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范文

2023-09-18

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范文第1篇

上世纪80-90年代, “文革”后的重庆和中国其它城市一样百废待兴。作为国家“三线”建设重镇和老工业基地, 重庆开始乘改革开放之势, 开足马力奔向现代化。工业是重庆经济的主体, 但是, 高能耗, 高污染、高排放特征突出。全市能源主要燃用本地高硫煤, 加上气象条件的限制, 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煤烟型污染最典型的城市之一, 而由此导致的酸雨问题, 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人民日报》和美国《时代》杂志都相继报道了重庆大气污染的状况[1]。那时的重庆, 不仅冬季常常大雾笼罩, 春、秋季也是烟雾弥漫, 蓝天白云成为市民难得一见的奢侈天气;污浊的空气导致市民呼吸道疾病患病率上升;重庆南山森林公园是城市的肺叶, 80年代中期, 马尾松林出现大面积衰亡现象, 联合国环境署的专家考察后认为, 这里是全球森林遭受大气污染危害的典范。有关研究得出, 大气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已占重庆当年GDP的3.2%[2]。

为寻求污染控制对策, 1993年重庆市环保部门与英国海外开发署联合开展了“重庆市空气污染控制”研究项目。中英专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 系统地提出了如低矮污染源燃料转换成清洁能源、提高锅炉效率、对大型锅炉进行烟气脱硫、居住区应与重污染源分开布局等对策建议[3]。这些科学意见在重庆以后的发展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绿色发展从“蓝天”回归开始

2.1 直辖的机遇和选择

1997年初夏, 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直辖之初, 中央给予了重庆很高的期望, 交予了“四件大事”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老工业基地改造、农村扶贫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重庆面临的发展任务紧迫而繁重, 生态环境却又恶劣而脆弱。尤其大气污染, 市民反映强烈, 既影响城市的人居环境, 又影响投资环境, 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境地。传统工业的“三高”模式难以为继, 需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 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矛盾。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直辖重庆的必然选择。

2.2 唤回“蓝天”——清洁空气行动

重庆直辖后, 各届政府在走绿色发展的观念上达成了共识, 在科学研究和规划基础上, 史无前例地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清洁空气行动。

2000年-2004年, 重庆市相继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和“五管齐下净空工程”。投入了13.6亿元, 包括重庆主城的燃煤设施改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关闭采 (碎) 石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裸露地面绿化及硬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等污染整治任务。共减少燃煤200多万吨, 减排二氧化硫11.1万吨。同时, 大力推进民用“煤改气”, 数百万重庆市民从此告别了煤烟时代。重庆成为全国最早实施清洁能源工程的城市之一。

2005年-2012年, 实施“蓝天行动”, 并配合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蓝天行动”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开展环保“四大行动” (蓝天、碧水、绿地、宁静) 之一。“蓝天行动”投入约95亿元, 通过一系列的环保工程和监管措施, 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建立起良好的大气环境, 让市民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

至2009年, 重庆实施的清洁空气行动已取得显著效果。“蓝天” (优良天数) 由2000年的187天逐年递增到2009年的303天 (见表) 。

1997年重庆直辖时, 空气二氧化硫浓度为0.208mg/m3, 2009年已下降到0.053 mg/m3, 下降74.5%, 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今日之重庆, 天空明亮, 空气清新。在各届政府和社会民众的不懈努力下, 久违的蓝天被请回来了。当年那烟囱林立, 烟雾弥漫, 黑烟滚滚的景象早已被满眼绿色, 美丽光鲜的两江四岸风景线所取代, 经历过那些年代的重庆市民感同身受, 恍若隔世。

2009年, 重庆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人均GDP达到3355美元, 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始协调发展, 天蓝水碧, 社会安定, 人与自然和谐相依。

《人民日报》2010年9月14日报载, “从3月22日以来, 重庆主城空气质量已连续172天保持优良, 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长记录。”

3 绿色发展的新目标

3.1 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为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理念发展经济, 在经济的增长中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达到经济繁荣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低碳经济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低能耗, 低排放, 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旨在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 产业转型, 新能源开发等途径, 减少依赖化石能源和碳排放, 保护地球环境。显然, 它与绿色发展的理念基本一致, 只是更强调在发展中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3.2 绿色发展为低碳试点奠定了基础

重庆直辖以来实施的环保行动, 不仅成功遏制了环境恶化的趋势, 使生态环境开始好转, 而且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调整并取得成效。据研究[4], 重庆与沪津皖桂陕五省 (区) 比较, 1999-2007年, 重庆工业结构调整变动的Michaeli系数为41.1, 列第3位, 同期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4.97倍, 列第1位, 表明这期间重庆工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效益最突出。

由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 资源环境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仍然明显, 全市能耗总量居高不下。能源消费从1997年到2007年增长了2.32倍, 年均增长率为8.5%。据初步测算[5], 2007年重庆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2.7吨,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5%, 为上海的1.54倍, 北京的2.33倍。按此发展, 要完成“十二五”目标, 能源供应是很难支撑的, 生态环境的压力更难以化解。而且, 中国政府承诺的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任务必将作为约束性指标下达。重庆未来发展何去何从?显然, 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已不是选择问题, 而是如何进行的问题, 只此“华山一条路”。低碳试点的五大任务对重庆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要求, 成为绿色发展的新目标。

在实践绿色发展中, 重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初步建立了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框架。2008年以来, 相继制定了《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重庆市温室气体控制行动纲要》等, 是我国最早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省市之一;此外, 还颁布了《重庆市节约能源条例》、《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等政策法规;

——开展了一批重大节能工程。譬如, 对位于主城区的重庆钢铁集团实施环保搬迁。重钢集团是有70年历史的大型老工业企业, 耗能高, 污染重。新重钢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管理措施, 同样的产能 (330万吨钢/年) , 吨钢节能59.8%, 节水87%, 90%以上的废渣实现综合利用, 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排放60%-80%, 节能降耗和环保效益都将十分显著。“十一五”以来, 重庆市单位GDP能耗一直保持下降态势, 国家公布结果显示, 2009年重庆市单位GDP能耗为1.181吨标煤, 较2005年下降了17.13%。能耗下降幅度居西部第4位, 已超额完成了目标进度。节能降耗成效相当于减少了1400万吨标煤和3200万吨二氧化碳;

——建设“森林重庆”, 提高森林碳汇。到去年底, 投入178亿元, 一年多时间完成的造林超过以往10年的总和。植树9亿株, 人工林面积增速全国第一位, 森林覆盖率达到35%, 比2005年提高4%。建设“森林重庆”还推进了扶贫工作, 光农民务工收入就达21亿元。

——新设立的重庆“两江新区”的产业特征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宽阔的平台。正在开展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重大活动, 也将助推低碳城市建设;

——积极开展低碳技术研发。长安气电混合动力汽车开始批量生产, 重庆远达环保集团建成西部首个万吨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 重庆三峰科技已成功研发出垃圾发电核心技术, 海装公司的5MW风电机组研发列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

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将化解发展、能源与环境的困境, 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 使绿色发展迈向新的里程。

4 重庆建设低碳城市几点思考

虽然重庆在低碳和绿色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有了一定基础, 但是, 低碳城市毕竟不是一句口号, 更不是形象工程。要完成建设低碳城市的五大任务,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 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对于重庆这样一个工业为主的西部城市, 难度很大, 需要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 付出艰苦努力去实践。建设低碳城市还是一种探索和创新, 对每一个试点城市都是挑战。共同点是人口多, 发展的压力大, 不同的是资源禀赋, 地理、气象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以及创建基础各有差别, 需要根据各自状况厘清思路, 制定规划措施。根据重庆的情况有几点思考:

4.1 二氧化碳的减排既要有强度指标, 也应有总量目标

这是因为我们减排二氧化碳不仅是为了承担国际义务, 更是因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重庆为例, 2015年的发展目标是比现在翻一番, GDP达到1.5万亿元, 2020年再翻一番。现在每年重庆要外购1/3的能源。如果照此耗费, 则90%需要外购, 这种发展情景是不可持续的。未来能源供给将很难支撑我们的发展目标, 换句话说, 未来发展的压力将转化到减排上, 使减排具有主动性。制定减排总量目标, 会促使城市发展战略更科学和可持续。而且, 总量目标更真实和可核查。

4.2 始终要坚持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能源效率, 这是节能降耗的硬道理

特别对于工业经济为主的城市。譬如, 重庆布局IT产业, 近期相继引入了惠普、宏碁、富士康、英业达等IT巨头, 5年后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 占工业比重40%。经测算, 可使重庆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30%以上。另外, 由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地区之间、国内与国外, 能源利用效率都会有差距, 也有了提升的空间。我国的平均能效为日本的1/9、美国的1/3、欧盟的17.8%、韩国的36.7%, 差距很大。能效提升成本最低, 这是必须要深入持久去做的功课。

4.3 更加重视建筑节能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评估, 全球建筑这一块碳排放约占三分之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正在加速, 未来数年将有数亿农民进城 (重庆也将有数百万) , 城市建筑业要兴旺好多年, 建筑节能措施要尽快跟上。我国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提高节能标准、普及节能建筑势在必行。

4.4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有序进行

新能源制造产业不一定是低碳的产业, 国家应科学规划布局。如果没有掌握关键技术, 恐怕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 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4.5 低碳城市交通应鼓励低碳出行

政府应给予乘坐公交客车、轨道等公交出行的市民更多的补贴。城市交通规划应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建设更多更方便更绿色的人行通道, 将安全、健康与环保的生活方式融入规划, 使人的出行与城市、自然和谐亲近。

4.6 研究出台低碳经济导向政策, 试点城市可以先行

如实行能耗或碳排放累进税制、产品碳认证或标注“碳标签”、发展绿色信贷, 给低碳产业和产品以金融扶持或政策补贴等。

4.7 推动绿色消费社会建设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世界排名靠后, 但资源浪费现象却比比皆是:工程项目重复投入;城市建筑和设施寿命短暂;中水、余热利用率低;垃圾不分类, 回收利用差;滥用包装和一次性用品;奢侈消费等。政府应率先垂范, 控制公共开支, 推进机关节能。试点城市应定期向社会发布碳排放状况和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让全社会了解并参与低碳城市建设。

4.8 应把植树造林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永久行动, 成为社会单位和个人的终身责任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 保育土壤, 固碳释氧, 净化大气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 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植树造林, 始终正确。历史证明, 谁违背了这个规律, 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参考文献

[1] Sandra B, The East Is Black, TIME, Vol.137, No.17, 1991, 10-16;

[2]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重庆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1986-1990) , 90-93;

[3]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 Air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Chongqing, ODA, 1996;

[4] 吴涛, 后危机时代:重庆工业结构变革图景与加速“主动融合”进程的新思考, 重庆统计信息网/统计分析;

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范文第2篇

为了贯彻和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由原国家部委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社团和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媒体人员组成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非盈利组织机构,以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为宗旨,以“共建中国低碳”为目标,打造中国官、产、学、研、资多赢的品牌产业平台。 主要任务与职责

1、协助理事会企业单位政府高层公关;国家项目资金及专项资金审批,例如家电下乡、企业信用评级、纳入商务部重点推荐名牌出口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报批、中国驰名商标申请报批(国家工商总局)、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富民强县审批(政企联合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审批、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审批、环保部民用核设备安全许可认证、节能惠民工程、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中国低碳品牌申请报批、中国节能环保品牌报批、中国低碳企业、低碳环保产品、低碳节能建筑报批、太阳能光电应用财政补助资金、节能项目审查评估、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品牌、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名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资金报批、环保部中国环境标志(十环标志)认证、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上市运作、法律援助、择机安排国家及部委领导莅临企业视察等

2、组织理事会企业单位开展“碳交易”--CDM或PCDM项目,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维护会员企业的利益,协助联盟理事会企业单位危机公关

3、定期邀请欧盟25个成员国、美国、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及国外采购商举办行业进出口洽谈交流会

4、每年评审编制《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品牌》、《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名牌》向联合国采购司、欧盟25个成员国、美国、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国外采购商以及欧盟商业联盟、印度商会、非洲中华总商会、英国商会、日本商会、美国商会、韩国中华总商会、俄罗斯中国总商会、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盟、加拿大中华总商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菲律宾华商总商会、坦桑尼亚农工商会 、埃及亚历克山大商会 、开罗工商会 、埃及出口促进中心 、埃及商会联盟 、埃及贸易发展中心 、苏丹商会、利比亚班加西工农商会 、利比亚的黎波里工农业商会等欧盟、美国、日本、东南亚、非洲商会组织团体及其会员企业推荐

5、进出口:每月从驻国外205个商务参赞处(亚洲地区39个、西亚非洲地区66个、美洲大洋洲地区48个、欧洲地区46个、国际组织4个、港澳2个)、联合国采购司、开发计划署,我会汇总国外各行业进口采购信息、项目招标信息、项目投资信息进行发布

6、城市投资考察:每月举办1~2次城市投资考察活动,促进企业家与城市主要领导面对面交流,共享城市发展商机。优先推荐理事会企业单位负责人陪同国家领导人出国考察作为随团企业代表成员

7、外交官联谊会:每年4月份,邀请各国驻华大使(每次100位左右)、我国前驻外大使(每个国家1位)与相关会员企业家在人民大会堂欢聚一堂,共谋合作

8、投资全球行:每年举办2~3次财富全球行活动,带领会员企业家走出去开展系列经贸合作活动,届时将邀请所经考察国家政要出席

9、企业融资:整合各类投资家,为会员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机会,常年进行会员资本与项目对接,以及上市咨询促进工作

10、高端沙龙:每月将举办1~2次国内外政要名流小范围高端聚会活动,为相关会员企业家提供小范围合作对接机会

11、慈善环保公益:开展慈善环保公益事业,整合各界慈善家进行慈善环保公益行

12、咨询平台:协助企业进行土地、矿产等项目评估、竞标,卫星城市(卫星都市)开发建设

13、加强行业自律,组织政府代表团进行行业调研,优先考虑理事会企业单位作为政府代表团调研考察企业;编写调研报告并提供给相关政府部门,部分内容免费提供给会员单位

13、沟通政府及有关部门与企业的联系,针对行业政策制定调研,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政策

14、组织大型公益活动、组织展览会、招商会、产品推广会、研讨会、论坛等各种形式的会议,搭建政府、专家、企业、媒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高端平台

15、组织与同类型组织的国际交往,安排会员对外经贸考察,提供项目投、融资机会,优先考虑副理事长以上级别单位

16、推动和建设绿色的创新型集约低碳工业园区,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生产集约化、清洁燃料供应集约化、三废治理集约化,促进联合会成员互惠互利的资源共享,促进行业与相关产业的和谐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17、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建立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基金。

18、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同世界各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相关组织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联系、组织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

19、加强成员的对外宣传,建立联合会成员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

20、为成员提供信息、法律援助、咨询、培训等服务;围绕产业的发展开展咨询,举办研讨会、论证会、推介会、展览会;创办《低碳产业》会刊;组建俱乐部和沙龙;组团参加国内国际行业展览会和博览会。

21、开展宗旨所允许的其它活动。

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范文第3篇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

王家庭(1974—),男,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等方面研究。(天津30007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重约束下‘低成本,集约型’城镇化模式构建——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7CJY023)的阶段性成果。

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2006年,英国《卫报》刊登的升温危害显示:气温升高2摄氏度会使世界15%到40%的物种灭绝;升高4摄氏度会严重影响世界粮食产量;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也会对海洋鱼类的基因库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正逐步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问题与处理全球金融危机共同成为年会上的首要问题。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东京议定书》的缔约国,具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求平衡点,也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在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探索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高碳”模式向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低碳”模式转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提法,低碳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模式分析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派生新的技术标准。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新经济模式,即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实施节能减排为发展主要手段,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必须选择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1.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未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甚至主要是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的。目前,我国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并且,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的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路径。

2.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以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发展为例,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CDM的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的CDM项目涉及核证减排信用达到3 637万t,占全球的31.33%,如果CDM机制被充分利用,预计将有1 000亿美元的资金从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前已述及,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将意味着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合理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基于当前全球最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化石燃料和未来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及全球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容量来考虑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低碳技术不断涌现并广泛采用。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以及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能源利用效率上。因此,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技术和政策,有助于实现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低碳城市模式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既给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其资源、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由36%上升至43%,而同期的能源消费量则增长了70%,许多城市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以及由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即“高碳”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消费行为是最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为,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能源消费的45.1%;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食品占11.6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8.37%;四者共占91.56%。而这些行为也是较大的碳排放密集行为,分别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CO2排放的43.82%、24.47%、12.85%、9.74%,共占90.88%。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低碳城市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城市模式的概念界定

基于已有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结合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所谓低碳城市模式,就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模式的基本内涵

低碳城市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包括以下内涵:

1.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该方式是指从源头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适用于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低碳能源。

2.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该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尽可能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2)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五倍多,为第三产业的四倍多。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可见,城市产业结构影响城市能源消耗总量和城市经济能耗强度。为了降低城市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逐步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

3.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该方式主要是指改变城市居民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消费方式。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推行紧凑型的城市布局,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来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和实现城市居民消费的低碳发展。

(三)低碳城市模式的主要特征

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最小化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即经济的高效发展和集约发展。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不仅是发展压力,更是发展机遇。

2.区域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区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发展目标之一应该是形成一种城市化区域,即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化区域的低碳化。

3.动态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动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低碳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而且,低碳目标的动态性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居民消费模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满足低碳目标的发展需要。

三、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为了推进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我们必须努力解决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提倡能源和资源节约,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来讲,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经验表明,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城市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因此,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先要了解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无形因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其次,要关注城市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因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的能源、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再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的、可定量的目标,以便于评估城市低碳发展的效果。

(二)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1)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2)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3)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4)建立产业分工引导机制,制定和实施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流动指南,组建城市产业发展基金、工业担保公司,引导投资方向;(5)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6)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而且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废渣废尘对环境的污染,并且研究表明,我国资源、能源消耗程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

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已经构成了目前中国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平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可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措施有:(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2)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3)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单耗水平,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五)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既是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有:(1)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研究表明,当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以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电耗60%以上,如果对空调系统、照明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则既有建筑的电耗也有可能降低30%;(2)实施城市民用供暖节能改造。通过更换供暖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提高热源效率等,可将既有建筑的供暖能耗在目前水平上减低30%;(3)降低除供暖外的城市住宅能耗(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家电、空调等);(4)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打造住宅新模式。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立绿色建筑新理念,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六)尽快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影响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CO2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因此,必须引导城市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在国内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02排放的良好氛围;(2)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3)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引导城市居民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CO2的排放量;(4)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5)鼓励城市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同时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王凤武.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谐城镇交通体系[J].城市交通,2007,(6).

[6]汪晓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2009,(7).

【责任编辑:叶萍】

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的作用及本质,分析了湖南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主要瓶颈。并从多个层面探讨了“互联网+”视域下湖南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发展合力;夯实支撑能力,促进互联互通;完善功能架构,构建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城市;对策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y in Hu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Internet Plus”

WU Qing

(Authority Party School Affiliated to Hu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Changsha 410001,China)

0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湖南制定了《湖南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1 “互联网+”重构智慧城市的发展逻辑

1.1 “互联网+”重构供需关系

“互联网+”把定位于需求端的消费互联网和定位于供给端的产业互联网融合起来,这标志着以互联网技术、理念和平台为依托,实现供需关系的优化和重构。因此,“互联网+”的本质是DT时代供需关系的重构,纠正了消费互联网长期以来供需关系失衡和脱节的弊端,其核心是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融合。

1.2 “互联网+”拓展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空间

智慧城市因其特殊的定位和功能被深深打上政府驱动的烙印。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市政管理平台的搭建、跨部门的联动等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乃至许可,资金主要靠财政专项投入,这不利于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战略将消费互联网的模式和产业互联网的打法融合起来,将从投资主体、功能定位、融资渠道、运营方式、商业模式、政企合作等层面来重构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途径,突破思维定势,强化建用结合,促进产城融合,提高建设实效,实现现代化治理体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融合互动。

2 湖南智慧城市的发展态势

2.1 智慧城市成效初显

2.1.1 应用示范见成效

自2010年8月“数字湖南”战略实施以来,湖南智慧城市建设一直在稳步推进。智慧湘潭、智慧岳阳、智慧株洲、智慧常德、智慧怀化等工程先后实施。长沙河西先导区“智慧梅溪湖”、岳阳“智慧岳阳楼”等项目列入建设部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

湘潭通过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建设,成功获批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电子政务内、外网和党政工作专网平台基本搭建完成,并初步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纵向贯通和市直横向覆盖。还初步搭建了“5+N”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即一套共用的基础设施、一套通用的功能平台、一个统一的运行指挥中心、一套全程的标准体系、一套全时的安全体系,再加N个应用系统。怀化以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平台为支撑,整合全市50多个部门的300余条行政审批事项,创新“一站”服务模式,截至2016年底,智慧怀化相关建设项目共计投入1.7947亿元。2017年,预计投资2.4103亿元。株洲“数字城管”依托网格化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管理能效。

2.1.2 规制环境不断完善

湖南先后出台了《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湖南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数字湖南建设纲要》和《数字湖南规划(2011-2015年)》、《湖南省軟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湖南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和规划,设立了“1+13”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2017年11月22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湖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湘政发〔2017〕34号),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逐步走上正轨。

2.1.3 产城融合持续推进

产业发展上,湖南电子商务、信息软件、金融创新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两化”融合深度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30%左右,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相关的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并成立了物联网行业协会,在RFID研发、短距离高可靠无线传输技术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2017年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达845亿元,同比增长43%。软件和移动互联网企业总数达43028家,同比增长37.6%。1产业链进一步做深做强,智能交通、数字医疗、智能物流、环境监测、食品监管等应用项目稳步推进。

2.2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

2.2.1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

根据腾讯发布的《“互联网+”中国脉动地图——腾讯移动互联发展指数报告》,湖南移动互联指数处于第六梯队,居全国倒数第5位。根据《湖南省互联网发展与安全报告2016》统计,截至2016年底,湖南省网民总数为301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44.4%,低于同期全国53.2%的普及率8.8个百分点,RFID传感网尚未大范围商用,网络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和加强。

2.2.2 供需失衡,产业联动滞后

智慧城市的需求调查不足,项目建设针对性不强。信息化项目“要的没有、有的没用、用的不好”现象明显,老百姓实际获得感不强,导致项目建设缺乏后劲和充分的民意支持。智慧城市带动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的作用不足,政企沟通机制、政企合作模式和政民互动形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2.2.3 政务信息资源难共享

湖南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长期滞后,多年来处于全国下游的水平。迄今为止,湖南仍未发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不同系统和行业的政务数据格式迥异,标识各不相同,系统架构、API接口不一。跨部门、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部门间利益博弈激烈,缺乏强力的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和推近机制。

2.2.4 发展规划和评价体系缺失

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推进方案。主要表现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不统一,总体架构、方案设计、功能结构和建设模式区别很大,建设经验难以推广借鉴。此外,已建成的智慧城市项目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量化评估发展水平和实际运行绩效,难以保障项目的日常运维、后期维护和系统更新升级,同时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平衡。

3 加快湖南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

3.1 夯实支撑能力,促进互联互通

3.1.1 强化网络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建设光网城市,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改造建设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广域网;及时跟踪时间敏感网络、确定性网络、软件定义网络、低功耗广域网等新技术的进展;改造现有IPV6网络,扩大WLAN热点覆盖面,适时引入5G组网;充分利用湖南在短距离高可靠RFID网、车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构建智能感知泛在网络。企业层面要积极实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工厂内IP化、扁平化、柔性化改造,为智能制造奠定基础。

3.1.2 对标国家标准,消弭数字鸿沟

落实《湖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强化政府部门沟通联动机制,出台强力的资源共享奖惩机制,构建合理的成本补偿机制,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坚决遏制部门间的推诿博弈。遵循GB/T 21063.4-2007、DB37/T 2886-2016、GB/T 19488.1-2004、GB/T 21063.1-2007、DB37/T 2884-2016、DB37/T 2884-2016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元数据、体系架构等国家标准,对现有政务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为数据共享和交换奠定基础。充分利用虛拟化服务器、服务器集群和区块链等技术,将各部门数据共享整合,按照“一数一源、可信可溯”原则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交换,消弭数字鸿沟。

3.2 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发展合力

3.2.1 优化配套政策,畅通政企合作

优化《湖南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现有配套政策,制定智慧城市专项发展规划,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示范项目。以数字湖南地理空间框架体系为底层平台,出台“1+X+X”智慧城市总体建设方案,以智慧城市为基础,构建智慧湖南。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扶持政策,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清单,完善PPP、BOT等建设模式,尝试ODM运营方式。对智慧城市项目通过多种方式予以资金补贴。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联席会议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畅通政企合作模式,妥善处理政企合作中的排他性协议,形成智慧城市发展合力。

3.2.2 加强需求调研,促进产业联动

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随机调查等多渠道、多平台调研民众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找出民意需求的最大交集和痛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PPP等方式引入合适的建设方,确定建设模式和运营方式,展开严谨的项目论证,确保技术架构符合国家标准。注重项目外部效应,扶持和带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形成民众满意、治理提质、产业跟进以及循环利用的良性发展格局,实现供需匹配。

3.2.3 注重人才培养,夯实智力支撑

大力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坚持外引内孵,一方面,依靠高校等科研院所大力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在现有行业中锻炼和发掘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大量引进急需人才。另外,还需优化环境,创造条件,让域外人才来湘创业干事。

3.3 完善功能架构,构建评价体系

3.3.1 完善系统功能

以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数字城管为切入点,逐步解决公众出行难、就医难等民生问题,形成“一个基础支撑平台+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数字城管、应急指挥四大系统”的“1+4”智慧城市“标配”。以此为核心,根据当地实际,拓展平安城市、智慧旅游、市民一卡通、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产业等应用系统,形成“1+4+X”的智慧城市功能布局和架构,将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融入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各个领域。

3.3.2 构建评价体系

欧洲智慧城市组织提出了“六指标”评价体系,国际智慧社区提出了“五指标”评价体系。“六指标”评价体系将智慧城市的评价划分为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生活、智慧民众等六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31个要素74项指标,分别赋予不同权重。湖南可以参照上海浦东新区2011年5月提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因素,设立核心考核指标和一般评价指标,制定适用于湖南实际的量化指标体系,促进湖南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 [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2] 吴青.信息化视域下的崛起梦——数字湖南建设研究 [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3] 雪鹰传奇.电商大数据: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4] 曹磊,陈灿,等.互联网+:跨界与融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吴青(1975-),男,汉族,湖南湘乡人,信息网络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经济、两化融合。

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范文第5篇

在对政府的调研过程中, 我们先后走访了慈溪市环保局, 经济开发局, 水利局, 电力局等多个政府单位, 在调研活动中, 我们得到了以上单位的大力支持, 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以及国家公务员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切身经验与体会。

在环保局, 罗爱庆副局长在会议室亲切接待了我们, 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慈溪市环境污染现状, 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同样, 在调研经济开发局的过程中, 罗维昌副局长向我们重点介绍了慈溪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介绍了以往慈溪市在低碳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卓越成绩, 同时也陈述了今年节能减排任务的压力, 在访谈的最后, 罗局长不忘强调, 虽然暂时的节能减排可能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这无疑是一件有利于国计民生、造福万家之举。

电力局营销科科长沈剑锋则从“节能”这一小的切入点入手, 向我们介绍了慈溪市电力局在降低能耗方面采取的种种措施, 例如“阶梯电价制度”、“居民峰谷用电”等, 这一系列新制度的提出和实施, 使得慈溪市在浙江省同类城市中, 节能工作取得了骄傲的成绩。此外, 沈科长还向我们特别介绍了慈溪市新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情况, 建成之后, 将至少降低20%原有的碳排放量。

水利局局长余银国从慈溪市水利局工作的两个总体目标—合理调度开发水资源;引导建设节水型社会—谈起, 向我们介绍了慈溪市在水资源保护及治理污水方面所取得成绩。

在整个政府走访调研阶段结束之后, 我们在慈溪市市政府会议室召开了一次低碳经济发展论坛。论坛主要出席领导有:慈溪市水利局局长—余银国、慈溪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邹晋、慈溪市统计局副局长—金光飞、慈溪市发改局科长—李建国等。

论坛开始, 在“南风”实践队队长余卓远介绍团队基本情况之后, 慈溪市政府办公室邹副主任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慈溪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背景情况, 并向我们就实践方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随后, 其他到场领导则分别从各自工作负责领域, 就现阶段低碳方面所作的努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新兴产业逐渐代替落后产能等一一展开介绍。在此之后, 随着自由问答、讨论的开始, 整个论坛的气氛被推向高潮, 大家就低碳经济的现状与前景、成绩与困境深刻地交流了彼此的意见。在论坛的最后, 慈溪市水利局局长余银国就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困惑和未来努力的方向对此次峰会做了全面完整的总结, 并向“南风”团队致辞感谢。

2 企业调研过程

8月3日和4日, 队员先后前往了慈溪市观海卫镇工业园区, 参观了“凯锋集团”及“富尔佳-汀普莱斯 (Dimplex) ”集团。在针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 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企业作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起的重大作用。

在凯锋集团的座谈会中, 集团总经理孙凯锋向团队成员介绍了集团核心产品, 几款采用了最新节电技术的节能冰箱, 集团总工程师则向我们介绍了集团采用的欧洲最先进的制冷技术, 完全无氟无害, 并且从欧洲进口压缩机,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前期成本, 但对于凯锋集团品牌的树立和品牌的长期发展战略是有很大帮助的。总部设于北爱尔兰的汀普莱斯 (Dimplex) 公司,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加热产品制造商、世界电壁炉市场的领导者, 与慈溪市富尔佳集团合资建立了“富尔佳-汀普莱斯”公司, 其总经理、汀普莱斯中国区执行总裁陈锋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该公司最新投入市场的低碳节能产品—地源热泵, 它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 (也称地能, 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 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并且向我们引入了一种实践团队成员以前闻所未闻的营销方式—合同能源管理, 即将设备免费赠送给该企业, 同时免费维修和保养。同时回收每年该企业因使用该设备节省下来的能源费用以及政府的相应补助。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从另一个角度促使企业节电, 从而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与此同时, 也为整个社会节约了能源, 可谓一举两得。

3 公益活动

8月5日下午, 队员们在慈溪市虞波广场筹备和举办了一场以低碳为主题的互动式公益活动。在整个活动进程中, 为了促进和推动慈溪市对党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的实践和探索, “南风”队员们通过前期讲解、问卷和派发“低碳-南风”纪念书签等宣传途径, 有效的活动互动过程, 以及成功邀请慈溪市电视台、慈溪市日报社对活动进行的即时报道这三个过程, 层层深入地向当地群众宣传了“十一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以及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的具体目标, 以及一些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通过简单易行的行动来促进慈溪市向低碳节能社会的转变的指导。虽然本应在28日晚举行的活动因暴雨天气在准备就绪后临时叫停, 但整个南风团队仍然对此次的公益活动充满了信心, 因为我们相信风雨无阻, 公益在我心。29日下午的现场布置工作得到了虞波广场上许多热心群众的支持, 部分群众甚至自发帮助我们的队友拉横幅, 摆桌椅, 为活动的具体举办过程出谋划策。虽然最后当晚仍然天降甘霖, 但在慈溪市虞波社区街道办严主任的帮助下, 我们成功将活动地点移到了位于室内的社区活动中心, 在活动圆满结束后, 为感谢虞波社区对我们此次环保公益活动的大力支持, 我们向社区颁发了一面锦旗“低碳先锋社区”, 社区严主任作为代表接受我们厦大“南风”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授旗。

4 以慈溪为例, 管窥海西, 对海西经济区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 有效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 (2)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 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利用, 构建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格局。 (3) 资源有效管理。 (1) 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积极推进耕地开发、土地整理、旧宅基地复垦, 科学合理实施沿海滩涂围垦工程,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规定目标。积极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 人口向城镇集中, 住宅向社区集中;大力推广节地建筑技术, 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实施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指标控制,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建立土地价格调控机制,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优先使用存量土地, 及时处置和盘活闲置土地。 (2) 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 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健全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组织好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有序开展跨区域调水工程。 (3) 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提高林地保护和管理能力。 (4) 海域和岸线资源。探索建立海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形成有利于保护海域资源和渔业资源的激励机制。 (5) 矿产资源。做好矿产资源规划, 加强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 组织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和重要矿产勘查项目,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贯彻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 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有效利用财税、价格、投资政策等机制, 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5)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以及各类环境保护规划, 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 实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紫金矿业的重金属污染。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 完善闽江、九龙江等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 加强江河湖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 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台湾海峡海域水环境整治, 严格规范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管, 实行陆源排海溯源追究制度、排海总量控制, 治理海漂垃圾污染。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 强化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加大整治城市内河、噪音和机动车污染力度, 强化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关停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 严格治理工业污染。研究实施企业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信贷等政策措施, 推进治理项目建设。加强区域环境安全危机防范, 强化环境日常监测监管, 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置能力。 (6)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全面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抢救性保护、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强制性保护、生态环境良好区和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性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严格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 保障生态安全。强化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湿地区、重要海湾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 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公益林体系、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加大主要江河水源地、严重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与生态重建力度。加强水电开发项目管理, 严格河道和海域采沙监管。继续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生态示范小流域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加强生态市、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生态村建设, 抓好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实施, 强化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 努力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省份。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加大节能、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推动建立低碳经济试验区, 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完善绿色产品标识制度, 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 倡导绿色消费。

短短的七天虽然不长, 但却给我们带来了足以影响一生的宝贵财富, 在这次实践过程中, 我们既收获了知识, 也收获了友谊;既有经过种种困难终于成功办成公益活动的喜悦, 也有在联系媒体过程中屡屡碰壁的挫败;既有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努力出现在电视、报纸上的兴奋, 也有看到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时感到那份责任的沉重。

行百里者半九十, 虽然社会实践的实地调研部分已经结束, 但“南风”的征程却并未停止, 我们团队将齐心协力, 好好利用此次调研活动收集到的宝贵数据与资料, 为东南沿海地区, 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城市低碳经济发展, 献言献策, 尽上我们团队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在此, “南风”感谢所有在实践过程为我们提供宝贵帮助与支持的人们, 我们一定会用我们的成果来回报你们的信任。

摘要:2010年7月底至8月初, 我们厦门大学“南风”暑期实践队在浙江省慈溪市, 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浙江省慈溪市的城市低碳之路—以全国百强县为例管窥当前我国中小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为课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在为期一周的调研过程中, 我们从政府、企业、民生 (公益活动) 三个角度入手, 开展了不同层次的走访, 收获了大量珍贵的一线资料, 队员们对调研课题也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

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范文第6篇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不断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达到排放与生态环境转化平衡,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期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英国首先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随着发展的逐步加快,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致使目前英国消耗的能源,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而且,温室效应的变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性的、关乎全人类的经济理念,在不同的区域和领域内理解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更多的清洁能源,在生产和发展中,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频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低碳经济的发展核心,是通过相关研究部门,开发更优质的技术,降低矿物资源和高碳资源的使用量,尽可能的维持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平,保持平衡。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通过减少矿物资源的使用量,能够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清洁能源的可再生和温室气体的含量,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快速提升,各类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而且,我国本身的矿产资源状态,呈现明显的“富煤、少气、缺油”的状态,大量的矿产资源消耗,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碳关税”不断地提高,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对传统优势产品贸易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巩固我国的经济地位,必须强化低碳经济的深化,提高我国的发展潜力。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支出政策

2007年,加拿大政府提出了“让科技成为加拿大优势”,在2008年,政府对此发展政策进行了细化。加拿大政府每年在环境科技上,拨款6600万支持,在低碳技术上,加大开发研究力度,并且,不断极大技术研究的投入。加拿大政府计划在2020年,将电力需求转变为零排放。而且,加拿大政府还拨款3亿支持核能发展,包括有先进重水反应堆和更新实验室的技术设备。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收入政策

1990年,芬兰在全球首先实施了碳税,然后其他多个国家也开始征收了碳税。碳税,是根据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量的多少,进行征收的。这种碳税在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实行,通过征收碳税,来提升一些矿物资源和高碳能源的应用成本,逐步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征收碳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我国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立了一系列的经常性预算,安排相应的财政支出预算,通过强化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技术的提高与进步。开征碳税,对碳排放量较多的单位,征收适当的碳税,采用量计征方式,采用定额税率形式,引动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我国工业的能效和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对于低碳经济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相关的财政政策应用不断加深。建立完善的低碳采购制度,加强对低碳科技研究的相关投入,开征碳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摘要: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工业建设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的品质的同时,大量的废气排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随着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人们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目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重要发展目标。而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大国,深入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推动低碳经济不断深化,对我国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1] 田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启示分析[J].管理观察,2016,(04):64-66.

[2] 邵维敏,牛序鹏.试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J].新经济,2016,(Z1):25-25.

上一篇:党费交纳基数计算公式范文下一篇:法律援助投诉处理服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