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24

信息经济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信息甄别信息经济学

由于民营企业信贷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金融机构给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所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要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当务之急就是要运用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信息甄别体系,使得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胜出,而使成长性差的中小企业淘汰,从总体上有效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一、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解释,信息不对称指的是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按其发生的时间和内容,信息不对称性可以划分为两类: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看,不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知识;从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导致逆向选择,事后非对称信息导致道德风险。

在民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民营中小企业与银行对融资项目的信息是不同的,民营中小企业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银行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他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1.民营中小企业贷前的逆向选择现象,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银行贷款潜在风险加大。

在贷款合同签定之前,银行会对民营中小企业及其融资项目进行贷前审查,而在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评级制度缺乏的情况下,民营中小企业为了提高融资成功的机会,则会隐瞒其真实信息,有时候为了顺利通过金融机构的资格审查,甚至提供虚假的业绩报告利用其信息优势误导银行的审查,这直接导致银行的审查成本上升并使银行的潜在风险加剧;由于银行很清楚民营中小企业的理性行动,加之民营中小企业总体的高风险,从而拟订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具有较低风险和较高信用的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可能无法接受这个利率而退出贷款申请,转而寻求其他的融资渠道。这就导致了民营中小企业信貸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信贷市场就充满那些具有较高项目经营风险、资信状况比较差、成长性不一定很好的中小企业申请者,从而加大了银行贷款的潜在风险。

2.民营中小企业贷后道德风险行动,导致其贷款利率偏高或者申请失败。

在贷款合同签定之后,而理性的中小企业会利用其信息优势采取利己行动,银行则面对道德风险;银行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以诱使民营中小企业选择对银行最有利的行动,比如向银行报告真实的现金流量。而在当前的环境下,民营中小企业资信度不高,信用观念淡薄,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和舞弊欺诈行为,虚假财务信息泛滥成灾,令银行无法弄清其真实的财务经营状况;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其市场立法及执法体系还不健全,使得这些投机和不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治理,这就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贷款的非货币成本(声誉成本)几乎为零。针对这些问题,金融机构银行倾向于保守地“惜贷”,加大资格审查的力度,减少贷款数量以降低风险。因此,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行动,要么导致较高的货币成本,即贷款利率,要么导致贷款申请失败,其融资显得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样的信息不对称越严重,其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银行的信息成本就越高,市场失衡的程度就可能越深,中小企业融资可能就越难。

信息经济学认为,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甄别机制,通过信号传递和签订相关的契约,要求企业做出可行性承诺,能减少企业隐藏行动、隐藏信息、逆向选择和帮助投资方解决信息不对称。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当务之急就是要运用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信息甄别机制。

二、运用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成果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1.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在他的论文《劳动市场信号》(1973年)和论著《市场信号:雇佣过程中的信息传递》(1974年)提出了信号传递模型——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备信息的一方如何采取某种行动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惑,即解决逆向选择的一种方法。

信号发送是借款者向贷款者发出的信号,是优质借款者的一种主动行为。优质借款者一般有动机向贷款者发出真实信号,以使其与劣质借款者区分出来。中小企业拥有对其贷款项目的私人信息,比如项目的风险、现金流量水平、自身的信誉水平、道德水平和个性等,银行不能确切地知道,或者虽能知道,可能花费巨大成本而不必要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项目质量以及其他有利信息,中小企业必须选择某种信号;银行在观测到该信号以后,即与中小企业签定贷款合同。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能充当这样的信号。因此,在我国,应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使具备信息的一方——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准确的传递给银行,使得优质的高信用水平的中小企业能够有效地获得银行融资。

2.斯蒂格利茨和罗思切尔德合作关于逆向选择的经典论文《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论不完全信息经济学》(1976年)中,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甄别”模型。信息甄别(screening)模型,也叫信息筛选模型。斯蒂格利茨对这一理论作了开创性贡献。他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不具备信息的一方如何通过调整合同的形式来“筛选”(screening)有信息的一方。

就信贷市场而言,信息筛选是银行贷款的事前行为,就是银行根据借款者发送的信号来选择贷款者。银行通过筛选可以将借款者的风险类型和质量区分开来。目前,各家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自成一体、评定标准不一、评定要求不符合中小民营企业特点,在操作层面上出于争夺客户的考虑,许多信贷营销员人为地调整甚至操纵客户评价等级,定性分析不深入,定量分析搞拔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银行对客户甄别与管理的效率。因此,应积极扶持、培育专业性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建立适应中小企业信息甄别体系,使银行通过信用评级市场获得众多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

3.戴蒙德(Diamond,1984年)曾在风险中性的条件下建立最优债务合同,其目的在于求出中小企业真实显示其现金流量的激励相容条件。该模型假定现金流量是不可观测的,即检查成本无穷大的;同时,贷款合同中包括贷款人强加给借款人的非货币成本,例如声誉损失等,由于借款人融资的总成本即偿付水平R就等于货币成本R(y)加上非货币成本r(y),即R= R(y)+ r(y),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借款人向贷款人报告何种水平的现金流量是无差异的。于是,有效合同就是使非货币成本期望值最小的合同,即银行的目标在于,寻求一种机制或者环境使非货币成本越大,中小企业说假话的成本越高,从而激励借款人报告其真实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非货币成本较高,货币成本则相应地较低,从而基于真实的现金流量的贷款利率就较低,这也是一种对说“真话”的激励。

因此,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应健全社会信用的惩戒机制,提高违约导致的声誉成本(非货币成本);另外按照戴蒙德的模型,违约应该导致较高的货币成本,即贷款利率相对较高,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放宽贷款利率上限,因此中小企业的货币成本也会提高。这样,就提高了中小企业说"真话"的激励效果,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风险。

三、完善信息甄别机制的几点建议

1.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中小企业的运作,增加其信息可信性。

中小企业信息是否可得、易得、以及信息的数量质量分布等直接影响信息搜寻和加工的成本,及其产出,从而影响其贷款合同的拟订。因此,必须建立规范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中小企业的运作,并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披露的法规体系,要求其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条件下充分公开其财务及相关信息,而相应减少私人信息;并通过完善《会计法》,加大对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处罚力度,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检查,并建立社会检举制度。

2.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强化市场信号传递机制。市场主体的信用等级是其私人信息的显示信号,建立健全信用主体的信用评级制度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尽快建立所有中小企业的信用档案,并对信用档案的记录与移交、管理与评级、披露与使用及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单位的责任与权益做出明确的规定。准确界定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阶段和技术构成,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客观地评价不同生命周期中小企业的应有级别,准确定位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同时,应支持通过市场手段建立和发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等信用管理服务业,积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受某种行政监管的专业性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并利用行政和法律的力量引导或强制其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

3.建立社会信誉机制。社会信誉机制是指参加交易的双方,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向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一方做出的一种保证和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就是融资方对投资方做出的不滥用资金的保证和承诺。换言之,信誉是企业或个人不得不为自己说假话、欺骗行为付出的代价(文中称之为信誉成本)。一个企业的信誉越好,意味着信誉成本越高,即说假话、欺骗的代价越大,因而就越能得到买者、投资者的青睐。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信誉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要强化企业信用观念,增强信用意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大对借款人遵守银行信用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营造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氛围;要高度重视金融债权维护工作,对于有不良历史纪录的企业,要增大资格审查的力度,对少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让赖债、逃债者无利可图。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加快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加大各个商业银行联网合作的力度,对于恶意欠债不还的企业,打入“黑名单”;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信用的惩戒机制。也就是说,不仅要构建企业本身信用机制,而且要构建整个社会的信誉机制。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失利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中小企业违约成本,使其远远高于其违约收益,从根本上抑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郭其友张晖萍: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和经济学思想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

[2]吴昆迈克尔·斯彭斯:及其信号经济理论一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之二[J].经济学动态,2001

[3]斯蒂格利茨:信息经济学与范式变革比较(第四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熊文王筱金:风险企业家逆向选择隐匿信息的有效甄別[J].工业技术经济,2005(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信息经济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最终取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只有满足会计目标要求的会计信息才算高质量的信息。会计活动具有浓郁的社会属性,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充分关注各种制约因素,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会计信息质量。而基于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剖析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制约因素 经济学分析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

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最终取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也不同;反过来讲,会计信息质量要服从、服务于会计目标,只有满足会计目标要求的会计信息才算高质量的信息。通常来说,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函数,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不可或缺,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确定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常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不能使这二者都保持最大。而只能依据不同的环境,作出职业判断,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信息整体有甩性的前提下,可以牺牲一些相关性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或牺牲一些可靠性来增强一些相关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对权重。但是,无论如何权衡,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都是由会计目标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会计目标、我国会计目标又是什么呢?关于会计目标,在世界以及我国会计界争论已久。从会计目标的总体情况归纳,主要有两大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而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按照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如下:“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综合、汇集了两大流派的主要观点。

会计是一个人造信息系统,而这个人造的信息系统一定要按照预定的目标去建立,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系统,而这个目标就是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由会计存在的自身价值所决定的,即满足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会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既然会计活动属于社会活动,那么。会计目标就会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会计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来完成的。按照这样的推理,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所生成的会计信息也必然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会计信息质量制约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发展阶段,只要会计目标不同。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不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会计活动和会计目标的社会性和复杂性,也就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影响和制约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研究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等问题时要予以明确和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阐述和分析此问题,本文拟从经济学和会计学相结合的视角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1.制度设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形成有两条途径:自发演进与人为设计。在这两条途径中,新制度经济学家更强调后者。这是因为人类是有目的的行动者,制度是人类有目的行为的预期或未预期的结果。制度的自发演进是难以满足社会对有效制度的需求,因此,制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完善的制度设计,需要在国际问、政府间建立一种均衡,寻求趋同。也只有制度趋同,才能缩短各主体之间的差别。

世界上许多国家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其五大理由之一就是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不符。主要表现为公允价值应用上面存在差别。为此,我国这次会计改革,在新会计准则中又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应该说这样的制度设计是权衡考虑了多种因素后决定的,体现了国际间制度趋同的要求。应该说是一种明智之举。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从国际间制度趋同考虑,这种制度的“人为设计”要比“自发演进”来的更直接、更快速;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由于其取得和确认具有主观性的特点,所以,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令人质疑。又由于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模糊性、使用的随机性、约束的无序性,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度设计本身存在不完善。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各经济主体必然利用其缺陷“粉饰业绩”,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没有可能在制度安排不完善的前提下,要求所有的个体都放弃自身利益,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那样。他们就会成为非理性的经济人。即使制度完善(当然这种完善也只是相对的),执行者也会不断寻找制度的漏洞和缝隙,来谋取自身利益,这是理性经济人的正常反映。

正确的态度是对公允价值要谨慎并且限制性地使用,只能在特定领域并且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来应用公允价值。如果不做严格规范和不加限制地使用,不仅会造成混乱,而且,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从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的讲解指南以及相关领导讲话的字里行间中,都可以阅读到对“制度设计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担忧和谨慎。这种担忧和谨慎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如果制度设计存在缺欠,其所造成的偏差及产生的负面影响要比制度自发演进表现得更为强烈。

2.用交易费用理论诠释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更具说服力所谓交易费用,可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易成本的总和。在研究交易主体对交易费用的影响时,下列两个要素又至关重要,即“经济人”和“机会主义”。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人格假设或人类行为假设即“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把人抽象为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化身。机会主义动机是“经济人”的人格中重要内容,既然人是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就一定有损人利己、投机取巧的意向。这种意向变成具体的行为,就是机会主义行为。这种行为是理性的选择,是正常的思维方式。当然,有意向是前提,而意向能否付诸行为,则取决于“经济人”的“理性判断”,一般不会“胡来”或“贸然行事”。但是,当“交易费用”小于“交易收益”甚至相差甚远时,“经济人”会毫不犹豫地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经济人”通过虚假会计信息可以获益的交易成本如果非常低,则“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所难免。

会计信息对于引导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市场上各利益团体的利益分配。高质量(包括相关性与可靠性)

的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是渴望的,因为,这对其利益会产生正影响;反过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信息提供者即企业管理层来说可能是规避的,因为,这对其利益可能会产生负影响,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面对“保牌”的压力和“配股”的诱惑,它们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利润操纵,利用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业绩,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既真实又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能使其“目标”化为泡影。因此,利益受损的各团体(企业管理层)不会为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自愿放弃既得利益,这是理性经济人的必然选择。但是,企业管理层利用操纵利润的机会主义行为并非无拘无束,他们要对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获得的收益与交易成本进行权衡比较。如果他们预期其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发现后被惩罚的力度弱,即如果交易费用非常低,所有个体都会通过它来获利。

中国股市发展十多年来,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利用各种手段疯狂操纵利润,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其数额大小不等,从几百万、几千万甚至达到几亿元。而被查处的屈指可数,并且,惩罚的力度极低,根本达不到威慑和制止的作用。《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编制虚假财务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责任人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上述几千元、几万元的处罚额度相对于上亿元的伪造金额实在是微不足道。

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顽疾。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加大通过虚假信息获利的交易成本,加大惩罚力度,否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成为空谈。

3.不同类型的产权主体界定了合约关系的不同内涵——信息需求质量具有属性差异。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是人类社会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具体制度安排。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总有其归属的主体。一般可将产权归属主体分为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产权关系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人业主制、合伙经营制和公司制。除了上述三种类型的企业形式外,还有以下几种企业形式,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国家还是非市场经济国家都是比较常见并且是比较重要的,即非营利性企业和国有企业。

从产权经济学出发,会计准则本身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者说是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对某些特定主体产权的保护。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是产权经济模式的自然反映。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任何会计准则又都反映为一种合约关系。会计准则的合约关系规定每个企业在会计交易管制中的权利与义务,界定了人们在会计交易的关系中可以做什么与不可以做什么,谁违反了这些规则应该受到怎么样的惩罚以及衡量人们是否违反这些规则的标准。

但是,不同产权主体,其会计准则合约关系的内涵是不同的。因为,不同产权主体的经济形态和经营方式不同,企业追求的目标不同,进而对会计目标的定位也是不同的。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上市公司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我国只有1400多家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则是数量庞大的企业群体。另外。还有合伙制以及私人制等。这些产权主体的企业目标不尽相同,当然,对会计职责的要求也不能一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也不同。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确定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常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不能使这二者都保持最大,而只能依据不同的环境,作出职业判断,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信息整体有用性的前提下,可以牺牲一些相关性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或牺牲一些可靠性来增强一些相关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对权重。但是,无论如何权衡,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都是由会计目标决定的。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作为我国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其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使用者主要是国家(各级政府),又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性质所决定,国有企业会计职责的第一要务是保护、监督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要求是真实可靠性。而作为上市公司,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为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服务,其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要求是决策有用性。

所以说,不同的产权主体,有不同的合约内涵,企业的目标不同,就决定其会计目标也不相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也不同;不同的产权主体,对会计信息需求质量具有属性差异,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其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

4.委托代理制的存在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来自法律。一般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在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合同、协议)中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掌握信息多、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简单地说,知情者是代理人,不知情者为委托人。

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所形成的受托责任制是委托一代理关系中最典型的一种。由于股东与管理层的分离,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并因为承担了公司的剩余风险而获得剩余求偿权作为其报酬;而作为代理人的管理层则承担着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获得劳动报酬。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所有者)与代理人(管理层)在目标和利益方面并不一致。如所有者追求投资价值的最大化,而管理层往往追求公司的规模,但是,投资价值的最大化与公司规模的扩大并非是等同的;管理者比所有者更厌恶风险,因为所有者只是将其财富的一小部分投资于公司,而管理者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公司,因此,管理者人力资源的专用性与所有者投资的分散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更关键的是,公司的收益对双方影响是相差悬殊的,公司获利主要归投资人所有,经营者也只是薪酬及奖金而已;但是,如果经营不善甚至亏损,公司出现了经营风险,那么,经营者就有被“炒鱿鱼”的危险。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公司收益对双方影响重大,因此,经营者有讲求物质享受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愿望。

提供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不会牺牲自身利益去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作为外部所有者始终处于信息劣势,尽管他们用尽了激励、约束机制,但最终都改变不了信息劣势的现实。只要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就必然存在利益冲突,经营者就必然要利用其信息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委托代理制的必然结果。

因此,只要有委托代理制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客观存在,会计信息质量就必然受到影响。不同企业间只有影响程度的差别,而没有不受影响的可能。

三、几点启示

1.当今会计之所以备受社会瞩目,其着眼点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这是会计在“信息系统论”前提下的必然反映,也是在“管理活动论”观点下所未曾有过的。

2.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我们所期盼的。但是,由于会计属于社会活动,因此,会计信息在生成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在评定会计信息质量时,要对这些影响和制约因素有充分的预期并给予重点关注。

3.要使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有相应的约束规范体系做保障。比如法律规范、制度规范、技术规范等。但不可忽视的是道德规范。会计工作没有法律约束是不行的,但是,仅有法律是不够的,因为,还有“法所不及”的领域。因此,还必须发挥道德的力量,要讲究“诚信”。

4.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研究,有助于对所研究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学科之间的弥补和相互促进。

(责编:若 佳)

信息经济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从经济学方面探讨了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学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真实和可靠的会计信息能使决策者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引起投资者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浪费,导致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企业经济实力下降。而目前,我国的经济界的现状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会计信息没有给决策者带来正确导向的原因,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对提高当前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会计信息虚假及其原因分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账真算”和“真账假算”及“假账假算”都属于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当前企业信息虚假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会计制度存在缺陷

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存在许多缺陷,例如不能充分兼顾到市场各个主体方在竞争中互惠互利,不能各方共同发展的利益,违背当前企业共同发展的契约的现象不断发生,旧的会计规范中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以往的被动式计划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压力,不断阻碍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应制定详细的会计制度,不仅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还要兼顾企业的发展和规范经营,新的会计规范还亟待建立。

2.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未能合理调节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在这几大主体中税收的征缴是政府关心的问题,能否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是债权人重点所在,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为产权所有者所关心的利益所在,业绩能否增加能否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是经营者努力追求的利益,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则追求提升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此可见各个主体的利益不同,便不可避免地不能合理调节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

3.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企业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目前我国的企业存在着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一方面不能及时地根据经营者所作的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另一方面约束制度还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我国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内部监督方面,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不能从内部牵制和复核来监督经营者,在外部监督方面,政府监督没有到位,有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了个人私利而偏袒下属单位,监督家长化,过于权威性,有时甚至鼓励或变相暗示造假,这些都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4.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代理人成为了企业实际上的的“内部人”,而股东却相对地丧失了其相应的位置,因而会计信息的不准确的情况便在股东和代理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存在的便是这种委托和代理关系,实际上委托方和代理方代表的是各自不同的利益,自然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委托人的意图和代理人的意图不可能完全重合,代理人为了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甚至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而欺骗委托人,这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使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使企业产权更为明确

企业要想取得市场法人资格就必须有明确的产权,企业要想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也必须有明确的产权。企业产权如果不明晰,企业违背了市场的规律而不能来实施正确的企业行为和决策,因而也就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来提供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只有界定明确的产权,才能让经营者不仅考虑到自己的效益,也能兼顾到所有者的效益,进而来促进资源的效率配置。

2.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

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和建立健全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规范体系是加强会计信息准确性不可或缺的工作,我们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和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参照,由政府来谨慎地制定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通过联合征求各方主体的意见和通过各方的讨论来制定和修订每个具体的会计准则,并通过实践对其进行论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变化迅速的经济业务。另外,政府机关也应通过具体的会计规则或法律来维护所制定准则的权威性,对那些通过不合理的手段操纵企业利润的企业进行严处,以此来消除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动机,进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

3.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强化契约关系和经济上的约束力

对于理顺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可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要强化企业交易双方的契约关系,就要确保制定真实有效的合同,制定合同时合同各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差异和经营成果的不同来确定报酬,同时还要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这样有利于降低企业违法行为的经济效益,通过减少违法者的收入而杜绝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当然这就需要建立科学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按照不同的职能和作用来明确代理人和委托人的职责,加强反映和监督作用。(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邱敬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 白红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M].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5期,P146.

[3] 房兴礼.经济学视角下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M].金融财会.2011年第14期,P140.

信息经济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2018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广东开幕

2018年5月17日,“2018世界電信和信息社会日纪念大会暨南方通信论坛”将在广州新时代坐标“广州塔”举行,正式启动为期一周的广东517嘉年华。论坛以“新时代·新智能·新粤章”为主题,来自信息通信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电信运营企业高管、知名互联网企业代表、行业协会及业内专家学者将汇聚一堂,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旨在捕捉行业前沿热点,促进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推动网络强省建设。

据了解,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苏少林将出席论坛并致辞。一批重磅嘉宾也将围绕电信日主题进行精彩分享: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吕廷杰将发表专题演讲;广东电信、广东移动、广东联通、广东铁塔和广东通服等运营商高层代表、互联网企业代表也将针对人工智能(AI)与信息通信行业的融合分享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把最好的人工智能(AI)技术融合应用到信息通信产品中,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此外,本次论坛上还将重磅发布由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倾力策划出品的《2017广东省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和《2017广东省通信产业蓝皮书》。本次广东517嘉年华活动将围绕人工智能(AI)、5G、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行业热点话题,通过行业高峰论坛、专属营销活动周、行业成果体验活动周的形式,打造一场信息通信行业的盛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活动会更注重以创新的方式让广大群众深入参与其中,广东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将联手在线上线下开展多项别开生面、集趣味与互动相结合的促销活动,共同打造一场节日狂欢,让广大群众得到惠利,分享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信息经济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宏观经济管理可以根据当前市场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民经济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控,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信息就是对各项经济活动的信息进行总结和信息化的描述,其时效性和准确性能够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首先对二者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且介绍了经济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更好地利用经济信息让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合理和有效。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引言:经济信息是当前社会经济形式的信息化体现,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不停的更新。将经济信息用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能够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更多决策依据,有助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正确的调控,当前市场环境变得越发复杂,我国以经济建设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所以加强对于经济信息的管理和建设,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职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论述

1.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宏观经济对当前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学、管理学等一些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进行管理和调控,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宏观经济管理包含经济单体管理、部门经济管理等,在各个经济管理体系的协同作用之下,能够发挥出对于社会经济的管理调控作用。

2.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责

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就是要让经济发展方向回归正规,从根源上找到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偏离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环境动荡且市场环境趋于复杂,宏观经济管理被分为短期阶段,中期阶段以及长期阶段。短期阶段一般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调控工作,由于调控周期短,调控的效果也较小,不适合长远发展的目标。中期阶段是以五年为基本的调控单位,对政策结构、经济贸易等进行调控,根据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调控工作。长期调控是为了达到长远的建设目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做好规划,在长期调控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所以一定要做好规划。

二、经济信息的定义

经济信息包括狭义经济信息和广义经济信息两个方面,狭义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广义经济信息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一些较为全面的,多方位的信息,二者的主要区别就是狭义经济信息注重在经济活动中对于活动内容的总结,广义经济信息一般拓展面较为广阔,包括经验教训和一些比较抽象的信息整理。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构建信息系统

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存到信息系统当中,然后通过分析,检测等技术手段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当前宏观经济管理一般包括核算系统和预警系统两大部分。核算系统主要是对于经济信息数据的管理核算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最终得出当前经济的大致走向和发展情况,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核算过程中想要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考虑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类影响因素,从整体全面的全角度完成宏观经济管理工作。

预警系统主要对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国家、市、县等,当发现检测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偏离预期是,需要专业人员制定相关的经济管理办法,帮助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回归正轨,经济实现平稳发展。预警系统还可以对地域经济的走势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出该地域未来经济的发展情况,保证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合理性和长远性,用整体的长远的目光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加强经济管理职能

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设定有助于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应当对经济管理的实际监管范围进行合理的划分,避免出现管理范围重复的情况。加强对于管理部门的问责制度,要使用制度和政策保证部门的管理者具有问责的权限,出现问题能够找到对应的负责人并且由负责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一些职能比较复杂的部门需要对部门层级进行简化,避免最终信息到达管理层时信息已经失去时效性。随着当代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据库的建立能使实现实时信息的更新和共享,这样就能让经济信息数据发挥其最大的效果,提供精准有效的数据让决策部门能够更好地做出调控決策。

3.提升资源的整合力度

经济信息中会出现许多与经济活动关联的信息,如资金输入输出、经济体的转换等,经济信息收集数据时通过网络、文献等进行收集,要确保数据信息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能够发挥信息数据的最大作用。经济信息的收集应该以地域作为单位,能够帮助该区域的决策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计划。同时要学会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保证当前数据信息的可用性,实现经济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4.构建经济信息网络体系

当前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经济信息网络体系至关重要,能够统筹规划好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施更新,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我国地域面积较大,一些较为落后的区域无法实现经济信息的实施统计和更新,所以容易导致经济信息在整合中出现漏洞,所以信息化的发展应该以区域作为主题,在信息化达标的情况下保证信息的完成性和时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经济信息能够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所以必须要保证经济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市场环境越发复杂的今天,应当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的各项制度政策,以区域为单位实现合理规范的宏观经济调控,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学成.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4):1-1.

[2]华航.浅谈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1(12):226-226.

[3]朴英,朴华.浅谈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财富,2011(20):155-155.

[4]张琼.有效应用经济信息 加强宏观经济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00(002):9.

信息经济学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积极经济管理;消极经济管理;古典经济模型;市场经济

前言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经济管理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与分析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也导致国内与国际形势令人琢磨不透。纵使其变数很多,但总归是趋于类似的经济规律的,市场机制的调节产生了这些规律,而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政府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手段进行经济管理使市场经济朝其预想的方向发展,根据采取手段与其发展方向的不同便产生了两类经济管理类型: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不断实施与发展的,一国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去调整经济运行。国家总是希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能减少通货膨胀,人们能够充分就业,国民收入稳定均衡,使资源达到配置最优。然而实际经济的走向并不能完全如意,所以政府才要采取积极或消极的经济管理方式去调节市场经济的方向,这可以为国家的经济管理提供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促进经济正常稳定的发展,所以,了解并学习这两类经济管理方式是我们必须也急需进行的课程。

一、古典经济学基本模型及其假设

由于积极与消极经济管理都是在古典经济模型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古典经济模型,它包括哪些内容。古典经济理论模型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来又被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进一步拓展补充。其大致包括三个假设:一是市场经济假设,其最主要的内容是理性人假设,它是指市场经济参与人全都根据完全透明的信息有目标有计划的去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二是完善市场经济假设,是指在完全信息透明化的状态下,市场达到了一种交易均衡、供求均衡,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此时也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市场所有的交易都是成功的;三是价格弹性假设,市场中产品的的需求量变动从而引起价格的涨幅,面对这些价格变动市场可以直接将商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调节至相等的状态。这些基本假设充分说明了在古典经济模型的认知中市场就像一位魔法师,它拥有一双上帝之手在对市场经济进行无形的操纵与控制,经济会自动达到一种最稳定最佳的状态。所以,在古典经济学里是不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管制的,就算市场中的某些结构参数发生了变化,市场机制也可以自动将其调整到另一种最优状态。然而在当今的现实经济下,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性、市场垄断及不完全竞争、消费者偏好、外部经济等情况使得市场经济不会按照古典经济模型那样发展,要想经济快速高效且偏向古典经济模型方向,政府就必须采取一定措施进行管理,从而产生出了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

二、消极经济管理的成因、目的和手段

(一)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

在现实情况下,经济的发展有可能产生很多可以预见或者无法预计障碍,从而使市场经济与古典经济模型的不相符合,从而偏离古典经济模型的轨道。我们应该知道,古典经济模型毕竟是理想模型,与现实经济还是有很多不同,比如现实的市场参与者很多都是非理性人或非自由人,他们并不能够对市场进行准确的预测及判断,同时每位市场参与者所获取的信息都不是充分的且不完全相同,又或者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有着不同的偏好及利益取向,这都会导致其做出不同的选择。譬如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使现实经济偏离古典经济模型,因为市场结构不仅仅存在完全竞争的情况,更多的还有垄断市场或者寡头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所以现实的市场经济不会达到理想模型中的无摩擦的完全交易。又比如每位非理性人的风险预测能力、不同风险的承担能力以及规避风险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不相同而致使其对资产的选择产生分歧。再譬如当今社会最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也会对现代经济造成影响,人类的用之无度使自然资源的稀缺越来越严重,这也让物价起伏不定,因为很多资源的滥用而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多其他的不定性因素,例如外部经济、公共产品,这种种原因导致市场成为了一个不完善的市场,从而使现实经济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为了使市场经济逐步趋近于古典经济模型,就会采取一定的方式管理调整市场机制,以弥补其的不足与缺陷,这种管理方式就被称作为消极经济管理。

(二)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和手段

根据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我们很容易可以知道进行消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现代市场经济趋近于古典经济模型。使市场交易顺利无摩擦,使信息最大完全化透明化,调整市场结构反市场垄断,控制自然资源的挖凿使用,减少外部经济所带来的外部成本,同时由政府来提供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这样才能使市场机制在进行资源配置时产生效果,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最大化。实质上,消极经济管理属于传统的基本经济管理,仅仅是在政府的干预下将市场经济尽可能调整到与古典经济模型即传统的理想模型最相近,使国家经济能够有序、平稳、快速的发展。

既然现实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这么多的障碍与瓶颈,政府就有权利也有必要采用消极经济管理的方式去进行宏观调控,而政府的干预管制只能是针对市场机制,它无法改变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偏好或对风险的选择。所以从大处着眼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法律与行政手段来调节市场机制,以具体的法律文字来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做到在经济制度中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例如在法律上要明确划分不同市场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保护公民的财产占有权、支配权等。要尽可能开辟一个信息化平台,明确规定哪些信息需要也应当披露出来,保证披露的信息及时有效,使信息充分、完全、透明的传送到信息使用者的手上,杜绝行业经济消息的封锁,对垄断行业要明确其法律责任,或制定反垄断的法律条文。再者,对外部经济对市场产生的不利影响政府可以采用税收方式或让其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譬如罚款或行政处分等方式来对其进行控制。针对公共产品,政府应制定一项公平公正的分配方式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再者要愈加重视很多会逐渐引起经济改变的细微因素,比如自然资源的稀缺,环境的不断恶化等等。其实政府在实施消极经济管理的时候是具有强制性的,是实际经济发展与预期计划产生差异时所采取的强制经济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市场失灵,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才能更快更好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积极经济管理的成因、目的和手段

(一)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

倘若现实经济在政府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消极经济管理之后,市场经济得以完善,已经基本可以等同于古典经济模型,此时的市场是均衡的也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那么便可以认为已经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最大化。但与此同时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通过消极经济管理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是否是一国政府想要的。因为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社会上立足与发展,就必须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国际环境来计划实施发展战略,所以一国政府要看清国际形势和自身所具有的国际地位,根据当局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的外交政策,领土的安全性,会否有战争爆发、经融危机等来确定政府的具体经济发展方向。因为政府所需要考虑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了政府偏好,所以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当现实经济已经达到古典模型假设后政府还会依照自身的目标要求而调整经济政策使政府偏好最大化,这种为使政府偏好最大化而采用的管理方式被称作为积极经济管理。

(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和手段

通过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可以知道进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去对经济进行管理从而得以实现政府偏好最大化。这是一种正向促进的经济管理方式,政府通过这样的手段将市场经济倾向其期望的方向,让经济发展顺应政府偏好,顺应本国国情,顺应国际形势,才能使现实经济节节攀升,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富足。

政府要实现其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积极经济管理的方式去调节市场经济,实质上是通过改变市场结构参数使这种市场经济成为另一个完善的市场模型,在这个模型里面,市场经济按照另一条路径进行发展,成为以政府偏好最大化为前提的最优资源配置。在积极经济管理中政府首先要以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身份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要想公民所想,在这种情况下同时颁布一定的财政政策,采用一定的金融手段,此刻,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定会依据政府的一些决策与判断来进行选择。例如在股票市场中,政府颁布的一些财政政策或对某个行业实施的优惠宽松的监管环境都会影响股民的选择,再者如若政府大力扶持某项产业,在股市中大量买进,使股价一路飙升也会让股民跟风进行投资。政府作为市场参与者还可以通过买卖影响商品的供求关系进而控制商品价格,这些都是政府诱导经济活动的方式。同时,针对国际大环境,政府要保证自身经济的安全,可以通过对国内经济资源进行一定的保护,支持民族产业,保证即开放又安全,收放适度尽在掌控。政府还要不断进行经济建设,重视科学、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采用一定的法律手段实施严格监管。只有通过这些手段,政府才能对市场经济进行最良好有效的调整,才能保证政府偏好的最大化。

四、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

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是同属于经济管理方式中的两种不同类型,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消极经济管理是为了让市场机制趋向于古典理论模型的理想状态,而积极经济管理是在市场已经得到完善之后达到政府的偏好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积极经济管理是以消极经济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必须先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为前提才能考虑政府偏好的问题,从范围上来说,积极经济管理包含了消极经济管理,从两者结构上来说,消极经济管理是基础,积极经济管理是前者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在进行积极经济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市场是否已经经过了消极经济管理的有效调试,要遵循消极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其基础上才能进行市场的二次管理。其次,这两类管理方式的实施主体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政府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的经济管理,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根据其宏观调控的路线在变化与发展。再者,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在管理手段上是大同小异的,政府基本上都是采用的一定的法律、行政手段,财政、金融政策来调整市场机制使之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或者政府偏好最大。虽然这两者在管理目的上大相径庭,但最终产生的经济结果倒是殊途同归,都使市场经济更加快速有序的发展。总的来说这两类经济管理方式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

五、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控制与调节一国的市场经济就更需要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所以清楚了解这两类基本管理方式是我们每个社会人、经济人必修的功课,也只有在政府积极的管理之下我们的市场才能井然有序,经济才能稳定发展,国家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祁永忠,栾福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生产力研究,2012(09).

[2]黄亚钧主编.宏观经济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上一篇:超难顺口溜范文下一篇:民族音乐文化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