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论文范文

2023-09-16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一、少一些“滔滔不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讲风犹盛”:整堂课讲,整篇课文讲,每个环节讲,代替学生讲……岂知,这样的“滔滔不绝”耗费了教师的精力,更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结果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教师有情,学生却不动情啊!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少一些“滔滔不绝”,努力做到“三要”。一是导言要精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足见教师导课语言的重要性。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上《普罗米修斯》一课,一开始,王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来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请大家一起读题目。”学生读完题目后,王老师接着说:“神话故事,当然是写神的故事。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看看这个神话故事写到了哪几个神?用波浪线把神的名字画下来。”多么精准的导入语,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两个信息:一是这堂课要学的是一篇外国的神话故事,二是接下来的任务是快速读课文,找神的名字。这“第一锤”重重地打在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上,足以吸引学生一头扎入文本,投入自主探究。二是引言要简明。语文课堂是向未知不断挺进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师生不同步,甚至背道而驰,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启发引导,而教师的导课语言要简洁明了,不乏幽默风趣,要直指学生疑惑、心理矛盾、问题处,使学生于“柳暗”处见“花明”。若教师说得越多,就越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听觉的疲惫,学生不知听哪一句好,其效果往往就越差。曾记得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一个学生读遭到除草剂喷洒后的杂草说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声音非常洪亮,教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寥寥数语,便使这个学生很快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教师如此简明、诙谐的引导语言,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更使课堂妙趣横生。三是结语要精当。一部分内容学习结束,或课的结束时,教师都要进行总结,而此时的语言要讲究精当,即精确、恰当,不能空洞干瘪,也不能长篇大论;不能含含糊糊,也不能声东击西;不能南辕北辙,也不能浅尝辄止,要言简意赅却耐人寻味。一位教师在《姥姥的剪纸》一课结束时说:“你们的姥姥、奶奶、爷爷不一定都有一手绝活,也许他们只能做你喜欢吃的菜,只能静静地陪你读书,也许还会不停地唠叨……但这些都值得你们去记忆和感恩,请带着感恩的心走出教室,去搜索,去体验,去积淀,去表达。”这样的结语,是对文本内容精当地总结与提升,情深且意浓。

二、少一些“别出心裁”

现如今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堂,过分地追求“出彩”,讲求“标新”:导语费尽口舌却不如开门见山,游戏接二连三却使读书蜻蜓点水,课件花哨无比却让学生“视听两模糊”,训练形式创新却过程虚无,模仿名师却落得个东施效颦……这样的“高排放”,“劳民”又“伤财”。诚然,追求课堂教学的技巧,讲求教学方法上的创意,这些都无可非议,但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走极端,不能舍“语文学习”这个“本”,去逐“有亮点”这个“末”,不能为“出彩”而“出彩”,为“标新”而“标新”,要做到“三个实”。一是扎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要上有意义的语文课,读要读得透彻,不无病呻吟,不隔靴搔痒,让读真正成为学生习得语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说要说得到位,要让每个学生有说的机会,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写要写得厚实,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有扎实的交流反馈,有凝练的评价总结;悟要悟得深刻,重点字词句的体悟要深入,要让学生和文本、和作者进行有深度的对话,感作者“意”,悟作者“情”。二是平实。常听教师们说,公开课好是好,但不实用,只能“观”,不能“模”。缘何?因为学生发言太精彩,教学过程太顺畅,师生互动太完美。显然,这不是常态课,是表演课。有感于薛法根老师上的《爱之链》中的“检查字词”环节:课前,薛老师在黑板上工整地写好生字的拼音,师:“下面检查同学们有没有预习课文,请看着黑板上的拼音写词语,写好后马上举手。”(巡视)师:“有人写两个了,有人还没动笔。写不出可以偷看,别看别人的,要看课文,但以后记住预习要充分。”(有学生翻书)师:“现在写好的有两种情况,有看我的,我不好看;有复查的,这样好,要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多么平实的过程!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雕琢,然而学生不仅写好了生字,还懂得了课前预习要充分,写好后要检查,不失为“知识与习惯双赢”。三是真实。任何一堂课都是有待完善的课,教师要不怕学生写错字,说错话,读错课文,答错题,不要自作聪明地掩盖“错”,要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对待这些“错”,因为这些“错”往往就是学生真实水平、真实能力、真实情感的体现;往往就是课堂有效生成的点,抓住“错”,并加以巧妙处理,就会呈现“别有洞天之景”;往往就是我们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的契机。有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有错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课堂,纠错的过程才是学生真正提高的过程。如果课前将不该准备的都准备了,甚至连教师要讲什么学生都了如指掌,学生该怎么回答都“有备无患”了,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虚伪的表演还剩什么?长此以往,还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吗?

三、少一些“深挖广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习的新要求,

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广博性。然而我们有些语文课堂过于“深挖内容”,过于“广揽知识”:作者介绍非得从小时候开始讲起,背景故事非得讲两三个才过瘾,拓展延伸活动定要几个并举,课文中的句子非“挖文三尺”不可……凡有一丝一毫关联便“紧揽不放”,凡此种种与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的“课堂教学毕竟是一项有明确目标任务,又有严格时空限制的活动”相背离,这样的“深挖广积”就是“高排放”,其结果是削弱教学目标的达到,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终必然造成师生生命资源的浪费。由此,我认为要落实“三个抓牢”。一是抓牢目标。课堂教学中的深入剖析也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罢,都要紧紧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要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服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旁逸斜出”太多是一种人为的“高耗”,“高耗”之下未必能有“高效”。教师要善于对占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能有效达到目标之处“该深不浅”,“该广必广”,而对于那些无关紧要之处应该坚决予以“砍筛”,大可不必患得患失。二是抓牢重点。“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曾听一位教师上《船长》一课,前前后后出示的“重点句子”有8句,还要对每句话进行重点字词的品析、感悟,句子一串串,词语一个个,教师、学生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呢?该细细品读感悟之处却是“蜻蜓点水”,书没读好,词没品透,情没悟深,时间一到,草草收场,如此没抓牢重点的教学必然是“师也昏昏,生更昏昏”。三是抓牢结合。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抓牢训练与文本的紧密结合,让训练扎根课文,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比如有位教师上《夹竹桃》第二课时,在学生体会了文中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之后,教师出示了记录季羡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一段文字,然后让学生结合文字,用上文中的“无……不……,无不……”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训练由文及人,由物及情,将夹竹桃的韵致和作者的情致都融入其中,学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实不失为有效训练的典范。

如果说“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已然成了一种人们追求的低能量、低消耗下的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话,那么与自然这一大生态紧密联系的我们的语文课堂这个小生态,也应该返璞归真,让课堂回归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这个本真上来,少一些教师的“滔滔不绝”,少一些所谓的“别出心裁”,少一些人为的“深挖广积”,将教师对课堂教学时空的占有进行“瘦身、消肿”,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干扰进行“削减、排除”,积极构建“学大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以学代教”的新路子,如此,才能减少教师“教”的“高耗”,学生学的“高耗”,建设“低碳”的语文课堂,才能将学习、实践、探究的时空和权利还给学生,才能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高投入低效率”的尴尬境地,让语文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成为现实。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一、要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准备,首先是教师的准备。要充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备教学环节。做到目标明确,设想充分,环节流畅,方法得当。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是学生的准备,就是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基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预习必须到位。预习要怎样做才算到位呢?

第一、要制订导读设计。导读设计要集中体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我针对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结合“理解.探究”,设置了这样的练习:1.通过最后一堂课,小弗朗士对法语的认识和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2.找出这些变化的语句?3.并说说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产生了这些变化?4韩麦尔先生有哪些古怪的举动?这样通过预习,就把学习这篇文章的方向定下来了。

第二、要制订具体可操作的导读设计。我在设计《最后一课》的导读练习时,完全按标准化试题形式设计,里边包含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阅读题。这样,既注视了基础知识的预习,也重视了课文重点难点的预习;既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把握,也重视了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这样,学生在完成导读练习的同时,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学习课文的要领。

学生在懂得了学什么,怎样学之后,教学的目标就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也就确定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保证。

二、要设计科学的知识建构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主题来展开,要像写作优秀散文那样,运用各种手法来突出主题。通常情况下,要围绕主题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第一、点面结合。既注意做好面上的分析、训练,也要注意做好点上的分析、训练。

第二、教学结合。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主题。该讲则讲,基础知识要讲透;该练则练,基本能力要多练;该点则点,重点难点要点明;该引则引,教学目标要完成,每一步都要作到有的放矢。

第三、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师要遵循教和学的规律,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教师要作到心中有数;什么能力需复习什么知识,要做到手到拿来。

三、要设计有激情的教学情景

学生每天面对同一块黑板,本来就已经够单调了,如果每节课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式,面对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这势必抑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遏制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还要善于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录音以及运用各种教具,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挂图和各种教具可以加强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投影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强知识点的稳定性和相对持久性;录音可以充分发挥课文的感染力。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

我在上《故乡》时,就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制作课件时,有最简单的语音、人物画像、字词知识,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练习,也有能力迁移的练习。这些内容,在一节课里都得到了落实。课件加大了课堂密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速了对知识的把握,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于实践技能的学习。这样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大多数对学习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家长、老师“威逼利诱”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是: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若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徒劳的,“言者有心,听者无意,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正是没有引起共鸣的写照。引不起学生共鸣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所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学生不想听,不愿听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所学内容空洞、与生活实际无关。理论知识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究其本源,无一不是来源于生产实践。

有学业优秀的学生这样诉说他的“兴趣观”:学习这个东西呢,有兴趣是最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兴趣不是表面的兴趣,而是指深层次的你内心中对这个知识就感觉很爽,一学完,就感觉很有乐趣,很想再多学会儿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你会上瘾的!要是没兴趣呢,你找到乐趣也是好的,就比方说老师正在讲某内容,你试着多想想,“哎?这个东西是这样的,要是如果是……的,那会是怎样呢?”多带点疑问去学,等你的疑问都在老师的讲解下豁然开朗,你会感觉到身轻气爽!渐渐的,你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其次呢,学习时千万不能走神,千万、切记切记。一走神,就会像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跑步,当你系了一下鞋带被拉下时,你再去追,就会感到很绝望、崩溃。学习也是的,错过东西,后面的都是连带着都没了,想追回来就很难了。另外,多学会儿是有好处的。不过当你感觉累或者烦的时候,你就不要强求自己。

五、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师生主要是通过知识为媒介进行

例谈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策略

◇胡伟萍

我们经过“课题引路课,骨干教师引领课,课题示范课,实验教师研究课”等一系列特色与实效相结合的研究形式,提出了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流程为:“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构建模型··解释应用··综合运用”。

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的流程图:

下面结合四年级上册《画角》一课具体阐述如下:

一、融入情境,发现问题,获取原初经验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节课中,有的学生学的主动活泼、津津有味,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兴趣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始,教师首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从而进入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情境的过程中,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情境能够激活学生己有的经验,学生用已有的旧经验感知和

交流。在课堂上,由于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而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能让师生在学习中步骤合拍。教师的话语会让学生更加入心,教师的要求学生会执行得更加到位,教师的讲解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样学习合作还能效率不高吗?

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是让学生身心“动”起来——这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需要

高效课堂体现在学生“三动”:即身动、心动和神动。以小组建设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小老师要动,小组长要动,全体成员要动。教室是一个旋转的舞台,是学习的乐园,每一位学生都是表演者,同时每一位学生都是享受者。学生围绕教室四周的黑板,听小老师或小组长讲解问题,或蹲、或站;或发言,或思考;或讲解,或指点……没有传统教室的正襟危坐、一潭死水。这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教学规律的,因为学生天生就是好动,学生天生也是好学的,学生天性也是好展示自己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不过把学生的这些天性,都给压抑下去了,传统的课堂,他们没有这个机会。

第二、是让学生真正“说”起来——这是还原学生话语权的教学需要

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说,学科助理要说,小组长要说,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要说。小组内的群学、对学方式,要学生多说;小组内的交流展示,要学生多说;班级上的大展示,要学生多说。教师的话语则要少起来,这是把话语权还原理解新信息,获得关于此情境的最初经验,我们按照杜威对经验的分类把它称为原初经验。此阶段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很大成分上是学生对数学情境中的实物、图形、操作对象、操作情境的一些感觉、知觉、形象思维等,显得较为零散、模糊、粗糙,但却是与即将探究的数学活动现象或结果紧密相关。

学习《画角》方法时,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示量角器,复习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2)示一个70°的锐角,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3)示一副三角板拼各种度数的角。(4)用量角器自主画65°的角。(5)交流画法,规范画法,看书统一画法。这一过程教师创设量角、拼角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经历观看、思考操作方法、语言描述等数学活动,激活了学生量角、拼角原有的经验,并迁移到用量角器画65°的角的方法,通过尝试画角、汇报交流、教师范画和看书等形式感知和理解获得用量角器画65°的角的原初经验,这些经验很大成分上是由一些对画角活动现象及过程的感觉、知觉、形象思维组成的经验,受到画角活动情境影响比较大。

二、聚焦问题,自主探索,积累再生经验

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常识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凝聚成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在高一层次里又称为常识,再一次被提炼、组织,而凝聚成新的法则,新的法则又

给学生,教师不允许有话语霸权地位。我们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其实我们学习当中的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是能够解决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起穿插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教师不仅仅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

第三、是让学生的声音“大”起来——这是让学生仪态大方不再畏缩的教学需要

高效课堂不仅要解决学生不愿说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不敢说的问题。笔者听课时常见到不少学生在课堂不敢说,声音细若蚊蝇,仪态卑微畏缩。遇到此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声地说。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今后要能够与人交往不卑不亢,语言表达清晰大方。这是促进学生将来与人正常交往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将来健全人格、完善形象的需要。

第四、是让学生的掌声“响”起来——这是让学生学会包容懂得欣赏的教学需要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大学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大学语文课堂多是延续文本分析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应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语文;应用

作者简介:秦俊嫄,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9)

作为高校人文素质类基础课,大学语文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古今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欣赏、理解、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然而,目前实际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学校数量有限,即使有的高校开设了这门课,也并未覆盖所有非中文专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语文是公共基础课,课时安排较少,且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没有太大区别,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仍以文本分析为主,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意识淡薄,缺乏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探究、品味和应用,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吸引学生加入大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中。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翻转课堂始于美国Wood-landpark学校,该校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录制了一些在线视频课程,为那些耽误了课程学习的学生重新创设了校外听课的环境,进而创造了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录制的短视频为载体,将课上传授知识和课下内化知识的教学过程进行了颠倒安排,彻底改变了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自己决定学习过程的学习者,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

作为一种将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重新规划与分配的新型学习模式,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将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手中,其实质是将日常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化为更加积极、更有效率的自我学习时间。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围绕教师给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与探究,解决由学习任务和教学内容衍生的实际问题,进而获得对教学内容更为深入的理解。学生可以在课下按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内容,完成课程要求的知识点学习,并采取自测练习或在线评估方式检验已学到的内容,针对还未掌握的内容进行补充强化学习,弥补知识缺漏,从而掌握知识点并做到实际应用。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个性化教学的有益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小组协作研讨发现问题、寻求解答、获得结论,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设计安排,囫囵吞枣似地全盘接受,然后在课下进行吸收内化。而翻转课堂重新建构了学习流程: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分发的视频材料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完成知识接收的过程,原本需要在课下进行的知识点吸收内化被转移到课堂上通过生生和师生间的互动活动完成。就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结合课程目标,深入挖掘大学语文课程内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構教学流程。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翻转”,即学生通过课下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完成知识的传递;而课下的练习或拓展活动转移到了课堂上,通过生生及师生间的协作探究和深度交流,共同完成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的流程。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仍多以优秀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为主,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全面统筹设计,将其分成不同板块,按照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或让学生提前观看相关的教学微视频或阅读材料,并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课堂上抽查学生概述学习内容,组织小组讨论或进行单项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着重总结学生观点,发现问题并改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课后教师仍要布置相关的拓展任务,可通过各种在线平台和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度学习。这种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了网络教学的优势,强化了师生面对面的课堂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2.发掘新的教学资源。大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作品都是各个时代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但很多作品诞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在的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包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更不用说体会文中的语言文字之美。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共鸣,也要想方设法拓展知识点,提供新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所得。

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的新概念,通常是教师准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学习材料或练习题,以短视频为表现形式,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可以使用暂停和回放功能,边做笔记边思考,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并进行巩固复习。教师应发掘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借助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和相关大学语文网络资源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视频材料;同时还要设计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视频学习内容。在翻转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享用校内资源,各种云端资源也为学生的课下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提供多个资源库供学生参考,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观看视频后,可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以便更好地理解所学文本。

3.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通识课,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而它不是单纯的文学欣赏课,也不是专门的写作训练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将人文知识融入各自的专业学习中,并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创设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探究活动供学生选择、参与,并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提出的疑问总结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确定可用于课堂探究的共同话题。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兴趣选择适合的探究项目,然后教师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进行独立研究,再进行协作探究;完成小组选择的项目讨论后,可以交流学习体验,在课堂上汇报,和同学一起分享问题解决的成功和喜悦。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转变师生角色。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互动交流的伙伴,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观众”变成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探索者,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的热情。就大学语文教学而言,通过课下学习探究活动,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了充分的准备,进行语言表达的实践机会大大增加,教师针对学生个体问题的指正次数也大大增加,对文本的阅读分析更加深入、广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逐渐增多,而教师的讲解分析逐渐减少,通常只作为导师进行适时点拨和方法指引,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者,这也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内化知识的教学目的。

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翻转课堂的评价机制与传统课堂完全不同,多采用调查报告、小论文、学生档案袋等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测试方式。课程评价最终由教师、同学和学习者本人共同完成。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独立学习过程以及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时不仅要注重对学习结果评价,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通过协作学习中的活动表现以及个人活躍度对他人进行评价,并对自己的表现加以说明和总结。这样通过多个角度的综合评定,教师能够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了解课堂讨论和课后学习活动的效果、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为后续课程教学提供有效参照。

三、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预期

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这一模式面临信息技术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挑战。比如,教师制作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以及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个性化学习目标的落实,都需要相关技术和人员的支持。因此,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结合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活动,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参与线上线下的课程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另外,学校方面也应给予一定支持,以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有很多高等院校自主开发大学语文校本教材,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交互性教学模式,并采用“课堂+线下”等多种测试形式,促使学生学会阅读欣赏古今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表达、应用和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分析的技巧,真正做到“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需求和日常行为习惯,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人生。

参考文献:

[1] 山笑珂.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影响与创新[J].语文建设,2016,(29):5-6.

责任编辑 程 华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核心素养下对教育教学阵地——课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求课堂不仅要充满质量和效率,还要有着较强的互动性、体验性、合作性和生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提升教学理念和方法,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进行教学情境设置、探究性问题设计、生命情怀关注。本文主要对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高效——生态”课堂构建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高效——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高效——生态”课堂的基本内涵

高效课堂主要指的是能够有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或课堂教育教学取得良好质量和成效的课堂,即在45分钟的有限课堂时间内容,让学生获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课堂是否高效往往不是由教师输出多少教学内容而决定的,而是学生吸收、内化多少内容、构建多少知识内容体系来衡量的。生态主要指的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生存生活状态以及生物同环境之间、生物同生物相互之间的紧密相扣、高度关联的关系。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在于“关怀生命、以人为本”,着眼于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有效发展、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课堂之中学生发展追求的是主动的、生动的,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生态课堂强调和倡导民主,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人格和想法给予充分尊重,努力让学生对自我存在的价值进行科学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同教材、作者、学生之间开展平等自由的对话,学生则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之中进行发展和提升。“高效——生态”课堂强调课堂既有教育教学的实际质量效果,也有教育教学形式契合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生课堂活跃度。

2、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高效——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强化宽松和谐课堂环境氛围营造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维理念,教师要注重将丰富的课堂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借助多样化的方法、技术和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提升课堂上学生展示自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便于参与、易于接受的课堂,才能够真正将生态的氛围创造哦啊和呈现出来。基于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课堂练习的精准化设计、教学情境的精细化创设、教学流程的精密化衔接,让课堂既活泼生动,又充满质量和效率。比如,在进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搜集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对当时白色恐怖的场景和画面进行播放,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充分展示和渲染出来,之后让学生进行文章的通读,在学生初步认知了解文章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发地组成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努力借助散文化语言对文章的故事梗概进行复述,特别是让他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心理、肖像、动作、景物和环境等描写方式进行关注和重视,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投入到文章故事情节的描述之中,实现了对文章主题主旨的有效认知,深化了基于文章中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课堂强化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互动,不仅有着较广的参与度,而且形式非常活泼,能够收到理想的、高效的课堂效果。

(2)强化探究性问题的科学化设置引领

核心素养下要求教师要以教学内容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学情为依据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努力将探究性的问题设计出来,帮助和引导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进行学习的实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章阅读理解思考之中。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原则将学生氛围若干个学习小组,并让他们坐在一起进行学习小组和学习场的构建。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让各个小组的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质疑、交流、思考和塔伦,在参与和分享中积极思考探究,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比如,在《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中,在完成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在记叙秋景中,作者描绘出的五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是按照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展开的?②如果将文章的题目换为“北京的秋”是否可以,有什么不同?③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渗透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围绕上述三个有着较强统领性、思辨性的题目进行认真思考、交流、探讨、碰撞,从而深化对文章知识内容的认知与理解,更好地掌握阅读之中的有效方法,实现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持续发展提升。

(3)强化生命意識和人文关怀的关注重视

生态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人”进行思考,对生命的意识进行灌输和渗透。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教材中生命素材的充分挖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丰富色彩。比如,在进行《我与地坛》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史铁生的心路历程进行关注:在最灿烂的季节,在命运捉弄下,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双腿残废、脾气暴躁的人,在即将成功之时母亲却永远地离他而去了,可谓人生之大不幸。在文章之中作者基于生命、生死的思考由很多,最后提出了人生最为关键问题是怎样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司马迁遭受腐刑仍然笔耕不辍、真实记录历史,张海迪身残志坚、以自身的实际行动鼓励和激励着几代人与命运抗争,勇往直前的故事,这样的教学延伸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强化学生生命意识的发展提升。

3、结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高效——生态”的构建,要强化宽松和谐课堂环境氛围营造,强化探究性问题的科学化设置引领,强化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的关注重视,让课堂成为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钱静芳.关于有效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2015(11).

[2]赖国强,张炜斌.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4).

[3]杨莹.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案例举隅与理性分析[J].语文教学,2015(7).

[4]赵湘君.多措施建构高效生态课堂[J].新教育,2017(28).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常规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下的初中语文从教者来说,我们必须要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为学生课堂学习带来全新的体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语文教学活动之中,以此为学生打造高质高效的课堂,强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受我国应试教育理念所影响,以往常规的初中语文课堂较为枯燥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為学生构建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增加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如何打造高质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实现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一、利用多样化的课堂导入模式实现“激趣”目的

有效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尽量避免单一化和重复化,因为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难以将课堂导入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在课余时间需要积极思考和创新课堂导入方式方法。[1]比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提问法有机结合到还一起,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前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与夜空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然后在课堂上将动态的夜空呈现到学生面前,但值得注意的是,视频所展示的夜空要具有一定的美感,因为初中时期的学生对于美感的事物有着天然的热爱,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夜空视频中联想到更多的内容。然后,我们在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在视频的观看中认为夜空有会有什么呢?为什么会认为有你心中所想的东西呢?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主要为了能够与我们接下来的所学内容相呼应,这篇课文中的作者将自己的理想和情绪都融入进了夜空之中,将自己的理想世界反映在了天上。借助这样的问题导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快速掌握课堂中的重难点内容,以此构建高质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无限幻想,更是学生所喜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激趣的效果。

二、加强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我们从教者的喜爱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因此,我们必须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改变以往严肃的教学过程,积极与学生相互探讨知识点,在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上去。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互动的过程,并在备课中尽可能的设计多种针对知识点的问题,然后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研究,以此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备课时就设计了几个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共同研究,学生会因为教师成为了自己的小伙伴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逐渐提升对我们教师的喜爱程度。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你们喜欢探险吗?你们认为在探险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危险,悲剧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等?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这篇课文内容,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以此构建高质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2]

三、鼓励学生思考

在新时期下开展初中语文课堂并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以此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上去,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3]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秋天有什么怀念的事情呢?在某一年的冬天,是否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情呢?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回答。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秋天可以吃到很多美味的食物,如,月饼或者是汤圆。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秋天美丽的枫叶,枫叶飘舞的感觉给人带来了艺术般的享受,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顺势指出学生所怀念的事物是否具有特殊的含义,是否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的?但在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下,导致很多家长根本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子女,从而使部分学生内心空虚甚至自卑,那父母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环境。

结束语:总之,作为一名新时期下的初中语文从教者来说,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以此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上去。

参考文献

[1]康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途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8)

[2]杨赵岚.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J].中外交流.2017(9)

[1]陈芬.关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模式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24).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给予了教学方向的新要求,就是说既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愿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要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通过思维转换将知识化为应用技能为目的,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不仅学習了知识还锻炼了思维。本论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习效率;思维模式;综合素质

1.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在课堂提问上采取有效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提问契入点

若想让学生准确直接的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老师必须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提问。尤其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要想获取高效的教学质量,老师教学过程中就要着重凸显重点句、重点词、重点字,完后由句、词、字进行扩展延伸至全文,从而获得高效的教学结果。比如在课文《鲸》的学习中,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板书用鲸的图画加文字说明代替以往规整的文字板书,用图画引导学生了解鲸的外观形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鲸,并形成快速的文字反应,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

2.通过上下联系的关键点进行问话,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若想让学生快速找准课文学习的中心思想,老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让学生在各种特别的语境中提升自己的感知力,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更多的五感中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学习中要选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的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讲解教学转换为增加阅读色彩的教学,把不易理解抽象的课文用更为直观的方法表现出来,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解放出来,用生动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进行上下文联系,抓住重点词句,从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想学生将课文内容理解透彻,就要把课文与提问融合在一起进行。在《新型玻璃》的教学中,需要阅读全文。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内容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让课文内容逻辑清楚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课文开始,学生可以提出疑问:为什么称它为新型玻璃,它与现在使用的玻璃有何不同,它的优势是什么等等。通过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疑问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在思想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给课文加上符合小学生思维方式的中心思想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应该符合小学生的问题思考模式,增强学生的阅读直接感受,引导学生抒发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小学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一般都表现在文章中的某些句子或段落。只要学生能对重点语句和段落进行细读理解,归纳重点,提炼思想,就可以发现字面下的文章内涵,找到它的中心思想。《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 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想要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印象,可以使学生们多次阅读这段话,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的直接感受。然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问题提问,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得出结果。提问内容可以是:树木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人的“不确定”指的又什么?是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对此的理解?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是什么意思,你的理解是什么?让学生在集体的讨论中找到答案。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理解课文的同时也了解人生的变化莫测。就是说在人在不确定中生活,会更快学会自强自立,只有学会自强自立才会取得更多的发展和成绩。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确定的环境中生活,那么就会形成习惯,对生活的习惯、对事物的习惯,适应能力就会下降,慢慢的就会失去生存能力,最终被社会淘汰出局。

2.2找准重点词、句、段,为学生探索课文指引方向

于永正老师作为特级教师,他曾经提出关于语文教学的相关想法。“语文教学的亮点和味道都隐藏在关键的词句中,通过阅读并深入理解后,就会有所体会。”因此,老师课上提出的相关问题既要具有引导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不能将问题全部简单化,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然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时因为问题过于简单反而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教学的过程中,提问要做到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然问题具有延续性,深入性和连续性。就是说,当学生正确回答前一个问题以后,顺延现有思路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一个一个趋向深入。由一个重点的词句引导学生对通篇课文的阅读,随着提问问题的不断深入,将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课文的全篇内容逐步展示出来,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提问就会逐渐理解。阅读前先提问,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课文阅读,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解决好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外,随着对文章的深入了解,课堂上还会提出临时性的具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语文老师提出的课堂问题,不但要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要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散思维充分转动大脑,提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建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转换教学方式,给学生建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小学生基于年龄问题,他们很容易沉浸在自己想象的或者别人为他们编织的快乐的氛围中。如果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互动游戏等环节,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将问题生动的代入到课程学习中,边阅读边想象,将自己的主观想象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乐趣中。比如《鲁滨孙漂流记》,老师可以把鲁滨孙的经历脉络分条记录黑板上,让学生根据经历脉络通读课文,学生就可以根据鲁滨孙的经历脉络整理自己的阅读方式,一个一个遭遇的读下去。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理解展开对文章的理解,对鲁滨孙的了解,当学生完全融入课文当中时就会提出很多质疑,随着疑问的消除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参考文献:

[1]许福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9

[2]刘保英.浅谈语文课的提问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1.2

[3]姚琴娟.倡导自由,把语文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9

上一篇:比较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前沿论文范文