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女性经济建设论文范文

2024-03-14

少数民族女性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一定得基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相对落后。如过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合理发展旅游业,将会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并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该文以此为出发点,论述了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资源优势;构想与对策

一、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旅游业开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旅游业才加快了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从旅游的方式来讲,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和放松,要求更多地发展着眼于调节精神的积极性的旅游,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将逐渐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所代替。日益增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刺激,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所以,那些单调、机械、使人置身起外的旅游方式已经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代之而起的是那些富有活力、兴趣、参与性强、特色鲜明的活动类型。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渴望能亲身体验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希望通过参与和交流得到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旅游者喜欢那些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娱游于乐、游乐结合的旅游方式。云南的西双版纳、楚雄等地州每逢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火把节”游客数量大增,就是这种情况的良好反映。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不少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短,起点低,固定资产投入很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主要原因是:

第一,经济水平较低。区域经济是旅游经济的生长点和支撑点,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大小和建设周期长短。[1]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少数名族地区大都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远离沿海发达地区,缺少吸引外部资金区位条件。如何引进资金将是旅游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二,少数民族地区虽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 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经济价值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内客源也以北方客源为主, 如不尽快进行适宜的品牌推广,其旅游业将不会有重大发展,从而制约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第三,我国旅游市场属二元结构,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是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相互间无法实现接待上的余缺互补,因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需要同时建设两套档次上差别很大的设施,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市场狭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区距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现代旅游客源市场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内游客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先导,并将一直是游客数量的主体。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也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历史长,基础条件、整体经济水平均高于民族地区,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市场。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故而对近地旅游的要求也就不显得迫切。阿尔山地区虽地域辽阔,但许多景观属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之间距离远。由于旅游胜地相距甚远,受交通条件制约,严重存在着“旅长游短”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我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突出地表现在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等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观也具有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与汉族相比,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就更为绚丽多彩。少数民族风情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55个少数民族的风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民族建筑五花八门,令人咋舌称奇;数以千计的民族节日,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民族饮食千姿百态,反映出悠久的农业特色;民族艺术百花齐放,呈现出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民族宗教历史悠久,许多民族文化中都反映出宗教文化的深刻印象。

(二)旅游资源的久远性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形式的活动是民族传统旅游的重要资源。它们内容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这些项目,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特征、审美、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祭祀、节庆娱乐、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特征,使其具有浓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节庆性的民族体育竞赛活动是我国各民族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每逢节庆日,各族群众都要进行物质交易,开展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文体活动。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文化特征都会在节庆期间最为真实、强烈、鲜明地表现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民族的节庆活动都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最好时机。每逢过节,各地区、各民族都要举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三)旅游资源的原始性

原始的生产方式与环境,如九龙村的彝族在从盐源、喜德迁入碧塔海边的一路上,留下了一道道由于愚昧、原始而对自然刻下的累累伤痕。他们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可归纳为“居无定所、耕无定地、产无定业”。居住的一般为简易的木楞房,屋顶大多为茅草铺盖,生活用具极为简陋,由于造价成本较低,迁徙前按彝族的风俗是从后墙打洞而出,然后放火烧毁;耕作方式是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在耕种过程中,不积肥也不施肥,等用尽烧化的树林、草甸的草木灰自然肥力后,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支系里,往往是派出几个人手重新寻找将要迁入的地方,一般是森林茂密、水源方便的地方,认定以后砍倒大片树林,放火焚烧。而村中各户在迁徙前往往会把所有养殖的家畜宰杀,逐户邀请村里的男女老少全部吃光,其他残留物放火烧光,然后举村迁入新的地方。由于他们的耕作是掘地力而播,靠老天而收,一般焚化的草木灰的自然肥力在3-5年间失效,届时又到了彝族迁徙新地方的日子了。目前居住在碧塔海边的彝族,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可以说没有留下任何生产、生活的用具,只是使原来森林如盖的山坡变成了一遍灰烬,大雨滂沱的日子成为泥石流横行的天下,他们的落后、愚昧和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给自然留下了不可恢复的创伤。中甸彝族是一个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更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较强,彝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为藏族难容,于是帮助迁入中甸的彝族改变其落后和原始成为彝族、汉族和纳西族的责任,因为只有传授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彝族,发展彝族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阻止彝族对环境的破坏,才能真正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彝族也才能走出贫困和落后。80年代以来,帮助彝族的力度大为增强,其措施主要围绕“三定”而展开,即“定居”、“定耕”、“定业”,让不断处于迁徙中的彝族停止搬家,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彝族种玉米、土豆和苹果,藏族传授盖房子的经验和技术给彝族,政府帮助彝族修筑通往县城的公路,注重彝族干部的培养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九龙村的联办社目前已经成了“三定”的示范社,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整齐的玉米地、果实累累的苹果树、猪圈里哼哼的肥猪,这一切都在诉说着长期流浪的彝族,在碧塔海边找到了记载他们历史的场所(中甸其他地方的彝族目前也基本处于定居状况),如果你到联办或到九龙,总有人津津乐道地告诉你,当年农科院的专家是如何拉线种玉米、科学养殖的好处、苹果的收入、松茸的价格等,今天碧塔海边的彝族已经完全理解了“安居乐业”的真正含义。

(四)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部门为了满足和吸引旅游者,纷纷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产品。例如东北地区的一些旅行社把鄂温克族的滑雪、狩猎等体育活动纳入自己的旅游项目中。或是让游客参加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射箭等。[2]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旅游活动项目繁多的优势,开展民族特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方式。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旅游资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一方面,注意保护、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广泛开展少数民族旅游活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旅游业。例如,在云南的迪庆、怒江、西双版纳和楚雄等地,各族人民经常利用节庆活动来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并以此来吸引旅客,从而使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旅游项目成为无数游客感受浓郁民族风情、体验新异神奇,健身娱乐的一些旅游活动

四、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旅游包含着浓郁的民风民俗,有着很强的观赏性,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欣赏和参与,增强了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吸引了游客延滞了游客的逗留时间,促进了游客的消费,满足了游客,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民族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体育旅游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健身性。通过体育旅游,能更好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防范\"文明病\"。同时,通过观摩和参与,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通过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可以带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增进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收入,振奋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自豪感;可以进一步落实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的扶贫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使民族体育研究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模化,有利于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现民族风情的重要方式,只有将风光旅游和风情旅游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沉醉于山光水色的同时,领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丰富的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使用赚取的资金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整理、研究等工作提供资金及支持。

(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可行性

我国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心理等,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会对现有的民族旅游资源、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更新、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喜爱寻奇猎胜,求同存异。[3]地区、民族间强烈差异是激发旅游者动机的重要因子,差异性越大,其吸引力越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竞技、健身、艺术、科考、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广泛的民俗性、良好的健身性、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等。可通过让旅游者参与其中,达到健身、享受、了解民族风情风俗的目的。同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游客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需要,起到增长知识、延年益寿的功效。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客源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根本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民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风光旅游,贪图那里的湖光山色,民俗风情,极富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而作为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体育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激情。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部门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它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有市场,必须能够销售出去。对旅游业来说,其市场就是客源,游客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游客就没有旅游业。现在“求新”、“求变”、“求乐”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则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种获取新感受、新体验、愉悦身心的需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同时又多与娱乐相结合,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喜爱。广阔的客源市场,旺盛的需求,将会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不断扩大、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

五、拓展旅游业的构想与对策

(一)不断拓展旅游参与项目的构想

要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更快地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拓展旅游项目,下面以九龙彝族和红坡彝族为例来谈拓展旅游参与项目的构想。

第一,利用现有旅游景区,增加旅游参与项目。九龙彝族和红坡彝族参与碧塔海旅游业发展获取经济利益,是碧塔海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但由于参与的方式较为单一,受到旅游环境容量和游客市场容量制约,不可避免地出现社区利益冲突。[4]九龙村拥有浓郁的彝族文化风情,新建的住房集藏、汉、纳西风格为一体,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风味食品和别具一格的住宿,是游客饱览碧塔海自然风光后感受彝族文化的最好去处,与彝族同吃、同住、同乐,亲身感受不同地域民俗风情的差异和亲和,使碧塔海旅游活动在民族文化方面得以延伸,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游客感受。因此为游客提供食宿及娱乐项目,是社区居民参与碧塔海旅游业发展的较好途径,同时也是社区居民获得旅游实惠的最好方式。

第二,利用村社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发新的旅游项目。碧塔海旅游业发展,促使社区居民和村社获得实惠是不假的,但由于参与方式的单一导致的经济利益驱动的冲突和纠纷也是真实的,仅仅只是通过有关部门的协调来解决矛盾,只能缓解暂时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社区居民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创造新的游客需求将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中甸县政府目前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目前由碧塔海至白水台的柏油路面已经基本竣工,九龙村中的九龙上社、高峰上下社等正好位于碧塔海和白水台中间,这几个村社由于参与碧塔海旅游发展较晚,收益不多,但这几个村社拥有天然的优美风景、浓郁的彝族风情和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将是为碧塔海、白水台游客提供彝族风情旅游的好地方。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依靠村社或村民自己投资来建设旅游设施显得力不从心,目前九龙村村民委员会正在争取来自各方面的援助资金,开办独具特色的中甸彝族风情村。

(二)开发旅游资源的对策

开发旅游资源的对策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我们主要是以阿尔山地区为例。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交通优先战略“快进、快出、慢游”是旅游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交通运输发展落后是阿尔山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首先改善阿尔山与外界陆路交通联系,尽快与周边县市和邻近地区形成舒适快捷的交通网络;其次,要加强阿尔山市内交通网络建设,改善景区景点道路,提高交通线路与旅游资源分布的吻合度。

第二,开发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形象宣传与营销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是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效益,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产品是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高附加值和较大的需求弹性等特点。作为阿尔山旅游业发展,旅游促销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要加强旅游形象的设计、包装、塑造和宣传,突出阿尔山森林、温泉、冰雪的资源优势和整合。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针对核心旅游目标市场重点促销。在目标市场上,争取走多元化和市场细分的战略,坚持接待团队与散客并重;充分重视生态度假旅游、康疗度假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

第三,以政府为主导,培育支柱产业在阿尔山旅游业发展起步阶段,旅游业发展规划与管理、开发方案制定、市场宣传和营销、各相关部门协调以及其他非盈利性投入等,必须依靠行政手段加以指导、协调和干预,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旅游尽快步入正轨。[5]同时根据阿尔山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阿尔山旅游资源优势和国家的产业政策,旅游业作为阿尔山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环节,具备成为阿尔山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来把握和看待阿尔山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争取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第四,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区域战略联盟目前阿尔山在市场上还没有太大的知名度,而临近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边关城市满洲里都是游客神往的地方。因此,要充分利用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与类型效应,积极加强区际合作,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多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的格局,充分体现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性。

六、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旅游资源的多功能。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它明显的功能和我们未知的潜在功能将逐渐得到显示。从高角度看,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另一方面还扩大就业,促进少数民族增收,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从各个方面推进民族地区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强.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区域的协调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报,2004,(4).

[2]陈雪梅.中小企业群的形成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宏观经济管理,2006,(9).

[3]吕剑龙.分工与交易效率--关于西部经济发展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2,(1).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5]吕敏,杜国银,杨永强.对内蒙古阿尔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认识[J].资源与产业,2006.

少数民族女性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社会资本缺乏,而社会资本培育和积累的主要途径在于微观经济主体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的充分互动。商业集群由于入群门槛低、内部高度竞争性和开放性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培育和积累的首要阵地。在商业集群和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中以商业集群所带动的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化经营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社会资本;商业集群;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cluste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reas

DING Jian-jun1,2 , ZHANG Hai-yan1, YANG Zong-jin

(1.Business School,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2.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Hunan Xiangtan 411105, China)

Key words: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clusters; minority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其现实成效和理论成果并不突出。目前,“老、少、边、穷”仍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代名词。据国家统计局对不同类型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丘陵地区贫困发生率为7.1%,革命老区为7.7%,平原地区为7%,山区为10.11%,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11.4%。据国家民委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分析,2004年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 245.6万人(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占全国47.7%,2003年占45%,2004年占的比例上升了2.7个百分点。[1]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或者说民族经济学的发展也仅停留在“前科学阶段”(邓艾、李辉,2005)。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近20年2 000余篇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核心期刊)发现,我国学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视角主要为[2]:(1)运用主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重点研究地区差距、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对策,其特点是以地区为基本单元,侧重宏观经济变量,不深究民族因素(陈栋生等,1996;中科院国情研究小组,2000),大部分文献为这一类;(2)运用新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重点研究地区差距与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特点是以地区为基本单元,重视民族政治因素(王绍光等,1999);(3)运用民族学和经济学综合的方法研究民族经济学的特点和规律,其特点是以民族为基本单元;研究不同层次民族经济(施正一,2001;李竹青等,1998);(4)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重点研究“工业后发展民族的经济问题”,研究特点是以民族为基本单元,重视民族文化因素(陈德庆,1994);(5)综合运用民族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民族经济社会特点、发展变迁模式,其特点是强调实地调查,重视民族文化因素(潘乃谷等,2000;马戎等,1999)。其中,第一种研究视角影响最大,如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于区位劣势明显、资本投入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等以及所建议的发展旅游产业、民族特色农业产业等措施也得到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采纳和实施。

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的思路虽然是正确的,应该是主流,但在运用主流方法的时候不考虑民族文化、制度的特性,或者说只重“共性”而忽视“个性”却也是其致命的软肋。经济发展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环境(Granoverter,1985),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是决定经济效率的根源(North,1976)。因而,本文认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路应该是上面五种视角的综合,在坚持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思路上,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因素)或社会资本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寻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二、社会资本缺乏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源

如果说区位劣势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源,那么日本这片贫瘠(资源相当缺乏)而又多灾多难(火山、地震、飓风等)的土地为何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同样,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民族乡的1.8万基诺族人在2000年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又作何解释?笔者认为,不从这些民族特定的文化、制度、规范、习俗等角度(即后面所要分析的社会资本)进行思考是无法解释的。因而,本文指出社会资本缺乏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真正根源。

1.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社会学研究,后经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林南、普特南等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遍及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学科,尤其在经济学领域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理论框架。目前,对于社会资本的概念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但较多的学者基本认同普特南的定义,即把它理解成“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在普特南看来,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形式。另外,经济学研究中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中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在的粘合剂,包括调节人们之间行动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及产生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制度的广义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3]可见,社会资本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具有巨大伸缩弹性的理论框架体系。

社会资本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如果说土地、劳动和物质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硬件”,人力资本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应用软件”,那么社会资本就是经济发展的“系统软件”。社会资本的存在促进了人力资本、土地、劳动和物质资本的协调和结合,增进了它们的利用效率。社会资本是凝聚社会各方面的黏合剂,没有它,就不会有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发展。[3] North等人在经济史研究中的重大成果证明在一个毫无信任的地方,企业家不可能造就持续的经济增长,他们要完全依赖经济自由、公民自由、政治自由,要依赖支撑相互信任的有利制度框架。[4] Olson教授指出,低收入国家尽管拥有较优的自然资源禀赋,但是不能从投资、专业化、自由贸易中获得较大的收益,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缺少保证合同公平执行的制度和保护产权的长期制度,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往往被分利集团误导。而大力培育社会资本可以通过降低分利集团的排他性,增强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和合理性来促进经济发展。[5]同时,学者们通过对东亚奇迹、硅谷之谜、意大利金融业、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等案例的比较研究得出社会资本能成功解释具有相似土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禀赋的国家、地区、组织之间经济绩效迥异的现象。总之,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到,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社会资本主要通过改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社会资本则通过制度、司法体制、政府在组织生产中的角色来影响宏观经济的业绩。

2.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缺乏的表现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福山指出,中国是一个缺乏普遍信任(基于契约的信任)但特殊信任(基于人格的信任)又相当发达的低社会资本国家。[6]不过,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市场机制、观念的普及,我国总体(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积累有了较大提高。然而,居住在内陆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改革相对滞后,市场机制的影响相当有限,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本大大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下面,笔者根据社会资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内涵[7](Brown,2000)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缺乏的表现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是嵌入自我的观点(The Embedded Ego Perspective)。这种分析主要讨论个体通过包括自我在内的社会网络调动资源的潜力(科尔曼、波茨和、林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封闭性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强烈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意识,再加上所受教育程度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一方面缺乏积累个人社会资本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其社会交往范围有限,能接触到真正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更为有限。因而,少数民族地区居民通过自我在内的社会网络调动资源的潜力普遍缺乏。一方面,“井里之蛙”式的自我满足使其缺乏创造财富的动力;另一方面,严重的社会资源制约(其中资本制约是关键)使部分“有识之士”也只能“壮志不能酬”。于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陷入“无鸡无蛋”的低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

中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分析称为结构的观点,主要讨论社会资本特定网络的结构化,该网络的自我之间联系的定型,以及资源因其特殊结构而通过该网络流动的方式(如博特的结构洞理论等)。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的资源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如果多个有限的个体资源结合起来,通过“滚雪球”的方式也能摆脱“无鸡无蛋”的局面,但这种理性的选择为何没有出现呢?笔者认为这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密切相关。资源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是正式的契约,但契约总是不完全的。在少数民族地区,维护契约的第三方治理(主要指政府、法院及仲裁机构等)自身落后,再加上民众不了解,不信任,或实施成本太高。正式契约往往只是个体之间整合资源的被迫选择。少数民族地区个体之间更普遍地以基于人格信任的方式整合资源,而人格信任的家族性、熟人性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个体社会资本相当有限和熟人之间资源具有同质性的影响下再次回到了“无鸡无蛋”的局面。

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被称为嵌入结构的观点,主要讨论特定社会资本网络嵌入在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方式,以及嵌入在更大的文化或规范体系中的方式。它关注的是前面所提到的制度因素(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North)和“总和的社会资本”(Olson)。既然“无鸡无蛋”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无法走出低水平恶性循环的陷阱,那为何不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打破僵局呢?这也正是很多学者给政府所提的建议,如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和吸引外资投入。可现实是一方面“鸡”不愿进入,另一方面是即使进入了也不“下蛋”。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总的投资“软环境”太差。如较为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政府的服务意识、人们的商业意识、企业家精神、法律意识、团队意识、创业意识、诚信意识等相当缺乏,致使外部资源“望而却步”,或者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苦苦挣扎”,难以成长壮大。

因而,社会资本缺乏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源,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培育社会资本是关键。

三、商业集群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培育

一般说来,产业集群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培育,社会资本又能促进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张其仔,1997)。不同的是,本文认为商业集群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培育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社会资本本身的开放性使起着与外界联系的桥梁、窗口作用的商业成为首选;其次,商业进入壁垒较低也使初始社会资本有限的个体进入商业集群,培育社会资本成为可能。

1.商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商业集群又称为市场群落,它是中小商业企业在空间上聚集经营的组织形式。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商品交易市场)、集贸市场、商业街、饮食街、夜市等都是商业集群的具体形态。[8]从集群类型来看,商业集群属于水平型的产业集群,即由经营同类商品、互补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集聚形成。商业集群对现代都市、特色商品集散地、产业园区的成长与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般而言,商业集群具有以下特点:(1)群内企业之间竞争相当激烈,各市场参与主体市场意识得到极大提升;(2)群内企业之间长期在特定区域内进行竞争,他们之间是一种长期重复博弈关系,进而企业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信任与合作趋势也明显增强;(3)商业集群直接与广大消费者接触,能迅速了解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挖掘潜在需求,企业创新意识增强,地区经济活力明显;(4)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和信息的外溢性。信息的流动是按距离衰减的,所以知识在当地的传播要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商业集群有利于企业之间关于消费者需求、产品供给信息等共享和经营模式的互相模仿;(5)大量商业企业集聚,广告宣传集中释放,在单个企业广告费用一定的情况下,更大程度地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也易于形成整体品牌优势和区位商业优势,进而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吸附能力。除此之外,商业集群还有利于节约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等。

2.少数民族地区商业集群内的社会资本培育途径

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其民族的特色资源,如民族工艺品、民族特色食品、民族特色农产品以及民族文艺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而,少数民族地区走特色经济之路是明智的选择。然而,要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首先须让外界了解、认可少数民族的特色产品,而商业集群就是这样的一个窗口。但仅仅让外界了解和认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是不够的,必须形成能使特色产品产业化的社会资本。而这种社会资本培育首先应该在也可以在商业集群内得以进行。下面,笔者同样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商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培育。

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是指个体通过包括自我在内的社会网络调动资源的潜力。在商业集群中,由于竞争激烈,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强大的积累个人社会资本的压力和动力。他会积极地寻求和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这种网络包括供应商、竞争者、顾客、广告商、新闻界、公众、政府等。起初,个体利用可抵押的实物资本投资作为其构建和动用社会网络资源的起点,进而由于商业集群本身的相对稳定性,群内成员之间的近距离频繁交往,彼此之间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随着彼此信任程度的提高及个体自身信誉的积累,个体动用自己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商业集群本身的扩张,入群企业的增多,还会吸引一些金融机构、风险资本投资者以及其他服务中介机构进入,并主动与群内成员建立关系,为群内成员动用社会网络资源提供极大便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创造财富的欲望得到膨胀,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进一步增强,商业集群也就成了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社会资本培育的温床和企业家诞生和成长的摇篮。

中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指推动个体、企业、组织之间协调行动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因素。由于商业集群内部之间的长期重复博弈特性,彼此之间频繁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彼此识别和抑制对方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以提高相互之间的信任。具体来说,识别和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有以下途径:一是依靠对方过去积累的行为记录来判断其未来的行为选择,从而预测其潜在的机会主义可能性;二是根据与合作伙伴先前的合作经验来判断其机会主义意图;[9]三是随着集群融合程度的提高,彼此之间的依赖性或者说彼此之间资产的相互专用性空前增强,进而抑制了个体的机会主义动机。同时,由于机会主义行为将损害自身声誉,导致个体调动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减弱,个体也会自我控制机会主义行为。于是,商业集群由于其内部的这种相互制衡,一方面,使彼此的信任、合作和协调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稳定合作关系和规范竞争(尤其是对新进入者)的需要,集群内会自发形成一些规范,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同时也会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正式制度。并且,这些规范与习俗最终会随着各自的社会网络得以扩散,进而使其影响扩展到集群之外,甚至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值得一提的是集群内部产生的信任是与完全基于人格的信任不同的存在理性算计(Williamson,1985)的普遍信任。这种由特殊信任向普遍信任的过渡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积累是关键的一跃。

宏观的社会资本被界定为社会中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在的黏合剂,是影响人们行为的规范和价值观及其产生这些价值观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司法体制、公民自由及其所影响下的各种意识。宏观社会资本全方位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其培育需要较长的时间。张维迎认为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其中,商业集群就是诱致社会资本积累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商业集群是外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窗口,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向其他社会资本较高地区学习的桥梁。目前,各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实现了与我国其他地区相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建立了相似的各种正式制度,但是由于非正式制度远远落后,导致了各种正式制度难以发挥其效用。而商业集群正是诱致这种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桥头堡。群内成员经常与外地顾客交往,尤其在与大客户交往的情况下,其各种意识和价值观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商业集群本身的高度竞争性、高度市场化也将促使商业意识、企业家精神、法律意识、团队意识、创业意识、诚信意识、政府服务意识的产生。同样,群内成员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促进了宏观社会资本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拓展。

四、以商业集群与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培育社会资本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首要任务,而商业集群自身的特征使其成为培育少

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的桥头堡,但它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全部。通过商业集群来诱致社会资本积累,在社会资本和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中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产业化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出路。

1.基本思路

从比较优势原理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应该走特色经济之路。而要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真正解决当地居民贫困和就业问题,必须实现产业化经营。目前,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特色经济产业化经营的是资本和创业(经营)主体缺乏,但这仍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本文认为抑制资本积累、流入和创业激情的“软环境”——社会资本缺乏才是真正的根源。笔者认为,理清以下思路(图1)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图中虚线表示潜移默化的间接作用,实线表示直接的联系。如图所示,本文提出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思路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目标,社会资本培育是核心,商业集群是起点,商业集群与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是关键,以商业集群带动的特色经济产业化经营是手段,集群发展是基本方式。

2.具体建议

怎样才能实现社会资本与商业集群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政府筑巢引凤,引导培育民族特色产品的商业集群。商业集群按其形成方式可以分为诱致生成形、引导培育形和强制培育形。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落后,一方面表现为商业经营环境差和经营分散,另一方面表现为商业经营主体市场意识淡薄,流通渠道不畅。而且,经营领域主要为日常消费用品,服务对象为周边居民。而对民族特色产品的对外销售的经营者较少(旅游景点针对游客的销售商除外)。换句话说,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仅仅起着“流入”但不“流出”的功能。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缺乏,靠诱致(自发)形成民族特色产品商业集群需要很长时间。因而,政府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引导、甚至强制培育民族特色产品商业集群是必须的选择。如凤凰古城内的民族工艺品步行街就是一种形式。但政府在引导培育商业集群时,要防止经营户简单的“扎堆”或“拉郎配”现象。而主要通过对入群企业采用相关优惠政策、降低入群门槛的方式,吸引民族特色产品经营者、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等成批进入,并同时提供相应的公共资源和便利的政府服务。一方面,防止出现恶性竞争、柠檬市场,耗竭集群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协助商业集群发挥其区域品牌效应、与外界交流的窗口和桥梁效应。如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台、旅游局、政府网站、民族特色产品博览会等途径加以宣传。在民族特色产品商业集群能够获得较大的集群租的情况下,商业集群通过自我强化机制,一方面使群内社会资本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企业入群,使集群规模进一步扩张,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最终实现商业集群与社会资本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2)政府牵线搭桥,走“前店后厂”的民族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道路。民族特色产品商业集群由于其规模的扩大,集聚效应增强,从而对市场需求的创造和吸附能力也将大大增强。如义乌小商品城。同时,群内经营者的个人社会资本得到极大提高,具有相当的动用社会网络资源的潜力。在创造财富欲望膨胀的情况下,经营者有实现后向一体化的动机,此时,政府一方面应鼓励这些群内经营者创办民族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也应牵线搭桥使原有生产者与群内经营者良好对接,实现“前店后厂”式经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民族特色产品手工制作的特性(如湘西的蜡染、古丈毛尖等),如果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就会降低其价值,这样的产业实行家庭分包的“专业村”、“专业镇”的集群发展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且较现实的选择。它不仅使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且使更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从民族特色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中受益。可以说,民族特色产品商业集群主要起着积累初始社会资本、吸附市场需求、“流出”民族特色产品、带动民族特色产品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在这个“火车头”的牵引下带动少数民族特色经济这辆列车徐徐前进,但其前进的速度仍取决于社会资本的积累速度。

(3)政府积极倡导,多渠道地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具有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含义,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商业集群只是一种较快捷的通过外部冲击、内部激烈竞争方式培育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的途径。虽然,社会资本可以通过群内经营者的社会网络得以拓展,但对于社会资本相当缺乏又急需谋求经济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仅仅通过这条途径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通过多渠道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资本,如在教育中强调诚信意识、商业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等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通过不断地进行改革,引进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高地区的各种制度、规范等。但要注意的是,这些只是加速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的辅助途径。社会资本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得以实现。总之,社会资本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系统软件”、“兴奋剂”和“黏合剂”,加速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葛中兴.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1).

[2] 邓艾,李辉.民族经济学研究思路的转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 孙丽军,等.社会资本:文献与进一步的研究[J].社会科学,2003(1).

[4] North D,Thomas R.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M]. Crawfordsville Indiana:R. R. Donnel2ly & Sons Company,1976.

[5] Olson 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Economic Growth , Stagflation , and Social Rigiditie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6] 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北京:远方出版社,1998.

[7] 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M]//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7-100.

[8] 魏剑锋.商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基于消息学视角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11).

[9] 王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51-53.

(编辑:弘 流;校对:段文娟)

少数民族女性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今年66岁的福建省宁德市湾坞镇龙珠村村民郭松玉,日前遭遇了惊魂一刻。

2015年7月28日下午5点左右,5名身着福建鼎信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鼎信实业”)保安制服的青年男子,拦在了她回家的必经之路上。

“我问他们:‘我又没有犯法,你们有什么理由不让我回家?’他们无话可说。”郭松玉说。

僵持许久,郭松玉决定前往朋友家凑合一晚。没想到,5名青年男子中的两人仍然尾随其后。“晚上一点多,我去院子里上厕所,他们居然还在房子外面守着。把我吓得不行,后来我就报警了。”

她向《经济》记者推测,之前有记者来她家采访了解污染情况,引起了企业的忌惮,这一天之所以不让她回家,可能也是因为有记者来访。

平日里辛勤开掘山地园田、栽培香蕉等水果,郭松玉一家的生活倒也富足和乐。直到2009年,青拓实业集团旗下数家“鼎信系”镍铁合金生产企业开始入驻湾坞。

“刚来的时候,我们还感觉不到影响。”村民兰义成告诉《经济》记者,几家工厂最初的生产规模都比较小,但是一直在慢慢扩建。

随着厂区占地越来越广,投产规模越来越大,工厂与周边村落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经常会冒烟,很刺鼻。村子里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开始只是在家里发发牢骚。等到实在受不了了,就一起去堵在厂房门口,不让它们生产。”兰义成说。

到今天,郭松玉家大门距离鼎信实业三期项目仅有20余米。机器运转的轰鸣声、难闻的异味和大量飘散的烟尘,使得这个曾经远离喧嚣的偏僻村庄再也不复平静。

市政府:鼎信项目符合地区发展要求

从地图上看,湾坞镇地处福建省宁德市东部沿海区域,依山傍海,呈半岛状。总面积9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6公里。半岛海域的下游,正是我国沿海珍贵经济鱼类大黄鱼的天然繁殖基地——被列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官井洋。

根据行政区划,湾坞镇隶属福安(注:福安是宁德下属的县级市),下辖24个村委会——其中14个沿海行政村,1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1个老区基点村(半岭),人口总数超过3万。

湾坞镇政府官方网站披露的资料则显示:湾坞滩涂资源丰富,以蛏、弹涂鱼、海带、紫菜、龙须菜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产量可观,大宗经济作物包括葡萄、龙眼、杨梅、荔枝和香蕉等。

2009年,福建鼎信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镍合金暨50万吨不锈钢项目”作为宁德和福安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入驻湾坞。该公司及其后入驻的福建鼎信镍业有限公司,主要依托从印尼、菲律宾等地的进口红土镍矿资源,利用干燥窑-回转窑焙烧预还原-(全封闭式)电炉熔炼工艺(简称RKEF工艺)生产镍铁合金及不锈钢。

宁德市委宣传部在向《经济》记者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中写到:鼎信实业、鼎信镍业和鼎信科技是鼎信系列项目的三部分,由福建青拓集团(中国企业500强青山控股集团下属子公司)在福安(湾坞)临港片区投资建设。项目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福建省冶金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同时也是符合上海环科院编制的《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目前,系列项目已投资80多亿元,形成年产镍铁130万吨、不锈钢初钢400万吨、热轧不锈钢板400万吨、棒线材60万吨,2014年产值320亿元,就业人员1.2万人,是全国最大的不锈钢企业。”

记者观感:烟尘弥漫,喉咙不适

2015年9月1日,《经济》记者在当地环保志愿者兰弟弟的的引导下,从宁德市城区乘车前往湾坞镇。他曾作为村民代表参与鼎信实业三期项目环评听证会。

自湾坞镇步行前往工贸集中区期间,记者常常见到标有“宁德—湾坞—大唐火电厂”字样、表面几乎完全被尘土覆盖的载客面包车和标有“鼎信镍业”字样、运载灰黑色固体颗粒的货车往返穿梭于公路间。深入工贸区后,记者没有闻到异味,却明显感受到空中弥漫着大量烟尘,喉咙干涩、十分不适。

兰弟弟和当地村民将记者带到了一处山坡上,从这里可以俯瞰鼎信镍业和鼎信实业的生产情况。

记者注意到:鼎信镍业位于半岛东海岸南部,西、北与山峦相接,东边临海,南与浮溪村相邻,距离一公里左右。工厂大门前整齐排列着上百辆摩托车和自行车,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厂区中,密布着二三十个烟囱,其中两三个正在排放废气。鼎信实业则位于半岛西海岸,西邻白马港,东南有龙珠村,东北靠近龙珠兜村,南与大唐火电厂临近。厂区内,两只数十米高的烟囱正在排放废气,厂房屋顶几乎完全被尘土覆盖。

“现在才一两个烟囱工作,等到晚上,更多的烟囱都在排烟。尤其是天快亮的时候,气味更是难闻。”兰义成说。

不过,令记者不解的是,既然大唐火电厂就在鼎信实业和鼎信镍业旁边,与村庄的距离也不远,村民们何以认定“难闻的废气”来自鼎信的排放?

据兰义成介绍,大唐火电厂早在2002年、2003年左右就已经进入该地建厂,从湾坞镇至半岛南端的公路就是那时候修筑的。另外,“大唐的烟囱几百米高,我们基本上感觉不到。但是这个厂来了,烟囱只有几十米高,烟就在我们屋顶附近冒,实在受不了。”

兰弟弟及当地其他环保志愿者曾经多次同鼎信、环保局对话,他告诉《经济》记者:“鼎信最开始还和我们讲这个就是水蒸气,没污染。白天这种白烟还可以勉强说是水蒸气,一到晚上,周围的烟尘排放一下子就多起来,谁都不会相信那是水蒸气的。”

村民:收入锐减,外出谋生

兰义成指着鼎信实业工厂厂区回忆说:“现在这么一大块地都是鼎信的,但是建厂之前,靠近村庄的这一边都是水稻田,靠近海岸的那一侧是围垦的滩涂,主要用来搞水产养殖。”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鼎信实业多年来持续扩建,龙珠村村民的耕地几乎被当地政府征收殆尽。

依据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耕地征收的赔偿一般在每亩6万元左右。

兰义成告诉《经济》记者,“一亩地补偿给我们4万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近几年,湾坞周边海域水产养殖的收成也很差,龙须菜、紫菜大量减产,出海打渔捕捞到的鱼类品种也明显变少。“我们搞养殖,原来一年能赚十几万元。现在污染这么严重,大量减产,一年只能赚到三四万元。有的人家都不够花销,只能外出打工。”兰义成说。

能提供上万就业岗位的工厂已经开到了家门口,为何村民还要外出打工?

多位当地村民告诉《经济》记者,鼎信几乎不雇佣本地人。“现在在厂里面上班的本地人,都是有村长、村主任的介绍这种关系才进得去。”

记者注意到,鼎信实业厂区周边还保留着不少养殖跳跳鱼的鱼塘,靠近海岸的部分还有村民在养殖龙须菜和鲍鱼。“我们也不知道有没有受到污染,可是反正大家都没事情做。虽然减产了,能赚一块钱也是赚呀。”

市环保局:污染物排放达标

实际上,令村民怨声载道的污染问题,早已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据当地媒体报道,仅在今年6月、7月和8月间,宁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就曾多次前往湾坞工贸集中区了解企业整改和环保督查情况。日前,宁德市委副书记李转生前往鼎信企业调研,在听取了企业和环保部门的汇报后,对鼎信企业在环保问题整改工作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那么,鼎信企业在环保问题整改工作中到底取得了哪些成效?就此,《经济》记者致电湾坞镇政府,希望能够和工贸区的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鼎信项目整改落实的具体情况。镇政府工作人员问清楚记者的采访问题后表示,他们没有权力接受和安排媒体进入工贸区采访,需要与宁德市委宣传部联系。

记者遂于2015年8月27日致函宁德市委宣传部,要求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收到约访函当天,宣传部新闻科的一位周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环保问题的整改需要时间,没那么快取得成效”,并委婉地告诉可能不方便安排采访。

令记者意想不到的是,2015年9月1日晚10点和2015年9月2日上午,这位周姓工作人员先后致电记者和《经济》杂志社,表示愿意配合媒体工作。但他同时告诉记者,“地方经济发展不容易,希望获得媒体的支持,尽量不要报道”。在记者的坚持下,他表示会安排宁德市环保局接受采访。

2015年9月21日早间,记者收到了宁德市环保局回复的书面材料。其中特别提到:2012年以来,市、县环保部门先后13次对鼎信系列项目存在的未批先建、污染物在线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球磨废水超标排放、固废处置不规范等环境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累计处以罚款168万元、下达各类整改通知29份。

“2013年9月以来,督促系列项目落实环保问题整改40多项;2015年3月,对鼎信系列项目的环保设施建设开展‘回头看’,再次要求其落实环保问题整改20项;8月11日,再次要求系列项目落实环保问题整改,并开展‘一旬一督查,一旬一通报’,督促落实整改。8月31日,再次要求系列项目加大投入,加快整改。”

环保局似乎已经采取了措施,但兰义成并没有感觉到废气排放有所减少。他说:“以前环保局一个月检查一次,现在一个月检查3次。检查那天,烟囱的烟就少很多,我们就知道有领导要来。但是其他时候,鼎信废气排放一点都没有收敛。”

环评真实性存疑

根据宁德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2015年6月11日-13日、6月29日-7月1日,鼎信项目周边沙湾村、上洋村、半屿村、浮溪村、龙珠村、下华山村等6个环境空气敏感点的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指标(TSP、SO2、NO2、PM10)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也即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当地村民却很难相信这一监测结果,他们告诉记者,原本只有春季常常下雾的湾坞半岛,现在常年烟雾缭绕。“今年,有20多个人去应征参军,体检时检查出来肺部有问题,没有一个人合格。”与此同时,最近几年,村子里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怀疑,这和常年吸入鼎信排出的废气有关。

但是,宁德市环保局却在书面材料中提到,它们曾于2015年4月27日和28日,分别对鼎信镍业和鼎信实业多处排气口(筒)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相关指标进行监督性监测,结果表明:各相关监测因子均达标。

当地村民和环保部门各执一词,孰是孰非又该如何判断?

记者发现,就在上述排污监测达标的3个月后,宁德市环保局会同福建省环保厅开展为期一周的全面排查时,又发现了鼎信系列项目存在“原料运输跑冒滴漏、废气处理不到位、固废处理不规范”等问题。由此看来,上述监测结果达标并不能全盘代表鼎信生产的日常状态,事实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5年6月18日,宁德市就“福建鼎信实业有限公司镍铁合金及深加工配套三期项目环评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事项”举行听证会。作为该听证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人,湾坞镇村民兰义城、陈子春、兰弟弟、陈命庄通过申请,获准参与听证。

在听证会举行前夕,兰义成等人拿到了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鼎信二期所作的环评报告简本。当看到公众参与环评问卷调查对象名单时,他们发现,地址栏标注跟他们是同一个村的人,他们却从没听说过。几人按照名单,挨家挨户地走访了鼎信项目周边的浮溪村、半屿村、龙珠村和白马村后发现:被标注居住于此的177位村民中,竟有111人不在这4个村子的户口上。浮溪村的村干部还告诉兰义成,其中有6人是镇里的干部。

半屿村村民陈命庄的代理人、环保志愿者尤勋曾经按照名单公示的电话一一致电核实。他告诉《经济》记者,接电话的人中,大部分都是外地口音,还有人甚至对环评一无所知。面对鼎信二期和鼎信三期99%和98%的公众满意度,尤勋愤慨地说:“简直就是造假”。

少数民族女性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重要比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过程艰辛、就业层次低、结构性失衡等等。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共同配合和共同努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一、前 言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问题,因为少数民族在入学以及毕业后工作的分配上都可以受到特殊的优待。无论成绩如何,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可以由政府长期包分配,负责安排工作,而且用人单位为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的政治任务,选择接受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为普遍和突出。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劳动力由用人单位自行招聘,企业录用职工的标准也是职工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以及毕业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这样,在目前的符合国情的经济体制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制约。因此,从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角度介入,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此课题将会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案访谈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择业价值观念自我化、择业价值判断标准务实化、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择业价值目标功利化和择业主体意识明显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正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的政治问题。一次就业率,是指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已经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根据资料显示,从2008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比率分别是49%、30%、14%[1]。通过数据显示,汉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必须与汉族学生一样接受同等的市场筛选。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一现象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家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2.等待就业的时间长成本高

和普通汉族高校大学毕业生一样,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充满艰辛,等待就业的时间较长,就业过程十分艰难。而且为了疏通各种关系,就业成本不断上升。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后到与用人单位签约之前的等待就业时间越来越长。在等待就业的过程中寻找就业机会的次数越来越多。

3.就业层次低,平均收入少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和外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就业的比例只有17%,已就业的毕业生83%是在县级以下的政府部门和小型私人企业打工。这使“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长期下去,无疑会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4.地区性失衡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多数选择回到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在工作条件方面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便利的条件。例如,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选择回到新疆境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服务。但是由于新疆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属经济比较欠发达地区,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而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在新疆省会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就业。又由于在新疆地域内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其中新疆北部的经济较新疆南部发达,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能够接纳的毕业生相对较多。

5.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

这个现象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全部高校毕业生中已经十分普遍。已经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八成以上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无直接联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近几年以来,在民族地区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95%以上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而这些学生60%以上毕业于民族院校。如一位毕业于河北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某大型超市做采购助理。这种现象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这样就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不利于企业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共同原因,如金融危机、高校专业调整滞后、缺乏规范高效的就业中介机构等,也有特殊原因。这些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方面的因素

(1)高校在高等教育定位中存在问题。目前在高校人才的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和自主创新思维教育,这显然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轨。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企业多达49%。

(2)专业不对口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高校专业设置特别是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偏离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绝大部分进入了民族院校学习,这些院校的专业结构与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结构不一致,而且学生进校后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很小。

2.用人单位方面因素

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匹配。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4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0%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有1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3.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空间狭小,流动性差。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地域与空间的选择上,更多地考虑将来的饮食生活、择偶成家、宗教活动等是否便利,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主要选择返回民族地区就业。

(2)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具体讲表现在三方面:①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需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9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又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53%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②从众心理和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的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在就业上,就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比较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③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

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关于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外部的原因,还有许多主观的、内在的原因是大学生自己无法克服的,例如宗教信仰等。

(2)政府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特别是政府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等。在学历、能力等相同的条件下,各单位应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发达的非民族地区就业排除障碍。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关系,对在非民族地区工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问题提供帮助,为他们选择去其他地区工作排除后顾之忧。应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中介机构的功能,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般性措施,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贯通。

2.对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1)高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须进行换位思考。应该和政府换位思考,为政府制订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具有前瞻性,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应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应该和用人单位换位思考,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人才培养。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和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正视目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真正去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决定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某个时期大学在校生的保有量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而是社会各个阶层吸收新技术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诚然,人力资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但抛开教育和社会的实际而盲目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并不十分可取。

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来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这样的现象给自身就业增加了难度。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相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对弱势反映在英语掌握能力、自我推介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这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受教育条件以及民族传统习惯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及时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五、结 语

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共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

[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2] 王天玉.少数民族就业促进问题研究——兼议《就业促进法的实施》[J].社科纵横,2008,(6).

[3]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4] 殷笑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5] 杜芸.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6] 陈忠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J].科技信息,2009,(4).

[7] 熊文斌,周彩云.从社会文化学视角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文教资料,2009,(7).

[8] 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1998,(2).

[9] 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0] 以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1995,(4).

[11] 周文霞,黄均雄.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与成因——一项基于文献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6).

少数民族女性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摸索出来的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处理民族问题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适用于西藏,它的运用既可以促进西藏的繁荣发展,又可以促进我国民族大团结。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简要的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西藏;实践

前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的处理民族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民族问题理论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民族工作有极大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从而对当代中国民族发展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及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问题,以维护全国各民族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结合当前民族的工作问题,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并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重要性。在20世纪80年代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团,将民族问题放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民族问题进行了阐述,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出发,深化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容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总体而言可以分为民族问题论、民族关系论和民族纲领论几部分。就民族问题论而言,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对民族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民族问题论主要包括民族问题的本质、内涵、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以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在新环境下,民族问题论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民族关系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关系论是党和国家利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将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当做是发展民族关系的核心和目标,用以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策略。民族关系论的形成,对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性质进行了详细概述。最后是民族纲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纲领论是党中央利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坚持和遵循的原则。民族纲领论主要包括各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意义

(一) 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振兴,同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振兴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责任,他们相互推进。因此,推进民族经济发展不仅为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项政治问题。新时期后,中国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开发西藏经济,促使西藏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投资力度,启动扩大西藏这项标志性的工程,使得西藏经济得到明显增长。同时,西藏地区的退耕还林和保护生态环境工程正在顺利的进行,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同调整农牧业结构、建设基本农田等结合起来,进而走出一条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和增收农作物的良好道路。在西藏,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水资源和开发特色资源等同西藏具体状况相结合,进而实施科技和高技术产业的示范工程。国家也相应的支持西藏地区的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装备贫困县级职业技术教育,让科技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发展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安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新时期,国家的主要扶贫力量为开发西藏地区,帮助西藏人民发展起来,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

(二)为解决社会主义民族问题开辟了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人一致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并根据各个地区之间的具体状况实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建立团结、平等、民主的新型民族关系,建立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民族间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方针。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

(一) 完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维护国家集中统一和各民族区域自治结合;二是各民族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三是各民族充分自治,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实践与西藏,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为:一是通过灵活的方式解决了西藏少数民族自治,如能够达到一级行政单位标准的少数民族,可以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并通过不同的行政级别自治行政机关,来行使相应的自治权。二是有利于新型民族关系的建设。在民族区域自治下,少数民族拥有更多的自治权利,党中央和国家和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自治,从而实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当家做主,维护了各民族的兄弟关系,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发展。三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我国地域辽阔,而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在维护国防、保护国家领土完整上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的热爱,也激发了少数民族对整个国家的热爱,促进了祖国统一。

(二) 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地區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何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踐,对于促进西藏地区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支撑下,党中央和国家关心西藏,加强西藏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结合西藏具体情况,通过专业院校、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大批西藏少数民族干部,并建设西藏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队伍,从而全面促进西藏少数民族的发展。

(三) 坚持民族理论与民族实际问题的相结合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应用于西藏中,是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对西藏发展进行指引,才能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在新时期下,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提高民族凝聚力。我国是一个不同宗教、风俗、语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凝聚力和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充分重视民族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将各民族的均衡发展,提高各民族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当做重要问题,加快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西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和谐、团结,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西藏的繁荣富强。

(四) 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应积极的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进而有效的解决民族间的纠纷问题,促使国家长治久安,各个民族和睦相处等。但同时,应高度警惕国际敌对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支持和帮助,有效阻止渗透、颠覆和破坏等活动,促使民族和谐发展,逐渐缩小民族间的差异,增强民族凝聚力。这就需要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和促使经济水平的发展。只有高度重视民族问题中的经济因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将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促使少数民族和地区民族的人民发展起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民族分离的危险因素。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发展中大国,东西经济差距大,边疆内地经济差距大,而少数民族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和边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关系到国家西部和边疆的繁荣与稳定,国家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国家宪法之下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公平发展,稳定繁荣。

参考文献

[1]龚永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生成轨迹——中国梦与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理论研究系列之五[J].广西民族研究, 2014,(5):1-11.

[2]李斌雄.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之作--《共同發展共同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评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5):96-97.

[3]赵健君.一元主导与多元共享: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方式的实践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与创新研究之一[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6):58-62.

[4]金炳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中国民族, 2015,(3):34-37.

[5]张艾力,金炳鎬.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贡献——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J].贵州民族研究, 2014,(12):1-6.

少数民族女性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经济权利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沿海少数民族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1711.05万(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壮族人口1444.85万,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7.18%和31.39%。广西具有经济发展要求迫切、经济发展潜力显著、经济发展压力较大等特点。近年广西民族地区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各项改革,不断发展民族经济,贫困人口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由于地理、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制约,广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产力水平依然较低,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广西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差距有拉大趋势。广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稳步发展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和保障,分析广西民族经济立法现状,探究完善广西民族经济立法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以地方民族经济立法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基本含义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学学科,是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的总称,是我国经济立法在民族地区的特殊表现,即它是带着“民族”印记的经济立法。因此,根据我国经济法的定义,可以将少数民族经济法定义为由国家机关制定和批准、规范和调整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权益,调整少数民族经济关系的特殊法律规范的总称。①对少数民族经济法概念的理解,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立法主体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少数民族经济法是调整民族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其立法主体及其立法权限应有国家法律的明确规定。在现有立法体制下,其有权立法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中央立法主体,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二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主体,主要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制定必须遵循法定程序。结合我国的立法实践和民族立法的特点,少数民族经济立法应该遵循一般立法程序和特殊立法程序。一般立法程序包括立法准备阶段、立法确立阶段和立法完善阶段;特殊程序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少数民族经济法必须报请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譬如《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三,少数民族经济法调整对象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关系。民族经济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即横向的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的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民法和商法分别调整横向的非营利性经济关系与横向的营利性经济关系,经济法调整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②少数民族经济法调整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即国家在管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监督、管理、奖励、限制等关系。

第四,少数民族经济法的立法目的是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权益,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稳定、协调和发展。从主体论考察,民族经济权益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民族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条件和经济机会的总和,这不仅是少数民族基本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少数民族经济法是维护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权益的制度保证,也是当前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经济法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协调民族经济权益分配的法律机制,通过确认、调整、保护民族经济权益关系,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的必要性

(一)保障广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有着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自身相对落后的经济技术条件,大部分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对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巨大吸引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广西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任由市场自由配置,可能造成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的严重后果。同时,迫切希望脱贫致富,在面临严重经济发展压力时,有可能低价出让各种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以规避单纯市场竞争的缺陷。

2.广西市场秩序欠完善。一些市场主体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不择手段,妨碍其它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机会,甚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有效合理配置,调整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构建民族地区正常市场竞争秩序,必须加强广西民族经济立法,创制规范民族地区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竞争利谐秩序创建的地方性民族经济法规和政府规章,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适宜的法制环境。

(二)推进广西民族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

民族经济法制是民族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民族法制离不开民族经济法制的支撑。“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在民族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族地区的法制建没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但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还相对淡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法制环境在民族地区还远未形成”。③依法治国原则具体贯彻到民族经济立法领域,就是要逐步改变用政策处理民族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的习惯做法,将民族经济关系和经济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享受到的权利能够在实际中享受到,不被某些部门、地区政策所代替或修正。民族经济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加强广西民族经济立法不仅有助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提高,增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认知力,使他们产生更深层次的法律需要和更为广泛的民族立法呼唤。目前广西民族经济立法还存在种种不足,民族经济立法在整个广西地方立法中所占比重偏低,这不仅不利于广西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民族法制体系的健全。因此,完善民族经济立法是推进广西民族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完善广西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的路径

《宪法》序言指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宪法》第4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5-35条,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规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自主权。譬如,《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29-3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财力、物力和其他具体条件,自主地安排地方的基本建设项目。”“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⑤

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加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的民族社会,立法必须先行。

(一)充分运用经济自治权,提高广西少数民族经济立法质量

我国《宪法》第118条规定:“民族自治自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建设企业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民族区域自治法用了大量的条文将宪法的这一规定具体化,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制订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的自主权,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自治权,保护和开发利用本地方的自然资源的自主权,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的自主权,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的自主权,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自主权等等。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提供了界定和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的基础,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各自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和划分。中央有义务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主管理本地区经济发展事务的权利,积极行使自治权,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里,关键问题是民族自治地方如何运用这些经济自治权利,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一些有利于促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实现的制度,也要求广西的自治机关在经济立法过程中,认识到经济自治权的重要性,并在法规条款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使经济自治权真正落到实处。

(二)立足广西实际,突出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特色

广西的民族经济立法机构必须遵循国家法制统一原则,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立法权限,立足本民族与本区地实际,将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地方性经济法规。

广西虽有地处偏僻,交通不够发达便利等劣势,但也有多方面的经济发展优势,尤其是资源优势。例如,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品位很高,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少数民族,还有从外地迁入的少数民族13个,族源历史悠久,壮族、苗族、瑶族等10个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本民族语言,其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具有浓厚民族特色。

广西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储量较大,是我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有色金属矿产凸显表现为,目前境内已经发现了锰、铝、锡、铁、砷、膨润土、钒、钨、铟、铅、锌、锑、银等145种矿种,现已探明97种矿藏储量。部分矿藏储量更是位居全国,甚至世界前列,所以广西亦称“有色金属之乡”。资源优势及其他方面的经济发展优势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凭借,也应该是广西民族经济立法的特色所在。广西民族经济立法,必须立足于广西实际,挖掘潜藏的各种优势,突出广西民族经济立法的特色。

具体而言,与广西的优势开发相适应的民族经济立法应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发挥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的民族经济立法。当前已经制定的广西旅游经济法规有2008年颁布施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条例》等法律,今后可以在已有立法经验基础上制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条例,对广西的旅游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二是发挥广西林业和植物资源优势的民族经济立法。广西目前己发现野生植物8354种,居全国第3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122种,占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数的31.6%,居全国第2位。金花茶、银杉、桫椤、擎天树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中草药物种4623种,居全国第2位。全自治区森林面积9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33 %,居全国第6位。⑥丰富的林业和植物资源对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过去广西也制定了不少林业条例或林业管理条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木材运输管理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条例》。但注重的是政府管理权力的设定,而对于林业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定得不够具体详细,资源优势没有凸现出来。发挥民族地区的林业和植物资源优势,必须制定相应的森林资源开发条例、药材资源开发条例等,实行林业与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举。

三是发挥广西矿业资源优势的民族经济立法。广西矿业资源丰富,故应结合本地特点制定相应的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条例。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广西民族经济特色的民族经济立法并不仅限于发挥广西资源优势的经济立法。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的特色首先来自于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任何脱离民族地区客观实际的立法都不可能突出其民族与地区特色,而立足于民族地区客观实际、切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立法,不论其是发挥各方面优势的地方经济立法,还是弥补民族地区各方面劣势的地方经济立法,都有可能是突出地方

民族经济立法特色的立法。因此,广西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特色的突出不仅需要加强发挥全区各方面优势的经济立法,也需要加强弥补广西各方面劣势的经济立法,共同推进广西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的发展以广西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共同富裕。

(三)健全立法听证制度,提高广西经济立法质量

立法质量的提高要着眼于确立制度。听证制度是现代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程序,将听证制度引入立法程序,可以拓宽立法吸取意见的渠道,从而确保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要围绕广西全区的工作大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要适应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突出经济立法这个重点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

[注释]

①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

②王允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③陈绍凡:《我国民族经济立法刍议》,《广西民族研究》,1997,(3)。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上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2页。

⑥数据来源于《中国林情手册》,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参考文献]

[1]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J].民族研究,2005,(5).

[2]王允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研究[J].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陈绍凡.我国民族经济立法刍议[J].广西民族研究,1997,(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上卷)[Z].法律出版社,1996.

[5]中国林情手册[Z].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黄晖,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教师,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2011年度校级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C06)。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贸易竞争政策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