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范文

2023-10-10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范文第1篇

(一)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

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资料链接: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是由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10种消毒方法作出介绍:

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

30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人畜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用量每平方米200毫升。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

多数手足口病一周能治愈 八大措施进行预防

专家提醒:肠胃病毒EV71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属于可防可治的普通传染病,但因传播途径多,婴幼儿易感染,因此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夏秋季要做好预防措施。

多数患儿一周治愈

据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等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夏秋季多发,5岁以下的婴幼儿最易传染。大多数患儿病情较轻,一般为发热38度左右,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这时就应马上到正规医院就诊。通常一周内体温会下降、皮疹消退,康复痊愈。个别患儿可发生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八大措施进行预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提醒人们,EV71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播,通常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该传染病和个人的卫生行为、以及环境和卫生条件都有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进行预防,因此市民应注意以下八点:

1.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2.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 饭前便后、处理尿片或粪便污染的衣物后应及时洗手; 5.多给孩子吃蔬菜、水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 6. 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7. 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

8. 可适当给孩子服用板蓝根、维生素C防病。 专家提醒:一旦感染病毒切勿滥用药物

专家介绍,春季是呼吸道病毒传染的高发期,而随着气温的升高,肠道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发病率也升高。最近的急诊个案比较多见呼吸道病毒,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流鼻涕、咽痛、咽干、头痛、发热、肢体疲乏等,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表现,即胃肠型感冒。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肠道病毒和呼吸道病毒呢?专家表示,最主要是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肌体免疫力,这样才能减少感染,即使感染,症状也会比较轻。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多通风,使用空调时不要贪图凉爽让室内外的温差太大,最好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超市、商场等,注意多吃青菜水果,保证人体的需要。

专家还强调,老年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远离有感冒症状的人,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以度过流感高发期。如果已经感染了病毒,不要滥用药物,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不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8.5度以下的中低烧可以不用退烧药物;如果症状较重,可服用一些抗感冒的药物,但时间不要过长,也可服用一些中药制剂,例如板兰根冲剂,维C银翘片等,注意多休息,多饮水,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症状没有好转,就要及时就医。

综合服务处 卫生所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范文第2篇

一、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

16、

4、

5、

7、

9、10 型, B组

2、

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二、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四、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五、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

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六、疫情报告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七、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范文第3篇

一、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

16、

4、

5、

7、

9、10 型, B组

2、

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二、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四、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五、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

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六、疫情报告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七、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范文第4篇

一、加强宣传,落实检查

向教师讲解手足口病的一些常规知识。使各教师了解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成溃疡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

手足口病知识:

1.潜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

2.主要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约半数病人可出现发病,体温38 oc或 略高,可持续1-3天,伴有口腔痛、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次日出现疹子,先为玫瑰红疹或斑丘疹,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指趾背面、指甲周围及足跟边缘,部分病人还可见于手掌、足底、臂部、大腿内侧等部位,1-2天出齐。1天后部分形成疱疹,呈椭园形,大小2-5mm,最大 10mm,内含混浆液,2-4天后可吸收。口腔两颊黏膜与唇内、舌边、软腭出现红疹或疱疹,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口腔疱疹易破并形成溃疡,因灼痛明显,流涎,患儿拒食。预后良好,病程一般5-7天,长者可达10天。偶尔有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二、预防及应急措施:

1、由于目前是该传染病的好发季节,故建议孩子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通过宣传栏等形式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预防措施、传播途径、病儿的护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全面了解病理知识,家园配合做好预防工作。

2、做好晨午检。幼儿入园期间,带班教师做好晨午检,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情绪与身体状况,有发烧症状的幼儿,劝其在家休息。

3、做好消毒工作。每天由老师清理好卫生后,做好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彻底消毒工作。一般常用84消毒液喷洒、浸泡、擦拭及蒸煮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晒。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保证活动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5、适当锻炼身体,平衡膳食营养,增强抵抗能力。教育幼儿注意休息的同时,鼓励幼儿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膳食注意粗细搭配,保证幼儿摄入足量的、均衡的营养,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6、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幼儿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7、控制集体活动,不到公共场所玩耍,避免与患儿接触,以减少感染机会。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范文第5篇

为切实保障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防止手足口病病毒对儿童身体的侵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防治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我卫生室于4月16日在卫生室门口开展宣传教育讲座。请广大农民群众前来听讲。

卫生室

2013年4月13日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范文第6篇

[摘要] 目的 对武汉市新洲地区手足口病(HFMD)病例进行病毒基因鉴定等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描述手足口病在该地区传播的影响因素及流行规律。 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方法对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和肛咽拭子标本进行EV71、CA16肠道病毒的检测,描述本地区手足口病分布特征,识别手足口病在人群间的传播,分析人口学特征、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水平等对手足口病传播的影响。 结果 新洲区手足口病重点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83.31%),检出主要病原体为EV71和CA16。不同年份导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不同。手足口病病情与病原学和年龄有密切联系,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场所。 结论 5~7月份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3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重点预防人群,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重点预防控制场所,研究结果对本地区手足口病的防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Analysis on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thogen of HFMD in Xinzhou District in Wuhan

CHEN Jiebing1 XU Yihua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zhou District of Wuhan City in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400, China; 2.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of Tongji Medical School, Hua 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

[Key words] Hand-foot-mouth disease; Epidemiologica characteristics; EV71; CoxA16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急性传染病,有20余种病毒均可引起此病。2008年5月我国将其列入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肺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并较快死亡。近年,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研究有很大进展,已有研究表明手足口病病情与病原学和年龄有密切联系[1,2]。2008年以来,新洲区每年出现较多的手足口病病例,通过对本地区2013年5月~2014年7月确诊的手足口病患者开展个案调查和临床特征研究,同时运用荧光RT-PCR快速诊断方法,对手足口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以期了解本地区手足口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新洲区手足口病病例报告系统患者资料。

1.2病例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将病例划分为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3]。手足口病临床分类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重症病例:(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1.3病原学检测

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4],采用荧光RT-PCR方法检测患者咽拭子和肛拭子标本。检测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包括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CoxA16)、总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率和构成比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3年5月1日~2014年7月15日,全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 438例,其中2013年5~12月861例,2014年1~7月577例。上述病例中,重症病例10例,重症病例占0.70%(10/1438),其中死亡1例,病死率为0.70‰(1/1438)。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 全区9个乡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主要分布于阳逻街道555例(占38.60%)、仓埠街道235例(占16.34%)、邾城街道205例(占14.26%)和双柳街道136例(占9.46%)。见表1。

表1 新洲区各乡镇、街道办手足口病分布[n(%)]

2.2.2 时间分布 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2013年5月~2014年7月发病高峰均为6月,发病集中于5~7月,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5.33%(1 227/1 438),之后逐渐减少。每年的5~7月是本地区雨季且平均气温高于20℃,因EV71在温度20℃与80%湿度的环境中最易存活[5],由此可以解释本地区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见图1。

图1 2013年5月~2014年7月新洲区手足口病发病月分布图

2.2.3人群分布 病例报告中,以散居儿童为主,其次为托幼机构儿童和学生,分别占病例总数的68.29%(982例)、28.93%(416例)和2.78%(40例)。病例中男1 076例,女362例,男:女=2.97:1。3岁及以下儿童病例1 198例,占83.31%,符合手足口病发病特点[2]。见表2。经检验,新洲地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性是女性的2.49倍。见表3。0岁组病例发生重症的比例最高,达10.81%(4/37),其次为1岁组儿童,为1.31%(4/306),男女重症病例比为4:1。

表2 新洲区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年龄性别分布情况[n(%)]

表3 新洲地区不同性别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比较

2.3实验室检测情况

2.3.1 病原构成与临床类型 2013年5月~2014年7月实验室检测标本196例,阳性145例,阳性率73.98%,其中EV71阳性94例,占64.83%,CA16阳性16例,占11.03%,其他肠道病毒阳性35例,占24.14%,EV71阳性率高于其他病毒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38,P<0.05)。其中2013年EV71阳性80例,占9.29%(80/861),其他肠道病毒28例,占3.25%(28/861),无CoxA16阳性病例。2014年EV71阳性14例,占2.43%(14/577),其他肠道病毒7例,占1.21%(7/577),CoxA16阳性16例,占2.77%(16/577)。2013年重症病例8例,均为EV71感染,其中死亡1例,2014年重症病例2例,EV71感染1例,CoxA16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

2.3.2病原构成季节分布 2013年EV71与其他肠道病毒为优势病原,2014年CoxA16与EV71成为优势病原。实验室确诊重症病例中,EV71为主要病原。

3讨论

近年来新洲区手足口病迅速上升,流行强度不断增加,高峰持续时间长,传播迅速,区域广泛,特别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发病数居高不下,新洲区以邾城街道为中心,东部阳逻街道、仓埠街道辖区发生病例较多。它们处于城乡结合部,可能与该地区人口密度大、托幼机构较多有关[6]。新洲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构成呈现以EV71为主要优势病毒株,同时存在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1076例,女362例,且重症病例男性亦多于女性,男8例,女2例,表明性别是影响儿童手足口病和发生重症的因素之一,与报道一致[7]。新洲区的手足口病主要分布在3岁以下儿童,其中以1~3岁散居儿童人数最多,10例重症病例中0岁组4例,1岁组4例,2岁组2例,这与国内研究结果相同[8],表明年龄是影响儿童手足口病和发生重症病例的另一因素。低年龄组比高年龄组发生率高,可能与幼儿自身抵抗力较差有关。本地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病原以EV71为主,CoxA16较少,与国内报道相一致[9]。病原型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之一,EV71是重症脑脊髓炎的病原体,能造成患者神经系统的损害,提示应关注普通病例中EV71检出阳性率水平,当其处于较高水平时,应警惕重症病例的发生和流行[10,11]。徐巧华等[12]报道不规范使用药物为一个危险因素,如发病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用吡唑酮类退热药(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等)和随意使用抗生素等都会加重病情。

新洲区2013~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均为6月,发病集中于5~7月,因为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传播途径复杂,托幼机构人员多,空气环境差,易感染HFMD并发生流行。散居儿童多为农村儿童,卫生条件差、卫生意识薄弱,易感染手足口病。注意对辖区的每一位手足口患儿进行追踪随访。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措施,又无预防EV71感染的疫苗,因此要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宣传,相关部门加强防控和开展早期HFMD病原学检测,发现EV71感染患儿,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积极对症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和传播,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参考文献]

[1] 周永东,颜云盈. 手足口病并发症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4,20(14):2580-2582.

[2] 于翠玲,王凯民,王军霞. 漯河市源汇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8-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M].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M].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5] 蔡韵,蒋露芳,史妍,等. 介质表面的肠道病毒71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存活情况调查[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 30(7):398-400.

[6] 朱渭萍,薛曹怡,沈迪莘,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0, 25(17):2401.

[7] 潘浩,郑雅旭,毛盛华,等. 上海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险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8):763-767.

[8] 陈豪敏,康锴,王海峰,等. 2009年河南省手足口病疫情分析与2010年疫情趋势预测和预防策略[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6(21):161-165.

[9] 孙军玲,张静.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9):973-976.

[10] 王彦霞,许卞利,陈豪敏,等. 河南省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及病原学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8):761-762.

[11] 高健,李亚萍,马桂平,等. 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125-127.

[12] 徐巧华,高立冬,黄威,等. 湖南省手足口病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0):904-908.

(收稿日期:2014-08-04)

上一篇:实验室认可内审员培训范文下一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