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范文

2023-09-24

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范文第1篇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情侣们在这天互送鲜花、巧克力或贺卡来表达爱意。近些年来,随着情人节在世界范围的流行,不同国家的情侣在情人节这天也拥有了各自不同的表达爱意的方式。

法国巴黎法国巴黎原本就号称“浪漫之都”,情人节这天,无论是埃菲尔铁塔下的广场还是在圣心大教堂附近,到处都是情侣们相互依偎的身影,他们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尽情享受着情人节的快乐。

意大利罗马罗马近年来开始流行一种特别的情人节仪式,即在情人节这天,情侣们要到罗马著名的米尔维奥桥上,将一把象征着心心相印的锁挂在桥上的路灯柱上。之后,情侣们把钥匙丢到桥下的河里,以示二人一生永不分离。

美国纽约很多情侣选择在情人节这天远离尘世的喧嚣,到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乘着马车,怡然自得地观光游览。

巴西里约热内卢情侣们在情人节会前往著名的科帕卡巴纳海滩。据当地人介绍,这几年前来科帕卡巴纳海滩欢度情人节的情侣们很多都是从国外慕名而来的。

新加坡政府把情人节当作推动年轻人约会、结婚的好机会,政府自XX年起每年2月举办“浪漫新加坡”活动。今年内容包括电影马拉松、通宵购物、寻宝以及在高165米的摩天观景轮上约会等等。

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范文第2篇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范文第3篇

早 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不过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外打猎,将所获猎物奈把宗庙。唐化,各种书籍中均不见中秋故事的记载,。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那时的中秋节“责家结锦台钳,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穷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 欢”。从此,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那么,中秋节的由来演变如何?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长安玩月诗序》记裁:“秋云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赡魄团,放曰中秋。”这就是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恰是三种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问俗称八月节。是夜,月亮最明、最因;月色也易美好,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观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不过,汉代的中秋节定在立秋之日。这天,王者出猎,以所获祭宗庙包。到了唐代,各种类书中备载四时十二节令,单单没有中秋节的故事。

而在宋人的笔记中,中秋节的记载就屡见不鲜了。宋代的中秋节,不用说富贵人家,就是贫穷的市民也是“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中秋节晚上,“膂力儿童,连宵嬉戏”。由此可见,中秋节在宋代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把以毛豆鸡冠花。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由于八月十五在秋季

七、

八、九三个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节”。提起中秋节的习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月饼。

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 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中国南方、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提灯笼. 或将灯笼挂在门前。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至今,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之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之兔儿爷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中秋节的习俗之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是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范文第4篇

早 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不过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外打猎,将所获猎物奈把宗庙。唐化,各种书籍中均不见中秋故事的记载,。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那时的中秋节“责家结锦台钳,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穷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 欢”。从此,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那么,中秋节的由来演变如何?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长安玩月诗序》记裁:“秋云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赡魄团,放曰中秋。”这就是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恰是三种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问俗称八月节。是夜,月亮最明、最因;月色也易美好,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观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不过,汉代的中秋节定在立秋之日。这天,王者出猎,以所获祭宗庙包。到了唐代,各种类书中备载四时十二节令,单单没有中秋节的故事。

而在宋人的笔记中,中秋节的记载就屡见不鲜了。宋代的中秋节,不用说富贵人家,就是贫穷的市民也是“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中秋节晚上,“膂力儿童,连宵嬉戏”。由此可见,中秋节在宋代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把以毛豆鸡冠花。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由于八月十五在秋季

七、

八、九三个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节”。提起中秋节的习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月饼。

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 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中国南方、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提灯笼. 或将灯笼挂在门前。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至今,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之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之兔儿爷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中秋节的习俗之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是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范文第5篇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

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中秋节习俗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

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胜的月宫之谜。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着不同的文本。早期的记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是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了仙,却被罚变成丑陋的蟾蜍在月宫捣不死之药。后来这个故事逐

渐演化出许多优美婉转的新情节,如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一气射下九个太阳,人们因此得以安居乐业。不料,被射落的九个太阳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恼怒地将后羿和妻子嫦娥贬入凡间。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他。后来心术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之机,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当机立断将药一口吞下。随后,嫦娥就轻飘飘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后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妻子。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有些地方传说中秋节就是这样形成的。

吴刚伐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天界后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一说他学仙不够专心,天帝为锤炼他的心志,罚他砍桂树,并允诺如果砍倒,即可成仙。于是吴刚便在清冷的月宫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服用这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代

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反抗。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成功后,朱元璋高兴地传下口谕,每年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范文第6篇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不同国家中秋节的习俗

泰国:摆仙桃,拜八仙

泰国是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在曼谷,超过一半的人有华人血统,泰国华人多为潮汕、客家人的后代。所以,泰国华人过中秋节保留了许多潮汕、客家人的传统。泰国人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中秋节前夕,泰国首都曼谷市就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到这里选购月饼、水果,准备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柚子也是泰国华人过中秋必不可少的食物,因为它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每当泰国的八月十五之夜,各家各户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参拜月亮。中秋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美食。据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 越南:听阿贵传说,提鲤鱼灯游玩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此外,中秋之夜孩子们会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相传阿贵得到仙树后,未遵仙训,用污水浇树,结果仙树腾空飞上月宫。阿贵因手拉树根,也被带去受责。晚上彩灯齐放,传说是有条鲤鱼成精后害人,包公为救百姓,用纸扎了鲤鱼灯以镇压。于是越南人尤其是孩子在中秋夜都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蕴涵长大后“跳龙门”之意。

越南人也有赏月吃月饼的传统。近年来,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月饼经济”应运而生。每逢中秋节来临,越南街头就会涌现出一大批月饼专卖店。越来越多的越南人将月饼当做送礼佳品,用于答谢客户和商业伙伴。月饼作为一种“关系润滑剂”,日益活跃在越南这个有着送礼传统的国家。 柬埔寨:虔心拜月,祈乞赐福

在柬埔寨,人们把“中秋节”称之为“拜月节”,在佛历十二月上弦十五日举行。这天清晨,当地人们开始准备供月礼品,有的采鲜花,有的挖木薯熬汤,有的舂扁米,有的煮甘蔗水,一派欢乐繁忙。晚上,大家把供品放进托盘,将托盘放在房前一张大席子上,静待明月东升。当月上树梢头,人们虔心拜月,祈乞赐福。拜毕,老人把扁米塞进孩子嘴里,直到塞满不能咀嚼时方止。这表示“圆圆满满”、“和和美美”。 缅甸:点灯火 布斋饭

上一篇:固原2017政府工作报告范文下一篇:框架剪力墙结构优缺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