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2023-09-26

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课题。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双语教育主要是指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蒙语双语文教育。下边谈一谈关于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问题,请各位学者、专家给予指正。

第一、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现状

内蒙古地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汉族为多数,由多民族所组成的蒙古族自治区。全区居民共有44种民族成份,除蒙古族人口在1.000以,上的民族还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自治旗少数民族和回族、满族、朝鲜族、锡伯等民族。其中除了有朝鲜族是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其余少数民族基本上都用汉语或蒙语。

在当前,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是以蒙语为主加授汉语或以汉语为主加授蒙语两种类型。蒙语授课为主的学校(包括其它少数民族学校)是各类课程都用蒙语授课,只是加授汉语。在这类学校里使用的汉语文教材是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所编写出版的汉语文课本(乙种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加授。

目前,在全区各类课用蒙语授课的学校的确不少。全区少数民族幼儿园有122所,在园幼儿70530人,其中蒙古族幼儿57996人,蒙语授课幼儿有32240人;全区少数民族小学3216所,在校少数民族小学生438310人,蒙语授课学生有5179356人;少数民族中学有383所,少数民族中学生有217620人,其中蒙文授课中学生10万人。

在内蒙古自治区101所普通中专中,设有蒙语授课专业和民族班的学校共38所,30个专业,在校少数民族中专生11875人(中师4544人、中技7241人),其中蒙古族学生10402人,蒙语授课生6730人。

内蒙古自治区19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共设置专业9种,其中蒙语授课专业23种,分布在10所高等院校。

内蒙古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8410人,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25.8%。其中,蒙古族学生7364人,蒙语授课学生3684人,占蒙古族学生的50%。

内蒙有少数民族研究生129人,其中蒙古族学生124人,蒙语授课45人。

全区成人高等院校共有少數民族学生3833人,其中蒙生3275人,其中蒙语授课学生865人。内蒙古自治区共有少数民族农职业中学37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5559人,(初中16028人,高中9531人)其中蒙语授课学生966人。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少数民族学生776166人,其中蒙语授课学生391135人(摘自《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基本经验和当前主要问题》民族教育研究1991年第一期)。各类课程用蒙语授课,汉语从小学三年级加授的学校,目标是使学生高中毕业时,培养成基本上蒙汉兼通的人才。这种类型蒙古族学校分布的特点是: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地区或纯牧区的旗、苏木以及城镇。各类课程用蒙语授课,只是加授汉语,在这样学校里,受过双语教育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比如哲盟1979年至1991年全盟共有10549学生考入大学,其中蒙古族学生6050人,占全盟录取学生总数的57.4%,其中用蒙语授课的学生共有4126人,被录取学生总数的占68.2%,这类学校的毕业生不仅被大学录取的多,因蒙语文成绩高,汉语文水平也较高。所以,不但在内蒙古地区的高等学校里被录取得多,而且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外省市的大学。这些被录取的学生,不但能用蒙语授课,而且同样还能汉语授课,这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符合内蒙古农村、牧区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也符合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深受内蒙古地区的广大人民的欢迎。

内蒙古地区的双语教育制的第二种类型是以汉语授各类课程,只是从小学三年级加授蒙语。其使用的教材,也是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所编写的蒙古语文(乙种册)课本。

这种以汉语为主加授蒙语类型学校的学生全区共有15480人。在这类学校里,双语教育实际效果不太好。与上述类型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下面概括说明:

1.从在校生的学习成绩来看,这类学校在校的学习成绩不太均匀,而且总的成绩也不太高。他们也从小学三年级加授蒙语,但蒙语成绩较差。小学毕业,升入中学后,有的学生只会词造句,有些学生还是拼音识字、刚刚入门。有些还不识元音字母。升入高中后,还是不会读课文,既使会读也不解其义。

2.在这类学校里,学生的蒙古语文成绩不但太低,而且其它各类课的成绩也是低下。

3.从这类学校里毕业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较少。这类学校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多数民族杂居的地区一呼市、包头等城市和盟、旗(县)所在地。

4.这类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来自缺乏民族语言环境的蒙古族孩子或附近没有蒙古族学校的地区,以及,在汉族学校升不了学的学生。

从上述几个特点的分析来看,这类学校毕业的学生,虽然从民族学校或从民族班毕业,但其实对蒙语不但不会说,而且不懂,所以根本谈不上蒙汉兼通。

总之,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现状是蒙古族学生以及民族语为基础加授汉语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第二、在双语教育中母语的作用

母语教育是最有效、最方便、最容易理解、最有利的教育。1981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巴黎召开以母语为教育工具的专家会议。各国专家一致认为:“母语是入门教育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进行扫盲教育,扫除愚昧歧视和贫穷的有力工具,对振兴民族具有潜在的催化作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第282页),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以及继承历史遗产,其主要利用和依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母语是每一个民族的交际语,是消灭文盲、继承本民族文化科学遗产的最重要工具。无论那一个民族,母语是表达本民族感情最深、最清楚、最准确。母语是不仅发展民族文化、为人民服务、实现四化的动力,而且也是双语教育和两种语以上教育的必不可少基础。

母语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響着双语的教育教学质量。心理语言学家证明,母语的教育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迁移”作用。(中央民族学院教务处主办1987年3月教育简讯张伟的《语言与双语学》一文),母语的水平越高,对汉语的学习越方便,速度也越快。用母语进行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有秩序地发展、增强其接受外界事物以及求知欲望,都起很大作用。

有些人认为,在内蒙古地区的城镇,蒙古语蒙文用处不大,使用范围狭窄,特别在当前,改革开放,商品社会蒙古语文根本用不上,主要使用汉语文,所以少数民族直接学汉语文,就更省力、省事。这种说法,其实不仅不符合内蒙古实际和特点,而且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时代的特点,违背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内蒙古自治是蒙古族最集中的地域,蒙古族的自治区,蒙古族是主体民族,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是受法律保证的。从蒙语本身特点来看,蒙古语是较先进的,据史书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蒙古语言文字不仅对本民族文化、科学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文化、科学的发展,乃至中国文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培养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科学的促进和发展的人才,必有蒙汉兼备或蒙汉兼通的人才。为了达到和完成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学好蒙古语文,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其它语,即要学好汉语文,才能成为蒙汉兼通的人才。

第三、对双语教育的解析和几点粗浅建议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内蒙古地区的蒙汉双语教育已普及和稳定了。而农村半农牧以及纯牧区、交通不便的边境偏僻地方与城镇、交通方便地方的双语教育类型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农村半农牧以及纯牧区,交通不便,边境偏僻地方的双语教育的类型基本上是蒙语为主加授汉语。换言之,蒙古族聚居的蒙古族孩子首先在学好蒙古语的基础上,从三年级加授汉语,从宏观上看,受这种类型双语教育的学生蒙语文成绩好、汉语文成绩略低。这种类型学校毕业的五年级学生的汉语成绩是相当于汉族学校汉语授课生的小学三年级程度或略高些。初中毕业时,汉语程度相当于汉族学校汉语授课生小学五年毕业学生的程度或略高些。高中毕业时,汉语文程度相当于汉族学校初中毕业生的汉语文程度或略高些。

蒙语为主加授汉语学生的蒙文程度来看,由于不同地区而蒙语文程度也不同。纯牧区、偏僻地区的孩子的蒙语表达较清晰、流利而且动听,蒙文程度也高些。半农半牧区的孩子说话有些不如纯牧区孩子。城镇、交通方便地区的蒙古族孩子的蒙语说话能力更差。

从民族方面看,蒙古民族学本民族语和其它民族学蒙语,也有所差距,具体地说,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有些相似之处,达斡尔族学蒙语、说话音调基本准确。鄂温克语是属于通古斯一满洲语系。他们语言里也有与蒙语相同之处,但与达斡尔族相比还有些差距。既然如此,根据调查,这些少数民族对蒙语不但学得好,而且蒙语的程度比汉语还是高。其主要原因如下:

1.用蒙语授各类课程只有加授汉语类型的蒙族学校的学习]蒙语环境较好,而学习汉语文环境条件却较差。在这类学校学生上汉语课时,如果不用蒙语协助的话,学生对汉语理解也困难。比如呼盟鄂温克族自治旗布力稚特蒙古族小学和辉苏木鄂温克族试验小学主要由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孩子所组成。辉苏木试验小学456名学生的117名是鄂温克族、60名达斡尔族、279名蒙古族。本学校有57名教师,其中23名蒙古族、29名达斡尔族,5名鄂温克族。这些学生来自牧区,蒙语环境条件好,

2.蒙市族学校学生学习汉语的要求不太强烈,因为聚居在牧区的少数民族的日常交流思想的共同语是蒙语或者本民族语,基本不使用汉语也能交流思想。所以蒙古族学校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迫切性不强。家长的学习汉语的要求也不紧迫。

3.当前汉语文教师的汉语文水平不高,教学方法欠缺、信息流通不够。教汉语的教师基本没有毕业于汉语专业的。即便有也是极少数。所以这类学校的汉语文教师队伍没有建设完备。

4.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汉语和蒙语是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各有各自的特点。蒙语是属于阿尔泰语系,是彻底的拼音字母语,掌握起来既方便又快。汉语是汉藏语系,字、词、句字必须得背熟。因此掌握起来比较难些,也慢些。所以农村牧区、偏僻地区的蒙古族学校的学生汉语文程度的提高自然较慢。

城镇或者交通方便地区及盟、旗(县)所在地的蒙古族学校基本上是以上述的两种类型进行双语教育。当前根据这两种类型双语教育的存在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双语教育的类型(模式)

根据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城镇蒙古族学校蒙族孩子的双语教育应先学好本民族语的基础上加授汉语或其它语是有好处的。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的双语教学情况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每年有40%的学生升入高等院校。从心理学的分析,儿童到4岁半已经掌握了语言规则,5-6岁掌握说话规则。掌握好本民族语规律的基础上加授其它语效果肯定会好的。只有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加授汉语文才能达到培养出蒙汉兼通人才的目标。但是有些蒙古族学校放弃了本民族语或母语,先学好第二语即汉语的基础上加授了蒙语,是颠倒了母语与第二种语言的位置,同时违背了心理学的规律。因此进行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既学不好双语,又效果欠缺,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要真正培养好蒙汉兼通的人才,可以把农村、牧区、半农半牧区以及交通不便偏僻地区的孩子,从二年级加授汉语或再提前一些不妨先搞试点。因为这些地区学习蒙语条件好,但其学习汉语是对培养蒙汉兼备和兼通的人才,很有必要。

对于城镇或交通较便利的地区及盟(县)、苏木(乡)所在地学校的蒙古族孩子必须注意具备学习蒙语,的环境条件,并可以试验加授汉语,从三年级起再推迟一点。

二、关于双语教材问题

在教育教学问题上,内蒙古地区双语教材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双语教育教材的联系面广。其目标方向、知识性、科学性、工具性等等都要认真考虑。

目前,蒙古族學校的蒙文班,加授汉语的教材与城镇、农村、牧区没有区别”这不太符合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大范围内杂居、小范围内聚居的实际情况,由于使用蒙语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半农半牧区或纯牧区,幅员辽阔的边境地区。因此与汉族杂居少甚至基本不杂居的地区同用一种教材。应根据这些地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汉语的特点编写新的教材。如小学五年毕业的汉语文教材必须编写蒙汉相结合的教材。尤其是编写小学第一册教材时,必须加强汉语文拼读、注意速成。初中阶段编写时,用蒙文译编生字、词、典故、联词以外还得全部直接用汉语编写,并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读写能力。

三、汉语文教师队伍问题

目前,对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的汉语文教师的调查了解到全区汉语文教师队伍基本尚未健全。很不适应实际的要求。中小学汉语文教师不仅数量少,素质低、学历低,而且大部分汉语文教师不是这个专业的人,这些教师的汉语文程度低,不会准确读出四声,问题很严重,如把《箱(xiang)、详(xiang)、想(xiang)、相(xiang),读成箱(xiang)或相(xiang)》,读起来,没有汉语文的味道。这什么必须培养通晓蒙语的蒙古族教师进修2-3年汉语专业的训练,尽快培养出一支蒙汉兼备和蒙汉兼通的教师队伍来。小学和初中教师必须有蒙汉兼备和蒙汉兼通的教师,高中教师也要即懂蒙语文,又要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因为升入高中的学生的汉语文程度,相当可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较高,写作能力也相当不错。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要高。这样才能适应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人才要求,成为内蒙古广大人民所欢迎的蒙汉兼备和蒙汉兼通的人才。

通过上述实际的分析,如果普及内蒙古地区双语或两种语以上的教育,必须从内蒙古地区实际出发,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和重视民族语言文字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蒙汉双语的教育。

参考资料

1.布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第113贞)

2.《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从书》(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339页和577页)。

3.《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基本经验和当前主要问题》(民族教育研究1991年第一期)。

4.孙若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概论》(1990年《中国劳动出版社》)。

5.(《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文集199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戴庆厦、马学良教授的《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和马学良教授的(《论双语与双语教学》1985年9月第20页、21页)。

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就农村中学在实施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认真分析制约新课程改革实行的诸多因素。在调查研究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农村中学 化学 困难 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地中学化学课程已陆续使用新教材。现行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确定的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有很多突出的优点,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特别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新课程改革在带给广大师生诸多便利的同时,原本隐藏在旧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接踵而至。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教师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能力,教学目标也发展为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开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投入更多财力、物力和人力。许多农村中学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笔者深入到我市的子洲、佳县、吴堡、绥德等县的许多乡镇中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现做简要分析如下:

1.问题和困难

(1)教学观念守旧,教学模式换汤不换药

新教材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情景创设中体验化学教学的形式多样和化学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然而,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他们所实行的教学方法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一是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如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其实,这种仅仅让学生对是非作简单判断的提问,根本无法激活学生积极思维。还有的教师认为多提问就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于是一节课提问不下几十次,有问有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仔细分析,这些泛泛的提问和回答,不仅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会钝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率更低。二是搞“小组讨论”秀。有的教师认为多让学生分组讨论,就是体现课标要求,出现了课堂教学讨论泛化。

(2)资金欠缺,硬件设施落后制约新课程的实施

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这要求学校支持多媒体教学,开放学生探究实验,开发远程教育。然而,调查中发现,由于学校条件较差,资金欠缺,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远程教育设备和多媒体器材,即使有的学校已经具备,但由于设备数量有限,部分学校的计算机使用仅限于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用。另外,大部分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仍较差,多数学校没有实验准备室,大多数学校缺少实验器材和药品,有的学校甚至不能保证开足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所需,更不用谈学生实验。农村学校资金欠缺,硬件设施落后大大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

(3)化学教师身兼数职,新课程实行困难重重

在笔者调查的三十多所农村中学中,没有一所学校拥有全职化学实验师——这个职务由化学教师全权代理,实验的准备工作大大减少了教师备课时间;多数学校的化学老师还兼任物理和生物老师,这样一来,很多老师平均每天都有2~3节新课;再加上目前学校社会对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的一成不变,极大地挫伤了教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热情。新课程改革失去了摇杆呐喊的旗手,在践行过程中步履维艰。

2.建议和对策

(1)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教育进修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先改善教师待遇,保障化学教师的身体健康,才能使之更好的服务学校和社会。因此学校应该聘请专职的实验师和物理、生物教师,以

减轻化学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化学教师的薪饷待遇。化学教师经常接触有毒的药品,按国家规定,应当享受特殊的健康补贴待遇。但据笔者所知,不仅农村中学,许多城镇中学也没有兑现。另外,还应积极派遣教师参加课改培训,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新课程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策略和手段等,重新建构自身教育理念。

(2)建立城市农村“一帮一”,建议政府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投入

提高教育的重点在于缩短城乡差距,除了学校和老师自身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其他方面的大力支持。目前较可行的一种办法是实行城市农村“一帮一”,即一所城市中学与一所农村中学形成固定“搭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如,榆林市苏州中学、子洲县马蹄沟镇的张家港希望中学,就是“一帮一”的实例。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城市中学除了为“搭档”无偿开设假期教师深造和提供一些必需的化学教学资源包,还会定期派遣支教教师到农村中学服务。

解决农村中学在应对新课程教学时遇到的困难,还需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希望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扶持力度,每年都应有计划地对农村中学配置部分远程教育及计算机等多媒体器材和图书资料,为农村中学开设标准化学实验室,安排农村中学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帮助搭建“一帮一”,尽快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3)重视化学与生活联系,帮助学生建构自主学习体系

新课改强调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设计要尽量贴近生活,许多学生实验药品也都建议使用生活废弃物代替。例如,讲到自然固氮时,教师可以举“雷雨发庄稼”的实例,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完成教学,又能在情感上启迪学生通过努力改变现实生活。

新教材重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利于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体验了探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效果仅靠简单的“授受”模式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的。这正符合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的重要理念。

当然,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仅靠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要解决现实问题,还得进一步完善现行教育的评价体系。如果社会和学校都能在重视学生考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能力,真正实现新课改也将事半功倍。

3.结语

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摆脱形式化的命运,在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中扮演重要角色,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此前,国务院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这一重大举措重点支持西部地区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这为农村中学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作为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放大目前化学教学模式中的优势,缩小劣势部分,扬长避短,为全面落实化学新课改精神奉献微薄之力。

总之,我们要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并将它们内化为真正的教育观念,且付诸于实际行动。上述几点思考并不成熟,我们期待广大师生跻身化学课程改革,共同完善新课改事业。

参考文献:

[1]徐延宇.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分析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1(7):3-5.

[2]陈为词,吴歧廷.制约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与教研对策[J].化

学教育.2010(2):30-32.

[3]王祖浩,韦斯林.新时期化学学科教育转型研究的思考[J].化学教学.2008

(11):1-4.

[4][美]保罗·埃金等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1.

[5]黄恭福,黄利华.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J].化学教育.2009.30(1):23-26.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其着眼点在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如何在初中学生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呢?

1 把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也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合拍。只有这样,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在时代的前进过程中永不褪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如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呢?

1)教师自己要加强学习,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时政,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看世界、看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习中国、世界发展简史,学习科学发展观。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在思想上坚定,在政治上保证,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才能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

2)要把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就是去实践。理论方式方法,毕竟是观念的东西,内在的东西,还必须运用,要外化,付诸行动,只有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检验,去得到实践的洗礼,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具有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才能检验,才能提高。这就是在实际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要把时代发展的内容与相关课题相结合,不断地、不失时机地将其导入里面,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时政,并参与时政,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自己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初中农村校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的特点,笔者认为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时政材料,如认真研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参考消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样既扩展学生知识面,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引导其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在校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举行“法律知识知多少”的竞赛、举办安全讲座、演讲比赛、创建平安校园手抄报比赛、政治小论文征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

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思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品课讲成纯政治理论,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品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品课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3 丰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辩证的思想观点方法、良好的个性品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等。好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既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又具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1)利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使用音像教材,借助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将缜密的思维过程、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的社会活动通过音响、画面、色彩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并且声画同步,情景交融,图文并茂,比文字教材更易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3)利用分工合的教学方法,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在班级中总会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交织着友爱与竞争的气氛。相互帮助、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将会助长学生的情谊,形成团结、友好、协作的良好的社会道德特性。例如学生通过收集、交流有关的典型材料,开展具体化的演讲、讨论、表演小品、歌唱等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情况下完成。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李钊庄镇中学)

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1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感恩氛围

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中,可以看出环境对物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校园布置让“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甚至雕塑,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 如标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学生们整天目睹这些蕴含着浓郁的感恩情感的标语,久而久之,就会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创新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课堂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更是承担教育学生做人的使命。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知恩教育。 如:初中语文《背影》记述年迈的父亲在岁祸不单行之时,还确强忍着悲痛去宽慰与关心儿子,表现出父爱之浓;思想品德课《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时,通过讲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表达了他报国之情。 所以老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结合初中生可塑性强的年龄特征,将感恩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学科教学当中,让感恩教育和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古语“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蕴涵的道理。

3举办主题活动,培育感恩之心

学校、年级、班级举办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来设计。 第一阶段知恩教育,如设计一些问题: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什么? 假如没有父母你将会怎样?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首先知道父母之恩,进而知道老师之恩、社会之恩等。 在第二阶段感恩教育,如,通过“感恩”演讲、 “感恩 ”故事主题活动 ,让学生对自身进行一次感恩的洗礼 ; 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歌舞等,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怀着感恩去生活去学习,感受生活的美好。

4实施因材施教,增强责任心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脾气、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习方式、接受能力、思维特点都会因人而异。 怎样让学生做到“心中有责”?一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 二是设计有效的教育方法。 学生的有个性差异,教育方法也必须因人而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是引起共鸣的教育内容。 有时代感, 切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 才能够让学生入心入肺,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四是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甚至有预见性,捕捉一个个有利的教育时机,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我们作为教育者, 根据初中生的个性差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恩责任。

5家、校、社会联手,弘扬感恩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把感恩美德发扬光大,是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一是多渠道创建沟通交流教育的平台。如,大规模的有:建立感恩教育基地、树立感恩教育的典型、召开感恩教育大会,小规模的有:家长会、班级Q群、微信群等。 家长会让家长让学生感悟父母的关爱;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 中国传统节日很多,尽管风俗各异,但很多节日都蕴含着感恩教育。 如:春节时,接受长辈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 并表示感谢;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 三是希望各种媒体对“感恩”倾力关注。 媒体的作用以及影响力是巨大无比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 如果媒体关注母亲节、父亲节像关注情人节、 双十一之类的节日一样, 感恩美德就得到弘扬,正能量就得到传播。

感恩,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是人类美好的优良传统,是人类心灵的灯塔。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留守学生日益增多,农村传统文化日益荒芜, 初中生的感恩教育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法点拔学生,培养学生拥有感恩意识、感恩责任、感恩美德,让他们心存感恩,知恩图报。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留守学生日益增多,对农村初中生传统美德的教育迫在眉睫。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脾气、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习方式、接受能力、思维特点都会因人而异。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学校、家庭、社会要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联手打造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使农村初中生的感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1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 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唤起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多渠道地变换思路, 用科学的、新颖的, 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 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例如, 笔者在教学句子时, 有些句型很难说, 笔者就针对重点句子设计很多不同形式的活动, 力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用学到的句子进行流利的交流。如在教授“Are

these…?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这类句子时, 学生很

难正确地表达出来, 笔者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 让学生利用新学习的句子反复练习。在练习时, 笔者用的都是像“铅笔盒、钢笔、苹果、梨、香蕉”等简单的单词图片, 便于学生说出句子。这种方式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2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使课堂具有融洽的氛围, 双方都心情舒畅,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该主动积极的与学生交朋友, 这是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此外, 课堂上师生还应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 教师讲课如同演员进入角色, 学生如身临其境, 并保持旺盛的精力, 高涨的情绪, 造成课堂间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师生之间形成感情上的共鸣。

3 创建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模式

3.1 树立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信心

这要求教师创建愉快、生动、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才敢开口, 想开口。在充满教师热情、爱护和期待的课堂上, 学生才会对自己更自信。教师的言行要亲切, 有感染力, 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敢说英语。同时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 告诉学生, 错误的出现是前进中的问题,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逐渐减少失误。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 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运用英语时犯错误的心理压力,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的作用不是“满堂灌”, 而是启发、诱导、点播, 打开思路, 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消除被动学习的心理负担, 使之轻松自如地迈向成功。

3.2 设置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方法主要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英语交际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生处于少年期, 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因此, 英语教学也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着手, 改革英语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在现代科技条件下, 充分利用电教设备, 教师运用录音和图像, 使课堂具有艺术感染力, 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逼真效果, 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使英语学习焕发出无穷的乐趣。

3.3 加强交际教学, 培养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 交际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加速言语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不仅注重语言形式, 而且注重语言功能, 注重思想内容、背景知识、篇章结构与文体风格, 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使语言的输出不仅要合乎语法而且要贴切得体。在这种科学方法的指导下, 教师启迪思路, 指点方法, 学生不仅能透彻地掌握有关知识, 锻炼用英语交往的能力, 还能弘扬独创精神, 增强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 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素质

4.1 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教师的思想素质中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如何, 是直接关系着我国能否培养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问题,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2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教书是育人的根本, 教好书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要要求教师既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知识技能, 又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教师要达到博学多才, 必须在精通本学科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要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和科学技术知识, 了解最新信息, 搜集积累资料。

4.3 加强教师的教育素质

不少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英语水平偏低, 英语课上母语占较大比重, 发音不准, 而新式的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高, 特别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否则, 无法治愈学生的“聋哑病”。学校应十分重视教师在职进修提高, 尤其是口语训练, 努力使老师们做到发音准确, 口语流畅, 能用流利的英语组织教学进行一般交际。

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一、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中较为重要的阶段, 是良好行为的养成阶段。农村初中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都面临着特殊的问题, 为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旦得不到重视就会肆意发展, 甚至给人的一生带来灾难。

在对现阶段农村初中生进行相关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目前较多的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具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 但是生活习惯方面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比如不够自爱, 在学习上缺乏目标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初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家庭因素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最大的, 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优秀行为习惯的培养时, 必须要重视家庭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校和家长一起加强对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 号召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风气。同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 发挥能动作用和主动性, 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二、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1、加强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1)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习惯养成教育有着久远的历史, 古往今来若干的国内外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而农村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 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精神的落实

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四有公民, 青少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青少年的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能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精神文明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3) 加强具体规范的制定

要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必须要制定详细的规范, 同时在规范的基础上加强老师和学校对学生的监督, 也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监督, 包括生活、学习等若干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优秀的初中生。

4) 从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实践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阶段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初中生正处于自身发展的青春期, 尤其是农村留守学生数目不断增多, 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措施, 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

2、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要想实现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就必须从两个方面下手进行努力, 第一是学校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落实理论和思想;第二就是培养学生真正把良好的行为当做一种习惯, 具体情况如下:

1) 学校组织相关活动, 在活动中加强行为的规范。比如较为简单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朗诵, 内容主要涉及到日常的行为规范准则, 还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如广播等形式, 进行行为规范的传颂。同时要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去,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锻炼和实践中加强行为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引导作用。

2) 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 就必须要使得学生培养起兴趣, 促进相关行为的养成, 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比如在课堂上比赛谁能先拿出书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兴趣, 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生和教师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的作用

1) 教师的主导作用

农村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模仿特性, 而身边的老师就是模仿的首要对象, 这就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养成,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 这就要求要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学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体,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 主动向老师以及身边积极的因素进行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学习的同时, 还应该学会坚持, 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且在实践中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长久的良好习惯, 并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初中生要想培养起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就必须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进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身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只有从思想上加强重视, 并且在实践中加强落实, 才会有利于初中生的发展。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校教育需要起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作用, 还必须要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除去对学校提出的相关要求, 学生还必须要坚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行为进行规范, 从而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仿真系统机械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IT企业服务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