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德育教育特色范文

2023-09-23

班主任德育教育特色范文第1篇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迷失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时看别人抓课本,自己也跟着抓课本;或者,看见别人抓习题,自己也跟着抓习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在追求什么,有时候自己也不清楚。反正,成绩如牛的鼻子一般牵引着我的教学,让我常常无所适从,也让我盲打莽撞地重复着自己的教学。在我不断的思索后,一条清晰的线索浮在脑际,我觉得自己的特色可以概括为“求新、求变、求活”,尤其在对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培养上,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体会,特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美撞机事件”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2、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学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4、社会调查。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5.开辟“时事论坛”(高一高二每堂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

三、清晰导思 激活思维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怎样才是自己的授课思路清晰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第二,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述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必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复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达十多个,而其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两把钥匙。另外,在讲述一群知识点时,还必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或图表把它们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结构,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和源泉所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而实际调查显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喜欢或不愿意学思想政治课,觉得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乏味枯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班主任德育教育特色范文第2篇

学校应通过反复研讨论证、教代会讨论等途径, 学校提出校训和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以质量求生存, 向管理要效益, 用教研促发展的办学理念, 并逐步形成了“以创新为动力, 以发展为目标, 以特色为追求”的办学思路。以“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为办学宗旨, 高标准、严要求地实施“五学会、五负责”工程, 着力构建全员管理和特色管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育人质量。

优秀校长先进的办学思想, 就是学校的灵魂, 校长注重理论学习, 培养提高自身素质, 在多年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 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 并引领鲜明的办学理念, 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 并引领全体教师达成以下教育共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办出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在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的基础上, 切合实际地创建自己的教育特色, 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必然方向。

为适应特色建设的需要, 学校着眼于学生发展, 依靠教师的发展, 促进学校的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成长“三部曲”, 一年入门——做熟识教学的教师, 两年精通——做技艺精湛的教师, 三年成为名师——做有思想的教师。

二、加强科研引领, 助推特色教育发展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在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原则,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办学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不仅要对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进行总结和扬弃, 同时也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学校以科研兴校为抓手, 加强科研引领, 助推特色教育发展, 使教育科研蔚然成风,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与能力, 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推出特色项目, 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 深挖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形式, 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 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 现在开设有地方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兴趣班, 各班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 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 按时认真训练、辅导, 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 亲切的教学内容, 特别的吸引学生,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常年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坚持以“唱读讲传”活动为载体, 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人文校园建设。做到人手一册红歌唱本《红歌谣》, 课前唱、就餐唱、大课间活动唱、班会集会唱, 开展红歌演唱会、拉歌比赛、红歌进入土家苗寨、下乡赶场等活动。在实现“红歌满校园、经典进课堂、故事入人心、箴言传师生”过程中, 坚持把“唱读讲传”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校园建设、校本教材研发、课程育德工作、大课间活动、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 努力提升人文理念、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倾力构建人文环境、着力推行人文管理, 积极打造一个处处有景点, 处处有经典, 处处有特点, 处处有文化的师生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成长乐园、生活花园及生态学园。唱红歌, 唱出了光荣历史, 唱出了浩然正气, 唱出了团结和谐;读经典, 读出了人类文明, 读出了民族智慧, 读出了理想信念;讲故事, 讲出了感人事迹, 讲出了光辉业绩, 讲出了英雄楷模;传箴言, 传出了时代真理, 传出了创新格言, 传出了人生警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是我校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 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 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四、特色学校的创建, 助推学校的特色发展

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 我们挥洒汗滴, 乐于奉献,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各种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指导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欣赏包容的能力等等, 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渴求的, 比如艺术节、运动会、唱读讲传”活动, 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更为重要的是, 常年进行以课题“五学会、五负责”活动模式破解德育教育瓶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研究的研究,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特色创建的活动中, 很多教师就会勇挑重担, 开展创新性的工作:撰写教育论文, 组织实践活动, 主持教育课题。

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特色创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思维不断升华的过程, 伴随着特色教育的不断推进, 我校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提升。表现在管理层面上, 学校行政人员日益清晰了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路, 合理规划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表现在一线教师身上, 广大教师都有了自己对于教育的一份思考, 都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创新自己的育人手段, 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因此, 学校特色创建推动了学校发展。这样特色教育, 就能硕果累累。

走特色办学之路, 要不断地明确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不断地统一思想, 克服困难,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自主发展, 各显神通, 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生存力。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特色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过程, 把特色内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产生特色效应, 真正实现特色创建创出特色。

班主任德育教育特色范文第3篇

①送给孩子最特别的新年礼物——请每位家长年初一早晨给孩子一封信作为新年礼物,夸夸自己的孩子,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②与孩子有共同语言——家长和孩子一起选购一本好书,亲子共读,进行交流、探讨,写读后感。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有利于孩子的进步。

③给孩子力量——亲子共同讨论,找出孩子的特长,给老师写一封推荐信,让老师更加了解您的孩子。

④送给父母最特别的新年礼物——除夕夜,给父母洗脚。

二、语文作业:

①收集春联,制作“春联集”。

②每天记住2个成语。

③查找有关“马”的成语5个,抄下来,推荐给其他同学。

④陪同家长每天读书半小时。

三、数学作业:①每两天计时笔算10题。②体验时间的长短(一分钟能干什么?)。

四、英语作业

五、综合作业:

①有条理地整理好自己的书桌、书架、衣柜、床、被褥;

②为家人盛一碗饭、倒一杯酒、说一句祝福语;

③给老师、同学、亲人打3个以上的拜年电话。

六、美术作业:画一张有关“欢度春节”的图画(A4纸);自己动手写一幅春联,或剪一个窗花;或自己动手做一个手工作品;办一张“喜迎春节”手抄报。

七、音乐作业:学唱一首有意义的好听的歌曲。

八、调查作业:市面上主要饮料的成分及作用

九、亲子游戏半小时:例如:丢手巾、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推铜箍、打面包、掷弹珠......任选其一。

班主任德育教育特色范文第4篇

今天,举国上下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启动教育改革。在这种背景下,走出一条成功的办学之路,成为教育专家和各类学校领导必须面对的课题。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茅山中心小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学校打出“德育牌”,即以继承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办学特色,从而走出一条“以德兴教”的新路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深入挖掘德育资源,使德育教材化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当前学生求知、求美、求乐,好动喜新,厌恶陈腐的说教,因此教育活动要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现在各地都有德育基地,里面有许多丰富翔实的资料,是各地历史的见证。学校可以利用校外德育基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中心校充分利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作为学校的校外德育基地,定期在那里举行各种活动。每年的新生入队仪式在德育基地进行,每个班每学期都要到德育基地举行一次活动,学校每年还要利用重大节日如清明节、国庆节,在那里举行全校师生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写一写,了解茅山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众多的景点和巨大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茅山,热爱祖国的热情。

1、收集整理地方德育资源资料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注重收集整理具有特色的德育资源资料,如新四军纪念馆主编的《茅山抗日故事》,该书收集整理了发生在茅山的100多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再现了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茅山根据地党政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其中既有陈毅、粟裕等人在茅山的事迹,也有茅山当地人的抗日故事,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本很根子的教材。《茅山志》,该书由茅山道院出版,我们还对此书加以重新整理,便于我们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另外还收集了茅山道院摄制的专题片《茅山风光》。

2、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的课程格局。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我校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茅山脚下,茅山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茅山是融自然景观、道教文化、革命史迹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对学生的思想、文化、身体和心理等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根据茅山的地方特色,着手开发了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以德育为目的,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个性化学生、个性化教师,创办特色化学校。我校的校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革命英雄故事、历史文化、茅山风光三大部分,都是与茅山紧密联系或发生在茅山的一些故事。我校利用这本教材,教育学生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爱家乡,爱祖国。

二、利用地方德育资源,寓德育于活动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自己的文化传统。各校在对学生地行养成教育时,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赋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和新方法。茅山是道教的圣地,蕴育了丰富的道教文化;茅山又是革命的圣地,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抗战故事,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人来参观学习。茅山中心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结合道教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以道教文化中“诚信”的内涵,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信用”的孩子;以当时新四军为了生存,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曾经挖野菜,吃树根,睡地铺,艰苦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教育学生始终不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一传家宝;还通过开展“雏鹰假日小导游”活动,教育学生做到“讲文明、有礼貌、争做景区小主人”,为茅山风景区增色添彩。“假日雏鹰小导游”活动,使学生们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了解革命先烈们的斗争历史,从而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此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以及上级领导的好评。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利用茅山大量的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1、“访”。组织学生考察家乡的革命斗争史,集合《茅山抗日故事》一书,开展寻访革命烈士足迹活动。

2、“看”。组织学生看家乡的历史书籍、电教资料,学习《茅山抗日故事》以及我校的校本课程《茅山情怀》,在了解书上内容以后,再组织实地参观,使学生对家乡过去的光荣斗争历史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现在的巨大变化都有所了解。

3、“听”。每年我校都邀请在茅山战斗过的老英雄来校做报告,给学生讲当年战争中发生一些英雄事迹。

4、“游”。组织学生游家乡名胜古迹,从而感受家乡的美丽,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5、“瞻”。组织少先队瞻仰纪念碑,并在纪念碑下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在纪念碑下举行入队仪式,定期组织学生打扫纪念碑,在纪念下开展各项爱国主义活动。

6、“写”。在开展了各项活动之后,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下来,比如举办“以英雄为榜样,做好时代好少年”的征文比赛。

7、“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会唱若干首革命歌曲,同时每年都开展革命歌曲演唱比赛。

8、“讲”。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如“茅山英雄故事”“家乡巨变”等。

我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深化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发挥资源优势,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育人环境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有鲜明特色的,能够影响学生素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建筑布局、艺术景点、环境布置等显性内容,还包括校风、班风、校歌等以校园精神文化为代表,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的隐性内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渗透、灌输各种正确政治思想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它有着熏陶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体现地方特色。茅山中心校充分利用茅山是道教圣地、革命圣地、旅游胜地,将这些资源有选择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精心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整体环境,使学校每个角落都有教育意义。如学校校歌的歌词旋律,校园里悬挂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学校每年评比出来的优秀中队命名为“陈毅中队”,学校成立的诗社以当年新四军的战斗口号命名为“东进诗社”,每个班的板报都设有“茅山”专版,每年学校还要举行以茅山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的故事节。所有这些,莫不与茅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整个校园文化蕴含了许许多多家乡文化内涵,使学生既能得到文化熏陶,又能达到热爱家乡的目的。

四、分层次、系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程度也会不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低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立足于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而为热爱祖国的教育打下基础,让学生知道先爱家、后爱国的道理。在平时的教育中,以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发生在茅山的人和事教育学生,用家乡的山水之美以及家乡的光荣传统和历史文化教育学生。 中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如:祖国的大好河山,改革巨变,幸福生活等。我们带领学生游览茅山风光,开展了“改革开放二十年家乡巨变”图片展等活动。

高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联系历史,放眼世界,结合近代史和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对他们进行教育,我们开展各种主题中队、大队活动,教育内容从茅山的人和事逐步向更大的范围延伸。

五、发挥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班主任德育教育特色范文第5篇

【摘要】童谣是流传在孩子们口头的歌谣,它在教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本文对近二十年来的童谣研究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期能为童谣研究拓宽新的渠道,更好地开发与挖掘童谣的实用功能。

【关键词】童谣;童谣研究;回顾;展望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巴渠童谣的保护与传承研究”(18SB0616)阶段性成果。

童谣,是民谣的一种,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古人将“歌”与“谣”进行了区分,《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注曰:“曲合乐为歌,徒歌为谣。”[1]也就是说,配乐的叫歌曲,无配乐的叫谣言,而今则歌与谣,浑言不分。童谣就是指在儿童口头之间流唱的,形式简单短小,没有乐谱的歌谣。

一、童谣研究的搜集与整理

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代表,它承载着民间社会的风俗面貌,是大家了解和认识社会在一定时期真实情况的直观材料,具有丰富的功能性。童谣虽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但对童谣的研究时间却并不长,从北大歌谣运动开始,童谣才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周作人的《儿歌之研究》,可以看作是最早研究童谣的文章。21世纪以来,童谣的研究逐渐引起学者的重视,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成果日渐丰硕,本文选取CNKI中收录的关于童谣研究的文章(不包括童谣创作的文章)。笔者以期刊论文为主,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童谣”为检索词,以2000—2020为起止时间段,共查阅到2437篇文献,选取其中1340篇有价值的关于童谣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对童谣研究状况的梳理,一是企图找出童谣研究的精华与亮点,为人们更好地利用与开发童谣的功能提供参考;二是试图发现目前童谣研究的空缺或不足,为拓宽童谣研究内容提供新的思路。

二、童谣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

由于童谣的研究方向比较丰富驳杂,“任何一种分类角度都是相对的,类与类之间往往有交叉的现象,不可能用某一方法把所有的童谣截然地划归到某一类型中去。”[2]本文的分类主要依据研究内容。以童谣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童谣的教育价值研究。1.童谣在学前教育中作用的研究。王瑾婷在《苗族童谣在幼儿园中班语言教育活动的运用研究》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建设性地提出了童谣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运用的方法。赵静在《童谣在幼儿民间游戏组织中运用的初步研究》中运用民俗学、教育学等理论,探索民间游戏与童谣的内在关系。王芳娟的《地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幼儿园童谣阅读研究》认为以童谣为载体,可以将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给幼儿,让地方特色、地域文化得以传承。

2.童谣在小学教学中功能的研究。李娇娇在《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谣教学研究》中指出童谣教学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需求,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本质诉求。将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既能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也能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王娇在《浅谈童谣教学在低年级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中明确了童谣对低年级儿童认知、思维发展、情感发展以及提升语文素养的促进作用。

3.童谣在音体教育中运用的研究。赵菲的《从童谣入手,开启音乐之门——论童谣在“新体系”教学中的运用》论述了将童谣作为我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教学素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刘钥的《童谣融入幼儿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认为,将童谣融入幼儿体育游戏,在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之外,还可以将体育活动趣味化,更好地掌握相应技能。另外苏杨慧的《地方童谣: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谷洪源的《童谣应用于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的研究》等文章都深入分析了童谣在音樂和体育教学中的重要运用。

4.童谣的德育教育功能研究。柴成林在《童谣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中认为,将优秀的健康的童谣作品融入德育教育之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冯玲丽在《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中,通过童谣在“体验”中获得诚信教育,开创了诚信教育的新路径。其他的如汪昱雯的《童谣与儿童德育——基于生活世界的视角》、石梦瑶的《基于童谣活动的小学生德育研究》等均对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二)方言童谣的研究。莫丽的《桂林童谣保护与教育传承研究》,通过对桂林童谣与当地乡土文化的渊源分析,提出桂林童谣的保护对策。万珊珊的《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落雨大〉为例》,分析了粤语童谣传承的困境,分析展望了粤语合唱童谣的创造前景。研究方言童谣的还有王晓翌的《商洛童谣的原生态文化特质与传承》、马超的《昆明童谣的分类及其文化价值》等文章。

(三)少数民族童谣的研究。格桑卓玛《地方课程视野下西藏民间童谣的当代传承困境及出路研究》主要分析了西藏童谣传承的困境,并提出了实现西藏民间童谣传承路径上实现创新的具体方式。刘丽萍的《右江河谷壮族童谣开发利用研究的措施及意义》分析右江河谷壮族童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其他的还有阳亚妮的《壮泰童谣格式比较分析》、谭丽《壮英童谣语言风格及修辞艺术的比较研究》、杨继富和黄小娜的《水族童谣的教育价值及其实践路径》等文章。

(四)童谣的翻译研究。喻旭东和丁静在《童谣翻译的损失与补偿研究》中认为当前的英语童谣翻译存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损失,他们提出可以采用换韵、换词、加注、阐释等手段进行补偿。赵白鸽《童谣翻译的原则和技巧——以〈一个孩子的诗园〉译本评析为例》从童谣语言特征的角度,推荐了几种翻译原则。黄都娜在《中英童谣的语言特征与互译》中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角度分析了中英童谣在语言上的共同特征,进而提出了一些中英童谣互译的原则与方法。另外如罗瑜珍的《客家童谣的特点与翻译技巧研究》、李贻荫和谌东飙《英译〈玉台新咏〉童谣的难译性》等文章也对如何提高童谣翻译质量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灰色童谣的研究。灰色童谣也叫另类童谣,它是指改写了古诗词、老童谣, 语言低俗,表达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满等的童谣。孙立超的《解析“灰色童谣”》,分析了“灰色童谣”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并解析了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刘慧芬的《“另类童谣”现象解读》分析了另类童谣风靡的成因,她倡导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消灭另类童谣的产生与传播,尽力引导“另类童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饶琴《另类童谣的描写和调查分析》也认为“另类童谣”是一把双刃剑,既不能完全放任,也不能一味地打压禁止,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其他童谣。由于童谣的研究方向驳杂多样,有些研究方向很难做出精准细致的分类。除了前文已经谈到的五种分类,童谣研究大致还有以下几种研究方向。一是研究专著里的童谣,如安忆萱《〈呼兰河传〉中的童谣研究》、别廷峰的《谈〈三国演义〉里的童谣》、廖瑜的《〈三国志演义〉童谣略说》等文章。二是关注童谣艺术性,如周书云的《民间儿歌特征研究》探讨了儿歌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美学、心理等方面的特征。三是有研究童谣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如詹苏杭《谶纬与汉代童谣》、孙立群和郭娜娜的《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童谣的社会影响力》。

三、童謠研究的特点及展望

(一)教育类研究成果丰硕。童谣在教育中的功能是当前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种趋势预计还会持续下去,也期待更多优秀的文章能够将童谣运用到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年轻又有活力的学科,童谣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路径。国内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儿童数量不多,如何获得更多的研究对象,是目前研究者应该继续深入的问题。

(二)保护与传承是方言童谣与少数民族童谣研究的时代话题。方言童谣与少数民族童谣的研究,大多从传承与保护的角度进行探讨,但是有些理论措施可行性不强,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方言童谣、少数民族童谣在时空上传播的局限,拓宽传播途径,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方言童谣和少数民族童谣,也许可以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三)童谣翻译需更加注重语言性问题。除了中国本土童谣,还有大量英语童谣译本广为流传,这些童谣成了儿童领略异国风情、接受异域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但遗憾的是,“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的一部分,童谣翻译常常被人忽视。”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损失。[3] 近年来童谣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在翻译中既忠于原文,又能保留原童谣的特色,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四)“另类童谣”是童谣研究的新热话题。“另类童谣”是目前讨论得比较火热的一个话题,研究大多都在探讨如何发挥另类童谣的正向作用,引导广大儿童阳光健康地成长。也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剖析,即把“另类童谣”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来进行分析研究。这类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发掘相对较浅,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加关注“另类童谣”的语言本体方面,拓宽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童谣是儿童文学的代表,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训练儿童动作、语言及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是在传递知识、道德、经验及情感等方面,童谣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近二十年来,关于童谣的研究逐渐向各学科展开,希望通过对童谣研究的分析与整理,能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认识童谣,更深入地发掘其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十二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5.

[2]王金禾.鄂东民间童谣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25.

[3]任秀桦.论英语儿歌的语言特点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2):40.

[4]张梦倩.中国传统童谣研究——在教育世界的边缘[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304.

作者简介:

胡蓉,女,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刘峒邑,男,四川眉山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班主任德育教育特色范文第6篇

学校对教育特色的追求,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南。教育特色既是一间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培养什么人这个目标的高度统一,也是学校的综合教育活动长期累积起来的具体体现。运用教育特色作为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和实施学校的德育课程,是本文的阐述重点。

一、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教育特色

我校的教育特色是“砺志教育”。确立此特色,源自于我校的学校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和现实需要。首先是学校文化。我校所尊崇的客家精神,其中包含有“志在四方”、“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核心内容。第二是历史传统。在永泰村的地界上,古代有一条蜿蜒北上的小路,曾是广州城众多书生进京赶考的必由之路。村民们为彰显这段历史,把书生们聚集一块休憩之地取名为“官厅窿”(现名“官厅路”),以此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刻苦治学考取功名。第三是地理环境。作为独特的地域标识,永泰小学背靠一座叫磨刀坑的山丘,山上有块巨大的卧石,过去永泰村民上山砍柴必经此地,在磨刀石上磨砺刀斧,夯实手柄。因此,磨刀坑、磨刀石、磨砺等词语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二、依托教育特色,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在“砺志”教育特色的指引下,构建了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砺行活动性课程社团活动篮球、七彩动漫、书写人生、舞蹈形体、科技梦、艺术体操、长笛风情

德育活动“穿衣戴帽”、“砺志”礼、“砺志”节、值周班、重走砺志路

砺能环境性课程春夏秋冬

社会实践舌尖之“旅”、消防实践基地、垃圾处理厂实践基地、“蓝丝带”行动

三、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通过教育特色“物象化”,实施德育课程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把特色“物象化”,把环境性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每天都能看见、听见、触摸,是很好的德育课程途径。

例如我们把校徽、校印的设计与“砺志”教育特色紧密结合:校徽下半部是为一本打开的书,寓意永泰学子勤奋与磨砺之志;整体如一个阳光下舞动的小孩,既寓意学校的艺术体操特色,也寓意莘莘学子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校印在设计上更融入了艺术元素,中间“留白”的地方,一方面是表示“白”的词意,同时更把“砺志”教育的意境强烈地凸显出来。又如,永泰小学的形象大使,是一组以本校学生动画图为基础造型,经过艺术加工的男女学生动漫组合。本形象大使设计融合永泰小学身心健康、行为规范、知识扎实、气质优雅、意志坚强的育人目标。

(二)通过德育课程,实现教育特色的育人目标

l_德育课程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

如七彩动漫社团,以学校的“形象大使”为素材,结合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动漫”的形式实现教育的目的。

2.德育课程以德育活动形式开展

“穿衣戴帽”活动:由学校组织,依靠家庭教育。定期举行生活自理方面的比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砺志礼”活动:砺志作为本校教育特色,砺志之礼必不可以少。我校的“砺志礼”包括“启蒙礼”、“感恩礼”和“成才礼”。以“启蒙礼”为例,我校每年都为新生举行“启蒙礼”,活动包含了正衣冠、赠“红包”、站“君”姿、摸砺石、存祝福、呼校训等环节,极富本校特色。

成长记录活动:以德育课程中的成长系列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成长记录格为载体,学校为每一个孩子设计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录格,它通过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收集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信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值周班体验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自理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特地开设了主题为“管理、体验、分享”值周班——小主人管理课程。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安排授卡及交接仪式,孩子们通过佩戴胸卡“上岗”,强化“小主人”意识;通过体验、分享,实现教育他人及自我教育。这些都是“砺志”教育特色最核心的教育内容。

3.德育课程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

舌尖之旅: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煮食之道”,每学年组织一次校外“野炊”活动,涉及各地菜式,形成系列,使学生懂得热爱生活、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果实,感恩生活。

“蓝丝带”关爱行动:该活动由我校跟山区的小学定期组织。在互动中着眼关爱教育,学雷锋精神,关爱他人,为山区学校的少年儿童捐赠物资;着眼生活教育,实践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生活,废品能卖的拿去卖,把卖垃圾的钱用在购买捐赠物品上;着眼交往教育,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真诚待人接物;着眼感恩教育,通过体验不同地方的学习与生活,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自强。

在特色教育的指引下,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更丰满,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更多样,育人成效更彰显。

上一篇:最新18项医疗制度范文下一篇:儿童诗群文阅读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