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婚俗范文

2024-05-10

少数民族的婚俗范文第1篇

云南拉祜族人,载茶是好手,评茶也是专家。当男方去女方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而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因此,茶叶质量的好坏就成为青年男、女相爱慕的先决条件。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则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蓬、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可少的。

藏族人民把茶叶作为婚礼的珍贵礼品。藏民结婚必须熬出大量色泽弘农的酥油茶来招待贵宾,并要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浓,这种古朴风俗一直沿用至今。

在湖南绥宁苗家,有一种“万花茶”,是苗家男女青年恋爱的“媒人”。当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时,姑娘会捧出一杯“万花茶”来,若姑娘对婚姻事中意,小伙子的茶杯里会有四片“花”;两片并蒂荷花、两片对鸣喜鹊;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不满意,那杯中只有三片“花”而且都是单花独鸟。这万花茶中的“花”是姑娘们每年在秋收季节,用冬瓜片、橙子皮等精心雕成的。

广西瑶族自治县聚居在茶山的瑶族兄弟的婚礼是“一杯清茶一堆火”,娶亲的一方家里由最年长的人迎接新人,纸杯一杯清茶、一个要的旺旺的火堆,婚礼就是由长者给新人奉茶并指吉祥祝词,便告完婚。

在贵州侗族,当男女婚姻由双方父母决定后,如果姑娘不愿意,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具体做法是,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中,对男方的父母说:“舅舅、舅娘,我没有福份来服侍两位老人家,请另找好媳妇吧!”说完,就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然后离开,这门亲事就这样给退掉了。

在辽宁、内蒙古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说亲,经女方家长或姑娘同意后,双方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一般是2千克,分成两包,另外,还要加一对耳坠以及其他礼品。

少数民族的婚俗范文第2篇

婚姻以及通过婚姻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涉及邻里、社区和其他多种社会关系,被中国人视作人伦之首,倍受重视。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举行的仪式,新婚夫妻通过这种形式取得社会的赞同、认可和保障。所以婚礼的程序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的各种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意义的婚俗,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整个过程的礼仪程式。他们更注重求偶的过程,婚礼筹办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行动,以及每一物品用具,都与特定时代的社会风尚、经济发展、文化沿革密切相关,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社会经济、文化体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近100年间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现代人与古代人在婚姻礼仪认识上已经有所差异。近现代注重求偶的结果,把议婚、订婚到结婚视作过渡性礼仪,而把婚宴发展成为近现代人的正婚大典。可民俗所蕴含的传统力量却不可能随着那些外在的形式一同急剧变化,一些传统礼仪和习俗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我们用这个展览来展示中国当代婚俗,也为您挖掘了当代婚俗中的古代婚俗元素,透过婚礼的点点滴滴,向您展示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与变迁。

第一部分 嫁

中国古代社会是男权宗法社会,结婚时男女使用不同的字眼。女子结婚称为“嫁”,写做左“女”右“家”,蕴含着女儿离开家的意思。口语也就称为“出嫁”。

在古代中国,女人结婚后就不再属于原先的家族,要在本姓前冠上丈夫的姓氏,此后人生的荣辱、死后的祭祀都与娘家不再相干。因此,父母常常极力要求婚礼的豪华,认为这是自己可以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可以强化女儿的地位。而婚礼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也显得尤其复杂。

当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可是“嫁”这个习惯性称呼仍旧保留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

1 做媒

媒人在中国还有好几种称呼:红娘、月老等。

古代男女不能随便见面,婚姻要由媒人来撮合。即使双方互相了解,愿意结亲,也要由媒人出面。没有媒人的婚姻是不合礼法的,不被社会承认。

古人通常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里提亲,一家有女百家求,在同等身份条件下,女方到男方家提亲是不合适的。至今,中国女性主动追求男性的情形仍比较少,她们更愿意暗示男性来追求自己,在当代恋爱中依旧有传统观念痕迹。

当代中国已实现了婚恋自由,可依然存在着“媒人”的角色,有许多热心人和专业婚介公司介绍青年男女相识、相恋。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做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善举。

2 相亲

陌生男女在媒人安排下第一次见面称为“相亲”。

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青年男女的婚恋要由父母来决定,所以相亲的常常是双方父母,如男方母亲见女方,或女方父母见男方。开通的家长也会让男女双方以偶遇等非正式方式见面。当代中国青年男女拥有了婚恋的决定权,相亲就由自己亲自完成了。

当代中国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相亲方式。一些电视台为青年男女安排择偶节目一同做游戏、回答问题的节目,不但以节目的娱乐性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也以其有针对性的服务确实促成了许多情侣、夫妻的相识、相恋。

3.定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男女双方确立恋爱关系,称作“定情”。 中国人非常重视“定情”。 定情时常会互相赠送扇子、手帕、小饰品之类便于随身携带的小物件,让恋人随时记起自己。古代文人喜欢以红豆定情,所以红豆又名“相思子”。当代流行的定情方式有:互赠戒指,拍合影彩贴等,而以植树作为爱情的信物也是当代一种浪漫的定情方式。

中国有许多类似安徽黄山天都峰铁索的扶手上挂满了锁的场景,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定情方式:同心锁。恋人们把两把锁两两相扣、锁在铁索上,把钥匙扔进万丈悬崖,用两把相连并永远打不开的锁象征两人永不分离。

4 会亲

恋人们开始谈婚论嫁时,双方父母要在定亲前后举行一次正式会面。这意味着两个家庭对儿女恋爱关系的认可和确定,同时也是双方家庭相互了解、熟识和考察的机会,这个仪式称为“会亲”。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儿女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两个家庭的聚合,“会亲”的意义就格外显得重要。

会亲的另一个实际作用,是双方家庭共同商定儿女的结婚日期、婚礼操办的分工与经费分摊等具体事宜。达成协议之后,双方就要共同为协办儿女婚事而奔忙了。

5 婚前检查

当代青年男女在结婚前通常会去医院进行婚前身体检查,看结婚双方是否有不适合结婚的疾病,优生优育广为人们重视。

而中国古代也有一种特殊的“婚前检查”:中国纪年法从古代沿袭下来,以12种动物对应每一年而轮替,称作“属相”。算命先生通常会以这12种动物的个性及相互间的合群程度、男女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来推算,看两人的命相是否和谐,会不会互相妨碍。一旦算命先生认为命相不合,即使双方感情深厚,双方家长也不允许二人结婚。这个习俗在今天的少数地区还有残留,一些婚恋悲剧由此产生。

因为生日在婚恋中的重要地位,古时候女子的生日不能随便告知别人,这种习俗也沿袭至今,所以在今天男女交往中依然不便询问女方的出生年月。

6.结婚证书

通过婚前检查后,恋人们就可以去国家有关部门办理结婚证书,而成为合法夫妻。

新中国建国后颁布的第一道法律就是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它彻底废除了传统婚姻中的封建成份,确立了婚恋自由、一夫一妻制等婚姻的根本原则,调整了过去封建等级色彩浓厚的婚姻家庭关系。

古代也有类似结婚证书的“三书”,这就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的 “聘书”;男方赠送的礼物清单“礼书”以及结婚当日新郎用来迎接新娘的“迎亲书”。它们是古代婚姻的合法证据。

虽然有结婚证书的男女已经是法律认可的夫妻,可在当代人们心目中,举办婚礼才是真正的“结婚”。

7. 结婚照

当代青年男女结婚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通常是去拍美丽的婚纱照。 婚纱照由婚礼合影发展而来。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穿婚纱拍照就开始流行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中国传统的旗袍与来自西方的婚纱消失了,人们穿生活装拍结婚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专业影楼为新婚夫妻拍摄穿各式婚纱照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

新婚夫妻不仅在卧室里悬挂巨幅婚纱照,还经常向别人展示婚纱影集。在人们看来,结婚证是严肃的法律文件,要妥善收藏;婚纱照却是充满感情的结婚纪念,可以经常展示。

8.喜帖

确定婚期后,新人开始向亲朋好友发送婚礼的红色邀请函,即“喜帖”。当代“喜帖”越来越讲究,有的会在“喜帖”上印制新婚夫妇的婚纱照,并散发着香味。

在讲究礼节的中国社会,给长辈的“喜帖”一定要新人亲自去送,有些喜帖甚至要新人的父母亲自送去以示尊敬。而平辈、朋友们的喜帖可以以邮寄等方式发送。 9.红包

收到喜帖的人在参加婚礼时一般要给新人送上贺礼。贺礼通常放在红色的纸包里,被称为“红包”。

当代中国城市中,结婚送红包的习俗依然沿袭下来,且形式也多样化。参加朋友婚礼时,红包有时候是人民币现金的礼金,有时是象征祝福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的精制礼品,有时也会是家庭实用品等等。在婚礼频繁的春秋两季,有时人们一个月能接到

4、5张喜帖,即使是收入不菲的白领阶层,也对此应接不暇。

10.聘礼

在举行婚礼前,按照传统习惯,男方父母要给女方父母赠送一些礼物,这叫“聘礼”。

古代婚俗非常重视聘礼,婚礼程序繁多,男方托媒人向女方送些小礼物表示同意订婚,或是正式送聘礼,俗称“过大礼”。但是,有些父母凭男方许诺聘礼的多少来决定女儿的婚姻,使婚姻染上了交易的色彩,确立婚姻自由原则后,聘礼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了。

当代注重传统婚俗礼仪的家庭,男方家庭通常也会赠送女方贵重礼物,这些礼物事实上隐含了“聘礼”的意味,如果女方改变主意,是要归还这些“礼物”的。

11.嫁妆

男方送聘礼后,女方父母也要送“嫁妆”。这是父母送给女儿的礼物,是女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也显示着娘家对女儿的重视程度。嫁妆在古代中国有“婚前财产”意味,是婚后女人唯一合法的私人财产,被称作“私房钱”。

一般嫁妆至少要包括四铺四盖、四季衣服、四只箱子,4个“4”谐音“事事如意”。此外还要有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两双用红绳捆在一起的筷子,谐音快生儿子。

最晚在结婚前一天,嫁妆要隆重地送到男方家中,一路上吹锣打鼓放鞭炮以示庆贺。随着居住方式、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送嫁妆的习俗开始萎缩。

12.压箱底

在嫁妆装箱前,娘家母亲至少要在其中一个箱子的角上放一些钱或金银珠宝。这个习俗称作“压箱底”,以此祝福女儿此后四季富贵,一生平安。

嫁妆抬到男家后,通常,男方母亲会打开嫁妆箱子察看“压箱底”钱的多少,然后在这四个角放上等额或翻倍的钱款。从此,无论是丈夫还是其他任何亲友长辈都无权擅自动用这笔属于新娘的钱,否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责备。

古代中国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到万不得已,“压箱底”钱再多也不会动用,她们通常把压箱底的钱当作最后、最重要的救急款项。压箱底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留着。

13.全福太太

结婚是喜事,所有说的话、做的事、参与的人物都要符合喜庆的气氛。寡妇、无子的人通常会主动回避婚礼,而上有公婆丈夫,下有儿女、孙儿孙女的女人,被视作人丁兴旺最有福气。娘家父母希望她们把自己的福气传递给新婚夫妇,习惯上会请1个或4个这样的女人做“全福太太”,负责在准备嫁妆时缝被子、叠衣服、装箱子,在婚礼当天为新娘梳妆、穿嫁衣、陪她们举行仪式、入洞房。

“全福太太”的“福”是指具备所有重要亲属,由此体现出中国人对人伦关系、天伦之乐的看重。

14.凤冠霞帔:经典的新娘礼服

过去,装好嫁妆后就由全福太太为新娘穿上结婚礼服,这是其他人不能插手的仪式。打扮好的新娘从头到脚一派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中国新娘传统的结婚礼服是“凤冠霞帔”、绣花鞋,凤冠上饰有银制或其他质地的凤凰;霞帔是红色、刺绣繁复的披肩,既保护上衣,又有装饰作用。绣花鞋也是红色,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霞帔”多半是女子在待嫁岁月中亲手缝制、刺绣的。

传统上,人们以“穿凤冠霞帔”来指代女子结婚。今天,美丽的凤冠霞帔对许多新娘还很有吸引力,当代有不少新娘选择复古式婚礼,穿一穿凤冠霞帔。 15.旗袍与婚纱:当代新娘礼服

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新娘开始在婚礼时穿旗袍,而这之前,新娘都穿传统民族的系扣红色服装。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龙”代指男人,“凤”代指女人,所以,绣有凤凰图案的红旗袍通常就是新娘礼服。

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以朴素为美,新娘在仅穿干净的普通衣着结婚,结婚礼服开始退出婚礼;二十世纪60年代全社会婚礼上“崇拜”解放军,新人以穿军装结婚为时髦;二十世纪80年代,新娘常以红色套裙为结婚礼服,婚礼后也可在日常穿着。

婚纱进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40年代风靡一时,此后长期沉寂,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重新走入婚礼。当代婚礼中,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常以婚纱为礼服,可在酒宴中常换红旗袍向亲友敬酒,让婚礼中西合璧。爱美的新娘甚至会在一场婚礼中连换

4、5套服装,所以,婚礼上新娘更换漂亮的礼服,吸引了在场客人的瞩目,使婚礼精彩纷呈。

16 梳礼

梳妆化妆是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前也由“全福太太”承担。 新娘化妆之前还有两道程序。第一道是“开脸”,即全福太太用棉线绞去新娘脸的汗毛,第二道是把新娘的发饰从原先的辫子改梳成发髻,这叫“上头”。开脸和上头都是以前人们判定陌生的年轻女子是否婚嫁的标志。

当代新娘的梳妆大多已由专业美容、美发师来完成了,但在有些地区,新娘出嫁前夜还有一道“梳礼”。新娘散开头发,女性长辈或全福太太用梳子一面从上到下为她梳头,一面说着祝词。梳礼共梳四次。第一梳象征“从一而终”,梳第二次寓意“白头偕老”,梳第三次祝福子孙满堂,梳第四次是祝福大富大贵、天长地久。

17 结发

从唐朝中期开始,如果新郎新娘都是第一次结婚,新娘梳妆时就要行一道特殊程序:结发。

结发,是传统婚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新娘开脸时剪下一绺头发,与新郎事先剪下的头发一起绾成发结,当作信物供奉到祖先牌位前。在有些地方,则由新郎事先剪下一缕头发送到女方,梳妆时由全福太太把这缕头发结进新娘的发髻中。

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中国古人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代表,因此,结发仪式标志两人从此结为一体、永不分离。因为再婚者不能行结发仪式,直到今天,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的称呼法仍保留在日常用语中。

18.头发的意义

中文把少女浓黑柔软的头发美称为“青丝”,这发音与“情思”相同,因此,如果少女把自己的一缕头发送给意中人,就意味着“我愿意嫁给你”。

正因头发的重要性,古时候女子一订婚,就要用丝绳束发,表示已经有未婚夫;直到结婚时,那条丝绳才与新娘头上的发髻一起由新郎在洞房里亲手解开。如果结发妻子早逝,丈夫会把结婚时用的梳子掰为两半,一半随葬,一半留在身边,表示不忘结发妻子的深情。这种习俗在一些地区还有残留。

用头发象征爱情、婚姻的思维习惯遗留至今,当代,失恋的少女常会剪掉长发,表示要“剪断情思”。

19 开门红包

古时候,当男方来迎娶的时候,女方的大门起初是关着的,待新郎塞进包有喜钱的红纸封的“开门封”后,门才会打开。

这套仪式在当代已经发生了有趣的改变。

当代,新娘在离开娘家前,房间里会挤满了姐妹与密友。新郎到达时,她们故意堵住门口,向新郎索要开门红包。新郎及其兄弟朋友们与她们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最后递上装有商定数额喜钱的红纸包,姑娘们才会开门放新郎进来接走新娘。

这套仪式最初为了显示女子的矜持,告诫新郎求取新娘的不易,事实上,当代开门程序的真正意义,是一群青年男女半真半假地讨价还价、欢乐嬉笑时为婚礼增添的喜庆气氛。 20 婚车

新郎带来的不仅是红包,还会有婚礼上最重要的一个道具:婚车。 二十世纪20年代之前,姑娘第一次结婚时都要乘坐“花轿”。这是一种装饰精美的大红轿子,轿顶、轿帘与轿身一般绣着各种龙凤图案,轿顶下点缀一圈鹅黄丝线流苏,讲究的花轿,轿前有一对飘带,飘带底部还坠有两串小银铃,轿子一动,银铃碎响。

从二十世纪30年代起,花轿逐渐被汽车代替。但是中国的婚车仍保留有一定花轿的元素,例如,车身会装饰很多鲜花、红气球,车号也有时被书写着“百年好合”之类喜庆话的红纸遮住。

21 饿嫁

开门之后,新娘就要离开娘家举办婚礼了。在出门之前,娘家会给新娘吃些由桂圆、蜜枣、莲子煮成的点心。

以前的新娘,在结婚前的两三天就要控制饮食,这叫“饿嫁”。据说这是因为坐花轿时,新娘会随花轿上下左右地颠簸摇晃,常常像现代人晕车一样,呕吐不止,“饿嫁”可以减轻症状。但若完全不吃东西,新娘难免体力不支,便会吃些点心。桂圆、蜜枣、莲子不仅能充饥,其谐音还都有祝福的意味,成为首选。

事实上,当代新娘子吃这些点心,目的与“饿嫁”也有相似之处。因为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要不停地走到宾客面前敬酒,几乎没有机会坐下来吃东西,事先吃点东西真的很有必要。

22 哭嫁

吃完点心后,新娘就要出门上婚车。过去的新娘想到从此要离开慈爱的父母,独自去陌生环境与陌生人们一同生活,难免感情复杂地痛哭,这被称作“哭嫁”。有的地方新娘甚至从婚前一个月就开始哭,先是隔夜哭、进而是连夜哭、通宵哭,表达自己与亲人的惜别之情。

在西南的很多地方,新娘“哭嫁”是边哭边唱的,“哭嫁歌”曲调哀婉、情辞恳切,成为了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民歌种类。

当代人虽然已是先自由恋爱再结婚了,可新娘仍然面临着重大的人生转变,心潮彭湃之下,仍会情不自禁地“哭嫁”。 23 上轿

新娘辞别亲人后,要由兄弟或其他亲近的男性长辈亲属抱进花轿,据说这样就不会带走娘家的福气。过去,新娘不仅脚不能沾地,连在家中穿的鞋也要换下,穿上新花鞋,因为旧鞋子上总还沾着娘家的泥土。

至今很多地方新娘离开娘家时仍保留有脚不沾地、换鞋的风俗, 24 覆水

过去,花轿一起步,娘家人就会把一盆清水倾倒到大门外。以清水象征女儿的清白,公开泼洒的行为也表示证明给四邻亲友看,女儿是堂堂正正用花轿明媒正娶走的。

中国有句俗话解释了这一习俗的另一层含义: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水泼入地后再也不能收回来,这个行为也就意为女儿嫁出门后娘家就不再收回,此后她的荣辱与娘家无关,父母也不需要女儿赡养,这也是古代“嫁”这个词的重要含义,也是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一个观念基础。

随着当代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变化,这种古老的观念已经扬弃,对于任何一个小家庭的夫妻来说,男方家庭、女方家庭,都是他们各自的家,对任何一方的老人都有赡养的义务。

第二部分 娶

女子结婚称为“嫁”,男子结婚则称为“娶”。汉字中“娶”字的写法为上 “取”下“女”,意为把女子“取”到家中。可见,中国婚姻与古代的男权宗法社会密切相关。

社会承认妻子是“取”来的,也就等于承认了妻子对丈夫的依附,承认了丈夫对妻子包括人身支配权在内的各种权利。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夫妻的荣辱从来都是非常紧密相连的:丈夫获得成就可以为妻子带来贵夫人的荣耀;丈夫犯了重罪也常常会牵连妻子同样成为罪犯,而丈夫穷困潦倒时,他可以把妻子当货物一样卖掉。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家庭中男女地位平等的观念迅速得到确立,当代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但是,“娶”仍然被人们广泛使用。

25 新郎官

口语中,人们称新郎为“新郎官”。

旧时,中国男人最大的梦想是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次,在这一天新郎官即使没有功名,也可以穿戴官服式样的礼服,出门迎亲的时候如同官员一样得到路人的礼让,享受的各种优待不亚于功成名就人士。

因为普通百姓可以在结婚这天过把官瘾,所以,新郎又叫新郎官,这个称呼也保存至今。

26迎亲

迎亲,即新郎在事先选好的日子亲自随花轿或花车到女家迎娶新娘。 古代,迎亲的队伍可以享受很多待遇,例如,所有的车、船、轿都会为迎亲的车轿让路,就算遇到官员的官轿,官轿也会让路。这在中国古代官本位的社会下是十分罕见的;直到今天,迎亲的婚车车队依然能够得到路上其他车辆的礼让。

按照老迎亲习俗,新郎迎亲一般在黄昏后发轿,古代婚礼就是在黄昏举行。当代中国,南方许多地区保持了传统的婚俗,下午发婚车、黄昏举行婚礼,可是广大北方地区的风俗却是在早上或上午发婚车,中午举行婚礼。

27 进门

婚车抵达男方家之后,新娘下车见到新郎的父母亲,要称呼为爸爸、妈妈,标志从此自己“进门”,成为这个家族的成员,而男方父母多数也会在此时送上第一份见面礼。

古代新娘进门有很多复杂的规矩,如花轿到时,要由新郎去“踢轿门”,新娘才能仿佛是非常不情愿地被请出来。有时新娘要手捧装有苹果的花瓶跨过马鞍,取其谐音意象征“平平安安”,再跨过火盆,象征以后的日子能够红红火火,这些程序都已在当代婚礼中消失。

但是在很多地方,新娘进门时,新郎的亲属们会把事先准备好的谷、豆等粮食洒向新娘,表示祝福这对新人以后的生活“五谷丰登”。

28主婚

婚礼中,除了新郎新娘,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主婚人了,通常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主婚。他会向新婚夫妻宣布结婚的意义,祝福两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

29 拜堂

中国最具特色的婚礼仪式是夫妻“拜堂”。

“拜堂”最初分三部分,新郎接新娘时双双拜谢新娘的父母;到了新郎家之后拜谢新郎的父母、祖先;最后在新房里,新郎立于东侧,新娘立于西侧,新娘先向新郎一拜,新郎答拜,新娘再拜。“拜堂”后来演变成新婚夫妻在婚礼上一气呵成的“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这套“拜堂”或称“拜天地”仪式非常重要,三拜完成才算真正成为夫妻。

由于“拜堂”具有很好的表演性,容易掀起婚礼场面上的高潮,这套程式被移植到了当代婚礼中,只是叩拜改成了鞠躬。当代的“拜堂”一般是新婚夫妻在婚礼上向父母鞠躬、向来宾鞠躬、互相鞠躬,答谢父母亲友。

30 司仪

近年来,城市人的婚礼几乎都由专业婚庆公司的司仪来主持,他们通常先代表新人向到场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对两位新人的成长相识做简单介绍,之后宣布新人入场。这些司仪都有一整套的婚宴中的串场词,再配上相应的动作,形象化地再现传统婚礼中礼仪场面让新人表演,常使一席婚宴成为一场由新郎新娘及双方父母亲友共同参与的文艺晚会。

31 婚宴

完成婚礼后,一般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婚宴,婚宴上新郎新娘要向所有参加婚宴的人敬酒、敬烟。

而过去的习俗中,拜堂后新娘独自坐在洞房里等新郎回来,新郎则在洞房外向来宾敬酒答谢。

当代的婚俗将二者结合了起来。在婚宴中,来宾们很少会轻易让新郎新娘完成他们的敬酒、敬烟。不是想各种理由让他们一再喝酒,就是使用各种小技巧不让新娘把烟点着。习俗上新娘敬烟时不能使用打火机,因此,市场上有一种专为新娘设计的特别长柄的火柴。即使如此,新娘也极有可能用完一整包火柴而点不着一根香烟。这个过程为来宾们带来欢笑,也是婚礼欢乐气氛的一种点缀。

32 新房

婚宴完成后,新郎新娘就要进入洞房了。

中国的洞房摆放十分讲究。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贴上用红纸剪成的“喜喜”字,这是文字书写中不会使用的字眼,是两个“喜”字的叠加,象征“成双成对”。此外,洞房的许多东西要成双成对的摆放,以象征新婚夫妻成双成对。

过去,新房中尤其不能少一对龙凤烛,这被称为“花烛”。这对花烛经过特制而成,可以通宵不灭,因此,中国人常称新婚之夜为“花烛夜”。当代,有些地方的新房会彻夜点亮一盏灯,这种长明灯象征日后的日子过得明亮、幸福,也含有古代“龙凤烛”的传统因素。近年来,传统文化在不断复兴,龙凤烛也重现在当代婚礼中了。

33 盖头

“盖头”是新娘离家时蒙在头上的红布,这是传统婚礼中的一个重点。 古时候,绝大多数新婚男女完全是陌生人,一直要到进洞房才能第一次相见,因此,掀盖头是两个人都十分紧张、忐忑的时刻。新郎要用一根秤杆挑开盖头,取其谐音寓示着两人的容貌能够互相“称心称意”。

新娘蒙盖头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古代抢新娘婚俗的残留,盖头是抢来新娘后用以蒙面的。也有说法认为,这是象征新娘的贞节,说明她此前一直处在家中没见过外人。

当代婚礼中,新娘常象征性地临时披上红头帕,然后由新郎揭下,古代最令人忐忑的“掀盖头”被衍变成了趣味表演。

34 交杯酒

掀盖头后,先让新娘喝杯糖水,再行下一个仪式: “合卺”。

卺是葫芦瓢,把一个葫芦剖成两个就是瓢,旧时人家常用瓢作为舀水的器具。葫芦肚子里籽多,是生育能力旺盛的象征。新婚时,新郎新娘各拿一只瓢来饮酒,既象征夫妇在生活上能象两个葫芦一样合体,也隐含着主妇两个人多生育子女的意思。因此,此礼叫做“合卺”。

合卺是古礼,到了宋代人们便改用以彩丝相连双杯喝酒,“合卺”演变成“交杯酒”。

这个仪式当代被移到了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当众喝交杯酒,标志着两个人夫妻关系的确立。

35 婚床

喝完交杯酒,早已守候在一旁的“全福太太”便托着一只盘子来到床边,托盘里有枣子,栗子,花豆,金钱等,一边唱着“撒帐歌”,一边把盘中的喜物撒到婚床上。

当代撒帐的习俗已经罕见了,可是婚床上、甚至包括床垫下、被子里、枕头里都洒满、塞满枣子、花生、栗子、红鸡蛋的习俗已然十分盛行。因为这些果类分别都有“早生孩子”、“儿女俱全”的谐音意味。

中国人特别重视男性子嗣,所以在男方家的婚俗中,许多婚俗都与生孩子、尤其是生男孩有关。在新婚前夜,有的男方家庭还有请一个“童男子”睡在婚床上,称为“压床”,目的是期盼能借这种行为让新婚夫妻迅速生男孩。

36 闹新房

婚礼完成后,亲朋好友还常常会在新房里以新郎新娘为对象取笑、戏谑,让他们表演有点高难度的节目,这种行为称作“闹洞房”。 闹洞房有“文闹”、“武闹”之分,“文闹”只让新郎新娘唱歌、表演等节目;“武闹”却是会开一些有性意味的玩笑。最常见的“闹新房”手段是用线悬住一颗糖或一只苹果,让新郎新娘分别从两边来咬,控制线的人故意让他们咬不着而接吻。此类习俗早已演变为亲朋好友增添婚礼气氛的活动,通常是婚礼的兴奋高潮和亲友关注的热点。

初始的闹洞房有实用性。古人普遍早婚,对性一无所知,已婚亲友闹洞房隐含有婚姻性教育的意味。民间有“结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新婚三日内都可以闹洞房,三天的闹洞房,与传统保守的中国社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37 敬茶

过去,新娘子婚后第一天早上起来,要向所有夫家亲属敬茶,借此机会熟悉这些家庭成员。

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关系,所以,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也十分复杂。新娘嫁入婆家之后,要按照自己未来孩子的辈份来称呼父族的亲属。例如,称呼丈夫的兄弟为“大伯”或“小叔”,称呼丈夫的姐妹为“小姑”。 38 下厨

在传统婚俗中,结婚后的第四天对新娘子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日子。 在新婚的最初两天,新娘子可以在夫家享受贵客般的待遇,不需要动手做家务。可是三天之后,新娘子就要按习俗第一次下厨房亲手做菜,请夫家人品尝。即使是拥有厨师的富贵人家,新娘子也要亲手将烧好的菜从厨房端到餐桌上,象征性地完成这一道仪式。因为这象征着新娘子将从这一天起正式成为这个家族的主妇。

过去,中国普通家庭中的女性是不能出外工作的,妻子要承担全部的家务劳动。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尤其在当代城市家庭中,夫妻双方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为非常普遍的生活状况。

39 回门

“回门”是指新娘在婚后第一次回娘家。 “回门”最早在婚后的第3天,最迟在4个月或6个月后,一般是在1个月左右。一般“回门”是夫妻俩一起去。新郎必须带着礼物,多半是拿果子或礼饼。回来时女家也会让女儿带回用糯米饭做成的米糕和“桃”形的面饼到婆家做答礼。

就新娘的娘家来说,“回门”是第一次招待新婚女婿,要在此时把女婿介绍给全体族人,并且一一寒暄致意,随后开设酒筵款待。女婿在新娘的家族地位如同贵客,通常被称作 “姑爷”。女婿在口语上称妻子的父母为“爸妈”,也会尊称为“岳父、岳母”,民间则常称作“丈人、丈母娘”。

40 喜糖

当代年轻人也习惯于婚礼之后到旅游胜地去度过自己的蜜月。

不管新人们的新婚旅行将会持续多长时间,一旦他们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都需要向没有参加婚礼的同事发“喜糖”,喜糖通常由八种糖果组成,被封在一个红色的小袋子里,送喜糖的人通常都是一包一包的送。

送喜糖的目的是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新婚喜悦甜蜜。 第三部分 家

中国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职业媒人撮合婚姻时不免会受到利益的驱动歪曲事实,父母在选择婚姻的时候总是会考虑到家族的利益。所以中国古代的婚姻很少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虽然很多夫妻幸运地在婚后发展出了感人至深的爱情,可是也有许多家庭中,爱情是缺失的。对于男人来说,还有各种渠道可以弥补这一遗憾,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保障;可对于女人来说,与其说是感情,不如说更是中国古代强大的礼教观念在维系着那些家庭。因此,在展现当代婚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婚姻制、婚恋观念等其他因素。

41 门当户对

中国古代婚姻由父母包办,许多父母以“门当户对”为挑选的原则。“门当”与“户对”最初是指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门当”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 “户对”是指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 出于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原理,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 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标志着主人家财势的大小。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还是住户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因此,“门当户对”后来成为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中国许多传世的爱情悲剧就是发生在并不“门当户对”,尤其是一方出身豪门,另一方出身贫寒家境的年轻男女身上。

42 再婚

如果妻子亡故,礼法允许男人“填房”,即续娶妻子。由于古人把夫妻比喻成一把琴,妻子亡故犹如琴弦断裂,续娶妻子便如换上新弦继续演奏,所以,续娶妻子又被雅称为“续弦”。

填房妻子结婚时少一道“结发”仪式,在传统礼法中,地位要低于原配妻子,所以女人一般不愿做同等身份男人的填房妻子。

虽然从宋代开始,社会礼法要求女人终生不能再嫁。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丧夫的女人迫于生计也会再嫁。再嫁的女人一般会受人嘲笑,在婚礼上也会受到一些歧视,不能再穿凤冠霞披、坐花轿。

当代再婚夫妻婚礼一般比较简单,极少举办盛大的婚礼、婚宴,习俗上对再婚会有歧视,但当代中国对再婚已经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待。

43 离婚

中国古代离婚是单方面的,称为“休妻”。只有丈夫有权不经妻子同意单方面写“休书”休弃妻子,而古代妇女没有离婚自由,想离婚时要恳求丈夫写“休书”。在社会舆论上,女子被“休”是奇耻大辱。

古代男人休妻的理由主要有七条:不孝顺父母,无子,淫荡,悍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但同时对妻子符合另三个原则,丈夫都无权休妻:即从贫困到富贵的妻子不能休、为公婆守过孝的妻子不能休,已经没有娘家无处可以容身的女人不能休。

夫妻双方比较平等的离婚在民国时期的一些大中型城市中开始出现,可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全国城乡范围内普及开来,好合好散成为当代夫妻的主要选择。 44 爱的结晶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男性劳动力是家庭经济的支柱,因此,中国人形成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但是面对当代巨大的人口压力,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就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把它作为基本国策,一般情形下每对夫妻只能生一胎。

承袭数千年的传统观念一时难以消除,许多家庭、尤其是农民家庭,仍然显现出对男孩的强烈渴望,不少夫妻生了女儿后,离开家乡想尽办法在别的地方生儿子,这种人被中国人戏称为“超生游击队”。与之相反,许多都市中的青年夫妻干脆选择不生孩子。

事实上,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生男还是生女已经没有经济差别了,只要是爱情的结晶,男孩、女孩都好,更讲究优生优育。 45 志同道合

中国古代家庭关系中夫妻双方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丈夫负责家庭生计,妻子负责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就连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形成了父亲教育、母亲养育的传统,“严父慈母”一词由此而来。在这种分工下,丈夫是家庭的经济支柱、精神支柱,男尊女卑的传统也得到了近一步的强化。

新中国建国以来,妇女地位有了大幅度提供,妇女有了与男人同样的工作机会与政治待遇,女人们自豪地自称为“半边天”。随着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有极大的提高,在家庭重大决策、子女的教育等问题上,夫妻双方有着相的话语权。传统的夫妻关系由“夫唱妇随”,已经转向了“志同道合”。

46 缘

中国人对男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非常微妙的解释:缘。

“缘”是中国对男女之间关系的一种类似命运的解释,中国人常说的“姻缘”,正是婚姻的“姻”与“缘分”的“缘”的组合,可见它在婚恋中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每年的涉外婚姻接近10万对,人们说这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事实上,这大大超出了 “千里”范畴。

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恋爱而结婚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正如俗话中说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只不过不再是神话传说中那条绑在每个人脚上的、看不见的红线,而是一道道有形的网线与无形的讯息,把陌生的男女结成了一家。

直到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常会说:有缘人终结良缘。 47 公婆与舅姑

中国古代是父权宗法社会,在古人看来亲属家族姓氏不同、不属于同一个家族,无论几代之内都可以结婚。亲属家族间没有婚姻禁忌,又因有亲属关系可以有更多接触机会,容易产生爱情。所以中国古代有许多描写发生在表兄妹之间的爱情的小说。中国很著名的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主要情节就是在男主角和他的几个不同亲属关系的女子之间的友情或爱情。

在过去的传统中,家庭长辈乐于让儿女与自己熟悉的族内年轻男女结婚,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方式非常流行。因为这种婚姻的常见,在古人的言语中,“舅姑”合称也就意味着丈夫的父母“公婆”,因为他们往往不是舅舅,就是姑姑。

48 宗族与伦理

古代婚俗中,对同属于父系男性亲属的子女,同一个姓氏、属于同一个家族,五代以内是不能成婚的。这种婚姻禁忌在很多地方还被进一步扩大为“同姓不婚”。

与血缘禁忌相应,中国还是个非常重视伦理的国度,有些关系即使没有血缘,也因伦理因素属于婚姻禁忌。例如,如果夫妻两人各有与前夫、前妻的子女,这两个孩子间即使没有任何血缘,也不能结婚。

当代中国废除了婚姻禁忌中的宗法制,无论父亲、母亲有四代以内的亲属都不能结婚,倡导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优生优育的观念逐渐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 49 招赘

中国古代婚姻大多是女方到男方家居住,丈夫在家中处决定者位置,对妻子的父母没有赡养义务,生的孩子跟父亲姓。但也有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正相反,这称为“招赘”或“招女婿”,还有俗称为“倒插门”。

“招赘”的女婿在妻子家中低位很低,在古代社会里也常会遭到人们的耻笑。一般条件相当的人家是不愿作“招赘”女婿的,通常是地位低的男人到地位高的女人家做招赘女婿,尤其是如果女方家庭没有儿子的话,女婿不仅要负责照顾两位老人,还要让孩子继承妻子家族的姓氏。

当代男女地位已经平等了,夫妻对双方的父母都有赡养的义务,因此,是否“招赘”已经无关紧要了。尤其是当代都市中人们比较开通,孩子跟谁姓可由夫妻俩协商,孩子跟母亲姓毫不稀奇,父亲不会因此被人耻笑。

50 妾

古时候,中国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家庭关系中,妻与妾地位非常悬殊。“妾”介乎于主人与仆人之间,丈夫亡故后没有财产继承权。在规矩严谨的家族里,“妾”结婚时不能坐花轿、不能从正门进家、不能穿凤冠霞帔、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大红色。

如果妻子亡故,习俗上不能把妾升作妻,除非妾有特别好的表现,才能被“扶正”升为“妻”。

“妾”一般有侍女、妓女、购买的贫家女子、赠送的礼物等几种来源。在一些贵族家庭,“妾”还会分为好几个等级,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在家庭婚姻关系中就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结语

少数民族的婚俗范文第3篇

传统的越南婚俗有很多复杂的礼节:说媒拉纤、相亲、索礼、导礼、代茶、报喜事、准备婚礼、娶亲、婚宴、拜高堂、洞房、给婆家做饭、回门。 现在的越南婚礼简单得多,主要包括相亲、彩礼(定礼)和娶亲三个仪式: 相亲:

定亲前家长或者本人到对方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以前,旧社会总是重视男女双方家庭是不是门当户对,可是现在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有了相亲就是有了男女双方的父母的赞成。男方的家长会托人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订婚的良辰吉日和吉时;在实际上,选择订婚良辰吉日吉时是女方的家长决定的。同时,女方家会要求男方家财物,要准备几个聘礼的托盘,

7、9还是11个都按照每个地方的风俗,在托盘上放着萋叶和槟榔、茶叶、饼干、喜酒、等等,其中槟榔和萋叶是必须的。

也许你会好奇越南人为什么这么喜爱“

7、

9、11等”这几个数字呢?而为什么必须要有槟榔和萋叶呢?

在不同的地方要求不同的数字,在越南北方人眼中,

7、

9、11等单数被视为吉利的数字,而大多数越南北方人在结婚时多喜欢选择“7”,在越南南方人眼中,双数被视为吉利的数字,比如在我的老乡-海防市,海防人喜欢选择“11”。

因为越南俗语有一句:“槟榔与萋叶是故事的开头”。越南有许多老人喜欢嚼槟榔。嚼槟榔的传统一直传了下来,成为越南人的一种生活习惯。现在京族人把槟榔当作爱情的信物,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男青年向女方求爱,没有槟榔可不行,结婚的时候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贺礼。 定礼(彩礼):

彩礼一定要举行提前婚礼至少7天或者10天。彩礼是正式给男女双方家人宣布承诺他们的关系。按照女方家要求多少聘礼的托盘,男方家会挑选多少未婚的男青年和家庭幸福、美满的老人,分别坐在多少辆越南特有的三轮车上,那些男青年的手中都抱一个大托盘。吉时一到,那些三轮车从男方家出发前往女方家接亲。挑选家庭幸福美满的老人是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福气和好运带给结婚的男女青年,而要乘坐越南特有的三轮车也是有讲究的,一方面是为了继承越南婚俗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种三轮车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到了女方家后,女方也要派出相称的未婚女子从未婚男青年的手中接过托盘,接着引领男方的贵客进入堂屋,接着大家围坐一堂,参加彩礼有新娘、新郎、男女双方的父母和女方的家人,大家都穿越南国服,使得整个订婚仪式仿佛变成了越南国服的时装秀,让人大饱眼福。然后,先由女方派出一名德高望重的人致欢迎词,并一一介绍女方家的代表,并简单介绍男女方的恋爱过程。最后双方家长再定黄道吉日举行婚礼。最后,新娘的家长都送给全部未婚女子红包,然后女家邀请男方团留步家里用餐。 娶亲:

与定礼仪式相比,婚礼仪式也有很多讲究。新人不再穿着越南国服,取而代之的是笔挺的西装和洁白的婚纱。清早,新郎家的亲戚朋友都开始忙活起来,在男女双方家的门前都贴上大大的红双喜字。到黄道吉日吉时,新郎和新郎家的亲戚向新娘家娶亲。新郎和新郎的家长先进新娘家去,新郎的手中带着一个红包、槟榔、妻叶送给新娘的母亲,新娘的母亲接受新。她陪新郎进新娘的房屋接新娘出来,新郎和新郎家长需向亲戚朋友简单介绍新娘。随后,新人必须祭拜祖宗,并祈祷祖先保佑新人天长地久;最后,并请亲朋好友吃喜糖、喜饼。

现在的越南人喜欢将婚宴设在星级宾馆,更喜欢在自家门口用一个蓝色棚布搭建起房子以便亲朋好友到来时在这里就用餐。在宾馆门口,你会看到摆放着连个红色的心形纸盒。一个写着“新娘”,一个写着“新郎”,这两个盒子是想告诉宾客婚宴是由新娘、新郎两家合办的,男女各方的亲朋好友要将礼金分别放入各自的盒子中,最后各归其主。随着“婚礼进行曲”的奏响,新娘、新郎手挽手,在掌声中缓缓迈上红地毯。

 一些婚俗的禁忌:

        忌讳一年之中连嫁两个女儿。

牛月不嫁娶,怕夫妇俩像牛郎织女一样分离。 举行婚礼之前,新娘和新郎不准见面。 忌讳父母送女儿到婆家。

娶亲的时候,忌新娘出门回头望家里人。 在婚礼不准说不吉的话。

忌用刀或剪子切槟榔送给亲朋好友。

如果新娘出门,在路上碰到别的婚礼团,新娘一定要扔一朵自己婚礼的鲜花在路上。

少数民族的婚俗范文第4篇

伴着欢快的音乐和马蹄声,男方的迎亲队伍由新郎、伴郎、媒人、主婚人、亲友、祝词家(歌手)等数十人组成,一路上有说有笑地来到女方家。此时,女方的亲人们,给男方亲友献哈达、敬酒、互相问安。接下来,按照蒙古族传统习惯,新郎由主婚人陪着给神佛点香、敬酒、磕头。

敬神仪式结束后,由男方主婚人赞礼,并介绍新郎叩见岳父岳母及其诸位尊长。片刻,女方摆好酒宴,款待新郎、迎亲人员及双方亲友。此是在女方家的头一道宴,即求名问属宴。女方参加的人员除亲属外,还有善于对歌的嫂子。通过求名问属,女方与男方祝词家展开喜剧式的对歌。嫂子要以攻为守千方百计难倒对方,对方祝词家又穷追不舍,想尽办法战胜嫂子,整个过程形式生动活泼、激烈,对唱诙谐幽默,情趣盎然。求名问属宴过后进行的是献茶歌。经过献茶盘古,女方家开始装扮新郎,盛赞着装。按照女方母亲的吩咐,女方的嫂子手拿银碗,碗内盛满粮米,走到蒙古包中央,用粮米画出吉祥图案,之后给新郎换衣服。新郎在女方妹妹们的推拉下走到嫂子跟前,把脚抬起来,嫂子先抢下一只靴子,让新郎一只脚蹦跳,新郎求饶作揖,而嫂子却一把将新郎推倒,让众姐妹抢另一只靴子。好半天才给新郎换上新靴子,接着在给新郎换新衣服扎腰带时,女方的嫂子和姐妹们从两边使劲勒新郎的腰,使新郎气喘吁吁,连连作揖求饶,直到女方的父亲出面喊:装扮新郎的过程才算结束。晚间举行的沙恩吐宴是女方家设的第二道宴,也是新娘出嫁的宴,离别的宴。席间,新娘、新郎、嫂子和姑娘们围坐在一桌。先唱《沙恩吐宴歌》,之后女方祝词家手端一只大木盘,快步上场,盘内装有红布包裹的羊嘎拉哈和一大块肥羊胸脯肉。羊嘎拉哈被弹向桌中,席上众人哄抢嘎拉哈。本来应该归新郎的那块象征着儿女联姻的沙恩(俗称嘎拉哈),在女方主持人的有意偏袒下,总是被新娘的姐妹夺得,于是,女方的嫂子用刀割下一大块羊肥肉,叫新郎吃,又不许新郎动手,结果新郎被嫂子戏耍得满脸羊油,连连作揖、点烟、求饶。此时,善歌的男方祝词家唱道:小小的嘎拉哈,连着骨头连着筋,只要嘎拉哈在,大腿小腿不能分。小小的嘎拉哈,连着血肉连着心,只要嘎拉哈在,连着男女两家亲。边唱边向对方索要沙恩,一直唱到《报时歌》,女方的姐妹们才无可奈何地把沙恩交给新郎。此时,启程的时辰到了,新娘与父母、姐妹们泪眼相望,依依惜别。闹了一夜的亲人们骑马赶车,护拥着新娘,踏上了送亲的路程。送亲队伍启程了,女儿的父亲站在院中望着远去的女儿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娶亲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婚礼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蒙古族的婚姻习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

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求亲,是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根据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畜牧为聘礼。嫁妆,女方陪送女儿的 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娶亲时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 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到女方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

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遭。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新郎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

一般牧区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顺时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 新郎、新娘进人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

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延续两三天,亲友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 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新娘家要来人,看望新娘和拜见新郎家的亲属。来者多为姑姑、嫂嫂等人,她们各带礼品或食品来到新郎家举行 认亲仪式。新郎家设宴款待. 男女双方彼此相识,相互问安敬酒,充满着热情洋溢的景象。一个男子同时和几个女子结为夫妻关系的婚姻形式现已废弃。蒙古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或封建王公贵族常以纳妾为俗。

少数民族的婚俗范文第5篇

1 择亲

择亲是揭开婚姻的序幕。在陕北也称其为“相亲或提亲”, 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和问名。当地的男女都是凭“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结婚前双方当事人都不曾见面, 全靠父辈们作主, 媒人在其中相互撮合。古代曾有“娶妻如何, 匪媒不得。”[1][p303]如此看来, 媒人的角色是相当重要的。当然在择亲过程中也有讲究:择亲, 本县群众择亲讲究门当户对, 有“门相当, 户相对, 金稻黍芯芯挠脊背”的说法。择亲一重视门色, 即其家族有无狐臭史, 或本人有无狐臭。二重视人气, 即其亲属在社会上的威信。三重视八字, 有犯月、不合婚等说法, 现渐不讲究了。择亲还有倒问骨血的说法, 即妗子不可作婆, 虽远方妗子也不可作婆, 否则就算倒问骨血, 同族虽出五服, 即使十数辈也不结婚。姨姨、姑姑作婆虽不反对, 也不被人赞美, 有“姨姨作婆, 刀剪相磨”, “姑姑作婆, 一世不和”的说法。[2][p438]

2 定亲

定亲是婚姻关系的确定, “定”即是“订”。双方都基本同意缔结婚姻, 接下来就可以正式定亲, 它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征”。郑玄注《仪礼·士昏礼》说:“征, 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定亲时男女双方互赠礼物 (俗称递把柄) 。大理河川定亲时男方把果馅 (一般24个, 现在渐多, 有64个的) 、衣物 (用双不用单) 等送到女方家, 就算下了亲。淮宁河川下亲仪式很隆重, 一般在男方家举行, 择日邀集叔父、舅父、双方家长、未婚媳一块议事。男方办四色水礼 (酒、肉、挂面、枣) , 同时给果馅、衣物, 设宴招待。临别时, 女婿给岳父背顺顺送行, 获得少许赏赐。定亲前, 彩礼早已商妥, 一般最少为一份礼 (清末民国初年一份礼是24块银元, 4个斗, 10丈裹亲布;现在是240元钱, 4个斗, 10丈裹亲布) 。光景太穷或女婿有弊病的, 彩礼更多, 有的竟至数千元。也有不计较彩礼的, 有“不挑秦川地, 单挑好女婿”的说法。[3][p439]陕北有句俗话:“不结亲两家人, 结了亲一家人。”因此, 两家族的势力扩大, 社会涉及面也扩展。都说婚姻是人生大事, 定亲则是婚姻礼俗中最重要的环节, 因为它决定了男女双方的婚姻命运。

3 商话

选择吉日, 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陕北人称其为“择日子”、“探话”, 即择定娶亲吉日。男方家请阴阳先生推算并择出日子时, 便前去通知女方家, 让女方家做好准备。当然也有这种情况, 男家送去的吉日与女家有冲突时, 于是两家便商议选定下一个吉日。陕北人眼中的吉日, 多是以春节前后为盛, 只有在春节前后亲朋好友才不用去忙农事, 这样便可来参加婚礼, 人越多婚礼便显得更为热闹。

4 迎亲

婚姻缔结过程中最为热闹最为隆重的便是迎亲, 也就相当于六礼中的“亲迎”。迎亲, 在陕北各地的称呼大致相同, 也有称“引媳妇”和“出嫁女”的。举行婚礼时, 亲朋好友等都会参与其中, 显得非常热闹。而陕北婚礼讲究也比较多, 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 而是对风俗习惯的沿袭。但最主要有迎娶、拜堂、撒帐、上头、喜宴、闹房、回门等。这样使得陕北婚礼具有浓重的民俗色彩。迎娶是联姻中心环节;拜堂是联姻的正式表现;撒帐是联姻的人交拜后, 迎人和送人婆姨进洞房在床上、被褥四周撒一些红枣、核桃、花生;也有把红枣、核桃等压在四个炕角, 叫“压四周”。迎送婆姨口中还念念有词, 即是祝福早生贵子之意。上头实质就是接为连理的意思;喜宴是双方联姻庆祝摆酒席的宴席;闹房即是高潮部分即寓意双方恩爱如宾;回门7~8d回娘家等;陕北的婚俗历代相传, 礼仪繁多, 城乡有别, 多带封建迷信色彩。

以上就是陕北婚俗的全过程, 它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摘要: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 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更是华夏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于是这种特殊历史环境与地理位置, 使其婚俗文化也与众不同。陕北地区婚俗沿袭了古代六礼的许多仪式, 只是有繁有简, 略有差异而已。陕北婚姻的缔结大致需经择亲、定亲、商话、迎亲等四个环节。

关键词:陕北婚俗,择亲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子展.《诗经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3年, 第303页。[1]陈子展.《诗经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3年, 第303页。

[2] 《子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子洲县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第438页。[2]《子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子洲县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第438页。

少数民族的婚俗范文第6篇

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及之前听长辈们的讲解,我了解了一些家乡较早以前的婚俗情况。清末,婚娶都仿效古代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订婚手续,男女双方年龄一般在十八岁至二十岁左右,“门当户对”,父母同意即可成婚,初仪婚“下聘礼”,先派媒人往来沟通问讯撮合,男方同意后,即报知女家,令其开具庚贴,详载女方生年月日,由媒人将庚贴送至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推命合算,如合命,三日后则请媒人带钱财、首饰、礼品或者酒肉到女家订生庚八字贴,叫“拜允”,女家回敬衣帽等物品于男家叫“回庚”,是日男女双方办酒席宴请媒人,以后每逢五端午腊月都要送礼。结婚以前,男方备衣服、首饰、礼金等和媒人同到女家上门确定婚礼日期,俗称“要人”。婚前数日男家筹办婚日应有之事,于前一日杀猪,备办婚日酒席,提前六天写请贴、接客,婚日设宴招待来客,同时亲友送礼钱(用红纸包),表示贺喜,举行婚礼前一天男方必须备齐鱼、肉、酒各八斤,以及女方所需的装饰品和衣服,用抬盒抬到女家,俗称“上头”。女家妆奁陪女儿出嫁,富者高达

五、六十抬,贫户人家仅有一个包袱。迎娶时,亲家一定要是男方的上辈家中一切齐全的人充当,彩旗红灯,声乐前导,锣鼓随行,鞭炮齐鸣,富者有花轿、官轿或大船,一般贫民用小船,小车接待,礼节甚简,娶亲的人走后,新郎在家中告祖,准备迎亲。迎亲的人到女家后,有条件的门户备酒席招待客人,新娘头顶锦服参拜爹娘辞别了进轿,亲友贺鞭,锣鼓喧天,一路上声乐不停,新娘花轿至男家,由插金娘宾扶新娘下轿,进屋同男方(新郎)一起拜堂,对天地牌行三叩礼叫“拜天地”,举行结婚仪式后,新娘入洞房与新郎喝交杯酒,吃下舆饭。亲友宴后有闹新房之风,俗称“三天不认大小”。第二天,请九童女赔新娘,餐上六碗菜后新娘下席更衣,拿香纸入厨房把司参。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端蛋茶谢亲友以表示对亲友的尊敬,亲友“打发”钱财。女讲三从四德,男讲三纲五常,一起恭敬爹娘,婚后周月新婿备礼物与新娘归宁,俗称“回门”,以上是旧式婚礼之概。旧式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均系包办婚姻,有的指腹为婚,强迫成亲;甚至有买卖婚姻,抢亲,换亲,近亲结婚等。早婚极为普遍,有十二三岁就结婚的“小婿”,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少数官吏,巨商娶三妻四妾。此风俗与潜江、沔阳(仙桃)一带流行的大同小异。

民国时期,婚嫁之事有所改变,新郎穿长袍戴礼帽,新娘头顶罗妙,身穿旗袍,其它礼节一律照旧式礼结婚。

新中国建立后,结婚举行新式婚礼,实行男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1951年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了法律的保护,父母不得干涉儿女的婚事,许多男女青年举行新式婚礼,定期不收彩礼,结婚不办酒席,不铺张浪费,结婚由二人互相介绍,男女双方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情投意合,按《婚姻法》规定的年龄,持单位介绍信,到(区、社)镇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取得法律的保护。

结婚择双日或重大节日举行婚礼,广发喜糖喜烟,并宴请亲友参加婚礼,婚礼朴素大方,有的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游,称为“旅游结婚”,“拜允”、“回庚”、“接彩礼”等旧的一套基本废除,但“订婚”、“回门”、“拜堂”仍然存在,有多数人婚礼上墨守成规,定婚收礼,结婚讲排场,有少数的女方在金钱、家具上提出许多过高的无礼要求。老百姓说:“结婚讲排场,一个年代比一个年代要求高,60年代糖果、饼干;70年代“三转一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90年代全自动洗衣机、数码彩电、音响、三金(项链、耳环、戒指)、楼房。

最近几年,婚事流程基本没变。仍然是要经过喝媒酒,定亲事,讲彩礼,送彩礼等,婚后第二天还要“回门”,接下来将近一个月亲戚朋友还要纷纷办酒迎接新娘到家做客。不过,有些庆祝项目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办婚事当天请一支乐队来增加喜庆。这样,亲戚们都会给新人点歌表达祝愿,而且不仅仅是乐队的歌手在台上唱,很多小孩或是年轻的孩子们也会上台唱两首,享受那种歌星的味道,当然最重要的是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男家这边一大早就会给“叔”字辈的亲戚画花脸,“化妆师”是那些在厨房做饭的侄媳妇们,她们端来红、黑墨水,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在脸上涂抹,画完妆就穿上租来的戏子衣、帽,等着做“扒灰佬”背新媳妇了。婆婆则要挂两个醋瓶,拿把破扇子。女家这边则早早地将嫁妆拿出来摆在门口,摆长长的一条,大道热水器电视机等家电,小到梳子筷子。而且现在还添了一样,就是将存折也摆出来,一般是一万到五万不等。中午宴席的时候,新郎这桌全是童男,新娘这桌全是圣女,而且入席前必须排好位置,转一圈后刚好新人在上座中央,等放完鞭炮后才能入座。席间,有很多讲究的地方。菜的摆放要按麻将里的饼筒摆,必须三次斟满酒才能开始喝,而且中途不准离席,甚至不能站起来。而且其中第五婉菜是一条整的红鱼,这道菜一般不会吃,因为怕不小心把鱼给折断了,那样寓意不吉利。宴席结束后,新娘就会坐在床边等着,这时候会有很多亲戚来送礼钱。而男家那边则带着迎亲队伍,开着彩车,载着大袋大袋的鞭炮,风风火火过来了。在新郎进门前必须先给了前一天说好的聘礼,然后进新娘的门。当然,往往这个时候,新郎都会受到一番恶作剧。新娘的好朋友或是她的姊妹都会想写小把戏考验一下新郎,当然不是存心捉弄,这只会更加增加喜庆而已。等嫁妆都装上车后,新娘就要准备启程了。走之前,要在祖宗神前上香,要喊爸妈,这个时候,往往会恶的新娘哭的泪人一个。女家这边讲新娘送上车后就返回了,而男方那边则早早在村头等候着。听说新娘没经过一个桥的时候都要扔硬币,是为后代积德,所以之前还要准备好弄清哪些地方会有桥。等彩车一到村头,背新媳妇的叔叔伯伯,还有看热闹的人就围过来了。扒灰佬轮番上阵,婆婆则在后面挥舞着破扇子,两个醋瓶碰的咚咚咚响,好不热闹。迎娶回去后,就准备结婚典礼,之后的茶钱环节以及闹洞房活动跟前些年变化不怎么大,只是越闹越热闹了。

上一篇:深圳市事业单位范文下一篇:世界防艾滋病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