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舞蹈论文范文

2023-03-25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相关学者在艺术领域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传统舞蹈性音乐是舞蹈编创中一种非常关键的元素,相对于传统的音乐形式来说,传统舞蹈性音乐需要满足舞蹈编创的各方面要求,这种音乐形式通常是与舞蹈相互依存的,独立性并不是很强,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完整地展现艺术的魅力。本文首先对传统舞蹈性音乐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进而探究传统舞蹈性音乐艺术所具备的几种特征。

关键词:传统舞蹈性音乐 旋律 节奏 雅俗共赏

研究传统舞蹈性音乐艺术的特征对舞蹈编创以及音乐舞蹈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传统舞蹈性音乐各种特征进行详细探究能够在舞蹈编创中对二者进行有效结合,进而更好地凸显舞蹈性音乐的特征,有效提升舞蹈的艺术性,从整体上强化音乐舞蹈的魅力。无论是表演人员还是观赏人员都能够在艺术的熏陶下产生美的享受。因此,深入探究传统舞蹈性音乐艺术的特征对于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传统舞蹈性音乐相关概述

传统舞蹈性音乐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将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先例,那个时期多是采用击打伴乐的方式来为舞蹈奏乐,这些有关于传统舞蹈性音乐的发展历史在《尚书·益稷》以及《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均有相应的记载。随后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舞蹈性音乐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从唐尧时代,到周武王时代,一些作品中均有关于传统舞蹈性音乐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音乐舞蹈编排以及表演等的记载,并作为教学的典范用于教习贵族子弟。时至今日,我国传统舞蹈性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种类以及特色也越来越丰富,有秧歌、花灯以及各个民族的音乐舞蹈,如少数民族的打歌等,各个种类各有千秋,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我国传统舞蹈性音乐现如今的发展盛况。传统舞蹈性音乐是舞剧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传统舞蹈性音乐不难理解是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这种音乐主要是为舞蹈服务,提升舞蹈的艺术性。事实上,从目前舞蹈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每一种舞蹈几乎都是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的,脱离音乐的舞蹈几乎没有。哪怕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奏也会让舞蹈更具观赏性。另外,舞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音乐的诠释,是通过肢体语言、流畅的线条等来表达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故事,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可见,音乐与舞蹈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说到舞蹈性音乐的独立性,大部分的舞蹈性音乐本身并不具备较强的独立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部分舞蹈性音乐其自身的艺术气息非常浓郁,单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就能带给人很好的享受。因此,这类舞蹈性音乐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比如被大家所熟知的《天鹅湖》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舞蹈性音乐本身并不是为了舞蹈编创而创作的,而是被舞蹈编创者所选中,根据音乐的特点来进行舞蹈的编创,这部分舞蹈性音乐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传统舞蹈性音乐对于舞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实现我国舞蹈艺术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对传统舞蹈性音乐艺术特征的研究至关重要。

二、传统舞蹈性音乐艺术的特征

(一)传统舞蹈性音乐在旋律上具有流畅性的特征

通过对传统舞蹈性音乐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舞蹈性音乐在旋律上都具有旋律流畅的特征。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舞蹈性音乐往往都具有优美动人的旋律,舞蹈性音乐的这一特征也并不是无所依据的,因为大部分的传统舞蹈表演也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以及舞蹈的内涵,因此,舞蹈性音乐在旋律上往往优美动人、旋律流畅,以此来配合舞蹈表演的抒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让舞蹈与音乐更好地融合。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往往更容易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再配上与之协调的舞蹈,就会使意境更加生动,更具画面感,使观众更能感受与体会到音乐舞蹈中所蕴含的艺术气息和丰富的内涵。另外,流畅的旋律对于舞蹈的编排也更有利,传统舞蹈通常具有动作连贯、线条优美的特点,这一点与流畅的旋律更加匹配,流畅的旋律配上线条优美的舞蹈浑然天成,这也是舞蹈性音乐通常具有旋律流畅特点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在《天鹅湖》中有一个天鹅主题的音乐旋律就是在多种乐器的配合下表现出轻盈、流畅以及哀婉的主题,这个音乐的旋律本身就对观众有极强的吸引力,能够迅速地将观众带入到所刻画的意境中,再加上舞蹈表演者配合着音乐翩翩起舞,画面绝美,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二)传统舞蹈性音乐在节奏上具有鲜明性的特征

传统舞蹈性音乐主要是为了给舞蹈表演进行配乐,舞蹈表演的动作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且在整体的舞蹈节奏以及时间控制等方面都需要音乐来配合,因此,大部分的传统舞蹈性音乐都具有节奏鲜明的特点,也正是因为传统舞蹈性音乐的节奏鲜明,才能更好地促进舞蹈的编创。舞蹈性音乐的节奏鲜明是其非常显著的特点,但同时也是舞蹈对音乐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音乐在节奏上不具备鲜明的特点,也就算不上是舞蹈性音乐,也就无法与舞蹈进行紧密结合。比如以自由拍子为主的音乐,通常情况下也是音乐创作者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进行的自由创作,这种音乐形式并没有相对固定且鲜明的节奏,表演比较具有随机性,而且每一次的演奏都会在节奏上有一定的差异,这无疑给舞蹈表演者的表演带来了很大的难处,因其摸不准音乐的节奏,就无法准确地对音乐进行表达。可见,在舞蹈编创过程中舞蹈性音乐是首要的,要在舞蹈性音乐的基础上来进行舞蹈动作的编创。因此,舞蹈性音乐节奏的鲜明是必备的条件,这样才能确保舞蹈表演者在反复的排练过程中越来越熟练地掌握音乐的节奏,最终做到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例如,《瑶族舞曲》就是在高胡、笛子以及笙等乐器的配合下共同演奏,其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流畅,这种鲜明的节奏即便是非专业的观众在观看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摆动,可见其节奏的鲜明程度。

(三)传统舞蹈性音乐具有音乐的情节性特征

传统舞蹈性音乐所具备的情节性特征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征,在传统的歌舞表演中,无论是规模较大的舞蹈剧,规模较小的双人舞,还是独舞,哪种形式的歌舞表演都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也就是说,通过观看歌舞表演能够从表演中看到一定的故事情节,并借助于这些情节的表达来进行情感的抒发,以实现对舞剧有更深入的理解,使观众能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传统舞蹈性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给舞蹈表演进行伴奏,还在音乐上起到了一定的暗示情节的作用。另外,音乐对于情节中角色的刻画以及情感的衬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使音乐与舞蹈表演更紧密结合,使整体的表演浑然天成,情节的表述也能引人入胜。例如,在大家比较熟悉的《红色娘子军》的大型舞剧表演中,它的情节主要是讲述一个女奴经历了艰苦的过程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情节起伏、内容丰富,根据不同阶段的情节需要而采用了不同的舞蹈性音乐。这个大型的舞剧表演总共使用了49首舞蹈性音乐,从类型上可以分为三大种,其中一种主要是用来渲染人物性格以及刻画艺术形象的,比如用于渲染洪常青的舞蹈性音乐,通过其曲风、节奏以及旋律等让人感受到洪常青奔放以及豪迈的性格特征。一种是用于抒发人物情感的,比如在抒发人物激动的心情以及对未来充满向往与渴望的心情时,选用的是以小提琴为主要乐器奏出的酣畅淋漓的乐曲。还有一种是进行场景烘托的音乐,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音乐旋律,比如有欢快活泼的旋律,有紧张低沉的旋律等。无论是哪种类型,其在舞剧表演中都有舞蹈性音乐具有的情节性特征。

(四)传统舞蹈性音乐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以及追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发展中,追求雅俗共赏可以说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所谓的雅俗共赏简单来讲就是既要优雅又要通俗,在传统的艺术表演中由于专业性过强导致对观众的素质要求也较高,只有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对艺术表演进行欣赏。但是在现今时代,为了能够让普通群众对艺术表演进行賞析,满足普通群众观赏艺术表演时的各种需求,传统舞蹈性音乐的创作也在向着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从目前我国大部分传统舞蹈性音乐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的雅俗共赏已经成为它们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的通俗性可以满足普通群体的观赏需求,而它的艺术性也可以满足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群体的观赏需求。这样就扩大了舞剧表演的受众范围,对于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舞蹈性音乐的雅俗共赏最基础的要求就是音乐的通俗易懂,这样在进行舞剧表演时,观众在观看表演者的表演过程中借助于音乐也能加深对舞剧表演的理解。但是,如果是一首艰涩难懂的音乐作为舞蹈性音乐配合舞蹈表演完成的舞剧,可以想象其效果如何。比如《春之祭》这部舞剧,一方面在音乐上没有做到雅俗共赏,另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上也没有做到雅俗共赏,音乐难懂再配上几乎原始性的生硬的舞蹈动作,让观众一时间很难欣赏上去,这也是这部舞剧在首次演出时就以失败告终的关键原因。现如今,这部舞剧基本已经在舞台上消失。可见,传统舞蹈性音乐的雅俗共赏这一特征对于音乐本身以及舞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了解到传统舞蹈性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传统舞蹈性音乐几方面特征的分析为今后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作为音乐舞蹈方面的研究学者,要加强对传统舞蹈性音乐的进一步研究,使其能够更好地协助舞蹈表演,提升舞蹈表演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李静.满族民间舞蹈音乐艺术特征研究[J].艺术评鉴,2019(15):56-57.

[2]晁世奇.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现状探析[J].明日风尚,2019(08):52-53.

[3]娄杨.论传统舞蹈性音乐艺术的特征[J].大连大学学报,2019(01):122-125.

(作者简介:刘姗,女,硕士研究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舞蹈属于肢体语言艺术,表达着一种无以言表的特殊情感,而民族舞蹈是舞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要素,有着生动活波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要具备“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特点,需要多角度巧妙地把民族舞蹈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 民族舞蹈 体育教学 结合 实践

就民族舞蹈而言,是以情感表达为切入点,以人们的思想情感为中心,来支配身体完成一系列相关动作,又被称之为“人体艺术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还具备“古朴、纯真”的元素。在新时代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需要巧妙地融入民族舞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一、民族舞蹈概述

就民族舞蹈而言,属于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它舞蹈艺术形式的核心来源,它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劳动人民是民族舞蹈的直接创造者,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鲜明的人文风俗,能够客观地反映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实际情况。随着时代不断演变,被注入很多全新的舞蹈形式,更好地去表达人们内心无法言说的情感,那份真实而淳朴的情感,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又有着独居魅力的舞蹈风格。由于民族舞蹈在人民群众产生,也需要由人民群众去传承这样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换句话说,民族舞蹈还具有其他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适应性、群众性、地域民族性。以综合性为例,民族舞蹈的类型并不是单一的,比如,绿洲文化型、海洋文化型、农耕文化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太平鼓、秧歌、花鼓灯”等都属于农耕文化型。

二、高校实施民族舞体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民族舞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现代教育而言,更需要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美育可以美化人的心灵和行为,具有良好的品质,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做好铺垫。就民族舞蹈而言,能够客观地折射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并对此进行歌颂、赞美,鞭挞“假、丑、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你表达、交流情感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去认识并感受美,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强化他们的民族情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可以不断丰富体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素养。民族舞蹈和体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意识到学习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能够在丰富的体育资源中找到适合自身锻炼的运动项目,逐渐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最后,还能进一步促进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它在高校的实施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运动技能,逐渐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步入社会后也能积极参与到各类民族舞蹈运行中,达到健身的目的。

三、民族舞蹈和体育教学相结合实践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民族舞蹈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准确把握彼此具有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本文作者以高校健美操教学为例,对民族舞蹈的融入实践予以了探讨。

(一)合理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开展健美操教学

通常情况下,就健美操音乐而言,需要选择爵士乐、迪斯科等具有现代特色的音乐,但长期受这些音乐的刺激下,学生会逐渐对健美操课失去兴趣。为此,教师需要选择那些具有民族风格的迪斯科音乐作为伴奏音乐,激发学生进行健美操练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节奏感、韵律感,进一步提高健美操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在音像教学设施作用下,把不同民族分割的音乐知识融入到健美操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健美操以及音乐之间的结合,培养他们多方面技能。

(二)优化教学方法

在融入民族舞蹈过程中,要全方位分析舞蹈动作具有的多样化特点,对学生有着怎样的锻炼价值,并根据健美操具有的特征,巧妙地将二者融合,达到“育体、育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练习一些“原始”的健美操动作,再配上具有现代特色的迪斯科音乐,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在此基础上,以健美操步伐为核心,巧妙地融入民族舞蹈的手臂动作,并以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为背景音乐,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地练习,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在健美操的热身部分、结束部分适当编入争端的民族舞蹈,整套完成之后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土族、撒拉族等民族舞蹈,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为背景音乐,展开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编排相关的民族舞蹈,不断展现他们自身才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舞蹈是作为一种人体运动艺术,属于一项特殊的“美”运动,需要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把民族舞蹈巧妙地融入其中,充分展现其自身魅力,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各方面才能,使其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锻炼他们身体、塑造形体的时候,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使其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赵斯文.探究民族舞蹈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5,19:188+190.

[2] 曹智.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分析及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199-200.

[3] 黄艳萍.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1,01:87-88.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舞蹈文化;民族舞蹈;舞蹈艺术

民族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的美丽瑰宝,也是一代人们的情感寄托。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民族文化是十分重视的,而且也不断地提出相应的措施帮助民族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之中,民族文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最终会演变成一种文化集合体的形式,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能够反映出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民族舞蹈是一种在肢体语言和表演技巧上,都需要进行不断练习的舞蹈种类。一个优秀的舞者能够在舞蹈演出的过程中反映出民族文化的鲜活特征,而且能够显示出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学生学习舞蹈的过程之中,不仅需要注重形体姿势的训练,更需要了解民族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一、民族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些学校在开展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民族舞蹈表演形式,而忽略了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致使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将民族舞蹈教学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学生难以了解民族舞蹈背后的真正故事[1]。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民族舞蹈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民族舞蹈的理解以及领悟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开展教学时就无法达到一个较为统一的水准,学生们也只知道模仿教师的动作,从而进行一种较为机械的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也导致了在日后的表演过程之中,学生十分容易遗忘动作,而且也难以真正地掌握动作的内涵与核心。在进行民族舞蹈的表演时,每一支舞蹈及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背景,会随着民族舞蹈表演者的不同表演形式,产生不同的感觉。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注重动作技巧以及形态规范的基础之上,将民族舞蹈所具备的文化底蕴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民族舞蹈的内涵,并且被民族舞蹈的魅力所吸引。

二、民族舞蹈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认识

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民族舞蹈中的基础动作以及相关的表演技巧。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们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学习某一支民族舞蹈的表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网络资料的查阅[2]。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民族舞蹈背后的故事、民族舞蹈的发源地、民族舞蹈的创始人以及民族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教师如果想要在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文化教育,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一些相关的民族舞蹈文献、影像的方式进行民族舞蹈的欣赏,欣赏之后,由教师随机指定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也能够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学习民族舞蹈文化。

(二)实现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文化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的学习遇到阻碍。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学科性过强而忽略了民族舞蹈背后的真正文化内涵,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好民族舞蹈,就需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快速地学习民族舞蹈动作,并且提升自身的知识境界。在过去的民族舞蹈教学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往往过于机械性,而且是不断地重复民族舞蹈的动作,学生们无论是在自主方面还是创新方面都受到了局限,所以学生们的民族舞蹈过于相似,一定程度上缺少了个人的色彩与灵气。要想改善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学习,只有实现了民族舞蹈教学与民族舞蹈文化共同发展的目的,才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民族舞蹈的真正含义,掌握民族舞蹈的动作,表演出更加优美的民族舞蹈。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舞蹈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形式。学生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气质和修养,能够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3]。与此同时,民族舞蹈文化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学会领悟民族舞蹈的魅力,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民族舞蹈,而不是被家长或者教师强迫重复地、机械性地了解民族舞蹈动作。学生如果能够做到自觉进行民族舞蹈动作的训练,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信念感与成就感,这是在家长和教师逼迫之下所不能形成的。此外,在进行民族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传递民族的文化,了解民族的色彩,这样才能够丰富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学生学习舞蹈可以提升自身的形体美,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优美的舞姿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感化他们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能够感受自身的内心世界,丰富自己的思想,同时能够帮助舞蹈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

三、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族舞蹈教学慢慢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学生去学习民族舞蹈,从而提升自身的气质与修养。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民族舞蹈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实现了民族舞蹈教学和民族舞蹈文化教学相结合,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会民族舞蹈。然而,在许多学校开展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之中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民族舞蹈的教学遇到了阻碍[4]。第一,教学的内容模式过于守旧。由于我国的发展历史非常长久,所以舞蹈的种类也十分繁多,而且民族舞蹈也分为不同的舞种,但是民族舞蹈所占主修课的比例却不断减少。与芭蕾舞相比,民族舞蹈教学授课的内容过于狭隘,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教师通常都是让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机械性的重复,并没有在课堂之中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且也忽视了民族舞蹈背后文化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只注重于对于民族舞蹈动作的记忆,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使得民族舞蹈的表演过于空洞,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热情。第三,我国拥有民族舞蹈的种类非常丰富,比如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等等,但是这些民族舞蹈缺乏发展的空间,使得民族舞蹈教学逐渐陷入了一种困境。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教条化、模式化的教学也致使学生不愿意学习新鲜的舞种。

四、加强民族舞蹈教学的策略

民族舞蹈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需要不断训练和积累自身学习能力的一个较为漫长的学习过程。在民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训练自身的基本功,也需要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舞蹈的自身魅力,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舞蹈张力。因此,教师运用一些相关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值得采取的,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真正内涵,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以及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来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中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认可,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保证民族舞蹈教学能够朝着更加信息化、多元化的方式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五、结语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民族舞蹈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实现民族舞蹈教学和民族舞蹈文化共同发展,能够帮助我国的民族舞蹈不断发展和进步。

參考文献:

[1]李媛媛.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好家长,2018(39):209-210.

[2]孙越.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学习的重要性[J].参花(下),2018(3):148.

[3]武开娟.解析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9(2):170,172.

[4]王晓玲.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9(4):211.

作者简介:

叶红秋,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舞蹈文化融入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当中,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舞蹈课程教学的内容,还能够以舞蹈文化为重要基石,进一步促使我国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有效开展,促使学生全方位理解民族舞蹈的真正内涵,促使民族舞蹈表演更加优美、动人。文章重点对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促进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我国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传统文化底蕴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候,需要将其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促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当中发光发亮。而民族舞蹈作为极具特色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舞蹈教学中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促进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帮助学生将情感与肢体相结合,更好地演绎民族舞蹈,提升自身民族舞蹈表演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与表现特征

(一)具有传承性的文化价值与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之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经久不衰,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种特殊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当中,保存和传承了我国民族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思想以及文化精神,具有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提升民族认同感等非常显著的重要功能。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不管经历什么朝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都会与所处阶段的历史文脉、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相融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始终受到人们的追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当中的重要载体内容,在各个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得到不同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其他的一些民间文化相类似,都会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转变,代代相传。

(二)具有大众性的文化价值与特点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当中共同造就的精神财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锤炼之后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舞蹈风格,能够较为形象、系统而又完整地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独有的精神风貌、生活实践、劳动生产特点等等,其传播、继承与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由此,民族民间舞蹈在表现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大众性和普遍性,不仅其创作离不开大众,其传播也离不开大众,其发展过程更离不开大众。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传播与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对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喜好予以考虑,并且结合其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精神文化等内涵予以调整,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文化价值与特点

在民族舞蹈当中,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内容、精神文化内涵等方面,包含着这一民族特有的理想追求、审美特点、思维表现形式、风俗习惯等等。各不相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又会因为缔造其的人民群众自身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历史背景的不同,展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特点。这就需要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和发展过程当中,尊重当地民众的信仰,不能进行随意的改变,也不能因为需要迎合市场的发展以及“国际化”,而对这些民间民族舞蹈进行盲目改变,或任意将其与外来元素进行融合运用,导致不伦不类的现象出现。只有凸显其原生态民族特色,才能将最本质的民族舞蹈内容展现在受众的面前。

二、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产生的影响

(一)通过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来规范学生的肢体语言

在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将民族舞蹈文化进行融入,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以特殊的文化理念对学生的肢体语言进行规范。在这一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民族舞蹈课程以民族舞蹈文化为视角展开教学,针对民族舞蹈自身的动作、姿态、步伐等予以剖析,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详细地对民族舞蹈文化以及民族舞蹈表演过程当中的每一个肢体动作的含义进行表达,并充分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民族舞蹈的课程学习当中关注自身的形体,更加准确地掌握传统的民族舞蹈表演技巧。

例如,在对东北秧歌的表演过程当中,需要身体前倾、膝部微微前屈、整个重心向前,通过这些动作的呈现,充分体现出东北秧歌表演的灵活性、欢快性以及喜庆的氛围特点。如此可以促使欣赏者在欣赏东北秧歌舞蹈的过程当中进一步联想到东北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点等。由此,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当中,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至关重要,可以说是进一步规范学生舞蹈动作表现技巧的根本所在。

(二)依托民族舞蹈文化促使民族舞蹈教学与文化相融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会如何更加规范地表演民族舞蹈内容,还需要在技能掌握的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当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则需要将民族舞蹈文化和民族舞蹈课程教学相结合。因为整个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需要依托民族舞蹈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融合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风俗、生活文化、地域特点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将民族舞蹈文化精髓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握当地民族舞蹈表现技能,并且对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表演技能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文化特点以及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思想观念、品质品德。

除此之外,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与民族舞蹈文化相融合,采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手段展开民族舞蹈教学,能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培养出高品质、优秀的舞蹈表演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实践经验。

(三)通过民族舞蹈文化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

从民族舞蹈课程教学的本质上来看,民族舞蹈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舞蹈表演水平。巧妙、科学而又合理地展开民族舞蹈课程教学,除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舞蹈表演技能之外,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舞蹈演绎技能、舞蹈文化水平以及综合能力。而且在这一学习过程当中,还可以通過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意识。在后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当中,教育教学者可以通过特殊的“以情带舞”这一课程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在舞蹈演绎的过程当中更好地表达情感,形成美好的审美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者还可以从审美角度出发,进一步鼓励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表演技巧、精神内涵进行领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促使学生能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当中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地创作优秀的民族舞蹈艺术。除此之外,还能够以“真、善、美”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进一步实践和探索,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观念上得到提升,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结语

在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当中,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是极为重要的,其不仅仅能够对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产生影响,而且还能够在一定情况下提升学生的舞蹈技巧、情感表达能力等,促进学生在文化素养、品质品德、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将民族舞蹈文化更加积极、科学而又合理地融入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当中,促进传统民族舞蹈得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钦,帅晓军.“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12):218-221.

[2]刘黎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的结合策略阐述[J].戏剧之家,2018(19):202.

[3]苏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8):52-53.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民族民间舞蹈是少儿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但是,传统的少儿民族舞蹈教育活动,往往只重发展少儿的动作,单纯要求少儿模仿;有时还用口令来训练少儿动作,等少儿学会了动作后,再配上音乐。这样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对少儿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本文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教育,让少儿初步学习和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舞蹈风格和特点,培养少儿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的能力。

关键词:少儿;民族舞蹈;舞蹈技能

一、视听结合,充分激发对民族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少儿学习的内动力,要使少儿对民族音乐舞蹈感兴趣,就必须培养少儿民族音乐舞蹈的感受力。而培养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必须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少儿直接感受音乐旋律美和舞蹈动作美,激发少儿对音乐舞蹈的注意和兴趣。而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多感官感知,“多通道”欣赏才有效果。同样,少儿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活动中,调动更多的感觉器官就能更深刻、更细致地感知民族舞蹈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例如:我在教少儿欣赏新疆舞蹈的同时还通过欣赏VCD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有的少儿在欣赏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合着音乐节拍手舞足蹈起来,少儿在听听、看看、唱唱、跳跳的过程中,让大家分享他们对民族舞蹈的感受。然后再请少儿欣赏他们非常熟悉的新疆维吾尔族歌舞《小弟弟早早起》,少儿就会根据已掌握的几个基本动作自编自舞起来,我真为他们的潜能感到惊喜。

二、创设环境,充分营造民族舞蹈的氛围

环境对少儿的印象是深刻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师应鼓励少儿穿上民族服装,大胆、自由、随意地表演欢乐的民族舞蹈,给少儿自己展示的机会,满足少儿自我表现的需求,同时,少儿之间自发的音乐行为也会吸引同伴积极参与,并互相促进,为少儿提供一个自娱自乐的舞台。在少儿民族舞蹈教学尝试中,我让家长带着自己和孩子共同创作的民族舞蹈,带上自己设计的不同的民族服饰,来到孩子中间进行亲子互动,也可与其他幼儿互换服装,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同台舞蹈,在良好的气氛中,家长与少儿愉快地交流,增强少儿感受民族舞蹈的信心和乐趣。

三、精心选材,充分感知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魅力

第一,必须是贴近少儿生活的民族音乐。少儿民族舞蹈教育应从感受入手,让少儿先感受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再加深理解,因此,选择贴近少儿生活的民族舞蹈,以少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少儿就容易学会。如蒙古族舞蹈《吉祥三宝》,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生动活泼,节奏自由流畅,简单地表达了爸爸、妈妈、孩子就是家里的吉祥三宝,抒发全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

第二,选择多种体裁,特点鲜明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舞蹈异彩纷呈,如瑶族舞曲《铜鼓舞》节奏深远悠扬,汉族舞蹈《采茶舞》、傣族舞蹈《孔雀舞》活泼欢快,彝族舞蹈《阿哩哩》风趣开朗,朝鲜族舞蹈《桔梗谣》凝重端庄,蒙古族舞蹈《赛马》自由舒展、豪迈奔放。让少儿感受各种性质的音乐,体验不同情绪的舞蹈,少儿就能更生动、更自然地表现各民族舞蹈的特性。

四、有效组织,充分理解、创造、表现民族舞蹈美

第一,有意启发思维,感受表现作品音乐舞蹈美。教师要有培养少儿感受力的强烈意识,以感受活动和感受能力的培养为起点,随时强化。例如:在少儿舞蹈教学的起始阶段,我先有意识地创设音乐情境,通过听录音,听教师范唱,让少儿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产生兴趣,然后启发少儿用动作表达出来,这种自由表达是少儿在感受基础上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力。

第二,有序组织引导,化难为易,理解表现作品音乐舞蹈美。有序指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让少儿由易到难,在玩中学、游戏中,从中理解和表现作品的音乐舞蹈美。如教福建民间舞蹈《采茶扑蝶》,教师制作一只彩蝶,用一根长棍牵着,先让少儿伴着音乐玩捉蝴蝶的游戏,并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渗入舞蹈基本动作,使少儿在兴致勃勃的追逐中自然地学习舞蹈动作,很快地理解并形象地表现作品的音乐舞蹈美。

第三,有机引导感受,创造动作,表现作品舞蹈美。创新动作是少儿感受与表现音乐美的一个好方法,少儿动的过程是倾听、感受和表现的过程。少儿对音乐作品感受了、理解了,就会在大脑中产生意境和联想,新旧表象的重新组合才能有动作想象,才能有创造力。如在播放《小格桑》乐曲时,孩子们都神气活现地做踏步、敬礼、摆抢、远望、吹号、骑马等动作,这些都是音乐旋律在少儿情感上的反映,说明少儿有感受音乐美和体现音乐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丹.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方法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2007(24).

[2]王冉.舞蹈教学的基本思路[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杜燕.浅谈舞蹈艺术培训与少儿全面发展的关系[J].青海教育,2005(Z3).

上一篇:舞蹈大学毕业论文下一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