予大力支持, 留人骨干辅导员享有薪酬以及地位优越感, 能够吸引更多骨干参与辅导员队伍当中去。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中, 面对着诸多的发展问题, 就要能结合本院校的情况加以处理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比较重要的内容, 在工作当中就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好发展策略, 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上文中对辅导员职业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 希望能为实际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化开展, 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要求也有着提高。辅导员是和学生有着紧密接触的主体, 在新的教学发展背景下, 这就需要从多方面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化水平, 从而适应新的要求。本文先就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需要以及问题加以阐述, 然后就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原因和职业化发展措施详细探究, 希望能在此次的理论研究下, 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相应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职业化,辅导员

参考文献

[1] 耿云霄.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辅导员职业化路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 (6) .

[2] 郑柏松.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激励机制现存问题与对策[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

[3] 白玉刚.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困境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 .

[4] 郑柏松.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4) .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新时代辅导员究竟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其必须深刻思考的课题。有学者认为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者、过程的实施者、环境的协调者[1]。有学者认为高校辅导员承担三个维度的角色, 分别是作为“剧中人”服务职能部门、作为“剧作者”改变自身、作为“剧作者”培养学生[2]。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教育部43号令) 中强调, 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这是对新时代辅导员职业定位的最佳描述。新时代催生新青年, 新青年需要新关怀。首先,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主责主业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传道”, 做好思想价值引领。毫无疑问, 这是党赋予高校辅导员的使命, 也是职责。因此, 辅导员不仅仅是管好班级日常事务, 也不应该是陷于琐事的“班级保姆”。其次,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应该是“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做“人生导师”需要辅导员在思想上、行动上做表率, 要做好青年学生的团结、带领、引导、凝聚等工作。做“知心朋友”就要求辅导员要了解学生, 关心学生, 贴近学生, 做好青年学生的关怀、服务、帮扶等工作。由此可见,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是人生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立体概念。作为职业化专业化队伍的高校辅导员要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 扮演好职业角色, 从而带给青年学生成长的获得感和生活的幸福感。

二、要客观看待新时代辅导员面临的挑战

不难发现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高等教育工作和青年的发展对辅导员工作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一) 更高的工作要求

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从原来的五项变成了三项, 看似条目减少了, 但是要求更高了。新规定从辅导员自身和对待学生两个层次提出要求, 不仅仅要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还要关照、围绕、服务学生,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 引导他们又红又专、德才兼备。辅导员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还要关注学生的政治培养和素质养成;不仅要教育学生, 更要注重自身建设,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研究新青年的新需要, 掌握新时代的新技术, 这样才能从事好“辅导员”这项职业。

(二) 更严的选聘条件

通过对比发现, 新时代辅导员的选聘条件更严了, 不再局限于学历、思想价值观念和对待事业的态度要求, 而是把“辅导员”当作一个专门化职业化的队伍, 提出了在知识储备、综合能力等方面更严格的选聘标准。以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辅导员的选聘更加注重政治素养、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 比如在选拔条件中规定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 在人员聘任时优先考虑党性修养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强、具有一定人格魅力和教育艺术的教师。

(三) 更多的岗位职责

有学者认为, 辅导员承担着很多岗位职责, 他们是思想的传播者、沟通的桥梁、信息的监管员、校园的“消防员”、事务的执行者、心理的疏导员[3]。教育部赋予高校辅导员9大类岗位职责, 包括思想价值引领、党团建设、学风建设、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政、危机应对、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不难看出, 辅导员的工作内涵是丰富的, 工作内容是多元化的, 工作压力是沉重的, 当然, 工作使命是光荣的。这9类岗位职责要求辅导员要真正的融入班团集体建设, 走进学生学习生活,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同时, 辅导员还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果断的危机应对能力、丰富的心理保健知识和灵活的媒体应用技术。以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在辅导员岗位职责中还特别强调了“安全和纪律教育”, 这是高职类院校学情校情决定的, 必须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

三、要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多元途径

为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 推动其履职尽责, 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探索实施了“1234”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

(一) 搭建一个平台: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

一场平台即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首先, 大赛突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把辅导员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来看待, 组织专门的比赛。其次, 大赛重点考察辅导员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 比如政策宣讲、班会、谈心谈话、主题活动等。这些都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同时也是重点工作。通过举办大赛的形式, 组织辅导员之间的职业能力比拼, 一方面展示了辅导员这支队伍的风采,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进步。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连续举办多届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 不仅使辅导员们有了更好的职业认同感, 更是提供了交流、展示、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通过比赛, 辅导员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自身在业务能力上的差距, 也切切实实地有了整体的提高, 实现了“以赛促改”的目的。

(二) 实行二级管理:健全院系管理体制机制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实施辅导员的院系二级管理。在人员选聘时, 首先由各系提出用人需求和意向人选, 然后学生处代表学院提出考察和审核意见, 确定每年度的辅导员人员;在日常管理中, 辅导员同时接受所在系的管理和学院的监督指导;在考核评优上, 由各系根据学院文件负责辅导员的日常考核, 并提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考核意见, 然后由学生处根据工作实绩提出综合评定意见。这种院系二级管理的模式, 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机制,

(三) 构建三层培训:重视辅导员的教育培养

辅导员的教育培养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是系级指导。所在系通过例会、专题学习、党课、主题报告等形式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和政治能力培训。其次, 是院级校本培训。

从单纯的业务工作布置转变为系统的周期性培训, 以寒暑假为契机, 通过经验分享、主题讲座、素质拓展、理论讲授、参观考察等形式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再次, 是校外培训。争取省级辅导员培训基地资源, 拓展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在线课程资源, 坚持“走出去”的原则, 将线上与线下统一起来, 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除此之外, 在培训内容上也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知识, 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四) 完善四类制度:加强辅导员的考核管理

辅导员是学院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工作力量, 直接关乎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所以高等学校必须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想把这支队伍建设好, 就必须从选拔聘任制度、日常管理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考核表彰制度四个层面要完善机制建设。以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在聘任辅导员时有条件、管理时有细则、考核上有表彰、职务上有发展, 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院总体发展, 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 树立典型, 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并将辅导员任职经历和评优情况作为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这样使得辅导员岗位上有保障、工作中有空间, 大大提高了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岗位认同感。

摘要: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新时代在职业院校改革的大背景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青年, 辅导员必须准确定位, 履职尽责。高等院校更应该在制度上、平台上、管理中加大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 帮助辅导员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职业定位,挑战,途径

参考文献

[1] 聂靖.“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履职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8 (1) :18-21.

[2] 商大恒, 张丽丽.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三重维度”[J].集美大学学报, 2018 (1) :42-46.

上一篇:辅导员春季工作计划下一篇:朋辈辅导员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