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范文

2023-09-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表现及其控制方法与应用机理,并试图从信用风险评价方面探讨完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制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信用风险;控制;评价

F8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支付结算的中介,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促进完善资本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随之而来的信用风险控制问题在市场经济活跃的今天显得越来越突出,其对商业银行的生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当前信用风险控制仍处于落后,其在方法和体制上均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探讨信用风险控制的机理,不断使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体系日趋完善。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特点

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这种风险最大的来源就是信贷业务,除此之外还有承兑、担保等表里表外业务。单就信用风险控制而言,其特点可概括为以下:

(1)风险具有潜在性: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开放,很多濒临破产的企业,明知资不偿债还要借款,更有调查表明我国国企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80%左右,其中70%来自银行贷款,而且国企的还款意愿很低,这在无形之中形成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控制的长期性:在当前情况下,要想转变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对于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企业与银行要想达到契约型的默契,需要双方都付出,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将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3)信用风险控制的艰难性:当前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理方法相当滞后,这与信贷风险预测、控制机制不健全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往往很多不良资产出现后,很多措施都无济于事了。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现状

从现有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现状,比较常见的两个指标是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其中不良贷款率是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其是指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其值越小说明银行经营越稳健,相反较高的不良贷款率预示着银行的高信用风险,其值的失衡对于整个银行业、金融体系乃至我国整个宏观经济体系都会产生巨大隐患。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内控理论的不断完善,和管理工具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呈下降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从表面数据看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程度在不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不断加强,其经营安全性值得信赖,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显著的不良贷款率下降的背后有可能隐藏着不良贷款总额的上升,由于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额/全部贷款总额,有可能出现分母的增大超过分子增加的情况,因此尽管不良贷款率下降了,有可能不良贷款总额还处于上升状态,而且这种风险更大,因此在一系列金融政策和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良贷款总额的实际变化。

对于资本充足率,其值以达到28%为合适状态,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越来越高,呈现出资产良好的状态,可是这种表象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比如现阶段银行业为了应付金融监管机构的检查,通过再融资以取得满意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这种行为风险更大,因此后续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应该同时更多的关注其他因素指标。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加入WTO后,开始逐渐重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在制度方面表现为中央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监控、检测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商业银行实行的信用评级机制、自身信用风险评价机制等,尽管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逐渐在完善,可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现状如下:

(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制机制还不成熟,信用风险评价所依赖的外部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

(2)信用风险控制基础较为薄弱,风险控制体系被条块所分割,缺乏统一的信用风险控制框架,且好多商业银行没有将信用风险控制作为日常性工作,缺乏独立的信用风险报告程序。

(3)信用风险控制缺乏统一的数据库,由于现行客户信息错综复杂,现有的信息量虽说可以弥补一部分客户信息,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且存在信息失真、粗糙、不及时情况。

(4)商业银行缺少对经营风险的意识,在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方法上比较落后,导致风险积聚,往往都是风险发生后才进行控制。

4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完善及建议

4.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完善

信用风险评价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核心环节,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制不健全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的一道大坎。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1)征信业发展不完善,我国征信业自1992年开始,1995年邓白氏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征信公司在我国开业,随后现存华安、华夏、新华信等数家国内征信公司,征信业规模较小,效益也很低,其征信公司取得信用数据缺乏有效渠道,成为阻碍我国征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仍依赖传统信贷部门,缺乏独立的、科学的评价机构。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信用风险评价专业知识,且时常出于争取客户存贷款业务的目的,擅自篡改客户信用状态,这在无形之中给银行带来很大的信用风险隐患。

(3)信用风险评级制度不健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是内部运作,而不少商业银行对评级结果对外披露,这样就会受不少外界因素干扰,再加上本身财务资料的收集就有难度,这样会使评级结果含有其他因素,可信度不高。

(4)信用风险评级结果应用不到位,我国商业银行评级结果只应用与决策贷与不贷之间,没有应用到信用风险控制的全过程。

4.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完善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主要是针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其不仅主观性较强且存在客户信息失真、评级迟滞、银行员工人为操作等一系列弊端。现阶段,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增进,建立有效的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大概有专家方法、评级方法和信用评分法,其中专家方法较为传统,且其主观性较强,但是其能够较为灵活的处理定性评价及其指标;评级法以损失准备金为重要指标来衡量银行贷款等级,不同的等级赋予不同的损失准备金率;信用评分法为定量评价,前人对此研究也较多,其原理为对评价对象的财务比率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数理分析,以模型输出值与基准值进行比较,以此来衡量评价对象的风险。

以上三种方法,均有利有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还处在金融改革的重要阶段,完全依赖定性与定量分析均不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阶段情况。且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对银行契约的另一方即是客户的评价,缺少对银行本身的评价,由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不仅仅之来源于客户,其本身的经营环境以及员工素质等都对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性指标定量化,从而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反映信用风险的各个单一因素评价纳入一个统一的数学模型中,通过实证确定各个因素指标的比例权重,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可信的评价方法。

4.1.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制的完善

建立一个高效的信用风险评价体制,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顺利完成的外在保障,在正确选择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后,应当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制度以保证评价方法的实施,商业银行还应建立独立的信用风险评价机构,配备专业的信用风险评级队伍,大力开展征信业务,同时应明确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的保密性,使风险评级结果不仅应用于贷前控制,而且用于贷后业务调整、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4.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信息体系的完善

动态的信息体系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指标都是静态的,而信用风险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客户信用也是在不确定的变化着,因此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优势,构建信用风险全面控制体系,使信用风险控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4.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外部环境的完善

从上述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如监管当局的治理不到位、银行的受支持程度不高,特步是银行内部存在职工素质不高、组织管理混乱等现象,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强化内部控制,不断增强员工的经营风险意识。

4.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方法的完善

以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方法较为保守,以信贷业务为例,商业银行只将对客户的评级结果作为贷与不贷的依据,没有将此结果运用到整个信用风险过程中,贷后又存在对客户不分业务种类、评级级别的同样控制,此控制方法弊端百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实行风险贷前控制:信用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用风险控制是有效开展信用业务的重要前提,因不良贷款导致银行倒闭的案例已不在少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贷前控制,包括授信额度的确定、贷前授信资格准入、贷前风险限额等一系列环节。

(2)实行差别化贷后控制:就是根据信用客户的等级,在后续的信用风险控制中不同对待,合理配置资源,首先应确定客户综合贡献度,其值的确定不是一项业务的叠加,而是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各项业务的综合评测,其次根据客户不同的综合贡献度差别化对待,对于新开户用户,应按月度定期下户,对于正常客户应按季度进行下户,对于重点客户,要建立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如高层人员的更迭以及公司重大战略的调整要及时进行通报。

5结束语

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总结起来,应该在其信用风险评价方面实行方法层面及体制层面的融合,信用风险评价结果科学是信用风险控制不断完善的重要保证,同时还应建立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需要强大的信息数据库以保证实时监测,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谷增军.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控之道[J].甘肃金融,2015,(2).

[2]郭英见,吴冲.基于信息融合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9,(1):343.

[3]周春喜,任佳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4,(02).

[4]李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商业经济,2009,(1):318.

[5]舒海棠.试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J].金融与经济,2006,(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首先对信用风险作了简要的阐述,指出信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两类信用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两类方法介绍、比较和存在问题的探讨,得出了其不足;最后,基于前述两类方法的分析指出我国信用风险评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此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信用风险评估 判别分析 Logit模型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一、引言

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创造货币存款、实现金融政策效率、社会投资实现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信用风险评估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银行信用风险的监管和评估,特别是发达国家更是对此关注度极高。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仍处在转轨和新兴发展阶段,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加快我国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大致经历了比例分析、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三个阶段。本文试图通过阐述统计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中的典型代表来分别阐述其实现条件和过程,分析各种方法的不足,并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给出评价和建议。

二、两类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一)传统统计方法概述

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历史上每个类别的若干样本,从中分析出分类的规律,建立判别公式,用于新样本的分类,典型的代表有多元判别分析(MDA)和Logit模型分析。

1.多元判别分析(MDA)。数理统计理论中判别分析模型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距离判别法、Bayes判别分析法、Fisher判别分析法;在三种判别分析方法中,距离判别法是根据个体到总体间的距离进行判别;Bayes判别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求得平均误判概率最小的分类判别函数;Fisher判别是在未知总体分布函数的条件下,根据Fisher准则得到的最优线性判别函数,Fisher准则的基本思想就是利用一元方差分析思想,导出线性判别函数。

2.Logistic模型的提出。由于多元判别分析模型(MDA)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求有正态分布的假定,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常无法满足,所以当涉及到一些样本数据不同分布于正态分布时,应用MDA模型所得到的研究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探索非同分布的方法就十分必要,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应用Logistic模型,Logit分析与MDA分析最本质的差异就在于Logit分析不需要样本满足正态分布或同方差,其判别正确率高于判别分析结果。Logit模型采用logistic函数,函数形式如下:

Y=,η=с0+cixi;

其中xi(1≤i≤p)表示第i个指标,ci是第i个指标的系数,Y是因变量,因为Y∈(0,1),所以Y也可以理解为属于某一类的概率。

由于logit分析无需假定任何的概率分布,所以就不需要类似于判别分析那样先进行检验而是可以直接应用样本数据计算,以得到logit模型。

(二)人工智能模型(AI)概述

1.人工神经网络及BP神经网络概述。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模式识别能力的计算机制,它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三大特点,它的编码可以用于整个的权值网络,不仅可以呈现分布式存储,而且具有相当大的容错能力。在人工神经网络中,下面提到的BP神经网络技术是算法最成熟且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2.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第一,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BP神经网络属于前向三层即前馈式神经网络的一种典型分支代表,主要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即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

第二,BP神经网络的基本算法。

BP学习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由输入层输入的信息,传导至隐层分析后再由输出层输出,如果输出层的结果未达到期望值要求则计算每个神经元的误差值并且将这些误差值重新反向传递到隐层的神经元,根据误差值调整各个神经元的连接权值,直到误差值达到了期望值的要求。

BP神经网络技术一般运用传递函数来反映下层的输入对上层节点的刺激脉冲强度,因此传递函数又称为刺激函数,通常情况下取(0,1)内连续取值Sigmoid函数。

Sigmoid函数函数可以表示为:

该函数可以用于计算和反映出实际的计算输出与期望输出间的误差大小。

三、两类方法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统计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统计分析模型是以历史数据作为分析和建立模型的基础,这些数据仅以会计账面价值为原始来源,没有将银行贷款者的非财务因素纳入模型当中,并且这些会计账面数据属于离散和非连续性的数据类型,因此很难捕捉到这些银行贷款者信用状况细微和快速的变化,无法对贷款者的信用状况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另外,该类模型处理速度慢且数据的准确性较差,属于静态模型没有自主的调整能力。

(二)人工智能模型存在的问题

人工智能模型最大的缺陷在于指标和加权值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造成在网络结构确定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另外该模型的训练效率比较低,解释能力也比较差,在建模过程中经常出现组合爆炸和过度拟合等问题。其典型代表神经网络系统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谓“黑箱子”问题,即神经网络没有办法确定输入变量之间的具体的函数关系,也无法产生有效的统计规则来解释模型的具体运行过程,这使得模型在应用时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第二,在指标选取方面,神经网络模型对于非线性的方法没有统一具体的成熟方法进行分析指标选取;第三,模型结构的问题,神经网络模型在应用过程中效果表现的好坏和预测结果的精确程度主要决定于系统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和科学,但是如果想要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神经网络结构通常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这些在实际的建模过程中经常无法同时满足。

四、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启示

(一)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主要缺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大部分采用的仍然是专家系统机制,即通过个别专家系统的经验和个别风险分析人员提供的信息来对信贷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决策,这就导致信用风险评估效果较低且银行无法及时地应对金融市场的即时变化;其次,国内对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中大都缺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探索,片面的停留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两个极端,第三,在现今的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面,没有形成客观、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大多数信用风险模型选取的都是财务性指标而缺乏那些影响信用风险的非财务指标;最后,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银行业各种运作机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尚待完善和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料收集、整理和存储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数据库系统,不能为风险评估模型的运用提供很好的样本基础,成为制约我国风险评估方法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启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理论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但其中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我国,大多数先进的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还不能够直接应用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当中,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研究和探索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时必须考虑到我国自己的基本国情、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以及银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现实等。

针对以上分析的国内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和提高。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切实有效的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数据库系统,加强对企业各类违约风险评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及时更新和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自身内部的信用评价体系,为现代信用风险评估的运用创造适宜的条件和基础,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发展。最后,任何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因此加强信用风险评评价的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培养高素质信用风险评估人才的步伐,同时要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吸纳那些已经具备信用风险评估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国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进步不断寻求突破。

参考文献

[1]柯孔林,周春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述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

[2]王建新,于立勇.基于信用风险度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4)

[3]徐晓霞,李金林.基于决策树法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 8(3)

[4]王莉,郑兆瑞,郝记秀.BP神经网络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6(2)

[5]韩岗.国外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及其使用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8

[6]闫晓丽,徐建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比较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

[7]郑毅,蔺帅.遗传神经网络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家,2008,(1)

作者简介:华德志(1987-),男,汉族,安徽安庆人,就读于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银行业历来都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商业银行在其日常经营过程中会经常面临诸如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类型。因而, 风险管理也就成了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风险与提高效率是银行永远的两大主题。

银行效率是指银行投入产出比, 反映的是其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率和控制银行风险上取得了成效, 但是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不良贷款率等风险指标呈上升趋势。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银行经营效率, 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商业银行开始发挥信用中介职能之后, 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用风险。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 不同的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使得人们对信用风险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目前对信用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信用风险即为违约风险, 即由于借款者不能或不愿按照合同要求偿还债务造成违约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一般来自客户信用状况, 客户信用状况的好坏影响着信用风险的大小。客户偿债能力发生恶化或是客户有意欺诈, 可能不能或不愿偿付部分或全部其承诺的利息及本金, 而这些违约将造成银行损失, 即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2) 信用风险即为信贷风险, 在信贷过程中, 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或者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发生变化而给银行资产价值带来损失的风险, 这是一种狭义的信用风险概念。

3) 信用风险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的影响, 使银行的实际经营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 从而导致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 它不仅包括信贷风险, 还包括存在于其他表内、表外业务, 如贷款承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风险等, 即为广义的信用风险。

4)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 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 又称违约风险, 是指债务人合同到期后未能按照约定履行债务, 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债务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违约所导致的风险, 例如信贷资产业务中借款人由于个人原因无法偿还贷款本息而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由于客户大量提款而造成挤兑, 银行短时间内无法筹措资金造成支付困难;表外业务中由于债务人未按时履行债务而将或有负债变为表内负债等。狭义的信用风险大家一般理解为信贷风险。

本文的“信用风险”除特别说明外, 通常也是指信贷风险。

2 CQSX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况

2.1 CQSX银行现状

CQSX银行经中国银监会批准, 于2008年2月改制重组而成, 注册资本23.54亿元。截至2014年6月末, 全行资产总额804.60亿元, 各项存款余额585.43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264.94亿元, 以上各项指标分别是重组前的15.17倍、18.30倍、22.98倍。重组六年来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9.17亿元, 实现税金17.94亿元, 各项监管指标全面达到审慎监管要求, 在全市营业网点达到60个。

CQSX银行成立以来, 坚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上市和跨区域经营的三大战略, 坚持中小企业银行、零售银行、理财银行、库区银行、上市银行的五大定位, 坚持差异化经营、特色化发展, 全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实现规模、效益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2.2 CQSX银行风险管理概况

1) 个别行业的所谓“高端”客户通过自身或关联企业, 成为向该行取得信贷资金的“融资平台”或“融资窗口”。

2011年~2014年6月末以来, 表现最为明显、最为活跃的莫过于钢贸、房地产、建筑业等行业。为了应对商业银行经营机构所面临的存款、贷款、收入等考核压力, 以及授信风险缓释的要求, 以福建周宁商人为核心团队的上海钢贸城 (钢贸市场) 融资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具有的吸引力在于, 商业银行取得了银行承兑汇票项下保证金存款;通过货押、联保、担保公司保证等几种可供选择的担保方式, 片面地满足了银行对于授信业务的风险缓释、信用增级要求。但实际上, 钢贸市场和担保公司具有相同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借款人和保证人也具有密切的关联关系。钢贸企业在取得银行融资后, 仅在钢材贸易领域投入少部分资金, 而将大部分资金转作他用, 如房地产, 甚至民间借贷。钢贸成为融资手段, 导致进入这一行业的民间资金越来越多, 泡沫和风险也就越积越大。

该行目前钢贸企业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1%不到, 但房地产行业以及建筑行业贷款占全行贷款达到30%左右, 其行业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2) 融资性担保公司挪用或占用客户保证金、客户信贷资金。

一段时期以来,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商业银行的一项风险缓释措施是引入合格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 (保证) 。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担保公司授予担保授信额度, 经过授信审批环节, 对银保双方共同确认的单一法人客户实施授信。“中担、华鼎、创富” (三家法人担保公司具有共同的实际控制人) 危机事件表明, 在这种作业模式中, 借款人 (即担保公司的“客户”——被保证人) 、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的行为均具有“异化”特征。由于担保公司的推动, 借款人获得的信贷资金往往超过其实体经营需要, 将大比例的信贷资金交给担保公司, 以“理财”名义加以挪用;由于有了担保公司的连带责任保证作为风险缓释、信用增级措施,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诸环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履职缺位问题。

该行也有类似的担保公司担保授信业务, 且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3.89%, 占比较大。

3) 企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发放委托贷款。

一些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 拿出一部分信贷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的企业一方面在银行有大量借款, 但同时又通过银行作为中介, 发放委托贷款, 或为增加财务收益, 或从事一些委托人不便于直接出面经营的业务。在银监会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背景下, 甚至出现了企业以委托贷款方式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资金支持的现象。

4) 企业介入民间借贷。

通常而言, 除非以民间借贷为“主业”, 企业介入民间借贷 (通常是“借入”) 有两种常见情形:其一, 银行贷款即将到期, 借入民间资金, 以便能够及时归还银行贷款本金, 保持较为良好的信用记录, 以期继续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支持, 通常银企双方有“君子协定”, 适时还款是再次放款的先决条件;其二, 企业或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或为投资于新领域而引入民间借贷。前一种情形是临时性短期周转性质, 期限一般不会超过一周;但后一种情形显然不是短期所能够顺畅回流的。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来说, 后一种情形的风险显而易见, 尤其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之下。

5) 一些经营机构通过资产业务拉动负债业务, 以应对考核压力。

当前,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相当激烈。该行部分经营机构操起了贷款“派生”存款的低层次竞争手段。尽管是受托支付, 但信贷资金通过或简或繁的渠道 (多通过关联企业) , 变相流回借款人账户。借款人利用信贷资金的一部分或绝大部分作为保证金, 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之后再进行贴现;取得贴现资金后, 存在继续以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可能。对银行方面而言, 能够接受此种业务合作方式的企业客户, 多数情况下不是优质客户, 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

6) 存在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多头审批问题, 在某些环节规避了统一授信的约束。

例如, 房地产行业是各家商业银行密切关注的行业, 多家银行实行授信“名单制”管理。在一定时间区间内, 受制于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已经批复的额度不能如期放款 (提款) 。这样一来, 一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机构可以购买另外一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 而该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则为信托公司对该房地产企业发放信托贷款而得以成立的信托计划受益权。当然, 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 而商业银行最终还要承担相关信用风险。而信托贷款的资金支付, 尚不受有关受托支付等相关规定的约束。这样, 就存在一个可能性, 即房地产企业在获得信托贷款资金后, 不会对信托贷款指定用途项下既定的项目用款, 而将资金统筹使用至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这里, 信托公司起的是典型的“影子银行”的作用。

3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挑战, 同样也充满了机遇。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使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在此次危机中受到了一定冲击, 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受到了影响, 但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改革体制和完善机制的重要性。稳步的改革让我们在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方面逐步完善, 目前在政策的支持和监管体系的发展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如政府加大力度扶持绿色信贷发展, 同时加大了对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推进了“支农服务”的三大工程, 让阳光信贷等普惠金融措施深入农村建设等。银监会在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之后, 又相继出台了四个相关资本监管配套政策文件, 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的部分原则性规定予以进一步明确;引导商业银行开展新型资本工具创新, 完成符合《资本办法》要求的二级资本工具的发行等等。

本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控制的建议

1) 商业银行应重点注意宏观经济波动情况, 提前防范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信用风险, 并做好已有信贷项目的监管, 防止发生信用风险。目前, 我国宏观经济处于调整阶段, GDP正经历着从10%左右增长速度向8%~7%左右增长速度的转换, 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受到震动, 国家在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 也在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人民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的过度扩张, 力图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使直接融资比重上升, 重点推进利率市场化与汇率机制改革, 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 商业银行应该对新增信贷业务持谨慎态度, 建立科学完善的信贷管理评价机制, 对新增贷款做好贷款前审查;对已发放贷款, 也要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加强贷中审查力度, 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出现的违规操作, 严控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调整自身贷款方向, 保证信贷资金尽可能多的流向国家支持的相关产业, 对一些产能过剩、面临调整的产业, 如钢铁、水泥、煤炭、房地产、建筑等产业, 应缩减信贷量。

2) 商业银行应该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 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首先, 对于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 应该加强规模经济的控制, 避免由于规模扩大造成的效率损失高于降低的成本;其次, 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降低营业费用支出, 避免效率低下造成的资源浪费。解决这些低效率问题, 需要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 吸收优秀的金融人才, 提高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同时, 改良原有的技术装备, 采用新型电子设备, 将新兴信息技术与传统银行业务相结合, 提高完成业务的效率;另一个重要的措施, 就是改革银行内部的管理结构, 使之更具有弹性和活力, 更适合多变的市场, 能够快速的解决银行实际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最后, 完善员工的奖惩机制, 保证奖罚分明, 对于资源浪费的现象要严格惩罚, 对于员工提高银行工作效率的建议要积极采纳并给予奖励, 以此来保持银行员工工作的较高积极性。

3) 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创造收益的能力, 以高收益促进效率提高, 同时也降低信用风险。目前, 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越来越高, 更有互联网金融创新冲击着传统的银行业务, 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将完成, 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增加, 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获取高利息收入的难度, 商业银行原有的高利差带来高收益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改革, 提高创造收益的能力, 否则, 在未来的经营中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将迅速增加, 使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极大的困境。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收能力, 主要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银行应改良传统银行业务, 比如降低开户流程难度, 取消不必要的手续费, 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咨询服务等等, 通过改良传统业务, 保持传统业务优势, 持续吸引原有银行客户;其次, 拓展业务渠道, 实现多元化的收益, 主要是大力开展中间业务, 如企业现金管理业务和私人理财业务等等, 利用已有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 通过新型金融服务业务实现多元化收入渠道, 提高创造收益能力;最后, 银行经营的差异化开始显现, 这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应该深挖自身优势, 树立品牌经营, 有自己的特色定位, 能在某些方面为客户提供最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3.2 对于金融监管者的建议

1) 控制商业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 维持合理信贷规模。近些年来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虽然暂时使得不良贷款率下降, 但随着宏观经济的调整, 我国经济中的一些问题将逐一暴露, 而问题产业及企业的不良贷款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所以, 现阶段银行业监管者应该控制银行信贷扩张规模, 通过规模控制, 使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信用风险更低、收益稳定的实体经济行业与企业, 降低银行业的整体信用风险, 并从侧面帮助国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

2) 加强对资本充足率指标的监管力度, 降低高风险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例。已有研究证明资本充足率指标的有效性, 能够有效的提升银行资产的质量, 能够保证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 按期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 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损失发生, 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3) 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率指标监管问题进行更多的研究, 使得我国银行业在维持较高的流动性同时, 不必损失盈利能力。存贷比率过高会引起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剧, 这将使得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银行整体经营风险随之提高;反之, 如果存贷比率过低, 说明商业银行不能合理利用资金, 创造收益能力偏低, 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如何确定最优的存贷比率指标, 仍然是监管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具体实践进行检验。

4 结论

本文结合笔者工作过的商业银行行情分析、信用风险管理状况整理和归纳了可能会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影响的宏观因素和微观个体因素, 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与微观个体因素相比, 宏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更为显著。

2) 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时, 可以显著的降低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3) 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率, 带来了宏观经济过热和经济体系的不稳定, 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银行收回贷款资金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剧。

4) 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这意味着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对控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明显效果。

5) 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会明显的影响自身面临的信用风险。当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时, 对现有资源利用程度也就越高, 因此可以明显的降低信用风险;反之, 如果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高, 对现有资源的低利用率会提高信用风险。

6) 在我国商业银行业中, 较大的经营规模虽然能利用地域和业务优势降低信用风险, 但是经营规模过大会使得经营效率下降, 从而可能引起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加。

7)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可以通过提高存贷比率, 即降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方式来降低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8) 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 可以在短时期内降低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重, 即降低不良贷款率。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最新风险管理理论, 借鉴国内外银行的先进风险管理经验, 以CQSX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为样本, 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的经历, 从务实操作的角度, 阐述系统实现功能以及建设目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CQSX银行

参考文献

[1] Abhiman Das and Saibal Ghosh.Determinants of Credit Risk in Indian State-owned Bank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unich Personal Re PEc Archive, 2007.

[2] Hackbarth D, Miao J, Morellec E.Capital structure, credit risk, and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82 (3) :519-550.

[3] Danelsson J, Shin H S, Zigrand J P.The impact of risk regulation on price dynamic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4, 28 (5) :1069-1087.

[4] 白雪梅, 臧微.信用风险对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 2013 (2) :54-59.

[5] 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R].中国银监会, 2013.

[6] 胡红星.次贷危机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缺失及其启示[J].上海金融, 2009 (7) :10-20.

[7] 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8] 奥特曼: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9] 孙森, 翟淑萍.信用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

[10] 徐若涵.浅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外资, 2011 (2) .

[11] 刘可夫.各种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城商行适用性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 2011 (19) :30-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期权;防范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防范方法的概述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对象和经营过程的特殊性,自其产生之初,风险就与之相伴而生、形影不离。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现代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由于借款者违约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不但在计量、管理等方面均比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更复杂,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2 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原理

期权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期权是进行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理想工具。所谓期权实质是一种选择权,是指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一定费用的基础上便获得这种选择权。如果未来价格向不利于期权购买者的方向变动,期权购买者则可选择执行期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冲弥补这种不利的价格走势给其带来的损失。相反,如果未来价格向有利于期权购买者的方向变动,则期权购买者会选择放弃执行期权,他所损失的仅仅是当初为了获得这种选择权而支付的费用。因此,虽然期权购买者为了获得这一权力额外支付了一定费用,但却有效规避了价格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这个角度上看,期权十分类似于汽车保险。车主为了在车辆出险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购买保险。如果车辆出险使车主遭受损失,由于购买了汽车保险,车主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以弥补其所遭受的损失。相反,如果在此期间车辆没有出险,则车主的最大损失也不过是保险费。

商业银行同样可以利用期权的这种风险对冲机制进行信用风险防范。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购买期权,这就相当于为其贷款购买了一份保险。一旦贷款违约事件发生,商业银行就可以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获得一定的补偿,以弥补借款者信用水平向不利于银行的方向变化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将信用风险转移给期权出售者。银行最大损失就是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期权所支付的费用。商业银行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对贷款利率进行保值,另一类对贷款金额进行保值。

第一类方法利用期权对贷款利率进行保值,以达到防范信用风险。它的主要原理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买进一个利率看涨期权。根据投资学的基本原理,任何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都可以看成是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之和。因此,贷款利率水平作为贷款人的发放贷款的收益率也是由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中,风险溢价是对贷款人承担信用风险的补偿。当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时,作为贷款人的商业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相应扩大,相应应提高风险溢价水平以及贷款利率水平。固定利率贷款由于在贷款存续期间内利率固定不变,银行无法通过对贷款利率的调整,获得相应的补偿。因此,固定利率贷款既无法规避无风险利率的不利变化可能给其造成的损失,也无法规避借款人信用风险扩大,进而风险溢价水平扩大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前为了防范利率风险,商业贷款特别是国际长期贷款往往被设计成浮动利率贷款,使得在贷款存续期间内,贷款利率能够随基准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无风险利率变化带来的损失,但贷款合约签定后,信用风险溢价则仍然是固定的,无法回避。

第二类方法利用期权对贷款金额进行保值,从而达到防范信用风险。其主要原理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买进与该笔贷款金额相对应的贷款合约价格看跌期权。当借款者违约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作为期权的购买者可以一个事先已经约定价格出售这笔贷款,从而弥补由于借款者违约而给其带来的损失。

3 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意义

3.1 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创造和信用中介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社会信用风险的集散地。因此,妥善地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生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包括贷款和各类投资在内的资产实现多样化、分散化,通过减小资产组合内各类资产的相关性,使组合内信用风险相互对冲抵消。然而,实践中的贷款分散化并非无懈可击。商业银行往往都有比较稳定的客户信用关系、经营领域、区域优势、行业优势、信息优势以及贷款规模经济效应等,这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很难分散化。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国有专业银行,历史上有明显的业务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贷款分散化。此外,贷款分散化还有可能对银行效益产生负面影响。而期权克服了贷款分散化的缺陷,在允许贷款相对集中的同时,通过期权的非对称性风险收益机制将商业银行面对的信用不确定性进行拆分,对冲并转移对其不利的信用不确定性,而保留对其有利的信用不确定性。从而使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由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3.2 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由于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及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使得社会信用风险逐渐集聚到了银行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正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转股、资本重置和贷款出售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不足以使银行彻底摆脱信用风险。使用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无疑为我国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新工具。

3.3 有利于提高资本充足率及回报率

为了促进国际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也就是要求银行的总资本不能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8%,其中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是由银行各项资产与风险权重的乘积来确定。因此,风险权重越高,对银行资本金数量的要求也就越高。由于利用期权等衍生工具做套期保值可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已经采用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交易头寸的资本要求相对较低。如果能实现完全套期保值,则银行可以不必提取专项资本;如果无法实现完全套期保值,银行可以仅对其敞口头寸提取20%的专项资本。由此可见,通过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后,同样数量的贷款资产所要求的作为贷款保证金的资本金数量下降,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资本金可以支持更多的贷款资产,从而使得资本充足率得到提高,并有效地利用了财务杠杆,提高资本回报率,这对于资本充足率普遍比较低的我国商业银行是非常有利的。

3.4 有利于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

由于我国直接和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平衡,企业融资长期倚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往往被通过立法排斥在存放款业务之外。商业银行利用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间接涉足贷款市场提供了可能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参与期权交易在分散化解银行所承受的信用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自身投资组合的分散化,有助于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国外经验,保险公司通常是此类期权的出售者。一方面,保险公司尤其人寿保险公司拥有稳定的长期性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运用其在风险管理上的优势,进一步在不同领域进行信用风险的再分散化。可见,期权的应用有助于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实现不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融合和优势互补,改善其资产组合结构,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 

参考文献

[1]伊斯雷尔·尼尔肯.实用信用衍生产品[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那么,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该如何防范呢?笔者认为,认真贯彻执行银行卡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授信制度的落实,制定银行信用卡营销和审核人员责任制,建立完善的计算机银行卡控制系统,及时录入贷记卡申请人信息资料,建立长期银行信用卡质量考核机制,及时监控银行卡资产质量,避免出现银行信用卡授信审查不严、操作失误等人为的银行信用卡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网络监控软件和嵌入式审计软件,实时监控银行信用卡人员尽职调查制度和不良透支落实情况和尽职情况,评价银行信用卡人员工作成效,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银行信用卡工作人员,造成银行资金损失的,应启动问责机制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调离银行卡工作岗位,专职清收不良透支。

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立银行卡申请人评估模型和评分操作系统,规范其操作流程,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建立申请人资产和收入变动数据库,利用评估软件来预测未来申请人的现金流量,评价申请人未来偿债的能力,科学评估授信额度和偿债能力,以此来判断授信的准确性。评估数据库,和互联网衔接,开发申请人搜索引擎,收集申请人信息,实现信息共享,逐步建立银行卡申请人资信评估系统。预警评估风险,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强其科学性。

建立银行和公安、税务、社保等信息共享网络,可利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银联数据网络,形成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税务、社保、银联等部门相连的局域网,实现申请人资产、收入、违规事项的实时更新,金融系统各银行申请人资信评估情况实时查询,避免出现多头办卡。

为了提高银行贷记卡申请人资信评估的准确度,特别是对其所拥有的资产,银行应该从外部聘请专家或外部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建立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对申请人进行评估。外部专家和外部专门机构评估人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评估的技术方法,使用科学评估程序,专家的评估意见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所得出评估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加强银行信用卡工作人员风险管控培训,提高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使银行卡风险审核人员能够掌握信息技术,来对银行贷记卡风险识别、分析、控制,有能力避免工作失误,科学选择授信主体和授信额度。同时审计人员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随机抽取银行贷记卡资料,利用计算机审计程序来分析,判断授信客户的资金占用情况和风险程度,监督银行信用卡工作人员尽职的工作情况,达到减少银行卡操作风险的目的。

加强银行信用卡外包管理,建立科学的外包商选择的机制,设立外包业务发展基金或建立外包业务保险补偿机制,尽量避免外包损失。同时,认真督促银行信用卡外包单位建立符合银行卡发展和安全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选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银行卡发卡机构,认真履行风险审查、客户选择、损失追偿的责任,促进银行贷记卡业务健康发展。

上一篇:英语口语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灭四害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